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事迹

2024-06-25

李时珍的事迹(共9篇)

李时珍的事迹 篇1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时珍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李时珍的故事

1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

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李时珍的故事

2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

3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时珍的故事

4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的事迹 篇2

有一年, 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 在外面生活了5个月。在这期间, 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 已过半夏, 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 效寄生草缠绕他枝, 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 下视忍冬藤, 盼不见白芷书, 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 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 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 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 感慨万千, 心中也油然生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 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 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 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 滑石难行, 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 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 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 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 语意缠绵, 倾吐了夫妻间纯真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 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 非常别致。

李时珍的故事 篇3

传说李时珍某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经过询问才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儿,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付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付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的药渣带来让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李时珍一时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传到今天。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我们都看到人没气儿了,再开棺惊动,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果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用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是起死回生的妙手神医。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资料 篇4

中国传统的中医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曾经出过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16世纪中国明代,有位著名的药物学家名叫李时珍,他编写了一部药典《本草纲目》, 成为中国医药史上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1518--1593)是中国湖北蕲州人。蕲州是个出产草药的地方,李时珍的父亲是医生,他从小就对自然界产生了兴趣,常跟随父亲到山里采药,回到家中进行炮制。但是,当时的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很想让李时珍走读书做官的道路。

1531年,十四岁的李时珍考中了秀才,后来他又考了三次举人,没有考取。从此,李时珍继承父业,钻研医学,为贫民治病。为了做一个称职的医生,李时珍经常访问渔夫、猎户、樵夫、农民和药户,收集了很多民间治病的偏方,他还仔细观察,反复实验,对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有了深刻的了解。

1551年,李时珍已经是个有名的医生了。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急病,得到李时珍的治疗,很快痊愈。楚王很高兴。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宫廷医院--太医院任职。

这时的皇帝十分迷信道教,妄想长生不死,太医院的医官们也大都受到皇帝迷信思想的影响。而李时珍并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死气沉沉的官僚机构无法实现他济世救民的愿望。不到一年,他便辞职回乡,仍然过着行医和著述的生活。

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所作的药典《本草》并不完全可靠。有些分类不清,有些记录的药效不准确,有些掺杂着迷信和荒谬的东西,有些甚至 是错误的。这是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大事,李时珍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编写一部新的药典,

资料

1522年,三十五岁的.李时珍开始集中全力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为了编写新的药典,翻阅了八百余家的医学著作和其它古代书籍,他结合人自己平时搜集的资料,对编写的药典进行三次重大的修改。在写书过程中,他动员了全家的力量,儿子,孙子和他的学生都参加了校对、抄写和绘图等工作。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努力,1578年,李时珍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共一百九十多万字,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五十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载入药方一万一千多个。同时绘制了一千多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便于人们辨认。《本草纲目》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对收载的药物重新作了分类,比如对草类、动物类药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欧洲的植物分类学家直到1741年才提出类似的分类法,比李时珍晚 了近二百年。《本草纲目》纠正、澄清了许多前人的错误或含混不清的地方,增加了某些新发现的药物或药物的功能。李时珍还对过去医书中的迷信荒谬说法给以批判。在李时珍生活的时代,道家盛行,鼓吹炼丹术,并在医学的领域里散布种种迷信思想,李时珍以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批驳了这些伪科学的错误说法。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篇5

李时珍在他长期的从医,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尝遍百草,一次次地试验草药的功用。在李时珍之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毒”,这都说明了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的,去尝试的。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李时珍还懂得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分类判别,沙里淘金,从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李时珍就这样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本草纲目》一样,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他留给后世的又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李时珍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用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现在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在医疗当中有它的用途。但在古代,由于方言,记载等等原因,中医药界不知道哪种花才是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一探究竟,前往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当地一种叫风茄儿的药物就是曼陀罗花。为了验证传说中对曼陀罗花特性功能的描述是否正确,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中曼陀罗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经过李时珍的亲身试验,《本草纲目》中记载“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了曼陀罗花确实有麻醉作用,并且需要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所说的如此之神。李时珍这种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尝试草药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还与迷信,方士作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古时候迷信认为常服水银可以成仙,在这些神仙家的眼里,水银是最珍贵的药材,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徐福东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还注满了水银。李时珍当然对此不认同,他查阅古籍,查出魏晋时期的人服用水银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饮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轻身换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李时珍指出茶是一种阴的东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气较弱的人饮之会伤脾胃。类似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许多,不但如此,李时珍对于道教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采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李时珍》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分段训练。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提出预习要求。

今天要学的课文《李时珍》讲的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再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李时珍从小立下什么志愿?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2、开始父亲同意李时珍学医吗?为什么?后来怎么才同意的?

