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8篇)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1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安定区香泉民族中学
王宝林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在,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网上搜索,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这些研究以认知规律、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以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本校实际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制定课堂教学流程,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有些地方也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中国教育报》也评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九大“范式”,它们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共性大于个性。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相互衔接,有助于丰富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相统一。最为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在这些问题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以下问题: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整体建构教学强调一开始教师要把主要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因为人的潜能是很大的。
2.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强调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就会自己去学习知识。
3.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4.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如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实践意义
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校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主要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文、理科各一种可学习借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学生目标: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认识和理解高效课堂这一理念,全方位多学科对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四种途径: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集体备课,整合教材,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导学案,20012年10月编印了4个学科的导学案;二是在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各学科研究出体现各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各学科在本学科模式下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课、阅读课、实验课等各种课型;三是研究教师培训策略。选拔悟性高的教师作为课题实验骨干教师,一带一、一带多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保证课题实验的优质资源。四是研究
课堂评价标准。目前,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五分数A、B、C、D四等级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进行评价。(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同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流程研究
2、不同学科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模式研究。
3、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和需要增加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根据系统论原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多不同。基本模式为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在导学案中,把学生自学的内容、方式、时间、要求、检测方式明确出来,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得疑难问题,标出来。
(3)合作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界限不严格。(4)展示点拨: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老师视各学习小组探究情况,将疑难问题分配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5)盘点收获: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6)达标测试: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并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英语检测中,要有口语练习。(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观察研究、测试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等方法。
行动研究的路线“新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调整——实施——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A.主要观点:
1.全面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长期冲击,教师满堂灌、压作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低效课堂依然存在,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语言平铺直叙(2)教师独霸课堂(3)假问题充斥课堂(4)教学方式单一
2.全面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所谓“高效”是指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以标导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内容(2)、小组合作,组内自学、讨论,当堂展示。
(3)、精讲巧练,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梳理知识体系,形成条理。(4)、当堂训练,适时点拨,反馈知识掌握情况
(5)、规范作业、强化监控,分层次完成《课后训练》中的题目,要求:(6)、知识检测与矫正。B.可能的创新之处:
1.利用“高效课堂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导学案设计方法,可以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问题,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解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2.利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全方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重,是“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有益探索,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研究措施与实践
(一)领导重视。学校领导一直高度关注该课题的进程,全面统筹课题的各项工作和资金保障。课题组核心成员4人,涵盖了每个学科。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带领全体领导干部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实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常态化。为保证效果,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至少每周听评课5-10节,逐周汇报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全校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二)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在学校课题研究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考虑到了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有模式不惟模式”,要求每个学科组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发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科目的学科模式和试卷讲评课型、复习课型等多个不同课型。
(四)说教材画知识树。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通教材、画所教学科的知识树,每个教师把教材了然于胸,做到厚积薄教。实验教师认真研究本学段的教材而不仅是所教年级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本学科整个学段的知识树(知识结构图)和每册教材的知识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和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主要学科本学段的知识树和每册教材的知识树图都要张贴到教室的墙上,便于学生平时学习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课后逐步减少直至不布置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以上实验的基础上,逐步编写出版各科的纲要信号图集(包括知识树)和教学模式集及典型课例。
(五)细化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明白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行动的方向,并能进行课题研究的成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根据学校现有教育发展程度、学生生源情况、教师教育水平等实际,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要素方面:(1)教学思想:依据新课标,贯彻新模式教学思想,体现本学科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目标指向: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突出、德育目标有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3)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设计因课制宜,教材重组合理科学,重难点突出且处理得当,处理好整体教学和局部探究的关系,讲授时间恰到好处,练习质高量中;(4)教学方法:方法与课型相得益彰,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运用得当且讲求实效,学生中心地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和调适。(5)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
过程充分,避免形式主义;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时间安排恰当。达标测试有实效,时间充分。
2、教学行为方面:(1)教师行为: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充满激情,教学行为规范,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整节课能吸引学生且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变、组织能力强,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教材驾驭能力强,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且具有激励性,课堂节奏恰到好处且时间掌握准确,板书简洁且富有启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学生行为: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自主学习时间,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分享,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争抢有序,讨论过程效率高,组员活动多,不讲与学习无关的废话,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改互批,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更正准确,解决问题效果好,能发现、质疑有价值的问题,发言声音洪亮,站姿规范,环节紧凑不浪费时间,不东张西望,学习认真投入度高,及时记录笔记,板书规范,能生成智慧,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过程,知道或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获得相应的培养与提升。
3、教学过程方面:(1)教学准备:备课充分、教材熟悉,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恰当引用学科最新信息;(2)教学实施:教学过程顺畅,能合理智慧地处理突发事件,教学情景设置科学有效;(3)教学反馈:课堂高效,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当堂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有个性、有创新、有亮点,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得到强化。
