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概述

2024-10-01

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概述(通用6篇)

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概述 篇1

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概述

作者:钟旭辉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3-19 本站发布时间:2010-3-19 15:54:07 阅读量:1209次

【摘 要】在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的大部制改革相继完成后,市、县级大部制改革成为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主题。顺德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将41个党政群部门和垂直管理单位,以党政机构联动改革、合并“同类项”以产生“化学反应”的方式,精简为16个大部门,为全省全国的县级地区机构改革探路。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 机构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七大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新举措,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9年9月,《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公布。作为广东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顺德正式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为全省全国的县级城市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

一、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基础

(一)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机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面积约806平方公里,现为佛山市辖区,下辖10个镇(街道),户籍人口119万,流动人口88万。顺德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和民营企业聚集区,是中国家电之都、燃气具之都、涂料之乡、厨师之乡,是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

程示范区、科技进步示范区、专利先进区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承担了国家和省多项创新试点任务。顺德名牌培育和品牌创建硕果累累。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获得国家级行业协会评定的区域品牌17个。建成公共研发平台2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7个,博士后工作站18个,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9年,顺德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1.93亿元,工业总产值4289.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2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321.6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17元[1]。

(二)历次体制改革为机构改革提供体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顺德通过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提高了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促进社会其他各项改革进程,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机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顺德历次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方法和措施给全国县级区域提供了不少经验。其中,1992年9月,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市,开展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的全面改革”试点,即“产权改革”。顺德的综合改革,特别是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理顺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顺德的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56个,减为29个;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了125个;改革前的在编人员为1200多人,改后减为890多人[2]。

199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把顺德确定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同年8月,顺德全面推进镇级机构改革,规范了各镇党政群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2000年下半年,顺德对市属事业单位进行了以政事分开、企事分离、规范管理为目标的全面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2001年,顺德实施规范两级党政机构设置,使市级党委机关精简为5个,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0个,镇级设置综合性办公室8个;两级机关行政编制总体精简17.5%[3]。

二、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措施

2008年11月,广东省委赋予顺德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任务。2009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顺德继续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同意在维持顺德目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需要全市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外,其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9月14日,《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顺德新一轮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一)优化整合组织机构。本次党政机构改革在原有大部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职能相近机构的整合力度,在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市场监管、群团工作、政务监察等更多领域实行综合设置,形成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机构设置综合精干、权责明确清晰的党政组织架构。

改革后,顺德区的党政机构由原来的41个精简到16个,包括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党委工作部门5个、政府工作部门10个。其中:党委机构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以及区委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政法委员会和区委社会工作部等5个党委工作部门;除区教育局外,新组建了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公安局、财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市场安全监管局和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等9个政府机构。

新设立的16个大部门在部门领导职数的配备上,原则上按部门的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和执法专项编制)核定领导职数。对于职能调整较大的部门,结合科室设置情况综合考虑,副职一般配2到4名,最多不超过5名。16个部门统一规范设置局务委员,局务委员职数以副职职数为基数,按1比1.5的比例核定。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按章程运作,其机关由区财政供给的领导职数单独计算。

(二)精简决策和管理层次。创新干部管理制度,减少行政层次,缩短决策和管理链条,切实提高党政工作部门的执行力。改革后,党政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和政务委

署办公,如区委办公室与区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区政府监察和审计局合署办公等,有效地推动了党政机构联动,形成了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机构设置综合精干、权责明确清晰的党政组织架构。

(三)大力调整垂直管理体制。在这次改革中,许多垂直管理的部门调整为区政府管理。省垂直管理机构中,佛山市顺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整合相关职责划入区市场安全监管局;佛山市顺德区地方税务局整合入区财税局。市垂直管理机构中,佛山市规划局顺德分局整合入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佛山市公安局顺德分局更名为顺德区公安局;佛山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顺德分局更名为顺德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归口联系;佛山市国土资源局顺德分局整合入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通过对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区政府管理,有利于解决目前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使政府职能更为完整,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地方政府被架空、职能被弱化的情况,避免垂直管理机构可能忽视当地发展实际、加剧“政出多门、部门打架”等现象,并且能够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垂直管理机构的监督。

(四)创新决策、执行、监督体制。按照“决策民主化和扁平化、执行集中化和统一化、监督外部化和独立化”的原则,建立民主科学的区党政决策机制。区全局性重大决策集中由区联席会议行使,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决策咨询及政策研究室负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咨询意见、反映民意,辅助联席会议决策。区联席会议的决策由各大部门集中统一执行,并将执行权尽可能依法委托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行使。区纪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局)负责对区委和区政府的党务、政务工作进行纪律和绩效监督,强化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健全以党政领导为重点对象的问责制度。通过决策权上移、执行权集中、监督权外移,建立起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的高效运行新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

(五)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实现决策扁平化。在延续和发展“一个决策中心(区联席会议),四位一体(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创新政府决策管理体制,增设区政府政务委员,与区委常委、副区长一起兼任16个大部门的首长,并参加区联席会议决策。实行部门首长负责制,区委常委、副区长、政务委员分工明确,职责不重叠、不交叉,做到有职、有权、有责。联席会议的决策一步到位,直接由16个大部门落实执行,形成“区联席会议—部门—业务科室”的决策、执行机制,减少原来副区长(区委常委)分管和区委区政府秘书长协调两个环节,缩短了管理链条,减少了行政层次,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效能。

