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2024-08-11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1

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以及产物。B.通过学习,了解及掌握氧化钠、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以及相关的反应。C.通过学习,了解及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以及相关的反应。2.过程与方法

A.学生能通过实验的操作及演示,直观体会到那的物理性质以及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并掌握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以及相关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钠的学习,学生能发现并不是所有金属都是质硬的,深刻理解所有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B.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会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A.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产物及化学方程式。B.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相关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C.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关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教学难点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掌握。三.教学过程

1.钠的物理性质的讲述 【教学情境】

我们都知道很多金属都是质地坚硬的,但不知道金属钠的质地会是坚硬的吗?金属钠又有哪些性质呢?下面咱们就来学习一下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学生活动】

请一位同学上前演示切割钠的实验,大家来观察现象,并总结钠的物理性质。【教师讲述】

钠的物理性质有:钠是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可用小刀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熔点低,密度小于水。长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情境】

既然钠的物理性质已经有一些让我们出乎意外了,那么钠的化学性质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钠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吧。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刚刚切开的钠的表面的颜色,推测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从而进一步猜想生成了什么物质。

【教师讲述】

那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方程式为4Na+O2=2Na2O,而钠在点燃条件下会

点燃 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方程式为2Na + O2 = Na2O2。【学生活动】

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同学们归纳那溶于水的现象,并推测可能生成的物质有哪些。

【教师讲述】 金属钠与水反应

现象: 解释: ①金属钠浮在水面 ①密度比水小

②熔成闪亮的小球 ②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 ③小球向各方向迅速游动,③反应剧烈,有气体生成 发出嘶嘶声,最后消失。

④溶液变成红色 ④反应后溶液显碱性

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3.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情境】 上面咱们知道了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那么它们又有怎样的性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通过PPT演示氧化钠、过氧化钠分别与水、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以及推测可能的产物。

【教师讲述】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Na2O+CO2=Na2CO3 Na2O+H2O=2NaOH 可见过氧化钠的稳定性强于氧化钠:2Na2O+O2=2Na2O2 4.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教学情境】

大家知道厨房里用的小苏打吗?又有人听过苏打吗?那有人观察过它们的样子吗?它们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教师演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并归纳现象,推测生成的产物。

【教师讲述】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苏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2.热稳定性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3.与酸或碱溶液的反应 CO32-+ H+ = HCO3-HCO3-+ H+ = H2O + CO2↑

总反应式 CO32-+ 2H+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酸或碱都能反应 HCO3-+ H+ = H2O + CO2↑ HCO3-+ OH-= H2O + CO32-4.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关系

Na2CO3 通过加酸﹙H2CO3、H+﹚可转变成 NaHCO3 NaHCO3 通过加碱﹙NaOH、OH-﹚可转变成 Na2CO3 【课后作业】

钠及其化合物的对应练习册。四.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使其更加深刻地掌握了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多的运用实验可能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针对此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更多形式来教学,完善此不足。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抓纲据本、回归基础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化学学科三种考试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而形成这些能力的源头就是“双基”, 一道考题不管有多新颖, 能力要求有多高, 其知识的落点都在课本上或者说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其影子.因此指导学生要以教材为本, 以元素周期律为引领, 从整个中学化学的层面把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及用途与保存等融会贯通, 将知识点统摄整理, 使之网络化, 有序地贮存.如从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来看, 其最突出的性质是——强还原性, 体现最突出性质的实验是——与水的反应, 强还原性的应用是——工业上冶炼钛、锆、铌、钽等金属.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比较Na2O与Na2O2的颜色、状态、生成条件、稳定性及与CO2、H2O的反应和用途等, 列表比较Na2CO3与NaHCO3的颜色、状态、俗名、水溶性、与酸碱的反应、相互转化及用途等;要求学生判断把除去氧化膜的钠块长时间置于空气中, 可能的现象及反应原理[银白色→灰白 (暗淡无光) →表面有小液滴→白色固体→白色粉末];要求学生写出Na2O、Na2O2、NaOH、NaH、NaCl的电子式等.通过上面的活动还可以使学生的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得到加强, 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把考点知识化、知识问题化, 进行发散变换, 重建知识结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应协同学生从化学与生活、技术及社会的关系中紧扣考点提炼出高质量的问题,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不同思想激烈碰撞, 充分暴露出学生知识的不足及思维的缺陷, 不断地补充和纠正, 同时把问题横向联系, 纵向挖掘, 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重组, 以建构出合理的认知结构.如:

问题1.分别把小钠块投入下列三个烧杯中, 有何现象?反应原理如何?

