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困局

2024-10-07

工作困局(精选12篇)

工作困局 篇1

回顾2010年, 西南5省区年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 粮食主产区又受到大范围、长时间低温寡照的影响;进入夏天, 多数省份遭受洪涝灾害, 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局面, 全国上下积极应对, 千方百计保农业生产, 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5 464亿kg, 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

为期两天的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面对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求, 以及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的困局, 业内人士表示, 无论是从调控农产品价格需要出发, 还是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考量, 此次会议议题都将以“如何增加农产品供给”作为落脚点, 这是农业问题, 也是关乎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

1 粮食增产下的农业困局

2010年12月11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中稻和晚稻共收3 000多千克, 10月份, 粮贩子以3.4元/kg的价格收购, 没人卖。”江苏省如皋市场北乡农民黄正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估计粮价还会涨, 他们家的菜籽和小麦也没有卖。

公开资料显示, 从1996~2003年, 中国耕地从19.5亿亩降至18.5亿亩, 7年减少1亿亩, 受耕地减少等因素影响, 2001~2003年, 全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就是坚守13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12月20日,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再次强调了中国政府对调控耕地面积的决心。

此前一天, 美国谷物理事会表示, 2011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从2010年的150万t增至740万t, 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中国海关总署12月21日发表公告称, 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548万t, 环比增长47%, 同比增长90%。

“一方面国家耕地面积减少,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衣食需求的快速增长, 导致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普华咨询市场分析师宋红卫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特别是2010年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增长让这样的供需缺口问题进一步放大, 这肯定成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2 高价格下的供给颓势

国家统计局12月20日公布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 在12月1日到10日之间, 包括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花生仁、生猪、活牛、活羊等在内的一系列农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的中国, 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能够留守田地的人数急剧减少。农产品种植的“不体面”, 农产品种植的成本“增加”, 以及农产品种植的“供需信息不对称”, 都使得高价格下的农产品供给匮乏景况凸显。

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已经将“推进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列为2011年的六大任务之一, 并将该项任务排在第二的重要位置。此次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必将再次将“农产品供给”和“现代农业”作为会议的重点。

据记者了解,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 尽管每年的文件主题各有不同, 但一以贯之的是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由于中国农田水利设施“欠债”多年, 加上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为农产品的稳产和增产增加了难度, 多个机构和专家预测, 曾在2010年“一号文件”中重点着墨的水利建设和种业, 有望继续成为2011年“一号文件”的聚焦点。

“如果把这两方面工作做好, 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近日表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也认为, 2011年继续加大水利方面的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政府将是主要出力者。国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目标。“无论是水利建设, 还是种业的发展, 在这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会得到进一步细化。”相关分析人士表示, 除了明确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会议还可能形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工作困局 篇2

先是全国各地的销售人员状告加多宝拖欠工资,没有兑现承诺,然后又是市场发展受阻,销售表现不佳,接着又是业内人士透露说加多宝很多高管被霸王集团挖走,投身到霸王凉茶的事业中去了,也难怪霸王凉茶敢放眼说,要迅速成为王老吉之后的第二品牌。这些消息的不断释放出来,给我的感觉是加多宝管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加多宝为什么会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迅速进入到危局中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阐述加多宝王老吉的困境。

品牌困局――品牌租赁模式,让加多宝无法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近日,广药集团在人民大会堂中国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上宣布,经第三方评估,广州药业旗下的“王老吉”商标评估品牌价值为1080.15亿元,成为中国目前第一品牌。这一新闻发布出来后,引起多红罐王老吉生产方多加宝公司的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市面上的用王老吉商标凉茶的有两种,一种是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一种是绿色的盒装王老吉。关于王老吉的品牌争议由此推上了高潮,这也是加多宝最致命的软肋所在,毕竟王老吉是加多宝租赁广药集团的,广药作为王老吉的生母,与加多宝这个养母,因此打发口水战。

虽然养母加多宝把王老吉这个孩子带大了,但问题是目前王老吉的品牌还在广药集团名下,而广州药业在2005年专门成立了王老吉药业――广州药业控股48.05%,香港同兴药业持股48%,管理层持股2%,

王老吉药业成立之时,总裁施少斌称,“新公司成立之后,将在“适当的时候”以“公平市场价格”从广药集团手中买断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和“承诺协助王老吉药业以“公平市场价格”或独立评估专家的评估价格取得在香港或海外注册的“王老吉”等商标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截止2009年6月30日,王老吉药业注册资本金20476万元,净资产6.17亿元,营业收入8.57亿元,半年度净利润1.096亿元。由此可见,在即将到来的王老吉品牌租赁期限2012年,各方斗争已经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

可以说,导致加多宝王老吉祥的困局根源应该从,王老吉的品牌模式上来说,王老吉并不是加多宝的品牌,而是1997年从广药集团手上租赁而来的,整个租赁期到2012年结束,也就是明年合同就要到期了。作为租赁品牌,加多宝对王老吉品牌没有拥有权,做大了品牌是广药集团的,做不好品牌也不会是自己的。更何况,王老吉的配方也是广药提供的。所以加多宝其实就是王老吉养母,最后品牌还是要认租归宗的。用营销术语来说,加多宝其实就是王老吉品牌的销售公司,市场发展好,就多赚点,市场发展不好,就少赚点。按理说,这样的方式并无不妥,据我所知,现在在白酒行业就有类似的模式,有销售能力的人组建销售公司,租赁和承包酒企的品牌,进行市场推广。这也是一种资源共享的有效模式,企业通过有销售能力的人,把品牌做大,有销售能力的人,通过借用企业品牌及技术,迅速建立形成自己的产业。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老吉却能够在凉茶品类一直无法走出两广的背景下,却能够在饮料市场上异议军突起,并且销售出奇的好,以至于直逼国际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让两可乐在中国辗转反侧。因此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品牌拥有者开始躁动不安,先是推出盒装王老吉产品,从低端开始蚕食王老吉市场,并共享罐装王老吉广告资源,今年更是想把品牌收回,如果品牌一旦被收回,那么这就意味着加多宝这么多年的品牌培养,将付之东流。加多宝如果无法捍卫住自己的权利,那么结果只有一条――出局。

加多宝的这种困境,归根结底是品牌租赁带来的后遗症。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吉无法成为中国可口可乐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人向来喜欢内斗,而且宁愿让外人货利,也见不得自己人赚点蝇头小利,注定了加多宝要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因为租赁模式使得加多宝并不拥有王老吉品牌的核心资产,可口可乐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可口可乐掌管,而王老吉的配方在广药集团。所以说,这样的品牌模式,很难让王老吉能够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农信困局如何破解 篇3

“如今种地动辄要几十万元,贷款的事到现在还没头绪呢。”日前,河南省杞县柿园乡祥瑞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团结很无奈。迟迟不愿放贷的杞县农村信用社亦有苦衷:除了贷款人的抵押物较少,还有蔬菜种植业易受自然灾害与销售难影响,属于成本较高、风险也较高的产业。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放贷难”,似两股绳结成死结,斩不断又解不开,制约着农民致富和农信社的自身发展。

今年来,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是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扶持的领域。近日国办印发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如何破解“贷款难”与“放贷难”两难并存?记者在河南进行了深入采访。

农民“贷款难”:找不到担保和质押,民间信贷仍是融资主渠道

近日,记者来到杞县柿园乡黄庄村。祥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只有十来个大棚还种着蔬菜,余下的基本闲置。“不是不想种,确实没钱再投,一个棚就需要投入近10万元。”张团结说。

2011年,他联合几户村民发起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建了几十个蔬菜大棚。本想以此带领社员致富,没想到连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张团结实在想不出别的门路,只能再去银行碰碰运气。他拿上营业执照和土地流转承包协议书,再次前往杞县农村信用社柿园乡营业部。

“你这不能质押贷款,只能走信用贷款,具体额度要看最后的审批,每户一般不超过9万元。”农信社信贷员建议张团结找几个有偿还能力的担保人,或者提供财产担保,如此贷款额度才能提高。

