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2024-08-25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精选8篇)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篇1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反映其财务素养的高度】

会计人都知道,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会计凭证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记录经济业务,方便日后查询,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只是,在平时会计工作中,这些目的真的都达到了吗?我们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发生了的经济业务,在帐上就是查不到;或者根据往来账的借方累计发生额与实际金额不相吻合?或者税务稽查人员稍微一翻账,你单位的问题一大堆?如果你的回答为 “是”,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为了逐一回答和以后避免这些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从填制凭证时常犯的毛病、审核票据填制凭证时的一些认识误区,到填制凭证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最后还要介绍一些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凭证填制技巧。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一、填制凭证的坏毛病:

1、不闻不问,埋头做账

典型表现:拿到原始票据,也不问清票据所代表经济业务事项的来龙去脉就做账。

2、根据单据种类做账

典型表现:凡是餐饮票都计入业务招待费。做账时应该按业务的性质来确定成本费用的归集科目,而不是根据单据的种类来确定会计科目。如餐饮票可能是业务招待费,也可能是职工福利。

3、凭证摘要写得不清楚

典型表现:摘要要素不齐、含糊不清,有时连最基本的时间、人物、事项都不写。如“报销费用”。

危害:摘要写得不清楚,不利于日后查账,更不利于分析取数。例如:销售部门报销展会费用时,摘要只是写“销售部报销展会费用”,如果销售部对费用支出有疑问时,财务只得将报销凭证一一翻出与销售部对账,如果在摘要写得很清楚(如:龙逸凡报销2013XX展会费用),则仅看摘要就可核对,避免无谓的劳动。又如:支付货款时,摘要只写“支付货款”,则不知道是为生产支付的货款还是为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货款,手工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就无从判断。

4、凭证摘要写得太清楚

典型表现:无税务风险意识,摘要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某些时候,凭证摘要应该写得象雾象云又象风,否则就会象沐浴阳光温暖的冰块,全然忘了自身在逐渐地消融,最终化为一缕空气。

5、将不同事项登在同一张凭证

6、将多笔金额合并成一笔

典型表现:将多笔现金或银行存款合并成一笔记账。

什么?这个也算坏毛病。是的,尽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可以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记账凭证,但这是理论上的,实际工作中不可以,除非你想通过无尽的查账、对账来消磨你漫长的人生。

7、按报销单合计金额入帐,不按部门拆分

8、金额错误时调整分录仅按差额调整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五款规定: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

是的,理论上是可以这样,但在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这会给日后查账时带来无谓的烦恼。

二、填制凭证的误区:

误区1:所有的白条都不能入账:

什么是白条?通常意义上讲,白条就是指在白纸上书写的收支证明(或收发证明)。很多财务人员认为所有的白条是不可以入账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支付对方是个人且不属于应税劳务的支出是可以用白条入账的,而并不需要发票。如:

①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偿、赔偿费用。如拆迁赔偿、青苗补偿费;但需有相应的赔偿协议等证明文件。

②独生子女补助、取暖费补助、防暑降温费等补助;

③抚恤金、救济金等福利补助;

④离职补偿;

⑤丧葬费;

⑥死亡赔偿;

⑦按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罚款。

可根据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仲裁机构的裁定书、双方签订的提供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协议、双方签订的赔偿协议等书面文件,作为记账的依据。

如对以上有疑问,请翻阅《税收征管法》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还可参看江苏省地方税务局2011年12月21日颁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苏地税规[2011]13号)[注:这是目前对扣除凭证规定较系统较详细的地方法规。

误区2:收据不能做为记账的凭证

凡是收据就不能做为记账的凭证?不是。有此观念的同志是将做账与税前扣除相混淆了,理由如误区1所述,不赘述。

凡是收据都不能税前扣除?非也。部分收据,如政府部门开具的专用票据也是可以税前扣除的,例如:

①由政府各部门开具的收费票据;

②由各事业部门开具的收费票据;

③捐赠收据;

④工会经费收据;

⑤法院的诉讼费、执行费、收款收据;

⑥军队收据;具体规定请参见财综[2010]1号《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误区3:收谁的钱挂谁的账(向谁开票)

正常情况下,是收谁的钱挂谁的账,但也有例外,如委托代收、委托代付的情况,这时就不能收谁的钱挂谁的账。故,填制凭证时一定要问清楚业务事项。

误区4:职工借款出差回来报账后单位不开收据。

职工借款出差,出差回来后,用票据报账,多退少补。不管员工是否交回现金,均应该开给冲账收据。否则,假如财务入账错误或将票据弄丢后,出差员工就有口难辩,无法证明自己借款已冲销。

