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标语

2024-10-23

城乡一体化标语(精选10篇)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1

1、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和谐开慧

2、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4、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成果共享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6.搞好村社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7.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9.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开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2、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

1.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 2.新建一个小镇,探索两条新路,创新三种模式,做大四大产业,打造八大工程

3.4.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经验

把政策交给农民、让农民有知情权;把决策交给农民,让农民有选择权;把利益交给农民,让农民有受益权。

5.经贸重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态美镇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2

关键词:城乡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

1 统筹城乡发展与市场取向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 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和城镇化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 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预计2010年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要下降到10%以下, 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仅从建国时的85%降至目前的56%。近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增长,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 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 许多人都担心我国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固然是可怕的, 但更可怕的是由此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速度跟不上, 使农民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致使我国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量的劳动力, 这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与此相联系, 由于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过高, 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逐年扩大。这表明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那么, 应当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 进而增加农民纯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 几乎都谈到物化劳动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 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 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 因而, 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290页) , 在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 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多余的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 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待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投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 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种因为农业活劳动投入量过多而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偏低, 实际上是属于不充分就业。这就说明了,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在农业部门中, 仅仅节约劳动时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 才有可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对农业生产要素 (诸如土地、劳力、资金) 的配置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假设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了, 就会有资金 (技术装备的货币形态) 来替代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就在于优化要素配置, 但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劳动力价格甚为低廉, 而其他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则是较为昂贵的, 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很难被替代出去。由于土地 (包含耕地) 是不可能增加的, 而劳动力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率都产生不了, 资金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 在农业中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 资金替代劳动力的机制, 也就很难形成。

本来, 在难以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途径, 就是通过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让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拥有足够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土地。但是,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非农业部门的扩张, 还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 这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人地关系相当紧张, 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 除了土地, 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一步说,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 耕地所承担的农民福利保障功能, 远远“超越”了耕地所承担的生产要素功能。在耕地福利化趋势下, 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这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 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汉有到位, 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 使得农村严重过剩的生产要素 (主要指劳动力) 流不出去, 农村甚为稀缺的生产要素 (如资金、技术和人才) 流不进来, 一句话, 正常的生产要素流动严重受阻。这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同时, 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 真正地把自主权、平等权和发展权还给农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 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 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 把生产经营启主权还给农民;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 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 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 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 使农民同市民一样, 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2 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

从理论上说, 要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而如何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呢?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个突破性的提法, 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很有针对性的。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是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 但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三农”本身, 即就“三农”论“三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新的提法突破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旧框框, 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是, 最近又出现一种倾向, 即有些同志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简单理解为跳出“三农”抓“三农”:即解决农业问题靠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靠市民化 (把农民变市民) ;解决农村问题靠城镇化。这种观点有对的一面, 但还不够全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跳出“三农”抓“三农”与立足“三农”抓“三农”相结合。从我国国情出发,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 城镇化进程就不可能加快, 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 “三农”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所以,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三农”问题时, 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贯要求, 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根本方向。这既是对当前的工作部署, 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 相对于城市, 农村所蕴藏的潜在力量要大得多。只要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不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何, 在农村这个辽阔的区域内, 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如此,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 在农村区域内将会集中全国相当一部分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繁荣,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据统计, 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92500亿元, 支付劳动者报酬17000亿元, 同比增长7.39%, 增幅比上年回落2.56个百分点。从总体上说, 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这就决定了县委、县政府要把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县域经济要以农村经济为中心。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 其落脚点应放在县、市,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操作平台。还须指出, 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 是城乡汇合点, 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乡协调发展相比,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 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的互动式发展。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 县 (市) 这个层次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 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 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 县 (市) 都具有相对的、较大的自主权;其次, 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 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 能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 统一各部门的力量, 兼顾县 (市) 、乡 (镇) 、村三个层次, 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 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

