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共8篇)
调整农业补贴政策 篇1
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
财政部、农业部2015年5月中旬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
1.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2.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 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直接现金补贴到户。二是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全国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生猪屠宰专项整治展开农业部2015年5月印发《2015年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决定2015年继续组织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整治重点区域为城乡结合部、私屠滥宰专业村(户)和肉食品加工集中区域等私屠滥宰易发区域和多发地区。重点对象为屠宰场,私屠滥宰“黑窝点”,收购病死猪的“黑窝点”。重点打击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私屠滥宰行为,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行为,屠宰环节违法添加使用“瘦肉精”的行为,违法销售及屠宰病死猪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时间从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
调整农业补贴政策 篇2
以下为问答全文:
记者:为什么要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完善?
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精神,财政部、农业部针对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2.34% 资金研报]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的迫切需要。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与此同时,调整完善现行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有利于我国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一步通过“绿箱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记者: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需要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这次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在国家对农民的总体支持力度不降低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是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必须坚守的底线,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是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是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增强农业“三项补贴”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方面稳定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力。
三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发展不可持续。调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指向,保护耕地地力,有利于保护我国有限宝贵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必须积极稳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首先,农业“三项补贴”总量只增不减,补贴力度不降;其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除试点地区外,2015年继续实施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第三,选择部分省的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业补贴改革稳步推进。
记者: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中央财政安排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二是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这部分补贴资金仍然采取直接现金补贴到户的方式。
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其他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要求自主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但试点范围要适当控制。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开。
记者: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既有土地有序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有通过股份合作、联合、订单农业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等方式实现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方式,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指导意见》中对采取的支持方式也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
一是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强化银担合作机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要把资金投入重点和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在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要实现突破,初步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有效途径。
二是也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利息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助(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也可以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但要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技术推广服务面积挂钩,单户补贴要设置合理的补贴规模上限,防止“垒大户”。也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
记者:财政部、农业部对做好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具体组织实施方面有什么要求?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指导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扎实工作,确保完成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工作的重要保证。《指导意见》提出,这次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具体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密切部门合作,确保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的组织管理经费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是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是做好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研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范围、支持方式,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明确政策实施的具体要求和组织保障措施。确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意。为了加强对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和上下信息沟通,《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在研究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方式过程中要与财政部、农业部进行沟通,省级人民政府审定的实施方案要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三是抓紧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措施,尽快将资金和政策落实到位。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制定具体方案,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抓紧拨付8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和全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农户,尽快兑付到农民手中。试点地区要抓紧研究制定试点方案,确保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尽快兑付到农民手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措施尽快落实到位。
四是切实加强农业“三项补贴”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明确部门管理职责,逐步建立管理责任体系。中央财政农业“三项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测算切块到各省,由各省确定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任务落实、资金拨付和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督促市县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做好相关基础数据采集审核、补贴资金发放等工作。对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或违规发放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是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动态。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密切跟踪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工作进展动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农业部将深入有关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同时,财政部、农业部将研究制定相关制度,适时对各地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农业补贴资金及补贴工作经费分配的重要因素。
六是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各地要切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主动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赢得理解和支持,为政策调整完善和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调整农业补贴政策 篇3
《指导意见》指出,根据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支持以土地有序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可以支持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或土地托管方式、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合作社签订订单实现规模经营的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实现区域规模经营等其他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其他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要求自主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但试点范围要适当控制。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开。
《指导意见》要求,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扎实工作,确保完成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任务。
近日,财政部、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就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为什么要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完善?
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精神,财政部、农业部针对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充分征求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的迫切需要。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
与此同时,调整完善现行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有利于我国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一步通过“绿箱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记者: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这次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在国家对农民的总体支持力度不降低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是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必须坚守的底线,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是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是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增强农业“三项补贴”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方面稳定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力。
三是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主要依靠资源要素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发展不可持续。调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指向,保护耕地地力,有利于保护我国有限宝贵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必须积极稳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首先,农业“三项补贴”总量只增不减,补贴力度不降;其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除试点地区外,2015年继续实施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第三,选择部分省的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业补贴改革稳步推进。
记者: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中央财政安排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二是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这部分补贴资金仍然采取直接现金补贴到户的方式。
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其他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比照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要求自主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但试点范围要适当控制。2016年,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在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开。
记者: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既有土地有序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有通过股份合作、联合、订单农业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等方式实现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方式,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指导意见》中对采取的支持方式也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
一是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强化银担合作机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要把资金投入重点和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在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方面要实现突破,初步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有效途径。
二是也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利息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助(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也可以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但要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技术推广服务面积挂钩,单户补贴要设置合理的补贴规模上限,防止“垒大户”。也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提供物化补助等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
记者:财政部、农业部对做好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具体组织实施方面有什么要求?
