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诗

2024-05-30

数字诗(共12篇)

数字诗 篇1

趣味数字诗大全。

趣味数字诗大全。原文地址:趣味数字诗大全作者:尚律师的博客

数字是本来是很抽象的,它给人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而诗歌却是形象思维的,它给人一种情感的寄托。数字入诗,别有一番情趣。数字诗犹如一枝奇葩,在我国古代诗苑中格外的引人注目。可以描写优美景色,意境深远。幼时曾读过宋朝理学家邵康节的一首很出名的启蒙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在二十字诗中,巧妙运用了十个数字,描绘出了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诗中数字从大到小,把夜色写得静美无比。清代女诗人何佩玉写过一首“一”字诗,诗道:“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描绘出了一幅山林晚景画。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瑞雪与芦花,大地真个是白茫茫一片。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见一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幅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郑板桥即派人送去衣服、食品。众吏问何故,郑板桥笑答:“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少十即少粮食啊。”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清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一个二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食尽皇家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1685年秋,康熙帝微服在江南察访,他手中有一把精致的玉骨扇子。这扇子的一面画有“小桥流水夜”,另一面画的是“秋江垂钓图”。一日,康熙帝来到一家粥店,要来几碗红豆粥。店家哪知来的是皇上,随即过来,从肩上取下毛巾擦抹桌子。不料,将康熙帝放在桌面上的扇子碰落在地。康熙帝连忙拾起扇子,一看,扇子边上的一根较大的玉骨摔断了。这时,店家一边赔不是,一边凑过脸看着扇子上的“小桥流水夜”,脱口而出:“一山一水一小桥,一轮明月照松梢;边沿虽破乾坤在,一如既往乐逍遥。”康熙帝听罢,心想:这店家真乃心才不凡。随即,康熙帝把扇子翻过来说道:“店家,你能看着这幅画多说出几个‘一’来吗?”店家看了看扇子上的“秋江垂钓图”,略有所思地笑着说:“那我就献丑了。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竿头一只钩;一水一拍似一唱,一翁独钓一江秋。”“好!”康熙帝连声称赞。

用罢早餐,康熙帝来到粥店前的柳池边,环顾着街上往来的行人和进出粥店的客人,见店家陪在身边,问道:“店家,你这粥店地处闹市,生意兴隆呀!”店家刚要开口回话,一位随从用手指划着周围,先言道:“店家,你就再来几句‘一’字诗吧!”店家笑着说:“那我再次献丑了。”随即吟道:“一西一东一江水,一颠一倒一池树;一来一去道上客,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励一精治国好,一歌一舞赞君主。” 康熙帝听了心满意足。甚是开心。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过江时见一渔翁划船荡桨而来,便叫随行的纪晓岚赋诗一首,纪晓岚立时写成一首七言绝句: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诗中将渔翁月夜孤舟垂钓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真乃诗情画意尽在“一”字中。据记载,清代诗人陈沆(号秋舫)也写过一首以《题秋江独钓图》为题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两首诗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其实,说到描写渔翁的“一”字诗,还可以上溯到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元曲一首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苦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个相识,他一会,咱一地,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诗中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了人生虚幻的凄苦。其写法奇特,而以俚语取胜。

一诗言志,表现高洁品质。郑板桥还在一幅画上题联语云:“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3个“一”字,将画家的清高品格寓于物,令人敬佩。

清代张伯行,是康熙皇帝称其“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官,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文》,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连串的8个“一”字,阐明他的廉政自律观。现代诗人流沙河也曾作过一首以“一”字贯串全篇的诗《重逢》:“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一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诗中巧妙而传神地描绘出了人们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一”虽说是个数字概念,其实,把“一”字恰当地运用到诗文中,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其实,像这种每句都嵌入数字的诗,在古诗中并不鲜见。我们就学过很多,然而,把数字诗写得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她以聪明才智重新赢得了她的爱情,并世代传为佳话。据说司马相如离开文君去京城做了高官,便淡薄了和文君的感情。一次,他给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上除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外,再无他话。文君见信后,悟出了相如的用意,便用这十三个数字缀成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相,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来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见此诗后,非常感动,与卓文君又相爱如初。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我们姑且不论。单就这首诗而言,确实写的缠绵悱恻(形容内心苦闷),凄婉哀绝。在诗中,十三个数字从一写到万,又从万写到一,回环往复,曲尽衷肠。我们不妨从古诗中寻找一些数字诗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数字在诗中运用的好处。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悯农》

(两首)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另外,还有许多有名的诗中也藏有数字,如: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咏美女

(清.李调元)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的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咏月

(清.李调元)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颠。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咏雪

(清.郑板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咏渔舟

(清.纪晓岚)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代陈沆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数字诗 篇2

一、数字入诗的方式揽视

数字诗又称数名诗、数诗、杂数诗等, 主要是以数为题, 将数字有规律或无序地嵌入诗中, 与其他词语融合构成一个整体。数字入诗的手法变化多端, 各有妙趣, 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点缀式、混嵌式、重叠式、夸张式、铺垫式、算术式、内隐式等。

1.点缀式

点缀式是指在诗词中某个位置使用一个数字, 起到占位、押韵、特指、强化等作用。如唐代齐巳和尚写的《早梅》, 原诗有“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其友郑谷建议将“数枝”改为“一枝”, 因为“数枝”梅花开的话就不“早”了, 修改的就是数字“一”, 从多到唯一, 量的变化体现“梅花报春”的使者身份, 起到强化、特指作用。

