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精选8篇)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1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 静
2009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的做法是:
——强力推进“工业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总量做大。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领导责任,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二是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把工业龙头做强。我们抓住白云边、飞利浦、大水泥等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采取领导和专班包厂、税收增长比例返还、贷款融资担保、品牌创建重奖等措施进行扶持,促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裂变。例如,白云边公司在此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实施产能、效益翻番发展计划,新征用地近700亩,计划总投资4.2亿元,新上白云边工业园和华林创业园项目,预计“两园”项目建成后,白云边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入库税金可超过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白云边”。飞利浦公司计划将国外8条生产线转移到松滋,新增投入1.5亿元。这些投资到位后,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6.6亿元,入库税金可达5000万元以上。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我们依托骨干企业——双七水泥公司,投资新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目前投资2.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入库税金4000万元。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链条拉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光源产业、水泥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并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搞好工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打造板块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等措施,力争使6大产业的产能形成倍增效应。其中白酒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电光源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两大特色产业。松滋多年来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123”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种猪繁育、饲料生产3大龙头企业;培育1万户以上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2008年生猪出栏突破120万头。松滋是全国优势水果生产带,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以“两线一流域”(沙刘线、红东线,洈河流域)为重点,以新上水果精深加工项目为引领,突破性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二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重点是实施以“一建三清五改”(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城镇向农村、由公路沿线向纵深腹地全面推进。三是以“两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两整”(整治当家渠堰、整修当家泵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75%的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我们以提高城市的“两个能力”(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和改善城市的“两个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狠抓中心城区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万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去年,我们启动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额1.8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狠抓中心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乡村联络的重要节点。目前已选择了刘家场、洈水、沙道观、陈店等4个重点门户镇,并拟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镇,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办公会,研究出台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这4个城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副中心。
——强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可用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一是有效解决就学、就业、就医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义务教育、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2008年,全市共拿出1204万元资金进行配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97万人,参合率达到85.1%;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2008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277.4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办了“十件实事”。三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去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赴省进京滋事事件,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治安、刑事案件、恶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四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2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旗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一是旗人大在工作中坚决执行党委的决定, 维护党委的权威, 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 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推进各项工作,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合力,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 及时报告人大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适时报告人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不断提高按照党委意图做好代表和群众工作的能力, 将党委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化做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的工作实践。
二、依法履行人大职权,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人大常委会要充分行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 加大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履职监督, 寓监督于支持之中, 增强监督实效, 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
(一) 加强法律监督,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立足人大职能, 加强人大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协调。旗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依法履行职责, 确保旗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旗委“科学发展, 开放转型, “三化”互动, 富民强旗”的发展定位, 以“服务发展大局、务求工作实效”为原则, 进一步发挥好人大对经济发展的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 加强对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财政预决算、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监督, 更加努力地为推动经济提供民意支持和法律服务。
(二) 加强工作监督, 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旗人大常委会围绕全旗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积极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始终坚持把监督与支持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在监督中支持, 在支持中监督, 监督效果越来越好。旗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大胆实践, 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在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上下功夫, 探索改进监督方式;还积极探索创新代表工作, 加强基础建设, 创建活动载体, 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 使代表作用有效发挥;通过改进人大工作, 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展专项工作评议, 注重效果, 公开透明, 受到广泛好评。
