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2024-08-04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2篇)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1

第一课时      文学作品阅读

考点要求

1、分析文中关键性词句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

5、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7、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了解作品中几种常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指导

一、             分析文中关键性词句

1、关键性词句包括: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的词句;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句;某些具有比喻、借代等意义的特殊词句;在特定语境中意义发生变化的词句。

2、如何分析:1)、联系上下文分析词句的含义及作用。2)、联系文章的思想主题等因素分析。3)、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用表达作用。4)、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5)、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手段。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这是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都会出现的考点。

2、如何归纳中心思想:1)、从文章标题入手。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5)、作恰当的纵横联系。

四、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

1、这一考点,不仅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更是对考生思想认识水平、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评价要求考生对作品作主观审视,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2、如何解答:1)、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注意积累知识;2)、多思考,善于分析问题。3)、多练习,培养解题能力。

五、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这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考点。近年来的文学作品阅读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如何解答:1)、要读懂原文,准确理解文意;2)、审清题意,根据答题要求,选择答题角度;3)、注意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去领悟作品的内涵,阐发所受到的感染和启迪。

第 二 课 时  科 技 作 品 阅 读

考点要求

1、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

2、能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3、能分析关键性词句;

4、能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5、能理解说明性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的特点;

6、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指导

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1)、根据说明对象来归纳;2)、思考文章的题目。3)、抓住重点段及关键语句。

2、常用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二、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概括说明中心的方法,即围绕三个问题来细读全文: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整理进行说明?

三、分析关键性词句;

关键性词句包括:1)、帮助理解说明对象特征的词句。2)、具有指代性等能体现说明文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3)、对说明文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句。

四、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明确常见说明方法及其特点。

2、掌握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注意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的时候,需要将说明的具体内容与其前后文的说明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

五、理解说明性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的特点;

如何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析词语的搭配。

六、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把握科学性和开放性。1)、科学性。考查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开放性。答案多元化和不唯一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2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教材”, 而应当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关键, 是我们‘教什么’, 而这需要我们联系具体的教材作具体的分析。”[1]从教材内容到成为“教学内容”, 要经过必要的转化过程, 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学情, 遵循学习规律;二要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 梳理文本内在联系;三要把握课程理念, 符合课改精神。

如何重构教学内容, 方法因人而异,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重构“选文顺序”, 使教学具有梯度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2年版) 规定了十课为教读课文, 另外五课为自读课文,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2]

十篇讲读课文, 教材编者是按“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和“哲学”四个主题依次编排的。编者“前言”中说“上述分类 (四个主题) 只是为了阅读上的便利”[3]。编者分类的标准是“阅读上的便利”, 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 这样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的阅读:

1.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都是先从认识自我开始的, 只有自身完善了, 才能帮助他人, 进而造福于社会。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 由少到多。而教材编排的顺序, 先谈政治, 然后修身, 然后学习与教育, 由难到易, 由深到浅, 很不科学。

2. 不符合新课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理念

教材要尽量“学本化”, 要让学生感兴趣, 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的平常生活入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特别喜欢“学习与教育”主题里的选文, 例如《诲人不倦》;也喜欢“修身”主题里的选文, 例如《君子之风》。这些都是关乎个人的, 贴近学生的生活, 他们很容易进入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语境中。但是先从“政治”谈起, 学生对此很陌生, 有些隔膜, 因此难以融入其中, 这挫伤了学生研读《论语》的兴趣。

3. 借鉴古代教学的经验, 构建《〈论语〉选读》新的教学顺序

《论语》的开篇并非谈“政治”, 而是讲“学习与教育”。古人一贯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阶段, 为什么传统儒家将“修身”放在首位呢?笔者认为是有学理依据的, 至少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上《〈论语〉选读》, 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顺序, 构建了《〈论语〉选读》新的教学顺序。

(1) 先用了近四个课时, 学习教材附录一《史记·孔子世家》。例如“讲些孔子妻儿的趣事, 在孔子19岁时, 家人给他选聘下了亓官氏。亓官氏后来生下了儿子孔鲤和女儿孔娆。”[4]孔鲤因其出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 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破除孔子的迂腐形象, 让学生感觉到孔子身为人夫、人父, 不乏儿女情长, 是可以接近的。

