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的近义词

2024-05-20

困局的近义词(共9篇)

困局的近义词 篇1

困境

用困局造句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局,甚至是人生绝境。

2、生活的美不等于生活的完美,生活的阴影、曲折和困局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应有的色彩,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在创造着生活的美。

3、敢于面对困局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

4、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局与磨难,微笑面对。

5、意志力是人的一条救生索,它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困局,引导我们走向胜利。

6、要知道,能在困局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7、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才能在困局寻找突破,才能找到进步自己、发展自己的更好途径。

8、战胜困难,走出困局,成功就会属于你。

9、流泪未必是懦弱的表现,逃避决不是勇士的抉择。面对困局你可以流泪,但请永远不要选择逃避。

10、有时候,只有疯子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局。拉罗什富科

11、困局中求得生存的人,才有发展的希望。

12、如果你陷入困局,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13、在困局中,是什么支撑着你走出险地?在病痛中,是什么指引着你恢复健康?在挫折中,是什么领导着你再振雄风?是希望,是希望,仍是希望!

14、面对困局,也不要悲观厌世。

15、确实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单身家庭或双亡的困局中生存下来,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仍是人本性中不可抹杀掉的。里根

16、成功就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在困难中创造自己的价值。有心人会在困局中找出路,而无心的人只会在众多的机会中找借口。

17、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局。

18、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要寻找快乐,以微笑面对人生。身处困局的时候,要想着前方胜利的曙光;面对失败,要想着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成功,不要太得意忘形;面对失望,学会忘记,学会回忆快乐时光。

19、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局,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20、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是要去探索其中的原因,懂得创新。简单地模仿只能使自己陷入困局。

困局的近义词 篇2

一、大题小做

如何使少儿节目既有内涵又让小观众们爱看, 是个不小的难题。节目要有内涵, 但不可喊大口号, 而是要把节目做活, 有血有肉, 有鲜活生动的内容, 宜大题小做、从小切入、以小见大。

本次评比中的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江苏广电总台优漫卡通出品的大型系列报道《红领巾喝彩江苏创造》, 集中展示了江苏“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是地道的大选题。节目切口甚小, 虽以“为江苏喝彩、共创美好明天”为主题, 却以小记者的体验和寻访为主线, 通过当事人、见证者的历史回顾, 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 大跨度、多视角地展示了原本怎么看也很难摆脱的“大而空”的选题。在创作过程中, 摄制组跳出主题报道的一般程式, 转换报道思路, 优化表现手法, 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报道视角贴近孩子。作为一个面向小观众的专题报道, 该片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头脑去感知, 让这些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在表述方式上, 尽量由孩子来介绍。比如《美好华西欢迎您》中, 让华西村小导游瞿佩瑶从“长高了”、“变大了”、“会飞了”、“变美了”四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比如《江苏处处是通途》中, 让生在“桥梁世家”的小朋友刘译文来介绍江苏长江大桥建设的历史。

[南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南京二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先后入画, 叠化下一组镜头]

【现场】[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五二中队《我的理想》主题队会]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学生刘译文:我的理想和长江上那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有关……

【解说】 (刘译文旁白) 这个正发言的人就是我, 我家是一个“桥梁世家”, 爷爷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爸爸参加了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建设。我长大了, 也想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可是我听爷爷说, 造南京长江大桥可不容易了, 当年为了研制大桥专用的桥梁钢, 可费了大功夫呢!

【影像资料】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争气钢”片段

【解说】 (刘译文旁白) 爷爷说, 当年建桥开始的时候, 是苏联给我们提供钢材的, 可是后来他们不给我们了, 那时大桥才刚刚开始建造, 这可怎么办呢?

【解说】之后, 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技术人员终于研制出一种锰低合金桥梁钢, 它比一般的国产钢材性能提高了30%, 达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标准。这就是当时大家说的“争气钢”, 而这座桥也被人们称为“争气桥”……

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扬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淘喜宝军事夏令营特别节目之不抛弃不放弃》, 也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好例子。节目记录的是孩子们在淘喜宝军事夏令营里所发生的事, 两个排的孩子争夺“红旗排”, 孩子们经历了拓展训练、搭帐篷、1000米长跑。期间, 孩子们有合作、有争吵、有分歧, 最终通过主人公演讲式的鼓励, 孩子们又重新团结起来, 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尽管孩子们没有获得“红旗排”, 但是他们懂得了不抛弃任何一个队友, 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的道理。节目中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采访, 使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跃然于屏幕之上。

【配音】还沉浸在兴奋中的我们, 开始了争夺“红旗排”的征程:在第一轮“不倒森林”的较量中, 我们必须相互配合, 尽量让手中的管子不倒。然而,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中, 我们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同期】班长:现在我来发口令, 我数到“一二三”的时候, 你们就抓, 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怎么又倒了啊?

一排同学:一, 二, 三, 不错啊, 再来一次,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抓!

【配音】在一排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 我们没有总结教训, 而是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 在大家看来, 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

【采访】同学1:失败在我们太紧张, 没有秩序, 数到二的时候就开始放手了。

班长:我觉得就是输在有些人只顾自己拿那些管子, 他们每次抓管子的时候, 就抓中间, 而我们就不好抓上面了。

朱鸿源:班长口令也喊得不好, 如果口令喊得好我们也能接上。

【配音】在总结完所谓失败的教训之后, 我们开始了第二轮“高山流水”的比拼: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送尽可能多的乒乓球, 才有可能扳回一局。这一次, 我们信心满满。

二、难题易做

少儿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 也是一个难题。此次评选的优秀少儿广播节目一等奖作品——吴江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七色花》为我们破了此题。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七色花》栏目将广播信号接入校园“江村娃”广播系统, 与各校广播站进行了技术无缝对接, 搭建了《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互动平台。2009年, 《七色花》栏目组把《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平台拓展、延伸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使全市5万多名“江村娃”实现了在教室里定时收听《七色花》节目的愿望, 做到了对目标人群的定点定时全覆盖, 保证了传播效果。

小薇姐姐:用你的心去感受, 用你的心去聆听,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奇小喇叭》校园新闻播报板块。

龚蓓昕:首先,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记者迮奕婷去瞧瞧市实验小学开展的“垃圾分类学问大”活动情况吧!

