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乡风文明经验

2024-10-08

村乡风文明经验(共6篇)

村乡风文明经验 篇1

××村乡风文明评议办法

为认真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勤劳致富、家庭卫生、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安排,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操作办法。

一、工作目标

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统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以村民组为单位,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满意度,共同致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迈向同步小康。

二、组织机构

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推进“新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风文明评选活动的有序开展,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长:××

村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

村委会主任

××

村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

村委会副主任

××

村计生专干

××

村计生专干

××

民生监督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

个村组“文明评议志愿服务队”。

××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村支两委同志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好全村文明评议工作。

各村组“文明评议志愿服务队”,由1名村干部任队长,网格长任副队长,各组网格员、小组长、老党员、乡贤寨老、“政策宣传员”、“保洁员”为成员,负责本村民组的文明评议工作。

三、实施对象

全村××

个村民小组在家农户。

四、评定内容

(一)家庭环境卫生评议。

每两周,由各村组“文明评议志愿服务队”队长组织召开村民小组评议会,先由网格长提出每家每户环境卫生评议建议等次,最终评议等次由“文明评议志愿服务队”确定,并将评议结果在村或组进行公布,评议等次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好”得20分面值劵,“较好”得分10分面值劵,“一般”得5分面值劵,“差”不得分,对于被评为“差”的家庭在村组进行通报。

(二)志愿服务。

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得20分面值劵,无需评议等次。

(三)参加村组会议。

每参加一次村组会议得10分面值劵,无需评议等次。

(四)发展种养殖。

按照要求发展种养殖得20分面值劵,无需评议。

(五)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一次得20分面值劵,无需评议。

五、制定积分劵。

由村制定分值劵,面值有5分,10分,20分等,农户可根据自己所得的分值劵到“扶贫加油站”兑换物品。

附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风文明物品兑换清单

1.好吃懒做可耻

勤劳致富光荣

;

2.脱贫不等不靠   致富敢闯敢冒;

3.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

4.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村乡风文明经验 篇2

1. 以知识分子为代表

最初的乡村运动的发起者米迪刚父子, 仿照乡约来改造农村, 后来就有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以及其他的一些忧国忧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等主动放弃城里工作, 深入农村, 与农民一起改造农村。他们都是怀着梦想的一群人, 与民同住, 如陶行知还亲自下到乡间和农民一起穿草鞋下田种地, 耐心解答老农的问题。所有这些人无一而外地都是知识分子。

2. 具有多样性

民国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可谓遍地开花, 建设者除了各个乡建团体以及个人之外, 还包括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实力派的乡风文明建设。当时最有名的莫属如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所做的试验, 其余还有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1000多个试验点。而在国家政治和文化精神上有更高追求的, 他们各自都提出了关于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张和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 从不同的点切入试图走出一条真正适合农村的道路, 从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以经济和教育为主的方式改造农村

都试图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造落后的农村现状, 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希望通过教育唤起民众, 教育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起到作用, 核心理念均围绕着破除中国农民的“愚、贫、弱、私”四大弊病。因此, 几乎所有的建设方案都是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教育。例如梁漱溟试图从农村入手以兴农而引发工业。各省根据自己地方特点设置课程, 比如教给山地的农民会植树造林, 教给住在产棉区的农民进行选种和优育知识, 江浙地区推广新蚕种等。

二、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回顾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进行了改造旧体制、建设新乡村的艰辛探索和实践, 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主张、观点和愿望。今天, “三农”问题的提出与应对, 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在民国时期的那一场“乡村建设运动”, 既借鉴经验, 又超越历史的局限, 努力使我国的乡村建设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1. 民国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⑴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梁漱溟、晏阳初以及其他人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不小的反响, 但都在战争的影响下中断了, 最大的原因也在于没有抓住根本问题, 即土地问题, 也就是说没有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说到底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营造文明乡风是为了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 创造更加文明的生活环境, 最终是为了惠及农民, 达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也是趋利的, 如果没有利益可寻, 那么乡风文明建设就只有口号, 也就扎不了根。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 才会有高级需要, 文明乡风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只有满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 才能谈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得到满足后, 文明乡风才会蔚然成风。否则, 农民的乡风文明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革命只讲牺牲精神, 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⑵找到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力量。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农民意识到自己的素质需要提高, 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改善自己的处境, 从各方面做出努力来充实提高自己。而不是从外部输入, 觉得农民需要什么, 难免又会造成“号称乡村建设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首先得做到充分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难的, 需要我们长期与村民为伍, 扎根基层, 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其次, 在了解了真正需要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引导, 用先进的观念来影响和改造, 形成氛围。

