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

2024-09-27

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共10篇)

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 篇1

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学时。属于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化合物作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了解多彩世界、体会化学魅力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第一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念的生动体现,是第二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具体应用,为必修二中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铝及其重要化合物含量丰富、用途广泛、性质独特而在元素化合物中占有不可替代的显著地位。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形成并能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B、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并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C、掌握Al(OH)3的制法 D、了解明矾净水的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意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通过比较归纳、讨论概括、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

重点:氧化铝的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及氢氧化铝的两性的理解。难点:氢氧化铝的制取和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上一节学过铝单质的性质,初步了解铝有那些化合物,这节课将对这些化合物经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在高中这一节初步接触物质的性质,学会学习的方法,物质的性质应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已经所了解,这节课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第二章离子反应的基础上可以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根据离子方程式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而在这之前学过铝具有两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两性就比较容易,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之前会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为这一节实验提供了条件。

三、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我积极响应新课改提倡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教法:根据认知冲突理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保留原有的知识结构,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关键在于设计能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和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通过Al2O3和Al(OH)3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使学生发现有些氢氧化物还能和碱反应,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

学法:以往,学生已养成比较重视结论(方程式,产物类型,反应现象等)的习惯,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注意不够,不善于探究。基于这一点考虑,我鼓励学生大胆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探究和认知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旧引新,由旧带薪”的方法引入新课:观察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回忆金属活动顺序表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通过复习既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又用引出了新课,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所以研究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十分重要,从而引入课题铝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铝的教学:

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58页及展示Al2O3,让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老师再做归纳总

过渡:氧化铝具有这些物理性质,那么它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在学习其化学性质之前,请学生首先回顾我们做过的两个实验,铝片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注意回忆其细节

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后,是否立即产生气泡? 学生:并未立即产生气泡,而是过一会才产生气泡。教师追问:既然有一层氧化膜阻挡了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那么为什么一会又有气泡产生了呢?请同学大胆猜测

学生回答:铝表面的氧化膜可能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教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会让两位同学演示氧化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写出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由铝的两性引出氧化铝的两性,并总结出两性的含义。

四、氢氧化铝的教学: 过渡:由铝、氧化铝的两性引发学生思考氧化铝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并通过实验探究是否有两性;

设问:如何在给出的药品中制取氢氧化铝? 教师:引导学生碱+盐 新碱+新盐

同学讨论交流,细化操作步骤,总结出制取少量氢氧化铝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得出的方案:方案一:硫酸铝溶液+氨水;方案二:硫酸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再让学生做实验3-7并总结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接着再学生做实验3-8,通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由氢氧化铝溶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来突破氢氧化铝具有两性的理解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方案一即用氨水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最后由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教师:讲解氢氧化铝的不稳定性,接着,我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的资料卡片,并讲解明矾净水的原理

交流:先让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我再来进行全面的总结。

五、板书设计

铝的重要的化合物

一、氧化铝(两性氧化物)Al2O3+6HCl=2AlCl3+3 H2O Al2O3 + 2NaOH= 2NaAlO2 + H2O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

二、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

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SO4(氢氧化铝的制备)Al(OH)3 +3H+ = Al3+ + 2H2O Al(OH)3 + OH-= AlO2-+2H2O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两性氢氧化物。

三、明矾 KAl(SO4)2==K++Al3++2SO42-

课后反思

1、在分组讨论后,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自主探究的实验简单、自主探究空间不够充足

3、重视动态知识建立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 篇2

为了画图方便, 表格中设了一些特殊值, 图像中横坐标和纵坐标都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现配巩固练习供大家参考 (利用图像解题) 。

向100m l A l C l3溶液中滴加N aO H溶液, 产生3.9克白色沉淀, 求原A l C l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从图像上可知原A l C l3溶液浓度应该为两种可能:

(1) 当只生成3.9gA l (O H) 3时, n (A lC l3) =n[A l (O H) 3]=0.05m ol

(2) 当生成A l (O H) 3又被溶解掉一部分时,

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节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探究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结构上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化学1》第三章,是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理念的生动体现,是第二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等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为必修二学习元素周期表理论提供了感性材料。是知识过渡的桥梁,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

