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发展简述(共8篇)
诗词发展简述 篇1
1.诗词发展简述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
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受
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
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
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
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
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
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
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其诗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而终能自成一家。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南宋后期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的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其诗内容丰富,“沉挚悲凉,自成声调”(赵翼语)。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人中原地区,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饲——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扩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其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
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
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
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秦观、贺铸、周邦彦。秦词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词至周邦彦再一变,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慢词,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精工,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
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
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怀,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姜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李煜。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 的“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诗词发展简述 篇2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无论从把英语作为母语的绝对人口数量上还是从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上来看,英语都远远超过了地球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因此,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成了很多人迫切的要求。很多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发现英语的这样一些特点,比如:语法比较简单,很容易入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词汇量比较大,很难记忆;同义词和近义词很多,同一个对象可能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单词对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语今天的绚烂多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英语发展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
二、三次文化侵入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印欧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入侵事件,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英国的历史就是入侵者的历史而英语的历史就是入侵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发展史。其中有三次文化入侵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英语。语言学家把英语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现代英语时期。而三次文化入侵有两次发生在古英语时期。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是古英语时期或者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从公元前55年到公元五世纪,罗马人两次入侵不列颠,对其统治达400年之久,当时英语还存在只有凯尔特人的语言———凯尔特语。公元410年,罗马人由于应付自己国家局势的变化,被迫离开了不列颠,接踵而来的是日耳曼人,他们有三个部落组成: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使用各自的日耳曼方言,勉强可以交流。后来三个部落合在一起,使用统一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英语”。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英语单词中有很多来自于古英语,比如:描述人身体部位的词(eye,nose,mouth)、人称代词、表述所有关系的词等,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简单易记,指代的却是人类生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由此可见古英语在今天英语的使用中还占有重要的不能替代的地位。很多伟大的演说家,例如,丘吉尔在演讲的时候都会选择使用古英语来激发人的斗志和情感,他们看中的就是古英语的简短明了,表现力强。
在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两次文化入侵,一次是公元6世纪末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把基督教从罗马引入英国,基督教会也在英国建立起来,拉丁语开始了对英语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中有90%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直至今天基督教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工作上、生活上还是世界观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基督教的引入也为英语增添了400到500个希腊语和拉丁语汇,从而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拉丁语也成为英语重要的借用词来源之一。例如:angel(天使),disciple(门徒)和martyr(殉难者)等,这些词汇都与基督教相关。除了词汇之外,基督教徒视为上帝之言的圣书———《圣经》对于英语语言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圣经》中出现的大量的词汇、格言和典故不但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而且也成为了很多文学大家创作的源泉,例如:《圣经》中出现的“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意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知识之树上的果实(禁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失落”(the Fall of Man),这个话题也成为了很多作家讨论的热点,最有名的就是John Milton的《失乐园》和《复乐园》。除此之外《圣经》中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诺亚方舟和摩西的故事,耶稣基督和最后的晚餐等,这些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创作素材。
