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审批文件(共9篇)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优化准营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具体做法的工作方案》(粤机编办发〔2017〕186 号)和《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具体做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埔编办〔2018〕87 号)有关要求,我局就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优化准营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范围 广州开发区
二、工作措施
(一)优化准营管理
1.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工作。一是进一步梳理办事指南,明确申请材料和办理标准,列明审查要求和时限,实现服务事项标准化。二是实行网上全流程办理,申请单位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报送申请材料,在审批通过后到区政务服务中心递交纸质材料并领取审批结果。
2.优化审批流程。关口前移,在企业、群众办理业务申请之前,对建设项目提出相关的环保意见和指导申请材料的准备,避免申请人走弯路。
3.加快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压缩为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受理公示10工作日和批前公示5工作日除外)。4.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对外公布投诉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5.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行政许可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
(二)事中事后监管
1.梳理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夯实法律支撑基础。2.规范执法、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程序和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3.实施污染源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
4.建成“数字环保+移动执法”监管平台,打造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2
1 批后建设用地监管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 不仅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也是加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集约、节约、合理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促使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机制, 在实现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全程跟踪的基础上, 客观真实地判断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程度, 将定期报表汇总, 总结出土地利用规律, 结合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关联的基础信息, 及时调整土地供应策略,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加强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还是增加政府土地财政收益, 防止政府合理收益流失的重要举措。三是有利于纠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建设用地的重审批、轻管理的错误观念, 维护与规范土地市场的正常管理的交易秩序, 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对于已供土地, 2010年国土部采取进一步严格规范合同签订的内容等措施, 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 监管内容包括: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是否完成规定的投资强度;改变用途或提高容积率的, 是否办理相关手续, 补缴土地出让金等费用;是否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重点监管的项目是否按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时限开工、竣工, 是否存在土地闲置;特别是对土地出让金的收缴, 对土地开竣工时间的限定, 对闲置土地的查处和监管等各种措施, 有效促进已供土地及时按规定开发, 以保证已供供土土地地及及时时建建成成各各类类住住房房, 合合理理有有效效利利用用土土地地。另另外外, 在在采采取措施促进土地合理及时开发利用的同时, 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用地、囤积土地、倒卖土地等行为。
2 批后监管的工作措施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全面落实国家节约集约的用地政策, 不仅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而且要盘活挖潜存量建设用地,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既要严格用地项目的立项审批和产业用地准入, 严把建设用地供地审批关, 又要加强对建设用地批后的监管, 从强化建设用地合同管理入手, 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全程监管。实施批后监管, 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2.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重供地审批、轻利用监管”的根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来, 随着土地管理法制化进程的深入, 在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 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善, 各级地方政府依法供地和依法用地的观念不断增强, 审批项目用地工作已步入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得到广泛重视和加强。而在供地之后, 由于对用地单位的跟踪监管涉及到国土、城建、规划、房产等多个政府部门, 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则往往认为如何开发建设是城建、规划部门的事, 与土地部门关系不大。因此, 在主观上忽视对建设用地的批后跟踪监管。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 增强社会各界依法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 引导用地单位依法依规用地, 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是抓好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的关键[1]。
