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会工作要点定

2024-07-23

全市工会工作要点定(精选4篇)

全市工会工作要点定 篇1

关于印发《2011年孝感市工会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总工会,市直各单位工会:

现将《2011年孝感市工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落实。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2011年孝感市工会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市委和省总一系列重要会议的精神,以推进孝感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服务职工群众为主旨,着力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着力为职工服务解困难、着力为企业和谐显作为,着力落实‚两个普遍‛,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群众性影响力与凝聚力作用,为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再立新功。

一、着力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努力使劳动竞赛成效更突出,工人阶级先进性更彰显。

1、深入开展‚奋战‘十二五’、建功在荆楚‛主题劳动竞赛活动。贯彻落实《关于组织动员全省职工开展‚奋战‘十二五’、建功在荆楚‛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活动的决议》和2011-2015年全省劳动竞赛规划,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为重点,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在竞赛领域上,突出在全市6个产业(电子信息、石化、轻工、纺织、交通、建筑)开展‚四创‛劳动竞赛,努力推动我市经济 2 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竞赛内容上,突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广泛开展 ‚五小‛活动和 ‚六个一‛活动,动员职工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做贡献。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竞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推动非公企业劳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组队参加省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2、大力加强班组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在拓宽创建领域、深化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增强创建效果上下功夫。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班组。会同市安监局在全市非煤矿山行业企业广泛深入开展‚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向省总选推一批开展‚班组安全建设‛工作的先进典型班组,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市班组建设上台阶。

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认真做好‚五一‛劳动奖状(章)评选表彰工作。2011年是市‚五一‛劳动奖状(章),省‚五一‛劳动奖状(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章)表彰年。五一前夕,市总将评选表彰一批市五一奖章、市五一劳动奖状、市工人先锋号。同时向省总推荐一批全国(省)五一奖状(章)、工人先锋号。进一步加强劳模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一次全国省部级劳模生活状况调查,对全市省部级以上劳模参加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以及住房等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好市级劳模摸底登记工作,加强劳模动态管理;不断探索劳模困难救助的长效 3 机制。精心组织两级劳模生活困难、特殊困难补助金的发放工作。组织部分省部级以上劳模免费疗休养。

4、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职工,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制定《孝感市职工素质建设五年规划》。坚持用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引领职工,坚持用知识技能培育职工,深入开展创争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职工。以职工书屋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读书活动,全市新建职工书屋21家,新建书屋示范点4家。加强工会职业培训阵地建设,创新职业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培养更多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职工。各县市区培训职工人数不少于3000人。

5、继续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突出工作特色,把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从2011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组织85%以上的女职工参加建功立业实践活动,使20万以上女职工提升技术等级;组织80%以上的女职工接受各类教育培训,使10万以上女职工提升学历层次。针对新时期女职工群体的实际需求,搭建工作平台,吸引女职工广泛参与,推动活动向各行各业女职工群体拓展。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女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以争创 ‚五一巾帼奖‛、‚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标兵)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评先表彰活动。注重发现、培养和选树典型。‚三八‛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二、着力为职工服务解困难,努力使广大职工生活得更有尊严、工作得更加体面

6、做好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加大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活动力度。发挥工会‚职工就业培训基地‛的作用,深入实施‚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行动‛,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下岗职工、农民工提升就业竞争力。全市工会组织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2000人;家政培训500人;创业培训500人。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做好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工作,全市工会组织帮助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2000人。开展创业帮扶工作。推动市内有条件的大中企业和劳模所在企业在双赢基础上,实施项目创业帮扶。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推进自主创业。

7、推进帮扶维权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四位一体‛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力量,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有效整合党政赋予的资源手段,发挥好‚四位一体‛平台作用。切实发挥好市、县两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12351‛维权热线的作用,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完善帮扶工作制度,努力把困难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制度健全、服务到位、充满爱心的困难职工之家。

8、切实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狠抓‚送温暖‛、‚金秋助学‛、‚农民工维权月‛等工会帮扶品牌工程不放松,积极筹措资金,‚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 温暖‛,多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形成一般困难机制帮、突出困难重点帮、突发困难及时帮的帮困工作格局。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工会帮扶体系。广泛开展武汉城市圈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全市新增3万名职工参加武汉城市圈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开展女职工‚双千工程‛,全市为1000名困难女职工办理防癌保险,为1000名女农民工免费妇检。

