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的同义词

2024-06-16

安顿的同义词(通用8篇)

安顿的同义词 篇1

安顿的同义词

安顿这个词我们常用,那它的同义词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一、【同义词】

安置、安放、放置

二、【词语注音】

ān dùn

三、【基本词意】

(1) (动)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安顿老小。(作谓语)生活安顿。(作谓语)

(2) (形)安稳。吃口安顿饭。(作定语)生活过得安顿。(作补语)

四、【英文翻译】

arrange for; find a place for; help settle down

五、【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为人解决住处

申玉枝…安顿客人们睡觉。—— 康濯《水滴穿石》

安排使有着落

搬出的机器,总不能老搁在露天,总得有房子安顿…——茅盾《锻炼》

回到店中,安顿了女儿。——《水浒传》[1]

引证解释

安排;安置。

①宋 王千秋 《解佩令·木犀》词:“开时无奈,风斜雨细,坏得来零零碎碎。著意收拾,安顿在胆瓶儿里。见图教梦魂旖旎。”

②《水浒传》第五六回:“ 晁盖 、 宋江 都来陪话道:‘若不是如此,观察如何肯在这里住?’随即拨定房屋,与 徐宁 安顿老小。”

③清 江炳炎 《买陂塘》词:“琴樽韵古,只略整筠廊,斜添草阁,安顿小儿女。”

④王统照 《沉船》:“理发匠将家口安顿在一间大的没有床帐的屋子中。”

⑤明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五回《石将军村店寄书 小李广梁山射雁》宋江叫把花荣老小安顿一处歇处。

居住。

①《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借半间房子做一块儿安顿。”

②《英烈传》第五回:“却说 昙云长老 赁下房子,与 朱公 夫妻安顿。”

③《恨海》第一回:“夫人 李氏 ,所生二子……在南横街租了一所住宅安顿。”

④李广田 《记问渠君》:“这次因为 北京 地方有不能再住下去的样子,便暂行逃到这里安顿。”

安稳;安详。

①《红楼梦》第一○九回:“ 宝二爷 昨夜睡的安顿么?若安顿,早早地同二奶奶梳洗了就过去。”

②《三侠五义》第四八回:“独有愣爷 徐庆 东瞧西望,问了这里,又打听那边,连一点安顿气儿也是没有。”

③清 陈维崧 《醉春风·上巳阴雨忆乙巳暮春与王阮亭主客修禊洗钵池上时慨然成咏》词:“丝管精详,宾朋妥贴,心情安顿。”

关照,嘱咐。

①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三章:“又再三安顿 张德升 和 张山阳 ,让他回去一定动员他们村供销社主任 张永德 非参加不可。”

②束为 《好人田木瓜》:“我早就安顿你,要找个可靠的人,你偏偏找了个泥菩萨,那是个办事的.人吗?”

③ 浩然 《艳阳天》第二九章:“ 焦淑红 一楞。妈妈每年都要犯一次心口疼的病,闹起来十分厉害。就安顿了 马翠清 几句,赶快跟爸爸回家了。”

六、【拓展延伸】

1、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今后的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2、妈妈帮小敏安顿好了一切,才放心地高开。

3、爸爸把全家安顿好,就上街买东西去了。

4、妈妈安顿我吃完早点,然后才去上班。

5、政府将流离失所的灾民安顿在组合屋中。

6、灾变过后首要做的事是安顿灾民,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

7、听完老师的话,同学们的心里才安顿下来。

8、他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好得到学校的帮助,才把生活安顿下来。

9、今天突击清理仓库,一个组的人忙得个人仰马翻,大半天才算安顿了下来。

安顿的同义词 篇2

一、国学课程的基本要义

对于国学课程的基本要义及其课程价值和意义的探寻, 以及教学理念的解读, 笔者依托一个著名的绘本《安的种子》, 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国学课程第一要义:经典传承。

国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我以为就是文化经典的传承, 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有认同。当然, 传承不是传递。传递是不走心的, 是外在于自己的生命体验的。传承则是将自己全身心地浸润其中, 并且与当下的生命与生活丝丝入扣, 逐渐酝酿, 逐渐发酵, 由内而外地产生变化, 最终实现内外兼修、言意兼得、形神兼具。这就像绘本《安的种子》的开篇:

【绘本呈现:老师父分给本、静、安三个人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古老而珍贵的莲花种子。】