从意义上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将合作的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我由旧引新,以旧带新,从已知、未知、想知、能知、怎么知四个方面来剖析我的教学对象。

已知: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金属氧化物的性质,铝单质性质,离子反应等知识。因此学生已具有在深入研究铝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基础。在能力储备上,本节课设计的探究实验操作是试管实验,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能够做简单的离子鉴别,为本节课提供了优势条件。

未知:但是,学生不知如何从物质的酸性,碱性过渡到两性。

想知:于是,化合物两性的概念。

能知:本班学生处于高中一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推理分析能力,能积极参与讨论。

怎么知:观看微视频,情景导读、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但学生在学习中将前后知识点横向整合、从具体知识迁移至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有待提高。所以本课将侧重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希望达到的三维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和氢氧化铝的制法,增强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课堂利用微型仪器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化合物的两性,感受辩证思维在化学中的应用。

b.通过对油条中铝离子的检验探究,养成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

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铝的化合物的所有性质,所以需要有所侧重,于是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立为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因为两性的概念抽象难懂,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立为两性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节课的重难点,那如何帮助、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下面我将阐述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

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我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法、情景导学法、实验探究法有机的结合,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手、眼、思维都活跃起来,提高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在了解了学生情况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主动对新知进行建构。目的是实现以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四、分析教学程序

一堂精彩成功的课,往往还离不开教师的用心设计。本节课我采用的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充分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课前自主下载观看微视频,实现知识的传授,在课堂和课后内化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前学习

在上课之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该课程的微视频以及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的主要内容是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以及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并完成相应的知识检测练习,如果遇到问题,则可通过qq群与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而作为指导者的我们则将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课中学习

本节课我将通过复习微课,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启发过渡,在线检测这五个环节来组织我的教学。

环节一、复习微课

在复习微课环节中,先是通过以下两道习题来检测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分析,实现解题,答疑的双边互动。

环节二、情境导入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于是我将展示学生熟悉的薯片,油条等图片,激发他们体验生活,求知的欲望。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他们知道制作薯片时需要加入了膨松剂,而一般的膨松剂都含有铝离子。此时我抛出问题,既然薯片中含有Al3+,能不能根据微课中的知识,设计较多的实验方案验证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高涨,我要学的心理强烈。

环节三、实验探究

于是,学生明确了接下来将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方案验证薯片中的Al3+

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出尽可能多的验证方案。接着我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手上的微型实验仪器,利用给出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实验过后,我让各小组学生派代表上来总结他们组的实验方案及现象。学生总结出来的检测方案大概有以下四种,方案一,往配制好的薯片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刚开始有沉淀产生,随着氢氧化钠的增加,沉淀溶解了。方案二,往配制好的薯片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有沉淀产生。方案三则是在方案一同学的基础上通入CO2,发现又有沉淀生成。而方案四的同学则是在方案二同学的基础滴加盐酸,发现沉淀溶解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方案之后,抛出问题,虽然大家都成功地验证了薯片中的铝离子,那如果你是一名小化学家,能不能根据实验操作的简约性以及实验现象的可视性评价哪种为最佳方案呢?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方案一为最佳方案。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所测薯片中含有Al3+

此时,我向学生展示摄入过量的铝离子会导致老年痴呆的科学报道,启发学生吃薯片时应适量,不能过量食用。

接着我引导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得出各离子间的相互转化,并引导学生写出各方案的反应方程式后,总结出各物质间的比例关系。

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明确探究问题——查找资料——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模式。由旧引新,以旧带新,步步引导,层层推进,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环节四、启发过渡

突破重难点之后,再来解释生活中的其它应用,启发学生过渡到生活中常见的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体现STSE教育理念。

环节五、在线检测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在本节课的尾声,我将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检测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再由学生自我评价,完成教与学的双边工作。

课后学习

所以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考纲的要求,我将布置两道作业,一道是传统型,一道是研究型,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以下探究活动“氢氧化铝作净水剂的原理”,通过生活问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

