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2024-05-28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通用9篇)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1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 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2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3

生物群落的演替

新题解答

【例1】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最大的()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解析: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A选项即是。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B、D选项即是。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四个选项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挖掘课本,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

【例2】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解析:演替分为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我们要在不超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认真领会此概念,要敢于大胆扩展,勇于创新。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4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流程图的概念,了解选择结构的概念,能运用流程图表达选择结构;能识别简单的流程图所描述的算法;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流程图表示选择结构的算法.

教学难点:规范流程图的表示以及选择结构算法的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50,0.53,c其中(单位:kg)为行李的500.53(50)0.85,50,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c(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探究:

1、算法:

2、流程图: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流程图表示:

2.说明:

思考:教材第10页图1-2-6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四.数学运用

例1.设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一个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

2变题:设计求解方程axbxc0的一个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

小结:

例2.设计一个求任意数的绝对值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小结:

练习:P11 1-3

五.回顾小结

知识: 思想方法:

六.课外作业: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5

复习目标:

1. 能口述作者的相关知识(履善、宋瑞、文山、南宋、爱国、《文山先生全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能给19个加点字注音;

3.能写出“除、萃、会”等22个实词的意思;; 4.能写出“缙、陵、见、僇”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5.能写出“无聊、至于、慷慨、物色、彷徨、遗体”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6.能写出“轻、貌、分、诡、草、露、日、道、序”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 7.能写出“使、间、度”这三个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8.能辨析“”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9.能准确辨析课文中的被动句、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10.能准确翻译文中的句话。课前预习作业 一.文学常识

文天祥,字 履善,一字 宋瑞,号 文山,南宋著名的 爱国 诗人。遗著有 《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诗意。二.拼写下列19个字词的拼音。

枢(shū)密使 缙绅(jìn)(shēn)纾祸(shū)觇(chān).....翌日(yì)遽(jù)羁縻(jī)(mí)诟(gîu).....东西二阃(kǔn)诋(dǐ)自刭(jǐng)檄(xí)文 ....巡徼(jiào)邂逅(xiè)(hîu)毗陵(pí)愧怍(zuî).....三.解释下列22个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聚集 .3.会使辙交驰 适逢 .4.北邀当国者相见 主持 .5.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解除 .6.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估计 .7.抗词慷慨 意气激昂 ..8.北亦未敢遽轻 立刻 .9.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挑拨,陷害 ..10.予羁縻不得还 软禁,扣押 ..11.予自度不得脱 揣度,估量 .1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罪状 .13.而不在使者之目 列,名单 .14.分当引决 本当,理当 ..

用心

爱心

专心

15.追购.又急 重金收买 16.竟.使遇哨 假使 17.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例,类于,等于 18.悲.予志焉 思念,同情 19.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20.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微,无,没有。文,文饰。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 通 搢,释义: 插。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 通 凌,释义: 欺侮。3.层见错出 见 通 现,释义:。4.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 通 戮,释义: 罪。五.古今异义词。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义:访求、盘查;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古义:留给的身体;今义:人死后的身躯,尸体)六.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3.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4.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5.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6.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7.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8.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七.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使:

使.北营(出使)会使.辙交驰(使者)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竟使.遇哨(假使)使.来者读之(让)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用心

爱心

专心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八.文言虚词 以: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凭).以父母之遗体(用).生无以救国难(用来).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把).为:

为巡船所物色(介词,被).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编成).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应该是).九.辨析下列特殊句式。1.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2.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3.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4.几以捕系死(被动句)

5.避哨竹林中(省略句。“避哨”后省略介词“于”)6.出入乱尸中(省略句。“出入”后省略介词“于”)7.将以有为也(省略句。“将以”后省略宾语“之”)8.约以连兵大举(介宾短语“以连兵大举”后置)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介宾短语“于长淮间”后置)十.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之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归本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3.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译文: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译文: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学习过程:

一.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操作:生自由读—生齐读(5分钟)二.评讲预习作业 操作:师讲—生记(15分钟)三.学生消化吸收 操作:生当堂巩固(5分钟)四.学生当堂练习操作:生练(15分钟)五.自我总结 操作:生写—小组交流(5分钟)

