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2024-12-16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通用2篇)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篇1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在当代从中,“侠义精神”以它特立独行的处世情怀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豪情,傲然在我们的面前: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侠义”旋风,它们让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难伤、国难忿”的中国武侠精神含义;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诸多“武侠天书”中,在天马行空、腥风血雨的背后,更向人们阐述的是侠义世界里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间的尊爱之情、夫妻间的忠爱之情等……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侠义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宣扬。金庸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狭义的‘侠义精神’表现为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而广义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对包括“侠义精神”的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正在渐渐淡漠。那么中国古典舞,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这个责任,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对“侠义精神”有所涉及,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能够重拾中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

何谓侠?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蠢》:“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恶犯禁”。川早期的侠,毫无牵挂,浪迹天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布衣之侠,体现了侠义情结中的重然诺、重义务、见义勇为、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潇洒情怀。到了后来,侠义精神由原先的江湖情节渐渐上升到对国家之情的关怀。往往在乱世战争时期,侠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当到了晚清的时候,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亡问题,于是,维新派领袖谭嗣同、革命党人秋瑾、林觉民等人竭力提倡侠义精神。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把侠义精神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侠义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精彩呈现

近几年,古典舞在男子剧目的创作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柔为奇:《竹梦》中的孙锐百折不挠、软若无骨,犹如天外飞仙;《传说》中的张仁博连延不断、柔意绵绵,真如传说中人·····一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大家一窝蜂的打造出许多“小孙锐”、“小张仁博”。其实,古典舞自身对演员的肢体柔韧度要求非常高,软开度的开发应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软开度作为一个技术卖点,过度的畸形发展,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长此下去,那就可能使古典舞男演员愈来愈往中性方面发展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秉承其中国传统文化,一向男女分明,强调子午阴阳,女性更多的展现柔美,男性更多的呈现阳刚。而一系列表现“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与前面所说的“阴柔之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雄泪》、《荣誉》、《武士》、《易水寒》……它们就像一杯杯纯厚的烈酒,将古典舞男子演员的,“日刚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重—从作品中的动作看到的“侠义精神”

战国末年,秦王横扫诸国,大有一统之势。荆柯受好友燕太子丹的重托,准备诛杀秦王,结果大功未成,舍身就义。《荣誉》就是以战国时期荆柯刺秦为线索,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了荆柯临行前,在易水边诀别亲友,不诛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

首先,从舞蹈动作的重心来看,经常出现的弓箭步、拖步、跺部、蹲担步等。没有一点的飘移,没有一丝的翩忽,几乎所有的动作重心都存在下盘,扎实稳重的舞姿体现了游侠脚踏实地的性格与沉着潇洒的的秉性。

另外,纵观整个舞蹈,没有什么长线条的动作,都是以  “点”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穿手横抹接燕子穿林”、  “风火轮变身接云门大卷”、“片腿敞胸翻身”…这些  “点”或挚烈浑厚,仰天长叹,吞吐远大的志向;或急促而过,闪身瞬变,搏击未知的人生;或棱角分明,捶胸顿足,呐喊命运的不公。动作环环相扣,情感层层递进,在诸多“点”与“点”的撞击之下,舞蹈中主人公沉重的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探其沉重心境的`背后,向大家昭示了侠义精神中最为可贵的情结:兼爱。何谓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概括大意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用“重、沉、深”的舞蹈语汇把“荆柯”装着国家兴衰荣辱、装着朋友祸福安危的兼爱心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剑—从作品中的道具上看到的“侠义精神”

再者,在侠义舞蹈中,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剑”作为媒介:《英雄泪》、《易水寒》、《大漠孤行》,他们都是通过各种剑法,来将自己情感进行表达与宣泄。而在这些剑舞之中,《易水寒》无疑是其巅峰之作。舞蹈中,表演者剑走游龙,穗比飞燕。盘时乾坤在上,扫时横平四方,崩时气吞山河,抹时行云游荡……可谓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在“侠”从雏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壮游在《国民新灵魂》中所阐述的那样“重然若,轻生死,一言不和,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侠之相也;友难伤而国难忿,私权轻而国权重,侠之概也”。上的侠客,总有佩剑,屈原抱着青铜剑,沉入了泪罗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北望中原……那些拿着剑的侠客,十年磨一剑,杀糙子,诛奸臣。胸怀坦荡,扶贫惩恶,他们手中的剑,因为他们的品德,也充斥着昂然正气,剑也因此决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了,其作为一种文化丛,被裹夹了浓烈的英雄色彩,成了兵刃中的至尊。

从《易水寒》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古典舞单纯对中国传统剑法与套路的模仿或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剑”这一媒介,对侠义世界中“卫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的弘扬与歌颂。

结语

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责无旁贷。但是,由于历史的缘由,中国古典舞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学科建设者更多的是在戏曲舞蹈的动作上、传统武术的套路上、敦煌石窟的壁画上作研究,也就是说,大家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上。对这些“形”的挖掘与发展,也使中国古典舞无论在教学教材、剧目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最近几年,由于古典舞在剧目创作多元化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时间,小部分人对老生常谈的古典舞属性问题又炒起了冷饭。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中国古典舞呢”?我认为:中国古典舞是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戏曲舞蹈为载体,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复兴!也就是说,在继承了“活”的文化,即看的见,摸得着的一些动作资料的基础上,更要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去赋予这些动作的风格与内涵。中国古典舞的立根之本与其成长动力不在于那些多变的形式,更不在于那些花哨的动作,而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诸多精神财富。