误区5:从A公司采购货物、却将货款付给A的老板或员工

此种情况除非有A公司的委托收款证明,否则一旦A公司追索货款,将有口难辩,还得再付一次货款。

误区6: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需要发票

此类补贴津贴,不需要发票。但是要注意个税问题。差旅费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具体标准按照财政部规定执行。而误餐补助要分情况对待:根据财税(1995)82号文件规定:国税发(1994)089号文件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一些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误区7:凭证后必须附原始凭证

不完全正确。凭证后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外必须附原始凭证,有些业务不一定有发票类的原始凭证,还可能是外单位做的分割单。

参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三款第四款 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结算。

误区8:冲销凭证反向蓝字冲销

做冲销凭证时应该同方向红字冲销,而非反向蓝字。只有同向红字冲销,科目余额表借、贷方向的发生额才会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数字。

三、填制凭证应具备的素质

1、望闻问切:

填制凭证前应先仔细审查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不是简单的加计金额、看费用是否符合公司的报销制度。而应该象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对凭证进行审查。这需要我们具备医生“望闻问切”的本领。

望:仔细审查凭证,主要审查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还有各项要素是否填写齐备、准确。报销程序是否合理,签字是否完备、审批权限是否适当等等。

闻:此闻者,听也,非嗅也。一般来说部门主管对业务的真实性负责,财务部门无法一一确定业务的真实性,但要将票据所反应的经济业务与自己的所知所闻相印证,如有不符,应仔细询问并核实。这就需要平时多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多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

问:审查凭证时一边审查,一边与报销人聊天,尽量多问。对有疑问的地方要多方询问并相互印证。

切:是指运用逻辑分析和职业判断。审查票据要素(时间、地点、金额、票据号)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对各要素的合理性做出职业判断。例如过路费票据的审查,要仔细审查票据的时间、地点与其路线是否相符,对出租车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时间相核对。如果某业务员报销定额票据较多、或出租车票较多,怀疑其有虚报行为,还可将其最近几个月报销的此类票据一一登记在Excel中,按票据号和发生时间排序。是否虚报,立马知晓。

2、全局观:要有全局观,费用报销时就要有预算控制的意识。招待费、广告费等还要时刻关注是否超所得税扣除限额。

3、税务筹划理念:税务筹划本应在业务发生前,但做为补救措施,会计凭证的制单人应该是守门员,业务已经发生,在填制凭证时就应督促相关人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至少要从形式上满足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减少税收支出、避免税务处罚。

4、后期服务理念:填制凭证一定要有后期服务的理念,方便后期查账。因而一定要核算规范合理、摘要清晰明了,摘要中时间、人物、单位、事项(甚至数量、单据号)一定要齐备,否则后期查账非常麻烦。

5、风险防范意识:填制凭证时一定要有税务风险、法律风险意识。你懂的,不详述。

四、凭证填制的实战技巧:

1、摘要根据实际情况该详细的详细,该模糊的模糊的。

2、某些凭证应从中间科目过账,以便查账、统计。如现款销售,也从“应收账款”过一下;发放工资或福利,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过一下。

3、错误凭证调整或冲销应在原始凭证备注说明。

4、替票问题的处理

五、其他规范事项:

1、凭证附件的张数如何计算。

记账凭证附件张数计算的原则是:没有经过汇总的原始凭证,按自然张数计算;经过汇总的原始凭证,每一张汇总单或汇总表算一张,因为原始凭证张数已在汇总单的 “所附原始凭证张数”栏内已作了登记。

2、原始凭证丢失的处理方法

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当取得原开具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来凭证的号码、金额和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如果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火车、轮船、飞机票等凭证,由当事人写出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3、票据审核后的处理。

视情况而定,有退回、报销、作废三种情况。

① 退回:单据不齐(应附而未付)、签字不全,退回报销人补充完善。

② 报销:完全符合要求则直接报销;如果单据齐全,签字齐备,只是个别票据不能报销,则不能直接涂改报销金额,也不应退回报销人重新填报、重新走签字流程,而应在报销单上写“核报金额XX元”后报销。

