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共8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
第四条 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
第六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第七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第二章 内容与类别
第八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第九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包括:
新任教师培训: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
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
(二)学历教育: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十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统编教材;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和规划;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市(地、州、盟)、县(区、市、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 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培训。综合性高等学校、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社会力量可以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第四章 条件保障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均基本费用标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不得截留或挪用。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举办者自筹。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保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六条 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应督促其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十一条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补办手续或停止其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2
一、《规定》的特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基础教育步入了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一) 《规定》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也确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小学班主任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 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规定》的发布, 正是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规定》反映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比较特殊的群体, 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正是由于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班主任专业化实质上是教师专业化在微观层次的深化和发展。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工作的理想追求和最高境界, 是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 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 保障和鼓励中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 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三) 《规定》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教育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来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 都要落实在集体和个体身上。班主任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 特别是对班级的所有要素进行整合、组织、管理的能力。同时,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使其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即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培养其主体意识, 使其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 提高个人价值。对班主任而言, 做班主任工作和授课一样, 都是主业;对学校而言, 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要。
二、《规定》的几大亮点
(一) 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 保证了班主任教师真正花更多的时间在班主任工作上
一直以来, 班主任教师既要承担学科教学任务, 还要负责繁重的班主任工作, 使得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 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明确了班主任教师应当把授课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为主业, 真正认可了班主任繁重的工作量, 而且还量化了指标。班主任要拿出相当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来关心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 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地位, 使班主任更愿意来做班主任工作
长期以来, 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线, 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贴一直是按照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 (教计字[1979]489号) 规定的标准, 即“中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5元, 36人至50人发6元, 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 36人至50人发5元, 51人以上发6元”。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和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制度的实施办法》 (人薪发[1988]23号) , 文件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提高的幅度和教师超课时酬金的具体数额, 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据了解, 除一些地方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本地班主任津贴标准外, 各地基本上按1979年的国家标准增加了一倍, 即不同班额分别为中学10元、12元、14元, 小学8元、10元、12元。津贴标准低, 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 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 这次出台的《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 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三) 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 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惩戒权, 拓展了班主任的个性化教育空间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当代, 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不和谐音。新出台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 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 可以适当采取批评、惩戒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四) 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
《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充分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 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这对稳定班主任队伍,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鼓励广大班主任能长期、深入、细致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规定》的启示
(一) 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
要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 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 组织班主任进行社会考察, 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及研究能力。教师教育机构要承担班主任的培训任务, 班主任培训所需经费应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列支。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并优先招收在职优秀班主任。
