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2024-06-05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1

《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归类,结合初中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学生对Al2O3等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有所了解,特别是对碱的性质的理解更完整。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交流与类推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Al2O3、Al(OH)3的主要物理性质;

(2)理解Al(OH)3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操作;

(3)认识Al2O3、Al(OH)3的两性,掌握它们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

(2)通过Al(OH)3的制备探究其两性,根据Al(OH)3与Al2O3的关系类推至Al2O3的两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Al2O3、Al(OH)3性质和用途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通过对Al2O3、Al(OH)3两性的探究,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Al2O3、Al(OH)3的两性

四、教学难点:Al(OH)3的制备及两性探究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讲述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学生教 师 活 动

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铝是活泼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而且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今天我们学习铝的化合物,主要是两种——氢氧化铝和氧化铝。

【过渡】实验室没有现存的Al(OH)3,我们如何制备?现提供如下试剂:稀HCl、稀氨水、NaOH溶液和Al2(SO4)3溶液,请讨论制备的原理和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

1、Al(OH)3难溶于水;

2、原理:碱+盐→新碱+新盐 【板书】

一、氢氧化铝

1、Al(OH)3的制备

Al2(SO4)3+6NaOH=2 Al(OH)3↓+3Na2SO4 Al2(SO4)3+6NH3·H2O=2 Al(OH)3↓+3(NH4)2SO4 【教师指导】

1、实验操作的规范;

2、实验现象的表述。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溶液中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沉淀逐渐增多,然后沉淀逐渐溶解至完全。

3、产生现象的结论及原理分析。

4、由铝盐制备Al(OH)3的最佳方法

让学生直 接明确学习的重

点,提高 学习的针 对性。

学生自主

讨论探究,明制备确化学是原

一门实验

理,学科。体

写出验实验与相关理论间的反应融合。的化 学方 程

式。

——加入弱碱。

【板书】Al(OH)3可以溶于类似于NaOH的强

碱,而不溶于类似于氨水的弱碱。

【板书】

2、Al(OH)3的化学性质

【引导】在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的实验中,先沉淀,后沉淀溶解,很明显是Al(OH)3溶于NaOH溶液。

【板书】⑴与强碱的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引导】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都知道Al(OH)3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板书】⑵Al(OH)3+3HCl=AlCl3+3H2O 【讲解】Al(OH)3作为初中认识的碱,其可溶于盐酸。Al(OH)3其溶于类似于NaOH的强碱,生成了可溶的NaAlO2,可认为我们加入的NaOH过量,因此加入盐酸会出现先沉淀,后沉淀溶解的现象。【板书】NaAlO2+ HCl= Al(OH)3↓+ H2O Al(OH)3+3HCl=AlCl3+3H2O 【小结】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一般Al(OH)3只与强酸强碱反应,不与弱酸弱碱反应。【引导】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难溶的

学生 演

培养学生

排。勇于创

新,敢于

发现问

【实题,分析验

归纳能

一】力。在两

支试 管中 分别

加入 10mL 0.5m ol/L

Al2(S O4)溶

与初中知

液,识结合,分别提高学生滴加的学习信

碱,其受热易分解。【板书】⑶受热分解: 2 Al(OH)3 Al2O3+ 3H2O

过量心。的氨 水和

【过渡】由上述反应可知,Al2O3为Al(OH)3失水而得,NaOH那么其化学性质也应该与Al(OH)3类似。【板书】

二、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2、跟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讲解】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与Al(OH)3类似,Al2O3一般也是只与强酸强碱反应。【板书】

三、Al2O3和Al(OH)3物理性质及用途

1、Al2O3: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硬度大(滚珠轴承,玻璃刀),熔点高(耐火材料),冶炼铝的材料。

【教师介绍】名贵的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是自然界中以晶体形式存在的氧化铝。

2、Al(OH)3:白色胶状物,几乎不溶于水,能凝聚水中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还可作医用胃酸中和剂。

【教师介绍】

1、明矾电离出的铝离子在天然水中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症与铝的摄入

液,观察 并实

验现 象。

【讨 论】

产生 上述

实验 中现 象的 原

因,通过知识

可能的类推迁涉及移,让学的反生体验化

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的脑、心、肝、肾功应。学规律,能都有损害。如经常吃铝箔包装的食品,喝铝制易 拉罐罐装饮料,或是经常食用铝制炊具做成的饭菜,都会使人的铝的摄入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提升化学学习能力。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课堂小结】 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巩固练习】

