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2024-09-23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共8篇)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篇1

让胡路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2007-05-3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数字大庆”的总体部署,规范全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实效,推进依法行政与政务公开,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根据《大庆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区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是指各部门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环境的优化,通过“让胡路信息网”向政府内部及社会公众提供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活动。

本办法所称各部门,是指喇嘛甸镇人民政府、区直属机关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及群团组织。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电子政务建设遵循“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一规划,优化配置;规范标准,共享信息;注重应用,讲求实效;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成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喇嘛甸镇人民政府、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经济计划局等为成员单位的让胡路区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政府信息中心,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区政府信息中心主任担任。

领导小组是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及管理的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和管理等日常工作。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及安全的组织实施。并成立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以保证本部门电子政务的推进落实。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五条 区政府信息中心会同区经济计划局、区政府办公室、区财政局等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全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经领导小组审核,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实施。

第六条 凡属公建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均应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中。区政府信息中心要先对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预审,并提出指导建议,规划部门根据建议,审批信息化建设方案;工程施工过程中,区政府信息中心要对该项目的信息化工程进行监理,并将监理报告提交工程验收部门,作为该项目信息化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依据。

第七条 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编制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建设本区重点基础性数据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

各部门要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和存储本部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编制及更新本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并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提供交换政务信息。

第八条 各部门需要单独开设专网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由区政府信息中心依据政务网整体规划,报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九条 政务网的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每年需列支一定数额的建设专项资金。

第十条 各部门需要新建、扩建、改造升级的电子政务项目,应将实施方案(含技术方案)报区政府信息中心,由区政府信息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论证后,报领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招标;未履行上述程序的项目,不得进行招标。第十一条 区政府信息中心对招标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监管,工程完成后,由建设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区政府信息中心组织专业人员验收,确认合同的履行情况。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 各部门的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的配备要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增加。若有报废更换的,由更换部门提出需求申请,区政府信息中心依据编委核定的编制、部门的职能确定配备标准,会同区财政局、国有资产办公室、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提出采购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批准后方可由政府采购中心实施采购,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质量验收。

第十三条 各部门配备的计算机原则上采用政府统一品牌,不配置耳麦、手写板、摄像头等与办公无关的硬件;打印机一律选用激光或针式打印机,原则上一个部门只能配一台打印机,提倡使用网络打印机。

第十四条 各部门用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购置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要按规定建立资产帐,同时报区政府信息中心登记、备案,否则区政府信息中心不负责维修及网络连接和管理。

第十五条 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的报废,由设备所在部门向区财政局和区政府信息中心提出申请,由区财政局和区政府信息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鉴定,提出鉴定意见,经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履行报废手续。原有的设备由区政府信息中心统一收回。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维修费用,预算单位从办公经费中列支,不追加预算。各部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故障,由区政府信息中心鉴定、区政府办公室初审,报区领导审核批准后,由区政府信息中心统一维修,软件故障由本部门维修。未经审批私自维修设备发生的费用,政府财政一律不予报销。

第四章 网络管理

第十七条 政务网络资源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政务网各版块及栏目的负责部门和责任人,要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保证本部门信息更新的质量和速度。

第十八条 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制定IP地址分配及申请办法,统一建设及管理政务网路由、IP地址数据库。各部门不得擅自修改计算机的网络配置和IP地址,一经发现,收回所使用的机器,并追究部门领导责任。

第十九条 区政府信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为政务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二十条 各部门及专网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政务网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实行信息网络安全责任制。要建立政务网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政府网维护和接入部门发现网络安全事件或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有害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要确定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等项工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络及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到熟练应用。区政府信息中心要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计算机联网与设备调试及办公用软件,由区政府信息中心统一安排专业人员安装、制作;擅自安装软件引起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后果自负。

第二十三条 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文件共享的资料和在内部办公网上发布的文件,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审核把关,确保共享资料和发布文件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要杜绝利用计算机从事游戏、聊天、炒股等与工作无关的事项,由此引起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后果自负。如发现上述行为除了收回所使用的机器外,还将在全区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区政府信息中心要从总机房封掉与工作无关的游戏等网站。

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不准擅自更改网络布线结构,不准擅自拆卸、挪用和转借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否则后果自负。第五章 监管考核

第二十六条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区政府信息中心每年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检查结果将上报领导小组,并对外通报。

对违规操作及达不到考核最低标准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等处罚,并在以后的两年内不予考虑增加办公自动化设备。