四、顺德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情况

(一)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制定方案。2008年11月,被确定为广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地区之一后,顺德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顺德区委成立由区委书记任领导组长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有关工作小组,根据上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文件的精神,依托1992年顺德机构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总结顺德历次党政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顺德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突出问题,组织专人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方案;与有关专家一起赴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学习考察,借鉴香港、新加坡、深圳等先进地区行政管理的经验;在中编办和省编办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几经修改和完善,通过充分论证,制订了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开创性的党政机构改革方案。

(二)组织实施迅速,运作有条不紊。顺德机构改革力度大,组织实施速度快。2009年9月14日,顺德党政机构改革方案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9月15日上午,顺德召开党委、行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党政联席会议,通报改革方案;当晚,区长召开会议向27个职能局行政首长介绍方案;16日上午召开干部动员大会,由省编制办相关负责人宣布方案;下午,顺德区人大按照相关法规免除22名正局长,并且审议通过任命16个大部负责人和副职人员名单;21日,新组建的16个大部门开始正式运转,各单位一边保持日常运作,一边进行重新组合:组建新科室、重新组合人员、搬迁办公场地、交接业务等,一切运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群众办事并未受影响;11月2日,顺德新成立的16大党政部门正式对外运作。

(三)合并“同类项”,立即产生“化学反应”。顺德将41个党政机构及群团组织,以党政机构联动改革、合并“同类项”,精简为16个大部门,立即产生“化学反应”,有效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在纵向管理上,区党政副职兼任大部门首长,压缩了管理层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一步到位由部门落实,实现领导分工专业化、决策执行扁平化。以采购甲型流感疫苗为例,在机构改革前,要经过区卫生局、区府办、副秘书长、分管副区长和区长的审批,决策层次太多,整个审批手续至少需时2周;改革后,副区长就是大部门首长,在局长办公会议上就可以决定,而且减少了秘书长协调、主管副区长审核的环节,文件一来一往只用不到3天时间就可以办好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横向管理上,一件事情基本由一个部门管,分工清晰,效率提高,问责更容易。例如市场安全监管局,该局整合了原来8个部门的38项审批业务,并且将服务窗口集中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实行 “一个窗口对外,内部分流处理” 的综合受理模式,为企业、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前要花上一两天跑卫生、工商、农业以及质量监督等多个地方才能办好的审批业务,现在只需要到同一个地方跑一趟就能办好,大大减少市民往来次数,让市民和企业享受到最快捷方便的服务。此外,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五六个部门齐抓共管到现在主要由市场安全监管局管理,减少了扯皮,有问题则直接问责该局,更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

(四)人员不减,待遇不降。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在人员调整上按照“人员不降级、编制不突破”为原则进行,在不突破广东省核定的各类编制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队伍的平稳过渡,保证公务员“人员不减,待遇不降”。通过制定干部职务安排配套方案,大部门副职实行高配,设立局务委员职务,提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确保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稳定,队伍不乱。采用“人随事走”策略,按照职能划分将科室整体平移,编制和公务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统筹安排各部门内设机构,有增有减,优化有关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人员编制配备,充实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纪检监察等机构力量,形成更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对部分领导干部退出现职、办理提前退休等措施,优化了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

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从方案公布实施至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是顺德刚被赋予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后马上进行机构改革,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又不包括党委、纪检等事务,使各大部门都有一定职能要分别与省、市的有关部门对接,而且这次改革是按职能合并,从而出现顺德多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的情况,沟通衔接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大部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对其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和难度均同比上升。顺德区纪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局)把纪检、监察、审计、信访职能集中由行使,并且向各局派驻纪检组,负责对各大部门的工作进行纪律和绩效监督,全国属首次。但监督与决策、执行委实是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兄弟关系,不可能具有超脱性[6]。因此,在强化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应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程序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大部门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三是部分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区政府

顺德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概述 篇2

广东佛山的顺德区, 是改革前沿中的前沿。2009年9月, 顺德秉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精神, 在县区层面率先开展大部门制改革, 取得了被称为“石破天惊”的重大突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认为, 这项改革“如果搞成功了, 对广东省下一步的改革有推动, 对全国都有意义”。

2014年10月, 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复《顺德区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 同意顺德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经历了数轮延续性补充调整之后, 顺德大部制改革效果如何?经验为何?未来发展趋向乐观否?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回答的问题。

三轮大调整

2009年9月,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的《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 顺德全区原有41个党政机构, 按照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市场监管、群团工作、政务监察等职能“合并同类项”, 职能重叠、相近的党政部门合署办公, 最终精简为16个, 其中:党的部门6个, 包括党委办公室、纪检委、政法委、宣传部、组织部、社会工作部;政府部门10个, 包括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教育局等。如新设立的市场安全局, 原政府8个监管市场和安全的部门被整合为1个包括工商、质检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 其精简幅度接近三分之二。

2014年3月, 佛山市顺德区新增设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农业局, 顺德区大部门制设置增加为18个。其中,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与市场安全监管局合署办公, 并调整相关部门职能配置,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顺德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整合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和机构, 负责对全区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 加快形成全区一体化、系统化、高效率的“大市场”监管体系。

