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2024-07-21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精选9篇)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1

卫生行政处罚意见陈述书

XXX卫生监督所:

2013年9月22日,贵所对我宾馆进行了卫生监督检查,发现和指出了我单位在自身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开具了安卫公告字(2013)03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面对本次检查结果,我们深感不安,作为一家直接与客人接触的公共服务性单位,我们已经深知日常公共卫生管理以及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的重要性,并做出深刻反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不足和漏洞,我们将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彻底深入的整改。

我宾馆于2013年7月中下旬装修完毕投入运营,因开业时间不长,人员流动较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加之开业初期事务繁杂、人手紧缺导致未能及时建立健全相关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致使8月份新进人员未能及时办理有效健康证明。

鉴于我宾馆开业以来面临的客观困难,恳请贵所考虑实际情况,在执行经济处罚的同时更重视帮助与教育,酌情减少相关处罚金额。借此再次感谢贵所对我宾馆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方面,一直以来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促使我宾馆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工作朝着良性正确的方向发展。

XXXXXXXXXXXXXXX

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2

一、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现状剖析

1. 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成因

现今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引发民众极为不满, 一种权力被滥用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只有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综观当前我国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现状, 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法律条文过于原则。这是造成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对于认定依据、处罚标准规定得较为笼统, 概括性、原则性较强, 同时由于立法技术存在局限性, 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同一性质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会出现交叉, 而执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 很容易滋长其主观随意性, 在某些情况下作出不公正的裁决。 (2)

⑵公安机关地位强势。公安行政处罚裁量作为行政权的一种, 即具有强制性。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涉及法律规定数量多、适用范围广、实际运用情况复杂, 其特有的灵活性给滥用留下了空间。而公安机关特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措施, 较之于相对人一方又处于强势地位, 可以单方面决定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处罚并强制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 这些都会成为裁量权滥用的滋生土壤。

⑶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匮乏, 加上他们在单位内部可能受到一些不公正不公平待遇, 例如评奖评优、工资福利等。于是有些人经不住利益的诱惑, 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徇私舞弊, 滥用手中掌控的权力。做不到依法执政, 甚至走上腐败的道路, 严重损害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⑷行政程序薄弱。行政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 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 (3) 公安执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 加之部分法律对处罚程序没有明确明晰的规定, 给滥用程序、任意处罚留下漏洞, 形成损害相对人实际利益的隐患。

2. 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产生的后果

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广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但如若缺乏有效监督和严格约束,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容易偏离授权初衷, 而其滥用会损害民众权益, 激化社会矛盾, 最终阻碍依法行政的进程。行政处罚裁量滥用会产生以下后果:

(1) 处罚显失公正, 损害政府形象。在公安执法实践中, 往往会受人情因素干扰, 滥用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出现处罚决定畸轻畸重或缺乏必要限度等显失公正的现象。而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相对人会将他们的言行理解为政府的意思表示, 公安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处罚决定对相对人必然具有约束力, 使之不得不遵守, 因此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会受显失公正的处罚决定影响, 受到不公正待遇, 这势必会损害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威信。

(2) 处罚主体注重部门利益, 影响行政效能。公安行政在行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 如果将本部门利益放在首位, 为罚而罚, 忽视公共利益, 将会导致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进而降低行政效率。一方面是预设的行政目标未能实现, 另一方面是先前耗费的人力等资源已经被浪费不能再利用, 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实现。

⑶同违法异结果, 影响社会和谐。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办案中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干扰, 诸如相对人的政治地位、经济能力等, 对相同性质的行政违法行为作出不一致的处罚结果。这种滥用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极易滋生腐败,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立法本意和精神。这是合法但不公正的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受到损害, 势必会引起其强烈不满, 从而滋生事端, 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二、规制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措施

面对频频出现的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现象, 急须采取相应措施, 笔者认为, 大致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

⑴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在我国, 法律法规或规章中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概括原则欠缺可操作性, 立法机关应规定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应具备的条件、适用范围、裁量标准等方面, 避免行政执法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受限制, 从立法上尽可能缩减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余地, 使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更具有可操作性。减少法律法规上的交叉, 保证立法的内容与宪法授权所规定的范围相符合, 应体现法律精神而不能与之相悖, 既符合合法性原则又符合合理性原则。避免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公安行政处罚决定时选择执法依据时发生分歧。

⑵细化裁量标准。从裁量基准方面进行科学细化;从相关配套制度方面进行全面完善, 使公安行政处罚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遵循处罚相当的原则将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较笼统的处罚幅度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 对自由裁量的运用范围、行使条件、裁量幅度和实施种类等进行合理分解与细化, 就能做出科学、准确、详尽的规定, 制定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尽量缩减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余地,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由裁量权的可操作性, 从制度层面减少主观随意性对执法活动的影响。

2. 公安机关内部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⑴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督促其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应不断强化教育功能, 一方面是公安在执法过程中在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的同时, 也应给予其帮助教育, 将处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 使其从行政执法工作中受到法律的熏陶, 增强法制观念, 从而体现执法为民的法律观。另一方面是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素质, 培养公正执法意识, 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熟知自己工作中会经常运用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也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做好准备。 (4) 此外, 实施竞争激励机制, 促使行政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素质, 提高执法效率与水平。

