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4(共12篇)
绿色蝈蝈4 篇1
《蝈蝈与蛐蛐》学案 设计者:兼馨 九年级 班 姓名 施教者: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
一、预习园地
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二、感情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1. 请自由朗读诗歌 2. 展示朗读
3. 学生全班交流喜欢的段落,并大声感情朗读
三、整体把握;
1.全班朗读,思考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你从诗歌中读到些什么吗?
(开放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回答,如读出诗人有怎样的感情,自己结合生活的体验,只要围绕大自然即可。例:这首诗是诗人生命情感队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四、诗歌探究: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曲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曲些大地上其他白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第二课时
夜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二、问题设计: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绿色蝈蝈4 篇2
1、学会快速阅读, 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 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 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 (蝈蝈) , 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 (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 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 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 明确快速阅读方法。 (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 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 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 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 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 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 先小组内交流, 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 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注重圈点勾画法, 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 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 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 (蝈蝈, 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 腹大, 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 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 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 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 耳朵灵敏的人, 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 蝈蝈在窃窃私语。
(2) 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3)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 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 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 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 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 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你学到了什么吗? (可从学习方法, 写作技巧, 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 运用比较阅读法, 体会不同的表达, 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 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 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 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 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 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描绘情景, 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 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 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 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 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 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 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 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 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 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 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3
1、学会快速阅读,能筛选主要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的描述、生动活泼的表达。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的笔法描写观察到的场景。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猜谜语: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教师点明谜底(蝈蝈),引出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出示蝈蝈图片]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蝈蝈,师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二.读一读,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1)明确快速阅读方法。(注意:不音读、不回读、不指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目的地读、边读边记)
(2)勾画概括重点内容的句子,筛选信息。
2、学生分为两组,整理筛选的信息
第一组:本期《动物世界》介绍蝈蝈,请你为其配解说词;
第二组:请以蝈蝈口吻自我介绍;
学生准备,先小组内交流,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从蝈蝈的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圈点勾画法,以配解说词、自我介绍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筛选信息。]
三.比一比,体会本文生动表达
1、请一生朗读《辞海》对蝈蝈的解释(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2、学生比较:你更喜欢哪篇?简要说说理由。
3、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4、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⑴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师归纳并板书:修辞手法、富有感情、对比写法
5、本环节小结: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吗?(可从学习方法,写作技巧,个人体验等方面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差异,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感受本文的文学笔法。]
四.说一说,运用写法口述动物
动物世界如此神奇,让我们也谈谈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吧!
要求: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一分钟准备。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描绘情景,同时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五.找一找,学习作者探索精神
问:法布尔为何对蝈蝈如此熟悉,如此了解?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圈点勾画。
学生畅谈,师引导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能取得成就者超出常人的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精神。]
六.课堂小结
本文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让我们多读读《昆虫记》,随着法布尔一起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更多昆虫的秘密吧。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
教学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注重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无论是快速阅读筛选信息还是比较阅读学习笔法,教师没有包办,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七上23绿色蝈蝈 篇4
7.12模式集体备课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23、绿色蝈蝈
备课组:
初一年级
主备人:宋
娜 备课时间:2015.12.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蝈蝈
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会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德育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会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
2、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到草野捉过蛐蛐吗?(学生谈)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再来认识一位昆虫界的新朋友——绿色蝈蝈。
2、明确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音、形、义。(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蝈蝈的?
(3)你觉得这篇文章在描写蝈蝈时,有什么特点?
(4)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且末县中学初中语文组
7.12模式集体备课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3)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或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4)本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组探究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组长做好分工。
5、(教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略
(2)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本文抒发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同步练习册P23课基础题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且富有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声,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形象的话描写出来。
12、布置作业: 且末县中学初中语文组
7.12模式集体备课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优化设计23课
书设计:
23、绿色蝈蝈
法布尔
授课时间:
课后反思:
叫声
外形
捕食
绿色蝈蝈(反思) 篇5
贯彻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
首先,就是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入关于“蜘蛛”、“蝈蝈”等的两个谜语和“蝈蝈”图片的运用,由于内容和语言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年龄,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备课中,充分收集有关资源和信息,借鉴学习其他人的先进经验而完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次,就是坚持教育新理念而创设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关于“自主朗读法”: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更能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概括,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评价等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于“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的设计和点拨。
再次、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总结与巩固”的教学思路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感觉,并一直把“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作为重点,师生的互动也围绕重点展开。最后、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恰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最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绿色蝈蝈》 篇6
年级学科 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
共 两 课时?
