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对其诗风

2024-10-07

生平对其诗风(共2篇)

生平对其诗风 篇1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要:通过王维与李白、杜甫的粗略比较,概述王维早年成名、贬谪漂泊、出塞劳军尽览边塞风光、后期受禅宗影响的诗风。这几个时期的经历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简单介绍了王维七绝诗、歌行、咏怀诗、田园诗和边塞诗的特点,也提及了王维避世隐居的愿望,并与陶渊明的心境和田园诗做了简单的比较,体现了王维从早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早年成名、贬谪、出塞劳军、田园、隐居、边塞诗、隐居、创作风格

一、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有人认为他的名和字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草隶(书法)。相传他曾经因为演奏自己创作的琵琶新曲《郁轮袍》使一位公主十分钦佩。他曾指出一幅奏乐图画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场面,后来有好事者找来乐队演奏检验,发现果然不差。他的思想生活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岁为划分的界线,前期向往开明政治,积极热情、对社会、对国家充满关注曾经担任过佑拾遗监察御使等官职,前期写的诗多是应制奉和诗,对皇帝歌功颂德,奉承朝廷近臣的诗和游侠边塞诗,如《息夫人》、《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少年行》、《陇西行》、《从军行》等,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慨及浪漫主义的诗风。十七岁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九岁写了《桃源行》。四十八岁时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宋之问的别墅,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后期他对现实基本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虔诚信佛。他精通禅礼,一些山水田园诗也带有佛家消极思想,人们称他为诗佛。他有诗共四百多首,有《王右丞集》共二十八卷。

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寰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

与李、杜相同的是,王维的成就,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辉耀于后世,然而比李、杜幸运的是,他在生前就得到了海内交推的盛誉,成为开元、天宝诗坛的核心人物。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长安一带,在这个唐王朝的文化中心,声名尤为卓著。他早年初入长安,便以出众的才华倾动时人。其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便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离家在长安交游。在九九重阳佳节,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亲人,这首隽永的小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七绝体制短小,语言凝练,全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佳节思亲的真切感受,语言也很平易自然,近乎口语。诗的三、四句是全篇的关键,运用了巧妙的构思,诗人不说自己思想,而想象家乡的亲人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这样的手法就使得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读这首诗时就能联想到在爽朗的重阳佳节王维与弟兄们欢会于高山之上的场景,兄弟的亲情,年轻人的蓬勃与爽朗,往昔欢会的热烈,仿佛都随着这巧妙的构思而用现在诗句中,诗情是如此的丰富。王维早年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歌行作品,如《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燕支行》等。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展示声韵的流转之美;或者以铺排对偶的笔致,追求骈赋化的铺叙效果。

王维早年的歌行,在继承初唐歌行的同时,也出响了新的变化。他不再追求长篇铺叙的骈赋效果,句式也不以对偶为重,篇幅趋向短小,但诗作的神情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洛阳女儿行》中刻画洛阳女儿内心的空虚寂寞,用笔精到,神情逼现。王维进入长安后,在长安这个大环境中,积极呼应其间的诗歌风尚,用自己的天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这些风尚的最好表达。终其一生,王维艺术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创作特点,就可以才华早著、科场顺利的青年王维,在他入仕不久,就遭遇到第一次官场挫折。王维离开长安时,内心是很颓唐的,他在赴任的路上写了不少诗,抒发内心的牢骚,如《被出济州》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可见,他此时对前途看不到什么希望,感叹自己这次离开长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王维在这段贬谪漂泊期里,古体诗的写作明显增加。古体诗注重咏怀的特色,使他遭受人生坎坷之后的感慨,得到了一个很好地表达渠道。例如在贬谪失意中,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士人,盛世中存在的寒士屈抑问题深深震撼了他,他为此写下了《济上四贤咏》就表达内心的不平。

二、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对社会有了更清醒认识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隐居以葆素志的愿望,他的《偶然作》组诗,一方面在抨击寒士屈抑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则明确表达了他希望避世隐居的心愿,如《偶然作(之四)》中描写了陶渊明兀傲的形象,正是王维在贬谪中心态的折射。王维早年在长安的时候很少写作田园诗,贬官后这方面的写作开始增多,逐渐成为他创作中重要的内容。王维的田园诗并不因循陶诗的平淡,同样是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和乐,他以丰富的笔法,描绘出农村生活姿态万千的风光之美。如《鸟鸣涧》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安详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情感的核心在开篇的“人闲”两字,诗人下榻的山居避开了尘世的烦扰,车马的喧嚣,心境十分悠闲而宁静。全诗重在从“静”、“空”处写“闲”。那无声飘落的桂花,使人感到春山中一片静寂,春夜静谧至此,才令诗人感到春山是如此空旷,仿佛除了自己,周围什么都不存在。

