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告发展简史

2024-05-21

第二章 广告发展简史(共7篇)

第二章 广告发展简史 篇1

第二章 广告发展简史

一、国外广告发展简史

(一)古代时期(远古——1450年)口头、实物、招牌、文字广告等为主。

1、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的广告

公认现存最早的文字广告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它是在古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城散发的“广告传单”,内容是悬赏追捕逃走的奴隶闪。

2、古希腊、古罗马的广告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向沿海的商业比较发达,广告已有叫卖、陈列、音响、诗歌和招牌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既有推销商品的广告,也有文艺演出、寻人启示等社会服务广告,甚至还有政治竞选广告。

3、在发掘公元前79年被火山爆发埋没已久的古城庞贝时,发现了1600多处墙头广告。

4、世界上最早的官报《罗马公报》(凯撒统治时期),除记载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事件外,也刊载有广告形式的内容。

(二)印刷广告时期(15世纪初——19世纪中期)1、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铅和其他金属的合金浇铸字母,从15世纪中叶起,印刷术得到广泛运用。

传单、招贴、标语、商业名片等广告形式得到发展。

第一份用机器印刷广告:威廉·坎克斯顿(1472年)推销宗教图书的广告

2、印刷报纸

(1)17世纪初,德、法、英等国家先后出现了早期的印刷报纸。(开始定期出版)(2)现存最早的报纸:1609年德国的《通告报》。PS:第一则“报纸广告”的三种说法:

①1622年伦敦出版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上的一则书籍广告。②1625年,英国《信使报》在背面版上刊登的图书出版广告。

③1650年,英国《每周新闻》“国会诉讼程序”栏目刊载的寻马悬赏启事。

(3)1704年4月24日,美国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波士顿新闻通讯》(Boston News Letter)刊登了一则向广告商推荐的以报纸为宣传媒介的广告。

(4)被认为是美国广告业之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29年创办的《宾夕法尼亚日报》,把广告栏放在创刊号第一版社论的前头。首次刊登的是一则推销肥皂的广告。

在整个殖民地时代美国的报纸中,《宾夕法尼亚日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量上都居首位。在这家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推销船舶、羽毛制品、书籍、茶、等商品的广告。

(5)到1830年,美国已有l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英国在1837年有400多种报纸,刊出广告8万余条。

报纸发行量小,远未达到大众化,因而报纸广告的影响面很小。

(三)媒介大众化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传播媒介迅速大众化。广告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幅度提高,广告业得到充分的发展。1、1850-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报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每日邮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法国的《镜报》等。当时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广告。2、1843年,沃尔尼·B ·帕尔默(Volner B.Palmer)兄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开办了第一家广告公司,为各家报纸兜售广告版面,并自称为“报纸广告代理人”,从而宣布广告代理业的诞生。

贡献:为报纸推销版面,首开广告代理业的先河,进入广告代理史上单纯的媒介代理阶段。3、1869年,艾耶父子(N.W.Ayer&Son)广告公司在费城成立,大约在1890年艾尔将公司经营的重点从单纯的报纸版面转到为客户服务:帮助客户制定广告策略与计划、设计、撰写广告文案、建议与安排合适的广告媒介、注重广告效果 艾尔的行为受到广告客户的欢迎,也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发展。艾耶的广告公司标志着现代广告公司的出现。4、1853年纽约《每日论坛报》第一次用照片为一家帽子店做广告。5、1882年,伦敦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灯光广告牌; 6、1910年,法国在巴黎举办的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使用了霓虹灯广告。一年后,一家时装店安装了霓虹灯广告。

(五)现代广告时期(20世纪初——至今)

1、广播

(1)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

(2)1922年,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WAAF,最早开播广告业务

(3)1926年出现了全国性广播电台(NBC),广播成了前所未有的主要广告媒介(4)到二战以前,广播已经成为报刊等印刷媒介之后的第二大传播媒介(5)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2、电视

(1)1939年美国创办了美洲的第一家电视台(2)商业电视台是在1941年6月开办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传播事业迅速发展,各国相继建立了电视台,其中许多电视台都经营电视广告业务,电视广告得以迅速发展。