(二) 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师的课时工作量
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师的课时工作量, 才能保障班主任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班主任工作。要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分配中, 把教师是否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如何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对于班主任教师的超课时工作量, 要发放超课时补贴。
(三) 要完善班主任的奖励制度
要将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之中, 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应积极发展优秀班主任加入党组织, 优秀班主任应列入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范围。要树立一批班主任先进典型和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学校的先进典型, 鼓励广大中小学校普遍重视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使班主任成为广大教师踊跃担当的光荣而重要的岗位。
(四) 要把班主任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班主任工作, 认真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工作, 从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中选聘班主任。要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 规范管理, 鼓励、支持班主任开展工作。学校应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 定期考核班主任工作, 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教师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教师, 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五) 要更加重视班主任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 需要付出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工作, 这要求班主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身心健康、富有人格魅力, 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导向;二是要注重公平, 面向班集体每一个学生;三是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五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六是要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七是要积极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八是要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九是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十是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 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创新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模式。
从专业品德来看, 班主任应该提升人格魅力, 具有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班主任应做到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才生, 让师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扉;班主任要塑造理想形象, 以热情、敬业、勤学, 富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具有真诚、同情、理解、关心、公平、尊重特点的亲童性的育人形象示人;班主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平等、真诚、相容、悦纳的氛围中进行工作。
从专业文化背景来看, 班主任的文化素养应该广、全、深。班主任应该具有与专业知识相应的广博的背景知识, 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人体科学、医药卫生保健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应该多才多艺。只有这样, 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技、环保、艺术等多方面的教育, 也有助于形成班集体良好的氛围。
从专业知识技能来看, 班主任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班主任需要掌握《德育原理》《班主任学》《儿童品德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需要基本了解《教育美学》《班级管理学》《班级社会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于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 形成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艺术风格。
从专业能力来看, 班主任要对班集体进行建设与管理, 要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因此, 其组织管理能力, 研究学生、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能力, 组织班集体活动的能力和转化后进生的能力都应强于一般老师。同时, 班主任还应具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既应研究教学领域的问题, 更要研究班级德育、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顺应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班主任还应具有比较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天和.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郑克俭, 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道俊, 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王宝祥.班主任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陈震主.班主任新思维[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3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现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解决“四风”问题重要举措。各省级教育部门是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规定》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标本兼治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化的违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紧盯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扎实有序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坚决制止有偿补课等乱收费行为。
二、开展专项督查,严格责任追究。我部将把治理有偿补课纳入督导检查的重点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开展自查,将治理有偿补课纳入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对《规定》中所列举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对监管不力、问题频发、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校和地方,要严格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以及打击报复不参与有偿补课学生等严重违纪、败坏师德的行为要重点查办,实行“零容忍”。
三、强化宣传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迅速将《规定》要求传达到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将学习《规定》作为2015年师德教育的重点内容,记入教师培训学时。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自觉拒绝有偿补课,对每名学生认真负责,为学习有困难学生答疑辅导,开展课前课后或假期义务值守等志愿服务。选树并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充分展现当代教师无私奉献、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传播教育正能量。
四、严格教师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在职教师是否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中小学校领导要带头执行规定,坚决杜绝学校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行为,并加强对教师从教行为的管理。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畅通和公开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公布统一监督举报电话:010-66092315、66093315;举报邮箱:12391@moe.edu.cn。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4