4、教学反思与调整:课堂教学完成后要求每位听课教师必须填写“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听课评价表,关注教师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小记或课例分析,是否根据自己的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是否能够不断在反思与发展中向前发展。
(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我校“师生课堂有效行为研究”是否具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关键点。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举措是:
2、形式化大为小。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每个小组可以是6人,但人数超过6人的,合作学习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解决的办法是:将每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一号组长带一个子小组,二号组长带一个子小组。可视情况再具具体问题分为更小的子小组。
3、实行组长统筹制。在自主探究时,组长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可及时协助老师督导组员完成情况;在合作交流时,各子小组先自行交流,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一号组长再统筹各子小组的交流情况,将大家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讨论,仍解决不了的再反馈个老师。
4、分工明确省时间。在合作交流时,老师会把各小组反馈的情况收集整理,然后交叉分配给各小组板书、讲解任务;各小组分到任务后,一般是板书的同时讲解的学生梳理讲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二号组长带领一名或几名学生板书,一号组长组织剩余组员帮助讲题的同学将讲解任务梳理清楚。执行讲题的同学在讲解过程中,不到位的先有本组补充,还不到位的再由其他组补充,都不到位的由教师补充。这样可以省不少时间。
(七)组织多轮赛课活动。以清怡中学教改会客厅为载体,实施实验骨干教师观摩课比赛、全校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比赛、新课堂模式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擂台赛、师徒共上一节课等多轮赛课,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意识促成长”的方针,组织新教师进行了青年教师擂台赛。通过多轮比赛,我校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得了锻炼,得到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并学会了一些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全校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大幅度提高。六 课题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4月1日—2012年6月30日)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各教研员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制定奖励考核办法。
3、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7月1日—2012年12月30日)
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
2、利用“一课多轮课例研究”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形成、研究过程。
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交流、评议。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
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有效课堂模式
3、收集整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出版研究论文集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大课题引领、小课题渗透已经成为基本模式。现在,教师参与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成为习惯,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逐步形成了学习型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卓有成效。
第二,课题研究让我校走向了名校。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2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情景传授新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任务型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一名有着32年中学英语教龄的教师和主管英语教学的学校领导,我针对我校英语科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展和我校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总目标
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课前教学设计能力、课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课后的发展性评价能力。
(二)具体目标
1. 教师要具备超前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改变传统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的理念,培养“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理念,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用英语交际。
2. 提高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的含义,并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各任务之间要相互联系,形成阶梯性以及挑战难点的任务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 提高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能力。
教师要懂得客观地、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性评价。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应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分长期观察、短期观察等。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工作的态度、撰写专业论文的次数和质量,常规教学中的备课质量、教学质量等来了解教师对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熟练程度。
(二)谈话法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特别是与学校年轻教师深入交谈,了解到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真知灼见,重点了解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效性的理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三)调查分析法
通过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学期期中和期末教学测评以及全县英语统测、学科竞赛等途径了解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程度和效果。
(四)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更新教育观念,贯彻纲要精神,借助理论经验,指导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
(五)归档法
把每个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整理成小档案,以供随时了解教师的发展情况,便于分析、统计。
(六)经验总结法
组织本校的英语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文章,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并定期有效地开展教师经验交流会,交流教学经验,推动英语教学向前发展。
四、研究的实施
我们制定了《惠东县平山二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方案,并以“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和“如何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能力”为研究目标,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习理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英语教研组内全面进行研究。下面是我们在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宽松和谐、活泼愉快的任务型教学环境
教师只有在对学校行政管理方式不感到排斥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激发教学创新的火花。如果有些学校领导自以为是地冒充权威,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加限制,指手画脚,不但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任务型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毫无实效。因此,学校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行政领导应放下架子,把自己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探讨学习,使任务型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威,创造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教学气氛。
(二)积极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教师的全面发展
公正选拔专业造诣强、学科修养高以及在教师中具有权威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牵头,年轻骨干教师为主的英语教师队伍,鼓励其他英语教师争当先进,积极进修。学校鼓励教师多渠道进修深造,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学习,下乡送课,鼓励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此,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1. 每年举办一次英语教师任务型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大赛,发掘教学新秀,扩大骨干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能力,不断积累丰富有关任务型教学的实践经验,大大推动了我校任务型教学的纵深发展。
2. 加强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实施历史已久,成效也显著。但是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实际需要,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备课方式。初一的集体备课强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侧重课外的小专题研究,如对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中西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3. 完善英语常规教学的公开课制度,做到每个教师的每节课都是优质课,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科组内部教师轮流上公开课,使常规课优质化,优质课常规化,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每位教师要坚持做到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任务型教学,将任务型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三)建立一套完整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任务型教学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注重过程和评价对象的教学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的效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增强了我校英语科组内的科研气氛,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几年来,教师们写了不少论文、教案、案例,同时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业务竞赛。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英语成绩在历年中考当中年年攀升。优秀率、及格率和高分人数均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实不易。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并树立自信心,养成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交际任务,具有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多次全国性英语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5年,由我指导的学生蔡安琪、杨文峰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二等奖,梁梦意、欧晨君在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六、研究后的反思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发表论文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3]王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效性研究[J].高中教育界,2014(3):42-46.
