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黠的近义词(共6篇)
狡黠的近义词 篇1
一、【近义词】
狡诈、奸滑、油滑、圆滑、狡猾、刁滑、滑头、奸诈
二、【基本解释】
[释义](形)〈书〉狡诈。
[构成]并列式:狡+黠
[例句]他狡黠的目光让人害怕。(作定语)
三、【英文翻译】
1.[书] (狡诈) sly; crafty; cunning
四、【短语造句】
1. 他的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2. 莫迪小姐狡黠地笑了笑。
3. 那位狡黠的君主结过三次婚。
4. 他想到许巴吞那张严肃、狡黠的脸。
5. 他的律师哈巴斯达格看上去很乖巧,狡黠。
6. 查理狡黠地望着她,作出一副煞费思量的神气。
7. 他是个有造诣的政治家,也是个狡黠的独裁者。
8. 叶甫连柯通过缭绕的烟雾用狡黠的目光瞅了他一眼。
9. 那狡黠的律师受利害的影响更甚于受正义之心的影响。
10. 不应当把撒切尔夫人的计划看成一种狡黠和利诱的伎俩。
五、【详细解释】
◎ 狡黠 jiǎoxiá
[cunning] 狡猾;诡诈
设下圈套和陷井的狡黠的诡计
(1).诡诈。《三国志·蜀志·张嶷传》:“ 健 弟狡黠,又 夷 狄 不能同功,将有乖离。”《法苑珠林》卷四一引《生经》:“其贼狡黠,更当设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杖煞一番老而狡黠者,其后补署,悉用年少,惜身保家,不敢为恶矣。”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 潘月亭 的秘书。”
(2).犹机灵。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蔡季实 殿撰有一僕,京师长随也,狡黠善应对, 季实 颇喜之。”
狡黠的近义词 篇2
一、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分类
中日同形词指中日两国语言中字形相同的词。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从词义角度将同形词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的居多。其中,把词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同形词定义为同形近义词。
二、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中日同形近义词在意思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者易产生误用。这里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探讨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一)词义不同
从词义范围角度将同形近义词细分为以下三类:
1. 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汉语词义范围比日语广。
“最近”在汉日语中都有“近日,说话前不久的日子”之意,但汉语中还表示“说话后不久的日子”,可用于将来时。如“最近要去上海出差”的“最近”表示将来,日语中无此意,因而不能直接使用日语「最近」,应译为「近いうちに上海へ出張する」。此类词还有“紧张”“感情”等。
2. 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日语词义范围比汉语广。
“反对”在汉日语中都有“不赞成”之意,但日语还有“相反,颠倒”之意。如「反対方向」,这是日语特有意,应译为“相反方向”。此类词还有“注意”“大事”等。
3. 中日两语有相同意思,但各自也有其他意思。
“单位”在汉日语中都有“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之意,但汉语中还有“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之意,如“我们单位人多”应译为「うちの機関は人が多い」。另外,日语中还有“学分”之意,如「単位が足りない」“学分不够”。此类词还有“意见”“专门”等。
(二)词性不同
有些同形近义词虽表达相同意思,但词性却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汉语:
动词,日语:名词。“牺牲”在汉语中可作动词使用,但在日语中只能作名词使用,如“他为国牺牲了个人利益”应译为「彼は国のために個人の利益を犠牲にした」,而不是「犠牲する」。此外,“关心”“根据”表示动作时应使用「に関心を持つ」「を根拠にする」的形式。
2. 汉语:
形容词,日语:动词。“发达”在汉语中是形容词,但在日语中却是动词,如“技术发达”应译为「技術が発達している」,而不是「発達です」。“紧张”“充实”也是这类词,应使用「~する」的形式。
3. 汉语:
他动词,日语:自动词。“充实”在汉语中可作他动词使用,但日语中却是自动词,如“充实生活”应译为「生活を充実させる」。因日语「充実する」是自动词,所以前面不能直接接宾语,应使用使役形来接宾语。“发展”“满足”也是这类词。
(三)搭配不同
搭配不同指修饰对象或作用对象不同。“柔软”在汉语中常修饰“坐垫/沙发/毛衣”等具体名词,但在日语中却常修饰“方針·態度·対応”等抽象名词。另外,“培养”在汉语中既可作用于“细菌”等物体,还可作用于人,但在日语中却只可作用于“细菌”等物体。因此“培养人才”应译为「人材を育成する」。此类词还有“贵重”“追究”等。
(四)褒贬不同
“差别”在汉语中有“差异、不同”之意,作为中性词使用,但在日语中还有“歧视”之意,既可作名词使用,也可作动词使用,如「中国人は外国でよく差別される」,可见日语中有贬义色彩。此类词还有“检讨”“深刻”等。
(五)语感不同
“失败”在汉语中既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用于战争等重大事件中,语感比较强。而日语中通常只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语感比汉语弱,因此“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了”应译为「日清戦争は敗北した」。此类词还有“质问”“反省”等。
(六)文体不同
“愉快”在汉语中常作为口语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日语中却作为书面语用于论文等中。因此“暑假很愉快”不能用书面语「愉快」,要用对应的口语「楽しい」,译为「夏休みは楽しかったです」。此类词还有“现在”“克服”等。
三、结束语
中日同形近义词因存在微妙差异,所以学习者常会引起误用。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同形近义词,本文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举例探讨了同形近义词的差异。今后有待增加研究词汇进一步研究同形近义词。