(2) 讲完《孔子世家》, 然后学习《高山仰止》和《诲人不倦》二课, 以便学生更真切地走近孔子, 感受孔子与弟子融洽的师生情谊。

任何教育都有一个潜在的或外显的教育目标。孔子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就是使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君子应具有怎样的品格呢?带领学生走进《君子之风》。

如何修炼成为君子?走入《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以及《周而不比》三课。

君子不但要独善其身, 还要兼济天下, 与学生一起感受君子的理想, 进入《沂水春风》《为政以德》《知其不可而为之》三课。

无论“独善身”还是“济天下”, 都要中行, 正直, 不走极端, 能明辨是非, 体悟孔子的哲学沉思———《中庸之道》。

(3) 最后, 作为一种拓展, 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儒学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儒学的历史演变, 能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按照新的教学顺序讲下来, 学生觉得《论语》不再是高不可及的,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以致用的, 有一种成就感, 课堂也变得“有趣”、“有味”了!

二、重构“选文内容”, 使教学富有体系

笔者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顺序, 作了上述教学重构。而对于具体的十篇课文, 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 遵循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重构其教学内容。

1. 围绕文眼, 重构文本

所谓文眼, 就是在把握文本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能够建构有序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词。

例如, 讲授《仁者爱人》一课时。可以用“仁”为文眼来重构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仁”? (孝悌乃仁之本) (2) 为什么要追求“仁”? (春秋末期, 礼崩乐坏, 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作用, 孔子因此提出仁的思想, 强调自我道德修养) (3) 怎样去实践“仁”? (问人不问马、见丧不吃饱、导盲尽其道、待人必作趋、子钓而不纲、推己及人) (4) “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孔子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 他随时随地推己及人, 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 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教导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仁者爱人, 有此仁爱之心, 才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之人, 才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2. 围绕主题, 重构文本

所谓“主题型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 力求把本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 使之前后相连贯, 尽量避免逐条讲述, 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 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 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

例如, 讲授《为政以德》一课时。林忠港老师认为:“《为政以德》一课, 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重构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为政以德’? (2) 为什么要‘为政以德’? (大禹、后稷有德而有天下) (3) 怎么样‘为政以德’? (以德导民、以德教民、取信于民、节用爱民、藏富于民、正己以正天下、服人而修文德) 。”[5]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三个维度来重构该课的教学内容, 其实就是将“为政以德”的主题含义贯穿到各章节中去, 让学生在整体上获得认识。

3. 围绕行为, 重构文本

做一件事, 一般要思考以下内容:为什么做?谁去做?做什么?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依据这些逻辑要素, 可以用来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

例如, 讲授《诲人不倦》一课时。可以按照“原因—对象—方法—结果”来重构教学内容: (1) 为什么要诲人?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2) 诲哪些人? (有教无类) (3) 怎么诲人?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无言之教、循序渐进) (4) 诲人的结果?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均有杰出弟子)

4. 围绕文脉, 重构文本

按照文脉来重构的文本, 往往是独立成篇的文本, 可以抓住文本特征, 提炼关键词, 依照文本的行文脉络来确定教学内容。

例如, 讲授《沂水春风》一课时。周良华老师认为:“这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本章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 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 即问志、述志和评志, 寥寥三百余字, 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6]

我们可以抓住“言其志”这个关键词, 设置几个具有梯度而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 (1)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四人各有什么志向? (2) 分别谈谈这些志向的异同? (3) 孔子是怎么评价弟子们的志向的? (4) 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 可形成一个问题链, 不过解决这些问题时并非同等用力, 而要详略适当。这个问题链, 不仅强调了志向在一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作用, 而且反映了孔子以立志培养弟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从而更易于理解儒家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思想。

合于学理的重构, 使得《〈论语〉选读》的教学, 不至于因为内容的杂乱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对《〈论语〉选读》来说, 在教学实践中, 最重要的是要重构富有体系的教学内容, 从而使教学变得“有序”、“有趣”、“有味”!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27-28.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选修) 《论语》选读 (第3版) [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0.

