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教材图文(精选8篇)
中学校本教材图文 篇1
与绿色同行 —环保校本课程教材 三 沙 陇 头 小 学 一、二年级写在前面的话
小学环保教育这一活动在小学进行 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为学生讲解环保知 识, 自然界的奥秘、可持续发展的道理等 等。
陇头小学平时利用校本课时对学生 进行环保教育;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 日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形 式多样的活动, 或进行展板宣传, 或集体 外出拣拾垃圾等, 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 保意识氛围 , 做到热爱绿色,保护绿色。
一、地球妈妈变漂亮了
二、拒绝“白色” 拒绝包装
三、俯俯身 伸伸手------带 “垃圾宝贝”
四、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五、多吃水果蔬菜好处多
六、了解森林的作用
七、我们期待绿水青山
八、我们要节约用水
九、我做环保小卫士
十、环保知识我知道
十一、世界环境保护日
十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中学校本教材图文 篇2
一、职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们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一技之长, 将来好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取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也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及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努力开展“订单式”教学, 根据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未来员工。我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 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回访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 了解他们工作后的感受和对教学的建议, 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这次在第一次自编教材基础上修改, 不断充实内容, 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
二、职业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应切合实际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先从目标着手。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 我们在校本教材编写目标上要切合实际, 对他们将来的工作要有帮助, 水平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即可。职校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 这就决定了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力争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 掌握公共英语知识并能初步运用专业英语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世界观, 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职业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形式多样易操作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多样, 但需坚持易操作、易实施、易考核、有实效、主次有别的原则。我校先从教材开发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两方面进行。
教材建设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学科结构、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抑或三者兼顾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英语系列教材。它包含全校通用的公共英语教材, 介绍日常用语、外国文化背景知识;还包括专业英语教材, 如旅游英语, 宾馆服务英语、数控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校本教材开发还应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我们将校本教材分为两大块, 日常英语和外国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作为公共部分, 是必修内容;专业拓展部分与第一块并列, 供各专业和班级选修。其次职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还应按照螺旋式进行, 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 在不同阶段上重复出现, 扩大范围和加大容量。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遵照考核评价指标多元化, 改革考核形式, 注重过程评价,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使考核结果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实有知识水平和能力。
四、职业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应丰富有趣、新颖实用
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位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其具有本校的特色, 显示出我们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作为课程的载体, 校本教材内容选材要广泛, 有综合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内容上要贴近生活实际, 有趣味性, 体现专业特色, 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易出效果, 学习效率高, 有利于学生发展。这是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 校本教材要体现学校、地区特色
校本教材要是没有学校、地区特色, 就不能称之为校本教材。我校地处巩义市的市郊地区, 这里机械工业发达, 我市还在创建国家旅游城市, 所以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机械、服务行业。校本教材公共英语部分以日常会话为主, 含有自我介绍、求职应聘、办公用语和电话留言、发出和接受邀请、招待客人、请求与提供帮助、询问与指路、求医与问药等八大块。这里主要从旅游服务和宾馆服务两个专业英语中选取基础性内容组成公共英语部分。这些内容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突显了英语的交际功能性, 增强实用性。专业拓展部分是以机电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为主, 这是我校实力较强的两大专业。我们主要编写了数控英语和模具英语, 并注意与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编程的融合, 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尽快掌握工作技能, 进入工作角色。
2. 英语校本教材内容贴近实际, 题材丰富有趣
我们职校开发校本教材不是帮助学生把英语学得更系统更精深, 而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就业时用得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故所选内容题材要丰富, 具有时代气息, 难易适中, 就是要注重教材的纵向发展, 以够用为原则。所选内容还要符合当代青少年心理认知水平、价值观和审美观, 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获得他们的认同,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材编排形式上力求活泼, 操练便利。每个单元我们设置了日常用语、对话、实用句型、词汇表、注释、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练习七大块, 便于教与学。在使用过程中, 我们将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五、职业学校英语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应突出产教结合的特点
我们职业学校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这也必然是我们英语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整天坐在教室里, 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杜威认为, “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使他们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 共同提高, 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回学校以充实到教学中去。产教结合, 更能检验我们校本教材编排是否合理得当、有实效。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做好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走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特色之路———灵活实用、丰富多彩、新颖有效, 为学生的明天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篇3
一、文化资源例谈
古建筑、老物件,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明,犹如深埋地底的宝藏,是语文教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源,我们不但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乡间的小巷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开设在家乡的老屋古路边。
以镇原窑洞村落为例,窑洞不仅仅是黄土里的几个洞,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依托。千百年来,镇原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安居乐业的一种文明。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
走进镇原,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镇原人居住的窑洞,是历史的沉淀,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先周时期,镇原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就会发现不同的审美、科学和历史价值。这些价值就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资源。那些在故土家乡代代相传的珍贵文化资源,我们后代人应该重视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珍贵材料。
当地的历史及现代名人足以引起学生的自豪,有的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榜样。镇原历史上以及现代可谓名人辈出,比如,东汉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东汉末期名将皇甫嵩;镇守西域的武将李恂;治国清明的北魏灵太后。
文化名人展现了镇原深厚的文化底蕴,透射出镇原人民身上的优秀因子。他们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勤劳俭朴、勤奋好学、敬业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和继承,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程资源。农村初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开发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从而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性教学课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乡土文化资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农村无比丰富而鲜明的自然、人文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开发语文综合性教程的珍贵的资源宝库。
