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共12篇)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这就使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成为关键问题,也同样把电子政务标准建设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由于缺少技术标准来规范电子政务建设,产生了不少问题,客观上妨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1 标准化是消除信息孤岛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我国前些年大规模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公共基础信息。但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被封闭在彼此隔离的“孤岛式”信息系统中,不能共享。如何整合现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的信息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标准化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通过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混乱现象,为数据采集、处理、统计和检索提供了方便,使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推动各政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有效监管,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公共服务,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思路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电子政务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探讨,分别制定了《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等多项电子政务相关标准。2006年3月,《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正式出台,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构成、基本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途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已经正式发布了8项国家标准,形成了8项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国家标准送审稿、15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从宏观层面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行指导。信息化标准方面,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政务六大类(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类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共计641项,在编41项。如何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指导下建设地方标准,发挥标准的作用;如何完善标准体系,将标准应用到实处,已成为地方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2.1 侧重于解决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单位建设的应用系统和业务系统日益增多,这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监管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单位的业务系统都是根据各自的业务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而且由于部门各自为政和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无法共享,业务系统无法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等后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于2008年立项。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将研究目标和重点确定为促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在充分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了解兄弟省市电子政务标准化现状和对山东省直相关部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确定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思路,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也符合山东省电子政务当前建设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施后有助于提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2.2 从四大库数据元标准入手,设计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总体架构
电子政务四大基础数据库由自然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组成。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建设四个数据库,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四大数据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表达了从自然到社会的整个人类活动空间。每一个数据库都涉及若干的业务部门,其数据来源十分复杂;同时,每个业务部门又可能需要来自多个数据库的数据,数据的应用需求也十分复杂。
在庞大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个“核心”的标准,扣动这个核心就可以带动其他相关标准。这个核心就是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标准具有典型的基础性、公用性和相对不变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性是不可替代的。通过数据元标准的制定,可以带动“应用类标准”和“应用支撑类标准”中其他标准的制定,例如:“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是在定义“数据元标准”中派生出来,可以同时进行完善的标准;“数据元标准”与“主题词”标准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紧密围绕和依托四大库基础信息,通过数据元标准的制定,为四大库数据资源的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并可以为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撑。标准研制过程中,依托四大基础信息库建设,提取制定某一部门基础数据元,根据业务流程与共享需求,标准按照GB/T 19488.1—2004《电子政务数据元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一组规范的属性进行统一、规范的描述,并对各数据元进行规范和统一,其属性部分参考借鉴了《GB/T 19488.2-2008电子政务数据元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目录》相关部分。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其中涉及的公共数据元部分与《GB/T 19488.2-2008电子政务数据元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目录》进行了一致化处理,保证了与国家标准的一致性和严肃性。
2.3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解决方案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在掌握国内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描绘新时期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发展的蓝图,为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国家和行业标准提供指南,使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全面配套、层次分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本着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放在首位,以满足行业或部门的业务协调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从四大库数据元标准入手,设计和制定总体框架,使整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项目建设得更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图1所示)。
3 应用实践
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首批制定了共18项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8项地方标准以数据元标准为主,共计12项。通过数据元标准的制定,有力促进了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全省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促进进出口贸易信息化大通关及电子口岸建设,对于开展财税库银间税款信息共享处理,推进居民身份、车辆管理信息的多部门交换共享发挥重要作用。
以法人库相关标准为例,通过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元和数据交换技术的规范,山东省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平台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应用,并由最初的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信息共享和交换扩展到了目前的7个应用部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长达2年时间的运行,法人库系统已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400余万条次;目前存量数据情况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信息1 818 234条;国税税务登记信息763 046条;地税税务登记信息484 807条;省质监局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信息733 226条。
4 地方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4.1 政府是主导
电子政务的应用标准不同于行业标准,它不会随着技术和制度的发展“自然出现”,它也不同于标准体系中的管理标准、网络标准和安全标准,只需要对一些先进、成熟的标准进行适当的选择、参照和整合就行了。应用标准要经过应用的验证,甚至可能经历多次“从标准到应用”和“从应用到标准”的反复过程,以及伴随着大量的利益协调。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应用标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责无旁贷。
4.2 标准化是手段
通过标准化技术的运用,保障了建设过程以及建设成果的规范化,对于推动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化的管理,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3 协调是关键
地方标准体系的建设牵扯到众多政府部门,协调是地方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只有沟通协调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标准的质量和应用效果。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因为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特别是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4.4 应用是项目的生命
只有应用,标准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山东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因为有了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广应用,才使标准体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反过来,又因为标准的应用,促进并提高了各参建和应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水平和能力,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武 张燕 李戬.我国信息系统数据结构标准比对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 :-67-70
[2] 徐荣花 陈海东.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J].通信业与经济市场,2007(7) :-9-12
[3]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风》(中办发[2002] 1 7号文件)
[4] 吴吴.浅议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J].信息化建设.2007(6) :-20-23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2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工程领域名称:软件工程 班级、学号: 硕士生姓名:
导师姓名:
硕士生所在单位名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 开题报告内容 提示: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产品研制报告、研究论文。
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两部分(查阅中、外文资料数量不少于20篇,书面报告6000字以上,所阅文献目录清单附后)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给出课题背景情况、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应有1000-1500字)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加速社会信息化,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同时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作用, 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全盘信息化,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 确定电子政务为先行建设的重点。十七大又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大战略决策。电子政务的建设、实施、维护及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 整个项目反映了传统政务向电子化手段的政务活动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可变性、操作难度大、协调性要求十分高的特点。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对各类电子政务项目的功能划分业务处理数据格式技术手段等千差万别对各类相关政府职能、业务流程、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也不一致,许多信息化建设项目匆匆上马,从局部看暂时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和速度减轻了仅由手工操作的各项弊端。但电子政务工作推进若干年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是围绕一项项工作业务开发或引进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是不会统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的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导致地方政府系统内部信息孤岛”的长期存在。由于多数政府部门都急需了解和利用其它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数据资源、同时需要与其它政府部门进行联合审批事项。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办公是目前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制约地方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我国偏远地区的政府网站一般只有风貌介绍、区内新闻、司法规章、招商引资等内容,属于信息披露类网站。中部一些省级和东部大部分省级的政府网站增加了办事指南、公众监督栏目,并且和所属各厅局的网站做了链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政府网站相对比较先进,在个别区域开设一些政务窗口,如工商登记的企业名称网上预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税务的网上申报,网上税务登记、质量技术监督的组织机构代码网上变更、年审以及一些表格下载功能,仍然不能提供完整而畅通的政府服务功能。而国外许多政府各门户网站建设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和格式,例如英国政府网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各部委、地方部门及承办机构均按统一标准和格式制作自己部门的网页与英国网站相连,由于政府部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英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良好,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居民联网互动态势。经过5年多运行,用户满意率达85%以上,目前月访问量为600-700万页面,政府78%的服务在网上提供,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居民。
基于此,本论文探讨当前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提出规范信息化建设、建立地方电子政务对策,对于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课题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1)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2)探讨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的地方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3)对比分析国内外地方电子政务的特点,总结发展地方电子政务的途径和策略;(4)对已有策略的分析,探讨良好发展建设地方电子政务的对策。