3、读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体会。

4、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旧的药物书的这些缺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怎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

6、为了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从哪些方面做了准备?

7、李时珍是怎样到各地采药的?把讲他到各地采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讲李时珍采药情况的?(到了很多地方;钻进大山找药材;拜访了许多人;亲口品尝药材。)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采药?

8、李时珍花了多长时间写成了新的药物书?

9、李时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读读第一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

2、这一段告诉我们《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

3、和旧的药物书对此,我们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你为什么这样说?

三、联系全文想一想,李时珍能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的原因有哪些? 先讨论后总结。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课。

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板书设计 : 6 李时珍 医学家 药物学家 行医 采药 写书

李时珍的事迹 篇7

2011年5月25日, 《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此事昭示了中国中医药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中医药的伟大成就, 就行业而言其意义堪比奥运申报的成功。

中医药经典是留存至今的融自然科学及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好范例。《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典, 该书系统地将先秦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医学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它构建的医学体系框架和探究人与自然、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以及所确立的“天人合一”整体医学观念, 成为其后2 200多年来中医药及东亚各国传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基础, 其医药模式和理论体系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所借鉴。

《本草纲目》是一部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的巨著。被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李时珍 (1518-1593年) 花费毕生精力, 克服千难万险, 历时27年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本草纲目》代表了16世纪以前东亚地区药物学的发展成就, 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 是世界医药学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 《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 再版100多次, 在世界广为传播, 成为世界了解和研究东方医学的必然读本。

2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弘扬中医药文化, 彰显李时珍精神是我们常说的话, 但什么是李时珍精神, 什么是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呢?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 下医医病”。上医医国是指“天下即人身”, 千百年来, 虽然世界变化沧海桑田, 但作为社会最基本构成单位的人却没变, 人的本性没有变, 因此, 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 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

已故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曾说:“学习医圣李时珍治学与实践精神, 发扬医圣高尚医德, 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

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说:“医中之圣, 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 广罗博采, 曾费三十年之殚精, 造福生民, 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 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国家领导人以“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高度对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深刻评述。从李时珍高尚的医学品德、科学创新的实践精神及《本草纲目》丰富的科学文化价值三个方面, 完整地阐述了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揭示出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内涵。

2.1 李时珍高尚的医学品德

李时珍的著述, 说的是医道, 写的是科学, 他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思想为理念, 充分体现了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明代王世贞为此赞叹:“予窥其人, 晬然貌也, 癯然身也, 津津然谭议也, 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装无长物, 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李时珍自幼崇尚自然, 追求真理, 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 在科举三次不第后, 毅然决定献身祖国的医学事业, 立志做一名“不与草木同朽”的良医, 并赋诗以明心迹:“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本草纲目》的编纂, 由1552年起至1578年止, 前后历经27年。其后又经过十年以上的修改, 直至1593年李时珍病逝, 《本草纲目》仍未出版。其子李建元上疏书称“行年三十, 力肆校仇, 历岁七旬, 功始成就”。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岁历三十稔, 书考八百余家, 稿凡三易。”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 足迹遍布河南、河北、湖广、江西、安徽等地, 正所谓“远穷偏壤之境, 险采山麓之华”。

李时珍治病救人, 恪守道德本分, 不分贫富贵贱, 一律平等, 有求必应。公元1551年楚王闻其医术高超, 召往武昌, 为其子治惊风之症。愈后, 王妃为感其恩, 重金相送, 他分毫未取。楚王为其品德所感, 聘他为“奉祠正”, 掌管“良医所”, 后又被推荐至京城太医院。由于李时珍淡泊名利, 不愿卑躬屈膝, 对太医院不良的学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用人方式颇为不满, 不到一年, 就以家事辞去职务, 潜心《本草纲目》的编纂, 为表达其鄙视名利, 一心为民的意愿, 特以《诗经》中“考盘在阿, 硕人之过”自律, 并为其居所取名为“薖所馆”, 时刻勉励自己只要“人间还有饥困的事实存在, 就不能一日忘怀”, 立下了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而这, 正是李时珍崇高的“大医精诚”医学品德的体现。

2.2 李时珍实践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李时珍的一生正体现了这点, 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 历尽艰辛, 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郭沫若先生在为李时珍题词中写道:“李时珍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他在药物学中尤其有特殊的成就。他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近两千种, 具有总结性和创造性的特色, 使中国医术得以推进……。”

