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同义词(通用11篇)
刻意的同义词 篇1
刻意的近义词
蓄意:1.存心;有意。蓄意
特意:1.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2.表示专为某件事。特意
负责:①担负责任:~后勤工作ㄧ这里的事由你~。 ②(负责
决心:①坚定不移的意志:~书ㄧ下定~。 ②一心一意,决心
卖力:1.出卖劳力。 2.尽量地使出自己的力量。卖力
认真:①态度谨严不马虎:认真对待|学习认真。 ②当真认真
用心:①专心;尽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用心学习|工作用心
当真:1.确实;果真。 2.认真,不马虎。 3.当当真
有劲:1.有力量;有分量。 2.起劲;有兴致。有劲
锐意:勇于进取,意志坚决专一:锐意革新|锐意兴革,励精锐意
刻意的反义词
无心:1.犹无意,没有打算。 2.没有成见。 3.无心
用刻意造句
1、世事不过一场春梦,何须刻意强求什么呢?
2、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桥,仿佛就是刻意创作的艺术雕塑。
3、切勿刻意求工,以免画蛇添足,丧失了自然。
4、即使是加工简单的工艺品,王师傅也刻意求工,一丝不苟。
5、这些看来参差不齐的竹竿,事实上是经过刻意排列,别具风味。
6、即使是简单的加工,赵师傅也一丝不苟,刻意求工。
7、我们不再目空一切、妄自尊大。我们也不再考虑那些刻意伤害我们的人是否值得我们原谅。
8、这种结果不是刻意所能有的。
9、写文章切忌刻意求工,以免画蛇添足,失却自然本色。
10、世事不过一场逗梦,何须刻意强求什么呢?
刻意的同义词 篇2
刻意曲解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简称DMI)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 是指语言的使用者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而利用话语语境的特殊性, 或对方话语中的含糊性、不确定性, 有意地歪曲交谈对方的话语意图, 以实现语言使用者的话语意图。例如,
(1) 和珅:纪晓岚, 你好大的胆子, 见了皇上为何不跪?醉成这样成何体统!
乾隆:我看纪晓岚没醉, 他是装的。
纪晓岚:我没醉 (罪) ?
乾隆:没醉!
纪晓岚:没醉 (罪) ?!皇上, 您是金口玉言, 这可是您说我没罪的。我没罪干吗罚我?
最后, 乾隆皇帝只得让纪晓岚官复原职。
纪晓岚是中国有名的正直机敏官员, 号称“铁齿铜牙”。在这个小故事中, 他故意把乾隆认为他“没醉”的意思曲解成同音的“没罪”, 从而逃过皇帝的惩罚而恢复了自己的官职。
(2) 有一次, 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 一个外国外交官向他走来说:“总统先生, 您竟擦自己的皮鞋?”“是的, ”林肯诧异地反问, “难道你擦别人的皮鞋?”
外交官想侮辱林肯, 认为林肯当上总统还要自己擦皮鞋是很没面子的。而林肯却故意曲解他“擦自己的皮鞋”的言外之意, 而是刻意转移了话题的重点, 反问外交官不擦自己的皮鞋难道擦别人的么, 从而维护了自己的面子。
2 当前研究状况
对于刻意曲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80年代以前, 刻意曲解被归为歧义的一种。徐思益 (1985) 、王建华 (1987) 和王建平 (1989) 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种歧义或歧解的产生与语境的密切关系。自王希杰指出“误解是无意为之。曲解则是有意为之” (王希杰, 1993:230) 。并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了由“飞白”和“歧义”所造成的误解和刻意曲解的区别, 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崭新的视角。宗世海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研究“误解”, 并明确地区分了“曲解”和“误解”这两种语言现象。何自然、申智奇 (2004) 在探讨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及其正负影响, 填补了语用学领域的研究空白。丛日珍 (2007) 从关联理论出发总结出刻意曲解的实现所凸显出四个过程性的特征。刘琴 (2012) 运用侯国金 (2005) 的语用标记价值论, 分析了刻意曲解的语用标记价值体现, 从而探讨了如何进行相应的等效翻译。由此可见, 国内学者对刻意曲解的研究分别从逻辑学、修辞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方面、翻译理论等视角在刻意曲解与误解的区别范围内探讨, 为将刻意曲解的应用拓展到其他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常淑丽 (2010) 根据《红楼梦》中林黛玉刻意曲解重新分析林黛玉的话语, 从而总结人物特点, 将这一语言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成功地运用到文学分析中。基于前人研究, 本文选取《红楼梦》中林黛玉刻意曲解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从会话策略的语用功能这一角度来探讨其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效果, 深究话语刻意曲解和人物形象刻意塑造这两有意之为的相关性, 并尝试以解释前者对后者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贡献。
3 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3.1 语料可行性说明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之精到,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之多样, 是古今其他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艺术特点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红楼梦》一号女主角林黛玉, 其语言特色突出,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多, 对其人物形象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 但多数是通过分析语言特色来归结人物形象特点, 而缺乏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林黛玉话语特点之一是经常刻意曲解, 单从语用学中的面子角度来说, 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或增加自己的面子;同时她还是在损别人的面子。综合其他语用功能来说, 刻意曲解实现林黛玉的多种语用目的, 但这些刻意曲解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少黛玉在贾府不得人心, 同辈人嫌她自恃过高, 下人怨她尖酸刻薄, 事事忌她三分。即使宝玉能理解她、包容她, 但在相处中也不时因为黛玉常使小脾性, 过于敏感, 不时刻意地曲解旁人的话, 而导致两人间经常出现小矛盾。本文希望通过对林黛玉这种惯用的刻意曲解所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从而试论其话语中的刻意曲解与悲剧性形象的刻意塑造的相关性, 并希望借此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适用性。需指出的一点是, 本文语料选取于《红楼梦》1-80回, 主要是因为文坛上普遍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作者不相同, 对人物刻画的风格有异, 而且林黛玉在108回时去世, 文本中不再有她的话语。
3.2 林黛玉话语中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3.2.1 讥讽挖苦、损面子
贾宝玉去看望薛姨妈时, 与薛宝钗互看他们佩戴的通灵宝玉和长命金锁, 闻到宝钗的香气便闹着要吃“冷香丸”, 刚巧黛玉进来撞上了这一幕。
(3) 一语未了, 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 黛玉已摇摇的进来, 一见宝玉, 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 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笑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 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 明儿我来, 间错开了来, 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 也不至于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曹雪芹, 8:98)