由实验现象判断ρ (Na) 、ρ (H2O) 、ρ (C2H5OH) 的大小顺序如何?H2O和C2H5OH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性怎样?

问题2.Na与H2O的反应是固液反应还是液液反应 (能量变化) 课本上为何用铝箔把钠包住再收集氢气?等质量的Na分别与足量的水反应, 一块用铝箔包住, 另一块不用, 产生氢气的质量一样多吗?如何检验氢气?

问题3:为何Ca与H2O的反应无Na与H2O的反应剧烈[Ca (OH) 2的水溶性及反应速率问题]?把Na投入Ca (OH) 2饱和溶液中, 有何现象?把Na分别投入AlCl3、CuSO4、FeSO4的溶液中是发生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吗?在什么情况下能置换出金属?稍大的Na块与CuSO4溶液作用时会出现黑色沉淀, 为什么?

问题4:为何同温、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去油污能力强于NaHCO3溶液?

问题5:不用外加试剂, 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如何鉴别Na2CO3与HCl两种无色溶液?把浓度、体积相同的上述两种溶液顺滴反滴, 所得到的CO2体积是否相同? (同温同压下)

问题6:把CO2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饱和Na2CO3溶液、Na2SiO3溶液、C6H5ONa溶液、NaAlO2溶液, 有何现象?请分析反应原理.

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用, 对有些问题需做深度联想, 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断地获得提升.

三、设计及评价简单实验方案, 培养探究能力

以主干知识为素材, 设计成以实验为平台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优选实验方案, 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及推理能力及决策能力得到加强.

1.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Na2O2与CO2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把课本知识落到实处)

2.为了探究纯碱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引起的,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变换 (1) :如何证明Na2CO3粉末中混有NaOH固体

变换 (2) :如何证明CO2-3与HCO-共存于溶液中?

3.实验室要用NaOH溶液与CO2来制取纯净的Na2CO3溶液, 已知CO2气体在通入NaOH溶液时极易因CO2过量而生成NaHCO3且无明显现象.可选用的试剂有: (1) 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2) 37%的盐酸; (3) 40%的硫酸; (4) 14%的盐酸; (5) 大理石; (6) K2CO3固体; (7) Cu2 (OH) 2CO3固体.仪器自选, 请设计一个制得纯Na2CO3溶液的方案.

4.有两瓶白色固体, 分别是NaCl和KCl晶体, 不用焰色反应, 如何鉴别它们? (用AgNO3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5.用金属Na制备Na2O, 可有多种方法:

试评价上述三种方案的优劣. (从后续反应、产品的纯度及氮气的保护性考虑

以上方案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或与实验有关的某些内容作更深层次的延伸, 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究, 使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结论的全过程, 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体性和敏捷性得到提高.

四、建立模型, 形成迁移能力

由个别事例抽象归纳成规律, 能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化学问题.

如 (2004年全国卷) :取a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反应,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增加了a g.下列物质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 .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及其化合物;三维目标;探究研讨

从高一必修1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必修1)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它是高一的一条拦路虎,更是高三总复习一大难题,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效教学非常必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虽广东、江苏、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已先行实施,但在我省实行新课程至今才两轮,认真总结和反思,结合各教师的“抱怨”,我认为,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解不透

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是简单的教材结构调整,对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变革精神没有真正领会。

沿用老教材的罗列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期望学生能将满堂灌的内容尽收脑海。

结果却背离了新课程教学课标与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削减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探究、研讨式教学对长期的应试教学形成思维定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时间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其中必修1包含了高中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所有知识,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而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内容相应拓宽,加强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修1和必修2教材增设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质疑”等活动性栏目。

因此,在每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以上内容,并让学生能在比较系统地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清楚各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相关知识,时间明显不足。

结果势必:教师的“教”达不到新课程教学的探究式模式和灵活的引导激发式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不能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无从实现,更不用说实现方法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样,为高三总复习埋下隐患,因为知识的繁、杂、多、生疏,高三的复习课犹如炒夹生饭,无论你怎么烹饪依然熟不透,匆匆忙忙的,好象上新课,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案例分析中探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下面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新旧授课模式的对比、评课、反思来尝试体验新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

课例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 第一节 镁和铝(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镁和铝”