【连线】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实验小学“江村娃”通讯站的小记者迮奕婷……

《七色花》栏目在制作方式上让学校、学生唱主角。每档节目由各个学校轮流安排小主持人参与主持、录制;每个板块内容都由学生直接创作、表演或采制, 充分体现了贴近性、参与性和原创性。《七色花》以新颖的传播模式、丰富的节目形态、开阔的视野、鲜明的价值, 多元展现少年儿童自我展示、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空中平台”, 受到了少年儿童和老师、家长的喜爱。

三、深题浅做

深奥的知识, 如何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又如何进行尽量浅显的电视化呈现?这里提到的“浅”并不等于简单化, 而是指深入浅出。优秀少儿电视栏目一等奖作品——优漫卡通《聪明大发现》栏目, 每周4期, 每期10分钟, 分“奇思妙想”、“打破砂锅”和“快问快答”三个板块。“奇思妙想”板块采用微型情景剧的形式, 每期节目设定一个趣味科学话题, 通过展现一段生活场景, 引发观众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探索。“打破砂锅”板块则是以演播室现场做实验的形式, 揭示相关问题的科学原理, 让小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快问快答”通过回答小朋友的提问, 加强互动性, 扩大节目的容量。

该栏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情境化的演绎方法, 科学原理不是填鸭式地灌输, 而是借助新颖有趣的实验和主持人生动活泼的说明表达出来。栏目注意调动小观众的参与热情, 让孩子们一起做场外实验, 在生活情境的设置中, 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建构。

送评的这期节目以安全带的作用为话题, 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节目以观众来信提出的“开车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这一问题引入, 激发小朋友们的思考, 由安全带的作用引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惯性, 栏目组特地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鸡蛋实验。鸡蛋没有受到横向外力的作用, 没有跟着飞出去, 这是物体没有外力就会保持静止不变状态的实例。第二个是玩具汽车撞墙实验。小车受到墙的阻挡, 被迫停止, 但小车上的玩偶却向前摔了出去, 这说明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依然保持运动的状态。这两个实验比较全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体的惯性, 给观众很深的印象。最后的“快问快答”环节, 是一个与小观众进行更多互动的环节, 由主持人现场解答全国小朋友通过来信、来电向主持人提出的科学小问题, 有利于调动小观众的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谷歌”的困局 篇3

可是Google的中国化道路却没有那么顺畅。从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施密特来到中国,并且宣布了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起——据说,“谷歌”意即“丰收之歌”,它用“诗意的方式”寓意了“丰富多彩的搜索体验”,因为“用户搜索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Google中国便麻烦缠身,颇有流年不顺的味道。

先是国内网民对“谷歌”表达不满:“Google is Google,‘谷歌’是‘谷歌’”、“很难将‘谷歌’与‘丰收之歌’联系在一起,更难把‘谷歌’与搜索联系在一起”、“还不如直接叫‘狗狗’,好听又好记”……本来想走好中国本土化第一步的Google没有获得意料中的“开门彩”,与其起一个“不一定要像可口可乐、宝马那样琅琅上口,但一定要深入人心”的中文名字的初衷也大相径庭。

这还只算是Google中国的小插曲。实际上,回头看“谷歌”在中国发展的这几年,新闻不断,麻烦缠身。凡是有Google的地方就有新闻,网民也对此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他们看来,“谷歌”在中国水土不服,现在要讨论的是究竟要几年“谷歌”会退出中国市场?

从网民对Google初来中国时候巨大热情、讨论究竟何时收购百度的话题到现在感慨流年,“谷歌”在质疑声中经历着2007年。

被“抢注”事件

树大招风,Google也不例外。实际上,Google中国化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本土那些精明的互联网投机者,他们在Google进入中国之初(即便是现在)就已经虎视眈眈,瞄准了这块“肥肉”。先是抢注Google的域名。

名单有一大串:google.com.cn、google.cn、googletalk.cn、googletalk.com.cn、googleoffice.com.cn、googlemovies.com.cn、googlemail.cn、gmail.cn,就连Google在中国的博客“Google黑板报”也没有幸免,googlechinablog.com.cn也被人捷足先登。

其实Google有前车之鉴,Msn、yahoo都有被抢注的经历,只不过他们对“.cn”的域名并不那么看重,反倒是采用China.msn.com和cn.yahoo.com的形式来推广国内业务。Google的思路却是不同,尤其对被抢注的前两个域名更是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于是,最终Google花了1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被抢注的域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买下google.com.cn,又发现gmail.cn被人抢注了。让人更诧异的是,gmail.cn也是做邮箱服务。要不要继续买?那什么时候又是尽头呢?

最让人吃惊的事情还不只是Google域名被注册,另一件事情便是北京谷歌科技有限公司起诉google公司侵犯名称权,要求后者更改名称。事情的起因其实也简单:北京谷歌科技公司称,2006年4月19日,经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批准,北京谷歌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但从2007年2月起,它每天就接到无数寻找被告谷歌信息技术(中国)公司的电话,严重扰乱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他们认为,北京谷歌科技公司是依法成立,享有企业名称权,谷歌信息技术(中国)公司成立时间较晚,要求法院判决对方停止侵权,更改企业名称,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看上去更像是一场闹剧。最后结果尚不可知,不过有一点疑问不得不提:既然Google中国已经用“谷歌”这个中文名,为什么在工商对这个名字进行保护呢?看来,在这些被抢注事件背后,折射出Google对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上稍显生疏的问题。

ICP牌照风波

google.cn一上线便引来无数的猜测和讨论。事情的起因来自ICP拍照。国家《互联网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办理ICP证,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可是许多“眼尖”的网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Google.cn与赶集网(www.ganji.com)使用了同一ICP许可证:京ICP证050124号。坊间也在此时传出了Google收购赶集网的说法。一时间,到底是“赶集运营着Google”,还是“Google在赶集”,很多网友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讨论。

2006年7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境内电信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国投资者变相租借、转让、倒卖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根据规定若申请ICP证需要280个工作日,这对急待拓展中国市场的Google来说显然时间太久。对于这一状况,有网友表示,“赶集网跟google是合作关系,应该是google.cn等不及政府下发的那么多文件所以借赶集的手续上线。”

不过在Google之前,ICP牌照共用也非没有先例。比如,雅虎使用3721的ICP牌照,eBay使用易趣的ICP牌照,亚马逊使用卓越网的ICP牌照,MSN也通过合资的方式成立了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互联网增值服务许可证。这种做法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外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经营模式的行业惯例,但是上述外资IT企业与中国的牌照提供企业都有股权或者资本上的合作关系,于是也有人猜测:“谷歌”是否有意收购“赶集网”?