⑵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用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可使行政权的享有者和实施者不敢滥用自由裁量权, 而有助于促进其合法、有效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5) 对存有执法过错的人员, 根据其过错责任大小进行诸如取消执法资格、行政处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不同形式的责任追究, 以责任制约权力, 促使其自觉审慎行使自由裁量权, 提高执法公正度, 以此促使行政执法人员转变观念, 牢记人民通过法律授予行政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实现社会的公共福祉。

3. 司法机关对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行政诉讼法规定, 对处罚显失公正行为可以变更。其目的是使人民法院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正确行使, 实现执法为民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目标。但我国立法现状是, 法院有权认定公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却找不到进行认定的依据。 (6) 鉴于此, 在实践中, 行政机关应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标准, 使法院在运用司法权监督行政权, 判断公安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时能找到现实依据。以比例原则为指导审查其是否符合立法目的和精神, 是否基于正当的动机和适当的考虑, 是否坚持平等原则等。

4. 社会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在我国, 权力属于人民, 权力的行使也应当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所以社会公众有权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监督, 促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广大群众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 使群众监督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要明确群众监督的具体权限、程序等, 并为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制定相关措施明确其在行使监督权时的权责及法律保障, 以保证新闻媒体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既可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又能促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早日实现。

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行法律防范能够促使公平正义及民主法治的早日实现。然而规范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任重而道远, 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一旦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就要及时进行分析, 做出合理有效的决定。

注释

11 金强.论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内部规制[N].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 (1) .

22 朱立山, 杨宝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调查与思考[J].管理广角, 2011 (1) .

33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98.

44 王培章.试论行政自由裁量权腐败及其治理[N].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 (6) .

55 马晓晖.论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N].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 (3) .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3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法律属性;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处罚相对人是指因实施了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而被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相对人在消防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确定行政处罚相对人是消防行政处罚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上就如何确定个体工商户在行政处罚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属性

依照现行法律,我国的法律关系主体有三种: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民法通则》中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个体工商户的定义在《民法通则》第二十六条有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只是公民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是公民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一种活动形式,不具有独立的财产,债务以个人财产承担。显然,个体工商户不具备法人资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解释: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这里可以简称非法人组织。个体工商户为自然人个人经营,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财产也是个人或家庭财产,所以个体工商户也不是非法人组织。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单位基本上包括了民法中的法人、非法人团体、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中的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二、个体工商户适用法律条款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个体工商户所经营的场所规模大,火灾危险性高,存在一些消防违法行为。个体工商户性质为自然人,在对个体工商户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就不能适用“单位”。

1.个体工商户法律责任问题

在《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①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標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②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③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④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⑤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⑥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⑦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个人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六项、第七项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存在法律监管的缺失。笔者认为,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第六项、第七项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的情况,可以分别处理,对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一款第一项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违法行为,此类消防违法行为可以转化成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违法行为处理。对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六项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消防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予以处理。对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七项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违法行为可以分别处理,对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采取临时查封措施,其他火灾隐患涉及《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的,根据《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予以处理。

2.个体工商户违反了《消防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的规定应按照个人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一些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规模较大,甚至超过一些单位,对同种性质的违法行为,处罚额度存在明显偏颇。《消防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其目的在于对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场所加强管理,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笔者认为,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场所达到,各地区制定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的,应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具体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应参照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对存在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按照单位标准追究法律责任。达不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的个人工商户,则可以按照个人进行监督管理,对存在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按照个人标准追究法律责任。

3.个体工商户被雇佣人实施消防行政违法行为时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五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参照此规定,个体工商户、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经营活动中实施消防行政违法行为的,应当将雇主作为行政处罚的相当对人。但被雇佣人员个人活动中实施消防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相对人应为被雇佣人员。

4.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与执照登记业主不一致时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六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证明登记的字号,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笔者认为,个体工商户实施了消防行政违法行为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行政处罚相对人,实际经营者与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不一致的,应当将两者都作为当事人,在分别认定其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连带责任,一并对其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作者简介: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4

化标准意见

二、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

序号1:

量化标准建议改为:责令停业整顿,按照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少1人处5000元罚款,最多处2万元罚款。

原因:鉴于施工现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安全隐患较大,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到位极易造成现场安全失控。

三、(合同、资质、监理、招投标)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 序号5:

应增加一览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一般):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量化标准建议为: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对勘察、设计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察费、设计费25%以上40%以下的罚款;对施工单位处工程合同价款0.5%以上0.8%以下的罚款,提请相关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

芜湖市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5

本案被告行政机关负责人未出庭应诉及其非法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法律意见书

法院:

原告对被告行政机关负责人未出庭行政应诉及其委托诉讼代理出庭人员提出异议,具体宣读如下(请书记员如实记录):

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行政工作人员不是依法办事,而是依照领导的看法办事,只有让行政负责人了解事实,了解法律,了解何谓依法行政,才能做出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决策。才能让“依法行政”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民告官却总不见官,《行政诉讼法》修订后,第三条第3款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法释〔2015〕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这是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结构性安排,有助于增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实效,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实质解决。但,行政负责人仍然不依法履行义务和职责,法律得不到有效落实。当法律没有尊严的时候,法律人士何来尊严?人民的权益又如何得到保障?又如何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故,原告方坚持告官要见官,被告行政机关正职或副职负责人必须履行出庭行政应诉义务,不能出庭仅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而不能另行委托诉讼代理人。

一、请审判长释明:是否已向被告发出《传票》、《应诉通知书》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通知书》?