“我家新建的房子虽然值20多万,却不能抵押。银行让找人担保,经济条件好的亲戚朋友已经借遍了,剩下条件不好的又不符合担保条件。”张团结告诉记者,再退一步讲,即使信用贷款审批通过,几万元资金也是杯水车薪。

记者从杞县工商局了解到,2007年以来,该县已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1692家。张团结贷款遭遇的种种“难”,是农户融资难的一个缩影。

“有的合作社自身运营不规范,没有健全的财务数据,金融机构的顾虑可以理解。”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峰告诉记者,目前社员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民间借贷。

农信社“放贷难”:历史包袱重,体制机制不顺,法规不配套

农民抱怨“贷款难”,农村信用社也有苦衷。“‘两难’局面的出现,把板子完全打在农信社身上,确实有点冤。”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鲁轶认为,农信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担负着重要社会责任。

据了解,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回报率偏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销农村网点。而背着沉重包袱的农信社则继续扩大网点规模,拓宽支农领域。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不良贷款不能剥离,只能靠自身化解;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控体系薄弱、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突出问题。”郑州市市郊农村信用社理事长董金泉告诉记者。

“比如代理发放各种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必须直接支付到每个农户的账户上。每个乡农信社打印存折的成本就要3万元,河南全省2000多个乡,不算人力成本,不算正常营业受到冲击、业务发展受阻的损失,仅直接成本就需要6000万元,是赔本赚吆喝。”鲁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农信社只能在本县域内经营,这是体制机制决定的。如改制为农商行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发展业务,从而增强综合实力、降低经营风险、消化不良资产。”鲁轶总结说,“两难”并存真正的症结在于两点:一个是抵押物不够,另一个就是风险的转移机制没有形成。

正在筹备成立农商行的中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丁继红说,由于相关金融法规不配套,政策在落实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如对于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用于抵押,国家政策支持,但担保法明确提出,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也延续了这一规定。

“两难”之结如何解:盘活农村资产,健全农业保险,推进农信社改革

“农信社的定位、股份制改革等问题,还缺少顶层设计。”在鲁轶看来,解决“两难”并存只能不断探索、持续改革,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要解决农民‘贷款难’,首先得解决抵押物不够的问题。国家尽快配套相关金融法规,加快农村土地确权,从农村房屋、果园、山林、大型农机具等有形资源资产入手,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变‘无效资产’为‘有价资产’。”丁继红说,同时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解决农业生产风险高的问题。

“要解决农信社‘放贷难’,就要支持农信社在政策、服务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解决农信社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河南省142家农信社中已有30家改制为农商行,坚持改制不改姓,改名不改向。”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副主任吴鹏告诉记者,改制只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化解历史包袱,增资扩股和优化股权结构,有效增加县域资金的供应,增强经营活力。

伊川县农商行董事长康凤立介绍,为扶持伊川县特色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各项贷款余额86亿元,占全县金融市场份额的68%。

“国家也可以在成本上给予涉农贷款更多的支持,比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董金泉表示。

“农村信用社在条件成熟时宜及时构建统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真正构建符合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求的内在机制。”丁继红建议,只有切实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才能防范各种风险、提升运行效率。

“一刀切”不如“最适宜”

◎杜晓山

深化农信社的改革,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调整农信社系统机构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增强机构实力和提高管理水准。

但业内外人士对农信社的产权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顾虑,比如,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后是否会从“服务”为主变为“赢利”为主?农户贷款占比是否会下滑?

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不应该“一刀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产权制度没有谁比谁先进或落后的问题。只要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于当前和当地社会的发展,适于群众、员工等不同群体的要求,就是最合适的产权制度。即使在同一区域,合理的产权制度也可能是多元的。

直面中速发展困局 篇4

张舰 (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关于中速发展, 这是大家的共识。物流行业绝对不能只从行业本身来看, 要从大局来看。其中要融合, 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共赢, 我觉得这是今后发展中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恶性竞争已经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 没有最低, 只有更低, 不能让中小企业处于供应链最低端, 只能被欺负。今后在中国物流行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大于竞争, 提高整体实力是通过合作, 因为最终不管哪个企业在中国发展, 离不开中国的市场, 离不开中国的土地, 也离不开我们的服务, 只要我们在中物联的指导下, 通过政府的努力, 通过我们自律, 通过我们的联盟, 我们能够对好多企业说不, 我们把这个企业逐步做大。

主持人:打破低价, 抓住机会共同合作, 实现共赢。我想知道怎么建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组织体系, 让它创新。

徐水波 (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到中速发展以后, 高速增长会掩盖很多问题, 但是高速增长时期一旦受到影响, 很多问题爆发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比如说光伏行业, 三四年时间一下就没有了, 对我们物流行业来讲, 也是这样, 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投资几十亿上百亿, 必须要思考趋势,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要去创新转型, 甚至对模式进行优化, 这个模式优化怎么做?也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 我们和咨询公司深入物流企业, 非常关注他的发展需求, 他有什么问题想解决, 而没有能力解决。最后, 我们归结经验, 我们设计了一些创新的东西, 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我就没有办法做。

我最近刚好和戴会长一起访问了欧洲, 我访问了很多企业, 欧洲的物流板块和我们中国的物流板块有一些相同之处, 我们原来一直不知道欧洲有传化公司, 欧洲有一个货运联盟, 它的模式和传化模式很像, 他的平台企业平均增长10.3%, 在欧洲有两个点的增长是很强的, 在金融风暴的时候有10.3%的增长, 就是因为平台发挥了各级企业不具备的特点, 帮助这些企业插上翅膀, 这样的协同, 才能实现共赢, 他们胜利了, 我们也胜利了。

企业要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创新往往是源于现实可能带来的压力, 让你不得不创新, 还有一个是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 甚至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 这个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 传化物流在探索中, 都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 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市场, 它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非常敏锐, 所以需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进步创新, 就从创新的过程而言, 适度否定其实挑战的不是普通员工, 挑战的是高层, 所以创新的潮流, 创新的局面要打开, 必须是一把手保持创新。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 或者核心团队, 对市场趋势的把握要比别人更强。

主持人:一个企业的经营创新是迫于压力, 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周总, 中速风暴对您有影响吗?您有什么打算?

周少方 (云南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念转型很重要, 首先是经济的转型, 还有理念的跨越, 这是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所在, 尤其是“一把手”的理念和文化, 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中速增长的现实, 我们集团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 解决好当前的问题。走好三步棋, 首先把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不利因素和影响一一加以排除。其次调结构, 包括业务形态的调整, 经营战略的调整, 商业模式创新。再次抓机会, 当别人恐惧的时候, 我们企业要大胆出手。第二, 尽管融资规模扩大, 但是融资的成本降低了, 不过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扬了, 我们抓住两个不同类型的变化, 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我们抓住桥头堡的建设, 进行战略控制, 这是创新过程中要敢想敢干, 这几年对国家的贡献很大。第三, 必须要与市场结合, 现行管理的体制是投资管理一体化。我们集团现在没有上市, 但是离上市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今天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 为我们以后能够很快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平台。做物流没有全球视野是不能发展的, 我们集团发展这么快, 就是因为立足于全球市场, 用全球化的理念和标准按照发展思路来进行拓展。第四, 必须明确物流服务的功能, 以着手构建物流园区、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物流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应用为重点。第五, 我们集团是综合性的物流企业, 贸易物流服务、物流金融和物流信息, 加以资本运作, 就五个业务板块, 形成了四流, 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最后形成财富流, 最后能够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总结一句话, 要创新要发展, 在现有的条件下, 必须要融合、整合, 实现共赢。

主持人:抓住了机会就能前进。国际上比我们还差一点, 外企怎么看中国?