三、四句的构思也很巧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栖息于山涧中的山鸟,被皎洁的月光惊醒。这个看上去不太合情理的想象,却把山谷的空静写得十分传神。王维在诗歌中很善于创造一种内涵独特的空境,它不是空虚无有,而是包含着万有的丰富变化,吸收了佛教空理的影响。一)《山居秋暝》

题目:点出时间、秋晚、地点:山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写出什么?这“空”字表现出一种禅意。新雨后:“新”写出雨后初睛给人的感受:空气湿润、凉爽、草木如洗葱绿清新。“天气晚来秋”点明时间、季节、秋晚、与题目相呼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间”准确写出月光透过树枝缝隙照射的情景。他曾说过“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诗人正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嘻笑声。浣女:洗衣女。清代诗人王士祯说《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莲动下渔舟”荷塘中莲花动荡,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渔舟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随它去,任凭它去之意。春芳歇:指花草枯萎、凋谢之意。与题目“秋”相呼应。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作者反用其意,王孙:指包括作者在内的隐士。结尾点题,就是想“归隐”。上半部诗重写物、明月、青松、泉水和后边的翠竹、青莲,这些景物都是非常高洁的,以物芳而明志洁,下半部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二者互补,高洁的景物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三、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到凉州去劳军。大漠风光和边塞将士的豪情,使他暂时忘记了朝廷政治斗争的阴影,流露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王维的边塞诗主要集中创作在这个时期。他的边塞诗虽然也写到一些边军所存在的问题,但主要的精神还是在歌咏边塞军旅生活的豪情,作品充满热情浪漫的气质。他很善于以比较短的篇幅、凝练的笔法烘托唐军的声威,刻画战争的紧张气氛,描写边塞的壮阔风光,往往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深得简笔传神之妙。例如他的名作《使至塞上》,一个“直”字,一个“圆”字把广漠上得景象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图案,这就把大漠的辽阔、空旷刻画出来。“长河落日圆”也是同样的道理。诗人绘事状物的本领固然高妙,但诗意带给我们的回味则更是深长。全诗开篇即点出诗人此番出使是“单车问边”,在三、四一联中,又把自己比作随风飘扬的“征蓬”,就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开阔景象,实际上也从另一面折射出诗人在大漠上只旅独行的孤单身影。然而在自然之浩瀚与个体之渺小的对比中,全诗并没有流露出凄伤的情绪,而是以自然的壮阔,折射出诗人心灵是开阔的。四)《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背景:开元25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首诗写于赴边途中。使:出使。“单车欲问边”开头点题,单车表明是轻车前往。问边:到边疆察看。点明出使的原因,“属国过居延”这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居延在甘肃张掖县,属国:指原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归附唐朝。“征蓬”:比喻诗人自己,原指被风卷起的蓬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作者描写的景致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大”字来,表现边塞沙漠的浩翰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用“直”写出浓烟的挺拔,坚毅之美。为什么“烟”是直的?沙漠上没有山林花草,一条黄河横贯其间,诗人用一个“长”字表达他的感觉。诗人采用的是苍茫空阔中突出一点的艺术手法。这与宋代词人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里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但艺术效果却绝然不同。

萧关: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关隘口。侯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燕然山,这里指前线。

四、禅宗诗

生平与禅:一步步走向禅境的轨迹

王维信奉佛禅,首先是因为环境的熏陶。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家庭中浓厚的佛教氛围,对王维及其弟王缙的影响极为深刻,史载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侍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伴随着一次次不幸事件的发生,王维一步步迈向禅境。

在王维可编年的诗文中,最早谈到佛教信仰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是说自己

对佛教的信仰已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日益淡薄。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为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两年后,王维回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十九年,遭中年丧妻之痛,时王维三十一岁,史载王维妻亡不再娶。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奸臣李林甫当政,朝政日趋腐败,王维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失望,开始了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幽栖在终南山,不闻朝政,终日以

禅诵为事。至此,诗人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所写《山中寄诸弟妹》一诗,记载了他的禅诵生活:“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

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可见,他是以禅诵打发时光,忘怀世界烦忧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伪官事件”又使王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精

神折磨。天宝十五载,时王维五十六岁,安禄山叛军陷长安,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获,迫授伪职。一年后唐军收复两京,凡

