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困局

2024-08-18

营销的困局(共12篇)

营销的困局 篇1

十二五计划针对改善中国医疗体系方面所划拨的资金, 大部分都流入了那些中国认为最容易着手、但不一定最能造福公共健康的项目。

最近, 我拜访了一家医疗研究机构, 它的主研究院设在美国, 在华工作核心就是针对中国人已经受到影响的特定医疗问题, 将相应的基础研究引入中国, 且完全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换言之, 他们的动机不是牟利, 而是希望其应用研究能惠及中国的大众健康。在我们的对话中, 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令他们沮丧的问题:让中央政府在疾病根除与治疗方面的良苦用心与当地政府的合理执行对接起来, 怎么那么难?

暂且不论他们的困扰, 以及他们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意见, 这里有必要指出, 这一问题并不仅限于医疗领域。西方人常引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个现象:“山高皇帝远”。这一委婉修辞确实捕捉到了些许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不管是对是错。也就说, 要在中国取得成功, 不仅要与中央政府搞好关系, 也要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

医药行业整体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与中央政府共同商定的用心良苦的政策, 未能转化为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应行动。尤以安徽为甚, 该省推行一种根本性的“双信封制”暗标流程, 要求药厂提交两个信封, 第一个提供详细的质量承诺, 第二个提供他们的最低也是最终报价。但压低了价格, 质量控制放慢效果却不容乐观——自从“安徽模式”推行以来, 中国的仿制药产业频现重大质量问题。

而这家美国研究机构的问题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 为何将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转化成当地政府的具体行动就如此之难;第二, 同样是针对公共健康, 围绕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的项目合作相对顺利, 而为何提供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合作就如此困难?这两个问题中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在它的核心, 是中国公共医疗体系构建方式中一个最令人不安的组成部分。

2009年, 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执行刺激措施, 极为成功地为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体系奠定了基础。怀疑论者认为, 新建起来的全国医疗保险计划还很不充分;相对乐观的人认为, 这只是第一步, 日后还会逐步扩展覆盖范围和人群。然而, 十二五计划针对改善中国医疗体系方面所划拨的资金, 大部分都流入了那些中国认为最容易着手、但不一定最能造福公共健康的项目。具体而言, 大量资金都用在了医院扩容, 以及添置诊断设备等相关基础设施上。

中国人极为擅长搞挖洞、浇灌水泥之类的工程建设。其实, 如今中国各地大建医院现象背后的政治决心, 跟十年前大建机场、住房与会议中心时如出一辙。这些目标都值得敬佩, 而且, 中国的确也需要更多的医院, 但如果数量增加的同时, 却没有在完善医疗产业资金机制 (政府如何就医院与医生为医疗服务垫付的资金予以补偿) 方面投入同等程度 (且不说更多) 的关注, 那么医院硬件的扩容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并且基本无法解决困扰整个中国医疗体系的患者负担能力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家美国研究机构传达给我的两个疑惑其实是同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脱节, 是与中央政治权力在面对广阔国土时的力不从心有关;之所以偏爱硬件建设而冷落公共健康政策的软件建设, 则与政府官员从省级部门提拔到中央, 也就是所谓“上进”的路线有关。眼下, 首先侧重于医院诊所扩容, 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可否认, 现在正在建造的很多设施, 很大程度上恰好也对各级地方官员达到“上进”的考核要求有帮助;然而, 这种政治抱负经过妥当地处理, 可以、也应该被利用起来, 使政绩不再与医院新增的病床数挂钩, 而是与基本的公共健康目标挂钩——着重于中央政府为了解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老龄化所带来的下一波更加复杂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制定的政策。虽然在西方人看来, 这样做看着过于勉强且有失效率, 但在其他领域内, 中国领导人正用这种方式来制定并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的, 而且, 这还有可能解决中国有史以来最令人不安也最泛滥的一组问题:如何确保国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以及看得好病。

营销的困局 篇2

这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奥运营销盛会。首先,目前北京奥运会有58家赞助商,而根据奥林匹克市场开发权益,拥有“奥运火炬传递”市场营销权的仅有可口可乐、三星、联想三家顶级企业,他们暨是全球奥运合作伙伴又是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全球合作伙伴。而余下的55家奥运赞助企业虽也拥有一定数量的奥运火炬手名额,但均被严格限制为内部激励消化其火炬手名额。

传统“奥运营销”面临困局

升级后的奥运营背景下,奥运赞助商和非赞助商们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第一、“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真正重金购票“奥运豪门盛宴”入场券、拥有奥运市场营销权的,目前,全球仅有58家各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现在冒出那么多纷纷实施“奥运战略”的企业来?我们有必要厘清这里面“纠缠不清”的奥运与非奥运营销矩阵:

第一阵容是正统“奥运”行列企业,柯达等11家全球奥运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5家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22家奥运赞助商。这其中有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同是奥运赞助商,也有袜子、猪肉、皮鞋、家具等等赞助独家赞助商或供应商。以上“奥运”行列企业,按照金字塔式赞助级别,58家企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多的13亿,最少2100万元人民币。

第二阵容是第一关联性奥运企业。包括周大福、金至尊等奥运商品生产与零售特许企业。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奥运市场营销权益,但是,未来一年里,他们一定绞尽脑汁通过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以“奥运”的“面目”展开市场攻略,提升品牌形象,直接刺激销量上升。事实上,创于广州发展于香港的周大福,已于年初通过媒体发布了其“周大福夺08奥运首饰专营权 分三期生产有关商品”的奥运战略意图。

第三阵容是第二关联性企业。日前,奥斯克空调高调宣布耗资千万元成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并称未来一年将花费上亿元实施“奥运战略”。事实上,民间资本与国家财力合资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自去年起已按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模式开发其市场计划,

万家乐、格兰仕、康宝等家电类企业都已签约国家体育场,都曾高调启动其“奥运战略”。

第四阵容是非奥运企业。与前三大阵容不同的是,他们高姿态区别于奥运赞助企业,比如新飞电器,今年4月便在北京启动其“非奥运营销”战略,而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三家奥运赞助企业夹攻下的雪花啤酒,干脆把自己号称为“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近期各大营销杂志的“奥运营销”专题中,不约而同盛赞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初见成效。

目前,诸如“国家奥体中心指定产品”更多与奥运有着关联性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正规机构或非正规机构在法律边缘开发的“奥运市场”计划将继续,“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第二、传统“奥运”营销活动继续泛滥成灾

2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及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华帝股份在京共同宣布:中国第一个奥运社区家庭体育展示活动――“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正式启动。活动涉及全国11个中心城市,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10个家庭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比赛、开闭幕式。同时,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办单位之一,26期《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特别节目将在中央体育频道每周三夜间播出。

4月9日,中国移动启动“中国移动伴你行――奥运家庭游北京”活动,面向全球征集选拔10个“奥运家庭”免费参加奥运之旅。

4月29日,中国银行推出“奥运家庭•圆梦北京”――“中行•奥运家庭”活动。活动将产生36个“深圳奥运助威团”家庭亲临奥运现场。

5月23日,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宣布,湖南将于6月初推出“迎奥五环潇湘行”活动。其中,10个决胜“奥运家庭”赴京观看奥运。

……

这仅仅是各大奥运赞助商或官方围绕“奥运家庭”概念开展的活动,其实,奥运赞助商青岛啤酒的“我是冠军”、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海尔“奥运城市行”,非奥运赞助商蒙牛的“《城市之间》全国10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新飞电器“2008助威团全国选拔赛”等大型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活动,同走“全民奥运”、“全民海选”路线,奥运营销同质化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花大钱甚至达到“豪赌级别”的营销推广活动效果将接受严峻考验。

路长全:企业营销的“六大困局” 篇3

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中国大陆唯一被邀请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讲学的营销大师。具备20年实战经验的营销专家。著有《解决》、《软战争》、《营销运作潜规则》、《切割》等书。

前瞻观点:

2007年市场形势的发展,注定使中国企业在强化品牌、摆脱价格战、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遇到大量的营销困局。

2006年中国企业的整体营销呈现出竞争力和营销效果六大弱化的营销困境。2007年中国企业将被迫面对这些困境寻找突破之道。

第一、GDP整体增长,中国企业品牌进一步弱化。整体GDP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众多竞争性行业的中高端品牌被跨国企业全面垄断。包括轿车行业、日化行业、饮料行业、保健品行业、运动服饰行业、奢侈品行业、手表行业、手机行业、等离子及液晶彩电、医药行业……

中国品牌进一步弱化的趋势还在增强。面对品牌弱化的困局,尝试做品牌将会成为2007年中国企业的营销主线之一。

第二、销售增长,但企业利润加速弱化。大量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的增长,而牺牲掉企业必须的利润。这在乳品行业、饮料行业、服饰行业、运动鞋行业尤为突出。