猜测归猜测,“谷歌”最后出来澄清:“互联网牌照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谷歌’已经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情似乎可以盖棺论定,可是在ICP牌照问题的背后,一直凸显的是“谷歌”的本地化困局,虽然在全球市场,谷歌的优势一直领先,但在中国市场,谷歌的市场份额一直落后于中国本土搜索公司百度:艾瑞咨询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06年12月,百度的份额为69%,谷歌甚至下降到15%。

身陷“抄袭门”

4月,“谷歌”正式推出拼音输入法。在新的软件推出几个小时后,“谷歌”便遭到网友和业内人士涉嫌抄袭和盗用的质疑。有网友指出,该输入法盗用了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比如词库中出现的搜狐员工绰号,两者均一样。

据搜狐公司称,搜狗拼音输入法是世界首款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的拼音输入法,于2006年6月5日发布,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更未授权Google获得并使用此词库。

面对网友质疑,Google方面始终保持沉默。4月6日,Google输入法悄然升级,新版本的谷歌输入法将搜狗输入法一些明显的词库移除。

4月9日,“谷歌”发表声明:“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Google(谷歌)的数据源,我们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

谷歌输入法的产品工程师还透露,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是改进输入法的功能:“我们认为输入法的突破在于独特的功能”。他说,整理词库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输入法的核心,“我们花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词库的工程”。

接着,一场口水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小小免费的输入法,让搜狐和谷歌这两家大公司大动干戈,背后却有着巨大的商业目的。相对固定并且庞大的用户群对搜索引擎品牌推广作用不容小视。如何抢夺用户的桌面是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搜索引擎面对的一个问题。Google和搜狐这对竞争对手在输入法上因为词库问题狭路相逢也就不足为怪了。

销售库存的困局与出路 篇4

大干快上、轰轰烈烈的销售旺季一结束,大部分企业都是忙着大张旗鼓地论功行赏、或开会总结,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喧嚣过后,一个噩梦总是萦绕在许多营销经理和经销商的心头挥之不去:又有大量产品未实现销售,积压在各自的仓库中形成不良库存,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影响下一销售年度销售;重者,导致渠道动摇瓦解和破坏市场基础,怎么办!

在需求变化无常、节奏不断加快和持续价格战的市场竞争中,库存管理无疑是始终悬于任何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库存积压意味着资金占用、存储调拨费用、跌价损失以及用来降价促销库存的费用等增加;库存不足则可能存在断货的风险,这意味着销售机会的丧失,甚至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逐渐削弱。

现代库存管理不单是每个产销环节的库存优化与管理问题,而是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最优化,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体而言,企业产品供应链中的库存存在着正常库存和不良库存。所谓正常库存,是指满足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顺利转移这一过程中,不出现任何一个环节库存积压的各个环节最低库存总和,产品转移的中间环节愈多,则整个企业价值链中的库存愈大。换句话说,正常库存是各个环节不发生断货情况所需要的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库存周转越快,所需要的安全库存水平越低,这是零库存管理的思想。超过了安全库存水平要求的库存,即形成了不良库存,通常人们也用库存过量、产品积压来描述这种状况。许多企业在实践着各种各样的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安全库存、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ERP等等,以改善各环节库存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有意思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无论是正常库存还是不良库存,都是罗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存货科目中,作为流动资产进行管理。但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竞争条件下,库存不一定都是资产,尤其不良库存其实是一种负债:

1、是对股东(或所有者)投资回报的负债,在上市公司等于减少了股价赢余比率,而且最终将影响到股票价格的下跌。

2、不良库存的持有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或有负债。就最低层次而言,仓储不良库存需要支付场租成本。就最高层次而言,消化处理这些不良库存,则可能出现处理收益远远小于处理它们所花费的费用。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宁愿库存烂在仓库里,也不肯折价变现,一方面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另一方面变现费用远远高于变现收益。

3、不良库存是对企业利益关系者的一种负债。大量不良库存的存在将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破产,造成员工的收入下降或者失业,企业所在社区的经济不景气或者恶化,债权人应收帐款的贬值或者死帐。

有了“整个供应链库存最优化”和“将不良库存视为企业的一种负债”的观点和认识,有利于我们各级营销经理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不良库存对于整个营销价值链以及各个环节(包括经销商和终端)的危害,概括起来,这些危害具体表现在:

1、导致渠道资金沉淀,降低销售效率:渠道各环节的不良库存导致厂家、各级经销商和甚至终端的资金沉淀,好比快速奔跑、急需供氧的运动员血液却在凝固一样危险。例如,我国手机行业在经历了的极度繁荣之后,库存超过4000万部,粗略算来,现在市面上每一品牌要承担约10亿元的资金沉淀,除了厂家的资金,经销商们肯定也压不少,是这无疑是造成该行业成为高危投资领域的罪魁祸首。

2、跌价损失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渠道销售利润:当今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今天的畅销产品转眼就不再被消费者喜爱,库存产品的实际价值随时间的移动而逐渐缩水,最终可能不得不折价销售,或者不名一文,在手机、服装等时尚类行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3、动摇渠道合作信心,扰乱市场秩序:对渠道内的各级经销商,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小的经销商而言,对产品积压更敏感,一旦有产品积压,他们容易对厂家丧失信心。如果经销商产生库存,而厂家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消化库存,其忠诚度就会急速降低,于是经销商甩货、窜货等现象就会产生了,进而会对厂家的品牌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出现在汽车行业的一幕,汽车生产企业把大量库存转移到经销商处,当渠道的“蓄水池”无法再继续接受新库存后,经销商面对银根紧缩和还贷的压力,拿到压库车后,为尽快脱手,千方百计搞促销、降价优惠就在所难免了,不仅冲击了汽车生产厂家的市场价格体系,加重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行为,还对生产厂家的品牌产生了不利影响,

4、占用营销资源,堵塞渠道,降低了新产品推广速度:新产品成功推广需要相关营销资源的保障,可是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在大量库存面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先将资源投向消化库存上面,另外新品上市往往导致原有产品的降价,如渠道库存较大,必然影响各级经销商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

鉴于库存的危害或者潜在杀伤力巨大,分析库存形成原因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幸福家庭的归因总是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原因”,不良的销售库存也是这样,不同的厂家和商家有着不同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难以预测,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预测,加上季节性销售波动,导致许多厂家淡季大量生产,许多商家淡季提前备货,一旦市场有变,极易造成不良的销售库存,如空调等家电行业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句行话说:“卖空调像种地,看天吃饭!”。

其次是受行业竞争规则影响,供应链组织方式不当,导致不良销售库存出现。例如国内手机产业。不少国产手机机型,都是直接从日、韩等手机制造商购买而来,设计方案往往都会指定专门的元器件供货方,因此导致国产手机从开始就受制于人,一旦面临元器件吃紧局面,国产手机产业链条就会出现断裂,厂家只好大规模采购大规模生产,先把产品生产出来放在库里;而国产手机买到的设计方案,大多都是日、韩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发出替代机型,即将淘汰的方案,因此,国外手机制造商可以不断借新品上市拉动旧品促销,而国产手机却只能单纯地依靠降价清仓。随着国外手机新品推进速度的加快,国产手机就更容易陷入被动清库存的境地。

还有就是销售库存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对分销链各环节的“进、销、存”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其中某个或多个环节管理失效都会形成不良库存。正如著名的啤酒批发实验,对库存的形成做了形象的描述。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时期,从零售商到批发商到生产厂,每个环节都担心断货而增加库存,但从生产到产品运输到零售终端,需要一段时间,一旦市场需要发生缩减,等到信息传递回生产企业,产品已形成了大量积压。

