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2024-09-03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1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国庆庆典情景图。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庆典在60响礼炮声中开始,国旗护卫队正步行进了169步,寓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9年不平凡的历程。阅兵式与阅兵分列式共用时间近66分,有56个方队和梯队,约20万人接受了检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布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文字,并仔细观察上面的数字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60周年、169步、66分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其中的约20万人、近2万平方米都是个大概的数字。

师: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用到精确的数字,有时不用精确的数字,而只用和他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近似数。(板书课题:近似数)

2、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

请你指出上面的数据中,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生独自找出精确数、近似数,然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汇报。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师: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1)出示数轴图,让学生观察18000更接近1万还是更接近2万

(2)你会用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18000的近似数吗?说说你的方法。生:把18000四舍五入到万位,我们要看千位,千位是8,满5了,向万位进1,万位变成了2,所以18000≈2万

(3)认识符号“≈”: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4)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5)什么是尾数?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如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对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呢?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呢?

生交流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全班交流反馈。

2、完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四舍五入得到的?

3、完成第1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么四舍五入得到的?

4、完成第1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全班交流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2

“准确数和近似数”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7节的内容.它是在小学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在会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要求说理;在会求“小数”近似值的基础上求“大数”近似值;在知道用数位表述近似数精确度方式的基础上学习用有效数字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方式.但大量课堂观察和查阅有关教学案例发现, 目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定位不准——扩展和深化不够, 而是初中教学小学化;教学层次不清——求近似数方法和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方式认识模糊.鉴于此, 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建: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其教学.本文简录其教学过程, 供读者参考与研究.

2 教学过程简录

第1阶段:回顾思考——既做又想

上课一开始, 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以下3个问题, 要求学生解决 (允许合作研讨) .

问题1 据报道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 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 7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 起飞质量345吨, 运载能力为3.8吨, 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问:在这些数据中, 哪些数与实际完全符合, 哪些数与实际比较接近, 但不完全符合实际?为什么?

问题2 据东南商报报道, 2010年11月1日零时, 宁波市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如果将这个人口数精确到千位, 其结果是多少?如果将这个人口数精确到万位, 其结果是多少?如果将这个人口数精确到百万位, 其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操作的?

问题3 生活中经常运用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但有时精确度要求较高 (如精确到千分位、万分位等) , 有时精确度要求较低 (如精确到十分位、个位等) .这是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其理由吗?

第2阶段:汇报交流——交互反馈

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汇报交流, 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 必要时, 教师进行追问、激励、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

1) 生活中存在两类数:一类数与实际完全符合 (如通过数得到的数:某班学生的人数、某班教室里课桌的张数等) ;另一类数与实际比较接近, 但不完全符合实际 (如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某人的身高、某人的体重等) .

2) 生活中确定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估计法”, 其中“四舍五入法”最常用.

3) 生活中近似值的精确度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有时精确度低会出现无法区别的现象.如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老师的身高是1.75米, 如果把这两个身高精确到米, 姚明的优势就无法体现了.但有时精确度不需要过高, 如身高、体重等精确到万分位就没有必要.

第3阶段:引导探究——合作研讨

教师:正因为这两类数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存在性, 就决定了从数学角度进一步研究这两类数的必要性.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两类数.为进一步研究和叙述方便的需要, 我们先分别给这两类数一个名称: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叫做准确数;与实际接近的数叫做近似数. (揭示课题)

教师:现在老师提出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4 将近似数60340米精确到千位, 其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操作的?

学生1:结果是6.0万米.先将60340米写成6.0340万米, 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2:结果是60千米.先将60340米写成60.340千米, 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3:结果是0.60十万米.先将60340米写成0.60340十万米, 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

教师:好!这是运用改变单位的手段来改变表述方式, 但一般将其结果表示为6.0万米更具有普适性.将其结果表示为60000米可以吗?为什么?

众生:不可以.因为60000米的精确度是精确到个位.

教师:对!这个结果反映不出是否符合预定的精确度.

学生4:我觉得其结果也可以表示为:6.0×104米.

教师:这种表述方式有新意!你用了类比思想——104米与万米有相同的意义.

教师:如果将60340精确到百位, 其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操作的?

学生5:其结果是6.03×104.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60340, 即60340=6.0340×104;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

教师:好极了!你再一次运用了类比思想.

学生6:其结果也可以表示为:0.603×105, 0.0603×106, 60.3×103等.

教师:好!你是运用改变幂指数的手段来改变表述方式, 但一般将其结果表示为6.03×104.因为它符合科学记数法原则.现在大家对较大数取近似值有何经验?

众生: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问题5 表述近似数的精确度小学采用的是数位表述法: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还有其它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方法吗?

众生:困惑、期待!

教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其实仔细观察上述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结果, 不难发现刻画近似数的精确度还可以用数字表述法:用有效数字的个数来表述.这种方法需要明确有效数字的概念: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 到末位数字为止, 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如60.3有3个有效数字:6, 0, 3;0.0603有3个有效数字:6, 0, 3;60340有5个有效数字:6, 0, 3, 4, 0.

问题6 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1.57, 其实际值在什么范围内?为什么?

学生6:如果设实际值为x, 则1.565≤x<1.575.因为它是千分位的数字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

教师:非常好!

问题7 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1.60米和1.6米, 其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讨论结果:

(1) 相同点:它们都是近似数.

(2) 不同点:

①精确度:1.60米精确到数位0.01米, 1.6米精确到数位0.1米.

②实际值范围:设1.60的实际值为x, 则1.60的实际值范围是1.595≤x<1.605;设1.6的实际值为y, 则1.6的实际值范围是1.55≤y<1.65.

③有效数字:1.60的有效数字有1, 6, 0三个;1.6米的有效数字有1, 6两个.

第4阶段:建构理论——综合概括

教师:现在来归纳整理一下我们研讨得到的主要结果:

1) 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叫做准确数;与实际接近的数叫做近似数.

2) 有效数字的概念: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 到末位数字为止, 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3) 求近似数的方法:求近似数是一种运算 (操作法则) .常见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估计法”, 其中“四舍五入法”最常用.

