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2024-06-02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精选12篇)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1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

彰显学校特色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显示特色和个性的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特制定我校的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一、校本课程开发框架: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尹瑜福

副组长:赵海斌 王彦红 刘素芬

(二)工作小组:音体美教师及所有语文教师

二、制定校本课程计划

1、学校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本学年度,我校的校本课程继续实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线并行”的方案,沿用学校主编的国学诵读教材和创编的“三字经”国学操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素材,另外,各年级整合了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国学诵读电子版本,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其中,必修课程是以“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养”为主题的主导性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读本》(暑假期间学校又一次组织特色创建团队在原先国学读本的基础上,在内容和课时上作了更为将精细的编排,内容的编排更易让学生学有所获,课时则由原来的每学期26课分解成每学年26课时以便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国学);选修课程,学校结合国学教育主题共开设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共 4大类,有田径、健美操、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剪纸、儿童画、舞蹈、合唱、电子琴、古筝、二胡等共 11 门课程。

课时安排:必修课程-----诵读课每周两课时,分别为每周一和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选修课程-----校队活动课每周两课时,分别为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

2、各年级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开学初前两周,各年级要根据本年级校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 工作计划。各年级校本课程教师要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三、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由王校长负责。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应遵循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五项原则。人文性原则要求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摆在课程评价首要位置。实践性原则要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并对学生新六艺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差异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优势发展。创新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上述五项评价原则,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教育原则。

校本课程评价的性质属于考查,主要包括行为评价、作业评价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行为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日常言行表现、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情况。作业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练习、习作达到的程度。绩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及相关评比、竞赛、考级活动中的表现。考查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以日常行为表现和实作技能考查为主。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校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扎实地开展工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真正能成为童话中的点金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2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在于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宗旨,尤其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和偏远山区,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繁荣具有更加积极和实际的意义。

为帮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切实提高农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交流体育教学经验,2010年3月23日~3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在银川高级中学举办了首届全区农村体育校本课程培训暨全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观课、议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鉴于全区各学校,尤其是南部山区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外出参会、学习,本次活动的观摩课的内容不仅包含太极功夫扇、网球、木球、沙包、跳绳等五项校本课程内容,还展示了前滚翻、障碍跑、篮球等三项非校本课程的内容,并进行了健美操、跨栏和篮球胸前双手投篮等三节全国优秀录像课例的展示,旨在为参会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提高全区体育教师素养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本次活动共有25个市、县(区)的310多名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参加。活动主要采取大会研讨、分会交流、教学观摩和实地演练的形式,进行了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与演练、校本课程成果展及经验交流、观摩与研讨获奖的优质课、全国优秀体育录像课例展示等四项活动。其中,参与校本课程经验交流的学校共六所,小学、初中、高中各两所。在本次活动的结束阶段,各参赛教师不仅能够积极参与培训活动,而且能够在“自觉自愿”的原则下主动积极地进行技能展示,为本次活动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基础。其中,本次活动的校本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毽球、沙包、健身操、舞蹈等四项。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具有指导性

本次活动专题讲座的主讲人为区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秦春梅,秦老师从课程、国家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内涵,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面临的困难,到相应的开发策略等,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讲解。其中,她特别强调了体育的校本课程的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如自治区的部分学校开发了穆林扇、西夏王刀、踏脚等特色项目。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农村一线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各校开发自身优势项目、特色项目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 经验交流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本次校本课程经验交流会上,参与交流的学校包括银川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银川市第十三中学、银川市二十六中、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和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民二小等六所学校,且这六所学校全部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

