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

2024-05-29

§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 篇1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教 案 课 题 §1.2 市场营销 授课时间 月 日 1.理解并掌握市场营销的内涵 2.理解市场营销的几个核心概念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市场营销的内涵 教学难点 区别:需要、欲望及需求;交易、交换和关系两组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回答 复习提问:1.营销学中的市场是如何定义的? 2.市场有哪三要素? 《卡迪拉克汽车公司》 1.案例导入:

一、市场看案例 卡迪拉克汽车公司在1984 年将坎迪牌轿车缩短了两英尺,结果销路受阻,营销的内思考讨论 这使制造商重新考虑设计汽车的方法。他们改变了以往只是在发展的初期会见涵 个人发言 汽车买主的作法,改为在设计初期征求汽车买主的意见。设计者们在3年多的 时间里会见了5组顾客,让他们提出设计意见。每组包括500名拥有该公司生 产的汽车和其它型号汽车的顾客。卡迪拉克公司实实在在地让这些人坐在样车 方向盘后面,让他们不停地拨弄表盘上的开关和旋钮,车门把手和安全带;与 此同时,工程师们坐在他们的后面并作记录。结果1988 年6月,崭新的德维勒牌和费利伍德牌轿车推向市场了:新车比 原来长9英寸,精巧的尾部装饰物和挡泥板边缘,使人们想起战时造价昂贵的 炮舰。在1988年第 4季度,卡迪拉克公司这两种汽车销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 36%,公司的汽车总销量5年来第一次有所增加。卡迪拉克公司从揣摩和把握 顾客的好恶中,学到了从前从未学过的东西,最终赢得了市场。分析: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是如何重新赢得市场的? 2.教师归纳总结: 听 2005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概念:市场营销是组织的一种功能和 记录重点 一系列创造、交流并将价值观传递给顾客的过程和被用于管理顾客关系以让组 织及其股东获利。

二、市场引导学生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分析出市场营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 营销的核1.出发点——即满足顾客需求 心概念 2.以何种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

3.如何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即通过交换方式,产品在何时、何处交换,谁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联接。1.设问:“你能通过举例来表达出这三个词的差异吗?

2.教师归纳总结:

(一)需(1)需要(Needs)——指消费者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要、欲望、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生理需求及安全、归属感、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归纳要点:市场营销者不能创造这种需求,而只能适应它

第 3 页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2)欲求(Wants)——指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不同背景下的消费者欲求不同。受 社会因素及机构因素,诸如职业、团体、家庭、教会等影响。因而,欲求会随

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中国人需求食物则欲求大米饭,法国人需求食物则欲求面包,美国人 自我描述 需求食物则欲求汉堡包。归纳要点:市场营销者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欲求,如:建议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3)需求(Demand)——指有支付能力和愿意购买某种物品的欲求。可见,消费者 听 的欲求在有购买力作后盾时就变成为需求。记录重点 例:许多人想购买奥迪牌轿车,但只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能购买。归纳要点:市场营销者不仅要了解有多少消费者欲求其产品,还要了解他们是 否有能力购买。1.设问:交换和交易差别在哪?

(二)交 2.教师讲解: 换、交易和(1)交换(Exchange)——等价交换,买卖双方彼此获得所需的产品,才产生市关系

场营销。要完成一笔交换,必须满足下列5个条件: a.至少要有两个参与交换的伙伴; b.参与的一方要拥有另一方希望获得东西; c.参与的一方要能与另一方进行沟通,并能将另一方需要的商品或是服 务传递过去; d.参与一方要有接受或是拒绝的自由; e.参与一方要有与另一方交往的欲望。设问:上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交换一定发生吗? 自我描述 教师归纳:上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交换也不一定发生。原因——交换双方

会“货比三家”,听

(2)交易(Transactions)——双方通过谈判并达成协议。归纳要点:交换是过程,交易是结果。(3)关系(Relationships)——精明能干的市场营销者都会重视同顾客、分销商等建

立长期、信任和互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要靠不断承诺及为对方提供高质量产

品、良好服务及公平价格来实现,靠双方加强经济、技术及社会联系来实现。

关系营销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和时间,最好的交易是使协商成为惯例化。归纳要点:处理好企业同顾客关系的最终结果是建立起市场营销网络。市场营

