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共6篇)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篇1
南海争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边界、国防和海洋权益。直到今天,东海钓鱼岛、南海争端、台海问题,仍在折磨着每一个中国人。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弱势显而易见,没有航母并不是最大缺憾,领土不完整才是中国最大的痛。放眼南眺,这其中,情况最严峻的要属南海诸岛。
一、南海的现状:好岛屿被周边瓜分殆尽,海疆“九段线”名存实亡
目前南海诸岛的情况是,越南占了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占了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了5个,占据得最肥。还有印尼和文莱分别占了2个和1个。中国实际控制9个,大陆8个,台湾1个
二、南海争端的原因
首先,经济价值,石油储量约为350亿吨,随着陆地能源的枯竭,未来能源靠海上,海上能源靠深水,对于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
其次,南沙海域是黄金通道。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的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谁控制了这些海上战略通道,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当今世界海上运输承担了95%的国际贸易量,海洋已经成为不少以外贸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的命门。
再次,战略价值。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我国能控制南沙海域,我军防御纵深将增大上千千米。这一宝贵的战略纵深,不但加大了我军海、空力量的回旋余地,而且对于我国抵御强敌战略空袭,掩护陆上兵力行动具有突出意义。中国东海、黄海外是日本本土四岛,钓鱼岛也处于日本实际控制之中,我们如果失去了南海,中国有相当一段海上生命线将失去控制。国防线将被压缩到海南岛一线,南部出海口将被封死。
三、我国解决南海的主要对策
1.首先,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痛定思痛,定方略、施重手,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主权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
2.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中国发展准海军有现实需要。可以看看别国的做法,目前,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军警结合的体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拥有海岸警卫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平时期海岸警卫队进行海上维权,战时海岸警卫队辅助海军作战,相当于我们的武警。最好以非军人的警察出面。
3.解决海权争端,立法要跟上来。我国的相关法律比较陈旧,不太适应新的形势,执行度也比较小。美国和英国的船长都有执法手册,遇事不用请示,对照着做就可以了。而我们的规定是层层请示,等请示完毕,事情可能都过去了。立法之后一定要行之有效。战略博弈中在于承诺可信,否则还不如没有,在政治博弈中,获取威慑之本在于建立可信的承诺机制。在正中“广而告之”之后,该出手时就出手。威慑是要有力量作后盾的,军事实力就是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后盾,箭在弦上,引而不发才最具有威慑力。强大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股力量,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
4.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包括钓鱼岛和东海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战争选择,都离不开强大的海洋实力。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加大海上防御纵深,实施全方位保卫海疆战略,脱海入洋迫在眉睫。涉足浅水者得鱼虾,涉足深水者得蛟龙。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目前的中国已是飞龙在天,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蛟龙在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篇2
1 现有法律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经常被称作“海洋宪章”, 几乎包括了从国家主权权限、海上航行、海底矿产到世界海洋环境保护在内的海洋法所有方面, 它也为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
1.1 主权权限
《公约》最重要的条款中, 当属划定沿岸国主权海域的条款。首先, 《公约》将一国的领海定义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按照《公约》规定, 一国领海是该国陆地领土的延伸, 在领海以内, 国家行使完全的主权。其次, 《公约》确定了“毗连区”的概念, 规定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 不得超过24海里。在此区域内, 沿海国为可以进行必要的管制。最后, 《公约》规定了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 不应超过200海里的海区。在“专属经济区”内, 一国可以行使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 (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 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以及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的主权权利等。
1.2 航行条款
《公约》规定了船只在海上航行的权利。例如, 第17—19条规定了所有船只的无害通过权。第38条规定了通过他国的“专属经济区”的过境通行权。对这些通过权, 《公约》仅仅作出了和平、安全、继续不停和迅速的规定。而当前关于“西北航道”主权行使的争论正是围绕着过境通行权的相关条款进行的。所谓“西北航道”指从加拿大东北部戴维斯海峡开始, 沿加北部海岸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条航道。这条航道在北极圈内, 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冻状态, 一年中只有夏季很短一段时间可以通航。但随着全球变暖, 北冰洋冰层逐渐融化, 届时, 从欧洲开往亚洲的船只将不必远走巴拿马运河, 而可以直接通过西北航道, 穿越白令海峡, 抵达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 从而大大缩短航程。加拿大一直主张“西北航道”是其内水的一部分, 因此排除适用《公约》第三十八条, 而其他大部分国家则认为该航道是一条海峡, 应当向所有人开放。
1.3 大陆架制度
大陆架法律制度的提出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5年9月28日发表的《关于美国对大陆架底土和海床自然资源的政策宣言》 (简称《杜鲁门宣言》) 为主要标志。由于美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主张符合多数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对各国海岸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求, 各国相继仿效, 从而推动了联合国大陆架法律制度的创设。
为适应各国对大陆架自然资源的权利主张和要求, 联合国于1958年召开了第一次海洋法会议, 缔结了《大陆架公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即大陆架定义 (范围) 和大陆架划界原则。其后, 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 大陆架的可开发性标准遭到了广泛批评。会议受国际法院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判决的影响, 以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为根据确定大陆架范围的意见占了上风。经反复磋商, 会议通过的《公约》规定了新的大陆架定义, 还修改了《大陆架公约》的大陆架划界规则, 重新规定了大陆架划界的原则。
