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2024-10-02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精选8篇)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1

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较好的理解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分类是构建高绩效科研团队的.前提.学术带头人、成员、目标及管理机制是构建科研团队的要素.倡导团队精神,构建团队文化;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团队实力;搭建信息平台,疏通沟通渠道是建设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有力措施.

作 者:王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科研处,广东,深圳,51806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4) 分类号:G644 关键词:科研团队   建设   措施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1 对象

以代表中国干细胞基础研究水平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浙江大学等13个单位46个项目组为研究对象,其中北京8个项目组、上海16个项目组、广州20个项目组、杭州2个项目组。

1. 2 方法

对46个项目组2009-2013年的基金、SCI论文、专利、成果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基金、SCI论文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t检验分析,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13. 0来实现。

2 结果

2. 1 科研水平的影响因素

本文把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过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的科研人员定义为优秀人才,其余为一般性人才。在46为项目组带头人中,有38位获得过以上1项或多项荣誉,占82. 6% 。

2009年 ~ 2013年没有从国外引进人才的有18个项目组,占39. 1% ,引进1位或以上人员的有28组。

在46个项目组中,有35个项目组与相关临床科室有合作关系,占76. 1% ; 30个项目组 与相关企 业有合作 关系,占62. 5% 。

2. 2 基金与 SCI 论文情况

2009 ~ 2013年获得基金总额在2011年达到顶点,为12373万元,前3年基金金额呈快速增长模式,后趋于稳定; 2009 ~2013年国家级基金总金额分别为5246万元、6699万元、8041万元、8747万元、8172万元,前4年呈不断增长趋势,2013年相对2012年趋于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 省部级基金总金额分别为921万元、1769万元、2790万元、2570万元、2677万元,增长迅速,后趋于稳定。( 见图1) 相对于国家级基金总额和省部级基金总额来说,其他级别的基金总额较少; 在所有科研经费中,中央政府的资助占主要部分。

2009年 ~ 2013年SCI论文数分别为59篇、85篇、92篇、106篇、125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20. 6% 。

2009年 ~ 2013年各项目组发表不同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数量及构成见表1。

2009年 ~ 2013年发表论文最高影响因子的项目组变化情况: 没有发表论文的项目组数分别为25个、20个、16个、10个、9个,呈逐渐降低趋势,平均年降低率为22. 5% ; 最高影响因子为10( 含) -20分的项目组数分别为6个、11个、10个、6个、12个,虽然有所波动,但程增长趋势; 最高影响因子为20( 含) -30分的项目组数分别为0个、1个、5个、6个、4个,前4年呈明显增长趋势,2013年与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也维持较高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 最高影响因子为30分以上的项目组数分别为0个、0个、1个、4个、6个,呈增长趋势。( 见表1)

2. 3 专利和成果情况

2009年 ~ 2013年获得专利数量分别为13项、16项、27项、28项、41项,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3. 3% 。2009年 ~ 2013年干细胞相关成果奖的数量分别为10项、7项、11项、9项、16项,每年获得成果奖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呈波浪型增长趋势。( 见图2)

图 2 2009 ~ 2013 年获得干细胞相关专利和成果奖数量的变化情况

2. 4 基金、SCI 论文相关因素的分析

项目组带头人是项目组科学研究的带头人和领航者,优秀海外人才是项目组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基础、临床、企业的一体化合作平台是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对于科学研究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把带头人情况、人才引进、与临床科室技术合作、与企业技术合作情况做为基金金额和SCI论文篇数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2. 4. 1基金金额相关因素。项目组带头人为优秀人才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1263. 96±919. 589万元,高于项目组带头人为一般性人才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440. 13±487. 487万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2) 。从国外引进人才项目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1371. 29±963. 851万元,高于没有从国外引进 人才组获 得基金金 额的平均 数为730. 85±679. 985万元,两组间的 基金金额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 =0. 018) 。与临床相关科室有合作交流的项目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1227. 49±994. 647万元,高于没有与临床科室开展合作的项目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780. 82±461. 598万元,两组间获得基金金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46) 。与相关企业有合 作关系的 项目组获 得基金金 额的平均 数为1276. 44±962. 63万元,没有与相关企业有合作关系的项目组获得基金金额的平均数为828. 63±751. 531万元,两组间获得基金金额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 114) 。( 见表2)