销网络是由企业同市场营销中介人建立起的牢固的业务关系。产品

(三)4Ps 价格 渠道 促销

第 4 页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本课小结 师问生答方式: 回忆、回答

P8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练

P14 一(2——8);习二(3、8、9、10)三(4、5)解释:市场营销 课后作业 简答:4Ps的具体内容 本次课也放缓节奏,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市场营销及其核心概念教 后 记 词,用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完成了对“市场营销”的全面、正确认识,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第5页

§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 篇2

山西大土河新型墙材项目是由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的新型墙材生产线, 旨在消化利用大土河公司的工业废渣———洗煤厂排放的煤矸石和热电厂排放的粉煤灰, 整个项目包含烧结煤矸石砖生产线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两部分。

该项目设计工作由西安院凯盛公司工程设计二部承接, 2008年3月开始设计, 时间紧、任务急、场地地形复杂, 项目组针对复杂的建设场地条件和原料, 经过多次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 及时完成了各个专业的设计工作。在设计施工过程中,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建设方大部分的投资项目都被停建或缓建, 但西安院及时与建设方进行有效沟通, 为甲方树立了信心, 新型墙材项目成为当时建设方唯一继续进行投资的项目, 同时西安院也积极协调配合施工, 顺利完成工程施工和调试工作, 经过1年零4个月的建设, 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2009年6月18日晚10时, 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烧结煤矸石砖生产线第一车成品砖顺利出窑, 产品强度高、质量好, 用户纷纷上门订货, 目前该生产线的成品砖已实现了即产即销, 获得了建设方和当地建筑市场的赞许, 这标志着由西安院设计的山西大土河新型墙材项目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 顺利进入投产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即使在经济危机中, 新型墙材市场依旧大有可为。

1.2创建新集体教学设计 篇3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心目中的班集体的想象,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引导学生明白创建优秀班集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学生为班集体贡献自己所能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共建良好班集体的愿望。

【教学重点】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教学难点】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反映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

2、让学生写出在新的集体里,我能为集体做点什么贡献。【教学方法】活动、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个性展示: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反映“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如: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2)众人拾柴火焰高;

(3)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发学生思考集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也自然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创建新集体

引:大家都讲得很好。的确,一个人离开了集体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后果可想而知。今天,我们进入了初中,不但走进了新学校,认识了新同学,也将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班集体中。在这里,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理想,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那么,你心目中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活动二,小组讨论:“让我们先看看心目中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过程:

1、用三个词描绘你最喜欢的班级,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如:团结、互助、宽容等。

2、教师总结(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解决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阐释)【思考】我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能为我的集体做点什么?

二、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活动三,自我发挥:“看看我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的建设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谈谈怎样将自己的特长或性格与班集体的建设联系起来。

3、教师总结(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才智,尽快在集体中寻找到最适合的位置,为集体的建设作出贡献;初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引:同学们都讲得很好,现在由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叫《地狱与天堂》。(本故事也课由知道的学生演绎,教师归纳):

故事大意: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们正拿着一把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把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去。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弯曲得变形了,但是还是没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狱果然是一副活生生的惨象。他们又来到了天堂,那个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把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把获取的食物都舀给了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每个人也都吃到了食物。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略)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引:《地狱与天堂》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奏出集体最美的乐章,促进每个人的不断成长。活动四,阅读回答:教材P8“先后走出三位院士的一个班级” 活动过程:

1、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材料提出的几个问题;

2、各组回答自己的答案,教师评价并归纳

3、在此基础上,请部分学生与大家一起分享小学时所在优秀班集体的体验。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建设不仅需要个人发挥自己所长,而且相互之间的协作也是很重要的,从而自觉为创建新集体而努力。)

(播放粤语儿歌《一支竹仔》,升华主题,结束本课)

附歌词:一支竹仔会易折弯,几支竹一扎断折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嘿,大众合作不分散,千斤一担亦当闲。齐共同力无猜忌,一切都好顺利。好!花虽好要有蝶满枝,月虽皎洁有未满时。孤掌莫恃依,团结方可干大事。

1.2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4

2.能够判断地图上的八个基本方向

3.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重点: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难点:理解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乡土情境,设疑导入