参考文献
[1]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狡黠的近义词 篇3
1. 老挝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偏误类型
老挝留学生在汉语近义词的使用上出现普遍的偏误类型——感情色彩使用偏误、搭配使用偏误、语体使用偏误以及范围使用偏误等等。
1.1 感情色彩使用偏误
诸多的汉语词汇讲究感情色彩, 一般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例如, 结果和后果两个词语都含有“结束”的意思。但是, 结果是一个中性词, 而后果的使用一般是表示不好的, 具有贬义。老挝的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近义词时常常出现与感情色彩相关的错误。如:他爸爸酗酒的爱好已经很长时间了。这里的“爱好”应该改为“嗜好”, 虽同为近义词, 但是词性上的褒贬不可忽视。在老挝语中一般用语气、语调或者是描述性的话语等等来表现感情色彩的区别。例如:
A.一个如此懒惰的人却总是幻想成功的奇迹。 (空想)
B.目前中国的检察院开始采用新的询问程序。 (讯问)
1.2 搭配使用偏误
汉语词汇百变, 虽然是近义词, 但是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汇也会有搭配之别。例如:宽阔与宽大, 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大”的意思。但是, 宽阔一般是用于面积, 而宽大这个词重点表示大小之别, 所以说, 汉语里宽阔一般与面积相关的词汇搭配, 而宽大一般和大小词汇搭配;忽然和突然。一个是副词, 一个是形容词, 虽然意义相近, 但是词语搭配上却各不相同。因此, 这类词对于老挝留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影响使用的大难点。例如:
A.电视里正在播放关于美国911恐怖袭击的的重大信息。 (消息)
B.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偶然总会遇到麻烦的事。 (偶尔)
1.3 语体使用偏误
所谓语体, 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 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 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 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所以, 汉语中的某些词语虽然词汇意义相近, 但却适用于不同语体。如果将适用于口语的词语来使用在书面语方面就是喻体使用偏误的现象。近义词的语体使用偏误也是老挝留学生在近义词的使用中经常产生偏误的类型, 例如:
A.因为小明在绘画比赛中成绩非常不理想, 所以他畏惧爸爸的批评。 (害怕)
B.公司开会的时候指导师启示大家踊跃发言。 (启发)
1.4 范围使用偏误
汉语词汇百变, 虽然是近义词, 但是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汇也会有范围之别, 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词也是老挝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例如:
A.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教育学生们要遵守交通规矩。 (规则)
B.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国家公园里面有很多松鼠, 你留心到了吗? (留意)
C.中国在古时候的城墙都是用巨大的石块拼成的, 所以很牢固。 (坚固)
1.5 语义轻重使用偏误
语义轻重使用偏误在老挝留学生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因为作为具有相近意义, 并且词性的感情相近, 所以留学生掌握的并不是特别好。例如, 批评与批判, 这两个词都含有评价、评论的意思, 但是, 批判的词义比批判要重。例如:上课某些同学总是迟到, 在老师的批判下终于有所改变。这里的批判应该改为批评, 批判词义过重, 含有对错误的言论行为加以否定的意思。例如:
A.社会上所有人都应该崇敬烈日下辛勤工作的保洁人员。 (尊敬)
B.这幅书法作品好像是有性命的。 (生命)
2. 老挝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偏误原因
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数量众多, 近义词的数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但是老挝语的近义词就相对要少得多, 并且没有近义词这个概念, 所以老挝留学收受到母语的影响容易在学习汉语近义词上产生偏误。
汉语的某些近义词使用区别主要是根据感情色彩、语义轻重、喻体使用、范围大小来等等。在老挝语中感情色彩区别的词汇很少, 一般是通过说话人的行为、语气或句子前后一些描述性的语句来区分的, 用程度副词和形容词来描述和限定语义轻重和范围大小。
综上所述, 很多老挝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不能区分近义词的使用, 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现象不计其数。
参考文献
[1]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剖析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3]宋均芬.汉语词汇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英语反义词的标记性分析 篇4
一、反义词的定义及分类
传统语义学认为, 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 而现代语义学强调, 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并不统一, 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概括性最强的是将其分为互补反义词、级差反义词和逆向反义词。
1. 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又称二元反义, 是一种狭义的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由两个相对的元素组成,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值, 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补反义词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一个词被否定, 就意味着另一个词被肯定, 反之亦然。