1.这节课我达成的学习目标有 ;没有达到的目标有,我打算。

2.我还需巩固的实词有 虚词有 古今异义词有 句式有 句子翻译有

用心

爱心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6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图1 顺序结构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最重要的程序结构,它不存在条件判断、控制转移和重复执行的操作.顺序结构指的是依次进行多个处理的结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结构,因此也是最重要的程序结构,其特点是各个部分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执行.一个顺序结构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语句块组成,且仅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最简单的一种顺序结构是每一个语句块中只含有一条不产生控制转移的执行语句.每个语句块本身也可以是一个顺序结构,因此一个顺序结构可以由许多顺序执行的语句组成.在顺序结构程序中,各语句是按照位置的先后次序,顺序执行的,且每个语句都会被执行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淘米煮饭的时候,总是先淘米,然后才煮饭,不可能是先煮饭后淘米.所以在编写顺序结构的应用程序的时候,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后次序,应注意这种先后顺序关系.当然,为了让计算机处理各种数据,首先就应该把源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处理结束后,再将目标数据以人能够识别的方式输出.对于顺序结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只包含顺序结构算法的实例.三维目标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的顺序结构案例,使学生理解顺序结构的意义,并能够用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以及能用顺序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简单问题的算法,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顺序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简单问题的算法.教学难点:用流程图表示算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一:(情境导入)

有一个笑话,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中演的,宋丹丹问:“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赵本山答不上来,宋丹丹给出答案:“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

尽管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宋丹丹的答案中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了明确的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这三步缺一不可,每步都必须执行,且先后顺序不可调换.我们不知道宋丹丹是不是学习过算法,但是她的回答恰恰体现了算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结构,即顺序结构的思想.(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顺序结构)设计思路二:(问题导入)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按部就班地做.例如做饭就是这样,我们必须先淘米,再把米和水按一定比例一起放在电饭锅里,再插上电源打开开关,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每步都必须执行,且顺序不能调换.解决数学问题更是如此,例如我们要确定已知线段AB的三等分点,那么应该怎样来完成呢?

S1 过线段AB的一个端点(不妨设A)作射线AP; S2 在AP上依次截取AC=CD=DE; S3 连结BE;

S4 分别过C、D作BE的平行线,交AB于点M、N,则M、N就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上述四个步骤也是缺一不可,每步都必须执行,且顺序不能调换.像这样的按一定先后顺序依次执行的一种结构,就是算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结构,即顺序结构.(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顺序结构)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有红和蓝两个墨水瓶,但现在却把红墨水错装在了蓝墨水瓶中,蓝墨水错装在了红墨水瓶中,要求将其互换,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两个墨水瓶中的墨水不能直接交换,所以应该通过引进第三个空墨水瓶的办法进行交换.其算法如下:

S1 取一只空墨水瓶(设其为白色),将红墨水瓶中的蓝墨水装入白墨水瓶中; S2 将蓝墨水瓶中的红墨水装入红墨水瓶中; S3 将白墨水瓶中的蓝墨水装入蓝墨水瓶中.在计算机程序中,与这个例子类似,每个变量都有自己的存放空间,即每个变量都有自己的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都有各自的“门牌号码”(地址),要交换两个变量的值,需要借助一个新的存储单元来完成.例如若x、y的初值为x=

1、y=2,现在要交换两个变量x、y的值,使得x=

2、y=1,那么我们应该进行如下的操作:

S1 p←x; S2 x←y; S3 y←p.S1的意思是先将x的值赋给变量p,这时存储变量x的单元可以做他用,但是这时x的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等于1,当然p的值为1;

S2的意思是再将y的值赋给变量x,这时存储变量y的单元可以做他用,但是这时y的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等于2,而原来变量单元x中的值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1,而变成了y的值2;

S3的意思是最后将p的值赋给变量y,这时y的值发生改变,不再是原来的2,而等于p的值1,而变量单元x没有涉及,其中的值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2,p的值也还是1.经过上面S1、S2、S3三个步骤,我们发现两个变量x、y的值进行了交换,变成了x=

2、y=1.这个算法可以用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来清晰地表示:

图2

图3 在图2的流程图中,虚线框内三个处理框中的步骤依次执行,像这种依次进行多个处理的结构称为顺序结构(sequence structure).顺序结构就是如图3的虚线框内的结构,其中A、B两个框是依次执行的.顺序结构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

2S=πr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面积的算法,画出流程图.分析:本题只需要计算当半径r=10时的圆面积,所以直接取r=10代入圆的面积计算公2式S=πr即可.解:算法如下:

S1 r←10;{把10赋给变量r} 22S2 S←πr;{用公式S=πr计算圆的面积} S3 输出S.{输出圆的面积} 上述算法的流程图可以表示成图4.图4

图5 点评:已知半径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直接代入公式就行了.由于本题只计算半径r=10时的圆面积,所以直接把10赋给变量r即可.如果是求一组或几个半径不同的圆的面积,可以用输入语句代替赋值语句“r←10”,流程图如图5所示.输入语句和赋值语句是两种不同的语句,它们是有区别的.输入语句在每次执行的时候要先输入变量的值,然后才执行下一个语句,每次执行都可以输入不同的变量值,而不需要重新修改计算机程序;赋值语句不需要先输入变量的值,运行时直接就可以往下执行了,每一次执行的时候都只能对当前所赋给的值进行运算,变量的值不能修改,要计算新的数据就必须修改计算机程序.所以输入语句适用于计算几个或一组变量,运行程序后不能自动执行,要等待用户输入变量的值;赋值语句只适用于计算固定的一个数值,运行程序后会自动执行直到输出结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计算机上执行这两种不同的语句,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它们的区别.例2 写出作△ABC的外接圆的一个算法.分析:作圆其实就是确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ABC的外接圆的圆心就是△ABC中两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半径就是这个圆心到任意一个顶点的距离.因此要作△ABC的外接圆,只需要依次作两条边AB和BC的垂直平分线,得到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M,然后再以M为圆心,MA为半径作圆即可.图6 解: 算法如下:

S1 作AB的垂直平分线l1; S2 作BC的垂直平分线l2;

S3 以l1与l2的交点M为圆心,以MA为半径作圆,圆M即为△ABC的外接圆.流程图如图6.点评:以上过程通过依次执行S1到S3这三个步骤,完成了作外接圆这一问题,这种依次进行多个处理的结构就是顺序结构.例3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4.利用海伦—秦九韶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画出算法的流程图.分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a,b,c,根据海伦—秦九韶公式可以直接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令p=abc,则三角形面积为S=p(pa)(pb)(pc).因此这是一个2简单的问题,只需先由a=

2、b=

3、c=4算出p的值,再将它代入公式,最后输出结果S,用顺序结构就能够表达算法.解:流程图如图7:

图7 点评:本题只需要先求出p,然后再求S,依次代入公式即可,用顺序结构容易完成.例4 已知一个数的13%为a,写出求这个数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分析:设这个数为b,则b×13%=a,得到b=a÷入a,再计算b.13.算法就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先输100

图8 解:算法如下: S1 输入a; S2 计算b=a÷13; 100S3 输出b.程序框图如图8所示: 点评:设计算法时,一般先用自然语言表述,再根据自然语言所描述的算法画程序框图.在逐步熟练后也可以直接画程序框图.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建议还是先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过程,后画出程序框图.思路2 例1 画出用现代汉语词典查阅“仕”字的程序框图.分析: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字有多种方法,如部首查字法、拼音查字法等,现以部首查字法为例加以说明.先在“部首目录”中查“二画”中“亻”的页码(x),再从x页开始的“亻”部中的“三画”中查找“仕”的页码(y),然后翻到y页,查阅“仕”.解:流程图如图9所示:

图9 点评:查阅词典的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固定流程,所以可以用顺序结构的流程图来清晰地显示操作流程.例2 已知函数f(x)=并画出程序框图.分析:由f(x)=

x,实数a1=f(1),an+1=f(an)(n∈N*),试写出一个求a4的算法,1xx11及a1=f(1),可得到a1==,再由递推公式1x112an+1=f(an)=an(n∈N *)可依次得到a2,a3,a4.1an

图10 解:算法如下: S1 计算a1=11=; 112S2 计算a2=a11; 1a13a21;

1a24a31; 1a35S3 计算a3=S4 计算a4=S5 输出a4.流程图如图10所示: 点评: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首项,然后依次求数列的各项的问题.由于数列的知识在必修5中出现,对于还没有学习必修5的学校,就没有必要介绍数列的知识,对于先学习了数列内容的学校,可以提醒学生,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首项求数列的各项,用计算机可以很容易做到,因此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做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运算.知能训练

1.根据程序框图(图11)输出的结果是()

图11 A.3

B.1

C.2

D.0 2.已知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C的转换公式是:(F-32)×

5=C,写出一个算法,并画9出流程图使得输入一个华氏温度F,输出其相应的摄氏温度C.2223.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2x-3x+1=0的两个实根,求x1+x2的值.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xy3,4.写出解方程组yz5,的一个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算法过程.zx4解答:

1.该算法的第1步分别将1、2、3三个数赋给x、y、z,第2步使x取y的值,即x的值变成2,第3步使p取x的值,即p的值也是2,第4步让z取p的值,即z取值也是2,从而得第5步输出时,z的值是2.答案:C 2.算法如下:

S1 输入华氏温度F;

S2 计算C=(F-32)×

5; 9S3 输出C.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图12 3.算法如下: S1 由韦达定理得x1+x 2=2

231,x1x2=; 222

22S2 将x1+x2用x 1+x2和x1x2表示出来;(即x1+x2=(x1+x2)-2x1x2)S3 将x1+x2=231522,x1x2=代入上式,得x1+x2=; 2242S4 输出x1+x2的值.流程图如图13所示:

图13 4.算法如下:

S1 第1,第2个方程不动,用第3个方程减去第1个方程,得到

xy3,yz5, yz1S2 第1,第2个方程不动,第3个方程加第2个方程,得到

xy3,yz5, 2z6S3 将上面的方程组自下而上回代求解,从而解出 x=1,y=2,z=3; S4 输出方程组的解.流程图如图14所示:

图14 点评:顺序结构中的每个步骤是依次执行的,每个语句都会被执行到.因此只需要按照流程图的顺序依次处理即可得到结果.还可以先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处理思路和方法,然后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流程图.课堂小结

1.规范流程图的表示: ①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②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流程线要规范;

③除判断框和起止框外,其他框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④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2.依次进行多个处理的结构称为顺序结构.3.画流程图的步骤:

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一个算法,再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流程图.作业

1.写出解不等式组x21,(1)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2x15(2)2.春节到了,糖果店的售货员忙极了.请你设计一个算法,帮助售货员算账,已知果糖每千克10.4元,奶糖每千克15.6元,果仁巧克力每千克25.2元.那么依次购买这三种糖果a,b,c千克,应付多少钱?画出流程图.3.输入一个三位正整数,把这个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对调,输出对调后的三位数.例如输入234,输出243,设计算法并画出流程图.解答:

1.算法如下:

S1 解不等式(1),得x<3; S2 解不等式(2),得x>2;

S3 求上述两个不等式解的公共部分,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

图15 2.算法如下:

S1 输入a,b,c的值;

S2 P←10.4a+15.6b+25.2c;

S3 输出P.流程图如图16所示:

图16 3.算法如下:

S1 输入三位数n;

S2 求出n的百位数字a; S3 求出n的十位数字b; S4 求出n的个位数字c; S5 m←100a+10c+b; S6 输出m.流程图如图17所示:

图17

设计感想

对于顺序结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只包含顺序结构算法的实例.然而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编写完整的流程图,所以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很容易看出操作流程的问题来让学生实践.本课时所选择的例题,如果不是要求画出流程图,则都是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轻而易举地解决.现在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不让学生解出具体题目的解答过程和答案,而是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以及设计方案,这个思路和方案要简单可行,甚至是还不会做这样的题目的人看了你的方案后,只要按照这个方案所确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得到结果,这就是流程图所要表示的意思.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机程序是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数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研究出数学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再把这个方案写成其他学科的人也能够看懂的操作流程,这就是流程图.然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就把流程图中的每一个步骤翻译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计算机语言,这样就成了计算机程序.我们把计算机程序输入电脑,让电脑开始运行程序,这样计算机就会自动根据数学工作者所设计的流程自动执行,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画出流程图的时候,未必每一个步骤都要写出完整细致的详细操作方法,只要提供思路即可.例如作业3中,要调换一个三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我们必须先求出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分别是多少,因此在算法中有如下步骤: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篇7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析: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是因为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中可以看出,f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兴奋由e向f方向传递,若f处受损,则兴奋不能由e传向g,即针刺皮肤在肌肉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答案:D 2.下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3.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其流动方向是()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解析: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根据电荷移动特点,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答案:B 点拨: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此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由于有递质的释放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故有一定的时间延搁,所以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答案:D 点拨:突触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要弄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必须先知道突触的结构。

5.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图中⑥突触的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乙图中a、c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为未兴奋部位(静息电位);而b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为兴奋部位。答案:B 6.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A.言语区

B.躯体运动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以上全部都参与

解析:手指的移动需躯体运动中枢;感受到盲文的凸凹需躯体感觉中枢;盲文的理解需要言语区的参与。答案:D

二、简答题

7.下图所示为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请据图回答:

(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________。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神经元[A]________的末梢膨大成[B]________,它的顶端[C]叫做________,与[C]相对应的[D]部位叫做________,[C]与[D]之间的[E]部位叫做________。[a]________能释放________进入[E],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发生________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了________,从而形成了________,使兴奋得以传导。