二、请问被告的代理人,是否提交了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行政应诉的书面说明? 被告的代理人拒绝回答或未被告提交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行政应诉的书面说明,视为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第2款“人民法院对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将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的规定,请求法院将被告拒不到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三、请问被告行政机关正职、副职负责人总共多少位?提交几份书面说明?

未书面说明的正职、副职负责人未出庭应诉违法。请求法院严格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第2款的规定将被告拒不到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四、请问被告方是否提供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书面说明的事实根据的相关证据?

《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被告方未提交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行政应诉的书面说明,或虽提供书面说明但未提供其行政机关正职、副职负责人“不能”出庭行政应诉的事实根据的相关证据,无缘无故不出庭应诉,原告方对这种亵渎法律、藐视法庭的渎职行为表示强烈抗议!请求合议庭依法认定被告行政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没有相关的证据,并判定被告行政机关(正职、副职)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的事实和理由不成立。请求法院严格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第2款的规定将被告拒不到庭的情况予以公告;并向监察机关或者被告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处分的司法建议。

五、因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的法定前提,所以行政机关负责人未出庭应诉,不可以另行委托诉讼代理人。

前述《行政诉讼法》及其法释〔2015〕9号解释相关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说明出庭应诉是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法定义务,义务不可以放弃。对于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被诉行政机关正职或副职负责人未出庭的情况下,“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因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的法定前提,所以,在行政机关负责人未出庭应诉的情况下,另行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行政应诉没有法律依据,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且其不出庭行政应诉就是行政渎职,是破坏法律的有效实施,是权力对法律、法庭和人民的傲慢、藐视、任性。

六、被告行政机关负责人日常工作安排应当以法定义务为上,不能与法定行政应诉出庭义务相冲突。

七、原告与被告参与诉讼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过程,作为本案的行政负责人,更应接受公民的监督与批评,接受法律的洗礼。只有敢于接受批评才会勇于纠正错误。

3-1

义;法官若能够坚守职业良知,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进而“舍身护法”者,是民族之福,国家之幸,是维持一个国家稳定法制秩序的重要环节;法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应常怀敬畏之心,做到敬畏法度,不越雷池半步,勇于责任担当。法官要脑中有良愿,胸中有良心,手中有良行;要善用底线思维,误判案件中的一个细节、程序中的一个小瑕疵都会使人民群众难于感受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是人民司法的根,公平正义就是人民司法的魂。离开人民群众就断了根,离开公平正义就丢了魂。只有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关注民生,慎断笃行,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作为我们的工作主线,才能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依法正确履职,才能使人民司法这棵参天大树血脉不竭,营养丰沛,常新长青。司法为民,而不是司法为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否得到落实,法官有责任和有义务进行司法监督,严把法律底线,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此致

法院

3-3-

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 篇6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地区各运政执法机构做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运政执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是指运政执法机构做出的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或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本条前款所指的较大数额罚款包括运政执法机构对公民和法人或其它组织罚款10000元以上的罚款;

第三条 运政执法机构应当在做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日的次日起十五日内报所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上级运政执法机构备案。

第四条 运政执法机构向所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上级运政执法机构备案时应提交备案报告和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备案报告应包括主送机构、备案内容及说明、备案的年月日及备案机构等内容。

第五条 在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由做出处罚决定的运政执法机构所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上级运政执法机构对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罚是否在处罚机构法定职权范围内;

(二)适用的处罚依据是否正确;

(三)执法主体是否合法;

(四)处罚程序是否合法;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7

《规定》共八章六十一条, 将原来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等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了整合, 对管辖、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送达、执行与结案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实际需要, 《规定》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四品一械”全部纳入适用范围, 并对委托执法、授权执法等作了进一步规范。针对执法实践难题, 对地方协查、立案前调查或检查取得证据的效力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将办案有关环节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接, 增加行刑衔接、境外证据要求以及当事人不配合行政执法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同时, 结合办案实际, 《规定》对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查封扣押财物处理、查封扣押补办批准手续程序、证据范围、责令改正的适用以及听证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完善。

《规定》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规章适用准确适当、执法文书使用规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行政处罚监督制度,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处罚决定, 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本期点睛: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 因此根除Hp对上述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质子泵抑制剂 (PPI) 三联疗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方案, 补救治疗方案多选用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随着Hp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四联疗法补救治疗Hp的根除率逐渐下降, 近年来, 左氧氟沙星被应用于Hp的根除治疗, 在Hp初次治疗和补救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Maastricht-Ⅳ共识推荐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可用作Hp根除的二线方案。本研究比较了10天与14天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补救治疗Hp的疗效和安全性。参见“10天与14天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P932