在交流过程中,银川高级中学的辛夏鸣老师结合其学校积极开展选项教学的情况,主要针对开设时间和评价两个方面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的情况,如,从时间安排来讲,校本课程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至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周1个课时,每学期18课时,共计90课时;每学期开设4个~5个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每学期1个学分,并计入学业总分。从评价体系来讲,学校形成了以软评价、硬评价和否决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其中,软评价即过程性评价,硬评价包括定性评价(纵向评价)和定量评价(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两部分,否决性评价是针对每个在任一学段旷课累计三节及事假累计六次以上的学生而给予的成绩的否决性评价。从银川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其依托学校选项教学的整体优势,将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评价落在了实处,使校本课程切实地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并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忠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是一个典型。在交流会上,张天兵老师介绍了其学校以毽球和沙包为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在开设校本课程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毽球和沙包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并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向,使课题研究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3%的学生喜欢毽球运动,有62%的学生喜欢沙包运动,并希望能够接受毽球和沙包的相关训练;其次,毽球和沙包受运动场地的影响较小,而学校本身又拥有两块毽球场地,由此,学校开设了毽球和沙包课程。此外,学校还同时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运动会中将毽球和沙包设为比赛项目,并在课余时间加大毽球训练力度,同时改革了学生考核评价的方式,使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并获得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从吴忠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来看,其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固有条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参与经验交流的内容还包括银川市二十一小的“快乐毽子”、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民二小的“踏脚”、银川市第十三中学的“篮球”和银川二十六中的“沙包”等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在交流过程中,各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和相关课题引起了参会教师的极大兴趣,会场氛围浓厚而热烈,也反映出了当前校本课程在中小学中的旺盛需求和生命力。

3. 观摩课教学更加务实、高效

本次观摩课展示活动由前滚翻(男生,鱼跃前滚翻;女生,远撑前滚翻)、障碍跑、太极功夫扇、网球、木球、沙包、跳绳、篮球等8节课组成。其中,为了确保观摩课的质量,8节课中有6节课是2009年宁夏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的课。

从课的内容设置来看,8节课中既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木球,也有新兴体育项目网球;既有深受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喜爱的篮球,也有不受场地器材限制,适宜于农村地区开展的障碍跑;此外,还包括了与生活紧密联系,但往往不被一线教师重视的前滚翻,由此,这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也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因地制宜开展教学的意识,促进农村体育课堂走向实效,避免形式化。

从课的授课情况来看,授课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较好,更加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而非“形式”,并能够积极利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地讲,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用、有效,教学步骤合理、清晰。以兴庆区掌政中学雅玉军老师的“前滚翻”为例,男生的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步骤为“复习前滚翻——>上步做鱼跃前滚翻——>助跑做鱼跃前滚翻——>把小垫子立起来作为‘绊脚石’进行前滚翻——>‘鲤鱼跳龙门’即让学生穿越呼啦圈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步骤难度逐级递增、目标明确;且教师能够通过合理设置情景与游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练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第二,注重体育课程的锻炼性,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在教学中,无论是沙包、障碍跑、跳绳等注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还是篮球、网球等技能性较强的球类项目,教师都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并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三,能够充分利用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本次展示课,区教育厅教研室特别安排了分会交流和评课研讨活动,这也体现了本次培训活动“送研”的特点。据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的观摩研讨活动较少,近几年山区的农村教师很少能够获得外出学习与参加研讨的机会,因此,参会教师都非常重视本次培训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各区县教师纷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实际情况与经验,与授课教师和参会教师就展示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教学手段与方法、保护与安全、课堂组织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并达成了一致的认识。

4. 展播的优秀课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启发性

为帮助农村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农村体育教师树立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本次活动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选取了三节全国的优秀展示课进行展播,分别为健美操、跨栏和篮球。据自治区教研员秦春梅老师介绍,健美操一直是深受全区教师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篮球则是在自治区南部山区开展最为普遍的项目,而选择跨栏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技能教学的意识,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莫忽视技能教学,由此看来,这三节课的选取与自治区的教学现状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展播课例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篮球课中场地器材的布置、跨栏课中练习次数和运动量的控制等,将有助于促进全区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5. 校本培训内容选择更加合理、科学

本次活动的校本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毽球、沙包、健身操、舞蹈四个方面,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受场地器材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也都是非常受农村学生和一线教师喜爱的项目,符合当前全区农村学校的需求。在培训过程中,银川九中吴孝刚老师、西夏区八小的周斌老师、宁夏艺术学校的石凯老师和银川26中的刘文正老师与吴忠中学的张天兵老师,分别就毽球、舞蹈(踏脚)、健身操和沙包的规则、比赛(练习)方法、裁判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解读和介绍,很多参会教师纷纷加入练习的队伍,与主讲教师共同进行练习,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尤其是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宁夏艺术学校的石凯老师以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节奏感鲜明的健美操“跳动的青春”带动了众多教师的参与热情,很多教师自发地登台与石凯老师共同进行练习和展示,为整个培训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