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从学校出发去老虎山游玩,我们该如何准备,怎样到达?(引导学生思考要去某一地方,首先要确定目的地的位置,其次找出出发点和目的地的位置关系,交通状况,根据需要选择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这些需要地图的帮助来解决以上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什么是地图?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地图和地图的种类。2.地图和地图的种类

地图: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课件展示地图的形成原理,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地图册14页多种多样的地图)

根据情境,我们首先要确定老虎山的位置及和我们学校的位置关系,也就是方向问题导出本课时的第二部分内容——地图上的方向 3.地图上的方向

给学生展示青岛市的地图,标明目的地和出发点的所在,让小组讨论根据地图如何判断方向,让学生发表观点,师生共同总结:(结合地图册12页)①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③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小思考:确定了地图上的方向如何运用到实地中?

将地图上的方向和实地中的方向对应起来,那在野外如何判断实际中的方向呢?

同学们思考回答,然后再阅读书P8小活动,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知识。小练习反馈:

让学生体验自己总结得出答案获得知识的喜悦,趁着学生的热情,提出疑问,要求学生帮忙解答:知道了方向,如何才能知道目的地隔我们有多远,引出下一部分内容——比例尺 4.比例尺

根据青岛市地图,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如何确定地图上两点的实际距离,学生会发现有一个比例尺,引出本部分内容——比例尺。

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之比,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数字式:1:100000或者1/100000,注意单位必须是相同的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③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这部分知识用地图册上P12页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列表来详细说明。

总结,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解决一下我们本节课开始时候的问题:从学校到老虎山什么方向,直线距离多少? 小练习反馈: 5.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一、地图和地图的种类

二、地图上的方向

三、比例尺

1.2我们怎样学习地理2 教学目标:1.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2.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换算距离、明确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3.学会搜集、思考地理信息,在野外旅行中使用和学习地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换算距离、明确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首先小练习,检测一下,然后一起回顾:

1.方向: ①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③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比例尺: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之比,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数字式:1:100000或者1/100000,注意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③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3.小练习,检测一下

二、图例和注记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识记的本分较多,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进行识记,将图例和注记与它所代表的意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记忆。再辅以小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记得牢,评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学习地理的其他方法

学好地理的途径、方法:

1、学会看地图;

2、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4、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四、综合练习(填充图册和同步)

五、学习地理的其他方法

学好地理的途径、方法:

1、学会看地图;

2、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4、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五、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1、学会看地图;

2、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1.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5

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 张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比除数小。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是引导发现“余数总比除数小”。【教学准备】学具(圆片)、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游吗?春游时是不是常在野外用餐呢?瞧——(出示信息窗1)这四个小朋友都拿出了自己带的物品,准备分享午餐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依次板贴学生提出的问题: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谈话:这么多的问题,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说吗?

谈话:这么多的问题可以说成“把这些物品分别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分多少”。提问:这样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吸引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在二上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和“表内除法”时,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充分的体验,对于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有接触。所以,信息呈现出来以后,问题也就连珠炮似的呈现了出来,此时引导学生完成第一次归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这些问题的共性,运用以往经验体会到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利用旧知,发现探究新问题。

谈话: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算式,老师写下来。

补充板书: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9÷4=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4=3(个)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3÷4=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4=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5÷4=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6÷4=4(个)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7÷4=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8÷4=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9÷4= 提问: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知道“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3个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4个”呢?

追问:那其他的问题呢?没法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是不是这几个问题不能用除法解决? 小结:是呀,我们就要把除号前面的数平均分,除号后面的数是要平均分的份数,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没错!

谈话: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结果会怎样?谁来猜一猜?

小结:如果每人分两个,8个面包就够了;如果每人分三个,就要有12个面包。现在有9个面包,怎样分呢? 结果会怎样?请大家请出我们的学具朋友,用一个圆片代表一个面包,帮助解决一下吧。

学生操作学具,组内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集体反馈时提问: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分了?(因为1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不够每人再分1个了)

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的分,分两次;还是两个两个的分,一次分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可以分得2个,还剩下1个”。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口算出无余数的除法得数,再在矛盾冲突中初步感悟无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相同点是“平均分”,强化“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的观念。并且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借助估算发展思维能力。然后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直观的看到平均分的结果,初步感受“余数”的意义。

2、利用探究结果,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的结果我们知道了,你能把这个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吗?