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155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A组 (无症状组:66例) 和B组 (阴道出血组:89例) , 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绝经后若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者均为正常绝经后改变, 部分呈良性病变, 但对于既往存在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患者需谨慎对待, 通过分段诊刮术排除恶性病变。参见“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P946

本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66例垂体瘤患者, 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收集60例患者的垂体瘤手术切除标本, 根据垂体瘤侵袭性有无分为侵袭性垂体瘤与非侵袭性垂体瘤, 其中侵袭性垂体瘤共36例, 非侵袭性垂体瘤共30例。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两组垂体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VEGF表达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同时染色Von Willebrand因子显示血管内细胞, 以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得出结论:VEGF在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作为侵袭性垂体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有关。参见“垂体瘤微循环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究”。P964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过程中采用不同剂量猪肺磷脂注射液 (固尔苏) 联合鼻塞式管道正压通气 (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 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作者以该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入院治疗的9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 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在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 采用剂量固尔苏 (首次剂量为200mg/kg) 联合NCPAP治疗方法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 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可靠选择。参见“不同剂量猪肺磷脂联合NCPAP治疗NRDS临床疗效分析”。P1022

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2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12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匹多莫德胶囊, 连续治疗3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得出结论:甘露聚糖肽能有效提高慢性咽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抗生素使用量, 降低反复发作次数, 安全性好。参见“甘露聚糖肽治疗慢性咽炎62例临床疗效观察”。P1040

本研究报道了胃一点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胃一点癌临床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在内镜检查时应顺序、仔细、全面, 提高操作技巧, 对可疑病灶多处取材, 并提高第一钳活检的准确性。同时, 鉴于H.pylori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提示了注意事项。参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疑胃一点癌1例报道”。P1059

本期重点基金论文: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P921

“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研究”P924

“S-100β蛋白、NSE在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P926

“下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1046

行政处罚法律意见书 篇8

内容摘要:行政处罚作为征表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评估标准,在非法行医案中系认定是否入罪的唯一标准,只有当第二次行政处罚决定已经超过最长救济期,且相对人在此期间内未提出异议,才能认定完全生效,从而构成非法行医罪。

关键词:非法行医 行政处罚 人身危险性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朱某某不具有医生职业资格,也未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因非法行医,卫生行政机关于2012年5月24日对其作出罚款、没收诊疗药品器械的行政处罚决定,次日送达,由其母亲代为签收。后2015年2月9日卫生行政部门再次因非法行医对其行政处罚,3月3日送达,其本人签收。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明确写明: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接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内申请行政复议,或3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2015年3月9日,卫生行政部门执法检查时发现朱某某仍然在其私设的牙科诊所内,明知自己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为患者王某某治疗牙病。

一、司法实务分歧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非法行医罪中前置行政处罚的有效性是否以经过救济期为必要条件。对此,司法实务中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4款规定,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属情节严重,应按非法行医罪定罪处罚。该条款即所谓的“行转刑”,其将未造成危害结果,本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直接纳入到刑事范畴,使前两次行政处罚成为评判第三次非法行医行为能否入罪的决定性要素,因此需要我们在司法程序中对其进行严格审查。而本案中,第二次行政处罚未过救济期,无法认定其是否生效,故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嫌疑人的行为涉嫌构成非法行医罪。主要理由为:行政处罚作为征表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评估标准,在非法行医中系认定是否入罪的唯一标准,理应对其严格审查。而本案中,第二次行政处罚未过救济期时,效力处于待定状态,同时该决定的行政程序尚不完整,以此作为认定罪与非罪的决定性证据显然不恰当。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经过救济期并非认定行政处罚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本案中第二次行政处罚的实体依据不存在问题,因此送达即已生效,无需经过救济期,故朱某某的行为涉嫌构成非法行医罪。主要理由包括:第一,“两次行政处罚后再实施”的入罪模式,实质上是以人身危险性的入罪机能为前提,通过法律拟制的形式,将行政处罚作为人身危险性的客观量化标准,以评估行为人是否达到刑法规制的程度,由此使行政处罚成为罪与非罪的直接认定标准。本案中,朱某某在不具备医生执业资格的情况下非法行医,因此在2012年、2015年分别两次被卫生行政机关处以行政处罚并送达。从实体上看,第二次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存在任何问题,同时处罚决定在送达当事人时已经生效,后行为人再次非法行医,表明该人屡教不改,人身危险性较大,符合情节严重的要求,故构成非法行医罪。第二,即便是朱某某在救济期内提出异议并进入复议或者诉讼程序,因第二次行政处罚的实体依据不存在问题,所以其救济程序的结果也不会对人身危险性的证明产生任何影响。相反如果完全机械地对行政处罚生效节点进行审查,其可能穷尽各种救济期限,使其行为迟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朱某某还可能在该期限内继续非法行医,使该行为的社会危险性处于持续状态。

二、法理分析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对本案的第二次行政处罚进行审查时,只有当该处罚决定已经超过最长救济期,且相对人在此期间内未提出异议,才能认定完全生效,并作为征表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证据使用。理由如下:

(一)是否经过救济期系行政处罚司法审查的合适标准

就行政处罚本身而言,其作为行政机关依据相关行政法规范作出的决定,所遵循的系行政程序法规定,而行政法作为区别于刑事法的法律领域,所涉类型和法律问题都有其特殊性,因此较难在刑事程序中对每个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审查。同时行政处罚也设置有专门的救济程序,比如在决定书上都会列明,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接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3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若相对人对处罚决定存在异议,就需要通过诉讼抑或复议程序对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查,而不应是刑事程序的工作。故而,当行政处罚因刑法入罪机能而进行刑事认定时,最有效的审查方式即是以救济期为标准,只有当处罚决定经过最长救济期,且相对人未对该决定提出异议时,就推定其获得司法确认,并确认合法有效。

(二)未过救济期的处罚决定效力待定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构成非法行医罪。这里的“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显然是指两次合法且生效的行政处罚。关于行政处罚决定何时生效,存在以下三种观点:其一,决定说,即完成前期调查之后做出正式行政处罚决定的时间;其二,送达说,即相对人在执行回执上签字的时间;其三,救济说,指行政处罚经过救济期限,且相对人未对该处罚提出异议的时间。笔者认为,法律为行政处罚设定救济期,目的就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被错误的行政行为侵害。虽然在救济时间内,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但这并不代表该行政处罚就一定是合法有效的。当被处罚人提出异议时,表明处罚本身还存在一定争议,需要通过复议或者诉讼程序予以确认,其结果当然就可能存在确认合法有效抑或判定违法并撤销两种结果。[1]因此,只有当行政处罚经过了救济程序的证明过程,该处罚的合法性才能得到司法确认,并获得了“不可争力”的品质,[2]方能认定其生效,继而以此作为评判罪与非罪的标准。

本案中,对朱某某的第二次行政处罚于2015年2月9日作出,3月3日送达,3月9日公安机关便对朱某某的第三次非法行医行为予以刑事立案,可见第二次行政处罚决定尚处于救济期内,无法确定其已经生效,故不能以此作为认定朱某某涉嫌犯罪的基础条件。

(三)刑法保障机能的必然选择

刑罚作为刑事法主要的制裁后果,一向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适用时会直接影响公民的人身自由等权利,此外基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即便刑事处罚已经执行完毕,其所产生的标签效应也会对行为人之后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严守刑事法的补充性特征,限缩犯罪圈,使刑事处罚成为最后的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行为人权利的保障。尤其是在非法行医罪中,行政处罚的入罪机能系一元模式,区别于盗窃罪适用人身危险性与数额的二元标准,其规定只要行为人曾因非法行医受过两次行政处罚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就表明该人屡教不改,人身危险性较大,已然达到刑法规制的程度。

那么如果我们按照第二种意见处理,实质上是以尚未确认有效的第二次行政处罚作为定罪依据,将朱某某的行为入罪,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当扩大犯罪圈,进而侵犯到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等权利,有碍于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发挥。

(四)可能面临的程序难题无法解决

每个行政处罚都会有最长3个月的行政救济期限,倘若公安机关因第三次非法行医行为对行为人刑事立案时,之前的行政处罚尚未经过上述期限,则意味着已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嫌疑人仍然有权对入罪前提的处罚决定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就本案而言,一旦朱某某在救济期内行使此权利,即会使第二次行政处罚进入审查救济程序,前后经历受理、审查、决定等一系列过程,那么此时已经启动的刑事诉讼程序该何去何从,是中止程序,待复议、诉讼决定作出后再恢复审理,抑或以证据存在疑问为由退回侦查机关,等待终局决定作出后再次移送,又或者以证据不足直接作出司法决定。显然目前并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能够解决此问题。本案中的第二次行政处罚,从被送达行为人至再次被查处,仅间隔几天时间,未经过行政处罚规定的救济期,无法直接认定第二次行政处罚已经生效,因而朱某某涉嫌非法行医罪的证据不足。

注释:

[1]李国炜:《一起行政诉讼判决撤销非法行医行政处罚案评析》,载《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第4期。

林业行政处罚基础知识 篇9

一、林业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点

林业行政处罚是指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

委托的组织,对违反林业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实施的一种行政制 裁。

(一)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是特定的。具体包括:一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二是法律

法规授权的组织;三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作为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

(二)林业行政处罚的对象是特定的。所谓特定的对象是指违犯了林业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

罪并依法应予处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包括在我国境内违反我国林业行政管理秩序的外国

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及其他组织。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除外。

(三)林业行政处罚的性质是一种惩戒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实施林业行政处

罚的主体针对特定人或事作出的或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的、直接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外部行

为。所谓惩戒制裁性,体现在对相对人的权益予以限制(如警告等)、剥夺(如吊销许可证、没收财物等)或科以新的义务(如罚款等)。这一特征使林业行政处罚既区别于行政处分、刑事制裁和民事制裁,又

区别于受益性的行政奖励行为和赋权性的行政许可行为。

(四)林业行政处罚是一种要式行政法律行为。即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具备法律要求的特定形