英语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入侵也发生在古英语时期,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英国,对英语主要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受北欧语的影响,英语的词尾变化和名词的性逐渐消失,所以今天的英语不像其他的欧洲语言一样有着复杂的语法、复杂的词尾变化,以及名词和形容词性、数、格的变化。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英国人根本看不懂古英语时期的作品,因为古英语的语法跟现在的语法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专家不借助于词典也很难看得明白。北欧海盗入侵造成的第二个影响就是丰富了英语的词汇,我们今天使用的以sk开头的单词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语,比如:sky,skirt,skin等。
英语发展史上第三次文化入侵发生在中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是英语发展史的第二个阶段(1150年—1500年),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领法国人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英军,成为不列颠的统治者,后人称之为征服者威廉,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诺曼底征服”。据统计,今天的英语中约有30%的词汇量来自于法语词汇,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可见一斑。在诺曼底征服时期,英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异有趣的现象,三种语言(英语、拉丁语和法语)共存,由于统治阶级是法国人,他们讲法语,诺曼底王朝的大多数国王都不懂英语,更别提用英语会话了;受统治的平民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说的是英语,而当时的教会和学者使用拉丁语,这样多种语言混杂使用的现象在语言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根据一个人所说的语言就能判断它的社会地位,体现了语言的阶级性,例如:在英语中,“猪”是“pig”然而“猪肉”却是“pork”;“牛”是“cattle”,“牛肉”却是“beef”;“羊”是“sheep”,“羊肉”却是“mutton”,很多英语学习者对此深感迷惑,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养牲畜的是平民百姓,而端上桌子作为菜肴享用的则是贵族了,身份地位不同,语言也不同。正因为法语在这个时期是贵族的语言,所以说法语成为了一种时尚,直至今日在英语中掺杂几句法语也很时髦。正因为这么多外来词的借入,今天英语的词汇量能达到一百万,这是其他主要语言达不到的,这也造成了英语中多个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产生,往往有多个词语对应同一个对象。例如,指代时间的就有三个词time,age和epoch。time是本族语英语,最普通的用语;其次是age来自于法语,使用频率仅次于time;最后一个词epoch源自拉丁语,不常用,使用得最少。英语中还有很多的单词来自于法语,例如,plateau,etiquette,reservoir,amateur,surgeon,ballet,unique,plague,chef,campaign等,这些单词的共同特点使拼写形式和发音都不太符合英语的惯例,很难
语用预设翻译浅析
俞燕明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谨慎。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的特点,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文化
一、引言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的文化常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尤应谨慎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的语用预设,好的翻译通过对原作的巧妙再创造,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的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二、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1981:181-184)。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比较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Fillmore,1971:276)说话人在实施言
记忆,但是如果能从外来词来源方面来分析和记忆就会事半功倍,这几个单词每个都包含了法语外来词的几个常见的字母组合,分别是eau,ette,oir,eur,eon,et,que,gue,ch,gn等。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例子来分类记忆这些字母组合及其发音,记忆单词就变得容易。同时这些单词的存在验证了英语和法语词汇的融合。
英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现代英语时期,对英语影响最大的就是从1620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开始的美国英语时期。
三、结语
英语语言漫长的发展史是一个大量吸收外来词丰富自身词汇的历史,也是一个怀着包容的心去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的历史。正是这样,英语吸取了包括希腊语、拉丁语、基督教词汇、北欧语、法语等外来词,总词汇量达到了一百万,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语言,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语言”;也正是因为英语的包容性,使得英语演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掌握,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Jackendoff,1972:230)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的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的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的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非常大的语系,它们的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的”(1983:216),语义预设的翻译大都可直译,如:
I saw you and your girlfriend walking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在逛街。
“your girlfriend”和“你的女朋友”都预设了“你有女朋友。”又如:
你又在打你的孩子了。
“Again”和“又”都预设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打孩子了”。
比较而言,只有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或涉及人类普遍思维和心理反应的,目标语读者可基于这些共同知识体会原作者的“不言而喻”,因而可直译,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如:
乔治的手卡在渠盖里了,因而向消防人员求救。
参考文献
[1]郝澎.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6.23.
[2]郝澎.基督教与圣经[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145.
[3]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2000.
[4]Baugh A.C.英语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魏伟.浅析借词在英语发展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7.9.