今天, 我们共同遵循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原则, 而早在400多年前, 李时珍就以科学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精神, 践行着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原则了。

李时珍通过大量的实例, 对道家医学正本清源, 为后世道医学养生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根据前代《神农本草经》和《本草集注》的记载, 铅是无毒的物质, 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药用性能, 深入矿区, 对矿工们的健康进行了调查, 从而认识到了铅是有毒的物质, “性带阴毒, 不可多服”, 掌握了由铅中毒引起中毒性肝炎所表现出的黄胆症状, “若连月不出, 则皮肤萎黄, 腹胀不能食, 多致疾而亡”。同时, 李时珍通过大量实证批驳了“水银无毒, 久服能长生不老甚至成仙”的说法。

李时珍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对道家外丹养生中不符科学的谬误进行严肃批判的同时, 又理性地对道家养生中符合科学原则的内容进行了阐发和补充, 使道家医学获得了新的正确的发展。

李时珍既重视书本知识, 又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既尊重前人, 又不迷信前人, 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 对前人错误的记载一一纠正, 对存疑的一一厘正, 对正确的则全面继承。李时珍的一生是实践探索的一生, 是坚持真理的一生。李时珍认为许多书本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只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番,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他认为客观实践是最好的方法, 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李时珍这种追求真理的实践与创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3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是自然科学, 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自然科学, 它所包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既有科学属性, 又有文化属性。李时珍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果, 融多元文化于一炉, 是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本草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本草纲目》全书分为52卷、列为16部, 部各分类, 类凡60, 标名为纲, 列事为目, 共收入药物1 892种, 其中新增药物374种, 附方11 096药, 插图1 109幅。

《本草纲目》的不朽, 关键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本草。它促进了本草学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医与药的有机结合, 其理、药、方、治几乎涉及到中医学的所有领域,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当然, 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它的药学成就, 体现了其本草知识的全面性; 准确归纳和总结, 体现出药性的系统性; 细腻的分析表述, 体现出内容的科学性; 清晰的纲目结构, 体现出文献的逻辑性;丰富多彩的笔法, 体现出知识的广博性;创造的自然分类法, 体现出药物分类法的先进性等。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特别是李时珍创造的科学分类法, 与现代的自然分类法基本接近, 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植物的自然类群, 使人类对植物分类确定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出现比林奈提出的自然系统理论早100多年, 其内容更为丰富, 许多学者把它称为“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

李时珍还将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李时珍首次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其意是说脑是精神意识产生和聚集之所, 这种见解与现代医学对大脑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在当时的条件下, 这种观点无疑是医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其次, 开创了肾间命门学说。命门学说,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一个组成部分。从《难经》至宋、元的医家及著作都没突破“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为肾, 右者为命门”的观点, 李时珍首次提出 命门“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由左肾右命门过渡到“两肾之间”的命门说,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此以后的赵献可、张景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并有所创新。

李时珍还首次论述了人的胆石症。胆石症, 在明代以前都把它归属于心痛、胁痛、黄胆等疾病范围。李时珍说:“诸兽皆有黄, 人之病黄者亦然, 因其病在心及肝胆之间, 凝结成黄, 故还能治心及肝胆之病, 正如人淋石复能治淋也。”李时珍从认识畜类动物的胆石——牛黄进而推理判断出人的胆石症。这样的见解在当时, 无疑居于世界医学的前列。

3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李时珍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其《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记忆名录》, 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是我们中医药文化的殊荣!

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是这样评价李时珍的:“李时珍作为科学家, 在与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被隔绝的相同情况下, 达到了当时任何人都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评论《本草纲目》:“毫无疑问, 明代最伟大的成就, 是李时珍那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至今, 这部伟大的著作仍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文化价值早已被世界认可, 加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 有利于中华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产业、教学、临床、科研及学术的深入开展, 对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中医药科学价值的认可, 扩大中医药的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3.1 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本草之学——现称为药物学, 历史甚为悠久, 相传在上古时代, 神农曾著有本草经, 据史书记载, 我国本草学, 在两汉时期已建立基础, 其后历代都有进展, 至明代可称盛极一时, 《本草纲目》集其大成, 为我国本草学最高成就。在《本草纲目》刊出4年后, 即公元1601年, 欧洲才有第一部药典《钮伦堡药局方》的刊行; 1618年《伦敦药局方》才出版, 而全英第一部药典则在1864年始行颁布。由此可见我国《本草纲目》一书, 在药物学研究上为当时任何国家所不及, 外国学者曾给予它最高的评价, 称之为“中药宝库”, 是欧洲植物学进步的基础之一。

