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2024-09-21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共8篇)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1

海南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能源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能源供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能源供应更加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海南省能源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能源生产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积极开发本省一次能源,保障本省能源供给,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149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32.04%,其中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量(水电、风电)分别为29.98万吨、1.88亿立方米(不含海上气田)和27.93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77%、15.37%、55.86%。

至2015年底,电力装机规模为670.4万千瓦,比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长70.70%。电力装机结构显着变化,其中,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占12.99%;风电装机30.9万千瓦,占4.60%;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占56.03%;气电装机74.2万千瓦,占11.07%;太阳能光伏装机27.34万千瓦、生物质综合利用装机5.1万千瓦,占4.24%。2015年11月,昌江核电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并网发电,实现核电零的突破,海南全社会电源种类增至八种,分别是煤电、水电、气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发电。

至2015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261亿千瓦时,比2010年的157.9亿千瓦时增长65.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27.9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9.70%,“十二五”时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发电量达到2.44亿千瓦时。

油气资源方面,“十二五”期间,在南海海域油气勘测取得重大成果。东方13-2气田中深部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86亿立方米高品质天然气。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发现优质高产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首口中国海上千米水深井陵水17-2-1井天然气成功点火。西沙群岛西南侧中建南盆地深井均有油气发现。2015年,海上天然气产量为47亿立方米,陆上天然气产量为1.88亿立方米。2015年,陆上原油产量为29.98万吨,均产自福山油田。

2.能源消费

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937.77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314.66万吨标准煤增长47.4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5。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油、气、其他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的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33.40%、38.19%、21.11%、4.98%调整为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

海南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10.5万吨标准煤,能耗相对稳定;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40.45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为892万吨标准煤,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由2010年的656.0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990.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8.59%。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50%左右,占第二产业比重近90%。2015年排名前三的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34%,占二产能耗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精细化工能耗为258.73万吨标准煤,占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3.35%;水泥加工能耗为183.7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9.48%;石油炼化能耗153.5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7.92%。

海南省电力供应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电力缺口,在缺电形势下,海南省全社会用电量由2010年的158.22亿千瓦时增长至2015年的270.8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35%。2010-2015年电力消费中,第一产业增长61.35%、年均增速8.67%;第二产业增长74.78%、年均增长11.81%;第三产业增长82.1%,年均增速12.74%,城乡居民用电增长111.51%,年均增长16.16%。“十二五”期间,海南缺电形势严峻,2015年,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一产电力消费比重相对稳定,小幅下降,二产电力消费比重稳中有升,相对2010年仅增长约1.3%,三产、城乡居民电力消费比重保持快速增长。一产、二产、三产和城乡居民的电力消费结构由2010年的5.31%、52.34%、26.57%和15.77%变化为2015年的4.72%、50.32%、26.62%和18.35%。

3.能源基础设施

电源方面,全省发电总装机由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加至2015年的670.4万千瓦,年均增长11.3%,其中统调装机586.9万千瓦,企业自备电厂83.54万千瓦。2015年,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气电装机74.23万千瓦,风电装机30.87万千瓦,光伏发电23.3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10万千瓦。海南跨海联网一期工程设计容量为60万千瓦,现承担事故备用容量35万千瓦。

电网方面,海南电网目前已基本建成环绕沿海各负荷中心的220千伏“目”字形双环网,并通过1条500千伏海底电缆与南方电网主网相连,基本建成了北、中、南三条西电外送大通道,建成了海口、三亚、洋浦三个重要负荷中心的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已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电率达到100%,农村电网改造率近100%。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75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3677.39千米,变电站31座,变电容量839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长度3774.39千米,变电站104座,变电容量632万千伏安。

煤炭、石油码头设施方面,海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港口的建设,新增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6个,新增吞吐能力7191万吨/年,其中,石油运输吞吐能力6331万吨/年,LNG运输吞吐能力360万吨/年,煤炭运输吞吐能力约500万吨/年。至2015年底,共有储备油品库14个,总库容为490.13万立方米。

油气开采方面,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不高,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近海的两大盆地。海南本岛及周边海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海南已开发利用的海上气田有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已开发利用的陆上气田有福山气田。2014年,“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自营勘探发现的优质大型天然气田陵水17-2气田。

油气管网方面,全省建成2条输油管道和1条天然气长输管道。2条输油管道总长67公里,输送介质为航空煤油,其中一条起点为中石化马村油库,终点为美兰机场使用油库,管道全长51.6公里;另一条起点为三亚太平洋中石化油库,终点为凤凰机场油库,管道全长15.4公里。乐东至东方终端的乐东陆地管线68公里,输送介质为原油和天然气。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20公里,输送介质为天然气,起点南山,途径东方、昌江、洋浦、老城、海口、文昌,部分路段采用复线铺设。正在建设洋浦至马村成品油管线共120公里,拟建设文昌至三亚东部天然气环岛管线275.3公里。

天然气管网方面,已建成天然气干支线21条,年输气能力102.36亿立方米,全长2289.60公里,覆盖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三亚市、定安县、文昌市等11县市,用气人口229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0%。

天然气接收方面,“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建成投产洋浦LNG接收站和澄迈LNG接收站,实现LNG接收零的突破,年接收能力为360万吨,配套建设接卸码头2座,最大可停靠26.7万立方米LNG船舶。建设专用输气管线122公里,包括一条主干线和一条供气专线,其中主干线全长121公里,输气管线设计输气能力38亿立方米/年。

石油炼制方面,至2015年底,全省原油综合加工能力为1020万吨/年。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1114.43万吨,同比增长18.46%。汽油、柴油、煤油生产量分别为248.19万吨、331.16万吨和150.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82%、17.90%、8.35%。其中,海南炼油化工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800万吨/年。2015年炼油原料油加工量完成999.85万吨(原油加工量903.11万吨),其中成品油产量624.82万吨(汽油235.79万吨、煤油150.21万吨及柴油260.82万吨),对二甲苯67.54万吨。

4.能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行动方案,通过引进具有先进工艺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狠抓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海南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的目标任务。

2015年,海南电网综合线损为7.40%,比2010年的8.36%下降0.96%。炼油加工转换效率为98.74%,发电效率为41.02%。

(二)存在的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力供应能力不足,电力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受省内主力电源不足、水库季节性来水不足、气电供气不足以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11年—2015年均存在电力缺口,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月份普遍存在错避峰用电,2015年实施错峰限电176天,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三产用电增长较快,峰谷差逐年增大,电网调峰压力大,最大调峰缺口约23万千瓦,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较大压力。

现有电网结构仍显薄弱,供电可靠性较差。环网上部分220千伏线路存在导线面积过小,在“N-1”情况下将导致重载;部分区域220千伏变电站仅有1台主变,不能满足主变N-1运行要求。配电网仍存在供电线路过长,个别市县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部分线路导线截面小转供能力有限。

现有电网抵御极端天气能力弱,尤其是10千伏配电网,历次台风袭击后,均发生大范围的断杆、倒(斜)杆现象,需要约10-15天的时间才能复电,对电网安全运行不利;东部地区缺少无功支撑,电压波动较大。

2.天然气供应体制有待完善,管网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气化人口不断增加,气化率显着提高,居民用气需求逐渐增长,大大超过现有用气配额,天然气的调度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市居民用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差,居民用气预测和监测还需加强。特别是三亚市2010年前后的市场需求已经超过此前该市与上游供应方签订的供气合同气量,至2015年供需差额进一步扩大。

全省环岛天然气管网尚未成型,东部部分建设滞后,管网缺乏统一规划,管道管径、设计压力参差不齐,省内支干线及支线长度不足、密度过小,难以实现省内资源的调度配置。城市天然气管网密度太小,应急储备设施的储备能力不足,供气的安全可靠性较差。天然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尚未建立和用气序列不合理,使得天然气供应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较大,产值占比较低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有较大比例。2015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1114.26万吨标煤(当量值),工业增加值448.95亿元,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5%,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社会比重的12.12%。在全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占第二产业能源消耗的约为90%,由2010年的630.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1081.34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8%,远高于一产、三产增速。

4.新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尚未成规模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新能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比重还不高,距离清洁能源岛建设还有很大距离。海南可用于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且“一地两用”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集中式光伏电站发展缓慢。分布式光伏由于屋顶产权及配套保障措施等多重因素制约,难以大规模推广。陆上风电发展与沿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相冲突,基本停滞。海上风电因技术开发、地质条件、海上风力勘测、初始投资等多种因素制约,尚处于前期论证阶段。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受到资源收集、资源量小、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化利用。地热能开发规模还很小、利用方式单一,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尚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新能源汽车由于标准尚未建立、储能技术尚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发展缓慢。