预设:

(1)9÷4=2(个)(2)9÷4=2余1(3)9÷4=2„„1(4)9÷4=2(个)„„1(个)

„„

反馈:学生交流、比较自己的创作,说明最欣赏哪一种及其原因。

总结:(板书、讲解同步进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2个,用符号表示就是9÷4=2(个),“剩余”数学上用“„„”表示,平均分以后余下来的1个,把它叫作“余数”,写在“„„”后面,即9÷4=2(个)„„1(个)

提问:除法家族里的成员增加到了四个,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追问: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把你知道的再跟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总结规范: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追问:整个算式表示什么,能连起来说说吗?

谈话:你能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解决剩下的其他问题吗?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关注算式的写法、读法,并且询问“在„„算式中,余数几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平均分的结果,培养符号意识,学习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读写形式。同时,对于绿点标示的问题也以练习的形式加以解决,反馈时再次强化“余数的意义”。

3、观察分析,初步探究计算规律。

谈话:在刚才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与引导:

(1)我发现平均分有两类结果,一类是平均分以后没有余数的,另一类是平均分后有余数的。(乘机板书课题,我们把有余数的这一类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可真多!(是呀,生活中像这样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的确很常见。)

(3)我发现可以不用摆学具,用乘法口诀也能找到结果!(是嘛!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真是善于动脑的孩子!)

(4)我发现除数都是4,被除数越来越大。(还发现什么了?)

„„

【设计意图】在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余数”的产生和意义已经有了体验,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发现从被除数中去掉除数与商的乘积,就是余数。所以,他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商,算出余数。借机完成本课的第二次归纳——有余数除法的算法。但此时如果有孩子得到例如13÷4=2(根)……5(根)的结果(余数大于除数),可再利用余数的意义进行探究,并借机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若没有,则可以放在下一环节中再解决。

三、借助素材,总结提升。

1、拓展练习,体验“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

谈话: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分东西的问题,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小明很想知道(出示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为什么?

预设:

(1)能解决,用除法!

(2)不能解决,不知道每人分几片。

谈话:可见,要求平均分给几人,要先知道每人分几片。那么,18片饼干可以每人分几片?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有规律的写出算式吗?跟同桌说说你的分法。

反馈:(依学生口述板书)18÷2=9(人)18÷3=6(人)

18÷4=4(人)„„2(片)18÷5=3(人)„„3(片)18÷6=3(人)

18÷7=2(人)„„4(片)18÷8=2(人)„„2(片)18÷9=2(人)„„

提问:18÷2=9(人)表示什么意思?18÷4=4(人)„„2(片)呢?

追问:余下的2片表示什么意思?(每人要分4片,剩下的2片不够分给一个人了。)再追问:算式18÷7=2(人)„„4(片)中的“4”是什么数?“余数4”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除法的两种形式“等分除”的情况第一个红点和绿点已经出现,这里是让学生体验“包含除”。老师抛出“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为什么?”的问题,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定势情况,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补充上合理的数学信息,为探究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做准备。但对于平均分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交流,把重点放在了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上。

2、观察对比,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谈话:大家看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再想想刚才摆学具的过程,左边的余数和右边的余数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

相同点是:余数都是“平均分剩下的数”。

不同点是:产生的原因不同——左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够每份再分1个”;右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能再分出来一份”,这些剩下来的数就都成为余数。

提问:余数的大小跟谁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 追问: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

引导发现:余数受除数的限制,余数总比除数小,否则就没有完全平均分完。【设计意图】结合两个问题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意义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紧紧结合平均分的意义体会余数的意义,强化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对“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则渗入了用“穷举排除法”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环节是本课的第三次归纳——余数的特点。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P4第1题。独立完成。

2、自主练习P4第1题。独立完成。

反馈时提问:

(1)第1题中的余数“2个玉米”什么意思?“1块糖”呢?(2)第2题中的余数“3个茄子”什么意思?“1个西红柿”呢?(3)两道题中的余数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3、辨别练习,提高应用技巧。

谈话:你能不计算就帮助老师快速判断这些题目的对错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 13÷3=3„„4 11÷3=3„„2 15÷3=4„„3 13÷5=2„„3 小结:看来,根据“余数总比除数小”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检查除法算式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对于平均分的两种形式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练习中把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仍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设计了一个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理解应用。

五、总结梳理。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收获?