以上是不良销售库存产生的客观原因,或是宏观层次的原因,但现实中销售不良库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1、我们厂家营销策略与销售管理的失当;2、商家经营理念落后,销售方式简单;3、厂商利益难以协调,相互博弈,合作协同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厂家方面的主要问题

1、市场研究不到位,预测不准甚至没有预测,导致产品定位偏离消费者实际需求。在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市场人员分析市场趋势,往往只凭老板感觉决定生产哪些产品,市场适销不对路,容易形成库存。

2、产销环节衔接配合不力,难以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响应市场,产销脱节,导致产品一生产出来就成了不良库存,进入营销系统后,变成了更为严重的营销链各环节不良库存。

3、销售目标下达不合理,分解更是盲目。企业负责人只凭某些脱离现实的所谓战略规划的要求,或干脆凭自己的想象来制定年度销售目标和计划,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计划来组织生产、制定营销预算,必然导致经营亏损和产品积压。

4、厂商合作关系不畅,渠道激励不当,只顾盲目地向渠道灌水压货,而没有及时的跟进,进行有效的助销服务。很多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采取各种方法让下游经销商进货,但没有人员支持、宣传支持、服务支持的压货只会导致产品库存从企业仓库搬到中间商仓库,或从批发商仓库搬到零售商仓库,只有真正形成了消费才会消化库存。就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家电行业中,部分产品(如空调、风扇等)的销售基本上还是这种操作模式,“玩空调就是玩资金”成为一句行话。

5、厂家对消费需求、市场环境和竞争规则的变化响应不力、策略不当,导致出货受阻。比如顾客消费偏好的迅速变化,导致反应不及时的服装企业转眼被库存压垮;类似“三株”和“巨能钙”等保健品行业的曝光事件,由于企业应对失误,导致产品销售受阻;以大卖场和连锁业态为代表的新兴渠道地进入,引起区域市场流通格局变化,受冲击的传统渠道销售骤减,厂家未能及时调整,产生不良渠道库存等。

打破功利职业规划的困局 篇5

现象一:职业规划的同质化

个人简历昭示了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看过很多简历,也谈过N多高层人士,总结职业规划正统的道路是学而优则仕或者是绩而优则仕,一种是进名校、入名企、道路正、不折腾;一种是补短板、借时机、建功业、有小成,进入成功人士阶层。一般猎头在找人的时候,也往往会找正统职业发展的人士,就像去树林比着板凳腿去找树杈。

现象二:职位供需的矛盾

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发展规模是有限的,所提供的职位也是有限的,个人职业规划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对员工的影响是负面的。职业规划的知识告诉我们,职业通道是多样的,一般来说,除了向管理岗位发展,还有技术岗位方向,多通道设计会分流职业发展的方向。但也会存在天花板限制,也就是说当企业有序的职业岗位提供遇到员工无序的个人发展的问题,或者个人在职业发展阶段性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候,就会有人跳槽或内耗,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个人也是会遇到挫折与困惑。

现象三:职业规划目的功利化

一般来说,职业规划的中短期目标为能力提升、职位提升、薪资提升,职业规划要结合自身,包括个人素质、能力、性格、态度、资源、爱好兴趣等;也要结合外部需求,人才市场需求、组织需求,通过职业机会和自身修养,达到职业目标。

以此来看,职业规划是为了尽快的达到职业目标,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升官发财,而且可以浓缩为升官,因为高职位与高薪大都成正比的。但以上注重的大都是物质层面,有点点像GDP的发展一样。

职业规划是员工与企业的期望目标形成交集,达成双赢的过程,相对于个人的成功,职业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过程,衡量成功标准价值观的单一性,更会放大职业道路进程中的急功近利,

根据以上现象可以提出问题:

一、非典型员工的职业规划如何设计? 比如非名校毕业,或没有取得高学历的员工就没有前途了吗?

二、职位供需的矛盾如何解决?

三、职业目标的达成仅仅是靠员工与企业利益得失衡量的吗?如何解决功利化职业规划的副作用?

为此,睿明猎头顾问们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得出几点看法。

一、多渠道满足需求层次

不同人员的需求层次各异,而且是变化发展的,这与个人的认识、环境、背景、经历等各方面有关系,如果可以不断满足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激励他们与工作相结合,职业规划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所以激励方式太过功利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会使员工时时计较、考量。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丰富和员工需求层次的提高,单纯物质激励是不足以满足人的所有需求层次的,而使人得到尊重、个人实现也不一定需要高额的成本。在员工的职业年龄期间,一方面是职业发展、薪资提高的过程,同时是需要认可、寻求尊重的过程,甚至还包括满足兴趣爱好、探索实现自我的过程。

禅宗六祖慧能不识字,非出身显赫,但深得法理,讲求顿悟,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职业发展也像修行,只要心存善念,哪怕添一砖一瓦,也会受人尊重。睿明顾问认为要以人为本,各得其所,只要尽职尽责,有利于组织发展、符合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个人积极性,都可以作为职业规划的激励点。而如果把过程当成目标,把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职位当成弄权或者谋利的资本,陷入事理之障,离大道渐远。

二、多方位设计职业目标

浅析职高英语教学的困局及对策 篇6

【摘 要】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走入困局。本文通过分析职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提出实行情感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材、创新英语成绩评价机制等教学策略,使学生树立信心,端正态度,争取在英语学习上获得突破,为职场生涯作准备。

【关键字】职高英语

情感教学 创新 评价机制

笔者2002年9月由普教系统调入县内一所全日制职业高中教英语,摸爬滚打整整八年之久了,深切地体会到职高文化课教学的尴尬,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困局。我一直从事机电、电子、数控、畜牧专业的英语教学,这些专业以男生为主,95%以上的是独子,如果是两姊妹,他上面肯定是个姐姐,八○后、九○后的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第一志愿是要读普高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因为会考没有上线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职高学习,这些学生半数以上有留守经历,父母在外打工,祖父母照看生活。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从不做作业,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如果哪门课他认为不重要或难学就逃课,或者人在心不在,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英语课是首当其冲。面对这种状况,有时真有点一筹莫展的感觉。但是转过头一想,他们是学生,如果都跟你想像的那么好,也就用不着你这个老师了,为了破解这种困局,我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那些对英语有兴趣,有意提高英语水平的人均可报名参加,不限名额,多多益善。2004年10月我所在的机电生物科总共有70人报名,到了2006年9月还多了4人。本科

