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2024-05-15

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精选8篇)

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篇1

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拿数理化来说,有些学生对理科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就变成了学困生。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而学生在理科学习过程中对很多比较抽象的如定义、定理、公式等就觉得很难接受,觉得很难,从而对理科学习兴趣缺失,甚至产生了厌恶的心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借鉴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来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通过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能力,以达到学困生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决定从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开展关于“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成员的确立: 七、八、九年级数学、物理、化学理科成绩的分析,许多教师反映理科成绩偏低,针对这一现象,由刘亚刚同志带头提出并组织理科教师开会研讨,深入剖析,达到共识,进而提出了培养学困生理科学习兴趣这一课题研究。所有理科教师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形成了16人的课题研究小组。

三、课题研究对象确立:

在教学中每位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智力正常并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往往在考试成绩上要低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成绩的好坏影响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理科教师所带班级成绩分析及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我们理科教师从三个年级中抽取128名学困作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至今所做的工作:

第一阶段工作:

1、确立研究对象,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学困生名册及原因分析)

针对128名学困生,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从学生自身、教师影响、家庭因素三方面对学困原因做了系统分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任课教师对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详实分析。

2、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基本情况记录

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兴趣缺失是导致理科学习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科任教师的积极讨论、家庭走访、师生沟通等形式,从学生自身问题、家庭情况、社会影响等因素,从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习上辅导形成“三导”模式,对学困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跟踪辅导,并形成书面材料归类整理。

第二阶段工作:

1、成绩分析及阶段性总结

通过对第一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对理科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积极性的提高是否转化为能力的提升,我们 对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理科学困生每次考试成绩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各科任教师学科性分析总结及各年级全面分析总结。

2、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制定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存在懒、缓、散,学习习惯未养成 3)、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死板、单一 4)、部分学生知识断层严重

5)、作业抄袭严重,课堂活动参与能力差

6)、部分学生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厌学等心理因素 7)、部分教师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因材施教 8)、部分教师帮扶力度不足,流于形式 9)、部分教师精力不足,不能正视学困生

10)、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居多,监管力度不到位 11)、同龄务工者回乡,对学困生造成负面影响

深入剖析:

1)、从社会因素不难看出,首先父母对学生的期望不高,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简单,忙于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少沟通,不能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具有盲目性。大多数学生的家长文化知识有限,在家庭中不能较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起不到应有的督促作用,导致学生成绩偏低。其次,同龄务工者对学困生带来拜金主义影响,学生盲目崇拜,导致学生厌学,学习不作为等现象的产生。2)、从学生自身原因看,对理科学习兴趣较低,上课过程就会走神,精力无法集中,自我控制有心无力,考试中成绩偏低,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就不强,表现为学习目标一般,甚至模糊。

3)、老师方面的影响,学生认为教师应是关心学生,尽心尽职的,体现了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性。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业负担、教学任务、生活方面等因素导致部分教师精力不足,帮扶过程流于形式,帮扶效果不明显。老师的表率和各方面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谆谆教导。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变。

整改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促进成长

兴趣是成功的钥匙,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就没有投入,也就不能提高成绩。这就要求老师要全面了解学困生的现状,及时追踪,了解近期及学习的基本情况,注重分层提高,设计更直观简单的教学策略,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课本,夯实基础,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制定阶段性目标练习,巩固基础,不让其形成新的知识断层,学困生能感知自身微妙的提高,逐渐投入,才会积累兴趣。

2)、学法指导,养成习惯,树立信心

好的习惯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态度,首先从课堂45分钟要效益,规范课堂管理,提高学困生注意力,制定帮扶对策,优困结对,营造学习环境。课后多与这些学生谈心,舒缓心理压力。主动帮扶,拉近师生关系,不断辐射良好习惯为学生带来的正面效应。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学习,进而萌生目标,树立信心。

3)、家校互动,双向促进,共同提高

建立家校互访机制,对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有计划布置一些巩固基础的练习,让家长有效监督,促进提高。与家长良好沟通探索转变的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成长,多鼓励少批评,形成双向推力,让其感知到有人关心和关注,为学生转变提供必要条件。

4)、高度奉献,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困生的转变与提高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和时间,这就要求每位老师尽心竭力,学困生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反复,一旦兴趣培养起来,有所提高和转变就要不断跟进,为防止再次逆转,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不能有一丝懈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困生的转变和成绩提高倾注全力。

3、制定辅导跟踪记录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现状,查找不同学生不同阶段所表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们课题研究组共同商榷制定了辅导跟踪记录,力求扎实认真,高度负责的对学生培养。

4、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及心理辅导

学困生在学习表现和心理上存在个体差异,为了更好的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培养,完善教育措施,能够真正达到学困生转化的效果,我们跟踪制定了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表。

5、第二阶段工作总结及阶段性论文 第三阶段工作:

1、第二阶段的工作自查及个人工作计划

2、制定第三阶段工作方案(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兴趣培养课、基础知识竞赛、基础知识抢答赛)

1)、开展第二次问卷调查。

从建立课题到对学困生的帮扶过程中,全体理科教师们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过程中有不足也有收获,总体上,一学期来学困生的转变和对理科学习的积极性都有了大的进展和提高。为了更好的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意识,促进转变和提高理科成绩,我们积极开展了第二次阶段性调查问卷,希望从中发现问题,为继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石。

2)、积极开展基础知识竞赛、基础知识抢答赛 3)、通过理科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听评课,激发兴趣,形成教学模式

5)、“辅导天天练”积极开展,提高学习兴趣

3、继续强化第二阶段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跟踪辅导

2)、继续加强学生学习情绪的稳定工作 3)、继续加强“三导”工作促进提升 4)、继续做好资料收集、规整工作

五、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及不足 阶段性成果:

1、形成了课题组独有的针对《理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的“三导”模式。

2、通过听评课,初步形成针对《理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

工作不足:

1、学困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自学意识不强

2、部分教师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3、部分老师急于求成,情绪波动

4、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了自信,但部分学生意识形态模糊,后劲不足

六、后续工作安排

1、完善各种资料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

3、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健康夏洛莱黄牛 (2~3岁) 新鲜胫骨上端松质骨, 去除软组织与骨髓, 切割成长方体 (0.5 cm×0.5 cm×3.0 cm) , 首先采用石油醚索氏抽提法进行脱脂, 再分别用H2O2与胃蛋白酶两种方法脱蛋白8h。将处理的牛松质骨分为过氧化氢脱蛋白组 (石油醚索氏抽提法脱脂, H2O2脱蛋白) 、胃蛋白酶脱蛋白组 (石油醚索氏抽提法脱脂, 胃蛋白酶脱蛋白) 及未脱蛋白组 (对照组, 石油醚索氏抽提法脱脂, 未脱蛋白) , 标本量每组10个, 并分别对每组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石油醚 (天津科密欧试剂有限公司) , 胃蛋白酶 (美国sigma公司, 400~800 u/mg) , 过氧化氢 (30%H2O2, 西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扫描电镜:美国Sirion 2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和KYKY 2800型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日本D/max 2500 VB型X射线衍射仪, 靶材为Cu靶, λ=1.5406A;游标卡尺:日本三丰Mitutuyo, 精度为0.02 mm;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公司;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北京东方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脂肪提抽器:济南海博实验室仪器有限公司。

1.3 标本尺寸、微观外观、孔径及孔隙率

用游标卡尺对3组骨移植替代材料进行测量, 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02 mm, 每组样品随机选取10个样本, 分别测量其长、宽和高, 最后取其均数。

首先对牛松质骨骨移植替代材料分别进行喷金处理。扫描电镜分析 (SEM) , 采用Sirion 2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和KYKY 2800型扫描电镜, 取多个视野分别观察3组骨移植替代材料表面形貌及孔洞的分布特征, 并对孔洞区与非孔洞区进行拍照。对所有照片上的孔洞进行测量, 最后取其均数, 所得结果就是该材料的平均孔径值。孔隙率采用的是浸蜡法, 首先将石蜡在100℃下融化, 然后将每组骨移植替代材料随机选取的样品浸泡其中, 保温同时进行电磁搅拌, 保证蜡液的流动, 浸泡时间是24 h。称量浸蜡之前和浸蜡之后的样品质量M1和M2, 并且测量浸蜡后的样品体积V1, 石蜡的密度为ρ, 则孔隙的体积V2= (M1-M2) /ρ, 所以孔隙率=V2/V1。

1.4 钙、磷含量及钙磷原子比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是以等离子体为激发光源的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可进行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抽取材料样品, 分别由载气 (氩气) 引入雾化系统进行雾化后, 以气溶胶形式进入等离子体的中心通道, 在高温和惰性气氛中被充分蒸发、原子化、电离和激发, 使所含元素发射各自的特征谱线。根据各元素特征谱线的存在与否, 鉴别样品中是否含有钙、磷元素 (定性分析) ;由特征谱线的强度测定样品中钙、磷元素的含量 (定量分析) 。

1.5 羟基磷灰石 (HA) 含量

羟基磷灰石含量的测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305-1998《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中的方法。将3组骨移植替代材料样品充分研磨成粉末状, 称量每组样品的粉末质量各约3 g左右。X射线衍射分析 (XRD) :采用D/max 2500 VB型X射线衍射仪对3组骨移植替代材料进行物相分析。靶材为Cu靶, λ=1.5406A, 分析材料的相组成, 以此估算各组样品中羟基磷灰石含量。

1.6 脂肪含量测定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脂肪含量的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6-200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中的索氏提抽法。结果计算:X为标本中脂肪含量, 单位为克/每百克 (g/100 g) 。M1为接收瓶与脂肪的质量, M0为接收瓶的质量, M2为试样的质量。结果以2次独立测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分别从三组材料中随机抽取8个样品进行测量。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中的凯氏定氮法。结果计算:;X为标本中蛋白质含量, 单位为克每百克 (g/100 g) 。V1为试样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液的体积, V2为空白液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液的体积, c为盐酸标准滴定液的浓度, 0.014为1 m L盐酸标准滴定液相当于氮的质量, M为试样的质量, F=6.25为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结果以2次独立测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分别从三组材料中随机抽取8个样品进行测量。

1.7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铅含量的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中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镉含量的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中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结果计算:;X为标本中重金属含量,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 (μg/kg) ;C1为测定样液中重金属含量, C0为空白液重金属含量, V为试样消化液的体积 (25 m L) , M为试样的质量。结果以2次独立测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砷含量的测定中,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中的氢化物原子原子荧光光度法。汞含量的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中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结果计算:仪器自动算出测定结果。分别从3组材料中随机抽取8个样品进行测量。

1.8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 (±s) 表示, 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的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除方差齐性检验时取P<0.10认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取P<0.05, 认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尺寸

分别对各组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得到了各组牛松质骨条的长、宽、高的均值。见表1。

将牛松质骨条长、宽、高度进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 P>0.05。说明经胃蛋白酶及过氧化氢脱蛋白处理后的牛松质骨条, 其尺寸较处理前无明显差异, 即脱蛋白处理对牛松质骨条的尺寸没有影响。

2.2 微观外观、孔径及孔隙率

将不同方法处理的牛骨分成3组, A组为过氧化氢处理组, B组为胃蛋白酶处理组, C组为对照组 (未脱蛋白) , 从图1中可以看到孔洞区内孔洞的大概分布及大小, A和B组孔洞明显较C组多, 较多的孔洞有利于植骨后血管与组织的长入, 对于成骨有重要意义。从图2中可以看到非孔洞区的基体, 经过脱蛋白处理的A和B组较为疏松, 而未脱蛋白的C组比较致密。不同组别标本孔径及孔隙率比较见表2和3。

胃蛋白酶处理组与过氧化氢处理组均较对照组孔径率有明显增加, 而孔径有所减小。经过脱蛋白处理, 胃蛋白酶处理组与过氧化氢处理组的孔径与孔隙率均较对照组更加接近于人骨。 (参考《同种异体骨移植》一书附录中[4]的标准, 同种异体骨孔隙率为55.06%~59.30%, 孔径为250~400μm。