一、学时登记审核资料:
本学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审核以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公需科目)、课程标准解读培训与考核和其它灵活性培训资料为依据。
二、登记范畴:2013年9月1日——2014年8月31日期间完成的继续教育活动。
三、学时要求:
本学内试用期教师及前两年考入的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总学时不少于120学时,其中规范性培训不少于60学时;其他教师继续教育总学时不少于100学时,其中规范性培训不少于60学时。(学总学时=规范性学时+灵活性学时)
四、本学规范性学时组成
本规范性培训学时=“师德教育”培训学时+“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培训学时+“正课教研”培训学时+学历提高学时+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其它规范性培训学时(大于或等于60学时)
(一)“师德教育”培训
1.学时:该项目属规范性培训,经检查和考核合格者每学年计10学时。2.要求: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每学期有一篇师德教育心得(每篇不少于500字),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受到通报及以上处分的不予登记学时。
3.登记审核资料:学校检查记录。
(二)“正课教研”培训
1.学时:该项目属规范性培训,考核合格者计24学时。
2.实施:各中小学校继续教育登记员按本校活动开展情况登记学时。
(三)“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培训
1.学时:该项目属规范性培训,经考核合格者计26学时。
2.实施:在学校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经培训且考核合格者计26学时,(四)学历提高(或第二学历)
1.学时:该项目属规范性培训,函授学员每学期计15学时,一年计30学时;自考学员每合格一科计5学时;离职进修学员每学期计40学时,每学年计80学时。
2.要求:按“十二·五”规划:50岁以下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科学历达80%以上,4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20%以上,45岁以下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75%以上,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98%以上,研究生学历(含课程进修)达15%以上。符合上述条件者方可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登记范畴。
3.登记审核资料: 非自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学籍档案进行登记;自考生凭课程成绩单进行登记;离职函授者凭毕业证或学校证明进行登记。
(五)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其它规范性培训: 由负责培训的机构按实际培训情况折算并登记学时。
五、本学灵活性学时组成
本学灵活性学时=职业技能学时+其它灵活性培训学时(大于或等于40学时)
(一)职业技能学时,主要指本学培训合格的职业技能(普通话、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三笔字、简笔画、教具制作与使用、组织教育活动等项目)学时。
1.学时:普通话水平测试达二级甲等计8学时,达二级乙等计4学时;其他项目经培训合格者每项计4学时。
2.登记审核资料: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其它灵活性培训学时
其它灵活性培训学时=业务自学学时+科研成果学时+教育教学研究学时+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学时+指导新教师学时
1.业务自学
①学时:每学期计10学时,一年计20学时。
②要求:教师按制定的学专业发展规划和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的统一安排,有“专业发展规划”、“自学笔记”和“自学心得”,自学笔记每期不少于5000字,自学心得每期一篇,每篇不少于500字。
③登记审核资料:学校检查记录、《继续教育学习簿》,考查教师专业发展变化情况。
2.科研成果
①学时:参见《学时折算标准》
②登记范畴: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出版教辅读物、承担课题研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论文(经验)
③登记审核资料:成果原件、获奖证书。3.教育教学研究
①学时:参见《学时折算标准》
②登记范畴:讲、听、说课活动,讲、听继续教育专题讲座。③登记审核资料:听课、听讲座由任职学校统一安排检查,并在学时审核时提供听课汇总表;《继续教育学习簿》中“公开课教学设计”部分,如属讲座,应有安排文件及培训讲义。
4.教育教学竞赛获奖
①学时:按获奖级别计算学时,参见《学时折算标准》
②登记范畴:经学校同意,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竞赛并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
③登记审核资料:获奖证书原件、指导学生获奖证书原件。5.指导新教师
①学时:每学期可计10学时,一年计20学时。
②要求:根据学校安排,承担新教师进修提高的指导工作,有指导计划、有具体活动、有实际效果。
③登记审核资料:学校安排文件、指导计划、指导记录。
苍溪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2013—2014学登记审核办法
一、审核程序及实施要求:
学时登记审核必须遵循“登记员登记——任职学校初审——教师进修学校复审——教育局监督”的程序进行。
1.登记员登记:
⑴按市、县继续教育要求,在每学年开学一个学月内完成以下事项: ①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选择“样表打印”,打印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个人信息登记表”,分发给所有教师填写,填写后由登记员在系统中更新教师基本信息;
②在群共享中下载“调入/调出教师信息表”规范填写好于2014年4月4日前发送至1139603582@qq.com中,由具有权限的县教育局管理员负责更新;退休教师,在办理了手续后可以从系统中删除。
③将本校本的校本研修计划登记到系统中的“培训计划”模块中。⑵按月收集、整理好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资料的原件或复印件,并装入教师继续教育个人档案;在每学月(开学第二学月起)1——15日期间根据上学月的校本研修计划在系统中进行培训登记(内容必须据实填写,开始时间不得与其他培训班相重合),每学月16日——当月底由进修校管理员在网上审核,待培训信息审核后,登记员在系统中将学时信息登记到每个教师人头上。另:对到校支教及借调到本校的教师,登记员为其提供学时信息,每学期结束时由教师本人送回原学校并登记。
⑶终结审核时,学校登记员按教师进修学校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学时审核(必须按时进行审核,在规定时间内不进行审核的学校,不再进行补审,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登记员负责),审核时必须带齐下列材料:
①、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公需科目)考核合格证书; ②、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③、《学校继续教育活动档案》(学校校本研修安排计划、校级公开课安排文件、教师听课节数汇总表、指导新教师安排文件);
④、“个人学时统计表”和两份学校的《学时报表》。将系统中的“学时信息统计”模块中的“按个人统计学时”(时间段为2013年9月1日——2014年8月31日)打印出本校所有教师的“个人学时统计表”和两份学校的《学时报表》(时间段同上),“个人学时统计表”要和学校的《学时报表》相吻合。
2.任职学校审核:
各中小学校长作为继续教育学时审核的第一责任人,在本学年结束时,须对本校教师学时情况(个人档案)进行逐一审核,确认无误后在《学时报表》和教
师《个人学时统计表》上签字盖章。
3.教师进修学校审核:
教师进修校管理员在开学后第一学月将全县教师变动信息予以更新,从第二学月起,每学月15日——当月底在网上审核各学校培训班的信息,终结审核时,审核各学校相应资料并收齐各学校的《学时报表》一份存档,对合格的教师个人学时信息加盖学时审核印章。
4.教育主管部门监督:
县教育局人事股不定期登录“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审核情况进行监督。
二、登记资料的保存:
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审过程核资料及学校的《学时报表》由学校档案室统一保管;教师的个人学时信息表退还给教师本人保管,用于职称评定和填写教师考核表;每教师档案资料有效期五年。
三、学时登记证明的使用
1.教师评职、晋升、评优选模需用学时证明时,教师自己提供已审核合格的个人学时信息表,遗失者到教师进修学校重新打印“教师继续教育学时通知表单”,加盖审核印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5
关于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的规定
(讨论稿)
为加强我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塑造我镇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制定本规定:
一、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二、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严禁酗酒赌博,诈骗偷盗,猥亵学生,严禁参与封建迷信、色情或邪教活动。
三、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要按国家的课程计划办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不得挪、挤、占非考试学科课时。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无故停课、缺课、擅离职守或不服从工作安排,不得迟到、早退、擅自调课、无教案上课。不得在学生中、课堂上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四、教师要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位学生,严禁讽刺、挖苦、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公开排列学生的考试名次,不得单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