潘葛 (万络国际物流北亚区执行总经理) :中速发展相对以前的高速发展是放缓了, 但是在慢当中看到了快,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 我们的G DP翻一番, 人民的平均收入再翻一番。现在从原来的追求速度改成追求质量, 从东部沿海转向中西部, 特别是广东区域, 增速下降了, 但是在中西部区域还是两位数增长, 只有我们不要在红海里血拼, 我们要找到蓝海。

外资企业在2008年左右的时间里, 有很多的收购整合, 看到了中国很多的机会, 但是进来之后, 水土不适应,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看看整个国家的大的宏观政策。

现在整个视野是看向中西部, 我们的布局也是这么看, 我们的定位不是低端, 定位是高端的, 高端的供应链创新很重要, 必须共同的协同, 信息流的传递才能够打造一个共赢的局面。我们公司在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 还有管理的理念、模式, 都做了很多的沟通, 通过沟通发现差异所在, 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打造一个动态的供应链。

主持人:请各位嘉宾给在座的企业家一句忠告, 面对中速发展, 应该怎么办。

张舰:我们大家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迎接更恶劣和一段时间的市场条件, 把自己事做好。企业大小不是靠资产, 是靠企业决策人的心力。

徐水波: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是在战略模式研究基础上的行动, 目前行动还不够, 所以物流行业在这样一个大行业背景下, 我们应该要有一点勇气,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走的再慢, 你总是离最后的目标越来越近。

周少方:对物流企业的发展, 一定要自信。祝愿中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好, 同时也祝愿各位物流企业家事业蒸蒸日上,

创意的困局 篇5

二十年前就被大师们斥为已经寿终正寝的创意,如今仍在我们的广告和品牌界被相当一部分人奉为圭臬,这不能不叫人遗憾

因为、所有的广告和品牌都不是人们必须接受的,所以、你要让你的广告和品牌被人接受,你就要让你的广告和品牌与人们保持近距离接触。尽管没人能做到广告和品牌能与人零距离接触,但要尽可能缩短这个距离。

为什么说定位能有效缩短人与广告和品牌的距离,因为定位的基础是人们持有和建构已成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

然而、在我们的广告和品牌界中所提倡的创意客观上往往存在背离人们持有建构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的倾向。一个广告和品牌若背离了人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的问题,就难以缩短与人的距离。创意还存在两个难以回避和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是如果一个具有实际创意的广告或品牌必将在人与广告和品牌之间设置出一道人们对广告和品牌感知、认识和理解的屏障。二是即使具有一些创意意味的广告和品牌,也是在靠一些花俏的作用可能会一时吸引人的眼球,一时引起人们注意,但要注意的是这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信息不停翻新的时代,是一个人们对信息应接不暇的时代,是一个人们备受信息骚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往往更多的是坚守自己业已成熟的,由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建构而成的观念,而不是去追求与自己的建构已成的观念相左的东西。

一件不能给人以实际意义、感受和体验的新鲜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或将是过眼云烟。因为消费者看广告和品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而非市场的角度和商业的角度,也不是从广告人、广告主、品牌人和品牌持有人的角度去看广告和品牌的。

因此,在广告和品牌上进行创意就存在背离人观念的倾向。

单就品牌竞争来说,品牌竞争不可能是创意的竞争,而是由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构成的观念的竞争。因为创意解决不了品牌定位的问题,品牌有效定位的基础是观念而不是创意。这已成了广告和品牌工作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只要由人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为基础的观念一旦形成,当他再面对一件陌生的或新鲜的东西时,观念就会提醒他:这是我想要的吗、这与我想的不一样啊、得寻思寻思。

在一个纷杂的市场环境下,一个普通人有功夫和精力去寻思与它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无关的,从一个纷杂的市场上得来信息吗,这可能吗。市场的状态和人的弱点及本性的回答是不现实、没必要。

一般情况下对个体来说,人们所持有和建构已成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是难以动摇的。品牌耗散的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从文化角度来讲,文化的形成一是需要社会氛围,二是这种社会氛围必须要常年坚持,

这个常年坚持不是十年八年,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社会氛围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意识和意识化后,文化才能形成。然而,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或氛围如能坚持个十年八年就难能可贵了。

一次在火车上,一个广告公司的营销总监与其属下谈及一项业务的创意问题时,即是一脸困惑、一付无奈的神态,又明显的执着于创意。可见创意对业界的误导,致使业界对创意缺少本质认识与理解者深受其害。

因为创意一词是指创造性的想法,是无中生有的想法。然而在广告界与品牌界哪一个广告和品牌具有创造性和无中生有的想法;哪一个广告与品牌不是以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基础的;哪一个广告与品牌的表达、展示及演绎脱离了人类固有的文化。

因此,广告、品牌追求创造性的,无中生有的想法一是不现实,不可能;二是即使有所创造,有所无中生有,但这种所谓的多多少少的,有些创意意味的广告和品牌,除了有些花俏的因素让受众看个新鲜外,并不能让受众在心底里产生感受和体验。当成熟的受众面对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广告或无中生有的品牌时,成熟受众的感知将是一片茫然与狐疑。所以如此,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创意让人感觉除了花俏外,还会给人以困惑、费解、看不懂!

其实,就创意的本质意义而言,在广告和品牌界,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创意广告和品牌都不曾有过。以前不曾有,也许、以后――――――莫须有。即使有,那也是试图去与人的观念这堵南墙去碰撞。

市场是围绕人展开的,广告和品牌是面对人的,因此,毫无疑问,人、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是广告和品牌的唯一受众。作为营销人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永远都应是清醒的、坚定的。

如果我们承认人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是广告和品牌的唯一受众。那么了解人、认识人、理解人就成了广告人、品牌人的第一要务。由于广告和品牌所具有的特点;由于广告和品牌与人产生联系的内在因素;由于广告和品牌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广告与品牌若脱离了人的观念,广告就只存在广而告之性,而缺少的是说服性;品牌则只存在知名度,而缺少的是联系性。

观念是由人们坚守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构成的。尤其对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几乎饱和的市场,对人来说这些广告与品牌多一个少一个都无关紧要,无关紧要的东西除了有些花俏的效果外,还存在些让人困惑、费解、看不懂,就等于在给人有限和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增添和制造麻烦。

在一个铺天盖地的广告社会里,在一个几乎无所不有的市场里,人们没必要,也没时间去关心一个与自己持有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不相干,或给自己的心智、文化、人格和期望制造困惑和麻烦,或在主观上试图让人主动去猜想你广告与品牌的内涵。

这个有着充分的市场选择余地的时代,人们对于一个广告及品牌的内涵弄明白则已,弄不明白则拜拜。只要你不能够让人们尽快弄明白你的广告和品牌内涵,花多少钱都等于在做广告而非做品牌;都等于在靠广告推动,而非以品牌来驱动。

如何打破人才困局 篇6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只有着力提升中国领导团队的规模和素质,实现人才本土化,才能保证商业战略的切实执行。

受到市场自由化和全球整合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中国在过去20年中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这些变化,跨国企业不得不着力于提升中国领导团队的规模和素质。高管团队必须能够同时管理国内和国际需求。为了应对这一状况,跨国企业需要解决一系列的人才挑战。

在中国,通常需要将个人的志向与企业所提供的机遇加以更紧密的结合。为了在这种环境下挽留并培养员工,人才战略必须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招聘、挽留、本土化和培养)中,充分考虑将两方面的利益进行结合而带来的启示意义。

招聘是基础。招聘要与企业长期的在华发展目标直接挂钩,而且必须尽早开始。从高校中招聘人才需要一套系统的筛选程序。大多数领先的跨国企业均采用暑期实习生计划,而通用电气、飞利浦、摩托罗拉等企业则为学业突出的在校学生提供长期的兼职机会。与尽早开始招聘相比,更好的做法是对教育相关的招聘活动进行投资。女性人才是企业应该挖掘的另一类资源。根据工作—生活政策中心(Center for Work-Life Policy)与博斯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每年有近300万女性大学毕业生,参与调研的女性中,有76%的人有志于担任高层职位,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52%。企业还可以着眼于从海外的商学院中招聘中国毕业生,先将他们放在本国市场或世界其他市场中工作,然后将这些人才调往中国担任管理层。