【引入】开门见山的提出课堂内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镁和铝

物理性质:

相似点和不同点

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跟非金属反应

2、与酸

3、与碱

4、与某些氧化物

5、用途

三、反思

以上课例展示的是一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传统的新课。

以上的结构看起来象是在“编制一张绝妙的网,不管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它们之间严谨的关系利用课堂40分钟,按一定的程序慢慢的输入学生的数据库。

学生被动地听课与笔记,观看实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大脑毕竟不象电脑,它没有存储功能可以过耳过目不忘。

所以实际所达的效果远远没有预期的好,往往只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些实验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解中有特色的一小部分知识点。

在练习和作业中,无法回忆起知识点,就更别谈灵活应用与创新了。

课例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鲁科版 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铝与铝合金”

【联想.质疑】先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图片产生兴趣后,对本节内容产生求知欲

【交流.研讨】讨论:

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具有的哪些性质有关?

【师】展示铝样品,并引导学生归纳。

【生】总结

【观察.思考】[实验1]铝在氧气燃烧,观察现象

[实验2]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反应

【师】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过程所用的药品,描述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讨论和交流,利用氧化还原知识,书写反应方程式

【师】引导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

【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师】思考能否用铝Al与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浓HCl、稀HCl制氢气?

【生】(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快速回答:常温下,铝在浓硝酸和浓硫酸中发生钝化,不能制备氢气。

【师】追问其他几种酸的情况,结合实验。

【生】观察: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得氢气

写出方程式:(略)

综上推出: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单质都不能制氢气,因为它具氧化性。

浓盐酸因其易挥发,与活泼金属反应无法制取氢气。

【师】总结归纳:

可以选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

反应特点:①与氧化性的酸(硝酸)反应无H2 ②与非氧化性酸(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H2

③与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常温下)

【生】学生探究讨论发现这不仅是铝还是镁和铁等活泼金属单质的通性(铁在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中也发生钝化)。

预习发现铝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有上述性质,还能与碱溶液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师】总结铝为唯一一种两性金属单质。

既能跟酸反应也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且都生成氢气。

【生】由实验和探究联想到现实生活关于铝的用途:制各种合金、飞机汽车、导线、铝锅炊具、铝泊包装等。

其中与食物直接接触的用途应尽量限制用量。

因为文献查阅显示:长期服用会造成体内铝的积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

【师】谈自己的看法,并布置课后预习与思考: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继续……)

2、反思

课例2与传统教学不同,既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又是一堂阶段性的复习总结归纳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回顾了前面章节和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还对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等必修1重要考点进行了巩固。

以旧的知识为生长点,引出了新知识铝与其他活泼金属单质具有的相同点,同时学了铝的特性,它有其他金属所没有的两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归纳总结,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发散的思维又得到适当的收敛。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探究理念,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新课与复习课、训练课很好的融为一体。

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和枯燥的讲解,显得意味深长。

三、启示

对以上两个课例,考与学的效果迥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前者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清晰的讲解下获取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由此获取全面的知识。

但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慢慢地散失学习的兴趣。

而课例2则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理念,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辅以教师适时引导和归纳总结,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与自己主动的学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得到尽可能发挥,达到的效果自然要比前者好得多。

对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其思想内涵是结合生产、生活、环境问题,通过丰富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各阶段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和探究配合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在以上学习的程序中,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巩固高一必修课程的几个重要工具: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的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说新的知识,高一级的知识是以原有的旧知识为生长点,延伸学习的。

当然,鉴于以上提到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首先得着眼于课标,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把删去的或在新课程标准中不要求的内容随意的增加到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得越多越好,结果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削减学习的兴趣。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把握好度与量;加强课堂驾驭的技巧,极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探究研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在新高考中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唐爱党.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2] 陈露春.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3] 王 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包朝龙.任志强.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微探[J].化学教育,2008,(4):13-16.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效性的策略【2】

【摘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牵涉的内容较多,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文章阐述了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方法,即在教学中从纯粹的知识归纳转向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 分类观 转化观 氧化还原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应“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了 H、C、N、O、Si、S、Cl、Na、Al、Fe、Cu、Mg等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当前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以某一族的典型元素为代表,进而复习该族元素的通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常常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记忆难度较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 基础训练 →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2)教师在复习中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让学生体会到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方法。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 篇5

1、掌握铝的氧化物(Al2O3)、氢氧化物(Al(OH)3),及其重要盐(KAl(SO4)2)的性质;