2. 级差反义词。
级差反义词是一种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反义词。两个词处于轴线的两极, 两极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有程度之分, 两级之间呈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这类反义词的词对在语义上互不相容, 但并不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
3. 逆向反义词。
逆向反义词在词义上是反向对立的关系, 即一个词描述两种事物间的某种关系, 而另一个词从相反方向描述这两种事物间的同样的关系。这些反向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行为进程上、社会关系上和方位上。
二、标记概念
标记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和Trubetzkoy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标记性起源于音素分析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广义地讲, 语言标记性是指语言范畴相关关系对立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正值, 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的成分则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这种对立的被赋予正值的成分称为标记项, 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的成分则称为无标记项。有标记项具有非普遍的、有倾向的特性, 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无标记项具有普遍的、中立的特性, 对概念传达不置可否。即有标记项肯定传达某个信息, 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某个信息:可以认为传达, 也可以认为不传达, 或与此无关。
三、反义词标记性分析
1. 互补反义词的标记性
互补反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但是这两类反义词一般都没有标记性的区分。具有标记性区分的互补反义词主要是那些指称高级动物的名词反义词。由于它们区分性别, 因此指称它们的互补反义词多以性别为意义相反的基础。在这类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一方通常是多义词, 具有泛指和特指两个意义;而有标记项只有特指一个意义。以dog和bitch为例, dog既可以泛指“狗”又可以特指“雄狗”, bitch只能特指“雌狗”。因此, dog是无标记项, 而bitch是有标记项。换句话说, 无标记项的词义比有标记项宽泛, 前者既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 又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 而后者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
在一般语境中, 这类反义词中的无标记项多取其“泛指”的意义, 事实上, 这种意义也是它们最主要的词义。请看下面这句话:He loves dogs.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他喜欢狗”, 至于是雄狗还是雌狗, 我们并不知道。这里的“dog”取其泛指意义, 是一个统称雄狗、雌狗的上义词。但是, 在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相对使用的语境中, 无标记项往往取其“特指”的意义。如下句:It is a dog, not a bitch.在这句话中, 无标记项dog和有标记项bitch对比使用, 由于这种对比是在同一层面的同质事物间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dog”的含义是特指雄狗, 这实际上也是取了“狗”的一个下义词意义。
在这些以性别为意义相反基础的互补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确定不是非常规则, 有时是以雄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dog和bitch中的dog, man和woman中的man等;有时又以雌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cock和hen中的hen, bul和cow中的cow等。根据词源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先出现并使用的, 也就是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无标记项, 相应的有标记项是为了表达精确而后来创造并使用的。于是, 我们可以对无标记项的不规则分配现象这样解释:以凶猛见长的动物、野兽等, 其雄性一方往往占主导地位, 因此无标记项落在雄性上;由于多种原因, 女性多受到性别歧视, 而男性则被视为人类世界的主导者, 因此无标记项也是男性一方;而对于家禽家畜, 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 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 因此无标记项实现在雌性一方。
在互补反义词中, 不同的无标记项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无标记程度高, 有些则低。我们可以用“The+无标记词+is a (an) +有标记词”的句型来区分无标记程度的高低。
2. 级差反义词的标记性