(三) 加强履职监督,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旗人大常委会以“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主题, 努力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幸福。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 促进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和各级干部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作风, 大力推进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推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广泛集中民智, 统筹兼顾、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使法规和决定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3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势头。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正在逐步积累。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也给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道必须解答的题目。
信息化如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贡献,从我们工作的角度,我对这个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是信息化要成为政府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市场驾御能力的重要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使政府从直接干预经济运行转向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去推动发展、引导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更全面、及时的了解经济运行情况、洞察市场风云变幻;更准确、灵活的运用各类调节手段、形成有效政策工具。信息化恰恰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持手段。“十五”期间我们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部分领域开展了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坚持实行定期向全社会发布信息制度,通报经济运行状况、市场需求、宏观调控要求、有关政策措施,受到企业欢迎。建设了金税、金关、金审等一系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始在重点规划制订、重要政策出台和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步成为政府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市场驾御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是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艰巨任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走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道路。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国民经济信息化,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普及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对传统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智能工具,提倡清洁生产,减少能耗物耗,降低环境污染;要求我们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引导物质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先机,取得主动权;要求我们做强做大信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核心基础产业,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实现信息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的转变,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做出贡献;要求我们大力扶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专业化信息服务,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秩序,使信息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信息化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已经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发布。在这部规划中全面部署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能力。“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继续建设和完善金宏、金税、金财、金关等重点业务系统和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政务网络和标准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在经济调节、环境监测、社会信用、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等领域中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决策质量。要加强金融、能源、食品药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市场监管系统建设,提高政府管理市场、服务公众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二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题,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要继续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大力开发和利用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是发挥信息资源在物质资源配置中的先导和优化作用,减少物质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达到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要充分整合铁道、公路、水路、民航、邮政、仓储、金融、海关、商业网点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发布、过程优化与跟踪等服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四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设施。积极推动电信业转型,繁荣增值电信服务。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业群,加速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五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农村信息化应用成本。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培育面向中小企业、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快建立新型金融服务和信用服务体系,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金融业务。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推广数字电视,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使信息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继续鼓励、支持大型IT企业共同搭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大规模的免费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识,推动百万中小企业上网,通过网络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4
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州委紧密结合全州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州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在全州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序幕。
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强调要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黔西南”的根本保证;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根本保证。年初召开的州第五次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实现黔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何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站在新起点、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进新跨越、开创新局面,归根到底要靠抓落实。层层抓落实,根本在作风。作风不转变,任务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设想,都只是一句空话。作风不实,工作干不上去,就会贻误事业,就会失信于民。全州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说立行抓好作风整顿。