2、正确认识氧化铝(Al2O3)和氢氧化铝(Al(OH)3)的_,会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Al(OH)3的制备,会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Al3+、 Al(OH)3 、AlO2-的转化(铝三角),并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

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2054℃),沸点2980℃,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

_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l2O3是_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用途

①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

② 常作为耐火材料,例如,有氧化铝坩埚。

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6

一、设计思路: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归类,结合初中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学生对Al2O3等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有所了解,特别是对碱的性质的理解更完整。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交流与类推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Al2O3、Al(OH)3的主要物理性质;

(2)理解Al(OH)3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操作;

(3)认识Al2O3、Al(OH)3的两性,掌握它们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

(2)通过Al(OH)3的制备探究其两性,根据Al(OH)3与Al2O3的关系类推至Al2O3的两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Al2O3、Al(OH)3性质和用途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对Al2O3、Al(OH)3两性的探究,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Al2O3、Al(OH)3的两性

四、教学难点:Al(OH)3的制备及两性探究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讲述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学生教 师 活 动

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铝是活泼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而且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今天我们学习铝的化合物,主要是两种——氢氧化铝和氧化铝。

【过渡】实验室没有现存的Al(OH)3,我们如何制备?现提供如下试剂:稀HCl、稀氨水、NaOH溶液和Al2(SO4)3溶液,请讨论制备的原理和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

1、Al(OH)3难溶于水;

2、原理:碱+盐→新碱+新盐 【板书】

一、氢氧化铝

1、Al(OH)3的制备

Al2(SO4)3+6NaOH=2 Al(OH)3↓+3Na2SO4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教师指导】

1、实验操作的规范;

2、实验现象的表述。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溶液中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沉淀逐渐增多,然后沉淀逐渐溶解至完全。

3、产生现象的结论及原理分析。

4、由铝盐制备Al(OH)3的最佳方法

让学生直 接明确学习的重

点,提高 学习的针 对性。

学生自主

讨论探究,明制备确化学是原

一门实验

理,学科。体

写出验实验与相关理论间的反应融合。的化 学方 程

式。

——加入弱碱。

【板书】Al(OH)3可以溶于类似于NaOH的强

碱,而不溶于类似于氨水的弱碱。

【板书】

2、Al(OH)3的化学性质

【引导】在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的实验中,先沉淀,后沉淀溶解,很明显是Al(OH)3溶于NaOH溶液。

【板书】⑴与强碱的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引导】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都知道Al(OH)3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板书】⑵Al(OH)3+3HCl=AlCl3+3H2O 【讲解】Al(OH)3作为初中认识的碱,其可溶于盐酸。Al(OH)3其溶于类似于NaOH的强碱,生成了可溶的NaAlO2,可认为我们加入的NaOH过量,因此加入盐酸会出现先沉淀,后沉淀溶解的现象。【板书】NaAlO2+ HCl= Al(OH)3↓+ H2O Al(OH)3+3HCl=AlCl3+3H2O 【小结】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一般Al(OH)3只与强酸强碱反应,不与弱酸弱碱反应。【引导】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难溶的

学生 演

培养学生

排。勇于创

新,敢于

发现问

【实题,分析验

归纳能

一】力。在两

支试 管中 分别

加入 10mL 0.5m ol/L

Al2(S O4)溶

与初中知

液,识结合,分别提高学生滴加的学习信

碱,其受热易分解。【板书】⑶受热分解: 2 Al(OH)3 Al2O3+ 3H2O

过量心。的氨 水和

【过渡】由上述反应可知,Al2O3为Al(OH)3失水而得,NaOH那么其化学性质也应该与Al(OH)3类似。【板书】

二、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2、跟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讲解】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与Al(OH)3类似,Al2O3一般也是只与强酸强碱反应。【板书】

三、Al2O3和Al(OH)3物理性质及用途

1、Al2O3: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硬度大(滚珠轴承,玻璃刀),熔点高(耐火材料),冶炼铝的材料。

【教师介绍】名贵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是自然界中以晶体形式存在的氧化铝。

2、Al(OH)3:白色胶状物,几乎不溶于水,能凝聚水中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还可作医用胃酸中和剂。