A:过氧化氢处理组;B:胃蛋白酶处理组;C: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A:过氧化氢处理组;B:胃蛋白酶处理组;C: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2.3 钙、磷含量及钙磷原子比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对牛松质骨进行多元素的同时测定。根据各元素特征谱线的存在与强度, 鉴别样品中是否含有钙、磷元素 (定性分析) 以及钙、磷元素的含量 (定量分析) 。得到了各组牛松质骨条的磷含量、钙含量及Ca/P比的均值。见表4。

将各组牛松质骨中钙含量、磷含量进行完全随机方差分析, P磷=0.088, 说明各处理组之间磷含量的平均值相等, 即脱蛋白处理对牛松质骨中磷含量并没有影响。P钙=0.001, 说明同组别的钙含量 (%) 有差异, LSD-t检验两两比较显示胃蛋白酶处理组牛骨内钙含量 (%) 低于其他两组。由于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牛松质骨是浸泡于p H=2的磷酸盐溶液中, 所以钙含量 (%) 的降低可能与较长时间浸泡于酸性溶液所产生的脱钙作用有关。由于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牛松质骨钙含量 (%) 较低, 故胃蛋白酶处理组的Ca/P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2.4 羟基磷灰石 (HA) 含量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是检测骨移植替代材料中无机成分的方法, 由XRD检测可以看出, 这3种材料只有1个物相, 即Ca5 (PO4) 3 (OH) 相, 所以其主要成份是羟基磷灰石。即3组样品材料中的骨矿成分基本相同, 都是羟基磷灰石, 含量几乎为100%。见图3。

2.5 脂肪含量

表5显示, 将各组牛松质骨中脂肪含量进行方差分析P<0.01, 不同组别的脂肪含量有差异。LSD-t检验两两比较显示过氧化氢处理组、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牛松质骨的脂肪含量较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均明显降低, 并且过氧化氢处理组较胃蛋白酶处理组降低更加明显。参考《同种异体骨移植》一书附录中[4]的同种异体骨材料标准, 两组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脂肪含量均符合骨科体内植入物的注册标准。

2.6 蛋白质含量

表6显示, 将各组牛松质骨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方差分析P<0.01, 不同组别的蛋白质含量有差异。LSD-t检验两两比较显示过氧化氢处理组、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牛松质骨的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明显降低, 并且胃蛋白组较过氧化氢组降低更加明显。参考《同种异体骨移植》一书附录中[4]同种异体骨材料标准, 两组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蛋白质含量均符合骨科体内植入物的注册标准。

A:过氧化氢处理组;B:胃蛋白酶处理组;C: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2.7 重金属含量

表7显示, 将不同组别标本中的各种重金属含量进行统计分析, 除对照组铅含量超过实验方法超出上限外, 剩下两组铅含量用t检验外, 其他重金属含量均用方差分析。P铅<0.01, 说明胃蛋白酶处理组铅含量较过氧化氢处理组低;其他重金属含量方差分析P<0.01, 说明不同组别的各种重金属含量均有差异。选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 显示过氧化氢处理组、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牛松质骨的镉、砷、汞金属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未脱蛋白组) , 并且胃蛋白酶处理组各种重金属含量同时也低于过氧化氢处理组。即胃蛋白酶处理组中各种重金属含量最低。

注:覮样品中测量值已超过实验方法检出上限, 两种经脱蛋白处理的样品铅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虽然骨移植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但由于目前各种骨移植替代材料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对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既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成骨活性, 又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同时还要来源广泛, 易于获取。理化性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最重要的基本性质, 不但决定了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力学性能, 而且对成骨也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却相对较少。

孔径与孔隙率是骨移植替代材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当孔径与孔隙率较低时, 虽然力学性能较好, 但降低了周围骨组织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不利于新骨的长入;当孔径与孔隙率较高时, 虽然有利于骨组织细胞的黏附和增殖, 但却对骨填充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早在70年代, HULBERT等[5]研究就发现孔径对骨生长的影响, 并提出骨的最小长入孔径为100μm;JOSEPH等[6]认为各种不同大小孔径的孔洞组成的复合结构对成骨非常最要;而MAD-DALENA等[7]的研究则表明孔隙率高的材料骨长入速度更快。胃蛋白酶处理组与过氧化氢处理组均较对照组孔径率有所增加, 而孔径有所减小, 结合电镜观察的结果, 笔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在脱蛋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孔洞, 而这些孔洞的孔径值较小, 所以在增加孔隙率的同时却导致了平均孔径的减小。而胃蛋白酶处理组的平均孔径值较过氧化氢处理组的孔隙率略小, 可能与胃蛋白酶处理组在脱蛋白的同时进行了部分的脱钙处理, 使得胃蛋白酶处理组中骨移植替代材料形成了更多新的较小孔洞。胃蛋白酶处理组的孔隙率基本与过氧化氢处理组相近,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两种脱蛋白方法均能有效提高异种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孔隙率。

骨组织主要由无机物与有机物复合构成, 其中无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羟基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含量及晶体结构决定了骨的坚硬性, 对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 保持异种骨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在去除抗原的同时, 应尽可能保留羟基磷灰石含量。李丹[8]等人的研究表明, 过氧化氢脱蛋白的过程中对骨组织中的无机物含量及框架结构有破坏作用, 并提出过氧化氢处理异种骨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将脱脂后的牛松质骨在过氧化氢与胃蛋白酶溶液中均只浸泡8 h, 控制了过氧化氢与胃蛋白酶脱蛋白的时间, 实验结果也证实这两种处理方法都较好的保护了松质骨中羟基磷灰石含量及晶体结构。

一般认为, 理想的异种骨移植替代材料的成分应该与正常人体骨相近。但牛骨衍生的骨移植替代材料中钙磷原子比人骨中 (1.68~1.71) 高[9]。杨立华等[10]测出的经脱脂脱蛋白后的牛松质骨钙磷原子比为2.03, 而国外以新鲜小牛骨为原料制作的Kiel骨的钙磷原子比为1.86则更接近人骨。经胃蛋白酶或过氧化氢脱蛋白处理后骨移植替代材料的钙磷原子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且均符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一书附录中[4]的标准 (钙磷原子比≥1.73) , 胃蛋白酶组的钙磷原子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与人骨也更加接近。这是因为胃蛋白酶组中牛松质骨是浸泡于p H=2的磷酸盐溶液中, 在脱蛋白过程中同时起到了部分脱钙的作用, 所以胃蛋白酶组中牛松质骨的钙磷原子比更接近于人骨。