9、强化农民工维权工作。继续开展2011年‚农民工维权月‛系列活动,不断创新深化、总结推广基层工会农民工维权先进经验。加强农民工异地维权工作,建立基层工会办案奖励制度,加大异地侵权案件查处力度,联合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巡查慰问。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参与克扣、拖欠、逃逸工资案件的调处,探讨从体制机制上治理欠薪问题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帮扶工作。继续开展‚工会工友帮扶行动‛,组织实施好‚农民工平安返乡‛、‚农民工维权月‛活动。为3600名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生活救助;为1000名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就学提供援助。

10、丰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开展送电影、送演出等多种形式的送文化活动,丰富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职工文化品牌。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推动职工群众广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组队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全省职工文艺展演。加强文化宫、俱乐部等工会文化阵地建设,推进职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好省‚五一新闻奖‛、‚职工画廊‛作品的推报工作。

三、着力为企业和谐显作为,努力使劳动关系更加协调、职工队伍更加稳定

11、深入开展‚创建劳资和谐企业、争当产业倍增先锋‛活动。在全市11个重点产业和300家企业中开展‚创建劳资关系和谐企业,争当产业倍增先锋‛活动, 促使职工权益的实现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效益同向、与社会保障同享,让职工群众更加公平合理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制定创建考核评比办法,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提炼 ‚创争‛活动的有益经验,促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并表彰30家优秀企业单位。

12、拓宽和创新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2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建制率力争达到70%以上;促进职代会制度的规范运作,继续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的覆盖面。制定孝感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评估细则和考核量化表。上半年召开职代会规范化建设推进会。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全市企事业单位重点是建会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实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覆盖。完善劳动法律监督机制。推动全市100人以上已建工会的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探索在市、县工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庭,市、县工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组织。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试行配备执业律师兼职地方总工会副主席或企业工会副主席。配合人大、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劳动保障法律的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基层企业正确运 7 用‚两书‛制度,开展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工作,对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制度进行专题调研。

13、加强工会信访维稳工作。深入开展工会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活动和工会干部‚进万家企业、访万名职工、解万家困难‛活动,提高信访维稳工作实效。健全劳动关系预警、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纠纷苗头和不稳定因素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协助党政及有关方面妥善处置集体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适应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职工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做好孝感工会网的建网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准确把握职工利益诉求和思想脉搏,注重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市县工会要普遍建立职工心理咨询指导组织,依托帮扶中心举办心理咨询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14、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在推动有毒有害企业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同时,督促企业为职工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办理工伤等社会保险,切实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督促和指导基层工会认真做好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的协商签订工作。力争到年底,国有企业签订率达到100%,非公有制企业签订率达到55%以上,继续深入开展以‚安康杯‛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劳动保护活动。将活动延伸到中小型企业、非公企业和社区。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职工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和制度建 设,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制度和机制。积极配合部门做好全市劳动安全卫生专项治理整顿、‚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宣传周‛等活动。

四、着力落实‚两个普遍‛,努力使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更广、凝聚力更强

15、抓好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坚持目标管理和考核奖励制度,完善‚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联合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党建带工建‛工作,6月份与组织部联合召开党工共建创先争优现场推进会,积极探索县以下小型非公企业建立区域(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和联合党支部新路子,总结一批‚党工共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以非公企业为重点,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商贸楼宇、集贸市场等领域和商贸、休闲娱乐等行业以及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新社会组织开展‚百日建会攻坚行动‛,加强对各地集中建会工作的实地督导。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为抓手,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继续深入贯彻全总‚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精神,稳步推进地区行业工会联合会的建设,今年力争新建区域(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21个。力争到2011年底全市企业法人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到65%、80%。

16、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认真抓好职工200人以上企业工会和职工不足200人的规模以上企业工会工作规范化建设,完成达标企业的提 档升级。对规范化建设已达一级标准的企业工会适时进行抽查。深入推动职工之家建设活动。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贯彻落实全总《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会员评议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大力开展职工之家创建工作,继续在各地各单位普遍开展会员评家活动。

17、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三年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从实际出发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大力推行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不断扩大中小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力争到2011年底,全市建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率达到60%。坚持把提高普通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作为关键,把劳动定额标准制定和管理作为重点,促进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市总今年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组织,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和职工协商代表的培训,积极培育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典型。

