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2024-07-14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精选8篇)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1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第六章: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2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3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4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

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教学过程:

二、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与其次数

注意:(1)区分判别字母在分子中与字母在分母中的式子是否整式。

(2)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中的和如何理解。

(3)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而单独一个非零的次数是0。(4)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是1。

(5)常见错误多项式的次数就是把多项式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

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

三、巩固练习:

三、整式的名称:

根据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而命名。(其中数字一定要大写)

例:abb

2是二次二项式

16巩固练习:

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整式是指什么?

(3)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是怎样求的?

(4)如何给单项式、多项式起个名字?

业:课本P5习题1.1:1,2,3。教学后记: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2整式的加减(2)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展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1)(-x+2x2+5)+(-3+4x2-6x)(2)求下列整式的值:(-3a2-ab+7)-(-3a2-ab+9),其中a=1,b=3 2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 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1)(11x3-2x2)+2(x3-x2)(2)(3a2+2a-6)-3(a2-1)(3)x-(1-2x+x2)+(-1-x2)(4)(8xy-3x2)-5xy-2(3xy-2x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3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2)+39必须将(x+3)(x+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二、复习提问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即a3·a2=a5=a3+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例

1计算:

(1)107×104;(2)x2·x5.

解:(1)107×104=107+4=1011;(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例2 计算:(1)-a2·a6;

(2)(-x)·(-x)3

;(3)ym·ym+1. 解:(1)-a2·a6=-(a2·a6)=-a2+6=-a8;(2)(-x)·(-x)3=(-x)1+3=(-x)4=x4;(3)ym·ym+1=ym+(m+1)=y2m+1.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演,并提醒学生注意:(1)中-a2与(-a)2的差别;(3)中的指数有字母,计算方法与数字相同,计算后指数要合并同类项.(2)中(-x)4=x4学生如不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方. 课堂练习

计算:(1)105·106;(2)a7·a3;(3)y3·y2;(4)b5·b;(5)a6·a6;(6)x5·x5.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计算:(1)y12·y6;(2)x10·x;(3)x3·x9;

(4)10·102·104;(5)y4·y3·y2·y;(6)x5·x6·x3.

(1)-b3·b3;(2)-a·(-a)3;(3)(-a)2·(-a)3·(-a);(4)(-x)·x2·(-x)4;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教后记:

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提出问题,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讲课要注意联系过去尚不甚巩固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节课就是以此为宗旨引入新课的.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4 积的乘方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异同。教学方法:探索、猜想、实践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1)x5x2_______(2)x6x6_______(3)x6x6_______(4)(5)(6)xx3x5_______(x)(x)3_______3x3x2xx4_______(7)(x3)3_____(8)(x2)5_____(9)(a2)3a5_____(10)(m3)3(m2)4________(11)(x2n)3_____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a5)3a8(B)a2a3a6(C)x2x3x5(D)x2x2x4

二、探索练习:

31、计算:2353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82、计算:2858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计算:21251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5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教学难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总结及运用。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

1、填空:(1)xx42(2)2a332(3)b3c232

2、计算:(1)2y3y32y2(2)16x2y24xy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33226(1)224264 108(1)101051085 个10个10m10101010mn(3)1010=n=101010=10101010个10 m-3(4)-3-3=-3nmn个-3个-3-3-3-3=-3-3-3=-3-3-3个-3 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一猜:aman

二、巩固练习: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6 单项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2.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6×4×13×25. 4.前面学习了哪三种幂的运算性质?内容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得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前面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计算下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1)2x2y·3xy2 =(2×3)(x2·x)(y·y2)=6x3y3;(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系数与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结合,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2)4a2x5·(-3a3bx)=[4×(-3)](a2·a3)·b·(x5·x)=-12a5bx6.(b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这个字母及其指数照抄)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然后由学生总结出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法则实际分为三点:①系数相乘——有理数的乘法;②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③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不能丢掉这个因式.(2)不论几个单项式相乘,都可以用这个法则.(3)单项式相乘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1.6整式的乘法(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2.理解整式的乘法运算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整式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计算:(1)(1)m2m2(2)(xy)3(xy)2(3)2(ab-3)(4)-3(ab2c+2bc-c)(5)(―2a3b)(―6ab6c)(6)(2xy2)3yx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课件展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图画的面积.并做比较.由此得到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1 x 81第一表示法:x2-x2 4 x 1第二表示法:x(x-x)411故有:x(x-x)= x2-x2 44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找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跟着用乘法分配律来验证。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6 整式的乘法(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并会进行多项式乘法的运算。2.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多项式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注意多项式乘法的运算中“漏项”、“符号”的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 活动准备:预先剪好几张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31、计算:(1)(3xy)3________(2)(x3y)2________ 2(3)(2107)4________(4)(x)(x)2_________(5)a2(a)6_________(6)(x3)5_____(7)(a2)3a5______(8)(2a2b)3(a5bc)2______ 1252、计算:(1)2x(2x23x1)(2)(xy)(6xy)231