例如,本人任教学校,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普遍知识面窄,但这里田畴交错,民风古朴,古迹尚存,是一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较为丰富的地方。为此,我带领学生,将语文学习的目光由学校课堂投向家乡美丽的大自然、田园沃野、历史古迹和遗存文物以及父老乡亲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充分挖掘周围的文化资源,把其包含着语文教育资源的乡土文化转化成可研究的话题,引入语文学习中,使周围的乡土资源成为开展学习的课题,这种方式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索的精神,取得了喜人效果,也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热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也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它的运用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我们必须在透彻领悟课本主要要求和特点的前提下,扬长避短、灵活变通,才有可能把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转化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课本资源宗旨,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对于教材,我们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把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科书统统翻阅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教学宗旨体现为语文知识的掌握,人文韵味的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了解;以主题归类、美文品读、活动开展为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把乡土资源初中转化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须依照这套教材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宗旨,在原有的课本资源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出一片语文学习的方式。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部分主要由科技类文章组成,内容主题鲜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究,以《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为主,综合性学习内容以“探索月球奥秘”为探讨话题,这个探讨对象符合单元学习内容要求,但对相对偏远的农村学生来说科学信息的探究确实是个弱项。
对此,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单元原有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运用适应农村现状的科技类探究对象来代替,比如“农民按节气从事农事活动蕴含的科学道理探微”等,这个变动没有改变课本探究的主旨内容,又很好地利用了农村学生感兴趣且便于研究的乡土探究对象。此类情况还有很多,它们都可以在把握课本内容主旨的条件下,以课本资源为基础,以单元要求为任务,在相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巧妙地渗入适当的符合当地特点的乡土资源。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图文 篇4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4)唯一需要显微镜—— 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5)记准混合后加入—— 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
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
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 “斐”不可错写成“非”; “脲”不可写成“尿”。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 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放大倍数:物×目 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 度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实验四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 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浓度差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若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平衡。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 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流程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
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
(1)实验成功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
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过程分析(2)实验注意事项
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 层析液:分离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
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检测: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 再加一块载玻片
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细胞都是停留在某时期的死细胞。(13)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十一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 分裂,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方法步骤: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绘图
3、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实验十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区别: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成功率高于低温处理;低温处理比秋水仙素要安全,方法更简便。
实验十三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 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实验十四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2,4-D,,苯乙酸,吲哚丁酸
2、方法: 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除溶液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五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 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十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计数室中进行。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0-4ml。
(4)酵母菌计数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2、注意事项
①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一般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实验十七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计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3、土壤小动物的特点: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4、诱虫器内,土壤与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为了使空气流通。
5、酒精起什么作用?使小动物固定。
6、如果需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应将酒精换成什么?湿棉花。
实验十八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实验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3、实验方法: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将上述装置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许水族箱内的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连续观察7天,并做好记录)→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十九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方法步骤:
1、提取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 min
2、溶解细胞核内的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
4、过滤:取黏稠物
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 min
6、过滤:取滤液。
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 min
8、DNA的鉴定:沸水浴5min((1)无变化(2)蓝色)
上节课我们通过几个验证性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什么样的物质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将它提取出来,进行观察和鉴定。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选用鸡血细胞液作为实验材料。在制备鸡血细胞液时,所用的柠檬酸钠有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制备过程中,一定要用刚宰杀的鸡的新鲜血,并且要与抗凝剂充分混合,防止凝血。我们采用静置一天的方法,获得鸡血细胞液。
大家在动手做实验之前先要明确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方法步骤去操作。
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使用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每一步的用法参照黑板上的指导去操作。
3、在DNA的鉴定中,所用的二苯胺是一种有毒性的试剂,大家在使用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要近距离观察。
下面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思考每一操作步骤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进行步骤1时,利用搅拌的5分钟,做如下提问:
为什么要加蒸馏水?加入蒸馏水后细胞将会怎样?
(让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细胞会吸水以至胀破)
为什么要用力搅拌?
(可以加速血细胞和细胞核的破裂)
所以下一步骤过滤将滤去的是细胞膜和核膜等物质。
在进行步骤3时,要向全班明确:这一步骤是这个实验成败的关键,注意加蒸馏水的方法和使用玻璃棒的方法,千万不能太快太猛,防止打碎DNA。
观察滤取出来的黏稠物的颜色。
有的同学提取的黏稠物较少,原因可能是在溶解DNA时不充分,也可能是析出黏稠物时搅拌的快了。
将黏稠物再溶解时一定要充分,多搅拌。以免有DNA损失。
加入冷酒精时动作要慢。
当玻璃棒上出现丝状物缠绕时,继续慢慢搅拌。至不再增加时,取出吸干上面的水分。仔细观察丝状物呈什么颜色?(黄色)
这些丝状物要用二苯胺鉴定。使用二苯胺时要注意不要接触到药液。进行沸水浴时,在实验室较为通风的地方集体进行。
利用沸水浴的5 min。
步骤3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与步骤1有什么区别?