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铜梁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在铜梁区排位第二,由于有铜梁中学强大的压力,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我组教师4人,两位老教师两位新教师。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高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高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练习的研究,精心设计练习题,试题必须有针对性,题量适中,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组全体成员:陈升槐、代升智、周雨、刘旭辉;全体高一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6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4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二)开展历史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高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历史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心得、案例等。
七、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教案集、学习笔记集、优秀论文集等,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因为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5
站点首页教案课件说课稿试题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主题班会评课稿综合教育剧本活动教师考试热门标签:人教版(835)四年级(393)
苏教版(384)教科版(323)小学(299)三年级(299)科学(263)当前位置:找教案 → 资料阅览 → 教育百科 →
课题研究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7-08 13:39:12Tags:作者:佚名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学习的优化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本质及其课程体现形式
(一)高中语文学科本质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涵,(1)语文自身是一种交际工具,(2)语文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工具,(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人文性”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3)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尊
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有综合学习的能力。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从读的方面、写的方面、听和说的方面、文化积淀和拓宽学习内容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途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核心是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人文特性可以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而学习方式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学得与习得,学得是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该语言的过程,概言之,学得是一种理性的学习方式,习得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高中语文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方式上,要注意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和合作精神的综合运用。
(三)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现形式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部分,基础性课程有可分为阅读(课文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四部分。
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和现代文化作品阅读)、文言诗文阅读(包括文言实词积累每年不少于100个、三年背诵量达10000字左右)和课外阅读(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课题意识)组成。
写作部分由随笔、一般体裁的文章、应用文组成。
口语交际部分由聆听、发言、对话、演讲和辩论组成。
综合学习部分由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校班级活动、社会活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专题研究(包括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组成。
拓展型课程包括古诗文鉴赏、新诗赏析和创作、小说和剧本赏析、现代散文赏析、传记文学阅读、科技作品读写、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散文、小说创作、论文的写作、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
高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三类课程设置上,基础型课程强调全体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型课程主要体现在高中选修课上;研究型课程主要融于“综合学习”之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注意将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下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学生地主体作用,感受课文内容,加大思维容量,课内外结合;在写作教学中,要把生活、实践和评改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命和有个性表达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中,有以下关注点要考虑,考虑学生的起点、评价标准多元化、途径与方式多样、以日常性评价为主、日常性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可以等分不等值、有一定弹性,从三个维度综合进行评价、高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有创意的阅读、现代文阅读从三个层次综合评价、文言诗文阅读从基本积累、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几个方面着手;在写作教学中,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不同学生不同标准(日常评价)、建学生写作档案、课用等第、评语等;在口语交际评价中,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及实际能力、对各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学习中,要关注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同学生有不同标准、鼓励非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教师的成熟标志)
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学者型
教师的自觉意识,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观念与风格。)
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以下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标”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能具体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它们必须足够广泛到包括所有值得向往的,可能与知识、技能和价值相关的一切结果。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
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
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
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20世纪70年代,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教育评价专家对目标的分类:
认知目标——针对比如知晓、领会、明白、运用、推理等智力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解决感觉、情绪、欣赏、评价 等问题。
动作技能目标——针对诸如抛球、跳舞、书写等运动的技巧方式。
语文教学目标则主要分为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两大类。
4、预设“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方法
①开放性。语文固然不离工具性,但更关乎心灵,关乎人在这个世界智慧地生存。语文教育应还其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的本来面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以激发、养护想象力为核心,才更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②兼顾全体学生——有基本目标,也有较高目标。
③针对学生需求——目前的需求与长远需求。
④明确学科知识点的系列与序列。