1、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讨论由AlCl3溶液或NaAlO2溶液制备Al(OH)3的最佳方法。

【实 验

二】培养学生在实获取信息

验一和初步加的两工信息的支试能力。

管中

分别

加入

盐酸至过量,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产生上述实验中现象的原因。

【讨论】Al2O3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课本】课本58页,归纳出Al2O3的物理性质和相关用途。

【拓展阅读】课本59页,资料卡片,硫酸铝钾。

自主讨论,自我归纳。

八、课后练习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Na++2OH+H2↑ B.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 2AlO2-+H2↑ C.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OH- ══ Al(OH)3↓ D.FeCl2溶液跟Cl2反应:2Fe2++Cl2=2Fe3++2Cl-

2、欲使硫酸铝溶液中的Al3+完全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所用适宜的试剂是()。

(A)氨水(B)氢氧化钠溶液(C)氢氧化钡溶液(D)碳酸氢钠溶液

3、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使SO42ˉ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Al3+ B、Al(OH)3 C、AlO2ˉ D、Al3+和Al(OH)4.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A. B.Cu2+ C.Al3+ D.Mg2+

5.向100 mL 0.25 mol/L 的AlCl3溶液中加入金属钠完全反应,恰好生成只含NaCl和NaAlO2的澄清溶液,则加入金属钠的质量是().A.3.45 g B.2.3 g C.1.15 g D.0.575 g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2

为了画图方便, 表格中设了一些特殊值, 图像中横坐标和纵坐标都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现配巩固练习供大家参考 (利用图像解题) 。

向100m l A l C l3溶液中滴加N aO H溶液, 产生3.9克白色沉淀, 求原A l C l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从图像上可知原A l C l3溶液浓度应该为两种可能:

(1) 当只生成3.9gA l (O H) 3时, n (A lC l3) =n[A l (O H) 3]=0.05m ol

(2) 当生成A l (O H) 3又被溶解掉一部分时,

对“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Al2O3;Al(OH)3;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实验探究

本节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两性氧化物的性质、Al(OH)3的制取、两性氢氧化物的性质三部分内容。其中,对其重点——Al(OH)3分两个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先以实验探究的方式介绍Al(OH)3的物理性质与制取,第二部分也是以实验的方式介绍Al(OH)3的化学性质,得出“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叫做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针对上述两个大的方面,教材还编排“学与问”栏目,在该栏目中提出“为什么常用氨水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第一部分内容衔接,触动学生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进行一个整体的思考过程,从而巩固Al(OH)3的制备方法,起到了强化知识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时,就了解了胶体这一知识点,为本课时介绍Al(OH)3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接触了Al2O3的知识之后,马上对另外一种两性物质的性质进行重点探究,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即时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对Al(OH)3的学习只是对金属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学习。不管是两性氧化物,还是两性氢氧化物,这都跟之前学习过的强酸、强碱大大的不同,是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教材以这样的编排方式呈现,使学生比较轻松且自然地认识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与严谨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对Al2O3产生兴趣,教师展示了“亚洲之星”蓝宝石和红宝石“卡门露西亚”,从而引出Al2O3的学习,通过对Al2O3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得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胃药——斯达舒,并将其药品说明中的主要成分Al(OH)3标明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新知识用于解释斯达舒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理作用并且进一步深入到对其性质的探究中去。

在学生自学氧化铝的过程中,引入了两性氧化物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思考Al的氢氧化物是否也具有两性。通过这种类比法可以非常顺利地转向对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

在将要学习Al(OH)3性质的时候创设情境——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氢氧化铝,如何选取实验桌上的试剂制备它呢?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得到了绽放,他们随即展开讨论交流,探索制取Al(OH)3的方法。而在Al(OH)3制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自行发现了NH3·H2O与Al(SO4)3能反应,不管试剂滴加顺序如何都可得到白色胶状物质的Al(OH)3,而向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滴加Al(SO4)3溶液却得不到。在Al(SO4)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一开始有沉淀生成,而后来沉淀又消失了。在解决制备问题的同时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Al(OH)3到底具有怎样特殊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Al(OH)3能溶于强碱溶液而不溶于像氨水这样的弱碱。

Al(OH)3能溶于强碱溶液,那它和酸能反应吗?紧接着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组①②均采用Al(SO4)3与NH3·H2O反应制取Al(OH)3,然后实验组①进行Al(OH)3与盐酸的反应,实验组②进行Al(OH)3与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完毕后,两组成员进行交流,从实验结果发现Al(OH)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这与Al2O3中提到的两性氧化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从而得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知识点。