(步骤3中加蒸馏水是使NaCl溶液的浓度逐渐降至0.14mol/L,使DNA的黏稠物析出。而步骤1加蒸馏水是为了让细胞吸水胀破)
步骤7为什么要加50mL的冷酒精?
(因为DNA不溶于冷酒精,而其他物质可以溶解在酒精中,使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可以析出。悬浮于溶液中)
现在大家从水浴锅中拿出试管,比较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有丝状物的试管变成蓝色,另一试管还是原来颜色)
这一鉴定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提取出的丝状物是DNA)
那么你看到的丝状物的粗细是不是DNA分子的直径呢?
中学校本教材图文 篇5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简笔画
2、开发教师:俞培琴
3、教学材料:绘画相关的书籍
4、课程类型:拓展性校本课程
5、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
6、授课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7、上课地点:三年级教室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简笔画。
2、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4、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领略简笔画的趣味性,增添生活的乐趣。【课程内容与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
第一讲:构图之水平线运用 第二讲:构图的形式 第三讲:取景
第四讲:轻重均衡 第五讲:立意 第六讲:透视问题
第七讲:景物简笔画的概括与归纳 第八讲:简笔画画面的层次 第二学期
第九讲:景物简笔画的造型与步骤 第十讲:水,波,浪的表现形态 第十一讲:石,山的形态与画法 第十二讲:树的表现形态与画法 第十三讲:建筑物的画法与表现形态 第十四讲:树木类 第十五讲:山水类 第十六讲:山石类 第十七讲:屋舍类 第十八讲:亭台类 【课程形式】
1、实施方法
(1)讲授(2)师生交流(3)模拟训练(4)学生实践
2、实施形式
(1)集体讲授、实践。全班同学一起听老师讲授要点,然后学生动手。
(2)分组训练、实践。同桌两人为一组动手操作,互相纠正、评价。【课程评价】
(一)评价按三部分组成:出勤、学习态度、作品完成情况
(二)评价方案
1、出勤情况10%
2、学习态度30%
3、任务完成情况60%
4、评价等级:按A、B、C、D四个等级呈现
前言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为了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三道中心小学校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本,在校本开发、课程设置、课题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线艺世界 勾勒生活”,深化学校教育内涵。
我校研发“线艺世界 勾勒生活”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开设”简笔画“校本课程短课,从低年级至高年级,每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绘画内容——图形、静物、水果、植物、动物、人物,由浅显到深入,由简单到复杂。从每日午休画一图,到家庭作业创一幅;从“小艺术家竞赛”到画作展览,校园里时时洋溢着艺术的气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线艺世界”特色教育,孕育着学生艺术的心灵,发掘了学生艺术的天赋。本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增强了学生的美育。在国家规定美术课程外,形成校本特色美术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
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
二、强化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本书编写以“素质教育”为依据,注重绘画能力的培养。淡化理论,强化实践,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将绘画创作能力训练作为全书的主 线,每一节以绘画练习为中心,并附有大量的图画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目的。
三、突出了时代风格与现实色彩。本书力争以新时代的图画、贴近童趣的图画来吸引学生,但又同时具有生活作画的知识部分,使作画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并能切实地为学生今后的能力开发服务。
四、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本书既有针对优等生的训练,又兼顾了学困生的培养。本书在示意图方面有一些难度较高的图片用来开发优等生的天赋,也有完成特色教育的简单示意图——静物简笔,做到了分层教育的目的。
五、实践了“不陵节而教之谓孙”。本书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先学习线条的应用,到静物的画法,接着画各种风景,然后配文字,最后形成章节画。充分重视了学生由浅入深的绘画技能的培养。
目录
第一课 构图之水平线的运用·············3 第二课 构图的形式·················6 第三课 取景····················9 第四课 轻重均衡··················11 第五课 立意····················12 第六课 透视问题··················14 第七课 景物简笔画的概括与归纳·············16 第八课 简笔画画面的层次················18 第九课 景物简笔画的造型与步骤·············21 第十课
水,波,浪的表现形态··············23 第十一课 石,山的形态与画法············25 第十二课 树的表现形态与法·············30 第十三课 建筑物的画法与表现态···········32 第十四课 树木类··················35 第十五课 山水类··················38 第十六课 山石类 ·················· 41 第十七课 屋舍类··················43 第十八课 亭台类····················45
第一章学习内容与目标
内容:
本章设置的九节学习内容。分别是构图,取景,立意,均衡等静物简笔画的基本技巧与思路。构图就是将画面中要表现的内容合理的确定位置,有美好的视觉感受。一幅画中要表现的内容往往很多,这时画面的布局就应有主次之分、远近之别。所谓轻重均衡是指画面上所表现的物象在有主次的同时,还要有虚实关系,立意,是指画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与意境。
同时透视问题是景物简笔画技巧中的重要部分,要注意视平线所在的位置及相应物体的透视关系,注意近大远小的变化。目标:
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对景物简笔画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简笔画的技巧,绘画思路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希望能让学生对景物简笔画有理可依,有技可寻。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简笔画的创作。
第一章 景物简笔画的认识
第一课 构图之水平线的运用 构图: 构图就是将画面中要表现的内容合理的确定位置,有美好的视觉感受。如果位置布局不合理,则会杂乱无序,表现不出美得效果
地平线:地平线是静物画中天地相交的一条水平线。在画中,地平线的上方代表天空下方代表地面,所以这条线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画面中大致可以有三个位置。一是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二是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偏上,三是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偏下。一般情况下,不采用地平线在画面中间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太居中,画面太呆板。地平线在画面中偏上或偏下是常采用的位置,但要注意使用的目的,需要表现大地面,采用地平线偏上的位置,需要表现大天空,用地平线偏下的位置。
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偏下 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 地平线在画面的中间偏下
▲ 地平线的位置低表现大面 积的天空。
▲ 地平线的位置高,画面 是以地面的景物为主。
思考:如果想表现海上的风景,用那种水平线最为合适?
