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4课时

2024-09-20

音乐会4课时(共8篇)

音乐会4课时 篇1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一)第一课时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学唱、视唱、演唱、欣赏、讨论、分析

情感与价值态度观:学唱了《黄河船夫曲》,知道陕西民歌豪放、高亢、粗犷的风格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初步感受陕西和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并由此认识到风格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难点:1.能让学生掌握各种民歌的风格特点

2.培养学生听辩民歌所属类别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优盘、教案。【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

黄河船夫的身影,凝聚着华夏五千年不怕乌云压顶、不怕浪涛如山、一路咆哮、拥抱大海的民族精神!黄河船夫曲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 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幅原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生活在各地的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1、音乐知识: 什么是民歌?

—— 是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在口头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2 黄河简介:

黄河起源于青海,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大海。黄河上中游河水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李白就有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 思考:1 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歌曲表达什么?赞美什么? ——歌曲 描写了黄河的艰险和迷人

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路。表达了黄河船夫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歌颂祖国的壮美山河。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 思考 :

——歌曲的调式、节拍、速度、风格特点。《黄河船夫曲》 调式:G大调 拍子:四四拍 速度:中速

风格:粗犷 高亢 自然 豪放

1、学唱简谱

——了解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2、学唱歌词、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拓展练习:

4、尝试用陕西方言演唱

5、跟着视频有感情演唱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民歌,学唱了《黄河船夫曲》,知道陕西民歌豪放、高亢、粗犷的风格特点。

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

二、以后我们还要学其他民族歌曲 欣赏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 【课后反思】

音乐会4课时 篇2

(一) 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全面把握项羽的形象。初步掌握司马迁人物刻画艺术。

(二) 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砥砺自我, 提高人生修养。

二、学习重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 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本课为第4课时) 。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有句成语叫“两虎相争, 必有一伤”, 秦末就有两只“猛虎”, 一个名叫刘邦, 一个名叫项羽。这“刘老虎”和“项老虎”相争的结果就不用我说了。我们上周刚刚学过《高祖本纪》, 大家回忆一下, 楚汉之争中刘邦获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投影)

(二) 讨论

1. 我们这节课来看看楚汉争霸的另一方———项羽。

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 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 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这样一个英雄怎么会在与刘邦的对峙中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 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 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 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寻找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有外在的, 有内在的, 但最主要的是内因。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内因, 也就是自身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顺带介绍前人对其评价)

(投影)

(1) 不善纳才 (韩信陈平英布/范增)

(2) 刚愎自用 (鸿门宴不听范增之言/都彭城)

(3) 自矜功伐 (背约逐义帝/鸿门宴不杀刘邦宽容樊哙/东城快战炫耀神武)

(4) 迷信武力 (七十余战, 未尝败北, 遂霸有天下/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5) 残暴凶狠 (坑杀降卒/屠咸阳烧阿房宫/杀子婴/杀义帝/烹杀楚生/农夫指路)

(6) 沽名钓誉 (都彭城/乌江拒渡东城快战)

(7) 吝啬小气 (抑制谋臣, 猜忌贤能、不论功行赏)

(8) 目光短浅 (分十五诸侯, 自立西楚霸王/与刘邦划鸿沟而治)

2.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其实前人和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来看看他们和我们“略同”的“所见”: (超链接投影)

(1)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 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与天下同利也。项羽, 有功者害之, 贤者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论功行赏项:妒贤嫉能、吝啬小气)

(2) 刘邦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知人善用项:不善纳才)

(3) 韩信的评价:“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 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 特匹夫之勇耳。……故曰其强易弱。”

(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失民心)

(4) 太史公的评价:“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 只依靠武力, 不重视战略, 导致失败, 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 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5) 史学家评项羽:“项羽非特暴虐不得人心, 亦从来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咸阳既灭, 而都彭城;既复彭城, 而割荥阳;既割鸿沟, 而思东归, 殊欲按兵休甲, 宛然图伯筹画耳。岂如高祖规模宏远, 天下不归于一不止战?”———明·凌稚隆

(项羽政治思想落后, 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 他反秦只想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 他自己也就只想做个霸王而已)

(6)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者,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迫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 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小结: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楚汉相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项羽和刘邦的性格之争。所以我们说, 粗疏、固执、虚荣、多疑、孤傲的性格决定了项羽最后的落败。 (投影)

3.“成者为王败者寇”, 项羽虽然失败了, 但司马迁不同于流俗, 不以成败论英雄, 仍把他作为帝王收进了“本纪”。

而我们通过分析, 也看见了项羽性格中的许多缺陷, 但这些缺陷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项羽作为英雄, 还具有哪些值得我们肯定的优点?