第二十七条 各部门违反本办法,有私自通过其他用户途径接入政务网的、擅自切断或挪动政务网络设备电源、专网通信传输线路及更改政务网骨干接入设备配置的、以赢利为目的占用政务网络资源或者变相收费的、不遵守本区电子政务技术标准要求的、不遵守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技术要求和工作规范等行为的,区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区政府信息中心有权采取技术手段切断该部门网络等相应的制裁措施;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区政府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篇2

政府部门信息基础架构建设完成后,建设重点将从大规模网络、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阶段转向以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运行维护”阶段。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管理和服务做到急网络和用户之所急,是业务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二、体系建设需求与目标

1.体系建设需求

在组织人员方面,针对目前各分支机构分散运维的现状,运维部门迫切需要统一IT运维管理认识,整合IT运维管理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建立起分布的运维管理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运维部门从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面向业务、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对运维部门服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共享使用,在服务环节上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运维部门整体IT运维管理的有效性。

在管理规范方面,建立统一的IT运维管理流程,并清晰定义IT服务的考核目标,进行角色岗位分解,配套实施支持考核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量化评价IT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IT服务工作的高效运行。

在技术工具方面,运维部门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用于从整体上指导运行维护工作的技术规范,逐步实现IT运维工作流程和监控管理的自动化。

2.体系建设目标

IT运维管理平台包括信息展示、服务台、服务流程管理、知识库、集中管理与监控(机房环境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存储备份管理、应用系统管理、客户端管理)等功能模块和子系统”的建设内容。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树立面向业务服务的IT运维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实行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灵敏的IT运维管理平台,由无序服务向有序服务转变;建立规范标准的IT运维管理流程,由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三、体系建设方法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采取“联合式咨询方法”,确保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的成功(见图1)。该方法论具有以下创新的优势:

(1)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降低项目风险。引入ITSM (IT系统管理)咨询专家,负责梳理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组织与人员、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运维管理体系。结合具体产品来实施建设IT运维管理体系,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

(2)有利于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对IT运维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3)借鉴ITSM专家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4)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知识转移。ITSM专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运维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实践和方法论的培训和咨询指导,培养IT运维管理的专业人才。

(5) ITSM专家对后续集成实施和产品选择的全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管理体系。

四、体系建设内容

1.体系架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维部门以“体系化”的思路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面向业务和应用,以服务为导向,创新IT运维管理体系。

IT运维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三个层面的内容(见图2)。

组织模式层。确定和规范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位职责安排、机构设置,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

制度规范层。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IT运维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IT运维管理的量化管理。

技术支撑层。建立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系统。

2,体系建设内容

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

(1)组织模式。运维部门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将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

(2)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 20000要求,管理制度分为四个层次(见图3)。

(3)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IT运维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相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方面,分阶段建立相关流程。

(4)绩效考核从运维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体系、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形成“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KPI (关键绩效指标)-流程KPI-角色岗位KPI”三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5)运维费用管理清晰定义了运维费的构成要素,规范了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最终实现“运维预算-核算(预算执行)-结算”全过程管控。

(6)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五、体系建设的效果分析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IT运维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目前运维工作中面临的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保障、被动救火等问题,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分散运维的状况,增强为业务应用服务的意识,更好地实现建设服务型组织的目标。

运维部门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提升信息化的效益,因为信息化80%的效益体现在运行维护阶段。

(2)降低信息化的风险。通过开发与运维职责分离,对权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篡改数据、内外勾结”等风险,减少人为错误引发的风险,减少了因变更不善导致的风险,减少重大故障的影响。“IT运维”将不再是“黑箱”,将变得可管可控,降低了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3)支持宏观决策。IT运维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并分析发生的各种故障及其解决方案,有助于领导宏观决策。

(4)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由于建立了科学的IT运维管理机制和治理型组织结构,强化了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运维费用,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提升信息化科学管理水平。

(5)进一步规范用户行为。通过监控客户端,有助于规范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如非法下载或安装程序、内网非法外连等),有效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6)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感知。实行“一站式服务”,用户也可自行查询服务请求所处的状态或查询知识库进行自主服务,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7)主动监控和预防故障发生。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实时监控各系统的运行状态。设定阀值自动报警时,通过趋势分析,工作人员可以主动发现并解决故障,有效地支持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府管理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在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加快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部分再次明确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既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也充分表明推行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是党中央确定的我国长期的既定发展战略。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实质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服务型和企业型政府为核心,借助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理念,以实现政务信息化、公开化、高效化和服务网络化等目标的进程。其技术基础主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而政务则指与政权有关的公共事务,包括行政事务和政治事务两类。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治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背景