5.油气安全供应配套设置不够完善,尚需加强

“十二五”期间,海南建设了较大规模油品储备库,用以安全保障的消防能力不足,消防泡沫储备量缺口较大,存在事故隐患。现有输油管道投入使用年限时间较长,管道老化失修,按规定要求的管线保护范围不断被侵占,安全距离过短,存在安全隐患。天然气调峰能力不足,小时(日)调峰能力欠缺。居民、公共服务、分布式能源项目等天然气用户都具有较大的季节调峰需求,由于海南省尚未建设季节调峰设施,调峰能力不足。

6.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相关政策

目前,海南省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存在能源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油气管网设施尚未公平开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能源监管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能源革命的制度保障要求。

电源、电网发展受到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建设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协调机制不顺畅。电力、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征地难。

海南省天然气开发初期,天然气资源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结合全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工业的战略方针,在南海周边气田相继投产供气后,全省确立了“化工先行”的天然气发展思路,天然气资源配置偏重于化工、工业燃料,气源供应商与下游大型用户均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对海南省天然气用气机制影响较大,目前,城镇燃气优先类用户过少,化工类用户偏大。《天然气利用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进行创新设计,对电力运行机制进行调整,需政策引导解决电网容纳及接入更多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1.能源发展面临众多有利形势

国家推动能源革命,海南省适于开展试点示范。2014年,中国提出能源领域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即“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了国家能源发展路线图,为海南省能源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低碳循环发展思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对海南的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为此对能源供需求强度逐年减弱,对海南省提高能源供应保障及缓解安全压力提供了有利环境。海南省提出“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将继续推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稳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给南海油气开发及海南能源通道建设带来契机。海南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海南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授权管辖的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优良港口资源。南海是世界油气资源七大集中区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00-300亿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要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突破海上油田,建设包括南海在内的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南海海域作为中国的石油宝库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海南省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快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发挥港口、保税库、既有的油气储运设施作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出海港口通道,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成为南中国重要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家对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海南新能源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国家连续出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针对新能源发展连续出台规划性文件。中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设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集中式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量单元,依托实时高速双向信息数据交互技术,构建新型能源利用体系”的思路,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能源发展还需克服众多困难

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环境约束等目标的实施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国家能源管理正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将同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约束性措施,从能源需求源头控制、能源利用整个过程优化、终端排放控制的倒逼机制三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探索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已经在七省市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节能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交易市场。海南省经济处于工业发展前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国家目标的约束,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

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目前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仍属较低水平,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构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城镇化率也不到50%。“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时期,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将对能源供应的质和量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大幅提高能源的科学管理。

能源利用效率一步提高,但是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受石化新上项目拉动影响,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快速增长,加上社会用电量持续刚性增长,共同带动海南省能源消费量加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在“十二五”初期不降反升。但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能耗水平已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节能空间十分有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存在挑战。“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煤炭为主的局面。一是因核电建设周期长,“十三五”核电二期不可能投产,煤电将仍是海南的主力机组;二是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将影响海南省天然气利用水平;三是新能源发展受电网吸纳能力及资源的影响,大规模开发建设存在困难。“十三五”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二、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

依据《海南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考虑海南省未来能源需求主要用以满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资源、环境、政策及技术发展条件制约,本规划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对海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产业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品种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结构,“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用以分析节能潜力,通过综合分析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预测结果。

(一)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十三五”时期,预计全省GDP年平均增长7.0%左右。考虑“十三五”时期海南经济发展受国内外市场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按照6.5%、7.0%、7.5%的低、中、高三种GDP增长速度,综合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研究结果,对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2-1。

(二)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实现国际旅游岛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的重要时期,能源结构必须做大幅调整,预计2020年海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调整为37.5%、26.6%、18.6%、17.3%,煤炭、石油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提高。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以国家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全面落实海南“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为基本理念,坚持不断推动能源清洁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将我省打造为清洁能源岛。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国际旅游岛建设主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落实多规合一,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相关政策要求,牢固树立能源安全底线、生态环保红线、节能提效主线的“三线”思维,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坚持“适度超前,节能优先;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产业升级,加强环保;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方针,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低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坚持“高效、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开展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示范试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推进重点领域用能煤炭减量替代,积极引导全社会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供应体系。

2.坚持内外协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经济特区两大政策优势,基于海南省能源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发挥海南省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海岛内外协动作用,坚持岛内自主能源生产与岛外调入并重,统筹岛内、岛外能源供应,加快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开发力度,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南海能源服务基地、后续物流及深加工基地,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基于陆上、海上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稳定陆上能源开发格局,科学确定海上能源生产规模和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海南人民能源普遍服务。加强能源国内外合作,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省市、重点企业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桥头堡。

3.坚持效率优先,构建海岛高效自适应能源系统

坚持节能优先,结合海南省能源发展基础,把能源节约、能效提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进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加强能源技术集成,坚持系统优化,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高供应和需求双向互动响应能力,打造安全、高效、现代化的现代电力系统,构建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的终端供能系统。

4.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全岛天然气价格、电价形成新机制。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电力交易平台,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加大油气改革市场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大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能源供应和需求以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能源布局和发展时序,优化能源利用序列,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为目标,满足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5.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能源发展动力

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基本理念,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实施节能减排,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方面有所突破,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作好能源梯级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培育开拓新能源市场,大力培育新兴能源产业,提升战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能源发展建设,提升全省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试点示范区。

1.能源总量

至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75万吨标准煤左右。其中,能源消费实物量为煤炭1359万吨,石油470万吨,天然气61.19亿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435亿千瓦时,全社会负荷740万千瓦。

2.能源结构

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左右,天然气比重约18%,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其中,核电装机130万千瓦、水电装机150万千瓦(含抽水蓄能)、风电装机65万千瓦和太阳能装机12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为14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33%,其中核电发电91亿千瓦时、水电发电23亿千瓦时、风电发电7.8亿万千瓦时和太阳能发电14.4亿千瓦时。

3.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强度,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10%。发供电效率,2020年,发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02克/千瓦时以下,全口径线损率(包括配电损耗)下降到7.21%以下。

4.环境目标

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2%。

二氧化硫排放目标。扩大脱硫范围,加强脱硫监管,提高脱硫效率至98%,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到2020年,实现脱硫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35mg/m3。

氮氧化物排放目标。13.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建成烟气脱硝设施,脱硝率达85%以上,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2020年,实现脱硝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

烟尘排放目标。采用低温电除尘、湿式电除尘、高频电源等技术。2020年,实现除尘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10mg/m3。

5.能源服务

城镇燃气普及率。城市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气。按人口计算,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达到90%、65%以上。全省配电网,2020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降至15.7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65%。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四、重点任务

以满足能源供应安全为重要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加强多元化供应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推动能源集约高效转化、优化能源空间布局为着力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构建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体系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以提高海岛能源系统可持续自适应能力为目标,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的趋势,加强技术创新、系统集成优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一)注重一挂双控,保证能源双控目标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落实“一挂双控”措施,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惩罚制度。

完善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第一,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至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左右,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第二,逐级分解落实控制目标,目标分解要统筹兼顾海南不同功能区域、不同市县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耗水平和节能空间等因素。第三,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把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作为市县节能目标考核和部门节能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各地新上能源生产项目与高耗能项目挂钩,与县市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挂钩,实行能评负面清单制度。第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的预算管理,探索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企业或项目用能指标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第五,通过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工业节能。第一,推动水泥、造纸、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电力等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推动洋浦、昌江、老城、东方等重点工业园区的低碳建设、循环化改造,以澄迈老城工业区为试点建设冷热电三联供一体化供能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进一步挖掘技术节能潜力。第二,推行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开展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对新上项目实现严格能耗标准。第三,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实施新(改)建工业园区、新城镇供能设施一体化规划工程,实现能源阶梯互补利用。第四,推进LNG冷能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探索LNG气化冷能与洋浦周边冷能需求产业相结合利用方式、制定相关建设规划,既能回收LNG冷能,又能更好地推动海南冻肉等冷冻农产品储备基地。推进余热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提高水泥企业余热利用水平,加强余热阶梯利用,试点工业园区余热综合利用。

加强建筑节能。实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提高建筑节能发展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行住宅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星级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区等综合示范建设。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小区、城区建设。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全过程监管,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闭合环节。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强化建筑运行阶段能效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建立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开展通用建筑材料等绿色评价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体系,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倡导和鼓励低能耗、非机动车出行。推进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以海口市为核心示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心城市群乃至全岛示范运行,将海南岛建设成新能源汽车岛。到2020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建设充电桩2.8万个以上,新能源汽车在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政府、企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全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通过企业自建或多方合作方式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城际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岛高速公路城际充换电站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和维修保障网络。以海口、三亚为电动汽车试点应用核心示范城市,在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社会公用停车场、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地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岛。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建设,组建全省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快速有序发展。

