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共11篇)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1
第十课时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课前小研究第1题)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 2+2+2 5+5+5+5+5 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小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 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 □+□+□+□=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2
一、“局部 + 局部 = 整体”数学模型的提出
2012年11月, 我在苏州市景范中学听了课题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两节课, 上课的两位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 在讲解时都提到了:要很好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之处是找到等量关系, 从而建立方程.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觉得困难的就是找不到等量关系, 无从下手.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等量关系, 但要怎么做呢, 从何入手呢?我一直在反思, 其实从小学开始老师始终没有把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讲透, 从而造成了学生一学到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时候“会的学生不用教, 不会的学生教也教不会”的尴尬局面.找等量关系先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其实这个数学模型很简单:局部 + 局部 = 整体.
1.工作量问题.
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110页问题5为例:将一批资料录入电脑, 甲单独做需18h完成, 乙单独做需12h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8h, 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完成, 甲、乙两人合作了多少时间?书上给出的等量关系是:全部工作量=甲单独做的工作量 + 甲、乙合作的工作量.设甲、乙合做了xh, 可列出方程8/18+ (1/18+1/12) x=1系的时候, 就应该要提出“局部 + 局部=整体”这样一个模型.局部1就是甲单独做的工作量, 局部2就是甲乙合做的工作量.局部1+ 局部2=整体 (全部工作量) .这道题学生还有另外一种列法8+x/18+x/12=1, 用到的等量关系是甲的工作量 + 乙的工作量=全部工作量. 也许学生在列方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是在用局部 +局部=整体这个模型, 但是通过老师的分析, 我们把数学思想渗透了进去, 学生以后在找等量关系时, 会先想一下是不是先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才能解决问题.
2.行程问题.
对于行程问题中相遇的问题:A、B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一列慢车从A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48km, 一列快车从B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72km (.1) 两车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多少小时后相遇? (2) 快车先开25分, 两车相向而行, 慢车行驶多少小时后快、慢车相遇?
对于相遇问题 (1) (2) 的解决, 提醒学生将局部 + 局部 = 整体这个模型中, 改成慢车行驶的路程 + 快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间的路程.
二、“局部 + 局部 = 整体”模型在解题中的运用
1“.局部 + 局部 = 整体”模型在几何解题中的运用.
其实, 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在列方程解应用题当中, 在几何解题当中也十分实用.
(1) 如图 , 点A在线段AB上 , AB=10cm, BC=4cm,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求MN的长.
(2) 若直线上有A、B两点, C在直线AB上, 且AB=a, BC=b (a>b) ,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你能用a, b的代数式表示MN的长度吗?
学生在解决第 (1) 小题时比较顺利, MN=MC+CN=1/2AC+1/2BC=1/2× (10-4) +1/2×4=3+2=5
但在解决第 (2) 小题时明显有困难.困难一:不能确定C点的具体位置, 不会分类讨论.困难二:会分类讨论的同学又觉得计算比较困难, 觉得有些线段的长度比较难求. 首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困难:分类讨论C的位置.
1C在AB之间, 如图, 同 (1) 的情况;
2C在B点的右边, 如图
3C在A点的左边, 如图, 不符题意AB=a, BC=b (a>b) , 应舍去;
再来解决第二个困难:计算的困难,
1MN=MC+CN=1/2AC+1/2BC=1/2× (AC+BC) =1/2AB=1/2a,
2 MN=MC-CN=1/2AC-1/2BC=1/2 (AC-BC) =1/2AB=1/2a
在该题中, AB两点的位置固定后, AB这个整体 的长度不 会改变 , 1中是AC+BC=AB, 再次出现“局部 + 局部 = 整体”这个模型, 2中是AC-BC=AB, 这是“局部 + 局部 = 整体”这个模型的变式.如果学生能先建构这个数学模型来找数量关系的话, 他就不会觉得计算的困难了.