在中国,鞋行业的总和没有一个耐克公司高,茶行业的利润总和没有一个立顿大。

没有哪一个民族靠价值链最低端的环节能够强大。面对利润弱化困局,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尝试从价格屠刀向价值传递的方向进行营销转型。

第三、盲目广告增长,企业竞争力弱化。因为利润回报无法持续支撑高额广告费的持续投入,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在大力度地被弱化。

在奥运会的赞助上,大多数企业连一分钱都没有在国外销售,却花巨额的广告费用成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

面对盲目广告的困局,中国企业将会尝试从单纯广告向系统整合营销迈进。

第四、出口有所增长,主动权加速弱化。2006年以来,中国产品受到不同国家数十次的反倾销制裁。尽管出口额有所增加,但中国企业的利润却在不断下滑,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又将本就微薄的利润趋零化。

在应对这些反倾销事件上,中国企业整体表现得茫然和孤单势薄。面对这种局面,一些出口型的企业将转向国内市场运作,国内市场今年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化。

第五、行业垄断格局加大,竞争效率弱化。在电信、电力、石油等行业,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力量在不断强化。但这种垄断趋势的强化是非正常营销费用投入的結果,从而弱化了行业成长的效率,也牺牲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下一步可能会出台行业竞争法规对非正常垄断进行相应约束。

第六、商业渠道垄断导致企业分销能力弱化。

随着大型连锁卖场、行业连锁卖场的垄断型态势的不断强化,生产型企业渠道分销的成本加大,使得企业的实际分销能力被商业渠道掌控。

有实力的生产型企业将会采用自建渠道来对抗商业渠道。海尔、格力等在全国各地展开的快速渠道自建就是为了打破商业渠道对企业所造成的困局。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少儿节目的困局破解 篇4

一、大题小做

如何使少儿节目既有内涵又让小观众们爱看, 是个不小的难题。节目要有内涵, 但不可喊大口号, 而是要把节目做活, 有血有肉, 有鲜活生动的内容, 宜大题小做、从小切入、以小见大。

本次评比中的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江苏广电总台优漫卡通出品的大型系列报道《红领巾喝彩江苏创造》, 集中展示了江苏“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是地道的大选题。节目切口甚小, 虽以“为江苏喝彩、共创美好明天”为主题, 却以小记者的体验和寻访为主线, 通过当事人、见证者的历史回顾, 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 大跨度、多视角地展示了原本怎么看也很难摆脱的“大而空”的选题。在创作过程中, 摄制组跳出主题报道的一般程式, 转换报道思路, 优化表现手法, 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报道视角贴近孩子。作为一个面向小观众的专题报道, 该片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头脑去感知, 让这些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在表述方式上, 尽量由孩子来介绍。比如《美好华西欢迎您》中, 让华西村小导游瞿佩瑶从“长高了”、“变大了”、“会飞了”、“变美了”四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比如《江苏处处是通途》中, 让生在“桥梁世家”的小朋友刘译文来介绍江苏长江大桥建设的历史。

[南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南京二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先后入画, 叠化下一组镜头]

【现场】[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五二中队《我的理想》主题队会]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学生刘译文:我的理想和长江上那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有关……

【解说】 (刘译文旁白) 这个正发言的人就是我, 我家是一个“桥梁世家”, 爷爷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爸爸参加了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建设。我长大了, 也想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可是我听爷爷说, 造南京长江大桥可不容易了, 当年为了研制大桥专用的桥梁钢, 可费了大功夫呢!

【影像资料】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争气钢”片段

【解说】 (刘译文旁白) 爷爷说, 当年建桥开始的时候, 是苏联给我们提供钢材的, 可是后来他们不给我们了, 那时大桥才刚刚开始建造, 这可怎么办呢?

【解说】之后, 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技术人员终于研制出一种锰低合金桥梁钢, 它比一般的国产钢材性能提高了30%, 达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标准。这就是当时大家说的“争气钢”, 而这座桥也被人们称为“争气桥”……

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扬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淘喜宝军事夏令营特别节目之不抛弃不放弃》, 也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好例子。节目记录的是孩子们在淘喜宝军事夏令营里所发生的事, 两个排的孩子争夺“红旗排”, 孩子们经历了拓展训练、搭帐篷、1000米长跑。期间, 孩子们有合作、有争吵、有分歧, 最终通过主人公演讲式的鼓励, 孩子们又重新团结起来, 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尽管孩子们没有获得“红旗排”, 但是他们懂得了不抛弃任何一个队友, 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的道理。节目中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采访, 使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跃然于屏幕之上。

【配音】还沉浸在兴奋中的我们, 开始了争夺“红旗排”的征程:在第一轮“不倒森林”的较量中, 我们必须相互配合, 尽量让手中的管子不倒。然而,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中, 我们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同期】班长:现在我来发口令, 我数到“一二三”的时候, 你们就抓, 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怎么又倒了啊?

一排同学:一, 二, 三, 不错啊, 再来一次,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抓!

【配音】在一排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 我们没有总结教训, 而是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 在大家看来, 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

【采访】同学1:失败在我们太紧张, 没有秩序, 数到二的时候就开始放手了。

班长:我觉得就是输在有些人只顾自己拿那些管子, 他们每次抓管子的时候, 就抓中间, 而我们就不好抓上面了。

朱鸿源:班长口令也喊得不好, 如果口令喊得好我们也能接上。

【配音】在总结完所谓失败的教训之后, 我们开始了第二轮“高山流水”的比拼: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送尽可能多的乒乓球, 才有可能扳回一局。这一次, 我们信心满满。

二、难题易做

少儿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 也是一个难题。此次评选的优秀少儿广播节目一等奖作品——吴江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七色花》为我们破了此题。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七色花》栏目将广播信号接入校园“江村娃”广播系统, 与各校广播站进行了技术无缝对接, 搭建了《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互动平台。2009年, 《七色花》栏目组把《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平台拓展、延伸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使全市5万多名“江村娃”实现了在教室里定时收听《七色花》节目的愿望, 做到了对目标人群的定点定时全覆盖, 保证了传播效果。

小薇姐姐:用你的心去感受, 用你的心去聆听,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奇小喇叭》校园新闻播报板块。

龚蓓昕:首先,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记者迮奕婷去瞧瞧市实验小学开展的“垃圾分类学问大”活动情况吧!

【连线】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实验小学“江村娃”通讯站的小记者迮奕婷……

《七色花》栏目在制作方式上让学校、学生唱主角。每档节目由各个学校轮流安排小主持人参与主持、录制;每个板块内容都由学生直接创作、表演或采制, 充分体现了贴近性、参与性和原创性。《七色花》以新颖的传播模式、丰富的节目形态、开阔的视野、鲜明的价值, 多元展现少年儿童自我展示、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空中平台”, 受到了少年儿童和老师、家长的喜爱。

三、深题浅做

深奥的知识, 如何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又如何进行尽量浅显的电视化呈现?这里提到的“浅”并不等于简单化, 而是指深入浅出。优秀少儿电视栏目一等奖作品——优漫卡通《聪明大发现》栏目, 每周4期, 每期10分钟, 分“奇思妙想”、“打破砂锅”和“快问快答”三个板块。“奇思妙想”板块采用微型情景剧的形式, 每期节目设定一个趣味科学话题, 通过展现一段生活场景, 引发观众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探索。“打破砂锅”板块则是以演播室现场做实验的形式, 揭示相关问题的科学原理, 让小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快问快答”通过回答小朋友的提问, 加强互动性, 扩大节目的容量。

该栏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情境化的演绎方法, 科学原理不是填鸭式地灌输, 而是借助新颖有趣的实验和主持人生动活泼的说明表达出来。栏目注意调动小观众的参与热情, 让孩子们一起做场外实验, 在生活情境的设置中, 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建构。

送评的这期节目以安全带的作用为话题, 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节目以观众来信提出的“开车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这一问题引入, 激发小朋友们的思考, 由安全带的作用引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惯性, 栏目组特地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鸡蛋实验。鸡蛋没有受到横向外力的作用, 没有跟着飞出去, 这是物体没有外力就会保持静止不变状态的实例。第二个是玩具汽车撞墙实验。小车受到墙的阻挡, 被迫停止, 但小车上的玩偶却向前摔了出去, 这说明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依然保持运动的状态。这两个实验比较全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体的惯性, 给观众很深的印象。最后的“快问快答”环节, 是一个与小观众进行更多互动的环节, 由主持人现场解答全国小朋友通过来信、来电向主持人提出的科学小问题, 有利于调动小观众的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营销的困局 篇5

一个值得中国本土服饰企业反思的情况是:,在内销市场竞争高度饱和的前提下,面对日益高企的品牌运作成本,很多本土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在经济日益回暖的欧美外销市场,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内销稍微显得有点无可奈何和力不从心;然而相反的是,今年服博会上,海外品牌数量是举办来参展最多的一届,其规模也为历届之首,其中,“欧洲军团”最为惹眼:德国、意大利、法国、土耳其、苏格兰等悉数到场。

看来这绝非是市场的错,是品牌运作方的品牌策略出了问题,那么中国本土的服饰消费环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驱动之下的品牌构建之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法门呢?

