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2024-10-03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共12篇)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1

一、舞蹈的社会作用

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人们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蹈也有自身的变迁:从汉朝的“踏地起舞”到现今的广场“坝坝”舞;从帕米尔高原的“山鹰”到长白山下的“阿里郎”;从淮河两岸的“花灯”、岭南的“醒狮”到剧院的高雅“芭蕾”、街头的“hiphop”……, 各具特色, 整个华夏大地舞蹈种类繁多, 对社会的作用无疑不在彰显。逢年过节、大小祭祀, 各地的风俗、民俗结合舞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显示出一派祥和景象, 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安定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舞蹈对社会的作用也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举足轻重。

二、舞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只有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到了一定的程度, 才会主动追求精神生活。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 其精神生活只是一种寄托, 可以“穷谈、穷享受”, 但是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现如今国富民强, 人民生活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投入, 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 使人民在享受文明大餐时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开展, 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舞蹈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 在群众中享受极高的待遇。每逢大小节庆, 群众载歌载舞, 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民间的舞蹈健身、舞蹈展演、舞蹈比赛层现叠出;各种形式多样的舞蹈培训教育、舞蹈演出, 使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每晚各地广场的舞蹈健身大军, 可以看出舞蹈是人们茶后饭余, 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也是号召力极强的休闲方式之一, 大家都乐此不疲。

三、舞蹈作用的表现形式

舞蹈作为大众喜欢的娱乐方式, 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从舞蹈培训到舞蹈展演, 再到舞蹈剧场作品的欣赏;舞蹈的各种形式都被人们喜欢、接受, 并在努力提高和倡导。现今进行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是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推动;舞蹈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庭, 并成为人们喜乐见闻、津津乐道的主题, 尤其是两年一度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 更是众人期待的欣赏学习机会。从国家到地方, 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和建设力度是有增无减。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 舞蹈作为特殊的方式存在于人民大众生活中, 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

(一) 广场舞蹈

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 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 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广场舞的表演中, 融会贯通很多的舞种, 它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 并非狭隘的单纯性舞种, 它是集舞蹈之精髓流传于社会文化之中。舞蹈从民间来而还于民众, 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推动广场舞蹈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 舞蹈教育和培训

舞蹈教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之中。从专业院校教育到社会培训, 舞蹈是一个长期发展进步的过程, 也是舞蹈自身种类不断完善的过程。早期舞蹈教育培训目的很单纯, 就是传授技艺, 使之具有良好的舞蹈能力;现今的舞蹈教育培训目的层出不穷, 从单一的技艺传授到塑身美体, 从兴趣学习到自我展现;体现出舞蹈教育培训的多元化, 是文化推动的产物,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三) 舞蹈演出和欣赏

高品位的文化消费已走入寻常百姓人间, 人们在物质生活和自身素质的推动下, 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剧。各类舞蹈大赛以推陈出新为提高;专业院团以现实题材进行艺术的升华为主打等等。在欣赏剧场舞蹈作品时, 人们吸收广博的思想, 以提高舞蹈修养, 体现与深邃文化的共鸣, 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享受。

人们从单纯的劳作到物欲横流的今天,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迫切解决, 需要正确引导。把物质生活所产生的价值体现在精神生活中, 净化心灵, 提高思想觉悟;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首位, 是人们安定生活的保障。只有地方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群众, 使之社会和谐发展。

四、如何加强舞蹈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搭台, 艺术唱戏。舞蹈作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可推卸。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离不开舞蹈从业者的努力, 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光只依靠群众来进行, 更主要的是需要引进推动和建设的专门性人才, 对症下药, 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资源, 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所谓舞蹈从业者, 顾名思义就是从事舞蹈编导、教学、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正是这些从事文化艺术生活的人, 怀着对社会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努力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而做出重大贡献。

(一) 舞蹈编导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文化推动和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大量的舞蹈编导类人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了解编和导之间的关系, 才能把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打造属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舞蹈文化, 舞蹈编导就是对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比如, 舞蹈编导张继刚导演的民族歌舞剧《八桂大歌》, 就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保护, 同时也是地方精神文明的象征。《八桂大歌》在全国各地巡演, 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对地方文化效应来讲是一种宣传, 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二) 舞蹈教学的作用

这里的舞蹈教学是指在社会舞蹈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他们扮演着为社会服务的角色。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舞蹈培训教学越来越多, 多样性的教学和舞种的国际性, 使人们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对生活变得非常热爱。有了舞蹈教学者的出现, 舞蹈在社会中不断发展, 繁衍生息, 使整个社会关注舞蹈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学习、讨论, 为美好的明天而生活, 对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和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

(三) 舞蹈辅导的作用

所谓舞蹈辅导, 是文化系统中针对社区、乡村一级的舞蹈辅导工作人员, 是最终的文化传播和辅导者, 也是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舞蹈从业人员。他们有的毕业于专业院校, 有的是舞蹈爱好者, 但都是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和实施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用舞蹈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傍晚时分, 漫步在城市乡村的大小广场, 舞蹈辅导员、舞蹈专干们都在积极挥洒、尽情展现;用身体语言诠释对舞蹈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行动来证明舞蹈为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而做的努力, 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尽的义务。

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舞蹈从业者是面向专业院团、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舞蹈培训等机构, 进行舞蹈推广的专门性人才。就大学学科教育而言, 与地方加强交流和学习, 共同培养和提高, 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才疏学浅,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尚处在学习之中, 希望能通过本篇浅谈, 共同探讨舞蹈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而做出的努力, 加强校地合作, 把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舞蹈从业者推向社会,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广大群众在已实现的物质基础之上, 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亟待提高。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 关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精神文明的建设, 就如何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笔者从文化艺术方面浅谈一下舞蹈对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对社会安定和谐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

关键词: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 舞蹈艺术教育[M], 人民出版社, 2003.3

[2]金秋, 舞蹈欣赏[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

[3]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2001.4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中央文明办组织, 人民出版社, 2005.6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2

报材料

县地方税务局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2007-02-02 21:56:38

大漠地税人的风采

——且末县地方税务局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且末县地方税务局成立于年月,是由维、汉两个民族干部职工组成的单位,内设办公室、税政法规科、管理科和计证科,直属机构稽查局,成立了工、妇等组织,全局共有干部人,其中局领导人,主任科员人,副主任科员人;少数民族干部人、党员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全局以上。

几年来,我局始终以创建文明单位和“树地税新风、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总思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为我县经济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局组织税收收入情况:年组织收入万元、××××年组织收入万元、××××年组织收入万元,三年共组织收入万元,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局已获得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级“控烟先进单位”、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州级“花园式单位”等光荣称号。

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从本局实际出发,把精神文明工作贯穿于整个税收工作中,结合新形势、探索新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即以人为本,造就一流领导班子;以廉为本,展示一流地税形象;以法为本,创造一流税收业绩;以情为本,营造一流税干家园;以严为本,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以人为本,营造一流领导班子

我局领导班子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上是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是一个善组织、会领导、能创新、敢改革的领导班子,他们能团结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日常工作中,局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遇事相互商量,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齐抓共管;在群众面前党性强,作风正,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勤政廉洁,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稳步向前。我局领导班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四个转变”和“四知”,即工作方法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单项说教型向多种载体型转变、灌输型向交流型转变,对自己的干部要做到:知道他们在哪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有什么困难、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

促进税收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和催化剂。

这几年来我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目标和相关措施:

⒈在上级党组和县委的领导下,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方向;

⒉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亲自抓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投入到位,全局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⒊深入抓好宣传动员、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共中央、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以法为本,创造一流税收业绩

分设以来,我局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强化管理职能,加大稽查力度,落实管理办法,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和征管质量考核,按照州地税局制定的“积极稳

妥、先进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借鉴其他县(市)局的先进经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⒈强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

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局进行了机构调整,人员变动,成立了管理科,专门负责税务管理。按照所辖区域划分片区,将管理科人员划分为两个片区组责任到人进行税收控管,并制定了严格的片区管理制度,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监督。考核结果与奖金、公务员考评挂钩,并定期轮岗。在片区管理的同时,对纳税人进行户籍登记,采取边登记、边清查的“地毯式”普查,全面掌握了纳税人的基本资料。

⒉加强税法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我局始终按照上级安排,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税法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税收板报竞赛、税收知识竞赛及“税收宣传文艺晚会”等活动,增强了税法的普及性,进一步提高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纳税

环境。

⒊加强管理、依法治税,落实上级的各项征管办法

我局认真开展了执法检查工作、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认定及个人所得税代扣证书的发放工作、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发票管理和检查工作、与公安部门联手检查交通运输业工作、加强建筑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零散户的税收征管工作,去年还专门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通过长期有效的工作,确保了我局税收收入“颗粒归仓”。

三、以廉为本,展示一流地税形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局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这项工作上我局一是对全体职工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组织职工学习了自治区文明办编印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文明行为规范》一书,使干部职工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使每个干部职工树

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做到爱岗敬业;三是开展干部纪律作风整顿工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将工作中的不足摆在桌面上,进行面对面的谈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此外我局坚持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形势教育、警示教育,使全局干部统一认识到:新世纪的税收工作中,正确的理想信念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变,必须居安而思危、处盛而虑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立,慎微、慎言、慎行,慎黩,思想上认识真、善、美,行动上杜绝假、恶、丑,坚持经常的思想改造,为地税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我局始终如一的狠抓民族团结工作,充分认识到,只有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才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

⒈不断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倡导各民族间亲密友爱,共同进步。这几年来,我局一直把每年的民族教育月活动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契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作为学习的重点,学习了江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的重要讲话,学习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彰、宣传工作。