注重生活节能。积极引导居民合理用能、错峰用电用气,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动家庭能源管理技术应用,对家庭耗能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对家庭用能终端进行耗能目标设定,为家庭提供全方面节能建议;实现自动化节能控制、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联动效应,根据能源公司的供能状态调整自身用能标准。制定节能环保社区考核标准和行动计划,建立节能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创建个体家庭、公共建筑、餐饮服务等节能减排先进典范标识。

推广电能替代。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推广电烤槟榔,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电动货物装卸,支持空港陆电等新兴项目推广。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创新探索融资渠道。

建立能源在线统计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开展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网上直报和实时监测,采用在线辨识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和能源相关性能指标,建立能源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平台,提高能源管控水平。

(二)注重绿色低碳,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清洁化

至2020年,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岛内自我平衡系统,以跨海联网电缆作为备用、补充、保障的电力供应格局。

适度发展气电。基于气源供应能力、气电厂址条件和气价承受能力约束适度发展气电,完善气、电价格联动机制。在琼海建设2台39万千万天然气发电机组,扎实推进南山气电、清澜电厂扩建机组、万宁天然气发电等气电项目前期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和气价,确保新上气电项目和现有70余万千瓦气电供气合同到期后的燃气供应。除大型燃气电厂外,鼓励在城镇积极发展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气电示范试点。“十三五”期间海南发展气电主要由LNG引进项目提供气源,中长期可考虑通过LNG引进项目或海域天然气开采提供气源。

逐步优化煤电结构。继续推动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淘汰2台13.8万千瓦煤电小机组,适时通过“上大压小”补充海口电厂五期1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时,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压缩乃至取消自备电厂。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积极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升级改造。

安全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确保昌江核电站一期2台65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加快推进昌江核电二期2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启动海南第二核电站前期工作,积极保护昌江海尾镇进董村厂址、儋州市海头镇大岛地厂址、儋州市海头镇洋家东村厂址、万宁市山根镇大石岭厂址、万宁市龙滚镇正门岭厂址。适时推进核电小型堆示范建设工作。

加强水电资源管理,对部分水电适度技改扩容。加强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对部分水电站适度有序技改扩容,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含60万千瓦琼中抽水蓄能)。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配合第二座核电站,加快推动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2020年海南电网抽水蓄能电站规模为60万千瓦,解决电力系统调峰困难,保障核电运行安全。

加快发展风电。深入开展风资源勘测调查,在风电场建立功率预报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实现整个风电场的优化控制。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至2020年,争取投产东方近海风电装机共35万千瓦。开展东方#2风电场、乐东、文昌、临高、儋州等近海风电前期研究,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风电利用研究。

扩大利用太阳能。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并重,综合利用未利用地、水面、废弃矿区、厂房等资源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及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推进城市景观大道、旅游景点的太阳能光伏照明改造工程。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业、居民住宅等领域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城市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点领域。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谨慎开发,优先推动渔光互补示范试点,完善“一地两用”的模式,实现土地和光伏发电的综合高效利用。“十三五”期间,新增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积极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最大限度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太阳能空调示范和推广领域寻求突破,在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场、厂房等城市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空调系统。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太阳能利用模式研究。

科学开发生物质能。统筹各类生物质资源,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项目,至2020年,新增生物质能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30万吨标准煤。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试点沼气加压提纯替代车用燃气,试点能源草为原料的生物质车用气。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严格控制农林生物质能发电规划布局,通过试点示范,有序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发展,至2020年农林生物质能发电控制在9万千瓦;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积极推进,力争2020年到达9万千瓦;新增沼气发电0.5万千瓦。

试点开发利用地热能、海洋能。根据海南省地热能资源特点和用能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浅层、中层和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结合地热资源特性及各类地热能利用技术特点,开展地热能发电、供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鼓励地热能与其他化石能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能开发利效率。试点开展潮汐电站建设研究,在一些潮差较大的海岸带和在南海诸岛建造小型潮汐电站,试点建设万宁波浪发电。

建设绿色低碳海岛独立能源系统。按照补给基地、军事基地、旅游开发等不同功能定位,科学设计海岛及邻近海域珊瑚礁能源供应方案,积极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发展千瓦级小型波浪能装备,解决海上测量设备与仪器的供电问题。发展百千瓦级波浪能发电装备,解决远海岛屿和大型海上设施的供电问题。发展大型漂浮式多能互补平台,建成兆瓦级海上可再生能源与淡水供应平台、浮动岛屿,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物资存贮、人员居住等多种任务,也可以作为岛礁的备用电源和后备空间。适时推动核电浮动堆的示范工程建设。

(三)注重集约开放,积极开发油气资源

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探索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然气网,实施“气化海南”工程。

加大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第一,重点建设南海近海油气开发带,积极协助国家及有关部门推进以南海油气资源盆地(含天然气水合物)为重点的战略调查和共同勘查(探)开发进程,重点优选海南岛周边的莺歌海等油气资源盆地的接续增储扩产勘查(探),以及南沙海域油气盆地的勘查。第二,充分发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海域的勘探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已探明储量的深水油气田的开发。第三,推进南海深水石油勘探开发,着力解决南海区块登记、完善南海油气勘探开采许可证制度,建立油企南海勘探开发的协调机制,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实现南海海上油田的新突破,建设南海千万吨级大油田,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第四,积极开展南海天然气资源和本岛周边海域新气田的勘探开发,弥补现有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和崖城13-1气田逐年减产量,继续推进莺歌海、琼东南、中建南、万安等盆地自主开发或选择合适区域国际招标联合开发,推进东方13-2中深层次气田、陵水17-2资源开发利用。第五,加快发展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业,鼓励油气上游企业和海上油田工程服务类企业在海南(包括三沙市)注册落户,优先支持配套南海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维修服务、仓储物流、加工利用等产业发展。

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洋浦、东方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海南炼化60万吨PX、100万吨多功能片材、洋浦150万吨特种油、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适时投产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域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建设国家能源储备基地。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洋浦区位优势打造洋浦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发挥东方市港口资源整体优势建设国家成品油储备库,建设形成大型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发展成为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适时建设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配套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推动华信洋浦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儋州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东方国家成品油储备库、海南LNG二期扩建等项目,力争油气库容达到2000万吨库容,新增油气专用码头转运能力超过4000万吨。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

建设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申请国家能源贸易资质、开展跨境结算试点,加快以面向东南亚的国家级、国际性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为目标的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积极向国家争取人民币境外结算、成品油非国营进口资质以及能源期货交易等各项政策。基于洋浦油气化工品仓储中心、LNG仓储转运中心,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油气化工品的分拨服务,推动洋浦石油化工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加快八所南海开发装备制造及后勤保障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以八所港为节点的油气供应链的形成。稳步提高洋浦LNG仓储转运中心储运能力,作为中国海油能源商业储备基地之一的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将成为国家在东南亚乃至东北亚能源供应的一个基地,接收站储运能力达到800万吨/年。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利用。坚持供输一体、输配协调的发展原则,以南海大开发和登陆气源为依托,科学布局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琼粤天然气管线工程,实现与大陆天然气资源互通互补。2017年底前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形成全省天然气环岛主干网。到2020年,依托高速公路建成“田字形”供气管道,大幅提高全岛天然气普及率,探索建设五指山、白沙等琼中地区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市县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管道气,全省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天然气气化率达到57%左右。充分利用省内气田资源,拓展洋浦LNG接收站,适时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促进海南天然气与大陆主要市场对接,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和灵活调配能力。着力扩大天然气消费,全面放开天然气进口及接收储运设施,以低价增量气平抑高价存量气,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天然气利用成本。

(四)注重安全智能,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系统

注重能源安全生产,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电力主网架格局,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落实国家智能电网试点,积极发展大规模储能,变革能源系统运行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

确保能源生产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强化预防治本,提升能源生产本质安全水平。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符合当地的安全生产规划。涉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全省主网架将实现“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重点区域加强”。其中,“双回路跨海联网”是指海南与广东双回500千伏跨海联网通道,“双环网沿海覆盖”是指环绕全岛沿海各个负荷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三通道东西贯通”是指北、中、南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即核电至海口、儋州至琼海、东方至陵水三条220千伏双回路输电通道;“重点区域加强”则是指全省负荷中心—海口市的主网架借由海口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建成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电网基本形成双链、单链、π-T等接线形式,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

“十三五”期间,保障500千伏联网二回路线路按期投产,增强海南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稳定性。配合电源投产计划完成电源送出工程,重点完成洋浦热电联产项目、海口电厂五期及琼中抽水蓄能项目配套送出工程的建设,保障电源电力送出。