五、板书设计分析

板书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直观的表达艺术。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梳理了整节课的主线,主板书列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副板书记录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综合理解,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特色

铝的化合物说课课件 篇4

一、背景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素养。这五个方面不可分割,互相联系渗透,在不同知识点中各有侧重。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些都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探究实验,和铝单质、钠的化合物比较的方式,启发思维,突出共性和特性,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Al2O3的物理性质,了解Al2O3和Al(OH)3的用途。

(2)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和金属钠的比较,体会Al2O3和Al(OH)3的独特性质;

(2)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分组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分析,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钠的化合物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启发、诱导、观察、动手及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Al(OH)3 的两性及Al(OH)3实验制取方法

四、课前准备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引入】

金属铝是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是却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使用最晚,是因为它比较活泼,总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大家可以看图片红宝石、蓝宝石,其实他们就是铝的化合物。

【ppt图片展示】

图片红宝石、蓝宝石

【启发、引导】

1.大家回忆咱们前面学习金属钠的化合物主要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什么是酸性氧化物?

3.金属铝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说明铝是什么元素?分别反应生成什么?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铝的氧化物Al2O3

【指导阅读】课本P58第一段文字,说明铝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总结】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可作耐火材料,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教师补充、PPT图片展示、氧化铝粉末实物展示】

1. 白色粉末固体。

2. 难溶于水,和前面的氧化钠不同。

3. 熔点高在第一节燃烧铝箔的地方已经有所体现。

4. 硬度大到仅次于金刚石,有些磨刀石上面写着刚玉,其实就是氧化铝,机械表等轴承材料都应用了氧化铝的硬度大。

5. 大家看到的图片上的红宝石蓝宝石珠宝饰品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成分其实就是氧化铝,只是其中掺杂了有色杂质。

6. 有关铝的冶炼咱们在后面还要学习,主要涉及活泼金属冶炼原理。

【强调】如果大家在高考题中碰到推断题,有“耐火材料、硬度大、熔点高”这些字眼,就可以确定是氧化铝。

【过渡】下面咱们共同探讨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启发、引导】

1. 根据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推测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 我们前面学习的金属铝能和强碱反应,强调是强碱,本来大多金属、金属氧化物是不和碱反应的,现在要反应,那就得是强的才行,咱们根据铝的反应大胆的推测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PPT展示】氧化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强调】

1.氧化铝不能拆;生成的含三价铝的盐叫铝盐;偏铝酸钠的电离

2.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们把它叫做两性氧化物。

【总结】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启发、过渡】

1. 氧化钠的水化物是什么?氧化铝的水化物呢?

2. 我们可否用氧化铝溶于水来制取氢氧化铝?

下面我们来学习铝的.氢氧化物Al(OH)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7 在试管里加入3mL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振荡,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观察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氨水不拆;最后还需化简。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实验3-8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滴加盐酸,另一支试管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描述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

1. 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沉淀不能拆

2.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分析:把氢氧化铝当做酸,为铝酸,不稳定失水成为偏铝酸。

【总结】氢氧化铝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学生探究实验、观察】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向其中滴加氨水直至过量。

【描述现象】

【思考】制取氢氧化铝是用氨水好还是氢氧化钠好?

【教师演示实验】

1.将实验3-8反应后的两种产物混合,振荡,观察现象。

2.向Al(OH)3与NaOH反应后溶液再滴加HCl,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描述现象】

【结论】

1. Al3+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2. H+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过渡】

这些内容咱们在后边再做详细探讨

【补充】

Al(OH)3受热分解 2Al(OH)3==Al2O3+3H2O

【说明】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K、Ca、Na的氢氧化物可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可与水化合),热稳定性好,其它金属的氢氧化物均难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化合),且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后面咱们会接着学习的铁也有这个性质。