五、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使工会干部的能力更强、作风更实

18、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和省总的重要指示精神,统一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学习贯彻省委市委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工 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职工宣传思想工作,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切实将各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信心,始终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性优势,保持与职工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为职工服务,把党的温暖送给职工,把职工的要求反映给党委政府,真正架起党与职工的桥梁。

19、切实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的建设。坚持做好工会干部协管工作。指导县市区工会和大型企业工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区域(行业)性工会主席选配管理试点。将已建立的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逐步纳入工会主席选配管理试点,将选聘的公益性和从退休退养中选聘的协理员逐步转换到工会联合会的岗位。加强工会协理员队伍管理。4月份将举办一期工会协理员培训班,根据市总制定的协理员考核办法,加大对协理员的考核力度。深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工会组织和优秀工会工作者。

20、加强对工会经费和资产的审查审计监督。继续推进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县级工会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继续推进国税代收和财政划拨,着力巩固和完善工会经费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工会会计制度》、《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工会财务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预算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21、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加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工会工作显著成绩,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社会影响。健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制度,通过调研、总结和理论提升,提高工作标准和质量,实现工作创新。认真做好全总、省总报刊征订工作。抓好工会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统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节能等工作。

全市就业工作要点 篇2

2020年xx市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为主线,以稳住现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岗位为着力点,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就业局势稳定,为全面建设实力xx、大美xx作出积极贡献。

总体任务是:坚持“xxxxx”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就业工作落实。“x”:一量两率,即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目标任务;

“x”:x个平台,即“接您回家”创业园和人力资源产业园,为返乡人员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

三个“x”。,分别为:x个重点群体,即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群体就业;

x个品牌,即持续打造“接您回家”活动、“x+n”常态化招聘和“阜创汇”app品牌,形成xx特色;

x大保障,即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倡导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的人社服务理念,确保贫困劳动力、务工返乡群体兜底安置。

主要目标是: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以上目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x.x%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

组织xxxx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保持在xx%左右;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xx%;

开发xxxx个以上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xx%,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工作

(一)鼓励企业新增就业。对新增就业岗位的小微企业、就业扶贫车间和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根据新签订xx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人员数量,由就业补助资金按照每人xxxx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其中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因疫情无法返回湖北就业人员的,标准提高到每人xxxx元,每户企业最高不超过x万元。

(二)加强企业稳岗力度。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比例由上企业及职工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含补缴)的xx%提高至100%。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用政策,2020年x月至x月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月至4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加大融资扶持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

其他同

(二)落实重点企业扶持政策。对疫情防控期间纳入省、市级应急物资采购名录的定点企业,以及保持正常生产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按照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每人xxx元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xx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与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不重复享受。简化经办流程,提供主动服务,加快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落地。

(三)持续做好企业用工服务。针对性开展复工返岗“点对点”服务,为重点企业配备“人社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x+n”现场招聘,扎实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健全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全面推进“共享员工”等用工余缺调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本地用工资源,定期收集全市产业园区、企业、项目用工情况,通过xx公共招聘网、xx“慧就业”招聘求职平台等载体发布。鼓励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我市企业招聘员工,按就业超过x个月实际到岗人数给予服务机构一次性补助。

(四)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将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扩大岗位规模,强化岗位管理,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助推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就业工作表彰奖励,深入挖掘在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来的就业先进典型,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讲好就业故事,弘扬劳动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二、推深做实就业优先政策

(五)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完善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投资对就业带动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精准补短板项目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创新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改善就业结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构建吸纳就业的新动力源。

(六)支持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巩固减税降费实效,落实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

适当放宽裁员率标准,将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裁员率标准放宽至x.x%。对参保xx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裁员率放宽至不超过企业参保职工总数的xx%,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岗位。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规范安全生产、环保治理等监督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和中长期贷款,不盲目抽贷断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七)健全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完善落实稳就业政策,出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稳就业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凭证、畅通办理。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认真评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项治理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制定“十四五”就业规划,建立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带动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或产业。

三、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八)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面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施展才华,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青年见习计划。安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落实校园招聘会补贴政策。提前交接摸排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加大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做好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大学生等就业工作,加强招聘领域监管,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着力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就业和培养相互支撑。