2. 4. 2 SCI篇数相关因素。项目组带头人为优秀人才组SCI论文平均数为11. 45±10. 373篇,高于项目组带头人为一般性人才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4±3. 665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 ,从国外引进人才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9. 21±6. 983篇,没有引进人才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11. 61±13. 421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491) 。与相关临床科室有合作关系的项目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11. 37±10. 825篇,与相关临床科室没有合作关系的项目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10. 825±4. 901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37) ; 与相关企业有合作关系的项目组SCI论文平均数为11. 97±10. 959篇,与相关企业没有合作关系的项目组发表SCI论文平均数为6. 75±6. 708篇,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 09) 。( 表3)

3 讨论

3. 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与提升科研支撑条件

2009年 ~ 2013年基金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资金主要是来自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来自企业及风险投资相对较少。2009年 ~ 2013年SCI论文篇数从59篇增至125篇,平均增长率为20. 6% ,发表论文的最高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的项目组不断增多,说明干细胞相关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据国内学者徐国彤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能排到世界第二位,并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的认可,但是和美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1]。在“十一五”期间,依托“863计划”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投入了2亿,“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各地方政府也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给予投资,并且逐渐增加[2],这是推动基金与论文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我国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远远大于支出,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不高[3]。据中国科研的一项统计显示,科研经费用于本项目研究仅占40% ,其余都流失于项目之外[4]。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在成体干细胞研究领域投入了3. 58亿美元[5],2004年加州71号法案通过后,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在10年内给予了干细胞研究30亿美元的经费支持[6]。康涅狄格州也宣布,自2005年拨款1亿美元用来资助干细胞未来10年的研究[7]。另外美国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也大大的促进了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辉瑞公司曾向Eye Cyt公司投资了300万美元,支持干细胞研究[8],葛兰素史克公司向Onco Med公司提供了1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用以推进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的研究[9]。与美国相比,我国干细胞研究资金来源方式单一,总体力度相对不足[10],提示我们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持力度,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3. 2 完善干细胞管理规范,搭建科学有效的产业化合作平台

干细胞相关专利从2009年的13项增至2013年的41项,平均增长率为33. 3% ; 虽然成果奖数量有所浮动,但是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在干细胞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这与我国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优秀科学家逐渐涌现、人才梯队不断完善有关[2,11]。有数据显示,虽然中国干细胞相关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居于首位的美国干细胞相关专利总数占全球总量的56. 77%[12],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与我国干细胞研究管理规范不尽完善和产业化合作平台的搭建相对缓慢有关[12]: 一是,干细胞监管政策没有出台,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申报途径不明朗,影响了干细胞研究的进程; 二是,产学研平台没有及时有效的搭建,影响了临床病例资源、基础技术优势、企业资金促动的有效整合,延缓了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是,我国专利制度对人胚胎干细胞相关专利的限制,导致相关专利申请困难。这就提示相关部门应及时制订、完善并落实干细胞监管政策,积极引导并搭建产业化合作平台,完善人胚胎干细胞相关专利授权制度。

3. 3 促进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临床与基础的合作

把可能与基金金额相关的因素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组带头人情况、是否引进人才、与临床科室合作与基金金额相关,项带头人为优秀人才、引进人才、与临床科室合作的项目组获得的基金金额较多。把可能与SCI篇数相关的因素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项目组带头人情况、临床科室合作情况与SCI篇数有相关关系,项目组带头人为优秀人才、与临床科室合作的项目组发表的SCI篇数较多。科研团队带头人肩负着追踪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凝练团队研究方向,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基础性和应用型项目的创新研究,在科研资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1],因此会在基金的获取和SCI的发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高端人才在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科研水平[13]。以千人计划为例,对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发现收益大于成本[14],这是引进人才导致基金金额提升的原因。虽然引进人才与SCI篇数没有相关关系,但是在论文质量上有了提升。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是增强个体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大科学时代的要求[15]。首都医科大学邵雪梅等对129个课题组研究发现,强化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成果转化和科研水平的提高[16]。这就提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注重带头人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同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和特色技术,形成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4 总结

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篇3

一、团队与大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是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现在,“团队是指才能互补,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同时乐于为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一般来说,高效的团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其团队成员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今,团队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在加强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同时, 引入了团队概念,开始关注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学的科研团队应具备如下四个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目标。大学科研团队的组建一般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础领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国家攻关项目,像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一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且,团队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团队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成方式。大学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其团队成员可以采取灵活的组成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来组合。其团队成员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到企业、公司聘请有关的专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圆满地完成科研项目。而且,在项目结束以后,团队可以自由地解体或者重新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优良的团队精神。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由多学科方向、多类型人员组成,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行,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应鼓励团队成员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以此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团队的目标。