“十三五”期间,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共计新建及改扩建变电站159座,新增变电容量946.3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3470.2公里。35千伏~22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1。

“十三五”期间,海南电网计划新建10千伏线路3447.2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98.6万千伏安,新增台区6462个,新建低压线路12001公里。1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2。

稳妥推进调峰电源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海南电网调峰能力。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配合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开展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现有水电站改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工作。积极争取气电发电气源,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及气价。

增强电网抗风抗灾能力。加强防风加固工程投入,对海口、三亚等城市配电网主干线和重要电力用户可考虑采用电缆入地方式,对沿海台风气象条件恶劣的城镇主干线可采用铁塔线或者水泥杆与铁塔混合线路,对现有10千伏电线杆可采用加装防风拉线。

发展智能电网。以22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实现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接入要求,优化配电网架结构,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新能源以分散方式、小容量接入电网,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就地消纳,在海口、琼海、三亚等城市新建住宅区试点建设智能微网。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计量体系,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

(五)注重能源共享,提高全民普遍服务

稳步推进农村绿色能源,提高能源普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重大能源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鼓励生产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创新沼气建设模式,在全省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抓好太阳能热水器、农村小光电开发推广应用,推行太阳能安装与建筑一体化,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生物质能炉具等应用普及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以及生物质燃气站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和人才,增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探索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结合试点新路,注重全民共享。把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使每户贫困户切实获得逐年稳定收益为目的,建立精确到户的光伏实施方式,明确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要求,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为扩大民用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创造条件。

(六)注重改革创新,促进能源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改革

依靠科技进步,在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注重集成创新,建设能源管理和决策平台,推动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

注重系统优化,探索建设能源互联网系统。统筹考虑海南省能源生产、输送、消费,逐步打造可包容多种能源资源输入、并具有多种产出功能和输运形式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构建新型信息与能源融合“广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加强能源技术应用和创新,贯彻落实能源技术革命。支持近海油气、深海油气、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高效开发、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效节能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热带能源植物科技园。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贯彻落实能源体制革命。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培育本省购售电主体,推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放开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推动天然气管网业务独立运营和公平开放,推动油气管网及接收储备设施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积极培育节能市场,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节能指标的交易制度。

推动试点示范,促进改革创新。推动海南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以直供电为试点,探索建立“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机制,按国家部署逐步分离竞争性业务和垄断业务,推动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根据国家推进电价改革精神,加快推进电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推进大用户直接购电,实施相关电价政策。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实施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构建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

建设海南省能源管理与决策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已有的信息化平台及网络资源,搭建相应硬件及网络环境,建立数据采集与共享体系,构建权威的全省能源基础数据库,面向具体业务应用建设软件应用平台,从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打造集能源发展规划、能源建设管理、能源供应、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能源安全保障、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支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与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重点用能企业等互动的能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平台。

五、环境影响

规划坚持“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优化全省能源布局和结构,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全省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完成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实现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降低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通过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扩大天然气利用,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比重18%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将进一步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二)替换落后产能,提升能源行业整体环保水平

“十三五”期间,严格实施煤电机组节能环保升级改造,从能源生产设备入手,对全省现有燃煤机组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机组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发电。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集中供冷、供热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的排放浓度争取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将进一步减少,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之内。

(三)重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衍生行业环保价值

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规划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共9万千瓦,通过建造焚烧炉并与汽轮机发电机组配套,在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的同时向外界提供电能,带来巨大的环保收益和能源收益。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

“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认真执行能源项目的开发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能源开发生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保障措施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提高能源监管水平,落实多规合一、加强规划衔接,健全法规体系、经济激励手段,全面支持能源消费、能源供给和能源技术革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积极探索创新能源管理方式。强化省级能源规划的约束和引导,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省级重点能源项目核准建设必须以能源规划为依据,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以规划、政策、标准、项目管理和运行管理等为重点,加强对能源行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不断深化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指导和促进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加强对垄断环节、垄断行为的监管,加大对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落实、能源安全生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方面的监管和考核。制定实施煤、电、油、气、新能源等地方能源行业管理办法和地方行业标准,加强能源行业准入管理。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成立海南省能源局,落实国家关于能源行业管理规定、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的情况,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战略,拟订能源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抓好节能减排,提高全省能源管理能力。建立政府、企业不同层面能源管理中心,增加人员编制,形成分工合理、运行协调的组织协调机制,从项目审批、执行、评估全过程实现科学管控。

要协同工信、统计、农林、环保等部门和单位,做好能源指标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指标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设全省统一、完整、准确、及时的能源信息管控平台和能源数据库。

(二)落实多规合一

根据海南省多规合一总体要求,推动能源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好能源总体规划与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关系,促进能源项目科学布局、顺利落地。土地、海洋、环保部门加快能源项目特别是省重点能源项目用地、用海预审、环评审批进度。

从发展全局的高度整体统筹充电基础设施。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根据可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条件要求。将充电设施建设要求纳入已有各类建筑的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当中,减少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加快办理速度。

(三)健全法规体系

制定《海南省能源管理办法》,对海南省能源综合管理、能源战略与规划、能源开发与加工转换、能源供应与服务、能源节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储备、能源应急、能源科技、能源国际合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明确政府在能源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制定《海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办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建立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投资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激励约束等政策。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南海油气大开发,积极推进《海洋石油管理细则》。鼓励多种资本以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南海深水和敏感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科研等领域。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鼓励中央石油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考虑海南省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制定油气储备管理方案,加强油气商储管理。

结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天然气使用状况,制定《海南省天然气利用管理细则》,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保护、用气序列等进行行政法规制定,明确油气管网功能定位、做好管网公司构架和运营模式顶层设计,推动管道运输与燃气销售业务相分离,实现管网独立并公平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加入油气管网建设,试行发电、工业燃料等生产用天然气计划管理。

结合昌江核电一期投产和二期选址实际情况,制定《海南省核电管理办法》,结合海南省海岛核电特殊性及适用性,对海南省核电厂址保护、核电站建设规划、核电开发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核电站运营监管、核电应急响应支持、核电相关建设及技术标准、核设施(包括涉核设备、核辅助设施、气象环境监测设施等)保护等内容做出规定,加强核电管理与核电保护。

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准入条件、申请备案所需材料以及违规处理条例;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本补偿机制,明确电网企业产权分界点及有关充电设施接网服务;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电网企业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

(四)推动财税改革

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海南没有分配权,争取海南资源分配权纳入结合国家简政放权方案中,赋予海南一定资源分配权。优化油气资源税收中央和地方分成方案,全力争取海南所辖海域油气税收管理权,设立“国家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海南征收处”,对来自海南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产生的海洋石油增值税、资源税等新增税收收入,实行中央与海南按一定比例分成。

设立南海油气勘探风险基金,用于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风险勘探、技术研发,并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南海油气开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其资金可以由中央财政征收的特别收益金拿出一部分、海南财政、油气公司共同承担,并从油气勘探风险基金溢出收益中给予一定的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的方式设立基金公司,投资收益由投资者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条件成熟时可研究设立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建立集资本、技术、管理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资本、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我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上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天然气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增强能源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探索建立PPP模式。对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农网改造升级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民生工程建设信贷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

完善电源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对调峰电源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政策,研究可中断电价等价格政策。研究海南电网电力辅助服务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特征,分析电、热负荷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等辅助服务资源需求的影响机理,提出辅助服务资源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设计适应海南电网资源特征的调频服务、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机制与运作规则,提出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的资源认定与特性的考核机制以及竞价补偿机制,设计出适应海南电网未来市场环境的辅助服务市场运作模式与机制,使辅助服务成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保障。

借鉴两部制电价、固定电价等多种电价机制,结合海南电力负荷特性及电源调峰能力,研究海南联网二回路投资回收机制及运营模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

争取国家加大对海南省能源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扶持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及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增加对太阳能、海上风电、海洋潮汐能等前瞻性核心技术研发及分布式能源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项目的投入,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攻关。

(六)加强应急保障

省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工信、电力、商务等部门,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针对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产品分别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启动条件、应急责任主体、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保障队伍等,建立和完善能源预警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及时跟踪监督能源运行态势,鼓励同一地区不同供应商联合建立应急保障队伍。

(七)强化评估监督

根据规划实施和国家政策调整情况,及时组织规划评估和规划修订,监督规划实施进度。

1.开展中期评估。2017年,省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

2.健全调整制度。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发展部署重大调整,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以及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者修订的,由省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或修订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征求意见,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实行期末评估。2021年,省能源主管部门结合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组织力量对本规划进行期末评估,评估总体实施效果、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评估报告。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2