2.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启示

⑴积极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民风民俗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社会是情谊化的社会, 在农村, 许多包括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孝敬老人等传统的东西都还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做到:第一, 引起重视, 发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地区保留着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诸如迷信和巫术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现在所需的,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挑选出哪些是糟粕, 哪些是精华,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最后保留优秀的传统, 形成品牌和特色。第二, 评选“家庭文明户”“好媳妇”“农村年度好人”等荣誉称号。通过此种方式来树立典型, 从而能够激励带动其他人模仿和学习, 在这样的氛围里, 以个别带动群体, 最后实现全村的互联互动, 践行传统文化。

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现在进行的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地以城市文明的标准来进行农村文明的建设和衡量, 以至于农民根本不知道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也没有人来解释, 而农民只能是一种看热闹的态度, 不是不想参与, 是根本不懂。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最终的依靠力量还是农民自己, 所以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 参与其中, 在建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 得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其次, 开展就像浙江地区的“种文化”之类的活动, 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农民, 参与其中, 享受建设成果。

⑶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种民俗文化的不同, 而乡风文明建设涉及道德、教育、法治、科学、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有必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文明乡风建设。首先, 从家庭入手, 提倡家庭和睦, 通过评选“家庭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来促进家庭的和谐。其次, 从学校方面来进行, 做好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 文明乡风从青少年抓起, 并积极践行。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 开办农民夜校, 做好成人的教育工作, 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 简单的政策法规。第三, 从社会方面来进行, 由政府牵头或者农民自己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如在民俗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 评选“民间艺人”, 在做好民间艺术传承的同时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⑷重视教育的作用。在民国时期的各个代表人物进行的乡村建设中, 都从不同程度表示了对教育的重视。梁漱溟的文化教育,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卢作孚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一生都重视文化教育。他们都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开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年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举措, 有好多值得借鉴。当前,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着重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 注重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个人美德的榜样示范的“软灌输”和培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开展各种教育文化活动, 农民自编自演, 享受其中, 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派从不同的侧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从乡村入手, 试图通过改造农村, 复兴中国, 提出了自己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其中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 留给我们丰富的经验和启发,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者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因而都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事实却反映出他们没有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启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 2009 (7) .

[3]常青青.卢作孚乡村建设成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

乡风文明 篇3

一、因势利导,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

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南溪县深刻认识到,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影响着乡风文明的进程,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匮乏,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各级都重视对农业企业、种养殖产业的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投入,农村文化设施严重匮乏,农民劳作之余的娱乐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老年人烧香拜佛找精神寄托,有的还被邪教组织利用;年轻人不思进取,蹲茶馆打牌掷骰消磨时光。

二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缺少建设主体。农村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经商,或从事非农产业,村里的留守人口,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所谓“386199”部队。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体力量。同时,外出打工者的子女隔代抚养缺乏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较大的社会问题。

三是村容村貌脏乱差,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南溪县广大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有些村,今天治理,明天就乱。特别是远乡僻村,农民房前屋后、室内室外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有的甚至人与畜禽同处一室,居住环境极为恶劣。

针对这些问题,南溪县在部分乡村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的实施意见》(南委发[2008]8号),对全县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因势利导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各乡镇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形成了以乡镇为依托、村为重点、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和活动格局,有效地把“四个一”活动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两年来,全县各乡镇按照“四个一”活动要求,共组建特色文艺队伍75支,开辟文化活动场所129个,建立留守儿童爱心站161个,特别是今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卫生示范场镇达到“优秀”等次的有10个,达到“良好”等次的有5个镇。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篇4