老师父交代的不止是种莲花这么简单的事。种出莲花只是外在的实相。师父让三个人种莲花, 其实更像是传承衣钵, 传承佛法大意。你看, 几千年前的古老而珍贵的莲花种子, 显然是一种玄妙的隐喻, 就看这三个弟子谁能真正理解佛法大意, 悟出其中的禅机了。所以, 这样看来, 本就是个六根未尽、尚未定性的人, 而静是个颇费思量、殚精竭虑, 却南辕北辙、一味向外求的人, 只有安才是那个真正不向外求、明心见性的有慧根的人。

国学的传承就应当是立足于实相, 那就是一篇篇一章章,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是需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落实的。但是, 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相的呈现与获得, 我们还得有期待, 有召唤, 期待、召唤实相背后的文化, 期待、召唤国学经典进入生命, 濡染自我也濡染学生的言行举止, 真正地修身养性, 并且真正从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就像老师父给的古老而珍贵的千年莲花种子一样, 我们的国学课程就是那一颗古老而珍贵的千年莲花种子, 我们就是本、静、安这样的栽种者。如今种子已经捧在手心, 如何对待它, 如何更好地顺其自然, 使它真正绽放开来, 正是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和经营的。

2.国学课程第二要义:准确定位。

【绘本呈现:拿到种子后, 本:我要第一个种出来, 于是忙着跑去寻找锄头。静:怎样才能种出来呢?得要挑出最好的花盆。安:我有一颗种子了, 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 挂在自己胸前。】

国学课程进入我们的学校, 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或者其他补充课程的形式存在的, 是外在于主流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课程的。但我们教过国学, 尤其是推行国学课程多年的老师们肯定有体验, 这个所谓的校本或者补充的课程, 其实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首先, 我们的国学经典是契合我们民族的血统的。为什么我们读到“颊上红潮, 钗头脆响, 眉眼无声”心就会软下来?为什么我们读到“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幽怨惆怅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们读到“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会活脱脱看到那怀春少女羞羞答答、风情无限的模样?因为我们的血统里有这样的文化基因, 是从更早更早的文化里因袭过来的。我们说“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我们说“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说的全不止于表面的文字。文字 (语言) 只是精神与思维的媒介, 只是思维实现的工具。当思维是一团混沌时, 我们的先哲们用最精准和华美的语言表现它们、记录它们、成就它们, 并且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用独特的生命体验回应、注解并丰富它们。就这样, 它们被编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统里。

所以, 当我们的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 我们不需要心急火燎地忙着“找锄头”“挑花盆”, 要相信我们的学生, 他的血统里, 他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中, 其实都有国学经典文化的基因遗传。

其次, 国学经典是真正经过几千年文化和历史淘洗的经典, 凝聚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当它进入课堂, 滋养我们的学生的时候, 为人处世的方式、生命对话的能力、精神自我的成长都将被唤醒被迅猛地兴发起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这些年国学课程的推动, 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滋养、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 我们学校的一些学生就具有了明显不同与他人的气质和修养。更有意思的是, 进入中学以后, 校长和老师们都反映,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比较懂得礼仪, 看事情也比较通透, 不会轻易和别人发生矛盾。

我始终觉得, 文化不仅仅是摆在台子上、放在书架上的, 文化是真正展现在日常生活最普通的细节中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怀疑, 而是对这门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 从更高更远的学生终身发展上看待它并悦纳它。

3.国学课程第三要义:顺其自然。

【绘本呈现: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 等了很久也没有发芽, 于是愤怒地刨开了地, 摔断了锄头, 不再干了。】

顺其自然就是国学课程的推进要寻找到其科学的规律。国学作为课程进入课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 比如国学篇章全是文言的形式, 比如国学与当下社会和学生存在的客观距离……诸如此类。对当下的学生来讲, 学习国学其实就相当于在接受另一个语言系统, 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很多不常用的字词等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我们搞国学教研, 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总会发现, 很多时候, 我们的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把国学课程当成语文课程去教, 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学生压力甚大, 效果又并不好。因为一旦像语文课程那样教得细腻, 孩子们的兴趣和激情就立马被抽离了。当然, 我们也不能把国学当成一门“外语”课程而去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学习就是熟读成诵, 我们依然可以追求这样的方式。国学教学主要的不是落在字词语言的理解上, 而是落在熟读成诵上, 落在内涵和审美的悦纳上。国学教学顺其自然, 熟读成诵就是最终目标。如果学生有兴趣, 愿意演一演、唱一唱、讲一讲, 那都是从尊重学生兴趣的角度进行的。至于内涵和审美的悦纳, 也是顺学而导、水到渠成的应然, 而不应当揠苗助长, 演变成知识性的讲授。待到兴发的时机成熟, 国学经典所蕴含的美自然就能从学生自我的生命中漫溢出来, 使学生受益。