2008年下半年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入低谷, 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南房地产市场也不能够独善其身。

从海南省统计局的资料数据来看, 2008年海南省房地产完成投资189.31亿元, 同比增长48.4%。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1 390.52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7%, 商品房竣工面积233.32万平方米, 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336.99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7.8%, 商品住房累计销售金额171.12亿元, 同比增长39.5%。这组数据说明, 海南房地产对开发商和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与海南省上半年的数据相比, 其下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投资、销售面积、销售额三方面增速均大幅放缓。2008年上半年, 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83.7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70.7%, 房屋销售面积178.33万平方米, 比2007年同期增长69.2%, 房屋销售额98.9亿元, 比2007年同期增长109.6%。

上述事实使得各房地产商还没有从火热的销售场面中回过神来就要面对惨淡的冬天。笔者认为, 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到国内, 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短期时间内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寒冬, 这个寒冬至少要到2010年才会得到扭转。

二、海南房地产未走入周期底部

经典的周期理论认为房地产处于周期底部应该至少具备4个特征:第一, 一些实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开发商因资金债务等问题而宣告破产, 房地产企业破产率在逐渐增加。同时, 由于房地产投资项目减少, 使得房地产业就业水平下降, 失业人数增加, 并进而带动相关行业特别是建筑业失业人数增加。第二, 房地产销售价格和租金水平继续维持跌势, 个别楼盘价格甚至跌破物业原值或建造成本。第三, 伴随房价的大幅下跌, 房地产交易量进一步减少, 空置率居高不下成为市场的普遍现象。第四, 房地产纠纷大量出现。

结合以上特征, 从目前海南的状况来看, 海南的房地产还不是底部, 以海口为例, 2008年上半年海口市区的房价均价飙升到近6 000元, 西海岸的房价更有上万元一平方米。自下半年“房地产冬天”波及到海南, 虽然各房地产企业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减少投资, 但是到目前为止, 海口的房价依然没有丝毫的下降。有些房价虽然下跌, 但是跌破建造成本者廖廖无几, 房地产纠纷时有报道, 但远非“大量出现”。

三、金融危机对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措施

(一) 国家及各地政府出台各种政策应对金融危机

为使国内经济不至于大起大落, 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 国家自金融危机波及国内以来,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下滑给房地产业带来的冲击。从海南省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举措, 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出台的“组合拳”, 再到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 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 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拐点”逐渐形成。特别是各地下调普通住宅标准后, 很多成交房屋都挤进减免税费、降低个贷首付及利率的范畴, 对需求者入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冬冷”的程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在拉动经济的力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如今, 各国忙于振兴国内经济, 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只能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国家已经颁布政策, 宣布将在2010年年底之前投资共四万亿元, 旨在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剩下的就是扩大消费, 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 最终目的也是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来推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 海南自身的优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

海南岛的旅游房地产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有着特殊的优势:中国唯一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 一流生态、环保的宜居环境, 海南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产生不断上升的本地购买力, 以及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等岛内多重利好因素对岛外的吸引力, 共同支撑海南房地产业, 尤其是旅游地产的长期发展。海南继洋浦成为保税港区之后, 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内涵的“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 近期获得国务院同意, 其目标是到2013年, 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亿美元。到2020年, 入境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35亿美元。以“公路铁路两用通道”为标志的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 勘查、论证和研究工作已经进入实质定位阶段, 海南东环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当中。这些大型项目都将促进海南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海南一旦获批成为自由贸易区, 房地产将向全世界开放。另外自由贸易区建设, 将加速新时代的移民, 直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改善经济结构, 间接影响金融、保险、通信、医疗、农业、环保、印刷等行业。

不但外界熟知的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有着这种发展前景, 海南岛的其他城市也不例外。文昌这个被誉为“国母之乡”、“将军之乡”、“华侨之乡”的小城, 如今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地。这个消息陆续通过各种渠道传出来的这几年, 它的带动作用已悄然显现,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文昌房价的上涨。琼海市是海南岛东海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海南的第三大城市, 海口到琼海走高速公路仅50分钟。在海南的总体规划中, 琼海的博鳌会建设小型机场。海口到三亚的轻轨动工, 到时从海口的美兰机场坐轻轨到琼海仅需20分钟, 到三亚仅需80分钟, 交通极为便利。琼海市又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是具有热带“临海”、“滨河”、“温泉”特色风光的生态旅游城市, 充满传奇的红色娘子军、风光旖旎的万泉河、殊惊世界的博鳌亚洲论坛, 构架起琼海的与众不同, 其土地升值潜力在最近几年已显现出来。海南陵水县也依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现如今陵水县的清水湾已进驻雅居乐地产、富力地产等多家大型地产上市公司和诸多五星级酒店项目, 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四、结束语

海南的房地产业虽然短期内受到全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只要在政府健康有序、合理的调控之下, 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必将会健康地向前发展。

海南的房地产企业要熬过这么一个漫长的寒冬, 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给予的政策和自身的优势, 还必须从企业自身内部出发, 苦练内功, 切实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集体感, 做到诚信经营的同时, 努力提升房地产产品附加值,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 主要阐述了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理性分析, 给计划购置海南房产的居民提供一些购房指导, 做到合理投资。

关键词:金融危机,海南房地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红.房地产经济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余永定.世界经济[M].北京:世界经济出版社, 2008.

[3]曾国勋.对中国房地产走势的思考[J].市场现代化, 2006.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3

医疗旅游是一种集医疗保健和旅游为一体,将医疗保健服务和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的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形式和专项旅游项目。在全球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快、亚健康状态日益普遍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将会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种集休闲娱乐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医疗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外包服务业链条中价值最高和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之一。

从世界范围看,医疗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由于医疗费用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十分昂贵,发达国家的游客到亚洲一些亚热带国家享受海洋医疗旅游。目前,仅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几个亚洲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医疗旅游目的地。这些亚洲国家,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发展海洋医疗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亚洲国家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积极发展滨海医疗保健旅游项目

当前,泰国是世界医疗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世界医疗旅游业的“领头羊”。泰国岛屿众多,风景优美,环境良好,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在“亚洲最佳岛屿”评选活动中,前十名中泰国占据5个席位,其中龟岛更是力压印尼巴厘岛,荣获第一名。泰国利用这些优美的岛屿积极发展海洋医疗旅游,使得游客在泰国接受心脏、牙科手术、美容整形、变性手术等同时,可以到参加海边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旅游活动。印度则以其传统瑜伽等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往学习及滨海旅游度假。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国家”,近年成为周边国家富商喜欢前来看病的地方。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气候晴朗的热带岛屿,海滨风景秀美,很多患者一遍在新加坡接受健康检查、尖端手术疗程、癌症治疗与各种专业护理的同时,一边陶醉在其美丽的海滨风光之中。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医疗旅游,将医疗、健康检查与海滨观光、度假结合起来,提出“放松的时候就是做健康检查的最佳时机”的口号。印度主要是以良好的医疗条件、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低廉的医疗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并以本国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孟买在印度被称为“印度城市中的皇后”,其环绕贝克湾的闻名遐迩的海滨大道则被称为“皇后的项链”。外地游客在孟买接受印度医疗旅游的同时,海滨大道也是一个消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二)大力发展温泉医疗保健旅游项目

泰国滨海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温泉资源丰富,SPA是滨海旅游业的一大特色。泰国积极利用本国丰富而优质的温泉资源兴建滨海温泉度假地,开发温泉洗疗等项目,发展温泉医疗保健旅游。比如有着椰林、海滩、银浪、阳光、宫殿和“SPA天堂”美誉的华欣成为泰国SPA业中的翘楚,手法高超的泰式SPA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新加坡利用本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发达的旅游产业、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力发展滨海温泉医疗保健旅游。外国游客在新加坡除了欣赏其海滨风光和都市风情以及娱乐、购物以外,还可以尽情享受泡温泉、做SPA带来的乐趣。印尼巴厘岛上温泉众多,分布广泛,利用丰富而优质的温泉资源,巴厘岛开发了众多的温泉酒店、度假村等,建设了许多别致的海景温泉客房,提供泡温泉,做SPA和按摩等医疗保健项目。菲律宾的医疗旅游主要提供体检、医疗和观光等服务内容,游客在接受体检、康复、疗养等医疗服务的同时,利用空暇时间参与海边的日光浴、沙浴、温泉洗浴和高尔夫球等娱乐活动。