五、教师要严谨治学,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不准在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不得重复使用旧教案。不得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不得以任何借口不让学生参加考试。
六、教师要尊重领导、同事,团结合作,正确处理领导与被领导、同事相互竞争等矛盾关系。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不得有损害学校荣誉和不利于同志团结的言行。不得因个人私利借网络媒体或其它渠道妖言惑众,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有损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及学校名誉的言论。
七、教师要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定期进行家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得训斥、指责学生家长。不准要求学生家长为自己或亲友办私事,严禁向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
八、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不搞有偿家教,不从事第二职业,不得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2 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劵,不得自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不准向学生推销商品或强迫学生购买规定书目以外的学习资料。
九、教师要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文明,校内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为举止要礼貌,衣着得体,要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不穿奇装异服,不浓汝艳抹,不穿拖鞋、背心进课堂。严禁工作期间打麻将、玩扑克、上网游戏或搞其他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不正当活动。严禁工作日中午饮酒,酒后不准进入教育工作场所、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上课时间严禁使用手机或接听私人电话。
十、教师要严格执行规定的作息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合理、精选,科学布置作业,作业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不以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不加班加点,不占用学生的活动课及休息时间。
教师如违反以上规定之一者,本年度师德、工资考核不合格,不得评模评优,在职务聘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在岗位聘任中予以低聘、缓聘或解聘。
此讨论稿由各校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于11月5日前将讨论意见反馈到联校,经领导组审查后,下发正式文件,从正式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6
前几天,一个家长来找我,正是我在教室的时候。她耐心地在等待,并不打扰,等我发觉了走过去,她动情地说:“孩子说这里的老师就是好,我信了,真是这样。孩子们都围着你问问题,这是我的孩子以前不敢做的。”家长的话深深感动了我,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他们有话,我自然要听,他们有困难我自然要帮。很多事去做了并不觉得多么伟大,但是在家长,在孩子的心里却能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能影响他的一生。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努力用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世界,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我喜欢走在路上,听孩子们亲热地叫我“老师好”;我喜欢坐在办公桌前,拆开一个个装满小秘密的信封;我喜欢登上讲台,看台下几十双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我喜欢拿起粉笔,为年轻的航船导航
亲爱的孩子们,如果你们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你们是花朵呢?我一定做好护花的绿叶;如果你们是卫星,我一定当好把你们送上万里征程的火箭;如果你们是火箭呢?我一定当好一名火箭兵,用我瘦弱的肩膀,托着你们踏上辉煌的前程。我亲爱的孩子们,是你们的期盼给了我激情;是你们的仰慕给了我信心;是你们的怀念让我甘守清贫。
简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 篇7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所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是指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资料,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相关因素、继续教育实体相关因素、受教育者(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和五个方面的特性。
它包含的四个基本观点是:
第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包括个体价值和组织价值。个体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关系,组织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组织需要的关系。
第二,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强调其评价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相关因素、继续教育实体相关因素、受教育者(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
第三,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即评价必须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进行。
第四,指出了评价的方法,即必须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对评价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才能做出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它包含的五个方面的特性是:
一是客观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要有一个客观基础,这个基础建立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收集。
二是科学性。对所收集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处理、解释和分析,便于进行准确的判断。
三是主观性。无论是何种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判断得到的,但是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四是普适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概念应该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领域。
五是目的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旨在把评价结果或结论反馈给决策者、被评价单位或个人,使他们能有效采取更佳的教育决策、制定更有效的教育计划,促进有效的继续教育改革,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功能和作用的含义较为相近,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功能是指整个评价工作完成以后所发挥出来的整体效能;我们所说的作用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环节的评价工作对与评价工作有关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力。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决定评价的功能。即评价目的不同,其评价的功能也不同。一种评价目的决定着一种评价功能;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着不同的评价功能。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活动计划更加稳妥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二,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修正活动本身轨道,使活动取得更佳效果所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三,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这段活动效果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四,置身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之外,为了对该活动作出客观研究以及探讨改善方法而进行的必要评价。
第一种活动前的评价称之为“诊断性评价”,第二种活动过程中的评价称之为“形成性评价”,第三种活动成果评价称之为“终结性评价”,第四种从外部对活动过程、效果、规定条件等进行的评价则称之为“整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鉴定评价对象是否合格”,主要发挥鉴定合格的功能;形成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活动过程”,主要发挥估价成就、改进工作的功能;整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以后规划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和资料”,主要发挥为决策服务的功能。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作用