9。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6

彭元锋

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导入课题,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课本的很多章节,在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它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因此不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

现就今天在初一级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应该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主要依据。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学习本节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

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及运用这三条性质对不等式进行正确变形来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不等式有这样的三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就想到了运用类比的思想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学生还觉得这节课学的知识其实好象是旧知识,只是进行了一点改动,接受起来比较的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新课的学习。

在课前复习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首先是用解两个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把这两个方程的等号变成不等号,让学生们观察,进行猜测、判断。在学生的猜测与判断中,我不做任何肯定与否定,设置了一个悬念,由此来引入我们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新奇感。

教学中关注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从对天平,跷跷板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全课着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渗透数学的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同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应多加训练。

在进行三条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是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我是分两步进行性质的推导的。首先是性质一,我是让同学们运用天平像做游戏一样做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实验,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机会。再对照等式的性质一,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不等式的性质一。性质二和性质三是一起推导出来的。这里我是让同学们独立地通过数字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方面我想让他们举的例子多一点、全面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观察到同学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是只听不讲,所以我想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边做一边就可以想一想,特别是有了前面性质一的推导,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能够摸到方向的。但是出来的答案可能不完善,这个我在上课之前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两条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二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学举例子,每人举5个,总是可以互相补全的,即使讲不全也没关系,我可以补充,甚至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反驳,营造一个互相辩论的机会,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2)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2)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学重难点】

履行责任的代价、回报和冲突。【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一: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责任的不少知识,那么,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请看一个医生的故事。

播放视频:打假医生——陈晓兰 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责任,看看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付出什么代价,会得到什么回报。

方法二:(备选)林秀贞的事迹

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村民林秀贞,从小因病无钱医治,导致左眼失明。但她从30岁开始先后收留赡养6位孤寡老人,资助过14名贫困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人在自家的小作坊上班,还收养了一名残疾弃婴。村民们说,她的钱都为大家花光了。她现在仍住着土墙的矮房,家里穷得用不着锁门。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无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林秀贞有一句格言:好人做好事,好事做到底。林秀贞的奉献,最终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尊敬。她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教师设问:林秀贞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承担责任往往会伴随着代价与回报,我们在责任面前应该不言代价与回报。(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不言代价与回报(板书)什么代价 什么回报(板书)第一环节:面对责任选择

教师:当你面对责任的选择时,你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吗? 播放动画:竞选班委

开学了,九年级(1)班要进行班委改选,班主任老师提倡大家自愿参加竞选,并说:“担任班委,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使你的能力得到锻炼,并且为其他同学提供服务。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小柯也想试一试。可是……还是先征求好朋友和爸爸妈妈的意见吧。

面对老师、朋友、母亲、父亲的说法,小柯陷入了沉思。(1)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

(2)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3)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我有什么帮助?(4)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 教师:请大家为小柯解答这个疑问。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受到处罚。同时,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权利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能力等。

这个时候,小柯所面临的选择有以下几种:(1)让父母为自己作决定。(2)听同伴的意见。(3)精心准备,全力一搏。(4)管它呢,顺其自然。

教师:如果你是小柯,你会如何选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过渡:不论你做出了哪种选择,都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你是否对每一种选择进行过评估呢?

第二环节:对选择的评估

让我们对每个选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可能的结果是什么?(2)可能付出什么代价?(3)可能得到什么回报?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教师提问: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请结合下面的图片开展讨论。出示图片:职业与付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投影:责任=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回报(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能力等。)

教师:通过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看出,承担责任既意味着付出代价也意味着收获回报,那么承担责任有什么意义呢? 播放动画:因为责任