⒉我局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局领导坚持每年定期探望少数民族退休干部及家庭贫困干部。每当遇有民族干部的婚、丧等事,需要单位出面、帮忙的,领导均给予安排,工作不忙的时候,领导还亲自参加。后来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有病、婚、丧等事,组织上都给予温暖和关心,虽说是一两百元的慰问品,但也表达了组织的一片心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我们互尊互爱,友好相处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

⒊这几年来,我局利用自己的师资

举办了职工业务培训、计算机操作培训、汉语培训、企业所得税培训、干部职业道德培训等各类培训班余期,培训人数达人次。

(三)党支部建设工作

我局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完成税收任务的同时,狠抓了党建工作。我局非常重视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每周五下午确定为党员思想政治学习日,学习中,做到有考勤、有目标、有记录、有计划、有落实;其次,我局党支部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和规定,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保证为党的机体内输送新鲜纯净血液,以增强党的战斗力,我局党支部现有党员名,预备党员名。

为了增强廉政建设反腐败的力度,我局充实加强了廉政建设的领导和机构建设,由局长亲自担任廉政纠风领导小组组长,配备了专职纪检干部。我局还制定了廉政纠风规章,每年年初局里均与每一位科所长签订了廉政纠风责任

书,在充分发挥内部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基础上,还从社会上聘请廉政建设行风义务监督评议员,同时向所属企业、个体户征求意见,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明查暗访等形式,广泛向纳税人征询意见,摸清我局税务干部的廉政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保证廉政建设工作全方位开展。

(四)行风建设和干部纪律整顿工作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结合地税工作实际,我局广泛进行“三德”、“三义”、“三观”、“三个代表”的教育,确立远大理想,确定税务干部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我局进一步发展:

⒈不断对全局干部进行税务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教育使全局干部职工明确税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深刻领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强化了

干部职工的公仆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良好的地税形象,同时发动群众“查、找、摆”,针对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切入点,逐项整改。我局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三项基础工作入手,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推行“服务承诺”、文明办税“八公开”、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着装挂牌上岗,文明服务、岗位练兵等一系列的活动,即内强了素质又外塑了形象;

⒉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杜绝“吃、拿、卡、要、报”等行业不正之风

在这项工作中,我局明确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一级向一级负责,并根据税务行业特点,结合税收征管改革,杜绝“吃、拿、卡、要”、扭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以整顿服务态度“生、硬、冷”为突破口,在全局开展纠风塑形活动,同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廉洁自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

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⒊加强纪律整顿、评比最佳、最差办税员

我局加强了干部纪律作风整顿,切实改变了不良作风,解决了干部职工中存在的工作作风飘浮、爱岗不敬业的问题,同时在全局开展评比最佳、最差办税员、评比文明科室、争当税务系统青年标兵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形成了人人争当优秀的工作局面。

四、以情为本,营造一流税干家园

我局本着“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的原则,围绕实现税收职能、完成税收任务,重点在改善办公条件、征管设施、办税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发扬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建家园的精神,完成了办公楼、住宅楼建设,添置了必备的征管车辆、通讯工具以及计算机装

备,建立办税服务厅,为组织收入任务、纳税人办税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确保了地税收入的完成,实现了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循环。我局投资余万元,与全地区地税系统联网,新款征管软件即将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也已试用行,网络信息化建设也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先后投资余万元,购买了配套的办公桌椅、微机,保证了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五、以严为本,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各项制度落实工作

我局在税收征管方面,我们建立了诸如发票审核、个体定税阳光操作、一级稽查、税收征管、减免税集体审批等包涵各个征管环节和各个征管要素的制度体系;在办税服务方面,我们建立了服务承诺、办税办事公开、举报投诉查处等包涵各项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的制度体系;在勤政廉政方面,建立了班子议事、工作督查、两权监督、党风廉政责任分解、征管责任追究等工作内容和

追究办法的制度体系;在干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包括竞争上岗、工作考勤、绩效考核、学习培训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在内务管理方面,建立了包括集体采购、经费审批、公文处理、小区管理等内容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形成依法治税的保障机制、征管责任落实的追究机制、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工作绩效的考核机制,消除了内部管理隐患。我局先后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且末县地方税务局工作制度》、《遵纪守法十条规定》、《且末县地方税务局票证管理制度》、《且末县地方税务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我局的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工作上的盲目性。我局确定年初为各项制度落实年,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税收工作岗位考核办法、片区管理办法及税法责任过错追究制,通过落实各项制度为税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社会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社会安定和两个文明建设,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与各科室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制度及措施,建立健全防暴、防盗、防火等防护措施,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坚持税收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两手抓。截止目前,我局未发生一起违法案件。我局综合治理工作多年来一直被县综治委评为先进单位。

为做好我局计划生育工作,我局将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党支部和局领导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向职工宣传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青年职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几年来我局无计划外生育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

这几年来,我局上下一心、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好税收工作的不竭之源,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年荣获县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县级“卫生红旗单位”称号;县级“文明示范行业”称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年荣获州级“青年文明号”;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年办税服务厅被自治区文明委命名为“文明行业模范窗口”;年被州地税局评为“先进工作单位”;××××年荣获县、州级“先进工作单位”;××××年办税服务大厅荣获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年被评为自治区档案达标一级单位、税收宣传月优秀项目奖、年、××××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我局已连续年被评为纠风工作先进单位。

总之,州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当地党政机关的高效协调、全局干部的共同努力,是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做好税收工作的不竭力量之源;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始终是我们做好税收工作的坚实基石;改革创新、科

学管理始终是我们做好税收工作的前进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且末县地方税务局一定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坚持改革、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奋发图强,不断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保证全局上下树立大局为重、为国聚财、无私奉献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持着甘当人民公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本着不怕吃苦、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且末地税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云中,精神放牧的地方 篇3

山西对我来说既神秘又美丽,其间不乏有很多酸楚与动人的故事。一片古老的土地,千百年来哺育了华夏儿女;炎黄的栖息地,有过“鲤鱼跃龙门”的荣耀,也有过边关戍将的慷慨与悲凉。他南襟黄河,北踞塞外,东有太行,西携吕梁,古人喜欢用“表里山河”这四个字来形容这块土地,我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含义,隐约感到这中间的不平凡,而这不平凡又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地貌的不平凡,如果能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那就是泥鳅的圆滑、平凡与龙鳞的奇崛和不平凡。小时候总是梦想着去远游,即使是手托双腮望着天上飘动的白云也可以发呆上好半天,若是真的有一天能够踏足上路旅游,我肯定是高兴的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可以为之生,也可以为之疯。这科劲头一直持续了好久好久,好像就在昨天一样,曾经执着得如此率真、如此无私,回想起来,让今日的我感到吃惊甚至有些丕可思议。

早就听说边塞重镇大同的威名了,也很想一睹他的风采。大同古称云中、平城,做过军营,也当过都城,一生也算是饱经风霜、历尽坎坷。无论是上学时用的文史类教科书,还是后来看的英雄人物传记,几乎都能见到他的影子,这次我们正好在那里倒车。我们坐沈阳北的那趟车,终点就是大同。下车正好是早上8点左右。车子缓缓驶进站,我一直深吸着气,刚一停下,便带妻跳下车门,天正下着中雨,我抬头望了望灰色的天(云),怀疑我能真的置身于此。出了站,不容犹豫,直奔售票厅,买去运城方向的车票,还好,于众人之中,抢到两张侯马的硬座,还算走运,这时心才一块石头落地。我与妻挽手走在雨中,找寻去云岗石窟的公交车。本打算吃上一碗热面暖暖舅子饱饱胃,正赶上合适的车,便跳上了车。我与妻一边哈着手取暖一边用眼睛不住的扫着窗外,雨打着车窗,窗外景物时而清晰、时而朦胧,一座胡服骑射的赵国皇帝塑像过去了,一幢幢高低不等的现代楼房滑过了,一阵阵流行音乐飘走了,渐渐地,车子驶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具有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与魅力的远离现代上千年、持续了上千年、更将绵延下去的世界——云岗石窟,而这大约只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

我与妻奔下汽车,倒不是游景心切,是天公作雨地凝严寒所致,在一个小店买了一把天堂雨伞,又吃了两小碗刀削面,便随稀稀落落的人群而去。也许是“唯物主义”起作用了吧,肚里有了东西,人也就精神焕发了,我与妻撑着伞,反而不急了,漫步雨中,任由它天昏地暗、寒风冷雨,反正是我们两个人、一个世界、20点的火车。

远远的一座山(武周山,市西南郊),好像有许多窟窿;其实走到近处看,山也不大,其实我觉得叫一座“崖”更为贴切。乍一看,我纳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云岗石窟?继之,我反而更有兴趣了,我知道,不起眼的外貌往往就有极为不平凡的某种东西隐藏在里面。隐隐约约的,我感到,“美”在这里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它与商店里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商品的“美”不一样,与大街上跳动着的青春乐符靓丽美女不一样,与食物的香甜衣服的华丽也不太一样,我决定看个究竟,这里到底能给我带来一种怎样的美。买了一张60元门票,妻亮出了导游证,我们俩随一个旅游团进去了。来到大石窟面前,才感觉到他那种逼人的“压”来,石像高达数十米,岿然耸立,神态端庄,色彩鲜明,我的心却逆向而行,有一种快活的飞升感觉。听一听佛家经典故事,想一想北魏南北朝变迁,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多少刻骨铭记的变革与嘶喊,都最后凝结成一副副端详、安逸的笑,都绘成一幅幅凝固了的姿态,只有雨儿在这里沿着山坡下滑、滚落。“昙曜五窟”算是精华了吧,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有一种更为吝啬的想法,那就是把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据为已有视为精华,包括这里的云、雨、山、草、木、叶、泥甚至气息,所以,我与妻是沿着崖底的平地从人多的地方走到人少的地方直至没人出没的地方,从精华部分走到“没落”部分直至“荒芜”,哦,好久没有这种自发的执着了,好久没有这种无忧的痴迷了,好久没有这种无压力的飞升的快感了。我丢弃了雨伞,尽情的奔走回旋于各个石窟之间,我不愿过多的让我和闪光灯一起出现,我只求我的双眼能够再多看一眼石窟,让他在我的心里刻下的划痕再深一些。我不知道我为什们喜欢他们,也许出于逃避现实的“残酷”,也许是向往“虚无”的美好,也许是能与他们找到“失落”的安慰与同感,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定局和每一个“我”真正的永久的归宿!

