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困局

2024-06-29

管理困局(共11篇)

管理困局 篇1

北京市海淀区的宋先生, 日前因对物业服务不满而拒交物业费, 被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最后宋先生败诉, 并全额缴纳物业费。而像宋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据初步统计, 北京各级法院每年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多达3 0余万件。其中, 既有业主起诉物业公司服务不达标的, 也有物业公司起诉业主不交物业费的。

记者调查发现, 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与业主的矛盾一直是各地物业管理的大难题。一方面, 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而拒交物业费, 另一方面, 物业公司也有自己的烦恼, 有的小区因为物业费收取率较低, 导致了业主欠费、物业亏损、服务减少、更多业主不愿交费的恶性循环。而由于物业管理涉及的往往都是“一地鸡毛”的事情, 业主、物业公司和物业管理部门三方对其中的很多问题都表示颇为无力。

“绕道”老旧小区

“目前, 我国城镇物业管理覆盖率仅为60%左右。很多老旧小区没有承载物业服务的基础, 想靠市场力量覆盖老旧小区很困难。”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张姓董事长说, 一方面, 老旧小区设施老化, 企业如想进驻, 首先就得投钱维修。另一方面, 老旧小区的物业收费低于新小区, 居民的付费意识相对滞后, 企业很难见到效益, 也就没有动力去占领这块市场。

记者了解到, 在缺乏物业的小区中, 老旧小区占了很大一部分。在2000年以前建造的老旧小区较多, 小区内多为弱势群体, 规模小, 配套设施不完善, 急需改造维修, 维护成本较高。一些地方的老旧楼、安置房、廉租房等的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空白, 管理缺位使很多矛盾更难化解。

资料显示, 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物业服务企业的数量已经由2003年的200多家增长到4000多家, 接受服务的物业项目5000多个, 增长速度极快。但尽管物业服务企业较多, 但单一企业市场份额较小, 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有专家对此表示, 这也造成了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模式单一, 遇到难以管理的老旧小区就自动“绕道”。

2010年, 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物业管理从法律制度方面得到了部分完善。当地政府也开始逐步投入资金, 改善老旧住宅物业管理, 并对老旧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然而, 从物业服务的反馈情况看, 单方面的投入并非长久之计。“虽然物业应该尽力让业主满意, 但现在物业在本职工作之外, 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的责任。”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尤其是保障房小区, 业主大多是社会低收入群体, 各种困难较多, 物业在照顾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纠纷、社区维稳、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个物业企业往往面对数千居民, 事务极为庞杂, 全让企业来承担难以持续。所以一般物业企业在承接住宅小区项目时往往更愿意接工业或商业项目, 工作也会轻松许多。

各方关系理不清

“小区垃圾扔得到处都是, 物业打扫不及时, 整个小区又脏又臭, 他们只知道收费, 其它的事根本不过问!”“小区很多业主都在绿地上种菜, 私家车辆随处停放, 物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擅自出租公共停车位, 既没有与业主协商, 也没有通知任何人。”“前几天家里就丢钱了, 他们是怎么管理的?!”提起小区物业管理情况, 记者在北京某老旧小区外随机采访到的住户们, 似乎有说不完的抱怨。

据记者了解, 业主和物业公司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 是物业公司根据业主委托对房屋建筑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 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也就是说, 物业公司提供的是对全体业主的准公共服务产品。如果单个业主觉得某项服务, 如保洁、秩序服务、绿化等有问题, 可以随时投诉, 要求物业公司改正, 提高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 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也表示工作难度大, 业主们配合度低, 让工作开展困难。

在某小区内的消防通道上, 已停满了私家车, 尽管该小区在醒目处悬挂了相关“禁止停车”的警示牌, 地上也划上了禁停线, 但仍旧有不少私家车停放在消防通道上。

“我们也在加强对停车的管理, 但是部分住户并不听劝阻, 我们也没办法。”工作人员说, 物业公司没有执法权, 即使见到不良行为, 大都采用劝阻的方式, 一些业主也只是口头答应, 而并未主动调整, 实在没办法, 物业只能联合执法部门进行整改, 但仍有个别业主阻挠, 所以物业管理小区也存在诸多困难。

“楼上一直漏水, 几年来, 家里墙壁和橱柜都发霉腐烂, 已经多次向物业反映, 但都没有任何回应。”一单元楼的业主小陈无奈地说道。

记者根据小陈的意见, 咨询了该单元楼的物业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房屋存在漏水等质量问题, 其实属于开发商遗留问题, 建设单位应当在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 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 进行维修。但这个房产项目较小 (仅三幢住宅) , 原建设单位已注销, 所以没有办法找到责任人。

对于小陈的事情, 业内人士称, 这并非个例, 业主应该成立业主委员会, 在遇到房屋漏水等质量问题时, 业主会就应在第一时间向物业公司进行报修, 以免耽误了时间, 超过保修期。

“物业管理涉及到的市场主体很多, 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清。”某房地产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让物业公司“包打天下”承担大量社会事务, 造成社会的误解,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 像供水、供电、供气等有关运营单位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关系、派出所、居委会与物业管理企业在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责任上的关系有待依靠法规进一步理顺。

收费难, 拒交维权

而最让物业工作人员头疼的则是物业费的收取。负责北京西城区一小区的物业服务负责人介绍, 小区内共有9栋居民楼, 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小区里的回迁房和经济适用房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 每月每平方米1元。“小区物业费是2004年定的, 目前的收缴率达80%, 在北京这样的收缴率已经算高的了。”

另一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他们公司负责城区3个小区的物业管理, 收取物业费对他们来说是心头之痛。他说:“多数小区业主, 都能自觉交纳物业费, 收费率能达到90%左右, 但对于一些小区回迁户来说, 收取物业费让人头疼不已, 他们物业费的收取率仅有20%左右, 给出的理由也让人哭笑不得, 不知物业费是何物, 以前从未交过等。”

该工作人员称, 小区业主不交物业费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 丢失电动车、自行车等问题。“小区就那几个保安, 已经尽心尽力了, 但依然不能全顾上, 有些业主不仅不交物业费, 甚至还拖欠水电费。”

据了解, 为了服务广大业主, 物业公司需要聘请保安、物管及保洁人员, 物业费收取不上来, 物业公司支付这些人的工资都困难, 同时, 小区卫生的维护、花草树木的维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都需要花钱, 不交物业费、物业亏损、服务减少, 更多业主不愿交费。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就导致了物业与业主之前的矛盾。

“这几年, 我们物业都是亏着在管理。”物业费收缴率在90%以上的某物业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诉苦:这几年, 受人工成本等影响, 物业服务成本大幅提高, 一年就要亏损1 0多万元。“我们提了几次涨价, 都遭到业主否决。再这样下去, 我们只能拍拍屁股走人。”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除了亏本, 管理难也让他们头疼。小区居民种菜、搭建违章建筑, 物业管理人员前去劝阻, 多次遭到谩骂, 一些居民还以此拒交物业费。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季如进教授分析, 政府指导价的物业收费标准1 0年未进行调整, 而在这1 0年中, 我国物价上涨非常快, 人工费、材料费、电费、水费等各项费用都在上涨。当年, 每月800元就能雇到一名保安。

此外, 一些小区的先天不足, 更是让物业管理者两头为难。“有些楼盘其实是因为开发商的原因, 硬件设施基础差。头两年或许还没什么问题, 越往后问题越多, 物业的压力越大。常坏常修, 费用暂且不提, 给业主带来的生活困扰是肯定有的, 业主把这笔账也算到了物业头上。”某物业公司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表示, 以服务不满意为借口不交物业费, 这部分业主实际上是在“搭便车”享受其他业主支付的物业费购买来的服务。如此, 最终将导致一个循环的怪圈:对服务不满意——欠缴物业费——物业公司难以支付必要费用——物业服务水平更低——对物业服务更不满意。

“恶性循环之下, 物业服务水平持续下降, 最终损害的是全体业主的共同权益。如果继续赔钱经营, 我们支撑不下去, 很可能就撤出小区了, 这样留下一个谁都不管理的小区, 最终受害的还是业主。”一物业工作人员说。

如果物业撤离?

据北京房山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房山区的老旧小区目前仍在执行1997年确定的物业费标准, 每月每平方米只有0.16元~0.35元。韩村河西、碧桂园和农林路等小区物业企业前不久已经撤管。

撤管之后小区将怎么办?据某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介绍, 现在的小区, 除了单位自管物业外, 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分为社区代管和个人承包两种情况。社区代管, 就由社区负责请人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向居民收点卫生费。“卫生费收得挺困难, 一些居民觉得突然要收费, 观念上接受不了。”该主任说, 要么就由个人承包。有的小区楼少、公共设施陈旧, 物业公司不愿进驻, 就承包给有资质的个人。

记者了解到, 在其他地方, 还存在业委会自管的情况。一位物业市场科负责人说, 除了引进物业公司, 还可以由业委会自管。《物权法》规定, 业主代表大会成立后, 物业管理可聘请物业公司, 或在业主大会通过的情况下采用自治的形式管理。“自治的前提是, 业委会要拿得出当时业主大会的决议, 看是否走了相关的程序。

“我们这里的业委会2005年就成立了, 一直没请物业公司。”北京房山区某一小区内, 业委会委员周某称, 2008年业委会开始自治, 除一位业委会主任和两位委员, 还有一位收费员, 一位保洁和四位秩序维护员为固定工作人员。为节约成本, 小区绿化、排水工作人员都是兼职,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做好服务, 这样的举措让小区居民很满意。

但这种方式也并不是在每个地方都适用。深圳市人大代表曾迈就表示, 在深圳, 即使业委会成立了, 但是运行也很困难。因为业委会成立之后法律定位非常尴尬, 它的运作经费还要协商来执行, 业主自己交的钱, 用的时候还要协商。同时, 深圳有非常多的历史遗留非法建筑, 要成立一个业委会根本就无从谈起, 没有法律依据。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学虎也认为, 近年来, 深圳许多物业小区业委会成立难, 主要是业委会选举率低, 选举成功率低。而导致业委会选举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现行《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门槛过高, 不利于小区业主特别是新小区业主行使合法权益。仅投票过半数这一条就让很多业委会选举难产, 有的楼盘入住5年以上也难以达到半数以上。

同时, 深圳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现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局限性, 深圳市业主大会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导致业主大会、业委会成立难、换届难、运作难, 成为引发各类物业矛盾纠纷多发的重要因素, 严重困扰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改造或成新路

在北京某一老旧小区, 近日贴了告示, 让大家赶快把菜地和旧杂物拾掇好, “不久就要绿化了。”原来, 以前小区垃圾成堆、小广告满墙都是, 因为靠近宁大商业街, 有人把车随意停进小区。如今, 物业进驻了, 小区安了监控。

小区居民告诉记者, 进驻前, 社区组织召开了居民代表大会, 居民一致同意引进物业, 把小区管起来。但到了收物业费时, 大家的态度就有些不置可否了。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居民, 有人说:“是比以前干净了。物业费?看大家吧, 大家交我就交。”也有人颇有微词:“楼道就不该打扫, 我们之前没人扫, 不也那么过来了嘛!”