到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都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了解决,从发现问题到方案的设计,再到实施方案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到抽象概念的形成,每个环节其实都是学生在活动,整个过程顺理成章,过渡自然,没有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其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学生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实验成果,培养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此学习方式,不仅完成了对Al(OH)3两性的了解,且轻松自如地理解了“两性氢氧化物”这一化学概念,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4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教学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学习或者授课过程中我也会与之前所学的概念理论建立联系。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回顾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现象,融化的铝不滴落,像是有一层膜兜着,这层膜是什么?为什么融化的铝不滴落?在学生充分的回顾之后,向学生介绍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氧化铝的性质及其氢氧化铝的性质如何,引入新课的学习。此环节采用

温故知新的方式,是为了建立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氧化铝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先播放由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如耐火坩埚、耐火管以及滚珠轴承等材料的图片及氧化铝的物理性质相关资料。并提问:结合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及上述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图片,说说氧化铝都有哪些物理性质?由此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我会进一步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学生根据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可能猜想出氧化铝可以与酸、碱发生反应,紧接着我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氧化铝能同时与酸、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及氧化铝也是两性氧化物的知识。

2.氢氧化铝

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制取烧碱,那么如何制备氢氧化铝呢,能否采用氧化铝与水的反应制取,如果不可以,可以采用何种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铝盐与碱反应来进行制备,但是对于制备时所用的碱的选取,学生不易理解。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直接演示硫酸铝与一水合氨反应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反应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我会借此向学生介绍此为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向学生介绍氢氧化铝的用途。

而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我采取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氢氧化铝分别与酸及碱发生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铝的两性之后,我会进一步让学生回顾思考在制备氢氧化铝时碱的选取问题,以深化对于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对于氢氧化铝受热不稳定的特性,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涉及氢氧化铝的用途,我会给学生呈现氢氧化铝可以缓解胃痛的资料及明矾净水的资料,让学生总结其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工业炼铝的生产方法 篇5

主要原理是霍尔-埃鲁铝电解法:以纯净的氧化铝为原料采用电解制铝,因纯净的氧化铝熔点高(约2045℃),很难熔化,所以工业上都用熔化的冰晶石(Na3AlF6)作熔剂,使氧化铝在1000℃左右溶解在液态的冰晶石中,成为冰晶石和氧化铝的熔融体,然后在电解槽中,用碳块作阴阳两极,进行电解。

全面介绍如下: 《铝的生产加工》

铝在生产过程中有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铝矿石开采-氧化铝制取-电解铝冶炼-铝加工生产。

一般而言,两吨铝矿石生产一吨氧化铝;两吨氧化铝生产一吨电解铝。

(一)氧化铝的生产方法

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很多从铝矿石或其它含铝原料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有些方法已被淘汰,有些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已提出的氧化铝生产方法可归纳为四类,即碱法、酸法、酸碱联合法与热法。目前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只有碱法。

铝土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铝矿资源,其次是明矾石、霞石、粘土等。目前世界氧化铝工业,除俄罗斯利用霞石生产部分氧化铝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氧化铝都是用铝土矿为原料生产的。

铝土矿是一种主要由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或一水硬铝石组成的矿石。到目前为止,我国可用于氧化铝生产的铝土矿资源全部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

铝土矿中氧化铝的含量变化很大,低的仅约30%,高的可达70%以上。铝土矿中所含的化学成分除氧化铝外,主要杂质是氧化硅、氧化铁和氧化钛。此外,还 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钙和镁的碳酸盐、钾、钠、钒、铬、锌、磷、镓、钪、硫等元素的化合物及有机物等。其中镓在铝土矿中含量虽少,但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会逐渐 在循环母液中积累,从而可以有效地回收,成为生产镓的主要来源。

衡量铝土矿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是铝土矿中氧化铝含量和氧化硅含量的比值,俗称铝硅比。

用碱法生产氧化铝时,是用碱(NaOH或Na2CO3)处理铝矿石,使矿石中的氧化铝转变成铝酸钠溶液。矿石中的铁、钛等杂质和绝大部分的硅则成为不溶 解的化合物。将不溶解的残渣(赤泥)与溶液分离,经洗涤后弃去或进行综合处理,以回收其中的有用组分。纯净的铝酸钠溶液即可分解析出氢氧化铝,经分离、洗 涤后进行煅烧,便获得氧化铝产品。分解母液则循环使用来处理另一批矿石。碱法生产氧化铝有拜耳法、烧结法以及拜耳--烧结联合法等多种流程。