社会信息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内在动力。国际互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为电子政务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电子政务之所以在20世纪末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被视为传统政务的必然发展方向,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分析电子政务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电子政务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

首先,电子政务的产生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它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更为便利,缩短了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从而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其次,电子政务是政府改革的内在需要。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韦伯科层制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它是工业技术革命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以市场导向为价值取向,以权力下放、规章制度精简、管理层级压缩、公务员队伍裁减为手段的政府改革运动。亚洲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管理传统的亚洲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大多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规模的扩大和公职人员的增多,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错、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因而机构改革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首要任务。利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府改革,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战略。在这种形势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

三、电子政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它的作用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国家信息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政府的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我国各级政府目前正面临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型,还需要在手段上转型,电子政务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电子政务不仅能有效地推进政务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腐败,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改善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它带来的将是大众对政府满意度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角度去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运用网络手段,通过优化整合公务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机制,以百姓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为群众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进而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

四、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开始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信息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国家的差距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发展电子政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挥趋势远没有足够的认识;2、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3、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4、电子政务的立法滞后,其顺利实施缺乏法律保障;5、电子政务安全问题面临着潜在挑战;6、某些地方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存在着攀比之风,违背了推行电子政务的初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都将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对策,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世界范围内电子政务蓬勃发展的形势,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1、充分认识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2、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实施电子政务的硬件基础;3、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盲目建设;4、从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两个方面,解决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问题;5、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处理好应用体系与技术体系的关系;6、把政府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密切结合,加强对公务员网络应用知识的培训,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有效推动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步入稳定、健康的发展快车道,为构建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

[1]赵国俊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2]金江军电子政务高级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

[3]刘文富电子政务[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4

[4]扬路明电子政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篇4

近年来,我局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紧紧围绕“统一标准、充实数据、促进应用、规范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夯实基础数据支撑和信息网络建设两大基础平台,强势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拓展延伸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深度和精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统筹规划,高位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资源各项业务。为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的强势推进,我们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局长座谈会以及信息化建设推进会等场合多次专门部署电子政务建设。全系统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抓”的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实行上下互动、各方联动,层层传递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形成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合力,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习惯。

(二)统筹建设思路,科学制定方案。由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内容和技术要素较多,各地存在着建设周期、方式和应用技术的差异。我们按照“高点定位、整体提升、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六个结合”的建设思路,即坚持全面规划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市县乡三级联动与分级建设相结合,系统开发与数据整合共享相结合,统一系统平台与分布式定制开发相结合,新系统开发与老系统整合相结合,市以下统一协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优势,率先研究制定了切合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总体方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目标、阶段任务、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等内容进行了细化,确保《方案》运行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考核指导。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国土资源系统计算机及局域网管理暂行规定》、《XX市国土资源系统电子数据管理办法》、《XX市国土资源系统宽带互联网管理办法(试行)》、《XX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XX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更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电子政务的运作情况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及时解决工作中碰到各类难题。为保证全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我们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各分局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考评。此外,市局明确要求,全系统凡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数据的业务工作,都必须由市局审核把关。目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电子数据)的管理上,全市系统统一由市局信息中心入库和更新,确保了数据更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着力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制约瓶颈

(一)加快网络建设,实现全面覆盖。网络建设既是信息系统的运行载体,又是国土资源系统实施电子政务支撑平台。近年来,我们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加大国土专网建设力度,加快三级互联互通。在实现市区所有单位全部建成了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200X年建立了网络数据专线,实现了下连三级专用网络体系。目前,我市已实现了国土资源广域网络的全覆盖,为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高效的信息通道,为电子政务的全面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输与共享环境。

(二)统一数据标准,优化业务流程。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数据标准的不统一,给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系统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电子政务的优越性不仅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还会造成重复劳动,增加基层工作量。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下发的软件、自行开发的软件之间存在种种数据差异,我们根据部、省各类数据标准,结合XX实际,先后制订了多类数据库建库标准。在强调“标准先行”的前提下,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同时,市局从统一业务流程和优化业务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对业务流程和软件系统进行反复分析梳理,统一各级、各类业务流程,信息中心采取面向业务进行开发、流程结构可调整等方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模块,增强系统应变的灵活性,努力将业务流程差别和变化对系统应用的影响降至最小。由于统一了建库标准、优化了业务流程,完善了应用系统,我们在开展新业务、应对新要求的过程中,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明显提高。