三、课题拟解决哪些关键问题(1)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各系统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称为“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对电子政务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电子政务规模不断增长,信息积累不断庞大,信息关联性不断深化,“信息孤岛”将使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必须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最终也只能沦为“信息孤岛”。而政府管理创新如果跟不上电子政务的步伐,金钱堆积的成果也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2)政府信息公开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普遍性,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本论文着眼中国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本身特性,考虑前瞻性,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重点突出用户导向、结果导向的要求,试图构建出既能反映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状况,又能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优势,两者相结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对科学和合理的体系。
四、课题拟采用的技术路线与方案
①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采取观察、访谈、文献收集、网上数据收集(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性的选取、采集数据)、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等形式收集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②比较研究法。在取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既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去考察和研究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情况,又横向地考察和比较各国地方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特点。
③案例分析法。文章结合运用河南省某几个市、地的例子,来对论文的观点进行阐述。④分析-归纳法。在取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确定各种因素的异同,力求把对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探索建立在全面、客观和现实的基础上。总而言之,本研究将在丰富的数据材料的基础上,洞察把握个体特征,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并通过归纳推理提出符合实际的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建议。
五、课题预期成果与形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方电子政务的不平衡,总起来说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 地方电子政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加快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找出具体对策。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
论文题目: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论文工作起止日期:时间至少一年
工作项目
工作内容
计划完成日期
文献阅读 和
科学调研
调研的主要内容、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调查研究采取观察、访谈、文献收集、网上数据收集(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性的选取、采集数据)、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等形式收集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
方案论证
论文课题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 本课题的成功研究,将会对我国地方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①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的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有着切身体会;
②对电子政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精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设计或研究阶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①调查研究法。②比较研究法。③案例分析法。④分析-归纳法。
论文撰写
课题研制条件落实情况:
课题来源(下达部门):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论文类型:1)工程设计 2〕产品研制报告 3)研究论文(请打√)
导师对开题报告和论文计划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企业方副导师(职称、单位名称): 校方导师(组)(职称、单位名称):
院(系所中心)审批意见: 院(系、所、中心)主管领导: 日期:
文献综述
摘要:首先给出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地方电子政务的特点,并作了建设必要性分析,最后总结了地方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政府管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信息孤岛;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后在网络上实现运作,为社会提供超越时空和部门分隔限制的优质且全方位的、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它的建立至少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即以“电子”为手段。
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公共权力行使相关的公共事务。除政府机构内部的行政事务外,还应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等。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通过对政府现有组织结构的重组、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1.2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
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全国的情况看,电子政务的整体走向及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环境在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用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地都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在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根据国家的部署,近五年我国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总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元。这些都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2.政府门户网站快速发展,网上办事受到关注作为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电子化服务平台,政府网站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载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注册的gov.cn域名数有23752个,其中11995个政府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08年7月已注册的gov.cn域名数达到40831,其中,地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增长迅速,有70%以上的地方政府建立了政府门户网(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由“内”向“外”扩散,由内部办公到把重点放在对外服务上,同时也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逐步走向深入有了一个个业务系统的支撑,电子政务才能真正地运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面向公众的、以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府公开的业务系统。1.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发展势头很猛,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关于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迅速展开。1993 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金桥工程立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构筑起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金关工程构建了国家经济贸易信息网络;而金卡工程则面向中型城市建设银行电子货币工程。这种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凸现出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1999 年1 月,由我国四十多家政府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
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发布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电话,提供各种办事程序及问题解答;外经贸部门通过互联网办理进出口资格申请,申报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审批;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等等。2006 年是我国经济“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关键性的一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而2005 年10 月1日代表中国政府的中央门户网站的试运行,将成为各地政府门户网站朝着构建统一门户网站的方向发展的契机。地方政府建设数字城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的概念,其中电子政务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还明确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
二、地方电子政务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的地方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3.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不健全,作用也有限。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有的地方却出现了多头管理,建设和管理责任部门不明确。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
4.电子政务的发展还缺少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现行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
尽管大部分地方已建好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并取得了实效。然而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并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目前,地方政务也有不少单位网络接电子政务系统,但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此,在规范“信息道路”以及运行维护服务支撑系统的规范显得尤为必要[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规范的电子政务,有利于硬件资源的进一步共享利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各自为政,使应用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十分关键也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一级政府对各个部门对外服务的事项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按照轻重缓急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梳理好流程,统一搭建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风险。当前已有较多政府机构正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用顶层设计的方法,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突出问题。2.规范的电子政务,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共享利用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如可解决信息资源各个部门共享,有利于加强数据库的建设,特别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接等。3.规范的电子政务,有利于信息的安全建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安全是关键的问题之一。在信息安全方面,分层次的安全战略、策略、制度将进一步清晰、理智,从而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在标准规范方面,已有较多成熟的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出台,从而在规范电子政务的系统构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安全的信息规范下,还有利于建立成熟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4.规范的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资金的合理规划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规范的电子政务可为市领导在信息建设上的资金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避免各部门之间的重复建设,节省社会公共资源。
5.规范的电子政务,有利于信息的统一管理电子政务的应用有着明显的计算机知识应用的特点。信息的安全、发布、处理等的管理在规范的电子政务中可得到更加统一和有效的组织培训与管理。
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1)地方政府网上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4],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尤其是使用政府服务网站的比例又小了。而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使用政府网上服务的网民比例超过50%,相比之下,我国能够享受网上服务的网民比例还相当低。按照联合国五阶段划分法,发达国家政府网站普遍达到较高级的事务处理阶段,我国政府网站普遍处在强化阶段。如果按照加拿大的七段划分法,发达国家政府在线服务已经从提供综合性服务向网上政策协商跨越,而我国整体上处在比较初级的信息发布阶段,部分政府网站已经开始向网上交易阶段过渡。发达国家政府服务上网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而据我国电子政务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服务上网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下。总体说来,差距还是很大。
(2)缺乏贯彻始终的科学的系统发展过程 缺乏科学的系统发展过程,总的来说,就是说地方在发展电子政务的时候并没有遵循国务院制定的指导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就会出现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后果。并且在推进地方电子政务过程中,会出现停滞不前或妄图一步到位这两种倾向。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系统整合程度低。这根源于我国条块管理式的行政体制。条块管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表现在:一类部门在政府中作为中央政府垂直下来的分支机构存在,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对应部门,如海关、国税、公安、工商等部门;另一部门在政府中是直接作为地方政府所属的一个机构而存在,直接向地方政府负责。条块管理一方面保证了中央对一些重要事项的必要控制和集中管理,同时又造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统一平台、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等要求格格不入,引发实际建设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障碍,成为名副其实的“瓶颈”。
第二,忽视科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与实施。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各种规划,而规划也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规划。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需求分析,也就是功能定位。然而,一些地方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实际上以一个个技术指标作为不同时段的规划目标,弱化了对功能的规划。“功能至上”应该是建设电子政务的重要战略思想。对此的忽视,容易造成重电子轻政务,重平台开发轻资源利用,重硬件轻软件等弊病。有的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试图一步到位,忽视基础积累,有的没有把握好机遇,停留在建设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等初级水平上,徘徊不前。参考文献
[1] Chan Calvin M.L, Lau YiMeng & Pan Shan L.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A macro analysis of Singapore’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Vol 25(2):239-255 [2]C.Vassilakis, G.Lepouras, C.Halatsis.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multi-channel e-government service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7,Vol 6(1):113-124 [3] David Banisar.Freedom of Information Around the World[J].A Global Survey of Access to Government Re-cords Laws,2006:121-122 [4]Gerald V.Post, Albert Kagan.Information Security Tradeoffs: The User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2006, Vol.15(5): 22-29 [5]Guangzhou Municipal.Government Legal Affairs Office Intro-duction to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work by the Gu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6,(23):11-17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3