营销法门一:革新性的品牌打造

中国的商业氛围永远是这样:一个创新的品牌起来后,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跟风者,而奇怪的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大家竟然也都相安无事,活的很好。而在国内消费大幅度缩水的时期,同质化的竞争,让一些习惯了作威作福的企业饱受了竞争之苦,但奇怪的是,他们不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而是一味的抱怨外部干扰――这正是很多中小企业主的真实写照。

模仿,是最安全的。

这几乎是所有市场营销人一致的共识,但服饰的充分竞争时代,同质化的品牌将无路可走,这一“跟风时代的伪真理”将被彻底打破。

是时候思考,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的新出路了。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新书《品牌3.0时代》中写道:品牌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营销1.0时代:以售卖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营销被纯粹的认为是一种销售行为,而且是卖方市场时期,营销的逻辑往往是错过此处,再无分店。二是营销2.0时代,这是一个倡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不但为顾客提供基于功用性的产品,还要提供情感价值,这个时候的公司,都追求独特的消费利益和定位来实现差异化经营;而21世界的营销发展,则步入了一个“以人文为中心”的营销时代,这个时代的企业和商品商品几乎要彻底丢掉它商业的印记,力图以独特的人文世界的价值观,成为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服装从此成为一种标签式的符号。

而无数营销专家口中的红海市场――中国服装行业,正是一个迫切需要品牌化及全面升级的行业,同质化的竞争和行业运作模式,除了迅速撑大了乃至撑破了这个市场,造就了新一轮的市场洗牌,并没有为中国企业主的品牌意识提升做出太多贡献。

事实证明,在产业拓荒期,靠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快速扩张的品牌,往往在行业的充分竞争时期,会出现快速缩水的“去泡沫化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规模价值化”。所以关于规模化的谎言都将在这个时代被拆穿,我们诚挚的请那些曾经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的品牌操盘手,慢下你的步伐,不要盲目的做品牌延伸,不要肆意的扩张你的产品线,不要毫无敬畏的扩展你的渠道――除非,您想要拥有的,不是一个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而只是一个能为您短期内带来利润的商标――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让你为了追求利润所做的努力,不但徒劳无功,还让你苦心经营了多年的牌子,受到伤害,

冠帜顾问团队认为,要想在市场上实现差异化竞争和持久性的盈利,塑造一个基于消费者精神价值观的品牌,并持久的为其投入热情,才是未来营销的不二法门。

“小而美”,从此战胜“大而全”。

营销法门二:创新性的渠道模式塑造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圈,创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资本到处放火,有了金主,也让那些沉迷于互联网的人有了更多的豪情;而对于传统企业的人来说,很多老板甚至搞不清微博、APP是干什么的,就招个员工,建个官博,搞个APP……互联网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分销的渠道,面临着电子商务对传统渠道摧枯拉朽式的冲击,他们逐渐变得不知何去何从。

冠帜认为,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最危险的不是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冲击,而是面对着电子商务新浪潮的冲击,在传统渠道的变革之中,品牌在盲目的自信和固执中,被市场所淘汰。

其实,电子商务在冲击传统渠道和传统企业的变革,但从不代表传统渠道会消亡。传统渠道以其独特的终端体验和服务,以及需要去深度挖掘的更多消费意义和价值,深深扎根于消费者周围,电子商务实际上是刺激了传统渠道的“创新式变革”。在这场变革大潮之中,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品牌将举步维艰。

“O T O时代”,必须基于消费者的消费轨迹,重新定义传统渠道(offline)的价值,从而基于品牌去构建渠道模型,粗放式的渠道扩张和管理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冠帜咨询在中国服饰领域率先提出了“服装集成店运作模式”,并与上海一家童装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助其运作一个定位独特的“国际主题时尚童装Mini-Mall”,在江苏市场试水,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在单一风格的专卖店四处跑马圈地的阶段,在Balabala大众休闲童装的挤压下,众多童装都在拼设计、拼成本、拼价格、拼产品,而唯有我们是在拼选择――电子商务让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刁钻,线上的浏览模式很难移植到线下,那么为什么不能让消费者在一家店里实现更多店的对比与购物消费需求呢?

谁在立足线下,打造能够与电子商务分庭抗礼的渠道模式?谁在做好产品的同时,仍然能把消费者从鼠标和电脑旁边,拉到终端?冠帜奉劝那些还在捧着巨额资金,注册一个商标就想撬开市场的财大气粗的企业主们,如果不基于消费变革做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和创新,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时代困局下的思考后记:

中国靠生产起家的众多企业,仍然还在产品、广告、招商的标准式三步走发展品牌,而经不起品牌投资风险的众多外贸企业,更是希望能有一本万利、0风险的市场营销运作模式,基于这种需求,业内有许多的招商外包及通路建设外包公司大赚了一笔――冠帜团队一直坚持,一个好的品牌,永远不担心招商。没有一个真正的品牌,是靠招商建立起来的。在新时代的商业环境之中,构建一个持续而美好的品牌,才是重中之重。

保健品:顾问营销破困局 篇6

康基生物是香港康基集团在大陆从事保健品经营的子公司,一直从事”促进生长发育”类保健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2003年以前,该公司一直沿袭传统的中小型保健品企业的运作思路 厂家研发、生产产品,通过招商媒体刊登广告寻找经销商,以低价供货,主要由经销商承担广告风险,开展营销推广。通过这种模式,康基生物的两个产品每年都有稳定的销售。

然而,到了2002年.康基生物突然发现,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运作——公司没有晶牌.招商难.环境恶化,经销商市场运作难。2002年康基生物的营业额开始大幅下降。

问题出在哪里,2003年1月份,康基生物的陈总找到上海铂策划。分析的结果是。保健品行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逐渐失效。这是康基销量下滑的根本原因。

1 2000年保健品行业销售额达到了空前的500亿元,此后连续出现的媒体负面报道,让消费者越来越理智.广告的说服效果越来越差。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加强了对保健品行业的广告监管,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新闻广告等已经很难运作。

3近年来.媒体广告价格直线上涨,最近几年平均价格已经涨了3倍以上。

4随着现代通路——商场、连锁药店、连锁卖场、连锁超市的形成与;比大,渠道费用越来越高.促销费、端架费、堆头费、进场费等等让经销商不堪重负。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保健品营销模式失效是康基生物2002年业务下滑的根本原因。问题找到了,下一步该怎样走?

模式创新

传统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不重视产品质量,单一依靠广告,忽视服务,实质上是以”产品推销”为核心的低级营销,这是保健品行业大幅波动、保健品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放弃“产品推销”模式.吸取服务营销精髓.转向以“提供健康服务”为核心的新营销模式。

市场调研中发现 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以“增高”为诉求的产品,多年来尽管无声无息,但市场容量一直比较稳定。由于市场比较庞大、需求相对稳定,所以竞品也很多,实力厂家推广的产品就有生命一号、绿力胶囊、邦长、高尔、天天向上、激活180等,不知名品牌更多.但这个市场集中度并不高,虽然绿力暂时领先.但并不具备垄断优势。同时市场调研发现,这一市场中的营销模式正在转型。以上海为例,从2001年开始,营销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广告轰炸说服,转向设计”健康服务中心”配合广告传播的咨询营销模式。尽管此时这些“咨询中心”还只是做简单的售后服务工作,并不是推广的核心手段 但已经可以看出服务在销售中地位提升的趋势。

即使是服务营销,同样需要对产品进行定位。调查还发现.这类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10一22岁的青少年。我们把10一18岁的消费者归为A类消费者,18—22岁的青少年归为B类消费者。对A类群体家长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信任度很高,42%的家长认为,只要骨骺线没有闭合,就能够促进发育,21%的家长认为,只要生活习惯合理、保健方法得当,能够在短期内增进发育,愿意尝试比类产品的家长也达到了18%。

从生理学来说,18岁以上的青年绝大多数骨骺线已闭合,实际上已经不具有继续生长的潜力,为了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对于B类消费者必须放弃。这样,选定具有增高潜力的A类消费者作为目标消费群体,将他们的家长作为目标传播受众,展开”健康咨询”营销战术的实施,就成为康基产品的基本策略。

从“产品销售”到“健康咨询”

对于保健品营销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传播——怎样去说服目标传播受众。怎样维持他们对产品的信心,怎样让他们转变为产品的忠实购买者。这些因素是产品成败的关键。