(三)坚持自主开发,注重兼容并用。在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模式上,我局坚持采取以自主开发为主、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方式,急用先行,不断补充完善。从最初开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起步,先后开发完成了涵盖各项国土资源业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事务处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兼顾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中的不同用户,形成了“一处开发完成、多处均可应用”的程序设计模式,增强了程序的通用性,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度。同时,编制了系统应用指南和操作手册,大大方便了电子政务系统在市局、乡镇国土所的推广和应用。

(四)立足基础业务,完善建库标准。为满足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需求,我市已先后建立了1999年以来全市统一完整的建设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应属性数据库;完成了《XX市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全市1:500地籍图、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形数据进行了修编,基本实现了全市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规范与统一;市区还开始探索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结合,对建设用地报批、供应和登记发证等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直观的建设用地动态变更图。实施《XX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了系统功能开发(一期工程)和多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建设(二期工程);开始实施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市区1:1000,县(市)1:5000)建设,完成了全市D级GPS基础平面控制网建设,统一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通过基础地理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的交换、互访和应用等。此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市土地利用、矿产资源、人事、财务、档案等工作也形成了一大批较为完整的属性数据和管理应用系统。

(五)全面推广应用,实现数据共享。我们将20XX年确定为“信息数据充实年”,20XX年确定为“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年”,20XX年确定为“信息数据完善年”,全面推进全系统“全面应用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1999年以来所有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属性数据库,率先实现了建设用地联网审查。同时,各县(市)土地市场招、拍、挂信息全部通过互联网统一对外发布。通过供地系统与征地系统相互关联,实现了一市六县三区联网工作格局,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区域实现了数据共享,不仅避免了具体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还推动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为国土资源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辅助了领导决策。

三、创新举措,勇于探索,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效能

(一)全面实现土地挂牌出让电子化。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推进土地市场公开透明运作,我们将信息化手段全面应用到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中。根据土地招拍挂法律法规,结合局域网报价特点,制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局域网报价办法》,编制开发了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报价系统,开始实行电脑挂牌交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彻底消除了人为因素。2006年,我们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局域网电脑挂牌办法,统一操作规则。目前,局域网电脑挂牌系统已全面推广应用。

(二)全面实现基本农田保护数字化。注重以管理信息化推动基本农田保护数字化。2003年,编制了《XX市基本农田图件标准》软件,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系统,基本农田面积全部一一分解对应到具体保护片、保护块和图斑,实现了图数一致。全面更新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标志、界桩和各类台帐,为全市实现基本农田保护长效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与工具。

(三)全面实现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行使重点部位,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管,在系统中详细记录所有审批行为,并可实时网上监督,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计算机程序,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

(四)全面实现行政行为监管立体化。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充分运用内部局域网加强市县间的工作衔接,规范统一业务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在门户网站上设立了局长信箱和行政审批结果公告意见反馈栏,提供网上广泛监督。在局域网内实行“电子考勤”、“领导批示督办”、“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督办”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将行政审批中心与局机关进行联网,所有接收的办文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系统对承办处室的办理过程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按时或提前完成。一旦承办事项出现超时现象,系统就会亮起“红灯”,相关责任人及分管领导都将受到处罚或被追究连带责任。

(五)全面实现队伍素质复合化。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不仅需要技术设备和财力的支撑,而且还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人才来实现。近年来,我们吸收和培养了一批既懂国土资源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对全系统人员开展了多层次、多方式的电子政务技术培训。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整体素质,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全面改善,为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推进阳光行政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国土资源干部队伍管理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工作行为日趋规范、工作成效日益显著。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 篇5

一、电子商务概念

广义:是指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得商业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而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完成单据的传输,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简单的说,电子商务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它的实质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思想及管理信息系统。)

侠义: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的一种方式主要指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归纳: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商业技术的结合体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阶段)

阶段一:基于EDI(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商务阶段阶段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阶段。

阶段三:E概念电子商务阶段。

三、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

B2B(企业对企业):阿里巴巴

B2C(企业对消费者):当当网上书店

B2G(企业对政府):网上采购招标

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淘宝网

C2G(消费者对政府)(湖北315网站)