关键词: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一、以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有效支撑的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
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此过程需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工艺,针对自己的产品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艺,在不断错误和尝试中提升产品的质量,逐渐发展成为制造强企。针对不同问题的改进分析都需要公共的检测平台支撑,首先问题定位,其次问题改进,最后改善制程,尤其在电子产品行业中,经常会出现各类失效现象,更需要有效的分析帮助改进工作的进行。
(一)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重要作用
我国正在推行科技强国、自主创新、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创新体系中离不开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例如一些省市当中,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的产业值已经接近地方GDP的一半,逐渐成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引擎。随着竞争的白炽化,不重视创新的企业利润被压缩,没有质量保证的电子产品企业利润更是被压缩的所剩无几,逐渐沦为价格大战牺牲品,以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为支撑的地方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利用最新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推动企业升级转型,为构建起新型的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二)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已经升到了国家层面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检验检测服务已经成为了8个高技术服务领域之一,明确了该服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要促使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市场化的运营,其发展就需要面向设计、生产和售后等全过程的服务,包括计量、检验、测试和分析,培养出安全检验检测的技术服务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并且鼓励服务机构提供综合性、系统性的检测服务延伸。同时在,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指出要优化产品的设计,完善技术指标,不断改进技术装备,适时推进精益化制造,强化控制过程和检验检测质量,着重提高产品质量。
(三)建设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市场发展
通过服务业和技术性产业的融合,可以延伸服务业和技术性产业的价值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福利水平、生产效率。以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为支撑的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服务业和技术性产业的融合点,对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可靠性、改善制造技术都有重要作用,是企业形象和产品竞争力的保障。此外,对加大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为支撑的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国内不少地方已经成立了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电子产品的检测检验,利用与企业对接的模块,推进企业需要的高科技服务中介性活动,促使转化为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不少创新平台都将电子检验检测服务归纳到其基本功能当中,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属于第三方检验检测,在经济、行政上都独立于产品制造与使用方,这也确保了产品的检验检测过程公平公正性。
现代科技服务的发展和标准战略的实施,检验检测服务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提升产品国际国内形象的工具之一。利用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来创新地方平台服务建设,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帆泰检测充分调研中小微创新企业的特定检测需求,整合在通讯、材料、消费电子等领域领先的技术团队,独创公共服务平台式模式,提升中小微企业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此外,不少企业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及平台,不断融入地方性特点,展现其独特性,给其他企业也带来了实质性利益。
目前国内的检测机构主要是检测+认证和单检测模式,即企业将样品交给测试机构,测试机构对客户提供的样品按照指定标准进行测试。此种检测机构的最大缺点是检测机构只负责样品测试,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各类定制化需求,也无法对产品的研发设计有促进作用,同时测试成本相对高,增加企业负担,这种模式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帮助甚微。
三、以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有效支撑的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对策
(一)建立起示范基地,以树立服务典型
通过选择高新技术区域内的科技创新服务基地来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示范基地,将产品、电子元件等作为服务对象,在城市中设立其服务点,运用人性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的形式树立起自身品牌,不断向其他服务点提供参照。
(二)充分利用智能终端,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其检验检测网站,并且在高技术区域设置服务入口,在检验检测机构的内部构建起网上管理平台,可以查询流程、咨询培训、了解政策动态等,向客户提供最新的检测服务流程等信息,构成快速反应体制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
电子产品品牌、质量的提升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应用专业性优势,结合客户需求,主动参与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构,向企业提供高效、公正公平和一站式的检测服务。例如,帆泰检验检测的地方科技平台面向的对象是中小及微型企业,检验检测内容包括PCB、PCBA及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评价与失效分析;电子电器、玩具、纺织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水质(生活饮用水、工业废水)、空气质量的检测;未知有机物成分剖析;材料性能检测及失效分析;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评估等。并且该平台具有开放性、公益性两大特点。针对所有中小微企业开放,不设任何门槛,紧密结合客户研发、生产流程,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检测资源及技术共享。该平台还立足于公益性,旨在为广大中小微企业以最经济的方式解决产品研发及生产、品质问题。
(四)紧跟国际动态,创新服务内容
由于电子产品拥有很大的覆盖范围,集成器件到民用军用器件等都要用到检验检测服务,加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电子产品表现出了多种典型特征。电子产品的电子产品的检验检测需要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动态,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向,对不同输出国、不同电子产品及不同技术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检测服务,满足不同用户要求。
四、结束语
企业的产品测试具有特异化 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结合各类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的检测检验平台,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技术分享;紧跟国际国内潮流,不断创新服务内容,解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品质生产难题,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宗敏.以电子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有效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J].广东科技,2012, 11:236-237.
[2]张贵红.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导师:朱宝荣.复旦大学,2013.
[3]戴丽华.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池仁勇.浙江工业大学,2012.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4
1 当前地方政府系统内电子政务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高级专业化人才极为缺乏
各地电子政务发展实践表明,真正集信息化技术与政务管理于一身的专业性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级地方政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极为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部分电子政务管理者的管理方面、政务处理方面知识与能力强,而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不足,这部分人员主要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熟悉工作程序和流程,了解政府运行机制;另外部分电子政务建设具体负责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而管理与政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弱。
1.2 现有人员电子政务能力不足
许多公务人员习惯于按传统政务的思维和办法来工作,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尤其对电子政务的定位、目标、实施策略和途径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构成、基本要求、基本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缺乏系统的培训,简单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上网工程”,不能用计算机高效处理公务工作。而电子政务系统正是通过最优化的人机结合,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没有受过信息化、网络化,计算机技术的系统培训,多数通过短期速成式的岗位培训后就上岗,致使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开发建设不能很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1.3 电子政务人才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选拔任用、考核、培训、薪酬、交流等多项制度。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关键。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电子政务事业起步较晚,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较为薄弱,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亟需制定完善。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人员,由于没有统一公开的管理制度,待遇和普通公务人员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岗位吸引力不足,所以造成了专业性人才存量不足,不能满足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对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需求。以部分行业、企业等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是目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的关键环节。
2 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人才培养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需要电子政务专家型人才,还需要领导型、管理型以及技术型等多种人才。该研究者认为,要促进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应从多方面入手,在提高电子政务人员技术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增强发展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2.1 从政府管理创新的角度建立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电子政务的应用是政府创新管理的举措之一。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及服务需求的改变,政府管理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方向和使命,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达成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要从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建立管理激励机制:一是通过设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基金等方式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引导电子政务人才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二是借鉴国内外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经验尝试制定政府CIO制度,吸引高等院校为各级政府专门培养CIO高级人才;三是利用和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扶植电子政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及其校际化合作,提高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效率及效果。
2.2 从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角度加大电子政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开发与应用表明,只有多规格、多专长的电子政务人才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高效运行、高效服务。而多规格、多专长的人才需要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化培训。唐山市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的有条不紊,对公务人员的培训上,创新了公务人员培训体制,聘请了国内一流大学及相关教育机构,分类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了电子政务与实际工作应用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从唐山及各地经验看,培训要取得实效首先需要分类进行。一是培养以精通IT技术为主、以懂得政府管理业务为辅,培养具有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知识视野、能够应用最有效的IT技术手段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二是培养以政府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主、以IT技术知识为辅,善于运用IT技术分析和解决政府管理问题的电子政务管理型人才;三是培养具有;T技术与政府管理双重知识储备潜力的决策型人才、领导型人才;四是培养一批电子政务操作技能熟练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线作业人才。
2.3 从职业技能规范化提升的角度建立电子政务职业管理制度
任何行业职业的规划化、科学化发展,都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职业管理制度,这既是对专业领域人才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专业技能全面提升的方法措施之一。在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的制定,建立相应分级或分类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专职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人员进行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以此激励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向实用化发展,促进电子政务职业技能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开展,推进电子政务人才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科学化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发展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系统内电子政务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专业人才缺乏、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从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规范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人才队伍,问题,举措
参考文献
[1]董克用,朱勇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2007)》冀办发[2003]32号.
[3]曾培炎.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全国干部培训教材[M].北京: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2004(5).