专家表示, 该小区并非个例, 许多老旧小区改造后都有类似问题, 物业费这块, 可以由政府补贴一部分, 小区公共收益补贴一部分, 剩下的居民承担一部分。

还有专家提出, 比起补贴, 可以考虑以奖代补, 物业公司做得好就奖励, 由居民、社区和街道办事处一起考核, 作为长效机制。同时采取企业自查和物业管理部门集中检查、媒体曝光、群众监督等方式, 及时发现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审查备案制度, 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动态管理机制。

而在武汉, 某物业公司则推出了创新的举措。某房产集团旗下的公司基于社区家庭服务开发推广了一款APP, 集成了包括缴纳停车、物业费、投诉、理财、报修等在内的多项实质服务需求, 并构建一公里社区微商圈。到去年底, 通过这个APP已管理796个住宅社区, 合约管理建筑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 去年营收同比增长67%。

“用互联网改造物业服务, 可能是今后的出路。”一物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自己公司也在向这一方向努力, 目前, 公司已经为自己的小区开发了一款手机APP, 其中除集成了业主反馈、生活服务模块之外, 还包含了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靠收物业费的盈利模式也许会消失, 未来, 物业服务可能免费, 物业企业依靠社区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将成为主流。但是, 开发手机APP耗资不菲, 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的物业达到较大规模。”

管理困局 篇2

从全国来看,小灵通营销普遍存在一个困局:一方面采用大量成本发展了大量用户,但离网率居高不下;另外一个方面,受激烈竞争的影响,大客户特别是签约到期的大客户流失比较普遍。受成本考核的巨大压力和竞争影响,小灵通入网门槛越来越低,但发展用户已然没有前两年那么顺利,增量不增收甚至投入成本后根本不增量或者增量极少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也开始出现,这里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营销上给出一些回答,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以期走出营销的困局。

一、当前大的背景分析

小灵通的营销要放在大趋势面前进行分析,这样才不至于引起以后的被动。当前的大趋势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第一就是3G上马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小灵通的营销必须考虑和3G的关系;第二,是考核以收入、利润为导向,也就是变规模增长为效益增长,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三,移动、联通对小灵通高端用户的争夺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地步,这种局面只能是越来越激烈而不可能有丝毫缓解。这就是当前最大的三个背景,小灵通营销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考虑这三个大的背景。

这三个大的背景对小灵通目前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G发展之初的成本显然是不能和目前的小灵通的成本相提并论的,无论是终端还是系统都是这样。真正形成3G放号能力应该是明年底的事情了,目前这时候发展小灵通用户就必须要考虑3G的用户到底何在,那时我们能期望ARPU只有30的用户使用3G或者电信赠送手机给这些用户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在发展小灵通用户就一定要考虑ARPU较高的用户,从3G的角度考虑,无论是新发展还是保留都必须认真考虑ARPU真正较高的用户,而不能仅仅简单地以当前考核指标为导向,盲目发展用户。由于移动、联通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强大的竞争手段,在3G发展之初才考虑高端用户的发展问题,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考虑到移动渗透率逐年提升,特别是城市内移动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3G真正建网完成形成放号能力时移动渗透率将更高,如果现在不发展、不挽留,那时候基本上可以说已经不剩下什么高端用户给电信了。虽然电信有捆绑套餐的优势,但这

种优势要发挥出来,从营销渠道、政策、品牌等方面目前就应该开始考虑并实施,但是乎电信并没有这方面比较全面的考虑,或者考虑了没有坚决地实施,到时候是否真正能发挥捆绑套餐的优势现在看来还很难说。

电信运营商使用较大的成本发展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是必然的,国内国外概莫能外,这里的根本不在于是否使用成本,而在于成本使用的效率。考核体制本身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至于到底怎样使用成本更加有效,稍后进行讨论,目前暂不详细叙述。

竞争态势对小灵通营销政策的冲击。小灵通已经过了大规模发展新用户的时代,竞争正走向白热化。经过多年的发展,ARPU较高的用户基本上已经进入移动、联通的网络,最有潜力成为移动话音大客户的就是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但这部分人要形成消费实力还尚需时日。同时,受学生群体流动性的影响,在当地发展的学生未必在毕业后还留在当地,对学生用户挽留的最好办法就是全国性的统一品牌以长期吸引学生群体。移动的ARPU不过90多一些,联通也不过5、60元,从目前各地移动联通的促销政策上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盯着月消费能力在100元左右的用户,所采用的政策也非常简单明了:承诺话费并签约送手机。这种方式被国内外运营商广泛采用并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消费者来讲也非常习惯。认真观察一下移动、联通的促销政策,我们会发现:他们对ARPU只有30多的用户基本上没有什么促销政策,自然发展而已,这部分用户对资费高度敏感,谁的东西便宜就买谁的,根本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但电信恰恰花了最大的力气来发展这部分移动联通根本不管的用户。实际上,如果电信不给任何促销政策,这部分用户最好的选择也就只有小灵通,无论是从资费还是终端上,小灵通毕竟还是要便宜一些,现在小灵通通过猛烈促销只不过让他们提前入网罢了,对增加收入是有一些良性的带动作用,但其效益并不好。如果考虑到低端用户发展和高端用户流失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宁肯少发展一些低端用户也不能流程一个高端用户。小灵通的营销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竞争的需要。

简言之,大客户越来越少,从3G、从考核、从竞争的角度看,发展或者是挽留都是当务之急!

二、为什么增量不增收?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简单就可以回答。但从营销上讲,下列现象是一

些非常重要的原因:

1、大客户流失。小灵通大客户指ARPU在90元以上的这部分用户,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而有所不同。普遍来看,电信各本地网很少采取行动对这部分签约到期用户进行挽留,即或是进行了挽留,但营销政策往往过于复杂而没有任何吸引力(移动联通的送手机活动简单直白,消费者已经形成习惯),最终就是被移动、联通的优惠套餐吸引走了。这部分用户不在少数,他们的流失就直接导致了小灵通收入的大幅度减少。一个ARPU在90的用户流失,就相当于新发展3个ARPU为30元的用户,而保留他们在终端上所花费的成本大体上还不到一个ARPU为30元用户的1.5倍,实在不划算。

2、低端用户重复入网。电信运营商经常搞活动,低端签约用户在到期后往往会舍弃原来的号码而重新入网,目的是领用一个新的手机。这种现象在很多本地网大量存在:每当一个活动结束,就会发现大量用户退网,尽管可能放号达到20万,实际上真正新发展的用户可能也就10万多一些。实际上电信花费了大量成本来保留低端用户。相反,由于大规模促销所采用的低端手机档次实际上是不高的,和ARPU在90左右的用户心理有差距,受移动、联通政策影响,电信期望用低端机型挽留大客户的构想往往落空。

3、用户“有理”撕毁未到期合约。因大量发展用户的需要,受成本的巨大压力,往往大量需要低端机型,而一般正规大公司的产品往往无法满足电信在价格方面的需求。无论是从质量控制还是售后体系建设方面,大的供应商往往都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一些产品质量和售后都没有什么可靠长期保证的小厂家就趁虚而入:极低的价格满足了电信大规模采购的需要,售后就靠换机解决,一时之间显得非常好:不好就给你换新的。但这些小的供应商在小灵通市场根本没有什么长期考虑,说走就走,然后留下很多的问题手机。消费者没有地方维修,而使用这些小灵通的往往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又不舍得花钱购买新的,就只能不用小灵通,撕毁合约后电信还很难和他们理论。就在大半年前还很火暴的金鹏、中迅天创、泰丰、甚至普天、朗讯,这些厂家都到哪里去了?现在依然还是有一些这样的厂家存在,和这样的厂家合作如同饮鸩止渴,不但大量的成本血本无归,而且给小灵通的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挽留大客户、发展大客户是小灵通目前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ARPU较低的用户最好的选择就是小灵通,过分促销不一定对成本的使用效率最高,发展并挽留大客户是走出营销困局的关键。

从成本的使用上分析,保留老用户到底有什么好处?简单算一个帐就可以(为计算方便,全部取一些整数):

ARPU为100元,在网两年,一共产生收益2400元,减去手机成本600元,电信毛利为:2400-600=1800元。

ARPU为30元,在网两年,一共产生收益720元,减去手机成本360元,电信毛利为:720-360=360元。

从收益上讲,保留(发展)一个大客户相当于保留了(发展了)5个低端用户,成本仅仅高了62%,带来的收益却是500%,用户数量虽然少一些,但效益却大大增加。更为关键的是,这部分高端客户稳定后,对未来2年的收益就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保证,大客户已经和大熊猫一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了!

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ARPU不一定都定为100元,但帐都是这么算的。正如前面分析提到的,ARPU较高的这部分用户保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移动、联通有大量的针对这部分用户的优惠,如果电信不挽留,基本上可以肯定会被移动或者联通挖走。移动全国的ARPU大约在90元,联通在60元左右(广东联通的高端用户ARPU为200元),小灵通的ARPU在100元已经是非常优质的用户了。

对挽留大客户来讲,关键是要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的手机,营销政策要直白、简单,不应该指望用低端机型挽留大客户,在移动联通的竞争面前、在消费习惯面前这种希望不太现实。一方面手机要足够吸引人,另外一个方面,成本不能太高,太高了电信就很难接受。机型选择和套餐制定至关重要。

四、未来

从3G发牌照到形成放号能力开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段时期内,电

信收入的增长点基本上应该还是小灵通、宽带和IPTV,真正能够带来大量现金流和收入增长的还是小灵通。目前小灵通的营销一定要走出一方面大量输血,一方面又大量失血的困局,花大力气在挽留、发展大客户方面,适当转变低端用户发展策略,有效地、高效率使用营销成本,以有效地面对未来和现实的竞争。岁末就要到了,移动通讯市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应首先稳定大客户以期对明年收入增长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再着力发展新的客户。

群租乱象加剧管理困局 篇3

“开门就是床,伸手就碰墙”,这是大城市群租房的真实写照,随着群租房日益增多,它在消防、治安等方面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群租引起的纠纷并不少见。2006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个群租房,由于私接电线发生火灾,导致6个人死亡。之后上海市政府立即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禁止群租房。在北京,这几年群租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对群租房的监管仍是一片空白。

群租第一案:群租户惹祸房东当被告

从今年4月5日到现在。已经过了4个多月,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小区业主许女士没有想到,一场邻里纠纷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

事情的起因是许女士楼上的邻居将房子租出去了,租给了20多名群租户。

许女士介绍说:“我们是2006年搬进来的。我们住的世纪城时雨园是中国人民大学老师的团购房,拿到房子后,楼上的楼主王女士就将房子租了出去。”

“一个160平方米的三居室被分割成12个房间,甚至厨房都被改成了单问,住进了20多名租住者。”自这些人住进去后,许女士就不胜其扰,“其中有好几个人每天凌晨三四点才回来,有的夜出昼归。”许女士总感觉“头顶上有个炸弹”要随时爆炸。

不幸的一天还是来了。2009年4月5日,许女士一家外出,中午接到物业电话,称在抄电表时,听到水流声,怀疑她家漏水了。等许女士赶回家中。房间内的积水已经有四五厘米深,并有污物。经检查发现,是楼上卫生间水管脱落造成污水外泄。

因为长时间浸泡,许女士家收藏的字画、书籍、著作手稿等物品被悉数损坏,经过估算,许女士的损失有11万元。

但是,这时许女士却找不到索赔对象。楼上房主王女士认为责任在房屋的承租者,应该由承租者承担;而由于房屋租赁者有20多人,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堵塞了下水道水管。

家里被淹后,许女士一家三口只能在附近租房子住。

后来,在物业协调下,出租人王女士承认许女士的房屋被淹是因为群租户超负荷使用卫生间造成下水道堵塞,因疏通不当造成下水道水管脱落。由此,王女士、许女士、物业和中介共同签订了书面协议。但是,因为赔偿金额的问题,王女士并未与许女士达成一致,协调失败。

5月5日,多次交涉无果后,忍无可忍的许女士把楼上的业主同时也是自己同事的王女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1万元,并要求法院判决王女士立即拆除其房屋内的隔断房间,恢复房屋原有结构,停止将住宅改为经营性住房,消除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