4) 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方式:

①数位表述法——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 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②数字表述法——用有效数字的个数来表述.

其中用“有效数字”来描述近似程度应用更广泛.

5) 对较大数取近似值的方法:先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这个数, 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否则结果反映不出是否符合预定的精确度.

第5阶段:尝试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8 下列叙述中的各数, 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为什么?

①教室里有45张单人课桌;

②小明的身高为1.58 m;

③某本书的定价是4.50元;

④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万千米.

(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教师倾听基础上评价)

问题9 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①11亿; ②36.8; ③1.2万;

④1.20万; ⑤0.031.

(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教师倾听基础上评价)

问题10 用四舍五入法, 按括号内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

①0.33448 (精确到千分位) ;

②64.8 (精确到个位) ;

③1.5952 (精确到0.01) ;

④0.05069 (保留2个有效数字) ;

⑤84960 (保留3个有效数字) .

(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教师倾听基础上评价)

第6阶段:回顾思考——反思总结

教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下列“问题清单”:

①生活中的数可分为哪几类?你能举出尽可能多的近似数的例子吗?

②生活中确定近似值有哪些方法?表述近似数的精确度有几种方式?

③2000与2.0×103有无区别?为什么?

④甲、乙两个同学身高都约是1.60×102厘米, 但甲说他比乙高9厘米, 你认为有这种可能吗?为什么?

⑤研究近似数和近似数的精确度有何意义?

⑥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获得了哪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⑦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何感触?

(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教师倾听基础上进行总结)

3 随感随想

本节课实施后听课教师是这样评价的:说书人式的导入新课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有价值初始问题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 看到了来自于学生内部的素材和信息;单纯教师讲授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合作研讨和研讨基础上的教师概括, 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的变式应用削弱了, 取而代之的是评价性问题引导下的适度应用, 学生理解与练习更和谐了;单一的教师概括或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与感受的课堂总结改变了, 取而代之的是“问题清单”引导下的学生回顾与思考和思考基础上的交流合作及教师总结, 学生认识更全面了, 理解更深入了, 科学素养和元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之所以课堂教学发生了有效变化, 是因为:

①教学定位比较准确——在会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在会求“小数”近似值的基础上学习求“大数”近似值, 在知道用数位法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基础上学习用有效数字法表述近似数的精确度;

②教学过程结构比较和谐——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 经历了“具体 (借助有价值的数学题材进行活动或操作探索) →抽象 (运用认知同化理论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 →具体 (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的过程;

③教学方法比较得当——采用了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法, 如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元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混乱时的辨析、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方法多样化时的价值分析、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等;

④行为过程能满足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经历了“四练” (初始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具有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合作研讨、应用性问题引导下的尝试运用、“问题清单”引导下的回顾与思考) 的过程.

因此,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①分析先于决策——明确“最近发展区”;

②构建和谐的教学结构——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

③运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经历实质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3

第一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家有个邻居小孩叫豆豆。前两天,他们幼儿园进行了体检活动,测量出他的身高是0.984米。(课件出示豆豆的身高图片和0.984米)

师:你觉得他的身高用0.984米表示,有必要这么精确吗?

众生回答:没必要。

师:那怎么办呢?

生:求近似数。

(片段感悟:学生们听了老师说话的语气“有必要这么精确吗?”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都说没必要这么精确。实际上,他们对没必要这么精确,为什么要求0.984这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是肤浅的,对此处求这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的体会是不深刻的。)

二、探究新知

师:你能把这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求出它的近似数吗?

(学生尝试按要求求0.984的近似数。)

交流汇报:

生:0.984≈0.98

生:0.984≈1.0

生:0.984≈1

师小结: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也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也就是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

(片段感悟:学生对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显得有些混乱,感觉有些复杂。不能理解三种不同的说法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

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讨论:

1.近似数1.0末尾的0能不写吗?

2.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数更精确?

全班汇报:

师:近似数1.0末尾的0能不写吗?

生1:不能。

生2:1.0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如果去掉0就成了1了,就表示精确到个位了。

师: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数更精确?

(众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位同学想发表意见。于是老师开始了下面的引导。)

师:你觉得哪些小数的近似数可能是1.0?

生1:0.9。

生2:0.8。

生3: 0.7、0.6、0.5。

师:你觉得哪些小数的近似数可能是1?

师:你觉得近似数是1.0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

师:你觉得近似数是1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

(看到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近似数是1.0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近似数是1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我只能讲解了。)

(片段感悟:在讨论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近似数更精确这一环节中,我尽管给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的时间,但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时,还是没人能理解为什么1.0更精确。看着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似懂非懂的眼神,回想着这个过程大多时间是我在讲解,也解释了很长时间,而学生们还是不能找出近似数是1.0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近似数是1的小数的范围有可能是多少?更不能理解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数更精确?我不禁涨得满脸通红。)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① 0.256 12.0061.0987

(保留两位小数)

② 3.470.239 4.08

(精确到十分位)

③ 5.344 6.268 0.402

(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下面的说法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①3.56精确到十分位是4。

( )

②6.05和6.0599保留一位小数都是6.1。

( )

③近似数6.32的三位小数不止一个。

( )

④0.569保留两位小数是0.6。

( )

(片段感悟:在这个巩固练习阶段学生对这个单纯的知识练习显得有些枯燥无趣。特别是班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的一些同学,更是被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这三种说法搞得有些糊涂了。)

反思:课后对第一次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反思,觉得这节课主要有几个突出问题:①课的开始,学生对为什么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真正体会到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②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混乱,没有理解这三种不同的说法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③对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近似数更精确些的理解很难。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熟练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之前,是不太可能很容易就想得出一个近似数可能是哪些精确数的近似数的(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这节课,因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近似数1.0与近似数1比较,哪个近似数更精确?”这个问题的纠缠上,导致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练习时间少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学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一重点目标没有达成。应该说,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出现了以上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历程。

第二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刚刚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的测试练习,老师把咱们班53位同学的总分算了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四(6)班53位同学数学第二单元测试的总分是4818.5分,每位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

师:怎么算平均分?

