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2024-05-15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篇1

《字与画》的优质教案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图记字,利用字理解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中从故事入手,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中休息的安排从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内容上突出了本课重、难点,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一字开花的练习则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符合《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点评

一、挖掘教材特点,找准切入点。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字,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从图入手是本课的切入点。

二、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兴奋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备课时把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将儿歌、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观看方式,视觉艺术,视觉表现,创造

油画是视觉艺术, 是从视觉的角度来阐述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同的绘画风格, 在图式外貌、表现手法以及精神内涵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从油画的创作来看, 形成艺术风格的源动力在于画家的不同视觉思维方式, 也就是画家独特的观看方式。油画风格的历史演变大体沿着写实、表现到抽象的轨迹。从创作的主体来讲是体现着由外向内的演变, 是人类视觉思维和审美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时至今日, 油画艺术呈现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格局, 各种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尤其是当代绘画的出现, 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习惯, 这体现了当代人观看方式的改变。一直以来, 在油画的创作和教学中, 人们往往关注于技法和形式的研究而忽视观看方式的培养, 这使得对于风格和形式的理解和把握上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 对于观看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是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观看方式是视觉表现的前提条件

油画艺术是以视觉的方式来展示世界的, 它传达给观众的是艺术家的视觉观点。无论是构成画面的线条, 还是色彩等造型元素, 都是艺术家视觉思维的结果。因此, 在油画创作的造型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观看的方式。艺术家以什么样的观看方式来观察世界, 就会有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它。无论风格还是图式都和艺术家独特的观看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紧密相连。如果一个艺术家在观看方式上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那么他将很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 大艺术家塞尚认为:“绘画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贾科梅蒂也曾说:“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式。”他们都强调了油画中观看方式的重要性。你用什么样的观看方式意味着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对象, 这也决定了你理解世界的角度,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对象。看的问题涉及艺术家认识把握事物的方式, 它其实是和视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的。从艺术史的演变来看, 新的艺术风格样式的产生都和观看方式的转变有关。从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格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演变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当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用静观、察看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对象时, 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就出现了——巴洛克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是建立在强调动态、瞬时的观看方式基础之上的。观看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审美表现重点的不同, 前者注重清晰性, 表现静态的美, 后者着重于模糊性, 表现动态的美。19世纪的印象派绘画是着重于表现光线与色彩的绘画风格, 这种观看方式进一步发展了动态的观看方式, 把世界理解为不断变化的光线与色彩。当代绘画的五花八门的样式同样也折射出当代画家各自独特的观看方式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视觉理解。由此可知, 观看是表现的前提, 是审美的基础, 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观看方式决定了绘画的处理方式, 运用媒介以及对待绘画及其所表现客体的根本理解, 从而决定了绘画所呈现的风格。

二、视觉表现内容是观看的结果

观看既然是视觉表现的前提, 那么视觉表现的内容就是观看的结果。一般来说, 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总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是根本问题, 是视觉表现的内容, 也可以理解为画家的视觉思维的结果。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观众以审美的视觉体验, 而不是一般性的描绘和陈述。视觉艺术发展到今天, 绘画的内容已早不是文学意义上的了, 也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描述对象的功能早已不是绘画的主要功能。绘画的内容更多的体现在画家视觉经验的表现。画家的视觉经验来源于他独特的观看方式, 是其视觉思维的结果。打个比方, 比如画一张桌子, 是画桌子的什么?这个“什么”就是指画家个人的发现, 而不是别人的, 是画家的独到之处。如果画家没有新的发现, 而是跟在别人后面画, 那么画出来的桌子就不是真正视觉意义上的桌子, 而是技术上的, 空洞无物的。所以说, 绘画的内容应该理解为画家独特的视觉经验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物描绘。画家的独特视觉经验是视觉思维的结果是建立在独特的观看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 在观看方式上没有角度, 没有新发现, 就不会有视觉创造。

画画是具体的艺术劳动, 画家的视觉经验要通过具体的手段来实现, 这就是怎么画的问题。其实怎么画也是就是画的形式问题。有了表现的内容, 形式也就有了表现的依据。从绘画的创造过程来讲, 先有了特定的观看方式, 然后才能够确定表现的内容, 相应的表现形式才能够产生。如果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做文章, 而没有相应的观看方式做基础, 那么这种形式也就缺乏感染力, 从而沦为形式主义的游戏。印象派的绘画表现内容是光色的变化, 所以也就有了注重色彩表现的绘画形式和小笔触和斑驳的表面肌理。表现主义艺术家为了表现内心的激荡, 粗大的笔触和厚厚肌理也成为其绘画形式的主要特征。但凡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 都是特定观看方式的结果。