2.2 改革体制, 理顺关系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职能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 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2个方面:以前的提法是一要建设, 二要吃饭;现在的提法是保增长、保资源。本质上是“两手抓”, 一方面, 重点抓各项行政审批;另一方面, 抓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重点是耕地保护。而对建设用地批后监管重视的程序被边缘化、弱化, 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土部门在现有人员编制和职能设置情况下, 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并不是认识不到位, 而是力不从心。要切实加强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 必须改革管理体制, 理顺工作关系。一是要增加机关编制, 充实机关业务科室的技术力量, 定岗定责, 强化批后监管[2,3,4]。二是要改革财政供给体制, 增拨专项工作经费, 解决好一线巡察监管工作人员的生活保障。三是理顺管理科室、执法监察队伍和基层国土所之间的工作关系, 提高监管的工作效率。
2.3 加强沟通, 部门联动
政府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的落实。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 主要是跟踪核查用地单位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履行情况, 监督建设项目依法用地, 并将其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在实施核查和竣工验收时, 尤其是对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投资强度等开发利用指标的核查, 不仅需要规划、城建、房产等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相互支持, 而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但往往是政府部门之间或技术协作单位之间各自为政、相互推诿, 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目前,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取得“建设用地使用证”后, 几乎就脱离了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 土地管理部门也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约束使用权人对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为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各职能部门相互协同配合的机制, 让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开展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 是一项系统工程,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与规划、城建、房产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 协调处理好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形成部门协作、联动监管机制, 强化动态巡查和跟踪监管, 共同抓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5,6,7]。建立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同配合的监管机制, 要把建设项目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建设项目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 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 规划、城建、房管等部门不得通过项目竣工验收。如建设用地在批后利用方面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 规划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开工证, 工商管理部门不得给予办理营业执照等。另外, 土地管理部门应参加项目的综合验收。
土地管理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 不但要各司其职, 还要相互配合与协同。在严格按照现行政策抓好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同时, 也要相互配合、协同。征地管理部门要抓好征地方面的批后监管工作;利用部门要抓好出让及划拨等供地方面的批后管理工作;地籍部门要利用登记方面的政策, 做好后期建设及土地利用方面的批后监管。如存在违法违规用地, 或未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改变用途的, 地籍部门一律不得受理土地登记, 包括变更登记和抵押登记。笔者认为, 目前的土地登记已经是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遇制建设用地批后违法违规的一道底线。
2.4 强化措施, 完善机制
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通过强化信息公开、动态巡查、项目竣工验收等多项措施进行管理, 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机制, 实施对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一是要建立和落实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通报制度, 畅通土地市场信息公开查询渠道;二是要建立和落实建设项目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动态巡查制度, 实行批后跟踪监管;三是要加强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管数据库系统建设, 提高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四是要健全建设项目竣工时的用地情况复核验收工作机制, 实行多部门联合验收;五是要健全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监督考核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
2.5 严格执法, 落实责任
各级国土执法监察部门, 要把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列入工作重点, 不但要严查未批先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也要严查批后利用方面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土地督查部门应将建设用地的批后监管列入重点督察内容, 以加强各级政府对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责任意识, 依法行政。一是要明确监管的对象、内容和工作要求, 落实监管人员和监管责任。二是要建立和落实违规违约用地的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执法监管。对监管不力造成违法违规用地的, 要依法追究监管人员和用地单位的法律责任, 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摘要:介绍批后建设用地监管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提出批后监管的措施, 以为加强审批建设用地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措拖
参考文献
[1]抚顺:多项治措施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监管[J].国土资源, 2010 (4) :60.
[2]吴初国.国土资源部全面全程加强建设用地监管[J].国土资源情报, 2008 (10) :19.
[3]王全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做好土地监管工作[J].决策探索, 2008 (2) :25.
[4]李骏元.加强土地监管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J].资源导刊 (河南) , 2008 (7) :10.
[5]邢金萍, 刁杰, 贾长富.土地监管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05 (7) :48.
[6]白保华.强化土地监察净化用地环境[J].土地与经济, 2000 (7) :30-31.