③ 作废:如果报销人弄虚作假,经核实后,则直接作废,不予报销。

4、几个单位共担电费和物业代收电费的处理

公司与其他企业、个人共用水电的,可凭租赁合同、共用水电各方盖章(或签字)确认的水电分割单、水电部门开具的水电发票的复印件、付款单据等入账。

水电费由物业公司代收且无法单独取得发票的,凭物业公司出具的水电费使用记录证明、水电部门开具的水电发票的复印件、付款单据等入账。

否则,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务不会允许税前扣除。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篇2

关键词:新闻采访,细节,提问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周密的前期准备及精心的后期撰稿, 但其核心部分——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 而所有的新闻采访是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 提问技巧和风格的作用至为关键。对新闻记者来说, 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 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 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所以, 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善于捕捉细节、掌握了受众心理、形成了交往气氛, 被采访人可以敞开心扉与记者交谈了, 采访才能顺利展开, 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 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笔者认为, 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细节:

一、重视提问的“首次印象”

对记者来说,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 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 这其中第一印象的运用格外重要。在1998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被朱镕基总理点名提问, 而她能引起朱镕基的注意就是因为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由此可见, 记者的服饰有时候也能起到让被采访者眼前一亮的“首次印象”, 但这一点也需运用得当才能收效。记者采访什么和穿什么服装应当是有讲究的, 应区分不同的场合、时间、人物以及环境氛围来作适当选取。而对大多数的记者来说, “首次印象”更多的则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 这里面既有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 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 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 产生认同感。而要做到这一点, 一方面是记者必须通过自身的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对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 同农民接触, 如果记者说话居高临下, 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记者举止大方, 对农民亲切热情, 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上层人物接触, 如果记者举止粗俗, 就难免被人小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提问, 最为关键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场话题, 因为一个好的开场话题, 可以使主持人轻松顺利地展开访谈, 而一个糟糕的开场话题则会让你“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笔者曾采访过一位专门研究湿地的工程院院士, 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理解湿地是地球的肾的?”问题一下子把这位院士带进兴奋状态, 接下来的采访自然就很顺利。

二、重视提问的对等性

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 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喜欢那些信任自己、能把心里话向自己倾诉的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活动称为“对等吸引律”。这是指人际交往中, 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对等、相互尊重和自我暴露对等从而产生互相吸引力。根据这一规律, 如果在采访中能主动向采访对象表示好感, 就比较容易与对方作感情上的交流。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曾说过, 采访中的“平视”就是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 你要给他压下去, 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对待平民百姓的采访, 记者需要把握的是消除普通人的紧张心理和在镜头、话筒前的不自觉的掩饰心理, 尽量使普通人回复自然和平静, 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对待采访。对普通人的采访, 记者有时不能开门见山地说采访, 而需要借助于聊天、喝茶甚至一起吃饭等方式迂回进行。如笔者在拍摄一部记录片时, 为了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同时也是制作节目的需要, 在受访老人金婚纪念日这天, 特意定购了一块大蛋糕赠送给受访者, 当受访者全家团圆一块庆祝时, 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 笔者也很快地融入到这一家人中, 采访自然水到渠成。

采访开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 提出几个轻松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 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 拉近双方的距离, 这样, 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事实上, 绝大多数被采访对象是可以接近和交往的, 情感上的冷漠、对立只是暂时的, 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是记者能否主动地接近和接近是否得法。其中, 会称赞对方可以消除对方情感上的冷漠, 他会认为你对他是友善的, 从而积极接受你的采访, 并说出你想要了解的情况。如女人喜欢被夸奖漂亮、年轻, 采访前, 就要恰如其分地在这方面下功夫。对其他人, 一见面, 可称赞对方“你气色真好”、“你的这条领带很漂亮”等等。一夸对方, 对方心里高兴, 自然愿意接受你的采访了。可以闲聊与其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 也可以闲扯某一段相同的经历, 或拉拉同乡、校友、亲友等各种关系, 那么, 双方之间沟通的桥梁便可以架设, 采访就可以顺利进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可以仔细观察室内环境, 借此找出谈话的由头, 以此拉近距离。如观察桌上墙上有无对方的家庭照片、书法作品及其它摆设等。以刚才看到的某一实物为话题, 与对方闲聊, 如“这张照片的男孩儿是你儿子吧?现在几岁了?在哪儿上学?长得真机灵!”、“这幅书法很不错, 是谁的作品?”等等。这些话题, 即使情绪再紧张的被采访对象, 也会回答得比较轻松。回答的过程就是情绪调节、气氛转和的过程, 待对方心理活动平稳后, 记者就可进入正式的采访提问。记者只有尊重采访对象, 与之平等交流, 受访者才能对你产生好感并回报你以尊重。