4.国学课程第四要义:活在当下。

【绘本呈现: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将选好的金花盆搬来, 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 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 小心地种下了种子。种子发芽了, 他当成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它。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 小幼芽没过几天就枯死了。】

国学课程是积极入世的, 是活在当下的。用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的观点来说, 国学课程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是“不隔”的。不要因为他是经典而将它陈列在玻璃柜里、金花盆里, 或者放在真空状态中。国学课程只有真正对每个学习者当下的生活发生意义, 才能说是落到实处、产生意义了。

我们并不讳言有些内容, 比如《弟子规》中“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之类的行为, 在现在这个时代看来已经有些不够科学, 但这只是外相, 我们应该看到其中所折射的“孝亲文化”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它对当下产生意义。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现在这种做法的不科学, 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古代孩子对父母长辈的孝心。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绘本呈现: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扫庙门外的雪, 接着清扫寺院中的积雪。做斋饭。清晨, 早早地去挑水。晚课后像往常一样去散步。】

安的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晚课、散步这些日常琐事仍在继续, 并没有因为要栽种莲花种子而有所偏废,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 就是将佛法大意活出来的过程。佛家讲, 皈依不是在哪一个处所, 皈依是在路上。安的宁静安然、安之若素恰恰是走在皈依的路上, 走在悟道的路上, 走在活出来的路上。

运用是最好的学习。国学经典的学以致用就是让经典活在当下, 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和学生一起践行, 把国学经典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以及与周围人、周围世界对话讲和的能力活出来。把这些生命的法则、人生的正道活出来, 就是最好的学习与传承, 也是使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最好办法。

5.国学课程第五要义:潜滋慢润。

【绘本呈现:春天来了, 安将古老的莲花种子在池塘的一角种下。没过多久, 种子发芽了, 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 在温暖的阳光下, 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国学课程是自然润泽的, 是慢慢渗透的, 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安的种子之所以发芽、生长、绽放, 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种子是需要在春天种下的, 这是真正理解种子的。本和静看似比安对种出莲花要重视得多、心血花费得多, 但其实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而不是种子, 他们以自己的好恶, 随心所欲地处置种子, 而没有遵循万物生长的“大道”, 没有遵循种子生长的“大道”。所以, 只有遵循这个“大道”, 只有顺其自然, 只有真正理解并相信国学课程的强大力量, 只有真正尊重并呵护学生, 你才能有这样的定力, 每天欢喜地带领学生学习国学, 期待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

所以, 明晰国学课程是需要等待, 需要坚持, 需要慢慢润泽的。老师们就要记住慢慢来, 遵循它的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遵循节令气候, 遵循美学原则, 遵循哲学智慧。我们的民族智慧是从慢中来的, 是从闲中来的, 是讲究意会的, 是倡导上善若水的。慢下来才有风景, 就像《安的种子》导读中说的:

一天天长大的你呀, 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 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以继夜, 马不停蹄, 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 同时, 享受生活的过程, 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 享受等待。

二、国学课程的教学建议

在对国学课程的基本要义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之后, 就国学进入课堂展开教学, 笔者还想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编者意图。

课程需要有系统的教材作为依托才能被实现出来, 与此同时, 课程建设者的思想、理念和要求也就渗透在教材中了。所以, 国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是重中之重, 而选择了教材之后,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编者的意图。

比如编排序列, 以北师大开发的《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为例, 每一册都有相似的前言。前半部分讲述全十二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思考, 后半部分聚焦本册, 包括内容的简单解读, 对作者 (编者) 的介绍, 以及本册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以一段充满激情的召唤性话语来结尾。

比如内容安排, 就整个小学段国学内容的编排上来看, 也是需要完全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段特征的。在低年级可安排《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 短促清亮的语言、鲜明活泼的节奏与学生这个学段阅读浪漫期的能力是契合的, 所以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到了中年级, 学生阅读的精确期, 则可开始让《论语》《中庸》《孟子》这些醇正安然的作品出现, 自然为学生栽种下温润的品质。在学生思维发展逐渐成熟, 阅读进入高年级综合期的时候, 可以有《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乃至历代美文进入学生视野, 这时的学生鉴赏能力达到一定高度了, 可以做些玄想, 了解些天地之间深刻的道理了。

作为教学者, 不论教的是哪一册哪一章, 都应当对整个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站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这一章”“这一册”就能切准学段特征和内容特色, 把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开发出来。更有意义的是, 如果老师们教过一轮, 那么就可以实现前后的“拈连”和“呼应”。这既是学习过程, 更是学习方法。如果不同年级不同册别之间也能形成一些“呼应”和“拈连”, 那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教起来既通透又省力, 相互指涉, 相互佐证, 四两拨千斤, 何乐而不为呢?