在一列火车上,一位孕妇马上就要生了,列车员广播通知,紧急寻找妇产科医生。这时,一位妇女站出来,说她是妇产科的。女列车长赶紧将她带进用床单隔开的病房中。产妇由于难产而非常痛苦地尖叫着。那位妇产科的妇女非常着急,将列车长拉到产房外,说明产妇的紧急情况,并告诉列车长,她其实只是妇产科的护士,并且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已被医院开除。今天这个产妇的情况不好,人命关天,她自个儿没有能力处理,建议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列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距最近的一站还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列车长郑重地对她说:“你虽然只是护士,但在这趟列车上,你就是医生,你就是专家,我们相信你。”

列车长的话感染了护士,她坚定地投入到抢救孕妇的工作之中……

出乎意料的是,那名护士几乎单独完成了她有生以来最为成功的手术,婴儿响亮的哭声宣告了母子平安。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所以青少年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

过渡: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第三环节:我的决定

当我们面对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让我们先看看任长霞的选择吧。播放视频:公安局长——任长霞

教师:任长霞在面对犯罪分子的金钱诱惑时,她选择了什么?在面对受苦难的百姓时,她又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面对犯罪分子,任长霞坚决扫恶打黑,除暴安良;面对百姓,她是柔肠百转,充满温情。

任长霞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主要靠的是:(1)责任和信念。

(2)正确地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并作出最合理的选择。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选择? 组织学生活动:我选择,我负责(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1)今天我决定竞选________(班级职务),这样我会增长才干,当然我也会遇到困难。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______________。(学校方面)

(2)今年我决定在课余时间每天(经常)参加_________(社会活动)。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社会方面)

(3)对家人,我应该__________,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家庭方面)

学生填表。教师指导并点评。

过渡:我们一旦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自愿选择的事情,我们应该承担责任。但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那么,还应该对此负责任吗?

第四环节:无悔地承担责任 播放动画:来自英国的一封信

1997年,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普通的6层楼房,收到了来自英国的一份函件,提醒此楼业主,该楼80年的设计年限已超过,敬请注意。原来,这座楼房始建于1917年,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经历了八十多年,远隔万里的设计单位仍对自己的“产品”这样负责!这座楼当时的设计者怕早已不在人世了,建筑工人、工程师大概也都走了。然而人不在了,责任却没有丢,这个设计所的多少批职员,一起肩负起责任,又一代代传给后来的人。远在异国的一座小楼,始终有人对它负责,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令人赞叹。

教师:这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什么?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这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体现了建筑设计事务所对生命的尊重,更体现了事务所几代员工强烈的责任感。

【巩固新课】

教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下面通过一个材料加以检测。

展示材料:李春燕是贵州省从江县大堂村的一名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2000年她从卫校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当地唯一一名“赤脚医生”。5年来,她卖掉自己的家当,甚至是结婚戒指,不计得失地为贫困的乡亲们诊病治病。李春燕无怨无悔地为乡亲们服务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她被评为央视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根据材料,请你回答:

(1)李春燕为承担责任付出了哪些代价?得到了什么回报?(2)请你用一句话评价李春燕的行为。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归纳。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又能收获什么样的回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并且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言代价与回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2)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3)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2)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

(2)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学重难点】

履行责任的代价、回报和冲突。【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播放动画:小青的故事

学校组建舞蹈队,小青被推举为队长。正上初三的小青,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而且她还是市少年宫舞蹈团的成员,每周都要去参加排练。

于是,小青找到老师,希望换别人当队长。老师为难地说:“舞蹈队刚刚组建,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你能力强,舞也跳得好,你就先干吧。”虽然小青也感到为难,但她还是积极投入到舞蹈队的工作当中。从帮助老师挑选舞蹈队员、安排训练时间、组织排练,到与队员所在班级的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等,她都做得井井有条。为此,她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

思考:

(1)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2)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青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小青一方面承担了责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另一方面,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这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我承担,我无悔。

方法二:(备选)

教师展示材料:苏珊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热爱音乐,但她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她不喜欢这一专业,却学得很认真,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学习经纪管理专业,如今,她已是美国证券界的风云任务。有人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又学得那么棒?你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苏珊说:“因为我在那个位臵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责任,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都没有理由草率应付。”

教师设问:苏珊的成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引导: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把它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上,全身心的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这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我承担,我无悔。(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不言代价与回报(板书)我承担 我无悔(板书)方法一:

播放视频:武秀君替夫还债 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1)在你看来,武秀君应该替夫还债吗?