2.混嵌式

混嵌式指的是在诗词中不按数的大小顺序嵌入数字, 起到一种新奇的表述效果, 一般嵌入的数字要在两个以上。其作用如下:用来叙事抒情, 如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这里的“三千里”、“二十年”表达距离和时间长, 为流泪埋下伏笔, 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用来绘景状物, 如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情和景描写得极其生动, 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又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在观景寄情时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 使全诗的意境更加超凡。而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 到处十枝五枝花”中数字就好像活了一般, 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

3.重叠式

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 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典型。如清人易顺鼎的《天童山中月夜独坐》: “青山无一尘, 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 山中惟一人”中每句的第四个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 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 一颠一倒池中树。”诗中反复用了八个“一”字, 却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清代诗人陈沆的《无题》诗:“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 对仗工整, 别具生趣, 自然贴切, 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 描写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 诗中有人有物, 有声有色, 简直可以入画。

4.夸张式

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 而非实指具体的数量。这里的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对比夸张, 如:一声响雷天下闻 (扩大夸张) ; 一羽示风向, 一草示水流 (缩小夸张) ;一粒入地, 万里归仓 (对比夸张) 。

5.铺垫式

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 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 最后却用警句作结, 使全诗平中出奇, 骤然生色, 让读者眼前一亮, 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再现。如明代唐伯虎写《登山》:“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 四海五湖皆一望。”它的前两句通俗得如大白话, 但后两句却意境至极, 使全诗为之超色。又如《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它的前三句也平淡无奇, 如稚童数数, 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 可最后一句, 却奇峰突起, 令人耳目一新, 再一次领会到“先抑后扬”的妙处。

6.算术式

算术式即一首诗中隐含一种算术运算, 对所使用的数字进行计算后其结果或过程恰巧表达某一种寓意, 常用的有“加减乘除”运算。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 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 剩有二千在。”这里“3300-1300=2000”, 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 表现一种迫不急待的心理;也可理解为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 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约会, 其实, 路还长着呢, 把思者的心理用数字变化表露出来。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佚名的“离恨十分留一半, 三分黄叶二分尘”都渗透加法。又如明代诗人伦文叙为苏轼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题诗:“飞来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百鸟何真来朝凤, 久食良谷千万石。”[1]读起来平淡无奇, 甚至乏味, 看上去似乎与百鸟没什么联系, 但用数学运算考察一下, 在平淡中蕴藏着奇趣和奥妙, 玄机也就明了了, 原来“一只又一只”是两只, “三四”为十二只, “五六”乃三十只, “七八”即五十六只, 四组数字相加, 恰为百只, 正好暗合了画中的“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 令人拍案叫绝, 可谓是算术式数字诗中一个典范。

7.内隐式

内隐式表面上没有数字的出现, 其实是把数字当做谜底深深地埋在诗词中, 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的《断肠谜》:“下楼来, 金钱卜落;问苍天, 人在何方;恨王孙, 一直去了;詈冤家, 言去难留;悔当初, 吾错失口;有上交, 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 串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如清代诗人蒋春霖的《沁园春·赋二字》:“有女同居, 燕燕莺莺, 才兼艳兼。爱杏花开候, 春风似剪;……”, 表面上看诗中从头到尾没出现一个“二”字, 但每句词无论是比喻、描写, 还是用前人的诗句, 都与“二”有关, 其巧妙之处就是将“二”字隐藏在词句的意思中。

二、诗词中数字的数学领悟

1.基数与序数之意

数字在表达数量时具有两种作用, 一种是基数含义, 即表示一个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另一种是它的序数之意, 即表示一种次序。如清代李调元的《咏月》:“十九月亮八分圆, 七个才子六个颠。五更四点鸡三唱, 怀抱二月一枕眠。”将十个数字用得非常有趣, 这里的“十九”指一年中第九、第十月, “五”、“四”、“三”与后面的字合起来分析都表示序数之意, 而“七”表示“才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六”表示其子集合元素的个数, 都是基数。

2.实意与虚意之分

数字与汉字联合表达某种意思有时是实意, 有时是虚意。如有人用数字串书写的春联:“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时五福六合春”, 这里的数字代表实实在在的内容。一元, 即开始之意;二气, 即阴阳二气, 阴阳学家称宇宙万物万象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大类; 三阳, 据《易》记载:十月为坤卦, 纯阴之象, 十一月为复卦, 一阳生于下, 十二月为临卦, 二阳生于下, 正月为泰卦, 三阳生于下;四时指一年中的四季, 即春夏秋冬;五福寓意“五福临门”, 指功、名、财、子、寿;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 泛指天地或宇宙, 六合春就是说到处春意盎然。如乾隆皇帝的《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诗,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 连用十个“一”字, 正是这样的实意 (唯一) 才体现一个渔夫孤独但乐观的生活场景。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三千尺”和“九天”不是指具体的长度, 形容很高, 就是虚意。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古诗云:“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此诗嵌进十个顺序数字, 每一个数字与后面的汉字联合表示一定的物, 但都是模糊的, 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 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

3.象形与通假之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汉字也是数字, 具有表示数的作用, 也有汉字的内涵, 而“一、二、三”是象形, 具有直观特点, 其他数字是抽象的。较晚传到中国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 其中的“1”是象形, 其他几个数的符号是抽象出来的, 百千万亿兆是计数单位。如旧社会劳苦人民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四六八, 下联是三五七九, 横批为“南北”。寓意“缺衣少食无东西”, “一”通假“衣”, “十”通假“食”, 言外之意, 就是没有吃穿, 用来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