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意义重大 篇3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整不涉及建设用地审批权,调整的只是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的建设用地审批权仍在国务院,不存在下放问题。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这是土地管理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强化省级政府责任。”
此前建设用地由城市政府一年多次申报,国务院多次审批,报批内容由国土资源部审查以及城市政府自行审查,审批时间长,审批程序繁,尤其是省级政府只充当“二传手”角色,权责不明,徒增环节。审批方式调整后,省级政府不仅负责汇总申报,而且负责审核把关过去需报国务院审查和城市政府审查把关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省级政府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
当前我国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即使在治理整顿期间土地“闸门”也没能真正把住,症结之一在于权力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原来的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未能合理解决各级政府权责划分和制约监督问题:中央部门面对一大批城市,很难面面俱到明察秋毫,且陷于日常审批事务,难免影响宏观调控和土地监管;城市政府自报自查,其弊端不言自明;省级政府只相当于“二传手”,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追究其责任。一些地方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甚至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在土地管理和调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当起了“甩手掌柜”,与原来的审批方式有很大关系。
新的审批方式在加大省级政府权力的同时,也强化了省级政府的责任,权责一致成为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重要手段,今后土地方面再出问题,将直接追究有关地方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总体上说就是对申报城市建设用地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总责,包括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规划计划、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用地申报有关要求、用地是否结构合理、确实需要、节约集约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于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核把关、检查指导。一是对城市申报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严格审查。二是在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后,对城市申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三是对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申报、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形势下,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监管会更加严格。”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途径不可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补充耕地不到位、土地供应和利用等不符合有关规定,以及未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不会审核同意实施方案和办理回复文件。
此次审批方式调整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科学划分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权责。中央部门主要审查用地规模、区位和规划用途,有利于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许多具体的审查事项放到了省一级,有利于强化省级政府责任;在国务院一次性批准用地后,城市政府向省级政府申请实施方案更便捷、灵活,有利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对于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此次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可以从繁杂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调查研究与对地方工作督导,有利于更好地转变职能,强化用地监管;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则可以进行近距离监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本地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的实际问题。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名录》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几年来全国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都能认真地执行这一规定。但如何把握好项目分类是关键。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1.1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类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1.2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类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1.3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即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类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未列入名录的建设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2、项目申请和受理形式审核要求
2.1 报送的材料是否符合格式要求以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书1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文字版一式4份,电子版一式2份;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审批制项目或备案准予文件(备案制项目1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2.2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核对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分类是否符合要求。
2.3 依据《贵港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核对是否该本级审批。
2.4 依据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
2.5 是否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2.6 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相关要求(是否进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形式,报告书简本,信息公开时间要求等 受理登记、相关手续办理及受理情况公示 3.1 填写相关登记表格 3.2 是否同意受理: 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在5 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贵港市局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机关申请。
3.3 及时公布受理建设项目信息。环境影响报告文件和评估报告的作用及法律地位 4.1 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的技术依据(决策 4.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的依据(设计
4.3 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监理和试生产检查及竣工验收依据(检查验 收
4.4 处理厂群环境矛盾及纠纷的依据(信访、行政复议、法院仲裁 5 现场检查要注意的问题
5.1 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点考察,必要时可选择一些周边群众进行访谈。5.2 几期之间的关系,包括原有工程,是否有违法开工现象,原有工程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存在问题。
5.3厂址位置,渣场位置、及辅助工程 5.4 排污口设置点
5.5 周边环境情况的调查核实,如周边水系及大气扩散条件、是否上风向,周遍地形情况,地质条件(渗透系数周边环境污染相应情况。技术评估
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认为需要进行技术评估的,由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组织专家评审。评估机构一般应在30日内提交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负责。审批原则
7.1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该机关同意。7.2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要求。
7.3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7.4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7.5 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涉及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的,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放射性污染。
7.6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7.7 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对区域或规划环评的要求和项目风险评价(如化工项目园区环评、事故废水三级防控等的相关要求。