挽留是艺术。对于员工的挽留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因此,确保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具有竞争力非常重要。对于顶尖的人才,企业需要提供世界一流的福利待遇。然而,金钱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那些能够了解员工心声、掌握员工动机的企业,将毫无疑问地在长期内做得更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性员工。如前文所述,中国的女性拥有远大的抱负,但与此同时,性别歧视仍困扰着女性的职业生涯。能够把握女性错综复杂的职业生涯发展动态(尤其是她们的远大志向)并为其清除职业发展道路上种种障碍的企业,将能够开拓出一块极为富饶的人才矿藏。

本土化是方向。中国员工本土化战略必须致力于将目前由外籍人士担任的职位转为由本地员工担任。究其背后的动因,并不是因为聘用本土员工的成本低于外籍人士,而是从长远考虑,关键职位必须由了解中国复杂国情的本土人士出任。 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在所有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中评估目前的本土化程度。随后,根据所获得的数据,确定哪些方面有最迫切的本土化需求,应该推出哪些协调政策。由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和优先事项,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和事项的方法。

培养是工程。为了基业长青,企业必须努力培养本土人才,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哪怕相关成本高于聘请外籍人士。 让新员工感受到热烈的欢迎,在确保其任职期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重要的是为其规划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尤其是针对那些有能力将中国业务与全球业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才。这不仅是根据中国独特需求而度身定制的实践方式,而且有助于中国员工了解企业的中国业务如何与全球业务相结合的行动计划,只有将这两者予以结合,才能形成最佳的培养计划。

许多成功的跨国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中国的人才困局。为了确保由超一流的本土人才充实中国团队,总部需要更为积极地参与高管人员的培养,确保最好的人才在第一时间内就职,能得到合理的报酬,为企业的全球运作出谋划策。由此,企业方能吸引、挽留并培养人才,进而实现人才本土化,最终实现商业战略的切实执行。

(谢祖墀博士:博斯大中华区董事长。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xiezuchi.cmmo.cn)

困局与使命 篇7

各种迹象表明, 2009年要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形势十分严峻、挑战极其复杂。但我们不难注意到, 基于上述严峻的现实,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 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农村经济时下面临的冰冷困局,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危急之际拯救农村经济的强烈决心。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文件强调, 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 多措并举, 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毋庸置疑的是, 在眼下农村经济整体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 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乃至更为具体的农产品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困局, 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不仅需有借助中央政策倾斜冲出困局的勇气, 而且身兼冲出困局的使命。

为此, 2009年既需要配合“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指引,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而且, 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保护的有效办法、发展订单生产、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期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厚重的话题, 试图以一组观察性文字, 与专家、业界人士们一起探寻2009年我国“三农”新的突破口, 以期打开农产品交易市场如何走出时艰的问号。在“海外链接”栏目中, 我们编发了《日本的农村集市改革》, 或许能为这个乡土话题带来一丝清新的风, 同时也给业内一些有益的启发。

微电影困局 篇8

可惜, 时移事易。自2013年末开始, 微电影的热潮迅速退烧, 并且呈现雪崩之势。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大品牌对于微电影的投入减少, 广告主开始不热衷于这种互联网形式, 并转向以微信为代表的媒体互动和植入形式;另一方面就是以搜狐视频、优酷万合天宜等系列为首的自制剧的迅速崛起, 在互联网市场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造成了受众眼球效应的集体转移。两方合力之下, 网络微电影市场逐渐走入困局。

若要探究困局从何而来, 我觉得首先就必须去揭开覆盖在微电影之上的伪装, 让它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当微电影变成一门生意

翻开去年出版的《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 其中对微电影的前世今生有这样的描述:微电影作为一个“运动”, 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 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厅、啤酒屋等休闲场所由创作者自己放映, 影片为小范围人群所欣赏。时至今日, 微电影已不再是简单的短片, 它依托网络媒介和摄像技术发展, 在网络上迅猛发展。在中国, 微电影出现在2000年后网络普及的年代。如果说2006年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 那一直到2010年 (我们姑且将这一年定义为“微电影元年”) , 以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品牌的首部微小说改编的微电影《一触即发》 (当时亦叫“轻电影”) , 和伴随着那首《老男孩》歌曲一起红火在网络上的“筷子兄弟”组合以及同名微电影的横空出世, 这种艺术形式才逐渐纳入商业的范畴, 由此一个崭新的营销时代正式开启。 (《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制作方分别是凯迪拉克和雪佛兰科鲁兹, 均隶属于上海通用旗下。为什么在传播中敢为天下先的往往是汽车品牌?这值得我们思考)

与动辄数百上千万的胶片电影植入相比, 微电影的投入真可谓微乎其微。1-7天的拍摄周期、30分钟以内的成片时间、数万甚至几千的拍摄投资便可拼凑出一部微电影。种类也是五花八门, 涵盖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既可独立成片, 亦可系列成剧。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化, 使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直接成为了这种新传播形式的传播目标。再加上那些有志营销却受困于形式及预算的品牌, 为数众多的新锐导演、编剧以及视频工作室, 还有半红不紫、想红却未红的年轻演员, 最终造就了2010年至今微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

可是, 正是在这“被繁荣”的3年时间内, 微电影开始逐渐走入怪圈。品牌方 (或者叫广告主) 对于微电影拍摄的“广告需求”变得越来越赤裸, 甚至完全掌控微电影的拍摄流程。而制作团队却一再妥协, 甚至放弃自己的初衷来换取让他们“做点事情出来”的机会或资金。从博取消费者眼球, 到博取品牌方眼球, 主体变了, 表现形式也就变了。

所以, 微电影陷入困局的可悲之处在于, 这种艺术形式从最初与现在的自媒体一样, 当时涉猎微电影的人完全是出于自己对时局以及艺术的热爱, 当这些人的欲望因为外力介入变得足够大的时候, 微电影就更像是一门生意。

对于一门生意来说, 任何的艺术追求, 都必须向利益妥协, 微电影当然不例外。

当微电影不“微”

自“微电影元年”之后已经过了3年时间, 网络上冠以“微电影”之名的短片不下千部, 不少国际一线到本土二三线品牌甚至电商都有涉猎其中。大牌明星、成名导演、高额制作成本、媲美商业大片的宣传攻势, 这些都让微电影变得不那么“微”。

微电影到底是该“微”还是不该“微”?这是一个课题。在我看来, 很多投资微电影的品牌都犯了同一个错误, 他们在微电影的大趋势之下急于跟进, 仓促上阵。于是我们看到了以“微电影大片”之名包装的音乐短片、长广告、推销视频, 这些哗众取宠、自娱自乐、粗制滥造、小清新和白血病的故事等, 严重脱离现实, 泛滥成灾。早期的精品如“筷子兄弟系列”、“支付宝系列”、“梁三百商业电影”已经是凤毛麟角, “微电影”这3个字仿佛是被营销烙印过的一个庞大的量产机器, 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生产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产品。

所以, 微电影的“微”与不“微”, 并不是一个规模问题, 而是一个“度”的问题。就好像你硬让苏菲·玛索来扮演小区治保主任, 这一看就是瞎扯蛋。微电影, 这个原本是网民草根自娱自乐, 或者是专业学生用来展示能力的, 被叫做“短片”的东西, 在互联网和商家的“胁迫”下, 渐渐产生了分化, 一边是继续草根, 另一边则是向商业化大踏步前进。这么一来的效果就是, 本来应该是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网络剧本, 硬是被明星和名导展现得格格不入, 而日益被养刁的消费者胃口, 却又对一些被反复演了几十次的老掉牙故事搞得意兴阑珊。所以随着大环境所带来的杀鸡取卵, 微电影行业也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欺骗中饮鸩止渴。从被夸大的虚假宣传, 到触及社会底线的二奶文化小姐文化, 再到日系爱情动作片女星的倾情加盟, 微电影已经变得不像电影, 而更像是在强行打开观众的脑壳, 然后硬生生的网脑壳中塞入产品广告的过程。电影拍得越来越像广告, 广告拍得越来越像电影, 微电影则什么都不像。