“乡民变市民”引领新农村建设

__乡地处__城郊,辖33个村,5.6万余人,乡域面积89.7平方公里。__交通发达、信息灵通,人民群众生活富裕、思想活跃,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狠抓乡风文明建设,使全乡上下呈现出一派祥和文明、和谐繁荣的景象。

一、基本做法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及早给各村各部门指明抓好此项工作的思路,乡党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实施“乡民变市民”工程,并将工作重点细化为“四个五”,即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灶、改圈;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五治:治污染、治垃圾、治治安、治愚昧、治赌博;五入户:党的政策入户、先进文化入户、致富信息入户、实用技术入户、文明习惯入户。全乡各村各单位统一认识,完善硬件、深化教育、兴办活动、比学赶超,掀起了乡风文明创建的热潮。

一是改善环境,扩张示范力。

始终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狠抓硬件建设,创造现代化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有序、舒适的环境。一是建设好村组道路。近两年来,全乡已硬化县乡道8公里、村道35公里,带动群众自发地把水泥路接进了户,真正做到“举步脚无泥”。二是搞好农电改造。争取电力部门投入,发动群众集资,有90的村已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一改过去“冰箱常断电、空调带不动、电价居高不下”的状况,许多农户添置了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大大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三是抓好通讯到村建设。电信、有线电视入村率100,全乡有线电话普及率50,手机使用率25,有线电视用户1000多户,宽带用户100余户,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天下事。四是以“五改一配套”为载体,发动群众搞好家庭硬件建设。许多农户室内搞了装修,庭院搞了绿化,养成了进屋换鞋、如厕冲水等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全乡共建有沼气池2000多个,真正实现“生厨灶无烟”。

二是深化教育,形成感染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营造文明的乡风,关键在教育。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乡风。__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农民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和以良好习俗为核心的自身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各个村都完善了村规民约,新塘等村还创作出《明荣知耻歌》《计划生育歌》等,利用快板、腰鼓等大力宣传。二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文明素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做到每村培养一个带头人,每户培养一个当家人。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今年以来,全乡共举办大大小小的培训班、学习讲座120余次,参加人员8000多人次。三是深化法制教育,强化群众法律意识。

三是建设阵地,拓展影响力。

__市百里文化长廊首起__乡,乡党委政府以其为轴心,以长永线、别银线为骨架,配置黑板报,每年悬挂横幅100多条,书写石灰标语200多条,张贴宣传标语上千条。地处长丰的乡万册图书馆,藏书12000多册,每年接待读者1万多人次,成为文化长廊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到各种信息,让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精神家喻户晓,从1997年开始,坚持编印《__通讯》,并印发到全乡各户,至今已编发了40期50多万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眼耳鼻。各村健全了老协、计生协、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相应地成立了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宣传文化阵地。新村村建设了一条900米的新风街,街的两边有远景规划图、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级文明、卫生评比情况等十项内容;建立了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添置了乒乓球台、羽毛球拍、象棋、跳棋、书刊、杂志等文化设施。全乡文艺队伍门类齐全,新塘、石江、新村、大桥、石竹、王塘等村先后建立了腰鼓队,花亭村建立了花棍队,西北、横洲、定坨等村的中西乐队也享誉全市,建立了浒洲、三湘村为主的杂技团,乡村二级共有各类文艺队伍近30支。

四是兴办活动,增强吸引力。

近年来,__乡按照“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围绕精神文明创建开展活动。紧紧围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开展一系列象爱国主义电影放映,公民道德规范学习,普法活动,双文明户评比,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新塘村每年进行五好家庭评比,还定期对全村农户进行卫生检查,并评

定等次,公布全村;今年又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扶贫帮困等活动。二是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活动。根据群众需要,积极举办各种培训,搞好送书下乡、送戏下乡。“三八”、“五四”、“六一”、“七一”、重阳、国庆等节日,开展好融学习、教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去年9月底,成功地举办了“长红杯”__首届文化艺术节,历时一周,包括书画展览、文艺巡游、电影放映、综合晚会等内容,近2万人次参与了此次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今年6月,举办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大型演讲比赛,通过预赛、决赛,来自机关、学区、企业、农村的选手纷纷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在全乡掀起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