[7]宣佳元.试析英语外来语的三大来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8]崔萍.浅谈英语词汇中的借词[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简述 篇3
【关键词】 读、解、背、联系、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引言:
寥寥数字,意义却深,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古诗与艺术本不可分割,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如同合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奏响古诗教学的“四步曲”,展现中华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习古诗,是汉语言文化不变的传统,自古至今,古诗教学皆以熟读成诵为标杆。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这样的魅力,引得无数教师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把诗人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阐述得淋漓尽致。但就目前而言,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探究其原因有二点:其一是学生对学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其二是教师对教古诗普遍缺乏系统总结。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总结古诗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探求古诗教学的方式方法,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其二《小儿垂钓》为例,将浅叙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步骤。
一、“读”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正文共28字,其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生字有两个即“稚”、“侧”。由于古诗为单课时教学内容,所以看似简单的四行话,在一节课40分钟内应包含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和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的所有内容。
1、读准生字。
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备课后,以“稚”字教学导入新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谈现代人对孩子的称呼有哪些?古时候怎样称呼孩子呢?从而激发学生在课的伊始就敢于说话,敢于思考,教师相机出示“稚”字,告诉学生古代人可以称呼孩子为“稚子”,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稚”。教师再对“稚”的字源做分析——象形字,禾木旁,原指幼苗,我们小孩子不就像正在成长的幼苗吗?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形声字,引出“侧”,读准生字字音。孩子通过对第一个字的学习,找出第二个生字,并能思考出“侧”单立人,人斜着身子坐,无形中不正是体现出了教学中要求的自主,探究吗?
2、读通诗句。
闯过了生字关,可以读诗句了。初读诗句有规则,一行一行读通顺。要求学生们一行一行地读诗,每一行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生,多读几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争取把句子读通顺,在倾听其他学生读的时候,能拓展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学生读之后,可以相机重复,起到范读的效果。当然,在读诗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读诗的兴趣。
这样,一轮古诗读下来之后,学生对古诗朗读有了一定的准确性并且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解”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这也足见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感染力之强。把古诗的诗意当成故事和学生们一起来“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古诗中的意境,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以达到理解诗意的效果。
1、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意境要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能太抽象。
教师可用语言提出一系列描绘情景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情境。“小儿在干嘛?小儿是什么样子的呢?他钓鱼的地点在哪?姿态如何?钓鱼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小儿怎样拒绝别人问路的?为什么拒绝呢?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孩子呢?如果你是作者,你看到这一幕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教师也可紧扣诗句的语言欣赏进入意境。欣赏“蓬头稚子”的图片,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提高了对古诗探究的兴趣,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侧坐”、“草映身”都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从哪个词看到孩子是拒绝回答路人的话的?从这句“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不用“遥”,可以换别的词吗?这样紧扣诗句语言,反复推敲字词,可以培养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2、创设情境。
学生在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再对这样的理解进行深化。既然古诗可以看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我们何不把自己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的画面“还原”?“爱演”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外,“过家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古诗的课堂,可以让这样的游戏“走进来”,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放出去”。在几次公开课中,这样的环节都是课堂中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光。寓教于乐,大概就是这样吧。
三、“背”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在演绎完古诗的全部故事内容之后,背诵,似乎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教学中,似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诗如何背,谁先来背,似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1、教师示范。
我们读的是诗,更是诗中的画面,是诗中的情。在热闹的“演绎课堂”恢复平静之后,一段轻柔的配乐,加上教师深情并茂地背诵,有着“润物细无声”之效。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有必要的,“草长得茂盛,人身子矮一些,第二行营造一个安静的钓鱼环境,声音应该怎样(轻一些)?有人来问路,孩子生怕吓跑了自己的鱼,忙着招手别过来,别把我的鱼吓跑了,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着急)?”学生既听了示范,又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心中自有一番感悟。
2、科学引导。
如果此时,教师直接点名来背诵,学生可能会背诵出来,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科学的安排背诵层次,是很有必要的。屏幕上面有一幅课文中的插图,“如果你已经可以背诵了,就侧着身子背诵,如果还不太熟悉,可以正着身子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来背诵。”在一个集体行为中,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放松,以最佳的状态来背诵古诗。当然,在第一次成功尝试后,学生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在竞争中,把古诗一遍遍背熟,一遍遍背好。