【指导阅读】

课本59 页资料卡片

1.了解明矾

2. 描述明矾的用途。

【PPT展示】斯达舒主要成份为Al(OH)3治疗胃酸过多

【引出】Al(OH)3的用途

【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铝Al2O3

俗称:刚玉,红宝石、蓝宝石主要成份

1.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

2.作用

耐火材料,工业冶炼金属铝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6H+ =2Al3++3H2O

Al2O3 +2OH-==2AlO2- + H2O

二、氢氧化铝Al(OH)3

1.制备: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 SO4

2.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Al(OH)3 +3 H+ ==Al3+ + 3H2O

Al(OH)3 +OH-==AlO2- + 2H2O

3.用途:中和胃酸过多,净水

七、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B.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C.氢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氨水反应

D.氧化铝坩埚不能用于熔融烧碱

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化合物是( )

Al Al2O3 Al(OH)3 NaHCO3

A. B.

C. D.

3.实验室里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 D.氨水

4.下列变化不可能一步实验直接完成的是

A.Al(OH)3——Al2O3

B.Al2O3—— Al(OH)3

C.Al2O3 ——AlO2-

D.Al(OH)3 ——Al3+

八、教学反思

钠的重要化合物最后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钠的重要化合物》(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上一节钠的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Na2O2的性质;②Na2CO3与NaHCO3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应用。②通过实验探究,比较Na2CO3、NaHCO3的性质,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能够根据Na2CO3、NaHCO3的性质差异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②学生能够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做出正确分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学方法:

我结合知识内容和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二)、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目的激发兴趣,增强直观性)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及分组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本节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从生活实际出发,先初步认识物质,后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最后根据性质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作用,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金属化合物研究的一般顺序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其中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初中已经研究过,这里不再赘述,主要研究的物质是: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主要研究的是他们的化学性质,及共同的物理性质:焰色反应。具体教学环节:

环节一: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虽然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化学物质,但是学生却很少关注这些物质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环节的设计上我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很熟悉的化学实验室讲台的照片,询问学生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放细沙。使学生产生疑惑,后演示实验:滴水生火,学生配合实验:用细沙扑灭。鲜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实验的剧烈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这个环节产生认知冲突:水是用来灭火的,为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水却是用来点火的呢?这样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金属钠着火要用细沙扑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场视觉盛宴带来的震撼也促使学生迫不及待的要揭开过氧化钠的神秘面纱。在碳酸钠、碳酸氢钠、焰色反应的教学环节,我首先设计图片展示

1、食品:馒头、油条

2、药品成分:胃药

3、泡沫灭火器

4、玻璃制作的原料

5、水泥制作的原料

6、侯氏制碱法

7、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的焰火燃放。从生活常识引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介绍侯氏制碱的事迹及原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环节

二、演示实验理论预测

1、在学生观看了滴水生火的实验及用细沙灭火的实验后,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结合质量守恒、氧化还原的原理进行方程式的理论预测。

2、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推测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环节

三、实验探究验证结论 在这个环节先是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理论预测→方案设计→操作记录→现象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提供实验仪器及药品,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

通过探究一,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通过真切的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掌握Na2O2与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

探究二:设计实验验证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小组合作完成)根据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后提供多组实验仪器及药品,小组主选择实验仪器,在均完成目的的前提下,比较三组实验的优劣。

探究一只是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仪器及药品设计具体的步骤,涉及的范围只是组内四名成员之间的交流。而探究二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提供了三组仪器,学生可根据自己组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方案的仪器。由于组与组之间选择的仪器可能不同,每组同学要想比较出三种仪器的优劣就必须要组与组织间交流,这样学生合作的程度加深了,讨论内容的难度、广度也加深了,通过探究二的完成,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在探究二完成的基础上,介绍侯氏制碱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探究二知识的升华。环节

四、提升拓展 回归生活

1、性质对比

采用列表法对比研究两种物质的性质。以学生熟悉的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法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也不是逐个物质介绍,而是相对集中学习,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加以叙述。使得比较琐碎的化学知识形成系统,一目了然。

2、学生根据过氧化钠的性质推测其用途 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推测其用途

介绍碳酸钠的主要工业用途为第四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某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做焰火材料。

通过用途的介绍,使学生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并让学生感觉到书本知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它与人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研究身边化学事物的热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意图:①美观、工整 ②突出重点,明确要掌握的内容③体现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