7.8 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相关要求: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是否认真考虑公众意见,是否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进行审议,判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时,应当认真考虑专家咨 询委员会的处理建议。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公开听证结果,说明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7.9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国家将严格6项政策措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凡是向水体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要一律停批;严格钢铁、化工、石化、造纸、酿造、印染等行业准入条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项目审批的“十不批”原则
1、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2、列入国务院清理整顿范围,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平板玻璃、13.5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等项目;
3、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区域,影响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
4、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项目;
5、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
6、占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或者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但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的项目;
7、原有设施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不能通过“以新带老”、“以大带小”的措施实现“增产不增污”的项目;
8、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
9、在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负荷的项目;
10、被明令限期治理的企业,以及“两控区”污染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污染治理项目没有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
“三个严格”
1、严格限制涉及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项目;
2、严格控制高耗能,就是产业开发中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严格限制审批,并且要坚决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所谓技术改造、拉动内需为名义上项目;
3、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8审批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规定的评价等级、范围、预测内容、基础资料收集等相关要求。
项目选址(多厂址比选、规划依据、总图布置合理性、周边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成立的环境制约因素。
合理确定环境保护防护距离以及环境风险防护范围。
生产工艺及产品方案(包括主要产品、装置的规模、清洁生产水平和经济指标的对比的选择和确定。
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区域环评所作出区域环境容量、“十二五”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方案提出的要求,要通过自身污染削减或区域削减措施来体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原则。技改、扩建项目必须明确“以新带老”治理措施。提出“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措施的落实计划和时间表。
公众参与(公示、范围、征求意见方式等
报告书中审批登记表中台帐统计信息是否合理填写,它是管理部门按月、季、年汇总统计分析的基础。
9信息公开基本要求
(一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本要求
对在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需要有三次信息公开: 第一次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7个工作日内;第二次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后、报送审批前;第三次受理、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过程中,审批部门公布。对一般项目则可省略环评工作开始阶段的信息公开。(二主要方式:(1在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
(2公开免费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3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信息公告方式;(4报告书简本的获取方式。(三公众参与组织形式: 公众意见调查、专家咨询、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
(四关于公众申请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50号: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获得的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不属于《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所列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
公众向环保部门申请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时,环保部门可提供项目建设单位或评价单位的联系方式,告之其向项目建设单位或评价单位索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2、23条规定:“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应向受影响的公众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0批文格式要点及示范样本 正文:
你公司《企业申报文件标题》(文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项目拟在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对项目的基本描述。
该项目(原材料或工艺情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在落实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污染物可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要求。是否同意建设。
二、项目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总量来源,采取的区域削减,以新带老措施,是否纳入三同时验收内容(二大气污染物控制要求。(包括相应治理措施,烟囱或排气筒高度及执行标准(三噪声控制要求。(相应治理措施及执行的标准(四固废控制要求。(相应治理措施及须符合的标准
(五废水控制要求。(相应治理措施及排水去向、执行的标准(六电磁辐射。(七环境风险要求(八施工期环保要求。
(九设置规范的污染物排放口、贮存(处置场,安装污染物在线连续监测装置要求。三、三同时和环保验收要求
四、我局委托***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负责该项目施工期 间的环境监督检查工作。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5
河南省环境保护局:
我单位建设项目,委托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完成送审版后,经过的环境保护技术审查,又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报批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章及有关规定,现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报批版)和有关材料报送你们,请予审核批复是盼。
提供有关材料目录:
(一)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送审版及报批版各3份);
(二)由专家签字的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评审意见(报告)1份;
(三)该项目立项批文(不需立项审批的项目可不提供)及可研报告书,各1份;
(四)该项目所在地规划选址与土地利用批准文件1份,(没有新增用地的不提供),及项目所在地区域地理位置图(比例为1:10000-50000)和总平面布置图,各1份;
(五)行业主管部门(无行业主管部门的不提供)和(项目所在地)市环保局出具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的预审查意见文件,各1份;
(六)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及编制环评文件所依据的其它资料文件,共 份;
(公章)
年月日
该项目法定代表人:住 址:
联 系 电 话:邮 编: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6
则
(试 行)
第一条 本原则适用于汽车整车制造及电动汽车除电池生产之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具有完整涂装工艺(含前处理、喷漆、烘干等)的改装汽车、车身零部件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 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原则上不再审批传统燃油汽车生产新设企业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等的相关要求。新建项目原则上应位于产业园区内,并符合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
不予批准选址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建设区域的项目。