妻追着我,竭力的为我撑伞;我却尽力的挣脱她的羁绊。时间在延续,没有重来,我们却在回程中依依不舍。临别时,有一对法国青年恋人,也在做最后的把玩,我们心有所感,用英汉互聊了几句,我感觉我的世界突然变得很大很明亮很开阔起来。

旅游的定义与内涵极为丰富,我不敢做过多的揣测,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政治、经济哲学……其实武周山下的这一段路并不是很长,快步健行也许只用三五分钟即可一览无余,我们整整花了近两个小时,而且是在雨中、冷雨中、塞外大同的冷雨中。时间不长,收获却多。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与妻逛商场吃小吃,买两件保暖内衣,记得我们当时就在商场里围块布换穿上了护身。我相信据此不远的恒山、五台的避暑胜地的“名不虚传”了,有机会有时间一定会重来。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4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闽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方言、民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 都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色。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带, 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 因此, 弘扬闽南文化大有可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历史文化”上, 并不会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悖。泉州应该有这样的度量, 也应该有这样的胆量。曾几何时, 闽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京派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闽北文化等一起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闽南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就泉州而言, 既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有很多全国少见的国家级历史文物。闽南的民风古朴, 南音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于是, 在古老而又神奇的泉州大地上, 海丝文化、服饰文化、古遗址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石文化、墓葬文化、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等等都是构成闽南文化的重要品牌, 同时也是打造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砝码。

泉州独特的闽南文化, 千百年来, 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上支持着泉州。但是, 我们绝不能忘却上世纪那个荒唐年代对闽南文化 (其他文化也一样) 的摧残, 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光芒的宝物被斥为“封资修”, 失去了有效的保护, 有的甚至遭受灭顶之灾。现在, 当我们在废墟上重塑昔日的经典, 到处呼吁抢救的时候, 我们才幡然醒悟到, 闽南文化之根植在我们的心中真的是很深的。那种种文明成果, 的确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缘。在大力推进文明建设的今天, 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丢掉闽南文化这一张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我们知道,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 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 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 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以及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之上。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闽南文化形成久远, 积淀沉厚, 内涵丰富, 弘扬闽南文化, 对推进泉州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 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泉州地区也不例外。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文明窗口、文明社区等活动如浪涌至, 激活着七百万泉州人的心。本土上沉积多年的茶文化、瓷文化, 石文化、渔文化、服饰文化等如岩浆一样喷薄而出, 构成了一条条民俗风景线, 有力地推动着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惠安县崇武镇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的典型之一。在创建文明城镇的整个过程中, 崇武是一个特别的小镇, 建城六百多年来, 她的历史、自然、人文都闪烁着别样的光华, 中原文化的注入、海洋文化的移植, 使崇武本土的闽越文化因为多元而丰富和生动起来。到过崇武的人都会惊讶, 一个只有七万人口的小镇, 除了创造七十亿年产值, 而且还拥有一支由6名省级作协会员、14名市级作协会员领衔的文学创作队伍, 连同摄影、美术、书法、音乐、民间文学等门类, 这支文艺队伍更是庞大, 而且还有国家级会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崇武先后办了《崇武文学》和《海韵》二份纯文学刊物, 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所以, 谢冕教授说:“在海滨的风沙和贫瘠之中, 如同这里花一样开放的女性那样, 这里开着文学艺术的花朵。一切也如同这里的环境和氛围, 如同这里的自然和人, 崇武的精神之花同样是:愈是艰难, 便愈是美艳。”

崇武的精神之花之所以能如此美艳, 就是得益于对闽南文化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崇武作为闽南人类学研究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倍受关注, 近二十年来, 人类学专家已有《崇武研究》、《崇武大乍村研究》等十多本专著问世。本地人类学研究工作者也编写出《崇武石文化》、《天风海涛话崇武》等书, 多层面地展示了崇武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为全面协调推进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崇武同时也是我省镇级较早参与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编纂的地方, 《崇武镇民间故事集成》 (附有谚语、歌谣) 也成了专家研究崇武的宝贵资料。长久以来, 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使崇武人认识自己的办量、权利和精神财富, 激励着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造福人生、造福后代而坚韧奋斗的意志。

崇武镇就是依靠对闽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 精神文明建设也走在泉州乡镇的前列。泉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崇武镇召开, 这就是一个明证。勿庸置疑, 闽南文化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我们要大力推进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教兴市, 坚持先进文化, 坚持弘扬主旋律, 进而提高全民素质, 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营造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闽南文化恰恰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起到正催化剂的作用。

在农村 (包括社区) 中, 优秀的闽南文化可以沟通阶层关系, 透明邻里感情, 化解社会矛盾。夜幕里, 休闲地, 三五成群, 或弄管, 或拨弦, 一曲南音, 其乐融融。像这样的场景, 在泉州地面上是随处可见的。惠安县独辟蹊径, 自1990年起, 每年农历七月都举办“芳草之夏”戏剧调演活动, 时历一个月, 用闽南人喜闻乐见的梨园、高甲、木偶等剧种来吸引观众, 大大地压住了“普渡”之风。连续举办十九届的“芳草之夏”, 给农村 (包括社区) 带来的是先进的地域文化和雄浑的精神动力。人们追求和享受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食品, 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也日渐见少, “三德”教育, 有的放矢。

在学校里, 先进的地域文化也愈来愈得到青少年的青睐, 地方历史、自然、人文知识也堂而皇之地走入课堂, 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经过多方努力, 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南音也成为一些学校学生的必修课, 泉州师院还设立南音本科专业, 这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再者, 先进的闽南文化也在校园里得到弘扬, 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 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占领了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的心灵自然日见纯洁, 文明程度也日见提高。

在企业里, 浸透闽南文化的企业文化更是得到企业主的重视。一句“爱拼才会赢”所凸现的闽南人的海洋性格更为彰显。过去的晋江、石狮这些经济发达地区, 往往被人戏谑为“文化的沙漠”, 可现在, “沙漠”不见了, 随之而业的是“文化的绿洲”。企业主为了打响企业的品牌, 无不吮吸闽南文化的精华, 道德观念和人文意识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两大主要元素。几年来, 文化精品屡见不鲜, 营造出闽南地区特有的“绿洲效应”。以“祖国万岁, 惠泉长流”支撑自己精神世界的惠泉人, 近年也在其北厂打出“生态旅游工业园区”的新招, 充分利用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催化作用, 融文化于企业, 让人在品赏闽南文化的同时也品赏到富有文化特质的啤酒, 同样, 人们在物质享受中又多了精神享受。

浅谈空间展示艺术中的技术美学

魏文卿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要:在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年代, 空间展示艺术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它是融会了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一门综合艺术。

为适应时代发展, 现如今的空间展示艺术更加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依据技术美学原理, 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进行构思设计, 从新对美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探讨研究和价值判断, 提出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项性能, 使设计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空间展示艺术;技术美学;艺术美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空间展示艺术作为社会“公共空间”中的介入型艺术, 已经更为社会所考虑, 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成为大众活动的一部份,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并影响着建筑设计、影视技术和网络媒体等等。

上世纪30年代, 技术美学的出现对空间展示艺术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空间展示艺术无论是在视觉和意念还是观念和感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在信息的传达上改变了以往只向人们提供视觉材料的局限性, 逐步扩充了其他感官所接受的信息形态。本研究结合空间展示艺术的实践创作, 从技术美学的角度, 客观理性的诠释设计创造的合理途径。

一、认识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随上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 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具体化。技术美学常常在设计的过程中被忽略, 人们有时候只是注重设计的实用价值而忽略它的审美功能, 无法完美的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50年代, 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提出“技术美学”这一名称, 从此, 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技术美学是研究技术美的科学, 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 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核心。

技术美学没有固定的风格与表现形式, 法国著名美学家杜夫海纳在艺术实践中指出“技术对象成为美的对象……当它受到审美作用时也不失去它的其他性质——愉悦性、功能性、可理解性, 因为这时它是在感性中表现它们的。”从这句话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 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是人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 充满了人的因素, 带有浓烈的“属我”色彩。

技术美学在表现上呈现高度的综合性, 其形式大致分为比例分割、线条与形状、均衡稳定、统一整齐、韵律与节奏和色彩的美感功用。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生产中的美学问题和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 本质是要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建立一种符合人的本质的和谐、舒适、愉快的审美关系。

二、基于技术美学上的空间展示艺术

1. 体现“绿色生态”的空间展示艺术

美的形式是人们不断追求的, 空间展示艺术中的技术美是一种人造的美, 不同于艺术美的地方在于它是人类物质生活领域的。在这里, 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功能性作为前提,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1世纪呼唤环保意识“还青山一片绿色、还秀水一片清澈、还蓝天一片净……”这是时代赋予你我他的责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珍爱生命的同时, 人类更需要的是环保。在空间展示艺术中将技术美学与绿色环保概念应用其中, 其实是对现如今世界环保话题的一种关注也强调了基于技术美学上

除了上述之外, 泉州地区的很多社会层面也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进程中重视闽南文化的催化作业, 这里就不再赘语。