林黛玉的一句“哎哟!我来的不巧了!”明显表现出她因为看到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很亲热, 而从内心产生一种嫉妒情绪。宝钗或许听出了她的话外音而借以问个究竟, 但黛玉并没有直面回答而是再一次含糊其词, 刻意掩饰自己的行为, 好像她不愿意和宝玉一起来。对于宝钗的追加询问, 黛玉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来呢一齐来, 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 明儿我来, 间错开了来, 岂不天天有人来呢?”黛玉一口气用了八个“来”字, 巧妙自然地解释了前面说的“来的不巧”, 真可谓拍案叫绝, 但实则刻意曲解了宝钗对其话外音的理解。最后一句反问“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更是在刻意转移话题, 在肯定自己这一刻意曲解是理所当然的同时, 更是在挖苦宝钗不解这“明显”的道理, 尽显一副得意的神态。薛宝钗因见贾宝玉要吃冷酒, 劝了一番话, 宝玉听着有情理便命人把酒暖了再饮。在一旁的林黛玉则边磕着瓜子儿边抵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专来与黛玉送小手炉:
(4) 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 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 抱在怀中, 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 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 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 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 也无回复之词, 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曹雪芹, 8:100) 。
林黛玉这话表面在责备紫鹃, 实则责备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她没有直接表现内心的嫉妒和醋意, 而是巧借雪雁因关心主人而送手炉一事, 通过刻意曲解雪雁的话,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 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 比圣旨还快些!”, 从而变相、含沙射影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态。宝玉明知这话是冲着自己来的也没有办法去回敬, 宝钗也知话外音, 遂禁口不言, 内心尽是被嘲弄奚落的感觉。
3.2.2 诙谐幽默、增面子
黛玉因见宝玉和宝钗玩笑而满是醋意, 没说几句就和宝玉吵起嘴来, 完全没听进去宝玉的解释, 尽自在房里赌气流泪, 宝玉会完湘云后又重返潇湘馆试图劝慰、挽回, 掏心与黛玉解释。
(5) 二人正说着, 只见湘云走来, 笑道:“爱哥哥, 林姐姐, 你们天天一处玩, 我好容易来了, 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 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 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 又该闹么‘爱’三了。” (曹雪芹, 20:238)
史湘云咬舌子, 说起话来有些字咬不清。黛玉一听她说“二哥哥”便俏言戏谑说湘云在叫“爱哥哥”。一方面, 在黛玉看来, 湘云的轻俏娇媚表现出来的是和宝玉的亲密无间, 所以她将湘云的“娇音” (“二”) 刻意曲解成同音的“爱”;另一方面, 也是她深知湘云性格直率天真, 而刻意借发音的不准来打趣湘云, 以制造幽默的效果。
因宝玉建议起诗社, 黛玉提议各自起个雅致的别名。探春因宝玉提议可借用梧桐和芭蕉取名, 探春便由此想到一个。
(6) 探春笑道:“有了, 我却爱这芭蕉, 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来燉肉脯子来吃酒。”众人不解, 黛玉笑道:“庄子说的‘蕉叶覆鹿’, 他自称‘蕉下客’, 可不是一只鹿么?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 都笑起来 (曹雪芹, 37:445) 。
当众人都夸探春所取的“蕉下客”别致有趣味, 黛玉却标新立异, 从探春的话出发结合典故, 她先给出一个似乎毫无相关的预设来调动大家的好奇心, 众人对探春的夸奖瞬间转化成对黛玉将给出的解释的期待;而后她就在这种期待中解释探春为鹿的结论。黛玉充分利用了空间指示语“下”, 将“鹿”于蕉叶下与“客”在蕉下联系起来, 并借“鹿”与“人”皆为高雅动物的共同性, 刻意将“蕉下客”曲解成“鹿”。将人刻意比拟成鹿, 这种跨越式所造成的落差, 是黛玉在给自己增面子;是她恃才傲物的表现, 是她刻意巧言打趣以活跃气氛。
(7) 史太君携众人带刘老老参观大观园后, 凤姐于缀锦阁大设宴席予众人共餐。宴后, 箫管悠扬、笙笛并发, 这乐声穿林度水而来, 使人心旷神怡。
当下刘老老听见这般音乐, 且又有了酒, 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 向黛玉笑道:“你瞧刘老老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 百兽率舞, 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曹雪芹, 41:503) 。
海棠社因惜春要告一年的假画院子图而讨论起来。惜春正为不会画人而烦恼, 黛玉却问能否上虫, 刚被李纨驳回她是在说不通的话。
(8) 黛玉笑道:“别的草虫儿罢了, 昨儿的‘母蝗虫’不画上, 岂不缺了典呢?”众人听了, 都笑起来 (曹雪芹, 42:521) 。
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在说刘老老。黛玉姐妹都明白刘老老是个地位低下的村妇, 言行举止粗俗不堪, 取笑讥讽她成为姐妹们取乐的一个途径。前一个例中黛玉引用经典古文将百兽与刘老老相提并论, 刻意将刘老老手舞足蹈的姿态曲解成如牛在圣乐中跳舞。一方面是在通过引经据典卖弄自己的学问;另一方面是通过混淆高雅和鄙俗, 在鲜明强烈的对比和讥笑讽刺中制造幽默的效果。后一个例子中, 黛玉刻意为刘老老起的一个形象绰号—“母蝗虫”, 主要是因为刘老老的样子“土的掉渣儿”, 与地头那些黄褐色的飞蝗差不多, 而对于大观园的姑娘来说她既不懂礼教规矩、也浅薄经常闹笑话, 实属低于“蛐蛐”的下等人。再说, 一进大观园的时候刘老老在凤姐那儿“打油丰”、求“赏赐”, 就像蝗虫啃麦粒一样。黛玉将刘老老的形象刻意曲解成“母蝗虫”, 能使众人根据刘老老的形象、行为、俗态进行有效的联想, 是为了奚落嘲笑、刻意制造诙谐幽默的语用功能, 也是借此表现自己的形象思维和巧言解说的能力。
3.2.3 解除威胁、保面子
(9) 在清虚观, 张道士捧来给宝玉的小玩意, 里面有一个金麒麟, 贾母看到捡了出来, 笑道:
“这件东西, 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 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她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 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 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 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 他才越发留心呢。” (曹雪芹, 29:351)
根据Levinson (1987:401) 的会话信息原则, 听话人要遵循扩展规则, 即总是在扩展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 找出最合适的理解, 知道该理解是说话人发话意图为止, 这也就为说话人在此过程中有机可乘, 做出刻意曲解。原文中探春的话本是对薛宝钗记忆力强的一种由衷的赞美, 但黛玉却将这种赞美刻意曲解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似乎宝钗只会留意别人身上佩戴的装饰之物。湘云的金麒麟在某种程度对“木石姻缘”构成了威胁, 黛玉有感而发, 于是借题发挥、旁敲侧击以讥讽蔑视“金石之说”, 维护面子。
又如黛玉责怪湘云糊涂, 不将礼一块送来省事, 湘云详解这是为求清楚明白。
(10) 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 不让人。”林黛玉听了, 冷笑道:“她不会说话, 就配带‘金麒麟’了!”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 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 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 (曹雪芹, 31:379) 。
此处林黛玉的冷言, 是将贾宝玉对史湘云会说话的赞美刻意曲解成认为湘云因有金麒麟而博得宝玉的喜爱, 与上例中她讥刺薛宝钗记得史湘云有个金麒麟的那番话有异曲同工之处。宝玉在众人面前夸奖湘云而引起多心且敏感的黛玉的警觉, 她立即故意接着宝玉的赞美并转移强调的话题, 而再次挑出矛盾的重点“金麒麟”, 进而旁敲侧击, 那带刺的话儿的矛头直指着史湘云, 以示自己不卑不亢。