在异种骨的制备中, 脱脂与脱蛋白是目前公认的必不可少的过程。脱脂的主要作用是脱除异种骨脂肪成分及骨髓等细胞成分。THOREN等[11]还发现经脱脂后的异体骨的成骨能力显著增强。而脱蛋白的主要作用是脱除异种骨中的非胶原蛋白及胶原蛋白两端的尾肽。前期本组已经成功地对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成功进行了脱脂与脱蛋白处理, 在本实验中, 对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中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 对前期的脱脂与脱蛋白效果进行了验证。笔者发现两种方法脱脂、脱蛋白效果显著, 均达到了《同种异体骨移植》一书附录中[4]的标准 (脂肪含量≤1.672%, 蛋白质含量≤28.8%) 。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 不仅可以导致慢性中毒, 还有致癌、致畸、引起人体变态反应等危害, 有的重金属还能损坏人体的免疫机能[12]。各种重金属均有细胞毒性, 能与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 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虽然目前尚无重金属含量超标对骨移植影响的研究, 但将重金属含量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是对骨移植替代材料安全性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 对照组中牛松质骨的铅含量明显高于国家标准, 而两个实验组中的骨移植材料则符合国家标准, 这是因为脱蛋白的过程是在酸性坏境中进行的, 标本中的铅能生成可溶性的铅化物。因此, 能明显减少骨移植替代材料中铅的含量。同时, 过氧化氢处理组、胃蛋白酶处理组中的镉、砷、汞金属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符合YY0305-1998《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中的标准, 胃蛋白酶处理组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中各种重金属含量则更低。

在新型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制备过程中, 为了保护I型胶原, 本研究探索了采用温和的方法脱脂与脱蛋白处理。通过对脱脂与脱蛋白处理后标本的理化性质的分析, 与传统的过氧化氢脱蛋白相比, 胃蛋白酶法处理的牛松质骨移植替代材料在保护了羟基磷灰石及其晶体结构的同时, 有与人骨相近的钙、磷原子比及较理想的孔径与孔隙率, 蛋白质及重金属含量更低, 在保护I型胶原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 也为下一步进行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ALAMA R.Xenogeneic bone grafting in human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 174:113-121.

[2]胡蕴玉, 陆裕朴, 刘玮, 等.重组合异种骨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12) :709-713.[2]HU YY, LU YP, LIU W, et al.Experimental studies on reconstituted xenograf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1993, 31 (12) :709-713.Chinese

[3]胡蕴玉, 陆裕朴, 金格勒.重组合异种骨首次临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1, 12 (6) :454.[3]HU YY, LU YP, JIN GL.Firs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sconstituted-xenogenic bone[J].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1991, 12 (6) :454.Chinese

[4]裴国献, 陆海波.同种异体骨移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303.[4]PEI GX, LU HB.Allograft bone transplantation[M].Beij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cumentation Press, 2007:303.Chinese

[5]HULBERT SF, YOUNG FA, MATHEWS RS, et al.Potential of ceramic materials as permanently implantable skeletal prostheses[J].J Biomed Mater Res, 1970, 4 (3) :433-456.

[6]WOODARD JR, HILDORE AJ, LAN SK, et al.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osteoconductivity of hydroxy apatite bone scaffolds with multi-scale porosity[J].Biomaterials, 2007, 28 (1) :45-54.

[7]MASTROGIACMO M, SCAGLIONE S, MARTINETTI R, et al.Role of scaffold intemal structure on in vivo bone formation in macro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bioceramics[J].Biomaterials, 2006, 27 (17) :3230-3237.

[8]LI D, BI L, LIU M, et al.Influence of immersed time by hydrogen dioxide on xenogeneic bone substitute[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Constructive Surgery, 2009, 23 (5) :538-541.Chinese

[9]PARK SA, SHIN JW, KIM YK, et al.In virto study of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on heat-treated porcine trabecular bone blocks[J].Biomaterials, 2004, 25 (3) :527-535.

[10]YANG LH.The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bovine bone raparative material with no antigen[D].Chongqing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Paper, 2004.Chinese

[11]THOREN K, ASPENBERY P, THOMGREN KG.Lipid extraction decreases the specific immunologic response to bone allografts in rabbits[J].Acta Orthop Scand, 1993, 64 (1) :44-46.

数理化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篇3

关键词理化检测;金属材料;结构;地位

中图分类号TB3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089-01

在金属材料研究中,要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必须通过理化检测手段及其检验理论研究予以解决,而且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与确立,也系通过理化检测的研究和测试工作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因此对理化检测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认识的问题。笔者就理化检测的工作的性质、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金属材料研究中的问题等方面谈点认识和看法。

1理化检测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研究内容

金属材料科学组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热力学、动力学、固体物理、固体化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为金属材料科学提供理论基础。金属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材料内部的结构,金属材料的结构又取决于金属材料的组成、工艺参数等因素。因此,在金属材料研究中,必须深入探讨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组成、结构、工艺参数等因素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确定合理的金属材料组成和最佳的制备工艺、加工工艺和处理工艺,从而获得最理想的内部结构和性能,以满足使用的要求。