李时珍是人类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本草纲目》及由他所创立的相关学说的影响, 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发生过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全面认识李时珍, 正确评价李时珍, 科学应用李时珍的学术成就, 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不是少数人在短时期能够完成的。

鉴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促进各领域的共同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它涉及到化学、史学、哲学、文学、训诂、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学科, 仅从医学的角度很难全面发展地挖掘这一巨大的宝藏。研究是最好的继承, 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应用则是对李时珍医药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应联合成立李时珍研究中心, 共同承担《本草纲目》文化内涵的发掘工作, 整合优势力量发掘优秀文化是我们正面对的和将要面对的重要历史使命。

3.2 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对世界的传播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医学,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学内涵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 必然会在展现人类智慧的大舞台上演绎出中华医道博大精深的精彩, 使中医药文化实现超越时代的飞跃。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科技经典在世界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重要典籍, 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对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对《本草纲目》的评价, 历史上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少赞誉之词, 把它称为“帝王之秘录, 臣民之重宝”、“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自16世纪末, 《本草纲目》在金陵刊出后, 几乎每隔3、5年都有新的版本出现。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截止1961年的统计, 国内的版本有54种。至2010年各种版本近200种。不包括至少近1000种的精编本、简编本、类编本等在内。《本草纲目》的外译本包括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日语、朝鲜文等多种文字, 据有关资料称, 各种类型及版本已近100种了。由此可见《本草纲目》在世界影响之大, 传播之广。

《本草纲目》在国外的传播, 影响日益扩大, 为中医药的国际化起到了积极良好的开拓作用。我国中医药的传播已经从民间自由分散阶段, 发展到政府、组织机构间主动合作阶段。目前一些国家正规中医药教育已经起步, 如: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 在医学院就设立了中医专业。世界各国已经有十几种文字的中医、针灸杂志和书籍出版。国际性、区域性学术团体不断建立。国际传统医学领域最大的两个国际组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和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 汇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团体, 超过10万中医药从业人员。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390多个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专门的中医药协议有45个, 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的形式, 加强对中医药的管理。世界各国注册的中医师2万多人, 针灸师超过10万人。各种中医、针灸医师机构5万多个。每年各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始终名列前茅。

我们应以李时珍医药文化为依托, 大力弘扬李时珍医药文化, 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确立交流方向和合作机制, 展示中华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 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 促进区域医药文化的整合,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 增进世界民族间的友谊, 提高人类文明健康的水平。

3.3 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人类健康需求的必然, 是人类理性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的必然, 也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是一部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治疗疾病的重要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 使许多威胁人类的疾病都得到很好的治疗, 但由于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 一些不断变化的疾病仍然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西方现代医学在治疗细菌传染病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 疾病谱的改变, 面对许多肆虐人类的疑难病及慢性病, 西方现代医学渐显不足, 它的局限性和西药毒副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从而使人们开始从东方传统医学中找答案。由于中医药在治疗一些疑难疾病和传染病中的突出成果, 如在防治传染病非典、禽流感、H1N1感染和艾滋病方面的成果, 使世界再次关注到中国医学的优势, 并开始重视天然药物和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医学的健康观和医疗实践的成功, 使中国医学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成为世界前沿科学。因此, 自然药物的应用迅速增长, 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 就中医药产业目前的现状而言, 却不容乐观, 目前国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传统中药产品由于绝大多数不能符合国际医药标准的要求, 例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 加之剂型和包装的落后, 使国产的中成药受到“洋中药”的严重挤压, 国际市场份额不足5%, 低于日本和韩国, 中医药的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