三、重视提问的多向性

就人物采访而言, 被采访者和采访者大多是陌生的一对, 而被采访者又是千人千面, 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如果采访单凭事先掌握的一些情况、单凭一连串的提问是很难让采访对象亮出自己的心底世界的。记者必须寻找多个切入点, 以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 有时不知是哪一句话撞击出被采访者心灵的火花, 这时他会忘记面对的是记者、是陌生人, 而把你当成朋友, 一吐为快。这时, 必须不以采访者而以普通人的表情、语言、话题迅速切入, 也就是即兴切入。有一次, 笔者听说一位到宁夏支教的教师回到福建永春, 顿时兴奋不已, 深信能“挖”出很多感人的故事、找到让读者感动的细节。但那次采访的开头却出乎意料, 采访对象很拘谨, 问一句, 答一句。怎么办呢?后来, 笔者观察到一个细节, 他每答完一句话便望着课桌发呆。“你为什么老是看课桌呢?”听了这一问话, 他的眼里有些湿润。提到了课堂和学生, 他一改先前的沉闷, 打开了话匣子。谈到在宁夏支教通讯、交通、生活的艰难, 谈到学生与他建立的深厚情谊, 谈到自己甚至不愿离开那里的原因, 此时, 他的内心已经完全放松了, 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自己支教一年的真实感受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四、重视提问的灵活性

有些采访往往是当记者拉开采访的架势时, 却什么也采访不到, 当你收拾“家什”要走的时候, 被采访者却来了兴致, 你一言我一语, 争着抢着说。这时记者不要怕麻烦, 要抓住被采访者出现兴奋状态的有利时机, 边和他们谈话, 边把已收拾起来的“家什”准备好, 让他们在无意之中接受了你的采访。

一次, 笔者参与拍摄专题片《一家三代的婚事》, 这一片子要反映的是一家三代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婚时发生的趣事。当时要采访这家已经70多岁高龄的女主人时, 她就说:“不行, 我没读过书, 又是农村妇女, 一大把年纪了我可不会讲。”当时, 记者几乎放弃了采访她的念头, 只是采访了他们家的其他5位当事人。当记者收起摄像机准备走时, 又跟女主人随口聊起来。结果, 她说了一句“嫁鸡随鸡飞, 嫁狗随狗跑, 嫁乞丐背着家子兜”, 一下子就把她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观念表现出来, 记者赶紧架起摄像机, 开始了采访。这回她说得很好, 从表情、动作到语言形式都符合农村家庭主妇的身份, 很真实。被采访者之所以常常在记者要走时产生兴致, 一是因为精神放松了, 情绪稳定了, 把记者当成普通人了, 二是因为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 这些都是符合情理和思维规律的。

无论根据受访者的哪一种心理所采取的相应的采访技巧、提问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机械的, 记者必须灵活运用。有一句谚语说:“只要我们顺着河流走, 就能发现大海。”只要我们努力探索, 不断研究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规律, 就能和他们交朋友, 写出他们“喜欢听、喜欢看、能受益”的报道来。

对记者来说,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 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 这其中第一印象的运用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淑萍:《怎样进行观察采访》,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赵淑萍:《怎样进行观察采访》,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宋兆宽:《新闻采写研究》,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宋兆宽:《新闻采写研究》,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张仕勇:《从“连宋大陆行”报道看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3、张仕勇:《从“连宋大陆行”报道看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

把握细节作文 篇3

把握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就辉煌。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百分之一百的失败,一枚钉子丢一匹马,一匹马丢了国家,你听见遥远的朝风里的哀号了吗?细节决定兴衰!有一句著名的古英语歌谣:“少了一颗钉子,少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匹马,少了一匹马,少了一场战斗,少了一场战斗,少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士满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给他的马钉马蹄铁。铁匠钉第四个马蹄铁时,缺一个钉子。不久,查理和对方生了火。忽然,一只马蹄铁在战争中脱落,国王被推翻,王国易手。汪中求老师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中国不缺战略家,缺的是卓越的执行者;不缺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的不妥协执行。“经常反思,是因为我们没有宏伟美好的理想,还是我们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我们只是缺乏从细到细的工作作风。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抓住每一个环节,完善每一个细节,那么最终结果的完美就随之而来。事实上,“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操作的道理,但是人们太容易忽略掉实践中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影响全局的细节,使得预期的成功因为流程管理的细节有很多疏漏而失败。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一课。”一步不慎,满盘皆输”是对前人不遵循“细节决定成败”的规律而导致失败的生动总结。一艘远洋游轮在海上遇难。事后人们看航海日志,发现邮轮失事的原因原来是船员(包括船长)。在此之前,他们每个人都犯了一个“小”错误,看似无关紧要,但最终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细节不是“细节”,而是用心、认真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所以大家要把握好细节。