(投影)

胸怀大志 (始皇巡游) 、勇猛善战 (巨鹿之战, 东城快战) 、儿女情长 (项王别姬) 、果毅决断 (杀宋义/破釜沉舟) 、义重如山 (不忍杀马/赠马乌江亭长/为德自刎) 、光明磊落 (鸿门放刘邦/归还刘邦父妻/不过江东, 自刎)

小结:人是立体的, 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应该说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 在作战上有非凡的指挥才能;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政治白痴, 缺少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政治头脑。他对待亲近而追随自己的人总能有情有义, 对背叛或阻挡自己称霸事业的人总是赶尽杀绝。所以这里的矛盾只是看似的矛盾, 正如钱钟书所说 (链接投影) , 而司马迁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物作如实客观的评价, 我们也能看出他作为一个“良史”, 在史传著述中所表现出的“不虚美, 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什么原则?

(投影)

(1) 历史的原则:知人论世

(2) 全面的原则:多角度分析

(3) 辩证的原则:一分为二

5. 司马迁穷其一生的精力来创作《史记》, 虽时隔千年, 但楚霸王这个失败的英雄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司马迁是如何使人物这样栩栩如生的?那是因为他综合运用了许多的人物刻画艺术。

学生齐读专题导语。

小结:这些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呢, 值得我们课后去思考运用。

(三) 拓展延伸

1.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是个悲剧英雄, 最后也难逃毁灭的命运。一代英雄, 落得个挥泪别姬、拒渡乌江、拔剑自刎, 留给人们太多的遗憾。我们来看看前人对项羽的最终结局有何评论?

(投影)

(1)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 杜牧《题乌江序》: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 王安石《叠题乌江序》: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 令人敬仰。本诗从头至尾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气节)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为依据。 (民心向背)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 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 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 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 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2.那么, 你觉得项羽应不应该渡江?

(1) 吸取教训, 东山再起; (2) 老师的观点:他不应该也不可能渡江。渡江他就不是那个沽名钓誉光明磊落的项羽了。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失败, 也注定了他在乌江前只能选择拒渡。如果他渡了江, 说明他在渡江的那一刻已有所领悟, 知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他改变了自己, 他很可能日后获得成功。所以, 我仍要重申, 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也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这样的例子在后人那也有。如在李白的性格里, 有儒家的忠孝, 有道家的超逸, 有义士的义薄云天, 亦儒、亦道、亦侠, 儒侠道相得益彰;亦狂、亦狷、亦逸, 狂狷逸集一身, 共同铸就了他的狂傲豪放、卓尔不群的性格, 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瑰丽诗篇。同时, 也注定他今生无缘官场。

结束语: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投影) 英国著名的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 一种健全的性格, 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哲学家菩德曼也说过, 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性格,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如此, 我们也如此。所以, 我们应该从现在起, 完善自己的性格, 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和力量。

(四) 作业

项羽早年所经历的对其一生产生影响的事例, 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 可提供哪些启发?

摘要:对于《项羽本纪》详案, 本文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对复习导入、讨论、拓展延伸、作业这四个环节的完成步骤予以详尽的阐述, 以讨论环节为重点展开具体分析, 叙论结合、层层剖析, 以突出教学重点, 实现教学目标。

第4课时:说明文阅读 篇3

1. 掌握说明文的特点,能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能把握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3. 能够筛选文章信息,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重点信息;

4. 能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文的整体结构特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5. 能辨识文章的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6. 能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12·江苏省徐州市)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4题。

为泥土洗澡

① 2012年,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在奥运场馆的选址上,英国人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将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

② 说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据调查,这块土地上的污染物包括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大量有毒的工业溶剂已经渗透到土壤中。

③ 换一种思维考虑,在工业机械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将奥运场馆选址在这种地方,也不必担心。因为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只要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的土壤把场地回填就可以了。

④ 但是英国人似乎很愚蠢,他们并没有选择这个简单的方法,而是舍易求难,运用复杂的方法给这片被污染的泥土洗澡。

⑤ 自2006年10月以来,伦敦市政部门对这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大约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生态恢复计划。之后,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上,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开始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对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进行清洁。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的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再用超大的“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过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的清洗,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据一份测试报告说,即使小孩儿不小心吞下这些清洗过的土壤,都不会有问题。