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局。《指导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扎实工作,确保完成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任务。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工作的重要保证。《指导意见》提出,这次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具体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密切部门合作,确保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的组织管理经费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是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是做好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研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范围、支持方式,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明确政策实施的具体要求和组织保障措施。确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意。为了加强对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和上下信息沟通,《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在研究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方式过程中要与财政部、农业部进行沟通,省级人民政府审定的实施方案要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三是抓紧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措施,尽快将资金和政策落实到位。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制定具体方案,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抓紧拨付8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和全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农户,尽快兑付到农民手中。试点地区要抓紧研究制定试点方案,确保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尽快兑付到农民手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措施尽快落实到位。
四是切实加强农业“三项补贴”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明确部门管理职责,逐步建立管理责任体系。中央财政农业“三项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测算切块到各省,由各省确定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任务落实、资金拨付和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督促市县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做好相关基础数据采集审核、补贴资金发放等工作。对骗取、套取、贪污、挤占、挪用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或违规发放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是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动态。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密切跟踪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工作进展动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农业部将深入有关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同时,财政部、农业部将研究制定相关制度,适时对各地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农业补贴资金及补贴工作经费分配的重要因素。
运营商终端补贴政策调整正当时 篇4
运营商终端补贴政策调整正当时
终端补贴政策的调整只是节流,开源才是重点 ,开源之本在软件服务。 运营商的终端补贴政策已实行多年,初衷是吸引用户、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低价或高质(质量加符号)终端黏住用户,借此提高流量,增加ARPU值。这一策略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运营商的增收做出了贡献。但时过境迁,运营商现行的终端补贴政策已难以适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竞争结构,对此做出调整已成当务之急。,中联通对iPhone等手机补贴力度加大,净利润下滑了60.87%;中电信于引入iPhone,并采用高额补贴方式销售,导致利润下降;在,中移动对每部TD手机的补贴平均达到1000元人民币,中移动总裁李跃曾指出,如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公司收益。 形势嬗变困局 硬件产品曾经是产业的核心、利润的重心和用户的入口,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价值发生了转移,重心逐渐向软件、向服务迁移。硬件终端对运营商的效用已经达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阈值,不仅已难以带来收入的大幅增加,反而导致了更重的管道压力和更多的成本付出。运营商不应再将终端作为倚重点,而应在能很快见效的核心处下功夫。从戴尔到微软再到苹果,能很好地看出产业价值转移的路径。最典型的例子是中联通与苹果,中联通在苹果手机的补贴上花费了大量资金,20投入了30多亿,导致业务大幅度下滑近6成,曾一度98%的支出是在这方面。中联通在合作中很被动,被动到非得买下设备、跟设备绑在一起、采购设备才能合作。而苹果通过终端生发出一个战略性的平台,凝聚了大量的开发者为用户提供服务,软与硬相映生辉,赚得盆满钵满。 互联网的发展深化到移动互联网阶段,运营商的危机变得明朗和迫近,日益管道化,受到OTT很大的冲击,大量的业务使用流量通过其上,但收入的大头却被互联网公司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流量越大,反而压力越大。运营商通过终端补贴吸引而来的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为他人作嫁衣裳。