4.循环与团圆之联

卓文君盼来丈夫司马相如的家书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信。文君反复看, 明白丈夫的意思, 数字中无“亿”, 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她就用这些数字写了一封回信:“一别之后, 两地相思, 说的是三四月, 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 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 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噫 (唉) !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了这首数字诗, 越看越感到惭愧, 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 终于把文君接往长安, 白头偕老。

下面来分析此诗, 如果把文君回信中的数字从头到尾画在图中 (如图1) , 所有数字恰好循环, 从而构成一个圆圈, 象征团圆, 显然男女各半, 体现对称, 象征着要把双方感情维持住, 需要男女共同托起, 平等相处, 方能和谐。这里“亿”通“意”;“噫” (唉) 通“一”, 再通“意”, 唉 = 口 + 矣, 噫 = 口 + 意, “矣”通“意”, 表示要用嘴说“有意”来, 言外之意就是面见。不过女方却多一个“噫 (唉) ”, 通假“1”, “1”通“意”, 意思是“你无意, 我多意”。文君从头想到尾, 又从尾忆到头, 形成一个循环的“圆”, 表示我愿意“团圆”, 但需要亲口说出“有意”, 只有见面才能说呀。

最后一句话, 假设把身份互换一下, 就是数学上的翻转, 翻转的目的是要你换位思考。用数学的几何、代数含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感化, 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 真可谓用心良苦。再如藏头诗《同心》:“一盆雨倾亿家漂, 二官浓情万丈高。三面风袭千家客, 四邻清浊百次挑。五时安睡十点醒, 六遇困境九次逃。七碗粗食八杯酒, 八敬恩人七手摇。九鼎感言六腑述, 十里耕耘五畜饶。百世盛景四方赞, 千年安泰三界超。万代中华二度跃, 亿人同心一浪潮。”可以用类似方法分析其含义。

5.递增与心理之缘

数字诗:“零半夜;一帘梦;二情相悦;三生缘份定;四时牵挂对方;五言何能倾衷肠;六弦琴难奏相思曲;七夕鹊桥织女会牛郎;八月中秋月圆你我难圆;九曲愁肠寸断泪儿何时干;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唯雁一行;百无聊赖悻悻去折西园一段香;千山阻隔倚梦期盼只有泪烛相伴;万般无奈铺笺涂鸦难描心中寂寂寒;亿颗星辰空耀昊宇却不能照亮我心房。”这首诗从“○”开始到“亿”共有15个句子, 从“一”开始的14个句子, 每句的第一个字是逐渐增加的数, 而且每个句子逐一增加一个字, 把所有的句子按照从上到下排起来就像一座山, 象征压得心里难受, 用数的递增描写一种思亲的心理状态, 表达忧伤逐渐加深的情怀。

6.方法与现实之吻

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 其中有这样一首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 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 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供食一碗饭, 四人同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 算来寺内几多僧?”它是一道趣味算术题, 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形式表现出来, 形式活泼生动。仔细分析, 这里碗的总数为364, “不差争”表明既不缺也不多, “三人供食一碗”和“四人同吃一碗”说明僧人数既能被3整除, 又能被4整除, 于是用解方程的方法, 假设寺僧人数为x, 则1/3x+1/4x=364, x=624。引进字母表示未知数在中国来说比较晚, 古代都是用算术理论解题的, 这里是用典型的方程, 通过抽象的方法解出的结果与现实吻合, 进一步彰显数学方法的奥秘。

参考文献

情趣浓郁数字诗 篇3

宋代著名学者邵康,写过这样一首颇为有趣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从一到十的10個数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朴实而美丽的乡村风俗画。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大作家吴承恩,不仅擅长写小说,亦工于诗词,他曾写有一首《咏夜景》: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钧轮;两座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吴承恩此诗与上述邵康那首诗正好相反,巧妙地安排了从十到一的10个数字,将皓月当空下四面八方广阔的夜景,为我们形象而逼真地展现了出来。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时,见江上有一条渔船,即令身旁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这位才子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触景生情,当即吟道:一帆一桨一叶舟,一个渔翁一钧钧;一俯一仰一串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此诗连用了10个“一”字,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幅恬静的渔舟晚景图,情趣浓郁,引人入胜。

清代有一位诗人,写过一首《咏麻雀》的数字打油诗,借麻雀之名讽喻那些吃皇粮而又很少干事的大大小小的官吏们:一个二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食尽皇家千钟粟,凰凰何少尔何多?:

1938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伦敦瞻仰马克思墓时,写了如下一首小诗: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2 4 7 4 8,小坟葬伟大。

此诗表达了陶行知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信仰,诗中的数字,是马克思的墓号。这里运用借代,立意新颖别致,自然贴切。

1961年夏。著名画家傅抱石到长春参观访问,当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的宋振庭接待了这位大师。尽管他们是初交,但经过长谈却成了知己。傅抱石回南京后,激动地赋诗一首,描绘了自己的感触:一见如故,两心相印;三生有幸,四体不安;五内如焚,六欲皆空;七情难泯,八拜之交;九死不悔,十分向往。

数字诗 篇4

柏梁诗

 