铂策划为康基制订了“健康咨询”的传播途径。既然消费者对广告已经非常反感、不再相信”谎言连篇”的广告,那么干脆就放弃产品广告,转而向目标受众传播“生理学知识”,通过传播专业、正确的“健康知识”,让目标受众初步建立起信任。这样做,不但消费者信任度高,而且由于广告内容均为“专业的健康知识”,也不会遭遇传统营销模式”夸大宣传”的问题。

在这种形式下,广告的目的不再是“说服”、“促销”,而是通过传播生理健康知识吸引受众咨询。由于费用的原因,广告篇幅不可能很大,消费者接受的信息往往不够充分,因此他们在来电咨询以后,往往很迫切地要求提供更进一步的健康咨询。这时,我们就预约消费者到固定地点的”健康咨询中心”,进行深入的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中心并不是新东西 ,一些补钙产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应用过它来推广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康基健康咨询中心设计的功能不再是”产品销售”,而主要是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对健康咨询师并不进行销量考核 她们主要的工作任务是 充当目标受众的“健康顾问”,对前来咨询的孩子做专业体检,分析其继续生长的潜力,了解他们的锻炼、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并加以指导,最后,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为真正具备长高潜力的孩子制订出全面、专业、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方案”。这样,咨询中心销售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方案”,产品只是健康服务中的一小部分。

在康基的新模式中,产品初次销售之后,健康咨询服务工作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只有留住顾客,将消费者转化为忠诚顾客,才能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怎样留住顾客呢,康基为每个接受健康咨询服务的孩子建立一份个人档案.每个月进行两次电话回访.定期指导家长矫正孩子的生活习惯,每个季度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集体活动.交流经验和心得,每半年组织人员做一次上门拜访,持续指导孩子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以“健康咨询服务”为核心、产品为辅、完善服务流程。重视售前和售后服务的营销模式,让不少消费者转变成了忠诚顾客。

由于要求家长们预约到“健康咨询中心”, 因此咨询中心的内外环境条件非常重要,既要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更要求咨询中心内部装修舒适、令人放松.在人员方面必须配备专业的体检设备和科班出身的健康咨询师,在制度方面,则必须有一套严谨的作业流程,确保所提供的健康咨询服务专业、准确、统一。

实战检验

2003年3月底,康基生物第一个健康咨询中心正式开始营业。5月初,捷报传来 “健康顾问营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健康咨询师反馈回来的消息证实。这种创新的营销模式在实现销售达成率、顾客满意度方面,较传统的广告轰炸模式效果要好得多,而且风险较小、容易控制。

初战告捷,康基开始扩展健康咨询中心的数量,现在康基在上海中心城区设立的“健康咨询中心”已经上升到了4家。康基借助”健康咨询服务”的模式和影响,2003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增长,在上海市场实现2200万元的销售额。

除了经营业绩上的成功,这种新的营销模式,对于提升顾客满意度方面效果也很显著。2003年11月,铂策划组织人员对这4家“健康咨询中心”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显示其中业绩最低的一个(由于交通不方便,消费者预约咨询量较少),咨询顾客的销售达成率也达到40%,而消费者的满意率更高达98%。

新模式试点成功后,康基立即着手新产品“高之营养液”的推进,并在新产品的推广中对新模式进行充实、“嫁接” 一方面导入体育营销,赞助近两年业绩上佳的国家女子篮球队,由国家女篮出任形象代言人,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推荐,另一方面要导入央视广告,在重视健康咨询、顾客满意度较高的基础上提升空中拉动,强化新模式在竞争中的整合战斗力,在渠道上,为配合央视广告拉动,也从单纯的直销转向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渠道分销结合直销的模式。

不破不立

最近3年来,保健品从业人士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惑过——连续3年来.沿袭传统广告轰炸模式的众多产品,难以找到一个还算得上成功的新品,而宏观数据、保健品上市公司公开的数据更是显示出,动荡不安的保健品行业3年来销售额几乎降低一半。

在行业陷入困境、业绩出现停顿的时候,康基没有迷信经验、“埋头苦干”,而是抬起头来,去观察环境的变化、分析市场下滑的原因,针对市场变化迅速采取创新差异化的营销模式——健康顾问营销。康基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1保健品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变,整个行业的“战略转折点”已经到来。在这个时候,谁能更快地反应、更快地做出调整.谁就能迅速崛起。在这个时候,企业也必须做出调整,一些对行业变化反应迟钝的公司,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

2掌握终端消费者并向他们提供服务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康基在2003年的实践以及安利、 中脉、天年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均可以证明 服务营销将颠覆整个保健品行业。只有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健康咨询,保健品企业才能青春长驻。

命途多舛:雅虎的转型困局 篇7

2013年5月9日, 雅虎CEO玛丽莎·梅耶尔对外宣布正计划发布一系列互联网搜索工具, 帮助用户更方便地通过移动设备搜索信息, 从而更好地与谷歌竞争。雅虎的这一决定可圈可点, 其中有两层寓意:一方面说明雅虎将回归搜索业务, 另一方面说明雅虎将押宝移动互联网市场。

在过去的几年里, 雅虎面临财报长期亏损以及董事会的巨大压力, 处在困境中的雅虎也一直在“投石问路”, 尝试各种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 希望能够杀出一条活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雅虎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市场越来越被忽视, 市场份额也急剧下降。而雅虎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尝试, 其市场表现并不理想, 雅虎面临核心竞争力被稀释的危险。经过多次的碰壁, 雅虎终于选择重新回归搜索业务, 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雅虎搜索业务高级副总裁劳里·曼恩表示:“作为每天都和梅耶尔一同工作的人, 可以发现, 对她来说, 没有什么比搜索业务的正确发展更重要。她对搜索的了解比行业中大部分人都多。”

在雅虎困惑、迷茫的两年里, 移动互联网悄无声息迅速成长起来。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雅虎的竞争对手——谷歌巧妙的抓住机会, 将其Android系统推广到全球, 谷歌的手机浏览器——Chrome更是占据了广阔的移动客户端市场, 凭借其在移动市场的系统优势和客户端优势, 谷歌的移动搜索业务也水涨船高。而雅虎却在移动互联网市场默默无闻。现在, 雅虎开始重视这块蛋糕了。曼恩表示:“如果不去认真思考移动业务, 我们就是傻瓜。雅虎正大幅增加从事移动业务的员工, 搜索也不例外。”但是, 雅虎已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最佳时期。

雅虎作为美国的一家媒体巨头, 主导了美国的在线新闻、体育和财经领域。它新闻网站的独立用户访问量高于CNN, 体育网站高于ESPN, 财经网站则高于道琼斯。虽然雅虎拥有6.86亿庞大的用户群, 但是, 雅虎在2009年就深陷盈利的困局。

二、必应的出现

过去, 全球的搜索领域一直被谷歌和雅虎垄断, 虽然在谷歌和雅虎的较量中, 雅虎处于劣势地位, 搜索业务一直停滞不前, 但其始终保持2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8年, 微软意欲进军搜索市场, 在与雅虎洽谈收购未果后, 微软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必应搜索, 凭借自己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客户端优势, 必应迅速崛起, 很快超过雅虎成为行业的No.2。必应出现后, 谷歌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雅虎的市场份额却迅速被必应蚕食, 即使在美国本土市场, 雅虎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到13%左右。正是必应的出现, 直接导致了雅虎陷入盈利困局, 董事会开始对雅虎失去信心。

三、亚洲业务的变动

亚洲一直是雅虎的重点市场,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雅虎在日本和中国的业务。早在20世纪, 雅虎就入驻了日本和中国的市场, 然而日本市场经过长期发展, 逐渐成为雅虎的优质业务模块, 甚至是核心业务模块。而在中国市场, 雅虎却风雨飘摇, 命途多舛。雅虎中国的第一任总经理张平和, 将雅虎在全球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中国, 给雅虎中国带来了汉化版的邮箱、雅虎通、雅虎相册、雅虎公文包、雅虎聊天室、英汉词典等。这个时期, 雅虎中国的战略定位是“门户网站”, 然而, 美国人对中国市场理解存在很大偏差, 门户网站式的雅虎在中国被一个个中国本土企业赶超。

雅虎单干不成功后, 杨致远就希望通过收购一家本土网站一改雅虎在中国五年来萎靡不振的状态。他收购的这家网站就是周鸿祎的3721。周鸿祎上任后, 开始对雅虎中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抛出了三大计划——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实现雅虎搜索技术的本地化;推动雅虎电邮在中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地位。周鸿祎并不理会雅虎总部坚持做门户网站的想法, 只是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邮件和搜索上。正是因为周鸿祎和雅虎总部对发展方向、战略定位的看法不一致, 导致双方相互猜忌。雅虎中国既没有在门户网站方面成为中国的第二新浪, 也没有在搜索领域成为中国的第二百度, 雅虎逐渐陷入尴尬局面。2005年上半年, 周鸿祎因财政预算问题与美国总部发生了激烈争吵, 结果是, 周鸿祎宣布离职。