怎么把握人际交往细节 篇4

对于跟别人聊天,不要过多的去窥探他人的隐私。如果对方想告诉你,自然会说出来,如果对方不愿意,你过多的追问,会让对方反感。

跟别人约定好的时间,没有特殊理由,不要迟到。如果有可能,尽量的早到五到十分钟。显出你的诚意和礼貌。

尽量的不要去谈论第三者的“坏话”。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第三者熟识。再者说,对方今天跟你谈论别人,明天就有可能跟别人谈论你。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要经常跟那些抱怨生活的人,在一起。因为那些负面的情绪会传染给你。

把握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5

一、运用模式与选择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自然段中关于海龟的文字:“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片段1:

师:(出示上述文字)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来写的。

师: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他们俩把“最有趣”“四脚朝天”“没法逃跑”读得特别重,突出了海龟的“有趣”。让我们一起读出海龟的有趣吧!

(学生齐读时,把教师点出的几个词语读得较重)

片段2:

师: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啊!你们听,看老师是如何把“有趣”读出来的。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哈哈哈,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生:老师,您添加了“哈哈哈”,真有趣!

师:那如果让你们来读,你会添加什么词呢?

生:我加上“嘻嘻”。(生读)

生:我加上“啊哈”。(生读)

……

师:现在我们什么都不加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反思:《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描绘的海龟笨乎乎的,的确有趣。两位教师都抓住了这段话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效果却迥异。第一位教师没有指导,但在点评中暗示学生把某个词读得重些,在不经意中形成一种重读、轻读的“朗读模式”。这种装腔作势、毫无情感可言的朗读,根本达不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而第二位教师另辟蹊径,借用了最能表现人物感情色彩的语气助词,巧妙地渗入文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随着“哈哈”“嘻嘻”“啊哈”等词语的添加,学生们把海龟读“活”了,也把课堂读“活”了。教师见时机成熟后,便让学生扔掉“拐棍”,入情入境地朗读。教师的引导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充分表现了教者的教学睿智。

二、字面理解与情感体验

教学《搭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指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一词。

片段3: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生:老师,我不知道“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

师:有人能告诉他吗?

生:动作配合得很好,就是很有顺序。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呢?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对。(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现在你知道了吗?(该生点头)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感受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片段4: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就是课文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来。(指两组学生)你们是前面的,(指另两组学生)你们是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一组学生接着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另一组学生接着读: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后面的……

师:(速度更快)前面的……后面的……

师:(速度放慢)前面的……后面的……

师:让我们继续走。你们再互相调换一下,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反思:“协调有序”是《搭石》中“一行人走搭石”画面的审美难点,两位教师都抓住了“协调有序”一词来突破。第一位教师采用了传统的词语理解方法——借助字典解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理性的、抽象的,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还是肤浅的。而第二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字面的理解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而是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教师反复的、快慢交替的轮读中体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一行人”走搭石“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是那样地“协调有序”。教师的引读在加快,学生的接读紧跟上,师生间默契“引”“接”,巧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的意思。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且是一幅优美的画,让人感受到走搭石人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协调美。

三、扶持填空与唤醒想象

教学《孔子拜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体会孔子拜师的艰辛。在理解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后,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想象。

片段5:

师:孔子是怎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大屏幕出示:孔子为了求学,夏日炎炎、太阳当空时,他______;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时,他______;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时,他______。

学生想象片刻,师指名两个学生交流发言后,再无学生举手。

片段6:

师:(动情地)同学们,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可以想象,孔子克服了多少困难,忍受了多大痛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播放一段古琴乐曲)

生1:孔子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寒风中,虽然风很大,但他依然不停地走着。摔倒了,他慢慢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向前走去。

生2:有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孔子在雨中瑟瑟发抖,他赶紧找了一个避雨的小亭子,拿出竹简读了起来。雨小了,他又马上出发了。