第 二 课时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究研讨课文内容
2、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4、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文学特色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调板听写,提问词义。
蟋蟀 果酱 狩猎 篝火 和睦 雌雄 糖浆 篡夺 姊妹 干涩
2、问作者;本文作者( )是( )国 ( )学家,从体裁上看,本文是客观说明与文学色彩并重的( )。
3、文主要写了蝈蝈的叫声,( )及其( )。
二、研读课文: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本文为什么以法国国庆开篇,这与本文内容有何联系?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一闹一静两种气氛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蝈蝈的?先从哪个方面介绍了蝈蝈?
(明确:本应在夜间休息的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先从蝈蝈的歌声写起。)
3、蝈蝈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习性?
( 明确:外形: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5、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通过细致的观察。)
6、8-10段对说明蝈蝈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蝈蝈的食性的补充说明。)
7、最后一段写什么内容?
(和睦共居)
绿色蝈蝈阅读答案 篇7
(2) D,“追捕”比“追赶”和“追击”更明确地表明蝈蝈攻击蝉的目的;“逃窜”比其他词语更突出蝉的速度很快,而且感情色彩更明显。
2.作者把蝈蝈比做鹰,把蝉比做云雀。相似的是捕猎的关系,不同的是鹰比云雀大而强壮,而蝈蝈比蝉小得多,看起来也没有蝉强壮。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篇8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绿色蝈蝈》一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采用赏读、整理、创新相结合的学法来学习课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生命。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2、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五、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优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在初读课文后用填写蝈蝈自荐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
3、合作研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七、学法指导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揭题
聆听大自然中生物的声音,让学生判断是哪种动物的叫声,最后由蝈蝈的叫声引出我们课文的主角。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蝈蝈的知识。同学的介绍和视频资料已能够吸引同学去深入了解课文了,由此,导入课文。
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动物声音。介绍蝈蝈。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2、创设情境,蝈蝈去人才交流中心交自荐书,根据你所了解的蝈蝈的特点,你觉得什么职业适合它呢?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学生可能会说歌手、模特、保镖、猎人、美食家等)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注意总结概括,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特点和习性。(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
速读课文,找到蝈蝈的相关介绍,发挥想象力,填写自荐表,口头表达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1、刚才同学们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文中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换起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喜爱之情,更使行文生动。
2、比较阅读,发现语言特点。
将《辞海》中对于蝈蝈的介绍与本文比较,能发现本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说一说理由。(师生共同赏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对比突出特征。
学生合作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评一评。
(四)文本迁移
如此生动的文章来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何他能将一个小小昆虫写得如此趣味横生?我们不妨走近法布尔去了解一下。(作者简介)从法布尔身上我们能发现点什么,那么,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曾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说出来交流一下。(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经历多有趣啊,我们在同学的引领下再一起去自然中看看吧!(展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你心中有何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文本升华,直击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所得畅所欲言,深入实践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妙趣横生,法布尔只是给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而已。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一份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用这样的心态走进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仿写小练笔:(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绿色蝈蝈反思 篇9
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
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10
执教: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凯学校
王双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思路
课前激趣。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蝈蝈的食性的归纳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赏析。最后谈感受与收获。布置拓展作业。整个教程力图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
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简明流程
一、课前激趣
让学生介绍有关蝈蝈的知识,老师补充设疑激趣
二、朗读课文
1、没有任何预设问题,读就行。
2、师生探讨:如何才算理解了文章
学生发言
教师随机插评并告诉学生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
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三、读通课文
1、让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音、义等
2、读一读,写一写 shòu
háo
xiāo yīn
mì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静谧 cuàn
chóu
táng
xī sū
篡夺
更胜一筹
开膛破肚
窸窣
3、试一试,我能行
4、其他随机问题
四、读懂课文
1、再读课文
2、用一句话说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3、检测:说一说,我最棒!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②、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 印象。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蝈蝈的食性
让学生思考、写下来
教师明确
——蝈蝈食性简介:蝈蝈食昆虫、水果、青草,喜甜食,主食蝉,尤喜蝉腹。有同类相食的现象
五、读入课文
1、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用下列句式说话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句好,好在------------------
我喜欢------------------,因为-----------------
3、时间允许并根据学情做
①、作者是怎么样引出对蝈蝈的介绍的?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②、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④、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些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相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六、读出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1、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2、精彩示例:
——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
——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
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
——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
——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七、作业:
拓展延伸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归纳蝈蝈的食性后)
老师:细读课文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阅读的喜悦(承上),下面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句段用“----------------句好,好在------------------”或“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教师巡回参与赏析)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叫声的一段(读),因为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蝈蝈的叫声很生动、很准确。
老师:你觉得那些词最准确?