所以, 微电影不“微”, 从利益上是一个悲剧, 从艺术上是一场闹剧。

当微电影遇上自制剧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 墙内开花, 香的却是墙外。2012年开始, 伴随着网络视频媒体的“刺刀见红”, 网络自制剧异军突起, 赢得了观众的鼠标。首先是搜狐的《屌丝男士》系列, 虽偶有大牌加盟, 但其“接地气”的作风却获得了一致好评。去年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和《报告老板》系列更是将自制剧浪潮推向了极致。这一变化使得原本以“屌丝市场去屌丝化”为失败借口的微电影行业灰头土脸。如果我们细数自制剧的成功, 也就能揭开微电影困局的原因。

在我看来, 自制剧之所以成功, 微电影之所以成功得不是那么明显, 原因完全相通。其一, 自制剧有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 或者说是裁判员, 来平衡制作方和投资方之间的博弈, 这就是网络视频机构。类似于搜狐、优酷这样的媒体大佬们, 有充分的经验来与广告主们打消耗战, 保护自制剧的制作水准, 保护制片团队的创作热情。而这一点, 微电影是没有的, 最终导致剧本变成广告主随意篡改的广告文案。其二, 自制剧可以做到先期投入, 盈利滞后 (甚至不盈利) 。因为网络视频机构有着成熟的收入来源和成本掌控, 可以做到先以内容来圈观众入瓮, 然后再视情况进行广告植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营收策略, 微电影投资方即使想做, 也无法实现。其三, 视频机构有成熟的推广渠道和方式, 比如广告、社交媒体、异业合作等等, 而微电影即使拍摄完成了, 也还是要回到以上推广模式, 甚至回到视频机构本身推广, 这就让自制剧从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 比起自制剧的强大后盾, 微电影人更像是拿着石头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孤独男孩。而这种挑战又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让人不禁想起了风车下的唐吉坷德。须知, 从自制剧诞生的那天起, 它所直面的对手就不是微电影, 或者广告, 而是以《爱情公寓》为代表的电视制作剧体系。自制剧以其时长短、成本低、反应迅速等优势不断挤压电视剧的空间, 而讽刺的是, 这些优势, 曾经是微电影的看家本领。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篇9

融资难, 根源究竟在何处?

企业:融资难原因各有不同

我们从江苏、陕西数十家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了解到,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存在多年, 轻纺、涉农等民生类行业, 软件、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长期贷款稀少。而国际金融危机又把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企业拉入贷款难行列。

纺织业贷款难不是一朝一夕, 因为行业平均利润率低, 不足3%。除了极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干企业, 90%以上纺织企业贷款很难, 它们在资金紧张时, 主要靠大企业拆借。纺织业贷款利息只有几个点, 而房地产业即便在低迷期也有十几个点, 银行当然倾向后者。

软件行业有许多拳头型的产品, 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融资和发展环境, 最后胎死腹中。中小软件企业的生长每一步都需要资金, 往往一口气喘不过来就会死掉, 但小企业能贷款的很少。软件行业本质上是靠人脑来赚钱, 软件的价值瞬息都在变化, 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就会赔本。因此, 软件企业贷款难的瓶颈是缺少资产抵押。而互联网行业中, 好的企业不需要贷款, 因为有风险投资;差的又贷不到款, 银行认为只会烧钱, 不会赚钱。

“三年一小难, 五年一大难”是中小企业的规律。由于向银行贷款困难, 一些企业只能通过地下钱庄或典当行借高利贷。一般的高利贷月息都高达5%, 借100万元一年还息60万元, 真是难以承受。

企业慎贷与银行惜贷并存。一方面, 我国近几年每年新增美元储备3000多亿元, 相当于每年在社会上多投放2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从一季度贷款结构看, 货币主要在国有大项目与银行间流动,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 我国30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外需拉动增长的模式, 经济外向度达40%。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萎缩, 给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终极市场冲击。去年以来, 东部许多中小企业十分困难, 效益好的企业纷纷偿还贷款, 收缩经营, 而效益差的企业银行不敢贷。

市场:融资链条多处梗阻

中小企业融资难还与其融资链条上多处梗阻有关。有经济下行期行业性梗阻, 还有担保环节梗阻、社会资本投入渠道梗阻。而行业发展有其自有的周期, 越是在行业的低谷期, 贷款风险越大。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 会严格控制这个行业的授信, 各银行总行往往会对一个行业严格设限。去年, 在金融危机下进入低谷的冶金、轻纺、汽车、外贸等行业, 都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 银行不敢放贷。

担保行业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一环。但是, 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小企业破产, 担保公司损失惨重, 各地已经消亡了一批。根据某市银监部门调查, 2008年1月至9月, 该市17家曾与银行合作的担保机构出现代偿现象, 累计代偿金额6500万元, 同比增加2.2倍。正规的担保公司经营难以为继, 挂着担保公司招牌的高利贷公司却赚取昧心钱。目前该市仍有78家担保公司, 其中有70%不做信用担保业务, 而是靠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搞“钱庄”生意, 为民间融资担保牟利, 令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高新技术企业是抗击金融风暴的有力武器, 现在创投基金、社会资本并不缺乏, 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国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有优惠政策, 对于投资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额的70%可以抵税。如江苏就有几十万家中小企业, 但是通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只有1000多家, 而创业投资公司就超过200家, 可供创投公司选择的企业少之又少。

银行:一朝放贷包袱难背

多家银行管理层认为,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 绝非银行一家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首先是前期评估风险大:一是抗风险能力不强, 平均寿命就是3~5年;二是信用程度低, 企业主素质参差不齐, 偷漏税普遍, 账目多数是假的, 真实经营状况难以了解清楚;三是普遍缺乏抵押物;四是贷后管理成本高, “吃力不讨好”。银行一朝放贷就等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据调查, 目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小银行原本人手就不够, 一个支行通常二三十个人, 而辖内中小企业多达上万户, 怎么做得过来?同样是做企业贷款, 做一个小企业, 一年也就几十万元, 而做一个大企业一年就是几千万元贷款。大企业风险并不比小企业大, 而信贷员耗费的精力相同, 当然愿意选择做大企业。近期虽然各家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贷款部门, 但真正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并不多。比如南京银行就是一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 目前小企业放贷一次审核通过率达到50%,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随着小企业贷款的增加, 银行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大。不仅是贷前的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 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贷款前, 为了摸清企业情况, 银行要配备充实的营销人员, 安装小企业贷款的信息系统。贷款后, 各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核销以及责任追究都非常严格。比如, 银行损失的不良贷款需要核销, 走这个程序就要理清责任, 是企业的问题要出具证明, 这又涉及法院、工商部门。对于已经破产消亡的小企业, 司法、行政机关都不会轻易出具证明。小企业破产后不会主动去工商局核销注册登记资料, 工商部门要到年底申报时才发现。而在法院, 经济类案件非常多, 小企业都是几十万元的小案子, 法院的精力也顾不过来;即便判下来, 执行起来也被排在后边, 执行期一般要半年到一年。银行现在要求责任追究到人, 一出事就要处理人。从实践来看, 小企业不良贷款追究起来漏洞最多, 有许多是信贷员难以发现的, 一旦出问题也造成人力资源损失。

由此可见, 小企业贷款不仅成本高, 经营效益也比不上政府、国有企业的大项目。政府近年来财力增长快, 做政府背景大项目能使银行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风险又小。而每家银行的发展目标都是更大更强, 中小企业贷款做多了, 肯定会限制自身的发展。

他山石:国外中小企业融资路径与创新

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践与创新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构建了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便捷首先是得益于各国都拥有健全的融资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如美国、日本、德国均设有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融资机构。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国民收入水平较高, 民间投资数量庞大,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形成了各类不同层次但相互补充完善的融资体系。