移动电子商务

四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

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含义:

——是指任何发生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的业务流程。——是物、信息和财务在所有参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是将原来各自独立的营销、物料管理、采购、制造配送整合在一起运作管理。

1.CRM系统的功能

客户信息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

销售管理

服务管理与客户关怀管理

竞争者分析

二、防火墙

(1)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防火墙是放在两个网之间用于提高网络安全的软、硬件系统的集合2)防火墙的功能

第一、网络安全的控制。

第二、屏蔽内部信息。

第三、提供日志和审计功能。

第四、提供报警服务。

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处理机管理(2)存储器管理(3)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4)信息管理

中断管理系统

输入输出系统

错误处理功能

四、操作系统类型

1)Unix系统2)Windows NT3)Linux系统

主要的Web服务器产品

2.电子商务系统商务应用平台的多层体系结构

五、电子商务系统层次结构(简答)

电子商务系统多层体系结构的优点

(1)可实现高度的可扩展性

(2)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3)便于分配适合的开发人员以完成相应的开发任务

(4)可实现高度的代码重用

第二节 电子商务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成长阶段模型

二、企业系统规划法

三、关键成功因素法四、三种规划方法的比较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迄今为止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以用户至上为原则,按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这种方法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比较独立的阶段,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等。

二.原型法

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概念: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方法的形成最初是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开始的,随之才逐渐形成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

(第四章看课件)(简答)

用例图(UML)

E---R图

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1,2,3范式)

E---R图转化成图表

E---R图转化成系统概念模型(P191页)形式

综合题

1.电子商务系统规划

2.候选要求模型

3.概念模型

软件测试

业务集成图

1.系统维护的重要性(选择题)

1)可理解性。

它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系统的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

(2)可测试性。

它表现为对系统进行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

(3)可修改性。

它表现为对系统各部分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1.系统维护工作的特点

(1)系统维护需要付出很高代价

(2)系统维护工作对维护人员要求较高

(3)系统维护工作的对象是整个系统

系统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选择题)

1)硬件维护(2)数据维护(3)软件维护

电子商务系统进入运营阶段(简答)

1.及时与客户进行交互。

2.不断更新系统内容。

3.积极吸引潜在客户。

二.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的含义:

是指借助一定的定量化和定性化指标对已建成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系统建设目的、运行过程、建设效益、对组织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以期总结和改善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

1.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的特点

(1)现实性(2)市场性3)预测性(4)公正性(5)全面性(6)反馈性 .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选择)

(1)独立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

三、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2.电子商务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3.电子商务系统的社会效果评价

四、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性能评价主要内容

一、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性及其评价

二、电子商务系统可靠性及其评价

(电子商务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无故障运行的概率,也就是系统维持其功能和性能的水平。

电子商务系统的可靠性可分为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

电子商务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指的是软件的可靠性。

软件的可靠度指的是在运行环境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无故障运行的概率。

公式R=(n)=P{n次运行不发生的故障}

计算式

软件故障强度也称软件故障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软件发生故障的概率(越大越好)。公式(P306页)

平均故障时间是指相邻两次故障工作时间的是学期望。

公式;同上

三、电子商务系统有效性及其评价

电子商务系统有效性及其评价过程

1.明确评价目标2.评估费用预算3.明确性指标4.构建负荷模型5.构建系统模型

6.进行实验7.结果分析8.给出建议

四、有效评价性能指标

1.时间性指标(响应时间是用户终端询问结束标记与响应的第一个符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2.吞吐率指标(吞吐率指标与负荷之间的关系)

建立负荷模型(单选)

首先,系统真实负荷的成本高。

其次,如果系统尚未投入使用,真实负荷无从谈起。

最后,建立负荷模型是开展灵敏分析的需要,通过负荷模型可以方便的调节负荷。

电子商务系统社会效益评价方式。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考试要点 篇6

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按功能纵向划分的方法划分为应用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应用表示层的应用软件主要运用于的real系统工具包等 应用开发语言

传统高级语音:C/C++、VB、VBScript等 ASP:简单易操作,占用资源少

Perl解释性语言,比较灵活方便,并且是免费的,在web服务器的CGI程序编写上有市场,但效率低

PHP:开放源码、免费,跨平台、语法简单、效率高、良好数据库支持、动态图像、图形创建

JSP:通用性较好、页面内容和显示相互独立、提高可重用性、继承Java技术的优点、与XML技术集成。

8、麦当劳、百胜餐饮,结合确定初步的系统需求,树立品牌形象和销售产品或服务。P49 P

51系统规划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将以确定的经营策略,转化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这些要求属于需求信息。