5、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某篇课文,适合以哪一项教育功能为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明确。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6、衡量“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的指标。
量化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能只看传递了多少需要学生被内化的课堂知识(识记量),更重要的是考察本堂课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外显应用能力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速度、准确度。
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
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能比较体会“前任、强笑、镶嵌”遣词造句的匠心。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塌败(tā)取缔(dì)伛(yǔ)攥(zuàn)翳(yì)
骷髅(kū lóu)绷(bēng)滞笨(zhì)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
(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的几种多元理解展开讨论:
关爱生命,关注弱者
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
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
精神贵族的平民意识与自省解剖精神
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
(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细节分析与感悟
(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
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解题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的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作者导入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的导语: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
课例: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2007年9月)的导语:
我昨天才知道,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人们羡慕的看到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亲情的一面。他深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特别是他妻子病逝后,改变只顾创业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
“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将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问题导入式
课例:《诗经•卫风•氓》的导语: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
课例1:人教版初一(上)《散步》的导语: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课例2:高二(下)《荷花淀》的导语:
请大家说说描写战争场面时,常常会用到的成语。(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可是,河北作家孙犁写的抗战短篇小说《荷花淀》却像诗一样美,虽然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文中却找不到血醒场面,而是在诗情画意的场景描述中,反映抗日军民的成长历程。
下面请同学先概述情节梗概。
温故知新式
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的导语: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体验课题的展开方式
①逐层推进式(按部就班程式化)
(题解、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② 中心开花式(教学《三棵树》,抓中间 “弥合了„„裂痕”一句展开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如:抓住《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来展开全文研读。)④沙龙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1: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得出三种解读:
A.小人物的可贵:十年青春代价换人诚信;坚守平民的自尊人格
B.命运给人开的一个玩笑(小事成败一个人)
C.爱慕虚荣者的教训
课例2:对《秋水》丰富哲理内涵的沙龙讨论,得出三个哲理感悟:
A.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盲目自大就会贻笑大方。
B. 认识是受客观条件局限的。
C. 事物都是相对的。
5.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①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辩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
②“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
课例一:美国教师讲解《灰姑娘》。
一位美国普通小学教师使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法,没有任何说教,完全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从这篇童话故事里解读出6种美好道德观念:守时、整洁、宽谅、友谊、自爱自强、独立思考与自信。
课例二: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登泰山记》开篇介绍了泰山的地理概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教师串讲时都会要求强记文中“阳”、“阴”、“其”
三个重点字词的含义,但一考试还会有学生记不住。
我们不妨换成一种“建构式”的情境设计:用 代表“泰山”;用 ① 表示“汶水”;用 ② 表示“济水”。让学生根据文句中的相关信息,做出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
降低难度的话也可设计成选择题:
下面所做的几个“泰山地理概况示意图”表示准确的一项是()
② ①
A、① B、C、① ② D、② ① ②
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很有兴味,在情境条件下的知识应用过程中,会自己矫正错误,从而建构起能灵活提取运用的有关“阳”、“阴”、“其”的文言知识。
课例三:《烛之武退秦师 》
人物分析。可以设计模拟情境:让学生推荐演员,或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
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比老师讲析的印象更深刻,在比较中潜移默化对烛之武顾大局、识大体,爱国忠君,挺身而出的品格顿生敬意。
(三)教学设计的课堂调控——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最终要在开放的课堂中,经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堂调控艺术,才能落实。“课堂生成”需要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师智慧素养。开放性课堂尤其注重生成的教学艺术。
以下四个情形出现,如果调控得当,就恰是课堂生成资源的良好时机到了,处理得当,就能生成开放性、探究性、愉悦性的语文本色课堂:
1、抓困惑点、疑问点(问题教学法)。
2、抓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教育)。
3、抓学生兴奋点(激发求知欲,做自己想做愿做的事效果最好)。
4、抓争鸣点(利用年轻不服输心理刺激学生主动碰撞,求同存异。)
案例: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6
——结题报告
山阳县色河中学
陆德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机化学内容(人教版)主要分布在化学2(必修)的第三章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以及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6《实验化学》的部分章节,新课标也作出了相应要求。本课题是围绕“教会学生学习”这一主题下,结合高二教学实际开展的,旨在探索实践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机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学生学情摸底
我们面临是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了解了乙醇、乙酸等有机物,必修2中已有基本的有机知识储备。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有机化学也不例外,可简单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两个大的方面。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
(二)教材分析、课标研读
我认为中学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对了解更多的有机知识、研究更广阔的有机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由于有机化学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会考、高考的热点,其学习的方法又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不帮助学生总结有机化学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学生将很难入门。
(三)教育理论学习和教法设想
本学期我认真的再次研读了《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读了许多有关教学方法的期刊,如《化学教育》等,感觉在对教材把握和教学理念上有更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怎样学习才会更轻松,效果更好!
