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2024-10-21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通用9篇)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1

工业是立县之本、崛起之基、富民之源。为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按照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人大、政协“两会”的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业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加速枞阳率先崛起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工业是县域经济实力的“晴雨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是加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是增加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我县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枞阳海螺水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六大支柱”的工业主体框架初步形成,已实现了从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各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全县上下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思想,切实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脊梁,实现工业高速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枞阳打造成一个动力强劲、实力雄厚、活力迸发的工业强县,奋力推动枞阳在全省率先崛起的进程。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展思路: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围绕“两点(县城、横埠)两线(沿江产业带、沿路工业走廊)”,实施“产业东接、企业集群、双沿双围、改革创新”四大战略,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加快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倾力打造七大板块:一是打造建材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50亿,税收达5-7亿;二是打造汽车零部件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以上;三是打造纺织服装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20亿,税收2亿元左右;四是打造采掘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五是打造循环经济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30亿,税收2亿元;六是打造造船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1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七是打造农副产品加工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1亿元以上。

(三)目标任务: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七大产业板块规模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0%;招商引资引进90个以上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及其引资额均占70%以上,“一区六园”全年新增千万元以上入园工业企业50-60家,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不含海螺)。到“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50家以上,产值230亿元以上;枞阳经济开发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落户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以上,力争超额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工业发展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落实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措施

(一)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发挥工业园区(含乡镇功能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引导重点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大项目支撑工业大发展。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额控制,按季结算,先报先贴”。

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基地。聚集配套产业,形成集群结构,重点扶持工业增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产品,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及省以上品牌产品3-5家,85%以上的工业企业落户县开发区和乡镇功能区。

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工业企业建成投产见效奖励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税收达5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企业,县政府按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一次性奖励,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鼓励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实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

区(含乡镇功能区)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以奖代补,按各园区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投资的建设资金5%补助给产权单位。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要求或不具备安置条件的,可按全县工业布局推荐到县开发区或其他乡镇功能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进乡镇全额计算,由此而实现的产值

和税收由引进乡镇和落户县开发区(乡镇)按7:3的比例分享。

(二)激励投资工业项目。凡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的工业项目,投产后项目前期费用由县财政全额补助。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境外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奖励给企业。

获得国家或省无偿补助的工业项目,按国家或省实际到位资金的5%给予配套或奖励,专项用于企业发展。

设立大企业上台阶奖。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当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年销售收入1-10亿元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0万元,奖励管理层4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设立发展工业企业特别贡献奖。对支持、帮助枞阳发展且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家、能人和友好人士,给予重奖,每年奖励一人,奖金20万元。

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新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合一标准认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安徽省出口名牌商品”的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年度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县经贸委会同县财政局、招商局、开发区、工商局等单位组织实施。

(三)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新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30万元。

(四)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本地和外来工业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个政策,一视同仁。建立县工业经济人才库和交流中心,加快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培养建设。聘请有关经济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担任县委、县政府工业经济顾问,借智谋工,引智兴工。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转业干部、复退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领办或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熟悉工业经济的干部职工离岗扶持规模企业,享受县直机关干部下派到村挂职同等待遇。

(五)加大工业投融资力度。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由县财政按工业企业上年实际入库税收的2%-3%安排,并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的招商方式不动摇,坚持严格招商考核不动摇,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外来资本和项目,突出工业项目的引进,特别是在大企业、大集团和世界500强、境外资金上求突破。

搭建银行融资平台。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对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及授信活动,鼓励中小企业横向联合,走互助担保之路。积极引导企业直接融资,逐步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实现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各商业银行每年要重点扶持10家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县联社和徽商银行要重点扶持20家以上。

大力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激发资本活力,放大资本功能。

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广泛争取国债资金、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其他资金,扩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增长。

(六)创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方式。进一步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坚持走整体出售或先破后售之路,通过资产盘活一点、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拿出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多方筹措改革改制资金。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置土地资源应依法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在企业改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优先用于安置原企业职工。