中国古典舞未来发展,单单地再在“动作”上作文章,己经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前进的速度了。在一系列“侠义精神”的舞蹈将中华男儿阳刚之气迸发于世人的面前时,我们也愈加惊叹于“传统人文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动人魅力,古典舞人在未来学科的建设上,只要始终把这些精神财富放在核心地位,并且不断地去拓展她,那么复兴古典之舞指日可待!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侠义情怀 篇2

关键词:文人;诗歌;侠义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无数诗人用他们的妙笔抒写心中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黄州赤壁,让你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荡着你驰骋千里的豪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你陷入对家国深深的忧虑中……然而,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根罙蒂固的侠客情节和侠义情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不少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演绎着经久不衰的千古侠客梦。

一、中国文人的侠客情结

悠悠两千多年,关于侠客的各种传闻不绝于书。《史记》、《汉书》的游侠传;魏晋六朝时期的咏侠遗风;唐人任侠风尚;大宋朝的《水浒》英雄;蒙古人的雕弓满月;明清时期的侠义小说。

《天地武魂》唱道:盖侠士,古为善武、轻利、搏命者。浮生于乱世,名噪于道衰。披轻裘,挟长剑,策烈马,引狂歌。或扶弱济贫,救人于“急难之事”;或除暴安良,解国于“困厄之时”。其言必信,其诺必诚,其行必果。固常以勇武取重于诸侯,以信义显名于天下。

中国人心目中的侠的形象: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种美德,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人和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文人多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侠却代表了阳刚和武豪,是力和勇的体现。但中国文人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用他们的笔唱响时代的最强音。在传统社会结构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由于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伴随着各种不幸和灾难、各种恶势力的欺凌,从内心深处呼唤着有一种势力能为他们解除心灵和肉体的痛楚,所以当侠客这一特殊的阶层出现后,就深受民众的喜爱。于是,在文人笔下,也出现了不少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的诗歌。

二、文人笔下的侠义情怀

曹植的咏侠诗《白马篇》开始了游侠由史传记载到文人幻设的转变,侠义情怀逐渐向文人士大夫的立身处世原则和人格理想靠拢。因此,以曹植《白马篇》为代表的咏侠诗在中国侠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白马篇》歌颂了金鞍白马、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形象及其精神风范。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这首咏侠诗在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园地,咏侠诗从此成为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同时也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宣泄情感、抒情言志的模式。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不仅仅是“古代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而且在他的经历、思想、诗风等方面都彰显了或浓或淡的侠义情怀,在对侠义的寄托中实现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在《杂诗》中这样写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豪杰救世和自我张扬的热情,同时感受到了血气方刚、不平则鸣的刚烈品质和处在生命上升状态下的英气勃发。这与侠义精神的内在涵义极为相似。或者说,侠义精神需要的就是这种少年一般的,对内心的自信与坚守。

《咏荆轲》是集中体现诗人侠义情怀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赞扬了荆轲重承诺、轻生死、舍生赴难的高贵品格。陶诗本来“文体省静。殆无长语”(钟嵘《诗品》),但此诗却挥毫如泼。诗中以哀风、寒波突出了环境的苍凉,突显出荆轲此举的悲壮。陶写荆轲,实是自画。诗中有一句是“慷慨送我行”,陶渊明已经不自觉地化为荆卿了。这正是陶潜澄清天下之志的自然流露。诗中所塑造的荆轲虽然也有以往侠士描写中的义无反顾和决绝凌厉,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某种人生况味,让读者感到作者情绪的参与,让人更多想到了陶渊明本人的生活现状。诗人在对侠义人格的审美观照中将侠义品格纳入了自己的内在心理,把对侠士的动情描写和真实自我相结合。此诗是陶翁侠客梦、英雄欲的本相现露。

说到诗人的侠义情怀,不得不说唐代的诗人。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的《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还有诸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念时事动乱,立志报效国家,从民间拔剑而起。

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失有责”,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负有责任。当时局动荡,国家有难时,也都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能力.报效国家。

骆宾王在《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生成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亏心汉,都是他干的。”

边塞诗人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侠风。《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邯郸少年”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感到不满足,而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

英气棱棱的诗人贾岛,亦有豪气纵横的咏侠诗,如其《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改其往日雕琢辞句、“有句无篇”的作法,以持剑侠客自喻,寄情于剑,气韵昂扬通脱,言辞质朴,声情壮烈,堪为晚唐咏侠诗之绝唱!

中国的文人,本非文弱的书生,“千古文人侠客梦”,他们骨子里的那份侠义情怀,源自中原古代的燕赵慷慨文化,或者更远一点,上古武士的铁血情怀。以笔当刀剑,以纸为江湖,它其实已成为文人的一种审美过程,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气象,一种对天下大道的担当。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苦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个体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也”。中国人历来有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崇拜,一种叫作侠义的精神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

参考文献:

[1]唐朝侠客诗风——林宗正在复旦大学的讲演.2014-12-06.

[2]高思莉,池梦洁.论陶渊明的侠义情怀[J].《安徽文学月刊》,2014(6).

上一篇:earthquake知识点下一篇:党务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