7月3日,此案公开审理。在过去的近3个月时间里。许女士有家不能回,只能租住在外面。鉴于此,开庭当日。许女士将索赔金额提升到了16万元。

“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索赔金额。”许女士的律师侯玉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6万元的索赔金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如被损毁的书画、家具装修等,一部分是不固定的,包括房屋在侵害发生时到再次入住期间的物业管理费和许女士一家这期间在外的租房费用。”

一场群租引发的案件,不仅让房屋出租者面临高额的赔偿款,而且原本和谐的同事、邻里关系也荡然无存。

7月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王女士申请延长举证期,当天庭审并未进入实质审理阶段,但这起被称为“北京群租房第一案”的民事纠纷,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高房价、高利润刺激房屋群租市场

据北京天通苑西三区中介链家地产的郭女士透露,小区内的群租房约占全部出租房的25%。除了个别房屋业主出租时已经隔成多个单间外,其余都是由承租的二房东及一些尚未取消全程业务的中介公司来操作。

在“北京群租第一案”发生的世纪城小区,记者看到,出租房屋的广告随处可见,一些“二房东”从业主手中收来房源后,为获取更多利益,将原来的房屋用木板隔成了多间小屋,有的甚至连厨房和卫生间都被改成了卧室,租给多人居住。

在天通苑小区,一套普通三居整租的价格在每月2500元左右,隔成多间分租后,每月租金至少能多出1500元。加上中介费是按成交次数来收取,因此,较之整租,承接群租业务也能提升中介人员的业绩。

为获取更大收益。中介和二房东往往建议房主把客厅、阳台、厨房等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天通苑为例,如果仅出租原卧室。三居室每月租金仅为3000多元,而加上隔出来的单间,每月约为5000元。而海淀区世纪城等小区,群租三居室每月租金高达8000多元。“我们的利润率会大大提升,而房主也因得到更多租金而欣然同意。”一位“二房东”告诉记者。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房屋租金水平仍居高不下,一般的一居室月租金要2000元左右,四环以内最低2200元,两居室四环以内要2600元至2800元,交通好、设施好、地段好的就更贵了。经过多次搬家的“北漂”陈娜发现既便宜交通又方便的房子多是这种群租房,所以很多打工一族还是会选择这种群租房。

北京群租现状

对于群租,不仅是许女士这种受影响的无辜业主,就连许多“群租客”,也一样感到难受。“二房东”为了赚钱,经常会在未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改变房屋格局,住在里面的群租户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早上起床洗漱、上厕所都要“抢”。

和大多数“北漂”一样,陈娜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群居族。没钱、没熟人,每天跑人才市场的陈娜和许多白领一样,在素有亚洲第一社区之称的天通苑开始了群租生活。

“有张床躺着就已经很满足了。”陈娜说。“最初租的单间不到10平方米,只有床和桌子,没窗子,又暗又闷,十来个人用一个厕所。”

“经济允许的话,谁都愿意住好一点,很多时候也是没办法。”陈娜说。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白领热衷于群租,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在群租比率中也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他们大多从事导购、餐饮等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在城区中心,每天搭乘城铁往返。

“房屋面积不到40平方米。黑心房东群租给天意市场的18名搬运工,平均两平方米1个人。房屋内电线裸露,非常容易发生火灾。2006年7月就发生过一次火灾;承租人是搬运工,每天深夜1点就开始发动电瓶车装卸货物,严重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记者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看到,2008年10月28日。西城区月坛北街洪茂沟居民向政府举报反映洪茂沟10号楼某房屋的业主群租民房。严重扰民,并存在重大火灾安全隐患。

收入不高,是他们选择群租最直接的原因。此外,找不到熟人合租也是群租者选择分租单间的原因之一。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租房成交量中的群租房明显上升,群租比例达到6.2%,往年只有2%至3%,比去年同期激增了1.5倍以上。调查显示,北京往年群租市场主要集中在海淀等高校周边,消费群主要为考研及少数毕业生,而今年却由原来的考研人群转变

为目前的毕业生和失业人群。“实际上,群租的比例应该更高,因为很多都是直接跟房东或二房东签的合同。”一位房产经理说。

小区业主抵制群租“鸽子笼”

目前,在北京的各个生活社区,群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大型社区天通苑,这种现象已经持续有两三年的时间了,而随着群租房的增多,附近居民与租户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翼表示:“就北京而言,群租现象比较严重,天通苑、回龙观都是典型。北京群租第一案决不是个案。”

由于不堪忍受,北京市天通苑居民也在社区网上贴出了《天通苑业主向群租说不》的维权倡议书,希望大家联合起来,抵制群租“鸽子笼”。

帖子中叙述:群租造成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防火隐患集聚等危害。此帖迅速成为讨论焦点,也遭到不少群租客的抗议。目前,已有20余名业主赞同号召,但也有业主表示,群租者大多收入较低,群租也是无奈之举。

天通苑社区民警马警官说:“由于群租人员之间不熟悉,很容易引发治安事件。比如,洗澡、用电等都可能产生矛盾。其次,群租容为了省事,往往只关自己的房门,忽略了入户的大门和单元的门禁,给小偷入室盗窃制造了机会。由于没有针对群租的相关法律依据,社区民警只能多入户进行检查和宣传,以此防止治安事件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现有的《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也仅仅要求出租房的结构和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并没有涉及到群租应该如何管理,这也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难以发挥作用。

“民用住房的水电使用、排水排污设施都是按照一般家庭的人口数来设计,如果90平方米的房屋住上20多人,下水道绝对承受不了。”北京律师协会物业管理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多名律师对记者表示:“虽然每户居民按照房屋面积支付物业管理费,但前提是按照房屋设计的功能和用途来使用,群租房屋的垃圾产生、电梯使用、公用设施的损耗明显高于一般住户。物业公司依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加以管理和限制。对于群租,社区物业公司和居委会都表示他们没有执法权,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一些业主表示,群租现象导致小区内居住人数急剧增加,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消耗也大规模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多数业主的利益,在向小区物业反映问题后,大都无果而终。物业的答复如出一辙:“我们按照业主房屋面积收取物业费,不是按照房屋居住多少人收费,业主把房屋租给谁、租给多少人,我们无权过问。”

群租背后的城市管理困局

7月3日庭审结束后,“北京群租第一案”原告许女士表示:“正常出租我不反对,但我要求被告终止群租行为,不然即使我赢了官司,还会生活在惊恐之中,说不定哪天悲剧还会重演。”

然而,如何区别群租与正常的出租行为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难点。作为“北京群租第一案”的代理律师,侯玉红表示,群租并非一个法律概念,目前关于群租如何界定、由哪个部门监管,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也给判定群租案件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她认为:“三居室的房子住了20多人,甚至连厨房都挤了3人,房屋原来的结构已被严重破坏,由此也造成了很大的安全和消防隐患,这肯定不是正常的出租行为。”

据了解,尽管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里,没有明确提出“群租”这一概念,但是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经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针对居住房屋的最小出租单位、出租客数量、人均承租居住面积、居住房屋分割以及房地产经纪机构办理租赁业务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日前,《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若干规定(草案)》正在征求意见。《草案》规定,承租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7平方米;其中,向单位出租用作集体宿舍的,承租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

侯玉红介绍:“‘群租第一案依据的法律主要还是《物权法》《民法通则》和《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北京也能像上海落实这种政策法规,就能很好地规范群租现象了,最起码能避免厨房和阳台等非出租地点的出租行为。”

在天通苑物业论坛上,记者看到。大多数业主表示:即使目前不能严禁群租,但至少应该规范一下行业标准,比如群租房电线应该是暗线,裸露在外很容易引发火灾,燃气安全要达标等。

管理困局 篇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这对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管理水平、营销手段、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企业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今管理信息系统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 它与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 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化、科学化, 达到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中小企业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合乎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开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客户关系进行管理, 但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在企业是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哪种管理信息系统更适合自己、如何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怎样在管理中合理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还是存在着很多困惑的。针对这种情况, 以下将对四个具有突出表现的困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 困局一:中小企业是否真的需要管理信息系统

在中小企业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小企业不上管理信息系统会死掉, 但上得越早死得就越快。”其实这就反映出中小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很真实的看法。所有的企业都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的。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企业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但如果仓促地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很多案例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当中失败者是占大部分的。

其实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 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促使企业向现代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增强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绝对是有益的, 关键是如何来建立和选用符合自己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及如何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来合理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用它, 那么这样的企业恐怕就只能原地踏步, 甚至被淘汰出局。

例如国内某仪表生产厂, 各地有200余家分销商, 为了保证及时供货, 需要大量库存做保证, 每年平均库存资金占用高达5000多万元, 严重制约了资金流动。在经过论证后上马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 各地分销商在授权范围内, 通过互联网登录设在甲公司内部的服务器, 实时登记订货需求, 系统经过处理, 自动调配库存, 下单装配。现在此公司不仅稳定了分销商队伍, 还使库存资金占用降低到约3000万元, 大大节约了成本。

事实证明, 中小企业所需的是一套能够帮助他们真正梳理管理流程, 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弹性、实时、高效的信息化环境的信息管理工具。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引入管理信息系统, 这是毋庸置疑的。企业进行信息化是企业成熟的表现, 信息化是企业要想发展必须经历的道路,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信息化的具体体现。

2 困局二:哪种管理信息系统适合自己

从目前市场上, 品牌林立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出每种系统都是各有侧重的, 那么究竟哪种类型才能真正适合自己的企业呢?这也让很多准备上马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家们很是纠结。让我们先从理论的角度来了解一下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究竟有哪些分类。

现代企业中比较普遍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供应链管理系统 (SC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 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 以获取最大效益和利益, 它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决策能力;供应链管理系统以物流管理为重点, 以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为中心, 它的使用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它的供应商关系, 以最佳的方式开展生产计划、原材料购进、生产制造、产品运输和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协调公司和顾客交互活动的整个商业过程, 以最佳化方式提高公司的收入和顾客的满意度。通俗的说法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点在降低成本,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重点在创造和提供价值, 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则二者兼而有之。

因此如果中小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类型考虑清楚自己企业的需求。如果该企业是一个普通的加工型企业, 肯定要考虑供应链管理系统, 因为成本就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如果该企业是一家以服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 那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则是最佳选择;如果要更注重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 那么选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就可以帮助其轻松应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产品中有部分产品则是融合了这三种系统的特点, 那么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是否需要加大投资来选择一款全功能的系统呢?其实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定不要步入这个误区, 在选择时更多的要注意该系统的易操作性和合理性, 不要一味地追求功能的大而全, 只要适合本企业的就是最好的。有的系统虽然功能强大, 但对你的企业并不适合, 很可能既浪费资金, 又因在使用时因操作困难而导致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停摆, 或者因为太多功能的无用而导致系统的闲置, 进而导致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失败。

另外, 我们在选择管理信息系统时还可以考虑系统的前瞻性, 比如同时引进含有决策支持系统 (DSS) 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高层次管理人员科学的制定决策, 它强调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具有了将数据库处理和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为管理者解决更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决策可以减少很多中小企业在战略决策时常见的“家长式”一言堂, 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3 困局三:如何来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究竟是自己来开发建设, 还是购买现有的产品呢?自己开发技术不够, 购买现有的产品又始终感觉在管理流程上不适合自己的企业, 这是中小企业家们面临的另一个选择难题。其实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中小企业受制于企业的资金和人才的原因, 最好选择购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同开发商进行部分模块、功能和流程的修改。

根据诺兰模型的理论,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要经过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这六个阶段, 如果企业经历前三个阶段的时间过长, 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因此建议中小企业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尽快进入诺兰模型理论的第四阶段即集成阶段。但这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思想和管理上能坚决到位。

首先是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在企业内部的宣传、选择合适的系统等, 做好这些工作能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有没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往往影响到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以及实施的最终状况。