4 从话语的刻意曲解到悲剧式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
通过对上述林黛玉话语刻意曲解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语言运用上有杰出的才能。她善于辞令、巧于辩解, 而且语言凝练, 形象生动, 极为贴切准确, 个性十足。正由于此, 她的话往往能实现预期的语用功能。她语不忌惮, 说话不肯饶人, 经常性地刻意曲解他人的话。或是冷嘲热讽刻意以奚落他人, 或是含沙射影巧妙地绕着弯来责备他人, 或是一心制造诙谐幽默的效果取悦众人, 或是恃才傲物有意展示自己的才华, 或是为解除对姻缘的威胁, 旁敲侧击、尖锐露骨地来表示讥讽轻蔑。
她对语言进行刻意曲解, 通过润色和形象化使其言外显意、滴水不漏。然而, 那“一句是一句”的话, 似乎过度使用了这一语用策略, 毫不考虑语用策略和制约条件, 在别人看来她的话语常常是尖酸刻薄, 是有意陷他人于窘境;是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表现。湘云说她“再不放人一点儿, 专挑人的不好”, 是见一个打趣一个;探春责备她“用巧话来骂人”, 李嬷嬷感慨说她“说出一句话来, 比刀子还尖”。她的伶牙俐齿“叫人恨又不是, 喜欢又不是”, 虽然她的刻意曲解不时制造了幽默的气氛, 融洽了姐妹间的交谈, 但她那不饶人的话难免撕裂了别人的颜面、伤害了别人的感情, 她很难博得别人的好感, 只会让众人特别敬畏她以免遭其讥讽, 因此她在贾府的地位自然日益显得孤危。即使宝玉能理解黛玉这性子, 常常能包容她、对她的刻意曲解一笑而过, 但她明目张胆地对“金石之说”的再三冷嘲热讽、旁敲侧击, 全然不理会宝玉的苦心, 既让宝玉难堪, 也使人觉得他们二人难以和睦相处。所以后来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 只是心重些, 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 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如果说宝钗是识大体, 明大理, 那黛玉便是宏才而缺雅量, 不懂人情世故。
5 结语
语言使用者在作出语言选择时, 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的需要选择、协商和调整语言策略 (Verschueren, 1999) 。刻意曲解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 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者有意识通过该策略的使用以达到特定的语用功能, 而刻意曲解语用功能的实现同时意味着听话人能体会曲解发生的机制。正因为此, 在文学作品中, 该语言策略既是听话人揣摩归结说话人特点的重要参考, 也是读者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种类是多样, 而且各功能的积极消极影响也是相对而言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的刻意塑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在林黛玉话语的刻意曲解中找到痕迹:首先, 小说中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几乎集中于达到自身利益上, 如上例子中所述损的他人面子、为自己增面子以及保面子;其次,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话语中刻意曲解的明显过度使用, 已经从使得该语言策略的功效由积极走向消极。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分析为读者理解人物形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解读、体会小说人物以及作者的有意之为, 为读者深入文学分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综上所述, 林黛玉的悲剧形象是她生命是主旋律, 其话语的刻意曲解是曹雪芹刻意塑造其人物悲剧式的形象重要铺垫, 为她在炎凉世态中越发孤寂, 渐渐香消玉殒, 最终爱情幻想破灭惊梦而亡, 魂归离恨天的悲剧画上浓重的一笔。
摘要: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 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 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话语的刻意曲解在交流中能产生特殊的语用功能, 而话语能形神兼备地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两者的关联性值得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惯用刻意曲解, 一方面实现了她的多种语用目的,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她的命运遭际。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功能角度对林黛玉话语的刻意曲解进行分析, 以考察语用现象与人物悲剧式形象刻画的关系, 经研究表明, 林黛玉的刻意曲解层层铺垫出曹雪芹笔下刻意塑造的潇湘妃子悲剧式的形象。
没有刻意的张扬 篇3
一、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中的“另类”
所谓“另类”,是说张扬的电影与“第六代”电影的殊异。把张扬归入第六代导演,实际上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他与第六代导演诸如贾樟柯、张元、娄烨、王小帅等人在电影观念和美学追求上完全不同,而更多地在于“纪年”意义上,即张扬与他们在同一时期登上并活跃于中国电影舞台。与大多数第六代导演不同,张扬从来不是“地下”身份,其电影也从来没有被看作“独立电影”,这一区别从根本上规定了张扬的文化立场和姿态,即现实的拥抱者。他从执导开始,一直坚持关注现实生活,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寻常大众,以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贴近大众的创作路线为主要创作风格。张扬一开始就以其在艺术和商业之间高超的平衡能力而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双向认同,在第六代导演群体中树立了一面别人难以复制的旗帜。由此,一个“另类”的新生代导演经由“传统”美学的扮演与反思,皈依传统文化。
二、皈依传统
所谓“传统”,是指张扬电影与中国电影主流形态的契合,符合中国人的电影观念,同时对现实的热情和关注,对艺术的真诚,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张扬的电影处女作是《爱情麻辣烫》,正是这部电影为张扬赢得了声誉,从而奠定了张扬其后游走于主流和商业之间的电影之路,并相继拍摄了《洗澡》、《昨天》、《向日葵》、《落叶归根》等影片。这些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张扬导演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大众审美情趣的回归。他以一种平民化的文化立场,主动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去叙事,还带有些后现代色彩的叙事技法,从而博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青睐。同时,也奠定了张扬成为了第六代导演中的一道独立风景。张扬电影作品的主题是积极、乐观的,反映普通民众的情感与生活,富含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与其他第六代电影大多以边缘人物为题材明显不同。
1、父与子亲情的依恋
在《洗澡》、《昨天》、《向日葵》三部影片中均有明显父子关系的戏剧冲突,并且各自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向日葵》延续了导演在《洗澡》和《昨天》中的叩问——父与子之间沟通的困难、无处不在的对抗与关爱相胶着的微妙状态。