四、“联”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无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无论是抒情或叙事的诗,无一不是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那么,即使每首诗在用字上大有不同,但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也一定能找到一些同类型的,有联系的诗文。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有力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变通起来。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能否找出同样也是写“稚子可爱”的古诗呢?此时,学生们禁锢在这一首诗上的思维变会打开,很多学生会举出一些学过的例子,找到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努力让孩子们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这就启示我们,单纯地依靠孩子的知识储存量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好时机,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知识储备。当学生说出一些曾经学过的古诗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首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古诗,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一行一行地读诗,并思考其具体内容。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作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更应该重视教学规律,对教学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愿“四步”成诗,能奏响古诗教学的新篇章,将古诗教学做到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述 篇4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讲起来,就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深刻把握社会稳定形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成效,把握群众意愿,对群众赞成和拥护的就坚持实施,对群众不满和反对的就要及时纠正。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全面了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
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简述论文 篇5
一、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核心品牌产品。
大量事实表明,未来广电传媒的强势是品牌频道频率,而节目质量是频道频率竞争的核心法宝。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精准频道频率功能及节目的定位打造品牌频道频率,必须通过打造品牌节目来实现。所以,品牌节目定位应服从于整个频道频率的功能定位。就是说,要精准频道频率功能及节目的定位,将受众细分,实施差异化受众定位,以争夺不同的受众市场。这更是大型节目所走的正确路线。如江苏卫视迄今依然热播的《非诚勿扰》,就是专门为男女青年开办的电视交友类节目。它与以往电视交友类节目所不同的是,其定位不再当“红娘”,也不再以促成嘉宾走进婚姻殿堂为目的,而只是提供一个邂逅交友的平台。并且,力求使节目含有娱乐、真人秀、话题、情感、服务、表演等诸多元素。所有这些,都无疑增加了节目的看点,提升了江苏卫视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频道频率及节目形象的包装这方面,可制作宣传片,采用在播宣传,或采用离播宣传,如与网络联盟,让受众在网上获取节目播出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优质节目向品牌产品的转变。
3、策划个性化公益活动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广电传媒,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要求,组织策划各类个性化公益活动,对于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伴随节目或栏目,创意、开发一个适合频道的公益性活动,并且坚持开展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频道频率的一个招牌、一面旗帜,为频道频率带来难以估量的品牌价值。如央视综合频道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以及有的省级广电媒体定期举办的诸如“圆梦在行动――爱心资助贫困大学生”、“真情服务百姓,建设文明社区”等大型公益活动,都产生了较强烈的社会影响力,为频道频率带来了品牌价值。
4、挖掘、释放频道频率的娱乐休闲功能广电传媒从业者必须信奉“寓教于乐”的理念,让受众在快乐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和启迪。注重娱乐休闲功能,将娱乐休闲与文化有效地结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文化内涵,能体现一个频道频率的品位和品牌价值。
5、培育品牌主持人,发挥主持人品牌效应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是受众选择频道频率和节目并对其增强忠诚度的主要依据。一些省级卫视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与他们着力培育品牌主持人的策略分不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宣传主持人。如为主持人印制宣传册、制作宣传片、定期组织他们到基层举办与受众的见面会等等。这些品牌主持人在为频道频率带来极高的受众忠诚度、知名度和收视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丰厚的市场回报,有力推动了频道品牌价值的提升。
二、培养复合型采编人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要做强自己,必须加强培养复合型采编人才。而复合型的采编人才,在具备优秀品格、职业道德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三个方面的业务素质。
1、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因而,广电传媒的记者、编辑不能只满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必须通过学习,丰富多学科知识,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拥有全能型技术能力如今,广电传媒单位大都建立了“多媒体中心”,实现了媒介多元化。在这种形势下,采编人员将不再只为单一的广播或电视提供服务,而是为包括广播、电视、新媒体在内的多个媒体平台提供服务。因而,广电传媒的记者、编辑,必须努力拥有全能型技术能力,成为技术全能型采编人员。具体说就是,“必须增强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深谙不同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效果,掌握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特技等多种媒体操作能力,将信息资源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提高融合报道的技能和水平”。②
3、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介入新媒体业务的广电传媒记者、编辑,在网络操作和电脑技术运用中,或查询信息资料,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或通过网络对话进行采访、报道等等,会不时遇到外语(主要是英语)表述的内容。这就对他们提出了具有较好外语水平的要求。
三、集中广电节目精华,建设精彩广电节目网页。
广播电视网的内涵,不仅包括核心的应用技术,还包括广播电视业务本身,以及与广播电视用户的互联、互动、互通。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新的渠道,使其可以利用全新的传播平台实施多渠道播出。集中广电节目精华,建设精彩广电节目网页,可以使广电传媒的内容,已不再只是电台、电视台制作的线性节目,而是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趋势,对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提高广电传媒的竞争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策略。而精彩广电节目网页的内容,应当以社会民生为主,兼顾艺术、传统和历史。