⑥ 英国人为泥土洗澡,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这种了不起,不是因为他们的科技手段如今已经如何发达,而是他们开启了一种有关人类对环境欠账的弥补尝试,即不惜代价,让被自己玷污的环境重现生机。这种做法或许会被看成是天真可笑,其实,这恰恰是被人类忽略的重大责任。

⑦ 奥林匹克公园总工程师萨瑞芙说:“直接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垃圾场然后填满,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⑧ 萨瑞芙的这句话,再次告诉我们何谓真正的环保,那并非只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应是我们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选自《甘肃日报》,略有改动)

1. “为泥土洗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过程是:挖起有毒的土壤——运进土壤“洗衣机”—— —— ——分离掉重金属。

2. 文中第⑤段所列举的数据在说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

4.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说英国人在奥运场馆选址上的做法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

B. 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的土壤把场地回填,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C. 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使英国人做了一件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了不起的事情,使被玷污的环境重现生机。

D. 这篇说明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环保,应是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E.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如生活垃圾要分类处理,废旧电池要专门收集处理,减少使用塑料袋等。

同学们做了上面的中考真题后感觉如何?其实,说明文阅读并不难,老师帮大家总结了说明文阅读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

先说“三大纪律”。

一是要有文体意识,在阅读说明文之前一定要记住这是“说明文”而不是其他的文体;二是要有文本意识,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立足文本,切忌天马行空,目中无“文”;三是要有规范意识,即回答问题要规范,要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回答。

再说“六项注意”。

第一,要掌握说明文的特点,能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是阅读说明文的前提。掌握了说明文的特点,就能避免将说明文和其他的文体混淆;能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就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

第二,能把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大多出现在标题和开头,一般以名词为主。一般来讲,说明文说明的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而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通过文中的关键语句,一般就能概括出说明对象的特征。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往往不止一点,概括时要全面。

第三,要能够筛选文章信息,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重点信息。这是说明文阅读考查中最常见的题型。筛选、提炼文章信息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 从试题出发,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② 将筛选范围内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挖掘出隐含的信息;③ 对照试题要求,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辨别确认。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的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和程度等角度去认真辨析。比如上述第4题,正确答案是B和C。B项错在“好”;C项错在“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应该是“真正的环保意识”。有些同学虽然读懂了文章内容,但是在筛选信息、感知内容上还是栽了跟头。

第四,能理清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发展演变或者介绍制作过程,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位置、布局、形状、构造特征等,用空间顺序;介绍新产品、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用逻辑顺序。这三种说明顺序往往都有标志性的词语,阅读时细心些就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第1题,答案就隐藏在“有毒的土壤被挖起……分离掉重金属”一句中,这句话介绍了“为泥土洗澡”的具体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的,仔细读一读就不难理出先后顺序。

第五,辨识文章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举例子——确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具体可感;

分类别——将事物分成几类,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条理清晰;

下定义——简明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引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具体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其特征,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务必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要按套路回答。比如上述第2题是考查“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有些同学仅仅指出“调查的次数之多和工程量之大”,而没有强调“具体、准确和直观”,是要被扣分的。二是有些同学做题时文体意识不强,容易将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弄混,需要格外注意。

第六,要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能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修饰成分上,分析时可以从时间、空间、数量、程度、范围、频率、特征等方面去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比如第3题要求考生对“大量”一词进行简要分析,考查的就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可归纳为“三步”:第一步,解释这个词语;第二步,分析该词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第三步,强调该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细致生动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选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生物在搬家

史 军 ①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如今,在很多生物的心中,自己家的草窝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它们正急急地搬离故乡。不是它们天生喜欢流浪,那都是气温惹的祸。

② 科学家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过去10年中,有不少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它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躲避一天天升高的气温。

③ 美国政府的气象数据显示,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而2010年和2005年都是最热的年头。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比如,英国的逗号蝴蝶在21年里向北移动了217千米;英国的长插蛛在25年里向北移动超过320千米;而美国黄石公园的美洲鼠兔1900年时生活在海拔2377米及以下的地方,但到2004年,它们已经把家搬到了海拔2895米的地方。