为期四天的培训活动结束后,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石丽文对该类培训活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第一,可以在技能汇报展示中,对参会教师进行考核,为考核通过者颁发相应的证书;第二,要积极推广当前所取得的成绩,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第三,要在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借助校本课程,切实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第四,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3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种优秀书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新奇的社会,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兴趣也更高,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总之,将校本课程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为作文教学的困境突破提供有益的帮助,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尝试与研究。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4

工 作 计 划

炎炎夏日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已步步逼近,这也意味着新学期即将到来、意味着我们紧张而富有意义的课题研究工作也要准备就绪,《用小手编织美丽的生活》课题研究工作在实验班的全体家长、幼儿和所有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努力工作中已接近尾声。结合上阶段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要求课题来源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阶段目标

1、提高幼儿的编织技能,加强幼儿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

2、在课题结题阶段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课研能力,激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3、积极探索有效的家园共育途径,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

4、结合环保理念,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编织区,展示幼儿的编织技能。

三、课题研究工作重点

1、根据具体工作安排,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实验班开展编织区活动,定期更换编织区操作材料,撰写编织区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庆祝元旦编织作品展活动。

4、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四、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制定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

2、实验班围绕打结技能开展编织区活动,收集图像资料。十月份:

1、围绕“绕、搓、编”技能开展编织区活动。

2、整理幼儿编织指南资料。十一月份:

1、围绕“编折、两股编、三股编”技能开展编织区活动。

2、整理编织活动教案资料。十二月份:

1、围绕“编盘、编穿、交错编”技能开展编织区活动。

2、撰写结题报告。

3、开展庆祝元旦编织作品展活动。2015年元月份:

1、总结本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2、上交各项资料至上级有关部门。

3、表扬积极配合的家长和工作突出的教师。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5

关于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瑞昌市委《关于开展党费收缴和党员发展管理工作检查查的通知》要求,现就我校发展党员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有党员情况

截止2014年9月底,我校党支部党员总数为70名,党员人数占全校教工的的35.7%,女党员13名,占党员总数的18.6%,研究生学历9人,占12.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65名,占92.9%。

二、近三年发展党员情况和党员管理工作

(一)近三年发展党员情况

我校党支部严格按照市委组织部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以及我校发展党员的目标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有领导、有计划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2012年发展预备党员8名,其中学生党员5人,转正党员2名。2013年发展预备党员1名,转正3人,都是教师。

1、高度重视,提高素质

学校党总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狠抓党的党员队伍建设。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的重要工作,每年都认真制定党员发展的规划,提出目标要求。注重党员队伍建设,通过政治学习、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2、坚持标准,严格把关

三年来,学校党支部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教育和培养工作贯穿于发展党员工作的始终,我们坚持做到:

(1)培训与实践。通过理论培训,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镇党委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积极分子更加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二是通过实践锻炼,解决“行动上”入党问题。主要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根据每个积极分子的特点,分配一定的工作,让每位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2)培养与考察。坚持考察与培养相结合,做到培养有目标、考察有内容、结果有登记。一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情况表,为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指定2名培养考察联系人,经常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学习、工作情况,向党组织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二是开展定期谈话,一般要求每三个月培养人要找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一次,并经常向党支部、党小组汇报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根据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表现,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中填写考察意见并指出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三是要求入党积极分子没半年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汇报自己在政治思想上、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特别是重大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等。四是在入党积极分子具备入党条件时,及时向党支部提出将其列为发展对象的建议。

(3)发展与转正。学校党支部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工作程序,通过群众民主评议和测评、支部大会讨论吸收、上级党委审批等环节。从源头上防止把不合格的对象吸收入党。转正时,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批。为做好预备党员的考核工作,我们建立《预备党员考察表》,由入党介绍人继续跟踪考察,每三个月把考察情况填写进《预备党员考察表》。在研究预备党员转正时,坚持做到考察不走过场,程序不简化,标准不降低,讨论有依据,确保新党员的质量。

3、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及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学校党支部制定了《学校党员发展工作制度》,编印了《党建制度汇编》材料,建立长效机制。