(四)实践探索
这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有机教学只开设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我就这一内容小结一下我的教学设想与尝试。
教材地位: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本章涉及的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知识都可以归属到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是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分类思想、同分异构现象、命名方法等,在后续各章还会结合官能团体系的学习不断出现,巩固和深化;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有机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三、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情,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利用好教材的“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的两个练习,然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我也参考山东和江苏两个版本的教材,设计阶梯式递进的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结合资料卡片,把碳原子成键特点的教学落点放在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上,以具体有机物为例,区分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教材中作为科学视野的内容,新增了“碳原子的sp3杂化与甲烷的结构”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建议根据各校选修模块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时的松紧灵活处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学生初学有机化学就碰上的难点,往往因为思考不够全面、有序而写少了或写多(重复)了,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帮助学生归纳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
3.阅读法。如:对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深究其原理。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事先由学生收集有关这些物理分析方法的电子资料(图片或视频录像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可以多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4.学案自学法。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
四、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教与学具体协同过程中进行,只有重视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7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 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 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 Internet接入校园, 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也就是说,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 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 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 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 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并创设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 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渗透, 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 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 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 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 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 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 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 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 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 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 对教师来讲, 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 在实践中, 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 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 要有选择性, 针对性。适度把握, 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 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 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 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 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 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 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 是真诚, 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1.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 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信息技术还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教学中, 通过计算机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 完成判断、选择等题型时, 学生回答正确, 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 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 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 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 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 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 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促使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二)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教学方式
网络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 实现观念、目标、组织形式、作业形式等层面的开放, 实现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 观念的开放
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定要求教师树立立体的教学观念, 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对全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念上进一步开放, 实现四个基本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 (3) 从单纯教师的方法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我校老师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 以网络为依托,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下, 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遨游于“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和“聊一聊”的学习过程中,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活跃又严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 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 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 我校教师根据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互相协作,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 掌握规律, 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组织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 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 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圆的周长》一课, 根据实际情况, 老师可以设计以网络交互为主的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整堂课上以导为主,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寻求知识, 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锻炼多种能力, 并能利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互相探究的能力与水平。整堂课在宽松有序, 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教学形式较为开放,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 作业形式的开放
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是以书本为中心, 学生不是板演就是做在作业本上, 然后由师生共同评讲讨论对错, 一成不变, 学生厌之又烦, 不能够起到真正的练习效果。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练习模式, 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提高练习的质量。同时, 由于有计算机帮助, 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帮助信息、正确与否的信息等) , 及时检测自己的作业成果, 信息的反馈比较及时, 加快了学生获得知识、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 拓展了自主的学习策略
1.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习得的自主学习方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 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例如教学《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中,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 从直观形象的场景引入,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复习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 并通过形象生动的交互游戏, 巩固本单元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学习, 使学生们都溶合进角色之中, 学生在计算机上热切地、兴奋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2.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可见,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 群体活动开展较少, 而在网络环境下, 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 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 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形成网络环境下基于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例如, 调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 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 以巩固学习的内容, 解决学习的疑惑, 了解不同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 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由于主体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 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四) 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客观上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和追求所谓的学科知识系统, 能进入教育者视线并被编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事实, 还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而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生活再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优势, 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缺憾。
1. 扩充信息——增加密度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 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 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 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 (如听觉、视觉) 进行学习, 加快教学速度, 不断巩固、深化新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平时可以利用电脑设计, 把有关新资料 (文字、图形、声音等) 制成课件, 在课上讲解, 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 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 并能个别重复, 放大或倒检演示;有时为了因材施教, 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 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 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提高效率, 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如:《分数的意义》、《除法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以及几何图形认识、周长, 面积, 体积等课例, 如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它使概念、法则、公式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讨, 研究难于理解的内容。对拓宽学习幅度, 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2. 虚拟现实——亲历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 可以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再现于学生眼前, 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虚拟丰富的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时、分, 24时记时, 元角分等教学内容时,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 教学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 可以再现生活实际。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 扫描进电脑, 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篇8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参考文献
[1] 李政.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及实际操作.教育科学研究,2001⑸.
[2] 吴建深.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⑸.
[3] 冯永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及撰写结题报告.基础教育,2003⑺.
[4] 王少元.中小学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问题和对策.宁夏教育科研,2006⑵.
[5] 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巧家县老店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1-12
中学体育高效课堂实现手段研究论文06-05
高效课堂结题报告免费06-30
布拖县交际河中学英语课题结题报告07-12
数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11-27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课题研究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