在金属材料的组成研究中,对金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金属材料的主量和痕量元素的测定,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有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化学法和常规化学法;对高分子的分析,则需要有诸如常规的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方面的配合。对其结构研究,通常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基体组织及形貌;以工业CT观察其金属材料内部的微孔洞、裂纹和夹杂物的形态;以透射电镜观察其断口形貌、析出相的形态,借助于能谱或波谱检测,还可给出各相的大致成分;以X射线衍射和选区电子衍射法,鉴定第二相的晶体结构、取向和应力;电子探针能将相的形貌与成分联系起来,可表征微区域成分的相对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技术,可研究金属材料的晶态、异构观像及其中元素的价态;自射线摄照技术用以研究元素及其形成相在基体中的分布;热分析可了解金属材料晶体和无定形结构的关系;质谱能精确地测定有机高分子的分子量、给出分子式和其他机构信息;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与色谱的联用、质谱自身的串联、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研究有机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色谱的联合,被誉为鉴定有机结构的“指纹”;激光微探针质谱可获得有机物元素的局部形态和有机物的机构信息;以电子能谱、二次离子质谱、脉冲激光原子探针、俄歇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等,研究表面与异质界面原子的几何结构,表面与界面原子的迁移和扩散,表面电子态、异质界面化学键,异质界面扩散反映和界面化合物的形成动力学,异质界面的浸润性、薄膜形成机制和界面失效等等。

在理化检测领域中,尚有一门研究金属金属材料中第二相的类型、结构、组成、数量、形态、分布状态及合金元素在相际间的分配,进而建立其合金系同相组成以及相组成同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可应用于他类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相分析科学。当然,在金属材料研究中,金属材料学科学家正在依靠科学理论及配合以高效率计算机工具,探索着金属材料结构的设计和性能预测的工作,并从其化学元素组成预测高温合金的某种性能、有机大分子的分子设计、复合金属材料的组织设计和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对与一定尺度以上裂纹长大与传播过程来预测寿命的方法方面获得一些成效。但由于金属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纯理论的局限性,要完全以“设计”和“预测”来代替其实际的理化检测研究和检测工作是不可能的。

2 解决金属材料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实例

⑴ 通过对析出相的类型、结构、组成与含量的研究,定量地研究了多种高温合金的时效过程中相的析出、溶解规律和相变规律及其组成与各有关相间地关系、各相与性能间地关系。在对这些关系和规律的研究,选择并确定了某些高温合金有关合金元素的用量、热处理制度,探讨了其组织的稳定性及其合金化机理和强化机理、失效原因等内容。

⑵ 针对50硼钢出现的脆化现象,通过对硼在钢中的存在状态与分布情况,对硼相结构、组成与形成、溶解规律,测硼方法的系统研究,提出了Fe23(C,B)6相沿晶界析出的硼脆机理和通过高于950℃固溶处理,并结合快速冷却,以达到消除或改善硼脆的措施。根据这种情况,国家对测硼方法进行统一,改订了50硼钢标准。

⑶通过锰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含量与组成,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断口形貌,锰同氧、硫等原子的分布状态及其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形态、尺寸及分布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锰在W-Ni-Fe-Co系重合金中晶界净化的作用机制,以及借加入某一或某些可净化钨颗粒/粘结相界面的合金元素,以提高钨颗粒同粘结相间的结合强度,是提高其合金塑性和韧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⑷ 通过对93W-Ni-Fe-Co(Mn)合金切屑以氧化还原法所得回收粉的化学纯度、粒度、各组分的结合状态及其可回收粉所制再生合金得力学性能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探明了回收粉中主要组分不是以单质形式,而是以W[Ni,Fe,Co,(Mn)]颗粒和γ-[ Ni,Fe,Co,(Mn)]粘结相之状态存在。所以当回收粉烧结成再生合金时,使合金中各金属原子间的扩散作用进行得更为充分,使其再生合金中粘结相自身及其分布的均匀性以及钨在粘结相中和镍、铁和钴在钨颗粒中的溶解度均得以提高,进而使粘结相的自身强度和粘结相与钨颗粒间的结合强度为之增高,从而提高了再生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优于原始合金的机理依据。

3 结论

理化检测学是研究建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测试方法,并提供其结果信息的科学。它在金属材料研究中,为金属材料提供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准确结果,参与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与确立。所以,理化检验是金属材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良,何东辉,陈钢.高韧性中低强度金属材料的疲劳试验研究[J]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03.

[2] 刘世华.用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钎杆寿命[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0,01.

[3] 吴德飞.钢结构损伤累积至断裂及损伤负向激励的长期效应[D];浙江大学,2007 .

理化组开展学习情况汇报 篇4

根据学校的布置,理化教研组在3月12日和3月19日集体备课时间认真学习了撒局长的《“禁补”、“严控”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和溧阳市后六中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全组人员积极讨论,老师们都对“禁补”、“严控”拍手叫好,觉得我市的教育局敢于来真格的,敢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审视。有老师提出:“禁补”、“严控”应该常抓不懈,不能搞一阵风;也有老师提出:“禁补”、“严控”一定要抓严,不能给一些学校偷偷来补;更多的老师则感到了一定的压力,不给补课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可要大大的提高了,备课要更加到位,更加有针对性了。

老师们对比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禁补”、“严控”之后时间相对来说变少了,一些老师和学生没有能够马上适应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思想上还有一些期待,以后还会有时间来补吗?现在的回答是没有了,那种靠时间战、题海战来提高教学成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首先必须转变思想。

小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篇5

一、背景分析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我校将“激趣导入新课”作为研究的小课题。另外,陈袁滩中心学校近几年始终以课堂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目的,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把小课题研究持续的开展下去,通过专家的指导,2006年该课题被确立为苏教版立项课题,这样更加大我们研究课题的决心。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发挥课题小组的集体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评课,使语文课堂的导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学生接受,主动搭建起了伙伴之间交流的平台。同时发挥网络的优势,同伴间同行之间在网络的平台上,将不同的导语相互传递,以最好的导语服务课堂。在此期间,我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博客上、中心学校的网站上把自己精彩的课堂导语、案里反思传到上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二、发挥导语的作用,提高课堂实效性。

要想让导语在课堂中发挥最大的实效,必须清楚的了解导语的作用。在实践中我认为导语有下列作用:

1.调集注意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

2.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

3.引上正轨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4.引入佳境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创造一个和谐,活泼,愉悦,热烈的情境,用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导入好比演奏前的定调,它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成败。