量收不同步,剪刀差在扩大。 三大运营商一季度财报已悉数出炉。当期中移动营收1347亿元,同比增5.7%,净利润278.799亿元,同比增0.3%;中联通营收706亿元,同比增15.36%,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88.58%;中电信在三家中增幅居中间水平,营收为778.18亿元,同比增长14.6%,净利润46.96亿元,同比增长10%。运营商将进入一个长期的微利润、低增长阶段,降低成本是其应对挑战的重要方面,而终端补贴目前占据了运营商成本的很大部分,且不能带来预期效益,削减成本可从终端补贴入手。 苹果和三星等明星终端的品牌魅力和符号召唤力逐渐消退,用户日趋理性,终端对用户的吸引力在渐渐降低。遵循摩尔定律的千元智能机强势入场,终端补贴政策的效力也锐减。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开始在大量不爱上网的用户间被使用,反而导致了ARPU值降低。运营商期望用ARPU值交叉补偿终端补贴的初衷越发难以实现。且终端补贴的成本还应算上该政策的`推广费用。这一切使得运营商必须要做出调整。 终端不是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品牌和服务才是王道。合约机虽能绑住用户,但有时并非心甘情愿,合约到期后转至异网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用户在合约期内就转至异网的情况,为此中联通还做出了机卡绑定的规定。如此,怎能通过终端留住用户?运营商的服务才是不二法门,要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用户体验。争取到用户后要实现更大的用户价值,还在服务,在数据增值业务,在内功。 运营商欲借高级终端争取高端客户,但高级终端并非就是高端客户。前些年中,大多数社会主流人士通常对互联网不敏感,对智能机接受较困难,苹果类手机根本不会用、用不着,也懒得学。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也许会碍于面子买,但基本不会买合约机。 转变思路 做出调整 运营商应依势对终端补贴政策做出调整,主要的思路和方向是降低补贴标准,或另辟蹊径,采用更合适的、卓有成效的终端策略。日后时机成熟,取消也是大势所趋。 补贴终端,实质还是未摆脱价格战的泥淖。高端不是硬件产品,而是服务。所谓智能手机,附加值在于服务,高端附加值在于增值服务(APP)。真正的高端需求,根本不在手机本身,而在数据上,在苹果、谷歌们提供的服务中。据此,给低端人群提供服务,甚至高端服务,也可以算高端。比如,上海第一批用手机看电视的人,不是白领,而是农民工,因为手机比电视机便宜,所以向白领卖3G卖不动,往高端发展一下,卖给农民工就卖出去了。所以要用产业升级的视角看什么是高端,高端就是往产业链上面走。韩国SK电讯曾遇到类似联通的困境,其十年前的对策,是把销售渠道一分为二,旧的卖手机,新的卖服务。 运营商是服务商,不是制造商,与其被设备商牵着鼻子走,不如增强软件实力,从产业高端牵着设备商的鼻子走。要转向软件服务增值,向体验化的高度迈进。运营商和设备商走得近,虽然确实有利于加强当前,但是后面会陷入对市场反应不敏感的漩涡。如若绑定了任何一家设备商,就很难再甩掉了,运营商就变成了一种固定、封闭的模式,这种模式未必占便宜,只是对眼前半年到一年的业绩会有促进作用,但是以后就不行了,因为运营商的特质是做服务,切不可在硬件上寄予过高的期望。硬件即将进入残酷的价格竞争,运营商顶多能获得一个虚假的市场份额,却得不到真正的利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会进一步拉大和互联网企业的距离。运营商不可过度依赖硬件,调整终端政策、转向软件服务正当时。 据国外分析机构Informa Telecoms&Media的调查表明,欧洲近30家运营商已经取消了部分或全部用户的补贴,并转向租赁或融资计划。在国外,运营商为减缓终端补贴带来的冲击,推出了购机免息分期付款、以旧换新、资费折扣等新举措,值得中国运营商借鉴。 美国运营商T-Mobile出台了无息分期付款计划,这个计划是运营商先行融资、购买iPhone等高端智能机,然后消费者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向运营商购买手机。 加快用户更新终端的速度比简单的融资更奏效。沃达丰在英国推出了Red Hot服务,与其他运营商所使用的两年折扣价不同,其缩短了一半的合约时间,促使用户一年就可更换一部新机,而且用户只需要支付少量的差价就能每年都享受到最新的手机设备。 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KDDI和SoftBank将终端补贴模式改为资费补贴+终端补贴双轨制,在降低原有套餐购机补贴额的基础上,推出无终端补贴资费折扣。 中国运营商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银行卡0预存购机业务,用户不仅可以使用传统信用卡分期业务免息购机,还可通过信用卡担保、个人保证金冻结等方式来0话费预存购买手机。还可降低终端补贴的额度,实行终端补贴加资费补贴的方式。终端补贴政策的调整只是节流,开源才是重点 ,开源之本在软件服务。
农业补贴新政策 篇5
从“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到将“三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再到对渔业油价补贴进行调整。中国中央层面上的农业补贴政策,正在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据悉,目前中国中央层面上的农业补贴项目有50多种,在接下来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对绝大部分的农业补贴政策都将做出大力度的改革、调整。像业内关注的“目标价格”补贴将会由大豆、棉花,扩展至三大主粮,而“三补贴”整合试点将在年向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并不是像现在,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
“国二”补贴停止
从今年10月1日起,非道路发动机将由“国二”向“国三”升级,也就是说,农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三”标准了。
根据规定:非道路发动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不得生产和销售“国二”发动机;2016年4月1日起,主机厂不得生产和销售装配“国二”标准的发动机。
据统计,我国自走式农业机械每年新增200万台左右,在每年超过1亿吨的柴油消耗总量中,约有20%用于各类非道路移动机械。这些非道路移动机械是氮氧化物的重要排放源,初步估算每年约排放氮氧化物200万吨以上。
实施“国三”排放标准,不仅可大幅度降低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颗粒等污染环境的气体物质和固体物质,缓解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而且可以倒逼农机行业进行技术升级,努力实现全面的技术进步,最终达成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6年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最新消息都有哪些变化?