闽南文化的特质和作用已在泉州地区引起高度的重视, 随着《中华闽南文化》网站的开通, 随着中国文化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赴阿拉伯国家展览……随着第五届泉州旅游节的成功的绿色生态空间展示艺术。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就是一个展现技术美学的绿色生态建筑, 外墙东西两侧设计了一层立体绿化, 植物通过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灌溉, 充分带走建筑物的热量, 能在夏季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 达到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统一, 成为一座绿色、节能、环保的经典建筑。从设计与技术的角度上来看, 达到了自然美和功能美在空间展示艺术与技术美学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 体现“数字媒体”的空间展示艺术

空间的体系概念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 网络技术、媒体技术、智能技术等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影响着空间展示艺术的变化与发展, 正是设计与技术更高层次的结合, 因而扩大了技术美学在空间展示艺术中的延伸空间。众所周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科技进步, 并且具有浓厚的审美要求和高标准审美情趣的民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 在空间展示艺术方面, 高科技材料的应用也让设计倍添光彩, 但是光谈技术也是不行的,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是现阶段我国在空间展示艺术上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地方。回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巨型LCD画卷, 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图像的形式在145米的画卷上不间断的播放, 并且画面的边缘自然融接, 毫无痕迹, 可谓天衣无缝。它是数字科技与本土化风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是技术美学中光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

3. 体现“网络信息”的空间展示艺术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网络传播信息和公众自由交流方式迅速发展。通过电子技术、声控技术, 特殊效果和某种概念化的虚拟场景构成了一种新的空间被称为虚拟空间, 它同样具备开放性、多元化、交互性。计算机技术打造了另一个具有无限广阔虚拟空间的世界, 显然, 这种跨越时间和地区限制, 可以被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使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终端设备上网读取信息, 呈现出极度开放式特征的数字化平台, 就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 而在这个空间上发生的每一次人机交流所必须依附的视觉界面, 就是一次空间展示艺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表现。如微软公司推出的My Space个人网络空间服务, 它是第一个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网页自主排版和网页背景可选择更换的服务的网站, 而其中的用户形象图片自定义功能, 更是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三、结语

空间展示艺术与技术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并呈现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促进设计的审美创造, 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因此, 对空间展示艺术中技术美学的研究应是漫长而富有探索性的。

参考文献:

[1]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2]李泽厚:《美学四讲[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3]孔寿山, 金石欣, 杨大钊:《技术美学概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4]焦成根:《设计艺术鉴赏[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作者简介:

魏文卿, 1985.2, 籍贯:江西省南昌市,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举办, 随着“泉州十八景”走上邮票,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在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 闽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5

心得体会

学校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人才的地方,也是一个地方文明社会风气的缩影和镜子。学校学生来自于各个家庭,联系和辐射整个社会,学校是地方文明风气的最佳传播地方,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言行举止,都反映出学校文明建设的水平和功能。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牢牢掌握地方社会文明风气引领者的主导地位,狠抓常规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导学生文明学习,博学践行;文明守法,诚实守信;文明举止,言行得体;文明卫生,科学消费,努力把学校建成干净、美丽、有文化氛围的好地方,让校园充满读书声、歌声、笑声,把学校建成学园、花园、乐园。以此同时,要主动敞开校门,让当地社区群众感受到学校的文明气息,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辐射效应,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的主阵地。

一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在开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主阵地”活动中,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做好校园的清洁保洁工作,让校园变得更加清洁干净,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注重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搞好宣传专栏、阅报栏、文化长廊、黑板报,突出校园文化内涵,大力颂扬文明新风尚。

二 常抓常规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要求各个班要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的主阵地”的大讨论,每人

写一篇心得体会,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加强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文明学习,博学践行;文明守法,诚实守信;文明举止,言行得体;文明卫生,科学消费。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纪律意识、文明礼貌习惯、节约意识,反复地进行强化,让学生的行为由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向自觉性行为乃至自主性行为提升,人人争做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者、维护者,争做文明风气的传播者,把在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带回家庭,带出社会,让群众感受到学校的文明气息,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效应。

三 各个班制订了班规,张贴了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安全小册子 各个班有了班规、行为规范、小册子的约束,而且还经常不定时的评比和比赛,学生文明意识得到充分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进步。

四 把学校建设成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主阵地 教师要做好教好书育好人这份工作,要立志做好文明社会风气的引导者和施教者。校长要做老师的表率,要善于做好文明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传播校园文明。学校要组织师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从身边做起,把校园建设成为最美丽、最文明校园,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主阵地而努力奋斗。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军训;精神激励

1.搞准特点,弄清表象,奠定激励基础

90后,是对上世纪90年代出生群体的统称,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90后的特点,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三强三弱”和“三高三低”:“三多三少”即独生子女多、有特长的多、养尊处优的多,敢于吃苦的少、有远大理想的少、自觉奉献的少;“三强三弱”即自尊心强、依赖性强、现实观念强,适应能力弱、自控能力弱、承受能力弱;“三高三低”即认知能力高、收入高、生活水平高,认识问题的视角低、心理素质低、独立生活能力低。具体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情感上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理强

由于“非常6+1”、单亲或重组家庭、独生子女、隔代抚养等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数90后在情感上的表现为以自我中心,忽视他人感受,嫉妒心理强,物质虽富足,但幸福感单薄。

1.2认知上学习能力强,反叛意识浓

90后是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快速创新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素质教育使得他们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大多拥有一技之长。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知识面的开阔,使得他们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敢于反抗、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在社会适应方面其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还不能全面而恰当地评价和认识自己。

1.3意志上目标明确,行动能力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90后的危机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社会,大都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娱乐方式的多样,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往往决心很大,但行动能力较差,意志薄弱,容易虚度光阴。

1.4行为上追求独立和自尊,表现欲望高

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叛逆”的90后大部分要求摆脱父母而独立,渴望他人尊重。但是由于其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为追求自己认为的独立与个性,往往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甚至出现过激出格的行为。

2.着眼特点,多法并举,激发训练动力

精神激励是指根据人的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外部给人以相应的刺激,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人们所特定的活动。[1]大学生军训紧张艰苦甚至有些枯燥无味,加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意志薄弱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训练中消极应付、自我标准降低等现象的出现。要在节奏紧凑的大学生军训工作中提高训练效果,就必须着眼其特点,运用多种激励方法,端正训练态度、明确训练标准、树立训练榜样、激发训练动力、保持训练热情。

2.1政治激励,端正训练态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军训中只有端正大学生的思想态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证训练目的的实现。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军训动机不纯、意志力薄弱等问题,辅导员与教官要经常性地对其进行政治激励,讲清大学生的职责使命、军事训练的目的、大学生的能力标准,使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训练态度。政治激励过程中,既要讲大道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中肯的解释,端正其训练心理和训练态度。通过积极有效的政治激励,要使大学生树立“国防教育与我有关”的思想,真正实现军训过程中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2.2目标激励,明确训练标准

目标激励法是用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去鼓舞和激发人们采取积极行动,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大学生军训过程中的目标,既要有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更要有各训练科目和训练内容方面的,要在训练前明确训练标准、训练中对照训练标准、训练后比对训练标准。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善于将其综合素质目标或科目训练目标分解为若干较小的内容目标,引导大学生循序渐进,先完成较小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后再向下一步的目标迈进。

2.3典型激励,树立训练榜样

训练过程中的典型如同一面旗帜,它能给人以导向,坚定积极训练的态度;给人以激励,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人以示范,提高刻苦训练的热情。大学生军训中的典型具有亲民性和群众性,有着无可比拟的榜样作用,同时,同层次的典型更具可达到性,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形成比、学、赶、超的训练氛围。我们要在大学生军训过程中多层次多渠道地树立典型、多树典型、树好典型,营造人人能当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训练环境,为高标准地完成军训任务服务。

2.4荣誉激励,激发训练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是人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因此,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争取荣誉、赢得肯定的需要。90后大学生自尊心强,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更渴望完成“自我实现”――得到肯定与表扬,我们应顺应这一要求,充分发现大学生军训中的闪光点与积极面,坚持肯定、表扬、鼓励的训练态度,不断用荣誉激发大学生的训练动力。

2.5情感激励,保持训练热情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要始终保持大学生军训的热情,就要时刻考虑他们的需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爱大学生,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们着想,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并视情况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我们要注意把握大学生军训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规律,善于利用时机,用自己的积极、乐观、自信、先进的情感激励和保护大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主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3.灵活运用,克服误区,提高训练效益

激励实际上是一个针对所激励对象的需要,采取外部刺激唤起人的某种需要,诱发和引导人的动机,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并按管理者意图产生行动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要保证大学生军训过程中激励的有效,就必须始终掌握其心理变化的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放大积极的训练心理,抑制消极的训练情绪。

3.1把握激励的时机

在大学生军训的激励活动中,科学的把握激励的时机对于增强激励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这些“时机”主要表现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训练开始时。由于9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学习欲望高,对于要训练的内容总是跃跃欲试,此时应注重进一步的激励,以保证其热情的持久。二是训练热情低落时。在训练枯燥乏味、效果不佳或进入“高原期”时,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很容易失去训练热情,产生应付、消极的情绪,做好这个时期的激励工作是训练中的重点与难点。三是训练强度增大时。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畏难、厌训情绪,此时的激励应加大力度和频度,弘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思想。

3.2注重激励的手段

激励是一种可以普遍使用的通用法则,可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和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激励手段和方法。结合大学生特点,在训练中要有效运用激励机制,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为此在训练中我们要做到:正负激励结合,以正激励为主;个体群体结合,以个体激励为主;精神物质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多级激励结合,多层次、多渠道激励。