生:总分除以总人数,算式是4818.5÷53

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咱们不会计算,就请计算器帮忙算一下。(教师用计算机中的计算器算出4818.5÷53的商。)

(此时,看到90.915094339622641509433962264151这么一个数,学生们一个个睁大眼睛,有的还不禁喊出了“噢——”)

师:算出的得数是多少?

(学生们一个个开始读起这个小数,但读了几个数字后都停了下来。)

师:为什么不读了?

生:太烦了。

生:太长了。

师:他说的太长了是什么意思?什么太长了?

生1:数位太多了。

生2:小数部分的数位太多了。

师: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太多了。像这样的小数咱们读起来麻烦,写起来也很麻烦,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说:可以求近似数。

师:对,一个小数有时没必要很精确,只要用它的近似数表示就可以了。(教师板书:近似数)

(片段感悟:通过对求出的平均分是一个小数部分的数位很多的小数的直接感悟,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读起来、写起来都很麻烦以及有时不需要很精确,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师: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

生1:跟它接近的数。

生2:跟它大小差不多的数。

生3: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太多了,少写几位。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是把这个精确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省略几位。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小数部分的数位保留两位。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意思。

(片段感悟:通过对“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的讨论,学生理解了保留两位小数就是小数部分的数位保留两位;保留一位小数就是小数部分的数位保留一位;保留整数就是保留个位。有了这个理解为基础,学生顺利地进行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尝试练习。)

师:你能把这个小数分别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求出它的近似数吗?

学生尝试写近似数。

交流汇报:

师:保留两位小数就是保留哪两位?(十分位和百分位)

师:把百分位留住也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把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此处,把三种不同的说法连贯起来了。)

通过对百分位上的2的讨论,让学生知道用四舍五入法要看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

用同样的方法交流得出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片段感悟:这一环节中,由于我引导学生对原本听起来似乎不相干的三种不同说法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我感觉到学生已经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三种不同的说法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了。学生的思路也变得清晰了,顺畅了。)

师:四(5)班同学也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测试练习。(课件出示:

四(5)班38位同学在数学第二单元的测试练习中的总分是3457分,每人的平均分是多少?)

师:我们同样请计算器帮忙算一下得数。

(算出的得数是90.973684210526315789473684210526)

师:看到这个小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求出这个小数的近似数吗?

(课件出示:把90.973684210526315789473684210526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个位)

全班交流汇报:

精确到百分位:3457÷38≈90.97

精确到十分位:3457÷38≈91.0

精确到个位:3457÷38≈91

讨论:近似数91.0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片段感悟:通过求四(6)班、四(5)班的平均分的近似数的练习,既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感,又呈现了不同的思维程度。而此处,没有对近似数9.0与近似数9比较,哪个数更精确些展开讨论。主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还未进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练习,就让学生根据近似数求它们各自的精确数的范围,难度会很大。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个人认为放到下节课会更妥。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后会比较合适。)

三、巩固练习

1.豆豆的身高是0.984米,可以说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米?

2.老师到水果超市里买了一些樱桃,每千克4.00元,电子称上称得的重量是2.218千克,显示的金额是8.872元。你说售货员阿姨会收老师多少钱?

3.你知道老师的身高吗?出示教师提示:老师的身高大约是1.7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一个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有可能是几米?

(片段感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设计了带有层次性,具有开放性,充满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思维的碰撞,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学好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经历第二次教学过程后,觉得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扎实有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学得轻松,教师引导得也很自如。

反思这两次教学的备课和上课历程,我有了以下三点感触:

1.学习知识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要让学生做一件事情,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有什么用处。比如:第二次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平均分是一个小数部分数位很多的小数,读、写都很麻烦,并且不需要这么精确,从而明白为什么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是生活的需要,也自然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更加喜欢学数学。

2.对教学中某些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要进行细节的处理。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对“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三种不同的说法容易混淆。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保留两位小数就是小数部分的数位留两位,就是留十分位和百分位”,把“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哪一位”、“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三种不同的说法进行沟通,让学生明白了虽然是三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意思。通过这一细节的处理,把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4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求小数近似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求小数近似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近

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课件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近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近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四)反馈练习,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习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求小数近似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小数的位数,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2、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734562 38460 50074 10274

让一位学生说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2、下面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32()546≈ 47()0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那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掌握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图。

他们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板书:0.984≈0.98 保留两位小数

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因为第三位小数小于5,所以舍去。

(2)保留一位小数

师板书:0.984≈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写:0.984≈0.9,0.984≈1,0.984≈1.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接着让做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第二位小数上的数字8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末尾的0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

师板书:0.98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出想法。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74页做一做。

2、课件显示填空题。

3、课本练习十二第一题。

4、课件显示判断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练习十二第2、5、6题。

课后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已经观看了几次本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发现个别学生的纪律稍有点散漫。为了使全班同学们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我并不急于先上课,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现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做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精神开始集中了,但是已经占用了上课的三分钟时间。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设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复习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原先设计的练习题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遗憾。

纵观整堂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授课语言不够生动灵活,过于单调生硬,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较少,未能达到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效果,造成有个别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得不够深刻。

3、课前准备不够十分充足,造成对时间分配地把握不够准确,而且练习量相对少了一些,未能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知识。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能联系具体情境判断精确数和近似数;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大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联系实际并通过比较理解和认识近似数,感受数的表达的多样性;借助直观比较体会“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合理性,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体会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主动学习、乐于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教学难点:

用“亿”或“万”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体会近似数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可以说成大约为13亿人。(实际人口数 接近实际人口的数)上面的人口数,一个是实际的数,一个是和实际的数比较接近的数。我们已经知道,生活里用和实际数比较接近的数表示大约多少,比较方便表达和记忆。

2、认识近似数

出示例6,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内容。在上面的内容中,2409所和2650个都表示到个位,是实际的精确数。而220万人和1902万件这两个数都是大约多少的数,实际的人数和件数不可能正好多少万,所以它是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像这样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3、判断近似数 出示“练一练”

提问:横线上的5个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精确数?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读一读内容和横线上的数。

二、求近似数

1、出示例7。了解例题内容,让学生自己读出表里的数,再指名说说男性和女性人数各有多少。引导:我们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出38万和39万,(出示直线图)交流:你大约在哪两个位置描出表示这两个数的点? 说明: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说明:“四舍五入”法就是求近似数时,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就在前一位上加1,尾数也都改写成0。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的数。

三、练习巩固

做练习四第5――10题。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6

三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

实数与近似数错例剖析 篇7

例1写出一个有理数和一个无理数, 使它们都是小于-1的数:_______、_______.