3、网络:90年代互联网向民用开放,广告在互联网上占的比例大大增加。

二、中国广告发展简史

(一)古代广告(原始社会——鸦片战争)

我国古代广告的形式主要有四种;陈列与叫卖是广告最古老的形式

1、实物广告

【案例1】:《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案例2】:挂牛头卖马肉

春秋时,店家“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晏子春秋》),用牛头实物传递经营信息,招引顾客上门,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实物招牌广告记载。

2、叫卖广告

卖什么吆喝什么”。不同行业叫卖往往声调不同。如:布贩子叫卖:“摇拨浪鼓”。【案例1】吕望鼓刀扬声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记述约公元前1107年—1057年姜太公(即师望、吕望)未发迹前卖肉于朝歌市肆,鼓刀叫卖,吸引文王注意、巧妙自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音响广告记载,姜太公亦堪称中国音响广告“祖师”。

3、招牌和幌子

(1)招牌: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可称为店标。

(2)幌子:主要用来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

大致可分为三类: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4、印刷广告

(1)活字印刷术:1041年,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

(二)近现代广告(1840——1949)广告活动的主要特征:出现近现代报纸广告

1、民国初年的广告发展(1)民国时期主要的广告形式

①报刊广告

A、报纸种类增多;广告量增大。

如:上海《新闻报》广告版面很大,人称“广告报”,广告收入在1922年就达到百万元。B、广告表现加强了艺术性。图文并茂,各具特色。②广播广告

A、1922年中国境内第一家广播电台——奥斯邦(osborn)电台; B、1927年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第一家电台——新新公司创办。③霓虹灯广告

A、1926年,上海首次出现霓虹灯广告:“皇家牌(royal)打字机”。B、亚洲首个拥有霓虹灯的大都会 :上海 ④路牌广告

A、内容:香烟、药品和电影讯息。

B、地点:交通要道口、屋顶、铁路沿线和风景区 ⑤橱窗广告

出现在1925年。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首先设置大型橱窗广告。

2、旧中国广告行业的产生(1)广告代理社兴起 ①中国人创办:

A、华商广告公司(1926)

创办人林振彬,被誉为“中国广告之父”。(把美国广告经营方式引进上海)B、联合广告公司(1930)

外商创办:美灵登广告公司、克劳广告公司。——以上广告公司被称为“上海四大广告公司”。(2)广告行业组织成立

①最早的广告同业组织:中国广告公会(1919,上海)②影响较大:中华广告公会(1927年,上海6家广告社发起)③目的:维护和争取共同的利益,解决同业之间的业务纠纷。

3、广告学研究与教学

(1)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的一部分来探讨

①译著《实用新闻学》中“告白之文”,对中国广告有启发意义; ②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把广告作为其中内容。(2)开设广告方面课程;出现专门论述广告的书籍。(3)总体:步履缓慢,成就不大。

(三)当代广告(1949——至今)1、1949年后,广告业概况:

(1)初期:广告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国营);(2)“文化大革命”:商业广告几乎停顿;

(3)广告恢复和发展:始于1979年,此后广告业驶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2、1979年的中国广告

(1)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刊登了天津牙膏广告。(2)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广告。

(3)3月13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外商电视广告——西铁城手表广告。(4)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广告。

(5)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恢复广告以后的第一条广告——宁江机床厂广告。(6)北京市政府同意恢复户外广告和其他广告业务。北京广告公司在王府井竖起了10块广告牌,其中6块国内广告,4块外国广告

3、新时期(1979年后)广告发展的具体表现:(1)广告费持续增长(2)广告公司在发展中成长 ①广告公司数量增长;

②广告经营业务:向全面服务型的方向转变。(3)广告媒体空前繁荣;②广告媒体数量剧增 ③四大媒体收入及预测情况(4)广告管理不断完善 ①形成广告法规体系

A、1980年,明确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全国广告

B、1982年,《广告管理暂行条例》,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广告管理法规 C、1987年,《广告管理条例》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②广告自律走向纵深。A、地方各级广告协会相继建立