(九)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健全完善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转移就业服务,有效解决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深化劳务对接,扩大“接您回家”活动的影响力,引导更多技能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支持更多创业者回乡投资兴业。结合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吸纳返乡未就业人员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支持返乡创业各项举措,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和返乡创业示范县建设。

(十)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组织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实施退役军人“就业起航”行动,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帮扶,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推进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做好退役军人定向、直招、专招工作。

(十一)促进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对已经就业创业或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指导、技能培训、补贴奖励等服务,引导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

四、坚决打赢精准就业脱贫攻坚战

(十二)巩固就业脱贫工程成果。把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中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弱(半)劳动力,常态化实施就业帮扶增收行动,落实“四带一自”“四帮四促”“四个一批”等帮扶举措,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脱贫,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动态“清零”。集中兵力打好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继续实施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并在项目、资金、资源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倾斜。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

(十三)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深入推进“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驿站规范管理和动态调整,强化对取消认定车间分类管理和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就业扶贫车间帮扶,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扶贫载体带贫减贫成效。扎实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管好用好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

(十四)推进技能脱贫培训民生工程。持续推动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技工院校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农村贫困户家庭学生“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确保实现“应补尽补”。大力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引领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脱贫攻坚。

五、深入实施“创业颍淮”行动计划

(十五)优化创业环境。落实《xx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按照“四最”营商环境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深化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全面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开展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试点。创新监管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十六)强化政策扶持。支持“小店经济”“地摊经济”“旅游经济”和步行街发展,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和管理模式,鼓励居民通过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增收。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提供最高xx万元的创业担保政府贴息贷款。对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创业对象申请xx万元及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按照“1+8+n”的整体布局,推进“接您回家”创业园建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园区支持,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税务、财政、金融、经信部门配合的的管理服务机构,完善调度机制、会商机制和考核督办机制,引进专业运营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程“帮办”服务。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高校建设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各地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和培训基地。

(十七)优化创业服务。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开展第x届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创业联盟、创业指导师队伍作用,推进创业服务云平台服务功能扩展,利用创业服务云平台发放电子创业券。以“行业支撑,落地发展”为主线,举办x期“创业颍淮”特训营,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

六、健全完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八)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健全统一失业登记办法,优化线上失业登记系统。建立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制度,完善公共招聘信息发布平台。优化升级现有公共招聘网络平台,发挥xx公共招聘网主渠道功能,开通特色招聘专区,打造覆盖线上线下的全天候招聘机制。常态化推进“x+n”招聘活动,举办“周三招工”“周六招才”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和地方特色的n项招聘活动,整合xx里庙、xx东门、xx等各类临时用工市场,统一纳入“x+n”系列活动规范管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窗口练兵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和水平。

(十九)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技工大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行业部门技能培训,广泛开展高危行业领域技能培训工作,扩大补贴性技能培训覆盖面,加强专账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完成x.x万人次以上培训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全力备战第xx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开展“阜创汇”职业技能竞赛,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计划。

(二十)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依托经开区xxxxxxx平方物业和人社局xxxx平方劳动保障大厦,打造涵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招才引智两大功能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切实规范流动人员档案服务管理。

七、全力做好就业领域风险防控

(二十一)加强形势监测和研判。做好就业常规统计、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和重点企业监测,完善企业用工等重点监测制度,提高就业信息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加强移动通信、铁路运输等大数据比对分析,健全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密切关注就业动态,强化专项监测、实地调研,及时捕捉苗头隐患,持续充实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强力政策储备。

(二十二)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指导各地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制度,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民生工程,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权益维护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兜底困难劳动者就业。巩固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中职工安置成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

(二十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化解劳动关系风险苗头,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做好困难企业职工思想疏导,引导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共克时艰。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规范网络招聘行为,打击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八、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优化市、县就业创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约谈制度。开展就业政策落实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履行职责,推动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

(二十五)强化资金保障。指导各地积极投入就业补助资金,用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支持有条件的县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滚存结余设立地方就业风险储备金。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加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管理。

(二十六)弘扬真抓实干作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作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全市就业工作要点

2020年xx市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为主线,以稳住现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岗位为着力点,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就业局势稳定,为全面建设实力xx、大美xx作出积极贡献。

总体任务是:坚持“xxxxx”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就业工作落实。“x”:一量两率,即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目标任务;