农业是政策性行业,每年国家发放的惠农补贴数以万亿计,几乎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以为例,惠农补贴总计高达1.6万亿,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企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支持,调整了许多项补贴发放政策,这使得2016年的惠农补贴红利更加值得期待。
那么,2016年农业补贴将有哪些变化?对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将会有哪些利好呢?
变化一:农业大户也能申报项目,不再要求是独立法人
根据新政策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不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惠农补贴申请的门槛进一步放宽了。即使你没在工商部门注册,只要是在相关部门登记就可以申报。这尤其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有利的信息。
变化二:申请主体不必“两年连续盈利”
对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说,只要是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都能够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但以往许多人都反映,准备材料等一系列工作,还是很繁杂的。而政策规定,从2016年开始,申报材料中取消“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规定。也就是说,申报材料更简单了,农业经营主体可腾出更多的精力把项目做精、做扎实。
变化三: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农民也能持股
这次的政策明确: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通常来看,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现在农民和企业是一体的,但是持股和不持股的角色就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农民能够在投入资金中持股,就意味着能够享受分红。而这有利于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相应这方面的补贴也易拿到。
变化四:鼓励各省实行资金“先建后补”
新政策提出,各省可以实行“先建后补”,项目立项批复后先实施、后报账,待项目全部完工、经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报账。农业经济组织不用等钱再建设,申请成功后即可开始项目建设,只要留好各种票据,到项目结算时都给补上。不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不能报。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是由各市县的农业(农经)部门或省级相关单位具体组织管理和实施,各省(市、区)农业厅做好监督检查。
中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是什么 篇6
主要是粮食直补与种粮综合补贴政策~
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在去年对早稻、中稻、晚稻和小麦每亩良种补贴10元、15元、15元和10元,以及对农民发放每亩最低不少于10元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上,今年将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比去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达到0.87元、0.83元、0.8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在去年中央安排40亿元资金,对水稻插秧机、水稻直播机补贴50%,深松机和旋耕施肥播种机补贴40%,农业机械单机补贴额上限为5万元的标准上,2009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对购置农业机械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
水稻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小麦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玉米保险金额为每亩240元,保费为每亩12元,财政补贴9.6元,农户负担2.4元。棉花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油菜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
能繁母猪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财政补贴48元,养殖户负担12元。奶牛保险金额为每头6000元,保费为每头480元,财政补贴288元,养殖户负担192元。
6、引进奶牛补贴。
从省外购进或迁入我省集中饲养奶牛30头以上的,每头给予1000元补贴;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每头给予1500元补贴。
7、对荷斯坦奶牛实施冻精补贴。
每头按2剂冻精进行补贴,每剂冻精补贴15元。
8、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
2009年,中央安排3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建设。对每户补贴标准由去年的800元提高到1200元。
9、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坡耕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当年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原粮300斤(从2003年开始折现金210元),现金20元;坡耕地造林补助年限: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宜林荒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
10、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思考 篇7
农业补贴方式与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直接相联。根据农业补贴政策的不同目标, 农业补贴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 (1) 投入补贴。这类补贴可分为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内部成本的直接投入补助和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外部成本的间接投入支持。前者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贷款贴息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补助等。后者包括政府强化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农业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以及资助农村居民教育培训的投入等。 (2) 产出补贴。其最典型表现就是农产品价格补贴, 即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 政府的采购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差额, 就构成了农业补贴。产出补贴兼有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双重功效。当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来刺激农产品供给量普遍增加时, 就应该采用这种补贴方式。 (3) 直接补贴。投入补贴和产出补贴都是通过市场传递给农民的, 都是间接补贴方式, 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是无法得到这些补贴尤其是现金补贴的。即使能得到补贴也因补贴的迂回曲折方式导致补贴流失, 最终落到农民手中的补贴大打折扣。如果政府的农业补贴不是通过市场, 而是直接支付给农民, 则构成了农业补贴的直接方式。直接补贴方式的效果是补贴资金完全落到农民手中, 能够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要限制农产品生产时, 则可选择这种补贴方式。