(七)加强对工业企业的保护。完善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政务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依法行政、集中管理、阳光审批、限时服务”的政务管理制度。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开发区设置创办工业企业“绿色通道”,提供办证、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对在县内创办工业企业的,创业初期边发展边规范,对履行审批、证照办理义务的,热情服务,倾心扶持,不得随意处罚。

涉及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除必须上解的部分外,原则上免收。尽快制定“一区六园”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和中介机构按成本价收费的具体办法。县监察局、县效能办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分规模企业召开评议座谈会,对涉及收费和审批的有关部门开展综合评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劝诫,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属垂直管理部门的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四、进一步强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工业主体意识,做到工业发展的计划优先考虑、工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制定、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工业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配强班子抓工业,充实力量抓工业,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工业强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结构调整、产业定位、科技进步、环境整治、改革改制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及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对全县工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考核。

(二)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块经费”的工作机制,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和年入库税金2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明确一名县干联系。成立县工业经济调研小组,对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明确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及经济综合部门,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规模升级、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成立工业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成立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解决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环境不优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作为评优评模的重点推荐对象,并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加强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培训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个私业主、科研人员,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

(五)提高各级干部抓工业的能力。各级干部要学习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外地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形成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工业企业调研指导,积极探索工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抓工业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发展配班子,为发展选干部,把抓工业的绩效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抓工业有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2

文号:成府发〔2009〕2号签发时间:2009-01-08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成长性工业企业,在2009年内新增的流动资金银行贷款,按实际支付贷款息金的70%给予贴息,贴息期不超过一年,单户企业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对重点产业(集群)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以及关键环节的企业,单户企业贴息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在2009年内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达产的工业项目发生的银行贷款,按项目贷款实际发生息金的70%给予贴息,贴息期不超过一年,单个项目贴息总额不超过300万元;对重点产业(集群)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以及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单个项目贴息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三、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税收解缴关系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且在证券市场融资投资本地的工业企业,2009年内在国内外(含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给予500万元补贴;对再次发行股票的,给予400万元补贴;对通过重组方式取得市外上市公司控股权且上市

公司注册地变更到我市的,给予300万元补贴;对成功发行企业债券的,给予200万元补贴。

四、支持担保机构发展。在2009年内,对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所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20%的补贴;担保机构为工业企业新增贷款担保且担保费率低于3%(不含3%)的,按新增担保额的1%给予补贴,补贴资金进入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

在2009年内,对区(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出资比例,一、二圈层达到市担保引导资金4倍以上、三圈层达到市担保引导资金2倍以上,且担保放大倍数5倍以上的,经评估符合条件,市上追加500万元,区(市)县按上述出资比例配套出资,用于补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

五、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2009年内,对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的分行一级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机构,且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在60%以上、增幅在25%以上的,给予300万元奖励;对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单笔8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所发生的风险损失,给予20%的补贴。

六、解决中小企业应急资金。成立市中小企业紧急贷款协调小组,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紧急贷款问题。设立5000万元特别担保,专项用于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对有订单、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期间,可给予最高限额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拆借。获得中小企业应急周转金的企业可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

七、支持诚信中小企业融资。对在保中小企业,经信用评级并符合条件,政策性担保公司对担保贷款增量部分给予100万元以下的免反担保措施的信用担保支持。

八、支持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在2009年内,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一年期以上银行贷款,按贷款实际发生息金的20%给予贴息,单个工业集中发展区贴息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九、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在2009年内,对竣工验收的工业项目按现行收费标准的50%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对工业企业房地产抵押手续费按当地现行收费标准的50%收取;对新引进的自有资金投资在2亿元以上(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入资金的5‰给予项目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完善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定期协调、专人负责和督促考核等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积极扩大直购电试点,增加用电、用气和用地指标,切实加强生产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认真清理涉企收费项目,严格控制对企业的各类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工业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3

(2006年8月10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8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经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发展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72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一、调整规划,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由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经委、发改委、开发区办等部门,根据工作职责组织、指导各工业园区(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总平规划、控制性详规、环境保护规划、产业规划等,做到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将各开发区建设纳入南宁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开发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各开发区根据发展需要提出扩大规划面积或调整区位时,市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应积极予以配合、支持。各开发区要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告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提升开发区的产业档次。