作者:刘彻  朝代:汉 日月星辰和四时。

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

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

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

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

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

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

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罔酉嘀Τ帧

枇杷橘栗桃李梅。

走狗逐兔张罘Q。

啮妃女唇甘如饴。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 篇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历时久远, 经过时代的披沙拣金到现在仍有夺目的艺术光彩, 令人百读不厌、熟读成诵, 是因为它们往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如果我们给意境下一个涵括性定义, 那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透发作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徐志摩的感情世界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 既有对精神家园的眷恋, 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既有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沉浸于爱情的快乐, 又有失恋的痛楚和饮泣, 这就决定了徐志摩诗歌内容也是庞杂的。徐志摩崇尚“独抒性灵”, 他的感情是鲜活而流动不息的, 他那天赋的才气保证了他能将这样的个性感情寄于适合的载体, 描绘出一个个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般偏于人与自然的交流, 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地位, 诗人们善于体贴物情, 移情入境。徐志摩是自然崇拜者, 他认定“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竭力提倡回归自然, 认为只有大自然是圣洁的、美的。因此, 在诗作中, 他非常善于创设从自我感受入手, 寓意于物, 寄情于景的境界。如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康桥的景色:夕阳中的金柳, 康河的柔波, 水底招摇的青荇, 树荫下的水潭……富有层次、美不胜收的意象组合起来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那是因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离他初别康桥已有六年之久, 这六年中他经历了社会理想的破灭和爱情的风风雨雨。尽管他初时踌躇满志, 曾要“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当他再次告别康桥时, 也只能是惆怅而悒郁地告别“康桥”文化和浪漫幻想。于是, 诗人的笔下,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至于“彩虹似的梦”, 也“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徐志摩无法找到新的方向, 只有留恋和沉湎那“波光里的艳影”与“河畔的金柳”, “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景因情而生, 情因景而浓。又如《沙扬娜拉一首》中“赠日本女郎”, 诗的伊始, 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 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 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 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 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 像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一样。“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次最美的移译, 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 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 千种风情, 尽在不言之中。那种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 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徐志摩的另一些诗作, 诸如《她是睡着了》、《康桥再会吧》、《月下雷峰影片》等亦创设了独特意境, 这里不再详作分析。纵观徐志摩的这些诗篇, 自然景物无不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投射对象, 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他灵魂的呼吸。进入作者的诗意境界, 我们可以感觉到他脉搏的跳动, 听见他轻轻的慨叹, 看见他像云彩一样漂游的身影, 甚至我们也会像诗中那些美丽景物一样跟着诗人心绪的节奏浅吟低唱。徐诗这样的意境, 在气韵上是和我国古典诗歌意境相贯通的。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往往是作家寓浓烈的感情于自然的结果。“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上举的一些例子皆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都因为成功地创造了意境而极易引发读者共鸣。徐诗意境的承继关系是明显的, 这一点也因徐志摩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而得到公认。他深谙这种感情表现体式的个中之味, 在新诗中得以发扬。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由于汉语不同于西方语种的语法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里, 意象可以直接拼合而无需连接的虚词, 这样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连一个画面, 有类似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效果。有些诗人本身就是画家, 如王维、王冕等, 作品中更有诗画结合的神韵。徐志摩不少诗作也采取了这种手法, 以《沪杭车中》为例, 这首短诗有对火车外秋景一段精彩的速写:“一卷烟, 一片山, 几点云影, /一道水, 一条桥, 一只橹声, /一松林, 一丛竹, 红叶纷纷……”由远及近, 由朦胧到清晰, 有静有动, 有色彩有声音, 一幅美丽的图画瞬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意象表面上似乎互相没有关系, 但在深层勾连着。细加分析, 这些在特定的环境———从火车窗外捕捉到的意象组合, 排列整齐, 似乎有急促的节奏感, 加之作者在诗的开始和结束都加以点题, 我们就会很深刻地体悟到诗人“匆匆匆!催催催”的人生感喟。试比较元代马致远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那段作品中亦有一段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象组合:“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同样是描写秋景, 节奏却是缓慢的, 反映出一种惆怅、凄凉的情绪。虽然表现感情与徐志摩诗作是不相同的, 但表现手法都是靠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意象组合,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和对空白进行再创造的可能, 余味涵泳不尽。

徐志摩诗歌在意象、意境的选择倾向性或者说他的审美模式和欣赏趣味与我国古典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夜、明星、月、云、清风、夕阳、流水、花、松、杨柳、春等是徐诗最常见的意象, 由此构成的意境, 比如, “月夜听琴”、“夏夜鸣蝉”、“笙箫洞吹”、“杜鹃啼血”、“空谷幽兰”、“春草黄花”、“西风落叶”等, 或寄别情离绪, 或道闲情雅致, 或言羁旅行愁, 或抒爱情况味。自《诗经》、《楚辞》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的文人雅士惯有的典型感情宣泄方式大致如此。徐志摩自幼即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 且又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 不论他以后受西学的影响多深, 他的诗作还是向我们表明了他骨子里存在的士大夫品格。