④ 除了高温的直接伤害,伴随高温而来的还有无尽的干旱。如何获取足够的水分,也成了植物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空间技术和遥感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1930~2000年间,加利福尼亚州的许多植物物种向低海拔方向平均移动了79.2米,而不是像人们先前猜想的将家搬到更高的山上去。在这段时间里,该地区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出现了更多的降水,相对潮湿的条件使得植物可以在该地区更好地生存。

⑤ 之前,有许多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都认为温度是决定物种生存范围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将会导致大量植物和动物的迁徙或者灭绝。而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像降雨这样的因素,在决定物种生存范围这个问题上,可能比温度更重要。

⑥ 要适合的温度,还是要充沛的雨水,还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⑦ 就在植物躲避高温的时候,有些动物也没有消停,例如帝王蟹正在入侵南极洲近海。之前科学家都认为,由于海水太冷,像帝王蟹这样的节肢动物在1500万年以前就不在这一区域生活了。在此之前,这种大螃蟹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南极洲附近的深海。科学家推测,这是由于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帝王蟹栖息的海底盆地内部及周边的水温每年升高0.01℃,因此喜欢温暖海水的它们就开始大量繁殖。

⑧ 一旦这些帝王蟹真的繁殖并迁徙到较浅的水域,那么它们对南极洲附近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因为这里没有能够对付螃蟹壳的食肉动物。而没有天敌的帝王蟹会大肆捕猎海参、海胆及海星等动物,结局就是,这个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会大大降低。

⑨ 今天,无论是赤道地区的植物,还是南极洲的动物,都在为日益升高的气温苦恼着。虽说,适应变化的物种才能在进化的道路上站稳脚跟,才有机会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人类是同这些生物一同进化而来的,当这些生物背井离乡而去,当其他的物种汹汹而来的时候,我们也会失去舒适的生活家园。也许只要我们记得关闭不在使用的电脑,记得拧紧滴水的龙头,多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就可以让更多的物种不再被迫搬家,留在它们生活了千百万年的幸福家园里。

(选自科学松鼠会网站,有改动)

1. 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本文题目“生物在搬家”的含义。

2. 从文中看,导致生物“搬家”的因素有哪些?

3. 文章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音乐会4课时 篇4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 《外国诗两首》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夜》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2、教学重点:学会诵读、品味、分析等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现出的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感受诗人执着寻美的精神。【学情分析】:

学诗需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诗歌。借助意象、语句分析理解诗文内涵意境。

1、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学生能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并自主了解诗歌的背景,做初步分析。

2、引导分析语言参悟意境,深入诗文有一定难度。诗歌的品味需要语感和关联意象的悟性,1、2班学困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理解力欠缺,因此,能够让他们读顺文章,对已经内涵有初步感知,引起一点阅读兴趣即可。可能的话,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传达出的意境美,和如何运用语言营造意境。【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鼓励,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5.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 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一、构建动场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

2、学生整理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流派。

3、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标示。

4、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

【设计意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1、3和知识与能力1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能够在阅读中体会诗文情感。

三、【合作交流】

【活动二】师生共读,体会诗情 1.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四、指导学习《夜》

(一)拆分、联想法学诗.

1、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 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 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2、3过程与方法2、3中的教学目标。

四、【综合建模】

对比学习。拓展学诗 【当堂检测】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面。)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区别。(多读)(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 角度突出夜的特点。)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 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音乐会4课时 篇5

课时2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泰州三模)“中国网事·感动人物”中的“幸福傻子”叶德奕是一名普通的电网工人,20年来,他先后帮助80多个贫困学生,义务帮扶孤寡老人。别人说他是“傻子”,他却笑言自己是“幸福的傻子”。被网民从全国候选人中投票选为“草根英雄”。其事迹从哲学上表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幸福傻子”义务帮扶凝聚社会正能量 ③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叶德奕先后帮助多个贫因学生,义务帮扶孤寡老人,被投票选为“草根英雄”,这说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①④正确。②不符合题意;实现人生价值受主、客观等多种条件的制约,③说法太绝对。

答案 B 2.(2016·扬州二模)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逢年过节,给困难群众送温暖,过去送“油米面被”,论的是实诚;如今扩展到就业、就医、安居等民生需求乃至科技、文化等发展需求,讲的是精准。无论送什么,摸准群众的需求,不变的始终是牵挂。材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价值判断以价值选择为基础 ④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正确;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价值观,②与材料无关;③说法错误,应该是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答案 D 3.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厚德”作为精神品质,其主要内涵是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提倡“厚德”,是因为()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解析 A表述错误,价值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B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社会发展规律;提倡“厚德”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漫画《该听谁的》的哲学寓意是()