3.3克服激励的误区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7

1 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当前社会所流行的一些社会现象和观点则不利于学生们对是非的判断,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横行, 蜗居、啃老等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对是非的判断, 有些人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所以学校的德育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素质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 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不能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只有将“做事”与“做人”结合在一起, 才是理想完整的教育, 所以说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做人的基础素养, 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指导思想。强调的做人的功底。而当前一些学校急功近利, 只知如何教书, 不知怎样育人, 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 在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教育时机错过了教育机会。令学生终生难以弥补。所以学校教育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因为我们城市文明建设的宗旨是人们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而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必定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完成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优化育人环境,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2 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的建构之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活力, 是每个学校的精神财富, 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虽不能具备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 但其精神已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身上, 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正如我们进入教堂后, 总感到一种东西在冲击净化着着我们的心灵, 进入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 一种历史的沉淀油然而生, 走进圆明园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会压在我们的心头一样。每个学校都应该构建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传播正能量。正如清华大学在多年历史渊源中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通过清华人自励自勉, 承传升华, 演绎为今天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清华校风学风, 辩证地塑造了清华学生行为与思辨、学习与创造、务实与求新的作风, 正是在这样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下, 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之才。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历史中的不断沉积, 是一个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

3 文化建设是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

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兼具科学人文双重品质, 未来人才差别不只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上, 更主要体现在人的基本素质上, 其中人文素质的发展居重要地位, 而文化底蕴是构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 这种文化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应当随历史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创新, 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源头, 在发展中不应丧失自己独立的优良传统。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是文化的累积过程, 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积,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格调和布局。历史是一个学校不可替代的财富。优良传统是维系学校精神的支柱, 我们应该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延续其历史价值。学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过继承的方式, 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把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起到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育人效应。

总之, 地方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城市文明建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各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了, 城市文明的实践者也就是这些学生在城市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城市就会更加积极向上。我们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文明城市, 人才摇篮。

《中外医疗》稿件要求

1.来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每篇论文2000~6000字 (一般不超过8000字) , 短篇1500字以内, 直接发至电子信箱, 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单位、地址、科室、邮编、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及E-m a i l。

2.来稿不涉及保密问题, 署名无争议, 稿件一律文责自负, 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本刊不退稿, 请作者自留底稿, 请勿一稿多投。

3.凡投稿后10个工作日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的作者, 请及时与本刊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彦, 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 .

[2]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M]//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8

生态文明建设考验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史的回顾与反思, 更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去的思考。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应该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形态。

1.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挑战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国家产生以后, 每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各级领导干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经济需要消耗各类资源, 在生态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的过程中, 二者难以自动实现正和博弈, 需要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统筹协调好经济利益与生态资源利益, 但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中, 需要领导干部准确识别各方利益诉求, 通过合理公正的制度安排实现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 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正是说明了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不足。2.

2.民族自治地方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若干难题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1%, 共建立了155个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富集, 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 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 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 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 626.2亿元, 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倍, 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 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与其他地区差距比较大, 最为突出的是贫困问题, 贫困人口达770多万;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很少, 2008年人均仅为2521.84元, 绝大多数仍是“吃饭财政”, 发展经济的渴望很强烈,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保护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多难境地。

3.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决定民族自治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根据法律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以下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自主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 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 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等。民族自治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充分行使行政权和自治权, 结合各地实际, 制定规划和方案, 通过层层落实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中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不足

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是当前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不足, 严重制约着民族自治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

1.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 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产生前所未有的思想或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当前, 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思想较普遍, 在经济决策中仍然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第一要务, 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益, 甚至以加剧社会矛盾为代价。2.

2. 缺乏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缺乏是制约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 没有直接可以拿来应用的方法, 需要靠领导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创新方法, 许多民族自治地方领导提不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思考和方案设计, 甚至有的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内涵都还没有搞清楚, 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往往不能脱离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模式。

3. 创新环境不足

创新成果的大小多少, 取决于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环境。但是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不求更好, 只求不乱的思想还较为突出。

提升创新能力

1.增强创新意识

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创新意识在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中居于影响全局的关键地位。增强创新意识, 首要的是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本着对自己负责, 对后代负责, 对自然生态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有效调整各方利益,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多赢。

2.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支柱。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 是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创新思维, 就是要求领导者做“有心人”, 善于学习, 学习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勤于思考, 对本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问题进行探索, 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有关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到实际中去验证, 以修正缺陷和不足, 达到更加完整、完善。

3. 创造创新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参与, 如何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要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允许人们大胆去试, 大胆去闯, 并为之创造条件, 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 使人们乐于创新, 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 生态文明建设对民族自治地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多思考、多尝试,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造创新方法、营造创新环境, 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利用地方文化构筑精神家园 篇9

展开泱泱大国的文化卷轴, 乡土情愁是其中难以忘怀的一大主题。从烽烟四起的秦汉, “越鸟朝南枝, 胡马依北风”;诗华词盛的唐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多舛的元明清, 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再入光电时代的形象化为“一张窄窄的船票”的乡愁, 无论皇家侯宅还是篱落茅舍, 都萦系着中国文人的乡土文化足迹, 魂牵着世人哀怨动人的乡土情愫。地方文化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 从古流到今, 并奔向未来。它与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审美观血脉相连, 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的民族文化浩如烟海, 历史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 犹如巨浪翻滚的长江、黄河涛涛不绝, 令人望而生敬。但是, 另外的一些事实令人痛心不已。由于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严峻挑战, 于是, 在职业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 为迎合市场的需要, 很多职校舍弃了“人文”传统, 把教育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 急功近利, 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最具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职业培训,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工具性遮掩, 导致了职高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就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为例, 现在的学生一提起哈韩哈日、西方情人节、化装舞会、明星超女、流行歌曲、QQ上网、网络游戏就头头是道、意犹未尽, 但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和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却知之甚少, 甚至不屑一顾。好多学生不知先辈创业的艰辛, 游手好闲, 对他们而言爱国爱家是一句空话, 民族的经典文化、本土文化正在一点点被消蚀。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孩子成了精神贫困的“孤儿”。

那么拯救这些“孤儿”的责任由谁来担当?我觉得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因为语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蔡元培先生说过, “在不拒绝、不逃避亦不执迷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培养一种人格———超越政治、科学, 培养精神信仰层面的东西。而在学生的中学时代中, 担负这一人文责任, 除了哲学, 便是语文教育。”地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鲜活、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进地方文化资源。

那么, 如何将北海的地方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让年轻人在故乡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 构筑其精神家园呢?

一、多渠道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文化内涵

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他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语文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就像他说的:“我们大家晓得, 攻文学的人, 不独要在书本子里探讨, 还当受大自然的陶熔。是以求学的环境, 非常重要。请看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他们都设在城外风景佳绝之地, 因此, 这两个学校里产生的文学巨子, 亦较别校为多。诸位求学于如此山明水秀之处所, 自必兴趣丛生, 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 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 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北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又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区域, 最早设置郡、县, 有着两千多年的行政建制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古越神韵, 秦汉风采, 唐宋雅姿, 明清韵律, 卷涌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如以“珠还合浦”“廉山留名”为标志的吏治文化;以海上丝路始发港为标志的海洋开放文化和佛教南传文化;以万座汉墓葬群和汉窑群为标志的合浦汉文化;以七大古珠池为标志的珍珠文化。此外, 还有百越文化、客家文化、蛋家文化等。这些文化现象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人文特色和历史延续性, 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闪亮的浪花。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追寻秦汉古郡的沧桑烟云中的古今传奇, 挖掘积沉在时光隧道里的精深博大, 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中感受着、领悟着, 树立起作为一个北海人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展示北海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大型七集专题片“走进北海”。在激起学生对家乡的强烈兴趣和深厚的感情后, 带领学生访古寻迹, 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 如百年珠海老街、骑楼、古宅、庙宇, 参观地角古炮台遗址, 鼓励学生到民间去采风, 如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调查家乡的名胜古迹的由来, 调查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探究家乡的文化名人, 探究家乡饮食文化的特点, 访问民间艺人, 了解传统工艺等, 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亲历亲为, 充分感受北海大地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 从而自然而然参与到继承和发扬北海文化的行列中。我们将会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采风后的创作是那么的感人, 他们讲的民间故事、写的文章、画的古迹、拍的街景无不流淌着对家乡故土和人民的眷眷之情。另外, 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 学生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古迹对话, 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

二、语文课堂渗透地方文化,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一定要好好利用。 (外研版) 中职语文新编教材 (基础版·下) 就有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思乡之作, 如莫怀戚的《家园落日》、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 作者分别以落日和明月为抒情线索, 把爱乡的情怀渲染得浓烈而深沉, 美丽而迷人。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闪光的东西, 鼓励学生去发现文中能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并仔细分析它、品味它, 尽量让文中的乡情唤起学生的真情, 让学生的心理与作品发生共鸣。由于北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人们有幸得以欣赏海上日落和海上生明月这些大自然的奇观, 赏析完课文之后, 教师还可以利用悠扬的思乡曲勾起学生对故乡这些独特景象的回味和遐想, 彼此交流内心感受。这样, 学生在教师渲染的浓郁思乡氛围中才会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合浦县志》记载:“廉人好歌, 风晨月夕互相酬答。词不必雅而文机所触, 语多缠绵。如雨里蜘蛛还结网, 望情惟有暗中丝;如金樽取下装红豆, 里面相思人手难。若龙舟歌、若西海歌、若咸水歌皆寄托双关天籁也。”可见,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珠乡人民创造了民歌、民谣、神话、传说、舞蹈、音乐等文艺形式和说唱艺术。所以, 在学习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之后, 我们可以举行一个珠城曲艺知识专场讲座, 主要介绍富有浓郁地域特色及充满乡土气息的曲艺如龙舟歌、西海歌、咸水歌、老杨公、耍花楼、公馆木鱼等。另外也可结合北海的大型歌舞剧《咕哩美》和舞剧《碧海丝路》, 开一节讨论课, 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本地民间艺术辉煌的历史和目前的现状, 并联系北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话题, 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大家踊跃发言, 谈感想, 抒心怀, 为北海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的课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经济的责任感。

此外, 中职语文新编教材 (上) 中重新修订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为语文教师开拓教学空间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教师根据教材要求, 带领学生到校外体验生活, 到民间采风, 学会“交谈”和“讲故事”, 与学生一起融于碧海蓝天中, “介绍”著名旅游景点, 抒写热爱家乡美丽风光的美好情怀。

三、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 因此, 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 放松身心, 亲近地方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因地域、文化、人群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 语文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时候, 就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 力求体现其地方特色。北海的南珠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标志, 作为南珠文化窗口的“中国珍珠城”是中国最大的海水珍珠交易市场,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将市场当作课堂, 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感悟, 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 让他们把心里一切有感而发地说出来。立足故土, 联系现实的综合活动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还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可谓一举多得!