评价作用包含于评价功能之中,即一种评价功能包含多种评价作用,不同的评价功能包含相同的评价作用。如果按系统程序进行工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大体可分为评价方案准备、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报告编写和评价结论反馈四个环节。评价方案准备环节是评价工作具体实施前的预备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环节是执行评价方案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严格按照评价方案的内容,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评价报告编写环节是对评价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叙述和分析,推断结论,提出建议;结论反馈环节主要是把评价报告中的内容反馈给决策者、被评价者(单位或个人),促使他们作出正确决策或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上述四个环节将产生以下四个作用:
1. 导向作用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中,我们先要设计好评价方案,它是指导评价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编制评价标准是它的核心内容。显然,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有内在联系,即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一旦编制完成,被评价者就必须照着去做,不然就不能获得好的评价结果。可见,评价标准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
2. 诊断作用
在实施评价方案过程中,要对根据评价标准所收集到的评价信息,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或评价对象哪些地方见长,需要加以巩固和发扬;哪些地方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
3. 激励作用
评价所得的结果,一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也给被评价者反馈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如果工作做得好,明确好在什么地方,会给人以发扬成绩的动力和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人们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指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改进不足,这就能促进人们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4. 交流作用
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论反馈过程中,由于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评价者与决策者之间以及被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被评价者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信息沟通,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意义
1.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正确决策
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甚至在一些师资培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对教师在职教育的关心已超过了教师的职前培养。我国教师在职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的在职进修,到80年代的继续教育,到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深度和范围越来越广。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继续教育步入了法制的轨道,由此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今,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自身的投入外,还有来自国际著名公司的积极参与,如20世纪90年代苹果公司实施的“明日教室”项目,2002年英特尔启动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2003年微软公司的“携手助学”项目等。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级别”的培训在全国上下蓬勃兴起,形成一场规模宏大的教师继续教育热潮。这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培训:是加以推广实施,还是加以改进,还是废除停止?这就必须运用评价手段,为继续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2. 有利于调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促使其朝着预定目标运行
教师教育机构是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机构各种要素,即机构规模、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设施设备、培训管理、后勤服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能对教师教育机构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检验,使我们能时常根据教师教育机构工作的现状与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差距,在规划工作时,综观全局,有明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有效调控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使继续教育达到预定目标。
3. 有利于检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成功与否,质量如何,均需要运用评价手段来判定。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那么,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或者说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解决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才能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评价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评价所形成的种类,它反映了同种类型的评价具有相同的特征,评价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活动选择相应的评价类型,以获取评价工作的最大效益。
(一)按评价涉及的范围分类
1. 宏观评价
这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领域或涉及宏观决策方面的现象、措施为对象的评价。如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政策法规、制度和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它是总体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它以社会系统或教育系统为评价主体,以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相互作用关系状况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程度。这是教育系统进行诊断、调整和完善的评价行为,旨在调整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改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 中观评价
这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方面的工作为对象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继续教育工作者队伍、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等。它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为评价的主体,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机构内部工作状况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准则是某一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和中心任务,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统进行诊断、总结和完善的评价行为,目的在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微观评价
这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受训者)的发展为对象的评价。如受训者专业知识提高、师德师风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评价。它是以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者)为评价主体,受训者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以受训者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继续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状况,以此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改革,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按评价的功能分类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按其功能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分为四类。
1. 诊断性评价
这是指在某项继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条件作出鉴定。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2. 形成性评价