我国使用传统药物防病、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也是传统药物生产和加工的大国。据2010年行业报告, 年生产中药材70多万吨, 有2 271家中药生产企业, 从业人员51.84万人, 年销售总额达3 108亿人民币, 但出口份额仅为6%左右。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只能算出口原料的“大户”, 其所占销售利润更少得可怜, 而且这种局面多年难以打破。如朝鲜人参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我国人参价格的10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传统意义上对中药材的认知不同及品牌效应外, 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吸收不足也有较大的关系。曾获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 1980年辞世前对其弟子这样叮嘱:“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 十年后让中国人向我们学习。”此话如今得到了证实。如我国古方“六神丸”, 日本拿去改造后, 开发出“救心丹”, 一度风靡全球, 被誉为“救命神药”, 年销售额上亿美元。现在, 在日本的超市药店卖得最火的, 莫过于汉方药, 甚至中国游客也大买特买, 带回家分赠亲友。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盟中药出品为4.16亿美元, 同比增长66.26%,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之一, 占全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40%以上, 而中成药对欧盟出口仅为1 332万美元, 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在新一轮国际医药发展业的竞争中, 我们具备了文化上的优势, 但我们如何将文化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竞争优势, 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医学的先进性呢?文化的传播发展, 需要通过相应的产品和产业来延伸, 我们要把中医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的医药企业, 加快优势力量的整合, 加快李时珍医药文化研究建设构想的落实。

4 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议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来促进李时珍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

第一, 建议由中央及湖北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 力争两年内完成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方面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并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各项可行性报告汇编。由各相关专业部门组织专家组, 在结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对所有可行性报告进行科学论证, 展开学术讨论, 完成评估报告, 制订发展规划, 起草实施方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整个一揽子规划、方案、报告进行综合审定, 最终形成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体系, 并使其融入国家“六位一体”中医药发展的大战略之中。

第二, 建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歧黄工程”、“仲景工程”和“时珍工程”、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分会的基础上, 设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专项基金”, 并将其纳入《“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全面深入整合中医药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和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的“百、千、万工程”;其二, 加快推进中医药院校、科研、医疗等相关机构与基层县市、乡镇的联动机制;其三, 实现“中医中国行”常态化, 力争使“中医中国行”活动向下延伸到各省市, 使“中医中国行”活动更加突出中医药的文化多元性, 体现出中医药的特点、民族医学的特色与专科医学的特长, 如针灸医疗、藏医藏药、苗医苗药、壮医壮药、蒙医蒙药等, 从而形成一个“中医中国行”的组合, 通过互相巡回医疗, 营造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的文化氛围。

第三, 搭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院士专家信息库, 通过院士专家信息库凝聚智慧, 形成共识,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国 (蕲春) 李时珍中医药研究及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室”, 并组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专家智囊团”, 通过院士专家的科研项目来推动医药领域的研究及产业创新发展, 使之与国家的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其二, 建立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 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传播方式, 进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使其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整体需求。其三, 建立国际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 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 通过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中药材市场, 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研究市场运作模式, 完善市场秩序, 杜绝投资商利用国家政策进行市场整体运作的重大投机行为, 鼓励支持民间中药材市场的自由形成, 避免中药材市场的运作方式走向形式化、空洞化。其二, 开放中医医疗活动, 促进中医多样性的特色回归, 避免中医西化现象进一步恶化。其三, 建立医药产业科学指导的监督评估机制, 保障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 加快中医药养生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医药养生理念虽已被社会广泛接受, 但由于中医药养生涉及的领域广杂, 导致缺乏有效管理。所以, 各中医药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应加快养生学科教材的编纂, 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工作借助养生平台进一步推而广之;其二, 建立中医药养生专业认证制度, 对中医药养生产业实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从业人员档案, 培训使之提高;其三, 加强对中医药养生产业监管, 建立养生产品的认证、监测制度, 为后期养生产业的立法提供依据。

第六, 建议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将湖北蕲春李时珍医院吸纳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李时珍医院, 并将李时珍医院提升为湖北省直属医院, 这样就能把李时珍医院建设成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与普及的前沿示范基地, 建设成集医疗、教学、科研、文化传播及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其二, 建议湖北中医药大学帮助李时珍故里成立“李时珍中医药实用技术学院”, 以加快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加快该地区中医药行业的开放,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以其优秀性和科学性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它所蕴含的综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将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 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目标, 就可以以李时珍医药文化为支点,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思维创新, 改变目前结构单一的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模式, 调整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角度。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克服全面快速发展的急躁情绪 , 提倡稳步、深入、有序地发展, 把国家的政策和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 直接影响了东方人类社会儒释道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的巅峰。今天, 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寓示着中国必须对其它文明和文化进行消化吸收, 看清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延伸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就不能深刻地认识现在, 更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 研究、建设及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对实现民族的光荣与理想, 完成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崛起, 保障人类健康的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最强医药书的作者:药圣李时珍 篇8

不过,这一地区的富人们也没有机会抱怨太久,因为这位神医不久以后就四处访医采药去了。二十七年以后,他编写出了一本了不起的大部头著作,叫《本草纲目》。

没错,这位神医就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因为他对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人们称为中国药圣。