由外研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新编教材 (基础版.下) 新增了以“水资源状况宣传活动”为内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为教育学生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家乡的海洋资源提供了良好契机。我校的部分学生来自渔民家庭, 自小对海洋环境非常熟悉, 对渔民的海上作业更是了如指掌, 因此, 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可以结合区域特点将主题调整为“北部湾海洋资源状况宣传活动”, 并要求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有关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学生或通过上网、阅读报刊书籍、实地探查等方式了解本地海洋资源基本状况, 或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家长和市民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保护的认识情况, 目的就是深化居民对北海市海洋资源状况的认识, 强化保护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这其实是一种参与地方建设的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另外, 教师还可适当安排学生参与当地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 如端午节划龙舟比赛、春节写春联等, 增加学生对相关民俗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 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 陶冶其人格。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 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就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说的那样, “有了这碗酒作底, 什么都能对付。”当我们的学生开始关心起脚底下的土地, 开始发现其中深厚的地理历史文化, 开始和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承受着生命的痛苦与欢乐的时候, 乡邦故国就已经融入其灵魂和血肉中, 那么他就有了自我生命的底蕴和存在之“根”, 这个就是他的“精神底子”!

摘要:目前, 职高生普遍存在精神文化严重缺失的问题,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语文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应该发挥其人文特色和教育功能。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从而帮助学生构筑精神家园。

关键词:地方文化,人文,课程资源,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10

地方病科技队伍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他们是医疗卫生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这是一支知识层次高、勤奋好学, 善于思考, 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能力强的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服务优良, 为地方病防治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一部分青年医务人员缺乏理想信念和勤业敬业、忘我奉献的精神, 他们的不良思想状况和行为直接影响履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职责。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持续、高速、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青年医务工作者, 希望在这些人身上, 问题较多的也是这些人。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和立足点应放在提高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上。

当代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他们的思想状况, 从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不良的表现。政治上不求上进, “只埋头拉车, 不抬头看路, 青年医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政治说教厌烦, 大道理灌不进, 思想教育听不进, 政治上不求上进。不关心时事政治, 不要求进步, 要求申请加人党组织的人不多。政治上缺乏敏锐性, 处理事情缺乏原则性, 好人主义、患得患失。服务思想不端正, 服务意识不浓厚,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业务上不精益求精, 得过且过。但是, 总的来说, 当前地方病战线上的一代青年科技人员是在我国的一个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既具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上进、事业心强等特点, 也展示出当今青年特有的思想敏锐、勤于思考、热心改革、渴望成材等可贵的风貌。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又是三门 (家门、校门、单位门) 人才, 缺少实践经验, 缺乏地方病防治科研的基本理论素养, 把握科研发展方向和解决重大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差, 当他们发现了自身这些弱点时, 便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出路, 产生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必须要做到:

1、了解历史, 认识国情, 适应环境, 寻求自身与事业发展最佳结合点的精神需求

当代科技青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校学习期间的特定环境和勤于思考的特点, 再加上他们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爱国之心, 在他们的头脑中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们曾沉痛地反思过“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历史原因何在?”由于这种反思, 发展到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比较, 他们在思索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

通过对国际风云变幻思考, 他们深深地认识到, 西方的东西不适应中国, 认识到了:知识多, 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了解后没有正确思想指导不可能爱国, 甚至可能误国害国;要真正爱国必须有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的真切了解, 必须有慎密正确的理性思维, 只有在这种联系中“通古今之变”, 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 肩负起历史所赋于的使命, 从而确定自己怎样与时代结合, 从而找到自己与事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掌握正确认识和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系统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需求

地方病战线青年科技人员同整个当代青年科技人员一样, 不仅注重自己在地方病防治科研领域的科学理论的求新, 而且尤其注重新时期思想分析方法的吸收, 他们从多学科、多层次上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 逐步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形成和确立其理论指导,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后的事实教育, 使他们对自己固有的思想底蕴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独立自主, 才会有希望;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道理。

经过几番沉思之后, 青年们迫切地需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正确地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迫切地需要用令人信服的正确理论净化自己的心灵, 研究目前的社会问题, 迫切地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3、表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企盼得到社会理解、认同和尊重的需求

作为知识水准较高的当代地方病防治科研领域里的青年科研人员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青年更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们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力求在工作和科研方面有所成就, 以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希望人们理解他们的内心追求, 支持他们所从事的工作,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所以, 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获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但由于他们欠成熟, 对社会生活的浅理解, 以及我国科研体制尚存在的某些弊端和论资排辈世俗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想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愿望较难实现, 相反却给人留下骄傲自负的印象, 所以他们的一些思想和作为, 不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这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不被理解、认同的委屈感和价值失落感。

正因为如此, 他们在内心深处则更强烈地渴望着得到表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机会, 渴望着人们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 企盼着外来的支持, 以便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4、客观认识自身弱点, 正确对待挫折的需求

当代科技青年固然有许多优点和长处, 但由于他们成长的时代和个体知识结构的原因, 也存在突出的弱点, 如他们虽然有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 也掌握了科技中特有的思维方式, 但却没有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 没有掌握社会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 相当一部分科技青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 而且正在极力寻找这些原因, 但由于社会上对青年人弱点或人格上的某些偏见和不理解, 以及青年个体心理的不足, 他们遭受挫折后, 尽管各自表现方式不同, 但他们大多数对挫折急于做客观归因, 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却极其希望有人能对他们的弱点和受到挫折的原因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 及时得到善意的批评和劝告, 以便调整自己所确定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改变必然导致价值观的转变, 而在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中, 受冲击最大的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现在的社会更开放、思想更多元了, 人们对青年价值观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和深入了。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 不仅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 同时一些负面东西也在冲击着青年的价值观。

社会的包容、发展和新媒介渗透、影响, 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多样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文化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提供更多的价值选择机会, 但也给青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文化多样化会消解社会主导价值观, 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被功利价值消解;文化多样化会模糊青年的道德认知, 而只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才能做出道德判断, 才会产生道德情感, 进而才会形成道德意志和信念, 最终才会有道德实践;文化多样化可能会紊乱青年人的价值选择, 如对集体主义的批判与怀疑, 导致对“人生的最大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陷入迷茫。

青年要形成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不仅需要明确自己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更要明确关于自己和家庭、自己和国家、自己和社会的责任关系图谱。除此之外, 社会和学校更要营造一种向善的氛围, 倡导一种向美风气。中国青年寻找价值的道路仍然向前延展着, 一旦青年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相互统一、紧密联结, 中国就是有希望的, 青年就是可信赖的。根据当代青年地方病科技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善于运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现代特征的工作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满足青年科技人员的精神需求。

摘要:本文作者从地方病防治科研事业发展需要一批能够把握地方病科技发展方向、素养高和能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趋势。认为他们是一代非常注重自我价值体现、知识层次较高、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易于接受新理论和新事物、勇于接受挑战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他们性格中又极具两重性, 文中就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精神需求以及自身弱点等方面, 从历史、国情、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希望他们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现实要求相统一, 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初探电网建设的地方协调 篇11

关键词:电网建设地方协调 制约因素对策

电网建设的地方协调,指在电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征收、青苗补偿、房屋拆迁等具体事务的谈判、操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关系的沟通与协调。随着国家对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电网建设中的各类地方矛盾也越来越多。由于地方协调没有一定的模式和标准,其灵活性、时效性、效益性比较强,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工程窝工、待工、瘫痪,还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大量亏损,因此,地方关系协调处理得当对工程施工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又一新的举措,但电力建设工程受阻的现象却在各地层出不穷,不但给国家和电力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电网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那么,是什么导致电力建设工程频频受阻呢?