州委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改进思想作风,就是要解放思想,不要因循守旧;就是要奋勇争先,不要甘居落后;就是要积极向上,不要消极懈怠。改进学风,就是要坚持搞好理论学习,坚持搞好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公仆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务实意识,增强效率意识。改进领导作风,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改进生活作风,就是要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侈享乐,反对情趣低下。全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对照这些要求,从解决自身作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抓起,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把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贯穿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始终。要通过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进一步树立勤奋好学之风,真抓实干之风,亲民爱民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廉洁从政之风,以作风的转变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以各项工作的新成绩检验作风建设的新成效。
论如何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篇5
为了认真总结中心城市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中心城市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创新创业、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大会。为了开好这次大会,三区和经济开发区、市级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准备,市委市政府进行
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市四套班子进行了专题研究。下面,我根据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对全市起着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事关全市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新形势下加快中心城市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信心,坚定决心。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所属的椒黄路三区历来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是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撤地建市十四年来,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市生产总值由
1995年的121.9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8.1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
32.02提高到37.35,提高了5.3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提高了
8.1倍和8.0倍,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40.89、40.82提高到
42.77、44.71。第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心城市环绿心组合式生态城市的城市形态已经确定,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接近
80平方公里,人口集聚超过70
万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椒江、黄岩、路桥和开发区一批重点区块和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第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教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
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是1995年的2.90倍,年均增长
10.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477元,比1997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
8.55。由于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一直稳居全省第五位,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七位,但发展速度提速至第五位。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稳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市区看**,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进入了沿海新兴发达城市行列。这充分证明了**撤地建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实践是成功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建市
14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历史上是东南名郡,但建国后,由于缺少一个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造成**行政区几次被撤并,严重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199
4年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好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和政治要求,是**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体**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因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全局的发展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中心城市的发展如何,必将给全局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能否完成中心城市建设重任,实现中心城市率先崛起,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心城市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使中心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实施“工业立市、软实力、一体化、和谐**”等战略,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些都必然要求中心城市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心城市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市区经济占比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经济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要素制约加剧,投资明显回落,增长出现滞缓,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人口集聚不快,人气不足;城市水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仍然严重,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责不清、环节过多等现象,办事效率不高,发展环境欠佳;文化融合程度不够,市区一体化步子有待加快。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来加以解决。当前,全市上下都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共识和强烈愿望,我们一定要紧
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才、金融等优势,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克难奋进,全力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应对区域激烈竞争的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区域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竞争,城市群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内核的竞争,城市群内
核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就是在**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九个县市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紧密相连、有序分工、良性互动,构成一个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经济共同体。当今,区域经济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省内杭、宁、温中心城市经济比重都超过
50,绍兴、金华等地都已明确提出加快市区发展的思路,措施力度大,发展势头强。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做强内核,率先实现中心城市的一体发展,从而引领、示范和带动城乡一体和区域一体发展,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把握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工作原则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坚持“做强龙头、带动全市”的工作方针,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基础,进一步丰满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繁荣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努力将中心城市建设成**创新活力最足、经济结构最优、创业环境最佳、集聚带动能力最强、社会和谐程度最高的区域,成为**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0
年,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接近40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接近
50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4:51:45。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力争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