A.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B.价值判断与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C.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解析 不同专家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同,体现其主体差异性,B符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A错误;C与题意无关;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界限,D错误。

答案 B 5.扶起跌倒老人,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当下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某学校就此开展了民意调查,下图调查显示的信息说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价值选择之上的

③人们的价值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不应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④社会信用状况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②错误,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之上的。③错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答案 C 6.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长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必须()①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②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坚持系统优化的思想方法 ④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材料意在强调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要强化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这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④正确;①③虽符合材料意思,但不属于唯物史观范畴,不符合设问要求,故排除。

答案 D 7.(2017·江苏省扬中中学等七名校高三期中)近年来,“江苏好人”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江苏好人”,逐渐成为江苏儿女的共同心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④自强不息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阻碍作用,排除③;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排除④;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8.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继承和弘扬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这充分体现了()①社会的精神力量始终大于物质力量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要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中国女排继承和弘扬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最终夺得了金牌,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作用,也体现了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③错误。

答案 D 9.政策往往止步于纸上、停留在嘴上、行驶在路上,就是不能落到实处,到不了群众家门口,民怨民需民盼无法得到及时回应。这便是现实中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是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方面的()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 ②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问题 ③理想信念和原则立场问题 ④工作方法和工作魄力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审读题干材料,抓住题干主旨,强调有些党员干部没有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涉及的是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原则立场的问题,而不是能力、水平和方法的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10.“背篼法官”郭兴利长年扎根基层,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坚持巡回审判,善做调解工作,25年来审理案件3 000余件,无一件改判、无一件信访、无一件不良投诉。在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的山区,他用竹篾背篼背着国徽、卷宗,把流动法庭开到深山村寨、田间院坝,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2016年7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郭兴利的事迹告诉我们()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②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③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④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①错误,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郭兴利坚持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于山区群众,体现了正确的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他获得了荣誉,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1.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如果大家都对善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无向善之念,更无行善之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恶压倒善”。这告诉我们()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为善”的前提 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善”“恶”的价值判断要以相关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排除。大家有向善之念、行善之举,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自觉投身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12.(2017·山东济南期末)下面漫画《赢得一时》(作者:焦海洋)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应当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应遵循事物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④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漫画反映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以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独立,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④当选;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简析题

13.(2017·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淮安四市高三)材料 太空是全新的“物理疆界”,也是人类新的“知识疆界”,包含着大量激动人心、亟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伴随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人类还将由此前往新的“技术疆界”“应用疆界”,促进通信、导航、天气预报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微重力环境下新材料、新物质的研发制造等,让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受益。

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50岁的景海鹏是第三次进入太空。景海鹏说,回报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科技人员的智慧,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2)景海鹏的事迹对我们认识和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太空的未知领域,推动人类去探索、研究;太空探索新工具的研发,提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人类受益。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对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①景海鹏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为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探究题

14.(2017·江苏名校测试)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可以概括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长期执政,部分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日渐严重,群众意识逐渐淡薄,面对多元化思潮和各种诱惑,迷失初心,顶风作案,落入腐败深渊。

“初心”二字让很多人的记忆回到入党时刻。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亚夫说,回想起入党申请时的誓言,要一辈子听党的话,努力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五十多年来,他始终没忘记这个誓言,始终坚持在农村第一线,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妨碍创新”,请恰当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进行点评。

(2)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有人会迷失“初心”?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向先进党员学习,树立正确的初心,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牢记党的性质、宗旨,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值得肯定和保留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发展。该观点是错误的。

4火烧云(1课时) 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

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形态,积累文中的好词好佳句,背诵喜欢的好句好段。收集火烧云的精图片。

二、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收集火烧云的图片,了解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

2、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形态,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3、自学生字词。【课堂导学】

(一)体验——置境激情,导学体验

了解火烧云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早晨与傍晚的天空。有时,天空的云朵色彩缤纷,很美丽,那就是朝霞与晚霞,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霞、彩霞。有些云彩红得像火烧一样,所以人们把它们叫做火烧云。