1.观察以上图片: 水平线的位置属于所学的那种位置? 2.选择你喜欢的图片画一画。
第二课 构图的形式
构图是风景简笔画成败的第一个因素,是表达绘画意境和主题的基本手段之一。在构图上需要进行组合、裁剪、取舍、搬家等,夸大某一些部分,削弱或去掉另一部分。-画面中,形与线的组织、均衡与节奏都要认真考虑。构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三角形构图法。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平静、完整的感觉,是最常见的构图形式。
十字构图多以地平线为横线,以实景及倒影构成十字形。它在视觉上有严肃、静穆的感觉,在风景画中常用。
“之”字形构图法。运用“之”字形方法组织画面,能把画面是点推向深度空间,增加画面容量。
另外,还有“U”字形构图法、辐射形构图法等,特点各异,不再赘述。
u型构图法
观察图片:看他用了什么构图法?
讨论:我们熟知的景物中,那些可以用三角形构图法?哪些可以用十字形构图法? 共同交流
第三课 取景
一幅画中要表现的内容往往很多,这时画面的布局就应有主次之分、远近之别。
主体物要突出,放在画面的中间是视觉感比较重要的位置,其他次要的物象可做点缀,放在主体的周围.(如图中的城堡与云,主体是城堡放在中间)
取景时要从立意出发,运用构图规律,勾画出适合表现一定情调、境界的画面,来确定画面的主题。风景简笔画,在于通过风景表现情调,归纳、概括是风景简笔画的重要特点。
美妙的自然景物往往不是十分完美地配置在一起的。1.取景时,视野要开阔,视线要对景物进行选择。2.取景时视线要做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寻找能突出主题的景点,大胆舍去有碍主题的景物
3.或采用景物搬移法,将左右、前后的景物做相应的调动安排。
4.如图所示:下图是一张景物图,但是作者大胆的对景物做出了选择,以风车为主体,舍去了天上的云,树枝,向日葵等静物,将前后的树与风车做了位置的设置,突出了图片的主题。
对比图
第四节 轻重均衡
所谓轻重均衡是指画面上所表现的物象在有主次的同时,还要有虚实关系,以上两幅图片构图在物象上的形与量 过于对称,统一。就是说,物象的安排要有疏密和轻重之分,使画面均衡。但不能以形的对称和量的相同来求其对称和平衡,不然画面则会显得呆板,不灵活,没有动感。
构图在物象上的形与量过于分散,不统一
第五课立意
所谓立意,是指画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与意境。景物简笔画中所表现的内容很多,有的是以房屋为主题、有的是以树木、花草为主,不同的主题,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不同。所以要画好景物简笔画,在画之前一定要确定立意。好的立意要鲜明,构思桥面,艺术感染力强
如上图是以建筑为主题,则主要刻画建筑部分,其他则去繁就简,一笔带过,利用构图的技巧合理搭配。让图片的主题层次明显。
如图所示:明显的可以看出图片主要表现的就是图中的建筑,左侧的树木则一笔带过,简单勾勒。想要突出树木,想要表现树木就以树木为主,其他的景物则简化或者省略。
左图则是以山为主题,所以以山为主,山中的船只一笔带过,起到点缀的作用。
这张图片则是省略了太多元素,只留下了主题景物,画面就显得单调了。
拓展: 观察以下图片,看看图片的主题是什么?