B、中广协、中国对外贸易广协分别制定自律规则。

4、当代广告业及其发展趋势

(1)广告经营理念在更新:整合营销传播(2)广告传播媒体更加多样化:新媒体加入(3)广告表现力进一步增强:高新科技的运用(4)广告管理更加科学和严密:法规和自律。

中国足疗发展简史 篇2

我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古代黄帝内经 “ 足心篇 ” 之 “ 观趾法 ”(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 “ 意守足 ”(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 “ 足心道 ”(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 “ 俞跗用足治病 ”(“ 俞 ” 通 “ 愈 ”,跗指足背);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映点(胸穴)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指出刺激这些反映点可起治病的作用。

根据有关史料,我国长沙马王推出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温烫”、“药摩”、“外洗”等内病外治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等书及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素问●举痛篇》均对足浴对人体的好处作了详细介绍,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 “ 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 “ 政策 ”、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 “ 销声匿迹 ”,几乎失传。

1、中国式足部按摩在唐代传入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入欧洲;2、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3、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印古哈姆《足的故事》专门介绍了 “ 足部按摩疗法 ”。

4、一九七五年,瑞士玛鲁卡多《足反射疗法》,从学术上总结了人类关于足部反射区的自然疗法。5、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中国古代的足部按摩术”治好了他多年的风湿关节炎,并发表了《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学手册》一书.1982年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6、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为现代医学“足部反射区疗法”;7、1988年,中国足疗之父扬茗茗老师在北京创建若石保健咨询服务中心,同年组建中国若石健康法专业委员会。8、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反射疗法会议.9、1990年在日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健康反射疗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10、1991年,“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 于北京正式挂牌成立,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国内亦得到了重视。11、1994年,中国足疗之父扬茗茗老师出版发行了《若石健康法——足部保健按摩实用手册》三种版本和教学录像带。12、1997年,扬茗茗老师组织起草了《足部按摩师国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以及试题和考核办法。13、1997年6月18日,在泉城济南解放桥诞生了第一家专业足体保健店——良子足疗,1998年7月,富侨足疗保健在重庆九龙坡毛线沟创立;从此足疗保健行业的两大连锁品牌,绽放神州大地。14、1999年1月,“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通过了国家鉴定,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足部按摩师正式成为中国政府承认的一个工种而服务于社会,填补了中国职业分类的空白。15、1999 年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足部按摩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劳动部任命杨茗茗先生为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足部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负责组织足部按摩师职业教材编写、职业标准制定和题库的开发。16、1999年11月为了统一规范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黄山培训部举办了全国首届高级足部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考评员培训班,当时有34名同志考取了国家高级足部按摩师和足部按摩师考评员资格。至此,足部保健行业逐步走向职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这不仅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一职业的重视程度,更为足部保健行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17、2000年杨茗茗老师创建了北京若石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并任校长,成为全国品牌最大的专业足部按摩学校,并为我国的足部保健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8、2004年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我国修订了《足部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和《教程》,增加了足部按摩师技师级别,使足部按摩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专业高度。19、2007年,6月22日华夏良子德国巴特基辛根店正式开业,它的成功建立标志着中国足疗走向世界。20、2007年8月,《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编号为:SB/T10441-2007,商务部批准已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日本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篇3

日本插花,是日本的一个古老的技术,流传了几百年,现在已经形成一门学问了。展开 引言

日本的花道以池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五百多年的传统。其发源地据说为圣德太子下命建造的六角堂。圣德太子在飞鸟时代(自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担任推古天皇的摄政,指导政治及文化。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建立邦交.努力传入大陆文化,而尽力于佛教的兴隆。作为遣隋使节的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回到日本后,他自称专务.住在六角堂·池坊,积极传播.很快把中国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了池坊流华道。池坊插花的历史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

介绍

池坊自小野妹子之后,人才辈出。如十五世纪中期的池坊专庆.当时为了欣赏其优美的插花,群众大批云集而至。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完成了立华样式,从立华产生出生花、盛花以及投入等样式。立华通常以七个或九个主枝构成.名称为真、正真、副、讳、见越、控、流、胴、前置。到十六世纪出了建立插花理论的池坊专应、专荣、专好。接着在十七世纪出了第二代池坊专好。其后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池坊专定。池坊插花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五世。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也很大。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草月流插花是日本近代新兴的插花流派.注重造型艺术.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力,具有独创精神.是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