《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 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 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公约》附件Ⅱ第4条规定, 拟按照第七十六条划定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沿海国, 应将这种界限的详情连同支持这种界限的科学和技术资料, 尽早提交大陆架划界委员会, 而且无论如何应于本公约对该国生效后10年内提出。
《公约》第一三七条规定, 任何国家不应对国际海底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 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 也不应将国际海底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 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
1.4 争端的解决
《公约》增加了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的义务。第二七九条规定, 各缔约国之间应当首先用非正式方式解决争端。如果两国自己不能解决, 《公约》提供了四种解决方式:缔约国可以国际海洋法法院、国际法院、或者按照《公约》附件Ⅶ、附件Ⅷ分别组成的两个仲裁庭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来解决争端。如果争端的两个当事国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那么《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选择仲裁的方式, 除非它们之间另有协议。“北极国家”之间选择的正是不同的方式:加拿大选择的是国际法院或按照附件Ⅶ组成的仲裁庭;丹麦和挪威选择的是国际法院;俄罗斯根据争议的内容不同选择的是按照附件Ⅶ组成的仲裁庭或国际海洋法法院。而且, 《公约》第二九八条允许各国在解决各类争端时可以不接受以上任何一种方式。这当然也包括国家间相向或相邻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边界争端。加拿大、丹麦、俄罗斯都表明, 它们不接受《公约》第二九八条所提供的任何解决程序, 而这条例外条款的适用很可能会影响争议的最终解决, 因为这条规定就意味着没有强制性的争端解决方式。
2 相关国家可能提出的法律依据
既然《公约》没能提供一条有效解决北极地区相互重叠的大陆架争议的途径, 不管是在将来提交给大陆架划界委员会的主张还是通过媒体非正式表述时, 环北极各国都可能提出各种法律依据。
2.1 《公约》框架
尽管《公约》在解决北极地区相互重叠的大陆架争议问题上没有提供一个限制性的方式, 这些国家仍可能采用《公约》的先例来支持它们的主张。1969年, 国际法院在《公约》起草之前把海洋法作为习惯法审结了北海大陆架案;1982年适用《公约》审结了突尼斯对利比亚案;1985年审结了利比亚对马耳他案。但是, 无论国际法院还是国际海洋法法院在解决这类争议时都没有将《公约》认定为强制性条约法。
由于《公约》用语本身过于简单, 就使得这类问题的解决经常产生异议。《公约》第八十三条仅仅简单地规定这些争议“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 以便得到公平解决”。例如, 在国际法院审理的利比亚对马耳他一案中, 《公约》所提供的就是这样一条无法实现的公平原则。因为条约用语不清晰, 国际法院只好适用其他国际法原则来审理相互重叠的大陆架主张。
2.2 有关大陆架的传统国际法原则
在没有法定框架的情况下, “北极国家”无疑将会把目光转向传统国际法依据, 而且这些原则在过去的大陆架争端中已经有过成功的先例。
2.2.1 地质依据
根据《公约》第七十六条, 地形、地貌是任何国家主张确认其大陆架延伸至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基础。俄罗斯和挪威在给委员会提交的声明中均提供了大量的地质数据作为支持。
在所有关于北极领土的主张中, 地质数据当然是一项重要因素, 但它并非决定性的。当两国提出的大陆架主张相互重叠或者相接时, 地质数据就无法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公约》承认这一缺陷, 并且规定第七十六条不适用于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问题。“北极国家”之间相邻很近, 而且其大陆架极可能相接, 所以, 在解决大陆架争端问题上地质数据将很可能是无用的。国际法院在审理突尼斯对利比亚案时也承认了相同的问题。
2.2.2 历史实践
因为在解决北极大陆架争端问题中地质依据能够提供直接有效的证据的可能性不大, 环北极各国有可能以历史实践为依据支持其主张。一国可能辩称, 其他国家没有对它使用或占有北极一部分的行为提出, 这足以证明它们默认了这条边界线。国际法院在审理突尼斯对利比亚案中, 对这一论据表示了怀疑, 但是承认历史应当是重叠大陆架划界的相关因素之一。
后来者则会辩称, 《公约》虽然允许使用历史依据, 但是只是用在关于相向或相邻的领海争端中, 而不适用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争端。这一条文在北极将会出现的大陆架争端中可能被解读为《公约》无意采纳历史依据。
在理论层面上, 还有另外一对相似的论证理由, 即使用历史依据可能会导致以习惯法代替条约法。有人认为, 在明显缺少法律创制机关的情况下, 国际法中才经常使用习惯。而既然《公约》已经提供了法律框架, 那么一个国家就没有必要再适用历史或先占的理论。另一方面, 其他人可能认为, 习惯可以填补国际条约或规约的不足, 因为《公约》在解决大陆架争端问题上的用语模糊不清, 所以才要适用习惯来解决。
另外一个现实主义的问题是, 如果沿岸国认为历史或先占理论可行, 则可能会刺激它们尽快抢占该地区从而导致过度使用北极资源。与突尼斯对利比亚一案不同, 突尼斯在争议海域已经有了8年的捕鱼历史实践, 而北极则很少有固定的区域。所以, 如果这一理论可行, 极可能会刺激“北极国家”迅速行动以抢占北极地区, 并且还可能鼓励像俄罗斯在海底插旗这样的象征性行动。
2.2.3 等距离原则
1661年挪威和瑞典在克里斯蒂安娜湾海域的划界中规定以两国海湾最外缘岛屿科斯特和蒂斯勒之间的中间点开始, 连接两岸间的一些中间点直到两国陆地边界的终点是等距离中间线/特殊情况原则的前身。此后随着在划界实践中的广泛运用, 最终在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第6条第2款中规定为“在无协定情形下, 除根据特殊情况另定疆界外, 疆界是一条其每一点与测算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中间”。这一原则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国家的反对, 因为《公约》并没有采纳此原则。根据《公约》文本, 在大陆架主张中地质依据占有优先地位, 而等距离原则会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 因为它可能使一国在别国的大陆架上行使主权权利。
2.2.4 比例原则和“扇形原则”
比例原则来自于1969年联邦德国在北海大陆架案中的主张, 它同丹麦、荷兰海岸前沿的比例为6:9:9。而当时的国际法院判决并非支持联邦德国关于“公平合理份额”的主张, 认为划界“应该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是按照公平原则所完成的划界应当在归属于有关国家的大陆架面积和各自海岸线长度之间产生一个合理的比例。”依照国际法院1969年对比例的描述, 比例包含了3个部分, 即“有关海岸”长度间的比例、“有关海域”面积间的比例以及对这两个比例的比较。此后国际法院的相关判决中都认为比例应是用以检验划界结果公平性的一种原则方法, 其不能单独适用, 而是与其他划界原则与方法同时适用。
20世纪初北冰洋沿岸国家曾提出所谓的“扇形原则”, 即在北冰洋海岸线的东西两端, 向北极点延伸形成了两个线, 以海岸线作为一个面, 形成了一个扇形面积。这个扇形面积包括海域和陆地, 成为这个国家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原则从提出伊始就遭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而没有适用。
3 仿效南极条约体系构建北极条约
前面已经叙述了现行法律机制——《公约》没有为北极争端的解决提供一个有约束力的方式, 而“北极国家”可能采用的传统国际法原则又未被包括到正式法律规范中, 所以, 本人认为, 制定一个类似南极条约体系的, 有约束力的北极条约是现在最可行的方式。
3.1 南极条约体系回顾