2.指向熟读成诵。

国学经典一定要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区别开来, 换句话说, 国学经典不能像课文那么教。文言文的教学因为立足于教材, 所以会讲求字字落实, 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文言语感的积累、语言形式的品味、审美情感的悦纳等等, 而国学教材的处理和内容的确定则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有所侧重, 不需要面面俱到。当然, 其指向也更集中到浑然一体的熟读成诵。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更简化些, 甚至无为而行, 就是让学生通过类似晨读、午诵、暮省的方式来学习国学。在这个过程中, 一是对经典有所感知和体会, 二是对意义有所了解, 三是进行必要的文言语感的积累与体验。

清代桐城 派的刘大 櫆在《论文偶记》中说道: (读古人书)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 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合我喉吻者, 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我认为这就是国学教学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与古人的音节喉吻相合, 发铿锵金石之声, 那么古人当时的所思、所想、所念均能通过喉舌的转动而被我们的学生所领略, 这就真正称得上“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意”了。长此以往, 学生自然能形成较好的文言语感, 说话写文章自然会流露出文言的表达方式。这样, 从朗读到阅读、从阅读到积累、从积累到写作, 都能受益。

3.善用助读系统。

国学教材中都有完整的助读系统, 如《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读、注释 (中高年级还有译文) 、神奇的汉字、日积月累、诗歌赏读, 以及填一填、连一连、说一说等文本个性化练习。助读系统是学习的媒介和桥梁, 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助读系统帮助学生达到对经典的理解、欣赏和解读。

当然, 不是说所有的助读系统都需要在课堂中不折不扣地落实, 助读系统怎么用, 用多少, 得看具体运用的对象和效果。我们要善用之, 用巧、用妙、用好。觉得课堂中需要用的那就“物尽其用”, 觉得不是太需要用的那就可以先搁置一下, 等到好的时机再用也不晚。在教学中, 我们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好好重构助读系统。有时候从“日积月累”开始, 有时候从“诗歌赏读”开始, 有时候从“神奇的汉字”开始, 使助读系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4.精选拓展资源。

国学经典都是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甄选的, 因此相关的课程资源就比较丰富, 各种对经典国学的解读以及相关的音乐、视频也非常多样。所以, 如何选择、取舍就成了关键。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庄子将死》。庄子的洒脱和通透不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马上就能理解的。对于“死”这个恐怖的字眼庄子侃侃而谈, 好像说着别人的事情一样。在理解这样的难点上, 这位教师就拓展了一个动画片———《庄子鼓盆而歌》, 展现了他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的情状和感悟。这样再来反哺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那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在拓展资源的选择上, 如果有好的视频, 建议老师们精选采用。说实话, 国学所展示的故事其时代特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生动活泼的国学动画视频倒是在这中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既可以以直观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亲近, 也可以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当然,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拓展都要讲究“度”。一篇课文的学习, 精选一两个资源足已, 毕竟课文还有丰富的助读系统, 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

5.对接当下生命。

我们的国学课程只有真正“活在当下”才能让其生生不息, 如果只定位为“知识”, 那就太狭隘了。而且, 说实话, 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 太需要国学传统的浸润了。高铁时代, 大数据时代, 一切都在加速。我们太需要慢下来, 好好让我们的国学经典滋养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了。

著名作家王开岭说过, 盘点我们的生命履历, 很多时候找不到清晰的理想辙印, 有的只是“工具”式的欲求, “工具”式的追逐, “工具”式的生活……生命失去了灵动也失去了鲜活, 人变成了“物”之工具, 体验不到真正的生命飞跃的快乐。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往往已习惯了“醉我, 忘我, 无我……”

生命最为妥帖的安顿方式, 生活最为润泽的存在状态, 是“慢慢走, 欣赏啊”, 是“长空不碍白云”, 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是“春来草自青”, 是“天光云影共徘徊”, 是“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以为:国学教育就是要使处于混沌中的人通晓世事, 明白道理, 能泰然自若地与周围世界、与自然万物、与内心自我和谐相处, 正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国学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 它重在启发和开悟, 重在引导人追寻生命的智慧, 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 明白生存的意义, 获得生活的勇气。

国学教育是使人尽人之性, 成为完全圆满的人, 所谓“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国学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的完整的人。

心灵的安顿等 篇3

故事是这样的。深秋,佛祖和俗家弟子空忍在佛堂打坐。弟子看窗外惊鸿飞过,忽然灵光一现,小心翼翼地问佛祖:“您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相信它的存在呢?”佛祖无言,起身把弟子带进大雄宝殿后面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把锤子。

室内漆黑一片,弟子眼前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看不见。佛祖擦亮火石,点燃一支蜡烛,在微弱的光线照耀下,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佛祖问弟子:“你看不见的,难道就不存在吗?!”