第四条 采用资源回收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原材料指标及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产生量等指标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扩建汽车项目,水性涂料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占总涂料使用量比例不低于80%;改建项目水性、高固份、粉末、紫外光固化涂料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的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涂料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24409)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水性涂料》(HJ2537)等要求。
第五条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暂停审批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地区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第六条 对废气进行收集、控制与处理,减少无组织排放。有机溶剂等液态化学品的储存、运输采取密闭措施。焊接车间弧焊设备采用焊接烟尘收集净化装置。涂装车间采用集中自动输调漆系统并密闭作业,喷漆室、流平室及烘干室采取封闭措施控制无组织排放;喷漆室配备高效漆雾净化装置,流平室、烘干室以及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喷漆室、调漆间等应配备高效有机废气净化装置。总装车间补漆室配套有机废气净化设施,整车检测下线工位设汽车尾气收集装置。
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铸件毛坯生产车间,熔化、制芯、造型、砂处理和清理等工部产生烟(粉)尘的设备或工位均应配套烟(粉)尘收集净化措施,制芯工部制芯设备、选型工部浇注工位、铝件压铸设备均应配套有机废气净化措施,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零部件机械加工车间产生油雾的设备采取油雾收集净化措施,喷漆工位配套有机废气净化装置,发动机试验车间(工位)配套尾气净化设施。
燃油供应系统配备油气回收装置。各燃烧类处理设施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第七条 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原则,设立完善的废水分类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外排量。涂装车间含重金属废水(液)应单独收集处理,第一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达标;涂装车间脱脂等表面处理废液、电泳槽清洗废液、喷漆废水和机械加工车间废切削液、废清洗液应进行预处理。根据环境保护目标敏感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采取分区防渗等措施有效防范地下水污染。
第八条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磷化渣、废漆渣、废溶剂、生产废水(液)物化处理产生的污泥及废油等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应执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机械加工车间应配套废切屑沥干设施。冲压废料、废动力电池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回收或综合利用。
第九条 选用低噪声工艺和设备,优化厂区总平面布置,对冲压车间、发动机试验间、空压站等高噪声污染源采取减振、隔声降噪措施有效控制噪声、振动影响。必要时试车跑道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第十条
废气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要求;废水排放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要求;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要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及其修改单要求。地方另有严格要求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提出了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纳入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关注油库、化学品库泄漏的环境风险。
第十二条 改、扩建项目应全面梳理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并明确限期整改要求,相关依托工程需进一步优化的,应提出“以新带老”方案。
第十三条 关注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影响。新建、扩建项目选址布局应满足环境防护距离要求,并提出环境防护距离内禁止布局新建环境敏感目标等规划控制要求;改建项目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影响。
第十四条 提出了项目实施后的环境管理要求,制定施工期和运行期废气、废水、噪声以及周边环境质量的自行监测计划,明确网点布设、监测因子、监测频次和信息公开要求。按照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设置永久采样口、采样测试平台和排污口标志,提出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的要求。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7
关键词:建设用地,审批,相关部门,协作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加快了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我国城市和乡镇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和乡镇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土地是城市和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人口对城镇住房的压力就是人口不断增长下对土地的剧烈的要求。因此, 政府部门应当深化土地改革措施, 协调各部门之间在建设用地的审批过程中的关系, 以确保审批过程的快捷。
1 实施建设用地管理的相关部门的职责
城市的规划建设部门对城市规划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查收集相关基本的资料, 来研究城市发展所需要达到的效果、方式以及发展到这种效果所需要的条件。第二, 相对于城市的分布情况与城市发展的空间进行详细的了解。第三, 确定城市建设指标, 对于所要建成的规模和建设所需要的方式进行提前的研究和讨论。第四, 确定城市中各类设施所具有的特点, 并加以注解。第五, 对于新旧开发区进行区分, 了解相关的原则, 方式、方法等等。第六, 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体制, 明确在规划中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第七, 针对建设的方案以及其需求, 提出其相应的形式措施和过程。在进行规划之前, 应当对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所需的美观布局需求。对城市进行整体上的综合规划和分析, 依据不同的城市预定不同的建设项目和方案。此外, 环境保护部门要针对所涉及的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式是否会对给当地区的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做出调研报告, 在对该地区的报告核实没有不良影响之后再进行相关审批。在该建设用地不与该地区后期的用地结构和发展的规模相违背的情况下在进行审批[1]。
2 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
2.1 建设用地的具体审批程序
建设用地在审批过程中, 需要市、县政府统一规划、征收以及开发, 具体审批程序如下:第一, 由县以及市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使用年度计划以及现有建设用地实际利用情况, 拟订规范化建设用地开发方案, 再向省级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提出专业化申请, 直辖市建设用地需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 涉及到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 应同时拟订规范化农用地转让以及占用耕地的补偿方案, 一起上报。第二, 省级以上政府的土地主管部门要对这些农用地转建设用地以及占用耕地的补偿方案和现有建设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等开展审查, 并报同级政府批准。第三农用地转建设用地以及占用耕地的补偿方案依法批准之后, 需由县、市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征收土地以及供地方案公布, 按照批准的用途以及范围进行一次或者分期实施。并设定具体用途和必要的供地方式, 采用招标以及拍卖等方式提供建设土地的具体使用权的。需由市、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拟订招标以及拍卖方案, 上报市、县政府批准之后, 再由市、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开展实施, 并且要与土地的使用者签订规范化的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合同。第四, 建设项目竣工之后, 需要由市、县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对实际的建设用地进行严格验收, 并且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核实审发国有土地的使用证。
2.2 建设用地审批过程中与各部门相关的审批环节