2 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补贴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年-1994年) 是现行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 (1994年-2002年) , 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发展时期。财政补贴支农逐步增加, 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 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第三阶段 (2003年至今) 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 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 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从2004年起, 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财政部统计显示, 2006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 比2005年增加约10亿元, 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 (区) 126.8亿元, 均占本省 (区) 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良种补贴资金40.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 分别比2005增加2亿元和3亿元。
我国还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这一补贴制度是财政部2005年以柴油配套调价为契机, 综合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 针对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而新增的综合直补。2006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125亿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 使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这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对减轻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 促进粮食生产,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意义重大。
2.2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农业补贴支农总量偏小, 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与发达国家比, 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 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 并且近几年, 财政用于“三农”的财政补贴数量虽不断增加, 但年度间不均衡, 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补贴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按照WTO《农业协定》我国可利用的支农补贴分为以下几方面:黄箱补贴, 即对农产品价格提供直接支持的, 必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根据WTO黄箱政策规定, 我国今后每年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不能超过480亿元人民币, 而现有补贴大约平均每年仅276亿元人民币, 离480亿元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即所谓的“绿箱补贴”, 即对农产品价格不直接提供支持的, 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我国绿箱补贴量较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如我国每年平均支出151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服务”补贴, 达785.6亿人民币 (95亿美元) , 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 约383.8亿元 (46.4亿美元) , 占25%;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所占比重较小, 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补贴等, 尚未列入财政预算科目。
(2) 各地方补贴标准和办法混乱。
我国的补贴数额随意性很大, 省际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由于各省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不同, 以及核定包干基数的因素与应补贴的粮食种植而积的差异, 各省粮食补贴标准差距较大。例如, 江苏省补贴水平较高, 水稻亩均补贴20元;山西省补贴水平较低, 玉米亩均补贴5元。省际间人均粮食直接补贴金额也相差较大, 四川省享受直补的农民人均补贴8元, 辽宁省人均25.66元。我国各省补贴的依据也不一样。如粮食直补依据的确定, 按照补贴是否与当期粮食播种面积及价格挂钩分为两种情况:①不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挂钩, 即不管市场上粮价的高低, 不管当期是否种粮都按前几期的计税面积或者计税常产给予农民补贴, 这种补贴实质上就是固定补贴;②与当期实际播种面积挂钩, 即按农民实际种粮面积, 向农民兑付粮食直接补贴。这种形式属于与面积挂钩而不与价格挂钩的半挂钩补贴。
(3) 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补贴成本高, 效率难以提升。
农业补贴的政策, 主要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 因政出多门, 协调困难, 交易成本高, 时滞长, 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的影响, 使得农业补贴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难以避免, 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另外, 因中国农民数量庞大, 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载体, 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其运行成本都比较高。