树立品牌形象,构成品牌的要素有差异度、相关度、美誉度和认知度:(1)网站风格要符合企业识别要求,(2)设置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等的文字说明版块,(3)可以设置一些贯穿了企业形象宣传的flash小游戏之类,并提供下载服务。(4)可以设置相关版块,以提供有关企业形象代言人的图像及音、视频资料的下载服务。(5)可以设置论坛、博客之类,作为用户参与的互动环节,帮组提高企业品牌相关度。此外,还应该考虑提供相应的后台业务功能,销售产品和服务对电子商务系统的要求通常包括:(1)提供产品管理功能,以对拟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介绍材料、价格、促销政策以及可销售产品的数量等进行维护。(2)提供产品展示功能。(3)提供购物车功能。(4)支持网上支付。(5)实现客户信息管理。(6)实现消费历史记录管理。(7)对商品交付活动的支持。

9、系统边界设计涉及的系统与外部接口 主要包括:(1)与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接口,该类接口主要存在于企业与其商务合作、业务往来的商务伙伴之间,目标系统将与这些企业之间发生数据交换。(2)与企业内部既有信息系统的接口,该类接口存在于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内部原有的信息系统之间。这类接口一般由企业单方面界定。(3)与交易相关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接口,该类接口主要指企业电子交易过程中,介于企业与商务中介和公共信息环境(如CA认证机构、银行)之间的接口。(4)其他接口,主要是企业与政府或其他机构之间的接口。例如,企业与政府的电子政务之间实现网络关税、网络通关等。这类接口一般遵循政府机构实施电子政务时确定的规范。

10、信息系统分析的基本思路

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自顶向下、从静到动、去伪存真、不断迭代的思路

自顶向下、从静到动主要是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层次和顺序

自顶向下:从比较宏观的抽象层次上进行分析,在结构化分析中,体现为数据和处理过程的不断细化;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中,体现为对象的层次不断丰富,识别抽象出父后,在考虑子类、派生等细节。从静到动:从孤立的个体出发,再考虑不同个体的联系,先考虑业务的静态特征,然后在考虑其动态行为,结构化分析方法体现为独立分析企业的商务活动中的实体、处理过程、数据、然后将实体与数据、数据和处理过程联系起来,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中体现为先识别独立的对象,然后考虑对象之间的关系;先静态分析然后动态分析。

去伪存真、不断迭代体现分析的过程的反复性

不断迭代:表示系统分析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11、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技术的先进性;(2)符合企业信息化 整体技术战略(3)良好的可用性;(4)满足开放、可扩充的要求(5)与现行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6)成熟性(7)安全性。

12表示层应用软件功能的实现方式

1、利用Web,支持以HTML为主的表示形式。(结构简单、只能够支持符合HTML或XML标准的客户端,不直接支持符合WML标准的移动设备,应用范围稍窄)

2、在web基础上增加表示工具,扩展了web的现有表示功能(可以有针对性的扩充web的功能,使商务处理结果能够利用多渠道有多种客户端表达,但系统集成的难度增加了。)

3、利用应用服务器的数据发布功能(简化了电子商务系统集成的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应用服务器将数据表示层的功能和web服务器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利用应用服务器来完成表示层功能)

13、可行性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技术可行性。主要是确定提出的建设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技术分析可从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两方面来进行。设备条件方面的分析内容包括:是否已有服务器?如果有,是否满足需求?如果没有,是否可能买到?是否已有局域网?是否已有Internet接入通道?已有的宽带是否满足需求?是否需要特殊的外设?是否可能购买?其他考虑因素还包括PC配置情况、网络安全措施、电力负载容量。技术力量方面主要有内部技术力量、外部技术帮助和所用软件是否可以获得。(2)经济可行性。主要是对开发电子商务系统项目的投资与效益做出预测分析。主要从成本与效益两方面,分析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有无价值,分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能超过开发和维护成本。成本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外包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3)进度可行性。指项目是否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得以实施进行评估。考虑时间与成本的相互关系,(4)其他方面的可行性。是否存在来自政策的风险?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尤其是未来的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14应用编程模式