虽然杨致远不愿意承认, 但是雅虎在中国的接连失败令他放弃了单干或者收购的办法。他采取了最彻底的办法, 完全把雅虎中国交给别人打理, 最终确定的人选是马云。马云执掌雅虎中国后, 开始反复调整主页, 成为一张变来变去的脸。与被束缚了手脚的周鸿祎相比, 马云可谓大权独揽, 一切都由自己作出决断, 但没有约束的权力似乎对雅虎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现在的雅虎中国即将归还给雅虎总部, 然而其已经基本被马云掏空:雅虎中国下的很多业务模块都被独揽大权的马云转移到阿里巴巴。甚至连邮箱业务今年也被强制停闭, 其邮箱用户资源也变更到阿里巴巴旗下。目前的雅虎不得不说只是一个空壳, 除了品牌, 再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资产或业务模块。

四、阿里巴巴股份之争

2005年8月11日, 雅虎宣布计划用总计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 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 (完全摊薄) 。随着阿里巴巴的飞黄腾达, 这部分股权逐渐成为雅虎的优质资产。阿里巴巴圈子拥有的未上市资产淘宝网以及支付宝都价值不菲, 然而, 正是这样一块优质资产, 2010年却出现变动, 阿里巴巴将支付宝70%的股权转移在2009年时就已经转移到马云手下的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 雅虎声称当时并不知情, 这样一来, 雅虎在阿里巴巴的资产大幅度贬值。

虽然雅虎不能依靠在阿里巴巴的股份生存, 这种金融投资行为也不能成为雅虎发展的商业模式。但是, 在雅虎面临长期亏损之际, 其与阿里巴巴的股权之争无疑给雅虎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让市场低迷的雅虎雪上加霜。

五、盲目的企业并购

2013年5月, 雅虎刚刚宣布收购了任务管理应用Astrid, 雅虎首席执行官梅耶尔自从执掌雅虎首席执行官以来, 已经帮助雅虎并购了七家公司。不过, 前六家收购而来的公司现已经被雅虎关闭:2012年10月, 雅虎关闭了Stamped, 而这也是雅虎当月刚刚收购的一家公司。2012年12月, 雅虎又关闭了并购不久的视频通讯技术公司OnTheAir。2013年1月、2月, 雅虎又相继关闭了Snip.it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公司Alike, 到了4月, 雅虎将收购而来的新闻阅读应用Summly和个性化社交推荐公司Jybe。

而与雅虎一次次收购失败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 谷歌则通过收购, 迅速发展起来自己的谷歌地图、Android系统、视频网站Youtube等业务, 这些业务被并购之后, 迅速成为谷歌的核心资产模块, 让谷歌成功走向多元化道路, 谷歌更是凭借一起起成功的并购赚的金银满钵。

然而, 雅虎在并购方面则有些东施效颦, 不但无法通过并购成功走向多元化道路, 更因为这些并购, 使其核心业务——搜索引擎市场被严重稀释, 雅虎的现金流也因此面临紧缺。

再回顾雅虎困顿的这几年里, 雅虎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4%下降至12%。而谷歌和微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7%和17%。对于股东来说, 现在的雅虎已经成为一块鸡肋, 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对于雅虎自己而言, 其在黑暗中企图寻找出路, 反而更是碰的头破血流。此次雅虎着重进军移动互联网搜索领域, 一方面弥补自己错过的移动互联网大好机遇, 另一方面, 使自己的战略逐渐回归到核心业务——搜索引擎上来, 无疑是一石二鸟。但是, 移动互联网的最佳发展时期已经过去, 雅虎的核心业务也已经被严重弱化, 雅虎当前的举措还能够挽回局面, 这有待市场的考验。

六、丧失核心技术

伊莱克斯的中国困局 篇8

变的是总裁,不变的是问题。日前,伊莱克斯洗衣机质量问题再度被质监部门曝光,公司在产品质量上的管控令人担忧。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晰,加之与零售商包销合作,伊莱克斯早已失去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销售渠道等资源的积累,尽管17年换了8任总裁,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仍在延续。

大小家电质量问题齐发

日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披露了2014年上海市电动洗衣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在共计22批次的产品中,生产企业为伊莱克斯(中国)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EWF10743BW的滚动式全自动洗衣机被检测存在质量问题,不合格项目为漂洗性能。

这并非伊莱克斯2014年首次登上质监部门的黑榜。早在2014年4月,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2014年流通领域小家电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伊莱克斯(中国)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EOT550的电烤箱,也同样被检测存在质量问题。

家电分析师梁振鹏认为,伊莱克斯早已将洗衣机、空调、小家电等家电产品,与国内家电零售商进行了独家包销合作。而这种独家包销形式,基本上产品生产研发都是由零售商负责,相当于将品牌出租给零售商,但零售商往往并不具备产品研发生产的实力,最终只能寻求代工厂,从而导致伊莱克斯产品工艺质量水平并没有优势。

早在2011年,伊莱克斯曾联合苏宁推出其子品牌扎努西,苏宁获得扎努西冰箱和洗衣机在华独家销售权。同一年,伊莱克斯与国美达成战略协议,双方签署了包括空调、厨卫、生活电器等品类在内为期五年的全面深度合作。

通过对比国内各大家电线上销售平台也不难发现,苏宁易购有标称“扎努西·伊莱克斯”的洗衣机和冰箱产品在售,还销售伊莱克斯品牌的洗衣机和冰箱。而国美在线中伊莱克斯家电产品则包括空调、冰箱、空气净化器、热水器、电烤箱等大小家电产品。其中,国美和苏宁两大家电渠道商除了都销售伊莱克斯冰箱外,其他产品几乎都是独家销售。对于伊莱克斯产品质量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后续又多次致电和短信李先生,不过截至发稿前其均未给予回复。

低端化战略引发包销苦果

事实上,独家包销对家电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维护非常不利。

零售商为何青睐独家包销?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家电经销商告诉媒体,独家包销可以避开中间代理商,省去中间环节的一些成本,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渠道利润,这类产品往往进行大幅度促销时,也依旧可以保证利润。

然而这种形式对家电品牌来说却伤害很大。梁振鹏指出,零售商往往更注重渠道的利润,不会过多的关注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以及产品工艺质量,在进行低价促销时,也不会顾及对公司品牌战略是否不利。同时,包销往往是由于生产资源不足,企业无法很好地控制产品工艺质量和可靠性,容易引发质量问题,影响品牌口碑。

对伊莱克斯的做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是由两大因素所致,一方面是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定位低端策略的失策;另一方面是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定位一直摇摆不定。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指出,伊莱克斯最初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采取激进策略,主打中低端市场,希望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来攻占市场。

但相比国内本土家电企业来说,外资品牌不管是在运营效率,还是成本节省方面都要差于国内企业,这一策略注定难有成果。而此前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查阅外电资料也发现,伊莱克斯首席执行官凯斯·麦克洛林也曾公开承认,之前在中国构建的出于降低成本、吸引消费者的商业模式的确失败。

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品牌定位问题一直备受业内诟病。梁振鹏表示,伊莱克斯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定位为低端,希望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后来又改为中高端,再后来又恢复到低端,然后又是高端,就这样在高端和低端方面摇摆了很多次。而这期间,伊莱克斯中国区总裁也是频繁更换,不过却未能打开市场局面,最终将众多产品分别与国美苏宁合作,也是无奈之举。

高端化破局难上加难

据市场调查机构中怡康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伊莱克斯冰箱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额市占率为2.7%,冰柜为0.9%,洗衣机为1.8%,空调为2.4%,电热水器为1%,这种市场表现与伊莱克斯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可谓天壤之别。

尽管市场数据表现较差,但伊莱克斯却并未放弃中国市场。早在2013年,伊莱克斯便表示,将重整旗鼓打入中国高端家电市场,并计划在2013年底之前实施高端化战略。然而一年过去了,市场上却并未见伊莱克斯有所动作,也没有重磅产品推出。

据统计,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13年,伊莱克斯这17年间在中国区的主帅换了8任,最短的任期不过数月,公司甚至曾隔几个月换一个新的市场策略。

事实上,伊莱克斯一直对中国市场较为重视,一直尝试打开市场局面,聘请知名企业高管。现任伊莱克斯(中国)大家电董事总经理的任伟光,此前担任HTC中国区总裁,而如何推动伊莱克斯高端化发展并取得成效,可能是其能否持续执掌伊莱克斯中国区的关键。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来自瑞士的伊莱克斯,公司带有明显的欧洲风格,就是公司股东、董事会更加注重公司的实际效益,一旦在职者难以改变现有局面,那么就要面临下岗的命运。