[4]刘保华.寻求《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J].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 , 2012 (5) :35.

[5]林忠港.《〈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建构[J].语文学习, 2012 (4) :24-25.

语文版高中语文古代散文单元分析 篇3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问世,改变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一标多本”,出现了与人教版并行的鲁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2004年,语文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并出版发行,主编是史习江,张万彬。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从时代性角度着眼,选取文质兼美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时代文章,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二、高中古代散文单元分析

(一)单元结构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册,以人文话题的方式组元,每册四个单元,单元以选文为核心,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三个板块辅助配合组成。“阅读与鉴赏”板块由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构成。语文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统统编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文4篇,五册教材共选取20篇古代散文,约占教材全部选文的30%。

(二)选文内容整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册,共有五个单元,二十篇古代散文,梳理如下:

第一册:苏轼《赤壁赋》、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册:司马迁《鸿门宴》、司马光《淝水之战》、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左传》)《崔杼弑其君》

第三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杜牧《阿旁宫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第四册:(《荀子》)《劝学(节选)》、韩愈《师说》、欧阳修《与高司谏书》、黄宗羲《原君》

第五册:(《论语》)《论修身》、(《孟子》)《论民本》、(《庄子》)《神游物外》、(《老子》)《祸兮福兮》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篇目前用星号做了标注。语文版五册教材古代散文略读课文共有五篇,分别安排在五个单元组的结尾处,篇目分别是《兰亭集序》、《崔杼弑其君》、《滕王阁序(节选)》、《原君》和《祸兮福兮》。

由前可知,教材以“选文”为核心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包括“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在我校实施课改一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生命的狂欢。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上期期末考试情况来看,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但相对新接手时语文基础与素养特薄弱的情况来看,进步还是不少的,这点得肯定。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1、经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突出的特点是:

①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②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④各组小组长等一批孩子成长迅速,课堂教学开展顺利。

2、存在的不足是:

①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还要继续培养。

②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③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④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2016年秋开始全新改版,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由原来的七个单元改成了六个单元,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第二单元:小说单元; 第三单元:传记单元;

第四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 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 第六单元:古诗文单元。

四、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2、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6、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朗读、背诵古诗文,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7、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8、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12、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时间紧凑,讲读课文在单元内先讲。提醒学生重视课前的预习,以保证课堂40分钟的高效率。第五单元、单元检测

第一周 第二周第三周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学月检测

第三、四、五周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第六、七周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第八、九周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半期考试

第十、十一、十二周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第三学月检测

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周 期末复习、专题检测、综合模拟检测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5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l、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 篇6

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

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

1.祭十二郎文

[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

2.送李愿归盘谷序

3.※柳子厚墓志铭

第二单元

柳宗元散文三篇

4.种树郭橐驼传

[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三单元

欧阳修散文三篇

7.秋声赋

8.六一居士传

9.※朋党论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10.放鹤亭记

11.后赤壁赋

[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

12.※留侯论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13.六国论(苏洵)

14.武昌九曲亭记

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

第六单元

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

16.墨池记(曾巩)

17.游褒禅山记

[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

18.兴贤(以上王安石)

(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

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

附录

唐宋散文

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具体情况是:

一、政治主张及实践: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

第三课 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二、修身

第五课 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 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七课 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

第八课 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

三、学习与教育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

四、哲学思想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

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

《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教材从学生汉语母语学习实际情况出发,从学习和运用的角度,按字(“汉字与汉语”)、词(“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句(“语句的功能和句式的选择”)、篇(“文章的结构及风格”)以及语文学习方法:古今沟通(“文言与白话”)安排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从教材的目录即可观其大概:

第一讲 汉字与汉语

一、汉语和汉语的特点

二、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三、汉字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

四、汉字和汉语的区别

五、汉语汉字的特点对汉语文学形式特点的影响

六、规范地使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

[相关链接]

一、凭借语感把握汉语的特点

二、汉语字词的灵活性有如“七巧板”

三、汉语语法有什么特点

第二讲 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一、利用引申义列理解、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二、在语境中理解词的具体义

三、词语的选择运用

[相关链接]