地方土地保护意识增强,线路通道的选择日益困难。

国家自1998年底开始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三十年不变)以来,目前还基本处于“冻结”阶段,加上国务院新的土地宏观控制,目前部分地方正以新的三十年承包方式进行操作。线路通道沿线的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村民提出了种种理由阻止线路从当地通过或提出过高的补偿要求,如通道两侧土地难以开发,无法出让;已审批的宅地基无法置换,造成土地浪费;线路下面、塔基位置国家不征用,占地面积大,施工后耕作困难,没有三到五年土质难以还原,影响农作物产量等。如220kV牌大线的91#---97#由于受土地征用和旧村改造等诸多因素,工程施工三进三出,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浪费,也给地方经济造成损失。

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跨越建筑物难度大。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居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建线路或技改工程的设计,虽然测量时尽可能避免跨越民房等建筑物,但有些地段还是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村民或户主以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为依据,认为架空线路会放射出对身体有害的电磁波;通讯、电视受干扰,无法接收等诸多理由,不同意线路跨越,要求改道或提出过高补偿要求。这已成为当前电网建设实施过程中最大制约因素。如:110kV黄城送电线路工程为缓解当地市区用电紧缺状况而架设的一条只有15km长的线路,工程自2001年4月开工,由于受市区道路建设和土地开发及建房、跨越民房的影响,路径改动五次之多。尽管当地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协调,但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不断受到某些部门、村庄和村民的阻拦,最终在不得已情况下,政府施压,采取强制措施才得以平息事态,三个月的工期用一年多时间才得以完成,给地方政治、社会、经济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方保护主义,认为区域资源开发受到制约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旧村改造和旅游开发,国家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日益规范化,线路前期工作虽然在设计测量、确定路径时优先考虑地方的利益,但在具体施工中仍然可能受到当地有关部门和居民的阻挠。如国家重点工程项目:500kV宁温输电线路工程于2002年4月开工,沿线有关部门以高压线路阻碍地方旅游经济开发为由,要求其线路改道,但在线路路径重新设计修改后,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提出各式各样的无理要求,工程施工时断时续,无法按时完成。

涉及山区林业手续办理繁琐,费用较高

国家《森林法》规定,在线路通过山林时,要先办手续,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与林业程序要求時有矛盾发生。若是碰到园林、经济林、项目林区更是手续繁琐,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如:2000年某电建单位在南方架设500kV送电线路施工中,认为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未办理林地占用和林木砍伐许可证手续情况下,就进行工程开挖施工,结果被当地森林公安部门立案侦查,被罚款20多万元,不但使本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还延误了工期。又如110kV新梅线施工由于受设计影响和村民阻拦,工期延长,导致规定时间内砍伐证过期,待再次砍伐时,被当地村民举报,被当地林业部门处以罚款并要求重新补办砍伐许可证。

线路路径、杆塔选位比较粗放,缺少细致的踏勘和调查

设计测量时线路路径、杆塔选位和施工调查过程型,沿途缺少细致的踏勘和调查。线路在扩初审查时,与会者都表示认可和支持,但已审批的地基、已出让的土地、现有民房的升高等问题在进人施工后都浮出水面。如220kV双宾线工程施工中,在开挖基础时被城建部门责令停工,理由是该区域已规划为植物园,后经各部门多次协商,前后杆塔移位和升高才得以通过,造成很大浪费。

政策处理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和标准,各自为战

在同一地区,政策处理没有一个统一机构和标准,各自为战,有时为了赶工期,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其要求,却不知赔的越高,出现的问题越大,也给以后的线路工程施工留下严重后患。如500kV输电线路、新建输电线路、技改工程项目等基本上由不同地区的建设单位承担施工,500kV线路施工后,在同一通道内架设220kV等级以下线路施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挠。由于政策处理补偿费用一般按电压等级进行预算,又因各施工单位的操作方法和补偿标准的不同,而地方政府和村民认为同是电力建设补偿标准应该一样。这样的矛盾给工程施工造成被动。

部分基础施工分包商和外协队伍只求进度,野蛮施工

随着国家对电力建设的投人加大,工程的不断增多,且受工期的约束,靠送变电公司自身的力量已无法满足工程要求,势必加强多方合作。但是,部分基础施工分包商和外协队伍在施工中只求进度,不按技术、安全措施交底和文明施工要求执行。如开挖土石任意堆放,山坡开挖时发生滚坡,导致土石方大面积占用林地和损坏树木、果树;余土不及时清理,道路不及时修复;爆破时不采取防范措施,导致石块乱飞,砸坏民房等附着物;材料运输过程中不顾路面好坏和行驶安全,致使道路损坏等野蛮施工。

部分工建员和专业施工队伍素质不离,责任心不强

部分政策处理员和专业施工队伍素质不高,不具原则性和灵活性,责任心不强,遥控指挥,对现场情况了解不够。现场施工人员出现问题不及时联系、汇报、沟通,有的幸灾乐祸,认为政策处理有人负责,随意堆放工程材料和工器具、乱砍滥伐、乱踏农作物,对地面附着物不采取防范保护措施,有时甚至对沿线村民出言不逊,给工程施工带来被动。不但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政策处理增加难度。

部分镇村克扣政策处理款,村民对政府部门信任度降低

工程未开工,部分村干部首先索要配合费及其它要求,使得在村民心中威信不高,碰到实际问题要解决时采取推卸方式,某些干部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甚至唆使村民阻拦施工。线路施工中沿线村民对政策处理费用通过政府部门和村委存有很多看法,实际补偿额度拿不到手,被政府部门和村干部克扣,信任度普遍降低,要求把补偿费付给农户,否则不让施工。

随着城乡用电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电网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力基本建设电网工程将呈迅速发展趋势;基本建设电网工程、技改新增线路工程、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越来越多的线路,变电所进人城市中心地带,这将是一种必然趋势。由此产生的送电线路工程与其周边、沿线的土地不能开发利用和居民从电磁辐射污染这种环保要求对电力工程提出异议,居民的缺乏专业常识和不理解、不支持。电力企业自身工作不细致,缺乏联络、沟通,未来几年,电力工程建设政策处理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工作量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形势将更加严峻。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政策处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呢?湖南省电网建设公司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认为:

完善专业组織机构、重视前期工作准备

电力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政策处理工作,加强政策处理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养,以保证其专业水平与电力工程政策处理要求相适应。一方面要有文化素质较高与熟悉电力施工全过程的专业人员,并对其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增强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职业行为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集对外联络、政策处理、停送电联系为一体的专业队伍,相对提高政策处理人员的权力和待遇,给予一定的业务联络活动经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重视工程的前期准备,线路踏勘后,电力部门要求地方政府先召集沿线乡、镇、规划部门征集意见,如有大的问题,可以在扩初前得到协调和改进,并按设计要求对线路走廊进行控制。工程开工前,政策处理员要随同前往进行施工调查,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当地政府、供电局相关人员一同参与,详细了解和记载沿线乡镇、村的土地所属区域范围、交叉跨越及青苗、附着物的实际情况,避免施工时因分不清界线引起纠纷。涉及政策处理费用较高的和施工难度较大的位置及架设导地线对停送电有冲突的耐张段等,要及时准确地向设计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和要求。

确立逐级管理模式、制定统一补偿标准

工程前夕,由基建单位牵头,地方供电部门协调,当地政府机构组织召开乡镇级以上及公安、林业、交通等涉及到的所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落实政策协调会议和工程开工前,由所在乡镇政府召集的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协调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工程概况,线路架设给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线路走向及工程施工程序和政策处理标准。并成立政策处理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制,由施工单位负责收集信息反馈,沿线各乡镇、街道办指定负责人,管理处、联村干部负责协调联系,村委会配合处理的三级管理办法,层层落实到位。在基础工程结束后,召开立塔、架线工程施工前总结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和遗留的问题加以解决及工程施工中积极配合和支持的村委、企事业单位表示感谢,并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补偿费用可以用多种方式,因线路沿线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部门的协调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因地制宜。一、由建设单位委托当地市政府同沿线乡镇签订,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行落实实施。二、由建设或施工单位委托当地供电部门或沿线各乡镇负责协调处理。并签订委托承包协议书,以费用标准x公里数的方式给以承包,明确承包范围,承包价位不宜定的太高,因随着季节性的变化,损失程度的有所不同,应根据现场青苗实际损失情况而制定,预留部分资金用以乡镇村千部配合费和支付补偿一些不可预见的特殊费用。施工单位及时提供工程各种数据,如各杆塔间的档距、基础占地面积、开挖面积、土石堆放面积等,制订统一的补偿标准,再付以相应的配合费用,使政策处理费用公正合理地按实际损失程度补偿到位。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调动各部门积极性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执法机关、供电部门的作用,由于送电工程受特殊环境影响,吃、住、行都离不开当地政府以及公安、交警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召开协调会时,要邀请当地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供电所负责人参加,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纠纷,雷管、炸药的审批,民爆队的联系,工程车辆的行驶和材料的运输及交叉跨越、停送电的配合都离不开当地部门的协调和支持,脱离了当地政府机关的配合,一旦发生问题都将寸步难行。

在办理一些涉及机关部门,如办理林业、路政、临时用电等手续时可以充分发挥当地供电部门的地方优势作用,指定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善交际、懂业务的人员给以协助配合,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支付一定的配合费用,以调动地方兄弟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

运用政治思想工作、强化人际关系沟通

运用政治思想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问题解决,又能预后的调控和处理,针对现场情况,制订对策,并借鉴安全管理“危险点预控”的方法,把制约工程施工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处理问题时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切中要害,既要高瞻远瞩,不影响日后工作,又要循序渐进。在配合地方政府部门采取重大措施时要遵循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引导不强求,配合不迁就的原则,总之,着眼于长远,人手于当前,把两方面结合起来。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电力线路工程政策处理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多沟通,多联系以消除心理障碍,使其心理互动而相互信任。在不违反政策、规章、条例、制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依“法”办事,做到勤快、勤恳,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在政府的统一管理协调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加强文明施工管理、提高现场处理能力

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待施工过程中政策处理注意事项,签订书面协议保证书。划定施工作业区,施工道路、砂石、材料的堆放、余土等区域,损坏的道路、田埂、水渠等及时修复,跨越特殊地段、经济作物要采取搭架子、铺垫等保护措施。如发生因野蛮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分包单位或个人自负,以增强思想意识。现场工作人员要识大体,顾大局,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在不妨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损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现场处理方法得当直接取决于能力的发挥。比较复杂的间题,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一味的遥控指挥,要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沟通和交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平等地双向交流,关注对象的心理变化,借助良好的心理关系促进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如:110kV宾浦线工程跨越珍珠塘、220kV新杭线跨越民房,由于联系的早,采取的措施得当,用强有力的技术数据和安全措施加以解释,当地政府和珍珠塘户主、房东深受政策处理员的情真意切作用所影响,友好地达成共识,不仅接受合理的补偿费用,还为工程施工提供船只、梯子,为工程施工创造条件。