2二、探索练习: 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 你从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11(1)(x2)(x3)(2)(a4)(a1)(3)(y)(y)233(4)(2x4)(6x)(5)(m3n)(m3n)(6)(x2)2 4(7)(x2y)2(8)(2x1)2(9)(axb)(cxd)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7平方差公式(1)(P29~P30)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教学重点:

1、弄清平方差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教学难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投影仪 准备活动: 计算:

1、x2y

2、2n5n3

3、m4nm4n 2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1)x2x2(2)13a13a(3)x5yx5y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猜一猜:abab -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abac(2)xyyx(3)ab3x3xab(4)mnmn

2、判断: 1112(1)(2)2ab2ba4a2b2()x1x1x1()2223xy3xy9x2y2()2xy2xy4x2y2()(3)(4)(5)a2a3a26()(6)x3y3xy9()

3、计算下列各式: 1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7 平方差公式(二)教学目的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 HD=BC=GD=FE=a-b,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1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8完全平方公式(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投影仪 准备活动: 计算:(1)(mn+a)(mn2b)

一、探索练习: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b 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 a a b 观察得到的式子,想一想:(1)(a+b)2等于什么?你能不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呢?(2)(a-b)2等于什么?小颖写出了如下的算式:(a—b)2=[a+(—b)]2。她是怎么想的?你能继续做下去吗? 由此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 222(a—b)2=a2—2ab+b2 1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8完全平方公式(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3、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及综合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教学方法:尝试归纳法 教学用具:电脑 活动准备:学生熟记公式(ab)2a22abb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算下列各题:

1、(xy)2

2、(3x2y)2

3、(ab)

4、(2t1)2

5、(3ab12212231c)

6、(xy)2

7、(x1)2 33222、通过教科书中一个有趣的分糖果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ab)2a22abb2,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ab)2与a2b2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若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你能很快算出9982的结果吗?

(三)新课:

1、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2)1972 先分析,再课件演示解答过程

2、练习: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982(2)2032

3、例:计算:(1)(x3)2x2(2)y2(xy)2 1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9整式的除法(1)(P39~P4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来理解单项式的除法,要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教学难点:确实弄清单项式除法的含义,会进行单项式除法运算。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课件,投影仪。准备活动: 填空:

1、x4x

2、anan1

3、x6x3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理由。(1)x5yx2(2)8m2n22m2n(3)a4b2c3a2b 提醒:可以用类似于分数约分的方法来计算。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该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 ★ 结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二、例题讲解: 3

1、计算(1)x2y33x2y2(2)10a4b3c25a2bc 5(3)2ab2ab 3做巩固练习1。

2、月球距离地球大约3.84×105千米,一架飞机的速度约为8×102千米/时,如果乘坐此飞机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1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计算并回答问题:(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2.计算并回答问题:(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3.请同学利用2、3、6其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仅含以上三个数的等式. 说明:希望学生能写出 2×3=6,(2的3倍是6)3×2=6,(3的2倍是6)6÷2=3,(6是2的3倍)6÷3=2.(6是3的2倍)然后向大家指明,以上四个式子所表示的三个数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只是表示的角度不同,让学生理解被除式、除式与商式间的关系.

二、新课 1.新课引入. 对照整式乘法的学习顺序,下面我们应该研究整式除法的什么内容?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点明本节的主题,并板书标题. 2.法则的推导. 引例:(8x3-12x2+4x)÷4x=(?)分析: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规定,我们可将上式化为 4x ·(?)=8x3-12x2+4x. 原乘法运算: 乘式 乘式 积(现除法运算):(除式)(待求的商式)(被除式)然后充分利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对“待求的商式”做大胆的猜测:大体上可以从结构(应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项数、各项的符号能否确定、各具体的项能否“猜”出几方面去思考.根据课上学生领悟的情况,考虑是否由学生完成引例的解答. 解:(8x3-12x2+4x)÷4x =8x3÷4x-12x2÷4x+4x÷4x =2x2-3x+4x. 思考题:(8x3-12x2+4x)÷(-4x)=?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1台球桌面上的角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教学难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是否是对顶角。教学方法:观察、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课件。准备活动:在打桌球的时候,如果是不能直接的把球打入袋中,那么应该怎么打才能保证球能入袋呢? 教学过程: 内容一:

一、课件展示桌球运动中球入袋的情景,观察图中各角与∠1之间的关系: ∠ADF+∠1=180 ∠ADC+∠1=180 ∠BDC+∠1=180 ∠EDB+∠1=180 ∠2=∠1 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但是不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所有的角与∠1的关系。在对图中角的关系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提醒学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仅仅表明了两个角之间的度量关系,并没有对其位置关系作出限制。(为下面的对顶角的学习作铺垫)(课件展示:)想一想: 在右图中,(1)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2)∠ADC与∠BD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DF与∠BD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鼓励 1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方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几何画板课件、三角板、活动木条 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做好三根活动木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创设情景: 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三)新课:

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3、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如图 ∠1与∠

2、∠5与∠

6、∠7与∠

8、∠3与∠4等都是同位角 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 E EB3 1A75 7315B82 46C24D 86DC FAF1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教学重点: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课件,投影仪。准备活动:

1、如图,a∥b,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67c23 14 58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ab A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 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 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B 定义:

1、内错角;

2、同旁内角。

二、探索练习: 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讨论:(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1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3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生齐答: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新的三句话还正确吗? 学生答: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指出:把一句原本正确的话,颠倒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例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倒过来说“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就不正确了.因此,上述新的三句话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新课平行线的性质一: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怎样说明它的正确性呢? 方法一 通过测量实践,作出两条平行线a∥b,再任意作第三条直线c,量量所得的同位角是否相等. 方法二 从理论上给予严格推理论证.(以下证法,教师可视学生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讲或者不讲)已知:如图2-32,直线AB、CD、被EF所截,AB∥CD. 求证:∠1=∠2. 证明:(反证法)假定∠1≠∠2,则过∠1顶点O作直线A′B′使∠EO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教学目标:

1、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线段的和、差、倍数等。教学难点:作线段的和、差。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总结。教学工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工具 准备活动: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上讲台操作,自由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只有圆规和直尺这两个工具,你能按要求作出图形吗? 教师向学生详细的讲授尺规作图法。作法 示范(1)作射线A′C′; A′ C′(2)以点A′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 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B′。A′B′就是所作的线段。A′ B′ C′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解题前要写“解”;(2)严格按作图要求操作;(3)保留作图痕迹;(4)下结论.二、巩固练习: 一)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1)已知:线段AB A B 求作:线段A′B′,使得A′B′=AB.(二)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倍数: 2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2.4 用尺规作角 教学目的:

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

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猜想、实践法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1)请过点C画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新课:(师生一起,边讲边练)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哦!)(一)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已知:∠AOB A Bo 求作:∠A′O′B′,使∠A′O′B′=∠AOB(2)已知:∠  2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3.在科学计算器上表示1.295109和2.91012。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2.出示投影:“议一议”(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教师综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3.出示投影:“做一做” 学生活动:(1)测量一张纸大约有多厚(以毫米为单位)(2)把一张纸的厚度转换成以微米为单位的量。(3)计算多少个直径为1微米的细胞首尾相连能达到1毫米。解后反思:从刚才活动中,你们感受到什么?从自己身边再举出包含有较小数的例子。

四、学生完成随堂练习教师视学生情况,若有困难可提示:

1、几吨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吨?是多少克?

2、再估计图中动物的体重。

五、继续探索新知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数 1.正的纯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1)学生填空: 2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2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情境中体会用近似数表示长度的必然性,能用近似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3、对于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它们有几个有效数字,是什么。教学重点:按要求取近似值,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按精确到哪一位的要求,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教学难点:指出较大数位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出示投影:78页彩图,学生组内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二、新课:

(一)、通过学生的活动,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并讲解例题1、2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歌星在体育馆举办音乐会,大约有一万二千人参加;()(2)检查一双没洗过的手,发现带有各种细菌80000万个;()(3)张明家里养了5只鸡;()(4)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1.6亿;()(5)小王身高为1.53米;(6)月球与地球相距约为38万千米;()(7)圆周率π取3.14156()2.小明量得一条线长为3.652米,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1)四舍五入到十分位___________(2)四舍五入到百分位_________(3)四舍五入到个位____________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在上题中,小明得到的近似数分别精确到那一位。

3、下面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那一位 0.320 __________;123.3 __________;5.60 ____________;204 __________;5.93万____________;1.6104_____________;4.小亮量得某人三级跳的距离是12.9546米,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1)精确到0.1____________(2)精确到0.01_________(3)精确到0.001_______ 2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3世界新生儿图(1)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教学重点: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教学工具:课件。准备活动:准备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 由《东体彩“36选7”图解分析》中的各中统计图而引出新课:说明我们学习“新生儿图 ”的必要性。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84的新生儿图。寻找新生儿图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2)面积的大小表示什么?(3)面积的大小与新生儿有什么联系?(4)该图与世界地图相比,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大?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小?(5)从该图你能不能大概的知道这四个国家的新生儿的数量呢?(6)分别估计在该图和世界地图中,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面积之比。你发现了什么?(7)如何估计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这一年的新生儿数。(8)各个国家的新生儿之比与该图的表示新生儿的图形面积比之间有什么关系?(9)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信息。再讨论、交流中进步。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而不必强调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利用计算机帮助解决问题)2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3世界新生儿图(2)(P88~P89)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教学重点: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教学工具:课件。准备活动: 对下列各题的制折线统计图:

1、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统计: 年份 1965 1980 1985 1990 1999 2000 2001 入学率84.7 93.0 95.9 97.8 99.1 99.1 99.1(%)

2、我国从业人员构成(合计=100)年份 1990 1997 1998 1999 2000 第一产业 50.5 49.9 49.8 50.1 50.0 第二产业 23.5 23.7 23.5 23.0 22.5 第三产业 26.0 26.4 26.7 26.9 27.5 教学过程:

一、新课:下面是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变化统计表(单位:亿)年份 1957 1974 1987 1999 世界总人口数 30 40 50 60 我国总人口数 6.31 8.68 10.86 12.78 2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港中数学网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1 游戏公平吗(1)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

3、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重点: 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游戏对双方公平的认识。教学难点: 游戏公平性的理解。教学方法: 实践法、探索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四个转盘 教学过程:

一、分四组做游戏: 下图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利用这两个转盘做下面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1)

一、二组自由转动转盘A,三、四组同时自由转动转盘B。(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如转盘A中,如果指针指向3,就按顺时针方向走3格,得到数字6)(3)如果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2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2摸到红球的概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游戏,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教学重点:

1、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2、理解概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时间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不透明盒子、红球若干、白球若干 教学过程: 先复习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广州每年都会下雨。(4)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5)当室外温度低于-10℃时,将一碗水放在室外水会结冰。

一、探索活动: 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和一个红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1)学生上讲台摸球。问题:他最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回摸到红球吗?(2)如果将每个球都编上号码,分别记为1号球(红)、2号球(红)、3号球(红)、4号球(白)、那么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一样吗? 让学生摸球,亲身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3)任意摸一个球,说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掌握下面的这个简单的计算概率的公式: 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3P(摸到红球)== 4摸到一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活动2:盒子里装有三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让学生摸球。问题: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一定会摸到白球吗?红球呢? 结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4.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教学重点:通过面积、体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难点: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模型。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活动准备: 请将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标在图上: ① 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②从三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③从一红一白两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④从红、白、蓝三个球中摸出一个红 教学过程:

一、新课: 如图是一个小方块相间的长方形,自己在方块上涂上黑色。(1)用一个小球在上面随意滚动,落在黑色方块(各方块的大小相同)的概率是(2)对你刚刚设计的游戏中,小球落在黑色方块的概率大还是 落在白色方块的概率大?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是一个转盘,若转到红色则小明胜,转到黑色则小东胜,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黄 红 黑 2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A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FG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B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CDE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在右下图中你能用符号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吗?

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三条边分别Cb是,三个内角分别A是。a3、分别量出这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 c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长度为7cm的木棒呢?

二、巩固练习: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单位:cm)(1)1,3,3(2)3,4,7 2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2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教学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两个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1)当0°<<90°时,是 角;(2)当= °时,是直角; A(3)当90°<<180°时,是 角;(4)当= °时,是平角。E2、如右图,2∵AB∥CE,(已知)13BD∴∠A=,()C∴∠B=,()(第2题)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回放动画,加深印象)举例(略)练习1:

1、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2、在△ABC中,(1)∠C=70°,∠A=50°,则∠B= 度;(2)∠B=100°,∠A=∠C,则∠C= 度;(3)2∠A=∠B+∠C,则∠A= 度。3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认识三角形(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教学难点: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准备活动:任意一个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A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1 2 ∴∠1= ∠2= ∠BAC 或:∠BAC= 2∠1= 2∠2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例题:△ABC中,∠B=80°∠C=40°,BO、CO平分∠B、∠C,则∠BOC=______.B 3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 认识三角形(4)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教学重点: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教学方法:操作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教学工具:一副三角板和三个剪好的三角形,课件。活动准备: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从而引出新课: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 AM是BC边上的高 ∴AM⊥BC 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小组讨论交流。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3、议一议: 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 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你能画出它们吗?(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 它们所在的直线 交于一点吗?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3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2图形的全等 教学目标: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教学重点难点: 图形的全等与全等图形的特征的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力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和观察法 教学用具: 活动准备:把课本当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带好剪刀和复写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2.多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全等或不全等图形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想象全等力形与不全等图形的区别。例如:(1)同一张底片冲印出两张相同尺寸的相片与两张不同尺寸的相片。(2)同一人的两只手掌与一大人左手掌和一小孩的左手掌。(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1)1 3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3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全等图形拼成的图案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增强审美的意识。

2、认识全等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全等图形进行一定的图案设计。教学重难点: 实际操作的能力与设计拼排图案意识的养成是重点,同时设计出美丽图案的能力的培养是难点。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形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剪刀、纸等操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图案,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兴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全等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例如在给定的三角形上,画出小鱼形状的图形,利用它就可以拼成下面这个美丽的图案.

2、根据课本中的图形设计出相应的图案: 1 34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4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教学重点:1会看图,会找到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教学过程:(1)课前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一个三角形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__个角,_______条边.(2)已知△ABC,它的顶点是_________,它的角是______________, 它的边是____________(3)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指的是它们的形状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4)完全重合的两条线段_________(填 “相等”或 “不相等”)(5)完全重合的两个角_________(填 “相等”或 “不相等”)

一、实验活动 找出图画中全等的图形:(课件展示)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和性质.(1)定义: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或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2)反例:举出不全等的三角形的例子,利用教师和学生手中的含30°角的三角板说明只满足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不是全等形,强调定义的条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周围有没有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 学生在生活中找图形。(3)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2.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及读法和写法. 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举例说明: 3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三角形“边边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电教平台。准备活动:

1、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相等。

2、如图1,已知△AOC≌△BOD,则∠A=∠B,∠C=,=∠2,对应边有AC=,=OB,=OD。

3、如图2,已知△AOC≌△DOB,则∠A=∠D,∠C=,=∠2,对应边有AC=,OC=,AO=。

4、如图3,已知∠B=∠D,∠1=∠2,∠3=∠4,AB=CD,AD=CB,AC=CA。则△ ≌ △

5、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依定义必须满足()(A)三边对应相等(B)三角对应相等(C)三边对应相等和三角对应相等(D)不能确定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

1、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

2、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4cm 7cm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

二、巩固练习:

1、下列三角形全等的是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角边角”“角角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准备活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或

2、如图1,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能平分∠BAC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A解:AD平分∠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 =(中线的定义)在 中 BCD(图 1)AD31∴ ≌()42∴∠BAD=∠CAD()CB∴AD平分∠BAC()

3、如图2,(图2)E(1)∵AC∥BD(已知)∴∠ =∠()(2)∵AD∥BC(已知)C∴∠ =∠()DAB4、如图3,∵EA⊥AD,FD⊥AD(已知)(图3)F∴∠ =∠ =90°()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 3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5《边角边》第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并初步学会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边角边公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及实践操作法 教学用具:折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指出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变换能使它们完全重合: 图(1)中:△ABD≌△ACE,AB与AC是对应边; 图(2)中:△ABC≌△AED,AD与AC是对应边.

二、新课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1)全等三角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那么,怎样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也就是说,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能全等?是否需要已知“三条边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现在我们用图形变换的方法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2,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3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6作三角形 教学目标:

1、在分别给出的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三角形。

2、能结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教学重点:

1、根据题目的条件作三角形 教学难点:探索作图过程。教学方法:示范、探索、讨论。教学工具:圆规、直尺 准备活动:计算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得AB=a。(1)已知:∠  求作:∠AOB,使∠AOB=∠(3)已知:M为∠AOB边上的一点,如图所示,过M作直线CD,使得CD//OA。: 教学过程: 内容一:(根据简单图形书写作法)(1)如图,使用直尺作图,看图填空.① ② ③ ④ ① 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② 连结线段___________;③ 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④ 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3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重点: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准备活动: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或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或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两三角形全等,对应边,对应角

6、如图;△ADC≌△CBA,那么ABC,AB= B A D ED1A,AD=C2B C

7、如图;△ABD≌△ACE,那么BDA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D=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1)DE=AB吗?请说明理由 40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练习卷,投影仪、电教平台。准备活动: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斜边是

3、如图,AB⊥BE于C,DE⊥BE于E,(1)若∠A=∠D,AB=DE,则△ABC与△DEF(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2)若∠A=∠D,BC=EF,则△ABC与△DEF(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3)若AB=DE,BC=EF,则△ABC与△DEF(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4)若AB=DE,BC=EF,AC=DF 则△ABC与△DEF(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动手操作): 已知线段a,c(a

1、按步骤作图: a c ① 作∠MCN=∠=90°,② 在射线 CM上截取线段CB=a,③以B 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填“全等”或“不全等”)41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1小车下滑的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小车在斜坡上下滑时高度与时间数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小车下滑时间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了解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意义,了解可以用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归纳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教学难点: 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 1. 认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借助多媒体展示从17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男孩女孩的身高情况:(1)自身比不同年龄平均身高情况如何?(2)男、女孩不同年龄身高的比情况如何?(3)大致的描述青春期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教师指明:这个图形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如什么时候女孩平均身高变化不大,什么时候男孩比女孩身高增长的势头大。。。现在我们只研究一个量(比如男孩的平均身高)与另一个量(如男孩年龄)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关心自己。

二、探索新知识 42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2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教学重点:

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课前复习:(1)如果△ABC的底边长为a,高为h,那么面积S△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梯形的上底、下底长分别为a、b,高为h,那么面积S梯形=_________________.(3)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面积S圆柱=_____________;圆锥底面的半径为r , 高为h ,面积S圆锥=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如图所示,△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C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__厘米2.在这里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变化中面积是怎样随着 高变化而变化的。重点理解上面的题目中第2小问的意思。做一做:、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 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43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3 温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并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教学难点: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活动准备:学生认识图象常识。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给定自变量X与因变量的y的关系式: y2x24x8填表: X Y 0 1 2 3 2.假设圆柱的高是5厘米,当圆柱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1)圆柱的体积如何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2)如果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圆柱的体积v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3)当r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v由_______ 变化到_________新课:

1、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如下图示: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是在几时达到的? 最低温度呢?、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4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1)t= 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 ℃;(2)t= 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 ℃;(3)在 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4)在 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5)t= 时,气温达6℃;(6)A点表示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 时间段比较合适。教学过程:

一、新课: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45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7、1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2. 会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是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活动准备:收集各类有关对称的图案和各种现实生活中有关对称的实例,作为教学时互相交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3.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1 46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47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48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重点: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教学工具:一些对称图形的实物,投影仪。准备活动: 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把自己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接,你连接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3)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线段,对应线段是什么关系?(4)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角,对应角是什么关系?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巩固练习:

1、对下列的对称轴图形找出一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49

修水一中

蒋俊

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4)(5)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人数共102名,从小学毕业成绩看,及格人数近50名,优秀人数7名,80分数段有17名,整体而言,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基础不是太差,只要多下工夫,还是很有希望,再者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他们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基于上述诸多因素,我设想采取如下措施:

二、具体措施

1、培养良好的数学素质,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数学的信心

有部分学生认为,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小学就没学好数学,初中也就难学,主观上给自己戴上枷锁,对这样的学生,多做思想工作,消除包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传授,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特别是应变能力。

2、采取注重尖子生带领中间,对学困生采取兵教兵之术,并通过数学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在学有理数计算阶段,为提高计算能力,搞一次数学计算大赛。

4、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若时间允许,每章之后,总结测验,及时查缺补漏。

5、,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6、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三、奋斗目标

1、努力提高数学整体成绩(及格率),并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优秀学生人数,特别是80分数段的学生,要极力争取。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2

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根据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树立本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组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二、工作要点

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备课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3、深化数学教学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4、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继续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提高教科研能力。

2、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做到“有效教学”。

探索适合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把“基于学习任务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的教学模式作为本学期课堂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强化教研功能。

由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事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

4、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完成各单元的练习卷,检测卷,由专人负责,他人审核,严把质量关。在平时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查和整改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3

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结合本班学生情况及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的实际,力求复习做到科学有效,特此对剩余三周时间作以下复习安排: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知识,熟练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期的基本知识,基础题型,再次强化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双基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1、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及综合运用。

2、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础知识。

3、第三章:三角形的基本证明题。

4、第四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5、第五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6、第六章:概率初步

三、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复习,再综合测试两次。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试卷,第二天教师根据试卷反馈讲解,辅导课中查漏补缺,个别辅导。

3、综合测试: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第16周分单元复习第一、二、三章,第17周分单元复习第四、五、六章。

第二阶段:第18周综合测试

五、复习过程和措施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规则,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

2、重视双基训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做题后出现的大量问题进行讲解。

3、给学生树立信心,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往年的统考试卷,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

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4.北师大版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5.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6.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7.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8.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者:陈凤昌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课题名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6整式的乘法(1)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在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的学习的基础上,来继续探究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为今后学习整式的有关运算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2.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灵活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单项式乘法法则有关系数的计算和同底数幂运算在计算中的不同.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 复习旧知,做好准备

1.下列单项式各是几次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各是什么?

2.计算(1)(y=.)·()

= ;(2),a

·a

=a

.(3)x·x

·x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其实整式的运算就像数的运算,除了加减法,还应有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下面,我们先来看投影片中的问题:

●探究活动: 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位画家设计了一幅长为6000名为 “奥运龙”的宣传画.受他的启发京京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精心制作了两幅画.如下图所示,第一幅画的画面大小与纸的大小相同,第二幅画的画面在纸的上,下方各留有 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 米2;(2)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 米

2x的空白.

.●●● 这种结果能表达得更简单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从图片我们可以读出条件,第一个画面的长、宽分别为mx,米x米;第二个画面的长、宽分别为mx米、(x- x- x)即

x米.因此,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 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x)米2.x).这是什么样的运算?.问题: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运算:x·(mx),(mx)·(解:x,mx, x都是单项式,它们相乘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对于答案又是怎样得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此处使用教材所给的背景材料作为新课引入,由实际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体会整式的乘法运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式相乘.观察思考,探究法则

大家都知道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整式的乘法.我们先来学习单项式与单项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问题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时,结果的系数是怎样得到的?相同的字母怎么办?仅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怎么办?

解答: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系数与系数相乘,相同字母分别结合,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这个字母及其指数照搬.

问题2 类似地,你能用你的发现分别将(1)3a2b · 2ab3c和(2)(xyz2)·(4y2z3)表示的更简单吗?

计算下列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并写出每一步的算理(1)3a2b· 2ab3c

=(2×3)(a2·a)(b·b3)c(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系数与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结合,)=6a3b3c((c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这个字母及其指数照搬)(2)(xyz2)·(4y2z3)这个式子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例子学生自己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可提示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前面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乘法运算的算理也是本节的教学目标,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算理.