【错解】-2和21/2或-21/2和-51/2等.

【剖析】本题对写出的数有两个要求: 一是有理数和无理数各一个,二是它们都小于-1.错解中前者忽视了第二个要求,后者忽视了第一个要求.

【正解】如-2和-21/2或-9/2和1-51/2等等.

【点评】解答这类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清要求,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例2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 哪些是近似数.

(1)一双没洗过的手带有80 000万个各种细菌.()

(2)王明同学的身高为1.62米.()

(3)杯子里有水30 ml.()

【错解】都是准确数.

【剖析】认为没有“大概、大约、左右”这样字眼的数据就是准确数,没有考虑数据的实际意义,导致错误.

【正解】都是近似数.

【点评】解此类题,不应简单地去找表示近似数的字词,而应仔细读题,理解题目的背景,结合实际意义来确定数据是否近似数.

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近似数3 000万和3千万的精确度相同.()

(2)近似数1.5×104精确到十分位.()

(3)长城总长约为6 700 010米,精确到1 000米结果是6 700米.()

【错解】(1)√;(2)√;(3)√.

【剖析】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乘号前面的最后一位;对于带有单位的数考虑了精确到哪个位置,但把后面的数位遗忘掉了,从而导致出错.

【正解】(1)×;(2)×;(3)×.

【点评】近似数3 000万应该是精确到万位,3千万应该是精确到千万位,对于这类数,不能只看最后一个数在哪个数位,应结合单位来确定精确到哪个数位;1.5×104应是精确到千位,对于这类数可先将数据还原,然后看乘号前面的数最后一位位于还原后的数据中的哪一位,就是所精确到的数位;6 700 010米精确到1 000米的结果应是6 700 000米或者6 700千米,这类数是求整数近似数,不能将精确到的那个数位后面的0省略掉.

例4有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 则当输入的x为64时,输出的y是().

A.8 B.2 (2)1/2

【错解】当x=64时,算术平方根是8, 故选A.

【剖析】输入x后,取其算术平方根,若结果为无理数,则可输出;若结果为有理数,则不可输出,需将这个结果再输入,直至是无理数为止,才可输出.现在输入的x为64时,其算术平方根是8,是有理数,不能作为结果;再输入,其算术平方根是2(2)1/2,是无理数,符合要求,可输出.

【正解】选B.

【点评】本题通过数值转换器给出计算程序,考查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图形中给出的有关信息,正确判断运算的结果是否符合输出数的要求,若不符合,还需再次输入,直至满足要求后才能输出.

【剖析】符号“”代表开平方,也起着括号的作用,对于这类被开方数是加减运算形式的计算题,要先进行根号内的运算.

例6在数轴上找到表示101/2的点.

【错解】∵101/2≈3.16,∴ 在数轴上表示101/2的点如图1所示.

【剖析】未审清题意,将无理数取了近似数后在数轴上标出大致位置,导致出错.

【正解】在数轴上以3和1为直角边作直角三角形,如图2,则斜边为101/2,再以0点为圆心,101/2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 则点A就是数轴上表示数101/2的点.

【点评】解这类题,要先考虑被开方数是哪几个完全平方数的和,例如本题被开方数10等于1和9的和,就能以它们的算术平方根1和3为边构造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斜边即为101/2,再借助圆规画弧,在数轴上找到要求的点的位置, 解题时要注意保留作图痕迹.

例7设3451/2的整数部分为a,小数部分为b,求(a+b)2+(3451/2-b)2的值.

【错解】∵3451/2≈18.57,∴a =18,b = 0.57,

∴(a +b)2+(3451/2-b)2=18.572+182= 668.844 9.

【剖析】对于无理数的意义认识不够, 错将无理数用近似数表示,导致小数部分出错.

【正解】∵182=324,192=361,

∵324<345<361,∴18<3451/2<19,

∴a=18,

∴ 原式=(a+b)2+a2=(3451/2)2+182=669.

认识有理数的乘方和近似数 篇8

有一杯可乐,第1次喝去一半,第2次又喝去余下部分的一半,如此喝下去,第5次喝完后剩余的饮料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列出算式应为:××××.

把厚度为0.1 mm的纸(足够长)连续折叠20次、100次,会有多少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层数?

列出算式分别为:,.

图1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n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列出算式应为:.

观察上面所列的几个算式,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一些相同因数的乘积.像这样,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记作an.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我们把an看成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1次方,例如,5就是51,a就是a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2. 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数.

某校七(2)班喜欢看篮球赛的学生人数是35,则35这个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又如,七(1)班有55名学生,某工厂有126台机床,我有8本练习册,这些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

如果量得数学课本的宽为18.5 cm,因为所用尺子的刻度有精确程度的限制,而且用眼观察时不可能非常准确,所以测量结果与实际宽度会有一些偏差,这里的18.5 cm只是一个与实际宽度非常接近的数,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也就是精确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 = 3.141 592 653 5…,计算中我们应按要求取近似数.

如果只取整数,那么按四舍五入法则,应为3,就是精确到个位;

如果只取1位小数,那么应为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叫精确到0.1);

如果只取2位小数,那么应为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叫精确到0.01);

如果只取3位小数,那么应为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叫精确到0.001).

一般地,将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得到近似数,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

对于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近似数也是如此.

数学近似数过关检测题 篇9

基础检测

1、(1) 有 个有效数字,它们分别是 ;

(2) 有 个有效数字,它们分别是 ;

(3) 有 个有效数字,它们分别是 .

2、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 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 (精确到 );

(2) (保留2个有效数字);

(3) (保留3个有效数字);

(4) (保留3个有效数字).