练习:选择一张图片,画一画
第六课 透视问题
透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要注意视平线所在的位置及相应物体的透视关系,注意近大远小的变化。画面上视平线的安排是构图的中心问题,视平线的高低决定着是采用平视、俯视还是仰视的构图视向。远景、中景或近景的安排都由视平线的位置而定。
(1)视平线的画法。当眼睛向前平视时,视平线是一条与画者眼睛等高的水平线。如在海面上向前平视时,便可看到水平线(海平面的最远处的一条线)和视平线重合。视平线在画面上代表极远的位置,画一条横线定为视平线,便可分出天和地或水的分界线,然后再画其他的景物。(2)物象应近大远小。同样大的物体因远近的位置不同,会在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作画时,要求画面中的景、物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物象应近长远短。与视平线平行的同样长短的物体,因远近的位置不同,在视觉上感觉愈来愈短,但始终与视平线保持平行关系。
(4)物象应近稀远密。因远近的位置不同,距离相等的物体在视觉上感觉愈远愈密。
(5)要知道作为远景、中景、近景的题材及如何处理。视平线以上近高远低。
第七课 景物简笔画的概括与归纳
1.景物的概括,就是把复杂的景物概括出基本形。如大槐树
由于他枝繁叶茂,我们就把他概括为圆形的基本符号。
杉树的外形近似三角形,我们就把它概括为三角形的基本符号进行描绘。
2.画法归纳
(1)用线表现的画法并在符号上抓住纸条的特征
粗线画近景,细线画远景。
(2)用团块表现的画法。
三角形的基本符号表示山峰,团块表示山脉。大小团块进行组合(3)用点线面结合表示的画法
点线面的组合:用曲线形成的面表现树冠,用直线表示地面。
树干用直线表现,树叶用曲线表现,小鸟为点。
第八课 简笔画画面的层次
大自然辽阔、复杂、多变,可入画的内容广泛、丰富、多样。整体地观察和作画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根据构图和立意,来体现画面的层次。
也就是说要根据画面景物的分布的不同来分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分为远景,中景,近景。
根据透视的运用来区分远,中,近所体现的内容
构图时,跟句图画的立意,着重体现的部分要按照层次来重点刻画,如,主题在近景部分,则要把近景部分描绘的具体形象,中远景部分则稍做勾勒,起到点缀作用即可。
画面景物的高低,大小,宽窄要有对比
要根据实物景物的大小,高低,宽窄比例进行刻画,不可都按照统一标准。大小,高低,宽窄的对比会使得画面有层次,主题更分明。
画面里的同一种景物由于远近距离不同应该画出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变化
第九课 景物简笔画的造型与步骤
大自然辽阔、复杂、多变,可入画的内容广泛、丰富、多样。整体地观察和作画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 题。作画时既要考虑取景、构图、形体结构、各部分比例和透视关系,又要抓关键,突出重点,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1)取景、构图:选取景象,定好天、地、左、右 四点位置。构图和布局要使人感到舒服、适宜,以不 大、不小、不高、不低、不偏为宜(也不居正中),否则显得呆板。
(2)确定视平线:确定视平线的高低很重要,它决定整幅画的构图视向及其他内容
(3)合理构图:按构图规律,安排景物的透视图远、中、近的位置及层次。
(4).画好主要景色:一般来说,把主要景色画好是重点。主要景物(房屋、桥梁、前景树等是主要的)应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上,不宜太远、太偏。作画时要注意物体的外形、高低、宽窄、长短和大小的对照,使画面丰富、生动、协调。
(5)补充、修整:远景和中景物的修整。
例如讲到长城时,或讲到云雾环绕的景象时,就可以用 “长城”,来逐渐演示画出雄伟的长城蜿蜒连绵的壮观景象,或云雾环绕高山山腰的简笔画。
建筑物的画法:
第一步,抽象概括整体图形(直线所围成的组合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第二步,进一步进行概括(树的形状)。
第三步,进行细节补充(画出数的枝干、房子的窗户等)。
景物的组合画法:
第一步,利用所学习的构图知识,画出水平线,确定景物的位置。
第二步,简单勾画出图中的主要景物。第三步,进行细节补充,充实景物。
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最美的图景。
文字内容:遥远的地平线上,右端有一高一矮两间平房,平房夹杂在几团树丛之间,天上有白云、太阳、2只小鸟作为“背景”——远景、中景“近景”:图左有1株大的阔叶树;图右有8个小 孩正在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男孩当“老鹰”,居右1;一个小女孩居右2,在当“老母 鸡”;后面排成半环状的队列由6个小女孩当“小 鸡”。
第二章学习内容与目标
本章主要安排了四节内容。来讲授景物简笔画的分类画法与形态,让学生在第一章对简笔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从基本学起,掌握简笔画的基本画法如水,波,浪的表现形态,石,山的形态与画法,树的表现形态与画法,建筑物的画法与表现形态。这四节分别细化了简笔画的绘画过程与技巧,希望通过最基础的教学和引导。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画法,同时结合第一章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简笔画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单元目标是让学生从基础来认识景物简笔画的构成。从一草一木来学起。着重于教学。水,山,木,林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将这些基础元素的画法掌握之后。能有效的将他们整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一幅完整的简笔画作品。
第二章 景物简笔画的分类画法与形态 第十课水,波,浪的表现形态
波浪的画法:法一,由多条简单的曲线组合而成,线条的多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法二,由一条曲线和多个圆形组成。这类的浪,多用于大海。
波浪的展示
法三,这一类的波浪的画法是最为简单、随意。学生可利用剪短的弧线,依次交叉,一层一层罗列而成。
波浪的应用很广泛,在构建大海的图景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理的图形。
以下是多种形态的波浪,仅供同学们欣赏。
练习: 你还能想到哪些形态的水,尝试着用所学的方法,画一画
第十一课 石、山的形态与画法
石、山的画法:用点、圆、方、角、凹凸等方式来表示石、山的形态特征,并用来描绘石、山的外观轮廓。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例如,图1的画法就十分简单,利用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构图、曲线。图1是由若干个圆形组合而成,构图十分简单。同学们在画图时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性,这样画出的风景图才会更加美丽。这一类的石头,适用于小河、小溪以及海底世界中。
图4所出示的石的形态与图1有所不同。这类的石是由直线围成的。与图1相比较,显得石头更加硬朗、巍峨。这一类的石多用在悬崖峭壁的简笔画中。
山是风景画中必不可少的一处风景。在神奇的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其形状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以下是我们在作画时较为常用的山的几种形态。
山的形态虽各不相同,但作画时都离不开我们之前所学习过的曲线。例如①重叠山,是由起伏高度不同的两条曲线