三、当代绘画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觉观看方式

英国艺术史学家里德曾指出:“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观看方式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对待艺术的观念以及人类审美时尚的变化。每当艺术观念有所变化, 人们看待艺术形式的方式与艺术形式本身便会随之改变, 这决定着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演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决定着对待艺术的看法, 对待事物的观看方式。从古代到当代绘画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类观看事物的视觉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艺术自身演变的结果。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对于西方当代绘画的形式和内容, 许多观众难以接受和理解。殊不知, 当代绘画的产生是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土壤的。它是后工业化经济和社会的产物。是当代西方人的视觉观看方式。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美学理论和评价体系。

西方当代绘画的发端于20世界60年代波普艺术的兴起, 它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的结果。随着卡通艺术、艳俗艺术、涂鸦艺术的流行。当代绘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为社会所重视。可以说它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由于当代绘画的大众化、游戏化和非技巧化的特点, 它的形式又是独特的和非传统的, 往往让人难以接受。但当代绘画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部分又是不争的事实。它渗透到广告、数字媒体和视频等当代传媒, 影响着当代人的视觉习惯。从当代绘画的创作内容来看, 当代绘画大多表现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活、人们司空见惯的人事物, 只是描绘的重点和角度有了不同, 或调侃或戏谑。从当代绘画的创作手段来看,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现成的插图和广告图片等图像作为创作素材, 绘制也多采用平涂化和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从内容、形式和创作理念当代绘画都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这表明了随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变化, 观看和审美方式也相应的改变。传统艺术已经进入博物馆, 而当下的艺术正在作用着人类的生活。

我国的当代艺术兴起于20世纪的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到90年代以来, 中国的当代绘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刘小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既借鉴和学习了西方当代绘画的某些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来关照现实生活, 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 所以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为时代和社会所接受。一方面丰富的现代社会生活影响着艺术家的视觉思维, 使他们观看生活的角度不同于传统, 形成自己的观看方式创造出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视觉样式;同时艺术家的观看方式也通过作品为社会所接受, 影响到人们对视觉形式的理解, 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生活。

四、观看方式的培养应是专业美术教育的核心

对于油画形式语言和技法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专业艺术教育的重点。但单纯的技术训练始终无法解决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创造。视觉艺术的创造性体现在艺术家能否创造出新的视觉形式。相对来说, 技法学习只是学习前人表现对象的办法, 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虽然创造不是无源之水, 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但对于技法的学习和掌握应着重于对其背后的实质的理解, 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绘画是一种视觉形式, 研究学习技法就是学习某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而其背后的根本在于形成这种形式的观看方式。只有理解了观看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学到视觉形式的精神。传统绘画只是一种观看角度, 学习传统就是要不断超越传统, 创造新的观看方式和视觉形式。当今时代正是本·雅明所谓的技术复制的时代, 绘画的再现技巧相对来说作用越来小, 对传统的技法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画”的层面上, 而是应以技入道, 进入“看”的层次, 通过学习理解前人的观看方式, 寻找和发现新的观看角度, 建立新的观看方式。通过“画”来建立自己观看方式的秩序, 通过秩序来不断强化和完善自己的视角, 从而创造新的视觉形式。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对于视觉形式和技法的学习应建立在对其观看方式的研究和领悟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创造视觉艺术的根本途径, 为中国专业美术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8月1版

[2].邵亦扬《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3].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4].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字与画练习题 篇3

火马山鱼水口月竹

二、比较下面每组字,你发现了什么?

日目木禾十土我发现:

三、把相同笔画数的`字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四、你能照样子口头组词吗?

例:日:日子红日明日日期月:()()木:()()()石:()()()口:()()()

五、你能猜出下面的谜语说的是哪个字吗?画时圆,写时方,冷时短,热时长。(打一字)――谜底()

参考答案

一、略

二、加了一笔,变成了新字。

三、日月水火山口马土石田目鸟

四、示例:月亮明月日月木头木材木料口头入口口中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幅十分形象图:树叶;月亮;耳朵.两个复韵母:ie、üe,以及一个特殊韵母:er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三个复韵母ie üe  er及四声,读准音,认清形。通过学习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3、熟练拼读音节。通过拼读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熟练拼读音节。

教学建议:

1、利用熟字“写、学”引导学生体会前两个复韵母:ie、üe的发音。在教学发音时,不宜用拼读的方法掌握ie和üe 的读音,可直接认读记。

2、利用插图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复韵母的读音。

3、er是个特殊的韵母,一般在音节的韵母后面形成儿化韵。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课件:今天,我们要到郊外去看看,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了?我们试着用汉语拼音拼拼。(分步用鼠标键入拼音)

lán tiān    bái yún       cǎo dì    huā duǒ

二、学习新知。

(一)学习“ie、üe”

1、打开书看图,用以前学习复韵母的方法自学ie、üe

自学反馈:

(1)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出示书上的两幅图)

(2)借助图画试着发音。

(3)想一想这个拼音怎样记?