五是健全机制,加大引导力。

为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我乡专门成立了乡风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抓。各村也相应建立了文明创建工作小组,以各村支部书记为组长,并配备一名政治强、有一定业务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宣传文化员。乡与各单位、各村签订《乡风文明创建目标责任书》,把乡党委政府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坚持做到把文明创建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各村健全了《村规民约》等条约、制度,保证了乡风文明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同时,全乡广泛开展了各种创建、评比、表彰工作,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如:“双文明户”、“五好家庭”、平安村创建、文明经营户、诚信企业创建、“十佳村干贤内助”、“巾帼能人”、“卫生整洁家居”等评比活动。对评比出的先进,政府予以公开表彰奖励,营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初步成效

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通过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即学文化、学科技的多了,求神占卜、赌博酗酒的少了;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多了,游手好闲、寻衅滋事的少了;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多了,打架斗嘴、无事生非的少了,全乡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提高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小小的黑板报和《__通讯》既反映时事政策、农技、法制、科学、卫生常识,又有本村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批评和表扬,成了村民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的阵地。各类培训活动,促进了科技兴农热潮,形成广大农民求知育才的良好氛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了村民情操,加强了思想道德修养,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和睦交往。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促进了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村风民德发扬光大,出现了为改善村容村貌捐款捐物,献计献策,义务劳动的良好风气。活动阵地还能较好地培养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

二是提高了人们的法制水平,促进了民主管理的不断规范。通过学习教育,引导示范,全乡群众创新思想异常活跃,法规水平稳步提高,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乡党委因势利导,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切实支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自主权利。各村订立了村民自治章程,规范村民代表议事规则和村、组工作管理办法,以及村组公益事业实施和管理办法,定期搞好村务、财务公开。现在,全乡的民主法制气氛浓厚,依法依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逐渐普及,各项工作得到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是提高了人们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群众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上了强心针,增大了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原动力。2005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7亿元,五年连续上台阶,完成国地两税1315万元,年均增长36.8,实现五年翻两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9元,较2000年增长2601元,年均递增16.8。

我们的工作仅仅是开了局,起了步,同党和人民的要求,与先进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受农村人才、知识层次、文化基础、生活习惯及村级经济等各种制约,我们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在新的条件、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更好的氛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共__乡委员会

__乡人民政府

乡风文明走访调研报告 篇5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走访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区委、政府党建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突出特色、转型、绿色发展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农民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建设新环境,推动全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取得的成效

1、突出位置,狠抓乡风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区领导班子在日常工作中,把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工作始终,在不同阶段做出具体部署,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教育带动,增添乡风文明建设活力

始终坚持教育先行原则,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水平。通过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其次,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区乡村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教育活动。第三,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采取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

3、文化推动,丰富乡风文明建设内涵

一是坚持重在建设,加快发展先进文化。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全社会发动、各方面支持、多渠道筹资、全方位共建的方式,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农村图书室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政策法纪、科普知识和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三是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4、载体抓实,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制定了相关的垃圾清运制度,使农村卫生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二是广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挂钩,使群众感到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生活上充实,激发了广大农户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2、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群团组织的宣传作用发挥的不够。调研发现我区**%以上的村没有健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而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轻养重葬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3、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一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一些村的文化活动场所,硬件建设投入少,设施老化,不能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无处可去可乐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思想,有些封建迷信活动也打着弘扬民俗文化的幌子借机敛财、贻害百姓。二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4、农民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治安影响乡风。一是一些村民在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协商解决。而近年来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另外,违法犯罪案件的上升,也造成社会丑恶现象向农村转移,污染了社会风气,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二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一方面部分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是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三、对策和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农村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党支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学习理论、学习党章,增强党性,树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充分发挥村委会和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辱的能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三是要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

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了解市场运行规律,掌握市场经济信息,确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实现观念的更新和跨越,克服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同时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特点,找准培训工作的着力点,以重点骨干企业的在岗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扎实开展务工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协同各乡镇合力抓好二、三产业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