二、加强宏观管理,明确各级职责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南宁市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开发区办)的职能,充分发挥其对我市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营运等事务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市经委参与对各开发区的综合协调工作,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开发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指导。

三、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开发区快速发展

(一)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南宁工业实现千亿目标的决定》(南发〔2005〕31号)精神,补充完善《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南发〔2001〕54号)、《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开发体制改革实行特区封闭式管理的意见》(南发〔2001〕55号)文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发展的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快我市开发区建设,支持开发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集聚和带动作用。

(二)继续实行开发区企业建设项目财政贷款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鼓励和杠杆作用,为企业营造优越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开发区的发展后劲。

(三)今后各开发区内的土地收益全部留在开发区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四)各有关部门对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重点项目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安排扶持资金。

(五)各县、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做好当地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园区,要安排一定园区建设发展扶持资金用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环境,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四、全力推进开发区大项目建设坚持大动作、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导向作用和优势,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项目,最大限度地拓展项目源。围绕延长开发区产业链、延伸产品链、扩展技术链,搞好投资项目库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机制。按照开发区发展战略和重点,超前谋划、推出和建设一批具有骨干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关联度,形成符合区域规划、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产业群。建立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制,加强对新建、续建和拟建项目的跟踪服务,重点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项目审批、建设用地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五、实施大招商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速经济总量扩张面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机遇,作为对外开放、接轨东盟、面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区要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试验、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各开发区要把对外开放作为开发区的核心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的核心任务,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乃至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分工,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各开发区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实施大招商战略,加速开发区经济总量的扩张。一是继续实施全员招商。二是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上。三是以现有入区的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延伸招商引资链。四是加强招商引资基础工作。

六、优化外部环境,提供良好服务

(一)市属各有关部门要本着积极、务实、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委托、下放权限等办法,理顺关系,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各开发区管委会的各项经济管理权限落实到位,保证国家、自治区、南宁市赋予开发区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市开发区办会同市委、市人民政府督察部门,不定期对市属有关部门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工作进行督察,严格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对阻碍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人和事进行追查和严肃处理,排除阻碍开发区发展障碍。

(三)市直各有关部门未经市开发区办审核,不得向各开发区发放各类调查表、统计表。

七、加强动态管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一)督促开发区按照自治区工业园区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工作要求,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区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及其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各开发区要定期向市开发区办、市经委汇报建设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分析和评价体系。各开发区每月向市开发区办、市经委报送开发区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市开发区办、市经委在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开发区综合考评体系,对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促使开发区有序发展。

1.由市开发区办、市经委对全市开发区进行年度考核。

2.考核计分办法。对开发区的考核,采取定量考核方式(总分为100分),其中综合指标考核20分,经济指标考核80分。最后评定总分在60分(含60分)以上者为合格。

3.考核程序。先由各开发区对照考核指标进行自测,根据各开发区上报的自测结果,由市开发区办、市经委逐个考核验收。最后根据考评分,排出全市开发区考核评定名次。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4

市政发[2005]92号

为落实“四化”发展理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创城中村改造工作新局面

(一)我市187个城中村特别是二环以内的57个城中村人均耕地极少,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村居民居住环境“脏、乱、差”。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均已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但由于规划、建设、管理的缺失,使城中村游离于城市的管理之外。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和无序发展已严重影响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我市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对城中村实施全面改造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创卫”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中村改造工作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的要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努力开创城中村改造工作新局面。使这一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变成城市发展的“亮点”,使这一市民关注的“焦点”变成经济发展新的投资“热点”。

二、进一步明确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统领城中村改造工作,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场运作,改制先行,改建跟进,尊重民意,利民益民”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变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改造中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改造工作顺利平稳推进。

(四)总体思路:以健全机构,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严格执法,提高效能为核心,以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为主,在充分尊重村居民意愿,发挥村委会和社