“x”:x个平台,即“接您回家”创业园和人力资源产业园,为返乡人员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

三个“x”。,分别为:x个重点群体,即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群体就业;

x个品牌,即持续打造“接您回家”活动、“x+n”常态化招聘和“阜创汇”app品牌,形成xx特色;

x大保障,即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倡导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的人社服务理念,确保贫困劳动力、务工返乡群体兜底安置。

主要目标是: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以上目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x.x%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

组织xxxx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保持在xx%左右;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xx%;

开发xxxx个以上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xx%,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工作

(一)鼓励企业新增就业。对新增就业岗位的小微企业、就业扶贫车间和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根据新签订xx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人员数量,由就业补助资金按照每人xxxx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其中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因疫情无法返回湖北就业人员的,标准提高到每人xxxx元,每户企业最高不超过x万元。

(二)加强企业稳岗力度。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比例由上企业及职工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含补缴)的xx%提高至100%。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用政策,2020年x月至x月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2月至4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加大融资扶持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

其他同

(二)落实重点企业扶持政策。对疫情防控期间纳入省、市级应急物资采购名录的定点企业,以及保持正常生产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按照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每人xxx元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xx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与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不重复享受。简化经办流程,提供主动服务,加快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落地。

(三)持续做好企业用工服务。针对性开展复工返岗“点对点”服务,为重点企业配备“人社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x+n”现场招聘,扎实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健全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全面推进“共享员工”等用工余缺调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入挖掘本地用工资源,定期收集全市产业园区、企业、项目用工情况,通过xx公共招聘网、xx“慧就业”招聘求职平台等载体发布。鼓励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我市企业招聘员工,按就业超过x个月实际到岗人数给予服务机构一次性补助。

(四)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将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扩大岗位规模,强化岗位管理,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助推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就业工作表彰奖励,深入挖掘在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来的就业先进典型,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讲好就业故事,弘扬劳动精神,坚定必胜信心。

二、推深做实就业优先政策

(五)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完善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投资对就业带动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精准补短板项目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创新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改善就业结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构建吸纳就业的新动力源。

(六)支持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巩固减税降费实效,落实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

适当放宽裁员率标准,将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裁员率标准放宽至x.x%。对参保xx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裁员率放宽至不超过企业参保职工总数的xx%,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岗位。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规范安全生产、环保治理等监督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和中长期贷款,不盲目抽贷断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七)健全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完善落实稳就业政策,出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稳就业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凭证、畅通办理。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认真评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项治理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制定“十四五”就业规划,建立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带动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或产业。

三、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八)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面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施展才华,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青年见习计划。安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落实校园招聘会补贴政策。提前交接摸排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加大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做好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大学生等就业工作,加强招聘领域监管,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着力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就业和培养相互支撑。

(九)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健全完善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转移就业服务,有效解决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深化劳务对接,扩大“接您回家”活动的影响力,引导更多技能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支持更多创业者回乡投资兴业。结合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吸纳返乡未就业人员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支持返乡创业各项举措,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和返乡创业示范县建设。

(十)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组织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实施退役军人“就业起航”行动,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帮扶,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推进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做好退役军人定向、直招、专招工作。

(十一)促进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对已经就业创业或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指导、技能培训、补贴奖励等服务,引导残疾人积极融入社会。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

四、坚决打赢精准就业脱贫攻坚战

(十二)巩固就业脱贫工程成果。把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中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弱(半)劳动力,常态化实施就业帮扶增收行动,落实“四带一自”“四帮四促”“四个一批”等帮扶举措,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脱贫,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动态“清零”。集中兵力打好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继续实施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并在项目、资金、资源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倾斜。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

(十三)深入推进就业脱贫工程。深入推进“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驿站规范管理和动态调整,强化对取消认定车间分类管理和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就业扶贫车间帮扶,充分发挥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基地等扶贫载体带贫减贫成效。扎实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管好用好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

(十四)推进技能脱贫培训民生工程。持续推动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技工院校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农村贫困户家庭学生“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确保实现“应补尽补”。大力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引领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脱贫攻坚。