2014年10月, 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 顺德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根据《方案》要求, 对顺德政府部门作出调整, 大部门设置维持在13个, 其中新组建部门5个。此次主要调整包括, 组建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文化体育局、区外事侨务局、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不再保留相应部门;另外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更名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加挂区旅游局牌子, 区总工会供青团、妇联按各自章程独立运作, 由区委领导联系。

5年来, 伴随着职能的调整, 一些既有的党政机构在机构名称、机构职能等方面也有调整。按照改革方案, 原区委社会工作部 (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 的双拥优抚、民间组织、区划地名、婚姻、收养登记职责, 划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部门名称随之更改为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另外, 区市场安全监管局更名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与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合署办公调整为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牌子。顺德区文体旅游局更名为顺德区文化体育局, 其旅游管理职责划入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并加挂顺德区旅游局牌子。

成效与经验

改革无止境, 创新无止境。顺德大部制改革一直在路上。

顺德大部制改革, 地方一把手是深入改革关键。顺德大部制改革的5年, 离不开一把手在全面深入改革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实施, 离不开时任区委书记刘海对改革的强力推动, 如今刘海同志走上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 现任中共江门市委书记;而在2014年初, 现任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在区委全会提出大部制回头看。顺德大部制改革, 从改革火花的萌芽, 到改革蓝图的绘制, 再到改革蓝图付诸实施, 离不开顺德区委书记的功劳。

另一方面, 遵循党政联动、政社同心的原则。顺德大部制改革, 根据职能相近的原则, 合并同类项, 将区政府办公室与区委力、公室合署, 监察局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合署、文化体育局与区委宣传部合署, 外事侨务局与区委统部合署, 使得顺德改革体现党政联动特色。而《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与顺德区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出台, 不仅有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 还有来自国家行政学院、中山大学等“智库”的专家学者, 方案的形成借用外部智力, 通过思想碰撞, 不断修改完善而成。

顺德大部制改革, 实质上是地方政府为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而在机构设置上所做的一系列调整。顺德区委、区政府属于基层政府, 基层政府最为紧要的职能是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服务民生, 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 涉及调整的职能部门有农业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旅游局、市场监管部门和审计局, 它们大都是与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局 (室) 。

在改革过程中, 按照“同类合并、扁平管理、科学分权’的思路进行。顺德在2009年先是大刀阔斧对顺德原有的部门进行同类合并, 将41个工作部门压缩为16个;同时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的管理;2014年的部门改革, 更多显示为在现有经验和理论指导基础对部门设置的科学调整, 维持机构总数18个而对一些机构进行优化设置和调整。改革机构容易, 但想要改革得好则难。机构职能的科学调整需要通过现实来检验, 所以说改革趋向为先易后难、逐步深入。

改革不仅要靠基层探索, 更需要顶层设计的支持。由于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中国政府间关系鲜明的“条块体制”特征, 个别地方政府组织架构的调整, 必然带来上下级政府之间部门相对应的脱节, 出现了一些彼此不适应的情况。因此, 需要加强大部门制的顶层设计,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需要对实施大部门制的价值、目的、目标、路径进行超前设计。然而, 只有基层的‘赖着石头过河”, 而没有顶层设计的及时跟进, 地方对大部门制的先行先试就可能会孤军深入孤立无援, 先行探索最后也就可能会中断。

值得一提的是, 顺德大部制改革, 走出了人走政息、朝令夕改的怪圈。顺德大部制改革, 一路走来, 关键在“一把手”, 然而, 却又不完全依赖“一把手”。之所以说是关键, 是因为顺德大部制改革的助推器是党委书记;之所以说不完全依赖“一把手”, 是因为顺德大部制改革已逐渐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慢慢完善起来。

顺德大部制改革自刘海启动, 到顺德现任区委书记梁维东对顺德大部制的逐渐完善, 顺德改革并没有因为领导变更而中断。再者是顺德大部制改革实施几年, 已逐渐适应顺德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从外部力量驱动变为内生驱动, 从当前顺德对大部门的调整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最后, 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关心和支持顺德大部制改革, 使得顺德大部制能够不断深入, 逐渐走出了人走政息、朝今夕改怪圈, 这是改革成功的一大“法宝”。

不足与缺陷

大部制改革的实质, 就是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 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 突出责任落实, 确保权责一致。纵观5年来顺德大部制改革, 实现了“小而美”, 但偏离了“小而巧”的目标。顺德区党政职能部门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原则, 从41个到16个, 到维持13个不变, 达到了“小而美”, 职能配置更加科学,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工作流程有缺陷。工作流程, 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流程。内部流程是指部门内部关系的自我协调, 其设置是个可控变量。比如, 职能部门有权限制定科学有效的流程图。与之对比, 外部流程是指部门外部关系的上下联动, 其设置是个不可控变量。比如, 顺德作为区级行政区划, 施行了大部制改革, 若干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合并, 然而上一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改, 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是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需要面对上一级政府若干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量, 也就是会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这些困难, 单靠顺德一己之力无法解决。如此一来, 即便部门内部设置如何合理、运作如何高效顺畅, 对上对下还是要对接一大堆部门, 效率很难提高。