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坚持标准,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强化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优化结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注重培养,全面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综合素质,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健全机制,规范程序,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保证。

(二)党员管理工作

1、组织建设。学校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一是按照“党要管党”的要求,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党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二是进一步理顺学校党、政、工、团等方面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确保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健全学校党建工作的协调组织机构,建立了党员蹲班制度,每位党员

联系一个班,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四是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秀教职工入党,做到思想上教育、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培养、组织上关心、有专人培养联系。

2、制度建设。学校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总支委委员会议、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大会。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由党员每学年就本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向所属党支部作汇报,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对党员的表现情况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召开群众座谈会,保证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取得实效。四是坚持定期讲座制度,学校党支部成员围绕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疑点等问题,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宣讲党的基本知识,介绍先进的教改思想。五是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制度,学校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教育教学和服务保障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率先垂范,为教职工作出榜样。

3、队伍建设。学校通过优化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具有一支风正心气、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教职工队伍,学校也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发挥一个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两个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奉行三个在后(享受在后,名利在后,待遇在后)、履行四个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和达到五个提高(提高党员形象,提高人文素养,提高专业内涵,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业绩)”的要求,在广大党员和教师中开展以老带新、以能带新的传帮带活动,每学年进行优秀党员和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评选,加大名师工程的推动力度,使他们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标杆。

4、学习建设。学校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党员的素质。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党外群众热情支持,学校各党支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解决学校和个人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严格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和专家讲学计划,开展教职工综合素质提升主题实践活动:采取组合式培训,举办教师论坛、读书滋润心灵、经验推介、班主任话细节等实践活动,并聘请专家作家庭教育、幸福教育、生活健康等专题讲座,建设起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教育理念、服务理念的教职工团队。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党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近二年发展党员数量少;二是党组织与发展对象的谈话制度还有待于完善;三是对新党员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待加强。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篇6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校制宜。实践探究性活动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来说,优势凸现。

一、调查、学习和研究镇原的县情和历史革命传统

镇原是文化之乡,是王符的故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留下了许多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要组织学生对潜夫山、革命烈士故里进行学习参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进而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振兴家乡的情操。通过写学习体会,主题班会、队会、国旗下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学校周边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进行采访调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数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汇总的整理,初步了解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和事实,让学生亲近农村,为将来建设农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贡献才智,做好储备,比如对减免农业税前后农民负担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党的惠民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事实,通过对农业投资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和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等事实,进而增强学生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各种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山区的水土流失,农村能源改造,家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油资源开发等,都具备实践探究性课题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题材和校本课程培训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对乡村的考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自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中也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校本课程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内劳动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的最直接的方式。

农村学校都有一定的校园菜地、花园等劳动场所,学校通过种菜、养花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种植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勤劳、情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也有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学习观。

总之,校本课程的培训要从实际出发,把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扩充课程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培训工作计划

曹路小学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7

一、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体现三维目标,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的突出人的培养。校本课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及满足其个性发展, 补充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各要素。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人文社会类《正气歌》, 在内容上选择了中文、外文和音乐篇目数十篇, 是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我校的善雅志特色教育理念。另一具有巴蜀特色的优雅少女和俊朗少男俱乐部的开设, 广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关注, 以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和男性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

校本课程应该鼓励创新, 注重积淀。学生的创能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另一意义所在, 为此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组织上应鼓励创新, 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而积淀下来。我校的数十名教师共同开设的财商选修课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上各年级层层推进, 对学生的财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开设该课程逐渐成熟, 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

学校共开设了一百余门选修课,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了如下细化:

表1: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表 (略)

(二) 针对教师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与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旨在通过多渠道反馈, 教师的自我总结提炼, 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师团队既要基于学校的教师队伍, 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社会力量的挖掘。我校的很多艺体, 美术课程的开设逐步转向专业化队伍, 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也是我校校本选修的特色之一。我校的厨艺课的开设就是基于我校食堂厨师队伍的精湛和食堂硬件设施的保证。那么针对教师的量化评价时需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 既要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又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评价需要具有弹性, 要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评价好的校本课程要及时物化, 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形成我校特色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2: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表 (略)