这是在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继续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继续教育活动行为,使继续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它能即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节控制,以缩小工作过程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且,通过评价,研究工作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及时改进工作。
3. 终结性评价
这是在某项继续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作出价值判断。这种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结果划分等级,或排名次等。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较为客观,易于服人。但是,它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评价对象本身的改进和完善无能为力而且只看最终结果,不问该结果是如何形成的,也无法体现某些不可比因素,容易出现虚假现象。另外,终结性评价的客观标准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够实事求是或难以检测,就会影响终结性评价的可靠性。
4. 整体性评价
这是指对一项继续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结果的整体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研究已完成的继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误的原因,为以后设计、规划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它的特点是评价对象包含的内容较多,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也较为复杂。
(三)按评价内容分类
1. 条件评价
这是对完成继续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基础条件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机构基础设施和培训者队伍评价等属于这类评价。它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只有条件评价合格者,才能进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2. 过程评价
这是对继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过程评价等。它一般不涉及继续教育结果,而是重视对问题的诊断。这种评价有利于发挥其估价成就、改进工作、为决策服务的功能。
3. 结果评价
这是对继续教育活动结果和质量的评价。它一般不涉及继续教育活动的过程,而着重对继续教育结果进行成果鉴定和等级区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1. 定量评价
这是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即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如运用教育测量和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用数字描述。对于能够数量化的评价信息,我们要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这是因为该方法较为客观、有说服力。
2. 定性评价
这是对不能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方法,作出价值判断。如用调查法、观察法、系统分析法等收集、处理评价信息,作出判断,进行定性描述。对于不能数量化的评价信息,我们只能用定性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
在继续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规程,这是因为要对继续教育评价信息进行科学量化,必须有定性分析的基础,而由定量分析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诊断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五)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1. 自我评价
所谓自我评价,就是指被评价者根据评价标准,对自身条件、工作状况等方面,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比较容易开展,可以经常进行。它是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基础之上的,能激发被评价者自尊心、自信心,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接受评价。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如果态度端正,会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为外部评价提供丰富的自我评价信息和资料,便于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减轻工作负担。此外,自我评价还能增强被评价者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但是,自我评价缺乏外界参照体系,不便进行横向比较,并且主观性大,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甚至报喜不报忧等。
2. 外部评价
这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他人评价。如由专门评价机构或教育督导系统等评价继续教育机构资质等。这种评价一般较为严格、慎重和客观,可信度较大、权威性较高。由于评价者一般是专家、同行等,他们来自不同机构或单位,有利于在各单位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容易发现被评价者自身所忽视的经验和问题。但是,这种评价组织工作较为繁难,耗费人力和时间也较多。
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按照做的标准样式,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败,因此,要选择既科学又可行的评价模式。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中,主要参考教育评价模式和企业培训评价模式。
(一)阶段评价模式
主要参考教育评价模式中的泰勒模式、CIPP模式和企业培训评价模式中的CIRO模式。
1. 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
这个评价模式是由泰勒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八年研究”后提出的。它以行为目标为中心,用学生特殊成就来表示教育方案和计划中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当作教育过程的方向和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一模式,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预设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同时也规定了评价活动就是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并且通过信息的反馈,促进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拟定一般目标或具体目标;第二,把具体目标加以分解;第三,用行为术语界定具体目标;第四,给出达到具体目标的要求;第五,向与评价活动有关的人员解释评价策略和目的等;第六,选择或发展适当的测量方法;第七,收集行为表现的资料;第八,拿资料和行为目标相比较。这种评价模式对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但它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对目标自身进行评价;注重对预期性效果的评价,而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视定量化的目标,而忽视定性目标。
泰勒模式强调用行为术语清晰地表述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事实上,明确的目标不仅是评价的依据,也是继续教育实施过程的指南,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可能有成功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中运用泰勒模式,主要是对继续教育结果进行评价,是终结性评价。
2. CIPP模式
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把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结合起来而形成的“CIPP模式”。他认为,教育评价应当是一种有序性活动。具体评价时,首先,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评价对象对教育目标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即背景评价。其次,对教育方案、计划的可行性和合法性以及道德性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可能获得的条件的评价,即输入评价。再次,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大量的反馈信息资料,拿方案的实施过程和预定过程相比较,来探索教育方案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以修改方案,即过程评价。最后,通过对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取得大量的信息(主要是定量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完成目标的情况,即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模式重视对目标的评价,弥补了泰勒模式的不足,使确立的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实际。并且,对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条件和过程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为方案的修改提供依据,使目标能顺利达到。但是这个模式实施步骤复杂,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而且,评价者主要是决策者,有违现代教育管理和评价原理。