室6名英语老师每周三、五轮流给兴趣班的学生上课,教材是我们自编的,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这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单词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兴趣小组成员主演的英语话剧《七个小矮人》在学校2005年二十年校庆文艺会演中获得了金奖。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这几十个同学在听力、会话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到本班他们成为了英语学习的标兵,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第二 实施情感教育,调动学习积极性,重建学习英语的信心。职高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口头表达能力,一上英语课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有学生曾对我说:老师,你别上课了,你一开口我就反感。有的说:你就讲几个故事吧,不然我就要睡觉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失败和挫折,对英语缺乏积极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效果,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有肋于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情感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潜能就得不到实现和发展,因此尊重和理解学生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其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力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那些成绩特差的学生,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按照他们的实际状况确定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信任的情感信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不愿用英语发言时,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提示,让他们开口说话,当学生没有完全答对问题时,对正确部分进行肯定并

帮助他们完成其余问题,哪怕是微小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肯定,并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原来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使他们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老师的爱一旦被理解和接受,学生就会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乐意接受教诲,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学生端坐在教室,手捧一本教材,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45分钟读读讲讲练练,这种方式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是种近乎折磨的训练,一分钟比一分钟难过,老师也在一起活受罪。职高学生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应该在教学实际中采用新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语言学习枯燥无味的印象,老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室,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实物、幻灯片、录音机等多种教具带进课堂,使他们眼、耳、手、口各种器官高度配合起来,加深第一印象。同时老师运用丰富的表情、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自然得体的动作姿态传授知识,师生之间零距离,无拘无束,学生在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羞涩难堪心理后,变得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课堂上那种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活动,听录音、看图句型操练、表演英语对话、做英语游戏、用英语抢答,使得英语课堂充满趣味性,一扫过去沉闷、单调、枯燥的特点。现在进入网络时代,英语老师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尝试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介,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每个班第一节课,我总是告

诉学生两个英语学习网站:在线英语听力室(tingroom.Com)、外语学习中心(zt.ku6.com),两个站点上面有许多适合职高学生的教学内容,他们喜欢上网,每天可以利用10到20分钟时间,按照个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进度也完全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这种方式打破课内课外界限,拓展学生视野,寓教于乐,很多学生都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四 合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跨越。我校英语教材采用湖南省教科院教育与成人研究所编的这一套书,这四本书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中职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基本表达法的要求,每一个单元communicative tasks提供两个语言情境,学生根据材料自由组合使用基本表达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交际中的创造性,练习部分还有巩固训练,督促学生同步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应努力实现这一要求。同时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特差,英语26个字母的读写都不会,我要求他们带来初中英语教材,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把初中知识再复习一遍,使他们不至掉队,实现初、高中的沟联。职高英语教材程度不高,但是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不能象初、高中那样每节课要完成多少内容,如果有赶进度赶课时的想法,那就是错误的,宁少勿多,宁慢勿快,步步为营,稳打稳扎,这是我8年职高英语教学的体会。第五 循序渐进,逐渐转向用英语教英语。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尽量使用简单的、能为学生理解接受的英语,伴以图片、实物、体态语等直观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只要求以最简单的词、最简单的句

子,进行师生互动。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我把课堂用语打印成资料发给每个学生,如hands up,open your books,follow me please,listen and repeat,让他们课后背一背,读一读。通过持久的练习,学生的听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师生之间打招呼、问候、致谢、道歉都能够用英语,再后来就能用英语导入新课,解释新词,讲解课文,语法部分我还是尽量用中文,总的来说,多多少少营造了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第六 创新英语评价机制。初中阶段学生英语成绩由一张试卷决定,与标准答案一致就记分,这种方式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职高阶段还沿用这一方式,即使再容易的题目也会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及格。于是我和本组的几个英语老师商量决定不以考试成绩为最后成绩,采取综合评分方式,只要态度端正,能按时完成作业就记入平时成绩,那些上课能用英语发言的同学一定给予高分,笔试成绩只占一部分比例,保证95%以上的同学能过关,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最后,我还有一个设想,对那些确实不想学英语、对本科目没有一点兴趣的同学,可将英语设为选修课,因为有极少部分学生语言天赋比常人差,对他们来说,不开英语课是一种解脱,他们可以腾出时间,专攻专业课,减少了苦恼,增强专业学习信心,我认为这种方法有可行性。由普教系统转入职教系列的英语老师要完成一个转变,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他们的弱点,运用灵活的

教学手段评价手段,加强多方面的训练,就能有较破解职高英语教学的困局。

【参考文献】

中国芯片的无“芯”困局 篇7

在信息技术占据时代主流的当下, 芯片产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重点战略产业, 中国市场也因其庞大的市场需求而成为外国厂商竞相争夺的对象。一边遭外国产商垄断, 挣脱无力;一边是自身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不足、人才匮乏、融资瓶颈等问题, 我国芯片产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造成我国芯片依赖进口原因何在?又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中解除中国芯片的无“芯”困局?本期我们将对此一一阐述。

现状:中国芯片产业依赖进口

源起于去年11月的高通垄断案如今又有新进展。9月12日, 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透露, 高通垄断案调查已经结束, 将马上进入处罚阶段。

据许昆林介绍, 国内厂商对高通的指控集中于高通“以整机作为计算许可费的基础”、“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要求被许可人进行免费反许可”、“对过期专利继续收费”、“将专利许可与销售芯片进行捆绑”、“拒绝对芯片生产企业进行专利许可”以及“专利许可和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7个部分。

作为全球主要芯片提供商, 高通的中国市场份额相当庞大, 国内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采用的都是高通芯片。高通在我国手机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 正是外国厂商之于我国芯片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经济蓝皮书》, 指出国内工业经济虽然产能过剩, 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依赖进口, 譬如芯片。据工信部下属科研机构统计, 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规模达9 166.3亿元。然而在这超过九千亿的市场规模中, 90%的芯片来自进口, 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仅占10%。再看另一组数据, 2012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是1 920亿美元, 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 200亿美元。

如果说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 那么芯片则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心脏, 在信息技术占据时代主流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衡量标准的情况下, 芯片作为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心脏”, 在整个信息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依据上述两组数据分析可知, 我国的芯片市场规模庞大, 却几乎落入外国厂商之手, 说是“垄断”毫不为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也指出了这一问题, 我国目前仍是一个技术和知识产权净进口国, 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因此, 尽管占全球77%份额约11.8亿部手机由中国制造, 但其中只有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我国的计算机和彩电每年产量居世界之首, 然而嵌于其中的高端芯片专利费同样让中国厂商沦为外国厂商的打工者。

我国芯片市场受外国公司垄断, 无“芯”困局造成了自身沦为他人赚取高额利润的廉价劳工, 而技术研发的薄弱和自主创新的无力更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甚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威胁国家安全。这样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国产芯片市场为何无“芯”?