(2)如果武秀君不替夫还债,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3)武秀君为了她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她知道负责任的代价,她还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激烈讨论、交流,大家明确了武秀君应该偿还债务,因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武秀君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应对自己负责,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如果武秀君决定不替夫还债,会给许多人带来麻烦和困难,造成财产的损失;同时也使武秀君本人失去了信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武秀君用4年的艰辛劳动,偿还了丈夫欠下的大部分债务。我想即使她知道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会选择负责,因为武秀君是个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奉献精神,这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标准。

方法二:(备选)播放动画:弗兰克的故事

弗兰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一次,他的银行遭到抢劫,他因此破产,他的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准备为偿还那笔天文数字的巨额存款而一切从头开始的时候,人们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可是他不这样认为。经过39年的努力,在寄出最后一笔“债款”时,他说:“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思考:

(1)在你看来,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

(2)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3)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我们激烈讨论、交流,大家明确了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因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弗兰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给储户带来许多麻烦和灾难,造成财产的损失;同时也使弗兰克本人失去了信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弗兰克用39年的心血来偿还。我想即使他知道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会选择负责,因为弗兰克是个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奉献精神,这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标准。

教师过渡:在我们的社会中,像武秀君(或弗兰克)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面对责任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然而也有极少数人却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

出示图片:范跑跑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多所学校倒塌,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江堰某中学教师范某丢下教室里的数十名学生选择了独自逃跑,第一个跑到了操场中央。后来,他居然在自己的博客中公然宣称“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此言点燃了网络批判的怒火,并引发了国内甚至国外舆论的道德伦理大批判。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语文教师,因不太光彩的逃离及毫不掩饰的辩解,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反面典型。

播放视频:一个也没少

教师过渡:今天,在我们周围,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

出示图片:最可爱的人

早已把生死拋在脑后的最可爱的救援子弟兵;

伟大的捐助者,他们可以把自己都特别需要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出来; 放弃读研究生的大好机会,却把青春的热情播撒在偏远山村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 在刺骨的寒风中跳入水中救人,事后却悄然而离去的魏青刚; 身为公安局长,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对百姓柔肠百转的任长霞;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温暖千万家的水电维修工徐虎; 还有丛飞、王顺友、洪战辉……

教师:看了这些图片及事迹,你们有什么感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这些人履行社会的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体现。正因为有他们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巩固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宋先钦的事迹

19年前,时任辰溪县后塘瑶族乡莲花村支书的宋先钦,为了改变山村面貌,带领村民致富,决定借债在村里兴办一个瓷砖厂。恰在这时,乡里向莲花村引荐了一个外地老板。很快,通过信用社贷款和村民集资,凑足了18.5万元,莲花村瓷砖厂在村民的欢声笑语中诞生了。然而,从外地老板那里买来的机器三天两头出毛病,厂子运转不久被迫关闭,外地老板也不知去向。1991年5月22日,在瓷砖厂的善后处理会上,乡党委建议将18.5万元债务,按责任大小分摊到村干部和村民身上。方案一宣布,会场一片哀叹声。这时宋先钦站了起来:“我是村支书,办厂决策失误,我负全部责任。所有的欠款,由我宋先钦一人偿还!”

从此,宋先钦和家人为了这一句铁骨铮铮的承诺,踏上了一条悲壮漫长的还债之路。宋先钦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开始打砖烧窑。为了攒钱,他只能用白菜萝卜充当年夜饭,甚至连满足小孙女吃个鸡腿的愿望,都含泪等了6年;为了赚钱,他常年起早贪黑,以至因劳累过度从砖窑上倒栽下来,摔断了3根肋骨。

2000年10月28日,宋先钦终于还清了连本带息304600元的债务。10年艰辛的还债历程,他说:“替村里还债,我从没后悔过,我不愧对国家,不愧对组织,不愧对任何一个村民。”

教师提问:请结合本课知识回答,宋先钦替村还债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宋先钦,一个小小的村官,他以惊人的毅力背负起众人的债务和苦难,他以敢做敢当的责任意识实现了那句顶天立地的誓言,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责任”两个大字,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也正是这种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 市场营销教学设计 篇8