学生: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老师:很准确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外形的一段(声情并茂地读),因为这句从颜色绿白相衬,身材的美、翼翅的轻宛如少女的光彩
学生:我喜欢蝈蝈捉蝉的一段(读部分)因为“勇敢”写出蝈蝈的毫不畏惧而蝉则“惊慌失措”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
老师:拿谁做比较呢? 学生:(齐声)鹰 老师:这样写不仅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而且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学生:“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这句好,好在用拟人方法写出蝈蝈的吃相,也写出蝈蝈特别爱吃蝉的特点
老师:恩,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情趣。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好,好在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蝈蝈的生活习性,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把蝈蝈比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地写出蝈蝈的食性特点。老师:请你把这句读给大家好吗? 学生:(读文)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老师:什么感情呢?
学生:无奈„(思考)惋惜
老师:你还能从这句中读出什么? 学生:? 老师:想一想
老师:这里其实也写出蝈蝈叫声是„ 学生:亮,不是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老师:你能合起来说吗? 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不仅写出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的特点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爱与遗憾交织在一起的炽热而复杂的感情
老师:太精彩啦!„
片段二:
读出课文谈收获
老师:我们学习了本文,我希望大家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当然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学生: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学生: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学生: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学生: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我们从蝈蝈什么都吃想到我们青少年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健康成长
老师:今天我们从文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感悟,还有很多精彩的答案因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再说了,但对课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绿色蝈蝈》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参赛课已经结束了。留给我的不仅有欣慰,更有遗憾。欣慰的是在这节课中始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平等而亲切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整体构思不错,语文基础的训练、语言的概括与归纳训练得扎实有效,(葛老师语意)体现了学法指导的科学性与阅读方法的首创性。
在课前激趣一环学生既介绍了有关蝈蝈的知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欲望,这一环节时较为成功的。介绍阅读的四种境界[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时学生很感兴趣,这一思路既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也是这节课的思路。用这一思路指导学生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水平迅速提高,并能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妙处,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文章。在“读入”一环学生的表现渐入佳境各种精彩的答案、思维纷纷展现。并为这精神与表现而鼓掌。作为拓展延伸的作业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入也是延伸。
遗憾的是在这一节课中对课文的读还是有点少,对文本的感悟(读出课文)较为肤浅。我觉得再有机会讲这篇文章还能在读入课文、读出课文环节挖掘的更深、更精、更细,我会把自己的课打造得更细润亮泽。
我感谢“红蜡烛”给了我两次成长的机会。(我曾参加过第二届“红蜡烛”)在我的工作中“红蜡烛”常常给我鞭策,更给我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让我不断的提高自己。在与葛老师的短暂的交流中终能获益匪浅,正如“红蜡烛”一样使人寻到漫漫征途中的一丝亮光。我常常在教学中产生诸多困惑、几许迷茫,我常常在语文教学大师前自惭形秽、高山仰止,而在“红蜡烛”中的成功却给我增添了信心、勇气与力量,在“红蜡烛”中的遗憾让我时时自责,甚至惶恐不安好长时间,之后再细细的盘点课中的瑕疵,以此自新,以此提高自己。“红蜡烛”的的确确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人带来前进的光明、进步的喜悦、收获的幸福。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11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绿色蝈蝈读后感 篇12
全文详细说明了蝈蝈的叫声、外形、饮食习惯和共居;一只生动可爱的蝈蝈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虽然喜欢昆虫,但他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将蝈蝈的特点篡改,而是根据实际,将真实的绿色蝈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者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清楚昆虫的习性,不惜耗费几十年的大好青春。这不仅源于他对昆虫的热爱,更是因为他想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出每一种昆虫。试想一下,如果法布尔在观察蝈蝈时花上好几年,那么《绿色蝈蝈》一文还能够展现出绿色蝈蝈的灵性吗?如果法布尔没有用心、认真地观察各种昆虫,《昆虫记》一书还能够成为自然科学界的一部旷世巨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学习中,我们同样也要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真与假;都不是我们可以随便下定论的。正如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一样,虽然他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但也是因为他成名后,被鲜花与荣誉冲昏了头脑,不经过仔细求证就说出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谬论。甚至因为他的错误观点,还害死了几位捍卫真理的年轻的科学家。一个错误就使欧洲的天文学几乎止步了数百年。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实事求是显得更加重要。诸如轻信他人在市场收获颇丰就认为一定会有盈利而倾家荡产的新闻早已不少见了。但仍有许多人在社会上以讹传讹,最终害了别人。
【绿色蝈蝈4】推荐阅读:
绿色蝈蝈课文08-26
绿色蝈蝈资料07-0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08-26
蝈蝈阅读答案05-10
捉蝈蝈叙事作文07-06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09-10
漂亮的蝈蝈小学作文10-08
《进城的蝈蝈》语文阅读答案06-03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06-12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