总之,不论是中国插花、日本插花.都属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其后,结合日本的固有文化得到深入而持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插花艺术形式――花道,与书道、剑道、棋道、茶道等并称。

远在日本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到7世纪初期),圣德太子任推古天皇的摄政,处理国家大事。推古二年,天皇下诏发展佛教,派遣使臣小野妹子,三度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中国插花艺术也就在这时以佛前供花的形式传入日本。小野妹子是敏达天皇的后裔,推古天皇的臣子,与圣德太子(用明天皇的王子)有“御从弟”的关系。他在推古15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3年)奉命使隋,次年6月回国,其后又两度来中国。当时隋唐已经盛行瓶花和盘花,他把在中国所见到的隋唐礼仪、佛前供花和供花用的青铜花瓶和祭坛器皿等带回日本,从此,中国插花艺术便传到了日本。

用明天皇2年(公元587年)建六角堂,小野妹子皈依佛教,自称专务,吸收中国佛前供花的精华,结合日本的文化和习俗,制定了祭坛供花时花材配置的规范,开创了日本插花的先河。这时的佛前供花是颇为简单的,不过是把山野间开放的花枝,插到瓶里而己。在六角堂旁边有一池塘,圣德太子喜欢到此沐浴,小野就在塘畔建房居住,传授供花,据称这就是“池坊流”的起源。“池坊流”的门人为说明流派历史之悠久,也乐以小野为宗祖。而月溪和尚为池坊专好著《百瓶华》所作的序文中,却称“池坊”的原祖是池坊专庆(生于15世纪),当是可信的。池坊华道会第45代华宗匠池坊专永称池坊流是日本插花的本源,“池坊的历史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500年前插花始于池坊。”明确地证实了前述说法的正确性。但是中国插花在隋唐时,由小野妹子使华而传入日本的史实却是确凿的。日本插花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文化和插花艺术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日本个别花道家却说日本插花没有受中国的影响,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此后,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日本的使节来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入。如中国在宋代有赏花、盆栽和斗花的习俗,日本在平安后期(12世纪),也有“花赛”、“庭栽花赛”和“斗草”等活动。这对插花逐渐提高艺术品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仍是佛教供花,花材也仅是莲花之类圣洁的花卉,但已经带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了。后来,插花脱离了佛坛,进入到一部分贵族的生活中,在文学和绘画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伊势物语”中记有:“在原行平的住宅里,花瓶中插着花穗很长的紫藤。”《古今和歌集·后撰集》等也见有关于瓶中插花的歌咏。可见,插花在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流行开来。

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中期以前,都是把插花的大花瓶放置在屋外宽敞处观赏,形式豪华壮丽,尚未进入到居室中。例如清少纳言的《枕 草子》(意为旅行人)中说:“采下长长的樱花枝,倾斜地插入大花瓶中”欣赏。此后,插花开始进入室内,限于室内条件的限制,插花作品恢复以前佛前供花那样,变得小型化了,技法也有相应的进步,如用细颈花瓶立插鲜花。

室町时代(1333-1573年)出现了“三具足”、“五具足”等佛前供饰。在“具足饰”形式的基础上,参照当时筑山泉水式造园法,创造出豪华富丽的“立花”形式。应当说,当时明代中立式厅堂插花的形式,通过两国间文化的交流,也对日本“立花”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立花的理念是封建的君臣主从制度,由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思想发展而成的。一瓶立花,包揽自然山水之胜景,属主观性的表现手法。