拜耳法是由奥地利化学家拜耳(K·J·Bayer)于1889~1892年发明的一种从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一百多年来在工艺技术方面已经有了 许多改进,但基本原理并未发生变化。为纪念拜耳这一伟大贡献,该方法一直沿用拜耳法这一名称。

拜耳法包括两个主要过程。首 先是在一定条件下氧化铝自铝土矿中的溶出(氧化铝工业习惯使用的术语,即浸出。以下同)过程,然后是氢氧化铝自过饱和的铝酸钠溶中水解析出的过程,这就是 拜耳提出的两项专利。拜耳法的实质就是以湿法冶金的方法,从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含硅矿物会引起Al2O3和Na2O的损失。

在拜耳法流程中,铝土矿经破碎后,和石灰、循环母液一起进入湿磨,制成合格矿浆。矿浆经预脱硅之后预热至溶出温度进行溶出。溶出后的矿浆再经过自蒸发降温后进入稀释及赤泥(溶出后的固相残渣)的沉降分离工序。自蒸发过程产生的二次汽用于矿浆的前期预热。沉降分离后,赤泥经洗涤 进入赤泥堆场,而分离出的粗液(含有固体浮游物的铝酸钠溶液,以下同)送往叶滤。粗液通过叶滤除去绝大部分浮游物后称为精液。精液进入分解工序经晶种分解 得到氢氧化铝。分解出的氢氧化铝经分级和分离洗涤后,一部分作为晶种返回晶种分解工序,另一部分经焙烧得到氧化铝产品。晶种分解后分离出的分解母液经蒸发 返回溶出工序,形成闭路循环。氢氧化铝经焙烧后得到氧化铝。

不同类型的铝土矿所需要的溶出条件差别很大。三水铝石型铝土矿 在105℃的条件下就可以较好地溶出,一水软铝石型铝土矿在200℃的溶出温度下就可以有较快的溶出速度,而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必须在高于240℃的温度 下进行溶出,其典型的工业溶出温度为260℃。溶出时间不低于60分钟。

拜耳法用于处理高铝硅比的铝土矿,流程简单,产品 质量高,其经济效果远比其它方法为好。用于处理易溶出的三水铝石型铝土矿时,优点更是突出。目前,全世界生产的氧化铝和氢氧化铝,90%以上是用拜耳法生 产的。由于中国铝土矿资源的特殊性,目前中国大约50%的氧化铝是由拜耳法生产的。

将拜耳法和烧结法二者联合起来的流程称 之为联合法生产工艺流程。联合法又可分为并联联合法、串联联合法与混联联合法。采用什么方法生产氧化铝,主要是由铝土矿的品位(即矿石的铝硅比)来决定 的。从一般技术和经济的观点看,矿石铝硅比为3左右通常选用烧结法;铝硅比高于10的矿石可以采用拜耳法;当铝土矿的品位处于二者之间时,可采用联合法处 理,以充分发挥拜耳法和烧结法各自的优点,达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目前全球氧化铝年产量在5500万吨左右,我国的氧化铝产量约为680万吨。

(二)原铝、铝合金及铝材的生产方法

目前工业生产原铝的唯一方法是霍尔-埃鲁铝电解法。由美国的霍尔和法国的埃鲁于1886年发明。霍尔-埃鲁铝电解法是以氧化铝为原料、冰晶石(Na3AlF6)为熔剂组成的电解质,在950-970℃的条件下通过电解的方法使电解质熔体中的氧化铝分解为铝和氧,铝在碳阴极以液相形式析出,氧在 碳阳极上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逸出。每生产一吨原铝,可产生1.5吨的二氧化碳,综合耗电在15000kwh左右。

工业铝电解槽大体上可以分为侧插阳极自焙槽、上插阳极自焙槽和预焙阳极槽三类。由于自焙槽技术在电解过程中电耗高、并且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所以自焙槽技术正在被逐渐淘汰。目前全球原铝年产量约为2800万吨,我国的原铝年产量约为700万吨。

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6

一:找出并记录两节示范课设计的教学板块、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视频一

 板块一:钠的重要氧化物及其性质

 任务一:认识过氧化钠跟水的反应

 活动一:观看滴水生火实验

 活动二:分析滴水生火的原因和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产物

 活动三:观察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及产物检验的实验,得出反应产物  任务二:认识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