万人,技术创新功能、要素集聚功能、人口吸纳功能、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市前列,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到
2010年,市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15.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城区恶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功能要求。
——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
23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内;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和
7,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一个工作方针和四条工作原则。一个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做强龙头,带动全市”。把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和服务各县市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对各县市的指导、督查和考核,更好地发挥县市积极性、主动性,以各县市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四条工作原则,就是要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率先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各项工作都要同业对标、争先创优,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使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全市前列,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领跑和示范作用。
——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强市、创业富民”,深化改革,构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开放格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协作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效能;鼓励、推动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全社会成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一体发展。就是要坚持统分结合、共建共享,增强市区规划、基础设施和政策措施的统一性,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市区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互补、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推进市区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苦练内功,挖掘潜力,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位提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友好发展。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动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很多,重点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和和谐稳定社会关系建设上走在全市前列。
(一)坚持工业立市,促进联动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经济是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核心,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首位度。
第一,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立市”战略,集中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抓工业。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要大力发展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加强专业化协作,促进产业分工,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及时淘汰和有序转移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加强对市区“513”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企业上市。坚持“抓大扶强不放小”的思路,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小巨人企业。要坚持外资、民资、国资与股资四资并重,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切实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努力促进外资、外经、外贸更快发展。二要优化工业布局。市区滨海工业区块要成为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工业的主平台,全力做好大石化等一批国家重特大项目的引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椒江要以电子产业功能区、服装机械功能区、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和临港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医药化工、船舶修造产业基地。黄岩要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集聚,建成中国模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重要的医药、食品、工艺品、塑料制品制造基地。路桥要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吉利汽车城为重点,推进吉利汽车城和吉奥皮卡基地建设,成为全国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搬迁为契机,建成全国最大的金属再生产业基地。市经济开发区要加快东扩区块的规划调整和产业发展。三要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区、椒江、路桥要切实抓好滨海工业区块建设,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以规划引导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滩涂围垦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大投入、大开发、大集聚”的格局。黄岩要加强低山缓坡开发利用,拓展经济开发区西区,实施江口轻化投资区的征迁改造,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四要盘活存量。根据市国土局的统计,05-06
年三区和开发区未供土地近7000
亩,这是一笔很大的存量。一定要突破征迁难关,加快供地,尽快盘活。要做好工业用地招拍挂供应,强化用地效率考核,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供地效率最高、项目落地最快、产出效益最高的区域。坚决纠正占而不用囤积圈地的现象,敦促企业加快建设,尽快投产,不能如期建设的,要依法调整,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查处的坚决查处。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三产,繁荣中心城市。
以“7 5”框架为重点,优先发展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提升服务居民生活的消费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知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都市型经济,繁荣中心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大金融产业,加大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争创全国民营和合作制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实验区,打造“长三角”区域金融次中心,建设金融强市;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经营方式;突出路桥商贸区的功能,整合提升路桥市场群;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发展会展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城市景观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提高贡献度。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以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特色农业等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载体,努力改善市区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撤村建居”工作。继续加大黄岩西部山区和椒江大陈岛的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把西部山区建设成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绿色环保的生态自然区,有机农业、清洁工业、休闲旅游的生态经济区,把大陈岛建设成集风力发电、能源储运、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努力推动市区内区域的协调一体发展。
(二)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强化城市功能,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衡量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以新型城市化为导向,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丰满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为着力点,加快推动中心城市建设。