拓展提高

3、按要求对 分别取近似值,下面结果错误的是( )

A、 (精确到 ) B、 (精确到 )

C、 (精确到 ) D、 (精确到 )

4、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 ,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似数32与32.0的精确度相同

B、近似数32与32.0的有效数字相同

C、近似数5万与近似数5000的精确度相同

D、近似数 有3个有效数字

6、已知 亿是由四舍五入取得的近似数,它精确 到( )

A、十分位 B、千万位 C、亿位 D、十亿位

7、 精确到十分位是( )

A、2.59 B、2.600 C、2.60 D、2.6

8、50名学生和40kg大米中, 是精确数, 是近似数.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材第105-106页例1,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四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容易混淆,这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再省略千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29535608904536697010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或近似值)。在实际使用小数的时候,有时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

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1的第1小题:2.953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2.95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

接下来用四舍五入法怎样做?(因为千分位上的数3不满5,把它舍去。)

教师板书:2.9532.95

教师:谁能连贯地把做这题的过程说一说。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总结:

做这题时要想: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千分位上不满5,直接舍去。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1的第2小题:2.953保留一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2.953保留一位小数,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怎样做呢?(因为百分位上的数满5,省略百分位和千分位上的数后,要向十分位进1。)

2.9加上进上来的1就是3.0。所以2.9533.0。

教师板书:2.9533.0

教师强调:这题的要求是保留一位小数,所以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教师:谁能连贯地把做这题的过程说一说。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总结:

做这题时要想:要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百分位上满5,省略尾数后,向十分位进1,末尾的0不能去掉。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例1的第3小题:2.953保留整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板书:2.953

教师:谁能做出这题并且说一说应该怎样做?

指名让学生做这题,并且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2.9533,并且总结:做这题时要想;要保留整数,就要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十分位上满5,省略尾数后向个位进1,所以2.9533。

教师:观察上面三道题,是同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和保留整数。每一次求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是不同的。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什么位?(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呢?(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指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条件较好的班,教师可以接着讲一讲关于精确度的问题。讲法可以如下:

教师:那么,上面的三个近似数哪一个更精确一些呢?我们现在证明一下。如果2.953表示的是测量一段绳子的长度得到的结果:2.953米。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图如下:

教师:2.953保留两位小数时,是2.95米,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保留一位小数是3.0米,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也就是说绳子的准确长度不小于2.95米,也不能等于或大于3.05米。因为如果是2.94米,保留一位小数就是2.9米了;如果是3.05米或3.06米,保留一位小数就是3.1米了。再看当保留整数位3时,表示精确到整数个位,也就是说准确长度不能小于2.5米,不能等于或大于3.5米。所以前一个近似数都比后一个近似数精确程度要高一些,即2.95米的精确度高于3.0米的精确度,3.0米的精确度又高于3米的精确度。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106页上半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并且加一题:4.795(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让学生做,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学会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想一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指名让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即: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课堂练习

1.做第106页上半页做一做的第1、2题,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教师先提问:精确到十分位是什么意思?(保留一位小数。)

精确到百分位是什么意思?(保留二位小数。)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强调要注意的两点。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学会“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会写、会用“≈“。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有关数据。

1.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2.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引入新课:

(1)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板书。

(2)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什么是近似数。

二、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1.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出示一组与学生或生活相关的数据、让学生直接说出它们大约是几百。

(1)教师出示数据。

(2)学生汇报说明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

208 200 987 1000

927 900 892 900

517 500 671 700

439400 152 400

2.在出示几个百位上的数字相同,十位数上的数字是4、5、6的三位数,让学生讨论他们大约是几百?并说明理由。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点拨引导。

在肯定学生的判断方法后提出问题,这种方法的确能够判断一个数比较接近哪个整百数,即它的近似数,但是这种求法太麻烦,因为看到这个数,就要进行口算,有的数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启发学生根据板书看一看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学生再`次讨论,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总结方法。

(5)教师小结,提炼方法。

3.学习准确数和近似数的表示方法。

教师利用板书进行引导,教学约等号的`写法和读法,完善板书。

4.反馈练习,巩固方法。

做第20页的“做一做”

三、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1)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分析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汇报。

(2)教师总结。

(3)学生看书。

四、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做练习五的第1题。

五、课堂作业

(1)当5 60≈6000时, 内取得数字可以是( )。

(2)当4 89≈4000时, 内取得数字可以是( )。

(3)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485≈ 16498≈ 2510≈ 40938≈ 76560≈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12

自学指导中,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3个自学指导,就后面的上课效果来看,如果在自学指导中补充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位,看()位,……这样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后,学生在后来的做一做中就不会茫然的一步步的继续除下去,不顾及课本中的保留几位小数,认为自己以前做的题能除尽,而此时怎么也除不尽,对自己产生怀疑,幸而老师及时发现情况,给予适当指导,又让那三名学生重新上台板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状况,本来预想很简单的事,但是却不是那么顺利,就需老师随机应变。本来是一个状况,在解决之后,反而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哪些数是精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2、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理解“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并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流程:

一、观看2009年国庆阅兵视频导入新课。

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老师接着学生的话题说:不仅如此,这盛大的阅兵活动中还蕴涵着一些数学信息。

二、认识精确数与近似数。

1、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类

2、理解精确数与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理解“四舍五入”法。

1、学生猜想: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而报道称近2万平方米,这合理吗?