弟子听后如当头棒喝,于是,削发为僧,入寺参禅。

古往今来,佛学和哲学的内涵是相通的。许许多多的人生哲学和道理常常隐藏在很简单的事物中,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对信仰持怀疑态度的人,大部分对自己是不自信的。更深一步讲,就是心灵无法宁静下来,安顿下来。

漫步红尘,每个人都为各自的理想而活着,总会有些悲欢、有些取舍、有些值得感动和追逐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是支撑人生和事业的三个支点,我们能够拥有,就是最大的快乐。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你的婚姻幸福吗?我想,幸福是心灵的安顿,感觉自己幸福就是幸福的。

世间再美丽的爱情,最终都将步入平淡从容的婚姻生活。理想的婚姻应该是这样的:在奔波劳碌中看清人生的本质;在粗茶淡饭中珍惜相爱的缘分,那么,你的心灵就会很安静,很平实。

以平常心去看待世界,去全心全意爱一个你最牵挂的人,难道不是一种超越尘缘的幸福么?

我想,是的。

爱情的颜色

文 刀

结婚十年,婚姻趋于平淡。妻贤淑善良,陪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如今,妻像个老化的挂钟,每日固定的三点一线——家、超市、学校。

外人眼里他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他从家庭感受生活的平静;又从情人丽那体会着青春的活力。

一天,朋友发来一条短消息:红橙黄绿蓝白粉紫,什么颜色代表爱情?他回复:红色。朋友没说答案,他也没当一回事。晚上,激情之后,他提出同样的问题,丽答:红色。理由呢?丽说:你每天送我的玫瑰不是红色吗?他笑了,真是心灵相通。红色爱情,热情奔放,这样的爱才能燃烧一生一世。回到家,妻正蓬头垢面地擦地板,他心血来潮问妻。妻开始不答,在他一再追问下,妻答:蓝色。蓝色代表宽容和体贴。

他叹了口气,妻真的老了,毫无情趣和浪漫。从此,与丽幽会,他更加肆无忌惮。不料,祸从天降。公司突然生意一落千丈。他又突感肝部隐隐作痛,一去检查居然是肝癌。他面容憔悴,渴望爱人鼓励时,丽却失去了踪影。妻既要照顾孩子,还要伺候他,每日医院家里来回奔波,毫无怨言。丽的无情,让他几乎万念俱灰。患难时刻只有妻伴随左右,给他鼓励和温暖,让他既惭愧又感动。

命运同他开了个玩笑,肝癌只是个误诊,出院后整顿公司他才发现,内奸阿忠,居然是丽的男友。他问丽为什么欺骗自己。丽答:不为钱我会爱上一无是处的你?他愣住了。

后来,他无意中知道蓝色才代表爱情的答案。一番生活经历,才让他醒悟妻的回答。蓝色博大宽容,夫妻间像大海一样互相包容患难与共才能使爱情美满长久。玫瑰虽美,却娇弱易碎。他后来不止一次问妻:我背叛你,为什么你要原谅我?妻流着泪说:爱你,相信你迟早会回家。他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片蓝色的海,那是相濡以沫的妻爱的潮汐在汹涌澎湃。

爱如生火

张 翔

起初相爱时,只是短暂的逗留,如同中途停靠的列车。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但却像种下了离愁一般种下了爱与思念。

渐渐地,生活和工作的忙碌开始淹没他们仅剩的闲情,而天南地北的距离,却始终如一。

他开始恐慌,他害怕距离会吞噬他们的感情。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去她北方的城。

他们终于以他流浪的代价换取了结合的幸福,这种幸福来之不易。

他们开始呆在一起,恨不得每时每刻都不分离。

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又开始感觉到了厌倦,甚至窒息。感情又莫名地冷淡下来。

他又开始恐慌,甚至于困惑,他放弃所有只想换得一个相知相爱的结果,却怎么又会将感情弄成这般模样呢?