张扬的电影常常将叙事重心落在父子关系上,“父”的形象在张扬作品中,往往指代着传统伦理、传统文化以及与之适宜的生活方式、价值系统。东方伦理中的父子关系模式是“父”对“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有权掌握儿子的生活道路和感情问题;“子”对“父”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和孝顺。在《洗澡》中,父亲不仅以一种家庭身份出场,还以一种文化符号出场,影片中的父亲不仅慈祥而且性格开朗,与人为善。他经营着一家旧式的澡堂,而这个澡堂是一个供人们天伦之乐的大家园。影片中父子关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儿子大明与父亲的冲突不仅是一种血缘亲情的冲突,而是澡堂文化与深圳文化的冲突,更多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背叛,最终以子对父认同结束了叙事,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皈依与认同。“子”对“父”的叛逆和回归在《向日葵》中有更为完整细腻的展示,影片主要记录了一个家庭三十年父子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真实生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父子之间的主要冲突各不相同,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成才,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但是父亲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儿子的人生道路,从未考虑过儿子内心的想法,父亲认为他有权这么做,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可以看出父亲的霸道和父权思想,而儿子一直在挣扎反抗这种父权思想,想尽办法与父亲对着干。最后当孙子降临,儿子变成了父亲的时候,具有象征意义的向日葵似乎预示了“子”对“父”的最终趋同。《昨天》讲诉的是演员贾宏声因拍戏感到空虚而吸毒,家人通过努力使其获得新生的真实故事,从父与子的不可沟通到接受秩序的规范,达成父子沟通的故事。在这些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冲突只是表层意味,其实是想通过‘子’对‘父’的逐渐肯定和最终趋同,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中的认同和回归。
2、“澡堂”——浸淫了传统文化精髓
在《洗澡》这部影片中,这里的洗澡已不再是生活中的清洗身体,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导演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将人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感觉亲近。“它尖锐的将传统人伦与现代经济对立起来并且它在鲜明的美化传统的同时还明确表达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2]在《洗澡》这部电影中,洗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洗澡”肯定离不开“水”,而水就象征了东方的仁慈、宽厚、和睦,“水”在影片中变成了万能的拯救,它是父亲向叛逆的儿子表达父爱的渠道;高亢的西式美声《我的太阳》只有在“水”的滋润下才能完成;“水”提供了一个其乐融融的集体空间,老少皆宜;“水”能够治愈男人的创伤和家庭的裂痕;“水”甚至成为了信仰,不但能够洗净身子,还能够治百病,洗干净灵魂。而对“水”的赞美就是对父亲所代表的“澡堂文化”所赋予的东方传统的赞美,对“水”的歌颂浸淫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皈依,“水”作为一种意象被反复地歌颂和赞美,就是为了证明象征传统文化的“水”的重要性。
3、女性形象——“空洞的能指”
纵观中国电影史,男性导演一直占据着主流文化的位置。“根据劳拉•穆尔维的观点‘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性作用的男人的目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处于主流文化精英地位的男性电影制作者,利用影视特殊的叙事手段——摄像机,将女性作为被看的对象牢牢置于镜头的‘凝视’下,通过对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她们沦为男性表达自身和寄寓情感的载体。”[3]
张扬的电影中虽然有母亲、女儿、妻子和恋人,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 女性的形象和意义大都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设定的,女性在影片中只是叙事和表意的桥梁,只是作为男性行动的客体与男性欲望的客体。张杨在影片创作中表现出的女性观念和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态度如出一辙,从侧面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洗澡》中母亲的形象只在一段突兀的画面中以少女的面目出现,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象征传统文化的“水”的重要性。影片中大明妻子的角色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简化成了电话另一头女人的声音。《洗澡》中唯一真正出现的女性是邻居张金浩的妻子,她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到“澡堂”中泡澡的女性角色,但只是作为治疗男人阳萎的药饵。在这里女性形象的被弱化和客体化,只是为了烘托父亲和蔼可亲的形象。
《向日葵》中虽然女性形象最多,但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讲述故事,表现了男性的生存空间。比如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只是起到一个协调父子关系的作用,没有太多的性格特征,她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搬出四合院,住到高楼里去。而母亲所追求的楼房,也正是站在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因此,从侧面可以看出导演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可见这些女性角色都是陪衬和被动的,她们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劳拉•穆尔维所谓的“空洞的能指”。
三、张扬之于当下中国电影
导演张杨,关注现实,关注人性,这是永恒的主题。“积极的文化姿态和对中国电影传统的承续,使得张扬电影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具有借鉴性意义。这一借鉴首先是从第六代电影的缺陷见出的。因为,谈论电影的得失,不能离开时代和社会的背景。”[4]张扬是第六代电影导演中的“另类”,具有借鉴性意义。他的电影从来没有离开大众,也从不陷入个性化的艺术风格,皈依主流、回归传统,努力适应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六代导演因为某些艺术和观念的前卫性,虽然使人们对电影的感受耳目一新,但也因为得不到主流的认可而长期处于地下状态。而张扬从一开始就以其在艺术和商业之间高超的平衡能力而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双向认同。
张扬电影在文化层面上,具有文化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不脱离现实生活,迎合本土观众情感诉说,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正确引导民众,与所谓热潮的“大片”相比,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陈凯歌的《无极》,他们的影片只注重“宏大的叙事”和“寓言化的模式”,而忽略了影片最重要的故事。《英雄》在华丽的场面背后表述着一个几乎无法完整描绘的宏大主题,过多的注重特技,而故事主线只是‘蜻蜓点水’,结构不完整,艺术表现过分雕琢,从而损害了影片的张力,留给观众的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十面埋伏》近乎廉价的故事和《无极》的缺乏文化语境和逻辑基础的剧情,远离中国大众欣赏趣味。这些“大片” 在外表华丽的声光电影中看到的只是故事的苍白无力,巨大的投资以及商业利益的追逐使导演们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姿态、文化体验和对他者的文化关怀,从而远离了社会的现实。我们已经很难发现这些大导演的现实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当文化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集体背离了民族电影应有的文化姿态,背离了文化美学的精神。
而张扬早期的这几部电影尤其显得可贵,它对现实的拥抱,“植根于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亲情、日常情感和生活矛盾,满足了大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为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同时也成为中国电影的出路。”[5]张扬导演还在不断地成长与变化,对于他的未来,我相信我们电影的希望就寄托在像他这样的导演身上。
[1]张扬语见冯铮《导演张扬专访:没有刻意的张扬》转见于《金羊网—新快报》2004—05—09。
[2]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4.