(三)不断发展海洋运动康复旅游项目

亚洲医疗旅游发达国家大多濒临海洋,海洋资源也被很大程度用于医疗旅游开发,除了滨海休闲度假、海洋生物医疗保健外,海洋运动康复旅游项目也是开办得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体育专项活动使海滨度假充满了活力,增强了旅游吸引力。拥有“珍宝岛”、“金银岛”的美誉的泰国南部的普吉岛,拥有众多海水清澈湛蓝、沙滩洁净细白的海湾。医疗旅游者可以在芭提雅海滩体验拖曳伞、摩托艇、皮划艇、捕鱼、潜水等丰富多彩的海上健身运动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泰拳表演等活动,从而接受身心均衡疗法及康复保健。新加坡海洋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海边建有大量的海上运动场所、高尔夫球场和度假休闲中心。新加坡圣淘沙海洋生物园,置身于此,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感受丰富多彩且充满奇趣的海洋之旅,从而能够有效地放松身心消除烦恼忧愁。马来西亚被称为“水下天堂”,依托自身优越的水下资源,积极发展运动康复项目,比如海洋公园的潜水观鱼、沙巴和诗巴丹的海洋潜水等知名旅游项目。

(四)创新特色海洋保健旅游项目

亚洲医疗旅游发达国家大多都能结合本国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特色海洋保健旅游项目。泰国探克拉布寺建立戒毒中心使用天然药物康复计划对戒毒者进行多阶段治疗成为泰国最早的医疗旅游项目。目前,泰国以健康检查、器官移植整形、牙科治疗、心脏治疗及骨科治疗闻名。同时,特色治疗包括水疗也享誉世界。泰国很多企业把这些特色医疗项目与本国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施“特色医疗+海洋保健”发展模式。印度正在积极以传统瑜伽、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特色优势并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发展骨髓移植、心脏搭桥手术、眼科、矫形和骨科手术等闻名于世的海洋康复保健类国际医疗旅游。韩国济州岛政府积极推广“健康体检”“美容整形”“皮肤美容”“牙科”“韩方”等5个医疗旅游代表品牌,并与韩国的济州岛等滨海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使得游客可以在接受医疗旅游的同时,也能欣赏韩国优美的滨海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马来西亚则结合本国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胸部透视、血压测试、肝脏扫描等健康检查医疗旅游项目。

二、海南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优越条件

(一)滨海环境优越

海南滨海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覆盖茂盛,四季常青,风光秀美宜人,被誉为天然氧吧、康复中心,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截至2013年底海南全岛森林覆盖率达到61.9%,森林覆盖率高;海南四面环海,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含有较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负氧离子含量高,有毒物质含量少。海南海洋水质总体优良,绝大部分水质符合或优于国家Ⅲ类标准。因此,海南常被人们冠以健康岛、长寿岛、天然氧吧、生态大花园等美称。

(二)海洋资源丰富

海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的得天独厚的“3S”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旅游资源,其热带滨海风光可与世界著名旅游圣地夏威夷、巴厘岛齐名和媲美。海南海岸线漫长,全长1528公里,水清沙白,海水温度在18-30℃,滨海气候资源、日光浴资源、沙滩、海水、温泉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等资源优质丰富,适宜开展休闲、度假、疗养、康体等旅游活动。另外,海南滨海还拥有丰富的可资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和黎苗药材资源。

(三)区位优势突出

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和要冲,周边亚洲国家医疗旅游发达,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海南更好地融入亚洲医疗旅游圈提供便利,有利于充分凭借医疗旅游产业的群集效应,有利于海南学习和借鉴周边海洋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和合作。由于邻近东南亚等医疗旅游较为发达的地区,海南可以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国际通行的医疗旅游技术与经验、产品和项目。另外,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也会使得周边国家进出中国更为便利,从而能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带来更多的境外客源。

(四)发展机遇良好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长寿岛”的获评和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战略支撑——“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央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海南当前正在进行的发展海洋旅游战略,以及海南提出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打造中国的旅游特区,开启国际旅游岛建设升级版的新征程,建设世人青睐的包括医疗天堂、养生天堂在内的“八大天堂”,这都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和发展机遇,成为海南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重要优势。另外,当前世界各地人们参与各种医疗旅游的热情正在与日俱增,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海南海洋医疗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

(五)政策优势显著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拥有很多方面的政策优势。在医疗旅游方面,如海南拥有第三、第四、第五航权的开放政策,享有国际航空中途分程权和26国免签入境政策,获批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以及与国内14个城市实现异地医保报销等优惠政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所享受的医药卫生、土地、融资及对外开放等9项政策,都是属于先行先试的特有政策。

(六)政府大力支持

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扶持。医疗保健产业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2011年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快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2012年4月国家卫生部与海南省共同签署《建设国际旅游岛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协议》,在共建国际旅游岛医疗特别示范区方面加强合作。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推行医疗结算政策改革,努力解决医疗旅游者异地医疗费用报销难题。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花落海南。

(七)相关经验丰富

海南拥有接待国际和国内心理危机体验者心理康复与疗养的经历。2006年和2008年,受中国政府委托,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为2004年的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中深受心理创伤的儿童免费康复治疗,三亚的碧海蓝天、丽日白沙等优越的滨海热带风光和自然环境使得他们的受到伤害的身心得到很好康复。2010年海南组织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儿童赴海南进行“心灵呵护”之旅,在海口、陵水和三亚等地的参观、游览活动中,这些受灾儿童身心康复受益匪浅。目前海南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医康复医疗基础,其中三亚市中医院已经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医疗旅游的相关合同,先后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国际游客到此中医保健疗养。

三、亚洲医疗旅游发展经验对海南的启示

海南需要借鉴亚洲一些国家发展医疗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积极发展海洋医疗旅游。当前,海南海洋医疗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并且缺乏特色和优势,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医疗资源,结合中国传统医疗养生文化,开发与周围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特色海洋医疗旅游项目,打造海洋医疗旅游特色品牌。

一要开发滨海度假康复疗养产品。海南独特的气候、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海水更是当地人延年益寿的秘诀,有利于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关节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其适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性病症等患者,对于多种疾病有着良好的理疗康复效果。海南海滨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排解忧愁,对神经衰弱、贫血、偏头痛等患者有一定的助疗效果。 海南非常适宜开辟海滨休闲度假疗养基地,开发各种具有滨海特色的海洋观光、沙滩浴、海水浴、日光浴、泥浴、鱼疗、按摩、针灸和体验捕鱼等特色项目,开发与海水相关的美容、瘦身产品等滨海度假康复疗养服务项目。

二要开发“中医保健+海洋旅游”康复理疗产品。相对于西医重大疾病治疗,外地游客更为期待海南发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服务。海南拥有丰富的天然医疗保健资源,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在医疗旅游产品开发上,中医保健等传统医疗项目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海南可以将热带风情、滨海风光、海水浴场、海滨温泉、滨海雨林等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和中医保健等传统医疗项目结合起来,开发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推拿、按摩、药膳等结合滨海休闲度假的“中医保健+海洋旅游”的特色海洋医疗旅游产品,发展中医康复滨海度假理疗旅游服务,打造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医疗养生旅游品牌。

三要开发“黎苗医药+海洋旅游”特色产品。海南滨海还拥有丰富独特的黎苗医药资源,其中槟榔、砂仁、益智、巴戟等四大南药更是闻名遐迩。黎苗医药同中药、藏药等一样,都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些黎苗医药对于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接骨、风湿、疟疾等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效果突出,经验积累丰富,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医康复理疗基础,可以开发黎苗医药特色医疗养生产品,这个对于境内外游客将会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要开发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保健产品。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优质丰富,可资开发的海洋医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海洋医疗旅游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潜力。其中不乏丰富的海洋医药资源。可以加大科研公关的力度,提高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系列热带海洋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

五要开发滨海温泉度假康复疗养产品。海南滨海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度假酒店和度假村遍布海南沿海各大海滩。海南温泉大多资源富含硫磺等矿物质和氡、硒等微量元素,分布广,数量多,质量优,种类全,医用价值很高,而且开发已成规模,是开展滨海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适宜开发开发温泉SPA、温泉中药理疗产品、温泉药膳和美容瘦身产品等滨海温泉度假康复疗养产品。

六要开发滨海宗教医疗养生产品。海南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省份,宗教养生资源丰富,很多宗教场所都地处海滨,如南山佛教文化园、道教文化风景区大小洞天、永庆寺和博鳌禅寺等佛教寺院,这些宗教寺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宗教养生文化,积极开发宗教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宗教养生旅游产品,丰富海洋医疗旅游旅游产品体系。