京都六角堂顶法寺的池坊专庆为“立花”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认为“池坊流”的始祖是池坊专庆。现在号称“池坊流”有五百多年历史,也是从这时算起的。池坊流从此代代以子相传,立花成为六角堂池坊家的家艺,至今己传至45代。早期的立花主要是佛前供花,形成严谨对称的花型,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高度规范化和复杂化的插花形式,崇尚自然,重视构图美,常用7-9枝花材,并以常绿枝叶相配。深得贵族们的喜爱,从此插花渐渐脱离了宗教束缚,向造型艺术化的方向演进。于此同时,上层社会人士在生活之中,茶与花两者相依,形成形式简单朴素,潇洒脱俗的“茶花”,它源于禅宗教义,意在美化生活,也表现殷勤待客之道。

此道也始于中国,镰仓时代由禅宗高僧传入日本。这是与饮茶相依存的插花形式,最有名的茶道名家是16世纪的千利休。室町时代,举国上下都爱插花,在室町时代末期,有插花会和茶会一起举办的记载。在16世纪及其以后,日本插花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在“立花”盛行的同时,“生花”逐步形成。它主张以少而精的花材表现植物自然的形体美、色彩美和造型美。构图简洁,以三主枝为骨架,三主枝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人。后来发展为真、副、体三枝花材组合而成的生花造型。

江户时代(1615-1867年)成为立花的黄金时代。京都池坊成为后世立花中兴之始祖。大住院以信、安立坊周玉、同云泰等名手辈出。后水尾天皇插花技艺超群,常在紫宸殿、九条殿等处举行插花盛会,不论皇上的御作,还是公卿或平民百姓中名手的插花作品一起展出,场面宏大,出现了立花的大流行。元禄时期(1687~1704年)是江户文化的成熟期。江户文化就是平民文化,以大阪为中心,主要发展简单平易,深受平民喜爱的,富于时代感的瓶花(抛入),这平民性的插花形式很快就旺盛地发展开来,这一方面为后世简化立花形式,更便于在民间推广,为生花的产生提出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开拓了盛花和投入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变化的道路。京都是贵族文化的中心,主要发展立花。此时袁宏道的《瓶史》已经传到日本,被插花界奉为经典,给予日本插花以巨大的影响,并以《瓶史》的艺术主张为指导,创立了“宏道流”,至今仍活跃在日本插花的艺坛上。到江户时代中期,松月堂古流、源氏流、远州流、古流、宏道流、独流等插花流派兴起。以教授插花为业的人也多起来,他们为宣传自己,大肆举行极尽豪华的花会。插花容器和配件的装饰也表现出长足的进步。江户中期以后,花道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随着花道的繁荣,又产生许多新的流派,各流派在花型上形成各自鲜明的造型特征。1673年插花刊物《替花秘书》中首次使用了“花道”一词,以后即成为日本插花的专用名称。17世纪、18世纪以后,出现“**”等形式。“**”,不拘形式,仅凭主观直觉,自由创作。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外国文化大量传入,受西方插花艺术和切花的影响,各种插花流派纷纷产生,插花在民间盛行。出现了“文人插花”(士大夫间流行的插花形式);“盛花”(用花插将花材插在浅盘中)等都深受人们欢迎。

日本花道有三千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插花形式。有三个大流派会员人数较多:其中“池坊流”,号称为日本插花的本源,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立花”、“生花”和“**”艺术形式为主;“小原流”,成立于1867年,现在传至五世,其五世家元为小原宏贵。主要以写实手法表现大自然风貌为主;“草月流”成立于1927年,现在是二代家元。其艺术手法是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所能利用的物质,以抽象的线条,创造一种抽象的艺术美。三者会员都有200万人左右。

生产管理发展简史 篇4

对早期管理理该首先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写了《国富论》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他的这本书是生产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亚当・斯密之后,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扩大了斯密的观察范围,提出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和经济学方面带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生产管理的发展史上,弗雷德里克・W・泰罗毫无疑问地是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作为研究考察领域的生产组织、劳动控制、设备装置与生产控制的创始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泰罗以后,困扰着认真调查研究者的另一个难题是大规模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数学方法。F・W・哈利斯在19作了数学分析的尝试,他最先发表了简单情况的经济批量的模型。