5.启迪心灵

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6.给予享受

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三、导语设计的几种形式

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时应当予以注意的是,导入是艺术也是科学,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用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采用小故事揭示新课,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我们都清楚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专利,教师不懈时机的把文本内容变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既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孩子在听老师讲故事过程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组织语言、按怎样的顺序讲故事、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等,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积累语言、培养写作方法、口语交际的训练,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时,我绘声绘色的讲了《五官争功》的小故事(内容略),在同学们余兴未绝时,我又说谁来评一评嘴、鼻子、眼睛、耳朵到底谁的本领大?同学们谈出各自想法。最后,我说:“今天也来学习一篇课文《谁的本领大》,让大家来看看文中谁和谁在比本领,结果怎样?学生在故事中很轻松地进入课文学习,学得效果一定会好的。

二、运用谜语的形式揭示新课,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猜谜语往往是很感兴趣的,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可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一位老师讲《蜜蜂引路》一课师: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生:好!师:“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百花丛,采来花粉酿成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生:这个谜语说的是蜜蜂。师:对。小蜜蜂在野外采足了蜜就会飞回家去酿蜜。要是你想知道小蜜蜂的家在哪儿的话,只要悄悄地跟着它走,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家,这样小蜜蜂不就成了很好的带路人了吗?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学习《蜜蜂引路》。这样将学生的定势所定在课文内容上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三.采用演示法导入新课,加强学科的整合性。

三年级《做一片美的叶子》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巧设悬念。先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的激情的求知欲望。小学生遇事总想探索个究竟,也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根据这一态度,巧设悬念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易于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石头书》这课时,我采用由课题巧设悬念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石头书》),请大家齐读课题.师:当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什么?

生1:我知道书可以用纸做成,石头怎样做书呢?

生2:石头书有多重?怎么背它上学呢?

生3:我们平时看的书有作者,石头书有作者吗?

生4:石头书有内容吗?

……

师: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找到答案吧?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带着问题,好好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五、创设情境

情境式导语就是在讲授前,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某种气氛与整篇文章的气氛相吻合,力求达到文章内容与授课语言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草原》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人民兄弟般的情谊。文章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惊奇”、“叹服”,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讲授时也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挺拔雄峻的泰山给人以庄重,一望无垠的平原给人草原以舒展,汹涌澎湃的大海给人以激情,一碧千里的草原给人以怎么样的感受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样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验,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样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导语,同样可以达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再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的导语也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

1、师课件展示:蓝天、绿地、碧水。让学生谈谈观赏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赞美景物的美)

2、师听后导:我们的宇宙是这么美丽。相传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宇宙一片混沌,有一个盘古的巨人,举起斧头开天地,从而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话故事。出示课题

18、盘古开天地(齐读)

品社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篇6

克音小学 陈海鸣

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历经半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下面,我们将课题的研究情况做具体汇报。

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我们组织教师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研究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轴心环节。

1、开展教研研讨,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总结交流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以此提高整体的课题研究水平,教学策略在多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生成。

2、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品德教研之中,教师在课堂研讨活动中,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智慧,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此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③ 抓准教学重点,深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我们着重在“学科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品社教学的策略优化”进行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半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使品社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科教学范围由单一的课堂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转变;育人方式由封

闭向开放、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质量观评价观向从单一的成绩向全面和谐的发展方向转变。师生共同构建了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关系。2.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中心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开放生成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唤起他们个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使品社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值得思考的问题:

荸荠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篇7

为此,本试验对荸荠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进行比较,以期为荸荠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荸荠淀粉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荸荠资源的合理利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荸荠淀粉,自制(微山湖产荸荠);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市售;碘化钾、碘、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和标准直淀粉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JYL-C022九阳料理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DHG-9123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三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4型数显三用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722S分光光度计,上海科美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L204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DL-4000B离心机、TDL-5-A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冰箱及其他均为试验室常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荸荠淀粉的制备

将鲜荸荠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用九阳料理机加水磨浆,水洗搅拌,用多层纱布进行过滤,过滤浆液加水、充分搅拌后,静置4~5h,倒去上清液,再加水洗涤下层沉淀物(粗淀粉),尽可能去掉更多的杂质,如此重复4~5次,待上层液澄清透明时,取出下层沉淀物淀粉平铺在瓷盘中,45℃下烘干,将干燥好的淀粉粉碎,即为荸荠淀粉。

1.3.2 透明度的测定

将浓度为1%的淀粉乳置于沸水浴中加热搅拌15min,使淀粉完全糊化,加入蒸馏水保持淀粉乳体积不变,冷却至室温后,用1cm的比色杯在620nm波长下测定各淀粉糊的透光率,以蒸馏水为空白。

1.3.3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分别称取2.5g荸荠淀粉、马铃薯淀粉及玉米淀粉样品置于50mL的离心管中,用40mL的水调成淀粉乳,分别在60、65、70、75、80、85和90℃不同温度水浴中加热搅拌15min。将样品冷却至室温,用3000r/min的转速离心15min。将上清液干燥后称重,得水溶淀粉质量A,离心管中膨胀淀粉称重得重量B,计算公式如下:

溶解度S=A/W×100%

膨胀度B=P/[W×(1-S)]

式中:S为可溶率;A为溶解淀粉质量;W为淀粉质量;B为淀粉膨胀度;P为离心后沉淀糊的质量。

1.3.4 淀粉老化值的测定

将浓度为2%的淀粉乳于沸水浴上加热15min,并调糊使浓度维持稳定,冷却至室温,称取50g淀粉糊在2℃冰箱内放24h后取出,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分离15min,以分离出的水量作为老化值。

1.3.5 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将6%的淀粉乳在沸水浴上加热15min,并调糊使浓度维持稳定,冷却至室温,称取50g淀粉糊置于-18℃的冰箱中,冷却成胶冻,24h后取出,置于室温解冻,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分离15min,重复3次,记录吸水率。

析水率=[(冷冻前淀粉糊质量-冻融并离心后沉淀质量)/冷冻前淀粉糊质量]×100%

1.3.6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直链淀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准确称取0.1000g标准直链淀粉,加入l mol/L NaOH 10mL,在沸水浴上加热至完全分散,用lmol/L HCl调至中性,重蒸水定容到100mL。取此液2mL,加重蒸水约50mL,加入2mL 0.2%I2-KI溶液,重蒸水定容到100mL,室温放置20min,在630nm处比色,记光密度为a。