整个审批过程的实现必须要经过规划建设部门、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林业部门等相关部门等的共同协作, 各个部门在对建设单位所提出的申请的审批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在土地审批的各个环节中, 国土资源局作为政府部门, 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做到引导工作, 在审批的各个环节给予建设单位最大帮助, 对于建设单位的土地申请也要遵守正常的审批程序, 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第二, 规划建设部门是土地审批的关键部门, 规划建设部门需要对建设项目的土地进行规划审批, 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土地审批的各个环节中, 规划建设部门应该依据既定的操作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审批, 同时还要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第三, 环保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对于建设用地项目做详细的调研工作, 确保建设用地项目符合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环保规章制度的要求。第四, 发改委应该对土地的使用用途做好检测和审核工作, 对政府的审批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保证土地审批的各个环节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第五, 林业部门。在审批土地申请过程中, 审查建设土地是否占用林地, 占用林业用地的需要到省林业部门进行办理林地审核同意书, 最终通过审核。第六, 水利部门, 在涉及到占用水资源的土地审批过程中, 需要向当地水利部门提出申请。接到申请后, 当地的水利部门应当对建设单位的土地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审查, 审查通过的出具水资源审批同意书。
总之, 随着我国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进程, 人与土地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进行建设用地审批的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协作, 在进行审批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在审批过程中的职能,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审批科学合理。作为职能部门的规划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发改委、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对政府在土地申请和使用时进行专业的监测和审核, 为政府对于申请的审批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 几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齐心协力, 使得政府在土地审批过程中的智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3 结语
虽然我国在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改革, 但从上述的审批工作的流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审批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之多, 程序的繁杂。这严重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 深化土地的审批制度的改革, 协调好审批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土地审批过程的快捷和效率, 是当前政府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永玉.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系统建设与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 (2) :89-91.
[2]吴康模.如何提高市县级土地审批水平[J].中国土地, 2012 (11) :33-34.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8
关键词:规划管理体制;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建设的规模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城市发展的规划,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够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对城市项目规划的相关工作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获得更好的规划效果。
2 目前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所存在的问题
2.1 详细规划差异
通常来说,在较大的城市项目审批中,都需要对项目的详细规划进行编制,并在通报当地政府部门经过审批之后再对项目开展报建工作,如申请一书两证的许可申请以及方案的送审工作等等。同时,作为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来说也需要在经过政府批准之后通过相关城市管理的规范以及技术对其进行正常的审批。但是,在我们对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报建情况同批准情况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并为我们的实际规划工作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困扰。究其原因,首先是项目的审批同项目的报建之间已经具有较大的时间差,且在这个过程中该项目的开发方已经在规划思路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其次,虽然开发方所具有的开发思路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资源较为宝贵,这就使其在实际报建的过程中可能通过对相应技术指标的增加或减少来期望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会使规划部门在实际审批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2.2 行政干预的矛盾
对于很多项目而言,当其开展项目报建工作时,却依然没有获得相关土地的使用权。而对于这种情况,根据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其在没有获取合法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就应当暂停该项目,是不符合我国规划制度的。除此之外,另一种存在的情况就是项目的规划管理部门同规划相关单位还没有办理完善的手续就要出具相关的行政许可,而这也是同我国行政法规所不相符的。而在实际审批的过程中,却很可能存在部分当地的重点工程、形象工程等等没有符合我们审批条件的情况,而这就会使当地的行政领导将这种压力施加到项目的审批人员身上,使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自由性。
3 对我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工作的思考
3.1 加强审批工作的严肃性
对于城市项目规划这项工作来说,其稳定性以及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我们上述提到的项目报建同实际项目规划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来说,则需要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防范:首先,要做好管理工作,在管理部门实际审批的过程中,需要能够保障审批工作的严肃性,无论是哪个级别的规划部门都应当在其所具有的正常许可范围之内以正确的审批方式保障城市发展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避免出现根据项目更改规划的情况;其次,需要做好审批环节的服务工作,对于规划编制单位来说,其在规划编制的过程应当能够同项目的开发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并以此来保障规划形成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而如果双方之间在细节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则需要将详细规划工作暂缓上报之后再在双方达成一致之后对其进行修改。再次,在我们对项目审批的过程中,也需要审批工作人员能够对工作的精细性以及严肃性作出良好的保证,并真正的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保障能够严格按照审批后的详细规划来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日照分析报告来审批建设项目。
3.2 不断创新规划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现行的很多规划管理制度来说,其中都具有一定的标准低以及时间长等缺点,而这就会对我们实际项目规划的管理、实施以及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比如部分建设项目在实际审批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以及依据不足等现象,在我们实际审批的过程中很难对其情况进行把握,并大大降低了我们审批工作开展的效率。对此,就需要我们应当能够在对我国目前改革情况保持适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创新:首先,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比如城市公共设施、公共资源以及公共利益相关项目的规划管理等;其次,需要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快自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并在针对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科学、合理审批制度的建立来更好的符合其日常发展。
另外,对于城市规划这项工作而言,其同我国目前政府所实行的任期制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并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使两者间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能够对政府的任期制度同城市的长远规划之间进行良好的平衡则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政府在今后的行动规划方面应当能够更好的强调长远目标同现今目标的结合,并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的在监督政府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以此来对城市未来规划所具有的重点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强调,从而能够逐渐使政府在正视城市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使城市项目的审批工作也能够以更为自由、良好的方式进行。
最后,城市要想获得更好的规划,群众的意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政府可以通过接受公共监督为目标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公共参与平台,结合报刊、广告、社区建设公示栏、展览厅、座谈会以及专家咨询会等,实现规划管理的公开性和参与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的项目规划将直接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需要我们能够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对此,就需要我们能够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联系实际,并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做好城市项目规划的审批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建飞.国家战略下海南跨越式发展的图景与路径[J].城市规划.2012(03):20-27.