例:记忆ie: i小弟e大哥,俩人一起耶耶耶。记忆üe:小鱼和白鹅一起讲月亮的故事。

2、小组讨论:

(1)结合自己记拼音的方法说说ie、ve怎样发音。

(2)读出四声:iē ié iě iè

3、小老师教读“ie、üe”的发音及四声。(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出示:ie、ei,引导学生比较异同。(相同:都有i和e,不同:i和e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发音也不一样。)

练习:试着拼拼下面这几个词,你能分清ie和ei的读音吗?

fēi  jī      qiè kāi     běi  jīng     pí  xié

飞  机     切  开     北   京     皮  鞋

5、读音节“xue、xie”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认读整体音节ye、yue

1、出示图,同学们,还是这两幅图,不过,图下的拼音可变了,谁会读?

ye                       yue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ye=ie   yue=üe他们的发音一样。只是i被y代替了,ü被yu代替了。

3、引导思考:“ye、yue”和“ie、üe”谁能给“叶、月”两个汉字注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试、议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4、读音节“ye、yue”指名读--齐读

(三)认读er

1、出示“耳朵图”

2、学生自己试读er的发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

3、出示:

ér、 ěr、  èr

儿   耳   二

指名读--齐读--抢读

4、交流“er”的记法。

(四)游戏巩固:小小播音员

两人一组比赛,看谁发音准:ie、ve、er、ye、yue、xie、xue

要求:

1、一人先读,另一人听。

2、教师举一张卡片,请同学大声读出来。

(五)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美丽的森林中有许多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依次出示小鸟,小鸟身上带有拼音)

má què   zhuō mù niǎo   xǐ què   kǒng què

学生自由拼--小老师带读

2、出示图片,这朵花多美呀!它是什么颜色的?请你拼出来。

xuě bái

出示树叶的图片,这是什么?请你拼出来。

shù yè

3、游戏:智慧钥匙开开开。

(1)摆声母卡和“ie、ve、er”(学生先摆出声母卡片,一边摆一边读;再摆“ie、ve、er”的卡片,一边摆一边读)

(2)、声母卡是万能钥匙,看看它们都能和那些韵母相拼。(自由练习)

Bie  pie  die  jie  qie  xie  que  xue  yue

(3)指名说,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卡片,最后请小老师带读。

4、游戏:给五官找家。

P38画一画,连一连。

方法:教师出示“眉毛图”。

(学生拼对后,教师把带有拼音的纸条去掉,请拼对的同学把眉毛贴在脸上,以此类推。)

王维的诗与画介绍 篇5

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其母居士,一家人信佛。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太原祁,起初仕途顺利不久因事被贬济州后因张九龄得到提拔重又作了京官,四十多岁时归隐但并未挂冠而是一直半官半隐。王维使山水田园诗达到高潮并也因此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的诗类型题材多样,但成就最高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提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清新秀丽的画卷。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在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艺术上很是辉煌灿烂,加之自身的努力,使得王维不仅在诗歌上造诣很高而且对绘画、音乐、书法也非常精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在其《偶然作》中就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正因为王维对画如此精通,所以其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王维诗中中画意 王维诗中绘画技巧 王维诗画的相融

王维的诗中通常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和技巧。首先,王维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十分注意构图,“清代蒋骥在《山水诀》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

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王维就是运用绘画中的这种构图方式来描写诗中之景,借画家之笔融诗家之语将大自然的美再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如《汉江临眺》一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水的浩瀚、江的雄浑壮阔为背景,紧接着写烟波飘渺山色的若有若无,颈联写郡县城邑点缀其中,后又总的抒发了自己对襄阳风光的喜爱,全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以水的辽阔为大背景,有山又有水,水的浩瀚山的飘渺,山水缠绕,又有城邑作点缀,有景又有人,自然和人相照应,相衬托,和谐的融在一起。层次清楚。又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便将终南山的.雄浑巍峨、高远不尽作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颔联写山间白云青霭,迷离变幻。是为衬其山之高,“宋代的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林泉高致》)’”颈联写登上巅峰后一切尽收眼底,景物也变的比较分明,尾联写自己想借宿一宿,隔水问樵夫,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写的饶有情趣,也因此突出了山之荒远。

这首诗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彩绘,层次清楚,开合分明,又有细碎点缀其间,最后一联写人物是细部特写。还有很多山水诗也是运用这种构图方法来写的比如他的很著名的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还有《过香积寺》等。