2、结合数线图理解18000平方米近似成2万平方米的合理性。认识约等号及它的读法。

3、将1万与2万之间的105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近似成整万数,理解“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知道近似成整万数也叫四舍五入到万位,此时关键要看第千位。

4、结合上面求近似数的过程,理解“四舍五入”法。

四、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小组合作学习: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而报道说“约20万人”,这个20万是怎么得到的?(提前发放《合作学习小研究》)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老师适时点拨。

3、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应注意的问题。

4、将233482四舍五入到其它数位。

五、达标测评。

1、课本试一试第1题。

2、课本试一试第3题。

3、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

□499≈8000

()3□5123≈370000

()74□1032≈7500000

()8□96572≈8000000

()54□78≈50000

()

六、课堂总结。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14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似数教学反思1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反思在先求近似数再改写这一课中,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学过估算,能够熟练的对一个数保留整十或整百的数,但是学生表现出来一个问题是,当问题是省略万位以后的数是多少或者保留整万位,学生会做。当问题是四舍五入到万位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很多学生都做错。原来学习的保留整十或整百,保留的都是最高位,现在让保留的不是最高位时,学生会在最高位再保留一次,导致出现错误。这种情况出现的不多,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

学生刚从三年级进入到四年级,所学习的知识在加深,但是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过多的沉浸在三年级的学习经验中,会对四年级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在上课时要想办法扭转这种现状。在知识的学习中既要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的应用,还要关注新知识的学习,让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学生学起来会更容易,记得牢固。

近似数教学反思2

本案例是一堂新教材新教法的课例.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的讲解式、问答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近似数的概念、近似程度(尤其是科学记数法和带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解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后解决.(1)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的原因、使用近似数的意义没有在课例中讲述不太清楚.(2)学生对形如2.4万、3.05×104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数字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3)课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鉴.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改精神,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是今后教学的首要问题.(4)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5)通过选做题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引伸到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值得提倡.

近似数教学反思3

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我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然后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近似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近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出示: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986413 35628 65214 90088,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2.5和2.50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2.5的取值范围在2.45~2.54,2.50的取值范围在2.495~2.504,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2.5表示精确到十分位,2.50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保留整数就是看十分位上的数是否满5,但对于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整数的逆向理解有些困难。

2.对于典型题中形如9.956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还是存在不知如何进位的问题。

再教设计:

1.加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的逆向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2.加强典型易错题的练习,消除学习中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

近似数教学反思5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另外一种数,[教学反思]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后感。下面,把书本打开,看看书本上是怎样介绍另外一种数的。

生看书自学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看到的数叫什么,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数吗?举例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我知道另一种数叫近似数,它表示大概有多少。

生:我知道近似数就是不是很准确的,只要接近这个数,大约是多少。比如说,我身高大约1米30。

生:我来说,我家离学校骑车大约要10分钟。

……

师:那我们怎样求一个准确数的近似数呢?再来看书本例5例6和下面的那段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桌交流。

学生再次看书自学。

生:我知道用四舍五入法可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人小组讨论什么叫四舍五入法,汇报,请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讲一讲。请学生做小老师,到讲台上来讲给学生听,数学论文《[教学反思]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后感》。

生:我说101约等于100,我看十位上的数是0,它不满5,直接把尾数舍去。

生:我说289约等于300,我是看十位上的8,它比5大,把尾数舍去后还要向前一位进一,所以约等于300。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再来讨论一下,你认为979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919呢?4919呢?4499呢?

生依次回答,对4499出现的错误较多,认为应该约等于5000。

师:再来把书本上介绍的四舍五入法齐读一遍,想一想,它到底应该等于几。

生:哦,我看明白了,4499的最高位是千位,我们要看尾数左起第一位,它是百位上的4,4不满5,所以直接把尾数舍去。4499约等于4000,而不是5000。

师:弄懂了四舍五入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学生做练习第一题。

师:学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对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好处呢?再次自学书本例7。

生:学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我们可以进行估算。有时,可以帮我们检查计算是不是正确。

师:一起来估算一下328×4约等于多少?

生:我把328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约等于300,300×4=1200,所以328×4的结果跟1200接近。

课后反思

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我对数学书的利用率不是很高。教应用题时,把例题写在小黑板上讲解;教式题、计算题时,有时干脆直接把题目写在大黑板上进行讲解。只有在让学生做练习题时,才叫学生把书本打开。所以有时候,我上到第几页,学生都没处找。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按照惯例出示例题,进行示范、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利用教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引入环节,在超市买菜时,总价是7、53元,而售货员只收7元5角钱,这就是在求7、53这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但在“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都出现以后,没有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出来,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要求太多记不住的麻烦。如果让学生明白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也是要精确到百分位,学生审题后就会自然地归到精确什么位,看什么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思维模式,这样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维。

近似数教学反思6

近似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微乎其微的知识点,但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对他们是否掌握至关重要,学没学好对学生以后的知识链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根据我对这一节的教学做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因素,全面理解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学生对应的设计一些题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自学和小组的讨论,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把握。另外,就是结合学生小学的基础,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最近新课,在认真的自学中了解新课,在系统的联系中,掌握新知,在激烈的讨论中,提高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知识,提高了能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暴漏了一些问题,一,教学细节突出不够,因为把大部分时间放给了学生,对于学习主动自觉的学生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学习不太自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没学到什么东西,他们再跟着其他学生走。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去,对他们来说没有啥效果。(二)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因为近似数是小学学习过的内容,我认为学生应该有比较深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四舍五入法保留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在后来的展示过程中出现来很多的小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

(三)改进之处

对于以上问题,显示出的不只是这一节的问题,而是平时的教学问题,我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即面向全体,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要注意学生的旧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习,让学生不至于脱离轨道,越来越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适当的加强辅导,让他们稳步提高。

近似数教学反思7

《用四舍五入法把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节课并不简单。学生既要学会四舍五入法,又要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对数进行改写,而且还并非仅仅是课题中所写的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还需要根据要求改写成以“千”、“百”等作单位的数。而教材的编排意图显然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的经验,力图让学生经历先把一个大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的整万数,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过程。显然,前面的过程是关键。而四舍五入法,四舍比较简单,难的是五入。

从课堂反应及学生的作业批改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掌握情况很不好,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反思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的教学不够严谨、细致,才导致问题的面这么多而广。

原因一、没有激发部分学生的兴趣

原因二、上课内容比较抽象,后进生难以理解,故此没能投入学习互动中来。

改进后,二次教学设计。

汽车价格是193500元,558800,(),()

理清几个概念。

1、什么叫尾数?1389567万位(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分别是什么?

2、“省略”是什么意思?是像语文里讲的一样直接省略不写吗?(区别语数中“省略”一词概念的不同)

3、那么,什么情况下直接舍去尾数,什么情况下要向前一位进1呢?关键看哪一位?