插花课件说课 篇6

插花课件说课

《插花》主要介绍了插花的制作方法,它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缤纷多彩,进行美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美,创造美。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习简单的插花方法,又掌握初步的插花技能,对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其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鉴赏创新能力的好教材。重点准确把握插花的艺术性。难点是熟练把握插花的技巧。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动开放、扎实而有效的劳技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实施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教什么?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通过某一具体项目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达到的审美能力,特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插花的一些知识:花名、花语、插花需要的工具、插花方法等。2、能力目标: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领,会设计并制作插花。3、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卫生保护的教育。

二、怎样教?

(一)、做好学前准备:插花虽然很常见但学生可能未曾注意。为了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我精心挑选好工艺精美的插花图片制成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音、形、色、动的优势,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活动。当然也准备了本节课所需的器具。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用精彩的活动吸引学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原本枯燥的制作方法的训练生动活泼起来。为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2分钟)我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城市、居室、婚礼中的鲜花课件,目的是使他们感受那绚丽多彩的鲜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当时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插花的动机,引出课题并板书“插花”。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大约30分钟)

(1)、让学生了解插花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经过构思,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2)、了解世界上有两种插花形式,一是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优美的线条,使用的鲜花不多,但插几枝就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注重色彩的渲染、装饰丰茂,形式多为几何体,多数讲究对称的插法,有容荣华贵之态。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欣赏几种插花作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东西方更多形式的插花作品,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

(3)、生生间进行花语知识交流。在创作中,只有了解了花语,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一些花语,让他们交流搜集来的信息,为插花时立意构思做好铺垫。如: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大团圆;又如玫瑰花象征着热情、友情等。

(4)、教师演示插花创作。

①让学生认识插花的工具和花材。然后教师进行插花制作。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插花的第一步应先立意构思,并告诉同学们我插花的意图是把作品献给在四川地震中生还的同胞们,希望他们的身体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②根据意图及个人的喜好确定造型,作品的造型有很多种,此时大屏幕展示插花造型。③根据造型,用叶子打底,确定作品的大小。(把花泥浸湿,起到保湿作用,根据容器的形状对花泥进行适当的修剪。)

④插入焦点花,也就是确定视点中心,因此,要选择鲜艳,富有神采形状的花材。(进行安全和环境卫生教育)

⑤插入配花,根据作品的造型高低错落的插入配花。

⑥最后添入一些满天星等配草对作品进行整理,再为作品起个名字—奋起。名字和开始的立意构思相对应。

(5)、请同学们一起回忆刚才插花的步骤。(学生回忆,老师贴出板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突出了重点,更为后面学生独立创作打好基础。

(6)、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插花,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①为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派代表介绍作品的立意构思和寓意。②还要在创作中注意安全、卫生问题。(小组合作前,为了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创作的造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作品展评:在插完作品后,让学生把自己组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同时鼓励表扬,给他们鼓励增加信心。同学们听了介绍一定会对这些作品有个评价。然后,让他们把手中代表羡慕的红星送给喜欢的作品,给认真用心的同学以鼓励。

3、课外延伸,实际应用。(大约5分钟左右)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感到无比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我趁势让大家议一议怎样更加丰富插花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插花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更具有创新精神。

4、教师小结,升华情感。(1分钟左右)“之所以插花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与我们和平的祖国分不开,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和平环境。我相信大家通过这花与草的构筑,一定会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样的小结旨在升华情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教育。

附板书设计: 插花

1、立意构思 2、确定花型 3、确定大小,用叶打底

4、插入焦点花5、插入配花 6、整理命名

(教学中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板书的内容是插花的步骤,调理清楚,重点突出,目的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自主动手插花创作。)

三、为何这样教?

1、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

整个教学设计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劳技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2.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课让学生着重掌握的“插花”的制作方法,都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把枝、叶、花、果从植株上剪下来,任何人都会将它插到容器里,但是插花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面对一群只有只有十岁或者十一岁的想象力不太丰富的五年级学生,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教学落到实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劳技,在生活中享用劳动与技术!