师:就这样,孔子靠着顽强的意志,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篇6

一、画面

在叙事过程中, 画面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符合事实, 尊重人物表达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叙事中所运用的画面的剪辑就需要有一定的剪辑技巧。镜头之间的组接, 需要使叙述的故事完整、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一) 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的用法灵活多变, 它常常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 将其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 进而表现同一个主题。

(二) 抒情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也是人物电视专题片常用的叙事手法, 属于表现蒙太奇的范畴。表现蒙太奇旨在加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情绪的感染力, “以镜头对列为基础, 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 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 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 启迪观众的思考。”[2]

二、声音

除了画面外, 声音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电视人物专题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物的访谈。很多人在同期声长短方面有一些争议, 事实上来说, 同期声的运用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定, 采访内容若为观众十分感兴趣的, 通过采访的同期声交代出来的事情还是真实可感的, 同期声就可以稍微多一些。关键在于同期声的选取, 要选择那些有实际内容的、最有用的、最精彩的, 通过采访使人物自己讲述也是通过人物来抒发感情最直接的窗口, 更有利于体现专题片的主题思想。

此外, 还要合理运用访谈之外的现场同期声。在现场, 在工作、生活的具体环境里, 人物的表现更真实、更自然。

音乐是电视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元素, 它同画面共同创造了专题片的艺术形态。电视人物专题片往往用音乐同画面故事的配合, 激发受众的感情, 并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画面和声音以外, 专题片的整体风格, 所渲染的气氛要与音乐的内容、字幕形式等相一致。整个专题片中的节奏也要把握好, 要有起有落、有张有弛, 以符合专题片的主题思想。

以人物为主线的电视专题片, 在叙事的过程中, 要选择好画面以表达人物事件或表达情感, 加以运用声音来使专题片的艺术性的一面上升一个高度, 加以人物采访时的自述, 来使受众切实的感到真实可感, 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叙事创作中的把握细节

我们常常说写文章的时候要“以小见大”, 意思是说通过一个小方面, 来展示一个大问题, 而我们创作人物专题片时, 在叙事创作方面也应注重把握细节。每个人认识事物都是通过一个小细节开始观察的, 特别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作用于受众思想的电视媒体, 便更需要编导在叙事创作时, 注意细节描绘, 通过人物不起眼的生活细节, 去体现人物性格, 把这些个性化、有价值的细节把握好, 便能够塑造一个真实可感的人物[3]。叙事展示出的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 并在构成专题片中的各个要素占有重要地位。

(一) 人物情感

人物专题片在表达人物情感的时候, 应该在细节处理上多多加以注意。情感可以用缜密的细节和从小处入手的方法进行叙事表达, 比直接抒情更能够让人感动。

(二) 人物形象

通过专题片表现人物的时候, 如果没有具体的细节, 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 而用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形象时, 往往会使人物更生动、性格更鲜明[4]。

(三) 趣味细节

在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根据所表现的情感氛围, 在符合基本环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幽默有趣的小的生活细节。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会有一些有趣的细节, 用这些细节表现生活进行叙事创作, 就会使人物专题片更具生活性和观赏性, 也使得片子不再枯燥乏味。

细节的表现在人物专题片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来自于编导对生活的体验观察、来自编导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也来自于编导对于人物个性化的价值判断, 通过这些细节, 可以使专题片更富于表现力更生动。在专题片中, 通过小事的叙述和描绘, 会使整个情节引人入胜, 耐人回味。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 抓住细节, 便会深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传达出令观众产生共鸣的情感, 便会使专题片根据有感染力, 使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马晓虎.论人物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手段[J].艺术批评, 2011 (11) :111.

[2]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53.

[3]孟江.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细节捕捉[J].声屏世界, 2007 (05) :22.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篇7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构建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就是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能够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认知充分唤起, 激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二、把握学生的差异, 使课堂教学有效地深入

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能力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有的是具有能力层次之分, 但更多的却仅仅是表现因其数学的思想方法和个性化引起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差异”往往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 有些内向的学生, 自己可能会从细节入手;有些外向性格的学生, 自己有可能喜欢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有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些圆, 并在小组内交流. 有的学生是沿着圆形物体边缘画圆, 画得很快;有的先徒手画, 不停地修正, 然后看见其他人的方法后也换成其他方法; 有的在铅笔上系一根线, 一端固定, 尝试着画圆;有的学生已会用圆规画圆;有的则是圆规不动, 用手捏着纸转动. 然后, 我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明确了原理, 懂了怎样用圆规画不同大小的圆, 合作归纳出画圆应注意的地方, 接着认识了圆心, 结合画圆的方法, 认识了半径、半径的特点. 甚至还总结出, 不同地方, 要求不同,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画圆. 这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告诉学生的, 而是通过学生个性差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的, 发自内心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 引导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这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使课堂教学十分高效地深入.