[4]侯卫真.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管理中国[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庆钧,陈建.中国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地方政务工作自查报告 篇5
(一)调整充实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因人事变动,为认真做好2013的政务公开工作,镇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党务书记任副组长,镇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牵头、督导政务、村(居)务公开事宜。同时,各村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镇级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健全了全镇政务公开组织机构,政务公开网络基本形成。
(二)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完善,责任落实。为使政务公开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和纪律要求,将政务公开工作列入综合目标考核,并落实专人负责政务信息公开的网络管理、维护、更新、编辑、发布等工作,做到信息公开、依法申请、审查审核、涉密保密等责任落实,从而实现操作有依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我镇政务公开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督查、有落实,基本形成了从镇到村有人管、有人抓。
(三)深化政务公开内容,加大便民服务力度。镇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各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严格公开程序,坚持公正透明、廉政勤政、为民便民的原则,使广大群众能及时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镇政府的重要活动、重大项目建设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等事关民生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今年以来,按上级要求和结合本镇实际,特别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严把政务信息公开审核关,按审批程序予以公开,特别是网上公开的政务信息由各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分管领导审签发布,保证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保证了公开内容真实性、时效性。同时,建立了监督评议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届的监督,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公开重点。将重点工作、涉农收费项目及标准、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领导调研、生育指标安排及社抚费征收、低保、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各类补助补偿资金的发放等方面情况和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条件、程序、期限、监督办法和办事结果,行政执法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收缴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其它难点、热点问题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财政收支情况、干部交流、考核、奖惩等情况作为重点公开内容。
(三)设置规范性公示栏。在政府办公楼院坝内醒目处设立永久性政务公开栏,对机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党委班子成员分工,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等进行公示。同时,在政府大厅内设置镇干部去向公示牌,方便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做到了便民、透明。
(四)公示联系电话和举报电话。公开效能举报电话和全体机关干部联系电话,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的监督作用,对群众提出的疑问、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和部门处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严格公开程序。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重大项目建设等主动向群众公开外,其他政务动态信息严把审查关,确保所发布信息全面、真实,严禁泄密事件的发生。
三、主要成效
全年在公示栏公开16期/次,上报各类工作信息及简报67期,其中被县委办时政要闻栏目和县内要闻栏目分别各采用2条;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公开75条。通过政务公开,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和部门行风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使行政行为得到广大群众的有效监督,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镇工作进程。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地方政府;绩效;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72-03
Research on the Local E-governments Practice Based on Performance Level
——Taking 13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Jiangsu as an ExampleChen Lan
(1.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Nantong Univesity,Nantong 226019,China;
2.Loc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Nantong Unive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Takeing 13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sed the local e-govern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government portal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 in the course of the local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e-government;government portal;local government;performance;jiangsu province
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也是政府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直接交流的窗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的政府网站对电子政务建设所起到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地级市政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建设和完善向上关系到国家政策信息的传播,向下影响到基层单位信息的获取,地级市政府电子政务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绩效数据,探求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对策,为积极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提供决策依据。
1 从绩效水平看江苏省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1.1 江苏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总体状况
当今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尽管2007年江苏省各地电子政务建设均有所提高,但电子政务整体服务水平并不高。根据《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1]中江苏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数据绘制折线图,如图1所示。
根据赛迪顾问基于绩效的政府门户网站发展层次的定义,政府门户网站发展可分为5个层次[2]:(1)准备阶段,0≤绩效<10;(2)起步阶段,10≤绩效<30;(3)发展阶段,30≤绩效<60;(4)成熟阶段,60≤绩效<80;(5)领先阶段,80≤绩效≤100。江苏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平均绩效得分为44.78,这说明江苏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处于发展阶段,各项功能都还有待完善。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还没有处于领先阶段的门户网站,成熟阶段的占7.69%,发展阶段的占92.31%,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服务还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距离体现服务理念的服务型政府网站尚有较大差距。
1.2 不同区域门户网站建设状况
从采集到的2007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得分来看,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有34.96分的差距,相差了一半以上,表明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进一步对各地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水平进行区域性分析,如表1所示。
文中的苏南、苏中、苏北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
表1的数据表明:(1)江苏省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苏南地区政府门户网站平均绩效得分最高,反映其整体建设水平较好,苏北地区最低。(2)从各地域的门户网站发展均衡程度来看也存在差异性。其中苏南地区各市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的离散程度最大,差异尤其显著。
1.3 各地门户网站功能实现程度
对信息公开指数、在线办事指数、公众参与度指标绘制箱形图,如图2所示。
图2的数据表明:(1)从各功能绩效得分的平均分来看,门户网站功能仍以发布政务信息为主(政务信息公开指数最高,为0.503),对于政府网站的其他两大功能——在线办事(指数为0.423)和公众参与(指数为0.463)仍是薄弱环节,因而江苏省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推进。(2)信息公开指数出现了苏州市温和离群现象,且箱体集中偏下,这表明苏州市信息公开是标杆,而其他各市整体水平偏低;在线办事其箱体比较长,离散度较大,表明各市在线办事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且整体水平低;公众参与功能箱体出现了2个严重离群(盐城、徐州)和2个温和离群(苏州、无锡),且箱体集中于中部,表明苏州市和无锡市在此功能上是典范,而盐城市和徐州市在此功能上急需改进,其他各市公众参与水平相当。
2 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经济发展水平
以200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均GDP数据为基础[3],结合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结果,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与GDP和人均GDP的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市的绩效得分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7,不相关的可能性0.005<0.01,拒绝零假设,认为江苏省13个市的绩效得分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该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到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有效需求,从而反映到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参与积极性上;另外,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政府门户网站功能的实现也有赖于经济基础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2.2 信息化发展水平
以2007年江苏省各市信息化指数为基础,结合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数据,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与信息化总指数得分的相关关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各地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得分和各地信息化总指数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48。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17<0.0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认为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其政府门户网站办得越好。这表明在大多数地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已经与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信息化水平衡量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信息人才充足,信息资源共享度高,信息发展环境优良,这些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相反,在数字赤贫地区,薄弱的信息化基础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的更新与维护。
3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从江苏省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政务信息发布的数量、质量和时效,网上服务的数量和便捷程度,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各地电子政务实践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分化。因此,在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更注重政府网站建设质量的提升,均衡各地区的发展,并有效结合经济、信息化等因素,促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3.1 均衡地区之间的发展,缩小数字鸿沟
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应当设置不同的工作重心。对于像苏州、无锡、扬州整体水平较高的城市,应当不断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进行公共服务的深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在用户端的宣传与培训,使企业和社会公众了解、认知政府网站,掌握各项功能的使用方法,将工作的重点从网站建设转向推广应用;而对于像泰州、盐城、徐州整体水平较低的城市,应当努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借鉴水平高的城市的建设经验,从而缩小跟其他地区的差距。
3.2 树立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改善各项具体功能信息公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建立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制度来要求各部门明确领导责任,落实工作部门,加强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政务信息的工作,指派专人负责本地、本部门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更新,保证信息资源渠道畅通,处理及时、运作高效。尤其是苏南、苏中的地级市,较之去年信息公开指数有所下降,更应该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努力使信息公开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线办事是江苏省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其内容应以行政事项服务为主,社会性的服务为补充。要从根本上提升各地政府网站的在线办事能力,必须要求各地方政府加快政府业务电子化的进程,并不断推进跨部门业务的协同与信息共享,简化企业与社会公众办事的复杂度,提高办事的效率。
公众参与方面应密切联系群众,在以后的建设中应当加强政府公众服务的宣传,提高政府门户网站的知名度和使用率,同时,注重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政府门户网站的公众价值得到提升。特别是南通、镇江、盐城、徐州这四个地级市,公众参与指数严重下降,应更加重视政府网站在促进政民沟通中的作用,加强网站互动资源的整合,完善公众参与渠道,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网站互动,不断提升互动效果。
3.3 加强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可以为地方政府发展电子政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同时,活跃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增多社会与政府机构沟通的机会,社会对政府的诉求显著增加,政府机构对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需求也会出现强烈渴望,因此,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也会越趋于完善。
同时,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是在门户网站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而这一任务的实现,取决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决定了电子政务的需求程度,企业和公众信息化水平较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当地政府为了与企业和公众实现有效的电子化对接,自然就有压力、有动力建设好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并能不断拓宽网站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平台给用户提供更广更深的服务。
4 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门户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形象,代表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代表了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代表了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集中体现了电子政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定期跟踪、评估江苏省各地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制订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对江苏省电子政务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EB/OL].http:∥industry.ccidnet.com/zhuanti/zhibozfpg2007/index.html,2008-04-14.
[2]孙国峰.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与初步结果[J].信息化建设,2005,(3):23.