结束语: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篇12

1 威斯康星精神的形成过程

“威斯康星精神”的诞生地——威斯康星大学, 成立于1848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 它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大学。但当《莫雷尔法案》赠地基金拨给该校后, 它就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1903年, 查理斯·R·范海斯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 范海斯十分重视大学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应包括: (1)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2) 进行科学研究, 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 (3) 传播知识, 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 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范海斯的著作中, 常常把第三个任务表述为“为全州服务”和“帮助把知识传递给广大人民”。而威斯康星大学则更确立了“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 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有利于政府”的办学思想。

在范海斯提倡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中, 他的着眼点是大学更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使大学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威斯康星大学是州立大学, 他便把为威斯康星州服务作为该大学的主要服务目标, 试图使“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 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在回答什么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时, 范海斯明确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一所州立大学, 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 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 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 范海斯还强调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为了实现其大学理想, 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了一项重大改革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两项重大内容。

1.1 传播知识

范海斯认为, 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的人民, 他把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视为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为了开展知识传播工作, 他盛情邀请宾州大学工学院院长路易斯·罗伯特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任知识推广部主任。在范海斯的指导下, 这个知识推广部很快成为一个能影响全州的知识传播机构。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信息与福利。该推广部是威斯康星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窗口。它开设和组织了几百种课程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包括从大学专修到普通教育的补习班, 从理论知识研讨到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内容与形式。推广部积极组织教师和有关专家为函授学生编写教科书和小册子, 编辑、创作各种教育幻灯片, 流动到各地放映, 召开有关犯罪或其他题目的报告会, 建立公共音乐机构, 甚至为面包师组织专门讲座。凡是社会和民众所需要的, 该推广部都要尽力去做, 从不计较其高低贵贱, 实现了大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成为推动地方文明的一支活跃力量。为了真正实现把社会服务推广到全州的每一个角落, 威斯康星大学公共图书馆委员会组织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在本州各地区自然有秩序地流动、转移, 把成箱的书籍送往各社区、家庭。甚至当时最新最好的著作或其他印刷品也能送到各地。威斯康星大学通过这种流动图书馆的形式得以把知识和科技迅速传播到各地民众中间, 一方面可以使广大的民众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术, 促进全州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传播知识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一方面改变了大学闭门自守的封闭状态, 实现了大学的价值, 提高了教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威斯康星大学在本州的地位与价值, 树立了一个良好大学的形象。20世纪初, 威斯康星州广大地区和众多部门都能够从威斯康星大学得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和先进技术。知识传播犹如一条彩虹把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连在一起。

1.2 专家服务

范海斯认为大学应当充分利用大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专家服务”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专家服务的主要形式有: (1) 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参加州议会的听证会, 论证某项州法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参加议会的有关委员会, 直接起草法律; (3) 给州长和州各部门提供咨询意见; (4) 直接担任州政府各部门的官员; (5) 雇用州政府官员担任教授。在范海斯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生, 时任威州州长的罗伯特·拉福勒特的共同努力下, 威斯康星大学与州政府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形成了一种被称作“连锁委员会”的组织。到1910年, 威斯康星大学有35位教授在本州的各种委员会兼职。政治学家帮助起草法律文件, 大学工程师帮助规划道路和建筑, 农业科学家帮助发展乳制品工业。身为地质学家的范海斯本人在五、六个委员会兼职。设在麦迪逊的星期六午餐俱乐部, 每周都有教授们和立法者们参加, 进行信息与观点交流。

在专家服务的过程中, 威斯康星大学一直比较重视教授们服务的层次, 以保持大学应有的地位和水准。但是, 如果社会确实需要, 最高级别的教授也被派作“巡回教师”到农村、商业或企业中去, 教授们把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最新的成果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 又从社会实际中带回了社会需求的信息和新课题, 从而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范海斯在提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经常告诫教授们, 在校外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的时候, 不应当忘记最大的服务是自己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和培养新一代的学者, 要尽可能地把社会服务与创造性研究结合在一起。他同时认为, 在可能的条件下, 学生们也要参加到社会服务中去,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们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因此, 在他的倡议下, 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也参加了社会服务, 给社会服务增加了更为广泛的知识队伍。

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 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 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来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例如, 州资料委员会主席麦卡西、森林专家格里弗斯都曾在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而分毫不取。在范海斯的领导下, 威斯康星大学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其教学、科研与服务都紧密联系本州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被威斯康星州的公民当成自己的学校。威斯康星大学的“巴布科克测试法” (一项科研成果) 就为州的制奶业节省数亿美元, 威斯康星州最终成为美国的“牛奶场”。再如“巴比伦种公鸡肥胖实验”的结果增加利润上亿美元。1904年, 威斯康星州有250万人口, 每年直接到威大学习的就有五、六千人。当时有一户农民共4口人都上了威斯康星大学, 儿子、女儿是普通班的学生, 父母则在冬天农闲时上大学, 父亲上为期10d的短训班, 学习养马、养牛、养猪和种植南瓜等技术, 母亲学习理家短期课程。人们评论说, 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象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 就象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商来说, 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其开放。威斯康星大学成了“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东西的地方”。1909年, 林肯·斯蒂芬在《美国杂志》上著文称赞说:“威斯康星大学对本州人民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头脑对人的手、脚和眼的作用。”范海斯的改革, 也促使威斯康星大学获得极大的发展。例如, 威斯康星大学帮助本州发展畜牧业和食品业的同时, 也使学校的畜牧学科、生物学科、细菌学科等随之发展起来。今天, 威斯康星大学这些学科的水平,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范海斯的改革措施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它使大学走出了围墙、走出了“象牙塔”, 实现了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 也催生出大学的第三职能, 即大学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1912年, 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委员会主管立法资料的管理员查尔斯·麦卡西第一次在其专著《威斯康星精神》中用“威斯康星精神”一词概括了范海斯在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思想与模式。

2 威斯康星精神的意义

范海斯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给20世纪初的美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州立大学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开拓西部边疆以及经济建设之中。这些做法使那些持传统大学观念的人极为不满, 他们攻击范海斯的大学教育思想, 认为这些思想和做法玷污了科学殿堂, 降低了大学的学术水平, 大学应该终止这些低水平的社会服务工作。但是, 范海斯在攻击面前, 并没有动摇他的大学理想。

范海斯的大学教育思想追求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 尤其是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功利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这与美国人一贯讲求实用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是吻合的。在他所处的时代, 不管他是否承认, 美国州立大学的学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是, 我们更应该承认范海斯大学教育思想中的积极意义。正是范海斯倡导力行的直接服务活动, 使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潜在价值。高等教育也只有与社会发生最紧密联系的时候, 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得以迅速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有高等教育的贡献。

1908年,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 它的成功在于它把大学送到人民当中。”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后来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评价说:“在全国的公共年鉴上, 给予一所大学地位的并不是学问, 而是其服务精神。”1952年, 杜鲁门曾评价威斯康星精神是“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而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也是范海斯时代得以完成的。第一个职能是伴随着大学教育的出现而产生的;第二个职能得益于德国洪堡的柏林大学;第三个职能则归于范海斯以及他的“威斯康星精神”,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 如果说19世纪以前的高等教育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为代表, 19世纪的高等教育以德国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话, 那么, 20世纪初期的高等教育则以威斯康星大学以及随之产生的社区学院为代表。

3 威斯康星精神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

“威斯康星精神”的诞生虽然已经有一个世纪了, 但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这一背景下, 它对我国地方高校如何参与新农村仍然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坐落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地方大学不仅是地方文化科学中心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而且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地方精神文明的灯塔。在新农村建设中, 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方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 可以直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提升大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声誉;可以为地方高校教师提供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经验积累, 优化他们的知能结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 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地方高校培育学科生长点,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地方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 借鉴威斯康星大学的经验,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概括起来, 主要有4种。

3.1 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形式之一。我国高校虽然也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但绝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对象还没有像威斯康星大学那样扩展到生产一线的工人和农民。坐落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地方大学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农村, 可以随时为农民服务。地方多学科性大学可以直接对在职人员、老年人和超过大学学龄人员实施的知能传授和培养活动, 即知能服务模式。知能服务模式主要包括:通过函授、夜校、远程教育等形式为在职人员提供学历继续教育, 为老年人提供以非就业为目的的终生教育, 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为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提供短期培训, 或为获取各种岗位证书和资格证书的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以宣讲团、讲座、讲演、作报告、放映、表演队、举办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各界进行专题宣讲, 就某一专题问题释疑解难, 以赠书、售书、分发资料形式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等。

3.2 科技服务模式

即地方多科性大学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地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转化为生产力, 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3.3 人员服务模式

即地方多科性大学选派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地方各行各业从事管理规划、咨询指导等工作, 为地方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如我国实行的高校教师担任科技副县 (市) 长、技术顾问等就属于这种服务形式。有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相当显著, 如南京农业大学向江苏东海县先后选派6名科技专家到该县任科技副县长, 讲科技“经”, 布发展“道”, 每年驻东海县的科技人员达30多人次。南京农大因此在东海县先后推广新技术40余项, 改造低产田近3330万m2, 技术辐射面积近20亿m2, 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3.4 设备服务模式

即地方多科性大学开放其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教室为地方提供直接服务。一般来说, 上述设施在寒暑假时向社会公开。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武毅英, 朱淑华。美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特征、原因及启示[C].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0, 10.

上一篇:天然有机成分下一篇: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