【教师介绍】

1、明矾电离出的铝离子在天然水中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症与铝的摄入

液,观察 并实

验现 象。

【讨 论】

产生 上述

实验 中现 象的 原

因,通过知识

可能的类推迁涉及移,让学的反生体验化

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的脑、心、肝、肾功应。学规律,能都有损害。如经常吃铝箔包装的食品,喝铝制易 拉罐罐装饮料,或是经常食用铝制炊具做成的饭菜,都会使人的铝的摄入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提升化学学习能力。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课堂小结】 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巩固练习】

1、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讨论由AlCl3溶液或NaAlO2溶液制备Al(OH)3的最佳方法。

【实 验

二】培养学生在实获取信息

验一和初步加的两工信息的支试能力。

管中

分别

加入

盐酸至过量,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产生上述实验中现象的原因。

【讨论】Al2O3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课本】课本58页,归纳出Al2O3的物理性质和相关用途。

【拓展阅读】课本59页,资料卡片,硫酸铝钾。

自主讨论,自我归纳。

八、课后练习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Na++2OH+H2↑ B.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 2AlO2-+H2↑ C.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OH- ══ Al(OH)3↓ D.FeCl2溶液跟Cl2反应:2Fe2++Cl2=2Fe3++2Cl-

2、欲使硫酸铝溶液中的Al3+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所用适宜的试剂是()。

(A)氨水(B)氢氧化钠溶液(C)氢氧化钡溶液(D)碳酸氢钠溶液

3、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使SO42ˉ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Al3+ B、Al(OH)3 C、AlO2ˉ D、Al3+和Al(OH)4.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A. B.Cu2+ C.Al3+ D.Mg2+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7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答案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其他模块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对于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种类的人事,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都已有这方面的认识,比如知道豆类食物中富含蛋白质,水果中含较多的糖类等。如何定性知道这些常见的有机物,可通过实验教学来进行。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等

(2)学会检测鉴定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方法

2.能力方面: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四: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五: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述法 七.教学过程

一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 阅读课本第16页资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地壳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否相同,各元素在地壳和细胞中的含量是否相同,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归纳与结论

1.组成细胞的元素在非生物界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性 2.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不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性 二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主要元素-----鲜重最多------------------------

干重最多-元素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比如缺铁,锌,镁等等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基础知识

1.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的形式存在 2.细胞内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补充: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在看是否含有----元素

各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是有差异的,如禾谷类农作物的种子富含淀粉,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大豆种子富含蛋白质等等

如何知道某种生物组织富含哪种化合物,用实验的方法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还原糖的鉴定

试剂:斐林试剂 分为甲液和乙液 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 使用方法: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现配现用

反应原理: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实验材料 :选择颜色浅,含糖量高的生物组织,比如苹果,梨 蛋白质的鉴定

试剂:双缩脲试剂 分为A液和B液 A液0.1g/ml NaoH

B液0.01g/mlCuSO4 使用方法:先加A液,再滴加B液

反应原理:蛋白质在碱性环境下与CuSO4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脂肪的鉴定 两种方法

1.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2.制成花生种子匀浆,加入试剂检测,观察匀浆的颜色变化 方法一:处理:实验前将花生种子提前浸泡一晚上

切片:将花生种子子叶切成薄片,将薄片展平于载玻片中

染色:向薄片滴加2~3滴苏丹三或者苏丹四染色液,染色3分钟

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染色液,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花生子叶薄片表面的浮色,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镜检结果可以观察到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

实验补充:还原糖的鉴定可以选择西瓜,甘蔗,或是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吗

脂肪的鉴定为什么要洗去浮色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B液不能过量,为什么?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3价和+2价的铁的重要化合物,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2)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3)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2价和+3价铁的化合物的性质,+3价铁的检验 难点: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教学过程

展示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分布图

提问: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铁元素的? 展示人类使用铁的相关图片 问:铁在使用过程中会怎样呢?

问:铁的氧化物有哪些呢?他们的化学式、俗称、铁元素的化合价、色态、水溶性和用途如何呢?

(展示幻灯片:铁的氧化物相关知识表格)板书:

1、铁的氧化物

问: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写出铁的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同学中迅看,随时指导学生书写)

取一个同学的书写结果投影,然后带领全班同学批改

过渡:铁元素的化合价有+2和+3价,那么铁的氢氧化物有几种呢? 问:前面学习了Al(OH)3的制备,那么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如何制备呢? 【实验3-9】

演示【实验3-9】中制备Fe(OH)3(一边演示实验一般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3-9】中制备Fe(OH)2(一边演示实验一般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书写实验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讲解白色沉淀是要制得的Fe(OH)2 问:

1、红褐色物质还是不是Fe(OH)2?是什么呢?