2、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使乡风文明建设拥有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区、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力度,整合好全区广播电视网络资源,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渠道。要以文化站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图书阅览室、影剧院、文化广场、网络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要利用全民健身运动的东风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大

众体育运动和健身设施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

3、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区乡村三级要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要积极倡导健康时尚的文明乡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三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中的科技难题。要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倡导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积极开展“文明村”、“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使农民树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观念。

4、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公安机关要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要求,推广警民联防巡逻和警司联调的经验,积极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对农村聚众赌博、盗窃、邪教活动等问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要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要从

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四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地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切实解决农村“五乱”现象,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努力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管理规范有序的新农村。

5、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走访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部署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乡风是一个由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底色。透过乡风,人们往往可以感知当地百姓的思想修养,道德素质和文化品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今年以来,区妇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群众、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美化庭院(阳台)等活动,对全区乡风文明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1、村民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乡村社会治安形势较好。特别是通过近年来争创安全社区、扫黑除恶、七五普法等行动,村民遇事靠法的行为更多了。各镇村治安形势逐年好转。

2、有文化娱乐的平台和载体。各村均有读报亭、宣传栏,有的村还有文化广

场、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各村都有由妇女为主体建成的广场舞队伍。文明风气日渐浓厚。

3、正能量、家风家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各村每年评选出本村的好公婆好儿媳、最美家庭、助人为乐先进个人等,搜集党员、群众家风家训,共产党员一句话承诺等,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4、开展了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通过农口部门、人社部门、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诸如残疾人优抚政策、老年人优抚政策、贫困母亲、困境儿童等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拉近了党群距离。

6、城乡环境治理美化家园。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对乡村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环境优美的家庭越来越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主体作用有待发挥。作为乡风文明的主体,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不健康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生活方式还有市场、厕所、圈舍、河流、沟渠等卫生死角仍然存在;

一些群众存在依赖思想,不主动想办法创造财富,而是万事找政府;

群众的自我纠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

助人为乐、邻里守望、孝敬老人等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

2、干部带动有待加强。重点人群作用发挥不明显,部门、镇(街)、村(居)干部模范引领不够。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做起来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都不够。

3、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必不可少。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需层层传导,共建的合力需有效统筹,指标体系需逐步完善,先进经验需及时总结,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法可想、有标可对,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延伸宣传触角。村(居)、组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影响最直接,要通过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形式让最基层的村组干部深化认识、入脑入心;

利用“坝坝会”广泛宣讲,散发宣传单、宣传车流动播放等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式深入发动群众。

三是丰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每个村都有的广场舞队伍、关工委队伍等,宣传正能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节目,借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到各镇(街)展演。制作乡风文明专题片(宣传片),在公共汽车、市政 led 上滚动播放。

(二)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一是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让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发动群众参与河流、道路等公共区域垃圾的义务或有偿清理。三是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整治等工作,引导群众规范打造庭院、房屋周边景观,美化家庭居住环境,力争“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

(三)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一是区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风文明建设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导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切实担负领导责任,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主力军

作用,市政、教委、妇联、卫计委、建委、环保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区委区政府与各成员单位、镇(街)党委政府与镇属单位、村(社)“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单项重点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三是督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采取书面通报、媒体曝光、责任追究等方式进行警示。

(四)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党员示范。通过设立“宣传发动岗”“文明劝导岗”“帮扶引导岗”等岗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巾帼示范。通过表彰“好媳妇”、“巾帼示范户”、“最美家庭主妇”等活动,激励女性在美化家庭环境、化解家庭矛盾、融洽邻里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学生示范。通过征文、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表彰“文明少年”“好习惯标兵”等,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四是工作示范。通过表彰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工作人员和单位,激发干事激情。五是“村、组、户”示范。按一定比例开展“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三级同建,表彰“最美庭院”“文明户”等,并在显眼处张贴公示评比结果,形成落地开花的局面。