(4) 补贴方式及结构不够合理、明确。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化、补贴方式模糊等现象, 影响了补贴效果的发挥。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一般与当时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相挂钩, 成为政策的配套措施。但是, 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是不断变化的, 财政的直接补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二是补贴重点欠明确, 某些方面补贴力度不够强。就补贴领域而言, 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集中在粮棉产品, 虽然已开始有选择地补贴某些优质品种, 但还不够普及、稳定;对投入品的补贴几乎涉及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诸多方面, 而且很少分地区和人群;对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的力度有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同样面临金融支持乏力的难题, 这些均反映出补贴重点不够合理、明确。从补贴力度来看, 在一般政府服务中, 对农民培训的支出比例很低, 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 其中没有或很少有补贴, 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不大, 进展迟缓;市场营销服务未明确给予补贴性支持, 呈现短缺态势;检验服务因补贴资金缺口大, 比较落后, 难以满足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出口及国内生产的需要。在国内粮食援助上, 一方面补贴资金欠缺, 另一方面粮食库存积压严重。三是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 农业保险业务出现全面萎缩, 农业缺乏防灾补损的支持。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 农业危害程度不断加重,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也给国家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 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用于灾后重建。四是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 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开始显现, 使财政、信贷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较大难题。由于财政和银行信贷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补贴中占用大量的资金, 难以有充足资金用于补贴农产品的出口, 使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高,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出口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放大。
3 改革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1) 建立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直接补贴方式,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改变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方式和重点, 从根本上改变和改革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 将节省出来的宝贵财政资源, 转为直接补贴等其他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 会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改善。
(2) 改变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首先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其次用于提高农民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通过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增加农民收益, 为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 适当考虑引入第三方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监控机制, 并通过年终审计, 防止直补资金的挪用或克扣。再次用于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文化、农村医疗卫生等,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3) 加快农业补贴的法制化进程, 完善农业支持法律体系, 改变过去某些仓促的政策实施, 严格实行支出预算制度。在WTO规则框架下, 着手研究制定有关农业保险、农业灾害、救助贫困地区援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法律法规, 健全农业支持法律体系,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帮助农民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主体, 解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纠纷中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4) 积极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利弊。同时为了促使我国农产品提高环境标准, 发展绿色农产品, 加大对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补贴力度, 引导农业资源转向绿色农产品生产。
摘要:主要分析了农业补贴的一般理论和我国农业补贴的现状, 考察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演变, 指出我国必须加大农业补贴, 尤其是加大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 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补贴,补贴方式,直接补贴
参考文献
[1]姜少敏.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7, (12) .
[2]谢凤杰, 谭砚文.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 .
[3]赵海东.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12) .
农业“三项补贴”调整的大方向 篇8
农业“三项补贴”是指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及之后陆续实行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业物良种补贴,也就是农民都很熟悉的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
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二是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全国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争议
农业“三项补贴”究竟该如何调整?这几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口,乃至基层官员,大家都认为应该改革了,只是不同领域的人认为改革的方向与内容差异比较大,而改革应该就共性的东西达成一致。农业“三项补贴”的改革都有哪些争议呢?