第二,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美国, 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 尤其是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还设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相继成立了3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第三, 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健全。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一种科学有效的金融支持制度。美国设有专门机构中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日本官方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金融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全国性的信贷担保协会, 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德国设有专门的担保银行, 形成了由国家、联邦和州等三个层次组成的联合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的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第四, 各国都具有完善的支撑中小企业融资的配套法律、法规。成熟的市场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序进行, 增强融资的效率, 提高融资的效果, 务必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给予规范。美国于1890年制定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 还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等法律、法规。德国、英国、韩国等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立法, 给本国的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 6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 70年代又修改和推出了《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些法律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保证了中小企业的顺畅发展。

第五, 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美国官方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美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达300余家, 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有600余家, 他们一方面为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无担保或担保不充分的贷款,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吸收勇于进行创新投资的中小企业投资人的资金, 以期获取高额回报。

第六,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 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促进其筹资来源的多元化。中小企业股票难以到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上与众多的大企业竞争, 一些国家开拓了创业板股票市场, 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如美国的NASDAQ市场, 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欧洲一些证交所也相继设立了为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市场, 如比利时EASDAQ、英国AIM市场和欧洲新市场。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我国台湾省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创业板市场, 这些市场的建立都为各国或地区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求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尽快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构建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必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知, 这是由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急迫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任务的落实, 而且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说到底,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创新我国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发展难关。在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 我国实体经济遭受最大冲击的是中小企业, 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十分明显。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没有渡过金融危机难关。与此同时, 就业压力加剧。2009年, 我国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710万人, 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0万人和去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00万人;另外,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已经有1500万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因此, 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需要。

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小企业点多面广, 覆盖领域广阔, 可以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口, 尤其是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环境, 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和长远战略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组建中小银行, 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纵观当今世界,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美国目前仍有9000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 其中95%的资产小于5亿美元。与此同时, 美国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 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在孟加拉、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都有众多农村小额信贷银行。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1983年创立了格莱珉银行, 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 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 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效仿格莱珉银行的模式运作。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众多的中小银行, 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从时机上看, 也已经成熟。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积累了近5万亿元的民间资本, 完全有能力建立一大批资金在5亿元~10亿元的中小银行;同时, 3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 国际金融危机后, 许多国际金融人才也纷纷要求回国发展。可以说, 组建中小银行是天时、地利、人和。

二是进行中小企业组合债券发行试点。今年我国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行国债2000亿元, 这是刺激经济复苏的一大创举。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小企业发债要有创新的举措, 即由地方政府出面, 组织商业协会进行中小企业联合担保, 发行组合债券, 由担保企业进行比例分配或在利益均衡的前提下, 配给最需要的企业。

三是做好创业板的发行上市, 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当前, 创业板的IPO工作拉开序幕, 办好创业板, 是我国证券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要千方百计做实、做出成绩, 使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

四是发展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三大特征: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投资结构的灵活性。银行关注的是企业历史表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 对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青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在于, 通过培育企业成长壮大, 然后转让 (或上市) 退出该企业, 实现较高收益, 从而不断接手新企业。这种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高流动性, 更适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结构, 没有固定的标准, 它将根据企业的情况, 由投融资双方具体商定, 因此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五是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 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 它是一种古老的借贷行为。民间借贷能有效地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 对于处于融资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来说, 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我国金融监管部门, 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使大量的民间借贷从地下走上地表, 使其阳光化, 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植保无人机困局 篇10

继2013年召开“农用航空植保应用研讨会”后,201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再次召开了“遥控飞行植保技术应用讨论会”,邀请业界专家讲述对植保无人机行业的看法,为各农用航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讨论会现场人气爆满,但氛围似乎有些沉重,业界专家大都在讲述植保无人机所面临的困境,各企业大多也在述说产品研发及推广时所遇到的难题。

技术与成本限制

相信对于使用过植保无人机的农民来说,有两个问题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需要将飞机频繁起降来加药、加油或者换电池,对于大地块作业的农民来说,这种感受恐怕更为突出;另一个是喷完药后累得受不了。除此之外,有时还会出现,在一次大面积作业中,飞机的高度不一致,上午越飞越低,下午越飞越高,偶尔一阵小风吹来,白白的雾滴就能飘出老远。

就目前来说,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植保无人机有效载荷一般在5~30 kg,其中以15 kg及以下为主。电动类无人机续航时间在10~20 min,燃油类在30 min左右。因此,无论从一次加药量还是续航时间来看,每次喷药时的频繁起降都是免不了的。

从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方法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自动化程度还都比较低,操控设计偏于专业化,致使操控复杂,所以一次喷药作业下来,操作手会觉得很累。

对于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植保无人机企业受到了技术和成本上的双重限制。

对于任何机械来说,动力部分都是它们的心脏,决定其运转时间和负荷限度。由于无人机空中飞行的特性,致使整机质量不能过大,同样,动力部分的质量也不能过大,因而制约了其续航时间和负载质量。

对于类似丘陵地区的小地块来讲,由于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一般在0.067~0.2 hm2/min(1~3亩/min),所需喷药量在7~30 L/hm2(0.47~2 L/亩),因此,一次作业任务中无人机起降次数不多。但在类似黑龙江和新疆的大地块作业中,频繁起降就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了。

其实对于小型无人机来说,无论在军事还是测绘领域,其续航时间都是一个难题,只不过对于几乎不计成本的军事领域来说,可以采用昂贵的新型轻质材料减轻整机机身质量,同时也可应用最新的动力技术提高发动机功率,从而获得5 h以上的续航时间。而对于农用植保无人机来说,成本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再加之对负载质量的要求高,所以就产生需要频繁起降的问题。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

单旋翼燃油植保无人机

至于操作复杂,同样是由成本制约了技术的应用所导致。农业既是一个稳定的行业,又是一个发展滞后的行业。在其他领域自动化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时候,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才缓缓到来,植保无人机也是如此。

目前,大部分国产植保无人机由操作员控制飞机的飞行轨迹,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控和坠落的现象。而一些国外的先进机型中加入了GPS巡航定位技术,系统会自动定位并区分不同的操作模式,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国内企业大多没有采用,这也导致了国产植保无人机的自动化水平一般比较低,无人机的操控任务更多地落在了操作员身上。

此外,无人机技术用于农田喷雾产生了植保无人机所特有的技术难点。与军事无人机高速高空作业不同,植保无人机需要在距离作物顶部2~5 m处作业,速度维持在1~6 m/s,要求保持低空低速作业时的稳定性。然而2~5 m的高度是直升机的低效区,其稳定性不易实现,加之目前采用气压高度传感器监控飞行高度,极易受到温度变化及旋翼下行气流的影响,使无人机出现高度不一致的现象。

同时,减少雾滴的漂移与蒸发也是技术难点之一。目前的植保无人机大都加装了地面喷雾器械的常用喷头及药剂,然而植保无人机的喷药高度要高于地面器械,因此需要改变喷头结构与药剂成分。对于航空专用喷头与药剂的研发,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资金投入才能进行。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稻田作业

在成本方面,尽管国内企业已经在不断压缩成本,但与人工喷雾相比,还是显得有些太高了。近期有媒体报道,曾经租用大飞机植保的种粮大户陶成标重新采用了“肩负手摇”的人工作业方式,被问到是否会采用植保无人机时,他直言“不会买”,除了因为频繁起降占用很多时间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植保无人机的社会化服务价格不菲,价格在150~180元/hm2,比人工打药还要贵。因此,价格超过农民的承受范围也成为限制植保无人机普遍应用的一个难题。

监管混乱与标准缺失

植保无人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需有序的行业管理与标准,以促进其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植保无人机的监管部门不明确,准入标准及作业标准缺失严重。

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植保无人机没有统一的企业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认证体系的缺失导致企业入行门槛过低,企业各自为政。这都导致市场上植保无人机质量参差不齐,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另外,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作业规范,这也使很多企业拿捏不准很多作业参数的设定与操作规程。在植保无人机作业过程中,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雾滴直径是影响喷药均匀性与覆盖率的重要指标。由于具体参数的确定需要针对不同作物、地势、天气状况逐一试验,工作繁杂,很多企业都只是针对某种作物测量得出大致的参数选用范围,并不能保证农民的喷洒效果。