第1页/共6页

区居委会作用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四个转变”,即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经济。在着力抓好示范村改造的基础上,按照城中村的分布特点,首先启动二环以内的57个城中村的综合改造,逐步向二环以外推进。

(五)目标任务:到2006年年底前完成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即“四个转变”);再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科学、有序地完成城中村旧村拆除和新区建设的“有形改造”,实现城市一体化管理。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村建新村,更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通过无形和有形的改造,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社区。必须按照有利于城市规划统一实施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环境的标准,全面完成改造工作,特别是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质量必须予以保证,防止产生建筑质量、环境质量低劣的新的城中村。

三、健全机构,强化职能,加强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领导

(六)调整、充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领导。孙清云市长担任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根、乔征、杨广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城6区区长为成员(见市政办发

[2005]62号文)。领导小组实行月例会制。主要负责:研究决定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措施,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审批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及方案;督促、检查各区和成员单位的工作。

(七)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赋予其局级党组织干部管理职能,办公室内设机构参照相关规定配备处级领导职数。办公室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依托其城中村建设管理处,在市级有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主要职责:组织起草编制城中村改造计划和改造规划;研究制定城中村改造政策措施、法规制度;审查城中村改造方案;负责城中村改造宣传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督促协调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指导督察考核各区城中村改造工作。

(八)以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合署办公的形式接受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权、执法权的委托,以解决城中村改造中行政主体和执法主体的问题。

(九)各区政府要按照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和工作机构的组织形式,成立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的组成同时要考虑承担城中村村居民自建房屋管理和执法职能的需要,抽调专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按照“以区为主”的原则,各区可根据本区实际,自行决定本区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以完成本区城中村改造任务为目的。

(十)各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职责:组织编制本区城中村改造计划和组织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组织实施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管理区内城中村村居民自建房屋事宜,依法查处城中村违法违规建设和改造行为。

(十一)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城中村改造过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并不取代市、区各部门对城中村的管理职能,市、区各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城中村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城中村改造工作效率

(十二)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改造方案范围内,经市政府批准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委托,行使同级职能部门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计划管理、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及储备、建设管理、房屋拆迁、销(预)售管理的行政权和执法权,同时接受委托部门的监督指导。

(十三)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方案,编制涉及城中村改造的社区建设、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户籍转变、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计划,各负其责,按期完成相关手续办理,保证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四)区级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同级职能部门委托,在已经审批的城中村改造方案范围内,行使同级职能部门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相关行政权和执法权,并接受委托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各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业务上接受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

(十五)按照“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各区可成立区上所有或控股的城中村改造建设经济实体,承担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市场运作职能,以更有效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六)城中村改造方案应充分尊重村居民意愿,在保障村居民合法权益的原则下,按照“一村一案”的要求,经村居民全体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上报审批后组织实施。

(十七)城中村改造工作要列入市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并纳入市、区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督察考核体系,接受督查落实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同时要与领导责任挂钩。

五、坚持政策引导,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进程(十八)二环以内村庄人均土地(不含宅基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储备土地的增值收益金扣除应提取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水利建设基金和农业开发基金后,作为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由市、区两级政府调控使用;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的同级税收留成部分,也转为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可用完税发票核转,按财政体制分别由市、区财政分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制定)。条件成熟后,逐步在二环以外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行。

(十九)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安置村民的住宅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发展经济的其他建设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转为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

(二十)按照“改制先行、改建跟进”的原则,集中力量完成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等“无形改造”,为确保城中村旧村拆除和新区建设“有形改造”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十一)除城市规划涉及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市级以上(含市级)重大公益建设项目外,二环以内57个城中村的现有集体所有土地,不再审批与城中村改造无关的项目,全部用于城中村的改造。同时要做好三环以内城中村集体土地的规划定点、土地利用和城中村改造规划,保证城中村改造用地。

(二十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弥补政府资金紧缺状况。投入的资金首先要确保村居民拆迁安置和土地转性。投资者享受一定比例的投资增值收益。

(二十三)将二环以内城中村的市政公用设施、市容园林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按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和标准,落实工作任务、经费和队伍。条件成熟后,逐步向二环以外城中村推进。