(五)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

一是培育优良家风。广泛开展诚信、孝道、勤劳等教育,建立健全评比奖励机制,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老有所养。二是培育新乡贤文化。广泛挖掘本地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三是培育文明乡风。引导农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突出问题。促进“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利用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传承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走访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农村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文明委《关于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强红白事理事会、乡贤评议会和村规民约的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临西县委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强势开局,制定出台了《在全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农村党组织、乡村环境、乡村道德、乡村文化四大建设提升工程。

一、基本情况

临西县位于邢台市东部,县域总面积 5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余亩;全县人口**.*万,农村人口**.*万;辖9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个行政村;属于农业大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从本地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趋势,以树立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为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明村镇创建取得明显效果,先后涌现出 1 个全国文明村,1 个省级文明乡镇,4 个省级文明村,***个市级文明村;***个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共建成县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1 个,文化广场 2 个,图书馆 1 个;村级农家书屋***个,村文化活动室***个,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个。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明显得到加强,文化活动日趋经常,组建了民间唢呐队、现代舞蹈队、舞狮队等文艺团队,成立了秧歌、京剧、豫剧等协会,以“三队三会”为龙头,组织开

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唢呐、剪纸、葫艺、乱弹、临清谭腿作为民间艺术得到传承保护,临西乱弹、临清谭腿被列入省非遗名录。不断改善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健康经常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使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二、主要做法

为使“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乡风文明”的目标任务得以贯彻落实,该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点是对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倡导树立社会新风涉及的活动载体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基层群众的参与程度以及创建效果和带来的社会影响等关键环节,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设计活动载体,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组织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1.“四德”教育实践活动。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本内容,突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这一重点,利用“临西好人馆”“道德讲堂”“玉兰大讲堂”等阵地组织“四德”讲座,举办家风美德模范事迹展览,通过“知榜、议榜、评榜、上榜、管榜、用榜”等环节,宣传展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用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模范故事,教育群众感召农民群众,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2.“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农村家庭为基本单元,对照评选标准及规则,通过村民理事会和乡贤评议会引导监督,群众自评、互评;经过审议、公示、授星、上榜,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带动影响更多的家庭参与创建活动,共同提高文明程度。3.“三好三关爱”主题实践活动。以乡风文明建设示范乡、示范村为重点,进一步

规范提升“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评选表彰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引导农民群众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营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4.“最美临西人”评选活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群众推荐,部门选拔,专家审核,媒体公示,把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四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现挖掘出来,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隆重表彰,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群众自觉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主动为乡风文明建设献计出力。5.“我为家乡提颜值”志愿服务活动。以团县委、文明办为主要承办协调部门,围绕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树立社会新风,成立以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为骨干的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组织开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环境。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文明村镇就创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和到年底全市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土地整治、村庄整治、环境整治,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组织实施,切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务头、东留善固、河西岗等***个村进展较快,初见成效,基本上达到了文明村镇的标准。特别是已经建成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配套设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极大地提高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品味。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成一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美丽乡村画卷,为全县乡风文明建设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三是组织开展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多角度、深层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临西县借助国家省文化扶持倾斜政策,发挥县乡

村三级的作用,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三个一”(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工程建设力度,共建成村级农家书屋***个、村文化活动室***个、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个。农家书屋成了农村群众茶余饭后农闲时节学习充电的好去处。在全国文明村东留善固村,每天傍晚到农家书屋读书或借书已成为人们的良好习惯和“必修功课”。农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被打造成为大型群众 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每次举办临西乱弹、京剧、豫剧等文艺惠民演出,都会吸引周边村落群众慕名观看,着实给群众提供了集室外休闲、娱乐、健身和欣赏文艺演出于一体的活动平台。在抓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县还十分注重发挥纪念馆、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设施的作用,通过整合既有设施,完善提高功能,形成群众广泛参与、部门上下联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生动局面,为提高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四是组织开展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一是村容村貌维护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住户、乡贤评议会职责,通过制度的修订完善,加强村容村貌维护管理,治脏、治乱、治污,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二是民主管理制度。农村低保、危房改造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事项,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尊重群众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权利,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把决定权交给群众,由群众说了算。三是道德模范评选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临西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四是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办法。在村“两委”监督指导下,发挥红白事理事会、乡贤评议会的作用,组织发动广大群众结合实际讨论制定、修订完善农村群众共同遵守的公共行为规范和共同倡导的文明风尚,形成行为管理规章和村民文明公约。村民表决通过后,由“两会”督促指导村民贯彻落实。五是