(3)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或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上的传递。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刺激引起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从而向前传导。当局部电流由轴突传导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1)突触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2)外正内负 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3)轴 树 细胞体 反向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 2.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 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冲动传递有障碍,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细胞核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③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答案:D 3.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A、B、D项所述反射的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而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答案:C 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答案:C 5.如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答案:D 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答案:B 7.一只脚踩在钉子上,马上引起腿的收缩以避开损伤性刺激的继续作用,而另一条腿迅速伸直以支持身体,使身体不会跌倒。下图表示这一复杂反射的过程。图示表明()

图中“+”表示兴奋 “-”表示抑制

A.这一活动至少需要四个突触参与完成 B.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元至少有6个 C.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神经元②和④

D.同一神经元在一次反射活动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神经递质

解析:由图可知这一活动至少需要6个突触、7个神经元参与,图示中由上到下第二个神经元抑制神经元①兴奋,促进另外两个神经元兴奋,所以A、B错,D对。兴奋传至④比②多一个突触,所以兴奋先传至②,后传至④,C错。答案:D 8.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注意审题,该病人的受伤部位在腰椎部,故受损的部位可能为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不可能是效应器。答案:A

二、简答题

9.如图所示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图甲

图乙

(1)图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2)当该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钠离子浓度对数值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2)通透 钠 内 b(3)D 10.如图所示中,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6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d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b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2)当人体产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是以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名称)形式传递的,用字母、箭头写出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途径____________。

(3)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__个。(4)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的膜。

解析: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由图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另外,此图中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组成,故突触有两个。答案:(1)效应器 低级神经中枢(或脊髓)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2)神经递质 a→b→c→d→e→f(3)c 2(4)树突 细胞体

点拨:突触由突触前膜(轴突上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对应的胞体或树突膜)构成。

综合创新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为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1)胞吐(或外排)(2)有利于接受递质

三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8

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三峡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整合时间 10.20

主备人 胡佳佳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重 点 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 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突 破

策 略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迷人的风采。

播放投影,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

(教师解说)11月6日,集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这里我们用歌来唱它,画家用笔来画它,古人用文章来写它……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板书《三峡》。题解: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停顿、字音。

1、注意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重点字读音。

阙处(quē)  重岩叠嶂(diézhàng) 隐天蔽日(bì)    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 )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飞漱(shù)

长啸(xiào)   属引(zhǔ)

四.理解大意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中断。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宛转。

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奔:动作名,指飞奔的马。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形作名,指急流。

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指清波。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作动。指结霜。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以疾也    如果

或:或王命急宣   有时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绝:哀转久绝   消失

绝t多生怪柏   极高

4、本课应强调的其它重点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自非:如果不是。

略无阙处。略无:没有一点儿。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虽:即使。不能译为“虽然”。

则素湍绿潭。则:那么。清:白色的。素湍:雪白的急流。

故渔者歌曰:故:所以;因此。

5、重点句子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除非是中午或半夜,其它时间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白帝城和江陵)两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峭壁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悬泉和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有很多趣味。

五、口头译全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堂作业

1.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描写自然景观的句子,写夏季景色的是(B)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D.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字词翻译问答)

二、研讨课文。

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自然段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1 四季 山 连绵高耸

2 夏季 水 汹涌湍急

3 春冬季 山、水、树(柏) 清荣峻茂

4 秋季 猿 凄异哀转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提问: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二、品读--揣摩妙点。

师: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老师举个例子: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一、二句和原文哪些句子相照应?三、四句和哪些句子相照应?

答案:一、二句照应“朝发……千二百里”。三、四句照应“高猿……哀转久绝”。

四、总结全文: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五、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总:    山  势   雄伟绵延                   雄壮美

夏: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分:    春冬:水、树、山   秀丽奇绝         清悠美

秋:林、涧、猿     凄清悲凉         凄婉美

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苏教版必修五背诵默写 篇9

必修5背诵默写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2.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景翳翳以将入。3.,亦崎岖而经丘。。善万物之得时。

4.寓形宇内复几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5.,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7.,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8.披绣闼,山原旷其盈视。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9.天高地迥,;兴尽悲来。10.时运不齐。,李广难封。

11.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12.,扶摇可接;东隅已逝。1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4.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15.,凡在故老,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今臣亡国贱俘,,宠命优渥,有所希冀。16.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7.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8.,听臣微志,保卒余年。。

,谨拜表以闻。

1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上一篇:我身边的榜样主题班会下一篇:什么是党委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