[3][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A].周传基译.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你刻意迎合别人的样子好丑 篇4
几年前,刚毕业进入职场,我跟几个同龄姑娘一起进入公司。公司在整个行业属于明星企业,很多高校的学生碰破了头都想进去,能获得实习名额已经是实属难得。
因为初入职场,不同于校园时光,天天吭书本那么简单,所以很多状况不知如何应对。
但是我一直秉持了父母的教导,“少说话,多做事”。
上司交代的任务我总是默默的完成,尽管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好歹也算勤勤恳恳,懂得面壁思过,有几分《欢乐颂》关雎尔的感觉。
因为够努力,所以一个月的时间已经上手了,第二个月职业能力已经进步了一大截。
我们实习生当中有这样一个姑娘叫小婉,当我们在埋头苦干被上司骂得狗血淋头的时候,她却每天甜言蜜语恭维上司几句,便轻易获得上司的褒奖。
比方,我们早上明明看到上司的面色不好,躲的远远的,她却能笑脸相迎说,“今天的口红的颜色不错”。
暗地里,其它的姑娘总是感叹世俗的不公。
当我们穿着普通,一身淘宝的时候,她却能迅速从大boss的穿着迅速判断,老板的喜好。
第一个月刚发微薄的薪资,我们都在思考房租水电费的时候,她却土豪的给上司和大boss 各买了一瓶香奈儿的香水。
很多时候,私下里我们总是被她鄙视,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迎合上司。
02
每次聚会的时候,我们总是找一个离上司远远的地方坐下。但是她却见哪个地方离上司近,就朝哪个地方坐。
面对上司敬酒的时候,我们当时还傻傻说不会喝的时候,她却能各种祝酒词信手练来,糖衣炮弹,拍马溜须的功夫让我们胃里的食物排山倒海,差点儿一涌千里。
上司说哪家餐厅口味不错,她立马回答说您可真有品味。
上司刚买了一个包包,她就说量身打造,真有气质。
上司如果表扬了哪个同事,她立马跟谁成为“好朋友”,关系密切,上司如果批评了哪个同事,她立马嫌弃人家,跟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生怕连累了自己。
实习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诚惶诚恐怀有一种被淘汰的心理,准备找下个东家的时候,却收到了Congratulations!
原来结果却出人意料,我的上司告诉我“你的表现不错,欢迎加入团队。”
我惊讶的问了一句,“难道不应该是小婉吗?”
她说,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谁都不是傻子,更何况我这样一个职场老江湖,谁是踏踏实实工作,谁是阿谀奉承,心里跟明镜一样。
职场如果留下的不是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人,而拍马溜须没有原则曲意逢迎之徒,那么这样的一个地方也不值得你留恋,因为它迟早会OVER掉!
虽然,这几个月来我们明面上没有表现讨厌小婉的行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接纳她,尊重她,甚至于我们讨厌这种不用心思在工作上,而把精力努力用在讨好领导上。
我知道她想获得领导赏识,好感和认可,但是她的方式不对,最终获得认可的并不是靠你努力的迎合,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人品!
“最终获得赏识和认可的,不是靠你努力的迎合,而是凭借你的实力和人品!”一句简单的话却振聋发聩。
03
这段对话,一直影响到我至今。
朋友们给我起了一个外号“百年孤独”,因为特立独行,从来不去迎合任何人,而是努力积攒自己的实力修炼自己的人品。
早段时间,我参加了朋友的一个饭局,除了朋友本人, 其它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
我一向对不熟悉的人保持了沉默的态度,尤其人多的地方。
朋友帮我一一介绍各位来历,我心中略知一二,原来很多其他的朋友也都不相互认识。
其中一个宾客有些分量的官场背景,当介绍结束后,我眼见着其它宾客轮番敬酒立马递上自己的名片,听着他们各种恭维的话,我才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中国的文字实在是博大精深。
八竿子打不着边上的,也要攀上一个老乡和亲戚。几杯酒下去,都喝成了拜把子兄弟。
紧接着开始谈到自己做的哪个项目,招标中标的问题能否照顾一下,芸芸总总,实则各怀鬼胎。
04
如果生意场上这种努力迎合是情有可原,那亲戚之间的这种功利心里更让人心生悲凉。
姑姑当初刚结婚的时候,一穷二白,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四处向人借钱,亲戚们连一顿饭钱都不肯赏。
后来找银行贷款,下海经商,生意上是蒸蒸日上,这几年每天都跟过节一样,门庭若市。
姑父本来个头矮,以前被人嘲笑成矮冬瓜,如今被人说浓缩就是精华。
真是富在闹市无人问,穷到深山有远亲。
姑父却说,我知道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日后想分一杯羹罢了。
比起锦上添花,我更喜欢雪中送炭。比起努力的迎合讨好,攀高踩低,我更喜欢本本分分拿我当亲戚,当是朋友的人交往。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人际交往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刻意学习读书笔记 篇5
因为工作的关系,平素里我和应届生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在我所熟识的范围内,大部分应届生的假期兼职基本都以发传单、服务员等服务性质为主;而真正注重自己个人成长的,几乎是凤毛菱角。
前阵子,和一个写作圈儿的朋友聊天,无意间也谈起了个人发展。朋友说,他在大学阶段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专业知识和写文章,没有用太多时间去消耗在外出打工上;而和他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找到一个翻新手机、倒卖二手手机的兼职,平均每部手机净赚差价200到300块左右。
那个阶段,他同学每每回到宿舍,看到阅读、写作的他,总是冷嘲热讽,嘲笑他没有打工赚钱的意识,同时还吹嘘着自己并畅想着自己未来的“商业帝国”。
这之后,我的这位朋友通过持续的阅读、日更写文和运营公众号,已经成为写作圈内粉丝众多的优秀作家,每月光公众号收入已月入万元,而当时那位赚钱赚到钵满的同学,现如今只得寻求了一份跑业务的工作,勉强糊口度日。
他的故事真的让我思考到很多:他不就是“投资自己”的典型嘛!或许很多人都和那位同学一样,关注眼前收获到的钱财,而忽略了自身未来的长久发展,更忽略了投资自己这个至关重要的大事。
《刻意学习》读后感 篇6
不得不说,对于有决心想要走出舒适圈并且开始付诸行动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本好书,但对于那些懒散、遇事带有悲观色彩的人来说,却是一本无用之书,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类人一定连书都不会读完。我是读完了书,也有了一些行动,但是我也不能确定自己会一直坚持,现在是有坚持的想法,可谁知道以后呢,越到后面意志就越不容易控制。简单谈谈我学到的一些对我来说较为重要的方面。持续性学习就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scalers在书中的用的比喻很好,吃饭要吃饱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吃一口好像没有什么用,你感觉不到什么,但次数多了,到达一定的点,那种果腹感就会出现了,也即是质变出现的时候。所以在目前,我还是坚持这种想法,这是我持续学习的动力之一。愿意为知识与时间付费。这是改变我对金钱的利用思想很大的一点,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学理财,看的书里说要节约每一块钱,所以我在平时生活中都是精打细算,能省则省。而scalers的意见是不要吝惜为自己的投资,书中讲到用钱可以买到他人的知识服务,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我们的时间成本的确是贵于如今的金钱成本,而我有一些做做法就很不明智,例如需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我却为了省一块钱而不去选择骑共享单车,以及为了吃到更便宜一点的饭,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优惠。这些时间本可以去听课程,或者看书、学英语,但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虽然理财中也有涉及投资自我,但没有给一些更具体的方向,scalers书里的用时间计算成本的方法使我豁然开朗,让我一直被困扰和犹豫的问题得到解决。