农村垃圾治理制度。根据村干部和评议会成员共同分包的责任,同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干群携手共同治理农村垃圾。

五是组织开展以党建示范引领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党风乡风文明”的机制,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党风带民风,抓乡促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担当、干事、干净”的乡村干部队伍,促进纯正党风政风形成。一是强化引领。开设“临西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新近出台的中央 1 号文件,专题讲授辅导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新变化,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及把握重点等专业知识,拓宽农村级党组织书记眼界;在全县筛选出***个农村支部书记带富致富本领强、环境治理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村,作为培训农村支部书记搞好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课堂。组织对示范村的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做法,推动工作。二是健全规范。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实现农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在借鉴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两述、三评、三审、四公开”工作机制,即村班子向村民代表会述职,村代会向村民述职;村民代表评议村班子,村班子互评,乡镇站所评议村班子;村代会审议村“两委”班子发展思路、实事台账落实、村级财务;对评议结果公开、年度已办事项公开、下一年度承办事项公开、乡村财务单项公开。建立健全《村干部应知应会工作手册》,明确农村具体政策和工作程序,解决农村干部不懂政策、不会办事问题。三是严格考核。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行“五星级”考核管理,半年一述职,一年一考核,先进的给予表彰奖励,落后的拿出整改举措,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临西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乡风文明建设谋划早,部署快,工作推进步骤明确。但是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与基层群众接触,我们认为,该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工作仅处于起步阶段,距上级要求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期盼差距还很大。无论是载体设计还是组织方式乃至工作推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存在着许多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短缺。尽管近年来临西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乡村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专门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倡导树立文明新风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致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工程、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等工作受到制约影响。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整体工作推进速度和阶段性工作完成落实情况方面的不平衡。再加上硬件环境建设水平、建设标准高低不一,大部分乡村都没有实施美丽乡村改造,部分村庄的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进一步加剧了工作进展不平衡状态。三是重用轻管。由于缺乏管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致使部分文化体育设施,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器材等由于管理不规范,开放时间不统一,导致使用频率低,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熟悉“三农”工作政策法规,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具备一技之长,熟练掌握传统与现代表演技巧的乡土文化人才短缺,一些传统艺术、表演技巧面临着失传断层的危险,现有民间艺人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和追求层次低,群众性活动开展不尽人意。

四、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党委政府应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乡风文明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文明乡风的培育 篇6

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尽管现在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农村精神文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良旧风俗的存在。

近年来, 一些落后的、愚昧的东西, 包括封建迷信、宗法活动死灰复燃。一些农村续修宗谱有所抬头, 耗资数万甚至几十万续修宗谱, 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发谱仪式, 全村鸣炮敲锣, 搭台唱戏, 进行庆贺, 影响十分恶劣;一些地方滥修寺庙成风, 盲目求神、烧香许愿、占卦算命, 测看风水等盛行, 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有的地方打牌赌博屡禁不止, 民心涣散;许多地方逢事宴请, 三年一小请, 五年一大请, 送礼成风, 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有的地方社会风气不好, 治安状况下降等。

2. 村常住人口青壮年流失。

在农村, 村子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86199 (即妇女、儿童和老人) 部队等妇少老弱病残。留在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滞后的老人和妇女, 有文化的青壮年大多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青壮年外出所获经济是许多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外移, 不仅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推广, 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民俗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农村15一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中,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9.7%, 小学文化程度占38.7%, 初中文化程度占43.4%,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29%。劳动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25年。近年来, 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小孩一般留守随其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辈生活, 隔代抚养, 导致对“留守”学生学习辅导不能能完成, 学生成绩较差。目前农村初中辍学人数较多, 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 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难继。事实说明, 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4. 居住地分散, 人居环境脏、乱、差。