说课教学课件 篇7

“写喜欢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这一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文章。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每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在四篇课文之后,“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真情实感。

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指导,整个单元清晰地展现了“读动物,说动物,写动物”的设计思路。“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本次习作指导的总体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农村小学,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部分孩子搬进了高楼林立的城乡“示范镇”,一部分孩子仍生活在布满平房、小巷的自然村落。农村人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养小动物,孩子们自小就有许多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课前,我要求学生观察小动物,给小动物拍照,和小动物玩耍。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此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不仅乐于观察,乐于书面表达,而且在二年级下学期有过一次“写小动物片段”的经历。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习作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在深入解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之后,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为本次习作教学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选材,自主拟题。

2.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适度运用于习作实践。

3.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写出小动物的特点是习作指导的重点。选择恰当事例,具体记述,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观察处在第一位,它不仅是写作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习作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不但要认认真真地瞧,还可以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听听动静,和小动物玩玩……

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也是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大作家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着写作的奥秘。小作家们要去读,去思,去悟,再去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说写结合一般是先说后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促进交流,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动笔前前进行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读——说——写——评——改的思路,设计了:施展魔术,激发兴趣;抓住灵感,拟定题目;边读边悟,学习绝招;范文引路,起草成文;展示交流,修改提升。五个教学环节。

1施展魔术,激发兴趣

幽默是男老师上课的法宝,兴趣是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上课伊始请同学们说说他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接着,老师说,于老师会变魔术,能把你们喜欢的小动物变出来,信不信?

孩子们在质疑和期待中,将目光投向教师。欢快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一个个闪过屏幕。孩子们带着惊喜和期待走进习作课堂。

2抓住灵感,拟定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着眼前闪过的小动物,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迅速捕捉住这份灵感,拟定作文题目。可以是动物的名称,也可以是家人给动物起的名字……

孩子们在作文纸第一行写下鲜活生动的题目:

大白鹅、小黑狗、我家的小兔子、乌龟赛跑、 淘气的皮皮……这些题目唤起了孩子们的习作欲望。

3边读边悟,学习绝招

1.学习绝招一——确定角色

老师继续引领他们“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去发现大作家们写好小动物的绝招。

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回忆。(白鹅图、白公鹅图、猫图、小猫图、母鸡图):

在课文中,丰子恺先生称呼白鹅——鹅老爷;

在叶·诺索夫的眼中白公鹅就是海军上将;

老舍先生把大猫当成了朋友,把刚满月的小猫当孩子一样看待;

他笔下的母鸡俨然就是一位母亲。

学生发现大作家把小动物当成了他们的伙伴,朋友,甚至亲人。写好小动物,就不能单单把它们当作动物来写,而要确定好它在自己心中的角色。(此时板书第一招:确定角色)

接着请孩子们谈谈,在他们心中,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角色?——可以是小伙伴、小弟弟、小宝宝甚至是小淘气。

2.学习绝招二——捕捉特点

“要具体地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习作的核心要求,是这次习作的一个提升点,也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

接着跟大作家学,看看大作家们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点。

(课件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白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母鸡》)

在读中,孩子们不难发现,大作家都能用生动的句子,突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此时板书第二招:捕捉特点)

学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够巩固学到的方法。接下来老师激励学生:“大作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地抓住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小作家们,你们行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介绍小动物,你会说什么?”在学生动笔前,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孩子们写的有模有样……

师生围绕抓住了小动物的什么特点进行交流。

3.学习绝招三——描述趣事

仅仅是一句话还不是好文章,大作家们还写了一些具体的事。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描写小猫的段落)

这些事使小猫可爱,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明确:描述趣事也是写好小动物的一个绝招。(此时板书第三招:描述趣事)

明确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小动物的趣事。

整个第三环节,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读大作家的文章,发现大作家写作的方法,学习大作家写作的方法,运用大作家写作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交替运用。在读、思、议,说、写、评中学习写作。

4范文引路,起草成文

“确定角色”“捕捉特点”“描述趣事”这三招帮助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明确了基本的习作方法。但是第二学段的学生仍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范文引路,适度模仿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名家作品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但不适合作为小学生的习作范文。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伙伴式语言的例文。