1955年7月, 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美国、英国和苏联等12国代表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南极国际会议, 同意协调南极洲的考察计划, 暂时搁置各方提出的领土要求。从1958年6月起, 12国代表经过60多轮谈判, 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 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
条约的宗旨和原则规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 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等。此后, 《南极条约》协商国又签订了一系列保护南极动植物、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的条约。
3.2 南极条约体系对北极的借鉴作用
因为北极现存的许多问题与当年的南极十分相似, 所以南极条约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多边的北极条约的范本。和北极一样, 20世纪50年代, 阿根廷、智利和英国在条约签订前都曾提出过对南极的领土主张, 而南极潜在的巨大石油资源也是各个国家急于去开拓的主要动力。两极在领土和环境资源的问题上都有足够的相似之处, 这使得南极条约体系对北极也会产生有益的作用。
但是, 北极与南极还存在几个关键的不同之处, 因此南极条约体系不能完全适用于北极。最明显的不同就是, 南极洲是一个大陆, 而北极是一个海洋。各国利用北冰洋主要是为了航行、渔业捕捞、矿产开发以及国土防卫, 而根据南极条约体系以上这些却是被严格禁止的。正因如此, 南极条约体系所提供的这些严格保护对协商北极条约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不适合或不现实的。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南极条约》只是暂时冻结相关争议而非永久解决问题。这种“等着看”的规定可能不适合北极问题的解决, 因为, 如前文所述, 环北极各国已经似乎有了尽快行动的意向。
因此, 与其照搬《南极条约》的内容, 不如参考其结构。建立这样一个多边条约在管理北极问题上有这样几点好处:首先, 从全球发展的最佳利益角度考虑, 条约可以暂停对北极主权主张的竞赛。因为如前所述, 《公约》不可能单独解决国家间关于北极的利益争端, 而北极各国又均表现出了尽快行动的意向。其次, 与《南极条约》相同, 一个多边的北极条约也将不会受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制约, 所以“北极国家”能就条约的实施达成重要协议。当然, 这些国家仍然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制约, 但是这些决议恐怕很难严格规制它们, 因为俄罗斯和美国在安理会都有否决权。
3.3 北极条约的目标
一个新的北极条约至少可以为解决北极地区的大陆架争端提供一个有约束力的法律框架。可以设想这样几个解决方式:以等距离原则划分重叠区的主张, 承认国际法院相关判决的约束力。而为了使相关国家最大限度地执行现存的法律原则, 条约应当重新清晰的规定等距离原则的优先适用性。同时, 鉴于《公约》中给了相关争议国自行协商解决的优先权, 而且大陆架划界委员会也乐于通过挪威和俄罗斯之间关于其现有争议的和解协议, 北极条约解决争议的条款不应与《公约》相抵触。
新的北极条约也应当包含《公约》中关于航行、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款。这些重要的条款不应模棱两可, 也不应给解决大陆架争端设置任何法律障碍, 但这并非是说要脱离《公约》。此外, 新的北极条约在不违背《公约》的基础上应建立协商谈判条款,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协商深海底矿产开发等敏感问题。最理想的是, 这个北极条约能够快速、易行地解决北极大陆架争端的同时, 还可以包括《公约》相关的重要原理。
参考文献
[1]邵津.国际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海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3]朱晓青.国际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中国南海争端的政治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南海争端;实质;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70—02
南海争端,即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主权,并且非法占据南沙岛礁并大肆掠夺资源。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主权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1]。
南海争端不仅是地缘政治范畴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目前海洋政治领域研究重点。海洋海洋政治,即围绕海洋的国家对外政治行为、战争与外交,成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的领域[2]。
一、从主权角度看,南海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出版的书籍、报刊本来都承认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
在中国地图上,九条断续线将南海这片海域围住,断续线内即为我国领海,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其中。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五国要求的海域就占154万平方公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所属国可以由岛屿外划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既然南沙群岛主权属于我国,那么我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定的领海也属于我国,不能任意更改。
因此,目前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有关国家宣称拥有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主权,并对部分南沙岛礁实施占领,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也是违反“禁止反言”原则的[3]。
二、从利益角度看,南海资源是我国海洋权益不可或缺的部分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家的兴衰与海洋权益状况紧密相连。中国海洋权益的强弱,直接体现了我国对海洋权益的立场,以及控制、利用与保护等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200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但如今,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 000多口,现已投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100多口位于我南海断续线内,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200家。而中国出于政治因素、距离及技术问题,我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因此,南海战略的实施必须把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放在首位。
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在战略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到了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80%左右是通过过马六甲海峡运输[4]。马六甲海峡与南海是连在一起的,都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南海海上安全合作领域,相关国家相互防范与竞争心理至今尚未消除,而且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的军事占领极大地威胁着南海的航运安全与畅通。
三、从权力关系出发,南海争端的演变是地区权力体系的确立过程