3 统筹城乡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长期以来, 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即认为城市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的建设上, 虽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有很大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但城市化程度却明显滞后, 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涉及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 最根本的一点, 就是指它是和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 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逐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为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如果说, 以往发展大中小城市, 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运行的, 始终没有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 甚至是以损害“三农”为代价;那么, 当今的小城镇建设则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系看, 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都是结合着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容提出来的。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性概念, 从狭义的小城镇概念出发, 小城镇既有城市的特征, 又有乡村的特征。小城镇具有城市的特征, 指的是它是以一个中心点为依托, 以中心至辐射点为半径所构成的区域网络。所不同的是小城镇的辐射点是周围的村。换句话说, 小城镇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周围乡村的基础上, 作为小城镇中心的镇, 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发展的特点, 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蓬勃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区域性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担当起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 在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农民, 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 又得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享受到城市的文明。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建设, 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 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 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小城镇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广义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小城镇, 不仅仅是大小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 而且往往是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因而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因此, 小城镇不仅要发展成为吸纳和接收大城市功能辐射的地区, 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对中国来说, 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 也是逐步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的过程, 是城乡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基本动力则是农村工业化。反过来, 小城镇建设又会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 中国一直停留在农业社会, 农民太多是其贫穷的根源, 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就要让农民减少下去。不把农民变非农民, 中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而小城镇分布于广大农村之中, 既具有农村的某些优势, 又能发挥城市的一定功能, 只要建设得好, 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 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栖息地和向城市化过渡的前沿阵地。况且,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 还可以逐步提升为小城市、中等城市。最近几年, 国家城建部门在重视大中城市建设的同时, 已经开始把重点放在巩固、提高现有小城镇方面, 并在这个基础上建设起一批起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型小城镇, 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网络的城镇化体系。这就是理想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 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折时期, 无论是农村或者城市, 就业压力都相当大。这就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带来特殊的困难, 这就决定了实现城镇化目标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渐进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城镇化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 就业形式也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在相当程度上是采取不完全转移方式。这是和我国农民缺乏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国农民来说,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土地不仅仅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基本上是以追求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为目标和动力, 因而基本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一旦城市失去就业机会, 或者城市就业成本过高, 他们就会退回到农村, 因为农村还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承包地。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加以分析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是和城镇化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多年, 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他们和原有城镇职工相比, 付出同等的劳动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 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 也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由于有城市户籍的正规就业职工的利益是刚性的, 他们的工资水平一般是呈上升的趋势;农民工的利益则没有保障, 同时由于进城“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庞大, 数量越来越多, 供大于求的趋势有增无减, 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越来越低, 更谈不上享受原有城镇职工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虽然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 却不被城镇所完全接纳。这就不难理解, “农民工”现象的出现, 是与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联系在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化理念。传统的城市化理念是产生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在以往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完全独立于农村而运行的。这就使得迅速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所吸收。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城镇化进程中, 却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村, 广大农民。在这种新的背景下, 城市化的理念就必须更新, 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城市化”, 还应当理解为农村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的普及, 逐步转化为城市。“单向运动”必然是少慢差费;“双向运动”必然是多快好省。由此决定了我国城镇化的工作重点, 应当放在农村。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 就会逐渐意识到, 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与其说是在城市, 不如说是在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就必须致力于农村的现代化。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 城镇化进程就不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 忽视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农”问题终究不可能得到解决, 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我国城镇化进程, 包含着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文化传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变化, 其实质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历史过程, 是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在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艰难的。而小城镇又是农村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离开了小城镇的发展, 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 城乡差别就很难缩小, 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3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规划宣传标语 篇4

1、认真贯彻实施《同心县县城总体规划》

2、严厉打击制售假证、乱张贴、乱喷涂违法行为;

3、各类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

4、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建设“一书三证”制度、规范建设审批程序

5、大力实施《同心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7、严厉打击违法乱占滥建行为、确保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8、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

9、维护城乡建设秩序,打击私搭乱建行为;

10、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同心县县城总体规划》

1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活动;

13、加强城乡规划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规划意识

14、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5、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16、加强规划管理,改善人居环境;

17、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8、严格执行城乡建设“一书三证”制度

19、认真开展违法建筑和私搭乱建集中整治月活动;

20、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建设发展建设;

21、严厉打击私搭乱建行为、维护城乡建设秩序

22、认真实施《城乡规划法》、严厉打击违法乱占建滥行为

23、整治店外经营,维护市容市貌;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标语 篇5

治理城乡环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消除城乡脏乱差,创建城乡新文明。

参与环保行动,构建和谐犍为。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开展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崇尚文明,告别陋习,从我做起。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决定。

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整洁优美新犍为。公德规范言行,文明美化心灵。

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6

关键词:大连市,城乡差异,城乡一体化

一、研究区域概况

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是中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也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内第二大城市,中国东北主要的对外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全国两会,大连被国家定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国家级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十一位,金融竞争力全国第八,东北第一。[1]

二、大连市城乡差异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大连市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和城乡二元对比系数。

如图所示:2001~2005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比率曲折上升,由1.9:1扩大到2.03:1,略微扩大,此时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由16%上升到19%,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别减小,城乡二元性有减弱的趋势。而2005~2010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2.03:1缩小到2010年的1.73:1,但在此期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变化幅度并不大,且到2009年以后有下降的趋势,又回到了2005年的19%,这说明城乡二元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的减小并没有减弱。2011年,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又上升到20%,说明大连市开始注意调整策略,以缩小城乡差距。由此可推算,大连市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却没有呈现出与之同步的减弱趋势,长期下去,二元结构必将会影响到大连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三、大连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衡量指标