 活动一:观看吹气生火实验

 活动二:分析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 活动三:完成反应方程式

 任务三:比较氧化钠跟过氧化钠的性质

 活动一:从化学式比较

 活动二:从氧化钠跟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比较  活动三:过氧化钠的应用

 板块二:重要的钠盐及其性质

 任务一: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活动一:从外观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任务二: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活动一:观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 活动二:观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实验  活动三:观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氯化钙反应的实验  活动四:观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实验

(二)视频二:  板块一:钠的化合物(课题)

 任务一:认识过氧化钠

 活动一:观看滴水生火实验

 板块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 任务一:对比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 活动一:设计试管实验

 活动二:分组完成实验,检验产物  活动三:讨论实验现象

二、分析两节课的教学方式

视频一中的老师主要采取了演示实验式教学,教师独自在讲台上完成多项实验,动作干净利落,操控性比较强,对教师自身有很大提升,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演示实验中看到实验现象,但只是远距离进行观察,缺乏自身体验。而且由于教师所做实验多,时间控制较紧,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会给学生带来些许压力。

铝的历史与传说 篇7

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aluminum一词就是从古罗马语alumen(明矾)衍生而来的。

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一顶比黄金更名贵的王冠——铝王冠。他戴上铝王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拿破仑三世在举行盛大宴会时,只有他使用一套铝质餐具,而他人只能用金制、银制餐具。即使在化学界,铝也被看成最贵重的。英国皇家學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在他的小说《怎么办》中写到:终有一天,铝将代替木材,甚至可能代替石头。看,这一切是多么奢侈,到处都是铝。

我们都知道地壳中最丰富的金属是铝,它占整个地壳总质量的7.45%,仅次于氧和硅,位居金属元素的第一位,是居第二位的铁含量的1.5倍,是铜的近4倍。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8

主备人:祁培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与分子、原子元素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2.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表示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原子构成知识的初步了解,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注射器、烧杯、滴管、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醋酸等

【教法设计】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体现生命化课堂应有的良好氛围和收效,培养学生自愿获取知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激情引入〗

(师)使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慢慢地滴加水,烧杯中的水由无到有,由少成多。同学们,大家虽然刚接触化学不久,但你们的化学知识就象烧杯中的水已经由无到有,希望大家经过一年的学习,使你们的化学知识积少成多。如果老师继续往烧杯中滴加水,最终会把整个烧杯装满。可见这一杯水是由一个个小水滴构成的。可是大家想一想每一滴水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一滴滴的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师)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分子、原子、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理顺网络〗(师)请小组讨论归纳这部分知识都包含哪些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小组代言人)回答上述问题:分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物质的分类、元素的概念、单质及化合物的涵义等。

(多媒体)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多媒体投放分子、原子、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间的知识网络图。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呢?(生1)打开醋瓶子盖儿,能闻到酸味儿;(生2)在花园附近能嗅到花香;

(生3)把红墨水滴到水杯里,很快就会扩散,整杯水都会变红; ……

(师)你知道怎样能加快分子的运动吗?(生1)加热;(生2)搅拌;

(生3)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师)加热后,醋酸很快由液态变成气态,说明什么?(生)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也增大。

(问)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师)请同学们拿起注射器,使前端管口抵在手上,将其密封好,然后推动活塞,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生)分子之间有间隔增大气压,分子间隔变小;减小压强气体分子间隔增大。

(多媒体)如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请问从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生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生4)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生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师)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师)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又如何加以区分呢?

(生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生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如果由同种原子构成是纯净物;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则为混合物。

(师)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1)蔗糖是纯净物,只含蔗糖分子;水是纯净物,只含水分子;而蔗糖水是混合物,因为里面含有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两种不同的分子。

(生2)铜丝是由铜原子构成,是纯净物;黄铜是由铜原子和锌原子构成,是混合物。(师)请判断下列物质哪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①冰水混合物②洁净的空气③氮气④氯酸钾⑤碳⑥二氧化硫(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典例剖析〗

例1.海洛因是我国政府命令严禁的毒品,其化学式是C21H23NO5,它是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海洛因分子中共有

几个原子。例2.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求铁的相对原子质量。(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谈谈收获好吗? 〖学能展示〗