南海争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尚未强大到能对南海周边的国家产生深入影响和制衡,南海争端中国家间的权力对比中没有压倒性优势。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当然包括对中国实力的正确评估的,以致后来的有关政策也是根据国家权力的增长情况而制定。1990年,我国对外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的主张。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南海争端不是在短期内爆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一直缺乏长远的经营南海的蓝图。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国家的所有工作重心都放在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建设。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年困难”的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经济成为工作地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陆上的问题上,而南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过分地相信和依赖国际法约。这才使得南海周边国家借此判断,以为我国有可能会因为忙于解决国内问题、为维护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等,必须与南海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不会南海周边作出强硬的举措,而会在南海岛屿归属上作出让步,这样使南海周边国家扩张海洋权力有机可趁,也为南海争端的产生埋下了祸根。对我国来说,应当从战略层面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南海大战略”来指导以后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在南海地区的权力体系构建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我国在南海争端中战略考量
1.权衡利弊。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爱好和平的传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思维取向一定是冷静的和平的友好的。而不是锋芒毕露、穷兵黩武的。现今中国需要的南海,是和平的南海而不是战争的南海[5]。
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其后,中国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享有合法主权,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任何外国侵占南海诸岛以及在这些地区进行开发或其他活动,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许的。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一国必须对其领土内进行持续不断的行政管理,否则,这一地区被第二方占领五十年后就可以视为此国领土。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三沙市,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南海区域进行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加强在争议海域的实际存在,强调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周围海洋拥有主权,明确地声明了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在明确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的同时,应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尤其海、空力量,事实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才有坚强的后盾。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得明白:“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6]
目前我们海空军武器装备还是比较落后,海、空军实战经验很少。同时占据我南中国海岛屿的国家,占据地理位置优势。因此,我国更须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积极进行准备的同时,也要适时展示军事威慑力,例如2009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六十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国海军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等等。随着海军实力的壮大,海军在解决南海争端时的作用也将更大,这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一定会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南海纠纷。
2.内外兼顾。南海问题的缓解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除了从国内情况考虑,中国大陆本身的一系列努力外,还应重视外部因素、条件等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因为南海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同时要防止演变为更复杂的区域性的领土争端。因此有必要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下,积极开展进一步的双边对话,为南海问题的解决制定时间表及相关内容,并力争把谈判限制在区域范围内,尽量避免扩大化、国际化,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积极应对区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力争避免孤立,造成被动。
其次,要进一步争取政治环境、政治手段上的同情票。2005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可以看出,中国的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最后,台湾在南海问题上有重要作用。南海主权属于中国为两岸之共识,并且目前台湾控制着东沙群岛和太平岛,可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因此,在当前两岸交流良好的状况下,党和政府应争取台湾当局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建立政治、军事交流平台、互信机制和协防机制,将南海争端列入两岸协商议程,在南海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共同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综上所述,从主权角度看,南海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从利益角度看,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航运资源是我国海洋权益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权力关系出发,南海争端的演变是地区权力体系的确立过程。因此,为了防止南海争端的加剧,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在明确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的同时,加强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海峡两岸两岸携手起来,在南海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共同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崔荣伟.国际机制与南海问题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10).