其次如果担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不适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化管理, 并为了能够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后的正常运转, 最好在其投入使用前对本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进行重构。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自个体企业或家族企业发展而来,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机构设置和生产流程必然有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在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现代化管理后就会产生冲突、出现问题, 因此就有必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重设。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 也需要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前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重构, 采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方式进行布局和设置。

最后,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 认为只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了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就是做好了管理信息系统。其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要求并不太高, 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不必太多, 相反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合理性、人性化、易操作和便于管理才是最主要的。

4 困局四:如何才能让管理信息系统良性运行

管理信息系统好建不好管, 和传统管理模式冲突很多, 稍有阻碍就会导致系统闲置, 又回到传统管理模式, 这些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时碰到的比较困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矛盾, 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涉及面广、投资大, 涉及机构调整、管理程序变更等各方面, 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 企业领导和各级员工只有在正确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尽量避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消极性, 才能建立起真正实用、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领导的态度, 这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并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可以说企业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败。还有就是要使每位员工都能明白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操作工具而是管理工具, 是用来规范管理和提升管理的。还要明确什么是管理问题, 什么是系统问题, 不能总把实施中的管理问题当做系统问题来解决, 从而否认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

其次是人才的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只要有资金的保障就可以, 但如果没有相应人员的管理和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可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比如企业各部门的中层干部是富有经验的管理者, 他们熟知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机制, 了解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他们的参与和使用, 才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工作流程、处理逻辑和工作标准等方面更加科学化;企业各部门的员工和相关的技术人员, 他们是系统建设投入以后的操作者和使用者, 为系统的使用提供基本的数据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他们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供有益的建议, 为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提供符合企业经营实际的基础资料, 作为使用者, 他们极大地影响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加强对此类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最后是制度的建立和保证。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运用必然会和传统模式的方法有所冲突, 如何让管理信息系统在阻力和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 那就要靠强有力的制度的约束作保障。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因此在遇到已被多数人认同的关键执行点时, 要求各执行层必须无条件的先执行, 不要还没有执行就大谈各种问题。毕竟要让流程、观念获得所有人认同, 那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就遥遥无期了。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 只有建立起现代管理模式的企业才可能在市场中立足, 有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合理应用, 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充分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综合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善系统功能, 以提高更完善的服务或满足新的需求。因此企业也不能居于现状, 在使用好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还应将系统进行更多功能的扩充和流程优化, 让管理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好帮手, 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道路更宽广。

摘要: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创新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小企业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但目前中小企业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和应用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困惑, 笔者针对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困局

参考文献

[1]刘利伟, 房永健.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6) .

[2]丁群福, 黄江军.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中小企业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 (4) .

管理困局 篇5

分类构建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构建动力机制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导。任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由内生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共同驱动。从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承担的国家使命是弥补市场缺陷、完成国家赋予的具体政策目标,通常是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因此,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性动力来自于公共政策导向;外源性动力则来自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针对每一家企业的单独立法对它们履行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承担的国家使命是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市场盈利导向,通常是处于纯粹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因此,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性动力来自于对责任竞争力的追求,即以改善社会责任表现的方式创造更多的财务价值;外源性动力则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普遍期望和要求。从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承担的国家使命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且必须以自身发展和经营盈利为前提,通常是处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因此,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性动力来自于国家使命的天然要求、获取经营合法性的内在需要以及对责任竞争力的追求;外源性动力则来自于行业性法规的约束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期望和要求。

分类确定社会责任的内容边界

确定内容边界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任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均由核心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与自愿性的企业公民行为构成。从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来看,其核心社会功能是提供可靠、可信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完成国家赋予的具体政策目标。相应地,这一类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就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与高效的供给,普遍服务义务,与之相关联的安全生产运营与社会公共安全责任、低碳环保节约责任,以及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在自愿性的企业公民行为方面,由于这一类企业的全部投入和精力都应致力于提供可靠、可信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对于与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没有关联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原则上不宜以企业为主体参与解决,但可以以员工自愿者的形式参与其中。从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来看,其核心社会功能是有效与高效地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国家使命赋予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相应地,这一类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就是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合规经营责任、安全生产运营责任、低碳环保节约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以及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在自愿性的企业公民行为方面,社会各界期望这类企业参与普遍性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企业也应具备为推动社会进步作贡献的道德追求,因此应以企业主体和员工志愿者两种形式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从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来看,其核心社会功能是有效与高效地提供所在特定产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国家使命赋予的以产立国、以产强国和为国争光使命。相应地,这一类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就是发挥公共政策导向所强调的国家赋予的特殊功能以及一般商业导向所强调的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合规经营责任、安全生产运营责任、低碳环保节约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以及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在自愿性的企业公民行为方面,这一类企业与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类似,应以企业主体和员工志愿者两种形式承担企业公民责任。

分类打造社会责任的实践模式

打造实践模式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按照对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强调程度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模式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本位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以纯粹的社会价值创造为导向;二是工具理性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以企业价值创造为主导,兼顾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三是价值理性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以社会价值创造为主导,兼顾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的所有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目标,因此更适合实施社会本位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所有社会责任议题的选择都必须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相关联。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本身处于竞争性行业,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应服务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更适合工具理性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倾向于采取开明利己主义态度,往往将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的业务运营相结合,努力在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商业利益。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兼具公共政策性和一般商业性,但其首要目标仍然是发挥国家使命赋予的特定功能,无论是公共政策性行为还是一般商业性行为,都应以有利于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为出发点,这一类企业更适合实施价值理性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应将与特定功能紧密联系的议题作为其社会责任优先议题,同时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方式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分类实施社会责任的评价考核

实施评价考核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抓手。理论上而言,任何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考核,都应以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含环境价值)等综合价值水平为衡量准则,但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因其承担的国家使命不同而在评价考核的价值维度和重点上有明显差异。从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来看,社会责任评价考核以纯粹的社会价值创造为导向,主要评价考核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产品标准和服务质量、制造成本和价格公允性等指标。从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来看,社会责任评价考核以平衡型综合价值创造为导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评价考核并重,经济价值评价考核的重点是国有资产保持增值水平,社会价值评价考核的重点是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以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与绩效。从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来看,社会责任评价考核以侧重型综合价值创造为导向,突出社会价值评价考核,兼顾经济价值评价考核,社会价值评价考核的重点是发挥国家使命赋予的特定功能的程度、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以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与绩效,经济价值评价考核的重点仍然是国有资产保持增值水平。

分类选择社会责任的推进路径

选择推进路径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从微观层面的推进路径来看,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可以采取通用模式,即按照理念为先、能力为基、制度为重、根植为要、绩效为本的思路,涵盖树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推动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推动社会责任融入企业业务运营等10个步骤。从宏观层面的推进路径来看,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由于在国家使命、数量、重要性、组织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应采取不同的社会责任推进路径。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数量有限,承担的国家使命极其重要,因此应采取全面整体推进模式,即按照“一企一策” “一企一制”的方式推进社会责任管理。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量大面广、规模不一,承担社会责任的自愿性特征最为突出,因此宜采取分层分步推进模式,即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方式推进这类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有一定数量,多处于自然垄断行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宜采取分类整体推进模式,即按照行业和领域不同分别确定这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方案,并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所有这类企业进行有序整体推进。

分类建立社会责任的监管体系

建立监管体系是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从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采取国有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且完全缺乏竞争性压力,因此政府是这类企业社会责任的绝对监管主体。同时,对这类企业可采取“一企一法”监管模式,对每个企业都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负责任的行为,确保企业的所有活动均是高效地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从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未来可能都是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且与民营企业一样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其社会责任的监管应以公民社会为主要力量、政府为辅助力量。对这类企业可采取普适性的监管模式,包括对所有企业制定通用型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其应遵守的“游戏规则”,出台普遍适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和规范。从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来看,由于其一般为国有控股的相对多元化公司,其行为兼具公共政策性与一般商业性,但主要目标是发挥特定功能,因此其社会责任的监管应以政府为主要力量、公民社会为辅助力量。对这类企业可采取行业性的监管模式,包括制定专门的行业性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其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可以发挥普适性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和规范,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引导和监督。(作者肖红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阳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管理困局 篇6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1949-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企业属于国有,劳动者是国有企业的“终身制”员工,国有企业承担劳动者的各种劳动保险和福利。因此,该阶段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劳资关系,但存在有政府和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体制,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处于转型期的劳动关系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市场化转型基本完成但尚不完善,法治化程度低,劳动关系运行不规范;二是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化,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调整由个别向集体转变,劳资力量平衡不断调整(常凯,2010),双方因利益诉求不同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的经营困难,劳动争议案件急剧增加,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1],劳资困局深化,劳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破解劳资困局,必须调整现行劳资管理体制。

1 转型期劳资困局形成的一般逻辑

这里的转型期包括三层含义:第一,社会转型期。即:城镇人口逐渐超过农村人口。以城市社会为开始取代数千年的以“农村社会”为主导的城市乡村社会结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其二,经济转型期。即: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性产业;其三,政治转型期。即社会主义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价值观被社会各阶层接受,法治理念取代人治思想,国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更加直接。转型期中国劳资困局的形成既具有劳动和资本对抗性依附的共性,又有转型期特有的制度困局和利益逻辑[2]。

1.1 资方处于“双强势”地位

转型期,资方既处于天然强势地位,又获取了制度强势。即面对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短缺,在资本“用脚投票”流动性压力下,资方具有极大的讨价还价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供过于求,劳动力大量过剩,且就业能力贫困,缺乏与资本抗衡的力量。2008年以来,尽管出现局部“用工荒”,但对于富士康之类的超大型企业,地方政府仍关爱有加,或以行政命令分解劳工任务,或直接以招工补贴形式,利用公共资源向企业补充劳动力供给。

1.2 劳工法制不周延

我国已构建其以《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主线的劳工立法体系,但劳工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劳工实体权益部分缺失,权利救济手段不甚顺畅。例如,工资支付、劳动条件保护等涉及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法律地位低;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效率低,致使违法用工成本低。实践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务派遣泛滥、工作环境恶劣、劳工社会保障和福利权利缺失等现象广泛存在。

1.3 政府缺位与越位行为并存

现行干部考核和晋升机制使各级政府官员具有强烈的GDP冲动。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各级政府在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时,做出倾向于用人单位理性选择和决策成为其既定“制度共识”的理性选择[3]。地方政府甚至视产业工人在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等方面的集体行动为“一小撮别又有心”群众的特别要求进行弹压。

1.4 劳工平等博弈权缺失

工会既是劳动者的集体代表者、权力维护者,又是劳资矛盾的协调者、中介者、调解者。然而,中国各级工会具有政府内的非政府性组织性质,地方工会的领导基本由当地党委决定。在企业层面,国有企业的工会尚未改变作为行政附属的地位,私营企业的工会则在相当程度被雇主控制和介入,工会独立性差、代表性差[4],其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使其从根本上缺乏为劳动者维权的能力或动力,面对劳资矛盾,“不敢谈”“不愿谈”“不会谈”“谈不成”(王晶,2012)。在通钢事件、林钢事件、本田事件中,工人都对现行体制下的工会提出了质疑。

1.5 企业伦理责任理念缺失

“伦”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理”即道理、规则和原则。在劳工权利缺失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成为社会诟病,企业普遍漠视劳动者在利益、名誉、人格、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例如,在工资制度防方面,国内民营企业和生产类在华跨国公司普遍奉行“地板工资制”;在劳工保护和契约自治方面,甚至出现“开胸验肺事件”“黑砖窑事件”等极端案例。

2 后危机时代劳资困局的新变化

劳资困局是劳动矛盾的集中体现,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渐行渐远,后危机时代,劳资困局出现新变化。

2.1 劳资困局深化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5年,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4万件,2008年,受理案件攀升至69万件;而各级法院2008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28万余件,同比上升93.93%。2015年,全国各级法院新增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83 311件,同比上升25.02%。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主要社会矛盾。