[3]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7[EB/OL].2007-10-29.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7/nj20/nj2007.htm,2008-04-14.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7
一、地方政府与政务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环境而言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各种无形资源要素的集合。同硬环境相比, 软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优越的软环境, 是吸引投资的声誉磁场、约束社会主体经济行为的有力保障、营造优质人文环境的推手, 而且软环境建设成本较低, 后期收益大, 受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条件约束小, 即便是在硬环境缺乏优势的地区仍然可以创造出一流的软环境。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软环境更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是规范社会经济主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尤其是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再平衡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 国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资源、环境、交通等因素的制约, 虽然区位不能移, 但完全可以提升, 现阶段的区域竞争越来越需要软环境强有力的支撑。因此,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指挥官”的地方政府, 当务之急是优化软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本身就是经济发展软环境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要想搞好区域软环境建设, 地方政府必须先从自身做起, 抓住主要矛盾, 着力强化政务环境建设, 发挥地方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带动示范效应。
二、地方政府政务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务环境建设不平衡, 缺乏有机结合
所谓政务环境是指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务氛围, 主要由透明度、效能、服务水平等要素构成, 并且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现实情况是, 地方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往往是存在抓东放西、时紧时松的现象, 加之各部门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相互之间扯皮推诿, 使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有机配合。
(二) 政府角色错位, 政务环境欠佳
1. 行政审批繁琐, 环节何其多。
2013年调查显示, 1539家受调查企业每家每年平均向政府申报审批项目17.67个, 单个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平均为5.67个、审批程序平均为9.4道, 受调查企业审批时间最长项目的平均值为171.35天, 其中审批时间耗费最长的约为1500天。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审批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是: (1) 一些部门和地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含金量”不足, 有的领域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等现象, 缺少公开透明度。 (2) 各部门各地方简政放权缺乏配合协调, 各自为政, 各扫门前雪。有的部门取消或下放了审批权, 但其他部门相关联的审批权没有取消或下放。 (3) 行政审批流程繁琐, 缺少“一站式服务”, 所需审批周期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政务环境的改善, 经常使企业无所适从, 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轻则致使企业增加交易成本, 重则降低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
2. 政务公开不到位, 缺少阳光政务。
2013年某调查小组对某省政府政务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 据抽样调查显示, 政务公开中领导活动类信息占信息总量的29%, 个别地方甚至高达75.3%, 而民生类、办事程序类信息所占比重仅为2.7%和6.8%。还有的地方政府网站成了“僵尸”网站, 一年只有几十条更新。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 政务信息公开还存在许多不足, 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政府网站成了政府形象的“装饰品”, 不少地方政府敷衍应付, 形象展示多于公众的知情权保障, 事关公众和企业切身利益的信息公开不足。这不但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3. 政府效能偏低, 服务型政府尚未建立。
政府效能指的是公众或企业在获取政府服务过程中, 对政府提供所需服务能力和效能的认知和满意度。一个地方政府效能的高低, 发言权掌握在公众和企业手里。2012-2013年的连氏中国服务型政府调查报告分别从“服务型政府公众视角”、“服务型政府企业视角”两大视角对政府效能进行了满意度调查。2012年公众和企业评价最低的子维度都是“政府效能”, 即使位列第一的城市, 得分也仅有4.47分, 在0-10分的11级量表中实际上属于负面评价。2013年公众和企业对“政府效能”的评价则有所提高, 但评分仍然较低。由此可见, “政府效能”偏低使政府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而且也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4. 政府监管不到位, 执法监督弱化。
2013年企业对政府监督满意度调查显示, 近90%的企业认为政府监管对保障公平竞争环境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其中有35%认为监管严重不到位。由于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部门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力度不严、查处不严、责任追究不严, 对政策精神和内容“选择性”执行, 使得一些部门和单位的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得不到制止, 使得一些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这严重干扰了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扰乱了市场环境, 不仅损害了投资商利益, 也损害了群众利益。
(三) 干部思想意识不到位, 服务意识淡漠
干部思想意识解放不彻底, “官本位”意识严重。部分官员台上讲为民服务, 台下以追求仕途为重心, 知行不一, 只求官位, 不讲官德, 工作作风不扎实, 个人得失计较多, 服务意识淡漠, 责任意识不到位, 办事效率不高, 动嘴能力远远高于动手能力, 长期脱离实际、远离群众, 对群众诉求漠然处之, 甚至是敷衍塞责,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促进地方政府政务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诺斯悖论”提醒我们, 政府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 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掠夺之手,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面对地方政府政务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自身不足, 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 做到既不越位, 也不错位,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快和提升政务环境建设的质量, 进而提升本地区的竞争力, 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 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必须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 通力合作促进政务环境建设上新台阶
古人云:“二人齐心, 其利断金”。只有各部门开诚布公、坦诚相见, 才能劲往一处使, 不断把软环境建设推向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从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
1. 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审批制度创新的力度, 严格规范审批依据, 明确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程序, 加强审批监管,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杜绝权力“寻租”和以权谋私行为。
2. 是继续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保障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关心、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官网、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并且及时更新, 突出重点, 并且加强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 切实保障群众、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让政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是严格执法, 监管并重。只有加强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 才能有效防止权钱交易和腐败, 让更过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纵横协管机制, 发挥好网络在监督中的作用, 规范权力透明运行, 防范腐败, 堵住各种漏洞。其次是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公正执法, 体现法律权威性。凡是违反制度规章、损害群众利益、政府形象的行为, 经查属实, 必须不能纵容, 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4.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义无反顾的破除“重建设轻民生”的旧观念, 确立“重服务民众”的执政理念, 切实深入群众和企业之间体察民情, 扎扎实实为公众解难事、办实事。
(三) 必须转变和创新执政理念, 着力强化服务意识
做好任何事情, 都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着手。各部门应积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及时开展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 认真查找、总结自身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不足, 做到自我转变、自我革新, 自觉的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总之, 优化政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 要不断与时俱进, 以更高更远视野, 科学规划地方经济结构和转型发展, 克服优化软环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有根可植、有机可固。
参考文献
[1]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陈清泰, 张永伟.行政审批何其多[N].人民日报, 2013-06-17.
[3]杨亚佳.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人民论坛, 2013 (08) .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8
要搞好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从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与安全这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对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了电工电子实验室在理工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体制与管理
要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改革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建立由分管教学或科研的校、院长统一领导,校为骨干,系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型管理新体制。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实验项目开出率,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设备完好率。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的申报和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员职责、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施行规范化管理,集约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既保证学生的实验要求,又节约实验耗材,保证各实验正常、有序、高效的进行。
除了实验室自身的管理体制外,高校还应设立管理实验室的工作机构,在主管校(院)长领导下,管理与协调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主要是督促检查各实验室完成基本任务和管理工作的情况,组织实验室制定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检查了解计划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组织实验室工作的评比,以及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实验室的人员配备和培训,经费投资,实验用房及仪器设备调整等项工作。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要经过严格聘任上岗。通过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作机构,才能克服管理工作中的随意现象,才能克服设备闲置,开课率低,效益低下等弊端,真正创建良好的实验条件,全方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二、实验教学
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项目注重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时数达到实验项目总数的40%以上。为此,地方高校应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学教材应先进、适用、覆盖面广,实验教学内容科学、新颖、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实验教学模式适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实验项目安排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有规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的95%以上;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丰富,保证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实验项目更新。
学校应加大投入,对于电工电子实验要求学生每组实验人数达到1人1组,以保证实验操作训练任务的完成;实验要求操作规范,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完成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有详细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正确,误差分析精确,实验结论分析符合科学规律;实验报告(含预习报告)批阅详细、规范。
建立多元实验考试、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考试管理严格、规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实验项目独立设课,如邵阳学院对电气测控类专业独立开设电工电子实验课程,课时为40学时,采用笔试加现场操作的考核方法。
三、教学仪器设备
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用于实验室建设的人均资金比例少,实验仪器不足、设备陈旧,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势在必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实验室的“硬件不硬”的现象在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外,这与一些领导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验室观念还没有完全更新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在处理教学、科研、基建、生活服务配套与实验室建设等投资关系时,往往忽视了后者。所以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常规仪器设备的超年限使用,由于仪器设备的形态质量和运行质量较差,客观上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在新购置仪器设备时必须加强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要把有限的经费合理调配,提高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购置先进的、实用的和急需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尽可能系统地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多种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地方高校一般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尤其是电工电子实验室这样面向学生更广的基础实验室。
对于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应派专人管理,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物、卡相符率要达到100%,低值耐用品的账物相符率也要高;对于仪器设备的损坏、维修应做好原始记录,同时做到及时维修,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对于有条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应做到及时更新。