王维在《终南山》中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这就是中国构图的方式,“散点透视”也就是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角多角度的来表现,这也是不同于国外绘画之处,因为我国绘画是提“神”,是写“意”,是画“境”,而非写实。“宋代郭熙把这种多角度的透视方法总结为“‘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林泉高致·山水训》)”从中可以看出视角不同会达到或明或暗的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主观感受,不仅会从明暗色彩上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形状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突兀、重叠、冲融等也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这样在色彩形状上不断变化从而人的视觉感受也随之变化进而主观上也起伏不定。始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或厌倦,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终南山》一诗首联站在山下仰视山巅,颔联写山中云气,视点在山间,颈联是站在山尖俯视,视角便又移到山巅,尾联写隔水问樵夫,证明自己在山间,视点又移至山谷,不断变换着、移动着。

王维山水诗中很多都运用了这种移步换形、散点透视的方法,很典型的比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五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首诗中作者逐青溪水、随山万转不断变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将一串串景物串联起来,溪水流过乱石发出一阵阵喧闹声,仿佛溪水和乱石在玩耍就犹如青年男女在嬉闹一般,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接下来流经深松里的悄无声息,一动一静形成强烈对比,而一颗喧闹的心也随之静了下来、沉了下来。紧接着流入了开阔的平野,微波荡漾,一片片碧绿的菱荇,小溪温柔的缓缓流过,流入芦苇丛中,两岸的芦苇相映在水中,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啊!这首诗由一个个画面串联而成,小溪每流经一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每流经一个地方作者都是站在新的角度来描绘,移步换形,多角度多层次的来再现大自然神奇的美。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注意色彩的表现。我国绘画中十分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和调和对比,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点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充满寒意的秋山一片苍翠,秋水潺潺流淌,倚门听蝉鸣,渡口的落日,金黄的光芒,还泛着点“夕阳红”村口炊烟袅袅升起,醉酒佯狂,放歌吟唱。这首诗里秋山的一片苍翠,秋水的绿,渡口的夕阳,村口的炊烟。秋山秋水的颜色比较有层次,也是一种调和,夕阳与这两种绿相互映衬,色彩丰富而不会导致太单调,加之袅袅升起的炊烟作为“补色”作为点缀。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便跃在眼前。

画皮与画心 篇6

那么,找面镜子,仔仔细细地照一照,你看见了什么?如果我告诉你,你看见的是你的心,你相信吗?

古语云“相由心生”,认为一个人的相貌能够呈现出他的内心状态。前人的经验之谈值得借鉴,但又不免会有迷信之嫌。现在,暂且不论这句古语的对错,先来科学地聊一聊相貌与心理。

相由心生的依据

人的心理变化就是一种情绪的变化,而情绪会影响人的神经递质(激素),神经递质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如愤怒时面露凶光,就是大脑遇到刺激引起情绪反应,导致神经递质浓度的变化,使面部肌肉紧张收缩,而呈现出来的表情。

你不说话时,表情最能传达你的情绪与感受。当大脑遇到刺激引起情绪反应,导致神经递质浓度的变化,肌肉便随之收缩或放松,呈现出来的就是表情。然而神奇的是,面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做出面部表情时,那些微小的习惯性拉扯上方肌肉与下方骨骼而塑成的。在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里奥波特·伯拉克看来,人们的长相与内心长期的情绪感受以及态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面孔永久记录了这个人的整体气质、情绪和态度。这些习惯性的状态会变成泄露内情的标记,使面孔成为一张标示出你性格的立体地图。

拥有某种性格的人会经常性地在脸上呈现出对应的某种状态。乐观向上或悲观厌世、心胸豁达或斤斤计较、自信洋溢或自卑退缩、温柔体贴或怒气满满……这些情绪都会化成表情体现在你的脸上,“凝固”面部肌肉。日子久了,面部轮廓、肌肉纹路走向会随之改变,变成经常出现的那种状态。即使你没有在表达情绪,面部也会表现出你最经常的心理状态。

于是,你的脸就被雕塑成了你内心的姿态。

以貌取人的事实

虽然说日久见人心,但是很遗憾,通常通过第一印象,人们就已经定下了对一个人喜欢或者讨厌的基本判断,而且多数状况下这种判断会固定下来,不再改变。更加遗憾的是,这一判断的最主要依据就是“以貌取人”。

好消息是,这个“以貌取人”的“貌”指的并非是审美上的美或丑,而是指通过面貌表情、穿着打扮以及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给你的情绪感觉与气质感受。简单来说也就是这个人让你觉得舒服还是不舒服。