2.2 争议主体发生变化

争议主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私有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争议的主体。统计显示,2007-2008年劳资矛盾的重点开始向非公有企业内转移。二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取代小型民营企业成为争议的主体。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要权利诉求主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8亿人[5],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过半。

2.3 利益诉求出现新变化

改革初期的劳方利益诉求主要集中于薪酬待遇(第一代农民工)和改制中的职工安置(改制之时的国有企业),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力量,提高薪酬尽管仍是劳方的最重要诉求,但政治权利、劳动保护等进入劳方权利争取范围。根据学者对国内非典型停工事件的分析,容易诱发劳方集体行动的原因依次为[6]:一是薪酬待遇。工资与福利是诱发群体性劳工事件的最主要原因,集中反映为工资过低、工资差距大、薪酬不公平、拖欠工资等;二是工作条件,即工作环境恶劣;三是工作时间过长;四是企业改制中的职工权益保护;五是内部管理问题,包括管理粗暴、劳动者尊严受损等;六是劳动合同问题,包括同工不同酬、合同歧视等;七是工会独立性问题。2012年河南新飞停工事件、2012年郑州富士康停工事件,也基本上与此有关。

2.4 表达方式发生新变化

改革初期劳方主要通过上访、停工、要求政府对话等方式表达诉求,且以个体劳动为主。后危机时代,劳工开始以集体行动主张权利,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劳工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劳动者越过现行的制度框架,直接采取非常规的行动,以期维护切身利益的集群行为。群体性劳工事件具有突发性、骤然性、轰动性,且通常表现为集会、游行、集体上访等非正式手段,甚至发展成为罢工、堵塞交通、破坏公共财产等极端形式。

2.5 劳资治理模式出现新变化

面对此起彼伏的劳资冲突,国内学者开始对现有的国家主导型劳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政府也开始审慎调整现行制度,鼓励产权合作、平等博弈、公平定价,劳资合作渐次取代资方单边管理,所谓劳资合作主义,其价值内涵重视协调和整合,在合作主治理模式下,寻求劳动关系双方的“合作因素”和劳动关系治理的平稳转型[7]。

3 破解劳资困局的政府解

劳资困局实质是利益分配困局和权利安排困局。政府是宏观劳资政策和劳资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和监管者。破解劳资困局,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3.1 政府必须在调整劳资利益分配格局上有所作为

提高薪酬是劳方最重要的诉求。目前,我国分配困局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在较少承担社会保障职能的情况下,政府征收比例明显过大,劳资可分配总值相对不足。其次,劳方和资方缺乏平等博弈、合理定价和公平分配的市场机制。资方利用劳权贫困及相关机制残缺的机会,获得了制度性强势和制度性红利。[8]因此,提高劳方薪酬水平,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社会初次分配机制,防范“政府征收苛重,资方利润挤占工资”所形成的劣质均衡。

3.2 政府在推进“三方机”建设上应有所作为

这里的三方是指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他们彼此独立,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三方协商、对话、沟通,处理劳资纠纷,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等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是国际劳工组织和西方国家处理劳资矛盾的共同准则。在资强劳弱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应成为三方机制的积极推动者。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由政府劳动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代表组成常设机构,讨论经济和社会政策;二是成立三方专业委员会,如国家就业促进委员会、国家劳资生产委员会、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国家工资委员会、国家社会保险委员会等,对就业、劳动关系、工资、社会保险等专门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三是设立三方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由三方人员组成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劳资关系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处理;四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分层次的集体谈判模式和分层确立谈判主体制度,即在地区、国家层面或产业、行业、企业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劳资双方为谈判主体的集体谈判模式[9]。

3.3 政府在“劳资三权”建设上应有所作为

劳工结社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是劳资契约自治的前提。劳资三权是工具性、救济性、辅助性权利,基本功能是辅助弱者,实现博弈平衡。面对劳权贫困、机制残缺这一现实,国家应摒弃现行以全面加强劳动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公权力干预机制。通过强化劳资三权,在主体塑造、资格确认、信息披露与保密、定期或常规谈判、程序安排等方面进行审慎制度设计,矫治劳资失衡,建立起劳资对等博弈、合理定价与公平交易的关系、机制、平台与格局(陈步雷,2012)。

3.4 政府在构建和谐劳资法制建设上应当积极作为

国家是宏观劳资制度的供给者、设计者和监督者,面对转型期劳资矛盾重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国家必须完善现行劳资立法、理顺劳资管理体制,以缓解劳资矛盾的对抗性,增加劳资合作的和谐性。其内容至少包括修改《宪法》《劳动合同法》,确立合法罢工制度,防范劳务派遣泛滥,限制工时过长,促进劳动条件改善,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引入生活工资制,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扩大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劳动者的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杨琳.劳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J].瞭望,2009(12)14.

[2]刘泰洪,杨焕成.转型条件下劳资关系及其治理[J].改革,2009(2).

[3]陈步雷.劳资分配困局的一个法律解[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

[4]徐小洪.中国工会的双重角色定位[J].人文杂志,2010(6).

[5]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2-29.

[6]赵泽洪,李传香.就业能力贫困与再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悖论及其破解[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

[7]李丽琳,苗苗,胡梦洁,武静云.2004-2010年我国典型停工事件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3).

[8]陈步雷.劳资分配困局的一个法律解[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

直面中速发展困局 篇7

张舰 (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关于中速发展, 这是大家的共识。物流行业绝对不能只从行业本身来看, 要从大局来看。其中要融合, 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共赢, 我觉得这是今后发展中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恶性竞争已经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 没有最低, 只有更低, 不能让中小企业处于供应链最低端, 只能被欺负。今后在中国物流行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大于竞争, 提高整体实力是通过合作, 因为最终不管哪个企业在中国发展, 离不开中国的市场, 离不开中国的土地, 也离不开我们的服务, 只要我们在中物联的指导下, 通过政府的努力, 通过我们自律, 通过我们的联盟, 我们能够对好多企业说不, 我们把这个企业逐步做大。

主持人:打破低价, 抓住机会共同合作, 实现共赢。我想知道怎么建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组织体系, 让它创新。

徐水波 (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到中速发展以后, 高速增长会掩盖很多问题, 但是高速增长时期一旦受到影响, 很多问题爆发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比如说光伏行业, 三四年时间一下就没有了, 对我们物流行业来讲, 也是这样, 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投资几十亿上百亿, 必须要思考趋势,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要去创新转型, 甚至对模式进行优化, 这个模式优化怎么做?也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 我们和咨询公司深入物流企业, 非常关注他的发展需求, 他有什么问题想解决, 而没有能力解决。最后, 我们归结经验, 我们设计了一些创新的东西, 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我就没有办法做。

我最近刚好和戴会长一起访问了欧洲, 我访问了很多企业, 欧洲的物流板块和我们中国的物流板块有一些相同之处, 我们原来一直不知道欧洲有传化公司, 欧洲有一个货运联盟, 它的模式和传化模式很像, 他的平台企业平均增长10.3%, 在欧洲有两个点的增长是很强的, 在金融风暴的时候有10.3%的增长, 就是因为平台发挥了各级企业不具备的特点, 帮助这些企业插上翅膀, 这样的协同, 才能实现共赢, 他们胜利了, 我们也胜利了。

企业要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创新往往是源于现实可能带来的压力, 让你不得不创新, 还有一个是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 甚至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 这个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 传化物流在探索中, 都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 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市场, 它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非常敏锐, 所以需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进步创新, 就从创新的过程而言, 适度否定其实挑战的不是普通员工, 挑战的是高层, 所以创新的潮流, 创新的局面要打开, 必须是一把手保持创新。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 或者核心团队, 对市场趋势的把握要比别人更强。

主持人:一个企业的经营创新是迫于压力, 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周总, 中速风暴对您有影响吗?您有什么打算?

周少方 (云南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念转型很重要, 首先是经济的转型, 还有理念的跨越, 这是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所在, 尤其是“一把手”的理念和文化, 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中速增长的现实, 我们集团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 解决好当前的问题。走好三步棋, 首先把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不利因素和影响一一加以排除。其次调结构, 包括业务形态的调整, 经营战略的调整, 商业模式创新。再次抓机会, 当别人恐惧的时候, 我们企业要大胆出手。第二, 尽管融资规模扩大, 但是融资的成本降低了, 不过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扬了, 我们抓住两个不同类型的变化, 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我们抓住桥头堡的建设, 进行战略控制, 这是创新过程中要敢想敢干, 这几年对国家的贡献很大。第三, 必须要与市场结合, 现行管理的体制是投资管理一体化。我们集团现在没有上市, 但是离上市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今天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 为我们以后能够很快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做物流没有全球视野是不能发展的, 我们集团发展这么快, 就是因为立足于全球市场, 用全球化的理念和标准按照发展思路来进行拓展。第四, 必须明确物流服务的功能, 以着手构建物流园区、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物流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应用为重点。第五, 我们集团是综合性的物流企业, 贸易物流服务、物流金融和物流信息, 加以资本运作, 就五个业务板块, 形成了四流, 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最后形成财富流, 最后能够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总结一句话, 要创新要发展, 在现有的条件下, 必须要融合、整合, 实现共赢。

主持人:抓住了机会就能前进。国际上比我们还差一点, 外企怎么看中国?

潘葛 (万络国际物流北亚区执行总经理) :中速发展相对以前的高速发展是放缓了, 但是在慢当中看到了快,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 我们的G DP翻一番, 人民的平均收入再翻一番。现在从原来的追求速度改成追求质量, 从东部沿海转向中西部, 特别是广东区域, 增速下降了, 但是在中西部区域还是两位数增长, 只有我们不要在红海里血拼, 我们要找到蓝海。

外资企业在2008年左右的时间里, 有很多的收购整合, 看到了中国很多的机会, 但是进来之后, 水土不适应,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看看整个国家的大的宏观政策。

现在整个视野是看向中西部, 我们的布局也是这么看, 我们的定位不是低端, 定位是高端的, 高端的供应链创新很重要, 必须共同的协同, 信息流的传递才能够打造一个共赢的局面。我们公司在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 还有管理的理念、模式, 都做了很多的沟通, 通过沟通发现差异所在, 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打造一个动态的供应链。

主持人:请各位嘉宾给在座的企业家一句忠告, 面对中速发展, 应该怎么办。

张舰:我们大家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迎接更恶劣和一段时间的市场条件, 把自己事做好。企业大小不是靠资产, 是靠企业决策人的心力。

徐水波: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是在战略模式研究基础上的行动, 目前行动还不够, 所以物流行业在这样一个大行业背景下, 我们应该要有一点勇气,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走的再慢, 你总是离最后的目标越来越近。

周少方:对物流企业的发展, 一定要自信。祝愿中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好, 同时也祝愿各位物流企业家事业蒸蒸日上,

困局与使命 篇8

各种迹象表明, 2009年要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形势十分严峻、挑战极其复杂。但我们不难注意到, 基于上述严峻的现实,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 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农村经济时下面临的冰冷困局,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危急之际拯救农村经济的强烈决心。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文件强调, 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 多措并举, 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毋庸置疑的是, 在眼下农村经济整体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 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乃至更为具体的农产品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困局, 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不仅需有借助中央政策倾斜冲出困局的勇气, 而且身兼冲出困局的使命。

为此, 2009年既需要配合“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指引,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而且, 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保护的有效办法、发展订单生产、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期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厚重的话题, 试图以一组观察性文字, 与专家、业界人士们一起探寻2009年我国“三农”新的突破口, 以期打开农产品交易市场如何走出时艰的问号。在“海外链接”栏目中, 我们编发了《日本的农村集市改革》, 或许能为这个乡土话题带来一丝清新的风, 同时也给业内一些有益的启发。