2“.局部 + 局部 = 整体”模型在方程组中的运用.
用整体思想来解题是数学解题中一种常见的方法, 但学生往往难以找出这个整体, 从而不会用这样的简便方法.如:m, n满足, 求m+n的值。这道题学生通常的思路就是把方程组解出来, 求出m, n的值, 再求出m+n的值.实际我们只要用到“局部 + 局部 = 整体”这个模型就非常容易解决:两个方程相加, 得3m+3n=12, 再用等式性质, 得m+n=4.
三、将部分看成整体模型 (局部换元法) 的提出及运用
把问题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 对整个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的整体特征, 运用集成的观念, 把部分式子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 找出整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并且整理它们.
在初中, 我们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 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 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 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 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 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 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 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变得容易处理.
1.整体思想在解方程中的运用.
例如在讲 解方程 (x-2) 2-5 (x-2) +4=0时, 除了提醒学生观察, 我们可以将x-2看成一个整体, 设x-2=y, 则原方程可化为y2-5y+4=0, 解得y1=1, y2=4.当y=1时, 即x-2=1, 解得x=3;当y=4时, 即x-2=4, 解得x=6,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3, x2=6.
当然, 在初中, 我们讲解换元法的时候, 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可以适当地降低题目的难度, 利用阅读形式来讲解, 阅读材料:为解方程 (x2-1) 2-5 (x2-1) +4=0, 我们可以将x2-1看作一个整体, 然后设x2-1=y…1, 那么原方程可化为y2-5y+4=0, 解得y1=1, y2=4.当y=1时, x2-1=1, ∴x2=2, ∴x=±21/2 ;当y=4时, x2-1=4, ∴x2=5, ∴x=±51/2 , 故原方程的解为x1= 21/2 , x2=- 21/2 , x3=51/2 , x4=-51/2 .解答问题:
(1) 上述解题过程, 在由原方程得到方程1的过程中, 利用法达到了解方程目的, 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2) 请利用以上知识解方程x4-x2-6=0.
2.整体思想在化简中的运用.
在某些因式分解中, 可以运用整体思想实现化简的功能, 例如, 因式分解:x6+14x3y+49y2时要将x3看成一个整体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再如, 已知 (2014-a) (2012-a) =2013, 求 (2014-a) 2 + (2012-a) 2的值 , 可以将2012-a看成一个整体, 设t=2012-a, 原题就变成了 (t+2) ×t=2013, 求 (t+2) 2+t2的值, 这样此题就简便了很多.
我们由于受到考试等因素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忽略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与培养, 只是沉浸于无边的题海中, 长此以往, 学生将学不到数学应有的能力. 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渗透.数学思想的建立与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领和熏陶下, 才能有意识去思考、去提高.
参考文献
[1]范超华.由数学解题谈数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 (19)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3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数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一幅“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学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在本册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本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3.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一句乘法口诀写两道除法算式,并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的参与式教学(四人一小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都学过了乘法口诀,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一起来背诵7、8、9、的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起。
生:七七四十九。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1。(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现在有一个班级也要搞一些活动来庆祝六一,来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都做了些什么?
生:做彩旗、做五角星、做爱心气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们呀在分组做彩旗、五角星和爱心气球呢。好,现在我们一起去瞧瞧彩旗组做得怎么样了。(课件展示37页主题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找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接着在找找这里面的小朋友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又能不能帮帮他们解决问题?现在你们四人一小组来讨论一下刚才老师说的几个问题,然后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写下来。现在开始吧!
(老师走到组里,看看学生讨论的情况,参与到部分组里,和学生一起讨论。)好,讨论时间到,请做好,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相信小朋友们都有结果了,那谁想来展示一下他们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从这幅图里,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做了56面彩旗,然后想要把这些彩旗挂成8行。
师:找得真好,请坐。掌声送给他和他的小组。彩旗组呀一共做了56面红旗,要挂成8行,这是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其他的小朋友们,你们找的是不是也一样呢?那接来,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平均每行挂几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嗯,好,请坐!你们说他们小组提的问题好不好啊?(好) 也把掌声送给他们。好,现在我们一起把你们找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读一下。(学生读题目)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法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代表你们小组来说说吧。
生:56÷8=7(面)
师:好,56÷8=7(面),那你是怎么算得56÷8=7来的呢?