(三) 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为主体, 评价以显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辩论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 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 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除了对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评价以外, 更要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学期末综合各项评价指标, 按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学生在展示前准备海报和宣传, 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成绩。优异者学校进行集中表彰。

当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评价还应具有弹性, 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表3:学生学分认定量化表 (略)

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方案

我校在每年暑假对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课程进行集中评价, 选出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然后在教师节进行表彰, 将成果纸质化, 物质化, 形成积淀, 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

1.评价策略。

(1) 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课改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评审组, 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审, 以此来评定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 (2) 评定校本课程等级。校本课程等级评定, 实行“一年一评”“逐层晋级”制度。等级评定全部从校本课程起步, 一次评审过关, 下次再开设此课后可申请晋级, 直至评为精品校本课程。

2.评价程序。

申报: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校本课程等级评定申报表, 准备好相关申报必需印证材料。

初审:由学校课改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及教研室主任按照学校课程管理规定以及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课程等级。

终审: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终审小组, 审核初审过关的校本课程, 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等级。

公示:对于终审结果, 将在校园“内网”上公示一周。对终审评定为“精品校本课程”的, 将在校园“外网”上面向社会, 公示一周。公示结束, 如无异议, 学校在教师节予以表彰。

3.评价指标。

课程目标评价。课程设计的意义,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程度。

课程计划评价。课程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 有无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 有无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等。

课程资源评价。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课程资源为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及收获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精品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听课, 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征询专家、教师等的意见。

4.激励机制。

(1) 课时津贴。为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 按超课时加教案费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课时数按实际上课节次计算。

(2) 学校奖励。为了肯定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对认定为“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团队) 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优秀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优秀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精品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精品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3) 连续两年被评审为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将予以特别奖励, 所编校本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发行。塑造校本课程品牌, 面向全市及全国宣传。

(4) 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的, 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中享有优先权。

三、反思总结, 旨在未来

我校开展的131校本课程实施已过一轮,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 实践中探索, 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和评价体制的完善。

新课程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8

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城市化,缺少地方、民族、学校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缺乏置换功能,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区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和构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教师、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分享课程开发权的决策权,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就会在了解学校现有条件和掌握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例如健美操、舞蹈、跳绳游戏、毽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材交替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技术分析与观摩,使学生明确运动技术的正确概念与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和教材改编、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也会提高他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常规课堂去思考问题。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现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传统学校体育课上出现的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极少数是近几年出现的健身运动项目,而实际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多的运动项目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既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在跳远竞赛规则犯规次数和狭窄起跳板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下,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障碍,为了能够准确踏上起跳板而刻意去踩板,结果干脆破坏正确合理的动作去迎合和满足跳远规则的无情限制,跳远本应带给学生的锻炼效果和勇于竞争的心理拓展便荡然无存了。在充分研究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规格、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这是体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对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

(2)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如本地的打铃响、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让民族体育、民间传统体育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

(3)新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良性开发就必须突破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单一的课程方案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以促进体育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多样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例如结合当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旱冰、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毽球、保龄球、瑜珈健身、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等在社会上流行、能激发学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新兴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加工,把新兴体育运动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9

2011--2012年度下学期

天桥岭镇第一小学张晓红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要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开展“五个一“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导处年初提供各年级读书目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诗词之最”“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我将以《中华古诗词诵读》中的125首诗词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朗读、背诵和古诗文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年级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中秋节来临时,我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文,开展赛诗会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得知识,启迪智慧。

将古典诗文与书法学科整合,开展以古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将古典诗文融入到书法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又使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专任教师的我在诵读课中的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不喜欢死板板地读,我就要给三字经、弟子规配上动感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让孩子们边看边读,边看边唱,就这样在一看,一唱中轻松地背诵了下来。除此以外,我还要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学校本课程计划 篇10

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工作:

一、认真学习理论,明确课改方向。

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伴随课改全程的活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学习。只有那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看问题才会更准,思路才会更清,行动才会更快。教导处将统筹安排,将学习安排到全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在学习中,既要学介绍具体经验文章,也要学难懂的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既要学正面宣传的文章,也要学提出争议的评论,防止人云亦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要求每位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并经常组织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期与上期一样,每周一篇学习笔记,一月一篇案例设计一篇教育故事。