计(附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做实验”,了解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2、知道物理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长度”和“测量时间”的活动,学会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学会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能够对长度和时间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方法。了解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参加实验的兴趣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通过独立作业进一步掌握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材分析】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一开始就安排活动1中的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目的是为了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这样的实验也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实验。

关于测量,本节的重点是学会用一些常用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这些工具的认识,并让他们学会使用,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单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并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知道测量长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3)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的估测,提高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的能力。3)利用脉搏跳动估测时间。【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交流法、讲授法。【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装有水的杯子、纸片,皮尺、卷尺、毫米刻度尺、三角板、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两块三角板,秒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引入新课

1、纹丝不动

教师将杯子放在平整的纸片上,慢慢拉动纸片至桌沿,然后迅速抽出纸片,你猜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实验。

2、会上升的小试管

将大试管中装适量的水,将小试管口朝上插入大试管中然后倒过来,猜想小试管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实验。通过以上有趣的物理实验,体会到了什么?(学习物理,要学会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为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常常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二、新课教学 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提问:你们知道测量长度有哪些常用的工具?请抢答。

然后,教师出示带来的长度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初步了解使用方法。说明: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叫刻度尺,通常我们使用的直尺又叫毫米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认识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请同学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抢答)。

1μm = mm 18km = m 130nm = m 10dm = mm 2×102cm = μm 78mm = 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1:你会用刻度尺吗?

①.讲述:使用任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之前,都要先观察工具:零刻度线在哪里?量程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根据情况可说明分度值的含义)

让学生观察、交流,说出所用工具的分度值和量程。

②.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P9图1-18,并回答下列问题: 刻度尺应该怎样放置?眼睛应该怎样看?怎样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可点拨,要让学生经历“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四个过程:认、量、读、记。)

③.让学生说出图中铅笔的长度是多少?指出:为5.49cm或5.51cm都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中间一段内容,弄懂什么叫测量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④.巩固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各分别测量三次算出平均值。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交流。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

四、巩固练习:

自评与作业1、2、3

1.2有用的教案 篇9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1.埃及雷达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2.耀斑活动为什么会干扰无线电通信?

3.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为什么往往发生在白天? 【探究归纳】

1.埃及雷达的干扰称来自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带来大量带电粒子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

2.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3.耀斑爆发时,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流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信衰减或中断。因此只有地球面对太阳的一侧,才能受到太阳发射来的电磁波的影响。【规律总结】

1.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所示:

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碰撞极区高层大气⇒极光 黑子、耀斑⇒地震、水旱灾害

【考例探究2】 《科学日报》称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一份特别报告: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太阳日冕层将放射出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强磁暴。不少地方将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上面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答案(1)D(2)B 解析 第(1)题,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甲表示光球层,乙表示色球层,丁是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丁处。第(2)题,极光是出现在高纬地区的现象,能看到极光的国家所处纬度较高。文 章 来源莲山

1.2《浣溪沙》教案 篇10

1.2《浣溪沙》教案

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组词前有一小序,说明了作词的原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对此极为关心,他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前往石潭谢神。这组词即是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农村初夏图景,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句 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首句正常语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簌簌飘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作者通过枣花点明初夏[‘时节,同时展现出人行走于枣树下,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的景象。

次句写所闻。耳畔传来“吱吱嗡嗡”的纺车声,细细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缫车”,是抽丝的工具。

末句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衣”的话,也有人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抬眼望去,就在路旁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村农正叫卖着黄瓜。

作者成功地抓住了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事物,不加修饰,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同时暗中流露出久旱逢雨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旱情不解除,桑树枯死,哪来桑叶养蚕而抽丝,也谈不上卖瓜果了。作者用笔之妙,就在于此。

这一段写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静态的视觉形象构成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的意识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构成有声有景的立体情境。“村南村北响缫车”,虽然只是写声音,却分明呈现出村里百姓辛勤劳作的场景。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后困意正浓,又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真想好好地睡上一觉。烈日当空,口干舌燥,要是能有一杯清茶解渴该有多好!于是走到村野的一户人家前,试着敲门探询。“漫”,随意,不由地。因为非常渴,所以不由得想喝茶。“试问”,透露出谦逊亲切、不愿惊点扰人家的意思。

上一篇:所学专业单一面试经验少被拒下一篇:毕业生感言征集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