通过学生探究总结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引导学生剖析法则的三个要点:

(1)法则实际分为三点:①系数相乘——有理数的乘法;②相同字母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③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不能丢掉这个因式.(2)不论几个单项式相乘,都可以用这个法则.(3)单项式相乘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 应用举例,巩固法则

[例1]计算:(1)(2xy2)·(xy);(2)(-2a2b3)·(-3a);(3)(4×105)·(5×104);(4)(-3a2b3)2·(-a3b2)5;(5)(- a2bc3)·(- c5)·(ab2c).)·(x·x)(y2·y)=

x2y3;解:(1)(2xy2)·(xy)=(2×

(2)(-2a2b3)·(-3a)=[(-2)·(-3)](a2a)·b3=6a3b3;(3)(4×105)·(5×104)=(4×5)·(105×104)=20×109=2×1010;(4)(-3a2b3)2·(-a3b2)5

=[(-3)2(a2)2(b3)2]·[(-1)5(a3)5(b2)5] =(9a4b6)·(a15b10)=9·(a4·a15)·(b6·b10)=9a19b16;(5)(- =[(- = a2bc3)·(-)×(- a3b3c9)×(c5)·(ab2c))]·(a2·a)(b·b2)(c3·c5·c)●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法则进行运算,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同时掌握书写的格式. ●●[师生共析]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的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如2a3·3a2=6a5,而不要认为是6a6或5a5.2.相同字母的幂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3.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4.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自主评价,反馈提高

(出示投影片)1.(1)((4)(x2y)·(-

y2z)(2)-6a2b2 · 4b3c(3)(2xy)2 ·3xyz ab2)3 · 27a2bc(5)(2×105)·(8×104)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秒,可做多少次运算?(由几位同学板演,最后师生共同讲评)●1解:(1)-x2y3z(2)-24 a2b5c(3)12x3y3z(4)a5b7c(5)1.6×1010 ●2解:(4×109)×(5×102)=(4×5)×(109×102)=20×1011=2×1012(次)答:工作5×102秒,可做2×1012次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乘法运算,1.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2的结果要提醒学生用科学计数法形式表示.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要连同指数不变的照搬.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算时常出现的错误.

用.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探索出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运

七、活动与探究(出示投影片)

若(am+1bn+2)·(a2n-1b2m)=a5b3,则m+n的值为多少? 解:根据单项式乘法的法则,可建立关于m,n的方程,即(am+1bn+2)·(a2n1b2m)

-=(am+1·a2n1)·(bn+2·b2m)=a2n+mb2m+n+2=a5b3,所以2n+m=5①,2m+n+2=3即2m+n=1②,观察①②方程的特点,很容-易就可求出m+n.根据题意,得2n+m=5①,2m+n=1②,①+②得3n+3m=6,3(m+n)=6,所以m+n=2.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探索,在熟练运用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课本24页习题1.8第1、2题.

 板书设计

§1.5 整式的乘法(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问题:如何将x·(mx);(mx)·(x)化成最简?

探索:x·(mx)=m·(x·x)——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mx2——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mx)·(= x)=(m)·(x·x)——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mx2——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类似地,3a2b·2ab3=(3×2)(a2·a)(b·b3)=6a3b4;(xyz)·y2z=x·(y·y2)(z·z)=xy3z2.归纳: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例题:例1.(师生共析)练习:(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运算技能和算理,对于利用运算法则进行运算的前,注重法则的探索过程,同时要只是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得出.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7

《迟到》一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记叙了“我”上一年级时因赖床不起而挨了父亲的打, 被逼着上学, 后来父亲送夹袄和铜板到学校, 此后“我”再也没有迟到过的事。文章以回忆的口吻叙述, 首尾互相照应, 情感真挚朴实, 多处细节描写体现出平凡而伟大的父爱。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 以读为经, 以悟为纬, 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 升华情感, 层层感悟严厉而深沉的父爱。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析句, 情感体验, 感悟父爱的严厉与深沉, 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 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从小养成好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平时上学你迟到过吗?当你快要迟到的时候, 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

2.揭题设疑: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上学也迟到过, 但这次迟到却给她一生以影响, 使她从此成为一个守时守信的人。那是怎样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到她的文章《迟到》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入, 亲切自然, 并为下文体会特殊的父爱作铺垫;揭题设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指向明确。]

二、初读, 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大声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 选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好好朗读。教师巡视, 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生字板书。

2.检查字词:需要注意的多音字如扎 (zā) 辫子、夹 (jiá) 袄, 需要注意的字形可板书强调。

3.指名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4.同伴互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共同提高。

5.感知文意: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一年级的时候, “我”因赖床不起而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 父亲逼着“我”去上学, 又给我送来夹袄和铜板, 从此“我”便再也没有迟到过。)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以读为本”,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

三、默读, 读中思疑

1.以疑促读:一次上学迟到, 为什么会带给作者这么大的触动呢?再次默读课文, 边读边作批注, 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 再读课文试着解决问题。

2.互动交流: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情况。

3.整体感受: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预设:爸爸打“我”时很凶;父亲其实很爱我;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才使我改掉了坏习惯……)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应加强默读。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尝试自主阅读, 读中质疑, 读中思疑。谈印象深刻的内容, 学生的话题自然集中在父亲身上, 多元的答案是对文本最初的个性化解读, 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

四、作业, 抄写字词

抄写课文生字词语, 注意书写正确、工整。

[设计意图:把被忽视的传统作业挤入课堂, 保证字词学习的时间, 真正落实字词教学目标, 体现扎实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过渡, 直接导入

过渡:上节课交流的时候, 大家都对这位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位父亲的形象吗? (严格、严爱相济、疼爱孩子、爱子心切……)

二、研读, 感悟父爱

(一) 感悟父爱之严

过渡: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 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呢?