二、严格执行常规,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法规,任何人无权变更,教导处将不定期抽查教师上课情况,严格督促教师自觉按课表上课,严禁私自调课或侵占技能课等现象发生,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课的必须报请教导处批准。

2、本学期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南召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修订我校教学常规要求,使全体教师明确要求,自我对照,切实落实常规,有效地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导处将提倡“推门听课,翻本检查”工作制度,继续实行学月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教师成长成材的摇篮。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学习课改理论、写读书笔记、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听评课,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探讨等)、定好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要在“实”与“新”上做文章,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教研成果。提倡各个教研组要创自己的特色,及时、认真总结得失,在期末进行交流,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

4、抓好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着力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各班要针对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并在教学过程加以调整,倡导课后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案例。

5、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调研。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每位教师必

须树立“有效教学”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努力提升所任学科的质量。本学期教导处将加大学科的阶段性调研力度,分析存在问题,落实解决措施,力争不使一门学科、一个班级、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几个调研与比赛,即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四年级作文比赛,低年级口算调研,中年级计算、概念、应用题调研,三、四年级英语阶段性调研。

三、深化课改实验,提升实施水平。

1、加强课改实验的师资培训。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把握其精神实质,加强对三年级等使用新教材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2、加大课程研究的力度。加强教研和科研的结合,以教研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水平。继续与教研室多联系,争取专家的支持、指导,健全教研制度,改革教研形式。各教研组制定计划时要立足本校,结合自身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好每次活动的内容,开展小型、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教研和科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服务。学校将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学科的校级教研活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等术科教研活动也将有所安排。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驾御新课堂的能力。

3、继续加强课程管理开发的研究,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加强管理,使之不至流于形式,加强课程开发的研究,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期综合实践活动由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组组长郑志强指导,集中力量进一步开发、完善我乡校本课程——《望家乡更美好》,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四、调动教师热情,加强队伍建设。

1、上期,我校开展青年教师赛课,樊华巧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本期,我校将进行中老教师示范课,让教师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的教学风格

2、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加强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培训,重点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本期,要求每一位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俩节课。

3、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评优课活动、学术研讨和参加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造就优秀教师。

4、继续组织校课改积极分子、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等评优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重点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导处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课堂、深入各班,检查教学的各环节的落实,使我校的教学再创佳绩。

五、科研工作: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及时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我校确

立的科研课题为:

1、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促进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2、校本教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4、数学课题组。

校本教学工作主要活动日程:

二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3、各科教师制定学科教学计划。

4、召开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会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三月份:

1、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2、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讨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

3、修订学校教学常规细则。

4、校新课程教材培训。(一、二年级数学)

5、中老年教师示范课

8、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9、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四月份:

1、学科期中调研测试。

2、征集、评选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五月份:

2、三—六年级庆“六一”作文竞赛。

3、一、二年级口算比赛。

4、二年级朗读比赛。

六、七月份:

1、检查各教研组落实教研活动情况。

2、三、四年级模拟考试。

4、一年级看拼音写汉字比赛。

5、评选课改积极分子、优秀教研组。

6、撰写教学论文与案例。

7、举行期末考试,做好试后分析。

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课程意识 篇11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那么教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强化其自身的课程意识。因为鲜明的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中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教师应该具有的课程意识,它们包括:主体意识、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开发意识等,并讨论了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54-432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程意识,以及他们习以为常的课程思考方式。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教师要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解,培养鲜明的课程意识。

一、课程意识概念的内涵及现状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它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我国学者郭元祥指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

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教师所具有的各种理念,就像是教师工作中的“指南针”或“航标灯”,它会在—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指引或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地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盘接受了苏联的教育学。由于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长期施行的是教学论体系,因此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育学,大体上可以说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只告诉我们有关“教学内容”部分的三个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这样也就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中“课程”这一块的结构性缺乏,广大教师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教材,课程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物化的文本,认为教学即是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程意识支配下,广大的教师不自觉地预设了这样的假设:(1)课程的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教师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专家对于课程的理解理所当然地能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相一致;(2)课程即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文本,是由课程专家们制定的,课程的实施仅仅是一个文本复现的过程;(3)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工场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4)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专家编排的、由教师复现的固定的知识,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课程的编制者或者说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冲击着教师传统的课程意识,以及他们习以为常的课程思考方式。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迫切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二、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