其实,以貌取人是人类的一大本能。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人们不但会以貌取人,还会取“物”、取“景”。首因效应具体的含义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这在远古的狩猎时期,对于人类祖先们的生存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需要通过第一眼就判断出来者是敌是友,是否带着杀意。就是说,以貌取人是人们趋利避害的表现,是本能的表现。因此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大脑需要特别分化出一个脑区,专门加工面孔信息。人们总是希望在交往中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面孔是一个窗口。从认知角度来说,通过第一眼的以貌取人,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帮助我们以最省力的方式做出结论。:

不靠谱的面相术

在第一印象中,有许多固定的模式。比如眼角上挑的人比较凶、高颧骨的人刻薄、薄嘴唇的人小气。时常会觉得真的很准,我们称之为对人的直觉。那么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看见连环杀人犯时,我们发现他凶神恶煞;当我们审视贪官污吏时,我们看见他肥头大耳;当我们遇见大慈善家时,我们觉得他面目和善。这是传说中的面相学?等等,这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事后偏见”。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个性之后,往往会回溯性地用我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对其外表进行相应的评价与解释。

但我们又时常发现,长得少年老成的孩子通常心智成熟得也早,而长着软软娃娃脸的女孩子,又真的依赖心比较强。这又是为什么?这里就要说到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他人期待自己变成的样子。长相老成的孩子从小就被认为比别人有责任心,长着娃娃脸的女孩子从小就被认为会比别人更娇惯。于是,慢慢的,他们就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

尽管第一印象中的以貌取人常常给我们快速的判断,但是,人们基于“常识”的相面术有可能和事实大相径庭。而结合观察对象的其他外在线索,如行为举止,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微笑是最强武器

那么,怎样的面相是最可能让人第一眼就喜欢的呢?答案很简单:带着笑意的面容。

微笑是我们还是婴儿时最早表现出来的表情之一。在婴儿能够辨别真实人脸与画出来的人脸前,他们就已经能够微笑:足够小的婴儿只要看见脸就会笑,无论是真实的人脸还是画出来的人脸。一来是人脸被儿童与吃奶时母亲的脸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二来,笑容是婴儿确保自己被人喜欢的最大武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

“笑容是可爱的”。这是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懂得的道理。

美丽并没有固定的公式,美丽是多元化的。大眼睛的赵薇很美,小眼睛的倪妮也很美,但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她们笑起来的时候最美。当然,清爽适宜的衣着装扮与有教养的言谈举止也非常重要,但是,人际关系简历中最神奇的一颗灵丹妙药还是微笑!有实验证明,若一起聊天时看到别人真心的笑,实验参与者会较快地以笑容响应。甚至,在看见笑容前,只要预期对方的脸会变成真心的笑脸,实验参与者的面部肌肉就已经在活动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准备笑了。

闭上眼,想一想你心中的男神、女神,想到的一定是他们笑容灿烂的脸。什么?你跟我说忧郁帅哥与冰山女神?再仔细想一想,他们最打动你的,也一定是转瞬间温柔的一笑,要不然怎么会有“女神的微笑”这样的传说呢?:

回到最初相由心生的话题。长期的微笑会固定你面容中微笑的线索,让你的相貌也呈现出积极的姿态。另外,还有理论表明,做出相应的表情真的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比如微笑后真的会觉得心情变好。微笑、心情好、变美丽!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循环!

诗与画 篇7

这些词,每一首都是一幅理想意境的花鸟画。当文溃曲尽之处,也就需要另一种视觉语言——更直观的绘画来表达这种无尽的意。

词境、花鸟境;能解花情、鸟语的人越多,曲折委婉、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就越浓厚,花鸟画的社会心理审美基础也就越广泛。

自中晚唐始,以边鸾为代表逐渐形成工笔花鸟画艺术强进阵势的同时,新的文学体裁——词,也适应着人们细腻微妍的感情而产生、发展着。在语言形式上,词脱出了唐诗格律的限制,可以用自由、轻松节奏的长短句来抒发内心复杂、曲折、幽婉的情感。

爱情意绪是词表达的主要倾向,唐末温庭筠所创“花间派”的那种纤细柔美,正是此倾向的代表。多写青楼闺房,惹人情意。因为情意的关注,目光也越来越聚焦。在比、兴的传统文学思维中,一下子凝神于最容易喻为美人的艳丽花朵,或是寓意爱情的鸳鸯、鸂鵣(chi4)。

李商隐、杜牧的诗,他们的诗已不再是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而是

“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这些千古传颂的新词丽句。这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以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这一主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宋代在重“文”的基本倾向下社会比较安定、平稳。宋在对外政策方面,不象唐朝那样开疆拓土,而采取较为内向的政策。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体现社会内向的基调,宋词就是艺术内向发展的一个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从注重外在转向了内心的抒泄。通过花鸟的细细观取和咏吟来阐发内心深处的心绪。