七要开发优势滨海医疗养生产品。心脑血管、器官移植、口腔等方面的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毫不逊色的医疗技术,心脏科、矽肺病治疗、骨科、神经内科和干细胞治疗等中国优势医疗项目,以及一些国家由于其法律限制还不允许开展的特色治疗如干细胞或胚细胞等,海南可以结合优势的热带滨海休闲海度假资源作为医疗养生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八要开发海洋运动康体健身产品。结合海南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海洋观光、海岛观光、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海洋运动康体健身项目,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海洋垂钓和休闲渔业,使得游客在领略热带滨海浪漫风情的同时,尽享潜水、冲浪、摩托艇、快艇环岛、帆船帆板、空中悬挂滑翔、沙滩排球、快艇海钓、水上飞机、香蕉船等海上运动项目的魅力。另外,丰富多彩的体育专项活动能够使得海滨度假充满活力,增强旅游吸引力。海南具备开发海洋体育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和巨大潜力。海南可以大力建立水上体育运动中心,积极举办各种大型水上运动比赛。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4

在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主权这一象征或体现各个国家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对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直接关系到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 当代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国家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它社会集团的最重要的属性,指一个国家在不破坏其它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定的情况下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形成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出现时期。早期的主权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内部的权力关系问题,随着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增多,对外主权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主权与民族国家密切地联系起来,国家对外主权理论得到了发展。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最早承认民族国家主权原则的国际条约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尼亚和约》。

直到二战后,国家主权原则才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基石。《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然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仍然存在,它们不断以“维护人权”“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它国内政。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之日起就在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表现出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敏感性,二是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敏感的历史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被奴役、受剥削、受压迫的殖民历史。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还在于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国家主权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既艰难又曲折,其主权独立来之不易,并且独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贫困、落后和依附地位使政治上的独立常常受到威胁,主权完整常常遭到破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老殖民主义者常常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脆弱性来自内部制度的缺陷、体制的弊端、经济的`不发达,同时也来自对外部的依附性。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资本主义虽然也受到资本主义普遍规律的支配,但与西方正统的、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混杂、国家垄断性与官僚性相交织、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育不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封建土地关系、部落经济关系等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杂在一起,社会经济结构极为复杂。它从一开始就实行国家垄断,由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通过国家政权扶植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官僚性。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垄断组织多与本国当权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人民参政水平低下,极易产生贪污腐化、任人唯亲的不良后果。独立后,发展中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又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吸取它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把它们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又害怕发展中国家真正强大,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而事实上,在不平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很难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其经济上的依附性和国家主权的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繁感性和脆弱

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导游词 篇5

旅游城市三亚160公里。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从其边缘濒海处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尖峰岭热带雨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与世界各地热带森林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基本接近。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热带北缘物种基因库”“生物物种银行”之称。植物种类占海南岛植物物种的75%。

上面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作了些一般介绍,现在让我们由山下而山上,去领略它的丰富和神奇。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有所谓八景,这就是:珍稀园林、鸳鸯瀑布、马下营、鹿树、云翥尖峰、雾浴天池、四海画卷、热带雨林。

我们就从“珍稀园林”说起吧。在尖峰岭的山脚下有个尖峰镇,就在附近有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在这里开展各种有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他们把生长在尖峰岭深山里的各种珍稀濒危树木移植到平地来,用科学方法让这些离开故土的树木存活并成长起来,终于形成了这座美丽而又异常珍贵的热带树木之园,旅游界称之为“珍稀园林”。在这里,我们可以集中而又切近地观察这些藏于深山、难得一见的树木,包括前面提到的“十三太保”。请看坡垒,这是世界上木质最硬的树种,它坚硬如铁,钉钉不进,虫蛀不人,千年不腐。再看桫椤(又称树蕨),这是同恐龙同时代的植物,现已遗存极少,甚为宝贵。还有海南粗榧,不久前科学家们从它的皮质里提炼出抗癌物质,使它的身价又看涨。子京,号称世界上最重的树,现在留存的也很少了。轻木树,它同子京正好相反,是世界上最轻的树,可用作特殊材料如飞机、船舶的构件,一样珍贵。至于神秘色彩很浓的“见血封喉”,又一名叫“毒箭树”,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毒的树。据说它的汁液只要一沾上人体的出血点,就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让人窒息而死;沾上眼睛会让人失明。因此深山老林的猎人把它涂在箭头上用来狩猎。

走出珍稀园林,来到山下的一片柏树林。柏木是制造红木家具的优良用材。柏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倒是在这里长得相当茂盛。但到柏树林里我们要看的不是树,而是林中一片突兀的岩石,这是马下营的标志物。石头上刻着“大元军马下营”几个大字,另有一行小字“甲午三十一年正月十一到婺山”。这是当年元兵在此驻扎过的标记。石头上的四个马蹄印和两个人脚印,显然也是画刻上去的,用以标明兵马到过此地。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6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1]33号 【发布日期】2001-05-08 【生效日期】2001-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公益林认定工作的通知

(琼府办〔2001〕3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为建立多层次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促进生态公益林主功能的充分发挥,推进生态省建设,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国家公益林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林业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我省林业跨跃式发展的根本措施。认定国家公益林,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对保护和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认定国家公益林重要性的认识,把认定国家公益林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公益林认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和技术性较强,工作量大,时间紧迫。为此,省政府决定国家公益林认定工作由省林业局牵头负责,国土、建设、计划、财政、交通、农业、民政、公安、司法、旅游、农垦等部门要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各市、县政府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解决认定国家公益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要拨给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国家公益林认定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进行。

二、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按国家有关规定,我省国家公益林的区划与定界工作,属市、县管辖的由市、县政府负责,属农垦系统的由省农垦局负责,属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林区的由该林区负责。具体认定工作按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进行。省林业局要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细则;要组织技术培训和开展试点工作,为全省开展此项工作总结经验;要加强工作检查和技术指导,并负责组织验收,确保各市、县和各有关单位的国家公益林认定成果符合国家的要求。

三、三、时间要求

我省国家公益林的区划及界定工作要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各市、县要及时将认定成果统一上报省政府,再由省政府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申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五月八日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7

目前, 国内外对于影视拍摄与旅游业的影响或者说是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都起步较晚, 且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定性分析, 只有国外少数学者利用趋势曲线进行了定量分析。此外, 国内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影视旅游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对于像横店影视基地、北京紫禁城、山西乔家大院这一类影视旅游发展日趋成熟的影视拍摄基地的研究也比比皆是, 它们前期都只是影视取景地, 而通过影视作品为观众所熟知, 进而到后期建立影视旅游基地, 专门提供影视拍摄和旅游两个主体功能。而对于像海南这类还停留在依靠影视作品宣传景区吸引游客且未建立专门的影视拍摄基地的影视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还很缺乏。所以本文将引入旅游学、旅游地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重点定量分析影视拍摄对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海南影视旅游发展策略。

1 影视拍摄与旅游业的关系

影视拍摄与旅游业是不同的行业, 影视拍摄对旅游业产生影响其实也非全部都是直接的。影视拍摄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产生作用最主要的还是间接作用。影视拍摄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通过影视作品宣传旅游资源, 吸引游客, 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以, 影视拍摄对旅游业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和吸引力的提升上。

2 海南省旅游总收入定量分析

2.1 旅游总收入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以海南省1998~2009年的旅游总收入为观测数据, 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并对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 最后通过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把多因素对海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影响量化, 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在构造线性回归模型时, 把这12年的海南省旅游总收入记作y (亿元) , 把年份记作x, 数据如表1所示。

设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a+bx+ε, 且E (ε) =0, D (ε) =σ2, 未知参数a, b为回归系数, 自变量x为回归变量, 对观测值 (x1, Y1) (x2, Y2) , ... (x12, Y12) , 得:

应用最小二乘法选择a和b的估计值达到最小。代入表1中的数据, 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24 806+12.441x, 且R2=0.933 11, R值趋近于1高度线性相关。x=2 003.5, y=119.55, ^a=24806, ^b=12.441,

将x1=2 010, x2=2 011, x3=2 012分别带入回归方程, 得出2010~2012年的模型预测值分别为:y1=200.41, y2=212.85, y3=225.29。而实际上2010~2012年的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53.91亿元、323.99亿元、393.54亿元, 所以诸多因素对海南省旅游业的影响量化值为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之差△y, △y1=53.5, △y2=111.14, △y3=168.25。

2.2 旅游者出游动机分析

影响旅游总收入最直接的因素是游客的数量及消费水平。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在485个受访人群中, 有289人在2010年后去过海南旅游占59.5%, 闲暇时间因素占4.2%, 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因素占6.2%, 海南的阳光、沙滩、热带风情因素占28.1%, 政府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形象的宣传因素占25.3%, 酒店及其他基础设施因素占5.8%, 旅行社的促销及推荐因素占10.7%, 被电影《非诚勿扰2》的取景所吸引的因素占15.9%。