[2]张开城.从南海问题看海洋政治社会[J].时代经济论坛,2008,(9).
[3]郭文路,黄硕琳.南海争端与南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73.
[3]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65.
[4]张开城.文化视野下的南海问题应对[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4).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篇4
内容摘要:近来,钓鱼岛再次挑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日本政府推动购岛和中国对此的强烈反应使我们又一次把注视的目光投向烟波浩渺的东海上这几个荒无人烟的小岛。钓鱼岛在法理上属于中国没有任何疑问,但为何二战后理应归还中国的领土又重新控制在日本手里?这个荒凉的小岛在半个多世纪来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映射出怎样的影像?在群情激奋的当下,我们不能不回过头去,看一看围绕着这个美丽海岛的争端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从来的往昔。关键词:能源
经济
竞争
合作
Abstract: Recently, the Diaoyu Islands once again stirred up the people sensitive nerve.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purchase of the islands and the Chinese backlash that we once again to gaze into a wide expanse of mist-covered waters of the East Sea Island which no human habitation.The Diaoyu Islands belong to China in the legal without any doubt, but why should retur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China regained control in Japan? The desolate island i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o come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flects how the image? In the frenzy at the moment, we can not go back, a look around this beautiful island disput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ever......Keywords: energy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正文:
9月7日上午10点15分左右,钓鱼岛久场岛西北偏北约12公里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船尾附近和在现场海域作业的中国拖网渔船船头附近发生碰撞,巡逻船的栏杆支柱断裂。
9月10日,日本当地法院拘留中国渔船船长。
在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外交部立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要求“日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执法’活动,更不得采取任何危及中国渔船及人员安全的行为”。我国外交部连续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强调“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主权和本国公民权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回全体中国渔民和渔船。
在我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被日方非法扣押的14名渔民13日有我国政府包机接回,渔船也于14日归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安全返抵福州。
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的归属纷争由来已久。历史上,钓鱼岛因为其面积太小,曾完全被中日两国遗忘。钓鱼岛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是在1960年代末,因为根据“埃默里报告”,钓鱼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由此,日本便一直觊觎着中国的这片海域,设法获得这丰富的海油气资源。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早在1945年,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所以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国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一直声称钓鱼岛归他们所有,我国政府也从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国立场的情况下,与日方达成共识,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日本政府也表示其既不参与,更不支持右翼团体的行为。但是,从2005年日本政府公然宣布钓鱼岛上的灯塔是国家财产,到今年扣押中国渔民及渔船,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日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问题上的争端,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能源争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之后,虽然日本频频发动“能源外交”,并且一直在推进节能和寻找替代性能源,纵使有这些努力,日本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还是没有减弱。同时,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且已经超过了日本。这使得日本觉得自己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的状态会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日双方也都持有强硬态度。钓鱼岛丰富的油气资源,让日本觉得其中有利可图,所以试图利用中日对于钓鱼岛归属的分歧夺得对钓鱼岛的控制,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又是有理有据,所以这一纷争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一问题又不断延伸,进一步牵扯到了东海问题。
二是两国实力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用了25年时间重新崛起,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其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并且在日本身后,还有美国的支撑,这就助长了日本的气焰。但是中美关系一度不断发展,日本也开始担忧。现在日本更是要趁着中美之间近期的对抗修复与美国的关系,表现出对华的强硬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的飞速崛起也会引起世界各国的不安,尤其是周边国家。日本就借这一理由,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企图以此制约中国的发展。但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给日本的发展又蒙上了阴影,相反,中国的经济却还是在不断发展。日本经济的低迷状态与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势必又会引起日本对中国的恐慌,担心中国会削弱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日本又企图借着“中国威胁论”来壮大军事力量,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慑力。钓鱼岛事件就是日本牵制中国的一个手段。
在钓鱼岛这件事情上,虽然中日两国都表现出强硬态度,但是双方都不希望因此破坏整个和平相处的大局。因此,近30年来日本巡逻船和两岸渔船以及保钓船虽然经常发生激烈对峙,并引发媒体高调关注,但从来都在双方的协商中归于平息。总的来说,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双方都“心照不宣,斗而不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的利益交错在一起,中日两个大国“和则两利,斗则两败”,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一个道理。对于中日两国来讲,彼此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国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所以,雙方都不會貿然行動,都希望能夠妥善解决两国间的矛盾冲突,符合两国的利益。就目前看來,中日兩國要解決現已存在的問題有如下四個方式:
首先,应该加强两国的沟通交流。两国之间的对话,既包括官方的对话,也包含民间的交流。官方对话侧重在两国间的重大问题。民间交流则更多是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的交流,以客观报道两国间的对立问题,这也为两国高层间的对话创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两国深层的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双方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信任,克服中日之间的误解,这样对于以后矛盾纠纷的解决也要顺利得多。