(二十四)城市规划中涉及到城中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改造时,按照城市建设拆迁政策和标准,优先列入城市维护建设年度计划,尽快提高城中村设施的城市化水平,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十五)积极探索包括以改制后的经济实体自行实施改造,项目开发方式实施改造,统征储备方式实施改造等多种改造方式,组织实施城中村改造。(二十六)鼓励土地资源紧缺的村庄实行易地改造,可通过建设新社区和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方式进行安置。

(二十七)对二环以外的城中村改造实行目录管理,由区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村庄名单,经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列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目录,享受城中村改造的所有优惠政策。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城中村改造氛围(二十八)城中村改造是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影响面大、牵扯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各界对城中村改造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为城中村改造献计献策,争取城中村村居民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城中村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努力完成2005年工作目标任务,使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十九)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完善配套政策,起草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出台《西安市城中村村(居)民自建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改造行为,理顺工作程序,促进改造工作。

(三十)完成全市187个城中村的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具体到户)。做好城中村改造干部培训工作和城中村改造专题调查研究,完成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十一)依据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城中村改造治理整顿工作,有效遏制乱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监督与检查,规范城中村安置工程建设,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十二)年内争取完成二环以内57个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混合经济或股份制经济等“无形改造”工作,并将其全面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先行将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覆盖57个城中村,彻底改变城市管理的“二元”现状,为今后全面改造打下基础。

(三十三)城6区每区至少确定两个城中村为改造建设示范村,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为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城中村改造工作。年内全市完成3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安置用房(新区)建设和20万平方米旧村拆除任务。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5

掀起学习高潮

加快富

民强镇步伐

为认真贯彻落实“扩权强县”会议精神,我们古榆树镇依据镇情和“扩权强县”的要求,我们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扩权强县”历史机遇,实现古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此,我们古榆树镇开展“扩权强县”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方案要求,2011年11月8日到11月15日为动员学习阶段,我们全镇上下广泛发动,全员参与,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执行能力。第二阶段为讨论分析阶段,从2011年11月16日至11月30日,共两周时间,分两次讨论,每次用一周时间,第一次讨论主要是讨论干部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2)创新精神欠佳的问题。(3)思想观念保守的问题。(4)宗旨观念不强的问题。(5)服务环境不优的问题。第二次讨论主要是讨论事关古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讨论四方面问题:(1)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如何打造新型能源城市、魅力煤都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全镇上下在经济工作中更加注重把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统一起来,逐步摒弃以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如何加快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上新水平。针对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不鲜明的现状,重点围绕如何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如何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通过讨论,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3)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针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中介业发展滞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对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展开讨论。重点讨论如何提高城镇功能、构建专业批发市场、购物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如何发展好现代物流、房地产、科技、中介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讨论,制订振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举措,推动经济优化升级。(4)如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新步伐,再创古榆发展新优势。针对部分领域和部门单位体制机制不顺畅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更加坚定地树立创新思维、强化开放理念、发扬进取精神,以建设“服务最优、审批最简、门槛最低、信用最高、安全最好”的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事业领域等各项改革,全面改善优化全镇的发展环境。

总结成效阶段(2011年12月1日——12月31日)

1、制订措施。根据讨论内容及结果,形成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政策和制度,以便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总结成效。结合活动开展情况及各自实际,各村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对活动进行总结,总结材料于2011年12月28日前上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此外,各村各部门、各行业各系统在自身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要围绕“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这个主题,结合这四方面问题展开深入查找、深入思考、深刻探讨,真正把思想的大解放变成推动古榆树镇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古榆树镇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6

晋政办发„2012‟ 4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脱贫问题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工程,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我省从1996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子,搬迁后的群众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为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目标任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搬迁对象

经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的,户籍人口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足一半、农户自愿,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1地理环境恶劣,土地匮乏、贫瘠,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不适合发展生产和生活居住的;

2地处偏远,易发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地方病较重,影响和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

3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滞后,存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结婚难等问题的;