在实践中,人们已开始将CIPP模式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评价。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成立的“师资培训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组形成的《“九五”期间上海市普教系统师资培训质量评估方案》,其中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评估就采用CIPP模式。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评价就是以CIPP模式为工具。
3. CIRO模式
1970年,沃尔(Warr.P)、伯德(Bird.M)和雷克汉姆(Rackham.N)三位专家提出CIRO评价模式,主要流行于欧洲,由四项评价活动组成: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反应评价、输出评价。这四项评价活动分别对应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法确定、受训者对培训的反应、培训结果收集等四个阶段,它实际主张培训效果评估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流程,应与企业培训工作同步开展。
CIRO模式和CIPP模式是较为相似的两种综合性评价模式,评价的第一步都是对背景的评价,强调通过需求分析来确立目标的合理性。这两种模式都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二)层次评价模式
主要参考企业培训评价模式,如柯克帕特里克模式等。
195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提出了四层次培训评价模式,这对培训评价具有首创意义,实现了对培训效果进行规范评价的第一步,被企业界认为是最经典、最著名的培训评价模式。目前,在国外不但应用于企业的专业培训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者所接纳。柯克帕特里克认为培训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是否继续提供特定的培训计划,改善未来的培训计划,证明培训存在的价值。他按照评价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反应层。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企业培训效果评价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评价等。
学习层。该层次的评价反映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测定学员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等。
行为层。行为层是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学员的上级、下属、同事和学员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
结果层。它用来评价上述(反应、学习、行为)变化对组织发展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此阶段的评价上升到组织的高度,但评价需要的费用、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是企业培训效果评价的难点。
考夫曼(Kaufman)扩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式,他认为培训能否成功,培训前的各种资源的获得至关重要,因而他将模式中的第一层次分为两部分,除了对反应的评价外,在此之前补充了对培训可行性的考察。而且,他认为,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对本组织有益,它最终会作用于组织所处的环境,从而给组织带来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个层次,即评价社会和客户的反应。
同样,菲力普斯(Phillips)于1996年提出五级投资回报率(ROI)模式,该模式在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式上加入了第五个层次:投资回报率。形成了一个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式。第五层次评价是培训结果的货币价值及其成本,往往用百分比表示,重点是将培训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进行对比,来测算有关投资回报率指标。由于投资回报率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含培训项目的任何效益,这里将投资回报率看作培训项目的成本和效益相比后所得出的实际价值。
企业培训评价模式将效果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评价的深度和难度都不同,最终要体现为组织绩效、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率。正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促进了企业对培训效果的分层次评价,这样清晰地划分帮助我们理解培训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它们最终的目标的。尽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效果更加复杂,但分层的方式为评价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在实践中,已有学者尝试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培训评价模式用来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评价中,师资培训效果评价采用了柯克帕特里克分层次培训评价培训效果的思想,将教师培训效果分为教师对培训的反应、教师的学习、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结果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价。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篇8
(2010年6月29日)
各州、市教育局,省属中小学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拟定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统一认识,把《若干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切实把《若干规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加强督查,营造落实《若干规定》的良好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落实《若干规定》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地区、部门和学校评优、晋级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查处,坚决制止各种违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校违规行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若干规定》的各种行为,要严格按照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查处。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现代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全省基础教育软实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有关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质,并依法履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的职责。健全基层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落实教职工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成立由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普通高中校务委员会,应当吸收学生代表参加。
第三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学校重大决策、财务收支、评优晋级、收费项目及标准、招生等重大事项的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结果。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开展现代价值教育。学校要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尊重师生人格,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关心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五条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应当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发展兴趣特长,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六条规范课程设置。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时安排意见,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坚决纠正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及教学内容、随意提高教学难度的做法,确保学生得到完整、规范、合格的教育。
第七条规范教学时间。每学年52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年教学日历40周(其中,上课时间35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3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12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日历43周(其中,上课时间40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2周、社会实践l周),寒暑假9周。学校不得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按上述规定,结合每年春节时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当地实际,对辖区内普通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每学年两个学期的开学、教学和放假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向社会公布,并于每年8月1日前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监察室备案。