1.下面是几种粒子构成,试分析共表示几种原子?几种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6

6 7

11

12

7 6

《钠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9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和生活用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求欲望。发挥实验的功能,本节课实验较多,开头可以反问:大家都知道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你知道他们能生火吗?提出了违背常识的问题,更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把水滴到脱脂棉上的过氧化钠上,发现脱脂棉着火了,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到此为止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师易如反掌的进入角色,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学完后再接着问,如果真着了火,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最好呢?又引导了碳酸钠个碳酸氢钠的性质上,探讨与盐酸的反应,一气呵成,学生驾熟就轻的完成了他们的性质的学习。再诱导学生如果不慎着火了,燃烧的东西火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比如春节的放的烟火,又引导焰色反应,总之,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线索,把各个内容贯穿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新课以违背生活常识的滴水生火实验引入;讲述灭火器原理引入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将全班分两大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

(二)课堂尾声,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和小苏打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学生活动:对一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10

人教版课标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之铁的重要化合物中的Fe2+与Fe3+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和应用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知识;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并且以Fe2+为例,深刻体会物质所处条件不同,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表现能力不同。

2.从“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书本知识——→实验探究——→生活回归,通过对“印刷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探讨,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问题,推测问题,自主设计、小组合作、动手体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3.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真正的领悟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并且在物质化学性质的探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辨证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理解Fe2+与Fe3+的性质,并能够进行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中对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以及结论的获得;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用品(每组5人,按10组准备):

药品:FeCl3溶液、FeSO4溶液、H2O2溶液、KSCN溶液、铜粉、铁粉、NaOH溶液、稀HCl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KMnO4溶液、FeSO4晶体、铁钉、甲苯、稀硫酸、浓硫酸、浓硝酸

仪器:小试管(10只/组)、药匙(2把/组)、小烧杯、胶头滴管(长、短各一)、点滴板(9孔以上)、废液缸。

2.教师演示用:计算机废弃的主板一块。

3.实物投影仪、大屏幕、投影机、电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

介绍普通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提出分析时存在的问题。

倾听、思考、提出问题(令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引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的欲望

指导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猜测的方案,利用现有的条件制定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问题,推测问题,自主设计、小组合作、动手体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集中评议,得出合理、可行的方案

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见解

巡视、实验的指导

学生利用实验探究问题

组织评价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进行评议

学生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

形成结论

得出是三价铁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将铜溶解下来,并将其氧化性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表中排序,总结与其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物质

学生参与,总结发言

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利用课题,引出Fe2+,演示将FeSO4晶体直接溶于水,而没有得到纯净FeSO4溶液;直接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而没有得到白色的Fe(OH)2沉淀,设疑,难道这样配制不可以吗?引发学生思考。

你能制出较纯净的Fe(OH)2沉淀吗?

观看、再次思考并积极讨论

再次指导学生探究

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

组织评价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进行评议

学生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

形成结论

得出是二价铁具有强还原性,易与氧化剂如空气中氧气反应,且,碱性条件下还原性更强。并得出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方法

学生参与,总结发言

布置研究问题

苹果生锈原因是由于“Fe2+”转化为“Fe3+”所至吗?

学生思考讨论

将学生引领进入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形成练习

铝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篇11

2016-01-13 09:43 29次

共1课时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 高中化学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铝与酸、碱反应。

3重点难点

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铝的重要化合物

课题2 铝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氧化铝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铝土矿、刚玉、红宝石和蓝宝石虽然名称各异,其形态、硬度、性质、用途也不相同,贵贱更是相距甚远,但是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却都是氧化铝。

目前世界上用拜耳法(1888年奥地利科学家拜耳发明)生产的氧化铝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氧化铝大部分用于冶炼金属铝。其基本流程如下:将铝土矿粉碎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渍,可获得偏铝酸钠溶液;过滤去掉残渣,将滤液酸化可析出氢氧化铝沉淀;将沉淀洗净并分离出来,在950~1200℃的温度下煅烧,可得到氧化铝,高温下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

工业上氧化铝除了用作冶炼铝的基本原料,还可以用于制各种耐火砖、耐火管,以及耐火坩埚等耐高温实验仪器;刚玉粉可用作磨料,抛光粉、阻燃剂,高温烧结的氧化铝,称人造刚玉或人造宝石,可制造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钻石。

氧化铝的组成虽然都一样,但结构却比较复杂,性质也不尽相同。如α型氧化铝不溶于水和酸;γ型氧化铝是氢氧化铝在140~150℃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工业上也叫活性氧化铝,不溶于水,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将它加热至1200℃就全部转化为型α氧化铝。1.从材料可知,氧化铝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2.氧化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活动二: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完成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1.向盛有一定量氯化铝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将反应后的物质分为两份 2.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

3.向实验1的另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现象

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

1.请你应用下列提供的试剂,写出4种可以生成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试剂:Al2(SO4)