(四)制定明确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设施。同企业一样,大学科研团队良好的运作依赖于有效的制度支撑,否则就会无章可循。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提供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二、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圣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应是团队行为,如果在大学的学科中,没能建成相应的科研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团结本学科教师和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没有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难以实现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这都不是哪一个教师能胜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单独从事研究的学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团队方式,其研究也会更深入,研究成果也会更丰富,比“单兵作战”更具优越性。

而且,大学的团队合作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信息和组织信息共享,营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团队成员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因此,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深层次地、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学

术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设大学科研团队

大学团队的组建根据其构造和性质的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谓“自发型”,是指当某个学科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前提下,该学科的教师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利益型”,指当学科中的某个教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该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或实现其他的各种利益,会主动向这个“带头人”靠拢,形成团队,进行该项目的科学研究,这种团队一般来说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自动终止。当前我国高校大都比较重视科研,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经济利益,都以科研为导向,因此,“利益型”的团队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模式是“被迫型”,指学校为了整合教师的合力,运用行政力量将不同或同一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科研团队有效而良好地运行?就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

在第一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团队非常稳定,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运行时主要是注意对其新进团队成员的培养。团队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新成员融入团队,而新的团队成员也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加快融入团队的步伐,新老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增进团队力量,保持团队稳步向前发展。

在第二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因为其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为貌合神离。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在资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这样的科研团队的良好运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组织建制,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这种模式的团队组建中,各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将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三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团队是由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硬性形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相对缺乏沟通和了解,增强其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团队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能够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其次,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再次,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最后,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无论根据哪种模式组建的大学科研团队,为了保持其运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须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应确保大学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一定量化的资源,并掌握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评职、津贴发放、奖励等各种利益调节中鼓励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体成长,业务提升,以及增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贡献的差别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作用,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需要。只有明确大学团队的概念,深刻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了解大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运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 著.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李小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绍莉,田静.大学加强学术团队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4

中山科发„2016‟28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中委„2010‟7号),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珠江人才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创新创业科研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引进工作,审定引进名单,研究解决引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协调团队引进的实施工作。

市科学技术局具体负责团队引进公告发布、受理评审、公示签约、监管和验收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审核专项资金安排计划,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监督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各镇区负责辖区内团队引进的组织推荐、日常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

第三条 团队引进资助经费从“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

2第九条 申报推荐。市科学技术局拟定团队引进申报公告并在中山科技信息网发布,明确申报要求。申报单位填写申报资料,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推荐后提交市科学技术局。

第十条 受理评审。团队申报采取统一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一般每年组织一次,分为形式审查、专业评审和综合评审等三个环节。

(一)形式审查

市科学技术局负责或委托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团队申报资格、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等进行审核。

(二)专业评审

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团队的专业领域,组织技术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资料进行专业评审,重点评价申报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研发水平、团队项目先进性、可行性和产业化能力。各组别专家应不少于5名(单数)。专业评审获专家过半数通过的申报团队可进入综合评审。

(三)综合评审

1.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委组织部组织技术、财务专家(单数,不少于7人)对通过专业评审的申报团队进行综合评审。

2.综合评审采取实地考察、会议评审等方式,重点评估用人单位的配套能力、经营状况和申报团队的建设基础和产业化条件等。评审专家独立打分并提出书面评审意见,确定拟推荐名单和团队层次。

第十一条 专家抽取。评审专家从省、市专家库随机抽取产生。技术专家须具备正高级职称。

第十二条 团队层次。根据团队整体创新水平、项目先进性和产业化水平等综合因素分为A、B、C三类:

(一)A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成员的行业影响力大;项目的创新性强、自主知识产权程度高、产业化基础好。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70%以上。

(二)B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成员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项目的创新性较强、自主知识产权程度较高,产业化基础较好。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50%以上。

(三)C类:团队整体科研实力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主要成员具备一定的行业影响力;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清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产业化基础。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技术职务的人数占50%以上。

第十三条 优先支持:

(一)团队带头人全职在岗或所有成员全职在岗。

(二)排名前三的成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成员;