罗列而成。作画时简单,易于操作。(远山、高山画法如重叠山)②小山的画法:小山是由曲线和直线组合而成。③火山的画法:画出小山的基础上,在山尖上,利用多条曲线组合简略出烟的形状即可。
山石的形态:
陡峭的山石 山峰
山坡 远处连绵的大山
海上的远山平缓的山包
第十二课 树的表现形态与画法
树的画法:第一步,在白纸上画出树干,在在上方的缺口处画上几根树枝。
第二步,用笔在树干的上方勾勒出茂盛的树叶。(注意:用笔要灵活,自然)
参天大树的画法
第一步,先取出一张白纸,用记号笔勾勒出树干的轮廓(可以画一个顶角处有缺口的三角形)
第二步,分别在树干的左边、右边及顶端的缺口处画上
大树的树枝。
第三步,在树枝的上面画上像云朵一样美丽的树叶。第四步,最后,在树干上画上几个半圆形和几道竖线,一棵参天大树就完成了。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了呢? 树的表现形态
静止的树
下垂的树
卡通的树 树冠是圆形的
矮小的树 风中的树
第十三课 建筑物的画法与表现形态 建筑物的画法
建筑物的造型一般都是基本形的组合体 如
也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形 如
:
建筑物的表现形态
村舍
院落 四合院
单个住所
亭台
工厂
塔楼房
第三章内容与目标
本章节主要是向同学本展示了一些完整的简笔画作品。并按照简笔画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如树木类,山水类,亭台类,楼房类等等,十分方便学生的查阅,提高学生对简笔画的了解程度。可做画册,让学生在大量的阅图之后并能将其记在脑中,达到心中有画的目的。
第三章各类简笔画的表现形式
第十四课 树木类
第十五课 山水类
第十六课 山石类
第十七课 屋舍类
校本教材数列 篇6
2.1.1数列
大家看这样几列数
2,4,6,8,;,;
2,4,7,11
再看下面的例子.正整数1, 2, 3, 4, 5的倒数排成一列数
1,,.无穷多个1排成一列数
1,1,1,1,
当n分别为1,2,3,4,时(1)n的值排成一列数
1,1,1,1,
上面例子的每一列数,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的,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数列的的项,各项依次叫这个数列的第1(或首项),第2项,……,第n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a1,a2,a3,,an,.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我们把一般形式的数列简记作an.如果数列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形式a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12131415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各项都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例1 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nn21
(1)an
(2)ansin
22n1解:(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1, 2,3, 4,5,得到数列an的前5项为
0,1,8158,; 573
(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n=1, 2,3, 4,5,得到数列an的前5项为
1,0,-1,0,1.例2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5,7;
(2)2,4,6,8
(3)3,15,35,63
解:(1)这个数列的前4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减去1,因此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n2n1;(2)这个数列的前4项2,4,6,8都是序号的2倍, 因此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n2n
(3)这个数列的前4项分别是13355779,因此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n(2n1)(2n1)
练习A 1.(口答)说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2,3,4,5;
(2)-3,-6,-9,-12;
(3)1111,,;24816
(4)1 ,-3 , 5 ,-7 2.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ann2
(2)an2n(1)n
(3)ann(n3)
(4)ann1 n(n1)51是不993.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10项:并判断是数列的项.an(1)n1n1 2n1练习B
1.观察下面各数列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空,并写出每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3,7,(),31, 127 ;
(2)2,5((3)),17,26,(),50;
11111,,(),,(),; 241632128(4)1,2,(),2,5,(),7.2.写出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列an的一个通项公式(1)从第2项起,每一项比它前一项都大2;
(2)无穷递减,且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是它的前一项的3倍.习题2-1 A 1.根据下面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第n1项及第n1项:
(1)an102n;
(2)an5(1)n1;
(3)an2n1.n212.说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0,-2,-4,-6 ;
(2)
(3)-1,111,,.49166576879 8习题 2-1 B 1.已知无穷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n2):(1)求这个数列的第10项,第15项及21项;
(2)440是不是这个数列中的项?222是不是这个数列中的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观察下列各式:
1+3=4 ;
1+3+5=9 ;
1+3+5+7=16;
自编德育校本教材初探 篇7
我校编写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乐园》共6册, 每年级1册, 共搜集整理, 自编有关德育教育小故事、儿歌、活动安排99个, 内容涉及入学教育、自我防范与保护、自立自强、热心公益事务、团结友爱、与人合作共事、遵守交通规则、名人轶事、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本地名优特产品、风景名胜、环境保护等。《弟子规》侧重从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 注重自己行为, 诚实守信, 仁爱仁慈, 努力学习等方面。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结合统编教材, 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灵活性”、“针对性”、“本地性”的特点以及“真实感”、“亲切感”的优势, 使德育教育联系学生实际, 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一、灵活性。