五、深入实施“创业颍淮”行动计划

(十五)优化创业环境。落实《xx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按照“四最”营商环境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深化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全面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开展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试点。创新监管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十六)强化政策扶持。支持“小店经济”“地摊经济”“旅游经济”和步行街发展,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和管理模式,鼓励居民通过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增收。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提供最高xx万元的创业担保政府贴息贷款。对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创业对象申请xx万元及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按照“1+8+n”的整体布局,推进“接您回家”创业园建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园区支持,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税务、财政、金融、经信部门配合的的管理服务机构,完善调度机制、会商机制和考核督办机制,引进专业运营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程“帮办”服务。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高校建设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各地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和培训基地。

(十七)优化创业服务。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开展第x届创业大赛,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品牌。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创业联盟、创业指导师队伍作用,推进创业服务云平台服务功能扩展,利用创业服务云平台发放电子创业券。以“行业支撑,落地发展”为主线,举办x期“创业颍淮”特训营,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

六、健全完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八)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健全统一失业登记办法,优化线上失业登记系统。建立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制度,完善公共招聘信息发布平台。优化升级现有公共招聘网络平台,发挥xx公共招聘网主渠道功能,开通特色招聘专区,打造覆盖线上线下的全天候招聘机制。常态化推进“x+n”招聘活动,举办“周三招工”“周六招才”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和地方特色的n项招聘活动,整合xx里庙、xx东门、xx等各类临时用工市场,统一纳入“x+n”系列活动规范管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提升计划,开展窗口练兵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和水平。

(十九)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技工大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行业部门技能培训,广泛开展高危行业领域技能培训工作,扩大补贴性技能培训覆盖面,加强专账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完成x.x万人次以上培训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全力备战第xx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持续开展“阜创汇”职业技能竞赛,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计划。

(二十)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依托经开区xxxxxxx平方物业和人社局xxxx平方劳动保障大厦,打造涵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和招才引智两大功能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切实规范流动人员档案服务管理。

七、全力做好就业领域风险防控

(二十一)加强形势监测和研判。做好就业常规统计、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和重点企业监测,完善企业用工等重点监测制度,提高就业信息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加强移动通信、铁路运输等大数据比对分析,健全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研判机制。密切关注就业动态,强化专项监测、实地调研,及时捕捉苗头隐患,持续充实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强力政策储备。

(二十二)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指导各地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制度,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民生工程,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权益维护等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兜底困难劳动者就业。巩固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中职工安置成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

(二十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化解劳动关系风险苗头,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做好困难企业职工思想疏导,引导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共克时艰。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规范网络招聘行为,打击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八、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优化市、县就业创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约谈制度。开展就业政策落实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履行职责,推动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

(二十五)强化资金保障。指导各地积极投入就业补助资金,用好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支持有条件的县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滚存结余设立地方就业风险储备金。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加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管理。

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要点 篇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新城管新作为为导向,遵循人性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要求,围绕“改革再攻坚、治理再突破、服务再优化、基础再夯实”总方向,重点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进程,为努力打造智造名城、创新名城、开放名城、生态名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贡献“城管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一、聚焦政治建设,推进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聚焦精细管理,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1.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重点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面,逐步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居民小区开展撤桶并点试点工作。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推动有害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2.整治提升街区环境。以《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试行)》为指导,继续开展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示范道路”“示范街区”“示范小区”试点工作以及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推动市容环境品质提升。

3.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优化城市绿道网络,加快城市绿道步道互联互通,打造街头绿地游园。持续推进园林重点工程建设,启动中江公园木栈道改造等工程,新增、提升城市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绿道27.33公里。

4.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全面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体检,启动灾后重建,修编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编制“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规划。完成排水管网、过街箱涵清疏工作,全面开展城区道路易涝点和隐患点整治,提升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能力。

5.强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以《芜湖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为依据,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程序,推进户外广告规范整治工作,依法拆除违规户外广告。加强报刊亭规范管理,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堆乱放等问题,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6.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提升城市道路机械化水平。推广“一把扫帚”和“日扫夜洗”模式,实现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洒水降尘全覆盖。开展路见本色深度保洁行动,全面提升环卫精细化作业水平,打造芜湖环卫品牌。结合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115”示范项目。实施厕所精细化管理,规范设置标识标志,落实“一厕一人”保洁要求,继续打造公厕建设管理精品亮点。

7.加大市政设施管护力度。对市政道路、桥梁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提升道路品质。做好路灯设施管养,确保亮灯率常年达98%以上。全面清理、整治井盖损坏、丢失现象,保证窨井完好。