1.研读品味: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适时梳理, 抓住父亲打“我”这件事,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语言、行动、神态入手, 体会他的严格。

▲从语言体会出示句子: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也得去, 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 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1) 指名朗读。

(2) 对比理解:为什么那一天“我”赖床不起?平时你的爸爸是怎样催你起床的?“我”的父亲又是怎么做的?读父亲的话, 细细品味, 你有什么感受? (从语句上看, 都很简短, 没有称呼语, 毫无亲切感, 说明父亲十分严厉;从标点看, 多用叹号, 带有明显的命令语气。仅用一个“起”字命令我, 毫无商量的余地, 让“我”闻而生畏。)

(3) 朗读, 体会父亲之严。

▲从动作体会出示句子:

爸气极了, 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爸左看右看, 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 倒转来拿, 藤鞭子在空中一抡, 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 从床上打到床下, 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1) 理解形象:“抄”、“抡”是什么意思?

(2) 丰富形象:闭上眼睛, 听老师朗读语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扣词读悟: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打“我”之狠? (重点研读“一下”、“拖”、“抄”、“倒转来拿”、“抡”等词, 想象当时父亲拖我时速度之快, 力量之大;打我时咬牙切齿的痛。)

(4) 感情朗读:对于“我”的感受, 作者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 只用了四个字“我挨打了”。如果是你, 怎么读这个句子?带着想象读句子, 体会父亲打“我”之狠。

▲从神态体会出示句子:

……爸爸就进来了, 他站到床前, 瞪着我……

(1) 想象父亲当时的神情和心理。

(2) 感情朗读。

▲从“我”的感受体会出示句子:

最糟糕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 他不管你晚不晚。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 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 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 是红的, 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 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 我最怕同学耻笑。

(1) 体会“我”当时伤心、委屈的心理。

(2) 带着感情朗读。

2.小结学法:体会人物特点,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要特别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扣住关键词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 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在扎扎实实的研读中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 有所启迪, 于字里行间品味文本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特点, 既使阅读板块清晰, 又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

3.想象写话:此时, 坐在车上, 大雨滂沱, 我像一只狼狈的小羊, 心里也在“下雨”。想起爸爸那让人望而生畏的眼神, 看着腿上那一条条红而发热的鞭痕, “我”在心里会对爸爸说些什么?请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 设身处地体验一下, 把话写下来。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严厉背后对“我”真正的爱。)

4.渲染提升:是啊, “爱之深, 恨之切”, 正因为“我”的表现太令父亲生气, 正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受害终生, 所以才会打我, 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让我们再用心地来读这段话, 边读边体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 试图从深层次全面地理解父爱, 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文本中的“我”产生共鸣。在想象体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二) 感悟父爱之深

1.引言过渡:在“我”的印象中, 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那严厉的父爱近乎苛刻。然而, 这仅仅是一位面对女儿的错误只是狠狠地打而不懂心疼、关爱女儿的父亲吗? (引读父亲送夹袄的语段)

2.研读语段:“爸没说什么, 打开了手中的包袱, 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 看着我穿上, 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 指名朗读。

(2) 细读推想:父亲为什么要给我送夹袄, 又给我两个铜板? (怕下雨天“我”淋湿了身体, 怕“我”没吃早饭饿肚子)

(3) 默读体会:轻轻地读句子, 想象画面, 你从中 (上接第109页) 体会到什么? (从“没说什么”“递给我”“看着我穿上”等词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4) 想象说话:父亲什么也没说, 然而此时他的内心又是多么的不平静。面对孩子, 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此刻, 刚才那个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伤心、委屈、气愤的“我”会怎样呢?

3.教师小结: (音乐响起) 父亲的爱就是这样, 有时是狂风暴雨式的打骂, 有时是默默无言的关怀, 这其中, 却时时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情, 那就是“爱”。它没有过多的语言, 没有夸张的修饰, 却是那么的厚重, 那么的深沉。

[设计意图:将简短的语段通过画面想象、内心补白等方式延展成立体的、多维的、充满情感的阅读过程, 丰富了视像, 更全面地感悟了父爱。]

三、拓展, 升华情感

1.由果探因:后来, 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就站在学校门口, 等待着校工开门。由于这件事, 我从此一生做一个守时守信的人。此后, “我”没有再迟到过, 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随着年岁的渐增和老师的教育引导, 开始变得懂事。是父亲的爱改变了“我”, 感染了“我”。)

2.经典怡情: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 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 一生经历的事不少, 但这件‘迟到’的事, 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 我又影响了读者, 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面对错误, 林海音因为有了一位好父亲而及时得以改正, 而且一生受益。读林海音的话, 说说她影响了我们什么?

3.名言激励:出示“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指名说大意, 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适时适量, 自然渗透了本课时的情感目标, 不露痕迹, 浑然一体。]

四、延伸, 读写结合

1.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2.感受父亲的爱, 学习本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记录自己的一次挨批经历, 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学 篇8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上一篇:罐车运输合同下一篇:局部解剖学课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