例如欧阳修的词:“暗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鵣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蝶恋花》。周紫芝词:“春雨细,开尽一番桃李。柳岸曲栏花满地,日高人睡起。绿浸小池春水,沙暖鸳鸯双戏”《谒金门》。

时代、文化的内向,使人越来越细致地发掘内心的微妙爱情意绪。鸳鸯蝴蝶、莺愁燕苦,惜春伤春、花开花落,目光从满目春色聚焦到翩翩而飞,成双成对的蝴蝶鸳鸯身上。

即使是词境堪称豪放雄壮、有剔除当时词坛“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之称的大文人苏轼,也不免被时代所染,目光也照样转移到杂花折枝之中:“浓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里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因为自古中国人内心就与生俱来的带有迷恋花鸟的浪漫情节。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暗渡于花鸟生命之中,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是文学艺术给予了绘画艺术——花鸟画的极好契机。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或静逸,或淡愁,或焦虑,或欢快,或活泼,或深沉,或生机盎然等等,也就是将作者之神移入鸟禽之形,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的诗思、诗意的传达。

花鸟画更要求从观察物象的精细到艺术造型的精微,必须要细心沉入自然之中。通过花卉鸟禽各部分细致、准确描绘,渲染出它们的神情、神态。

中国的诗词好像天生就与花鸟融为一体。这种词与花鸟画的同时发展,从一定角度来说,词是花鸟画的构思意绪,花鸟画是词的形象表达。词的艺术感染力能弥漫整个时代空间,花鸟画能在五代、北宋大盛并成为时代的绘画,这与词的艺术审美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由唐到宋,也由诗变到词。词,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的刻画抒写某种心情意绪。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自然更为细腻,含义也更加微妙。词经常是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的白描来表现,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从而也就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有更为浓厚更为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

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化地传达出来,词与花鸟画的艺术特点有着相同之处——篇幅小、写实,以小见大。

心境意绪的复杂、细腻,借一花一鸟一草一虫来传达心境,通过对一个折枝花卉、几枝霜天芦花悉心深入的绘画,正是一首词境,绝妙的表达。

《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 篇8

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相,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花生米不满足》,《病车》之类,至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而我素来是一个健忘的人。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②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工夫。他近来告诉我,他在习章草,每遇在画方面长进停滞时,他便写字,写了一些时候之后,再丢开来作画,发现画就有长进。讲书法的人都知道笔力须经过一番艰苦的训练才能沉着稳重,墨才能入纸,字挂起来看时才显得生动而坚实,虽像是龙飞凤舞,却仍能站得稳。画也是如此。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生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症候。我们常感觉近代画的意味太薄,这也是一个原因。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但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功夫。 (《中学生》复刊后第六六期,1943年8月)

16.读第①节,思考:丰子恺的画大半取材于什么?他的画有有哪些特点?(4分)

17.“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这一句话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丰子恺的绘画的?(2分)

18、读第②段划线句,作者认为当时一般画家的“败笔”是什么?作者写这点用意是什么?(4分)

19、丰子恺的画为什么能“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6.实际人生。真诚、平和、超脱、对人怀有深刻的同情和爱。(4分)

17.是从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这一角度评析的。(2分)

18.墨不入纸,画挂起来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2分)与丰子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丰子恺的画沉稳、坚实。(2分)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篇9

标准字与普通字体相比更美观,更具有识别性。通过专业设计的字体,给我们的视觉传达效果以特殊的形式展现给社会大众,整体的形象形成统一的风格。使消费者在易于识别的情况下,更令人耳目一新。

所以,在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中的标准字与企业形象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形象与标准字关系

标准字体,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专用以表现企业名称或品牌的字体。

标准字作为一种符号和标志一样也能表达丰富的内容,因而在设计时也决不能掉以轻心。

标准字是企业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字的整体造型应与标志的造型相呼应。标准字和标志的造型风格相一致,在与企业的整体形象及经营理念相一致,就能融为一个整体,才能传达出企业的完整形象。标准字的设计是把企业名称转化为视觉直观形象及其审美心理氛围,既强化企业形象的识别度,又强化了企业识别标志的辨识和认定。所以标准字的设计在企业形象的设计领域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形象设计中标准字设计的现状

标准字的设计有很多优秀的案例,雪碧就是其中一个比较优秀的案例,让我们分析一下:

(一)标准字设计案例

例如雪碧的字体设计。标准字的基本造型比较形象。充分传达了企业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期望建立的形象。之所以标准字能表现差异性的风格,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主要在于字体具有统一的特征。标准字编排设计都比较合理化。

(二)企业形象设计中标准字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机构的VIS手册里,他们的标准字就是电脑字库的一种字体。没有所谓的经过设计字体真正意义上属于印刷字体,或者应该称其为以某款字体为标准进行使用的字体。