第一,坚持规划龙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根据我市组团式城市的特点,一是必须坚持统一性。坚定不移地坚持规划一盘棋,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四个规划,市里必须牢牢把握。同时要充分发挥三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主动性、能动性、参与性,调动积极性。二是必须坚持前瞻性。规划需要见证历史,如果没有前瞻性,缺乏长远眼光,没有预留发展空间,只满足当前建设需要和局部利益需要,那也只能是短暂的、缺乏生命力的和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是环绿心组合式城市,这种形态较具活力和生命力,符合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这一规划思想。要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使城市建设做到有聚有拓。三是必须维护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刚性约束力,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变更。确需调整的,必须坚持集体研究,按照有关法定程序批准;要扎实开展规划效能监察,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编制、调整、审批、管理等行为的监督检查。
第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块建设。要理清轻重缓急,遵循建设时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那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来。一是突出内外交通设施建设。对外交通重点近期是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台金高速公路**段,尽快启动沿海高速公路、椒江二桥建设,做好金台铁路和**新机场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港六区”开发,继续做好海门港整治工作,开展港区功能调整;加快开发椒江口外的头门作业区,促进海门和临海港区的联动发展。对内交通重点近期是加快推进中心大道南延、市府大道西延、东方大道、疏港大道、东二路、八二省道延伸段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大道、开发大道东延段和市区内环线。同时,加快各区块内部的路网建设,形成市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二是突出水、电等重大基础项目。要抓紧抓好北水南调、城市供水二期、椒北引水工程、台电五期、市区河道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统一的供水网、排水网、电力网。三是突出重点区块建设。开发区要抓好环白云山区块、西商务区、中央商务区、高等教育发展区块建设,进一步繁荣东商务区;椒江区要抓好环白云山区块和葭芷区块改造、解放路商业街建设;黄岩要抓好商业街区、委羽山新区和江北区块建设;路桥要抓好路桥新城区块、生产资料市场区的建设。四是多元筹措建设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多元筹措。充分发挥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社会发展投资公司、高速公路股份公司、城市发展股份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争取条件积极搭建其他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采取
BOT、TOT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第三,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一个城市,品位决定价值。品位外化为形象,内化为品质。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注重设计,包括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雕塑小品设计都要树立一流意识。重要规划、重大项目要实行国际招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文亲和力,增强实用性,切实提高我市规划和建设设计水平。要抓紧开展城市形象策划,公开征集设计城市形象标识标志,征集市歌、吉祥物等,形成统一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对外宣传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二是注重城市内涵挖掘。要十分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对历史遗产、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人文景观等都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黄岩和椒江章安古民居等资源丰富,要开展抢救性保护开发。三是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加快“多城同创”进度,推进“数字城管”,提高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程度,增强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市民意识,提高市民素质;要着力提高市区环境质量,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城区河道污染整治和大气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城市绿心,全面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四是要大力推进人口集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气集聚;强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建设,增强吸引力;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等改革,降低进城门槛,吸引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城落户。
(三)提升软实力,打造中心城市社会事业发展高地
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支撑,而且需要科教文卫等软实力的支撑,必须着力发展一流的科教文卫事业。
第一,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要切实抓好浙大**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院等机构建设,引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市区教育资源整合,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强化基础教育,椒江区要在2007年建成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区,黄岩、路桥也要争取在2010
年之前建成;重视开发区基础教育配套学校建设,逐步打造开发区的教育“高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适用人才。高等教育要重点办好**学院椒江校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大、**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养中心城市急需的机械电子、生物工程、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建成市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妇女活动中心,积极筹建市科技馆、博物馆,加快建设市奥林匹克体育人才训练基地。继续办好网络音乐节,培育城市文化节会品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提高城市文艺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挥已建文体设施的效用。加快建设**市精神心理康复医院、市妇儿医院,积极组建**恩泽医疗中心,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率水平。
第三,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要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劳动保护和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就业服务工作,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就业问题。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覆盖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扶持,加快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困难群体救助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中心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坚强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四)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稳定和谐程度
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转型的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要加快中心城市的社区建设,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为民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等功能。2007
年市区主要街道应建有
1000m2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城市街道工作重点要向社区转移,健全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第二,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和经常性矛盾排查制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和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大各类社会矛盾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土地征收、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全力打造“平安市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全力维护中心城市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当前,要以反“二抢一盗
”为重点,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严禁黄、赌、毒现象,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净化市区治安环境。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机制,做好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环境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城市危机化解能力。