6第二十一条 经费使用。团队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所适用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严格根据经费预算和合同规定支出范围使用专项资金。资助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购臵、改善科研条件和个人补助等,不得用于其他无关的开支,确保经费使用效益,并接受科技、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财政经费具体可支出科目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外部协作费、单位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等方面,并符合以下要求:①外部协作费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10%;②单位管理费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2%;③其他支出总额最高不超过资助经费总额的2%。人员费、劳务费具体使用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自筹资金配套保障。我市对团队项目的财政资助遵循“用人单位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资助为辅”的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具备良好的项目自筹资金配套能力,且当项目申请资助额度未获足额批准时,缺口部分由用人单位配套补足。

第五章 团队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报告。合同期内团队须主动提交书面执行报告,对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以及人员到岗情况等进行自评总结,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报市科学技术局。

第二十四条 日常管理。市科学技术局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团队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等。

第二十五条 项目变更。经评审入选后,团队带头人、成员和用人单位以及研究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团队带头人发生变更时,资助计划自动终止。团队个别核心成员或部分项目研发内容目标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的,须报市科学技术局同意后方能实施。

第二十六条 中期检查。市科学技术局牵头组织专家对团队的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及资助经费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团队,暂缓市财政专项经费的后续使用,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一般为6个月。整改完毕后,用人单位可重新提交申请,经检查仍不合格的,相关部门终止共建合同并有权追回已拨经费。

第六章 验收与结题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在建设期满或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后六个月内向市科学技术局提出验收结题申请。延期验收的,用人单位须在合同到期前3个月内向市科学技术局书面提交延期验收

第七章 附 则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5

一、高校科研平台在促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

高校普通教学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是一个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平台则有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科研培训,为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其功能不像普通教学实验室一样面向所有学生,而是为部分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创建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预备人才。

与普通教学实验室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存在明显优势:①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完善的硬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这些仪器往往有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和维护,为学生使用提供方便。②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申请学校或国家的特殊项目支持外,往往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的配套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高校科研平台的配套资金支持,而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限资金,可能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状况,这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圆满完成不甚理想。大学生申请的研究课题一般与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课题密切相关,科研平台可以为这些创新团队准备相关前期实验,使得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既节省了时间又科学地利用了资金。③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一个科研平台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团队在维持正常运转。固定的科研人员一般包括教授、副教授、实验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人群。大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会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其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及数据分析,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④实验室文化熏陶。与普通教学实验室不同,由于每天都有固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科研平台内有着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和研究氛围,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譬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每周都会有一次研究生班讨论和学生汇报,经常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气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由于具备这些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平台能够迅速地培养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

二、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本科研平台在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自以来,先后承接了大学生挑战杯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10项,总经费达70.6万元,具体见表1。

参与科研项目的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学生必将成为本领域的科研贡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他们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其本科时参与的科研启蒙训练,其在重点实验室所受的科研训练是他们科研工作的起点。

三、优化科研平台管理,辅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组织课余有精力、有能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4]。为此,在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上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5],开放科研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还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4]。一方面组织专门的科研辅导小组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的大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享受到科研的魅力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②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以便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在制度上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这需要优化实验室管理以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情况。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前期需要有专门人员指导其科研并全程培训,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传帮带”的优势,让研究生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由于还有繁重的课程任务,其科研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需要协调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给大学生科研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实验室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管理,以增强其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凤娟。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10):81,84.

[2]赵晶波。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9):39.

[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韦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07):5-7.

[4]史克英,潘凯,田春贵。开放科研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1):91-92.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6

为进一步增强党、团、队组织意识的有效衔接,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少年群众基础,发挥学校“党建带团建”、“全团带队”作用,切实增强学校团队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根据《中共富宁县委办公室 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学校党建带团队建设的意见》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引导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学校党建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共青团事业和少先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带团队建设工作,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据我校团委工作需要,我校党组织于2012年3月10日组织全体党员、团员充分认识“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党重视队,队依靠团”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团队工作的领导,积极关心、主动支持团队工作,使学校团队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团结、组织、教育、引导和带领处于学习阶段广大未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二、引导全体学生明确现阶段团队的根本任务

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按照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要求,科学划分不同 1

阶段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履行好团的根本职能,努力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骨干队伍,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三、完善学校团队组织