4本地缺少可开发利用资源,产业发展受限,采取常规扶贫手段难以脱贫的。

(二)时间安排 根据我省贫困地区实际,计划利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加快移民搬迁进度。贫困县优先安排户籍人口150人以下贫困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在2016年底前,基本完成这些山庄窝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非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应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

二、工作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要根据搬迁对象意愿和经济能力分类规划安排。经济条件较好,具备城市就业、生活条件的可选择迁入县城;从事种植、养殖等职业的搬迁进入中心镇(乡);没有生产能力、无经济来源的老龄特困群众,采取建设养老院、敬老院的方式搬迁。现阶段以县城、中心镇(乡)为主要安置方向。无论选择哪种搬迁方式,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

在县城建设移民新区,要与当地规划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相结合,与发展二、三产业相结合,统筹考虑安排搬迁户数与就业岗位;在中心镇(乡)建设移民新区,建房工程与产业开发项目同步安排实施,使搬迁贫困户有事可做。不具备安排产业项目资源和没有安排产业开发项目,以及不具备就业条件的镇(乡),不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二)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以县城和全省规划建设的100个重点镇为主要安置地。县、镇(乡)两级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确保“四通四有”(通水、通电、通路、通广电信号,有医疗机构、有学校、有农村便民连锁商店、有敬老院或福利院),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三)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旧村开发相结合。 搬迁后逐步拆除旧村建筑,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村宅基地和土地,按照不同的开发形式,建设规模种植、养殖园区;实施宜林宜草开发和恢复性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庄园经济、农家乐旅游等产业。

(四)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根据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的认定情况,做好迁出村救助对象的安置和供养工作,做到“三落实一提高”,即按不同的人员分类,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符合条件的进福利院(敬老院)集中供养,并逐步提高养老标准。

三、政策措施

(一)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省人民政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主要用于搬迁建房和购买住房,并根据经济实力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市、县两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事业建设。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多种方式筹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级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和配套支持的产业开发项目。

(二)多种方式解决用地。国土部门参照国家保障性住房工程有关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保障移民建房所需。要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旧村开发利用置换的土地指标和补偿费用,重点用于搬迁新区建设用地和搬迁补助。

(三)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县级人民政府要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各类移民搬迁项目;要整合各类资源,为搬迁工程配套建设好水、电、路、校、医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工程项目;要与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相结合,一方面解决搬迁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帮助移民转产就业。

(四)保护搬迁农户权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原有的旧村土地、山林、耕地所有权不变。搬迁旧村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贫困群众的利益。迁出村退耕还林的,比照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延长补助年限。

(五)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城镇的农户,具有稳定生活条件的,给予办理农转非手续;在公租房、廉租房、城市低保、子女上学、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方面与市民同等对待;符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双拥工作等优抚条件的予以倾斜扶持;较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和搬迁需要。选择投亲靠友等分散迁移方式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在享受建房补助和享有集体土地、山林、耕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方面参照整体搬迁政策。

四、组织领导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省扶贫开发领导组统一组织管理。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重点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生产生活用地、配套产业项目、优惠扶持政策等问题,工作任务量较大的乡(镇)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鼓励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特别是综改试点县应当在相关政策措施上先行先试,为全省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累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省里将2012-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性任务一次性下达各市,由各市安排到县。省扶贫开发领导组每年与各项目县签订《易地扶贫搬迁目标责任书》。各项目县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体,要积极做好搬迁新区用地安排、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特困群体安置等各项工作。

省扶贫办负责组织协调、督查验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省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在项目、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积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省人民政府将定期对各地、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篇7

一、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最终消费品和终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基地。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以天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研究开发ppS产品;以石晶光电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以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中原特钢的限动芯棒、铸管模、煤炭高压有限公司、远东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电器以及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鑫源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兄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子陶瓷用高级氧化铝粉体材料和超级细微粉。