(2)播放火烧云媒体资源,让学生获得关于火烧云的感性认识。

(3)请学生介绍火烧云形成的原理,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而成,当太阳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上时,会受到大气层中空气的分子阻拦,空气中的灰尘和水滴也会使它们散射开来,使它们的光减弱。这七色光的波长各不一样,波长短的,比如紫色、蓝色光很容易被减弱;波长长的,比如红色、橙色光不容易散射。

中午,空气层较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其中,蓝色光反射得最多,所以呈现蓝色。

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空气层厚,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因此,天空呈现红色。)

(二)探究——释疑诱情,精导探究

(1)出示生字,了解生字的预习情况。A读准生字。B理解:

笑盈盈: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

恍恍惚惚:形容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2)默读读课文,思考与讨论问题。A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B给课文分段。C交流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作者观察到的天空中火烧云的变化。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火烧云:上来→变化→下去

第一段(1~2)第二段(3~6)第三段(7)

(3)学习第一段

1、这一段是写火烧云刚现出时的情景。请大家思考: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火烧云上来:霞光照,地面景物变颜色

2、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红的 红公鸡──金的 黑母鸡──紫檀色的 小白猪──小金猪 白胡子──金胡子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学习第二段(3~6)

1、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火烧云上来时,可神奇了,竟然使地面的人啊、小动物啊全变了颜色,把它们染成了红色的、金色的、紫檀色的。火烧云的戏法还不止这些。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思考:

(1)这篇课文写火烧云主要是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那么,火烧云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颜色、形状)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火烧云的变化?先变什么,后变什么?(先写颜色变化,后写形态变化。)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表示颜色的词,把它们划下来。

(2)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火烧云的变化:

A颜色: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作者还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大家想想,这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么样? B变化多

课文写火烧云变化多,用了几个“一会儿”?一会儿这种颜色,一会儿又另一种颜色,说明火烧云的变化怎么样? C变化快

(3)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向别人描绘火烧云的颜色,你会用什么词语?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5)学习第4~6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4~6段。

2、师:第4、5、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火烧云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把它们划下来,并且把表示动作的词加上着重号。

3、交流,教师补充并板书 形状:马──跪、站、伸 狗──跑 狮子──蹲

4、课文写火烧云变成了马啊、狗啊、狮子啊,并且,大家看,变成狗的时候,还不止是一条狗,大狗后来还有几条小狗。说明火烧云变化的形态怎么样?(变化多)课文写火烧云形态变化多,而且变化快。课文中哪些词和句子可以看出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一转眼)

5、火烧云的形态远远不止课文中提到的这些。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向别人描绘火烧云的形态,你会用什么词语?

6、小结 从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火烧云的变化,主要是写了火烧云两方面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火烧会变成马,变成狗,变成狮子,而且这些马啊、狗啊、狮子啊会跑、会跳。作者用的是动态描写。

(6)学习第三段(7)1、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2、这一段写的是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作者用自己的感受来说明火烧云变化实在是太多了。作者怎么说?(提示:作者说:一时恍恍惚惚的,觉得像这个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见,火烧云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3、师:火烧云变化那么多,作者眼睛都看累了,想揉揉眼睛呆会儿再看。但是,怎么样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功夫,火烧云下去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提示:火烧云很美丽,美丽的东西往往是短暂的。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孩子们对火烧云的喜爱及留恋之情。)

(三)升华——感悟固情,活练升华

这篇课文写作者一次观察火烧云的经过,主要描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变化的写法,特别是对事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的方法。板书:

4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变化→下去 上来时:霞光照,地面景物变颜色

变化:先变颜色,再变形状(颜色多,变化多)【课后导学】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阅读《绚丽多彩的火烧云》——杨紫嫣。

你见过火烧云吗?那真是一种变幻无穷的神秘景象。它会为你演出许多精彩的“影片”。

晚饭过后,火烧云慢悠悠地爬上了天空,给大自然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老鹰,鹰头向东,鹰尾向西。鹰是蹲着的,好像在孵蛋。过了三四秒钟,那只鹰展开了雄壮有力的翅膀,像在飞翔。这时风娃娃把鹰不知带到哪儿去了。

忽然,一只小花兔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空中,那红白相间的“羽绒服”看了就让人着迷,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接着又来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位少女不停地展示着那鲜红的裙子,一摆一摆的,漂亮极了。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少女又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云,变幻无穷的云,神秘莫测的云,美不胜收的云„„看!天空中的火烧云下去了。

三、导学反思

【导学经验】这篇课文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以小孩子视角进行叙述,把火烧云上来后地面的变化、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描述得生动想象,文章中也透露着自己对火烧云的爱。教学本课,重点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象,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并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

【导学教训】因为是阅读课文,所以讲课的时候没什么深入去讲,课上还剩一点时间,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下仿写的题目。

【问题思考】《火烧云》虽然是阅读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收获到很多。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一类课文呢?需不需要多让学生更深入学习?