微电影困局 篇9

可惜, 时移事易。自2013年末开始, 微电影的热潮迅速退烧, 并且呈现雪崩之势。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大品牌对于微电影的投入减少, 广告主开始不热衷于这种互联网形式, 并转向以微信为代表的媒体互动和植入形式;另一方面就是以搜狐视频、优酷万合天宜等系列为首的自制剧的迅速崛起, 在互联网市场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造成了受众眼球效应的集体转移。两方合力之下, 网络微电影市场逐渐走入困局。

若要探究困局从何而来, 我觉得首先就必须去揭开覆盖在微电影之上的伪装, 让它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当微电影变成一门生意

翻开去年出版的《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 其中对微电影的前世今生有这样的描述:微电影作为一个“运动”, 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 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厅、啤酒屋等休闲场所由创作者自己放映, 影片为小范围人群所欣赏。时至今日, 微电影已不再是简单的短片, 它依托网络媒介和摄像技术发展, 在网络上迅猛发展。在中国, 微电影出现在2000年后网络普及的年代。如果说2006年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 那一直到2010年 (我们姑且将这一年定义为“微电影元年”) , 以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品牌的首部微小说改编的微电影《一触即发》 (当时亦叫“轻电影”) , 和伴随着那首《老男孩》歌曲一起红火在网络上的“筷子兄弟”组合以及同名微电影的横空出世, 这种艺术形式才逐渐纳入商业的范畴, 由此一个崭新的营销时代正式开启。 (《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制作方分别是凯迪拉克和雪佛兰科鲁兹, 均隶属于上海通用旗下。为什么在传播中敢为天下先的往往是汽车品牌?这值得我们思考)

与动辄数百上千万的胶片电影植入相比, 微电影的投入真可谓微乎其微。1-7天的拍摄周期、30分钟以内的成片时间、数万甚至几千的拍摄投资便可拼凑出一部微电影。种类也是五花八门, 涵盖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既可独立成片, 亦可系列成剧。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化, 使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直接成为了这种新传播形式的传播目标。再加上那些有志营销却受困于形式及预算的品牌, 为数众多的新锐导演、编剧以及视频工作室, 还有半红不紫、想红却未红的年轻演员, 最终造就了2010年至今微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

可是, 正是在这“被繁荣”的3年时间内, 微电影开始逐渐走入怪圈。品牌方 (或者叫广告主) 对于微电影拍摄的“广告需求”变得越来越赤裸, 甚至完全掌控微电影的拍摄流程。而制作团队却一再妥协, 甚至放弃自己的初衷来换取让他们“做点事情出来”的机会或资金。从博取消费者眼球, 到博取品牌方眼球, 主体变了, 表现形式也就变了。

所以, 微电影陷入困局的可悲之处在于, 这种艺术形式从最初与现在的自媒体一样, 当时涉猎微电影的人完全是出于自己对时局以及艺术的热爱, 当这些人的欲望因为外力介入变得足够大的时候, 微电影就更像是一门生意。

对于一门生意来说, 任何的艺术追求, 都必须向利益妥协, 微电影当然不例外。

当微电影不“微”

自“微电影元年”之后已经过了3年时间, 网络上冠以“微电影”之名的短片不下千部, 不少国际一线到本土二三线品牌甚至电商都有涉猎其中。大牌明星、成名导演、高额制作成本、媲美商业大片的宣传攻势, 这些都让微电影变得不那么“微”。

微电影到底是该“微”还是不该“微”?这是一个课题。在我看来, 很多投资微电影的品牌都犯了同一个错误, 他们在微电影的大趋势之下急于跟进, 仓促上阵。于是我们看到了以“微电影大片”之名包装的音乐短片、长广告、推销视频, 这些哗众取宠、自娱自乐、粗制滥造、小清新和白血病的故事等, 严重脱离现实, 泛滥成灾。早期的精品如“筷子兄弟系列”、“支付宝系列”、“梁三百商业电影”已经是凤毛麟角, “微电影”这3个字仿佛是被营销烙印过的一个庞大的量产机器, 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生产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产品。

所以, 微电影的“微”与不“微”, 并不是一个规模问题, 而是一个“度”的问题。就好像你硬让苏菲·玛索来扮演小区治保主任, 这一看就是瞎扯蛋。微电影, 这个原本是网民草根自娱自乐, 或者是专业学生用来展示能力的, 被叫做“短片”的东西, 在互联网和商家的“胁迫”下, 渐渐产生了分化, 一边是继续草根, 另一边则是向商业化大踏步前进。这么一来的效果就是, 本来应该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网络剧本, 硬是被明星和名导展现得格格不入, 而日益被养刁的消费者胃口, 却又对一些被反复演了几十次的老掉牙故事搞得意兴阑珊。所以随着大环境所带来的杀鸡取卵, 微电影行业也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欺骗中饮鸩止渴。从被夸大的虚假宣传, 到触及社会底线的二奶文化小姐文化, 再到日系爱情动作片女星的倾情加盟, 微电影已经变得不像电影, 而更像是在强行打开观众的脑壳, 然后硬生生的网脑壳中塞入产品广告的过程。电影拍得越来越像广告, 广告拍得越来越像电影, 微电影则什么都不像。

所以, 微电影不“微”, 从利益上是一个悲剧, 从艺术上是一场闹剧。

当微电影遇上自制剧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 墙内开花, 香的却是墙外。2012年开始, 伴随着网络视频媒体的“刺刀见红”, 网络自制剧异军突起, 赢得了观众的鼠标。首先是搜狐的《屌丝男士》系列, 虽偶有大牌加盟, 但其“接地气”的作风却获得了一致好评。去年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和《报告老板》系列更是将自制剧浪潮推向了极致。这一变化使得原本以“屌丝市场去屌丝化”为失败借口的微电影行业灰头土脸。如果我们细数自制剧的成功, 也就能揭开微电影困局的原因。

在我看来, 自制剧之所以成功, 微电影之所以成功得不是那么明显, 原因完全相通。其一, 自制剧有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 或者说是裁判员, 来平衡制作方和投资方之间的博弈, 这就是网络视频机构。类似于搜狐、优酷这样的媒体大佬们, 有充分的经验来与广告主们打消耗战, 保护自制剧的制作水准, 保护制片团队的创作热情。而这一点, 微电影是没有的, 最终导致剧本变成广告主随意篡改的广告文案。其二, 自制剧可以做到先期投入, 盈利滞后 (甚至不盈利) 。因为网络视频机构有着成熟的收入来源和成本掌控, 可以做到先以内容来圈观众入瓮, 然后再视情况进行广告植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营收策略, 微电影投资方即使想做, 也无法实现。其三, 视频机构有成熟的推广渠道和方式, 比如广告、社交媒体、异业合作等等, 而微电影即使拍摄完成了, 也还是要回到以上推广模式, 甚至回到视频机构本身推广, 这就让自制剧从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 比起自制剧的强大后盾, 微电影人更像是拿着石头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孤独男孩。而这种挑战又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让人不禁想起了风车下的唐吉坷德。须知, 从自制剧诞生的那天起, 它所直面的对手就不是微电影, 或者广告, 而是以《爱情公寓》为代表的电视制作剧体系。自制剧以其时长短、成本低、反应迅速等优势不断挤压电视剧的空间, 而讽刺的是, 这些优势, 曾经是微电影的看家本领。

战略合作的困局 篇10

在北京凯远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重大项目投标协调会上,当董事长董晓峰提出,在内蒙炼化项目上准备与武汉遥感光科有限公司默契协调时,一名高管站起来公开反对。

武汉遥感公司,十余年来一直是董晓峰所在的北京凯远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其老板蒋金鹏与董晓峰在生意场上斗来斗去,共同见证了一个行业在中国从引入到发展的历程。

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可以制成高精度的传感器,用来监测温度、应力应变等变量。光学传感器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在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电磁感应和静电干扰现象,因此与传统电子传感器相比,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优点。

武汉遥感公司和北京凯远就是制造这种高精度光学传感器的企业。不同的是,武汉遥感公司主要专注于光学温度传感器,而北京凯远公司则选择了多元化,涉足了多种光学传感器。

武汉遥感公司注册于武汉光谷,是首家将光学传感器引入国内并自主研发的公司,背靠武汉几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有一定技术实力,股东之一便是武汉某上市公司。武汉遥感公司一直专注于光学温度传感器的开发,主要客户有中石油、中石化、各发电厂、炼钢厂等大型企业,为他们的储油罐、电力开关柜等追求本质安全的设备,提供光学传感器以及火灾报警联动装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武汉遥感公司在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年销售额1亿多元。

董晓峰所在的北京凯远公司也已有十年历史,最初的技术来源于科研院所。董晓峰作为公司掌舵人,带领公司跟随武汉遥感公司进入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但是由于武汉遥感公司抢占了市场先机,尤其是在石油石化行业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北京凯远公司,每年在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的销售额,只有武汉遥感公司的三分之一。

进入2010年后,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引入,上海、南京的一些上市公司也都开始投资到光学温度传感器的研发销售中。只是这些新公司的销售额还未见大幅增长。

正当光学温度传感器的众多公司寻求新的竞争策略的时候,2013年开始的经济寒流已经影响到传感器行业的所有企业了:石油石化、钢铁厂、发电厂等开工量急剧下降,不管是电子传感器还是光学传感器制造企业,都遇到了客户订单大幅减少的情况。

因为遭遇经济寒流,订单减少后竞争更加激烈残酷,一些新进入光学传感器市场的小公司纷纷以极低的价格冲击市场。而很多客户在招标时也开始选择低价中标。北京凯远公司、武汉遥感公司也不能免俗,在投标中报价越来越低。

两败俱伤之后,言和

2013年的光学温度传感器行业订单的减少,让董晓峰和蒋金鹏都格外重视每次重大投标机会,不但每次都派出最强的销售团队,而且往往还亲自坐镇最后的定价环节。

2013年夏天,武汉遥感公司采取了一项特殊竞争手段,他们收集了北京凯远的失败工程安装案例和负面用户报告,在投标的时候出示给客户,直接导致了北京凯远公司在该项目的出局。这一下董晓峰不干了,决定以牙还牙,也收集了对方的负面用户报告,并在下一个项目中扳回一局。

2013年的最终结果是大家都不如意,随着双方的价格走低,双方的销售额和利润也都大幅下降。更可怕的是,由于行业内最大的两家公司相互揭短,导致了很多客户开始质疑光学温度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转而寻求传统的电子温度传感器。这一出人意料的情况,让十几年来经常见面却少有来往的董晓峰和蒋金鹏坐到谈判桌边来。董晓峰还清楚地记得上次与蒋金鹏的会面。

“董总,咱们不能再这样恶性竞争了!”

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闹中取静的会所包间里,董晓峰和蒋金鹏刚寒暄了几句,蒋金鹏就单刀直入道。

“蒋总,上次好像是你们的人主动挑起争端,到处宣传我们公司的失败安装案例!大家都是明白人,谁的产品100%没质量问题啊?”董晓峰想起来还有点愤愤不平。

“董总,我承认是我约束下属不力,我道歉。我们两家公司作为光学传感器的领军企业,应该想怎么把光学传感器这个蛋糕做大,而不是相互拆台。”

“是这样,没错。”听到蒋金鹏说到这一点,董晓峰的态度也软了下来,深有同感地回应道:“蒋总,光学传感器有电子传感器所不具备的高精度、本质安全、长距离传输、免维护等优点,早就应该打败电子传感器了!”