除了意境外, 徐志摩诗歌美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富于音乐性。毋庸置疑,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并刻意追求的传统。当然, 新诗在形式上自由度大大突破了古典格律的束缚, 徐的长处就在于自由的形式中保持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无论是段落句行的安排, 音节和音节的组织, 还是平仄押韵, 徐志摩都相当注重节奏感和旋律感, 并与内在情感的流动相切合。如《雪花的快乐》, 全诗分四段, 每段五行, 前两行每段换韵, 后三行则都用音色响亮的ang韵, 这样, 整齐中富于变化, 读来朗朗上口。作者还有意识地重复“飞扬”这个意象, “飞扬, 飞扬, 飞扬”, 形成反复, 仿佛在模拟雪花漫天飞舞的场景, 因为“扬”字音节响亮有力, 又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 这就暗合了作者快乐向上的情绪节奏, 读来惬意舒畅, 极富感染力。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 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 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 (那就是诗化) , 才能取得诗的认识……”反观前文提到的《再别康桥》, 全诗七节, 每节四行, 每行两顿或三顿, 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 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正充分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以上对徐志摩诗歌传统诗美进行的一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他的抒情诗作, 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对徐诗的基本评价。因为, 徐志摩的一些功利性较强、批判社会现实力度较大的诗作, 如《叫化活该》、《一条金色的光痕》、《庐山石工歌》等, 往往流于直白, 流于浅显, 不具有历时性的艺术魅力。他的抒情诗作代表了他创作最高的艺术水准。在当时新诗由于其所谓的“先锋性”和“后现代性”而逐渐将自己束缚住一个个形而上怪圈的今天, 我们研究徐志摩诗歌的成功之处就显得很有意义。毕竟, 中国诗歌几千年历史可滋取的营养太丰富了;毕竟, 中国广大读者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鉴赏习惯定势。那么, 在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生吞活剥已显得举步维艰时, 新诗为什么不可以向传统找回自己的生命力呢?徐志摩的诗正是美在这些地方, 超脱、优美而不同凡响。

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 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传统诗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2]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10.

“吃”诗·“饮”诗·“医”诗等 篇6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饮”诗

唐代冯挚撰的《云仙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张籍取杜诗一帙,焚为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肠以其改易!’”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出生时,杜甫已不在世了。张籍成年后,对杜甫仰慕不已,总是拿杜诗作为标准,力图把诗写好。他常恨自己没有写出像杜甫那样的诗,决心要“改易肝肠”,于是便取所爱的杜诗“一帙”,焚而以蜜调和饮之。此所谓“饮”诗。

“医”诗

据说,一次,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医好了某县官的病,该县官感激之余,送给蒲松龄一块匾,让人在匾上写上“妙手时医”四字。谁知写匾人却把“时医”写成“诗医”。匾一挂出,于是有人便称蒲松龄为“诗医”,会“医诗”。

一位老秀才听说此事后,有意刁难蒲松龄,便拿来一首诗叫他“医”。“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蒲松龄看了这首诗后,感到很为难。但经他反复琢磨后,便道:“要医这首诗得吃补药,得加一些字。”老秀才问:“如何加?”蒲松龄念道;“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随后,老秀才又用一首诗刁难:“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思考了一会儿,说:“此诗该要‘泻泻’了。”接着,蒲松龄便朗声念道;“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树。”

一“补”一“泻”,那老秀才对蒲松龄佩服极了。

悼词也幽默

夏俊山

悼词是在追悼会上对去世者表示沉痛哀悼的讲话。中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悼词也为死者讳,其内容一般不讲去世者的劣迹与污点,只讲去世者的生平业绩,表达对去世者的评价与称颂,向去世者表达哀思。悼词的文字往往力求简洁。

有意思的是,社会上有些较为特别的人物,其生平既无任何业绩可言,也没有值得人们称颂的品质,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的生前好友,有的竟能献上动听的悼词。

1.某地,有个长期行窃的单身汉死了,一些曾跟着他一起“混”过,如今挺怀念他的狐朋狗友决定开一个追悼会,对他进行一番评价。其悼词是这样写的:

××先生:

今天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向您告别,表示哀悼!

多少年来,先生一直是一名不怕孤独与寂寞的人,一名勇敢的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一名喜欢夜以继日的十分勤奋的人;当别人休息的时候,先生常常不畏艰难地开始投入工作;当别人抱怨自己失去东西的时候,先生却拥有了人们失去的东西;多年来,政府,尤其是警察们,总是一直很看重先生,而先生却甘愿默默无闻,总是隐而不见。所谓“大隐隐于市”,先生就像古代的大隐士,做事从不留名,讨厌抛头露面。如今,先生离我们而去,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经济战线上失去了一名好先锋……

××先生,安息吧!

您的业绩已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2.某麻将高手,没日没夜地搓麻,终因过度劳累引发中风,死在麻将桌旁。生前他曾表示,等“胡了”再歇手,谁知道这竟成了他的遗愿。火化之前,其生前麻友作悼词曰:

英雄的××:

昨天你两眼瞪得还二饼似的,两只手在桌上拨拉得一片响,嘴里哼哼叽叽地嚷着“条儿”、“自摸”……今天却不知中了东南西北什么风,啥声音都没有,两只眼紧紧地闭成了二条……

先生的一生虽然很想绿发,但家中还是像白板一样。今天你的麻友们都来了,是真正的清一色。你夫人说你去了,对家庭是大四喜,可我们缺了一个人,只能是小三元了。明天,等你到了火化场,你就真的等到了梦寐已久的时刻——糊了!

3.某酒鬼一日狂饮白酒数斤后,竟醉酒而死。其生前友好中有人作悼词曰:

××先生:

你是酒精考验的酒坛名将、杰出的酒类鉴别专家,在公元××年×月×日,竟不慎以身殉酒。

先生的一生,是饮酒的一生,是同各种烈酒战斗的一生,先生的一生,爱酒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先生一生清贫,把所有的精力和积蓄都贡献给饮酒事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存如何困难,先生都坚持同酒较量,从不退缩。即使在喝醉的情况下,先生也决不认醉,直到不省人事。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先生曾深情地对酒友说:“我一生追求酒的浓烈,没有时间,没有钱,也没有精力,照顾自己的亲人,酒精伴我寒来暑往,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进酒缸里。”

如今,千杯不倒的××先生,竟永远地倒下了,酒坛失去了一位宿将,酒友失去了一位对手,呜呼哀哉!