这样,可以培育潜在的目标受众群,更有利于挖掘广电传媒的市场潜力。实践证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只要勇敢面对挑战,审时度势,精心策划,活用策略,就可以获得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国内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发展简述 篇6
1、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难度正在逐步加大,石油、天然气井的深度越来越深,低渗透型矿床也越来越多,国内外对高强度压裂支撑 剂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只能生产中、低强度的产品,而且品质不稳定,仅贵州和江苏等地的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少量的高强度产品,且 产品技术性能较低,主要体现在渗透性和长期导流能力在高压下快速衰减,难以
满足深井石油、天然气开采的需要。
2、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只能生产中、低强度的产品,而且品质不稳定,仅贵州 和江苏等地的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少量的高强度产品,且产品技术性能较低,主要 体现在渗透性和长期导流能力在高压下快速衰减,难以满足深井石油、天然气开
采的需要。
我国高强度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国际市场在生产高强度压裂支撑剂处 于领先水平的是美国CARBO 公司,其产品在69Mpa 压力下破碎率≤5%,而我 公司产品质量已能达到≤5%,与其处于同一水平,86Mpa 压力下破碎率≤9%,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2005-2008 年行业发展回顾
2005 到2008 年之间,我国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发展并不快,市场规模年均增 长率在15%左右,企业总产能年均增速在12%左右。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是小 型企业,产量低,技术含量低,竞争手段也主要集中在产品价格上面,并没有占据
市场较大份额的特大规模企业产生。
2011-2016 年中国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414、2008-2009 年行业发展情况
2008 年及2009 年,国内石油需求量继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大。为 了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石油开采业发展迅速。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相关 产品生产的迅速扩大。我国石油压裂支撑剂行业在这段时间,发展比较迅速,市场
规模增速达到20%。
5、技术发展现状
低渗透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已成为国内外油田开发的重大课题之一,70 年代 压裂技术应用于低渗油藏储层改造,迄今为止,低渗透油藏油层压裂技术在各个
方面得到了发展。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石油压裂支撑剂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 大型生产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技术差距。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研发投入金额有限。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简述 篇7
从19世纪中叶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产生开始, 期货市场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也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期货市场自产生以来, 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渐成为现代市场体系和居民投资品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的两大基本职能, 即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 对于弥补现货市场缺陷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系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我国目前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的情况下, 大力发展期货市场, 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国民经济的稳定, 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主导权。但在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功能日益显现的背后, 期货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期货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货市场进行改革与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就此进行详细论述是本人主旨所在。
二、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规范整顿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一) 初步探索阶段 (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 以现货为主, 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 标志着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诞生。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示范效应下, 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大量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相继创办。截止1993年底, 国内各类期货交易所达50多家, 期货经纪机构也近千家。由于缺乏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 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 而且一些市场参与者盲目参与期货交易, 造成严重的损失, 引发了一些恶性事件和社会问题, 市场秩序亟待治理整顿。
(二) 规范整顿阶段 (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国内期货市场的第一轮治理整顿开始。交易所从50余家减为15家, 经纪公司数量也减至330家。1998年8月开始, 期货市场进行第二轮整顿, 交易所数量再次精简合并至3家, 分别是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与此同时, 钢材、国债等一些期货品种先后停止交易, 至2000年真正上市交易的品种只有6个, 而且, 期货代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治理整顿。在这个阶段, 《期货交易暂行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相继颁布, 期货市场法律法规逐渐健全。2000年12月, 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 标志着新的自律机制开始进入监管体系。经过两轮整顿后, 我国期货市场开始步入平稳发展阶段。
(三) 稳步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 期货市场规范化程度和市场规模继续提高, 期货品种和交易量逐步增长。在该阶段, 2006年5月,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成立, 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 并于2010年4月适时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 同时, 黄金等其他商品期货品种也在有序增加和完善, 期货品种体系逐渐完备,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这些现象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开始进入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共同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4月15日, 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开始施行, 此外, 《期货经纪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应的法规和自律性文件相继发布, 三级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我国期货市场逐渐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