持续不易。看书的时候,作者说自己已经坚持了1000多天了,乍看其实好像不是特别多,因为总计写作时长最多也就20xx个小时,跟一万小时定律相比还差的多,但贵就贵在这20xx个小时是1000天积累起来的,我开始行动的时候才知道这有多不容易。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真正意义上写了两篇文章,正在写的这第三篇跟第二篇隔了两天,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想写,是时间管理不到位,总会有一些计划外的事情阻挠,没有机会写。刚开始行动就已经有一定的困难了,后面应该更不易坚持,但是如果度过那段“艰难期”,我觉得自己应该会愈发自如。
刻意与浅薄 篇7
如果单纯就事论事, 五花八门的高校录取通知书, 较之过去的千篇一律, 应该是一种进步, 一种创意, 就像国人的服饰, 由当年的清一色, 一变而丰富多彩, 新鲜亮丽, 让人赏心悦目, 岂非好事?但如果将高校的这种小花样、小情调, 置于教育的大背景下, 置于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面前, 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有些刻意和做作, 自我宣传和炒作的意图大于对学生的真心尊重与关爱, 有很浓重的商业意味。
跟风不等于创新。形式主义实际是一种空虚和不自信的表现。一个看上去似乎一成不变的百年老店, 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同行相比, 谁更能彰显核心竞争力, 更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呢?显然不言自明。所以, 绞尽脑汁在录取通知书的花样上做皮毛文章, 并不能显示一所学校真正的底蕴与形象, 对于一些名校来说, 反倒是一种自我矮化。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真正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大学是用不着以雕虫小技来取悦于人的。如果要加入一些人性化、个性化的元素, 也应是一种理念与气质的自然延伸, 而不是刻意追逐的所在, 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也。
从高校“秀通知”, 不由让人想起近两年出现的名校之长们的“秀演讲”。以往每年的毕业典礼上, 校长们都要给毕业生们上这“最后一课”, 给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子们以鼓励和鞭策, 把自己的学识、见识、价值取向和人生理念传达给他们, 帮助他们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演讲水平很高, 成为经典, 受人追捧, 应被视为校长个人学识能力和魅力的自然流露与体现, 与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的轰动效应, 自贬身价地曲意逢迎, 借用网络时髦语言表现自己的新潮和与学生的贴近感, 则完全是两码事,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后者之所以遭到质疑和指责, 问题不在于语言的新与旧, 而在于某种言不由衷的刻意, 在于与身份不符的浅薄与庸俗, 所以非但鲜有美感, 还会招来新的争议。
透过这种刻意策划的“新锐”演说, 我们看到了校长们自身的角色焦虑与媚俗心态。以前曾有大楼与大师之辩, 上世纪三十年代担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以此观照现实, 如今恰恰是大楼越盖越好, 大师越来越少 (如果还有大师的话) 。现在又多了校长、教授与明星的相互混搭。近年来的教授专家的明星化, 产生了一大批名利双收者, 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术领域浮躁之风的势头。这让一些不甘寂寞又欠缺人文修养的校长们很受启发, 也想通过另类的方式, 掩盖自己内在的不足, 不惜使用时髦前卫的网络语言或直白粗鄙的市井俚语, 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以此博得相应的认可和人气, 制造有点娱乐风格的所谓影响力, 因而也就出现了不见大师尊颜、只闻校长作秀的中国高校的奇特现象。而从这点上, 恰恰可以看出校长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之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 是办不出具有很高人文品位的一流大学的。所以梅先生的话似乎也应该改为“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和明星校长、明星教授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真正的用心是不刻意 篇8
这或许关乎巴黎时装界某个振奋人心的小创意,好莱坞某个明星别出心裁的冒险之旅,又或者和意大利的著名皮具,德国的豪华、超豪华跑车……全世界所有的奢侈品扯上关系。
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吗?
早些时候,在一次高规格的酒会上,我和法国两位大师级葡萄酒庄主有一次愉快的交流。他们分别是波尔多左岸和右岸葡萄酒的顶级代表,他们庄园所产的葡萄酒广泛地被全球政要明星饮用、收藏。他们告诉我,最开心的是每年葡萄成熟的时刻,他们进到田间和雇员们一起劳动并对当年将要出产的酒满怀憧憬的时候。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和随后的酒会中,两位大师对葡萄酒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眼里时时闪烁出的孩子般清澈的眼神让我忽然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广告语:“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
两位庄主自己平常的生活,除了每天饮用价格不菲的葡萄酒外,和普通人并没有多少不同。他们自己在快乐的劳动和生活着,而他们极力传播的红酒文化成为上流生活的必备元素。
我们所谓的时尚常常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曲意篡改。
聪明的和自以为聪明的人,常乐于加法,以为多多益善,而智慧者知道减法更具有技术含量。
今典集团的老总张宝全是我的朋友,他的柿子林别墅在建筑界获奖无数,凡是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老王曾经多次到访,每次去都能产生一些不同的感觉。但如果仅从别墅四周的围墙和铁屑斑斑的大门看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面是一片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在主栋别墅硕大的书房里,屋顶并没有任何饰物,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些水泥印痕。但就是这一“无为”之笔,恰恰将人为的痕迹退化至最小,巧妙地重现了主人推崇的自然原生态。
在张宝全的另一“作品”——海南亚龙湾红树林酒店,张也独树一帜地在抛弃了那种金碧辉煌的设计,而是把酒店前面做成了“海南农家似的稻田和几个随处可见的稻草人”。很多朋友住过之后,对酒店很满意,但又都给张提意见说干嘛不把酒店搞得再气派一点呢?
其实,这恰恰是张宝全考察了全球众多的著名酒店之后的精心设计。张说,人的痕迹少一些,舒适和轻松的就多一点。
乔布斯也是化繁取简的高手。他推出的ipone手机,以极其简约的设计,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传统认识,一时间风头无二,并逼得全球几乎所有手机巨头不得不跟风效仿。乔布斯大胆地使用减法,他取消的不仅仅是手机上的一些按键,更是横亘在众多设计者心中的那一份过犹不及的刻意。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9
1、有关作者: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2、什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写道,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有目的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第一步。那么有目的的练习特点有哪些呢?