目前学者对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测量研究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根据侯刘起、胡宝清等学者[2]对中国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的研究,可以得出,目前常见的指标大约68项,其中应用频率最多的是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比率、城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城市化率。城乡二元结构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所以本文也将能反映城乡二元结构强弱的指标,即二元对比系数纳入指标范围。根据随佳佳、王铁岗和张静[3,4,5]等学者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的研究,本文也采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

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其值越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

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2. 城市化水平(U)

城市化水平反映城镇发展对区域人口、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一般认为: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以后,城市文明逐渐加快向农村的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后,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将达到100%,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6]

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3. 二元对比系数(R)

二元对比系数,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反之则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7]

二元对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G为总产值 (或总收入) ,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 (或收入) ,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 (或收入) ,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R为二元对比系数。

4.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E)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穷;51%~58%为温饱;41%~50%为小康;31%~40%属于富裕;30%以下为极其富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体现了社会一体化的程度,其值越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5]

E=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二)大连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根据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指标的运行状态分为五个级别,[8,9]具体见表1。选取大连市2001~2011年的相关指标,对大连市城乡一体化的程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见表2。

基于指标的大连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综合以上各年份指标的测算结果,可以判断目前大连市城乡二元结构较明显,处于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后期。具体分析如下:

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

2003~2005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处于城市化发展缓慢、二元结构状态,其他年份都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2011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58.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7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42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1.71:1。

2. 城市化水平(U):

2001~2011年大连市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大连市城市化水平为62.48%,年末总人口为58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67.7万人。

3. 二元对比系数(R):

2001~2011年的二元对比系数结果都显示大连市城市化发展缓慢,处于二元结构状态。2011年大连市二元对比系数为20%,生产总值为6150.1亿元,其中农业部门产值为395.7亿元,非农业部门产值为5754.4亿元。从业人员为252.6万人,其中农业部门从业人员为63.5万人,非农业部门从业人员为189.1万人。

4.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E):

近11年间大连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变化很大,其中2001~2002年和2004年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2003年和2008年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2006年出现负值,2005年、2007年、2009~2011年间都处于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阶段。2011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为4.3%,其中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3%。

5. 人均GDP:

2001~2003年大连市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2004~2008年大连市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2009~2011年处于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阶段。

综合判断,大连市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大连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中后期。

四、推进大连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与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大连市应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城市化为支撑,[10]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二)合理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目前大连“一个中心,三个集聚区”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11]今后要立足于大连的经济水平、农村现状和区域特点,制定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战略规划,推进城市功能的延伸和完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城乡设施的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要把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一布局、协调发展。

(四)城乡统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12]特别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保护环境,注重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7

毛主席说过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现在很多改革试验区,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有像河南的南街、刘庄,江苏的华西,河北的周庄,北京的窦店、韩村河等等,他们是什么化?你说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也行、工业化也行,文明村也行,说是什么先进典型都行,总之那里是全面发展,什么工作都走在前列。这些地方社会和谐、农民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可以说他们已经基本消灭了城乡差别,住在那里,甚至比在城市更舒适。这是社会主义的光荣,是我们党建立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三农”工作中取得的最为骄人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扶贫开发,并专门设立了中央扶贫工作办公室。

最近看了几个材料,心里很难受。一个是小学生作文,题目叫《泪》,看了我也真是流下泪了。还有一个是四个儿童冻死在垃圾箱里了,这真让人撕心裂肺啊。还有一个材料写兄弟姊妹四个喝农药死了。这样悲惨的事件,虽然是个别的,但发生在新中国建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后的今天,实在令人痛心。这还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愧对广大农民啊!所以习总书记提出来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先进经验要总结推广,存在的教训也要总结,要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拿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长期以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确实欠账很多,现在是到了反哺的时候了。但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文化提高了,才能逐步实现一体化。不发展农村经济,生产力不提高、光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中国农村那么多,是反哺不过来的。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也就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要发挥集体经济的组织服务功能。光靠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实现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光靠土地流转、引进大公司也实现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南街、刘庄那些先进典型,不都是靠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吗?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不等于片面城镇化,不等于把农民从乡村赶出来集中在一起搞城镇,不等于一味地扒房子盖楼。那叫一体化了吗?那叫片面城镇化。我看总书记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也是针对那种片面城镇化的错误倾向的。不久前,老家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搞城镇化,都让我们住到楼里边去。楼又只能盖六层,还不能安电梯。我今年九十多岁了,给我分到六楼,我怎么上去?”因此不能搞片面城镇化,不能把农民都赶到楼里边去,还是要像总书记说的,要让农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绝不能让城镇化成为对乡村文化、风俗、道德传统的大破坏。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是要坚决反对强迫命令,坚持一切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是不要搞一刀切。我们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气呵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想不会是这样的,要曲折漫长得多。现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据经济发展、人文素质等等各方面的实际,全局把握、综合调控、分类指导,能快的就快一点,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慢一点。建设什么样的房子、建在哪里,都要实行群众路线。总之,切忌一刀切,大轰大嗡,蜂拥而上等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8