分析:中国芯片产业落后的缘由

芯片即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在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起着关键作用, 成为现如今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更是投入了大量创新资源, 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芯片产业长期受制于人,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形成强大阻力,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产业整体状况所决定

芯片产业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产业门槛高, 投入巨大, 但是回报慢。为了追求最大的投入和回报比率, 中国芯片企业更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 一般会选择购买国外的知识产权, 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高通垄断案便是典型案例。而对制造企业来说, 由于国内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期, 缺乏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 采用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方案往往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无法形成合力。

即使是从用户角度看, 他们选择某款电子产品时, 所熟悉的参数一般都来自国外品牌。购买一款中高端电子产品, 如果在参数上出现了国内品牌, 消费者接受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芯片企业、制造企业还是用户会优先选择国外技术和产品, 说到底是中国芯片的研发技术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而如今芯片的研发已经不仅仅是硬件设计, 还需要软硬件同时设计, 因此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垂直整合水平也成为了影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技术劣势明显

我国设计业水平基本与国外同步, 但很多关键芯片几乎全部进口, 工艺技术进步严重滞后。

关于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水平,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缪向水教授评价道, 目前在整个芯片产业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封装检测以及软件开发等多个环节中, 我国内地都落后于世界最好水平一至二代。

据缪向水介绍, 以半导体制造领域为例, 英特尔22纳米晶圆早在2012年就已投产, 并宣称将于今年推出14纳米制程工艺的新处理器;我国台湾的台积电已提供20纳米制程服务。而在我国内地, 中芯国际在2013年底, 刚成为唯一一家提供28纳米工艺技术的芯片制造企业。

此外, 缪向水还指出, 政府大力扶持的自主创新的芯片产品问题很多。比如汉卡, 作为早期计算机中避免在处理汉字时占用过多内存而设计出来的扩展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现已退出舞台。而龙芯, 虽然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但它和目前主流的英特尔及AMD的CPU相比, 由于存在兼容性不佳的问题, 还不能在主流PC市场上参与竞争。

那么, 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自主研发到底难在哪儿?

芯片从无到有需要经过研发设计、制造封装等不同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很多道工序和流程, 涉及很多核心技术和尖端的工艺水平。因此, 芯片研发的难点在于实现功能应用的同时, 保证较高的性能, 如低功耗、高速度、高密度、高可靠性等。而除了芯片设计能力以外, 制程工艺水平的提升以及关键材料和设备研发的进步等同样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一款完全独立自主的芯片开发和应用, 先后涉及芯片产业多个环节, 作为芯片产业链的最上游, 研发设计是芯片产业的“芯”, 具有最高的技术含量。我国由于起步晚等多方面的原因, 目前与世界顶尖芯片设计的差距明显。此外, 在芯片面积控制、功耗控制、处理速度等指标上, 中国芯片企业与高通等国外巨头也存在较大差距。而如果要研发完全自主创新的芯片, 势必要避开国外公司所拥有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 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创新的芯片设计等一系列环节, 这对起步晚、投资少、研发力量薄弱的中国芯片产业而言, 难度极大。

总体而言, 中国芯片产业起步晚, 在芯片产业方面的投资相对于三星、英特尔等巨头每年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来说, 资金依然匮乏。在研发基础上, 我国在芯片设计、制程工艺、封装等技术环节上的投入和积累仍较为薄弱。同时, 中国芯片产业还遭遇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瓶颈。以上种种导致中国芯片产业未有大发展, 整个内地市场总体落后于人, 被国外巨头厂商所垄断。

思考:路在何方?

芯片产业是对信息安全、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而在国内芯片市场上中国企业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面对国内芯片市场如此大的一个蛋糕, 中国芯片企业该如何打破无“芯”困局?产业路在何方?

缪向水对此认为, 我国虽在芯片整体产业方面技术相对落后, 但由于芯片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 建议我国芯片企业在某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使得部分芯片产品达到国际领先, 以提升整个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同时, 也有专家认为, 我国的芯片进口额度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 并且进口数额短期内仍呈现增大趋势, 可见我国芯片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因此, 他们认为当前中国芯片产业的首要问题是尽快提高产能, 然后再进一步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先做大再做强, 逐步完善产业链。

综合起来看, 一方面, 我国对芯片的需求逐年上升, 全球有超过一半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 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厂商。因此, 中国芯片产业要扭转无“芯”格局, 既要提高产能, 又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两头都要抓。

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久投入,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在短期内达到国际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 正如缪向水所言, 我们可以瞄准某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实现“弯道超越”, 逐渐缓解过度依赖国外知识产权的情况。与此同时, 政府需出台相关的扶持性政策支持国内芯片产业, 尽快将芯片产能提上去。

需注意的是, 过去国内对先重点研发某种核心技术上的理解有失偏颇, 常常为了追求进口替代而急于求成, 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须明白, 芯片产业的整体提升仅靠一两项核心技术或一两个产品突破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就像“两弹一星”时代我们的先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一样, 才是中国芯片产业振兴的时刻。

第一, 制定强有力的产业政策, 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

研究数据表明, 芯片产业一美元的产值, 可以带动信息产业10美元的产值和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扶植芯片产业, 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特殊的税收政策, 将芯片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产业来抓,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 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芯片产业取得飞速发展。

第二, 针对性加强产业各环节企业投入, 重点打造产业整合者。

芯片产业是由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环节企业构成的, 不同环节企业面临的难题各不相同, 因此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此外, 目前中国芯片产业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 但如何将这些企业整合起来, 凝成一股合力仍是最大问题, 缺乏产业整合者成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从世界范围看, 产业整合者往往是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如何扶持这类龙头企业, 解决这些企业的短视问题, 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第三,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培养高端人才。

我国的芯片产业起步比国外慢, 产业规模虽在迅速扩大, 但依然赶不上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与世界各大芯片巨头相比, 我国芯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因此加强芯片产业的技术研发成为振兴整个产业的关键, 而这须以深厚的研发资金持续注入为支撑, 还需政府和强大的产业基金大力扶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各阶段的基金接力投入, 给芯片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短期生存的风险。例如美国硅谷, 它能发展至今, 产业基金的支持功不可没。

同时, 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培养业内高端人才, 落实相关政策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营销的困局 篇8

事实上,中国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除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外,市场营销在中国的普及和发扬光大亦功不可没。

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的困局是营销的困局。微观上,企业营销陷入困局,中观上,行业营销陷入困局,宏观上,国家营销面临困局。

《销售与市场》杂志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着对中国营销理性的分析和具有忧患意识的前瞻思考。

2005年,在对同质化竞争的讨伐和担忧的气氛中,本刊推出“走出竞争僵局”的封面专题。很可惜,“竞争僵局”这个营销现象及其成因,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任何行业,在竞争和需求变化的压力下,都处于不断的创新和演进之中。在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在学习和模仿的推动下,产品、技术、营销,甚至市场操作都会逐步走向同质。如果没有一个竞争者能够取得压倒其他对手,具备明显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竞争就会陷入僵局。

在竞争僵局下,几乎所有企业都不会从竞争中获得好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只是幸存者,而不是赢家。