式并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方能成立有效。如对违反林业行政管理秩序的相对人作出处罚决定,必须制

作统一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处以罚款和没收财物必须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没收据等。否则,该处 罚行为依法不成立和无效。

二、林业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林业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是指对林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根据《行

政处罚法》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林业行政处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处罚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在林业行政处罚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处罚法定原

则包括: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及其职权必须是法定的;林业行政处罚的种类必须由法律和行政法规 设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设定的无效;林业行政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法定依据的范围包括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是法定的,违反法定程序的林业行政处罚无效。

(二)公开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指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决定林业行政处罚必须

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公开原则是指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及人员

身份公开,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法定依据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和个人隐私的除外)(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要求实施林业行政处罚时,必须坚持处

罚与教育并行,教育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自觉守法.,不得不教而罚、一罚了之,更不能把处罚这一手段 当成目的,为处罚而处罚。

(四)处罚救济原则。该原则又称相对人救济权利保障原则,是指相对人因程序上的法定权利受到

损害,或受到违法或不当的行政处罚丽致使其实体上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权请求国家予以补救。

相对人获得法牵救济的权利包括: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要求听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 楔和获得行政赔偿权。

三、林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

根据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处以林业行政相对人的惩戒性义务为标准。林业行政处罚主要有以下种 类:

·1.(一)财产罚。财产罚是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对违法者的财产权予以剥夺或科以财产给予义务的

处罚类型。财产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罚款、没收财物(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务)。

l、罚款。罚款是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强制违法者承担金钱给付义务的处罚形式。它是行政处罚中适

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处罚形式。罚款的特点在于使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付出一定代价,在影响其人

身自由及其合法活动的前提下,又能起到惩戒作用。罚款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设

定,但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设定的罚款限额,依法应分别受到国务院和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的限 制。

o 罚款与刑罚中的罚金在法律依据、作出制裁的机关、法律性质、适用对象和目的等方面均有不同。

2、没收财物。没收财物是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违禁品、赃款、赃物、非法使,用的工具等)强制收归国有的处罚方法。

设牧财物与刑罚中的没收财产在法律依据、法律性质、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均有不同。

(二)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者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的行政

处罚。行为罚的主要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1、责令停产停业:是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强制违法者在一定期限内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 形式。

2、暂扣、吊销许.-j-证。许可证是林业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

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定权利的凭证。如: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狩猎 证、驯养繁殖证等。

暂扣许可证和吊销许可证的严厉程度不同。前者是中止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待其改正之

后或经过一定期限后再发还许可证。后者是取消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定资格或权力。

四、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条件

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条件,是指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它是衡量林业行政处罚是否合法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行政处罚法》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

有关规定,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l、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合法

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县级以

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这里的“法规”是指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里的“依法委

托”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委托。被委托的组织必须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组织。

受委托的组织在实施林业行政处罚时,必须持有委托机关的书面委托书,并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在委

托的范围内实施处罚行为。受委托的组织依法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实施处罚行为。

2、被处罚对象的具体违法事实已查证属实 这一条件有以下两层含义:

(1)违法行为人明确。违法行为人是指实施了违反林业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违法行为人必须是特定的,即明白准确。

(2)认定违法行为人违法活动的证据充分确实,主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是对证据量的方面的要

求,必须达到对违法行为人实施违法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j后果等主要事实都有相应 的证据逐一证明;证据确实,是对证据质的方面的要求,必须达到据以认定违法活动的单个证据真实可

靠,全案证据之间相互印证、协调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和排饿的,而且对这些结论任何人都提不出

有事实根据的、有道理和有实质意义的合理怀疑。’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给予林业行政处罚

这一条件是处罚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对违法行为人实施处罚,必须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法定依据。法无明文具体规定的不得处罚,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

定,对下列情形依法不予处罚: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违法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其

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属于查处的机关或组织管辖 ‘

林业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在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上的分工和权限。它

是衡量处罚主体是否依职权处罚或越权处罚的标准。根据《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规定,林业行政

处罚的管辖种类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共同管辖、指定管辖等。7(1)级别管辖。是根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级别确定的管辖,是划分上下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之

间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权限。根据《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国务院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管辖全国重大、复杂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

林业行政处罚案件;自治州、设区的市(含地区)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林业行

政处罚案件;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2)地域管辖。是划分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受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分工。根据《林业行

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林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违法行

为地是指违法行为人实施违法活动的地点,包括违法行为实施地和违法行为结果地。根据《林业行政

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违法行为人实施违法活动涉及多处地点,并且该多处地点又不在同一

行政区域的,则由主要违法行为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3)共同管辖。是对阿个以上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同一林业行政处罚案件都有管辖权时所作 的分工。根据《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几个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林业

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初受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4)指定管辖。是指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由争议双方的共同上一级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指定的管辖。《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二条对此作了规定。

此外,《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条对管辖权的转移也作了相应规定。

五、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

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是保障和制约处罚主体合法有效地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的法定步骤和

方式。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可见,处罚程序是否

正当合法,是法律评价行政处罚这一类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法定标准之一。林业行政处罚的

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在一般程序中又有听证程序作为其特殊部分。l、简易程序 .