二是法律衔接有盲区。顺德大部制改革, 存在法律盲区。顺德虽然被赋予地级市权限, 但涉及的相关土地审批权、行政许可权等有可能在省外的诉讼中成为证据;目前工商、质监等方面使用的执法程序均是对应国家总局制定的规章规定, 各不相同, 甚至冲突。另外, 大部分部门立法只规定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相关的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 直接承担具体工作的乡镇政府如使用相关权力却无法可依。又如这次改革中, 顺德将地税局由垂直管理调整为区政府管理, 将区财政局、地税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区财税局。但由于财税局不具备地方税收执法主体资格, 最后只好保留地税局, 与财税局合署办公。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顺德作为一个GDP超过17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的地区, 区级行政机关编制10多年来一直维持在900多编制名额, 已是十分精简。大部制改革后, 由于机构少了, 编制总数不变。人员不降级, 出现大量副职, 导致干部的晋升空间相对收窄;再者即单个公务员的职责增多, 事务要比从前繁忙了, 这就面对如何调动公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操作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将影响领导干部和政府公务员的士气。

下一步如何推进

针对存在的问题, 顺德应从三方面应对:一是成立第三方专家咨询委员会, 积极引进外部智力, 为部门职能流程设计和衔接流程设计出谋划策。二是呼吁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省高级法院出台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有关决定, 希望省政府出台专项规章, 为改革提供法制保障;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激励干部士气, 关键是创新组织人事制度, 给予地方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改革自主权。如, 理顺新组建的大部门尤其是由原省垂直管理单位和区属单位合并而成的大部门的人员工资待遇问题, 解决“同工不同酬”、“一区多制 (工资) ”、“一局多制 (工资) ”的现象。

顺德大部制改革, 符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是一以贯之的、成功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 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 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顺德大部制改革, 不仅巩固了大部制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释放大部制改革的化学效应, 而且在推进职能整合融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社协同共治方面有实质性调整。

顺德大部制改革“石破天惊” 篇3

在最近两年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顺德作为一个县级政府,果敢地站在改革的前沿,建立了大部门管理体制,有效地破解了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难题。如果说中央在2008年《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还只是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话,那么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从 “探索实行”到 “坚定推进”,表明中央认识到大部门制改革业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进一步梳理顺德的大部门制改革基本做法和主要特点,阐述它为全国县级政府深化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意义,是十分有益的。

顺德大部门制改革的基本做法

各国的现代政府,普遍建立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当今世界,无论哪国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要根据其担负的管理职能,设置部门机构,并由此决定其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设置政府机构,一般有小部门制与大部门制两种类型。小部门制,即小部门体制,其特征是“小职能、窄领域、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大部门制,即大部门体制,与小部制恰好相反,是一种政府实施综合管理的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 政府的部门应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之中,从而使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强,机构之间扯皮少。当然,两种类型并不存在绝对的错误与正确之分。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小部制比较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在工业化逐步成长成熟或实现之后,政府则要转向按大部制设置机构。当代发达国家,就是按照大部制的原则和要求设置政府机构的。作为中央政府,设立机构不超过20个,如新西兰19个,美国15个,英国18个,俄罗斯16个,日本12个;州(省)一级15个左右;郡(县)一级10个左右。

在中国最近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之前,各级政府实行的仍然是小部门体制。以县一级为例,县级机构一般设有40~50个,如顺德就设有41个机构。由于部门机构过多,形成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既造成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又导致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因此,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必要确立大部制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顺德在本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于2009年9月16日公布了大部制改革的“三定”方案,对现有的党政机构进行整合优化。党政系统共综合设置了16个工作部门,其中党委部门6个: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区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员会、社会工作部;政府部门10个: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教育局、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公安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文体旅游局、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政务监察和审计局、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另设有一些归口管理法定执行机构,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归口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企业投资服务局归口经济促进局,安全生产执法局和市场公平交易局归口经济促进局,行政审批管理局归口办公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局归口经济促进局。从41个机构到16个机构,顺德的政府机构改革确实遵循了大部门制的管理趋势和本质要求,是按着大教育、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经济、大社会管理、大公共服务理念构思的产物。由于具有真正的创新性,顺德的大部制改革被媒体誉为“石破天惊”,引发了全国关注。

顺德大部门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既遵循了国外通行的规律原则,但又不是照着西方国家的葫芦来画瓢的。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最明显的如:在行政层级中党政机构并存。此外,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市场经济还不完全成熟,公民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社会管理任务仍十分繁重,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尚未完全克服,等等。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很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大部制共同原则结合起来,解决了很多难题,呈现出新特点。

第一,妥善解决了党政关系问题,实现了以党领政、党政联动新模式。在机构改革中,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能不能把党委、政府系统之间同类职责的机构加以合并设置,一直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到了现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还是止步于此,例如:办公室仍按党、政分设,组织人事部门也仍然组织部与人事部门分设。可喜的是,顺德作出了突破。党委不设置与政府对口的部门,工作密切联系的部门则合署办公,例如,党委办与政府办合署办公;组织部与人事局以及编制办合署办公;宣传部和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合署办公;社会工作部和统战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合署办公;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局同侨联合署办公;政法委员会和司法局合署办公等。

第二,妥善地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实现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对政府管理而言,如果把三权合一,同一个政府机构既当“组织员”,又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弊端实在太多。由此,必须把三权分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顺德大胆提出“决策民主化和扁平化、执行集中化和统一化、监督外部化和独立化”,“决策权上移、执行权下移、监督权外移”的新理路,其具体做法,一是将决策权分为政策制定权和政策审定权,分别交予“四套班子”和党政局级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这是决策权的集中化和上移;二是将执行权交予局级部门下属的股(科、室)和法定独立执行机构以及乡镇政府,这是执行权的专业化和下移;三是将监督权交予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及政务监察和审计局,相对其他行政部门而言,是独立化和外移,同时也强调行政体制外的监督,包括强调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顺德建立三权既分工清晰又统一协调的高效运行新机制,比较好地解决了权力过分集中和缺乏监督的问题。