2.3 影视拍摄对旅游总收入影响的量化分析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已经得出年份与旅游收入间回归方程为:y=-24 806+12.441x, 并将x1=2 010, x2=2 011, x3=2 012分别带入回归方程, 得出2010~2012年的模型预测值分别为:y1=200.41, y2=212.85, y3=225.29。而实际上2010~2012年的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53.91亿元、323.99亿元、393.54亿元, 所以, 多因素对海南省旅游业的影响量化值为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之差△y, △y1=53.5, △y2=111.14, △y3=168.25。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影视拍摄在诸多因素中所占的权重为15.9%。所以, 2010~2012年影视拍摄对海南省旅游的影响分别为:0.159×△y1=8.506 5亿元, 0.159×△y2=17.671亿元, 0.159×△y3=26.751亿元。他们分别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3.3%、5.4%、6.8%。可见影视拍摄对海南省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影响程度正在逐年加深。

3 海南省影视旅游发展策略

3.1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府的重视一方面使旅游企业可以赢得更多的影视拍摄机会, 并可以赢得政府资金、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 有政府参与的开发、营销行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打破许多行业壁垒和障碍, 使影视旅游开发的成效更为显著[5]。因此, 海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支持影视作品在海南的拍摄、录制, 采取较宽松的管理方式, 简化甚至省略审批程序, 以吸引一些影视剧组来琼拍摄。

3.2 利用景区, 吸引拍摄

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 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 推出一些优惠证策, 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和有潜在旅游者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

3.3 加强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

3.3.1 建设新的影视资源旅游专线

作为天然摄影城, 可以利用在海南的拍摄工程, 设计旅游线路, 以形成各类影视旅游线。借着《非诚勿扰2》的余热, 开发一条浪漫爱情旅游线路, 让游客亲临电影拍摄地石梅湾。此外, 鉴于海南拥有众多的民族, 且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 因此, 可以以此为契机,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发展民族文化影视旅游专线。

3.3.2 开展影视体验旅游

随着体验式经济时代的来临, 现代游客在旅游中更加追求新奇刺激。影视旅游也应向纵深发展, 借体验经济的东风, 开发新奇特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增强游客参与性, 让游客可以穿上影视服装, 拿上道具, 像演员一样走过景区的某座桥, 过一把明星瘾, 最终达到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效果。

3.4 挖掘景区文化内涵, 提升品牌形象

文化旅游是当今和未来旅游的趋势和热点。如果把影视故事作为一种传递性信息, 通过情节全局性地展现旅游资源所特有的优势, 则会实现目的地宣传效果和旅游者获取信息的双赢。对于旅游景区而言, 可以充分挖掘景区文化内涵, 展示本区域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 提供一种包括旅游者所可能进行消费的服务的全景图, 并把故事的情节内涵转移到景区景点中来, 赋予原本毫无内涵的景观以全新的生命活力, 或者直接形成新的景点, 丰富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6]。

4 结语

综上所述, 影视旅游是指由描述吸引物的电视、广播和影片所引致的旅游, 而狭义的定义为旅游者为寻找荧屏上所看到的景点而发生的旅游。影视拍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当地旅游业。从间接上来讲, 影视拍摄通过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拍摄取景地旅游, 从而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视拍摄对旅游总收入影响呈现逐年增强的态势。

目前, 就海南省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 还主要停留在以影视作品吸引旅游者的狭义影视旅游阶段, 所以, 为了更好地利用影视拍摄来拉动当地影视旅游业的增长, 就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继续利用景区吸引拍摄;加强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 如设计新的影视旅游资源专线;挖掘当地旅游景区文化内涵, 提升品牌形象。

摘要:随着中国影视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开始影响人们的休闲生活, 进而产生了一部分受影视作品影响前往拍摄地观光游览的旅游者。文章结合前人对海南省影视旅游的研究, 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理论为指导, 结合统计学理论和旅游地理学理论对海南近15年旅游总收入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影视拍摄对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而讨论影视拍摄具体通过哪些方面来促进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并总结出利用影视拍摄进一步发展海南旅游业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影视旅游,影视拍摄

参考文献

[1]Riley R, Baker D, Van Doren C.Movie induce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 (10) :918–935.

[2]刘滨谊, 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 2004, 18 (6) :77-81.

[3]石瑞平.基于一元回归分析模型的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2009.

[4]吕君, 刘丽梅.论影视剧拍摄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J].经济论坛, 2009 (4) :129.

[5]杨芳.影视旅游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 2012 (11) :122-125.

[6]隋春花.影视旅游对旅游景区影响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11) :25-27.

[7]潘丽丽.影视拍摄地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25 (6) :928-932.

国家对海南的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达国家;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19-01

一、创新驱动的基本概念

(一)创新驱动的提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2012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创新驱动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 宏观上支持中国长期增长的各项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 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二)创新驱动的三方面含义

第一,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最终提高投资报酬,缓解资源瓶颈。第二,创新驱动通过加快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并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培育新的优势,特别是在成本优势削弱后,通过强化创新,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第三,创新驱动具有区域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动态适应机制,使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能够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科技经济发展态势的竞争格局。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在科技发展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完全由国家确定,企业只是被动地应用和实施,科技意识不高,缺乏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二)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研发投入欠账比较多,投入不足,如 1997 年我国科研投入为 481.9 亿人民币(约 58.6 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 1/3,科研投入占 GDP 的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就更低了,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20。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科技投入上有了明显提高,2009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5700 亿元,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同时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偏低。

(三)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研发体系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的,与产业分别属于不同的部委管辖,导致了教育、科研与产业的脱节。高校由于不了解产业需求,产出的科研成果往往处于研究发展和实验室阶段,或者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很难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同时,企业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的平台,不了解科技的最新动态,其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弱。

(四)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有待加强

据统计,我国约有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核心领域的专利更少,基本上被国外所垄断。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争夺和竞争更加激励,如何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作为,对我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

(一)德国创新驱动发展

1.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大

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作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德国联邦和16个州政府各自行使科技管理职能,每个州对其教育都具有立法权,并进行研发活动资助,每个州约有50%的公共研发支出来自于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共同目标是,到2015年,将德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

2.促进区域创新的均衡发展

德国联邦政府对统一时,经济发展落后的东部制定了振兴战略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德国东部的科研机构实施重组。在1990年和1994年分别启动了“东部工业研究特别促进计划”和“产品更新计划”。自1998年来,联邦政府以目标明确的资助措施推动东部各州开展贴近经济的研究活动。通过建立“创新区”、“创新论坛”和“创新技术协作中心”,大大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研发强度、创新能力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推进与新兴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

2008年2月,联邦政府发布《加强德国在全球知识社会中的作用:科研国际化战略》,该战略明确了德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四大目标,目标之三即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科技教育合作。从合作对象国来看,2011年合作项目数及合作金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新兴国家占了很大的比重。

4.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追赶

除了在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外,德国也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领域之一,德国政府不断提高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要素投入,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创新追赶。

(二)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措施

1.联邦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基础研究

美国在全球创新中能够长期扮演“长跑领先型”的角色,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给予科学家宽松的个人探索环境,同时也注重引导他们研究重大问题。

2.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军民融合

美国拥有一个有利于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政府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主要通过综合运用政策、计划以及建立吸引企业加入的公平竞争机制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3.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

美国历来高度重视技工、科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早期多种族集聚的移民国家文化,就促使其在招贤纳士、吸引人才方面,一直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

4.综合并用各类政策工具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上世纪60 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逐渐意识到民用技术研究开发及其应用的广阔前景,并采取了系列后来被称为技术创新政策的手段措施,极大程度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联邦政府在上世纪80 年代左右颁布实施了大量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从而对创新活动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联邦政府也非常擅于利用公共采购政策刺激企业创新。美国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是激励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另一重要动力。

四、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创新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是这种依靠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不可能持续下去。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发展方式,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领。+

(一)重视发挥公共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战后德国科研机构的主导模式是以著名的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莱布尼兹科学联合会为主体的公共科研机构模式,这一模式以其完善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运营、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科研绩效而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明确四大公共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保障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功能定位的一致性。我国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可以此为参考,借鉴德国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国立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二)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力军作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要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鼓励大企业或大集团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R&D投入,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源泉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蕴含大量的创新资源,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大企业的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政府的投入对激励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多元化的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投入体系。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发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创新的支持。三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四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库,及时发布最新科技信息,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服务。

(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

要充分发挥官产学中介园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借鉴日本经验,在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协调下,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共同性技术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以中介机构的服务为媒介,发挥园区基地载体作用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只有保持大批创新所需的人才,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创新,推动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学科设置上要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上一篇:七年级名著考查训练题下一篇:丽水造价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