四、凝心聚力,治庸提效,为推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当前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基础,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克难奋进,治庸提效,狠抓落实。
(一)强化思想保障,营造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市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中心城市发展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要开展“转作风、强创新、促发展”大讨论,营造良好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营造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浓厚氛围。市级机关要带好头,都要从自身找差距、献计策、谋发展。三个区和经济开发区通过讨论务必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勇于争先,比学赶超、争当第一。二是强化三种意识。强化中心意识,自觉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机遇意识,只争朝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强化创新意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陈旧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思维模式和工作“套路”中解放出来,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要加强学习。市区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发展城市经济和管理大城市的知识,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习惯于从事中小城市和农村工作向管理大城市、发展城市经济转变,提高驾驭现代城市经济的能力,增强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大城市的本领。四是要大力推进文化融合,以文化融合增进对中心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找准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市区聚合力;规范市区企业、院校、街路、场站、牌楼、景点等命名,同打**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有利于中心城市发展的话多说、事多做,不利于中心城市发展的话不说、事不做;充分挖掘市区人文传统,延续历史文脉,赋予时代内涵,自觉培养**人意识,形成大**理念,使**人文精神成为推进市区一体化、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强化机制保障,激发发展活力
要建立新型市区关系,加强市区联动和区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新型市区关系可以用五句话二十字来概括:职能清晰、责权统一、统分结合、共建共享、共赢发展。要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利益协调、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重点要把握三条:一是坚持市区一家。市与区是利益共同体,发展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小河有水大河涨”、“大河有水小河满”,无论哪一级快一点发展,都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受益受惠的都是市区群众。区一级实力壮大了,对市里的贡献就增加,发展的基础就更扎实。市这一级实力壮大了,就更有能力投入市区共享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就更有能力在政策、项目、资金、资源要素等方面扶持区一级发展,就更有能力通过政策性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扶持黄岩西部和大陈岛等欠发达乡镇,实现区域、城乡的一体发展。因此在中心城市发展上,唯一的目标就是共同把这块蛋糕做大。二是坚持统分结合。市与区的职能划分要科学、清晰,责权利要相统一。市作为一级政府,有法定的职能和权限,重大政策出台、城市规划实施、共享性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重要资源配置以及法定由市里审批、管理、监督的权限必须集中在市里。根据**组合式城市的特点和现行管理体制,按照统分结合、责权利相一致、统中有分、分中有统的原则,实行简政放权,赋予三个区和经济开发区更大的管理权限,该放的都应委托、授权到位,更多地调动区一级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双向互动。市与区既是层级关系,更是直接管理服务关系,作为市一级,要眼睛向下,在管理服务区一级发展上,凡直接监管的必须履行职责,依法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层级关系上;凡管理服务的,必须做到领导精力、工作精力、资源配置三到位,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满意度。而区一级首先要自觉地服从于市级职能管辖,还要认真研究如何为全市服务、为全市作贡献问题。因此,要形成双向服务、双向互动氛围,少争论、不争论、多沟通、勤协作、谋发展。区与区之间既要有适度的竞争关系,又要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还要相互理解、支持、帮助。比如椒江、路桥区与市开发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利益共享。对黄岩西部扶贫开发,不仅市里要统筹协调,椒江区、路桥区、开发区也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共同帮扶。要构筑中心城市发展制度平台,市委、市政府将切实加强对中心城市工作的领导,建立中心城市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工作会议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开展对市区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开展对具体问题和矛盾的协调。
(三)强化作风保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心城市能否更好更快发展,关键看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作风能否得到有效转变,看发展的环境能否有效改善。要深入开展“两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改善中心城市的发展环境。一要创新服务。现在我们不少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循规有余,变通不足;守旧有余,创新不足;用权有余,服务不足。对此,各级各部门要淡化权力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善于把上级精神与**发展实际结合,善于沟通,善于变通;坚决摒弃和反对“没有好处不想干、有风险的不敢干、难度大的不愿干、无先例的不肯干”现象,坚决纠正有些职能部门“馒头大于蒸笼”的“肠梗阻”、“中梗阻”现象。二要加快职能转变。市级机关各部门首先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上来,今后检验市级机关工作业绩和效能,主要看服务三区和开发区工作做得如何,评定市级机关工作好差,首先听取三个区和开发区的意见;要探索建立新的考核办法,将市、区两级干部考核与中心城市发展成效联系起来。要改革行政审批管理方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本着“精简、规范、高效”原则,对市级权限范围内不必要的审批审核事项和环节坚决取消和简化,对保留的事项,要对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进行进一步清理,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要以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规范并联审批手续,努力推动“两集中、两到位”;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及时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三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完善村留地处置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中心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注意市区政策平衡与协调,减少因政策不统一引发的矛盾。
(四)强化组织保障,提高基层执行力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任务需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去落实,这是对各级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战斗力、执行力的考验。一要切实加强中心城市街道和乡镇党委建设。中心城市的街道和乡镇是承担中心城市发展任务的主体力量,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建设等繁重任务,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大量的征地、拆迁、政策处理和群众思想工作需要完成。因此要把加强城市街道和乡镇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配好配强街道和乡镇领导班子,理顺领导体制、财政体制、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完善监督、制约、管理和考核机制,关心支持乡镇街道建设。要开展城市街道和乡镇工作专题研讨,加强横向之间交流,推动街道和乡镇工作水平提高。二要切实加强村一级组织建设。现在大家普遍的感觉是村一级工作十分困难,许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涉及到的拆迁征地和政策处理都卡在村一级。当前,要抓好村级组织明年换届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抓好村党支部的建设,在选准选好村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上,要把那些自身素质过硬、群众基础好、群众工作能力强、又能带头执行上级指示精神的农村党员和优秀分子吸收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来,提高村级班子的执行力。政法机关近期要着重对阻挠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的村埂地霸摸底排查,予以严厉打击,既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发展,又可帮助改善村级组织的工作环境。三要着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转变作风,下村蹲点,深入群众,自觉理顺群众情绪,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建立感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要避免简单化,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考虑群众接受程度,把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四要推动市区干部交流互动。发挥组织工作优势,推动市区干部下派上挂和横向交流。市级机关每年要选派一批优秀年轻的干部到区和乡镇街道锻炼,三区和开发区也要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到市级机关学习培养,换位体察,增进理解和信任。