又称当场处罚程序。它是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后果较轻的违法行为当

场进行处罚的程序。法律设置该程序的意义,在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执法成本,有利于当事人从繁琐 程序中摆脱出来。

(1)简易程序适用的条件。一是违法事实确凿;二是具有法定依据;三是处罚程度较轻。即该程序

仅限于警告和罚款这两种处罚形式,并且罚款幅度限定在对公民处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 1000元以下。

(2)简易程序的具体步骤。表明执法身份,即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或委托书;说明处罚

理由和依据,即告知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并指明处罚的法定依据;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如陈

述权、申辩权等;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送达当事人;对当事人决定给以20元以下罚款和不当场收

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对符合《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的,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并于法定期限内缴t,-ffa定的银行;当场处罚决定书 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2、一般程序

又称普通程序。它是指除了符合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之外的、内容完整、要求严格、适用广泛的基本

程序。一般程序适用于三类案件:处罚较重的案件,如对个人处以警告和50元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案

件,以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警告和1000元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情节复杂需经过调查才能弄 清主要违法事实的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对于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 3. 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一般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决定、送达和执行五个步骤。其中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责令停产停

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 证。

(1)立案。立案是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案件信息材料经过审查,认为需要给予

林业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予以受理的行为。根据《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四条 的规定,立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违法行为发生;违法行为是应受处罚的行为;属于本机关管辖;属于

—般程序适用范围。立案人应当填写《林业行政处罚立案登记表》,并在7日内报行政负责人审批。

(2)调查。调查是指案件调查人员依法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调取各种证据,查明案件真实情况 的活动。案件承办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时,必须出示执法证件,并不得少于2人。调查处理林业

行政处罚案件的办案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办案人员与本案 有jf{l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有权申请办案人员回避。办案人员的回避,由行政负

责人批准;行政负责人的回避,由集体讨论决定,在回避申请被批准之前,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工作。

证据是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材料,它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又称客观性)和关联性三

个嘉鲥爻特征。案件调查人员收集、调取各种证据,应当遵循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标准。证据 的合法性是指证据的主体(拥有、占有或提供证据的自然人和组织)、取得证据的程序、方式以及证据的

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论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具有能够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属性;证据的关联性

财是指证据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具有法律上的联系。根据《行政诉讼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

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于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证据规定》)的有关规定,各类

证据的收集、调取(包括复议程序中向复议机关和行政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依法应当符合下

列要求:①书证。即以其所载文字、符号、图案等表达出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调取 的书证首先应当是原件(原本、正本、副本),调取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调取与原件核对元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调取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有出处,经该部

f1核对无误后加盖印章;调取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诞的,应当附有说明材

+科;调取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

人、谈话人的签名或盖章。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②

辔盼i芷。即以一切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调取物证的,首先应当调取原物;调取原物确有困

难的,才可以调取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当原物系数量较多 的种类物的,可以调取其中的一部分。③视听资料。即以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电子计算机软件

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音响、活动影像和图形。调取视昕资料,首先,应当是原始载体,调取原始载体确有

羼摊的,可以调取复制件;其次,必须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三是声音资料应当

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④证人证言。即知道案件有关情况的人对其耳闻目睹的案件情况所作的

日头或书面陈述。调取的书面证人证言,一是应当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二是有证人的签名;三是须注有出证日期;四是须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⑤鉴

定结论。即接受委托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

论。调取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

使用的科技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

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⑥现场笔录。即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做出具体行政

行为的过程中,对有关的现场、物品进行调查所作的客观记录。制作的现场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

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

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但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上述关于制

作、调取证据的法律规则要求,对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其他当事人同样适用。

(3)决定。决定是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清违法行为人的主要违法事实后,依法作出处罚决定 的行为。决定对违法行为人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符合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四个条件,并制作《林业 4.《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应当载明《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法定事项。林业行政

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应当在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上加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的印章;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应当在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上加盖本组织的印章。

林业行政处罚的办案期限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1个月内办理完毕;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经行政

负责人批准可延长2个月;特殊情况下在3个月内仍不能结案还需要延长的,须报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批准。为了保证和监督林业行政处罚的合法有效性,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需要给予较重处罚

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召集集体讨论决定。对被处罚人提出的申诉和检举行为,耕浊!行政

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审查,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发现本部门作出的

林业行政处罚确有错误的,有权提请集体讨论,以决定是否重新处理。(4)送达。送达是指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其制作的林业行政处罚决

定书送交被处罚人的行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记载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依法处罚违法行为

人处罚内容的一种书面行政法律文书。处罚单位要使其处罚的内容发生预期的处罚作用,必须依照法

定方黉;将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使被处罚人及时了解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做好履行法定义务或行使

法定权利的准备工作。因此,送达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的一项法定义务,对执法实践起着重要作用。送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

式:①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派专人将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交给被处罚

人。被处罚人是公民的,本人签收是直接送达。被处罚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

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取文件的人签收。⑦转交送达,是指被处罚人不在

时,作龇处’蹦失定的单位将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交被处罚人所在单位或抒其成年家属代收后转交给被