级差反义词大部分是形容词, 只有少数是动词, 它的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在级差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通常表现为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量多的高值, 而有标记项则常常为表现消极意义的、量少的低值。比如high和low中的high, wide和narrow中的wide, good和bad中的good, 均为无标记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从认知角度来说, 有特点的、数量多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贮存。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那些价值高的词成为无标记项, 而价值低的词则成为有标记项。其次, 在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 儿童对肯定评价的掌握通常较早, 使用也更频繁 (至少是在10岁以前) 。令人愉快的词语更容易记住, 能刺激更多的联想。正是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使得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为无标记项,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为有标记项。最后,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 在交谈中,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 谈话者会较多地使用表示肯定评价的词语, 而较少使用表示否定评价的词语。即便是在指出对方缺点, 或对缺点进行批评时, 通常也不太会直接使用贬义词, 而是用not加褒义词来代替, 或者干脆使用委婉语。正是这种交谈心理和语用策略使得人们使用积极词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使用消极词语的频率, 久而久之, 反映在语言上, 积极词语就成了无标记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认为, 在级差反义词中, “通常只有无标记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对所描述的性质的程度进行提问”。如下面两句话:A.How f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B.How ne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在far和near这对级差反义词中, far是无标记项, 因此句A用How far进行提问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形成了中和性语境, 把far原来的意义给中和掉了。说话者这样提问不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只是单纯的询问距离;而句B用有标记项进行提问,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标记项的词义比较绝对, 相对于无标记项来说比较有“力度”, 因此它们的意义中和不了。句B实际上在询问距离的同时, 暗含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即从北京到洛阳是非常近的。
3.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
对于逆向反义词标记性进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逆向反义词标记现象时笔者发现, 当逆向反义词成对出现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反义词对中的某一方置于前, 另一方置于后。而且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是被持同种语言的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的。比如, 我们常说“come and go”“above and below”, 却很少有人反过来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支配性的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支配性。按照这种说法, 上例中的come和above分别在它们各自的反义词对中具有支配地位, 因而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
参考文献
[1] (英国) 杰弗里.利奇著,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研究 篇5
目前, 学习者经常在使用语言时对外语中的同义词不加细致区分, 信手拈来, 随意使用, 因而极易造成语言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地道。比如, 一些学生不能区分英语中的big和large, 将二者都等同于汉语中的“大”。这说明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关键要素认识不够。本文试图从与词汇知识深度相关的三个层面:类联接 (colligation) 、搭配 (collocation) 和语义韵 (semantic prosody) 角度对英语中的同义词进行研究。以acquire和obtain为例, 将其在本族语语料库和由文秋芳教授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 中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 探索利用语料库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并研究学习者在同义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类联接、搭配以及语义韵
现今, 人们在学习词汇时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和词汇知识的深度 (濮建忠, 2003:439) 。前者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量, 而后者是指学习者对词汇用法所掌握的程度 (濮建忠, 2003:439) 。显然, 对同义词的分析是帮助学习者增加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的深度包括两个要素:1) 词汇的核心语法结构;2) 词汇的典型搭配形式 (濮建忠, 2003:439) 。在本文, 这两个概念分别被称为“类联接”和“搭配”。
类联接这个概念最初是由Firth提出来的。它是指“句法结构中语法范畴间的内在关系” (Firth, 1957:99) 。这个概念被人们用来描述词汇的语法结构, 是对语法范畴之间的系统的语法关系的一种抽象表达。例如:单词“accept”经常用于"V N"和"V that"结构中, 那么"V N"和"V that"就被认为是动词“accept”的两个典型类联接。