2、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在发展壮大我市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真正将济源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 以豫光集团为龙头,发展铅锌合金、电池和矿灯及其它产品深加工,形成铅产业链(冶炼-合金-电池、矿灯、电动车等),锌产业链(冶炼-合金、电镀等)和酸产业链(冶炼-制酸-化肥及其它合成产品)。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工业,以豫港焦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捣固焦、炭黑、甲醇、粗苯等煤化工产品; 以恒通化工和豫源化电为依托,积极发展合成树脂和新型聚脂材料及树脂粉深加工(塑钢门窗、塑料管材、塑料合成革、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等)。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铅锌、钢铁、化工和电力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改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过程的转变。将煤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将硫酸转化为化肥,将粉煤灰转化为建材,使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等资源消耗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 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创建一批资源(能源)节约型企业。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确定如下(附后)。

三、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使结构调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一是政府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结构调整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额度,以此吸引和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二是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机构发起组织各类投融资机构,努力扩大利用民间资金投向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地、国外资金参与我市的结构调整。

2、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避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既要抓住机遇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明显改变我市结构现状、提高我市产品、产业层次的项目,也要淘汰压缩一批没有市场、产品加工层次低、不具备竞争能力的落后生产力。下决心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再度发生。

3、认真开展好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年为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年。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大市场调研与分析,一切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如何依托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量和资源促进结构调整,要转变作风,加强协调与服务,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使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搞好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为了便于投资者在我市进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市政府拟在统筹安排全市工业结构布局的同时,规划一块规模适度的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由政府投资对示范区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要加大示范区的保护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吸引更多人在我市投资,不断加快我市结构调整步伐。

5、工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 对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或技改项目除享受我市原有的政策外,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可按现行税率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3)、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的40%奖励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额的45%奖励企业。(4)、对在我市投资的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奖励,视项目的投资额度、技术含量、贡献大小分别给与10-100万元的奖励,最高奖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四、其它

1、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

3、本意见由市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

1、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

2、生物杀虫剂;

3、高品质石英晶体材料;

4、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

5、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6、优质塑钢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

7、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产;

8、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防渗土工膜、降解塑料、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及制造;

9、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

10、冬凌草系列产品开发;

11、煤焦油深加工;

12、异形钢系列产品开发;

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开发;

14、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生产;

15、水利发电; 16、60万千瓦以上发电站建设;

17、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用于干法水泥生产。

18、三废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8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贯彻落实加快发展金融业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九日

贯彻落实加快发展金融业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桂发„2010 ‟34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0‟89 号),为贯彻落实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加快发展金融业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9号)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为契机,以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以强化金融监管服务、培养和造就金融人才队伍为保障,推动北海市金融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不断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1

为我市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 年4 —5月)。2011 年4月至5月进行发动宣传,组织学习《实施意见》,并部署将本工作方案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落实到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要根据工作方案明确相应领导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分项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工作迅速展开。

(二)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 年6 月至2015 年底)。立足“八个着力”,围绕“七个提高”,实现“四个力争”。“八个着力”:着力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着力调整金融市场结构和信贷结构,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臵,着力推动和深化金融开放合作,着力强化金融监管,着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调控机制,着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七个提高”:提高我市对各类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地方金融主体建设水平,提高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完备程度,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提高金融开放合作水平,提高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各级组织、动员和运用金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四个力争”:到2015年末,力争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和12%以上。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加到750亿元,年平均增长10%;贷款余额达到550亿元,年平均增长17%,存贷比达到70%

以上,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5%以下。到2015年末,力争新引入商业银行总数达到5家;村镇银行达到3家以上;全市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直接融资额达到20亿元以上。到2015 年,力争全市全年保费收入超过到11亿元,年均增长10%;保险深度保持在2.0%以上,保险密度达到450元以上。力争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增加至15家,年平均增加2家;融资担保公司达到10家左右。

(三)第三阶段:总结评议阶段(2016 年1 月至3 月)。对照 《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发展目标,开展督促检查,进行考核评议。认真归纳金融业加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集中总结工作成果,逐步形成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金融对经济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的长效机制。各牵头部门要在每年一小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做法,并于2016 年2 月底前将工作落实情况书面上报市委、市人民政府。

三、任务分工

(一)逐一分解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涉及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以及金融发展环境等各方面,需要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现将《实施意见》中12项工作目标的29 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分工见附件)。