4、辩证思考:193500为什么不看成20万?558800为什么不看成55万?

5、拓展:怎么改变这个价格,使它能约等于55万?

预设:生1“千位上改成4、3、2、1、0”,师追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生2:万位上改成4,千位上改成5、6、7、8、9。

师板书各情况,并追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呢?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小结:约等于55万的数,最大的是四舍得到的554999,最小的是五入得到的545000。

6、完成作业本第6页第5题。

7、完成练习二。

一步一步地使学生明白“把12756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把1后面的尾数都去掉,并写0占位,写成10000,但是题目要的是“万”做单位,所以还要把10000改写成1万。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求近似数的每一步的用意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来进行,每一步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从教学的重难点来分析。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苦的是学生,害的是学生,其实受害最大是老师,因为课后你得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辅导那些知识上有缺漏的学生。

近似数教学反思8

在教学第七册数学课本“近似数”一课中,有一道带星号的题是这样的“9□8765000≈10亿,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时,这个数的近似数于10亿?”教学这一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要求学生也可以进行进行合作讨论,然后交流。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后,展示了两种结果:一种是方框里可以填大于或等于5的数;另一种是方框里可以填5、6、7、8、9。我立即追问学生:“这两种填法一样吗?”话音刚落,学生顿时激烈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一样,而有的学生坚决认为不一样,并且列举出比5大的数还有10、11、12……,我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往下板书,一直写到二十几,然后甩甩手臂,装出手很酸的样子,问:“写完了没有,我的手都写酸了。”学生马上说“写不完,写不完,比5大的数有许多个。”我马上接着说:“写也写不完的数在数学上有无数个”。这时我又问学生:“这两种填法一样吗?”学生坚决而果断地说:“不一样,填5、6、7、8、9是正确的”。

在完成第二道星号题9□8765000≈9亿时,就更有趣了。当我提出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时,有的学生说:“填比5小的数,只能填4、3、2、1、0”。这时有位学生神气活现地说:“还有-1、-2、-3、2.1、3.7等比5小的数,所以方框里填比5小的数是不正确的”。这位同学的回答超过了当前我们所学的整数范围内的数。看着这些聪明而又可爱的学生,我不由自主地赞叹:“你们太棒了,真了不起,能找到哪么多比5小的数”。这时我问学生比5小的数究竟有多少个时,同学们顿时异口同声地说:“比5小的数也有无数个”。“方框里应该填哪些数,同学们现在知道吗?。学生自信地回答:”方框里应填比5小的自然数都是正确的“。

通过这堂练习课,使我深深地反思到:学生的思维不再是一张白纸,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教学法,不能仅靠简单的告知。数学教学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所传输的信息不仅仅是数学活动忍气吞声结果----数学知识,还应包括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一次次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构建一种新的数学知识,还是掌握新的数学思维方法,必须让学生经历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近似数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已知道,而家长们却不是很清楚,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经常是脱离生活而纸上谈兵。本节课的教学是专为我校家长开放日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进一步掌握四舍五入法,丰富所学知识。我的设计分如下几个环节:⑴创设情景、揭示课题⑵复习铺垫,促进迁移;(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独立学习,掌握知识。⑸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昨天老师到银行办事,只见一位老爷爷和银行工作人员在争论着。原来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银行工作人员付给爷爷9.5元,爷爷觉得不合理,两人发生了争论。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4分,因为人民币的单位有只有元、角、分,第三位小数应该省略。

生二:我有不同意见。第三位小数是“7”,它比5大,如果直接省略不妥当,应该向前一位进1,所以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5分。

师:现在存在分歧了,你能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吗?

(学生交流片刻,一致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55元)

生三(若有所思):我听说人民币还有比分更小的单位是厘。不过我没见过几厘钱。

师:你真是个见识多广的孩子。确实,生活中有“厘”这个单位,1分=10厘。由于这个单位太小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它。

生四:我发现在买东西的时候也没有用到“分”了,都是几元几角了。

师:你确实很会观察。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这个人民币单位几乎从生活中取消了。平时涉及到“分”时,一般都“四舍五入”到“几角”了。

生五:那我觉得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钱。

生六: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6角钱。

群生一:9元5角

群生二:9元6角(声音越来越大,争论得面红脖粗)

师:好!争吵总该有个说理依据。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之后,你就会非常轻松地解决生活中这类现象了。(出示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反思】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应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这里从学生熟悉的“存钱得利息”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是生活所趋。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片断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例题:

例1.李明在运动会中的跳远成绩是2.953米,你知道他跳远成绩的近似数是多少吗?

接着明确提出要求:

1.保留两位小数2.保留一位小数3.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及想法。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提示思考: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1)学生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反馈后总结: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运用四舍五入法,“千分位上的3不满5,舍去。

2.953≈2.95

师讲解: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师:6.587你会保留两位小数吗?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吧。

2、保留一位小数

(1)小组合作学习。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交流结果。自己总结: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是5,省略尾数后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9+1=10,满十又要向前一位进一,连续两次进位。

2.953≈3.0

师: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一:可以去掉,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二:0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保留到了个位。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了。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后,一致认为:0不能去掉。

师:确实,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它起到“占位和表示精确度”的作用。

师问:刚才我们已知道“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呢?

生齐答: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3.保留整数

师:你认为该怎样处理呢?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

点名汇报: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9满5,省略尾数后向个位进1。2.953≈3

(二)小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要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把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要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把百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反思】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片断三】

独立学习,掌握知识。

(一)教学例

2.豆豆身高0.984米,我们可以说豆豆大约高﹎﹎﹎﹎米。(你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

学生思考,自由保留小数位数回答出0.984米的近似数,老师板书,请其余的同学说说分别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一:0.984米≈1米

师:你知道他是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二:他是保留到整数的生三:这个数也表示精确到个位

生四:0.984米≈1.0米

生五:这个结果保留了一位小数

生六:也是精确到十分位

生七:我还会保留两位小数0.984米≈0.98米

生八:保留两位小数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二)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在课本第73面。请认真看书73页,核对一下刚才例2中的结果,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如果没有疑问,就请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读出来。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兴趣例题2,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看书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片断四】

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一:我学到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生二:我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要用四舍五入法

生三: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师:那么现在,你再会解决“老爷爷得利息”这个问题吗?