在此期间,一些声音甚至开始质疑中国制造。

事实证明,质疑中国制造是不得人心的。因为中国制造尽管问题多多,但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历了2005年的彷徨和砥砺之后,2007年,中国经济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因金融危机陷入衰退的大环境下,也难以独善其身。

除了外部影响外,内部的深层原因也不容忽视:中国营销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先天性缺陷。

首先,“后发优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学习和模仿空间。中国营销在一个加速和压缩式的进程中,迅速完成了学习和模仿。

但这也导致许多问题:一方面,企业规模增长,能力却没有同步增强。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和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和价值,使得学习和模仿“红利”在创新能力培育出来之前迅速消耗。这一现象在家电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中国企业的竞争导向、“贴身紧逼”式的竞争固然成就了一批企业,但同质化竞争亦导致中国企业一红就死,批量衰退,原因就是有崛起的“撒手锏”却没有立足的“护身符”。

结果是中国企业用一个大的行业周期,涵盖了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若干个行业周期。当这个行业周期进入成熟期后,学习和模仿已经不足以推动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培育出来,企业竞争由同质进入僵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行业周期决定着经济周期。当越来越多的行业步入竞争僵局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困难也就如期而至了。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经济达到增长高峰进入停滞,甚至衰退状态。

当然,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当一些行业进入竞争僵局时,另外一些行业仍然生机勃勃。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国民经济支柱行业进入竞争僵局时,整体上的停滞或者衰退,就不可避免。

而营销的困局,表现市场机会的稀少;而这又源于创新能力的不足。表面上看,中国企业最稀缺的是资金,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创新能力不足。

以前,我们说中国在“爬坡”,世界在“过坎”,现在,中国不仅需要继续爬坡,而且需要过坎。这个坎,就是企业创新能力问题以及与之匹配的综合实力问题。

学习与模仿只能缩短差距而无法实现超越。这既是中国营销的困局,也是中国经济的困局。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无论是企业界、理论界或者是政府,都是说得多,研究得少,采取的实质性行动更少。

编辑:赵晓萌myhouse02@163.com

困局的近义词 篇9

王英 王霞

【摘要】文 章试图探讨中国乡村转型时期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遭遇下所承受的困境;中国乡村特有的内心自我约束同外界礼仪规范结合的特有品格,在应对西方理性主 义框架主导下的“法治”中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和困境;法律、伦理和习俗这些复杂因素之间互动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并试图分析其中深刻的文化和价值冲突带来的 危机,以期能正视这一困境,并在理论和现实实践过程中,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礼治法治乡土中国转型

二十世纪以来,传统中国社会逐渐卷入世界体系,成为新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在介入世界体系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他者的一整套行为规则,这些新的行为规 则也将深刻的影响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未来的走向。伴随着西欧式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形态开始取代传统的帝国政治,姑且不论这样的政治转型是否取 得了实质性成功,但的确深刻影响了中国整个社会。中国的传统乡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迫置身于新型的政治和法律的包围之中,西方理性主义话语主导下的 政治法律结构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渗入中国乡村内部机体,并和固有的一系列的结构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这样巨大社会变迁中,中国的乡村社会到底发生了什 么?农民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乡村固有秩序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和法治秩序相互碰撞,会产生怎样的景象?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无法给出完满的回答,也不是这样 一篇小文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是本文希望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文本出发,参照其他的经验和文本解释,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望提示问题,并 引发进一步的深入地思考。

一、礼治、秩序与道义

在讨论转型话题之前,有一个基本的问题不可忽略,那就是:传统中国乡村的基本秩序是什么?这种秩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已经熟悉了改造、革 命和拯救叙事,其实乡村可能并不像描绘的那样,是一个黑暗和压迫的旧世界,而是有自己一套生存逻辑。这套生存逻辑和他们的生命感受融为一体,塑造了乡土社 会自身的品格,也表达着乡土社会自己的公正和道义。我们所要做的,可能首先是抛弃自己头脑中被“革命历史叙事”所建构起来的关于中国乡村的落后和黑暗的想 象,努力展现和还原出一个更接近于生活原生状态的民间社会,努力接近乡土中老百姓思考和感受的方式,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比较真切的乡土中 国的意义图景,才能真切的嵌入到乡土生活内部,感受和探讨起生存的基本模式。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个礼治的社会,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①国家权力 所维持的法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 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如 同斯科特所言,乡村社会有自身的公正和道义的秩序,社会权利和被渲染的乡村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保护的网络。②乡里读书人是上层典籍文化的道德 和朴素乡里道德混合的象征,他们维护者规范的同时,维护者自身的合法性。③乡村社会也有一套维持自身的生存机制,这种机制保护着乡村免受外在力量的侵扰和 损害。④对于这样一个相对而言十分封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而言,权力基本上是被关在门外面的,名义上专制独裁的权力,在人们实际生活中,是十分微弱和松 弛的。⑤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地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并不诉诸于个人专

断的权力,或者呆板僵化的法规条文,秩序的维护者是漫长的历史传 统,以及在此传统中为人们所认同的风俗、人情、习惯、礼仪等等。

所以,在乡土社会的秩序中生存,要知礼,懂人情,懂规矩,礼治秩序统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行为者对这些规则从小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 教育把外在的规则转化成了内在的习惯”。⑥内心的自我约束同外界礼仪规范结合起来,构成乡村生存特有的品格,也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最大特色。这些内在的 “习惯”和外在的“礼仪”构建了乡土社会自身的经纬脉络,也塑造了其生存的最基本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经纬编织的格局中,中国的乡土社会得以存在、延续和发 展。

也许,讨论中国农村问题,首要一点在于理解乡土社会的品格和特点,努力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理解他们自己的感受。诚然,乡土中国的许多特点在现代化过 程中经受了剧烈的冲击,但却并没有完全消失或被改造,理解乡土中国自身的生存逻辑和话语体系,依然是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从礼治到法治:转型中的阵痛

现代化的潮流席卷了整个世界,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也被迫裹挟进入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中。传统乡村也因此卷入到现代化中,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乡土中国也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现代国家中的上层政治势力开始直接介入乡村内部事务,乡土社会一向封闭和自我保护的系统,经受了剧烈冲击。国家权力以前 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到了乡村内部肌理之中,特别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逐渐深入乡土社会内部,农民开始被迫以现代化国家的公民身份,直接面对 政治和政府,这不但深刻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运作模式,也改变了乡村内部的社会结构和农民个体的身份类型。国家政权和个体农户进行直接交易,行政的触角伸 到家家户户的门前,国家开始通过榨取农民获得现代化必要的资源。传统道德系统,由于教育和学校制度改革,也处于失范和混乱之中,乡土固有的精英开始分化和 蜕变,礼治社会渐渐失去其内在核心。⑦礼治社会原来所依靠的社会制度和精英结构都开始分崩离析。由于行政力量的扩张传统文化权威的弱化和丧失,乡土中国的 礼治体系也开始渐渐走向瓦解和崩溃。礼治分崩离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这是乡村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也伴随着无法忽略的阵痛。很多的问题都逐渐出现在 这样的转型过程当中,旧式的方法已经无法提供解决的途径,新的规范却也未能给出良好而公正的解决之道。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是配合现代政权而建立起来的。政府行政和法律力量结成巩固的联盟,在农村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农民被迫进入了一个新型“政治社会”。⑧这 个政治社会拥有和以往社会完全不同的规则和运行逻辑,农民直接面对着法律,但法律却并不维护民众的利益,事实上,在司法机关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的“败 类”人物,司法机构实际上成为一种包庇作恶的机构。⑨凭借这有限的法律知识在乡间为非作歹的败类,不但得不到惩罚,反而受到现代法律秩序的保护,这不能不 算是转型中的一大问题。