触罚人的方式,该种方式是直接送达的补充。③留置送达,是指被处罚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林业行政

处罚决定书时,送达人依法将处罚决定书留在受送达人住处或单位的送达方式。《林业行政处罚程序

规定》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被处罚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签名、盖章的,送达人可以邀请其邻

居或脊其单位有关人员到场,说明情况,把《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留在其住处或者其单位,并在送达回

证上记明拒绝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视为送达。”这种送达方式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的法

律效力。(碾托送达是指被处罚人不在本地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可以委托被处罚人所在地的林、屹

行政主管部门代为送达。⑤邮寄送达是指被处罚人不在本地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将处罚决定书挂

号邮寄给被处罚人的方式。邮寄送达处罚决定书的,以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以..E 五种送达方式中,除邮寄送达以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外,其余四种送达方式均以送达

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的日期为送达日期。送达回证是证明受送达人收到处罚决定书的凭证。除了邮寄

送达外,采用其余四种送达方式送达处罚决定书时,应当附有送达回证。送达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是一种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这种法律后果表现为:一是服从处罚 的被处罚人自动履行义务;二是被处罚人不服处罚的,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被处

罚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主体可以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5)执行。又称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或具有法定执行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定条件和

程序采取的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强制执行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或享

有强制执行权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一般情况下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利,只有特殊

情况下才依法享有。强制执行,依据执行人是否直接取代被执行人应为的行为为标准,分为间接强制执

行和直接强制执行。①间接强制执行。其主要执行方法是代执行和执行罚。代执行是指义务人逾期不

履行义务时,林业行政执法主体或授权的单位代为履行,由法定义务人负担代为履行的一切费用。如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被责令限期除治森林病虫害者不除治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或其授权的单位可以代为除治,由被责令限期除治者承担全部防治费用。执行罚是指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对拒不履行生效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义务人可处一定数额的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政

强制方法。根据《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义务人,每日按罚款

数额的3%加处罚款,以促使其履行义务。②直接强制执行是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对拒不履行法定义

务的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自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方法,如根

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听证程序

1、听证程序是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属于听证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在作出行政处罚前,依法听取听

证参加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的程序。它是林业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适用特定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一

种特殊程序,是从属于一般程序而非独立的一个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及

《林业行政处罚听证规则》的规定,听证程序及其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听证程序所适用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拟作出责令停产停

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林业行政处罚。“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国家林业局拟作出10 万元以上(含10万元)罚款以及各省级人大常委会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较大数额罚款起点以上的罚 款。

(2)听证程序应遵守的原则。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质证权;公开、公

正、效率;不得向当事人收取听证的费用。

(3)听证的申请和受理应符合的规定。对属于听证范围的林业行政处罚条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在拟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听证权利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当事人要求举

行。_证的,应当在收到权利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出口头或书面申请,逾期则视为放弃要求听证的权

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当事人听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依法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对不受理的应 告知当事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4)听证主持人、听证参加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听证主持人是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其法制

正作机构或执法机构中负责听证的非案件调查人员。其职权包括:决定听证时间、地点的权利;按程序

主持听证的权利;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权利;就案件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询问的权

利;对违反听证程序的行为给予警告、批评的权利;依法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或者终结的权利;对案件 的处理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负责人提出书面建议的权利等。听证主持人应当承担的主要义务包

楣}:公正地履行主持听证会的职责,不得妨碍听证参加人行使陈述权、申辩权、质证权;不得徇私枉法、包

庇、纵容违法行为;根据听证认定的证据,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并写出书面建议。听证参加,入,是指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其中的当事人是

撼要求举行听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知情权、质证权、申辩

权、最后陈述权、委托代理人代理行使听证权等。当事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包括:按时参加听证;如实回答

昕汪主持人的询问;遵守听证纪律。案件调查人员的主要义务是必须参加听证。

(5)听证准备应遵守的规则。自决定受理听证申请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或首席听证主

持人;案件调查人员应按听证主持人的要求在3日内将案卷移送给听证主持人。听证主持人应当自接

到寨阵调查人员移送的案卷之日起5日内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并应当在举行听证7日前,将举行听

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听证参加人;听证应当在受理听证申请之日起20日内举行。

(6)听证进行的程序。①由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宣布听证主持人、书记员、翻译人员名单。

②告知听证参加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林业行政主

管部门行政负责人决定,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或首席听证主持人决定。③案 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以及拟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决定。

(蓟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就案件事实进行申辩,并提交证据材料。⑤第三人或其代理人进行陈述。⑥询问

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员、证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对有关证据材料进行质证。⑦当事人或其

代理人和案件调查人员就本案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论。⑧当事人最后陈述。⑨听证主持人宣布听

证结束。听证应当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听证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和书记员签字。听证笔录在听证结束后,应当交由听证参加人审核元误或者补正后,由听证参加人当场签字或盖章。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

当根据听证确定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原拟作出的处罚决定及其事实、理由和依

据据进行复核,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负责人提出对听证案件处理的听证报告。听证报告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听证的案由;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认定的案件事实、依据;给予处罚的依据;处理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谁拉着你前行作文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