授伪职者皆按六等治罪,王伪亦因之入狱,险遇不测,后因其在贼中时曾作《凝碧诗》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加之其弟王缙平叛有功,并

请削官职为其赎罪而得恕宥。但这一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史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极为深重的刺痛和压抑,自认为“情虽可察,罪不容诛”(《谢除太子中允表》),“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此后,尽管官职屡有升迁,但是经历了心灵创伤 的王维,不复系怀世事,而是沉浸于禅悦之中。《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谭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 臼,经岸,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我们便会发现,他在每经历一次打击之后,便会向佛禅靠得更近以寻求解脱,直至晚年完全倾心于佛,终日以事佛禅诵来打发时光了。种种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心里郁结,促使王维少年时代因家庭环境而深度感染的佛学思想不断浓郁渗化,佛学终

于成为其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可用一个“空”字来概括。所谓“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

实的。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的是把他们所虚构的“涅”彼岸世界说成是真实的,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

维的倾心侍佛,正是从佛教的空观中寻找安慰,来摆脱俗世的苦恼,来治疗种种不幸所带来的创伤。应该注意到,王维诗中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也随着人生历程的波折,一步步倾心于佛的同时而发生着变化。早年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中年出现了“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这种隐居侍禅的心理趋向。而垂暮之年,更趋空寂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在禅宗思想的浸染下,“他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在禅的影响下,诗人拥有一个宁静淡泊的心境,能够从容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寻美。可以说,是这种受禅思影响后的创作心境促使王维中岁以后大量上水田园诗中的独特境界的生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向林黛玉学诗。林黛玉告诫香菱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既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7]

唐宋以降王维的影响堪与李白、杜甫比肩,而王维尤以五言诗见长。王维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诗中都有佳作,诗作的题材也很丰富,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意境创作方面在盛唐诗人中都有杰出的影响和地位。王维受陶渊明影响,却没有像陶渊明一样淡出官场,而是身存魏阙心游江湖。栖身官场以养身,游心林泉以全性。前有竹林七贤、陶、谢之风范,后有白、柳、欧、苏之风韵,王维介于其间独树一帜,师前范后而又各呈其妙,中国文士的才情学识仕宦进退在王维这里堪称一格。

出则仕退则隐,所谓外儒内道的文化人格是封建文士普遍的时尚。后世文人大多因袭王维的路径而很难仿效陶渊明,既是基于现实的选择更是基于文化的秉性。徘徊于入世出世之间,既能保持现有的体面,又有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王维虽然不是最原始的标榜者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亦官亦隐的悠游自在,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特有的魅力,也成就了王维艺术人生的人格魅力。

生平对其诗风 篇2

勃朗特姐妹出生在英国哈沃斯草原上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个穷牧师, 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 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由于生活的凄苦, 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了一段童年。她们居住在荒凉偏僻的山区, 再加上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 因此, 她们游玩的场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西边的旷野。特别是艾米莉, 十分内向, 她表面沉默寡言, 内心却热情奔放, 她将旷野的感受全写进了《呼啸山庄》, 构成了《呼啸山庄》的独特氛围, 她把整个故事都安排在呼啸着冷风的冬天, 而又描述的是暴风雨般的炙热感情, 这正是她不同寻常的气质, 和对人生的梦想及追求。这样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都为勃朗特姐妹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作为家中的长女, 夏洛蒂·勃朗特像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简·爱一样, 个子矮小, 其貌不扬, 充满智慧和独立的精神。她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她的其它小说有:《雪莉》 (1849) 、《维莱特》 (1853) 和《教师》 (1857) 。《简·爱》描述的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名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简·爱, 从小失去双亲, 一直寄宿在舅母家, 过着备受凌辱的生活。为了摆脱简, 舅母将她送到类似孤儿院的公益学校。学校经常虐待学生, 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简在离开学校后当了一名家庭教师, 结识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 与他历经了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 却也因两人志趣相投、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当时的文学作品, 多数描写的是上层社会的贤德淑良、温柔美丽的女子, 而简·爱贫穷、低微、矮小, 但她却有一颗顽强、勇敢的心灵。《简·爱》具有较强的自传形式, 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 甚至许多生活细节, 都是取自作者真实的社会经验。