一次吵闹之后,他索性回到了南方乡下的祖父家。他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去思索感情的出路。

祖父家中仍然过着“青山健在、把火烧柴”的生活。

祖父弄饭,他来生火。炖汤的时候,祖父要他将火生旺。

于是他加了柴,反复折腾,却始终没将火势生旺。仿如他反复努力而不得的爱情。

祖父显然发觉了他的困境,于是弯下腰来,指着他架的柴火说:“你看你架的柴,要么离得太远,要么靠得太近,这样是生不旺的。我告诉你一个生火的诀窍:两块柴放在一起,要近得可以相互感到温暖,又要远得大约一指之隔,这就有呼吸的余地了,这样的火才生得旺。”

说着,火真的旺了起来,他抬头望着祖父黝黑的脸,被炽热的火焰映得通红。

生命的安顿人生哲理 篇4

每一天的日子轻轻翻过,甚至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只是在那一年又一年的转换中,才真正发现了生活的起起落落,更发现了生活的无常本质。一幕幕的过眼云烟,一次次和烦恼的面对纠缠,得意失意间的失失落落,才明白,生命原来是一场雕刻。有时候甚至苦苦一笑,心生怨尤,这岁月下手太狠,竟然能把人生雕刻得面目全非,那曾经苦苦追寻的人生答案,总是或隐或现,成了一道迷茫与困惑中的风景。

平常的日子间,总会遭遇那些不期而遇的无奈,甚至生活背后还蕴藏着那些言不由衷的伤痛,在那些山回路转中,思考着生命的方向,更寻找着人生的光明,有时候甚至偷偷的松懈一下,才发现在生命的旅途中,任何拖延和逃避,悲观和懒惰,都是那么不合时宜,不得不又鼓起勇气,甚至是夹杂几分幽默和自嘲,理解着生命的深沉与厚重,重新去坚守那份对生命的信念,继续向前活。

经历过许多故事,放手过许多纠缠,才渐渐领悟,那所有的浮躁,都是对内心的一种锤炼,那些曾经的苦苦纠缠,也都在后来的淡然一笑中化作释然,那些曾经认为抹不去的.伤痛,也都在时光的流转中,化作了如梦如幻,还有一些故事情节对心地模糊的记录,其实也不过是等待忘记的另一种执着罢了。

不要把人生的坎坷当做生活的一种折磨,人生的困境应该解读为一种磨练,生活中的一切境界都是对自己心地的一种砥砺,并让生命这些磨砺中得到成长。坎坷也罢,痛苦也罢,最后它们都成为人生的一种淬炼,所以,人生没有负面意义的遭遇,只有自己负面的认识和情绪。

人生不是为了回避那些人生的困难,恰恰需要在人生的各种境遇中努力去突破自己的狭隘、偏执、成见,每一次的突破,就是自己每一次的崭新,也是自己生命的脱胎换骨。人生这条路,其实也就是一条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创新自我的路,生命的安顿,就是从烦恼中活出一种人生的风格。

每个人都在和生活相伴,就需要承担生活的重量,还有那些始料不及的冲突,没有谁能逃避伤害,也没有谁能活得起任性,总是在悲观里克制,总是在生活里学会温和相待,人生这一场旅行,那些活泼泼的故事,就发生在活泼泼的生活,生活的每一次机锋,也都是人生最需要的思考,春风也罢,秋雨也好,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活成了什么样的生命方式。

如果能给生活提出一句积极的忠告,生命的旅程,也就在于心地的平衡,就算经历再多的凄风苦雨,也不能让一发不可收拾的悲情,在生命的长河里泛滥成灾。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 篇5

克拉玛依第二小学 轩俊霞

培根论读书提到:哲理使人深刻。身为女孩子却不怎么喜欢哲理类作品,总觉得那都是讲各种价值观,老生常谈又矫揉造作的,其实是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罢了。无独有偶,一位我敬佩的长者赠予我周国平先生的书,其中一本就是《把心安顿好》,舍友也有相同的一本,于是我想也许我该读读了。

曾读过周国平先生的札记《妞妞》,对生病女儿的那种心疼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让每个读者都很揪心,读这本书时,又是不相同的感受。“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平实,简洁,精准,意深的语言,如流水般静静地流过心灵深处,让我对人生,生活,物质多了一些认识和想法。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力所不及的事情,每当我们努力了却没有成绩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懊恼、或者抱怨,周国平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懂得了这些,我们还会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痛苦吗?谁也不想去和自己过不去,从而成为一个对人生无知的人,所以当我们再次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会坦然的面对,不会让自己载到痛苦的深渊里去品尝心酸的滋味。