生:用乘法口诀算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和他的小组。他们是用除法来算的,56÷8=7(面),(板书)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算的呢?
(4)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引导学生找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这一规律。
师:好,他们就把这些彩旗挂起来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这56面红旗要是挂8行在教室的话,太窄了,显得教室很不好看,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一起来说说。
生:把他们挂成7行。
师:哎呀!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挂7行,那又要怎么挂呢?
生:平均每行挂8面,56÷7=8(面),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
师:嗯,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是越来越聪明了,来,都给自己一个表扬。
(板书)我们也是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用到的口诀也是七八五十六。好,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和这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道除法算式都可以用七八五十六来求商。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也就是说七八五十六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師:小朋友们真棒!都被你们发现了,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一句乘法口诀又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讨论完成38页主题图剩下的两个问题。
师:好了,现在彩旗组完成了,还有五角星组和爱心气球组,现在小朋友们的四人小组的讨论又要开始啦,像彩旗组一样,你们帮剩下的两个小组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先从图上找信息,再提问题,再来解决,现在开始吧。
(老师去各组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小朋友分别进行指导)
2.归纳小结:
师: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先看一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另外,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跟老师一起念:“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
四、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例2:
56 ÷ 8 = 7 想:(七)八五十六 49 ÷ 7 = 7 想:七(七)四十九
56 ÷ 7 = 8 想:七(八)五十六 27 ÷ 9 = 3 想:(三)九二十七
五、课堂作业
1.教材38页“做一做”第1`~3题,
2.教材39页“做一做”第1~3题
六、教学反思
1.由复习旧知识作铺垫,再由具体情境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本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求商计算的必要性,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表内乘法(一)用数学 , 篇4
——例5、例6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6—59页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完整地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 能够运用所学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问题;
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投影出示例6)
师:(1)请同学们看图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你能在图上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吗?(教师随生的回答板书: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搬2根木头。)
(3)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问题: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4)全班齐读。
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的全貌。便于学生能够独立提出用乘方计算的问题。
二、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2.师:这道题应该怎么样列式呢?
教师可以指名到黑板上完成。
例6提前学习,是由于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学生也都是在情境中运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从而提炼出口诀的。所以例6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解决。
3.乘加。
(1)师:这时,又过来一头大象,不过它只搬了一根木头。(投影出示问题:又过来一头大象,它只搬了一根木头。现在4头大象一共搬了多少根木头?)
会画图的老师也可以画一幅图。
(2)师:这道题怎么样列式呢?(教师板书)
生1:2×3+1=7(根)
生2:3×2+1=7(根)
生3:2+2+2+1=7(根)
生4:2×4-1=7(根)
生5:4×2-1=7(根)
后两种算法可能学生有困难,不要硬要学生提出来。如果乘加算式孩子们也不能提出,可以先列连加法,再引导学生将连加法中“同数相加”的部分改写成乘法算式就可以了。
4. 乘减。
(出示例5图)
师:(1)请同学们看图观察:图上都有谁?它在干什么?