第八条规范作息时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不含课外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集中自习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非寄宿制学校不统一组织学生自习。
第九条控制课外作业量。义务教育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七、八年级控制在1.5小时以内,九年级控制在2小时以内。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2小时以内,三年级控制在2.5小时以内。
第十条遵守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放假的规定。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中小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对双休日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法定节假日、寒暑假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规范考试行为。全省普通中小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每学期最多可增加两次测试。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各中小学校不得以质量监测为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对学校、年级、教学班进行学生学业情况抽测,须经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规范评价呈现形式。小学考试实行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按相关规定执行,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原则上以等第形式呈现。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切实加强对考试信息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社会及新闻媒体提供学生考试成绩。
第十三条规范考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升学指标,学校不得向班主任、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第十四条规范教学用书管理。各地须在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教学用书;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随意更换教材版本。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不得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
第十五条规范竞赛活动。除教育部批准的项目外,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考级活动。
第十六条开展课外活动。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重点保证学生每天有l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寄宿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早操。
第十七条规范教学常规。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
活动,认真落实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测、反馈等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健全教学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十八条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公办学校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不得将学生的获奖、竞赛情况和考试成绩与招生入学挂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按《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执行。
第十九条规范教师管理。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真育爱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加强安全管理。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对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学校禁止使用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接送学生,禁止车辆超员接送学生和人货混载,禁止使用报废车、低速货车、拖拉机、拼装车等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师生。对突发重大事件要按相关规定有效处置、及时上报。
第二十一条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入学注册、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随意出具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等。普通高中不得接收无学籍学生就读。
第二十二条规范执行收费政策。学校要严格按国家、省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经物价部门批准后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向学生收取。学校面向学生收费,必须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
第二十三条加强互教通管理。学校对互教通(家校通、校讯通)等信息平台的使用应严格遵循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强制使用和变相強制使用。应制订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互教通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数量,禁止学校或班级通过互教通向学生布置作业、通知学校管理事项,对未参加互教通的学生和家长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信息通畅。学校不应参与互教通经营过程,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严禁出现乱收费行为。
第二十四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学校要把提升语言文字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培养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不断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十五条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严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为重点和非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校内班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第二十六条严禁举办重点班。学校应当依法规范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目把教学班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第二十七条严禁举办复读班。普通中小学校不得占用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参与举办或变相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毕业生插班复读,不得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复读学校、复读班提供教学场所和师资。
第二十八条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严禁教师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
第二十九条严格责任追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违规办学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对教育行政部门违规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等处分并限期整改;对中小学校违规的,由主管教育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并限期整改;对民办学校违规的,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解聘教职工,解除校长职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推荐阅读:
中小学教师学习继续教育心得体会08-01
中小学教师党员教育党课讲稿07-30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06-0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总结08-18
沙井乡“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07-01
江西赣县教育局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信息07-21
202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信息技术作业05-18
HH贵州省盘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