他还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作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学会保持一颗从容的心,这样我们也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香料的世界安顿 篇6

有人说,移民要适应新环境,应该带着几件自己非常熟悉的旧家具,那个充满感情买了第一套房子添购的蓝色沙发,经过海运个把月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房子里,才终于有了真正安顿的感觉。不只住家,食物也是,一些无法清楚辨识的味道,吃进肚子里也是陌生,不知觉得饱了还是不饱。原来味觉也是要安顿的,吃不饱的原因大概就是没有家乡的味道来安顿。

中国人日日饮食总要葱、姜、蒜。而对西方人来说,菜里只要是加了酱油、姜及芝麻油,那就是接近中国菜。那别的国家呢?意大利最具代表的香料就是奥勒冈、罗勒(又叫九层塔)、百里香还有迷迭香;酱汁里用了红葱、龙蒿、豆蔻,撒白胡椒粉就接近法国人做的菜:香芹(Parsley。也译为巴西里)则无所不在,是全世界最广为使用的香草料,就很难说到底是哪一国常用。

西方人使用香芹就像东方人使用青葱一样频繁。如果青葱是东方人冰箱必备的食材,那香芹在西方人饮食中的地位就像青葱一样不可或缺。市场上有两种香芹:平叶和卷叶,平叶的长得很像香菜,所以香菜也叫中式香芹。平叶的香芹又被称为意大利或是法国香芹,欧式料理多使用平叶香芹,因为它味道较香,叶片较柔软。中餐在上汤前撒上香莱或绿葱,西式的汤则多撒上切细的香芹,不管是清鸡汤还是海鲜浓汤,因为它的味道优雅不会盖过主味,你也可以将大量切细的香芹拌入煮好的意大利面中。外加上一些橄榄油、胡椒和盐,让香芹成为主味。

另外有两道用香芹为主味的菜,一是中东菜“香芹薄荷色拉”(Tabbouleh),另一道是阿根廷非常家常的香芹酱料叫“Chimichurri Sauce”。

香芹薄荷色拉除了使用大量的香芹,还有与香芹等量的薄荷,加上碾碎的小麦、绿葱、番茄、小黄瓜、柠檬汁(所有材料都是切得碎碎的)。在美国一些超市里有卖当天现做好的,这样的味道组合很特别,微酸又馨香,是一道非常健康的色拉。我先生非常喜欢这道菜,提起它时总是一脸兴奋,想起他跟我形容第一次吃这道菜时的惊奇表情,让我觉得这仿佛是做妻子必学的一道菜。

Chimichurri也是大量使用香料和油醋制作成的酱料,可衬托肉质的鲜嫩美味,适用于烧烤各式肉类时做腌料及佐料,甚至于蘸面包或蔬菜,阿根廷人无所不用,吃过才会知道它的美味,说不定它也会成为你常用的酱料喔!

我在一个新的国度,用辨识香料来认识这个国度,也找到家的感觉。当我对所有香料都非常了解后,也就是我将自己安置好的时候。

小贴士:每一年春天赶紧栽种香草料,就有了一整年用不尽的香草料。这些香料除非是经常办宴会,一般家庭买一整把总是用不完而浪费了,价格真是不便宜。香草料栽种不占空间又容易照顾,何乐不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香草料营养价值很高。这小小的叶子充满了大大的香味,所以煮菜时可以多加,除了增强视觉美感外还能增加营养。

(选自《食品与生活》)

把心安顿好读后感 篇7

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随感,全书共39篇文章,核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思考了何为生命和灵魂的本真,倡导人们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内在生活,这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是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向。下面挑拣一些和大家来分享。

价值观问题:什么是价值观?我们常说常见,但是有多少人能明确表述自己的价值观?人到中年了,难免有些心浮气躁,疲于应付,真正静下心来读一些好书,整理整理自己的心绪的时光并不多。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该怎么活着才不至于年老的时候后悔,说到底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对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境界,对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程度。在我的潜意识里面,价值观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被具体化了,他说哲学就是价值观,柏拉图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善”,作者理解这个“善”有两个层次,一是快乐,即幸福,二是正当,即道德,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贵。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长期以来,财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光芒万丈的词汇,成了从政府到个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标,我们往自己的背囊中放入了太多的东西:金钱、名誉、财富、地位??,背负在日渐沉重,及至步履艰难,仍不肯放下。在前行中我们丢失健康、亲情、与自然交融的生命的快乐,也忽视了智性、情感和信仰的精神快乐。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这两者都离不开智慧,首先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成第一目标,把成功当做优秀的副产品,这是最恰当的态度,这有助于我们获取成功,或是坦然的面对成功。