三、关注学生的意外认知, 使数学课堂精彩无比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影响过程, 教师一刻不能忽视个性问题.”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 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

例如: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整理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学生都能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并明确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是基础, 突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是基础, 我并没有忽略学生的意外打断, 而是用赞赏的目光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指出: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上、下底相等的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可以看作上、下底分别是长, 高是宽的梯形. 然后我要求学生验证, 学生有的用具体数据举例尝试, 有的用字母公式推导. 接着我引导学生, 那其他平面图形就不能用梯形公式来表示吗? 课堂暂时陷入宁静. 生1:有了, 有了, 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 生2:那么圆不也可以看作上底是0, 下底是周长, 高度是半径的梯形吗?

其实, 课堂上的意外或者说是“奇思妙想”“奇谈怪论”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 , 这是学生思维的盛开 , 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 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 正因为有了学生的意外认知, 数学课堂才显得如此精彩.

四、正确把握学生认知错误, 利用辩证的思想把高效课堂推向新的高潮

冯·格拉塞斯费尔说: 儿童的认知错误其实是了解儿童思维的线索, 是儿童思维暴露的最好机会. 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是儿童本身认知结构不断变革或重组的过程. 建构主义也指出: 儿童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 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沿着对角线一分, 不就是左右两边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吗? 其他学生都以赞许的目光看着他. 生2: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学生开始争论. 我就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 动手折一折, 找一找. 学生操作后, 几乎得到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不能重合. 我就表扬了学生, 表扬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质疑.引导使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像菱形、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是轴对称图形. 接下来, 引导学生找一找这些特殊的长方形分别各有多少条对称轴.学生不亦说乎.

课堂中, 学生的这种美丽的错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 让他们争论, 组织他们进行实验来验证.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额外又生成认识了菱形, 因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深入, 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财务人对细节的把握 篇8

播音员主持人这个职业一直是人们了解外界消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 向人们传递着最新鲜的报道和最生动的语言。广播里、电视荧幕上见到的播音员端庄严肃不苟言笑, 字正腔圆, 播报信息准确不容失误。当今广播电视行业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主持人不是演员, 但需要具备表演的素质和技巧;主持人不是导演, 但应具有组织和驾驭之功力。应该说, 构成主持人素质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 这是一个很复杂很微妙的系统。当然, 以上说的也仅仅是构成主持人美好形象的细节部分, 而一些大体的成分同样不可忽视, 比如语态、容貌、形体、表情、装束等等。对于这些基本要求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而能够做到恰切得体、应付裕如的把握细节就难得多了, 但恰恰是对这些细节的把握, 才是体现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 才使得主持人的形象日臻完美。

主持人应该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要有主意, 能出点子, 有对整个节目的制作、操控能力。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 作为电视节目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 一点混沌都会给节目的播出和制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嘉宾临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尴尬场面主持人如不能巧妙地通过语言细节和副语言细节掌控来弯转局面怎样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栏目中代表群体观念, 施展自我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 使栏目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赢得观众的认可, 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之课。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细节把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多电视节目的录制都是一气呵成, 更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是以直播形式播出。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一些问题也将会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因此,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避免自己言语表达上的不当, 更要做到处变不惊, 要积极活跃思维, 培养自己快速反映的能力, 只有把握住了这些细节, 主持起来才能做到从容镇定、挥洒自如。

二.从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看细节把握

语言表达不仅是播音员主持人表达节目内容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 而且也是反映主持人风格和才学的重要方面。首先语言要通顺流畅,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要口齿伶俐, 表达清楚, 尤其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才能让观众有信服感。倘若吞吞吐吐, 语流滞涩, 观众就不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也就不能更好地融入节目的氛围中。所以, 主持人一定要勤于锻炼自己的语言和语流上的基本功, 要言语有心用心, 加强吐字归音的基本功训练, 要把话说好、说通、说顺、说巧、说妙。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述, 经常表现出思想的敏锐与睿智, 特别是在充满思想交锋的过程中, 可以显现出思维的敏捷与精神的超越。富有文化感的语言论述, 更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和才华, 富有生活气息的美的语言表现, 往往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切和平易, 对话交流的通畅。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风格, 把受众从一个沉重和压抑的境地引导到和谐的充满谐趣的氛围。良好的语言能力是主持人与观众得以沟通心灵的良好的前提和保证。