第三,妥善解决了只重经济不重社会的问题,实现了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性政府的转变。顺德通过大部制改革,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真正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当代政府管理的目标就是公民至上,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顺德政府机构大幅度减少了六成,但是政府服务的职能却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加强。机构减少的目的,还在于开放公共事务,促进全社会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顺德大部制改革突出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功能,由此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新格局。

顺德大部门制改革的启示意义

顺德大部门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其意义当然不会只限于自身一隅的范围。顺德能够做到的事,其他地方也一定能够做到;顺德走出来的这条路,也是其他地方应该要走的路。事实正是这样:广东已要求其他县级政府按照顺德的大部制模式进行改革,这说明顺德大部制模式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那么,顺德改革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呢?主要有二——

其一,顺德的县级政府改革是奠定国家基础的改革。当代中国,在地方行政区域层级中,县级政府是和省、市级政府一样,除了外交、国防之外,具有完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管理职能的政权组织,而县与省、市级政府相比,又处在最下端。目前,虽然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但它在职能上差了很多,不过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因而完全不能比之于县。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年代里,县以下的乡村属于乡绅自治地带。因此,中国从秦朝确立郡县制开始,便把县作为最基本的一级政权组织,政权止于县。县对于国家能否稳定并且持续地发展至为关键,这就产生了“县治则国治、县安则国安”的认识。顺德的大部门制改革,把县一级的政府机构理顺了,将它推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这就为全国2859个县级政府(包括市辖区等)树立了榜样,功不可没。如果全国的县级政府都改革好了,当然就为国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其他行政层级的政府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二,顺德的县级政府改革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突破口。中国开展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人们不断提出“突破口”的问题。如先后提出了把“干部制度改革”、“党政分开”、“人大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实行党内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不一而足。现在看来,以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要比起其他提法好得多,现实得多。顺德的大部制改革,虽然属于行政体制改革范畴,但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它所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设置改革,行政权力划分和制约、行政监督体制改革,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必然牵动和涉及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由此造成县级的全方位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县级政府改革构成了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突破口,成为推动全面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的、强有力的抓手。下一步,顺德应再接再厉,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期造成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局面。这样,顺德才会继续发挥改革的引领作用,继续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范本。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大部制改革背景 篇4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人员分流难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 篇5

一、什么是大部制

我们在对大部制改革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即什么叫大部门制。只有先了解什么是大部门制,然后分析大部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大部制改革才能顺利和有序的进行。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大部门制。对于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大部门制就是对政府中相近或者相同的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归入一个更大的部门管理,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的制度。或者说是对相近或者相同的机构进行有效的整合,把他们归入一个更大的机构,实现统一职能、统一职责,以及分工和协作的有机协调。从而实现我国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目标。

二、对于大部制的评价 “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在我国官方首次提到的时间是在2007年10月15日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这次报告提出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大整合机构整合和改革力度,探索实现职能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5个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这一举动同时也标志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已经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征服稳步的前进了。对此我国学者对大部制改革也掀起了一股浪潮。对于大部制的改革背景,各路学者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从推动大部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大部制改革致力于改革中国长期以来机构重叠、职责交叉、职能交叉以及政出多门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说,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把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当成入口点,他们认为现行中国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有缺陷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分工的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不相协调,同时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对于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滞后也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息息相关。总体来说我认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大部门制改革的背景是全面推进政府转型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大部制改革的宏观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实现改革。同时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正处多门、行政效率低下是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努力构建和谐政府、服务型政府,为社会、市场、公民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推动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三、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上述对于“大部制”的概念的论述以及关于“大部制”改革的评价让我们对大部制的内涵以及大部制改革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意义了。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大部制改革的出现,同时大部制改革也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提出大部制旨在克服和解决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机构脱节、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我国学者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大部制改革应该适应的问题。我认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不是简单的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而是集中和综合政策,进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得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决策、执行、监督分开,以及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并最终提高我国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意义:第一、提高政府制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使得政府在解决公共事务的时候更加的高效。

第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四、目前我国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制改革对于解决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臃肿、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的大部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第一、实行大部制以后,原来较小的机构变大了,或者说原来机构的职能变大了。这时候能不能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机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第二、实行大部制以后,处理好党政和人大系统的关系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党政和人大系统,如果大部制跨党政的,要考虑到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比如,公安部与安全部,司法部与政法委,广电总局、文化部与中宣部的区别。

第三、在改革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大部制的阻力是别强化的部门利益。首先在策略的选择上,我们是选择一步到位的改革还是逐步的改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思考。我国虽然经历了好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和重组,但每次的结果都不尽人意。所以我国在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上还没有经验,因此就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道路。

五、我国大部制大部制改革思路的思考

我国大部制改革向历史性迈进一步的标志是2008年国务院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从此各个地方政府也争相效仿。对全国各个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分析过后,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以2008年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代表的“横向职能整合模式”,另一种模式是以深圳市为代表的“政府制定和执行分开模式”。那么我们来分析这两种改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职责关系、强化各个部门的责任为重点,这种模式强调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一件事情,从而达到目的明确、权责一致的目的。第二种模式是把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重点。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这种模式并非针对执行部门,而是把目光投到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上。