一、文化与词义引申

二、阅读与概念义的具体化

三、同义词辨析

第三讲 语句的功能和句式的选择

一、语句的功能

二、句式的选择

[相关链接]

一、什么是句子

二、上下文的衔接和焦点的突出

三、长句化短的方法

第四讲 文章的结构及风格

一、文章的结构

二、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三、文章风格的分类

四、各类风格的修辞特色

[相关链接]

一、语段的组织安排

二、语段和语段的连缀

三、以《石壕吏》为例谈篇章结构的逻辑性

四、风格的研究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一、文言和言文脱节

二、新文学与白话文

三、古今汉语的沟通

[相关链接]

一、旧为新用

二、从引申的角度看古今汉语的差异与沟通

附录一 简化字总表

附录二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4、《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目录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1、灯下漫笔(节选)------------------------------鲁迅

2、大连丸上-----------萧军

3、道士塔--------------余秋雨

第二单元 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

4、风景谈--------------茅盾

5、娘子关前----------周立波

6、菜园小记----------吴伯萧

第三单元 纵论快乐 阐释哲理

7、渐--------------------丰子恺

8、论快乐---------------钱钟书

9、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

第四单元 感悟自然 陶冶性灵

10、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11、荷塘月色-----------朱自清

12、长江三日-----------刘白羽

第五单元 思亲忆友 展示情怀

13、我的母亲-----------老舍

14、春联儿--------------叶圣陶

15、应该有天堂--------周国平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

16、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17、豆腐颂--------------林海音

18、老家的树-----------郭枫

体验与探究 编辑《散文报》

5、《唐宋诗词鉴赏》目录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汉江临眺 /王维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鉴赏知识 诗律(一)平仄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古从军行 /李颀 鉴赏知识 诗律(二)对伏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抒怀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 鉴赏知识 诗词的特殊句法

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鉴赏知识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蝉 /李商隐 海棠 /苏轼 鉴赏知识 意象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 石壕吏 /杜甫 卖炭翁 /白居易 关山月 /陆游 鉴赏知识 意境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将进酒 /李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鉴赏知识风格 唐宋词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 鉴赏知识 诗词异貌

第九课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欧阳修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鉴赏知识 词律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望海潮(梅英疏淡)/秦观 鉴赏知识 词的章法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鉴赏知识 用典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扬州慢 /姜夔 鉴赏知识 诗词鉴赏入门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7

一、高中语文版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编写的不足

1. 对版面设计的教学价值认识与开发不足。写作部分版面设计总体来说比较呆板, 整个板块没有一幅插图, 也没有版面底色、插入语、标志符等活跃版面的元素, 暴露出对版面设计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编排与训练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思考 ;适宜的版面底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进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插入语和标志符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减少干扰信息带来的认知负荷。这些元素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但语文版教材呆板的版面设计导致版面设计的教学价值缺失, 体现出对版面设计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

2. 提升媒体素养的引领不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程中引导和提升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意识与能力, 有助于语文学习的效率的提高。新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第八条明确提出“教科书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但语文版教材仅仅是在口语交际“辩论”和“讨论”专题中, 提到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操作指导, 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在写作板块很少涉及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如第五册“写作”集中训练 :文艺评论, “写作导引”介绍了写文艺评论说理和议论的几种方法, 但每种方法只是举出一个例子,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 如果能够推荐一些相关网址, 让学生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文艺评论性的文章和评论性知识, 那么就可以掌握相应的文艺评论的评论方法, 提高文艺评论写作水平。

3. 对“写作后”阶段关注不足。写作过程可以分为写作前、中、后三个阶段。语文版教材按照课堂写作过程编排, 但缺失“写作后”相关内容的编排。作为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 应该有对“写作后”的相关要求。写作专题对写作过程的引导比较详细, 但对写作结果却没有相应的要求。只有强调对写作结果的处理, 才能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但不是说对写作结果就可以置之不理。教材编写不能只重视写作过程而忽视写作结果评价与引导。