其次,中日两国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诚然,在两国的发展道路中难免会有利益冲突,而且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都有差异,在历史问题上更是有难以解决的恩恩怨怨,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发展,还有两国彼此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所以,中日两国都应该正确看待相互的关系,尤其是日本,应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的不利一面,更不应宣扬“中国威胁论”,这不仅有损于两国之间的关系,更是有损于两国的发展。双方应该在保持差异的同时,站在两国长远发展的立场寻求两国共同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实现两国的合作和发展,以及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然后,中日两国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应该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知,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怀着广阔的胸襟向前看,为两国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钓鱼岛事件还是教科书事件,无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新引发的问题,这些在中日的共同努力下是能够暂缓或是解决的。中日两国不能纠缠于过去的种种,但是要牢记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未来,这样看问题一切都会明朗得多。
最后,中日两国应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这能够确保中日两国的关系向更加稳定、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但是,构筑“战略互惠关系”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更确切的说,是要取决于日本能否正确处理对美及对华问题。因为,日本外交历来是以与美国的关系为基础的,日本的对华政策受日美关系影响很大。近来,中国与美国进入对抗阶段,日本也因此对中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虽然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但是只有当日本平衡了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中日关系才能顺利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日之间仍然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以及世界的一体化趋势,决定了中日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会长期持续。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情况下,中日两国关系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那些散落在海上的中国领土》,看天下,2010,ISSN 1673—2456,第150期,第21页
[2]任国明,于明山,《坚持与妥协:近距离看中日关系》,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第57页,79页及201页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 篇5
中美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 绝非一日之寒。在中国加入WTO之前, 美国多通过“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等解决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矛盾和摩擦。继而在中国加入WTO后, 美国开始以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来替代长期以来的双边磋商渠道解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根据这些变化和中美经济贸易的关系可以看出, 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问题的较量与中美总体贸易形势、中美贸易逆差巨大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演变
风浪期 (1989-1996年) , 在此期间,
第四, 农业产品种类方面, 鲁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产区, 处于山东西部平原, 适合播种各种农副产品。鲁西地区是全国较大的内陆粮食产区, 此外, 这里还是优质棉、高标准大棚蔬菜、香瓜、鲁西黄牛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对鲁西地区的农业物流业成熟度做出初步的定性评价。目前, 鲁西地区的相关基础设施与政策已经完备, 社会对农业与物流业联动效应的肯定程度大大提高, 各种农副产品经营商也不满足本地区的规模。因此, 鲁西地区的农业物流业成熟度已经处于成长期, 并随着交通运输的更加多样化, 将会很快进入快速发展的成熟期阶段。
四、促进鲁西地区农业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鲁西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鲁西地区拥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 但相对于物流发达地区, 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与省内的先进的临沂、德州等市相比, 差距还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思想观念停滞不前, 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二是小农思想仍然严重, 鲁西地区处于山东西部, 无法接受东部沿海先进的思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143起, 涉华案件3起, 占比2.1%。为维护我国众多企业的利益, 中美就“特别301条款”共进行了4次正式谈判。在1996年的第四次谈判签订了三个中美知识产权协议之后, 美国同意将中国从“特别301条款”的重点国家名单中去除。
缓冲期 (1997-2001年) , 1997-2001年期间, 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89起, 涉华案件11起, 占比12.4%, 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贸易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平静。虽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几年中都没有将中国升格为最高级别的重点国家或次之的重点观察国家名单, 可是已经开始通过鼓励而不是施压来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可以说是暴风雨前夕的平静。
升温期 (2002-2006年) ,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 截至2006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115起, 涉华案件45想, 安于现状的思想十分严重。三是物流的现代化建设进展不快。四是优惠政策仍然有限, 物流企业在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二) “物流之都”临沂市的成功经验
省内临沂市的成功值得重视, 其将商贸与物流相结合, 已经获得“物流之都”的美誉。临沂物流业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一是先发展后规范, 政府力推物流业。二是结合城区改造, 全力打造物流城。临沂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机会, 将城市打造成现代化, 规范化的物流城。再造物流城的决心和魄力也引来了国内和世界各地投资商的关注, 为打造物流城提供的资金保障。三是政府大力造势, 高起点规划, 打造城市品牌。
(三) 鲁西地区农业物流业发展对策
结合临沂市的各项成功经验, 鲁西地区可以提出促进农业物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一是鲁西地区目前已经有香江光彩小商品批发市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 农业物流业已经形成一定气候, 只需要政府将其引向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二是鲁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产品产地, 其生产的优质粮棉、蔬菜、水果和畜禽已经获得全国以至国外的认可, 这为现代化物流与农起, 占比39.1%。从这一比重我们可以看出, 对外贸易领域中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是对我国的照顾就越来越具针对性了, 尽管中国加入了WTO, 但是在此期间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却有增无减。
诉讼期 (2007-2009年) , 在2007年4月10日, 一场由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在WTO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新战场上拉开序幕, 历经近20个月, 于2009年1月26日WTO专家组发布最终裁决报告, 在美国提出的三项请求中, 有两项获得了支持, 有一项被驳回。在此期间, 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77起, 涉华案件31起, 占比40.2%。
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成因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 中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的比较晚。自中国入世之日起才全面实施WTO的《与贸易 (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在内的) 有业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三是鲁西地区的聊城市正在规划城市北侧区域, 以建设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并且可以结合旧城改造, 实施退城进郊, 建立仓储基地, 发展农业物流园区, 形成农产品产业集群。一旦二者发展成熟, 必将成为高效的农业物流业区。四是聊城市强力打造的“江北水城”城市品牌, 已构筑成了“城中有湖, 湖中有城, 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因此, 可以凭借这一品牌优势大力推广, 将其打造成旅游业、农业以及物流业并进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杜小芳.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农业物流产业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0) .