(2)样品中直链淀粉的测定。准确称取淀粉样品0.1500g,用无水乙醇润湿,分别加入1mol/LNaOH溶液10mL,沸水浴中加热摇动至完全分散,重蒸水定容至100mL。吸取此溶液20mL,用正己烷脱脂。吸取脱脂液5mL,加重蒸水约50mL,用0.1mol/L HCl调至中性,加入2mL 0.2%I2-KI溶液,重蒸水定容至100mL,摇匀,室温放置20min,在630nm处比色,记光密度为b1。

全部直链淀粉=0.1000/0.1500×b1/a×2/5×100%=b1/3a×80

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全部直链淀粉

2 结果与分析

2.1 荸荠淀粉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淀粉糊所表现出的重要外在特征之一,直接关系到淀粉类产品的外观和用途,进而影响到产品的可接受性。不同种类的淀粉形成的糊,其透明度不一样。在植物淀粉中,由于所含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百分比不同,其分子结构排布不同,颗粒大小也不同。颗粒大的淀粉较易膨胀糊化,糊的透明度较高,颗粒小的淀粉较难膨胀糊化,糊的透明度就会偏低。通常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透明度低。这是因为具有高直链淀粉的淀粉分子流动动力学半径较大,在糊液中空间位阻较大,易通过形成分子内氢键呈卷曲状态,分子与分子之间难形成平行取向,即分散性较好。由表1可知:荸荠淀粉糊的透光率介于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之间,略高于玉米淀粉,但低于马铃薯淀粉。

2.2 荸荠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

淀粉的晶体结构可以说明淀粉之所以不溶于冷水中的原因。随着温度的上升,微晶束结构开始松动,暴露出来的极性基团与水结合,淀粉开始部分溶解,继续加热淀粉团粒崩解,游离出直链、支链淀粉,溶解度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未溶解的淀粉颗粒也充分吸水膨胀。由表3和表4可知:淀粉样品随加热温度上升,膨胀度上升,同时淀粉的溶解度也增加。马铃薯淀粉在70℃已有较快的膨胀,属一段膨胀过程,高膨胀型淀粉。而荸荠淀粉在65℃时膨胀度较小,在70~90℃膨胀较快,存在一个初始膨胀阶段和迅速膨胀阶段,为典型的二段膨胀过程,属限制型膨胀淀粉。荸荠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都大于玉米淀粉,但小于马铃薯淀粉。

2.3 荸荠淀粉的老化值

淀粉的老化与直链、支链淀粉含量直接相关,直链淀粉分子糊化后呈线性结构,在淀粉糊溶液析出时空间阻碍小,易于老化;支链淀粉分子呈树枝状构造,在淀粉糊溶液中析出时空间阻碍大,不易老化,因而支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难于老化。在这3种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依次为:玉米>荸荠>马铃薯,因此其老化值的大小也依次为:玉米>荸荠>马铃薯。

2.4 荸荠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由表5可知:荸荠淀粉糊冷冻后融化时的析水率比玉米淀粉低,比马铃薯淀粉高,冻融稳定性较好,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的制作。冻融稳定性也与淀粉中直链、支链淀粉含量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在冻融过程中淀粉胶体的结构易被破坏,因此析水率就越高。

2.5 荸荠淀粉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

由表6可知:荸荠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介于玉米淀粉与马铃薯淀粉之间,比玉米淀粉含量低,比马铃薯淀粉含量高。

3 结论

荸荠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为22.15%,支链淀粉含量为77.85%,直链淀粉的含量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其透明度、膨胀度、溶解度、老化值和冻融稳定性也均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食用淀粉。

参考文献

[1]朱宝鼎.水生蔬果—荸荠[J].美食, 2010 (11) :54-55.

[2]王薇.荸荠的保健功能及加工利用[J].食品与药品, 2005 (4) :45.

[3]刘旭, 周忠光, 安柏松, 等.荸荠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 2010 (6) :110-112.

[4]麻成金, 黄群, 余佶, 等.荸荠保健醋酿造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 2007 (8) :178-181.

[5]尹志华, 汪兰, 田斌强, 等.荸荠淀粉的物化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 2008 (1) :66-70.

[6]游曼洁, 赵力超, 张茜, 等.荸荠淀粉糊黏度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 2009 (9) :96-99.

[7]何永梅, 郭向荣.荸荠淀粉的制作[J].农业知识, 2009 (14) :50.

[8]张升晖, 覃海兵, 洪雁.蕨根淀粉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 2008 (9) :115-117.

[9]翟琨, 覃海兵, 洪雁.魔芋淀粉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 2008 (9) :59-61.

[10]赖小玲, 肖生鸿, 陈华絮, 等.四种食品添加剂对菠萝蜜种子淀粉老化度与冻融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 (11) :167-171.

[11]李向红, 邓放明, 刘展.菱角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 2006 (1) :43-45.

六中课题汇报材料 篇8

——牡丹江市第六中学汇报材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转变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目标的亮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因此,研究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过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觉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有助于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转变 教学效率 正文: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教学效益涉及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的效益标准,强调的是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对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师已能详熟于耳,在课堂教学中也在积极地实践。然而在课堂教学行为的体现中,我们都会发现,教师有的行为还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显然,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

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多数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教教材”,教师、教材依然处于中心位置。

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另 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滞后性教学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已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离教师较远的学生,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滥用媒体行为:以媒体代文本,无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侵蚀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本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在研究中改进教学行为(主要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研究中能形成新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形成值得推广的科研成果。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是牡丹江市第六中学于2005年申请,经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批准,同意立项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根据素质要与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断反思并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出发,把教育导向追求到人的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教学行为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客观的外显得活动方式。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的。因此,本课题就是 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据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实验研究内容、方法及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在教材、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要灵活。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做好组织、引导、参与工作。教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心得笔记、教案、集体备课记录、课改研讨课、论文)材料等要及时整理,从中发现问题。