数字诗 篇7

三字诗六首

作者:寒山  朝代:唐  体裁:杂言   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

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TT。

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

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

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

刘诗诗 霸气诗爷,温柔不自知 篇8

第一眼看到刘诗诗,还是忍不住唤起对马尔泰·若曦的记忆,那个让她红遍两岸三地的角色倔强执著,让人无限怜惜。但这份怜惜很快就被刘诗诗爽朗的笑声打破了,还真没见过哪个女明星像她这么爱笑,那种孩童般毫不掩饰的哈哈大笑,极具感染力,虽然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逗乐了她,却也让人内心愉悦。

聊起天来才发现,刘诗诗的笑还有很明确的层次之分——“哈哈”是俏皮得意被夸奖的笑,“哈哈哈哈哈”是从心而发,足斤足两的喜悦欢乐,恨不能露出全部牙齿来晒太阳。

我们问她放在她身上最贴切与最不贴切的两个词分别是什么,她回答最贴切的是“爷”,最不贴切的应该是“温柔”,“温柔……嗯,想一想这个真的不行。”

在这位被新任金钟视帝周渝民评价为“不扭捏,不做作,很直接”,自称“爷”的刘诗诗身上,有着她不自知的另类温柔。个性简单好相处,对工作要求高,不给人添麻烦,这些难道不是温柔?温柔从来不是刻意做些什么去讨好别人,虽然这个不被自己承认温柔的姑娘还曾被人说“很酷”。

听到这个她又哈哈一笑,然后认真地说:“其实我还是有点认生,不过比刚出道那会儿好多了,越来越能体会到当演员的乐趣,也越来越懂得怎么跟人好好交流。”她身体微微前倾,并不想要拉开与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反而是想更真诚地相互面对。

做明星?还需修炼

在见到刘诗诗之前就曾听同行说过,采访刘诗诗要懂得循循善诱,把这个告诉刘诗诗,她笑着说自己的确当过好长一阵子的“采访困难户”。

在今年上映的电影《不二神探》中,刘诗诗说有一句台词最打动自己,“其实我并不想做一个明星,我只想做个演员。”

闪光灯紧迫和粉丝助理前呼后拥的明星范儿,刘诗诗并不感冒。与其说刘诗诗是个“绯闻绝缘体”,倒不如说她压根就是个新闻绝缘体,举凡她出现在媒体面前,一定是新作品的宣传期,而就算是在发布会这样的场合,刘诗诗也是话最少的那个。

年纪轻轻就能将名利看得如此淡泊,真是很少见的,“所以我说自己不是个明星,而是女演员。”《步步惊心》爆红之后,刘诗诗一度对上通告和接受采访有恐惧,“有时候会不停地玩手指头,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很多问题其实回答过很多遍,我又是那种不会说出新花样的人,越恐惧说得就越少,说得越少场面越冷就越恐惧。”她坦言,后来才发现做明星原来是比做演员难太多的事情:“虽然拍戏有时候精力消耗大,体力吃不消,但是对于演员这份工作的乐趣我还是挺享受的。明星?我还是再修炼修炼。”

于是,前一阵子刚杀青《犀利仁师》的她杀到了伦敦时装周,进行明星修炼课,虽然踩着高跟鞋走在巴黎街头,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但有惊无险,还是美美地得到了这次的“学分”。我们问有得到热情的欧洲男生称赞表白吗,诗诗笑说:“这个我没注意到,只记得巴黎街头的鸽子很可爱!”

当演员,学了五年

从一个简单而平凡的学舞姑娘,到如今拥有700多万微博粉丝的当红女演员,刘诗诗的职业道路可谓一部灰姑娘式传奇。最初,刘诗诗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者。6岁开始学习古典芭蕾,10岁被送到寄宿学校学习舞蹈,一直跳到19岁。芭蕾舞在她心目中有着神圣的位置,以至如今她都不愿意轻易向外界展示。“我一直想当芭蕾舞演员,可上大学后发现,我的先天条件还是不够好,当时我想退后一步,当一名舞蹈老师。”她说。可偏偏命运的大手将这个只想过恬静生活的女孩儿推进了五光十色的娱乐圈。

2004年,年仅17岁的她有了人生第一场戏:“没有表演经验,导演特意安排我去男主角家做客这样一场没什么台词的戏。”那场戏中,只有一句台词“伯母你好”。

即便是这么一句台词,她也不停笑场,把导演急得够呛。现在回想起来,刘诗诗还是忍不住笑,“当时我真的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太懂,到底笑场了几次,我还真是不记得了。”笑声怎么看都不像是从她纤细孱弱的身体里发出的,估计导演当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看着这么乖巧的女孩子就搞不定一句台词。

非科班出身的刘诗诗自认在演技上走得有些“步步惊心”。她坦言,在学校时连电视都看不到,对表演接触非常少,起初她不知道什么是表演,也不知道怎么刻画人物。但只要是和演戏相关,刘诗诗就成了极其舍得豪掷千金的爷:“跳舞和表演不一样。跳舞时,我习惯不把情绪表现出来,但表演不同。如何用眼神诉说情绪,是我刚当演员时的弱项,为了学会这一点,我花了整整5年时间去揣摩。”