8.强化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推广使用新型智能环保密闭运输车辆,充分运用建筑垃圾智慧管理平台,对建筑垃圾清运实行全程管控。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推行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建筑垃圾消纳场设置和处理项目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开展存量治理,减少建筑垃圾污染。

9.巩固违法建设治理成果。加大违法建设治理督查督办力度,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防控体系,推进“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拆除,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现零增长。

三、聚焦项目攻坚,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1.推进智慧城管系统建设。认真落实安徽省智慧城管建设导则,加快推进市县区级数字城管平台功能拓展和智慧化升级,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智慧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城市智慧排水”管理体系。

2.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要求,加快推进芜湖绿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焚烧处理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开工建设三山经济开发区餐厨(厨余)废弃物处置特许经营权BOO项目,建成投产无为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稳定运行繁昌区水泥窑配套建设协同处理飞灰项目。

3.开展城区环境整治提升第一年行动。以中心城区道路、轨道交通1号线及2号线一期沿线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对沿线市政设施、绿化、户外广告、店招等逐一梳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面貌。

4.推进市政设施工程项目。推进通沟污泥处理工程,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实施市管排涝设施改造建设、市管泵站设施提升改造、市管泵站双回路建设等灾后重建项目,启动陡门巷排涝泵站改建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建设,实现净化后的尾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四类水。

5.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提高轨道交通1号线及2号线沿线景观绿化水平,对轻轨沿线下中分带、侧分带及人行道等绿化进行整体建设。提升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水平,对芜宣高速出入口景观绿化进行提升,美化城市形象。

四、聚焦体制机制,推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1.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机制。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规范城市管理执法的权力和责任。落实好城市管理委员会高位协调机制,强化对全市城市管理的统筹指挥、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继续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优化城市管理五大工作体系,系统构建扁平化指挥体系,加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权重,健全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机制。

2.深入推进“门前三包”专项整治行动。创新形成市民主体、政府主责、部门主动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组织开展示范街和示范经营户评比活动,巩固整治成果。

3.继续实施“城管小事”。围绕贴近群众身边事,把握选好事、解难事、办成事三个关键点,通过网络征集、调查问卷等方式,继续确定一定数量的“小事”并组织实施到位,提升城管社会影响力。

4.着力夯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开展“1+11+N”安全专项行动三年整治工作,落实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任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三清单”管理模式,健全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管理、行政执法等五大领域安全生产防控机制,促进行业安全有序。

5.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时序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项目、飞灰处置暨封场项目。持续加大渣土违法违规运输的治理力度,密切部门协作,坚决遏制渣土运输扬尘污染现象。扩大执法巡查覆盖面,加大对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依法依规取缔露天烧烤行为。

6.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工作,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做好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录入工作,不断优化和精简办理环节及申请材料,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五、聚焦文明规范,推进执法能力逐步提升

1.坚持法治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机关建设要求。提请出台《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持续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执法决定合法有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普法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六进”活动。

2.规范执法行为。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建设。建立执法能力考评机制,深入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执法业务培训和知识竞赛活动,评选“执法业务能手”。加大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力度,努力提升人均办案率,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3.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强化队伍教育管理,全面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务实”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六、聚焦深度融合,推进模范机关精准创建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坚毅笃行,持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结合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举办征文、演讲、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活跃组织生活形式,严格落实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对标对表大力创建模范机关、“两应”党组织活动,积极做好与联系单位结对共建工作。探索建立党支部活动旁听、观摩、讲评制度,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度打造“城管小事”党建品牌,着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3.加强党的作风纪律建设。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实施细则精神的贯彻落实,驰而不息地遏制“四风”新问题,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上向善,提高机关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抓细抓实。加强效能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4.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扎实做好文明单位创建、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机要保密、档案管理、信访维稳、平安建设、国家安全等各项工作,促进城管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请销假等管理制度。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加强财务检查、审核,规范招投标程序,确保完成预算执行目标。做好工会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2009年全市国税工作要点 篇4

滁国税发„2009‟17号

关于印发《2009年全市国税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市国税局机关各内设机构、直属机构、事业单位:

现将《2009年全市国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日

抄送:安徽省国家税务局,滁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安徽省滁州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9年2月20日印发