(二)层层落实责任。各 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实施意见》的各项工作目标和扶持激励政策落到实处。牵头部门要负总责,抓紧

制定实施措施,落实责任主体,规定完成时限,主动协调,统筹推进。配合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主动加强沟通联系,紧密合作,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协作配合。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协作配合,加强金融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处理好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争功邀功,不推诿扯皮,不推卸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整体作战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有序推进,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北海市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组长:孙大光,市委常委、副市长,副组长:杨志远,副市长,成员:陈雄根,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杨正东,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行长何文俊,北海银监分局局长伍克达,市发展改革委纪委书记黄忠东,市工信委副主任周柯伊,市财政局副局长叶长洲,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子跃,市司法局副局长莫学伟,市人社局副局长陈庆,市国资委副主任曾玲,市北部湾办副主任覃尚福,市国税局副局长刘辉,市地税局副局长,李小文,市金融办副主任秦志文,市保险协会秘书长,唐见国,国海证券北海营业部总经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加快发展金融业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和政策意见,督促指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做好金融工作部署和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组织开展工作检查、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北海市金融办,办公室主任由李小文兼任。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督导检查。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督查组,适时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业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严格考核考评。由市金融办牵头,对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评。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情况及成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重要内容,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把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支持引进金融机构、增加金融融资总量、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对加快发展金融业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金融业发展、措施不力导致贻误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篇9

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加速形成有利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运作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新型工业战略,坚持“健全体系、突破重点、营造环境、提升能力”的方针,着力“六加快”,加快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促进自主创新工作登上新台阶。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十一五”末,实现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市级及以上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工业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增幅超过30%,新产品销售率达到30%,全市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推进100项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培育300项南京市优秀专利新产品,打造100家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实施100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及示范项目,建立产学研基地20家。

二、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做好技术中心建设,组织运行较好的技术中心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在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性技术的超前研究开发,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中心工作内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我市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源,开展技术战略联盟,在生物医药、通信等高技术行业,探索构建行业共性平台,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联合、协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工业性实验,以及中试实验成果的放大,并最终实现产业化。

三、加快专利新产品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核心竞争优势。加快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工程,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早日形成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每年支持20家以上重点企业在新的平台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专利新产品,并围绕专利新产品,营建新的创新和产业化机制,以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秀专利新产品的评选,深入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和南京市产业导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且市场前景好,并能够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利新产品,每年公布认定60项“南京市优秀专利新产品”,并以市政府名义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自主创新的深入开展提供产业及市场支撑。紧紧抓住国际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向我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机遇,加速我市高技术产业与国际先进生产力的对接,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新材料、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通信、计算机及外设、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家电等五大类产品群,形成一批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全力打造南京“药谷”,打响南京“药谷”品牌。着重抓好新港开发区内的医药工业园和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内的医药工业园的建设,鼓励产业资本、产业技术和重点项目向医药工业园集中,实现医药产业的有效集聚,把南京“药谷”建设成医药产业新技术的孕育地、资金人才的汇聚地、新产品的加工制造地。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实施“封装切入,两头延伸,龙头拉动,产业集聚”战略,把我市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再造一个“千亿”,医药企业实现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销售规模达到50亿元。

五、加快培育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充足源泉。进一步强化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围绕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钢铁、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含量优、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群体。鼓励企业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细化产业分工,突出专业特色和产业集群,构筑以五大产业为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加快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并围绕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项目快速进入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鼓励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水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激发成长型科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的渗透与倍增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集群优势,通过融合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采用信息化手段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系统集成化等要求,分类别、分层次推动企业(特别是传统型企业)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率先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电力等支柱产业推进信息化,大力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推进企业强化业务流程重组,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加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组织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及示范企业的认定,力争“十一五”期间,实施信息化重点项目100项,认定示范企业30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服务商等中介服务机构,在信息化规划制定、项目咨询与监理、技术援助、信息化培训、软件选型等工作中的作用。

上一篇:参观菊花展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托班 生活指导托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