“当伊莱克斯将众多家电产品包销给国美和苏宁时,便相当于放弃了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口碑塑造、产品工艺质量水平控制、中国本土化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想要改变现有市场局面,便需从这些领域进行改变。”梁振鹏指出。

中国芯片的无“芯”困局 篇9

在信息技术占据时代主流的当下, 芯片产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重点战略产业, 中国市场也因其庞大的市场需求而成为外国厂商竞相争夺的对象。一边遭外国产商垄断, 挣脱无力;一边是自身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不足、人才匮乏、融资瓶颈等问题, 我国芯片产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造成我国芯片依赖进口原因何在?又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中解除中国芯片的无“芯”困局?本期我们将对此一一阐述。

现状:中国芯片产业依赖进口

源起于去年11月的高通垄断案如今又有新进展。9月12日, 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透露, 高通垄断案调查已经结束, 将马上进入处罚阶段。

据许昆林介绍, 国内厂商对高通的指控集中于高通“以整机作为计算许可费的基础”、“将标准必要专利与非标准必要专利捆绑”、“要求被许可人进行免费反许可”、“对过期专利继续收费”、“将专利许可与销售芯片进行捆绑”、“拒绝对芯片生产企业进行专利许可”以及“专利许可和芯片销售中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7个部分。

作为全球主要芯片提供商, 高通的中国市场份额相当庞大, 国内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采用的都是高通芯片。高通在我国手机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 正是外国厂商之于我国芯片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经济蓝皮书》, 指出国内工业经济虽然产能过剩, 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依赖进口, 譬如芯片。据工信部下属科研机构统计, 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规模达9 166.3亿元。然而在这超过九千亿的市场规模中, 90%的芯片来自进口, 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仅占10%。再看另一组数据, 2012年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是1 920亿美元, 这一数字超过了进口石油的1 200亿美元。

如果说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 那么芯片则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心脏, 在信息技术占据时代主流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衡量标准的情况下, 芯片作为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心脏”, 在整个信息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依据上述两组数据分析可知, 我国的芯片市场规模庞大, 却几乎落入外国厂商之手, 说是“垄断”毫不为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也指出了这一问题, 我国目前仍是一个技术和知识产权净进口国, 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因此, 尽管占全球77%份额约11.8亿部手机由中国制造, 但其中只有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我国的计算机和彩电每年产量居世界之首, 然而嵌于其中的高端芯片专利费同样让中国厂商沦为外国厂商的打工者。

我国芯片市场受外国公司垄断, 无“芯”困局造成了自身沦为他人赚取高额利润的廉价劳工, 而技术研发的薄弱和自主创新的无力更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甚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威胁国家安全。这样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国产芯片市场为何无“芯”?

分析:中国芯片产业落后的缘由

芯片即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在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起着关键作用, 成为现如今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更是投入了大量创新资源, 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芯片产业长期受制于人, 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形成强大阻力,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产业整体状况所决定

芯片产业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产业门槛高, 投入巨大, 但是回报慢。为了追求最大的投入和回报比率, 中国芯片企业更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 一般会选择购买国外的知识产权, 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高通垄断案便是典型案例。而对制造企业来说, 由于国内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期, 缺乏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 采用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方案往往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无法形成合力。

即使是从用户角度看, 他们选择某款电子产品时, 所熟悉的参数一般都来自国外品牌。购买一款中高端电子产品, 如果在参数上出现了国内品牌, 消费者接受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芯片企业、制造企业还是用户会优先选择国外技术和产品, 说到底是中国芯片的研发技术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而如今芯片的研发已经不仅仅是硬件设计, 还需要软硬件同时设计, 因此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垂直整合水平也成为了影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技术劣势明显

我国设计业水平基本与国外同步, 但很多关键芯片几乎全部进口, 工艺技术进步严重滞后。

关于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水平,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缪向水教授评价道, 目前在整个芯片产业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封装检测以及软件开发等多个环节中, 我国内地都落后于世界最好水平一至二代。

据缪向水介绍, 以半导体制造领域为例, 英特尔22纳米晶圆早在2012年就已投产, 并宣称将于今年推出14纳米制程工艺的新处理器;我国台湾的台积电已提供20纳米制程服务。而在我国内地, 中芯国际在2013年底, 刚成为唯一一家提供28纳米工艺技术的芯片制造企业。

此外, 缪向水还指出, 政府大力扶持的自主创新的芯片产品问题很多。比如汉卡, 作为早期计算机中避免在处理汉字时占用过多内存而设计出来的扩展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现已退出舞台。而龙芯, 虽然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但它和目前主流的英特尔及AMD的CPU相比, 由于存在兼容性不佳的问题, 还不能在主流PC市场上参与竞争。

那么, 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自主研发到底难在哪儿?

芯片从无到有需要经过研发设计、制造封装等不同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很多道工序和流程, 涉及很多核心技术和尖端的工艺水平。因此, 芯片研发的难点在于实现功能应用的同时, 保证较高的性能, 如低功耗、高速度、高密度、高可靠性等。而除了芯片设计能力以外, 制程工艺水平的提升以及关键材料和设备研发的进步等同样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一款完全独立自主的芯片开发和应用, 先后涉及芯片产业多个环节, 作为芯片产业链的最上游, 研发设计是芯片产业的“芯”, 具有最高的技术含量。我国由于起步晚等多方面的原因, 目前与世界顶尖芯片设计的差距明显。此外, 在芯片面积控制、功耗控制、处理速度等指标上, 中国芯片企业与高通等国外巨头也存在较大差距。而如果要研发完全自主创新的芯片, 势必要避开国外公司所拥有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 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创新的芯片设计等一系列环节, 这对起步晚、投资少、研发力量薄弱的中国芯片产业而言, 难度极大。

总体而言, 中国芯片产业起步晚, 在芯片产业方面的投资相对于三星、英特尔等巨头每年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来说, 资金依然匮乏。在研发基础上, 我国在芯片设计、制程工艺、封装等技术环节上的投入和积累仍较为薄弱。同时, 中国芯片产业还遭遇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瓶颈。以上种种导致中国芯片产业未有大发展, 整个内地市场总体落后于人, 被国外巨头厂商所垄断。

思考:路在何方?

芯片产业是对信息安全、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而在国内芯片市场上中国企业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面对国内芯片市场如此大的一个蛋糕, 中国芯片企业该如何打破无“芯”困局?产业路在何方?

缪向水对此认为, 我国虽在芯片整体产业方面技术相对落后, 但由于芯片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 建议我国芯片企业在某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使得部分芯片产品达到国际领先, 以提升整个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同时, 也有专家认为, 我国的芯片进口额度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 并且进口数额短期内仍呈现增大趋势, 可见我国芯片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因此, 他们认为当前中国芯片产业的首要问题是尽快提高产能, 然后再进一步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先做大再做强, 逐步完善产业链。

综合起来看, 一方面, 我国对芯片的需求逐年上升, 全球有超过一半的芯片出口到中国;另一方面, 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厂商。因此, 中国芯片产业要扭转无“芯”格局, 既要提高产能, 又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两头都要抓。

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久投入,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在短期内达到国际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 正如缪向水所言, 我们可以瞄准某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前沿实现“弯道超越”, 逐渐缓解过度依赖国外知识产权的情况。与此同时, 政府需出台相关的扶持性政策支持国内芯片产业, 尽快将芯片产能提上去。

需注意的是, 过去国内对先重点研发某种核心技术上的理解有失偏颇, 常常为了追求进口替代而急于求成, 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须明白, 芯片产业的整体提升仅靠一两项核心技术或一两个产品突破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就像“两弹一星”时代我们的先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一样, 才是中国芯片产业振兴的时刻。

第一, 制定强有力的产业政策, 加大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

研究数据表明, 芯片产业一美元的产值, 可以带动信息产业10美元的产值和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扶植芯片产业, 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特殊的税收政策, 将芯片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产业来抓,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 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芯片产业取得飞速发展。

第二, 针对性加强产业各环节企业投入, 重点打造产业整合者。

芯片产业是由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环节企业构成的, 不同环节企业面临的难题各不相同, 因此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此外, 目前中国芯片产业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 但如何将这些企业整合起来, 凝成一股合力仍是最大问题, 缺乏产业整合者成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从世界范围看, 产业整合者往往是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如何扶持这类龙头企业, 解决这些企业的短视问题, 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第三,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培养高端人才。

我国的芯片产业起步比国外慢, 产业规模虽在迅速扩大, 但依然赶不上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与世界各大芯片巨头相比, 我国芯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因此加强芯片产业的技术研发成为振兴整个产业的关键, 而这须以深厚的研发资金持续注入为支撑, 还需政府和强大的产业基金大力扶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各阶段的基金接力投入, 给芯片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短期生存的风险。例如美国硅谷, 它能发展至今, 产业基金的支持功不可没。

同时, 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培养业内高端人才, 落实相关政策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兰州百合的困局与出路 篇10