2、付景元.鲁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田真臻, 邵明哲.鲁西南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9) .
4、朱英华.
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研究———以聊城为例[J].中国集体经
济, 2009 (25) .
(作者单位:徐晨,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宏博,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简称TRIPS协议)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才被提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议事日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但事实上, 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那期间我国出台的诸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都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如各种法律在内容上的不一致、刑罚措施不够明确有效、惩罚力度不够、执法机构缺乏透明等。就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有如此之多的问题, 才使得企业经营不够谨慎, 才能导致美国有孔而入, 酿就中美知识产权的争端。
(二) 经济利益角逐
中国在2011年2月14日被正式认定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双方势必在经济贸易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经济利益冲突。而美国之所以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穷追不舍, 一方面与我国自己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享受对外贸易中的巨大经济利润正是凭借在高新技术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成为某些知识产权的垄断者和提供者, 才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但近些年来的美中贸易出现巨额逆差, 这是引发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本质因素之一。
(三) 美国贸易保护
所谓美国的新经济, 很大程度上立足于知识产权, 影响着美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 知识财产占美国企业全部价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45%。很显然, 为了维护美国贸易政策的权威, 站在世界经济之巅, 势必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维护贸易的经济利益。早在二战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 美国就把知识产权列为其贸易政策的关键部分, 以创造一个更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框架。就国际体制而言, 美国缺少的不是制度, 而是对制度的落实, 对于贸易方面就是尽一切努力加强贸易保护,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因此, 美国必须紧盯其他国家的履约情况, 以真正确保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当然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 美国更是不能放过。
(四) 企业自身问题
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创新意识薄弱, 目光比较短浅, 大部分企业都还停留在以短期盈利多、见效快、靠山吃山为主的生产加工制造业这一经营层面, 就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专门人才, 人才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不到位是企业走知识产权道路的巨大障碍, 这才导致了有制造无创造的生产。要创造就需创新, 要创新就需人才, 有人才就需管理, 要管理就需制度, 而我国不少产业虽然是高新产业, 可却不存在专门的人才, 未设立管理人才的相关部门。自然而然也成为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时有权对该企业进行337调查的把柄。
四、我国应对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策略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制高点, 并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通过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 使国家在知识资源上形成比较优势, 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针对中美知识产权保护所产生的争端和摩擦, 通过对其理论及原因分析, 本文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一) 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所在, 各级政府应按照依法制国的方针, 转变职能, 适应入世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营造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第一, 在立法方面, 我国需要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融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条约和协议, 除此之外还应善于加强本国强势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但不急于对自己的弱势领域给予知识产权保护。第二, 在司法方面, 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制度努力谋求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化、高效化和便利化, 提高审判的效率, 为企业维护专利权, 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保障,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当然, 想要完善法律体系肯定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与协助, 政府应该给予企业在知识资源方面以合理的引导和辅助, 做到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及机制上予以保障。
(二) 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力争转化一批关系产业优化升级的专利技术、突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专利瓶颈、化解一批产业发展面临的专利危机。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支持优势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 还将积极引导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布局, 占领产业制高点。
(三) 企业加强竞争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指出在近五年内要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 还规定了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绩效考核、推动企业参与国家立法与各级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及其国际化等专项任务。因此, 企业主动运用知识产权政策优势, 加强竞争, 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中将当大有可为。首先要明确知识产权战略定位与目标,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布局, 最后应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应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强化专利攻防能力, 只有加强企业的竞争, 才能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争端, 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加强两国沟通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特点, 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两国不可能仅仅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矛盾和纠纷就彼此不相往来, 以此切断一切经济贸易合作。当前, 在全球化力量推动下, 中美经贸交往日益深化, 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中美经贸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保持稳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要解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必须要更多地去了解美国国情, 更深入地进行与美国及相关部门的沟通,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协商的渠道去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 最终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常雁, 毛雅君.浅析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基于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中“337条款”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0 (1) .