关于这位医学界的大人物:

·记性很好,特别擅长记拗口的药名和药方——那要比你背英文单词难得多。

·是个对联高手。

·因为医术高明,曾经被推荐到专门给皇上和皇亲国戚看病的太医院工作,可惜皇上只对长生不老感兴趣。

当然,作为一个八品小官,他也没那么多机会见到皇上——幸好是这样,不然皇上很可能会因为他的唠叨砍他的脑袋。

·常常义务给穷人看病——刚才的张三就是证明。

·传说(有很高的可信度)救活过已经停止呼吸的人——在那人被放进棺材,抬去掩埋的路上。

·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看到自己的《本草纲目》出版发行。

李时珍最伟大的成就当然是那部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他之所以会产生写这部书的念头,是因为一天下午街上的吵闹声。他们看到李时珍,忙拉着他评理。李时珍拿过年轻人带来的药渣,发现药的确用得不对——不过这不是郎中的错,确实有本医书上这样写,是医书出了错。

这样的事情出现了好几次,以致老百姓们都说……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知道,那时唳没有电脑和网络,当然也没有搜索引擎。李时珍要做的是,看完能找到的所有医书,收集能采到的所有草药。

一路上,他把老农、渔民、樵夫、矿工等全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和朋友,他们教给他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

像这样的考察日记他写了许多。

一路上,他对药物的了解可不是只看看就算了,而是拿着书本对照实物仔细核对。这样,他弄清了不少含混不清的药物,还因为发现了曼陀罗花而制成了麻醉剂。

二十七年后,他终于写出了伟大的《本草纲目》。这部著作约有两百万字,记载了近两千种药物和一万多个药方,还附了一千多幅插图。它不仅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这本书出版后(是李时珍死去三年以后的事),成为超级畅销书,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疯狂流行。你一定认识右面这位老兄……

神医的报告

第一堂课 不读四书读医书

我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爷爷和爸爸都靠行医为生。瞧,下面就是我每天生活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当然也成了一名医学爱好者。不过,爸爸可不想让我也当医生,因为在那时候,医生常被拿来跟算命、算卦的人相提并论,而且赚钱也很少一当然更没人塞红包。爸爸的想法是……

在我十二岁那年,爸爸抱来一堆书。

这些书当然很无聊,但我还是认真念了两年,然后中了秀才。之后就没那么顺利了,因为我经常偷偷看医书,把八股文抛到一边,所以在乡试中连续三次落选。

没办法,爸爸只好答应我的要求——不再考科举,而是当医生。这真是太棒了。

第二堂课 书友会的VIP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超级读书迷。

我最喜欢的书当然是医书,另外我也喜欢看诗词和小说——常常能在里面看到一些有趣的药方。不过,很多珍贵的书都被有钱人收藏起来了,外面根本买不到。就在我苦恼的时候,好机会来了。

不不不,我所说的好机会当然不是被杀头。这个老头是楚王,他要我去给他的儿子治病——据说很多医生都治不好,而我治好了。

就这样,我白天给人看病,晚上就去楚王府的藏书阁埋头苦读。一段时间后,我的读书笔记装满了几个柜子,当然,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第三堂课 做官?不稀罕

一天,城墙上贴出了皇帝的布告。

楚王推荐我来太医院。这里真是太棒了。

一切都很完美,除了没事做。日子太清闲,于是我向上司建议……

我发现,继续在太医院待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反正太医院的藏书我已经看完了),于是就辞了官。

第四堂课 太和山上的偷果贼

辞官后,我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四处访医采药。有一天,我在茶馆喝茶的时候听说了一件新鲜事。

于是,我来到了太和山(乘马车又换牛车再换驴车最后徒步),爬到山顶。啊,前面真的有棵果树!这棵果树长在一个道观的外面,树上的果子看上去倒真有几分稀罕,想必就是他们说的仙果榔梅了。我刚要摘……当晚是一个月黑风高夜。

瞧,我偷到了——不,拿到了仙果。我把它带回去研究,结果发现这不过是一枚变了形的榆树果实,除了解渴,根本没什么特殊功效,而且味道还不如普通的桃和杏好。

李时珍简介 篇9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生平

随父学医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为太医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学术思想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①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此外,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②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③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时珍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④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⑤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时珍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时珍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个人著述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轶事典故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死人诊活

上一篇:便签纸样式的个人工作简历下一篇:构建和谐校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