由于大部制改革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以国务院为代表的“横向职能整合模式”和深圳市为代表的“政府制定和执行分开的模式”虽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推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毕竟这两种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要使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向更广泛、更有效、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要对大部制的性质、特点、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外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了如指掌,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提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部制改革。

以下是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路

1、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大部制改革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说影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我国政府机构和人员臃肿,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协调困难等问题。所以我们应把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在头等位置。我认为大部制改革不仅仅只是把政府的机构和人员缩减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目的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调节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资源、企业和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直接控制。

从这一点出发,大部制应该在两方面下功夫。第一、对于经济和市场职能监督相近的政府部门的调节、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审批上下功夫。第二、对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职责权限的增加、职能的拓宽、以及机构的整合上下功夫。

2、大部制改革应实行逐步的改革

由于大部制改革涉及的范围较广,它致力于重组机构和调整政府职能,所以阻力较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时候为了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应该对政府机构进行逐步的改革。另外大部制改革实施以后,如何划分权力、如何设置政府机构中决策、执行、监督的分工,这些繁琐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逐步的进行探索和实验。总而言之,任何的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大部制改革,应该实行逐步推进、慢慢消除阻力的方式。比如先对一些职能严重交叉、业务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然后再总结经验,考虑对下一部分的部门进行整合,最后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政府改革的一道路。

3、大部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一、大部制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使政府从以往无所不包的治理理念向有限、法治、服务的理念发展。第三、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同时,应建立健全政府约束机制。

4、大部制改革应朝着法治化的道路发展

不仅改革政府要走法治化的道路,我们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时候也应走法治化的道路。首先,在重组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时候要使它们向着科学化、法治化、规范的转变。其次,对于行政和制度建设应依法加强以及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健全。

5、大部制改革应对各部门的利益进行调整和整合

了解深圳大部制改革相关内容 篇6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向境外媒体介绍深圳的大部制改革时表示,深圳此轮改革,将在中国地方区域行政体制改革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省委常委、深圳代市长王荣认为,这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注重特区之“特”的要求,涉及面之广,目前在全国还不多见。

即便是已经历过七次行政体制改革,对大部门制度其实并不算陌生的深圳政府官员,在拿到昨日公布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时,仍连连感慨“这次动真格的了。”

委、局、办并行

根据改革方案,深圳政府部门设置将打破现有的局、办模式,按照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市政府实行委、局、办并行,各机构将统称工作部门,根据部门的职能定位作出区分,其中: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各委、局对市政府负责。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

设31个政府部门

此次机构改革最大的看点,是首次出现了“委员会”这一政府部门架构,对不同职能部门领域进行了分拆合并。设立的7个委员会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此外,整合原有的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文化、旅游、体育局为文体旅游局。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饮食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上述三局不再保留。

据了解,根据方案,深圳政府现有直属机构中除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共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外,此次机构改革后,数量将减少15个,设置31个工作部门。此外,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有关驻深单位管理的政府职能划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驻深单位党的工作职责划入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

10月前基本完成

据改革计划,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从今年7月开始正式部署实施,各部门商定规定,落实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和加强责任,理顺职责关系。计划到10月1日以前,改革基本完成。

架构:委、局、办并行

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

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

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

各委、局对市政府负责。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

【整体架构】“委”、“局”、“办”政府架构初步建立 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建立起了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经济的格局。然而,当时所设想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一直以来并未能够实行。

2008年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深圳明确提出将以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在随后获批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深圳的行政体制改革都被置于重要地位。

在这一次改革里,深圳建立起了“委”、“局”、“办”的政府架构:“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局”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办”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这一番调整组合,使得原来的46个工作部门减少到31个,机构精简的力度、涉及的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看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刻不容缓”,这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深圳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王荣表示,中央和省对深圳率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寄予厚望,“只有勇于先行先试,在机构改革中大胆创新与突破,深圳才能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才能为全国城市政府改革提供示范,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路子”。

经过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深圳正面临着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也较早地遇到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要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靠制度创新”,只有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才能消除影响深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强化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自主性功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已进行过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但王荣坦陈,深圳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称等现象依然存在。王荣表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功能组合】

宏观上厘清边界,微观上改革审批制度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并不是对机构进行简单的拆分。”王荣说。据记者了解,与深圳以往的7次行政体制改革相比,此次的改革重点更加明确,既从宏观上重点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又从微观上改革现行审批制度,既克服了城市政府这个“大基层”的特点,又注重特区之“特”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服务质量。

另外,这次改革也打上了“纵深推进”的标记。2003年,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深圳已经没有改革的激情,引发了许多深圳人的深思。随着《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推出,不少专家纷纷表示,深圳再次点燃了改革的激情,并跨出了在经济、行政体制、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的步伐。