当前出现的一般生产领域活动的高涨,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发展作为开端的,这两个发展成为未来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沃尔特・休哈特(Walter Shewhart)在1931年对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和它在工业中的应用;另一个是1934年在英国工作的L・H・C・蒂皮特对工作(劳动)抽样理论(确定各种延迟、工作时间等方面标准的取样程序)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当代生产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质量的概念发展迅速,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广泛地应用;二是引用了线性规划,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三是其他的数学方法也发展起来。例如排队论在生产线、机器保养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还发展了一些新的、更现实的库存模型。

现在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管理模

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现在的生产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手工生产、大量生产、精益生产、集成制造、敏捷制造、大量定制生产、绿色制造等各种生产方式并存。现在的生产管理竞争体现在多个方面的竞争,主要包括价格、质量、品种、时间、信誉、环保等竞争因素,主要竞争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

在现在和未来,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实现MRP、ERP系统的应用,通过MRP、ERP系统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管理绩效,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全球化、敏捷性、精益生产等成为不断发展的新趋势。精益生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丰田公司,在现在各种资源都十分紧张的时代变得更为重要和流行。精益生产的基本原则是消除各种形式的浪费,包括物料、流程等很多方面。精益生产集中了大量生产(高产量、低成本)和手工生产(品种多和柔性)的优点。精益生产的实质是一种生产管理技术,能够大幅度减少闲置时间、作业切换时间、库存、低劣品质、不合格的供货商、产品开发设计周期以及不合格的绩效。

现在有很多种方法、制度、活动可以提高生产管理绩效。常用的主要有:5S管理、目视管理、目标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TQM(全面质量管理)制度、TPM(全面生产管理)制度、QCC品管圈制度、QC新老七大手法、SPC、IE、6σ管理、ISO9000等。这些方法或工具都是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

5S起源于日本,1955年,日本当时只推行了前2S,即整理、整顿,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和安全,后因生产控制和品质控制的需要,而逐步提出后续3S,即“清扫、清洁、修养”。1986年,首本5S著作问世,从而对整个日本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作用,并由此掀起5S热潮。现在,5S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其他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在推行5S过程中往往停留在制造部门、物料部门或管理部门等,而研发、销售部门常会漠不关心。故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活动的企业为数仍然不多。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人的视觉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目标管理(简称为MBO)的思想最初由彼得・德鲁克提出,其后经由他的学生乔治・奥边奥恩(George Odiorne)发展,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目标管理是根据重业绩、成果的思想,由企业确定各阶段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再由各部门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积极努力使之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随着竞争加剧,以业绩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在国内外更加盛行。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A.V.Feigenbaum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想,并且在1961年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经过国内外很多公司多年的实践,TQM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核心就在“全面”二字。

数字电视的发展简史 篇5

数字电视的发展简史

1948 年,电视信号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开始); 1980 年,国际电联(现 ITU-R)提出 601 建议(4:2:2,即数字电视基础建议); 1982 年,德国 ITT 研制出一套 PAL 接收机中使用的数字处理芯片; 1991 年春,公布 JPEG《静止图像编码建议》(草案); 1991 年秋,公布 MPEG-1《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编码建议》(草案); 1993 年初,万燕 VCD 机在我国大陆上市; 1994 年夏,美国 Direc.TV 开始数字卫星(SDTV)直接广播; 1994 年中秋,欧洲公布 DVB《数字视频广播标准》(草案);包括 DVB-S 和 DVB-C,DVB-T,随后又制订了系列标准; 1996 年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数字电视标准。此间 1994 年春第一轮四个方案测试 结束,成立“大联盟”(GA);1995 年春第二轮测试结束并与秋季制订 DTV(数字电视广播)(草案); 1997 年 4 月初,美国 FCC 会议作出两项重要决定;(1)NTSC 向 DTV 过渡的日程表(2006 年底);(2)电视地面广播的政策(含频谱规定); 1998 年秋(圣诞节前),DTV 包括普通标准数字电视广播 SDTV 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广播 HDTV 在 美国市场启动。


中药药剂学发展简史贡献人物 篇6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后世人尊称为“药王”。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集医药学之大成,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经过两晋,唐宋数代医家的系统整理,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由于外敌侵入,大量洋药、伪药流入我国,严重地摧残了我国制药工业,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卫生工作政策.特别是中医政策的贯