(2)你能在图上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吗?(教师随生的回答板书:①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掰走1个。②前2棵玉米上有3个玉米棒,后一棵玉米上有2个玉米棒。)
(3)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①还剩几个?②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如果学生提出了第②个问题,就让学生口答。重点研究“还剩几个”的算法。
师:这道题怎样列式呢?(指第①道。)
生1:3+3+3+3-1=11(个)
生2:3×4-1=11(个)
生3:4×3-1=11(个)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利用乘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尝试着列出了“乘加”、“乘减”两种算式。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6.56页“做一做”的第1题。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5
〖教学目标〗
◆
1、会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了解因式分解的思考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例1第(4)题和本节的“合作学习”的因式分解和化简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题引入:
节头图:把一张如图甲形状的纸剪拼成图乙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你认为应该怎么剪?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上一章我们已学过平方差公式(a+b)(a-b)=a2-b2,今天我们将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个公式的应用。由此可得:(板书)a2-b2=(a+b)(a-b)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我们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平方差形式的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2、做一做:(学生口答完成)
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分解因式吗?a,b分别表示什么?把它们分解因式。
(1)x2―1;
(2)m2―9;
(3)x2―4y2
由此可见,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关键是把要分解的多项式看成两个数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是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式,所以在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前,首先能够找出字母所表示的数或式,尤其当项的系数是分数或小数时,给我们在判别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先来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3、填空:
1x2=()992222 49x-0.01y=()-()4(x-y)2-9(x+y)2=[
]2-[
]2
-252+0.25x2=()2-()2
4、例题讲解:
例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16a2-(2)-m2n2+4l
2(3)9x2-y
4(4)
(x+z)2-(y+z)2
1625例题小结:
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①表示成哪个数的平方差的形式;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借助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较轻松地解决节头图所提出的问题了:甲图形状的纸面积为(a2-b2),根据a2-b2=(a+b)(a-b)可知乙图可看作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当然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对某些多项式能否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作出判
断。
例2 判别下列各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为什么? ―4x2―y2,4x2+(―y)2,(―4x)2―y2
5、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4x3y-9xy3能否直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合作学习:怎样把多项式4x3y-9xy3分解因式? 可按下述步骤思考:
(1)能否提取公因式?
(2)提取公因式后,多项式还能继续分解因式吗?
让学生通过分析、尝试、交流等形式归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
三、课内练习:书本157页练习(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板演,并由学生完成评价)
四、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了把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逆向使用,得到的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数学公式的互逆运用目的都是为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2、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关键是把要分解的多项式看成两个数平方差的形式。当要分解的多项式是两个多项式的平方差时,分解成的两个因式一般要进行去括号等化简,如有同类项,要进行合并。
3、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解因式时,多项式中有公因式的先提取公因式,后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五、作业:书本157页
必做题:1、2、3、4 选做题: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6
(二)》
教案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星期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
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
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 4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合作要求:(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或
或
。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 4
=×5×(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可约分)
=3×
=
第二题:
=
×12+×12(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可约分)
=10+3
=13 5.小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
三、练习巩固
1.请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1)××3
87×
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3小题,思考87与什么联系,怎样做可以进行约分呢? 的分母之间有(2)奶牛场每头奶牛平均日产牛奶t,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
每头奶牛每天产奶t,那么42头奶牛每天产奶t。求这些奶牛100天产奶的数量,可以列出的算式为:。
2.出示:
/ 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题,动笔前先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
(2)第一题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都没有异议;第二题到底如何?两种方法都试试看,比较得出结论,其实用乘法分配律并不简单。
(3)第二题的数怎么改一下用乘法分配律就比较简单了呢?(4)做了这两题,你有什么体会?