生:(干脆利落)会

师: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你能判一判: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你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呢?

生二:我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用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角。

生三:9.547元≈(9.5)元

群生:(欢喜地)对,应该付9.5元

师: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小数?请你大声说出来。你想精确到哪一位?考考你的同桌吧。

生同桌互练。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余留心观察,看还有什么地方有了小数近似数,下节课大家再来继续交流。

【反思】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解决完“正确处理老爷爷的利息”后兴奋不已。然后又“参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过程中,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执教者立足于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生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灵活地处理教材:《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中以单独一个例题(量豆豆的身高)出现,执教者巧妙地做了变动,从生活实际引出学生跳远的成绩2.953米,然后重点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把教材的例题作为次重点例2,让学生看图,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兴趣。这些构想和尝试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使用的科学态度,也表现出了对新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开放的教学风格:《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执教者从“爷爷的利息”入手,生成了问题。然后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谈谈该如何处理……整节课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与方法”、“生活与数学”、“教材与课堂”这些关系的处理,从本节课我们可以看到高老师正在努力尝试……

近似数教学反思10

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渗透思想教育。例题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引导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学生联系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一旧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取近似数;把握题目中的一个“元”字,结合已有的关于人民币的处理经验,获得了保留两位小数的信息,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现有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课后的练习中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算法是清楚的,但是在笔算的错误率还比较高,还需要对计算技能进行训练。

近似数教学反思11

近似数,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有了这一基础知识做铺垫,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会很容易的被学生接受。这是我上课之前所认为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当时就觉得我之前的认为是正确的。结果,作业收上来一看,我傻眼了,即使上课我把该将的都讲了,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做的作业一塌糊涂。不是忘了四舍五入,就是保留的小数出错。针对这一问题,我想了想,还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处理不当。学生反应积极,我就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都会,接着,讲课的速度就有点快了。这恰恰就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以及完全不懂得学生丢弃了。所以,在下一节课,我还是慢慢的把上节课重点和难点再讲解了一遍,这次,作业情况有很大的改善。

所以,我想以后再简单的内容,我也不会粗心大意,草草了事。

近似数教学反思12

学生在四年级已掌握了求数的近似值的知识和小数乘法,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求出积之后,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或者现实需要,把积保留若干位小数,所以这节课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根据客观生活需要对于乘积进行位数保留。

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近似值的知识,所以计算问题我列在了次位,在计算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培养审题能力,尤其是应用题的审题。只有拥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比问题的对错更有意义。

在上交作业的时候,我发现部分同学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于是我分析了原因。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是因为基础较差,在计算过程中耗时较长,因此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为此,我为其安排了成绩较好的同学为其提供辅导,这种一帮一的做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另一部分同学则是属于比较懒惰,贪玩,自制力较差。对于此类同学,我安排其四周同学轮流对其进行监督,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则不允许其随便出去玩耍,通过一段时间的监督,这部分同学的表现也有了很大改善。对于每位同学只有不放弃,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似数教学反思13

1.复习铺垫,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教学设计在课前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复习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扬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节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枯燥的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截取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在这一环节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

近似数教学反思14

去年教学《近似数》,批阅作业时那个头痛至今都忘不了。一是当时对这节内容没有教学过,心中总是没有一定的“自信”;二是又感觉不会很难,不就是用个“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么?导致自己的备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脱离,所以交上来的作业,可想而知,学生出现的错误直接告诉自己没有上好这一节内容。自我认为很是简单,教材也是安排一个课时结束新知,可实际不然。所以今天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把事速度放慢了许多,也打算用2个课时来完成。与其快速没有效果的完成,还不如让学生掌握牢固多用一个课时来消化。

今年放慢了速度,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让我明白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真实情况,以免后面会忘记,所以特记下来,以备下次之需,同时也改进自己的教学。

问题一:学生明白“四舍五入法”,不明白的是怎么用这个方法。

在讲解完“四舍五入法”时,学生通过其他人的理解和老师的引导,能够接受‘满五要也向前一位进一,不满五就要舍’的道理。但是真正用的时候,他们还是不理解。例如教材中安排了“233184人约等于20万人,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有些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就看万位是不是比5大?”;可在今天的课堂中仍然有一些孩子提出自己的“质疑”:那8不是比5大吗?为什么不是“进一”,而是“舍掉”。从这些孩子的理解上出了问题。课堂上没有直接消除他们的疑问,而是由两个孩子说了自己的看法。A说,8在十位上,表示八十,对20万是根本不受影响的。B说,就算是五入,8向前进一位,那也只能说百位上变成,然后不能再继续向前进一位了。C说“233184”在数线上离20万更近,所以约等于20万;其实三个孩子的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同时孩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解述自己的看法,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于是在孩子们的想法上,我把“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什么“四舍五入到十万”。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到关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再看这一位的下一位。

问题二:15000约等于多少?

教材为了让学生理解近似数更接近于哪一个精确的数,安排了一个直观的“数线找位置”的方法,再观察与哪个更接近,再约等于哪个数。这个方法很好,非常直观。课堂当中有一位男生对18000接近于20000,理解就非常好。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在数线上,先找到15000,如果比15000大一些就近2万,如果比15000小一些就近约等于1万。其实就可以说是直观的“四舍五入法”了。但是有人就提出疑问,那如果正好在中间,15000又是近似哪一个数。

今天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一个课时完成,但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疑惑让人很是开心。这些暴露在学生中的问题,既是今后在备课教学所需要注意的,也是能看出学生在课堂中有善于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应该也是课堂中的一个较大的收获。

近似数教学反思15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了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我从学生熟悉的“整数四舍五入”和“学生量身高”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是生活所趋。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是课本中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

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看书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上一篇:余姚大禹装饰公司装饰调查问卷下一篇:工行贷款提前还款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