(1)传统的Web开发模式,将开发工作集中在Web服务器上各类静态、动态网页的开发页面。

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 篇7

客户关系管理 (CRM) 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与技术, 其应用已不再限于私人领域, 它也成为政府机构关注的焦点。将客户关系管理引入移动电子政务, 旨在通过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 为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从而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改善政府形象。

一、客户关系管理与移动电子政务的适应性分析

CRM源于企业, 其应用初衷是通过整合客户资源, 更好的提供产品和服务, 挖掘、维护和争夺有价值的客户, 从而实现其盈利的目标。然而对于移动电子政务建设而言, 盈利并非其运行目标, 但是, 政府的职能以及实施移动电子政务的目标, 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原则方法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这是目前国际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趋势, 更是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显然, 政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 将CRM模式在客户服务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方法用于移动电子政务, 能使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 从而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 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社会进行监管是政府的另一项主要职能。决定监管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社会公众和企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深加工, 要得到企业和公众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 必须实现政府与其客户的良性互动。另外, 监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因此, 客户细分、注重客户满意度、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等CRM理念也可以为移动电子政务建设所借鉴。

由此可见, 客户关系管理在移动电子政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深刻地反映了政府对其自身作为服务提供者角色的认知程度, 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移动电子政务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产生于企业领域, 其应用与政府部门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多年来一直被认为不适用于政府及其他公共领域。但如果视公众、企业为政府的客户, 则CRM的许多管理思想与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便不谋而合。移动电子政务发展辅之以CRM的理念与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事半功倍。

1、CRM能进行客户细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虽然企业细分客户的重要目的是为了重视“金牌客户”, 留住这些最具价值的客户, 但这一思想也一定程度地适用于政府部门。政府要提升服务品质也必须重视客户细分, 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企业和公众对政府的服务需求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区别。因此, 政府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有必要对其客户进行细分。而客户细分的前提是了解客户, 所以, 首先要对以各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来的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了解他们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在此基础上, 将合适的服务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给客户,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2、CRM系统能够解决客户资料分散的问题

政府是全球最大的服务提供者, 它拥有数量最大的客户群体。这既是政府的优势, 同时也给政府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客户资源提出了难题。由于目前政府还没有完全实现组织结构重组及职能分工优化, 因此就导致客户信息割裂重复, 客户资料分散于不同部门, 加之不同部门和组织对信息有各自的要求和格式, 客户资料很难实现共享。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 否则就会极大阻碍政府为客户提供整体的服务。因此, 如何管理众多的客户资料是政府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CRM作为整体解决方案, 能融合客户信息, 它不但能把政府各部门所录入的客户信息直接记录到CRM系统的一个共享数据库中, 而且通过网络技术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政府网络服务提供一个安全的接入方式, 让他们也能够把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及时地录入到CRM系统中, 从而实现客户资料共享。

3、CRM系统能充分支持移动电子政务发展

CRM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平台, 能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CRM系统包含的整套电子化解决方案, 支持移动电子政务的各类业务模式。在客户服务方面, CRM支持客户在线提交服务请求, 请求传递到交流中心, 并被答复, 从而营造一种闭合环路的客户支持环境。此外, 政府的客户既包括网上客户也包括大量的传统客户。CRM系统追求传统渠道与移动电子政务的兼容, 使来自各个渠道和功能模块的信息达到同步, 利用传统和网络两种渠道与客户形成个性化全方位的关系, 全面支持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CRM还能适应移动电子政务灵活性、自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CRM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真正实现“7×24”的服务模式, 也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政府部门与公众的沟通交流, 充分体现灵活性的特点。CRM还能实现无纸化办公, 通过计算机可将所有的数据资料直接输入数据库, 再利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数据共享, 解决传统环境下公众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 政府部门要花费大量人力进行整理、分析的弊端, 体现其自动性的特点。对于移动电子政务的互动性要求, CRM提供了实时的双向沟通模式, 公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请求, 政府则根据公众的要求提供及时的服务。

可见, CRM与移动电子政务在理念和技术实现上有着很多的结合点, 因此, CRM在移动电子政务中的实施具有现实可行性。

移动电子政务的产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服务职能。但我国移动电子政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较低、服务理念缺乏且服务深度不够, 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解决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迅速提升总体服务水平, 做到让公众满意。CRM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理念恰与此需求一致, 并且无论是从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向、国内现实服务的不足、理论的结合点还是从国际发展的潮流, 都可以明显发觉两者结合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楼旭涛.运用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忠诚度[J].经济论坛, 2006, (10) .