词汇知识深度的另外一个要素—搭配已经被研究至少50年了。Firth是最先定义“搭配”的先锋人物之一。他认为, “搭配是指习惯一起出现的词语” (Firth, 1957:99) 。在本文, 搭配指的是在某种类联接中习惯共同出现的词语 (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濮建忠, 2004:78) 比如, 英语单词accept在其常用的结构"V N"中, 常与之共同出现的名词有:offer, view, 及proposal。这些名词被视为是accept的类联接"V N"中的重要搭配。由此可以看出搭配与类联接紧密相关。
现在, 本文再从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转向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一些利用语料库对其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 词语和其搭配词之间以及搭配词之间都总是存在着语义关系 (Stubbs, 2002:225) 。在词语和其搭配词以及搭配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语义氛围就被称为“语义韵” (Louw, 1993:157) 。Louw认为, 语义韵是指“语义接近的一组词性一致的搭配词之间存在的一种意义, 这种意义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说话者或作者的态度或评价” (Louw, 2000:57) 。一般说来, 语义韵可归为三种类型:褒义, 中性和贬义。也可以这样理解:语义韵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 由词语和其搭配词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该词语所具有的一种意义。例如, Stubbs (2007) 的研究表明动词cause具有较强的贬义语义韵, 因为它的超过90%的搭配词含有贬义, 比如cause a crisis, cause delay等等。
由此可见类联接、搭配和语义韵分别指的是某一词语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和感情色彩。
2. 语料库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2.1 语料库
本文使用了三个语料库:Brown、LOB以及SWECCL。每个语料库都大约有一百万个词汇。Brown和LOB是两个知名的本族语语料库, 而SWECCL是一个中国学习者语料库, 主要收集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口笔语语料以及1148个学生演讲样本。所使用的索引检索工具是Word Smith Tools (3.0) 。
2.2 研究对象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本文没必要也不可能研究英语中所有同义词的用法。只需选一对作为范例即可。这里, 以acquire和obtain作为样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给出的二者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acquire的意思是:“acquire by skill or ability, by one’s own efforts or behaviour”“obtain (sth) ;be given (sth) ”.;obtain的意思是:“get sth;come to own or possess sth (by buying, borrowing, taking, etc”。它们的汉语意思都是“获得”。事实上, 词典给出的意思和例句, 是很难区分二者的动词用法的。因此, acquire和obtain是一对典型的英语同义词, 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
2.3 研究方法
选好研究样本, 以及索引检索工具, 便可以检索acquire和obtain在Brown、LOB语料库和SWECCL中的使用, 由此发现本族人以及中国学生对二者的具体使用情况。本文先详核出可接受的索引结果, 并按不同语法结构进分类。由此分别建立三个不同语料库中二者的类联接。之后分析其搭配和语义韵。
3. 研究结果
这里显示本族人以及中国学生在使用ACQUIRE和OBTAIN时的不同显著特点, 并探索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
3.1 ACQUIRE和OBTAIN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使用
(1) 类连接
在Brown和LOB语料库中, ACQUIRE的语法结构可总结为“V N”。OBTAIN则基本用于"V N"和"V N from"中。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现将二者在Brown语料库中的部分索引列举出来。
ACQUIRE在Brown语料库中的索引举例:
1 l by Sen&Frank Owen/3, of A02 0920 El Paso, to acquire sites for underground storage reservoirs f
2 A38 1140 at the 9th.On the back nine he began to acquire the tidal wave of A38 1150 a gallery that
OBTAIN在Brown语料库中的索引举例:
1 worked relentlessly.A14 0600 His goal was to obtain a National League team for this city.The
2 b Republic that she hadn’t A16 0690 been able to obtain a visa.#FIRST, HONOLULU#Honolulu will be
(2) 搭配和语义韵
正如前文所述, 搭配是指某一类连接中各成分的词汇组合关系 (濮建忠, 2003:123) 。本文仅从"V N"和"V N from"这两种类连接中来考察ACQUIRE和OBTAIN的搭配和语义韵。以下分别呈现了二者在Brown和LOB语料库中的搭配和语义韵的相关数据。
由此, 可以总结出二者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搭配和语义韵的一些特点。