想一想自己学习某一项新技能时所用的方法和步骤。首先面对一项新技能我们完全很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达到了熟悉的程度,然后再练习,有时弱点会出现,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提高自己,干脆放任不管,以为自己只要一直练习下去,就可以逐渐进步。然而很多情况是,干了五年甚至是十年的老师傅却还不如一个新手,或者可能是这样的,干了的师傅或许比干了5年的师傅会差那么一点点,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会慢慢退化的。
只是反复的去做一件事,指望能力通过这种反复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这是“天真的练习”,相比较,有目的的练习则与之区别开来。我们可以看到,有目的的练习,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具有定义明确的特点目标,譬如说你想提高自己的跑步技能,那么你可以每次练习都跟自己定义明确的目标,一小时跑多少公里或者每分钟跑多少米,想想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
二是专注,练习专注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任何训练都需要全身心投入。
三是包含反馈,也就是说练习完成后要可以评估自己的练习过程,哪些地方是不对的,哪些需要改进,怎么改进,这很关键。
四是需要走出舒适区,每次的提升意味着去做自己不会做或者不擅长的事,每次练习都是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按照上面的四点来练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作者讲到并非是这样的,刻苦努力是一方面,而关注练习的看不见的另一面也同样重要。这点就是作者讲到的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表征――它是一种与我们的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我认为,作者提到的这个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卓越人士的特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在学习一个技能时会将其与自己所学的另外很多概念相联系,并且使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练习。例如作者亲自进行了一项记忆力实验,普通的人一般可以记住7/8个数字,但是通过他交给被测试者的刻意练习方法,这些被测试者都可以突破自己,能够记得八十个左右的数字。
3、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一直是带着这个疑问的。读到后面几章,我找到了答案。刻意练习是一门技能,学会这门技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作者给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试着去找一个好导师。因为这样可以加快自己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新手更需要如此。有了好的导师,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以最好的方法达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并且可以随时得到导师的反馈,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尤其是那些自己不易察觉的小的错误,导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练习几年都得不到提高。
找好导师后,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地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接着就是模仿练习,纠错,调整,再练习,纠错,调整……如此往复,这样进步指日可待!
譬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将每次接收到的任务或者项目当做一次刻意练习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让其他同事给予自己的表现反馈,思考自己的表现再调整自己的行动,逐渐精进自己的业务。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一位好导师呢?作者给了两点意见,一是这位导师在该领域应该有一定的成就,虽然并不是总是最出色的,其次我们可以征询他人的意见。
另外,在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要警惕以下思想:一是自我设限,譬如说“我不能”、“我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等等。二是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只需要努力就可以提高技能;如果足够刻苦,你就会更加优秀。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这只在在重复昨天的老路子。如果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
寻找一位优秀的导师有时花费昂贵且不易,那么假如找不到导师怎么办?牢记以下三个F,将会对你有帮助,这三个F是以字母F为开头的三个单词,即:专注、反馈以及纠正。譬如富兰克林学习写作时,就是找到他想模仿的范文,然后自己写完后与原文对比,自己再思考自己的作品和范文有什么差别,这样就形成了反馈,然后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或者用词等等,长此以往积累下来,最终练成了作家。
4、在练习过程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保持持续性呢?
保持动机是每位致力于持续行动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例如,新年制定的计划开始执行没多久就停下来了,想要的读的书一直拖延没读,想要减肥但是去了几天健身房,却因为种种借口停止了等等。那么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小提琴家和象棋大师们,他们是怎么样做到日复一日地保持刻苦练习的呢?
是意志力的问题?作者说根本就不是意志力的问题,首先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二是人们以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可以获得卓越的成就一定是自己有着难以想象的意志力,素不知你仅仅是在他达到出色之后你赋予他的一个优点。我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这种思维完全有害无益的。
而保持动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继续前进的理由和停下脚步的理由。你不再做自己当初想做的事情,是因为停下脚步的理由最终战胜了急需前进的理由。因此,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在这方面付出行动,从而让自己持续行动。
5、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并且将练习时间最好限制在1小时左右,这样做容易保持专注。将自己的练习时间固定下来,这样慢慢会形成习惯,而且不会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为了将其他事情的干扰尽可能减少到最少,你要格外注意那些影响自己练习的事情等等。
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练习完全是内化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内心有这种渴望。二是出于完全实用的外在目的。譬如,为了赢得职场中的进步,自己意识到要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三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这是信念的作用。最后一种是最外部动机中最强烈的一种方式就是社会动机,譬如说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崇拜,一种营造和保持社会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入一个鼓励你、支持你努力地社会团体。他们支持并信任你,你会发现自己在练习方面会更有动力,而且身边多了这些和你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你会发现进步也会快,他们会给予你反馈。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在追求各种学识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俱乐部,他把它命名为“小团体”,在他21岁的时候就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们。俱乐部的成员每周五晚上聚在一起,相互鼓励其他成员不同的学识追求。每次聚会要求每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涉及道德、政治或者科学。而且小团体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譬如禁止任何人与其他成员发生冲突或过于激烈地表达意见。每位成员每隔一个季度必须写一篇文章等等。可以说,富兰克林的小团体给了他强烈的动机去追求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6、结语
总之,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希望通过这本书你也可以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0
很可惜,这样特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常识并不常见。――伏尔泰
有句话叫做,有些人常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得浑浑噩噩。
解读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时候经常用这句话。认真想想,那时候是想表达。没改变是很正常的。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
如果人人随随便便看几篇文章,然后一夜醒来都成为设计大师了,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可怕吗?
我们熟知这些所谓的,但是很多人从来都没有长时间的实践过这些。而是期待能有某种神秘的秘诀,让我们跨过这些努力的阶段。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练习时间最长的人。
仔细想想,除了工作那种自动完成之外,我们给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时间去刻意练习,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365个小时,要想达到所谓的,也需要时间练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头脑还保持清醒的时候,虽然不能出门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但是他邀请想要咨询他问题的人来他家里。这些人包括国家总统、总理、CEO,来与他共度周末。
你的皱纹里有我刻意的描画 篇11
第一次看见你那年,我9岁,你60,她32。她领我去见你,她是你家干了三年的保姆,那时她让我唤你“爷爷”。你笨笨地给我削个苹果,看着我吃还拉了拉我的羊角辫。我觉得你好慈祥,比农村家中的那个他——我的爸爸要亲切许多。他天天溺在酒精里,很少能看见他正常的表情。
再次见到你,她和我唤了十年的“爸爸”离异了,然后,她和你成了夫妻,我成了“拖油瓶”,她要我改叫你“爸爸”!