1、标准字的整体造型不能表现出独特的企业性质和商品特性

标准字的企业名称或产品名称未经个性化处理,只是电脑原有字体,不能形成生动的符号,不能表达丰富的内容。

2、标准字造型不能与标志造型相融合

标准字与标志是一个具有不同作用而又紧密相连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组合的位置、方式应该协调配合,均衡统一,既具有美感,又能鲜明地传达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3、标准字设计不能与企业的形象战略相符合

不少企业在形象设计中,不会保留原有的标准字造型或只做少许的改良,使之符合企业的形象战略。因此不能使企业的形象设计循序渐进、不断改良的设计战略。

三、就案例浅析标准字设计与企业形象相统一的必要性

(一)对企业形象VI的认识

VI(Visual Identity)是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中视觉表现形式,是整个企业识别中传播力量和感染力量最具体、最直接、项目最多、层次面最广的静态识别符号。视觉识别是企业外在而又最直观的一部分,可使消费者一目了然,达到对企业认知的目的,其设计系统主要是利用字体、色彩、标识及其他视觉符号要素,充分体现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形象的魅力。

(二)标准字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书法字体设计形式

书法是我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字表现艺术的主要形式,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2、装饰字体的设计形式

装饰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3、英文字体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英文字体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设计表现手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等线体,字形的特点几乎都是由相等的线条构成;二是书法体,字形的特点活泼自由、显示风格个性;三是装饰体,对各种字体进行装饰设计,变化加工,达到引人注目,富于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四是光学体,是摄影特技和印刷用网绞技术原理构成。

4、特殊字体的设计形式

通常是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根据中文或英文的字型组合成另一个汉字或英文、通常须遵循下面的三大原则:其一,要与众不同;其二,体现个性;其三,协调一致,以适应于各种媒体和不同材料的制作,适应于各种物品大小尺寸的应用。

四、标准字对统一企业形象的重要作用

标准字是视觉识别系统中基本设计要素之一,因种类繁多,运用广泛,几乎涵盖了视觉识别符号系统中各种应用设计要素,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标志。标准字的合理设计,对于企业信息的传递和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

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商业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是影响它本身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驱动力。而标准字又是以简单直观的传达给消费者,所以在将来的形象设计中,标准字的设计会与形象设计相统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扩张,竞争不断升级,更加明确了对形象设计的分析和理解以及标准字的设计创意起着主导作用,揭示了标准字与现代的形象设计相统一的重要性。

我相信无论未来的设计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标准字的设计与形象设计相统一是一个永远不会变的主题。

摘要:树立企业形象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象设计是企业销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形象设计从视觉上传递了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标准字的合理设计对于企业信息的传递和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名称的标准字体设计是根据企业的名称、品牌名称等专门设计的,标准字与普通字体有很大的差别,它强调整体的风格和个性的形象,追求创新感、亲切感和美感,传达企业的性质和商品的特性,力求准确规范易读易懂。标准字体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性质及整体的形象,采取象征性的字体造型加以体现,明确的说明的表达所代表的内容及意义。此文重点阐述标准字设计对企业形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标准字体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既尊重其自身的含义,又兼顾设计的美感,它反映新世纪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当今社会标准字与企业形象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字与画》的教学设计 篇10

元代四大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 画风各有特点。倪瓒画法构图奇特, 画风也异于其他三人。和其他三人相比, 他的诗作最有特色。而且在与他齐名的几个画家中, 他的诗作传世最多, 而且写的也不错。他的诗作在创作灵感、风格特色上和他的山水画风格一样, 意境清逸, 淡雅。有不少学者专家为其不平, 觉得倪瓒的画作掩盖了其诗歌的光芒, 但客观来讲, 两者成就的高低说明了问题, 在诗作史上虽然没有闪亮成绩的, 但是他的画作却名留青史。即使他的诗作在历史长河中并不亮眼, 但是不能掩盖其文学造诣和艺术才华。不管是诗和画, 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倪瓒诗作与绘画的融合

倪瓒年少时家庭条件优越, 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影响和自身性格原因, 对政治漠不关心, 一生没有入仕途, 虽然中年期间, 家庭突然没落, 加上元朝的改朝换代, 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纵情山水, 游览山河, 过着悠闲避世的生活, 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比较平坦, 这也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始终沉静、淡定。

倪瓒的山水画创作离不开画境与诗境的结合, 两者巧妙的融合构成了倪瓒山水画的意境美感。诗和画之间, 各有所长, 将不同点和相同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既增强了山水画的美感, 又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 相互照耀, 丰富多彩。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象, 但是他们通过典型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让观者得到了精神上的体验。