现在我们还经常说的就是“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等等,这都是我们很忙的表现,但我们都忙了什么,好像有些讲不清。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置于一个忙碌的状态里,忙的焦躁,忙的无奈。作者在平常心这篇文章中对“忙”也给了自己的的界定:一是要忙得愉快,二是要忙得有分寸,

不要忙昏了头。在现代社会里,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为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所以要到警觉到这种常态不是正常专题,在忙碌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在忙碌中保持心的从容,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少些功利心、贪心、野心,多些善心,闲心,我们是要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但是,能否做到最好,取决很多因素,这个过程里面,只要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该坦然接受,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但这并不是纯然的消极,而是用平常心看待。

教育问题:作者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将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教育分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当前的这个大教育环境里面,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我们依然努力的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的对孩子灌输着各类知识,辛苦着自己,也累着孩子,我们一味的做,却没有真正的想过,这样做达到我们的预期了吗?当有一天,我们停止这样灌输的时候,当现有的知识更新换代的时候,他们还能不能适应?能不能自主的学习?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教育就是完全渗入你身心的原理,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名优秀的学生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良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到底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工作也是一样,我们不单单是要记住那些知识、执行文件要求,更是要有将现有理论与我们面对的实际相结合。

安顿的同义词 篇8

文/聂薇

饶宗颐:1917年生,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饶公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一生获得荣誉无数,1962年获得有“国际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2000年获得香港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11年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他就是著名国学泰斗饶宗颐。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国学大师”。

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大学接受《儒风大家》专访(2000年12月)

白发白眉,颜容清癯,却如老顽童般有趣。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他总是眉发伸张,笑声抒怀,意味深长,“我不带徒弟,我干嘛要让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够了,不想让别人辛苦,做学问真的很辛苦。”

尽管辛苦,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一做就是八十多年。饶宗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神力相助”。从小,饶宗颐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是当地首富,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饶宗颐朝夕沉浸于父亲数以十万计的藏书海洋“天啸楼”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为此,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天人互益”;二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三是“慈悲喜舍”。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饶宗颐学术馆门前的“慈悲喜舍”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经》益卦为理论根据的。我们如果要大展鸿图,不是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展开大作为,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轼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求是,求真,求正”

谈到弘扬中国文化,饶公曾在接受《儒风大家》专访时送给我们几个字:“求是,求真,求正”。他说,尤其是要做到“正”。“正”就是不要拐弯抹角,要弘扬正气,秉持正直,坚持正义。不正的人,或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想法,但一个人,只有求“正”,才能永远立足于世。中国人自古就是最讲正气的,文天祥被蒙古人抓到以后,不屈不挠,坚信天地之间有正气,可悲可泣更可敬。《易经》本身也是讲求“正”的,佛家也讲求“正”。

饶公题词:求是求真求正

“英国的汤恩比博士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我是同意他的这句话的。”饶公说,“作为一个英国人,汤恩比这样讲话,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特别具有包容的精神,能够主动吸纳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

饶宗颐1974年就发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他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化。在西北方向的西域,有一条“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而在海上,还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上来看,海上的“丝绸之路”或许会更早。“我说这些,都是从考据的角度讲的,我们讲究考据,主张让事实来说话。”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文/林林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有一种美,叫安静,安静的姿态是美的。在安静生命的眼中,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像风中的浮云。

在安静生命的眼中,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像风中的浮云。

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是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许多睿智的老者,那些静坐的人们,祥和的姿态是多么的美,这姿态要么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要么正真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喜欢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尤其欣赏周国平的散文集,读他的《安静》,是用思考与哲理给一颗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安静是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追求那一份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品味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吧。

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让我们不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它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正如爱情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如同那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满是怜惜。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不是吗,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这些久违了的亲切的话题,处处遗留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追求那一份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

追求那一份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品味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吧。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

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一川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一川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夜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也是安静的,在自然身上,我们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啊。

深夜,乐音悠悠,墨香袅袅。

深夜,乐音悠悠,墨香袅袅,跟随书的主人去寻找那一份心灵的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诗心款款,暗香盈满心房,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

王守仁,号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子、孟子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 信札卷(资料图 图源网络)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龙场悟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5、“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格竹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入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上一篇:以见义勇为为主题的议论文素材下一篇:《杨家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