1) ACQUIRE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表现出强烈的中性语义韵:各占80%和100%的名词搭配的意义是中性的。仅在Brown语料库中有一个褒义名词搭配。两个语料库中都没有ACQUIRE的贬义名词搭配。
2) 人们将要“获得” (OBTAIN) 的东西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比如“degree”和“reasonable place”;也可以是一些中性概念的东西, 比如“license”和“visa”;亦或是一些令人不喜欢或讨厌的东西, 比如“reduction”。在LOB语料库中, OBTAIN的褒义、中性和贬义的名词搭配分别占所有搭配的25%, 62.5%和12.5%。尽管在Brown语料库中没有出现OBTAIN贬义名词搭配, 但只30%的名词搭配是褒义的, 而70%是中性的。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OBTAIN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是中性的语义韵。
3.2 ACQUIRE和OBTAIN在学习者语料库中的使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ACQUIRE和OBTAIN在SWECCL中的使用。所采用的方法与考察其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使用相同。结果如下:
(1) 类连接
ACQUIRE和OBTAIN的类连接在SWECCL中完全相同, 都是“V N”。在OBTAIN的索引行中, 没有出现“V from”。这不同于在本族语语料库OBTAIN的类连接的情况。以下是取自SWECCL的部分索引行。ACQUIRE在SWECCL中的索引举例:
you want to learn, acquire knowledge as badly a en people would like to acquire further degree, the
OBTAIN在SWECCL中的索引举例:
ho was very eager to obtain knowledge and one da a kind of way to obtain certain degree or cer
(2) 搭配和语义韵
以下展示了在SWECCL中ACQUIRE和OBTAIN的搭配和语义韵。
由此可见,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ACQUIRE和OBTAIN的用法几乎是相同的。二者的名词搭配以及由这些名词搭配在各个语境下所产生的语义氛围都非常相似。分别有96.875%和90.643%的ACQUIRE和OBTAIN的名词搭配是褒义的。换言之, 在SWECCL中, ACQUIRE和OBTAIN都表现出强烈的褒义语义韵。
究其原因, 是由于二者在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中意思非常相似。都相当于“获得”, 不同于其英文释义, “获得”在汉语中并不传达令人不悦的感情色彩。汉语中有很多由获得构成的短语, 比如:获得成功、获得知识等。而几乎没有“获得减少”或者“获得判罪”这样的表达。因此, 受到母语的影响, 中国学习者很少使用贬义的名词作ACQUIRE或OBTAIN的搭配。
总的说来, 以本族人和中国学习者在使用ACQUIRE和OBTAIN时, 在类连接、搭配和语义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本族人来说, ACQUIRE经常用于"V N"中, OBTAIN经常用于"V N"和"V N from"中。而中国学习者经常将二者都仅用于:"V N"中。这表明中国学习者没有掌握OBTAIN的类连接"V from", 而这是本族人经常使用的。在搭配和语义韵上, 本族人对待二者是不同的。ACQUIRE的大部分搭配是中性的, 因此ACQUIRE在两个本族语语料库中都主要表现出中性语义韵。而OBTAIN的搭配比较复杂, 可以是褒义的, 可以是中性的, 也可以是贬义的。但总体说OBTAIN是中性的语义韵。与之相比, 中国学习者认为二者几乎是相同的, 其大部分的搭配都是褒义的。
结语
本文是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探讨了ACQUIRE和OBTAIN这对同义词的类连接、搭配关系和语义韵。同时还通过SWECCL考察了中国学习者对这对同义词的使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索引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词汇的类连接、搭配和语义韵。由于看似完全相同的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类连接形式、搭配方式以及语义韵, 它们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不能互换的。基于本次研究, 我们可以越发明显地注意到词汇和句法是互相选择的, 形式和意义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教授词汇、学生在学习词汇以及我们在区分同义词时, 应该既考虑到词汇的语法特点又考虑到词汇的词汇特点。因此, 在词汇教学课堂上, 尤其是在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课堂上, 词汇学习不应仅仅包括对词汇意义的学习还应包括词汇的用法, 比如:词汇的核心语法结构, 以及词汇的词汇特征。显然, 语料库能够在以上两方面加强词汇教学以及学习的质量。由于语料库能够提供充足、真实的语料, 学习者便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上下文, 发现词汇的正确用法和惯用法。这样, 学习者在使用中, 就会仔细选词, 而不是信手拈来, 随意使用。
参考文献
[1]Firth, 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Louw, 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A].M.Baker, G.Francis&E.Tognini-Bonelli (Ed.)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p.157-176)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3
[3]Louw, B.Contextual prosodic theory:bringing semantic prosodies to life[A].C.Heffer, H.Sauntson&G.Fox (Ed.) .Words in Context: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C].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00.