4.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剥离。高中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表述中说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版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注重了工具性。如从写作专题名称“立意与选材”“思路与构思”“修改与润色”等可以看出训练重在写作方法的掌握, 但看不到写作训练的主题内容的要求。主题内容对学生人文性引领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写作专题在写作训练点前规范了人文性写作训练内容, 但语文版并没有具体的人文性主题训练内容, 只有写作能力训练内容。与人教版相比, 语文版在人文性引领上明显存在不足。另外从“写作导引”环节导引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对工具性引领的偏重, 如“在结构上, 要注意在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方面下功夫。”

5. “支架性”资料不足。“相关链接”与“单元链接”是语文版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的一大特色。在每一课的练习题后, 一般会至少一篇的“相关链接”。“相关链接”的主要内容有选文的写作背景、作者轶事、其他相关文章等, 内容类型十分丰富。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方面的相关知识, 又可以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但这一特色只在“阅读与鉴赏”有设置。对于写作训练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板块, 更需要相关知识与资料的支撑。这两种提供支架的方式的缺失使的写作板块分量略显不足, 影响教材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 也没设计知识短文等之类的补充性知识。“相关链接”、“单元链接”和知识短文的缺失使得语文版教材写作板块辅助材料明显不足。

6. “训练点”与选文勾连虚化, 整合性功能弱化。语文版教材将“表达与交流”与“阅读与鉴赏”综合成一个单元作为教学单位, 意在发挥以读促写的教学功能。但写作板块的训练点和选文类型、内容等方面联系不紧密, 对选文利用不足, 只在个别训练点对选文有所利用。如第五册“文艺评论”中, 利用选文《读<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段话例证“文艺评论要精彩, 需要细读”。教材的例文很多来自以前学过的课文, 但本单元选文利用不足。阅读和写作编排在同一个单元, 应该加强二者的联系。汉代扬雄强调 :“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既然采取单元形式, 就应该发挥单元教学的功能, 因此应该选取与训练点有关的选文, 发挥以读促写的功能。以选文作为训练点的示例, 既可以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又可以通过对选文的运用更好地感受、理解选文。

7. 与阅读部分相比分量明显偏少。在高中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 对必修课程的目标是从“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阐述的, 可以看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材的两大组成部分。从每册的目录和教材篇幅我们可以看出, 每册一般至少有十几篇以上的课文, 呈现内容占了教材大半量的篇幅, 而“表达与交流”写作板块每册只有两次, 篇幅只有4~5页。可以看出语文版教材训练内容是“阅读与鉴赏”分量大, “表达与交流”的分量相对偏少, 体现“阅读与鉴赏”的编排主体。人教版教材中, 写作是每册四次, 全套教材共二十次, 密度与数量比语文版的多了一倍。专题的密度与数量研究怎样编排才好, 需要长期的实践实验与理论指导相结合才能逐步得到完善, 而且每个学生的情况有不同, 所以需要诸多因素的整合考虑。虽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与动态性, 但有些因素是相对确定与稳定的。教材编写者应该努力寻找相对确定与稳定影响因素, 通过实证性的实验筹划合理的密度与数量。这些确定的影响因素包括新课标的目标与学习内容、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心理、思维特征、写作教学与写作心理规律等。

二、高中语文版必修教材写作编写的优点

1. 写作实践活动的基础性与开放性并举。“写作实践”环节的设置注意基础性与开放性并举。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以课标目标依据, 对专题训练重点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有明确的硬性规定, 如明确规定基本的字数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对题目、字数的要求上, 如“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多少字”等 ;另一方面体现在设计多个题目供学生选作, 内容与层次性有一定的区别。如第三册第一单元“专题介绍”共设计四道题, 要求前两题二选一, 后两题二选一。前两题与后两题分别是两个写作活动要点, 训练点设计成不同的内容载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爱好, 分别在前两题与后两题中各选一题。既有基础性目标的要求, 又给了学生一定自由选择的空间。

2. 对“样例效应”理论运用充分且贴切。“写作导引”环节对一些写作知识的学习活动设计采取训练点加例文或故事的样态。先分条列出训练点, 然后紧接着编排例证训练点操作方法的例文或者故事。通观整个写作板块, 这样的模式占了很大分量。这样的编排可以减少学生在理解写作知识点及其操作运用时的多次失误, 减少认知负荷。所选例文或故事等不仅比较形象具体, 而且十分恰切,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转变被动学习的地位。如第四册“事件的记叙”中, 先列出“倒叙法”的训练点, 然后举了《山地回忆》中相应的写作方法, 不但运用了样例, 而且十分适切地说明了写作知识点。