(一)健全团队组织机构。为保证学校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团委设立了1名团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和3名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体委员)。在低年级和高年级级中各成立了少先队大队,队组织在学校团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加强学校教工团组织建设。根据我校28周岁以下团员青年教师成立了教工团支部,教工团组织在学校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

(三)完善团队工作台帐,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我校团总支切实做好了学校团队工作痕迹资料的保存工作,分类别健全好工作台帐和档案。

四、今后工作计划

(一)巩固和加强“三校”阵地利用率,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按正规程序加入相应组织。进一步突出团员和党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对他们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引导和培养。

(二)进一步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增强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的衔接工作。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体验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青少年文体活动阵地的教育实践和体验活动。进一步完善图书室、校园广播站、团队宣传橱窗、黑板报、第二课堂等方面文化阵地建设,为团队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引导团队干部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我校利用网站、光碟和多媒体加强团队业务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基础工作。把“团歌(唱起来、标志戴起来、团旗飘起来、活动搞起来”作为团队工作的基础。对初二及初三的中学生,我校做好了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今年三月份我校团支部带领全体团员参加了社会志愿服务,为抗旱救灾捐款。

(五)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的宣传工作,依法有序地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让广大未成年人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我校校团委组织了多次讲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生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予以正面引导,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我校通过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校园运动会等活动开展好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我校加强了团队干部培训工作。一是抓好岗位职务培训。二是抓好工作项目培训。三是抓好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帮助

团队干部拓展视野,锻炼思维,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八)我校强化了学校团队工作宣传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学校刊物进行宣传的同时,在新形势下,我校将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好团队的每一项工作,努力培养理想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队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蔑洒小学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篇7

一、科研创新团队的特点

高等学校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及汇聚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科研创新团队通常是依托创新平台, 围绕科研目标, 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 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

优秀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通常有以下特点: (1) 有着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和目标;研究方向是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 使得团队成员围绕目标开展创新研究工作。 (2) 共同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科研素养;团队成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着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追求。 (3) 科研梯队合理, 优势互补, 团队成员拥有不同研究内容、不同学科背景, 不同研究水平, 具有交叉学科及专业的特点, 成员彼此具备良好合作的能力, 相互学习, 求同存异, 和谐共进, 实现全方位的优势互补。 (4) 成员之间学术平等, 相互信任, 合作氛围浓厚;凝聚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 应该相互尊重、弘扬团队合作精神。 (5) 开放的学术合作理念;加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 注重与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科研创新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 承担着重要科研项目及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建设, 能够完善创新能力, 使得科研队伍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进而提升学校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 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二) 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团队产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既是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估指标之一, 又是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这必将使得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 高校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应提升。

(三) 有利于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

团队成员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 通过彼此交流及沟通, 使得成员开拓创新的研究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提高科研水平。

(四) 有利于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培育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广泛吸收不同学科发展的优势和长处, 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这不仅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更有助于特色学科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

(一) 高层次人才稀缺

对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的高校, 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优秀人才;另外, 部分高校由于科研经费投入有限, 科研条件较差, 导致领军人才流失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

(二) 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在科研创新团队中, 团队成员受到“权”和“利”的影响, 不愿意融入到团队中, 依旧单打独斗, 进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发展。

1. 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不高。

一些团队为了科研而科研, 缺乏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少, 在深入挖掘该课题的应用价值方面投入较少, 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2. 学科交叉力度不够。

在开展科研活动中, 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的团队较少, 大部分团队仅仅局限于本校内, 甚至部门内, 造成近亲繁殖现象明显, 研究方法单一、严重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创新性。

四、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一) 凝练远大而可实现的科研目标

一个远大、可实现的科研目标是科研创新团队的灵魂, 是关系到该团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建立团队之前, 要积极加强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动设计, 明确团队的目标, 整合有效资源, 优化团队布局。科研目标的凝练可使得团队成员有目标可追, 明确自身的短期及长期科研任务, 进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搭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 构建和谐的人才梯队

团队要实现科研目标, 就需要全体成员的紧密协作。而团队成员的构建, 不是几名科研人员的简单并集, 而是呈梯队型的, 既要有经验丰富的领军人, 又要有精力充沛的中年骨干, 还要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助手, 不同研究经验、学科背景和研究水平的人, 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结构合理的学术组织, 通过充分交流, 相互协调补充, 扬长避短, 启发思维, 从而保持进取创新精神。

(三) 强化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传承、发展的根基。团队文化建设是在合作的过程中, 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和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 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首先, 要创建一个公平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环境;大部分科研创新人员具有坚韧的毅力, 他们倡导尊重事实, 崇尚理性, 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就需要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其次, 在创新的过程中, 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 鼓励团队成员发挥自身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特点, 争取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 制定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有效奖励与惩罚是激发团队成员潜能, 调动积极性的有效保证。建立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奖惩机制, 对于科研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 对于工作懈怠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做到奖惩分明, 促进团队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 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桂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要素、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12) .