3、NaAlO2、NaOH、NH3·H2O、CaCO3、HCl 2.分析上述4个方案,你认为制取氢氧化铝的哪些方案比较合理,说明理由。3.若用铝单质、NaOH溶液、稀H2SO4制备Al(OH)3,通常选择下列制取路径: Al NaOH H2SO4 NaAlO2 Al2(SO4)3 Al(OH)3 提示:Al3++3AlO2—+6H2O==4Al(OH)3↓

⑴该方案中,第一步为Al分别与NaOH、H2SO4反应,该如何分配Al在这两个反应中的比例? ⑵你认为该方法与2中筛选的方法相比,还有什么优点? 活动三:构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阅读教材“铝的重要化合物”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找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加以描述。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铝的重要化合物

课题2 铝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铝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2.了解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氧化铝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铝土矿、刚玉、红宝石和蓝宝石虽然名称各异,其形态、硬度、性质、用途也不相同,贵贱更是相距甚远,但是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却都是氧化铝。

目前世界上用拜耳法(1888年奥地利科学家拜耳发明)生产的氧化铝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氧化铝大部分用于冶炼金属铝。其基本流程如下:将铝土矿粉碎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渍,可获得偏铝酸钠溶液;过滤去掉残渣,将滤液酸化可析出氢氧化铝沉淀;将沉淀洗净并分离出来,在950~1200℃的温度下煅烧,可得到氧化铝,高温下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工业上氧化铝除了用作冶炼铝的基本原料,还可以用于制各种耐火砖、耐火管,以及耐火坩埚等耐高温实验仪器;刚玉粉可用作磨料,抛光粉、阻燃剂,高温烧结的氧化铝,称人造刚玉或人造宝石,可制造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钻石。

氧化铝的组成虽然都一样,但结构却比较复杂,性质也不尽相同。如α型氧化铝不溶于水和酸;γ型氧化铝是氢氧化铝在140~150℃的低温环境下脱水制得,工业上也叫活性氧化铝,不溶于水,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将它加热至1200℃就全部转化为型α氧化铝。1.从材料可知,氧化铝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2.氧化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活动二: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完成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向盛有一定量氯化铝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将反应后的物质分为两份 2.向实验1的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

3.向实验1的另一支试管中先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过量;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现象

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

1.请你应用下列提供的试剂,写出4种可以生成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试剂:Al2(SO4)

3、NaAlO2、NaOH、NH3·H2O、CaCO3、HCl 2.分析上述4个方案,你认为制取氢氧化铝的哪些方案比较合理,说明理由。3.若用铝单质、NaOH溶液、稀H2SO4制备Al(OH)3,通常选择下列制取路径: Al NaOH H2SO4 NaAlO2 Al2(SO4)3 Al(OH)3 提示:Al3++3AlO2—+6H2O==4Al(OH)3↓

⑴该方案中,第一步为Al分别与NaOH、H2SO4反应,该如何分配Al在这两个反应中的比例? ⑵你认为该方法与2中筛选的方法相比,还有什么优点? 活动三:构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元素及其化合物;三维目标;探究研讨

从高一必修1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必修1)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它是高一的一条拦路虎,更是高三总复习一大难题,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效教学非常必要。

一、新课标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虽广东、江苏、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已先行实施,但在我省实行新课程至今才两轮,认真总结和反思,结合各教师的“抱怨”,我认为,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解不透

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是简单的教材结构调整,对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变革精神没有真正领会。

沿用老教材的罗列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期望学生能将满堂灌的内容尽收脑海。

结果却背离了新课程教学课标与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削减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思维――探究、研讨式教学对长期的应试教学形成思维定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时间不足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其中必修1包含了高中阶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所有知识,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而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内容相应拓宽,加强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修1和必修2教材增设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及“概括・质疑”等活动性栏目。

因此,在每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以上内容,并让学生能在比较系统地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清楚各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相关知识,时间明显不足。

结果势必:教师的“教”达不到新课程教学的探究式模式和灵活的引导激发式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不能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无从实现,更不用说实现方法与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样,为高三总复习埋下隐患,因为知识的繁、杂、多、生疏,高三的复习课犹如炒夹生饭,无论你怎么烹饪依然熟不透,匆匆忙忙的,好象上新课,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在案例分析中探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下面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新旧授课模式的对比、评课、反思来尝试体验新理念和具体实施策略。

课例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 第一节 镁和铝(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镁和铝”

【引入】开门见山的提出课堂内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镁和铝

物理性质:

相似点和不同点

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跟非金属反应

2、与酸

3、与碱

4、与某些氧化物

5、用途

三、反思

以上课例展示的是一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传统的新课。

以上的结构看起来象是在“编制一张绝妙的网,不管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它们之间严谨的关系利用课堂40分钟,按一定的程序慢慢的输入学生的数据库。

学生被动地听课与笔记,观看实验,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当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大脑毕竟不象电脑,它没有存储功能可以过耳过目不忘。

所以实际所达的效果远远没有预期的好,往往只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些实验中的精彩片段或讲解中有特色的一小部分知识点。

在练习和作业中,无法回忆起知识点,就更别谈灵活应用与创新了。

课例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鲁科版 必修1

第四章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第1课时)

1、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铝与铝合金”

【联想.质疑】先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图片产生兴趣后,对本节内容产生求知欲

【交流.研讨】讨论:

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具有的哪些性质有关?

【师】展示铝样品,并引导学生归纳。

【生】总结

【观察.思考】[实验1]铝在氧气燃烧,观察现象

[实验2]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反应

【师】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过程所用的药品,描述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生】讨论和交流,利用氧化还原知识,书写反应方程式

【师】引导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

【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师】思考能否用铝Al与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浓HCl、稀HCl制氢气?

【生】(以旧知识为生长点)快速回答:常温下,铝在浓硝酸和浓硫酸中发生钝化,不能制备氢气。

【师】追问其他几种酸的情况,结合实验。

【生】观察: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得氢气

写出方程式:(略)

综上推出: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单质都不能制氢气,因为它具氧化性。

浓盐酸因其易挥发,与活泼金属反应无法制取氢气。

【师】总结归纳:

可以选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

反应特点:①与氧化性的酸(硝酸)反应无H2 ②与非氧化性酸(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H2

③与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常温下)

【生】学生探究讨论发现这不仅是铝还是镁和铁等活泼金属单质的通性(铁在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中也发生钝化)。

预习发现铝的特殊性在于:

它不仅有上述性质,还能与碱溶液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四羟基合铝酸钠)

【师】总结铝为唯一一种两性金属单质。

既能跟酸反应也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且都生成氢气。

【生】由实验和探究联想到现实生活关于铝的用途:制各种合金、飞机汽车、导线、铝锅炊具、铝泊包装等。

其中与食物直接接触的用途应尽量限制用量。

因为文献查阅显示:长期服用会造成体内铝的积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

【师】谈自己的看法,并布置课后预习与思考: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继续……)

2、反思

课例2与传统教学不同,既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又是一堂阶段性的复习总结归纳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回顾了前面章节和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还对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等必修1重要考点进行了巩固。

以旧的知识为生长点,引出了新知识铝与其他活泼金属单质具有的相同点,同时学了铝的特性,它有其他金属所没有的两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归纳总结,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发散的思维又得到适当的收敛。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探究理念,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新课与复习课、训练课很好的融为一体。

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和枯燥的讲解,显得意味深长。

三、启示

对以上两个课例,考与学的效果迥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差异。

前者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清晰的讲解下获取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由此获取全面的知识。

但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慢慢地散失学习的兴趣。

而课例2则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理念,由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辅以教师适时引导和归纳总结,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教与自己主动的学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得到尽可能发挥,达到的效果自然要比前者好得多。

对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其思想内涵是结合生产、生活、环境问题,通过丰富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各阶段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和探究配合教师的引导、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在以上学习的程序中,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巩固高一必修课程的几个重要工具: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的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说新的知识,高一级的知识是以原有的旧知识为生长点,延伸学习的。

当然,鉴于以上提到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首先得着眼于课标,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容量,把删去的或在新课程标准中不要求的内容随意的增加到课堂教学中,认为教得越多越好,结果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削减学习的兴趣。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在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把握好度与量;加强课堂驾驭的技巧,极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探究研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在新高考中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 唐爱党.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2] 陈露春.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3] 王 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包朝龙.任志强.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微探[J].化学教育,2008,(4):13-16.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7]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有效性的策略【2】

【摘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其牵涉的内容较多,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文章阐述了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方法,即在教学中从纯粹的知识归纳转向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 分类观 转化观 氧化还原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应“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了 H、C、N、O、Si、S、Cl、Na、Al、Fe、Cu、Mg等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当前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以某一族的典型元素为代表,进而复习该族元素的通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常常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记忆难度较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上一篇:班级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焦裕禄事迹心得体会(李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