离开农村那个破败的家前,她对我说:“我这都是为了你!那人是个退休教授,答应了让你在城里受最好的教育,他人好,心眼儿好,不会亏待我们的。”可是,奶奶又对我说:“你妈就是个女陈世美,扔下丈夫不要,连个老头儿都跟!就图钱哪?你爸除了喝酒,哪点不好?你长大了要为你爸报仇啊!”两个女人说的话我都记住了。临走前,我上小卖店用我的积蓄给他买了一瓶酒。
10岁的我随她见到你时,对你不再亲切,而是充满了戒备,甚至仇恨。你又上前拉我的羊角辫时,我一口咬住了你的手指,直到被她拉开。她扬手想打我,被你一把拦住,说:“她不过是个孩子!干吗打?以后在这里,不许粗暴地打骂孩子!”我瞪了你一眼,心想你真是多管闲事。
你们去厨房一起忙乎,我无所事事,在房间里乱窜。说实话,我很喜欢这里,比我以前住的地方可好多了。可是,当我听厨房里传出她愉快的笑声时,心里的恨便生了出来:跟他在一起时怎么没见她笑呢?我从书包里拿出铅笔,把笔尖掰断后,将铅笔芯揣在兜里。我听说,铅有毒。她唤我端盛好饭的碗,我去了。当你发现我掺到饭里的铅笔芯时,沉吟了片刻,转身进了厨房,我看出你的饭是新盛的。你什么也没对她说。我很失望——你没有把“它们”吃下去。
知道吗?那时我有多恨你!你在我的心里就是一只从他手中抢走了她的狼!你所做的一切全是伪善的,你给我买再多我爱吃的榛仁巧克力也改变不了我这种想法!
2
高中时发生了一件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当严厉,我因和一个男生在操场的角落里说了几分钟的话,被教导处主任抓住,以“疑似恋爱者”的名义给家长下通知,让家长来一趟。她跟老师谈完话,老师就让她见我,对我批评教育。她骂我的话很难听,什么“你不争气”啦、“像你那死爹”啦、“你咋就这点出息”啦,等等,气得我七窍生烟,又无法发作。
一周后我返家时,她又揪出这事来骂我,被你制止了。你涨红着脸对她说:“你真粗鲁!这是教育孩子吗?她这个年龄就算喜欢个男生是天大的罪过吗?再说,孩子都说了,他们不是那种关系,你应该相信孩子。我要找学校评评理,两个孩子说说话就是恋爱了?”看他严肃而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滑过一股暖流。吃晚饭时,仍旧负责盛饭的我先给你盛上一碗,而以往我都是给她。你们发现了我的变化,她的眼圈红了,你激动得筷子也在发着抖。
当然,你没去找学校,你知道,你要是去了,比学校误会我的结果还要严重得多。我明白你的心思,也无法更改我的心思,但是,我有了愧疚。
上大学前,她找我深谈,并且跟你说好“这是娘儿俩之间的私房话”,然后把门关死。此时的你,真的已垂垂老矣,皱纹越来越深了,她说什么你都像个孩子似的乖乖地听。
她对我说:“有两件事你不知道。第一件事是我觉得你小没跟你说,你不要误会我们的感情,我跟你亲爸要离婚是用了五年才离成,他非跟我要三万元才肯放我走,我只好扔下你出来打工,除了给你们寄生活费外,我省吃俭用五年才积攒下三万元,而不是我先跟他好上后才想离的婚。还有件事是他一直不让我跟你说,怕你担心不好好学习。我们结婚时,他的子女坚决反对,怕年轻的我骗年老的他的钱,为了能顺利地跟我结婚,他把房子过户给儿子,然后搬出,又把二十万元存款的一半留给两个孩子。开始,我是为了你能在城里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嫁给他,但是不久,我完全被他的善良所打动,真心地爱上了他。你也知道,你的亲爸是个酒鬼,经常打我,跟他的这些年,我才觉得我活得像个人样儿了。他说我以前生活得太苦,结婚后就不让我出去工作,他的3000多元退休金除了租房,要养活一家三口,还要为你支付昂贵的学费,就是为了当初对我的承诺。存款在你高中一年级就被花没了,他有严重的糖尿病,只吃些最便宜的药,平时也不让我做好的吃,说等你回来吃。为了供你念书,他在外面揽了一些校对、编书的活儿,虽然没有多少钱,也算是贴补吧。他七十的人了,身体不好,眼睛也不行,干不动了。以后,花钱你要节俭点儿,能打工就打工吧。”
我的泪水已渐渐将心盈满。原来,你的皱纹里有我刻意的描画——因为起码,我可以不进那所贵族学校;起码,我可以不索要那些名牌衣物;起码,我回家可以不要那么多好吃的。
离家的那天,你仍然像以前那样,往我的包里塞进100元。我有了“防备”,查过后拿出来,偷偷放在你的枕头底下。可是,这钱还是被你汇进了我的卡里。
3
大学离家有500多公里,为了省下来回的路费,我只在寒暑假时回来。我听她的话,给人家做家教,尽量减少你的负担。让我欣喜的是,你的儿女理解了你们的感情,把你们接回了原有的住房,这样,你们的生活便好多了。还有一件事,我一定得告诉你,我已彻底地走出了你带给我的“阴影”,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
大三时,我恋爱了,一开始我就对男友讲了家里的情况,男友非常理解我,非要在寒假时和我一起回来看你,说你是个伟大的父亲。我不好意思地说:“可我从来没叫过他‘爸’!”
我和男友回家时,家里没有人,我给她打手机,她说你们在医院,怕我担心才没有告诉我你住院了。我和男友赶紧去医院,在病房门口,她迎住我们,我这才知道,因为糖尿病严重,你已经失明了。我推开她跑进病房,扑通一声跪在你的病床前,大声叫着“爸爸”:“对不起,爸!都是因为我,你的病没调养好,才成这样。”你浅浅地笑着,将脸扭向我:“瞎说,我这是多年的病,跟你有啥关系。”“怎么会没关系?得糖尿病的人多了,都最后失明?”
晚上,我和男友没有回家,在病房陪伴你。看着你千页岩般布满皱纹的脸,我想着哪些是我画上去的。坐了一天火车的我根本没有睡意,觉得有满腹的话要对你说,又怕我激动得语不成句。我想,我还是写点儿什么吧。于是,我嘱咐男友看护你,我从包里拿出纸和笔,趴在窗台上,借着晚上的灯光和早晨微弱的晨光,写下了这篇像信又不是信的文字。
等你醒来,我会念给你听的,我亲爱的爸爸。
【刻意的同义词】推荐阅读:
读《刻意学习》有感09-08
爱你不需刻意早安心语12-08
关于健身的加油口号: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10-24
专家提醒:勿为面试刻意改变自身风格12-04
辩论赛“需不需要刻意追求个性”07-18
刻意练习 学习方法 总结 笔记 读后感 (原创请勿转载)09-07
同义词的差别10-23
推移的同义词05-18
冲突的同义词05-21
好处的同义词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