其一,是农业“三项补贴”该不该补给租地者。不种粮的有补贴,真正种粮的却拿不到。曾记得过去几年,每年的两会,总会有一些基层的代表向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发问:现在农村有些人外出打工地交给别人种,结果真正种地者却拿不到农业补贴,而不种地在外打工者却拿到农业补贴。原因是我国的农业补贴是按承包者发放补贴的,执行的后果是农业补贴演变成了一个变相的地租了。目前我国已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流转了,也就是说这5亿多的耕地,其实际的种植者却拿不到补贴款。农业真正种地的拿不到农业补贴,而不种地者却拿到补贴,说明农业补贴并没有真正地在补贴农业。
其二,农业“三项补贴”该不该合并。另外一个议论是在农村调研基层官员们经常讲的,说农业补贴不应该直接发放给农民,因为不少农民拿着补贴用来买酒喝了,并没有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农业补贴应该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使用,可以解决农村许多公共品投入不足问题。还有,基层官员们抱怨农业补贴发放流程过长。
其三,农业“三项补贴”的种粮效果已十分有限,就像炒菜用味精,放不放都中。《人民日报》的报道“良种补贴一年每亩20元,就像炒菜用味精,放不放都中。”现在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不错,一天100多元。我们也曾做过不少的实地调查,看农业补贴是不是起到激励农民种植粮食的作用,结果发现其效果已变得十分有限。农民就那么点地,即使没有种粮直补,土地还会一直种植下去的。当然如果再回到原来交农业税的时代,种地要交很多钱,那农民真会放弃种粮的。补贴对农业来讲其实是一种补偿,因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难以缩小,通过补贴增加农民的部分收入。
其四,农业“三项补贴”的发放也存在调整不及时的问题,也就是说农业补贴发放有时固化了。记得在上课时讲到农业补贴问题,有些同学讲,他们老家的承包地早就改挖成鱼塘了,但“三项补贴”却还一直照领。农村有“民不举官不究”的传统,原来的农业经营方式变了,按道理讲不种粮食的种粮补贴就不应该发放了,但由于统计没有跟上,达不到原来政策真正设计的目的。
其五,农民对三项农业补贴有很深的感情,不能轻言取消。一般农户不反对整合补贴“做大蛋糕”,但担心“被切蛋糕”; 农业补贴在刚开始推出时,对中国的农民震动是很大的,甚至到现在,农民对这个政策也是极度热爱的,因为几千年来都是农民要交皇粮国税,现在不但不交了,还能从国家那儿拿到补贴,这对农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记得数年前曾经陪同政策口的官员到农村调研,农民在谈到补贴时对中央的那个感激之情,甚至要跪谢了,这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农民来讲其边际效益却是巨大的。因为过去都是农民往外交钱,现在是中央给发钱,是正的收入,正的边际效益。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农业补贴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其六,农业“三项补贴”挤出两亿多亩耕地来。这些年的粮食十几连增,与农业“三项补贴”究竟有没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但上次的土地普查居然多出两亿多亩耕地,应该不客气地讲是农业补贴逼出来的吧?我国一直把守住18亿亩红线作为很硬性的任务,没想到建了这么多的房子,搞了那么多的城镇化,征用了那么多的耕地,土地一普查,不但18亿亩耕地没少,还居然多出两亿多亩。这也是中国乡村的一个奇特逻辑:你如果按面积征收农业税,我就少报,如果你按面积发放补贴,我就实报或者甚至多报。农业统计啥时能够把基本的数据给搞准呢,看来现代科技对我国的农村不起作用啊。
其七,种粮大户该不该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成为农民收入的补偿,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租地种粮的大户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除却自家的承包地外,其他租的地拿不到补贴。该不该让种粮大户拿补贴?有些人认为他们对粮食贡献大就该多拿。也有些人认为他们本身就是农民的能人富人,还多拿,更拉大了农民间的收入差距,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垒大户”不好。
农业补贴须考虑的现实情况
所以农业“三项补贴”究竟如何改?主要还是应该根据国际通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的国情来调整。WTO对农业补贴其实是有许多约束的,作为其会员,你不能违反。而农业过去出现的不少情况,也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补贴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比如:
其一,农村地力出现问题。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地力的下降。过去农民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时,一般自家养些牛、猪和鸡的,杂草、秸秆与粮食就转化为肉蛋奶与有机肥了。但现在杂草用除草剂,秸秆一烧了之。种地靠化肥农机农药,这样下去,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农牧结合的种植传统就丢掉了,这对土壤的破坏是相当大的。所以如何通过政策补贴的调整引导农民去培肥地力十分重要。
秸秆焚烧对基层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每年的收获季节也是他们最忙的季节,层层防控禁焚烧。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堵,记得在山东淄博调研时,当地的农业局长告诉我,他们已彻底解决了该问题,主要方法也不外乎补贴。目前作物秸秆的处理成本非常高,农民一把火烧了最简单。但如果每亩发放补贴,比如100多元,农民就会把这些秸秆收集起来,不会乱烧了。补贴是激励,比简单的惩罚更有效。
其二,农资补贴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农业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是农资的补贴。目前,我国的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已高居全球前列,对土壤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而且带来地下水质的变劣。甚至有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减少一半也不会对农业产量造成影响。但一些农民却讲,目前的农产品,如果不用化肥根本就不长。高产只能靠化肥催。虽然农业部已提出以后化肥农药零增长,但到基层农户,如何来监管?
其三,良种补贴是不是达到了真正让农民种上好种子的效果,也是争议较大的。
其四,仅有补贴是不够,如何提高综合服务是大方向。农民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补贴,更应该提供综合服务。比如新型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如何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五,未来改革方向应该补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欧美国家主要采取收入补贴。以后的补贴应该向国际标准靠,向低收入者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已非常大,以后应该通过收入补贴,降低农民间的收入差距。
【调整农业补贴政策】推荐阅读:
调整农业产业12-12
农业结构调整论09-20
农业结构调整调研12-01
农业直接补贴政策07-18
农业补贴政策思考11-13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06-08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06-18
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06-25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12
公司农业结构调整方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