1996年10月“兰州百合”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2001年获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9年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01年12月, 国家商标局颁发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 2010年11月被甘肃省工商局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2013年12月“兰州百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目前, 兰州市已有33家企业生产的真空包装鲜百合、无硫百合干、百合花、百合花蕾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使用标志, 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同时, 组织百合加工销售企业积极参加农产品博览会、绿色食品交易会、兰洽会, 逐步将兰州百合打造成为名优特精品, 树立起了“兰州百合”的品牌形象。

虽然兰州百合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 缺乏科技型大型龙头企业,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加之部分企业不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加工生产, 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影响了产业的发展。第二, 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 目前主要以真空包装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 科技含量很低;虽然也研发出了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百合含片等深加工产品, 但由于缺乏资金, 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形成规模生产。第三, 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渠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第四, 品种退化、种植不规范、标准化意识淡薄, 造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第五, 加工企业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第六, 对百合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及文化内涵挖掘和宣传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此外, 在种植方面, 由于许多农户连茬种植, 百合产量、品质迅速下降, 品种退化严重。

面对以上形势, 着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没有企业化就没有产业化, 没有龙头企业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升包装档次、创立品牌、研发精深加工产品等作用。因此, 需要发展、培育出几家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使其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 有效发挥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提升包装档次、创立品牌、研发销售精深加工产品乃至产业宣传的作用。

第二, 加快百合产品开发研究。大力研发新型百合产品, 使百合产品向多样化发展, 提高产品适应需求的能力和档次;鼓励和引导企业, 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来引导地方企业的发展, 鼓励农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提高百合加工业的水平。

第三, 拓宽销售渠道, 加大利润空间。首先在一些大城市建立直销网点, 成立配送中心, 把营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再逐步扩展, 利用几年时间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直销点, 把产业规模真正做大做强。

第四, 加强宣传百合文化。由政府牵头加大资金投入, 带动百合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参加各种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知名商标产品展示会等, 对外宣传推介百合系列产品。此外, 加大兰州百合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宣传力度, 把兰州百合打造成为高端天然保健产品, 进一步提高兰州百合的知名度。

第五, 加快品种改良繁育。建立专业化的兰州百合良种繁育基地, 通过鳞片或试管等方式进行繁育, 以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且适宜兰州本土栽培的品种。

营销的困局 篇11

食品安全问题又登场了,继思念、三全之后,湾仔码头也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至此,国内速冻食品三大品牌无一幸免地陷入“细菌门”。与新鲜食品相比,速冻食品的营养性较低,消费者之所以选择速冻食品,主要是看重其方便快捷的特性,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品牌知名度决定了消费者的最终选择,速冻食品三大巨头的中招大大打击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也促使不少消费者减少对速冻食品的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速冻食品的行业形象。

为何频发“细菌门”事件

为什么会频繁发生这样的问题?简单来讲,主要是速冻食品与其他食品生产过程相比,水饺、汤圆等速冻产品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卫生不易控制。外加生产过程中出现卫生环境把控不严、包装密封性不好或运输条件不符合等问题,很容易造成细菌的快速繁殖。除这些客观因素外,另一大诱因是原材料,由于速冻食品多采用新鲜肉类、蔬菜、水产等为原料,采购环节极易出现微生物超标问题。

同时速冻行业在采购环节上还受到国家标准的困扰。按照自2004年5月1日起执行的现行《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显示,其规定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对速冻食品的原料——上游肉制品行业却并没有相应的要求,上游要求宽松,下游却不能查出,这种标准相互矛盾,对企业而言,按此执行一定会出问题。但实际上并非仅此而已。

在中国,与速冻行业配套的相关行业如面粉加工业、肉禽饲养及屠宰和冷链运输远远跟不上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受生产技术、运输等条件影响,速冻食品产品质量仍然略显不足。由于受到产业链的约束,所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在生产环节企业可以做到,但在运输流通、终端则难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冷链、零售终端的冷库、冷柜等设备温度不达标,都有可能产生。

一方面是激烈的竞争、恶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上,60%以上的冷冻冷藏食品用于餐饮业,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巨大的市场将引发速冻食品业务市场的兴起,为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商机和空间。中国的速冻行业正面临着一种恶劣的竞争环境的束缚和标准不一的困境。要给速冻行业“细菌门”解冻,除从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接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理清速冻业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的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速冻食品行业的瓶颈

速冻食品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化的一个成功典范,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政府支持、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生产企业的产品渗透率都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目前已形成年产量1500万吨的规模,并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虽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速冻食品行业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产品要求的技术性相对较低,其配套行业远远落后于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这些瓶颈主要表现为:

1.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速冻食品行业,加工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过程有待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产品制造过程的卫生监督控制标准与国际水平相差较远,有待进一步规范。资金雄厚的企业通过改造生产加工环境、生产加工设备和冷链,以达到目前苛刻的国家卫生标准,从而进一步淘汰小型、不规范企业。生产能力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内陆省份,远离产品的最终销售点,导致产品在运输渠道、储藏环节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2.品种单一同化。一是新技术、新品种入市缓慢。以面食为主的速冻食品,如水饺、汤圆等占据市场全部品种销售比例的60%以上,消费市场的培育不够,从工厂到餐桌的低温冷链没有完全形成,过度竞争使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乏力,技术进步迟缓,市场中新技术应用的产品少。二是产品的品质也不尽如人意,很多产品尚未到达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三是中高低档次产品的竞争不均衡。产品细分市场以中低价位产品为主,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竞相压低价格,导致的结果为利润率越来越薄。

3.流通环节秩序不合理。有些速冻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甚至一些速冻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4.质量意识不过关。相关统计显示,在有组织开展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发现,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超量使用添加剂、微生物指标超标及包装标志不规范等。部分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未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没有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少数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不够,生产管理不严,造成产品质量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规范调整行业运营模式

同其他食品品项相比,速冻食品各生产企业的内部发展正处于探索中前进阶段,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完善产品链、探索成功的运营模式等都是各个企业必须面临的挑战。这些模式调整的具体策略主要体现是:

1.健全食品准入体系。建立速冻食品准入备案制度,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或区域性总经销商申请产品上市时需将产品自查方案、质量控制方案、产品风险评估报告、缺陷食品召回计划、缺陷食品退赔方案等材料报工商部门备案;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准备金制度,食品生产企业或区域性总经销商按产品年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食品安全风险准备金,并存入指定控管银行,用于支付缺陷食品召回、退赔及销毁产生的费用;建立厂家直销产品申报制度,对直销产品的生产厂家,需向工商部门提交该批产品原料证明、检验报告和销售流向等材料,由工商部门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能上市销售;建立食品仓储备案制度,要求各食品经营者如实申报仓储位置,一旦发现问题食品,监管人员可及时封存查扣,防止问题食品流失;建立食品质量监管信息网络,逐步与食品经营者内部质量管理联网,实现网上动态监管,全面监控产品进、销、存、退市等情况。

2.建立安全惩戒机制。从食品安全危害的公共性角度考虑,对违法经营者不仅要大幅度提高其民事赔偿的标准、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的力度,同时,还应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如撤销注册商标、无上限罚款、高额惩罚性赔偿、限制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在规定期限内禁止重新营业、在规定期限内禁止从事同类经营活动、永久性禁止从事食品经营、销毁不合格食品费用由违法经营者承担等措施。发挥新闻媒体观察和舆论监督作用,定期报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关食品的卫生条件、质量安全状况。通过刊播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收集和发布透明、完全、时效性强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扶优打劣,建立长期曝光台,以提高市民对问题食品的鉴别能力。

3.全程监控变常态。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TQC),标志着人们对质量形成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过去那种单纯检查只能区分开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而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不生产不合格品。并且对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引导,把诚信道德规范、守法经营义务等内容列入教育培训范围,使经营者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道德为先的经营方针。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及时掌握市场食品安全动态,鼓励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倾力营造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氛围。

nlc202309011305

疏通速冻行业的渠道策略

随着国内食品行业营销进程的逐步完善和推进,人们对“渠道”本质内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在进行着一场跨越传统渠道及终端管理的创新之路。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加强速冻行业的渠道营销策略,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市场管理。在速冻产品的整个分销过程中,参与者不仅仅是企业与经销商,更为完整的管理解决方式应该充分考虑的要素包括企业总部、驻外机构、经销商、二批商、终端等五方面主要的参与者,同时随着区域和渠道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每项工作中各个相关方参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针对深度开发不足的问题,强化批零与终端的建设,提出“重点门店工程”。解决管理控制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成立销售信息室,对渠道网络及市场信息进行规范管理;引进现代化软件管理,使信息更为快捷、通畅;建立终端反馈体系,并逐步实现电脑化管理。