[2]、崔鑫生.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争端问题探析[J].知识产权, 2008 (5) .
[3]、孙鹏飞, 黄姗姗.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问题的研究[J].商情, 2009 (26) .
[4]、方桃珍.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实质与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3) .
引发国际争端的九座小岛 篇6
伊米亚岛位于东,爱琴海,离土耳其海岸不到4海里,土耳其称其为卡尔达克岛。根据1932年意大利和土耳其签署的条约,包括伊米亚岛在内的爱琴海上的绝大部分岛屿划归希腊所有,但土方一直未予承认。希方认为,爱琴海绝大部分大陆架应归属希腊。土方则认为,爱琴海东部海底是土耳其小亚细亚大陆的自然延伸。为了宣示主权,双方在岛上展开“国旗战”,甚至险酿军事冲突。
2.独(竹)岛
韩国所称的独岛、日本所称的竹岛其实是由东、西两个小岛和周围32个小礁组成,面积0.18平方千米。韩国、朝鲜、日本都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目前韩国实际控制该岛。由于该岛位于日本海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底还可能蕴藏油气资源,所以日韩两国对它的争夺非常激烈。
3.佩雷希尔(雷拉)岛
佩雷希尔岛是一个面积只有2.59平方千米的荒无人烟的石岛,距离摩洛哥地中海北岸不到200米。摩洛哥称其为雷拉岛。由于该岛恰好地处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要道的直布罗陀海峡,所以战略地位重要。西班牙认为这个岛屿因为历史原因应该属于他们,但摩洛哥则认为,该岛距离摩洛哥海岸最近,理应归属摩洛哥。但按照两国之间达成的协议,双方均不能占据该岛。
4.费迪南迪亚岛
费迪南迪亚岛位于西西里海峡。离意大利西西里岛30千米。地图上并未标注该岛,因为它处在水面以下。可是,有的时候它的的确确会浮出水面,那就是这座水下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一旦被海水冲走,小岛便又消失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目前有9个国家对其提出领土要求或声明专属经济区,包括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摩洛哥。2002年,各方以为火山要再次喷发。为了宣示主权.意大利甚至派潜水员抢先将国旗插到火山顶。
5.阿布穆萨岛
阿布穆萨岛是波斯湾东部一岛屿,面积约12平方千米。由于其位于霍尔木兹海峡西口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岛曾处于英国控制之下.后来英国将该岛的管辖权转交给沙迦酋长国。1968年,沙迦同其他六个酋长国共同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是,就在阿联酋正式宣布独立前夕,伊朗于1971年11月攻占了该岛。1980年,阿联酋将该岛以及附近的大通布岛、小通布岛的争端提交联合国裁决,但伊朗坚称对该岛享有主权。
6.汉斯岛
汉斯岛是一个面积为1.3平方千米的常年冰冻的小岛,位于加拿大的努内维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之间。加、丹两国对汉斯岛的主权争议已经持续了近40年。自1984年以来,丹麦曾多次登岛插上国旗,加拿大也不甘落后,与丹麦展开“插旗”竞赛。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将可能开辟出更多的能源和航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了。
7.海燕岛
海燕群岛位于加勒比海西部,其实是一串由碎珊瑚、砂砾、漂流杂物组成的珊瑚礁。最主要的珊瑚礁——“低礁”也不过300米长、40米宽、2米高。哥伦比亚称自1886年该岛便属其领土。洪都拉斯、牙买加也同样声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美国则认为海燕群岛是该国一个“非合并非建制”领土。
8.卡莱罗岛
圣胡安河中、下游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界河。两国围绕它的争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并已闹上海牙国际法庭。河口处有二座小岛,哥方称为“卡莱罗岛”,而尼方则沿用英国时期给它起的名字“港口顶端”。2010年10月,尼加拉瓜军队“入侵”了这座小岛,并升起了该国的国旗。尼方军事指挥官宣称,他们的行动完全是按照谷歌地图的标注行事。谷歌公司随后承认,该公司地图边界线标错了大约2.7千米,从而将争议岛屿划入了尼加拉瓜领土,但尼加拉瓜仍拒绝撤军。
9.新穆尔(南达尔帕蒂)岛
新穆尔岛位于孟加拉湾,面积约10平方千米。1974年才第一次被卫星发现。鉴于这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周围可能蕴藏着油气资源,印度与孟加拉国均对这一岛屿声明主权,印度还于1981年派兵强行登岛。2010年初,卫星图像和海上巡逻人员证实,这座令两国争执30余年未果的小岛突然不见了踪影。印度海洋学家分析,小岛的消失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缘故,他特别指出:“两个国家谈判没能解决的事,全球变暖办到了。”
【责任编辑】庞云
【南海争端的原因分析】推荐阅读:
中美贸易争端的原因05-09
我的劳动开端的作文06-04
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确定09-19
无端的近义词是什么及如何造句05-21
送南海僧游蜀,送南海僧游蜀张?,送南海僧游蜀的意思,送南海僧游蜀赏析05-20
南海问题05-24
南海北部08-24
东海南海形势10-22
南海合作论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