(一)主体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力,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要求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开发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课程开发策略。

(二)制度意识

三级课程的体制要求,一般学校实施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有益补充,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课程给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了一个总体的框架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这个大的并且是规定了的框架内进行。学校在这个大的框架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制度意识:课程开发中集权和分权的统一。集权指的是国家对课程的宏观管理;分权指的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所赋予的自主权。在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同时,先要明确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只能在国家课程规定的框架里进行,不能忽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理意识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上,斯滕豪斯(L.Stenhouse)主张,“教师即研究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以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例:就我们的视野范围而言,我国许多课程工作者通常都把注意力放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上,而对其理论基础研究甚少。有人甚至以为这类研究与课程时间相距太远而不予重视。其实,课程之基础的分析隐含的是反思,对课程编制过程的研究隐含的是行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者只能被理解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在编制校本课程时,总是要被某些观念支配的,总是以基础学科的某些观念为理论依据的。只有对课程基础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研究课程问题时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四)价值意识

教师的价值意识,指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原点的课程导向,使自己在课程开发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着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我国的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争论:课程究竟是为学生接受更高一级的深入研究做准备还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这两种争论都代表着各自的课程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教师还必须树立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这一课程的价值意识。

(五)开发意识

课程的开发意识指的是教师须将自身定位于课程开发的主体位置,主动作出决策,将课程开发作为自己教学生命的有机组成。三级课程政策把一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样一来教师就不能等上级部门规定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而要求学校和教师自己去决定。因此,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路径

课程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健康有序的进行,首先要培养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下

面就如何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观,课程观组成了课程意识这个庞大的思维体系。因此要生成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就要从改变教师的课程观人手。吸取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主要包括大致四个方面:第一,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二)提高反思实践能力

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此。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应树立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加强反思性实践,使反思由自发走向自觉,由主观走向客观,最终成为教师生命主体的一部分。反思性实践是针对情境的发现、享受及其创造性建构的学习,是个别关系与群体关系的沟通过程,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样式。这种研究活动,是对自我教育理念的辩证否定。教师在知晓“他”的课程意识、提升“我”的课程意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反思。通过反思,课程意识逐步明确,通过反思,不断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

(三)加强理论修养

先进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从某个角度来看,就是科学理论的匮乏。零星的、陈旧的理论,可能导致教师合理的课程意识得不到科学体系支撑,使他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找不到方向,因此课程意识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影响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师自身内在的因素,教师是一个社会人,自然少不了所处的大环境的影响。大环境中对教师课程意识起核心作用的当属学校以及社会。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学生评价体系、教师的考核制度;社会的舆论等都对教师的课程意识产生不小的影响。教师——学校——社会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者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得以最大的发挥。因此要培养教师鲜明的、符合时代特点的课程意识,还必须多考虑学校及社会的因素,营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师课程意识环境与条件。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14.9) 篇12

(一) 各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每个民族都生存于特定的自然背景当中, 其生存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 这些差别体现在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每个民族都必须在其所处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中去构建自己的文化, 而这些独特文化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要受制于特定的生存环境, 是针对具体的生态条件而积累的结果。

社会生态环境:我国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及绝大多数畲族、土家族转用汉语外, 各自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体系、民族习惯, 而且绝大多数民族拥有本民族的聚居区域。各民族的这种聚居区域的存在和民族文化的自成体系, 为各民族的存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文化生态环境: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的沉淀, 是他们的祖先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 形成的自己独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积累起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民族成员所遵循的思维方式, 是他们行为方式中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深层次表现,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 它能够激励人、鼓舞人。

(二) 少数民族课程的现状

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 但是, 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相同, 国家课程很难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国家课程是以主流文化为背景设置的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置多是关于汉族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 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关注甚少, 少数民族的生活很难被介绍, 不能充分估计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照搬国家统一课程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