[4]Sinclair, 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Stubbs, M.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A].Teubert W.and R.Krishnamurthy (Ed.) .Corpus Linguistics: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7.
[6]Stubbs, M.Two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studying phraseology in Engli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002 (7) .
[7]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
狡黠的近义词 篇6
关键词:英汉对比,一词多义,人体词
人类身上嘴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被称为“头”。现代英语的基本表达方式为“head”。从历时来看, “首”是“头”的最初也是较正式的叫法。
认知语言学在对比理念和方法上, 由以下观点:“古人往往从人生和社会出发, 依靠原始的建立在经验现象上的直觉思维去认识事物, 其基本思想是物我不分, 天地人混沌一片。表现在造词上, 常常先造表示人体的词语, 然后移用于动物或其他事物”。[1]那么根据这种理念, 正因为“首、头”是人类在自然生存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人体部位, 因此对于我们对这两个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研究能揭示人类“近取诸身”、“以心为身”的认知方式。在英汉词的类同和差异方面对比这组词, 就能够更加具体地, 有代表性地揭示在认知取向和文化传统上英汉的不同, 并且了解语言的个性特点对表达所产生的影响。[2]
因为认知上的一物多用, 在语言上就会出现一词多义。但一词的多义项是相互联系的, 而非杂乱无章。[3]对词义的研究表明, 词义的变化有多种微观语义模式, 包括语义扩大和缩小, 语义关联转换、语义抽象化等。从历时来看, 词义的宏观派生结构可以有三种:辐射型:派生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 (原始义) 向四周辐射, 而各派生义相对独立;连锁型:派生义源出于基本义, 并又派生出第三义, 而第一义和第三义相对无关:综合型:复合前述两种模式交叉派生出繁衍词义。[4]
笔者查阅了多本相关词典, 把过细的义项进行归并, 整理出一组较基础的、相对独立的义项 (共14项) 作为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所列的义项采用同义词释义, 在其之下按英汉顺序列出该义项的语例。
1 实体功能比较
人体的头部在外观和器官上非常重要, 我们就先从生理功能上进行比较。
头部 (人体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a.Head:headache b.首:昂首挺胸c.头:头盔
头发 (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
a.Head:headband b.头:头型
整个人
a.Head:$15 a head b.头:头头儿
脑筋 (智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思维能力)
a.Head:above/over one’s head b.头:头脑
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a.Head:the head of the table b.首:首尾c.头:山头儿
事情的起点、开端或终点
a.Head:the head of the lake b.头:话头儿
方面
a.Head:speech arranged under five heads b.头:心挂两头
量词
a.Head:fifty head of cattle b.头:五十头牛
这部分对比显示英汉词义派生主要有三条路径:1) 如C所示, 以头代人, 为提喻式;2) 如B、D所示, 以头表示头发或头脑, 为转喻或借代式;3) 如E、F、G、H所示, 以头比喻物体特征, 为隐喻式。这三条路径都由原义A出发呈辐射状派生:英汉都能在这里所作八个对比中找到共有的义项, 同时也体现出了三条总的派生路径, 因此显示出了英汉较大的一致性。这种派生方式也印证了“近取诸身”, 也证明了:“许多语言只要以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为取象, 取象结构就往往是相似的。”[5]