[2]王文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J].临沂大学学报, 2012, (8) .

[3]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02) .

[4]李永占.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 2016, (02) .

[5]赵亮.构建高校科研团队学习型组织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1) .

[6]施玲琳.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冲突与管理沟通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06) .

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篇8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教师对所属团体的归属感的追求日益迫切,团队合作成为提高组织工作绩效、获得个体成功的有效形式。而团队所强调的组织共同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一致性、团队成员技能互补与相互协作、成员内部的双向反馈和相互沟通等基本特征,与高校教学工作中教师群体共同发展和教师个体进步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教学团队建设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内容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先导和保证,只有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及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及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内容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科学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建设是提高教学团队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和保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是提高团队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渠道。实行团队激励,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一、学科支撑 科教结合 优化教师队伍

教学团队建设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深化教学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通过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及整体教学素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成果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包括梯队结构建设、知识体系建设、教学质量建设、教学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科学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及成果水平建设等。

通过岗位设置和聘任,选择水平高、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形成了由教授领衔、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为骨干,青年博士为后备力量的教学梯队。基地依托学科搭建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平台,打破了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界限,鼓励教授上基础课,选派教学骨干出国进修,支持教师在职深造。采取示范教学、公开教学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公开课、观摩课、讲评课二次,通过观摩、讲评,使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明显提高,不但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以及重点教改项目,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

二、建设教学团队平台 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一个创新团队要想有效运作就必须具备两种资源:人力和物力。搭建科研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依托现有优势学科,以学科为纽带,以人才为基础,以成果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特色明显的科研平台。以科研平台稳定研究方向,以科研平台造就科研帅才,以科研平台合理规划,相对集中仪器设备、科研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专业结构的交叉融合,对知识更新提出更高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团结合作好的教学团队,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带动和促进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等。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科学研究思想、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融会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了科学研究思想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教学能力主要包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效果等。

科学研究是教学的知识源泉,也是教学团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即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技能,还要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一个教学团队如果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科学研究,就等于缺少创造知识的能力,就会使教学团队缺乏发展动力和后劲。通过团队建设教研室全体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并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及时借鉴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教学内容中的静态(教材、作品)与动态(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自觉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扩大课程的学术分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的学术品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和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当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理论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稳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夯实基础 加强应用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大纲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数学课程体系。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中,制定了高等数学课程与各专业培养相协调的教学目标,完善了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做到既不破坏课程体系, 又能突出重点、实用性。优化整合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高等数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加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把数学建模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把人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相结合,争取在相关教科研上有新的突破或发现。 实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分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争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讲授必须执行课堂授课规范,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重视教书育人,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加强网络教学建设,逐步实现了教学的层次化,立体化,并向精品化迈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nlc202309012301

四、开展教学改革 问题为先 探究为主 突破传统教学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解决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无疑应基于问题解决而展开。这里的问题解决与通常意义上对解题的理解是不同的,传统意义的解题注重的是结果、答案,甚至是答案的唯一性,而“问题解决”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及思想方法。从传统的满堂灌,到启发式教学,都没有对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生中普遍存在畏惧数学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只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概念的背景与意义,才能真正掌握数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认识到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按照自己认可的逻辑关系引入数学概念。为此我们工科数学基地提出了“面向问题”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先导,以探究为主体,以概念为目标。这种通过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寻找答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

五、建立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

为了对教师个体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学校进一步完善内

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健全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组织,健全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加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关键,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课程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实践教学专项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等。另外学校还采用基于团体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团结协作、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教学团队,不断推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

[2]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牟宪民,李冠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

[3]李川.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4]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2010(3).

[5]李昌新,刘国瑜. 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35-37.

[6] 刘宝存.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7]赵亚平,顾志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们.现代教育管理,2011.10.

[8]顾京,陈桂梅.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仞,教育与职业,2011.3.

上一篇:青春励志说说致自己下一篇:数列题型总结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