随着土地承包的持续推进及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和实施, 小农经济及建基于此的“农民性”越来越被固化, 村庄内部生活的社会关联处于加速消解的过程, 农民活动自由度增加。在很多村庄, 房室建设无规划, 较分散, 人居环境脏、乱、差, 从进村的道路就可略见一斑。农民为图方便, 往往把垃圾就地堆放, 有的甚至把垃圾倒在河道、小溪边, 村庄随处可见畜禽粪便和污水坑, 村里无公厕, 随处大小便时有发生。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基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 没有认真抓, 农村基本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二、新农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内容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 尤其把“乡风文明, 村庄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绝大部分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然而, 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经济发展建设,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二者同时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广大农民已不满足于衣暖饱腹的日子, 他们也向往城市人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 还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 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这样, 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总体发展。

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我国农村根植于自然经济, 农业的弱质性使农民形成相对保守的观念, 小农经济意识强, 有的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在农村广泛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 普及法制教育, 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转变观念, 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 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 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稳定, 农民生活富裕, 农村改革深得人心, 农民去除以往自卑、封闭、依附、模仿心理, 变得独立、开放、乐观、向上, 农村社会平等友爱、和谐共处, 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分不开的, 因此, 要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矛盾,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 了解农民、关心农民, 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 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新农村建设中文明乡风的培育途径

1. 破除不健康的风俗习惯, 倡导新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惯性, 许多风俗很难自行消亡。移风易俗, 必须在破除不健康的风俗习惯的同时, 倡导新的风俗习惯。如婚嫁、丧葬、节日、宴请等习俗的改革, 就需要以新的风尚来取代旧的习惯。婚嫁禁止铺张浪费, 提倡勤俭节约;丧葬禁止封建迷信、薄养厚葬, 提倡科学文明、健康娱乐;节日、宴请禁止铺张浪费、宗法家族旧思想, 提倡尊老爱幼、村民平等新观念等。一些不良的旧风俗往往在“老规矩”, “风俗人情”的外衣下, 形成一种束缚和控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无形力量。比如不干不净不生毛病, 可以在外力的诱导下, 由农民自己自发的革除, 树立清洁卫生新意识;逢事大操大办宴请 (如小孩百日、乔迁等) 等则由地方政府订立有关民俗活动的法规, 靠广大农民的监督, 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2. 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各个方位素质。

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指出:“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很薄弱, 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 青少年失学现象仍较严重。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办学;增加教育经费, 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加强师资力量配备等。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 既扫盲, 又对农民进行技能训练或再教育, 使广大农民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掌握科学技术、善于经营管理、便于劳动力转移的掌握农业和其他专业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 使农民掌握相应的技术, 进行种植、养殖。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培训, 使广大农民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自觉地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配置农业资源,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发展了, 青壮年外出或经商或打工不再是农村致富的首先方式, 较多的青壮年扎根现代农业, 有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实施。

4. 加强村庄组织化建设, 实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村庄组织化建设包括:村庄布局合理, 建筑布局错落有致, 农户住宅实用美观;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 主次分明, 村内主干道硬化、亮化;村庄和农户庭院有绿地, 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 管网布局合理, 自来水普遍入户;农户皆有卫生厕所, 人、畜、禽分居;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 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 基本消除垃圾和废水污染。村庄组织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居住条件, 配套必要的公共设施, 促进农村的繁荣与和谐。

5. 普及法制宣传教育,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继续做好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各地经过多年的总结积累了许多农村普法的成功经验, 如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普治结合、注重实效, 开展法制村创建活动等。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 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 培养建立法律观念和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为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尽可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首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 如发展文化馆 (站) 、图书馆 (室) 以及科教、影视、体育等设施。其次要搭建文化平台, 注意文化娱乐活动的导向和教化功能, 寓教于乐, 引导农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系统挖掘, 建立有效的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摘要: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中, 乡风文明是核心, 内容包括风俗、文化、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建设好, 关键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新农村,乡风文明,培育

参考文献

[1]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993.

[3]徐再高.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村庄组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08.

上一篇:获得成功的方法作文下一篇:读后感(施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