四、实验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队伍的主力军,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应合理,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整体实验教学水平高,符合实验室实际,与理论教学队伍应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形成动态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设备的技术性能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实验人员不但会用,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能不断开发设备的功能,能进行简单维护等。因此实验室要有专门的人员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专职实验人员,确保实验教学人员能够在新时期更好地担负起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另外,实验室要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定期对专职和兼职人员进行考核,对于首次开的实验要求指导教师试做,对首次上岗指导实验的教师要有试讲要求,并严格执行。
五、环境与安全
实验室应做到无破损、无危漏隐患,门、窗、玻璃、锁等完整无缺,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实验室的通风、照明、控温度、控湿度等设施完好;实验室有安全检查制度,成文悬挂在醒目位置,有专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制度并落实,实验室有防火、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
六、结束语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前沿。如何抓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建设和管理实验室,使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更应如此。
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与安全这五个方面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对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孟辉,曹小宇.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确保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2]唐艳茹,高宏,贺梅,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3]崔宝玉.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
地方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地方政府,用户接纳,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概念从商业强势来袭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互联网+”行动,其汹涌而来的势头逐渐凸显了“互联网+”视野下的政府创新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依托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电子政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毋庸置疑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联合国《2008年度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从电子政务到整体治理》认为,电子政务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目前正面临着从以开发电子服务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向以整体治理为重点的第二阶段转变,转变过程中各政府部门间、政府与公众间(即电子政务服务的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共同合作和沟通互动也显得越发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服务被公众实际使用越频繁,其建设往往会越好[1]17。那么,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考虑用户的接纳程度,特别是摸清用户对电子政务的认知、接纳态度、意愿及具体使用情况等情况,可为通过“互联网+”思维改进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推动政务创新管理和社会治理有奠定基础。
虽然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起步,至今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两网四库十二金”等发展阶段。然而,根据一些权威的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比如,在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在全球被调查的193 个国家中的排位由2008 年的65 位降至2012 年的78 位,2014 年上升至70 位。究其原因,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政府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数字鸿沟较明显,许多基层政府部门没有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能力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公众知晓、接纳和使用程度相对较低[2]130。那么,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从单纯投入建设期进入到深度功能应用期,技术的先进性和可用性等技术创新因素并不能自动导致用户对电子政务的实际使用,更为关键的是电子政务成败不仅源于电子政务载体本身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质量、方式,更取决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这些服务的认知和接纳态度、意愿及具体的使用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思维下如何依托其平台引导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提高用户对电子政务的接纳和使用程度,以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实施,对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鉴于此,论文拟基于X市的实践电子政务用户接纳的现状深入调查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缩影系统、全面地解释我国地方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问题,具体而言回答以下问题:用户对电子政务的接纳程度如何?其使用状况如何?总体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电子政务公众接纳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助于完善和推动电子政务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早期电子政务研究大多侧重于服务供给和技术的视角,比如,政务信息资源的搜集、分类、加工、保存以及政务信息服务的提供等。随着电子政务逐渐向整体治理和无缝对接阶段的推进,电子政务服务的用户接纳问题才开始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关注。
1 理论基础。电子政务接纳问题的研究所借鉴的理论或者模型主要来源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模型,比如TAM-2 模型,TAM-V模型,TAM-3 模型以及UTAUT模型)。首先借鉴的理性行为理论是研究认知行为最为基础、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源于社会心理学,由Fishbein和Ajzen于1975 年提出,TRA理论充分地解释了个体的动机和信念对其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理性的,AlthunibatAh mad、ZainNorAzan Mat等人指出在电子政务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借鉴TRA理论进行电子政务接纳问题和使用行为的研究和探讨。
Ajzen为将TRA理论扩展到包括不受个体意志所控制、较为复杂的行为,在TRA理论基础上,增加新的预测变量———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简称PBC),建立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相对TRA理论,TPB理论在电子政务接纳研究中的应用更广,主要代表性论文有Hung.SY.et al(2006、2007、2009、2011)利用TPB理论实证分析影响用户接纳电子政府的影响因素,Shareef Mahmud Akhte(2011)利用TPB、TAM、DOI理论分析不同成熟度的电子政务模型引起用户接纳度的影响。
此后,麻省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Fred Davis(1985)作出进一步理论改进, 其博士论文 《A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forEmpiricallyTestingNew End-userInformationSystems:Theoryand Results》 首次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认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可由用户的动机予以解释或预测,而用户的动机则直接受外界的刺激所影响,包括系统的性能和特征。通过Wo S数据库进行检索,2001 年以来专注电子政务接纳问题的论文为138 篇,对这些论文再次分析可以发现:(1) 其中有57 篇(41.30%)论文是建立于TAM模型的基础上;(2)TAM模型既可单独被应用,也可跟TPB理论、DOI理论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一起被应用;(3) 基于TAM模型进行研究的论文,其被引频次相对也较高,如Carter L、Belanger F、洪新原,王怡舜等人的论文。此外,随web2.0 时代到web3.0 时代推进,对电子政务持续使用问题陆续进入研究范畴,理论借鉴上主要衍生于IS持续使用的期望———确认模型、创新扩散理论、技术—组织—环境模型等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理论依据。
2.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主要有从1998 年就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接纳问题并长期从事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研究的France Belanger,其学生Lemuria Carter也从2003 年开始以创新扩散的角度关注电子政务的接纳问[3]5,Belanger和Carter(2005)在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上发表论文以TAM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信任度、母系文化特性、高权力距特性、变革容忍度等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作用, 揭示电子政务门户用户的使用态度和意向, 进一步指出用户的接纳对电子政务的重要影响;Tarek Eikiki(2005)教授以TAM、创新扩散理论及初始信任理论为基础,将三者进行融合构建出用户接受移动政务的研究模型等。相对而言,国内因电子政务的整体建设及推进的受阻碍,正处于渐渐兴起的阶段,最具影响力的是台湾王怡舜、洪新原和大陆徐博艺、蒋骁等人:王怡舜(2003)通过电子报税系统实证分析用户的满意度,推动电子政务接纳问题的研究;洪新原(2006)通过网上纳税和支付系统的实证分析决定电子政务用户接受的决定因素,并成为该领域经典的论文;徐博艺(2007)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Hofstede文化的四个维度理论,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从有用、安全认知的内生变量,信任度、母性文化特性、高力利距特性、变革容忍度的外生变量及态度、使用意向的决策变量三方面对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用户接受行为因素进行探讨, 提出了考虑中国文化影响因素的TAM分析模型;蒋骁(2009)在对公众采纳问题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的影响因素包括媒体熟人周围环境因素、对系统感知以及技术特性等技术因素、信任以及个人特性等公众因素、系统质量以及便利互动等质量因素,指出应结合我国公众采纳行为的特点构建电子政务推进具体策略的方向。
然而,有学者认为,目前尚缺乏一个适用于电子政务情境下的、解释用户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接受和使用问题的通用理论或者模型;现有理论或模型基本上都是从用于解释信息技术的用户接受问题的各种模型借鉴过来,并且应用到电子政务这种特殊的情境当中(vanDijk,JAGM,2008)[4]。而且,国内现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国外的理论框架或者模型。但是,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个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体制、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较为缓慢的信息化程度及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等与西方迥然不同。所有这些不一致的因素必然要求构建一个适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情况的分析框架。
三、基于X市电子政务的实证分析
政府网站的质量与公众实际使用情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是政府提供发布消息、政府与百姓网上互动的平台,而且必须使公众切实能运用电子政务的各项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电子政务的网上办事功能实际使用率并不高,或政府机构还处于网下办公状态,并未利用建立起来的网上办事功能[1]156。本文属于实证研究,意图透过X市的电子政务实践情况研究地方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问题,找出当前地方电子政务用户接纳的基本情况及从用户接纳角度来看阻碍电子政务推进的因素,因而在研究设计上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X市的选择。问卷设计中考虑实证分析的X市的代表性,X市从2002 年开始运行, 目前实现126 个机构近3300 项办事及服务信息流转,《2014 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从基础准备、在线服务、电子参与和新技术与新应用四个方面的评估,X市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333 个地市级(含副省级城市)城市的排名在前10 名内,因而X市的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当前我国地方电子政务用户接纳的一个缩影。
(2)数据来源。基于前述理论基础总结及文献综述来看,应用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的研究,该部分提出的测量要求采取两种方式揭示X市电子政务的接纳与使用状况:(1)通过Alexa网站采集Y省人民政府(X市所在省份)及其21 个地级市政府的网站数据,通过粘度指数监测其实际使用情况;(2)通过网上在线调查,搜集数据。本文设计的问卷是在X市政府网发布的、持续一个月的在线调查[5]1,主要从用户对电子政务的认知、接纳态度、意愿及具体使用情况等方面揭示X市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状况。
(3)用户的具体使用情况。电子政务作为行政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部分很大程度上是能够给用户带来政务使用的便捷以及进行政治参与。TAM模型以及TRA模型基于的认知、意向的判断,最终的目的是使行为主体进行实际的使用。因而对用户的具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是最终的落脚点,由此更为清晰地阐释用户行为的状况。对于电子政务服务的使用情况,设计了“您使用过的网上办事服务有哪些?”多选项。结果显示,少数使用过电子政务的公众选择了查询办事指南、下载办事表格、网上填报资料等初步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而对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网上投诉和建议等几乎未曾使用过。
上述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总体而言,用户对X市电子政务的接纳和使用程度仍然偏低。具体表现在:(1)X市政府网的用户粘度指数在Y省处于中等水平,每百万人访问页面中访问本站的页面数、平均每个访问者浏览的页面数等部分指标偏低;(2) 绝大部分公众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面对面的窗口式政务服务模式,仅有极少部分公众经常通过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办理行政事务;(3) 绝大部分公众认为网上办事(即电子政务)的便捷性一般,与公众直接到政府部门办事窗口、就近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居委办理行政事务的便捷性并没有差异,表明公众尚未真正感知到电子政务服务的便捷性;(4) 少数使用过电子政务的公众主要使用了查询资料、下载表格等初级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而对网上行政审批、互动交流等高级服务功能的使用率较低。此外,用户认为目前X市阻碍用户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事项有限,操作繁琐,分散办理,效率低下,缺乏互动等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格局,各地政府有非常大的积极性去发展电子政务。已有研究表明,电子政务的短期进步可以靠政府出台行政性的措施,但长久和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理念,真正为公众所广泛使用,实现互动性的促进[1]15。因此,为尽快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而以此为契机转变政府的服务范式的转变进行创新管理,本文X市作为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子地方电子政务的用户接纳情况亟需进行较大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充分考虑用户的接纳状况前提下,今后在制定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思路和标准,采取怎样的策略引导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值得深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持续、健康地发展电子政务,也才能积极推进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对这些问题更待今后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陈贵梧.地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问题——基于X市访谈数据的探索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3).