[2]张舰.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中“规划条件”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03):65-70.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 篇9
粤环发〔2009〕19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审批程序规定》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厅制订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现予印发,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附件: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程序规定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丹丹
020-85266599)
主题词:环保 建设项目 环评 程序 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09年12月30日印发
——
附件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行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审批行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9号),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统称。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四条
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五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便民和高效。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建设单位按照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对按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分别按照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内容、格式编制或填报。
第八条
按照有关规定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单位应当向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并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书1份;
——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文字版一式2份,电子版1份;
(三)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实行审批制的项目)或备案准予文件(实行备案制的项目)1份;
(四)省级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机构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评估意见;
(五)项目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初审意见;
(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的公众参与材料;
(七)可能造成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环境影响的项目,有关地级以上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意见;
(八)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九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和提交的材料,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在5 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
(三)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建设单位向有关机关申请。
第十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其网站(网址:)公布受理的建设项目信息,公告时间为10个工作日。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三章
审
查
第十一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主要从下列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涉及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或主管机构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取得其同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附具相关意见。
(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者要求。
(三)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布局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四)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或要求。
(五)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能否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涉及可能产生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的,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辐射和放射性污染。
(六)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第十二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批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应当征求海事、渔业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在批准涉及减少河水流量、影响水流流态和可能影响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应当征求相关人民政府的意见。
——
第十三条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能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及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建设项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公开听证结果,说明对有关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理由。
第四章
批
准
第十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十一条所列条件,经审查通过的建设项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作出予以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作出批准决定后,在其网站公告建设项目审批结果。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重新审核。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从下列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重新审核:
(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有无变化;
(二)原审批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有无变化。
若上述两方面均未发生变化,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作出予以通过审核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若上述两方面发生变化,建设单位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补充
报告,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进行重新审批。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对审批或重新审核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期
限
第十九条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在接到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报送的资料完备、符合审批要求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后60日内,环境影响报告表后30日内,环境影响登记表后15日内,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时限,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重新审核的建设项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学校建设审批文件】推荐阅读: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文件08-19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优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程序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06-13
学校财务审批流程08-19
建设用地审批系统07-18
学校校务公开审批制度10-13
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流程09-29
空港新城建设审批流程10-15
临空项目建设审批流程06-08
工业项目建设审批程序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