董晓峰当初进入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就是认为光学传感器理应迅速取代电子温度传感器。而根据当时的市场调研,电子温度传感器每年有数十亿元的销售额。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感器的需求应该是越来越大。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光学温度传感器在中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规模却并没有大幅增长。

蒋金鹏一下子跟董晓峰找到了共同语言,接口道:“谁说不是呢。电子传感器动不动就发生电磁干扰,维护也很困难。可是,不得不说,咱们的光学传感器的价格比电子传感器高很多。虽然光学传感器本身并不贵,成本比电子传感器还便宜,但是咱们的调制解调器需要使用激光发生模块,规模效益不够啊,价格比电子传感器的调制解调器高很多。这样整体算下来,咱们的光学传感器价格比电子传感器高三倍以上啊!”

“是啊,咱们刚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利润和销售增长还是很不错的。”董晓峰回应道,“但是那帮山寨和模仿厂家的产品鱼龙混杂,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导致了很多客户开始质疑光学传感器的品质稳定性,新的客户群体也都持谨慎、观望态度,这也是市场规模一直无法增长的一个原因吧。”

“共同”的敌人

“嗯,有道理,”蒋金鹏表示赞同,突然话锋一转道:“董总,我们公司的光学温度传感器,对应的电子温度传感器没啥大的竞争企业,情况还算是不错的吧。可是,你们公司的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竞争对手可是北京震旭公司。他们公司的电子应力应变传感器,销售额可不少吧?咱们两家光学传感器公司应该联合起来跟他们电子传感器行业竞争,把我们这个行业做大!”

nlc202309041907

蒋金鹏的这句话戳到了董晓峰的痛处。

由于意识到与武汉遥感公司在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中品牌、市场上的差距,董晓峰在设立北京凯远公司不久,就与公司管理层一起确立了利用北京的技术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公司在进入光学温度传感器领域并取得千万元级销售额后不久,就开始研发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广泛用于桥梁、隧道、大楼、大坝、铁路等大型设施的结构应力检测。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研发完成后,北京凯远公司就搭上了中国土建大发展的顺风车,这部分传感器的销售额在几年之内就达到了千万元级别,与光学温度传感器的销售额基本持平,在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这个新市场的占有率保持第一。

就在北京凯远公司为找到一个新市场欢欣鼓舞时,进入2010年后,公司在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领域的销售增长却出人意料地降了下来,甚至有萎缩的迹象。公司的销售受到了北京另外一家公司,也就是蒋金鹏所说的——北京震旭公司的强力狙击。

北京震旭公司是专业制造电子应力应变传感器的企业。该公司引进并消化吸收了美国技术,而且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具有价格和服务优势,在该领域占有绝对领导地位,一度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销售额达到数亿元,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迹象。

在北京凯远公司开发出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后,北京震旭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遏制凯远的销售:一是加强了与土建设计方的沟通,利用设计方对采用新技术的顾虑和谨慎,在设计阶段就开始给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设置障碍。二是收集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在应用中的瑕疵案例,提交给最终业主客户,导致客户在应用新产品时产生顾虑。三是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试图也进入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领域。

经过一系列的竞争手段,虽然北京震旭公司在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领域的销售还未有大的突破,但是基本上遏制住了北京凯远公司在这个领域的迅速发展。

此刻,当听到蒋金鹏提出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北京震旭公司时,董晓峰对蒋金鹏的戒备心理一下子消散了很多,不由赞同地点了点头说:“是啊,蒋总,我们是应该合作共同对付电子传感器行业!您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合作呢?”

“我们应该就此终止恶性竞争,不再彼此揭短!”蒋金鹏顿了顿,接着说,“在今后的投标项目中,我们双方可以商讨一下划分市场,并在投标中相互默契协调,以避免价格太低,大家都没有利润。在马上就要开始的内蒙炼化的投标项目中,你们公司能不能让一下我们公司呢?你们这次报一个高价,我们就能顺利以相对低价中标。下一个项目我们一定会让给你们公司的!另外,我们两家公司也可以探讨股权合作嘛!我们可以用一个整体公司跟他们电子传感器企业竞争,我们双方强强联手,就不怕干不过他们!”

这次董晓峰和蒋金鹏会面,双方讨论得相当愉快。但是董晓峰也没有在现场立刻答应蒋金鹏的所有建议,而是要跟公司高层讨论一下。没想到董晓峰刚在公司高层会议说明情况后,就出现了篇首的一幕。

暗度陈仓

“董总,武汉遥感公司去年主动挑起了恶性竞争,今年又想息事宁人,咱们不能这么便宜了他们!而且就算这次我们把内蒙炼化这个项目让给了他们,也不能保证他们就会把下一个项目让给我们,他们的话不可信!”这名高管继续说道。

“是啊,这个项目标的有两千多万元,是今年的标杆项目。谁要中标对后续项目的示范作用非常巨大。我们可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好好竞争未必就输给他们!”另一名高管插嘴道。

“我看他们的提议未必就不可行。”又一名高管站起来说,“你们看看现在价格竞争到什么程度了?再这么下去大家可都挣不着钱了。总要有一家公司先让步吧?”

“相互通报价格,这不是串标吗?串标可是违法的啊!”另一名高管提醒大家。

“我们肯定不会做成明显串标的啊。稍微默契一下谁知道呢?再说,开行业会议时提倡行业自律、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这样做的企业多了,我们又不是第一个。”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我昨天刚听到一个内部消息:武汉遥感公司的老板蒋金鹏最近到北京来可不是专程来跟我们公司谈的,我听说他们公司正在跟北京震旭公司接触呢!他们正在商讨进行股权置换和合并,然后冲击IPO上市!听说他们都已经开始起草合作协议了!”一名高管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道。这句话震惊了会议室里所有的人,包括董晓峰。

实际上,这段时间北京震旭公司也找董晓峰会谈过,用意也是谋求资本合作。但是董晓峰对光学传感器行业的未来还存有一定的信心,公司在光学温度传感器和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两个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因此对与其他公司的股权合作建议(包括蒋金鹏的建议),并没有太大兴趣。

没想到这次召开公司投标协调会,传来了武汉遥感公司和北京震旭公司的股权合作消息。如果这两家公司合并,新公司在光学温度传感器和电子应力应变传感器两个市场都将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凭借这个新设立的公司的技术实力,他们要在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领域获得突破,也并非难事。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在经济下行周期里的投资机会更少,不少投资机构开始看中了光学传感器领域,风闻好几家上市公司也正在做调研。如果有大公司投入大笔资金给一些小型光学传感器公司,也不排除有小公司迅速做大的可能。董晓峰自己也接到过一些大机构的来电咨询。这一切都让董晓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董总,如果这两家公司合并,那对我们公司的威胁就太大了!”有人开始担心公司的未来。

“我觉得没必要怕他们。就算他们合并了,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他们在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市场怎么也比不上我们吧!”另一名高管虽然在打气,但是也显得有点信心不足。

“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跟他们谈谈股权合作的事情,或者去找个大公司给我们投资。”另外一名高管试探道。

大家七嘴八舌,会议室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艰难抉择

“董总,明天中午一起聚聚?我觉得我们可以坦诚交流,进一步讨论股权合作方案了。”

nlc202309041907

还沉浸在思索中的董晓峰扫了一眼手机屏幕,一封手机短信跳了出来,发信人正是武汉遥感公司的老板蒋金鹏。

董晓峰下意识地准备回个短信,想了想,又放下了手机,旋即又在吵闹的会议室陷入了沉思。

这个蒋金鹏,怎么就没提起跟北京震旭公司的合作呢?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是否要在投标上与他们默契协调呢?是否该与他们认真探讨股权合作呢?这一切会不会是他们的一个圈套?

如果与北京震旭公司进行股权合作又会如何呢?两家公司都在北京,合作起来应该更方便。而且震旭公司也更有实力,但合作之后如何协调光学和电子传感器两种产品呢?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会不会就此被他们雪藏?

如果武汉遥感公司和北京震旭公司真的合并了,该如何应对呢?是继续独立自主发展,还是另外接受其他上市公司的投资?

对于董晓峰来说,现在是该做决断的时候了。

郑学州:江苏海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茂银

上海优幼母婴用品有限公司CEO

找有规模优势的传统电子传感器企业合作,是董晓峰所在的北京凯远公司不二的选择!我的判断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传感器行业有数十亿元的规模,仅应力应变传感市场北京震旭公司一家就有数亿元的规模,而董晓峰所在的北京凯远公司已经有十年的经营历史,光学温度传感器年销售额仅3000多万元,再加上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估计两者加起来,年营业额也不过区区六七千万元,市场份额仅约0.7%左右。一个企业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市场占有率仅0.7%,更何况是玩家相对较少、市场相对集中的传感器行业,充分说明该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管理水平也存在严重问题,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方可使其发生质的变化。

第二,目前找董晓峰合作的武汉遥感公司生意规模仅亿元,在市场规模数十亿元的传感器行业中根本就谈不上实质性的影响力,与北京凯远公司是同病相怜——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存在严重问题。即便武汉遥感公司真心与北京凯远公司合作,对董晓峰也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管理上的困扰(因为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问题、管理问题,没有过硬的能力是很难处理的),更何况,武汉遥感公司是否真心与北京凯远公司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第三,光学传感器与传统的电子传感器比,之所以份额很低,其原因是“没有规模优势,导致光学传感器的成本是电子传感器的3倍”,而且“还有失败案例,影响客户对光学传感器的信心”,因此,做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是光学传感器必由之路,而快速扩大规模的唯一出路,就是与大型电子传感器企业合作,直接转换市场。

第四,光学传感器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小企业蚕食市场,不仅建立规模优势越来越难,而且毛利快速下降,企业已到亏损边缘,如果不马上改变被动局面,企业倒闭只是时间问题,董晓峰没有选择余地!

基于以上原因,与北京震旭公司合作是不错的选择。

董晓峰对行业竞争格局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所谓“对光学传感器行业的未来还存有一定的信心”不假,光学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电子传感器只是时间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北京凯远公司就有很好的前景,董晓峰所认为的“公司在光学温度传感器和光学应力应变传感器两个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其实只是自我陶醉。北京凯远公司都十年了,市占率仅0.7%,北京凯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不俗的表现从何谈起?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进入如何脱颖而出?北京震旭公司已经开始进入光学传感器领域,以他们在电子应力传感市场数亿元的规模和实力,超越北京凯远公司根本不在话下。照此下去,北京凯远公司最多会成为光学传感器行业的先烈,而不会是最后的赢家。

董晓峰所纠结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别人重组,自己只能做老二甚至是老四、老五,失去了经营的独立性,甚至被吞并,没有了存在感”。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没有明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存在,如果董晓峰创办北京凯远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让光学传感技术造福人类,那么重组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是为了财富最大化,那么现在重组是最快、最安全的办法;如果是想自己独立做一番事业(不在乎规模大小、赚钱多少),那么当这个事业很难维持的时候,重组后有了丰厚的资本,再另创新业务也不失为好的选择。因此,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否则硬撑下去,几年后企业倒闭,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是和自己过不去?

吴玉光

深圳中和正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晓峰面临的关键决策问题是什么呢?第一,是和武汉遥感公司合作,还是和北京震旭公司合作?第二,未来,北京凯远公司应采取何种方式发展?