3. 通过写作体验活动建构写作知识。在“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中设置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的活动。如在“写作导引”中设置了“讨论”和“嵌入式练习”等学习活动。编排模式是先提出训练点的范畴, 然后设置讨论或练习的活动, 让学生在讨论与练习中自主建构知识。对于训练点范畴比较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一般设置成讨论的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

4. 板块设计注重阶段衔接性且螺旋提升。语文版教材设计的十个专题中, “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语言与表达”“修改与润色”这四个专题是高一上学期的课程内容。高一是初中与高中一个主要的转折点, 学习方法与方式上有所区别。将这四个专题编排在高一上学期, 是因为它们在初中阶段有过相应的分散学习活动。高中阶段把这些散点学习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多角度的训练, 既注意了阶段衔接性, 又有所提升。

5. 给予一定“自由”但不迁就学生。在“写作实践”部分, 题目的设置给予学生自由拟题、文体自选的自由, 但同时又注重基本训练目标的达成, 在“提示”或者“要求”中给出写作学习要求。如语文版教材写作专题“语言与表达”, 本专题要提高学生组织准确、传神、形象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教材给以学生自由命题与选择文体的自由, 但又要求学生所选用的表达方式要适合内容, 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这些要求正是专题所要训练的基本任务。可以看出语文版教材强调教材编写的开放性与弹性设计, 但同时也注意到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与具体化, 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所编排内容要承担起基本学习任务。对写作训练的要求要在保证基本的任务完成的情况下, 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 而不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没有基本要求的自由。

6. 写作活动指导具有程序性与操作性的“学本化”意识。以往教材编写习惯于以静态性陈述性知识的呈现样态, 在新课标的理念的引导下, 语文版程序性知识分量明显增强。在写作知识的编排方面, 大量写作技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设计, 使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相对清晰和明确, 师生有法可依。程序性与操作性明显体现在“提示”和题目要求中。“提示”是设计的一个亮点, 它是对写作具体操作步骤的指导。通过“提示”中的要求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写作。以学生写作过程为对象进行训练过程的操作性指导, 进而体现了学本化的意识。

语文版教材大换血 篇8

修订版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保留下来。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修订版语文教材力求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作用,加强读写结合。比如七至九年级的教材,在保持原来四篇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述评

语文教材大换血是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意味着塑造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课文的选择一定要既有传统的经典篇目,也要结合当下文学潮流和社会热点。笔者仍记得曾经学过的中小学小学课文,《小英雄雨来》《匆匆》《孔乙己》《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经典作家的美文引起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美好遐想,带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体验,成为日后生活的一笔精神财富。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台阶》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教材,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命题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及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__。】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__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朗读,特别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要,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11

教学目标

一 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 欣赏优美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 检查预习工作.包括字词的注音,解释.多音字的辨别,易混淆的字词的辨别.以及这篇文章的读后感.(预习中还有一项内容是摘抄好词好句的,放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讲解.三 集体朗读

因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扫清了字词障碍,朗读时应该不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在朗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的读错情况,课堂上予以纠正.课后记.四 分组朗读,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读,别的学生予以纠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 预习时已让学生们把这篇文章熟读成诵,所以在讲课时,学生们的思路已经较清晰了.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概括,问;(1)课文可分几部分来读..明确:盼春—绘春—颂春(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2)课文中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五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六 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拿出自己画的画,说说理由.七 找好词好句

让同学们把预习时已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给大家听.讲讲理由.可以分三部分让同学们找

先找第一部分的.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穿插问题,如问: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 的感受? 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 的植物发芽变绿,山的颜色就由暗转明,由干=干枯变为润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表现出融融的暖意。)接着找第二部分