深圳在进行机构改革动员时明确表示,此次机构改革不是简单地完成地方机构改革任务,而是着重解决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着重解决行政运作不协调、效率低下的问题,又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政府定位,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既强调完善经济管理,又把加强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放到突出的位置;既着力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又重在解决特区内外二元化发展问题,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机构整合解决“九龙治水” 产业管理,5个部门被整合为一个委员会 此次改革中,和产业发展相关的贸工局、科技局、高新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等5个部门被整合为“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局被整合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此次改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记者从深圳市有关部门获悉,在改革前,深圳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较多,资源分散,多头管理,聚合度不高,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管理不分,在实际工作中微观往往冲淡宏观,批钱批项目重于产业政策、发展计划的问题。另外,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在产业准入审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十分突出,而现行的园区管理体制增加了企业的办事环节,弱化了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为此,深圳此次改革在统筹发展和产业能力提升上进行了突破。为加强发改部门的宏观统筹功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物价局属于宏观调节的“定价”职责,统计局承担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职责划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该委员会的重点也转向统筹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交通管理,地域上二元化将走向终结

深圳和新加坡、香港等世界名城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什么?不少深圳人会给你这样一个答案———城市建设和管理。以交通运输为例,深圳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情况错综复杂。一方面在地域上存在二元化管理,特区内及光明新区的交通管理由市交通局垂直管理,宝安、龙岗两区则实行分级管理;另一方面,城市市政道路和公路在种类上存在二元管理,市政道路由不同部门实行规划、建设、管养三分离体制,公路则是由另外一个部门实行三者一体化管理。

在执法方面,公路路政执法由交通部门承担,市政道路执法由城管综合执法队承担,既割裂了道路管理的整体性,也不利于城市化水平提升。另外,道路管理域交通设施管理也是脱节的,道路上的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由城管部门负责,但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牌、标识、护栏等交通设施则由交通部门负责。

在本次改革中,深圳力争谋求在整体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首先,新组建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统一负责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综合协调与平衡各职能部门编制的专业规划,强化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掌控。

同时,成立交通运输委员会,统筹负责特区内外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养、执法以及运输管理,特区外的交通、公路也由原来的分级管理调整为市垂直管理。重组城市管理局,实现林业和园林的统一管理,统管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工作。

市场监管,市场监管局统一承担多部门职责 一瓶罐头质量出了问题,到底找哪个部门投诉?可能难免遇到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互踢“皮球”的无奈状况。此次,深圳的改革将致力于杜绝这种现象。

改革前,深圳市场监管多个部门参与的现象很普遍。在商品质量方面,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对食品链的不同环节或不同品种进行监管;在知识产权方面,商标和专利、版权管理职能分离,分别由工商局、知识产权局承担。

改革后,新成立市场监管局,统一承担由原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这将使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由5个减少为卫生、农业、市场监管3个部门,知识产权交由市场监管1个部门负责。

另外,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大幅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将有关技术性评审及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组织承担。

可持续发展,由“三废”治理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深圳河、布吉河、坪山河、龙岗河、观澜河、茅洲河个个被人戏称“黑龙江”,灰霾天气愈来愈多„„深圳的环境保护一直受到市民的诟病。在环境保护中,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深圳的水污染治理由水务局主管,其他环保事项则由环保局负责。在此次改革中,深圳专门增设了“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统筹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止、生态保护、建筑节能、污染减排和环境监管等工作,力图实现环境保护职能由“三废”治理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同时,与涉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务、气象等部门,也由该委员会归口联系。

专家访谈

此次机构改革力度最大

听闻深圳市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的消息后,广东省社科院丁力教授语气中有难以掩饰的兴奋,“这是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

制定与执行分设能有效避免寻租

“深圳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我看来是一次了不起的变革。”丁力认为其中两项变革的意义很大,第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就是分设制定政策部门和执行部门,“一旦成功有可能在珠三角推广”。

“政府机构转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服务功能,削弱利益功能,尤其是精简了这么多的部门,削弱了这么多部门的利益”。另外,丁力认为很重要的是“深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部门分开”———制定政策的“委”与执行政策的“局”分设,“这能够有效避免寻租现象”。

一直关注深圳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圳大学马敬仁教授表示,这是深圳启动行政体制改革以来,出台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决策和执行两个部门之间的分开,“就目前而言,部门裁减和机构调整是比较大的动作,现在已经架起了一个架构,关键是以后相关制度的完善。”

区一级政府改革将面临更多困难

对于这次机构改革可能存在的困难,丁力认为,部门合并,“口子少了”,“委”和“委”的跨度大了,每个“委”管理的人也多了,可能会面临人员的压力。丁力表示,深圳的这次改革是“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效率,减少工作量,那最后就是要减少人员。

丁力认为将有三个方面考验着深圳这次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一是能不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二是能不能减少腐败产生的可能,三是能不能降低公共管理的成本。

至于如何解决可能面临的人员安置问题,丁力表示可以借鉴中央大部制改革的方法,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公务员提前退休,年轻的公务员出去学习或者分流到一些国有企业。“官员的合理利益要保证,但改革也要牺牲一部分利益。” “与深圳市一级政府机构改革相比,未来在区一级层面上的改革将面临更多困难”,丁力认为,“市里面机构改革对于公务员还有一部分包括国企的分流空间,而区一级分流空间更小,改革任务更重,作为深圳的区一级政府来讲,未来变成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有大量公务员需要解决,人员将是机构改革很主要的压力。”

盘点深圳前7次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先行先试的优势,深圳先后进行了4次审批制度改革和7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推进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次:1981年底到1982年初

基本思路是精兵简政,通过改革撤并了10多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20多个行政单位,建立了各类经济实体,为特区迅速启动、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第二次:1984年