很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但由于中国民族多, 人口多, 地域广, 国家课程的设置不可能照顾到每个民族, 国家课程多以汉族主流文化为主要课程内容, 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少在国家课程中被反映出来, 而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民族责任感。一刀切的国家课程不能保证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三) 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促进人才培养:中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各不相同, 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身处课堂第一线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研究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缺乏合理的民族教育模式, 他们一直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在分析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问题时, 我们常常从教育宏观方面找原因, 认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 经济投入、政策制定、师资队伍、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是核心。21世纪以来, 人们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而校本课程开发克服国家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 并体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因为少数民族文化很少能进入国家课程,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说, 主要是靠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根据一定的国家教育目的, 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原则, 在分析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基础上, 当地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开发而成。相比于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而言, 校本课程更系统、完整、详细。校本课程开发以后, 学习的对象就是大量学生, 而不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 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的模式和规模, 更能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以藏族中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藏族地区文化丰富, 包含的内容很多, 可以分为八个方面:文化渊源、佛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科技、历代名人、民族艺术、民风民俗、生态环境, 但藏传佛教不能作为中小学课程来开设, 而语言文字作为地方课程 (藏语文) 已经在开设, 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就可以从其他六个方面来考虑了。

(一) 文化渊源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渊源的, 有悠久的史前文化, 有民族融合带来的藏族文化的发展。那真切的几大文化遗址是在青藏高原上早就有形成并发展为人类民族的藏族的史证, 它对于研究藏族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的藏教文化是藏族史前文明的主体特征。吐蕃时期是藏族文化的定型时期, 有文成公主传播的中原文化及外来文化跟藏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与碰撞。元明清时期, 有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提倡而带来的藏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和人民对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带来了文化的新生。这种渊源, 这一历程, 要让学生明白。让学生了解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了解藏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 让学生感受到汉藏友好团结的史实和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二) 传统科技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远古时期,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居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性能, 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认识到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迄今为止, 藏医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藏医学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藏区, 藏医和藏历是紧密相连的。藏历的天文历算学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其内容不仅探讨天体运行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 而且还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三) 历代名人

神秘的雪域高原, 名流辈出, 他们缔造了神奇的藏族文化。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 又维护祖国统一。通过让学生了解典型人物的思想、事迹与贡献, 学习他们的精神, 效仿他们的行为, 为藏族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介绍有代表性的人物, 比如:藏族吐蕃王朝的创建者——松赞干布, 中国元代第一帝师、爱国法王——八思巴,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 20世纪的佛门高僧——更敦群培,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确吉坚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

(四) 民族艺术

藏族的民族艺术相当丰富, 可以分为:音乐艺术, 包括藏族宗教音乐、藏族民歌、藏戏、说唱音乐等;绘画艺术, 包括藏族石刻文化、藏族壁画艺术以及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的唐卡;雕塑艺术, 包括酥油花、木雕、石雕和泥雕;日用工艺, 包括金属工艺和编织工艺等;建筑艺术, 主要体现在寺院建筑、园林建筑、住宅建筑和塔。通过对藏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学生可以从艺术美中体会藏族人民的勤劳、坚韧与智慧,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进一步激发他们继承、弘扬、发展藏族传统艺术的责任感。

(五) 民风民俗

在藏族历史发展中, 民间文化始终保持着世俗的、积极的、活泼的精神, 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清香飘飞的糟粑和酥油茶, 五彩缤纷的服饰, 内涵厚实的人名, 那表达隆重的礼俗, 天国向往的鸟葬, 敬畏自律的禁忌, 那期望流淌的节庆, 无不展示着古风浓郁的生命形式。这些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师生换位, 也可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 培养健康的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意识。

(六) 生态环境

藏民族生存在气候寒冷的“地球第三极”, 藏族人认为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是一块神圣宝地, 称之为“神圣雪域”。青藏高原地处地球最高点, 巍峨雪山直入云霄, 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它是东部许多水源的发源地, 孕育了东方汉地、南方印度以及高原土地的文明, 神山矗立, 鸟兽众多, 草木茂盛, 而人烟稀少, 生态文明得以保存。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校本课程的资源。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 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极大的关注。通过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 不仅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思维习惯、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的新型课程, 同时也保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为我国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 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 我们只会克服, 而不能使校本课程停止。校本课程建设是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3]李定仁, 蔡国英.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4]刘培军, 丁红兵.校本课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 .

上一篇:冒名拆迁协议判决下一篇:科学研究方法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