安全技术标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同样也面临缺失的现状。如一些避障技术、安全防护都没有强制性执行标准,极易因为安全措施不够而产生诸多安全隐患。

发展前景

虽然植保无人机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据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薛新宇介绍,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动力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研发了水冷发动机,能够极大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苏州绿农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具有更小质量的航空电池,延长了续航时间。操控方面,韦德沃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的简易操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还研制出燃油动力植保无人机的“傻瓜化”操作模式。在行业标准制定上,《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技术要求》已在送审。

另外,也已经有企业致力于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引进农药变量控制以实现超低量喷雾,融合导航等控制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已经在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2013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的成立,以及2014年《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技术要求》的送审,也意味着行业内正在做出努力,来规范植保无人机的管理。河南省和湖南省已于2014年开启了第一批关于农用航空器的补贴试点工作,加大植保无人机的推广,这将极大地减轻农民的购机负担,提升农民对植保无人机的热情。

宽带加速困局 篇11

网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已成为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近日,工信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意见》,再次公开强调了保障“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用户的自由选择权。文件中指出:2012年我国宽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宽带接入能力,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3,500万户;总体提升我国固定宽带用户的接入速率,使用4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50%,降低单位带宽价格;提高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家庭超过2,000万户;扩大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规模等。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动员部署大会的发言中,讲到了他刚刚出访韩国时的经历:韩国的宽带速度一直是全球第一,亲身体验过之后,便感受到我国宽带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强调,要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总体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造政策环境,发挥部省联动优势和市场机制,促进政企协同和产业链合作,强化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最终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并更好地发挥宽带在支撑国家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说起宽带加速,不得不提的是去年的一场关于宽带垄断的口水战。去年年底,央视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的反垄断调查显示,两家网络宽带公司占中国市场份额达到2/3;今年“3﹒15”期间发改委称,电信联通承诺提高网速,降低上网费。电信反垄断案发展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整改宽带的决心和力度,有专家预测,2012年将是宽带加速年。

状况百出的民营运营商

提到宽带很多人就想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宽带运营商,实际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还有其他网络宽带公司在运营。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的博龙家园和甲2号院两个小区。

在博龙家园小区,记者来到物业公司,物业员工告诉记者,这个小区只有一家叫利达的宽带公司,要想使用宽带,只能使用此公司的产品套餐。据有关人士称,利达宽带是小区内网宽带,租用其他网络公司的线路。

据业主李女士称,他们家两年前使用利达2.5兆的宽带业务,开始的前两个月网络还挺稳定,下载的速度能够达到2.5兆,随后就经常出现掉线等各种问题,维修人员过来维护,几天之后掉线问题再次出现,而且用网络测速工具测网速只有1.5兆,根本不能达到2.5兆的标准。而小区只能使用这一家公司的宽带。

现在很多小的宽带运营商为了收益和物业公司联合起来,在小区里进行小范围的宽带垄断。我们可以理解,在网通和电信两家宽带公司独大面前,他们很难突破重围,但用恶意垄断的方式增加竞争力,显然并不可取。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小区宽带布线权对运营商而言,意味着长期、庞大、稳定的客户群,是一笔丰厚的收益,因此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运营商恶意垄断的现象。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早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明确规范,但由于很多违规者对法律法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相应的处罚力度也不够,这一现象可谓屡禁不止。而且,多数业主都嫌维权麻烦,只有忍气吞声。随后记者来到博龙家园临近的小区甲2号院,在这个小区内也只有网通和同创两家宽带运营公司,业主的选择依然还是很少。

另据记者了解,同时有4至5家宽带运营商的小区也有问题。各家运营商普遍存在相对恶性的竞争,包括降低资费、增加套餐业务等,承诺的网速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有关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对于民营宽带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以致民营运营商为了降低成本、吸引客户,随意侵占国有企业管线资源,野蛮施工。为了排挤对手,有的民营运营商与当地社会闲散人员,甚至黑恶势力相勾结,斗殴、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2010年6月9日,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工作人员陈雁洲在进行营销宣传时与艾普公司员工发生口角,艾普公司员工纠集两名男子对陈雁洲进行殴打致轻伤。而就在前一个月月底,武汉市单洞一路电信光缆被人为剪断,造成一千多户宽带、电话中断,损失无法估算。电信派出3个施工队近40人经过一夜抢修才恢复通信。

对此,专业人士建议,首先,应该根据地方特点,适当提高民营运营商的准入标准,将不具备运营资质的企业坚决排除在行业之外;其次,要切实有效地按照国家规定加强监督管理,当前,民营宽带运营商的管理、监控都存在诸多漏洞。最后要正确引导民营资本,使其与国有运营商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保证宽带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民营宽带运营商都是如此,据记者了解,北京市长城宽带运营公司开始免费为业主升级宽带,而这一做法也是紧跟宽带加速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年的宽带洗牌年中占到有力先机。

宽带加速行动

宽带的发展,市场复杂多变,实施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充分调动行业自身的力量奋力推进,整合各方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争取宽带用户的认可,方能保证其顺利实施。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我国固定宽带接入主要采用以ADSL为代表的铜线宽带技术,可提供512K起步的带宽,但要升级到4兆及以上更高的网速就会面临技术、成本方面的瓶颈。记者从业内专业人士处了解到,使用铜缆,在实验室网速可以达到20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用户离宽带主机在500米之内,最高网速能达到8兆,但这个距离一般用户都达不到。事实上,4兆网速已接近于铜缆的极限了。而我国目前多数网络线路使用的都是铜线,如果继续将铜线宽带作为主要部署方式很难实现宽带提速与降价。

目前,我国正处于光纤宽带推广的初期,许多地方宽带的实际安装率不足10%。也就是说,100个具备安装光纤宽带条件的用户只有不到10个选择安装光纤宽带。在部署全光网络、大规模对老旧小区设施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网络运营企业面临着协调难、入场难、入户难和监管难等诸多难题。在光纤与铜线混合的网络中,越高的带宽意味着越多的端局和越复杂的网络结构。通过繁琐的“修修补补”方式实现提速,不仅工程复杂,而且性价比低,许多地方企业10年都很难收回投资。要扫清障碍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退铜进光”,推动技术换代,解决铜线造成的网络难题。

nlc202309011623

所幸的是,随着我国光纤制造水平提升,光纤成本不断下降,而铜缆受资源价格影响。成本很难进一步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快宽带发展,获得宽带用户普遍满意的速率和体验,必须推动“光进铜退”,即在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进行光纤化改造。

据记者了解,北京联通已开始网络升级改造。自今年3月1日起,北京联通逐步对北京市宽带用户免费提速,联通宽带用户网速因此将至少升级一倍,步入高速光网时代。据业务人员称,北京联通宽带用户原512K客户升速为1兆、1兆客户升速为2兆、2兆客户升速为10兆、4兆和8兆客户均升速为20兆。

北京联通客服人员表示:“从ADSL到LAN再到光纤,无论用户采取什么样的宽带接入方式,都将纳入到此次免费提速活动中来。但是,由铜缆接入的2兆及2兆以上客户,需在客户完成光纤入户改造后才能享受到10兆以上宽带速率。也就是说,2兆以下的用户可以自行提速,而其他用户,需要进行免费光纤改造才能完成上述升速。”光纤改造可通过北京联通“沃宽客户端”签署协议,签署后,北京联通将会分期分批进行免费光纤改造,一般在预约后15天内,就可以接到了上门改造安装的通知。

中国电信近日公布:从5月1日起,中国电信在南方21个省份和部分北方省份推出“点亮光小区”活动,用户通过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进行登记,即可成为中国电信光纤宽带用户。宽带提速升级活动将持续到2012年底。