杜赞奇指出,二十世纪前半叶,国家政权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新型的乡村领袖需要从原有的文化网络之外获取资源,会和国家政治法律的 暴力机器结成联盟,乡村领袖也从保护型转为盈利型。⑩这个时期,现代化国家的法律制度,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保护农民和乡土社会的作用,更多是和流氓恶棍联合 起来,对普通百姓进行压榨和盘剥,而且损害了人们的道德感和价值系统,构成了一种传统秩序的破坏力量。这种破坏性力量持续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对新建 立起来的法律和价值系统也逐渐丧失信心,信心的丧失使得整个乡土社会逐渐陷入一个无规范的无序状态中,这正是乡村从传统秩序向现代法治转型中的最大困难和 隐忧所在。

“法治”作为一个新词语,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跨语际实践的结果。(11)词 语的跨语际内涵,暗示着政治法律制度的跨文化和跨国界的征服品格,暗示着把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乡土的秩序嫁接到本土习俗上来,这种征服从一开始,就带有某 种权力强制性的品格。

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中国传统礼治社会基础上,嫁接一个我们完全不熟悉的政治法律结构,但乡土社会的蜕变不能一日完成,民间的 诉讼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根深蒂固的保留在思想和行为中,这和西洋引进而来的法律,经常格格不入,使得新型的法律制度根本无法有效的推行。(12)并且,法律制度和传统伦理和文化之间的深层对抗,更加使这种制度的绩效大大的降低,法律不但不能够有效的维护正义和主持公道,反而有可能在某些场合和情况下,蜕变成不公正的庇护,沦为权力和暴力的附庸。而这种深层的冲突,更加深了转型过程中价值失范和道德危机。

转型中的乡土社会,自身的礼治秩序在外在强有力冲击之下,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崩裂。然而,有效维护乡民利益的法治秩序并没有建立起来,内在信仰、道 德的失范和外在政治强力的压榨相结合,乡土中国可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也承受着旁观者无法完全体会到的阵痛,这也成为所有认真思考中国问题的人们,不 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酷现实。

三、一个延伸的讨论:融合还是对抗的两种秩序?

法治思想源于西方,这一点毋庸置疑。西方的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和统治的工具。法律的意义在漫长西方思想传统中,有其深厚的底蕴和积累。法律在西 方获得了一种主体性的独立地位,不仅仅是为行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法律代表了对于某种正义秩序的信仰。如同考文教授指出的那样,法律旨在追求正义的秩 序,它不是被制造出来,而是被发现的法,意味着判断和区分善恶的永恒准则,实际法遵循高级法的背景。在法律背后是神圣的上帝的意志。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法 治思想可谓蔚为大观,不同时代,法治理论得到详尽的阐发和补充,形成了他们所独有的一套对社会秩序的理解方式。

而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礼治社会,尊重的是教化的权力,通过教化,获得关于长幼尊卑和社会秩序的基本理解,中国社会实际上是建立在礼俗基础上的“长老统治”。(13)长老不但是法律的化身,也是礼仪和道德的代言人,身上拥有着普通人所难以企及,但是却十分遵奉的权威。中国传统中,即使有法律,也基本上为儒家的礼教所支配,法律与道德、伦理一起维护着社会基本的制度和价值观念。(14)这些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所依靠和信赖的源泉,正是因为这些制度和价值拥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品格,传统中国的乡村秩序才能得到维系和延续。

转型中的中国,尤其是乡土社会,实际上面临着两种意义和秩序系统的碰撞,西方法治作为一种强势力量,扩展到了中国乡土,试图建立起一种法治的普遍性。然 而,现实中时时会发生普遍性法律制度和本土人情、伦理、习俗和习惯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两种意义系统之间的隔膜,以及这些隔膜所带来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已经 成为中国法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苏力本人正是试图融合这两者,并弥合这两者之间巨大的裂缝,他强调现代制度不能靠变法和移植来建立,而必须从中国资 源中演化创造而来。(15)这种嫁接和融合和姿态,也是努力在普遍性法治秩序和地方性的礼治秩序之 间,做一个调解人。然而,吉尔兹认为,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地方不仅仅指时间和空间,也指一种特色,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必须按照本地区的想象和意识 来理解。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固有的儒家化的法律秩序和礼治系统,是否不需要被迫屈就于西方的“法治”呢?当法律的建设和精英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法律秩序 成为精英意志的贯彻者,谁会考虑到普通民众的生存呢?换句话说,这样的较量当中,受到怀疑的是某些个别的法律制度,还是整个司法系统,所有司法问题来源于 判决和执法过程中的疏漏和不公,还是这个秩序本身就是不合理,其合法性就应该重新思考呢?然而,如果缺失和放弃了现代法治秩序的合法性,中国乡村未来的方 向和目标又是什么呢?

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秩序在一个空间中碰撞,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未来,和解还是对抗,融合还是分歧,相互配合还是彼此疏离,中国固有的伦理秩序和人情法则,是否会在西方新型法制秩序之下,无声无息的默默消失,而建立起真正对于法律的信仰,又有多远的距离?

或许,没有人能够在纷乱复杂的场景中,给出一个最为完美的方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从礼治性法治转型中的困境,到今天还远远没有解决,中国是否能够走向 和西方一样的法治道路,还是一个远没有答案的问题。然而,那些自以为掌握了必然真理,不顾现实情景,一味把法律和法庭推到乡土的做法,的确值得大大反思 了。那些掌握着话语和知识的霸权,完全不考虑普通百姓生存和感受的种种制度设计,也需要反思了。在摸索着向前的同时,我们或许永远免除不了痛苦的自我拷 问,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本真状态吧。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237页。

③张鸣:《一份“村图”的故事》,参见张著:《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姜开君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4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⑦张鸣:《新政阴影下的村政》,参见张著:《乡村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页。

⑧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姜开君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176页。

⑨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⑩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226页。

(11)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页。

(1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1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8页。

(14)瞿同祖:《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3-354页。

上一篇:深发展实习总结下一篇:春晴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