(课件出示《小乌龟》片段)

这个片段来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学生优秀习作的片段,很容易引发情感和语言的共鸣。

由这个片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具体的写作策略——描写细致些,感受真实些。

从精选材料到确定题目,从选取事例到指导方法。经历这样的指导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们继续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修改提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改;第二步自读习作,自评自改。

最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习作。

六、说板书设计

音乐说课课件 篇8

一、设计理念

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中,我以音乐为主线,将歌曲、舞蹈、与乐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与表现音乐,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材分析

《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首四二拍的羌族民歌,旋律进行以四度上扬为其特色,表现了开朗、活泼的情绪:节奏是前密后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易学易唱易记,并具有舞蹈性,适合边唱边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能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等各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羌族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歌曲的学唱作为本课的重点,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作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设想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了歌曲、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六、情景导入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学生进入课堂后,首先我会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简单的了解羌族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由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由民族乐器舞蹈和名族舞蹈锅庄引出所要学习的新歌《吹起羌笛跳锅庄》。

学唱新歌

首先完整的欣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初步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情绪。

再提出问题“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聆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歌曲。引导到他们发现前面八个小节和后六个小节基本相同。

在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轻声跟唱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放声歌唱。在学唱的过程中若出现问题,我将采用对比的教学法,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改正

自主探究 拓展延伸

把学生分为两组,引导他们试着用打击乐编配伴奏型为歌曲伴奏进行比赛,比赛时当一组用课堂打击乐伴奏时,另一组的学生演唱歌曲。比赛结束让学生们进行自评,在进行客观的互评,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之中,有利于养成整体评价的习惯。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良性竞争与展示。教授简单的锅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边唱边跳。对于学生们的表现我都给予鼓励,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

氧气说课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课题2《氧气》。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不够系统;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实验操作,但操作不够规范;对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有所了解,但不会运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两个重要概念 :①化合反应 ;②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设计思路】

本课题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本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

【课前准备】

1、课件

2、实验仪器:玻璃片、烧杯、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等。

初中体育说课课件 篇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我校为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提出“1+3证教育”即每一名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外,还能拿到3证即艺体特长征、阅读水平证、实践能力证,旨在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体育教学也强调每一名学生至少一项体育特长,真正喜爱上一项体育运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初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学、乐动、富于幻想、乐于展示。但我们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信息储量小,心里开放度弱,遇到困难挫折时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自弃封闭意识”短时难以消除。因此本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体验观察。启发思维,合作探究,团结协作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创造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

通过双人跳绳组合的创新学习和接力游戏,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促进技能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跳绳作为大家喜闻乐见,受场地和气候局限较小的体育项目,非常适合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双人跳短绳这一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双人跳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上下肢协调能力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本课的教学,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不过分强调动作的细节,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跳绳接力游戏是双人跳绳组合的巩固练习,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团队精神。我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不要蛮干和冲动,遇事要深思熟虑,注重策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双人跳绳组合的动作方法,达到与同伴配合默契,绳手同步,摇绳节奏一致的要求,同时能开动脑筋,想出多种花样的跳绳组合。

2.通过各种跳绳练习,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及创新的精神。

4.重点:两人跳绳的配合;轻松协调、动作连贯; 难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教学目标,坚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本课各部分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提高的教学步骤进行,并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1.直观教学法:运用动作演示双人跳绳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所学动作的形象。

2.语言教学法:通过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3.游戏竞赛法:利用游戏的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象,在思考、领会、比较、体验中掌握动作技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产生较强的情绪体验,激发好胜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学法指导:

大家都知道,体育动作的掌握需经历三个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运用自如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交流总结——练习提高——强化内化四个阶段,真正掌握动作方法。

六、几点心得

1.教师角色的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是“导演”或者是“主持人”,而是作为“参与者”加入到学习中来。

2.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先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树立动作概念,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练习中实践动作要领。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上一篇:申请运动员等级证书所需材料下一篇:创新铸造工匠之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