虽然英汉在这部分的对比中都有共义项, 但我们也能看到英汉的细微差别。比如在E、F中, head仅有表示顶端或起点的意义, 而没有表示末梢或终点的含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汉语“首”和“头”的比较中, 尽管在共有的义项中, 两词同义, 但通常有搭配限制而不能替换。如, “昂首”意为“昂头”, 但在成语“昂首挺胸”中, 没有成分可以替换。而且在另一些对比项中, 两个词只有一个词可用。如, 在义项B、C、D中, “首”不可用。从整体看, “头”的派生力度大于“首”。“头”的派生义项也比“首”的多而且更加抽象。而且还应注意, 从Gb.义项“方面”中引申出来的意义在汉语中虚化为一个方位后缀, 使用很广。如“下前里头”。而“首”的引申义多少仍保留着原义及其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 在Cb.Ec.Fb.Gb.中参加对比的单位是“头儿”, 是双音节词, “儿”是儿化音, 是汉语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作为后缀并未增加意义, 纯为双音化模式使然, 因此这种对比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后的论述中也会用到该模式, 就不再赘述。
2 语言功能比较
头上有重要的感觉器官, 尤其是眼睛能看, 耳朵能听, 因此头可派生与其相关的行为动作。
朝某方向行进:He headed straight for the bar
正面相撞:a head-on crash
正视某问题加以解决:tackle a problem head-on
这部分的派生由原义“头”A到“朝某方向行进”L, 由此辐射派生“正面相撞”M又由此派生出“正视某问题加以解决”N, 这里的派生方式为隐喻:对于某个方向或目标, 头最基本的动作就是转动, 然后用眼睛和耳朵等对它感应, 因此派生义项L。但是如果感应不灵敏, 就极有可能出现事故, 这就派生出了义项M。但是人们在生活中要面对的也可能是抽象的事物:困难和问题。而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们不应该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加以解决, 这就从义项M衍生出义项N。
头还可以与其它词搭配使用派生出其它意义的词汇。
[介]临, 接近:头:头五点就得动身。
作为后缀:头:1) 接于名词词根:木头2) 接于动词词根:念头3) 接于形容词
词根:准头
这部分派生词汇虽然是以独立的词汇出现, 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头”, 和上文中提到的儿化音相似, 只是作为构成词汇的后缀,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也不包含“头”的原义。
从英汉对找角度来看这部分的对比, 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部分的三义“Head”都有, 汉语却缺失;而第二部分的两义“头”全有, 而英语却缺失。这又一次体现出了在语言性质上英汉的不同:在英语中名词动用现象普遍[6], 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词性固定化、双音节模式 (3) 等使“词性活用”受到抑制, [7]而相应地使用复合性结构。
(3) 汉语双音节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汉语以字组词的构词方式十分快捷灵活; (二) 汉语单音的同音词极多, 复合有利于消除歧义。[10:67]
3 结束语
上文对英汉的“Head”和“首”、“头”作了一对二的比较, 作为基本人体词, 这些词的使用频率高, 引申义项多。派生方式均呈辐射和连锁的综合型。在反映人们的基本认知方面英汉引申词义基本相同;但在反映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认知方面, 英语相应词的义项没有汉语使用频率高, 这体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同样也证明了Yu[8]的论断:“隐喻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 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在句法的名词动用方面, 英语义项的引申多于汉语, 可以看出语法、句法影响着思想在语言中的表达。因此, 特定的认知倾向性显示在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上, 都有其特定的方式。但是任何语言都是深奥的, 都有潜力来表达自己“不习惯”表达的意念, 而且语言间还可以相互借用。
对于句法功能的对比发现, “Head”主要可以做名词、量词和不及物动词。“首”主要做名词和形容词。“头”除了具有“首”刚刚提到的句法功能, 还可以做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后缀以及量词。
参考文献
[1]古敬恒.人体词与人的秘密[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0.
[2]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J].外国语, 2003 (4) .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邵志洪."结合法"构词模式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6]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335-339.
[7]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