[3]Carter L,Belanger F.Diffusion of Innovation&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ICEC),Pittsburg,PA,2003.
[4]van Dijk,JAGM;Peters,O;Ebbers,W.Explaining the acceptance and use of government Internet servic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2006 survey data in the Netherland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25(3).
[5]“X市政府网上办事便民服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http://www.gz.gov.cn/sofpro/gecs/viewresult_question.gecs?ques.questionarie Seq=301&token=1327748313590317000.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10
1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管理信息系统演变而来, 它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决策方案的工具。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集合了管理学、统计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学科的精髓, 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 辅助政府管理者进行某项方案的决策。它的设计结构包含信息整合、运作模型设计、知识与信息处理等主要部分, 在重点环节的操作下, 共同完成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在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运作下, 提升政府的决策力度。
1.1 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过程是将传统的政府信息进行归拢, 以便于进一步实现政务决策。信息整合环节包含了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分类两个部分, 这是对有效信息进行梳理的首要步骤。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 从计算机软件支持的角度分析, 知识与信息的整合大多采用概念——事实——规则3级层次的指示构造体系。无论是数据“前提”还是“结论”都可以称其为事实, 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就是将“规则” (Rule) 与事实 (Fact) 利用关系库中的数据联系起来, 从而构造成为决策系统的索引, 以便形成重要结论, 以供政府办公参考。数据信息的整合是各种数据及资料文件的统筹, 它是进行电子决策系统管理的第一步。它的数据源于政府的内部及外部, 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便于在后期实施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的调用数据并完成有效决策。从实质内容来看, 数据信息整合过程承载着数据存储与数据调用的两项基本职能, 它能够将分布在政府网络以及社会中企业网络等各种平台数据集合起来, 并从中筛选出有利于决策结果产生的有效数据, 起到重要的数据管理作用。
1.2 运作模型设计
通过数据仓库的数据管理环节对有效信息的过滤过程之后, 就进入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运作环节。它集财务管理、运筹管理、统计管理为一身的综合管理模型, 经过决策系统运作阶段的分析, 进而得出不同类型的政务决策内容。在针对运作模型设计的过程中, 可按照不同结果类型进行分渠道设计与操作。具体可以分为战略型、策略型与实践运营型几种。战略型模式可以通过分析筛选后的有效数据, 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从而形成一套成型的战略方案, 提供给政府工作人员做以参考。其他几种模式的运作, 基本上与战略型的设计要点相一致, 都是针对不同的运作目标, 采取的不同运作轨迹, 而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生成的结果。通过研究不同模型的运作规律, 能够准确把握决策结果的判断方向。设计系统模型是了解与探索客观规律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整套环节的模拟搭建, 将预知到的决策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从而避免政府行为发生失误。
1.3 知识与信息处理
知识与信息处理的过程是采取联机分析处理 (OLAP) 通过聚类的大数据后, 通过关联分析、时序模式、聚类、分类、偏差检测和预测等手段进行融合, 其过程涉及逻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它将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最终生成政府决策方案。这个环节是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重中之重, 其内部细节也是最为精密化。通过对知识与信息处理各项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使得整套模型系统的功能更加高级, 令决策方案更为准确, 贴近实际的政府决策结果。汇总数据较之前数据仓库中提炼的数据更为精准, 而且经过一些列的运作与处理, 令电子政务系统完成的智能化、科学化的政府决策成为可能。
2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系统的局限性及其实施状况
近几年来, 通过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搭建与实施, 我国地方政府的政务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有了普遍提升。特别是地方的公安电子政务系统、地方公路管理系统、消防电子政务系统及司法政务系统等平台的完善, 为当地政府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地方的民众普遍反映良好。但同时,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各线主管部门建立政务信息库的同时似乎又面临着互相隔绝的境况, 如何能将各地方政府信息做以有效整合成为制约系统发展的瓶颈。
2.1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系统需要逐步加强细节管理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细节疏漏, 很多公务人员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时都会碰到非人为的系统故障, 致使工作出现延误或失误。即便如此,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意义深远, 不仅拉近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且提升我国政府在国内外社会媒体舆论中的公信力度。
2.2 地方电子政务决策系统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 电子政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进行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托。网络时代的到来, 更是加剧了政务电子化的发展进度。建立电子政府, 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政务发展的时代趋势。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发展之初, 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有瓶颈, 但随着整体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升级, 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化的解决。在网络时代的进一步推进下, 以及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铺开, 我国各地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将更为完善, 其决策力度与政府工作效率将有着实质性的改变。
3 结束语
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内容。我国地方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搭建, 能够实现政府科学化、高效化办公的职能。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融入, 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与决策力, 使政务决策各项环节更加透明化、智能化, 为人们提供多元化、便捷的服务支持, 且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国内各地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完善不仅给政府决策过程减轻了工作负担, 而且给我国社会个层面的普通老百姓带来了福利。
摘要: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智能化的综合系统, 它能够对不同部门大量数据人为有规则的进行汇总、挖掘、提炼以及分析。基于对地方电子政务实际状况的了解, 发觉大部分电子政务仍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还处于萌芽状态。本文就电子政务决策系统的整体实现过程与运作原理做进一步剖析。
关键词:地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亮.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中数据仓库的研究与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0, 10 (06) :166-167.
[2]林培龙, 刘柏嵩.基于SOA的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06) :124-125.
[3]何勇, 沙宗尧.基于智能对象的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2010, 11 (07) :134-135.
[4]李京, 孙颖博.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12 (06) :103-104.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11
关键词:地方 电子文件 职责
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有效把握是指以国家层面上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制度为准,同时灵活结合地方实际,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等。它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准确定位地方职责既是保障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有序推进的基石,也是维护地方电子文件记忆完整、有序、有效和可用的保障。
一、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有效把握的提出
电子文件是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但由于处置口径的不一致,致使目前地方电子文件管理处于一定“混乱”状态,需要积极从职责把握上去有效控制。
1.地方电子文件管理失控呼唤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有效把握
源于地方人员缺乏电子文件管理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到电子文件是数字时代社会记忆的主要载体,也不能把电子文件视同纸质文件一样留存和保管,致使在日常工作中疏于监督和留存,造成许多可用的电子文件处于失控状态,威胁社会记忆的传承。如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大量电子文件处于“有人办、无人管”、“有保存、无管理”的自生自灭状态;办公人员随意修改、删除电子文件;大多数档案馆(室)还没有把收集电子文件纳入工作日程,缺少对各机关、部门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有效监督,无法保证归档电子文件质量;在每一台个人电脑上,有些重要程序文件在杀毒软件的垃圾清除功能运行中被自动删除等。因此,有必要统一地方电子文件管理口径,对电子文件进行统一管理、集中保存和有效监督。
2.地方电子文件证据效力难以保障催生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有效把握
一是缺乏可行的认证标准和方法,尚未形成功能完善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致使无法保证运转其中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如应“分析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规范,强化电子文件生成、利用、維护与处理的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接收、保管、利用和处置进行高效控制,从根本上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从而确保电子文件的权威性”。①而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是缺失科学、标准的元数据的支撑。元数据是关于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的数据,其效用在于确认每一份参与业务活动并发挥作用的文件,并保护文件的凭证性。而目前,“许多行业、地方已经颁布或正在制定的元数据标准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不能全面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与可用性”。②关系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元数据的科学化、标准化建设滞后,加剧了各地区、各单位对“双套制”与“双轨制”的依赖性,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实现。
3.地方电子文件管理形成信息孤岛要求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有效把握
源于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尚没有形成权威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标准,致使各地方、各部门不能定位自身在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上应承担的职责,造成管理各行其是。主要表征是:一些项目的名称、技术、标准、模式等各行其是,导致无法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最典型如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等省,尽管陆续建设了基于电子政务专网的电子文件中心,并以统一的信息平台接收所辖区域政府机关的电子文件,同时在相应区域范围内提供利用,但是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几乎无人关注。这也将会形成众多地区性文件信息孤岛。③
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电子文件共建共享,需要地方按照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统筹安排;按照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统一标准灵活执行,杜绝各自为政;按照全国电子文件主管机构就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制定的国家层面规划、政策、标准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地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二、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准确定位
地方电子文件管理混乱的深层次原因是还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体制、机制。而我国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核心是有关电子文件管理责权的分配和履行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对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进行有效把握,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导和协调,使地方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配合的步骤。
1.协同配置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中的地方平台
首先要思想先行,从意识层面上认识到各地方、各部门有效配合是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有效保障,是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以留存社会完整记忆的基石。
在思想先行前提下,把电子文件管理纳入地方工作规划,加强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组织与领导。落实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人才培养,制定严格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制度,配备先进电子文件管理的电子设备,提供电子文件管理业务指导,确保电子文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构筑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础平台。有条件的地方,还需要将电子文件管理质量纳入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开展专门的文件管理绩效考核。
2.统一执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标准规范
各地方、各机构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划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法规、政策、标准、指南等各类文件,如服从文件元数据标准、统一信息检索协议等。在灵活结合地方实际同时,避免与国家宏观指导战略政策有冲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生信息孤岛等现象。随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与贯彻,许多地方和政府机关积极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到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④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应当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杜绝各自为政,原则上不允许地方或行业擅自制定标准,对于电子文件管理活动中具有强交换意义的标准对象和关键控制点应尽量采取国家标准形式,以保证标准规范的最大效用。⑤
3.有效提供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基层经验
如果说国家战略是自上而下的“宏观→中观→微观”路线,那么地方向国家提供经验就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微观→中观→宏观”的路线。先由各个基层单位探索、实践、总结电子文件管理经验和方法,再将这些有效基层经验向全国推广。地方提供基层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补充完善目前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二是部分修正目前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三是探索地方如何执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策略。可见,地方为国家战略提供基础经验也极其重要。