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接近于决策的本源,也会让决策者有更宽广的视野,作出最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如果第二个问题想明白了,第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只是,董晓峰需要思考清楚以下的问题:

首先,行业不景气是不是长期现象?显然不是。光学传感器的市场主要受到产业周期的影响,而产业周期肯定有涨有落,不可能长期低迷下去。在现阶段,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样的艰难,别人也不会好很多。所以,董晓峰应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

其次,光学传感器在未来,会不会逐步取代电子传感器?肯定会,但是没那么迅速。根据电子行业产品发展的规律来看,在进入市场初期,因为技术的垄断、规模效应不明显等,产品价格往往居高不下。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的发展、竞争的压力,价格出现梯度下降的趋势,一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相信,当光学传感器的价格降低到合适水平的时候,必然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第三,战略合作一定会保证成功吗?不一定。就武汉遥感公司和北京震旭公司而言,它们都不是北京凯远公司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武汉遥感公司的合作,利好于武汉遥感公司,因为武汉遥感的产品线更为单一。而北京震旭的优势在于电子传感器,和董晓峰所在的北京凯远公司的光学传感器存在市场的替代关系,最终必然是此消彼长,并不能推动整体市场的规模化发展。更何况三者在市场上已经有兵戎相见的历史,企业文化显然差异较大。如果蒋金鹏真如传言在和北京震旭“眉来眼去”,董晓峰更应该坚决果断地终止和其战略合作的设想。

nlc202309041907

第四,北京凯远公司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目前,光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价格。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有效降低调制解调器的成本?这既可以在技术上加大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向上游延伸,解决调制解调器的成本问题。甚至可以考虑兼并收购一家合适的调制解调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管理提升,也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目的。

作为战略决策者,董晓峰要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地位一定要靠竞争得到,而不可能依靠妥协实现。

赵世文

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

董晓峰面临着是要跟武汉遥感公司的蒋金鹏达成和谐默契,还是继续独自发展,或者另寻投资人的艰难选择。若答应蒋金鹏,但是又不知对方是否可信、未来是否一定兑现诺言,在项目上轮流中标。若不答应,则面临武汉遥感公司与北京震旭公司合作,未来自己竞争地位更弱。如果就事论事,就问题论问题,这确实是一场艰难的抉择,无论怎样选择都有不确定性,都很难让自己“内心安定”。

暂时放下这个具体的令人纠结的问题,首先回顾一下北京凯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做了什么事情,采取了何种竞争策略:在竞争报价方面,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随着山寨企业“你降我也降”;在客户美誉度方面,为打败竞争对手相互揭短,相互打压,不惜使行业形象受损;在产品方面是高度同质化,可以说处处与对手都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严重不足。第二,北京凯远公司在业务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就走了多元化的道路,规模不大、实力还不是很强的公司同时经营两种产品,分别与两个都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竞争,两线作战,分散了资源投入,导致凯远公司没有在任何领域成为行业领导者,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北京凯远公司是一个缺乏战略规划的公司,战略缺乏导致了凯远今天的两难境地。

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危险的企业,没有战略就好比盲人走夜路,就好比茫茫大海没有航灯,危险之极。

要破解当前难题,北京凯远公司还要从公司战略入手。凯远公司首先要看看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空间,看看传感行业技术变化趋势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看看客户对光学温度传感器,光学应力传感器这两个产品的接受程度,看看公司在整个竞争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想想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与能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一次快速的SWOT分析,想清楚自己内心以及公司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当以上问题都明确以后,当前面临的问题一定会有清晰的答案。

当然,董晓峰除了从战略上寻求答案外,现实中也要积极行动,第一要跟蒋金鹏坐下来对话,摸清对方的心思,从而有效应对;第二,要发挥企业情报系统作用,时刻掌握武汉遥感公司与北京震旭公司合作的进度,决定是与武汉遥感公司合作,还是引入实力更强的战略合作伙伴,确保企业不被打垮。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篇11

融资难, 根源究竟在何处?

企业:融资难原因各有不同

我们从江苏、陕西数十家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了解到,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存在多年, 轻纺、涉农等民生类行业, 软件、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长期贷款稀少。而国际金融危机又把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企业拉入贷款难行列。

纺织业贷款难不是一朝一夕, 因为行业平均利润率低, 不足3%。除了极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干企业, 90%以上纺织企业贷款很难, 它们在资金紧张时, 主要靠大企业拆借。纺织业贷款利息只有几个点, 而房地产业即便在低迷期也有十几个点, 银行当然倾向后者。

软件行业有许多拳头型的产品, 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融资和发展环境, 最后胎死腹中。中小软件企业的生长每一步都需要资金, 往往一口气喘不过来就会死掉, 但小企业能贷款的很少。软件行业本质上是靠人脑来赚钱, 软件的价值瞬息都在变化, 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就会赔本。因此, 软件企业贷款难的瓶颈是缺少资产抵押。而互联网行业中, 好的企业不需要贷款, 因为有风险投资;差的又贷不到款, 银行认为只会烧钱, 不会赚钱。

“三年一小难, 五年一大难”是中小企业的规律。由于向银行贷款困难, 一些企业只能通过地下钱庄或典当行借高利贷。一般的高利贷月息都高达5%, 借100万元一年还息60万元, 真是难以承受。

企业慎贷与银行惜贷并存。一方面, 我国近几年每年新增美元储备3000多亿元, 相当于每年在社会上多投放2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从一季度贷款结构看, 货币主要在国有大项目与银行间流动,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 我国30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外需拉动增长的模式, 经济外向度达40%。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萎缩, 给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终极市场冲击。去年以来, 东部许多中小企业十分困难, 效益好的企业纷纷偿还贷款, 收缩经营, 而效益差的企业银行不敢贷。

市场:融资链条多处梗阻

中小企业融资难还与其融资链条上多处梗阻有关。有经济下行期行业性梗阻, 还有担保环节梗阻、社会资本投入渠道梗阻。而行业发展有其自有的周期, 越是在行业的低谷期, 贷款风险越大。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 会严格控制这个行业的授信, 各银行总行往往会对一个行业严格设限。去年, 在金融危机下进入低谷的冶金、轻纺、汽车、外贸等行业, 都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 银行不敢放贷。

担保行业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环。但是, 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小企业破产, 担保公司损失惨重, 各地已经消亡了一批。根据某市银监部门调查, 2008年1月至9月, 该市17家曾与银行合作的担保机构出现代偿现象, 累计代偿金额6500万元, 同比增加2.2倍。正规的担保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挂着担保公司招牌的高利贷公司却赚取昧心钱。目前该市仍有78家担保公司, 其中有70%不做信用担保业务, 而是靠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搞“钱庄”生意, 为民间融资担保牟利, 令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高新技术企业是抗击金融风暴的有力武器, 现在创投基金、社会资本并不缺乏, 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国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有优惠政策, 对于投资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额的70%可以抵税。如江苏就有几十万家中小企业, 但是通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只有1000多家, 而创业投资公司就超过200家, 可供创投公司选择的企业少之又少。

银行:一朝放贷包袱难背

多家银行管理层认为,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 绝非银行一家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首先是前期评估风险大:一是抗风险能力不强, 平均寿命就是3~5年;二是信用程度低, 企业主素质参差不齐, 偷漏税普遍, 账目多数是假的, 真实经营状况难以了解清楚;三是普遍缺乏抵押物;四是贷后管理成本高, “吃力不讨好”。银行一朝放贷就等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据调查, 目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小银行原本人手就不够, 一个支行通常二三十个人, 而辖内中小企业多达上万户, 怎么做得过来?同样是做企业贷款, 做一个小企业, 一年也就几十万元, 而做一个大企业一年就是几千万元贷款。大企业风险并不比小企业大, 而信贷员耗费的精力相同, 当然愿意选择做大企业。近期虽然各家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贷款部门, 但真正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并不多。比如南京银行就是一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 目前小企业放贷一次审核通过率达到50%,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随着小企业贷款的增加, 银行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大。不仅是贷前的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 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贷款前, 为了摸清企业情况, 银行要配备充实的营销人员, 安装小企业贷款的信息系统。贷款后, 各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核销以及责任追究都非常严格。比如, 银行损失的不良贷款需要核销, 走这个程序就要理清责任, 是企业的问题要出具证明, 这又涉及法院、工商部门。对于已经破产消亡的小企业, 司法、行政机关都不会轻易出具证明。小企业破产后不会主动去工商局核销注册登记资料, 工商部门要到年底申报时才发现。而在法院, 经济类案件非常多, 小企业都是几十万元的小案子, 法院的精力也顾不过来;即便判下来, 执行起来也被排在后边, 执行期一般要半年到一年。银行现在要求责任追究到人, 一出事就要处理人。从实践来看, 小企业不良贷款追究起来漏洞最多, 有许多是信贷员难以发现的, 一旦出问题也造成人力资源损失。

由此可见, 小企业贷款不仅成本高, 经营效益也比不上政府、国有企业的大项目。政府近年来财力增长快, 做政府背景大项目能使银行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风险又小。而每家银行的发展目标都是更大更强, 中小企业贷款做多了, 肯定会限制自身的发展。

他山石:国外中小企业融资路径与创新

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践与创新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构建了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便捷首先是得益于各国都拥有健全的融资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如美国、日本、德国均设有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融资机构。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国民收入水平较高, 民间投资数量庞大,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形成了各类不同层次但相互补充完善的融资体系。

第二,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美国, 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 尤其是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还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3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第三, 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健全。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一种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制度。美国设有专门机构中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日本官方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 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德国设有专门的担保银行, 形成了由国家、联邦和州等三个层次组成的联合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的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第四, 各国都具有完善的支撑中小企业融资的配套法律、法规。成熟的市场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序进行, 增强融资的效率, 提高融资的效果, 务必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给予规范。美国于1890年制定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 还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等法律、法规。德国、英国、韩国等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立法, 给本国的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 6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 70年代又修改和推出了《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些法律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证了中小企业的顺畅发展。

第五, 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美国官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美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达300余家, 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有600余家, 他们一方面为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无担保或担保不充分的贷款,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吸收勇于进行创新投资的中小企业投资人的资金, 以期获取高额回报。

第六,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 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促进其筹资来源的多元化。中小企业股票难以到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上与众多的大企业竞争, 一些国家开拓了创业板股票市场, 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如美国的NASDAQ市场, 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欧洲一些证交所也相继设立了为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市场, 如比利时EASDAQ、英国AIM市场和欧洲新市场。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我国台湾省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创业板市场, 这些市场的建立都为各国或地区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求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尽快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构建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必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知, 这是由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急迫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任务的落实, 而且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说到底,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创新我国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发展难关。在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 我国实体经济遭受最大冲击的是中小企业, 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没有渡过金融危机难关。与此同时, 就业压力加剧。2009年, 我国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710万人, 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0万人和去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00万人;另外,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已经有1500万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因此, 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需要。

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小企业点多面广, 覆盖领域广阔, 可以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口, 尤其是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环境, 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和长远战略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组建中小银行, 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纵观当今世界,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美国目前仍有9000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 其中95%的资产小于5亿美元。与此同时, 美国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 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在孟加拉、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都有众多农村小额信贷银行。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1983年创立了格莱珉银行, 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 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 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效仿格莱珉银行的模式运作。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众多的中小银行, 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从时机上看, 也已经成熟。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积累了近5万亿元的民间资本, 完全有能力建立一大批资金在5亿元~10亿元的中小银行;同时, 3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 国际金融危机后, 许多国际金融人才也纷纷要求回国发展。可以说, 组建中小银行是天时、地利、人和。

二是进行中小企业组合债券发行试点。今年我国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行国债2000亿元, 这是刺激经济复苏的一大创举。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小企业发债要有创新的举措, 即由地方政府出面, 组织商业协会进行中小企业联合担保, 发行组合债券, 由担保企业进行比例分配或在利益均衡的前提下, 配给最需要的企业。

三是做好创业板的发行上市, 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当前, 创业板的IPO工作拉开序幕, 办好创业板, 是我国证券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要千方百计做实、做出成绩, 使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

四是发展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三大特征: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投资结构的灵活性。银行关注的是企业历史表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 对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青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在于, 通过培育企业成长壮大, 然后转让 (或上市) 退出该企业, 实现较高收益, 从而不断接手新企业。这种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高流动性, 更适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结构, 没有固定的标准, 它将根据企业的情况, 由投融资双方具体商定, 因此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五是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 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它是一种古老的借贷行为。民间借贷能有效地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 对于处于融资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来说, 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我国金融监管部门, 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使大量的民间借贷从地下走上地表, 使其阳光化, 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上一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下一篇:城市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