艾米莉·勃朗特, 夏洛蒂之妹。她沉默寡言, 性格自闭, 孤傲乖僻, 挚爱荒原, 一生中几乎没有朋友, 但她却靠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创作出了《呼啸山庄》而驰名文坛, 被誉为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女作家。小说以荒凉的约克郡荒地为背景, 用炽热的情感描写爱与恨的故事。艾米莉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凄风冷雪的冬天, 这点和《雷雨》的戏剧结构有相像之处。故事采用顺叙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还引进了故事以外的边缘人物的叙述者, 即房客洛乌克和女管家纳莉。这部小说采用了双重框架结构的叙事系统, 在当时的英国小说创作中, 可说是大胆创新。苦心设计这层层的构思, 艾米莉就是想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她的性格非常内向, 她在作品中倾吐的都是她从未向别人倾吐过的, 也很少人有这样狂风暴雨般的热情, 她需要把自己很好地隐藏起来。这双重的叙事方式给了她安全感。

安妮·勃朗特是勃朗特家中最小的女孩, 她温柔娴静、安静, 且话不多, 她只活了29岁, 但她还是写出了两部小说《艾格尼丝·格雷》和《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 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艾格妮丝·格雷》描述了女主人公艾格妮丝·格雷两次给别人做家庭教师的经历, 通过她所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虐待, 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贵族阶级和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愚昧、冷酷、自私和虚伪。幸运的是, 艾格妮丝认识了为人正直的副牧师韦斯顿, 两人虽然一样贫寒, 但是却拥有人间的美好感情, 在相濡以沫中享受着真实的感情。文中既有爱情、亲情、励志等各种因素, 也描写了在当时金钱物欲横流, 世俗的社会里依然无法掩盖人们追求善良、纯真的思想和幸福。本书文笔细腻, 曲折动人, 与《简·爱》和《呼啸山庄》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夏洛蒂文笔华丽, 艾米莉充满激情, 而安妮的作品则朴实素雅, 没有过多渲染和夸张的手法, 几乎按生活原貌再现生活。

2 勃朗特姐妹的性格对其小说的影响

如果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那么, 在几乎相同的生活坏境下成长的三姐妹为什么写出了不同的作品?笔者认为, 导致她们创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性及心理方面的差异, 二是生活经历的差异, 三是所受的不同文学精神的影响。

大致说来, 夏洛蒂适应生活的能力相应强些。早期出外当过家庭教师, 这段经历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夏洛蒂的不卑不亢、谦逊质朴、倔强勇敢, 无不从她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上体现出来。“你认为我穷, 低微, 不美, 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样!……”—— (摘自《简·爱》, 黄源深译) , 这哪是简在呐喊, 这分明就是夏洛蒂的心声, 正是因为她自己个子矮小, 相貌平平, 才有着比常人更多的自尊心, 而妹妹艾米莉虽然也有求学、教学的经历, 但时间都非常短。面对陌生的环境, 艾米莉总是不堪忍受, 更喜欢回到哈沃斯的古宅里, 所以艾米莉的作品主要以荒原为背景, 整个作品的基调也是伤感主义情怀。艾米莉是那种靠高水平的想象力来维持激情的天才, 与其说她的作品是她生活的曲折表达, 不如说是她被压抑的隐秘激情的宣泄。这正是艾米莉与众不同的特质。艾米莉生性内向而孤傲, 深居简出, 她一辈子都没有谈过恋爱。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写出最强烈的爱, 最强烈的恨, 仿佛只有单纯得像不含杂质的结晶体,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在勃朗特姐妹中, 最小的妹妹安妮长得温婉可人, 性格也是温柔平和, 深得大家宠爱。所以她笔下的小说如同她本人, 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 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 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所以她的小说里没有夏洛蒂的抗争和艾米莉的激情。

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特点之一是她们身上共有的自传性。三姐妹作品中的人物的生活都比较封闭而经历简单, 情节只紧紧围绕着主人公的经历展开, 线索单一, 人物不多。高度的凝炼和集中, 活动在尽可能少的狭小天地中, 以深度补偿广度的不足, 这和她们所处的那个封闭性的小天地分不开的。这也是三姐妹创作的局限性的原因之一。但她们的作品都赋予笔下人物初步的女性独立意识, 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 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这些作品可见最初女权主义的雏形。这在当时十分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来说已经初具女性解放自己、主动追求幸福的境界了。这就是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姐妹所展示的女性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Vicky, Tim.李颂译.勃朗特一家的故事[M].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8.

[2] (英) 莱恩著.李淼等译.勃朗特三姐妹[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3]侯维瑞著.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4]罗婷著.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东方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高中作文700字:成长的空间下一篇:教学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