(一)、研究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整体地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贴近“实际”,教学目标应从每个班级、每堂课的内容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制订目标。

1、“教”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教材处理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教师不是“教教材”,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所以,“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教师不能仅仅就本论本地将文本知识原样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必须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处理”的思路可以概括为“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教学重点突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正确地把握重点、难点,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突破重难点,在引导、迁移、练习、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预设与生成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引导教师预设性生成、实时性生成、反思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媒体应用适切行为有效性的研究。不同年龄特点下,不同教学内容下媒体应用有效性的策略及课堂教学媒体应用方式选择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评价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多向的开放式评价,教师与学生是互为评价的客体和主体。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评判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情意。在评价的标准上,是开放的、多元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在评价策略上,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以启发、诱导为辅。

教学环境创设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动互补”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分类指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指导。

2、“学”的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1)学习方式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想’、‘做’、‘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创设“学”的氛围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要创设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情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研究方法

1、案例法

教师通过撰写案例,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取其精华的同时,通过教师之间案例的交流,为后一阶段准备有效的素材,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更新自我。其基本流程为:原行为(自我设计——实施教学——自我反思——合作研讨)——新行为(再次设计——合作研讨)——新行为(实施教学——共同研讨——自我总结)。

2、集体备课及课题研讨听评课活动

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在此基础上,一部分课的教学先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然后备课组集体评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最后,执教教师写课后记与心得体会,感悟每一步教学的历程,实现自身教学的预设转变。通过集体备课及听评课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盲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现教学行为最优化。

3、教研沙龙

不定期的召开教研沙龙,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和谐合作。对部分集中体现的理论或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促进教研。

4、网上论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教师通过在网上发表言论,广泛范围的听取各教育工作者的建议,整合他人的新理念,促进自身的教研素质。同时,通过他人的信息回馈,可以验证自身理论或观点的可行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三)研究过程

1、课题实验中的共性问题与对策:

许多教师叫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己造成的,即教师的很多劳动是低效的。有些教师备课、讲课、辅导学生以及批改作业时间都比别人多,而教学的成效却不比别人高,主要原因是低效环节占用时间过多,诸如无效的讲解、机械重复的练习、无探究意义的问题以及过度的发散等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如果想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要控制教学投入及时间成本,避免无效劳动,节约与增效并重,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节约时间性成本。教学时间消耗与问题设计难度呈正相关。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这样的问题能够减少教学消耗,增强课堂实效性。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即“最近发展区”。学习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不是伸手可得;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易或太难都会造成教学失效,既耗时又费力。此外,发散类和探索类问题在课堂上往往也耗时较多,因此,发散类问题同样要注意难度的把握,发散而不随意,要避免因过度的发散导致有效时间的流失。

(2)节约过程性成本。紧凑有序的阶梯式情境能够节约探究时间,降低探究成本,增强探究效率。阶梯式探究情境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并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情境的切入点既要照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学生进行探究,让层递结构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少走弯路。

(3)控制教学投入。铺垫是教学投入的有机组成,适当的铺垫是减少教学消耗的重要举措,垫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摘桃子”。铺垫要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或在学生开展进一步探究时拥有的知识经验不足时给予适当补充。重难点的教学成本消耗最多,因而突破重点、难点尤其需要适当的铺垫,教师要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把握每节教材的重难点,特别是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数学教 材,抓住有关数学概念的重点字词。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课前导入谈话时直接抓住了“公有”和“独有”两个关键词作导入的话题,为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做好铺垫。

(4)增大教学产出。巧妙应对课堂出现的意外能够增强教学产出。多数课堂学生都会有意外的表现。一节课下来,如果说完完全全按照课前预设的线路走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处理意料之外的问题最需要教师的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可以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成就课堂的精彩。

四、研究主要成果

(一)实现行为转化,达到预期目的。

1、实现教学观念现四个“转化”(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不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巡视,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稳定教学秩序,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二是因材施教,帮差辅优,分类指导,全面提高:三是根据及时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与矫正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当堂达标。(2)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4)由追求做题数量转化为提高做题质量。因此,要求 “教师游题海”,博览群书、资料,精选例题、习题,以一当十,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驾轻舟”,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能体现出“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积极学习;二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

1、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能够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和方法。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实验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校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内容总结,可以借助于投影仪、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作用,能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练习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而要重视练习的质量。而且点评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

4、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更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 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喜欢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推广价值

本实验的研究,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明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觉改变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力求探索出教室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校的整个工作跨上新的台阶。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能够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实现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因此这确实是一种强有效地手段,是可行的。

我们总结出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1、清晰授课: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

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

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教学行为转变与教学效率是一种互为因果关系。课题能够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比如:为了配合培训成果而开展的“蓝青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教学节活动”、“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论文大赛”、“经验交流会”等等。在活动中增加了一丝欢乐,一丝竞争。在这种氛围下取得优异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教学效率的关系”课题在我校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初步形成;学校有了一支以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课题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宣传培训、参与实践,加快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换代,促进为了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 教师转变,教师踊跃参加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通过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学校的论文研讨;通过校级《教育信息》、校刊《 菁菁校园报》等阵地,大量传输教师教育教学心得、经验,使教师既总结提高自己,又影响教育了他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近年来,《教育信息》报22期,教师撰写论文二百余篇。目前,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撰写发表论文已蔚然成风,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教研学术软环境。

六、课题继续研究的价值

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训进程有些跟不 上。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良好,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教学方法日趋娴熟,综合素质提高较快。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和教育内部改革的小环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中转变过来,这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知识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日趋凸现,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教学的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其行为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研究中,我们注重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培养,强化教师的自主提高意识,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推进教师行为的转变。但是,在理论层次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挖掘的不深、不透,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具体,有时存在盲目性等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将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等知识,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1、认真观察、了解、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情境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评价方式手段的转变等方面,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教师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深入剖析,解决教师成长中的问题。

2、坚持校本培训,重视通识培训、专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突出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帮助教师理解、内化课改提倡的基本理念,并转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课题组成员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并基于学生需求和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不断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和整合的水平。

4、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

上一篇:上网行为管理规范下一篇:里坦二中创建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