德育校本教材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 紧跟教育理论发展的热点, 因此学校能结合德育教育阶段重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校本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 能充分显示出它的灵活性, 在统编教材某些章节, 某内容比较薄弱时, 可以及时地补充进校本教材的某些内容。比如现在社会普遍重视“感恩”及感恩教育, 感恩确实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道德,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诚的、无私的爱与纯洁美好的感情。受到恩惠的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感恩, 现在社会再次重视“感恩”及“感恩教育”, 是人性的回归与进步。学校也必须跟上社会道德中出现的这个热点而补上这一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德育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较早, 这方面的内容较为薄弱;《小学生守则》里虽有“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这样的要求, 但内容并不具体。因此我们就在教学中补充了《弟子规》中“入则孝”的部分内容和《成长乐园》中“老牛拚死拦运水车” (为给自己的孩子找水喝而不惜自己遭受鞭打, 死命拦住运水车) 、“孟母教子”、“我爱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等故事和文章来教育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父母的付出;感谢老师的教诲;当受到别人恩惠后, 要感谢别人, 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报答别人, 一个人从小就要懂得感恩, 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 你会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支持, 我们要学会受到别人恩惠后去感谢别人, 尽可能地报答别人。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尽到一个人的社会职责, 这样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互相帮助, 实现社会和谐。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和文章, 很好地把感恩教育融入了德育教育中, 弥补了教材编排中感恩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通过感恩教育, 对父母孝顺了, 上学时给父母、爷爷奶奶, 或外公外婆说再见, 放学回家向父母或亲人问好的多了;为父母做事的多了, 如在家主动扫地, 洗自己的鞋袜, 给父母到开水, 有的还学会了煮饭, 洗衣服等等;不听父母话的、不愿做家务活的少了;学生尊敬师长的多了, 见到老师不敬礼, 不问好的少了。在校外守纪律, 讲秩序的多了, 惹事的少了。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教育都非常满意。
第二、针对性。教师可以借助德育校本教材, 对学生在某一时期出现的倾向性的问题, 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比如针对我校有的学生吃零食多, 倒剩饭的多的现象, 我们就通过《成长乐园》中的“不乱花钱”和“爱惜粮食”中调查表、统计表, 让学生记录自己或某个同学一天的零花钱, 至少记录两周, 再和别的同学交换记录, 看谁没有乱花钱。这样学生乱花钱的少了。以前有的学生好吃惯了, 在自己零花钱用光后, 有去混零食吃的, 拿别人钱去买零食的都有, 通过全校性的自我调查, 很快使混吃的, 拿他人钱的不良现象得到遏制。通过向父母, 亲人调查大米生产过程, 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要爱惜每一粒粮食;再通过《成长乐园》中的统计表, 算一算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 每天就有13亿粒, 按每1000
粒米重27克计算, 一天节约的粮食就有35100千克, 按每人一年吃粮200千克计算, 可以供176人吃一年, 如果每人每天都节约一粒米, 一年节约的粮食就可以养活64058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就意味着每年有几万人得不到粮食, 要挨饿。通过这样一算, 人学生们目瞪口呆, 原来有这么严重啊!我们每顿何止浪费一粒呀, 半碗饭少说也有几千粒, 这是多么严重的浪费呀!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啦。我们还结合开展“文明用餐, 节约用餐”活动, 要求节约粮食, 杜绝随意浪费的不文明现象, 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小公民。通过调查、统计、开展活动, 学生用餐浪费现象也少了。
第三、本地性。德育校本教材能很好的结合当地实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对某些问题, 某种现象, 选用本地发生过的真实事例或名人故事来教育学生, 其真实感、亲切感更强, 效果当然会更好。因为本地发生过的真实事例或故事一般都是学生比较熟习或者了解的, 有的甚至就发生在他的身边, 用这些鲜活真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 更真实深动, 更能感动学生, 激励学生, 说服学生,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自我保护教育时就多采用当地的事例。在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时, 就补进《成长乐园》里《传奇将军巴蔓子》、《.忠县石宝寨》、《忠州豆腐乳的来历》等内容, 来向学生讲解我们当地的历史和名人, 当地的名胜及名优特产, 用这些令本地人感到自豪的历史, 文化来教育学生, 更可以激励学生为建设伟大的祖国, 可爱的家乡而发奋学习的热情, 激励他们将来为建设美好的家乡而贡献出一份力量的信心。这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亲切动人, 真实感人, 鲜活的人物和事例, 其说服力和感染力都会超过书本上讲的事实和道理。
高职校本教材编写初探 篇8
关键词:校本教材学生考核
1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的。因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就是教授业技能的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一般的专,本科教育是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专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6)以人为本。
2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
1)目前教材的适应性较差
近年来,由于实施了高校扩招政策普高热随之出现,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年级越低,基础越差,而职业教育教材没有相应的变化,使得学生年级越低认为教材越难。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最紧密,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材必须及时跟上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材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其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这必然导致师生对专业课教材质量的评价结果较差。