打印:付欢 校对:办公室 王传峰 份数:27

以票控欠、强制执行等法律赋予的各种手段大力清压陈欠,杜绝发生新欠。

(五)严格收入考核。按序时进度逐月分解、考核收入任务,确保完成年度收入计划。

二、坚持依法治税促公平

(六)严格落实税收政策。深化丰源工程,围绕省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52条意见,积极跟踪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等新税收政策执行效果,落实结构性减税等国家涉税宏观调控措施,全面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按季组织召开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会,关注重点企业,建立政策落实监测点,切实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七)着力规范税收执法。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细化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统一尺度、规范操作,进一步降低税收执法风险;落实税务行政审批监督制度,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评估新版税收执法考核系统应用效果,拓展税收执法自动化考核范围,适时组织开展人工税收执法考核试点,完善税收执法考评机制;开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卷评查,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国税执法进行评议,减少税收执法过错。

(八)大力整顿税收秩序。创新稽查方式方法,以偷逃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利用其他抵扣凭证虚开骗抵税款等涉税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对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联合开展

换机制。

(十一)大力强化税收征管。落实业务重组工程,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征管运行机制,优化征管质量考核;与地税、工商、财政、银行、质检等部门密切联系、共享信息,与地税部门在税务登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上加强协作;贯彻落实新发票管理办法,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限量限额、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管理,推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开具系统、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开具系统,推进普通发票交叉比对,加大对发票违章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探索改进个体定税工作。

(十二)切实推进各税管理。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收购、残疾人安置等特殊企业税收管理;做好机动车零售企业纳税申报“一窗式”比对及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开具数据的采集、发票认证等工作。强化培训辅导,确保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平稳运行;改进对企业间关联交易、跨地区经营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企业改组清算等特殊事项的涉税管理,组织开展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深化分类管理,与地税部门联合开展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严格落实车购税优惠政策及“依票管理、依率计征”原则,进一步提高车购税管理水平。规范国际税收权益性投资收益征收预提所得税管理,分户建立年纳税100万元以上跨国企业相关信息电子档案,积极开展联合年检、税务审计、反避税、情报交换等工作。改进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出口退税审核程序,研究下放生产性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及有关证明开具权,加强逾期未申报退税、不退税等出口

(十六)强化系统应用。落实金税三期工程,及时升级各类应用系统,积极推广新系统,加强系统操作培训,学习好、操作好、管理好、维护好现有系统,结合工作实际适时研发相关应用软件,提高系统应用和运维水平,力争在省局举行的部分应用系统操作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十七)加强数据管理。进一步整合征管查各环节及各系统储存的信息,完善数据通报、问题整改机制及数据应用平台,针对税收征管难点、热点问题深化数据分析应用。

(十八)改进内外网站。分步改版内外网站,突出应用功能,优化版面设计,拓展网站内容,丰富交流项目,落实维护责任,完善日常透明式目标管理考核、“四位一体”互动、远程教育、工作流等应用平台。

(十九)注重信息安全。及时清查违规使用计算机行为,积极防范病毒;分类确定数据安全等级,突出重点防护;开辟FTP服务器个人存储空间,对重要工作数据实行异址备份。

六、狠抓队伍建设树形象

(二十)强化思想教育。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培养干部职工高尚健康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

(二十一)推进班子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落实各项监督措施,完成对所有县

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切实加强“两权”监督制约,试行“廉政风险管理法”、惩防体系建设“六个机制”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强化权力内控;积极实行税务稽查案件回访、办税服务厅服务质量评价、税务人员下户使用廉政监督卡、“一案双查”等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考核追究。

七、规范行政管理提效能

(二十五)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国税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落实意识、效率意识,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深入落实工作规则及国税系统效能建设十项制度,推进工作调研。优化建言献策平台,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按省局统一部署推行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密切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作,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责任追究。

(二十六)推行机构改革。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国税系统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县(市、区)两级国税机关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十七)严格财务管理。严格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行财务管理承诺制,充分利用网络版财务管理软件加大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分析,加强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和基建管理,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互动式财务审计。

(二十八)优化政务服务。改进日常透明式目标管理考核,精简考核项目,突出重点指标,规范考核流程;优化目标管理考核系统,将对市局机关科室考核纳入系统管理。认真落实信访、保密工作责任制。积极做好机关后勤保障工作。

上一篇:大学生家教心得体会下一篇:总经理2014元旦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