三、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期货品种不够丰富, 市场规模和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 我国四个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品种总计仅有32种, 还远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避险需求, 导致一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现货商品和金融产品尚没有对应的期货品种来进行套期保值。在市场规模方面, 虽然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迈进世界一流行列, 但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 期货市场规模依然偏小, 对实体经济的补充和服务作用尚待提升。此外, 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低,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期货市场和国际商品定价的影响力小, 在国际市场中难以形成较大的话语权。这种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严重不符, 影响了期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 也是制约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交易者结构不合理, 市场投机性强
长久以来, 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 个人投资者所占比重过大, 而机构投资者和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所占比重过小。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 偏好短期投机, 而且, 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较弱, 因此, 期货市场容易出现过度的投机。目前, 我国期货市场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限制依然存在。一方面, 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QFII、证券公司等机构投投资者尚不能全方位的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投资、套利和避险;另一方面, 期货投资基金和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得到实际发展, 也是市场中机构力量的一大损失。此外, 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相关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较小, 也是目前期货市场投机性较强以及与现货市场关联性不太理想的重要体现。
(三) 监管力度较弱,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充实
随着期货市场的逐步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逐渐形成目前的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三级管理体制的模式。该监管体制对于维护和形成良好的期货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 《证券法》对于期货监管方面的惩罚规定不够具体, 造成目前监管方式以采取行政手段为主, 而且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 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 严重阻碍了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 强化风险监视和期货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也亟待完善。此外, 在监管制度的国际化和开展投资者教育、健全公众监管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
(四) 期货公司实力不足, 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强化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但我国期货经营机构“散、小、弱”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在公司规模方面, 与国际大型期货公司相比, 我国期货公司在公司注册资本金、客户保证金、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全行业来看, 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期货公司仍然数量不多。在专业化和创新技能方面, 期货公司提供的相关专业化服务较为单一, 大多数期货公司仅充当一个交易代理机构也就是通道服务商角色, 仅小部分期货公司可以承担起信息咨询、客户账户管理和交割服务等职能, 而且, 期货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还不完全匹配, 战略定位仍较不明晰, 核心盈利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此外, 期货公司人才仍然严重缺乏, 人才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总结语
回顾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在经过早期坎坷曲折的探索之后, 我国期货市场已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市场和服务国民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但就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面而言, 国内期货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需要完善的地方仍然大量存在。与发达国家较成熟期货市场相比, 我国期货市场具有后发优势, 在保持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符合国情的前提下, 合理的借鉴较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 全面推进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的成熟, 从而完成建设一个成熟、完善的期货市场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祝合良, 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2007 (02) .
诗词发展简述 篇8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 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 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
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
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机会均等。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诗词发展简述】推荐阅读:
入侵检测系统发展简述10-28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简述09-22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06-07
简述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11-08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11-18
2简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06-30
中秋诗词中秋诗词06-12
古诗词欣赏之杜甫诗词08-30
李煜诗词的诗词成就及主要作品08-28
优美古诗词 古诗词之最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