2)校本教材的优势
a校本教材更加适应本校的教学安排和课程特色 b校本教材更加适应本校老师的教学风格 c校本教材更加适合本地区的文化风格 d校本教材更容易被本地区学生吸收。
3)校本教材开发必要性
当前以高职高专师生为适用对象的教材数量不少,其中不乏由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编撰,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此类教材内容翔实、理论精当、选文规范,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统编教材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汲取统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4)教材区域性的反映
职业教育区域性的特点必然要求在教材上具备区域性的特点,教材的区域性特点要求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编写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的区域性,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材实现多样化。
3我对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
1)总体认识
教材开发应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教师,且以学生问本,也就是教材要让学生能够愿意看、看的懂、看的会。这也就要求教材开发者在撰写教材时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撰写,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需要掌握目前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的整体来源有哪些、基础如何、学习能力如何。整个教材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技能化,并且能适应区域要求的选择。加大教材对学习者积极能动性的调动,让人能感到个体学习中的快乐、团队学习中的競争。也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能有体系性的自我评价。教材内容的确定,要基于本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能用的上,学生学会后能靠它吃饭。
在教材的编写之初编写者应当通过到相关企业走访、与行业专家座谈、甚至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以掌握教材适用对象今后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再经过深入剖析研究分析出各项岗位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选定基本的教学内容。
2)教材开发与地区结合
高职教育往往与区域结合很亲密,那么就决定了教材开发也需要紧紧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在教材中应当反映出当地生产方式、生产能力状况,同时能提出更高的生产技术。这也就需要行业、企业加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同时注重在教材中对当地企业、行业的描述,让学生能看到学习的方向,产生学习的动力。
3)教材与学生的结合
在教材中完全把学生的动手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教材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技能的学生动手过程描述,淡化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的认识,有理论需要的可以通过附录进行理论解释。这样就要求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能明确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4)教材与教师的结合
教材与教师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动性上,通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真正让教师只做“答疑解惑”的工作,而省略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大篇幅解释。这时候的教师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说个不停,而是在学生中间走走、看看,去发现学生在动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纠偏。对于教师来说,改变了备好课后,在上课中基本没有意外情况的状况,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并需要当场解决,无形中也就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工作强度可能会减少。
5)教材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
在教材中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最好是表格形式体现。在表格中写出每一项任务的完成程度、评价标准,并且要尽可能的细化评价项目。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能根据给出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掌握自己已经达到的程度,做到准确的自我评价,能针对自己的评价提出改进方法。
6)教材具备学生考核方法
在学生能自我评价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出一个合理的评价考核表格,在每一组学生结束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为学生进一步指明项目的准确性。并且给出考核成绩,该成绩要依据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两部分给出,并取得学生的认可,记录在考核表中。这样就使得考核结果不再依靠学生背书、老师出题阅卷来完成。形成小项目考核后,在课程结束时可以制订综合-单项考核平衡方案,进行学生的考核,同时也就脱离了学生写、老师阅的考试考核,能实现课程结束即是考核完成的,适应高职教学、考核要求的考核模式。这样操作后也就不存在学生投机、作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2003年6月
[2]周娜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13期
[3]聂晶晶,樊润慧关于高职院校教材适用性评价的探讨[G]企业导报,2011年14期
【中学校本教材图文】推荐阅读:
中学校本培训规划10-24
中学校本教研总结08-18
中学校本培训内容12-10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08-27
中学校本研究开展建议12-07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07-27
中学校本研修经验材料11-09
杨斜中学校本教研制度06-16
东村中学校本教研计划20107-04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