2.自建销售体系。近年来,食品行业营销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建立自己企业营销的“嫡系部队”。面对中国如此容量庞大、地域广阔的消费市场,拓展经销商,充分利用渠道,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是食品行业的探索之路。目前速冻食品行业中对解决渠道问题存在一种共识,追求在企业与渠道营销的内部斗争中达成一种制衡。比如有的速冻企业即以改善分销管理体系为目标与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商“联姻”,力图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达到一个全新的深度分销管理架构。

3.注重营销重心。以营销的市场为重心,企业以主城区为销售重心,靠一个或几个经销商来辐射市场,受经销商销售网络宽度和深度的局限,容易出现市场空白点,造成市场机会的浪费。由主城区向主城区、区县市场并重转移,将销售重心拓宽和下沉,在主城区、区县设立销售中心,企业对经销商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重点扶持大客户转移到重点扶持潜力市场经销商。通过提高区县级经销商市场竞争力,做“小方块”的规范来实施更大市场的规范。

4.开发终端市场。在速冻行业中,开发食品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以终端市场引领产品快速的发展。终端市场是产品与顾客最终交易的环节,由于条形码、POS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渠道商和零售商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全面的顾客信息,其详细程度和准确性大大超出厂商通过样本调查得来的统计数据。由于主要信息滞留在终端市场,而顾客信息、市场信息、库存信息等直接影响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决策,因此,如果食品生产厂商能快速疏通渠道的信息流通速度,用一种更好的管理方式掌控产品的流通信息和销售信息,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和了解顾客需求以及市场的走向。

5.建立信息平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作用对于速冻食品行业的生产企业来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它是一种高效管理的“通路”与未来管理竞争的手段。建立速冻食品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平台,通过加强企业与市场间的营销信息管理,从而进行高效有序的市场营销管理。

毋庸讳言,对包括速冻企业在内的任何食品企业,食品安全本来就是企业的底线。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用《伶官传序》一文,来深刻揭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一样,这也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产当中要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牢记“忧劳逸豫”的道理。要知道,一个疏忽就能导致祸患的降临,就足以给这个行业致命的打击。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一方面是激烈的竞争、恶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的速冻行业正面临着一种恶劣的竞争环境的束缚和标准不一的困境。

速冻食品行业目前已形成年产量1500万吨的规模,并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但是由于产品要求的技术性相对较低,其配套行业远远落后于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

学院水墨的现状与困局 篇12

1、学院水墨的构成

学院水墨是为了适应学院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类水墨画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提到学院水墨马上就会联想到讲究笔墨趣味的传统水墨画和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墨画两种样式。而在今天,当人们提到学院水墨的时候,联想也变得丰富了起来。除了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外,人们的大脑中还会闪现出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甚至于是实验水墨等新的水墨艺术样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近三十年来学院水墨的构成所发生的变化。

2、学院水墨的发展历程及教学体系的变化

回顾学院水墨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是学院水墨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写实水墨又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写实水墨在题材上以反映现代生活为主,在处理上主要是借鉴西方的写实主义造型观念。它的鼎盛时期从20世纪20、3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至今仍然是很多艺术院校水墨画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由于这种写实主义风格比较能起到宣传、教化的效果,能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所以,在战争年代它发挥了艺术为革命服务的作用。但到了“文革”时期,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墨画被沦为了政治教化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它遭到了质疑,因为这种水墨画因注重造型的写实性而忽略了笔墨的表达,在审美趣味上也与传统水墨画相异。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背景下,学院水墨内部出现了一些改良、创新的思想。一系列的改良方式开始出现,有的对水墨画的某些属性,如构成、造型、设色、入画标准、意境表达方式及审美趣味等进行现代化改造,更注重笔墨的表现趣味,力图逐渐摆脱西洋画素描的影响;有的从水墨本体出发,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尝试创新;有的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形式趣味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对传统水墨的入画标准和审美趣味进行挑战。经过这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造,在学院水墨内部逐渐出现了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等几种具有现代感的绘画探索风格。由此,学院水墨教学体系的构成也变得丰富起来,既有讲究笔墨趣味的传统水墨画和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墨画教学,在一些艺术院校中,还出现了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甚至是实验水墨的教学探索。

二、学院水墨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1、写实水墨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看,作为学院水墨主流样式的写实水墨画在当今中国画画坛上依然占据着中心和主导地位,它常常出现在各级美协及画院举办的画展上,其艺术趣味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但它目前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水墨与写实的矛盾性问题,水墨这种材质的一次性、随机渗化功能及宣纸的柔软特性使其不善于做极致性的写实表达。因为从材质的特性上来看,油画的材质特点比水墨更适合于做某种极致性的写实表达。因此,写实水墨的尴尬在于,不论其怎样写实也走不出西方写实主义油画阴影的笼罩,但作为学院提高学生造型基础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却大有可为。从这个方面来看,写实水墨在学院水墨教学体系中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写实主义绘画风格是否还具有当代意义呢?从照相技术发明的那一天起,西方当代艺术界就已逐渐抛弃了这种具有叙事性功能的浪漫而抒情的写实主义画风。当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超写实主义”又可另当别论。因为“超写实主义”强调的是艺术家以一种中立的态度,绝对客观的立场,近乎机械地复制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以平庸无奇的真实描绘方式反映社会的本质面貌,其间不掺杂艺术家的任何一点主观判断与爱憎。正如查克·科罗斯在一次接受《艺术论坛》杂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他关心的不是如何用眼睛去看,而是如何用照相机去看。他画的肖像画就充分显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直接用绘画的方式来复制照片。所以,“超写实主义”是一种追求以客观呈现现代工业社会本来面目的绘画风格。那么,写实水墨画的艺术家们有没有从这样的角度去做过思考呢?从写实水墨画界的情况来看,没有,也没有必要有。因为从工具材料的特性上来看,写实水墨画所采用的毛笔、宣纸、水墨等工具材料并不是不可以去做某种写实的表达,而是不适合去做那种极致性的写实表达。毛笔、宣纸、水墨具有一次性的特点,画错了最好的选择无外乎两种,要么“误墨成蝇”,将错就错;要么就是重画一张。而如果我们将写实造型的功夫技巧看作是衡量水墨画好坏的标准的话,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水墨画的工具材料的特性是否适合去做这种极致性的写实表达。但现实的情况是,今天的写实水墨画界就是将这种写实造型功夫和技巧作为衡量绘画好坏的标准的,大家比的不再是艺术感觉,而是写实造型的功夫和技巧;绘画的高下不再是感人的形式意味,而是逼真的写实。何苦如此这般啊!用照相机拍不就完了吗?所以,写实水墨画将写实功夫和技巧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虽然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可行的,因为教学不能没有标准。但是如果从写实水墨画作为一门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标准离真正的学术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最后,在表现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方面,与写实油画相比,写实水墨也显得力不从心。艺术批评家易英在《新保守主义与水墨发展战略》一文中就认为:“在其他画种上出现过的实验几乎都在水墨画上演练了一遍,但其力度远不能和油画相比。”[1]艺术批评家王南溟也认为水墨材质在关注当下社会现实方面远不如其它(油画)媒材,进而提出了“从‘文革’美术到当今现代水墨画活动都证明了水墨表现现代社会、现实生活上的软弱无力”[2]的看法。

2、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等新水墨艺术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水墨绘画在推动水墨艺术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不论是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还是更为前卫的实验水墨,与传统水墨的千年历史和写实水墨的百年历史相比,新水墨绘画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原创性问题,了解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历程的人都知道,以上这些新水墨艺术样式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到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其它流派的影响。首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新水墨艺术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以至于有人调侃说,新水墨艺术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历程。其次,2003年以来的新水墨艺术则受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其它形式如泼皮艺术、波普艺术、艳俗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观念艺术及抽象艺术的影响,于是我们在水墨艺术的领域里看到了玩世水墨、荒诞水墨、波普水墨、艳俗水墨、卡通水墨、超现实主义水墨、观念水墨及抽象水墨等在不断地轮番上演着。新文人画中有艳俗艺术和玩世现实主义的趣味,都市水墨中有泼皮艺术、波普艺术、卡通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在中国前卫艺术圈里,以上这些新水墨艺术几乎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其原创性备受质疑。这也是当下新水墨艺术家们值得冷静地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客观来看,在学院水墨教学体系中,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等新水墨绘画,其学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教学而言,通过学习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笔墨和造型功底,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笔墨和造型基础。而新水墨绘画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作用,它在推动水墨艺术发展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对于教学来说,其作用远不如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所以,对于学院水墨来说,走出困局的方法就是要进行互补,在强调传统水墨和写实水墨的教学价值的同时,引入表现性水墨、新文人画、都市水墨等新水墨绘画的教学,在重视教学价值的同时兼顾学术价值,这样,学院水墨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英.新保守主义与水墨发展战略[M]//张羽.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第三辑).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126.

上一篇:农业科研系统下一篇:节能建筑对造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