同志们,坚持做强龙头,带动全市,推动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面对科学发展观新要求和区域竞争新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市区上下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创新创业,治庸提效,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局面,为**“两个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6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7
一、设施农业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辽宁省设施农业经过20余年的建设, 已发展为抗灾避灾、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成为辽宁省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1. 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8年底, 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3.2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面积408.3万亩, 位居全国首位。2008年, 在省政府的大力推进、省直相关部门合力支持和市县共同努力下, 设施农业年度新建面积89.2万亩, 是过去年均发展面积的3.6倍, 发展速度在全国领先, 真正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省设施农业实现了向优势区集中, 向高效区转移, 向企业和市场拉动的方向转变, 形成了东部山区特色型、沿海地区外向型、辽西北地区高效型、中部地区规模效益型的区域布局。全省设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种植作物已由过去单一的蔬菜生产拓展为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小浆果、西甜瓜等所有适宜设施栽培的作物, 栽培品种不断推陈出新。设施栽培模式日益多样化, 既有提早、延晚栽培, 又有反季栽培、越夏栽培, 实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
3. 单位产出日益提高
据统计, 全省设施农业每亩产量为5806.3公斤, 亩产值超过1万元, 平均亩产值是大田作物的10~20倍, 高的达到了50倍, 涌现出了很多设施农业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半壁江山的县。从2005年开始, 全省大力推广滴灌、生物防虫、后墙和前脚利用, 立体栽培等设施农业十大技术, 使种植效益显著提高。尤其是2008年以来, 全省大规模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增产幅度达到30%~80%, 使许多地方的棚室年收入达到了1延长米500元。通过大力开展棚室综合利用, 有的地区实现了一地七收, 被称之为“七位一体”。
4. 避灾成果逐步显现
辽西北地区十年九旱, 成为发展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设施农业作为最有效的节水生产形式, 在辽西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成为当地农民抗灾避灾和农业增产增效的首选产业。目前, 辽西北地区的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5市设施农业整体规模占全省50%, 成为我省设施农业的主要优势区。
5. 就业增收效果明显
设施农业的大发展, 使广大农村变冬闲为冬忙, 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尤其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女劳动力。设施农业平均二三亩地就可安置一个农村劳动力, 全省有200多万劳动力就业在设施农业上, 加上相关产业, 现在的650万亩设施农业已经安置300多万农村劳动力, 仅2008年新发展的80余万亩设施农业, 就安置30多万个农村劳动力, 特别是为农村女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工作的机会。
二、突出特色调结构是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对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辽宁省政府已经明确了全省设施农业发展目标, 到2012年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要达到1000万亩, 效益比2007年翻一番。辽宁设施农业实现大发展的途径就是走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并举之路, 即在2012年之前走并举之路, 到2013年全省1000万亩设施农业基本稳定后, 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 重点靠内涵增加效益。辽宁的设施农业要建成绝对优势产业, 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布局规模化。有特色的地方要上规模, 老区壮规模, 新区成规模, 到2012年, 实现布局规模化。二是区域特色化。有规模的地方要上特色, 如东部山区要突出特色, 城市郊区发展休闲观光型设施农业, 沿海区域发展出口型设施农业, 要在区域的特色上下工夫。三是营销市场化。各地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培育牵动力强的大型营销市场。同时, 要靠大企业的连锁直销牵动, 靠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带动, 靠大型加工和仓储企业的牵动, 实现营销市场化。
2. 棚内结构的调整优化是设施农业永恒追求的主题
全省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内部种植结构调整需求迫切, 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设施农业大发展必须做好种植结构调整工作。
(1) 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国内外市场需求日新月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新品种和品种标准的需求千差万别, 国内南北的区域、气候、季节差异大, 市场需求千变万化, 要求全省设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进行调整。
(2) 引进和培育的新品种层出不穷。全世界高档的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品种, 辽宁引进了很多, 也培育了很多。尤其是一些高产、优质、畅销的品种层出不穷, 要求全省设施农业大力做好品种结构调整。
(3) 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不单单是种植结构的调整, 也包括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调整。如果不及时对技术、生产方式进行调整, 就会落后于全国、落后于世界。过去, 设施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依靠人工, 而现在已大面积应用卷帘机、滴灌、园田管理机、生物防虫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各地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4) 优势区、特色区不会永恒不变。由于各地发展速度不同, 不同生产区域的优势和特色随时变换、此消彼长。如果不及时调整, 优势区有可能会变成劣势区, 高效区有可能变成低效区, 特色区有可能特色暗淡。没有效益, 农民就会弃棚不种, 各地必须跟上调整的步伐。
(5) 辽宁的低效棚区仍然存在。有些地方的老棚区还存在着一些弃棚, 其原因有劳动力缺乏或农民转入高收入产业, 但也有的是因为生产效益低, 农民不愿意生产。因此, 低效棚区必须向高效区转变。
3. 依托资源, 突出特色, 推进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结构调整总的要求就是以区位为基础、以市场为方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品种为依托、以技术为保障、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支持, 部门推进, 调出特色和规模, 培育出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
(1) 区位是调整的基础。一是区位决定了气候特点, 也就决定了调整思路, 无论是发展规模或是生产品种, 都必须依靠区位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整, 形成优势最大化。二是区位决定了产品的销售方向, 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距离, 调整就应该立足于区域,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区位决定了产品的特点, 决定了产品布局的特色化。任何地方的调整都不能离开区域优势, 一定要变劣势为优势, 变优势为更优。通过调整实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规模更大。
(2) 市场是调整的方向。一是市场决定了产品的知名度, 决定了产品的价格, 决定了产品的销向。市场对栽培作物种类和生产品种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销售区域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内容。无论是出口国际市场还是销往国内市场, 生产品种要因市场而定。三是年际间市场也存在差异。同时, 市场要重点包括国内的高端市场, 特别是大型超市和市场, 推行订单种植, 实现订单拉动。
(3) 效益是调整的目标。设施农业能够大发展, 效益是关键, 种植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种调整, 而是生产方式、技术、市场、包装、加工、冷藏、销售等各方面的调整, 是一个调整的集合。同样的产品, 经过储藏、加工、包装都会增值, 这些都是调整时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4) 品种是调整的依托。品种是种植结构调整的第一资源, 好品种是设施农业生命力的体现。一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的情况下, 品种是增产、增收的主要来源, 好的品种是消费者的首选;二是好品种是高端产品的基础, 没有好的品种和产品, 就进不了高端市场;三是好品种增产、优质, 是实现高效的前提。