彻,使中药事业的发展有了转机。1 958年。全各地掀起了学习中医、研究中药剂型的高潮,中药片剂、注射剂、颗粒剂(冲剂)、涂膜剂、栓剂和气雾剂等中成药开始应用于l临床。不少高校设置中药专业,建立了中药研究机构。对作坊式的中药厂进行了调整、改造和扩建。1962年,出版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共收载成方6 000余首,中成药2 700余种,是继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又一次中成药的大汇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中药研究在全国又一次蓬勃发展,出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可喜局面。发现了大批有效中草药(如穿心莲、毛冬青、四季青、满山红等)及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如青蒿素、JII芎嗪、丹参酮、喜树碱、穿心莲内酯、靛玉红、人参总皂苷等)研制开发很多新制剂,其中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已有青蒿素、青蒿琥珀酯和注射用青蒿琥珀酯等制剂,对脑型疟疾及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有特效,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推广;中药制药机械与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采用多能罐提取、微孔薄膜滤过、超滤、真空浓缩、薄膜浓缩、喷雾干燥、沸腾干燥、一步制粒、悬浮包衣等新技术。制剂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也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充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测定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以评价内在质量,保证了制剂的质量,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抗疟药-青蒿素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于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新型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具有十分优良的抗疟作用。由于口服活性低、溶解度小、复发率高等缺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各国科学家相继合成或半合成了大量衍生物。其中将C-10位羰基还原得到二氢青蒿素抗鼠疟作用比青蒿素强1倍。将二氢青蒿素醚化得到蒿甲醚、蒿乙醚。蒿甲醚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与氯喹几乎无较差耐药性。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篇7

1931年,我国中山大学的罗宗洛研究铵硝营养的成果受到世界同行的瞩目。1937~1941年,上海的四维农场(Safeway Farm)在虹桥附近采用“基质培”栽培番茄,后因二次大战市场萧条农场停办。1941年上海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余诚如、陈怀圃合著的《无土种植法浅说》一书。二次大战结束后的1946~1948年,驻南京的美军顾问团为了生产洁净卫生的生食蔬菜,在御道街附近办了一个无土栽培农场,进行砾培,后因国内战争停办。1969年台湾在龙潭农业职业高校进行无土栽培试验研究。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进行蔬菜和水稻的营养液育苗。1975年山东农业大学由于特需供应的任务在大陆率先开展西瓜、黄瓜、番茄等蔬菜作物的无土栽培实用化生产,先后研制出半基质培的“鲁SC-I型”和“鲁SC-II型”无土栽培装置。

就全国而言,推广应用无土栽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时刚刚实现了开放的城市、港口,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地,涉外部门纷纷要求提供洁净、无污染的供外宾生食的新鲜蔬菜,无土栽培应运而生。80年代中,农业部委托南京农业大学邀请世界著名无土栽培学者、专家伊东正、山崎肯哉等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全国性无土栽培培训研讨班多达6次,为该项农业高新技术在全国内的研究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1980年北京林业大学马太和教授以美国Howard M.Resh的水培为基础编译出版了系统介绍无土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专著《无土栽培》。198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下设无土栽培学组,至1992年每年召开一次年会,1992年年会上改名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每2年召开一次年会,并且与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等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日趋频繁的联系。1986~1995年的 “七五”、“八五”期间农业部把蔬菜作物的无土栽培列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参加了这一攻关项目,同时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也开展了适合国情的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开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良创新,先后研究开发出适合国情的高效、节能、实用的系列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包括简易NFT、基质培、有机生态型基质培、浮板毛管水培、鲁SC型和华南深液培等无土栽培装置,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迅速进入了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率先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从国外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引进,现代化的无土栽培设施也随之有所引进,1985年北京长青果菜开发公司和深圳农垦果菜公司分别从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整套无土栽培设施,终因成本过高,经营不善,未能持续运行。随着全国各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兴建,引进国外温室设备的高潮再次出现,仅1996年到2000年短短4年期间,引进国外10多个国家现代化温室175.4hm2,也带动了无土栽培成套设备的引进。例如,1996年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在引进荷兰温室的同时,引进成套岩棉生产设施;深圳、北京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从加拿大引进生菜连续生产的深池浮板水培装置,其特点是设备、品种、技术和管理人才一并引进,较80年代的引进完全不同,这对于开拓研究者和生产者的视野,消化、吸收、学习国外无土栽培先进技术设备,形成适合国情,适合我国气候特点的无土栽培设施和技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八五”期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在对日本浮根水培设施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用定型泡沫塑料板槽的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用分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培中供液与供氧的矛盾,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推广应用。1985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依据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在日本神园式深液流栽培设施的基础,开发出华南改进型水泥砖结构型深液流水培装置,并在华南各省市推广应用。南京市蔬菜研究所研制出简易营养液膜技术,上海、北京等地广泛引进岩棉培技术并应用于生产。