谈恋爱?你们别急

2013年同样和吴奇隆合作的《步步惊情》和《犀利仁师》,两部未映先红的作品说明了观众对她的认可度和期待,仔细说来,诗诗更偏爱《犀利仁师》:“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演喜剧吧,路云霏是个典型的女汉子,但又有小女人的一面。”但要问她觉得自己最具喜剧魅力的地方在哪里,刘诗诗歪着脑袋调皮起来,“笑声算吗?哈哈哈。”

现在的刘诗诗对演戏早已有了自己的把握和揣度,而关于“红”这个大多数演员入行即被教导要夺取的目标,在刘诗诗心里不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机缘巧合。

《步步惊心》之后,所有人都期待她继续带来惊喜,而她却反倒不缓不慢起来,并没有乘胜追击,像是进入了又一轮的闭关修炼阶段。刘诗诗坦言,她并不那么渴望名利:“有些性格是天生的,也有一些是后天养成的,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踏实。”

这几年来,除了春节,刘诗诗的休假少得可怜。有时候提前半年请了假,时间到了一看,日程又满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不能自拔地深陷在对演戏的痴迷和热爱里,那,是不是戏中自有真命天子呢?

面对我们调侃式的八卦,“诗爷”终于难得地正经起来,“对我来说,演戏和生活是分开的,我不希望把角色的故事延续到生活中来,也不希望混淆工作和生活。”正当我们也随之严肃认真之后的半秒,气氛又欢乐了,“我觉得浪漫可以很简单嘛,但不一定要搞太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嘛。”

刘诗诗何尝不会像同龄女子一般期待爱情,但忙碌到连睡觉都要见缝插针的生活让她不知道去哪儿捕捉属于自己的爱情,身为女明星,往往真爱没来敲门,传言先来,无论是四阿哥吴奇隆还是八阿哥郑嘉颖,抑或十三阿哥袁弘,局外人热情地为她张罗了个遍,但真命天子还是杳无音信。说到这儿,刘诗诗轻轻叹了口气,“人家喜欢八卦,喜欢茶余饭后谈论艺人,随便吧!这些可能就是随口开个玩笑,你又何必较真?”这一次,她真真像极了女明星,甘苦自知。

“诗爷”近距离接触!

Q:很多粉丝叫你“诗爷”,你觉得身上哪种性格最像“爷”呢?

A:我平时生活里经常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Q:大家看到你经常是古装,平时的穿衣风格是?

A: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当天诗诗穿了一件很宽松的宝蓝色上衣,真的看着很舒服)。

Q:觉得男生什么性格特质是可以加分的?什么是会立刻减分的?

A:男生必须要有礼貌、有绅士风度,还有就是孝顺,这些都是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讲卫生很难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吧。

Q:你觉得“都市丽人”是什么样的?

A:摩登、自信、美丽。

关于孩子诗二首 篇9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在月圆的夜晚

幸福团聚

孩子, 我想你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孩子, 你可知道

你走时, 巨石从山上飞滚

尘土在地面飞扬

校园霎时变成了废墟

朗朗书声已化为片片泪雨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我想你稚嫩的嗓音

它总在我的耳畔响起

我想你灿烂的笑容

它总在我被泪水

浸湿的梦里

孩子, 你已经走了49天了

你可知道, 我天天都在想你

你留下的课本

还残存着美丽的诗句

你遗失的书包

数字诗 篇10

捣衣诗

作者:萧衍朝代:南北 驾言易水北。

送别河之阳。

沉思惨行镳。

如梦在空床。

既寤丹绿谬。

始知纨素伤。

中州木叶下。

边城应早霜。

阴虫日惨烈。

庭草复芸黄。

金风徂清夜。

明月悬洞房。

袅袅同宫女。

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

哀怨秋砧扬。

轻罗飞玉腕。

弱翠低红妆。

朱颜日已兴。

眄睇色增光。

捣以一匪石。

文成双鸳鸯。

制握断金刀。

熏用如兰芳。

佳期久不归。

持此寄寒乡。

妾身谁为容。

趣谈“剥皮诗” 篇11

古往今来, 许多“剥皮诗”或讥或讽, 或令人喷饭, 或发人深省。

“剥皮诗”中令人喷饭者居多。

宋人程颢写过一首《春日偶成》:

云淡风清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相传, 清代有人看见朋友怕老婆怕到跪在老婆床前, 事后朋友竟解释为抽空学拜年。于是, 此人将《春日偶成》改动几个字, 写成了一首《惧内即景》:

云淡风清近晚天, 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 将谓偷闲学拜年。

此诗把怕老婆者挖苦得可谓入木三分。还有一首专咏“惧内”的“剥皮诗”。“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是唐代诗人朱庆余所作, 描写了一个新婚女子的温柔。到了清代, 徐枕亚将此诗改了七个字, 使原诗中的新娘子变成了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洞房昨夜翻红烛, 待晓堂前骂舅姑。妆罢高声问夫婿, 须眉豪气几时无?”令人叫绝。

传至今的“剥皮诗”, 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让人深省的, 那就是带血的笑了。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原来是这样写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不为功名利禄所惑, 保持廉洁如玉的美好志向, 从而成为后人陶冶情操的学习榜样。

1926年, 在北伐军的打击下, 直系军阀吴佩孚节节败退, 不得已退守河南洛阳。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 他扬言从此不问国事, 只愿在洛阳饮酒看花颐养天年。当时在北伐军中的谢觉哉闻讯后, 仿王昌龄的诗写了一首讽刺吴佩孚的剥皮诗:“白日青天竟倒吴, 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雄心在酒壶。”