主持人语言表达应把握幽默细节。有人说, “幽默是才智的瞬间闪光, 生活需要幽默”。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同样也需要幽默, 因为幽默可以放松现场气氛, 让主持人显得平易近人, 赢得受众的好感;可以展现主持人的睿智与魅力, 让他在主持节目时更能举重若轻, 轻松掌控现场。主持人的幽默分为热幽默与冷幽默两种, 像李咏常常表现出来的那种张扬的玩笑属于热幽默, 而以前《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表现出来的则更多为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三.从播音员主持人思维能力看细节把握

主持人的思维能力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按照一定的逻辑在头脑中整理出来, 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而主持人最忌讳在语言表达上生搬硬套, 更不能说空话, 作为一名主持人, 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刻意培养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 使脑中的思路清晰, 以利于更好地表达, 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交流。

主持人应有敏捷的思维与应变能力。随着广播电视开放程度的增加, 它与受众的相互依存程度也越来越高, 广播电视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正在渐渐消失, 受众大量地参与到节目中, 开始敢于在现场与主持人辩论甚至是有准备地调侃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必须沉着应对, 而这种沉着直接与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及应变能力相关, 只有得体的应对才能获得受众对主持人的尊重及对广播电视的支持。

对于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面对嘉宾和受众提出的问题, 不可能允许主持人有过多的考虑时间, 这就是对主持人的思辨力提出来很高的要求。嘉宾受众的各自经历不同, 情感也不同, 水平也有差距, 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倾听对方的话语时善于发现问题, 并不断进行逻辑的思维考虑, 可以很清晰地提出问题指点迷津, 从而有好的建议。如果没有这个过程, 主持人带给观众的只是比较模糊的思绪混乱的说法, 主持人的思绪变化关系着节目的发展与现场的氛围变化, 应该给人以佩服或同感的想法, 让他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微笑, 所以, 思维的逻辑性是一个优秀主持人必备的武器。

四.从播音员主持人亲和力看细节把握

亲和力应该说是一种最感谢, 最通俗, 也最具感召力的大众文化。通过自身的亲和力和观众之间所做的近距离的平淡的交流, 自然就能给观众思考和启迪。

2004年武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公开选拔赛决赛试题中有这样一题:“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要有三个层面, 第一是技巧, 第二是知识, 第三是人格魅力。你认为这三者谁更重要呢?”如果让笔者来回答的话, 我会将第三点的提法改为“亲和力”。“亲和力”是能让别人感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 可以将受众吸引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 可以促使受众更加踊跃地与节目进行互动, 还可以提高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宽容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保障播出的成功。主持人的亲和力首先来自于他对待嘉宾与受众的正确心态。

以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为例, 栏目邀请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演艺人士到演播现场, 主持人陈鲁豫以聊家常的方式和观众一起共同分享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故事。这些知名的演艺人士常年活跃在影视屏幕上, 应该说与观众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 主持人巧妙地运用了亲和力这一细节处理方式,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明星一下子拉近距离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熟悉, 通过他们对自己艺术生涯酸甜苦辣的回忆和讲述, 观众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得出一些人生真谛的感悟,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持人人格魅力的感召, 使这档栏目常青于荧屏, 而主持人陈鲁豫也因此收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要把握的成功细节有很多。当然, 细节决定成败在很多职业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甚至是决定生死之大权的, 但我要说决定成败的不仅仅只靠细节, 还需要更加勤奋、努力、刻苦的钻研精神, 才能使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才能成为观众喜爱的播音员主持人。

摘要:播音员主持人是以个体行为出现, 代表着群体观念, 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 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播音主持的细节把握是恰切的思想感情和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在如今的社会, 节目主持人已经逐渐变成引领观众, 听众的主流, 给予观众更好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细节,素养,播音创作

参考文献

[1]张颂《, 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2]姚喜双《, 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3]克易乐, 浅谈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倾听艺术.[J], 2009.

[4]史可扬《, 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室内设计毕业实习日记下一篇:中国月平均地表反照率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