2、Fe(OH)2中的Fe的化合价怎么变化?识别氧化还是被还原了呢?

3、沉淀Fe(OH)2被什么物质氧化了呢?

板书:4Fe(OH)2+O2+2H2O=4Fe(OH)3 【思考与交流】为了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 的白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在学生间走动,聆听学生讨论,并适当指导)【学与问】

1、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那么你能写出他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吗?

【学与问】

2、在学习Al(OH)3时,掌握到不溶于水受热分解成Al2O3和H2O ,判断 Fe(OH)3受热会怎样呢? 板书:

2、铁的氢氧化物(小结)Fe(OH)2 Fe(OH)3 制法 颜色 溶解性 稳定性 与酸反应

【过渡】如果有两瓶溶液一瓶是铁盐溶液,一瓶是亚铁盐溶液,如何区分呢? 【实验3-10】 演示实验3-10 FeCl2溶液 溶液颜色 浅绿色 黄色 滴KSCN后 无变化 变红色

【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别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呢? 板书:

3、铁盐与亚铁盐 1)

Fe3+的检验----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滴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过渡:那么两种价态的离子能否相互转化呢?【科学探究】(书本61页)演示科学探究实验:

在盛有2 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然后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有Fe3+?说明Fe3+与铁粉反应吗?生成什么)

演示科学探究实验:

1、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几滴氯水,又发生什么变化?观察并记录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么有Fe3+?说明Fe2+与氯水反应吗?)

问:从上面的科学探究实验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Fe3+与Fe2+如何相互转化? 2)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思考】

1、实验室如何保存亚铁盐溶液呢?要防止亚铁离子怎样?怎么办呢?为什么呢?

【思考】

2、如何检测亚铁盐溶液中的亚铁离子呢?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为了检验FeCl2溶液是否已氧化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C)A.NaOH溶液

B.铁片

C.KSCN溶液

D.石蕊试剂

2.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的是(C)A.Fe与过量稀H2SO4混合 B.Fe与CuSO4溶液混合 C.向FeCl2溶液中通入氯气

D.过量的铁粉与FeCl3溶液混合 3.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B)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④无水硫酸铜放入水中。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把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铁片溶解,溶液质量增加,但没有气体放出的是(C)

A.稀硫酸

B.CuSO4溶液

C.Fe2(SO4)3溶液

D.AgNO3溶液

5.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的是(D)

A.Fe2O3

B.FeCl3

C.Fe2(SO4)3

D.FeO

《钠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9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和生活用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求欲望。发挥实验的功能,本节课实验较多,开头可以反问:大家都知道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你知道他们能生火吗?提出了违背常识的问题,更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把水滴到脱脂棉上的过氧化钠上,发现脱脂棉着火了,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到此为止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师易如反掌的进入角色,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学完后再接着问,如果真着了火,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最好呢?又引导了碳酸钠个碳酸氢钠的性质上,探讨与盐酸的反应,一气呵成,学生驾熟就轻的完成了他们的性质的学习。再诱导学生如果不慎着火了,燃烧的东西火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比如春节的放的烟火,又引导焰色反应,总之,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线索,把各个内容贯穿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新课以违背生活常识的滴水生火实验引入;讲述灭火器原理引入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将全班分两大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

(二)课堂尾声,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和小苏打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学生活动:对一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10

(1)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大,学习态度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用水点火、用二氧化碳点火实验引入;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实验创新的乐趣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本节课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多个“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重难点突破的成功: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滴水生活、棉花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燃烧等违反生活常识的情境引入,实验设计探究、问题解决与拓展来层层深入落实相关重点,突破难点。

(3)学法的成功:

在本节课里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把握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以生活常识水能灭火引入实验:滴水生火,让学生大胆设想、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4)实验改进的成功:

本节课对书本中的以下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一是Na2O2与水反应。二是 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对比实验。不仅节约时间,同时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在本课中,还增加了一个Na2O2与CO2的实验,将一团包有Na2O2粉末的棉花投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几秒钟内,棉花剧烈燃烧。该实验有力说服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产物中有O2。该实验简单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之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深怕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还很不够。

2、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不强,本节课只能完成课本的基础知识教学,没有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与思考,使教学存在不足。

教学设计###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篇11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上一篇: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下一篇:难忘的网友小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