围绕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在政府体系中建立“四委五办”,将计划委员会改为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并设工业发展委员会领导工业引进,加快建设外向型经济的速度。

第三次:1986年

改革使特区的行政管理开始形成特色,即将一级政府普遍实行的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整体上减少了一个行政层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监察局,完善了行政监督体制,并新组建贸发局。第四次:1988年

行政改革重点是调整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的管理机构,浓缩其管理实务,以经济发展局替代原有的贸发局、工业办和引进办,以建设局和建筑工务局替代原有的基建办、规划局和国土局,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架构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

第五次:1992年至1993年

改革内容是在政府部门普遍开展“三定”(定职能、定内设机构、定编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干预。同时进一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把一些社会性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转移出去,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六次:2001年至2002年

参照国务院1998年进行的机构改革,深圳主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和市区两级关系中进行了改革微调,同时还对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逐步完善了大部门体制机制;

第七次:2004年

改革的重点是整合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在总编制量不变的情况下,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减少为35个。同时市直机关4个编制以下的处室进行归并,实行“大处制”。此次改革进一步将政府职能转向公共领域,加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先行先试的优势,深圳先后进行了4次审批制度改革和7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推进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次:1981年底到1982年初

基本思路是精兵简政,通过改革撤并了10多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20多个行政单位,建立了各类经济实体,为特区迅速启动、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第二次:1984年

围绕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在政府体系中建立“四委五办”,将计划委员会改为社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并设工业发展委员会领导工业引进,加快建设外向型经济的速度。

第三次:1986年

改革使特区的行政管理开始形成特色,即将一级政府普遍实行的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整体上减少了一个行政层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监察局,完善了行政监督体制,并新组建贸发局。

第四次:1988年

行政改革重点是调整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的管理机构,浓缩其管理实务,以经济发展局替代原有的贸发局、工业办和引进办,以建设局和建筑工务局替代原有的基建办、规划局和国土局,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架构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第五次:1992年至1993年

改革内容是在政府部门普遍开展“三定”(定职能、定内设机构、定编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干预。同时进一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把一些社会性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转移出去,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六次:2001年至2002年

参照国务院1998年进行的机构改革,深圳主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和市区两级关系中进行了改革微调,同时还对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逐步完善了大部门体制机制;

第七次:2004年

改革的重点是整合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在总编制量不变的情况下,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减少为35个。同时市直机关4个编制以下的处室进行归并,实行“大处制”。此次改革进一步将政府职能转向公共领域,加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深圳大部制改革实现行政权力间相互制约

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08日20:51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8日电 从7月30日深圳市公布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到9月8日精简后的31个工作部门正式挂牌,再到10月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基本就位,不到3个月时间,深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最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入改革,深圳此次改革更受到人们的瞩目。新任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邱宣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并不能挡住深圳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的脚步,而且通过部门合并整合,政府机构运作效率高了,服务改善了,有助于更好应对金融危机。”

此次深圳行政机构改革,力度之强、范围之广、进度之快,前所未有。原先46个政府工作部门减为31个、“瘦身”近1/3,80%的工作部门纳入整合范围,涉及的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近200

项。

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为例,这一新机构就是在撤并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家机构基础上重新整合组建而成,原先55个处级单位,整合后变成29个,公务员从原先400多人减少近百人,变化最大的是正处级岗位,从42个减少到29个。

邱宣说,创业板近期在深圳启动,对深圳中小科技企业赴创业板上市是个很大的促进。整合后的委员会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前的辅导和培训工作,下一步还将安排专门上市辅导培训资金,力争企业实现“零成本”上市,更好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实行“大部制”后,大大减少了原先各个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这里的一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深圳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很多项目审批上,既牵扯到贸易工业局,又与科技和信息局有关,以前部门间容易扯皮推诿,整合后变成一个部门,大大简化了审批程

序,提高了政府效率。

不只是部门间的整合,一些内部事项的处理也在这次改革中加深了整合。从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来看,因为新部门现有15个处有对外审批许可业务,为方便企业办事,委员会新设立“业务受理处”,对全委所有对外行政许可业务集中受理,对企业而言,就变成了“一站式”的窗口,办事不需要往每个处室跑,大大方便了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圳此轮机构改革核心就是对行政权进行“三分”改革,分别设置委、局、办三种机构。其中“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局”是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办”是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委”“局”之间最终将形成“行政合同制”,以此来考察绩效,实现行政权力间的相互制约。深圳此次共成立了7个像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这样“大部制”的委员会。其中,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划入价格综合管理、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等职能;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由规划局和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合并而成。此外还设立了财政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的率先突破,为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了参考“样本”。仅在珠三角,今年以来,继深圳之后,珠三角的佛山顺德区、广州市、珠海也都相继启动了“大部制”改革。

对深圳而言,此次“大部制”改革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第7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行政权三分”的“深圳模式”继200

3年之后再次上路。

有调查显示,“政府职能转变”是近年来企业家们最迫切希望推进的改革之一。不少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他改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

不过,此次改革的效果有多大,邱宣说现在还很难判断,可能还要等2到3年后才能看出。“但通过近一段的实践,能深切感受到,这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绝不是简单的精兵简政,而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资源,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力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参与采写(韩洁车晓蕙王传真王

上一篇: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介绍下一篇:500字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