1、大力开展“治脏、治水、治乱,增加绿量,完善配套”

2、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3、环境美、花儿香、草儿绿、人健康

4、认真开展拆违拆旧专项行动

5、全党动员 全民发动 打一场城乡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6、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

7、整治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8、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9、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10、清洁城乡告别陋习,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11、治理城乡环境卫生,改善城乡容貌秩序。

1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经济与环境双赢。

13、笔墨酒城绘千年灵秀,清丽临泉书创优情怀。

14、人人关爱城乡环境,全民参与综合整治。

15、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6、同树文明新风尚,共建和谐新环境。

17、美化环境、美化语言、美化行动、美化心灵。

18、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受益。

19、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治理城乡环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21、消除城乡脏乱差,创建城乡新文明。

22、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23、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24、倾心同护蓝天碧水,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5、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6、开展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27、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延伸。

28、开展城乡环境治理,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29、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0、治理城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31、推进环境治理,建设“幸福临泉”。

32、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建设优美生活环境。

33、推广“门前五包”,创建洁美家园。

34、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临泉发展环境质量。

35、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高潮。

36、全民参与,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战。

37、人人爱护城乡环境,全民参与综合治理。

38、干干净净的城乡环境,清清爽爽的诗意家园。

39、多一份干净,多一份快乐,多一个你我,多一点力量。40、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多一份爱护多一份美。

41、加强城乡综合治理,打造乐至碧水蓝天,共同的环境,共同的责任。

42、养成良好习惯,共享美好人生。

43、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44、环境关系你我他,综合治理靠大家。

45、说文明话,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46、爱护环境,做文明新市民。

47、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48、投身城乡环境建设,争做城乡文明市民。

49、攻坚破难,一抓到底,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域覆盖”。50、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奋力营造优美整洁人居环境

51、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整洁优美新临泉

52、革除生活陋习,美化人居环境,优化生存空间

53、消除环境脏乱差,创建城乡新文明

54、投身城乡环境治理,争做临泉文明市民

55、环境因你而干净,临泉因你而文明

56、清洁城乡告别陋习,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57、环境整治人人参与 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58、市民素质高一分 城乡环境美十分

59、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60、人人争当文明市民 61、争创环境优美城市 62、文明从言行开始 63、环境从点滴抓起 64、讲文明树美好形象 65、重礼仪显人格魅力 66、城市管理人人参与 67、美好环境大家受益

68、治理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69、参与环境治理,享有健康生活 70、实施风貌打造,共建美好家园 71、消除脏乱差,留下洁齐美 72、爱护生活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73、投身环境治理,争做文明市民 74、治理城乡环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75、参与风貌塑造,构建和诣临泉

76、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天天享有健康生活 77、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 78、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79、爱护生活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80、消除城乡脏乱差 创建城乡新文明 81、保护生态环境 共创美好家园

82、人人关爱城乡环境 全民参与综合整治

83、环境整治人人参与 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84、整治城乡环境卫生 优化双胜发展环境

85、环境关系你我他 综合整治靠大家

86、市民素质高一分

城乡环境美十分

87、大家小家是一家

城乡一体化标语 篇9

有专家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 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绝不是把农民都搬进高楼大厦去,就是农村现代化、新农村。追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要根据两者不同的发展规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只有差异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协调。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篇10

尽管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广义上,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最终实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

城乡一体化是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总目标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城、乡两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平等国民待遇、等值生活质量,共享社会文明,城市化仅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整体观念,它决不仅仅是“农村为城市服务”或“工业支援农业”的代名词。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有机子系统,在以城带乡的同时又以乡补城,双方合作,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和总目标

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其战略原则和目标。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就要求以上诸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种具体战略均应以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为核心统一展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城乡联合,强调的也是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联合。所以,必须从城乡的共同利益出发,冲破城乡分割,突破地区封锁,实现工农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明确城市、乡村各自在不同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相应地位、功能与作用。同时,城乡的联合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必须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城乡发展,具体地表现为城乡之间政治上的协调统一、经济上的科学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与文化上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强调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形成城乡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注重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要經历一个从比较简单、低级的一体化到复杂、高级的一体化的过程。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城乡差距,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城与乡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成为发展的主导方面或是发展的重点,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所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将要遇到的困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上一篇:2020幼儿园防地震疏散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学校作风整顿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