3.开放练习: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15×□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12、13、14题。
/ 4
+□)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8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一)第6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二()得八
三()十二
二()十二
2×()=8
()×3=12
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二、知识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插图.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8÷2=)
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3)小组讨论:8÷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8÷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2÷3、10÷
5请学生们读一读.(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4)学生们填写课本.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2)学生默算.(3)学生开火车比赛.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8÷2=4 二()得八 商是4 教学反思: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正因如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教案学案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9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熟练地进行计算。
2、当乘的积的小数的位数不够时,能够正确的处理积的小数点。
3、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4、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类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进行计算,正确处理积的小数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
()×100=523 2.4×()=240 3.125×100=()6.5×()=65
2、列竖式计算。
3.2×4.9 3.26×8.5 6.32×6.1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要求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独立计算。
6.7×0.3 2.4×6.2 0.56×0.04(1)学生独立计算后,老师讲评,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2)教师提问:小数乘小数时,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去掉,使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当把因数的小数点去掉,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那乘出来的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乘出来的积也扩大了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要得到正确的积该怎么办?(再把扩大后的积缩小一定的倍数。)(3)分析: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6.7 ………… 一位小数 × 0.3 ………… 一位小数 2.01 ………… 两位小数
(4)讨论:小数乘小数我们应该怎样算?根据刚才计算的过程,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
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0.5 6 观察: ×0.0 4 0.0 2 2 4 提问:这一道题和前面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该怎样点小数点。
小结: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不用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2.3×5.4 0.25×0.37 7.3×0.24 8.1×0.04 6.27×3.2 0.09×2.4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呢?
3、巩固练习。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14×6.2 6.7×0.03 9.09×8.21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 以练习形式出现,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方法应用
1、不用计算,说出下面各个算式的积有几位小数?
0.3×0.9 14.87×0.9 2.8×0.3 0.12×0.87 79×0.56 1.36×0.14 1.56×0.9 0.84×0.27 0.18×8.4
2、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0.07×0.86 0.6×0.39 2.7×0.43
3、一种铁棒每米重4.5千克,3米重多少?0.5米重多少?0.75米重多少?
4、电视机即使在关机状态下也在消耗能量,只要电源插头没有拔掉,电视机每小时也会耗电0.008千瓦。如果你家电视机的电源插头从不拔掉,按每天待机12小时计算。你家一年(按365天计算)在这一项上要消耗多少电?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见课件)。课堂检测B(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10
今天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昨天的预备教学时,我便让学生做了预备题,即写出一句话,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再让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通过几题的训练,我觉得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题型的数量关系,开始教学学生例题,学生学得也不错,然后让学生口述练一练的单位“1”与数量关系式,最后让学生解答,学生也顺利解答出来,但在中午所做的家庭作业中不少学生还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中午做学生对19页的练习三第五题有大约二十个同学分不清单位一或数量关系而出错;下午做补充习题时也有学生在填单位“1”时出错,从这儿可以看出,我班学生对单位“1”的确定及数量关系式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何准确定位单位“1”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现在还仅仅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还不会混淆、出大错,因此,应在这时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找出单位“1”,定位数量关系式,这样,等到学生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才不会出错。
我想,教学之余,还是多让学生找一些题目中的单位“1”,确定出数量关系式。这样,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 篇11
土门关小学
李增奎
四年级三班
2013.4.2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体验简便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在比较中体验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简便,体验运算律的应用是广泛而经常的,培养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学引入
1.出示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在空白处填上运算符号。
64×7+64×3=64(+)
25×(3+4)=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
学生口答。3.出示目标
二、展示交流
强化训练
1.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怎样列式?
板书:32×102=
(2)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吗?
(3)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算一下。
指名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哪一种算法简便呢?你能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吗?
教师板书:
32×102
=32×(100+2)=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谁来说一说先怎么办?再怎么办?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用简便方法计算。
28×301
76×101
402×25 2.教学“试一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展示学生的答案,集体评议。3.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所以32×102的积比3200大。学生口算,指名回答。
买100件要3200元,买2件要64元,一共用3264元。独自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说算式。指名口答。
独立练习,集体评讲。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三、组织练习
应用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一排 展示答案,共同评议。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做做第5题 5.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填空,再交流想法。各自做题。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推荐阅读:
模糊数学的简单应用07-04
课例设计: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应用08-26
数学知识的简单渗透07-08
简单数学09-21
怎么学好高中数学又简单又快速的方法06-28
2024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7-2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简单的推理教案09-25
没那么简单,一年级数学内部作业06-15
小学四年级简单数学练习题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