[2]李明升.移动政务扩展政府服务[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 (8) .

浅谈电子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篇8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

一、前言

电子实验室作为当前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应用过程中,极大地推动着人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水平的提升,为国家提供了诸多高质量的技术类人才。然而,就目前电子实验室的实际建设以及管理状况来看,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功能的发挥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进一步推动电子实验室的有效建设以及完善管理,是国家赋予我国各人才培养机构新时期的工作重任。

二、电子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的人员问题。实验室人员对于实验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人才分三类: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实验指导教師的基本职责是科研和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职责就是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开发使用仪器设备的潜在功能,保障实验耗材品種规格符合要求、质量可靠。一般管理人员负责上报统计数据、办理报销、实验室环境卫生、实验分组和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学历层次高的理论教师普遍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实验室与教研室薪酬待遇存在差距;实验员编制问题等。

2、实验室的设备数量问题。从学校的资金利用角度思考,必须考虑其资金投入带来的收益。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当前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部分实验器材数量不足、部分昂贵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实验设备的引进数量问题要通盘考虑,应考虑专业需求并根据预测的实验教学任务来确定。

3、实验课程与课程实验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理论课程主要有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需要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其实验的目的就是验证相关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由于不同课程对于实验的要求有差异,如部分课程偏重于理论,对于实验的要求较低,可以考虑将实验内容列入理论课程的范畴,不必考虑专门的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分离。因此,实验室在安排实验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某一门课程的实际需要,在实验时间、实验场所、实验设备有合理的安排。

4、实验室的效益问题。当前高校实验室普遍缺少有效的效益评价机制,其后果是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制度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最大利用率、杜绝浪费。

三、电子实验室当前的完善管理策略

当前时期,对电子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应当综合利用刚性管理以及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在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的辅助下全面开展。本文下面就对这几方面的管理策略加以分析。

1、健全管理制度。电子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效践行,必须借助于刚性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强制性及约束性支撑。具体来讲,这些规章制度应当涵盖使用主体对于资源的使用、各项使用行为状况、实验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奖惩制度等几个方面,以保证使用主体对实验室应用的规范性、制度性、科学化,鼓励学生在有效的管理中积极地参与各项电子技术活动。而且,还要构筑完善的管理团队,以教职管理人员为主体,以电子协会组织中的干部作为辅助,积极地推动管理工作各项任务的全面顺利实施。

2、以人为本管理。电子实验。室管理工作内容琐碎复杂,需要依赖各种管理力量一起努力,才能保证相关管理工作皆处理妥当,因此,现代化的完善的电子实验室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具体来讲,电子实验室建设单位应当对管理技术人员、实验教师进行定期无偿的思想理念、知识教育、科学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培训,引导他们逐步地改变管理思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展开管理,同时为实验室使用者提供更充足的服务。而且,还应当着力推动管理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指称评审等方面的不合理状况,尽可能地推动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通过薪酬激励制度,引导管理队伍树立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3、现代网络管理。电子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虚拟实验室的开发以及运作,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还必须真正地做到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开展,才能够应对实验室的本质属性展开有效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实验室各项工作内容、应用信息等,构建专门的工作网站、数据库、信息库等,定期及时地更新实验室所拥有的器材设备、实验室开放的服务时间、新的申请运用实验室的制度途径或者是实验室应用培训课程等信息,拉近应用主体与实验室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可以为电子实验室设置网络摄像头,辅助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展开远程的监控、管理以及服务等工作。

4、完善器材购置。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时,还应当将电子实验室中的器材购置作为重点管理工作,建立器材设备购置工作的精细化立项,针对不同器材设备的状况展开采购、管理以及信息备案。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社会上其他力量,比如,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方,来获取器材设备采购的资金。

四、结语

电子技术专业及相关产业是新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其学科特点是实践性强,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对电子技术专业来讲,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谭福奎,贺前华,李良荣.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法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181-184.

[2] 谭晗.浅谈士官院校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190.

[3] 杨明,孙长智.浅谈高职高专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J].榆林学院学报,2014,02:99-101.

[4] 白青山.高校虚拟电子实验室建设浅谈[J].职业时空,2014,10:130-131.

上一篇:药品监管讲话下一篇:绿化劳务承包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