《音乐猫》等4张专辑上市 篇7

本报讯(记者 紫茵)4月6日,中唱总公司、天艺音像上海联合光盘有限公司、中唱胜利影音有限公司4家联合在京举办HQCD推介会,同时现场发布《音乐猫》《四季中国》《春天的故事》《宋祖英-百年留声》首批4款HQCD新产品。

有幸入列国内首批HQCD的4张专辑,有已在日本皇省唱片公司发行两张专辑的“音乐猫”,这支国内首个中西乐器合璧女子乐队,曾举办过近千场演出,“猫足”踏遍美、英、德、日、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四季中国》同样体现中西合璧的理念,埙、箫、笛、琴、筝、鼓,对应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和阿拉伯、非洲、印度、拉丁等各种鼓;《春天的故事》是中唱【中国百年歌乐】系列的开篇,收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声乐作品“主旋律”,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中国广播合唱团伴唱;《宋祖英-百年留声》以HQCD再现中国百年电影歌曲经典,第49届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奖,天艺音像制品有限公司发行。

中唱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说,传统唱片必须依附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多的文化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他认为,HQCD能够在国内较快普及,“因为它具备两大优势,一是无需更换碟机;二是国内已能加工”,这就意味商家和受众均无需提高成本。

4.《秋天》第二课时教案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之美,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么?

2、(出示第一小节)是呀,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娇更红,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

3、过渡:为什么秋天的太阳更娇更红,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秋天,去瞧一瞧,看一看吧!

二、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调皮的秋风和我们玩起了迷藏,你们知道它都躲到过什么地方吗?

(一)秋风吹过田野、小路、果园,它使田野和果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自己默读课文的3­-5小节。

1、田野

(1)出示第三小节,这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字词?

(2)稻穗儿熟 透过“熟”字你仿佛看到稻田里怎样的景象?

蝉声儿消 从“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野菊花香 一个“香”字,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3)多么美的一幅田野秋景图啊,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小节,把它留在我们的心里。

2、田野里还有哪些变化?

(1)玉米举着红樱乐了,忘记了夏天的烦恼,你能说说玉米的烦恼么?

(2)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高粱酿出了什么歌?

(3)谁愿意来做做忘忧的玉米和高歌的高粱?指名朗读

3、果园

(1) 秋风来到果园,它给果实换了衣衫,谁来读读这一小节?

(2) 你感觉这个果园怎么样?指名再读。

(3) 除了这些果实,还有什么其他的吗?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其实这样把苹果和葡萄当作人来写,我们就叫做拟人句。谁再来造造其他的句子。

(4)果实们多快乐,一个个咧着嘴笑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第4小节。

(二)讲读课文第6小节

1、这么迷人的秋景都是谁的功劳?为什么?(秋天许多果实成熟了,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它们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这都得功归于秋风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2、看着这一片片成熟的庄稼,你想到了什么?(人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了硕果,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3、齐读第6小节

(三)回归整体齐读品味

1、学到这里,你能明白为什么秋日更红更娇,为什么秋天的空气会更甜更好吗?

(秋日红,因为枫叶、红缨、红苹果、柿子、红枣……映衬的;因为人们丰收兴奋的红脸映衬的;因为秋高气爽,日头红……空气甜,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桂花和野菊花的花香;因为高梁酒香甜的酒气;因为果实那甜甜的味道;因为丰收使得人们心中甜丝丝的……)

是啊,多么迷人的秋天,同学们理解得真不错。

2、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风景,你想说些什么吗?

3、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秋天的这份情,齐读课文2—6小节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个人的心中,它的美各不相同,走在秋天,……

2、读到这,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珍藏这片黄叶吗?

3、总结:是啊,秋天是多么让人留恋呐!让我们用我们的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用我们的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用我们的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愿美丽的秋天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现代诗。

五、板书设计

小路

秋天 田野 珍藏

上一篇:平行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下一篇:游珠海长隆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