先找春草图中的好词好句.如“钻”写出了春草的冲破层土的挤劲,表现旺盛的生命力.如“做”“躺”“打”“踢”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烘托欢乐.接着找春花图,同样让学生找.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把争春争艳写活.“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对应桃树,杏,梨,比喻贴切.“象眼睛 ,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互补,眼睛和星星都会眨,但星星是星罗棋布 的,而眼睛是眉目传情的,两者一结合,就把野花写活了

接着找春风图.如’象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风的柔和.‘酝酿”则形象的写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的加浓的过程.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 感.继续找春雨图.“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这三个比喻贴切,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 而绵长的特点.教师穿插问题.问:春雨绵绵,为什么还叫人别“烦恼”呢?(亲切而有趣)再问,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连接.最后分析迎春图.“赶趟儿似的“照应前文,前文写百花争春,后文写人在争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动作次数多,读来有韵律。有节奏。

最后一部分.同学肯定觉得都好.让他们先说好在哪,教师再明确:“象娃娃`````”表现春天的新,用心

爱心

专心

象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象小姑娘``````”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象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的顺序,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以上如有学生未找出的语句,教师可以由学生的发言引出问题,尽量把每一段的好词好句都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八 让学生们找找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拟人的有哪些?用比喻的又有哪些.然后再提提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九 练习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把它画出来..为第二课时中的分析语句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作业,背诵,练习题一,二,三。

用心

爱心

语文版初二语文教学计划 篇12

教师寄语:水是肌肤,水是血脉。说水冰清它便玉洁,说水幽蓝它便碧绿。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学习重点: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学习难点: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第1单元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号。

2、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完成下列注音。木橹()搅动()斑斓()()漾动()彩绸()连缀()仲春()屋脊()覆盖()目眩()屋檐()渗出来()谛听()参差()()娴熟()轨迹()剔透()丝弦()勾勒()黑黝黝()缤纷()隐匿()璀璨()()摇曳()

3、词语积累 迷离:

闪烁:。朦胧:。连缀:。

仲春:。丝竹: 清澈剔透:。

张灯结彩:。勾勒:。黑黝黝:。隐匿:。凝重:。蔓延:。

四、自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3、分析本文结构:

六、课堂总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七、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2、完成综合能力测试题目。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第1单元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回顾本文的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4、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5、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本文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课堂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五、当堂训练——类文品读

离开平遥后我们来到了祁县的乔家大院,一踏进大门,与我们同行的歌唱家单秀荣女士就说:“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富贵。”其实,单秀荣女士长期居住在北京,见过很多世面,并不孤陋寡闻。就我而言,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也见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记忆中的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进门一条气势宏伟的甬道把整个住宅划分成好些个独立的世界,而每个世界都是中国古典建筑学中叹为观止的一流建筑。张艺谋在这里拍摄了杰出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事实上,乔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过着影片中那种封闭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敢于驰骋华夏大地的豪迈气概。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钟鸣鼎食的巨室不是像荣国府那样靠着先祖庇荫而碌碌无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断的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因此,这个宅院没有像其他远年宅院那样传递给我们种种避世感、腐朽感和诡秘感,而是处处呈现出一种心态从容的中国一代巨商的人生风采。

乔家大院吸引着很多现代游客,人们来参观建筑,更是来领略这种逝去已久的人生风采。乔家的后人海内外多有散落,他们,是否对前辈的风采也有点陌生了呢?

乔家,只是当年众多山西商家中的一家罢了。其他商家的后人又怎么样了呢?他们能领略猜度自己祖先的风采吗?

1.以上文段中提到了“荣国府”,请写出《红楼梦》里提到的荣国府中的四个人物的名字。① ② ③ ④

2.文章开头写了单秀荣女士的一句话,强调的是乔家的富贵程度。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乔家富贵的原因?

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飞檐大都是向上的,乔家大院的飞檐似乎并无特别之处,而作者却需要专门写一句“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为什么?

4.文中提到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作用是什么?

5.依你看来,乔家大院的主人的“人生风采”至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两点。①、②、6.文中第二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7、文章结尾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读了本文,还会提出哪些与文章中的有关的问题,请写出两个。① 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用心

上一篇:红色玫瑰椒优秀作文下一篇:三年级标点符号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