“总体说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是必要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以谁为主的问题。”“一般说来,在电子文件管理方法尚不确定的初期,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路线,以获得政策框架、规范体系的实践基础。而到了科学方法逐渐成型的阶段,则需以自下而上为主,以便在总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迅速提升整体水平。”⑥
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正处于由机构管理模式向国家层面管理模式过渡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应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线同时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国家制定和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地方在贯彻执行该战略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灵活地运用战略,把所得的可行经验及时反馈给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领导机构,国家战略领导机构再根据各地方提供的有效基层经验调整、完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三、地方在推进电子文件有效管理中
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由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是从国家层面对电子文件管理进行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所以各地方、各部门在贯彻执行这些策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不可能绝对整齐划一地解决所有问题。地方在有效把握电子文件管理职责中,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1.电子文件管理地方职责与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各地方、各机构需要肯定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科学性,坚持其权威性,认真落实贯彻执行电子文件管理规范体系、方法体系。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是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国家层面的应对策略,需要地方有效配合。只有靠地方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将其理念、制度、规范、标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发挥战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地方的积极配合、贯彻执行是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在坚持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精神实质前提下,执行国家战略时要与地方现有的电子文件管理现状、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根据本地区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来配合实施。正如学者安小米分析那样:国际范围内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各国国情存在差异,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文件管理的历史文化背景、档案管理传统、公共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电子政府建设现状、信息化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关联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⑦这种电子文件管理的地区差异的现象,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都普遍存在,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电子文件管理的已有实力和基础参差不齐,各地方在实施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统一规范、标准时,应结合本地区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地方在制定和执行这些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既不能以执行国家战略为借口,而推行脱离本地电子文件管理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能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为由,不积极配合国家电子文件管理的顶层设计。
2.地方如何能有效执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一是设置地方电子文件管理领导机构。如设置以各级档案行政管理单位牵头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包括:办公厅、档案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通过领导机构,起到统筹规划、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沟通与协调等作用,加强地方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定期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地方评估检查工作。建立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监督检查机制,依照电子文件管理规范体系和服务体系方案的要求,定期对地方贯彻落实电子文件管理國家战略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地方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进行评测,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国家档案局为首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领导机构在档案业务指导与检查监督中,要切实履行电子文件管理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认真抓好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违法违规事件的查处工作。
三是地方贯彻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适应问题。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就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做法。所以,在贯彻执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过程中,地方如何既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满足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需求,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是不顾地方实际坚决执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还是先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路而把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暂抛一边。笔者以为两者都不可行,可行的做法是:分地区制定各自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实施较低层次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比如仅仅停留在不使电子文件流失,至于如何科学管理,只能待条件成熟再实行;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可以从制度、法律、标准等多角度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注释:
①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J].档案学通讯,2006(6).
②⑤冯惠玲,赵国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③④冯惠玲,赵国俊.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J].档案学通讯,2006(3).
⑥刘越男,http://www.zgdazxw.com.cn/NewsView.asp?ID=135.
⑦安小米.国际共识与借鉴——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档案,2010(2).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篇12
1.1 对发展电子政务的本质认识不足
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 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 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另外, 重电子轻政务, 重硬轻软。这是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 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方式就是硬件投资, 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 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 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再造, 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其结果是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 或者成为一种摆设,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
民族自治地方的电子政务发展, 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和相应的技术标准, 导致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 垂直建网自成体系、互联互通难以实现形成信息孤岛、数据库建设不规范、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存在严重冲突。缺乏规范和标准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使得政府间信息共享度低、信息割据和信息资源浪费状况严重。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 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 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烟囱”, 潜在的信息孤岛风险突出, 政府的协同能力受到极大牵制。
1.3 政府网站中的实用信息资源匮乏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存在着“三多现象”。一是空站多, 在各个搜索引擎上, 几乎旗县以上的政府网站都能搜索到, 真正顺着链接进去的时候, 却有很多不能打开。二是老站多, 这些网站内容陈旧, 更新不及时, 有时一个月也见不到一条新信息, 相当多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 质量也不高;网页的形式比较单一, 网页与网页之间的链接渠道少, 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三是死站多, 大体浏览一遍所有可以访问的站点后就可以发现, 大多数网站仍停留在简单的概况介绍上, 其实用性不足;其中很难找到所需的具体业务部门的详细信息, 而且多数没有电子邮件地址, 公布电话号码的也不多。
1.4 经济发展滞后制约电子政务发展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为显著的客观事实是生产力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依托这种经济背景建立起来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观念意识和自主能力也相对较弱, 政府扶贫基金和外生诱致因素的资金基本用于解决温饱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力度明显不足。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暨第五届中国政府网站评估结果发布和经验交流会显示, 在31个省级政府网站中, 网站绩效排名后五位的是:甘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福建、广西;在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中, 10个地市级政府没有网站, 全部来自民族地区;在抽样的402个县级政府网站中, 68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门户网站, 其中民族地区占绝大多数。事实证明, 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和运行状况。
2 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议
2.1 创新电子政务发展理念
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大力提倡政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是民族自治地方实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电子政务必须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合, 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 最终也只能沦为信息孤岛。民族自治地方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存在着政府公务员的观念较落后、传统政府运作体系及机制需要较大力度改革的问题。所以, 这些主观上存在的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在改进过程中, 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改变过去机构设置不合理, 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 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现象, 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电子政务在民族自治地方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加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 制定总体规划, 科学设计电子政务整体构架。由于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很多, 但是政府财力有限, 电子政务发展不可能全面开花, 齐头并进, 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要明确工作重点, 分清轻重缓急,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 对那些社会需求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以及基础性、全局性的项目,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加快建设步伐。正确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确保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防止各自为政。民族自治地方的电子政务发展, 应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 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 规范业务流程, 简化工作环节, 充分让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和群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
2.3 充实政府网站信息资源
对于已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 应努力克服“三多现象”, 积极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努力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发展成为政府间互联互通、一体化的政务平台, 资源整合、协同办公、突出服务。努力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发布和业务处理平台, 更是知识加工、知识决策和知识获取的平台。努力使政府各部门办公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通畅, 通过数据挖掘、加工而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 使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 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总之, 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 要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从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节省开支, 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避免重复建设。
2.4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单靠自身的资金来发展电子政务是远远不够的,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要依赖外部资金的注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基本是单一计划体制, 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因此,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 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来促进其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制约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进而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对策。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推荐阅读:
地方旅游电子商务应用12-28
地方课程建设09-13
地方特色建设11-13
地方文化建设01-23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10-03
地方院校和谐校园建设01-16
地方国有建设投资公司09-08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10-31
浅谈地方道路建设与发展10-21
校地携手共促进地方建设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