鲁迅先生曾“剥”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我燃你熟了, 正好办酒席!”讥讽当年学阀摧残迫害青年的卑劣行径。

以上所选的“剥皮诗”, 都是顺原诗创意而下, 还有一种反意“剥皮诗”。

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而被捕时曾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慷慨过燕市, 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后来汪精卫叛变了, 于是有个叫陈剑魂的人在报纸上发表一首《改汪精卫诗》的诗:

当时慷慨过燕市, 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首剥皮诗剥去了汪精卫的画皮, 使汪精卫丑态毕露。

郭沫若也曾将曹植的《七步诗》“剥皮”: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亦灰。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将七步诗变成了兄弟相助, 相互成全的褒义诗。

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存在饶有情趣的“剥皮诗”。

偶听某一小学生吟到:“日照烤炉生紫烟, 遥看香肠挂前面。口水流下三千尺, 摸摸兜里没有钱。”网络中的“剥皮诗”更多, 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 我们细细玩味这些“剥皮诗”, 就会感到其寓庄于谐, 妙趣横生, 虽短小精悍, 但韵味无穷。

可见, “剥皮诗”通过对文字实施剥皮、剔肉、脱胎、换骨等“酷刑”, 从而炮制的一种谐趣诗, 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 借古讽今, 变成另一种意义,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字诗 篇12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三是成都秋天秋高气爽,秋凉多雨。诗曰:“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裹,空悲清夜徂。”(《倦夜》)重露涓滴,说明秋日天气之凉;稀星有无,说明秋日天空高远。秋季多雨可从诗句“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立秋雨院中有作》)等诗句中看出。

四是冬季气候温暖,他到成都后写的第一首诗《成都府》中即说:“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另有,“西蜀冬不雪”(《大雨》)、“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重简明王府》),说明成都的冬天树木苍郁,冬季薄寒不雪。成都的暖冬,还有一个例证,即腊月仍有花开:“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早花》)可见杜甫在成都没有深切地感受过严寒,生活得还是比较惬意舒适的。

三、夔州诗中的气候描写

夔州的气候,可以用气象万千来形容。这气象万千,包括了巫山云雨、毒热、雾瘴、雷电等。夔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即“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深”(《月三首》)。夔州的毒热在杜诗中也多有记述,最明显的是就有以“热”字为题的诗《热三首》,其中叹热的诗句云:“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可见夔州的确不是老杜理想的居住地。夔州的雾瘴是夔州的山川地形所导致的,而杜诗生动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这一地域的气象奇观。有诗云:“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夔州的雷电:“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合香。”还有专门以“雷”为题目的诗,《雷》中说:“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夔州的气象万千着实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也激发了他很多灵感。

告别夏日的狂热烦躁后,秋高气爽的气候令老杜诗兴大发,加之夔州山水和特殊的气象现象,成就了夔州诗的大气磅礴、沉实高华。夔州所在地——今重庆奉节,山势高峻,水势凶猛,气象万千,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其一中的诗句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特点:“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白帝城的气象之丰富多变,地势之高耸险峻由此可见一斑。正如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引卢世濯的评语说:“此诗起四句,见天地之心,知雨旸之性,穷新旧之变,领山水之神,俱能朗朗写出。余谓登高而开道眼者此也。”[4]夔州诗中,秋是一大特色,对羁旅夔州的杜甫来说,秋更使人感伤。于是他在这种心绪下写了很多悲秋的诗歌,而《秋兴八首》可谓是诗人这一时期思想感情升华和诗歌创作的提炼,由题目便可看出,这组律诗是因秋而起兴,正是有了夔州的秋,才有了这千古绝唱。其一便是对秋而伤羁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中枫树和丛菊是秋天典型的意象,加之夔州秋日特有的萧森气象、江间汹涌的波涛和塞上接地的风云,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的夔州秋日图景,这样的景色也只有杜甫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出。在另外七首诗中,杜甫把夔州的秋描写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八首》其四),“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其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秋兴八首》其七)。夔州咏秋的诗中不得不提的是被杨伦誉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杜集七言律诗第一”[5],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6]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切景语皆情语,老杜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他常年羁旅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昂,动人心弦。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一字写秋却无处不是秋。“萧萧”和“滚滚”因“无边”和“不尽”而更加形象化,“萧萧”既是形容词,形容落叶的萧瑟的形态情状,又是拟声词,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同样,“滚滚”既形容长江绵延逶迤,又令人想到长江的波涛汹涌之声,并且因空间的寂寥、时间的绵亘而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才点出“秋”字,前两联极力描写的秋景为这一联思想感情的喷发作了最好的铺垫和张本,也使这一联的“悲”字更悲,下一联的“愁”字更愁。胡应麟《诗薮》中说,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7]。得益于夔州的秋,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首“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8]的千古绝唱。

综上所述,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中的气候描写的主要差异在于,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出色。通过比较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气候描写的差异,我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杜甫诗歌的全貌,了解一定的地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诗人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理解杜诗的伟大意义。

注释:

[1]王嗣奭:《杜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版,第130页。

[2]浦起龙:《读杜心解》(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

[3]程千帆,陈贻焮,葛晓音:《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7页。

[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74页。

[5]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七》(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2页。

[6]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7]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8]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清]钱谦益.钱注杜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清]杨伦笺.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杜甫年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

[5]华文轩.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4.

[6]萧涤非.杜甫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0.

[7]陈贻焮.杜甫评传(上、中、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武器装备科研管理规定下一篇:副站长(分管企业、个体工商户保险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