(5) 技术是调整的保障。要实现设施农业增产、增收, 技术是设施农业生命力延续的根本保障。在技术应用方面, 需要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力度。在起步阶段, 要以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新技术为主, 然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施农业先进技术日新月异, 各地要及时学习、引进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 借鉴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成果。
(6) 企业是调整的主体。企业是调整的龙头, 规模、标准、品牌重点来源于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现在, 千家万户发展设施农业, 但最后统领设施农业的肯定是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各地要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把标准、技术、市场实现一步对接、一步到位, 把千家万户通过合作组织有效地结合起来, 真正地创品牌, 实施标准化生产。
(7) 农业部门是调整的参谋部。设施农业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和农民, 但先进技术的创新引进靠农业部门, 先进技术推广靠农业部门, 先进生产方式掌握在农业部门手中。农业部门在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 要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要出技术培训农民, 出生产模式指导农民;出典型引导农民;要搞好协调, 争取各方面支持;要保证服务, 以保姆式的服务促进增产增收。
(8) 政府是调整的坚强后盾。设施农业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凡是政府扶持力度大、领导支持力度大的地方, 设施农业水平高、发展快。各地要争取政府的支持, 把农业部门的意愿变成政府的意愿, 把农业部门的主意、参谋, 变成政府的思路和决策。
三、全力做好设施农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工作
2009年, 全省设施农业任务要超额完成, 效益要上台阶, 服务要上水平, 具体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1. 规划和建设做到七“早”
设施农业建设要早计划、早落实、早调地、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2009年设施农业能否大发展关键在于落实计划和调整土地, 现在很多地方已把建设用地调整出50%~60%, 为春季建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要力争在春夏季完成70%, 秋季完成扫尾工作。
2. 棚体建设要经济实用
不盲目追求整体建设的高标准, 要求建设结构的高标准, 不要求建设材料的高标准, 提倡厚墙体、高举架、大跨度、半地下的建设模式。设施农业建设要投资少、见效快, 最好当年能够收回投资。要把建设方面节省下的资金用于大力推进卷帘机、滴灌设施、园田管理机的应用。2009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对设施农业进行倾斜, 卷帘机、滴灌、园田管理机、冷藏库的空调压缩机都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各地要做好宣传工作, 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争取农机投入资金。
3. 育苗中心的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 各地建设了一批设施农业育苗中心, 但与全省设施农业规模相比, 育苗能力明显不足。全省将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 加大对育苗中心的投入, 建设初期政府给予一定支持, 尽快使育苗中心与设施农业生产能力相匹配。
4. 市场和冷藏库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在产业发展迅速、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 培育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省各地, 特别是东部山区生产特色产品的地方, 要加大冷藏和仓储设备的建设, 通过调节市场和价格, 促进提质增效。
5. 技术服务要实现新突破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8
1、践行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有关要求,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服务作风,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问题,真正做到让看病不再难,让看病费用降下来,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院坚持视病人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病人需求为第一选择,以病人满意为第一标准,从人性化服务着眼,从细微之处着手,积极探索,采取切实措施,减少就医环节,缩短候诊时间,提高医疗质量。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增添新设备,满足患者需求。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实行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公示收费标准,实行费用清单制。加强医患沟通,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提出多种医疗路径供病人选择,实行单病种限阶制度,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有效减轻群众的医药负担,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真实感受到良好的就医环境,温馨的服务环节,优质的就医质量,低廉的医疗费用。2009年我院门诊、住院人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业务收入明显增长,而人均医药费用却明显下降,实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
2、践行科学发展观 必须着力和谐医院建设
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医院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医院的参与,构建和谐医院是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是关键,目前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医患之间存在的信任危机,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而作为主导一方,医院应主动处理好这一矛盾。病人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使医院赢得更多的顾客,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要转变服务理念,二要拓宽沟通渠道,三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四要端正行业风气。特别在创造“无红包”医院活动中,严格落实三级服务承诺,层层签订“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承诺书,严禁收受各种形式的“红包”、回扣和提成。进一步完善行风考评体系,建立医德医风档案,严格执行医德考评制度。定期进行门诊、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及时掌握行风动态、改进工作。及时受理患者投诉,坚持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有责必处。通过扎实工作,我院卫生行风明显好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9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泰州市人民满意医院、泰州市无红包医院、泰州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3、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联系我院的工作实际,深深体会到人才已成为制约医院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缺乏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一些重大手术尚不能独立进行,医院的急救能力还比较薄弱,我们要通过引进脑外科、胸外科等到各学科专家或高层次人才,提升医院的急救能力和诊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事业编制的限制,想要的人才招不进来,有的科室因业务拓展,造成人手不足,影响正常工作,今年我们打破常规,采取人事代理的方法,引进科室紧缺人才,有效地解决了科室排班及正常运转的困难。二要强调“岗位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鼓励员工开展岗位练兵,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三要制定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使各类人才得到科学评价,合理使用。发挥分配机制作用,激励人人贡献,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薪酬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倾斜;向高技术、高风验人员倾斜;向苦、脏、累人員倾斜。为此,我院研究制定了《医院综合目标考核方案》,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效果明显,广大职工积极拥护,工作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医院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2011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深造,引进新项目、新技术;同时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经常聘请一些专家、顾问来院讲学、坐诊,引导和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4、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荐阅读: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8
创新评价方式,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08-08
区社保中心扎实有序推进2018年度居民社会保险征缴工作11-08
扎实推进党建工作10-04
扎实推进廉政效能工程11-18
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08-25
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