“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1倪瓒的诗画相通, 有很多契合之处。从风格上来讲, 倪瓒的诗清中有逸, 画风也是逸中带清。倪瓒的诗趣味淡雅, 风格清丽秀逸。如他的《荒村》一诗2:

踽踽荒村客, 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 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 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 几屐了余生。

仔细品读, 就会发现虽然倪瓒用字朴素, 但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画面的清新秀丽。和他的画作风格一样。同样在他的画作《渔庄秋霁图》《捂竹秀石》等图中, 从画面上都表达了他对“逸”的追求, 是他诗、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风格。从倪瓒《北里》《述怀》《对酒》等诗作中, 也能看出倪瓒营造出的一个独有的清丽风格。

倪瓒的画作构图十分特别, 上、中、下, 三段分明, 在中国山水画绘画史上与众不同, 自成一家, 他的诗歌创作中也经常出现这种三段式结构, 例如《春日客怀》3:

白鹤烟雾远, 沧洲云海宽。蘼芜细雨湿, 桃李春风寒。

沉忧郁不解, 离绪沓无端。还忆郊园集, 琴酝共清欢。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三段结构, 和他的画作风格如出一辙。倪瓒的诗境和画境差不多同步发展, 不能说他的绘画创作影响了他的写诗, 也不能说他写诗风格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 只能说这两者的创作在倪瓒这里是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幽静、淡雅是倪瓒的画作风格, 但是有时候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也会让他下笔浓重, 设色大胆, 和平时不一样的画风。清钱杜曾评价他:“余旧藏懒瓒《浦城春色》, 乃大青绿, 舟车人物, 并似北宋人, 真不可思议。”4这点在他的诗作上也体现出来, “饥猿扳槛为人立, 寒犬号林如豹声” (《次韵萨天锡寄张外史》) 、“黄熊号野兵埃黑, 白骨生苔鬼燐青” (《再用韵呈诸公》) 之类的句子, 和他大部分作品的风格完全不同, 可以理解为他压抑, 郁愤的心情想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发泄出来, 最终回归生活, 归于平静, 还是那个熟悉的倪瓒。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云:“倪迂客画, 正可匹陶靖节诗”, “于平淡中见本领, 直使智者息心, 力者丧气。”5正如我们看到的那副《幽涧寒松图》一样, 画面上基本没有多余的景和人, 而且都是用笔简洁的一块山石及几株树木组成。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 让人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联想到一汪冷寂的江水, 还从画中看到远处的高山, 以及无穷无尽的景物。倪瓒的画面虽然不是大面积的泼墨或者是大面积的景物, 而是用寥寥几笔, 就将一种疏淡旷逸的境界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倪瓒在这幅画上题诗:“秋暑多病暍, 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涧松, 清荫满庭户。寒泉溜崖石, 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 周子美无度。息景以桥对, 笑言思与晤。”

他的诗作和画作精神一致, 有他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虽然倪瓒的诗被学者专家诟病他重复字词, 前后雷同, 活在自己故步自封的一个小圈子里, 但是笔者觉得倪瓒的诗作里表达出来的感情, 和他画作表达出来的感情一样, 孤寒高洁, 清逸脱俗, 别具一格, 于平淡中见本领。

三、审美意境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情不能离开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亦是如此,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而倪瓒的山水画正是这样, 简单厚实, 平淡又有深意, 景色若有若无, 虚实感相差极大, 画、形、色似有似无, 让人捉摸不透, 意味深长。倪瓒运用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 将自然风光呈现在画作中, 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赋予画作更加浓郁的情感特色, 令观者置身画境, 感受到作者笔下大自然的造化, 久久不能忘怀, 这真是倪瓒的魅力, 也是传统山水画的魅力, 也是意境美丽之处。

四、结语

历史发展至今, 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山水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 具有最为独特的艺术面貌, 他个性化的笔墨和鲜明的艺术主张更是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精髓。倪瓒在诗、画作品中的表达, 所展露出的内心让我们看到一个韵味无穷的世界, 让人展开无尽的联想, 用画作和诗作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让观者有一种和作者感同身受的艺术感召力, 我觉得这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及其意境的美学价值。

摘要:“意境”, 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是构成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元代山水画家倪瓒在他的作品中, 从意境、具象到画作布局的样式来看, 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结构,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传承, 表达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倪瓒在其绘画领域和诗歌领域上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反差, 本文尝试从诗与画的融合和山水画意境方面进行探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更完整, 更全面的倪瓒。

关键词:倪瓒,中国传统山水画,诗与画的融合,审美意境

参考文献

[1]宗炳.山水画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2]黄斌.浅析元代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以倪瓒山水画为例[J].美术大观, 2011 (11) .

[3]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上一篇:接访人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我家的柿子树作文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