同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推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采用砖结构加薄膜的槽式栽培,生产过程中全部施用有机肥,以固体肥料施入固体基质中,滴灌清水,力图降低无土栽培的投入和化肥营养液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同时简化了栽培设施,降低了投资和生产成本,在北京、新疆、山西等地推广应用。“九五”期间,南京农业大学以造纸厂下脚料——芦苇末等工农业有机废弃物,添加发酵微生物群体和其它

辅料,发酵合成优质环保型有机系列栽培基质,广泛应用于工厂化穴盘育苗和无土栽培之中,并形成配套的有机基质培无土栽培技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推广应用效果良好。1994年由华南农业大学连兆煌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李式军教授组织编写的全国第一本无土栽培方面的高校统编教材——《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在各专业开设了“无土栽培学”课程,对无土栽培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全国无土栽培面积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我国无土栽培发展的态势和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足10hm2(不含台湾省),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突破100hm2,1999年超过200hm2,2000年急速增至500hm2以上,现仍处于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从栽培形式来看,各地都在多年栽培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努力摸索适合本地经济水平、市场状况和资源条件的无土栽培系统和方式。总的来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槽式基质培也有一定的发展,有少量的基质袋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近几年有机基质培发展迅速,有一部分深液流水培,而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有一部分进口岩棉培,北京地区有少量的深液流浮板水培。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为主,在90年代末,其砂培蔬果的面积占全国无土栽培面积的13。

无土栽培这一农业高新技术,在我国虽然开发利用的时间不长,但已取得明显效果,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的巨大潜力。

我国受人口增长、土地减少的挑战非常严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所具有的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据2000年统计,全国人均耕地仅为0.01 hm2,要使国民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开拓农业生产的空间,无土栽培可提供超过普通土壤栽培几倍甚至十多倍的产品数量,可利用沙滩、盐碱等不毛之地生产农产品,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打好基础;我国是水质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无土栽培作为节水农业的有效手段,将在干旱缺水地区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设施栽培发展迅速,以成为许多地区农业致富、农业增效的有效手段,但长期栽培的结果,设施土壤土壤栽培连作障碍日益加剧,无土栽培作为根治土壤栽培连作障碍的有效手段正在发挥着作用,今后在设施栽培中将广泛得到应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无土栽培技术将受会到更大的重视,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高效低耗的原则,无土栽培形式将呈现以基质培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将是现代化无土栽培发展的重点地区,它已作为“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具有成本低廉、管理简单的简易槽式基质培和其它无土栽培形式将是大规模生产应用、推广的主要形式。

论文关键词:无土栽培 现状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

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无土栽培方式仍以无机耗能型为主,不仅耗能高、污染环境,而且生产的食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因此,应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其具有投资省、成本低、用工少并易操作等优点,能够生产高产优质产品。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全部使用有机肥,以固体肥料施入。灌溉用清水,耗能低,灌溉排出液对环境无污染。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优点是以有机固态肥取代传统营养液,操作管理简单,大幅度降低无土栽培设施系统的一次性投资,大量节省生产费用,对环境无污染,产品质量优。目前,全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推广面积超过无土栽培总面积的60%。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能适应当前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总之,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无土栽培技术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

上一篇:东奥初级会计考试资料下一篇:雍熙镇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