中国电信宽带提速的方法与联通基本相同,进入自己所在的省份,点击“立即点亮”,将出现一个入口弹窗,填写相关信息后点击“登录”进入,输入自己所在的小区,点击搜索,如果小区已具备光网条件,点击“立即办理”即跳转至光宽带办理界面;如果所选择的小区还不具备光网条件,点击“我要点亮”按钮,进入点亮小区的申请页面,填写信息,点击“点亮”完成,成功后会弹出一个窗口,点击“确定”,页面跳转至宽带套餐办理界面。如果此小区不在列表内,则需用户对小区进行补录。当所在小区内申请用户数达到50户后,中国电信将立即启动对该小区的光纤宽带改造,并承诺在50个工作日内完成改造。

光纤入户之路

无论在世界还是亚洲排名,我国的宽带形势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世界排名71位。考虑到国土面积和地理环境等不利因素,我国仍处于“低速宽带”阶段。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家庭接入带宽在2兆及以上的用户达83%,光纤到户覆盖家庭4,500万户,2005年以来宽带平均资费水平下降超过30%。工信部部长苗圩称,从今年开始,工信部将定期评测并公布部分省市和主要城市的带宽指标,并要求各运营制定各自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和提速目标,并按时上报进度。

按照我国《通信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要实现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接入带宽能力城市家庭平均达到20兆以上,农村家庭平均达到4兆以上。按照这一原则,有关部门同通信运营企业一起,制定了宽带普及提速工程2012年的主要阶段性五大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伴随着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八大行动计划也于同期启动,这八大计划包括: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计划、农村宽带入乡进村计划、公益机构接入普及计划、宽带使用体验提升计划、宽带应用创新示范计划、中小企业宽带应用提升计划、产业基地宽带能力提升计划和高性能宽带接入产品支撑计划。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期待,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实施的效果。随着国民对权益维护意识的增强,只有这些下发的文件是不足以让民众信服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宽带实施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对于发达省市,光纤入户已经可以看到希望,但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光纤宽带的路还有很长。

快递:春运大考显露困局 篇12

快递业的大多数订单来自于电子商务, 早在距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 众多淘宝网上的店铺就在商家促销的黄金时期早早地打出了“亲, 快递公司放假, 我们回家过年了”这样的告示, 着实让那些想采购年货的买家失望和气愤。即使春节还在营业的店铺, 也多会告知买家, 春节期间只接单, 不发货。如果着急, 商家就会建议买家选择发顺丰或者邮政EMS, 由此产生的快递费差价当然也是由买家埋单。

不仅是淘宝网上的店铺放假歇业, 很多B2C商城也在节日期间暂停送货或者只选择同城订单发货。面对春节年货这块零售市场的大蛋糕, 商家们似乎只有吞咽口水的份。很多卖家众口一词, 反映快递不给力, 因为害怕快递变“慢递”, 遭买家投诉, 影响了店铺的声誉, 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促销的“黄金期”提前放假。快递遇“春运”大考, 成绩很不理想, 也暴露出了行业发展的困局。

快递遭遇用工荒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春节前一个月, 快递业整体快件处理量达到了3.93亿件, 与去年同期实际完成的业务量相比增加1.43亿件, 增长率高达57.2%。如此大的业务量汹涌而来, 由于种种原因, 快递公司无法及时消化, 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爆仓”, 即使快递员加班加点地派件, 也难以招架。春节不同于其他节日, 人们希望能够赶回家中与亲人团圆, 快递员自然也不能例外。据了解, 民营快递企业95%的一线员工都来自于农村, 每到年底都会有很多快递员返乡或者选择离职, 导致快递公司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 这给快递公司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实招工难、用工难一直是快递业的棘手问题, 快递行业在用工标准上缺乏规范, 快递员工作强度大, 加上各方面的保障不健全, 快递业“流水的兵”让企业头疼不已。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期, 企业的用工压力更大。

2011年12月21日, 国家邮政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加强旺季快递服务督导工作的通知》, 规定快递企业不得擅自停止经营, 否则“将失去经营许可证”。随后中国快递协会也在12月31日发布了《春节法定假日期间快递服务指导规范》, 要求快递业“歇人不歇业”, 春节期间快递网点收、派件服务时间总体不低于6个小时。这样的“春节快递不停业”的规定让一些快递公司“雪上加霜”, 苦不堪言。一方面, 年前积压的大量订单还没有来得及消化, 而大多数的快递员又要返乡过年, 人手短缺。另一方面, 春节假日期间, 快递公司的接单量明显下降, 据了解, 仅约为平时的5%至10%, 如果保证春节假日期间不停业, 除了要安排分拣与输送设备、车辆、递送等岗位的员工留守外, 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平时3倍的工资支付给员工, 这使得快递公司的人力成本一下子就提高了。

面对假日业务量减少, 还要多付出更高人力成本的现实, 对于“春节快递不停业”的规定, 很多快递公司由于种种原因, 并没有按“规”行事, 春节假日期间, 多家快递公司营业时间缩短至半天, 大多处于歇业状态, 只有邮政EMS和顺丰两家快递公司能正常提供快递配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春节快递不停业”的规定似乎也成了一纸空文。据业内人士预测, 在春节假日期间, 一些较大的快递企业亏损额可能高达数千万元, 一些较小的公司可能也要耗损至少三到四个月的利润。为了控制经营成本, 即使营业的快递公司也都在春节期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快递费。

市场供需矛盾凸显

每年的促销旺季, “爆仓”会成为快递业新闻的热点关键词, 快递成“慢递”, 消费者投诉快递公司的事件也会成为受人关注的话题。“爆仓”成了快递市场发展最大的痛楚。今年春节前的促销旺季, 众多卖家因为快递公司放假不能保证正常的配送服务, 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赚钱的机会从身边溜走, 而买家也因为快递公司不给力, 攥在手里的年终奖无法消费, 郁闷不已。

近年来, 之所以会出现快递业诸如“春节尴尬”这样的现象, 与电子商务市场“井喷式”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快递业在电子商务市场过猛的发展势头下迅速被催熟, 自然不能够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巨额订单所带来的压力。有业内专家认为, 促销旺季“爆仓”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快递市场的发展过快以及业务量不稳定所导致的。以去年双十一的“光棍节”为例, 淘宝商城进行了大型的促销活动, 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万个包裹产生, 这给下游的物流配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多数快递公司配备的人力、物力根本不能满足这种爆发式的增长, 从仓储到快递皆是如此。

大多数的快递公司对市场需求不够明晰, 没有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 在大量订单集中涌入的时候自然手忙脚乱。快递是一个完整的运送链条, 从两地的分部、分拨中心等开始, 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旦某一个环节受阻, 便导致延迟效应的累积。解决快递的“爆仓”问题, 还需要快递公司能够对下一年的业务发展做好预案, 抓好提前量, 并根据预案进行相关的投入, 扩充场地、增加人员、设备等都要根据业务量的预案进行部署,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业务增长高峰。

特许加盟模式显弊端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网上购物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消费习惯。目前, 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而越来越多的订单则来自于中西部或者三、四级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出货量明显大于进货量, 三四线城市的派送量远远大于揽收量, 据相关统计, 其比例普遍达到了5:1的程度, 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10:1或者20:1的程度。物流业务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平衡日益凸显出来。这样的不平衡就会使快递公司的派送成本增加, 而利润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由于快递企业缺乏发展扩张的资金, 大多数的民营快递都采取特许加盟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最初解决了一些企业想扩张却因为资金、人力等因素欠缺, 无法扩大配送范围的问题,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可以看到, 这种模式下所显露出的弊端对快递市场所产生的影响。销售方 (取件) 得“大头”, 派件得“小头”, 由此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产生。受不同地域交通、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分配利益制度还是很难做到合理的界定。由于特许加盟模式是总公司将分公司承包给加盟者, 分公司又将站点承包给个体户, 凭借这种模式, 一些快递企业在全国才得以迅速扩张,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内部流程不易控制, 赶上业务量高峰时, 加盟的站点如果遇到问题, 总公司也不会救援, 进而导致派送延误。

上一篇:电机行业下一篇:创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