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2024-08-12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精选8篇)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1

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2015春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大比武

4月10日,我参加了在莱州第三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校本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聆听了来自16所小学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课,从老师们的说课来看,老师们执教的这节课都凝聚着执教老师的心血,更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从课程建设到课程实施以及具体到每节课的设计安排,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教研的力量。下面,结合本次听课情况,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主要优点

(一)校本课程开发异彩纷呈。

本次说课共有来自十六所学校的十六节课,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都符合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都注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开发适合自己的学校课程,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操作类课程,有传统文化教育类的课程,也有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的课程,有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操的舞蹈课程,还有与经典文化结合的课程等。

“皮筋操与经典文化相融”特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在打造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同时,也传承着中华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桥梁作用。这一课程使更多的孩子、家长、老师、等享受到“跳皮筋”的快乐,让“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也得以知识的积淀。

“软陶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本课程注重了技能提高、艺术欣赏熏陶、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走进晏婴故里》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爱我莱州,爱我家乡,培养乡土情感,让学生从面塑、渠大糖、村年画、商代遗址、千年古村庄等方面了解自己的家乡。

《创意贝壳》校本课程校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这种动手创作型的校本课程活动,深受学生喜欢。

此外,有些学校的书法类的课程的开发能让学生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从本次展现的十六节课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都能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少学校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开发课程的老师都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分析,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校本课程。

就拿《软陶》这一校本课程来说吧,老师能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陶艺有所了解,但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对陶艺表现出极大兴趣。老师考虑到传统的陶器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条件苛刻,所以根据学生特点,他们摒弃了传统陶泥,选择了软陶这种唯一兼具原始性、现代性和公众性的艺术方式。他们开发本课程所选择的对象是四五年级的孩子,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动手操作方面,孩子也具备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资料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所以,开发本课程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英语情景剧》这一个校本课程也是大家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该校能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选择这样的课程,因为双语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道德故事改编成为英语情景剧,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水平,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属于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校本课程——英语情景剧就应时而生了。同时,情景剧的表演,也是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一门课程。孩子们能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英语,同时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

(三)教师个人素养高,彰显课堂丰富个性

本次说课的校本课程的教师,无论是从课程选择还是课堂环节设计,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操作展示,都能看出老师的基本素质是很高的,他们能够很好的解读说课要求和标准,明确把握校本课的基本要求,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心里期待,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说课时,落落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气,让聆听老师入情入境。执教老师还心灵手巧,他们要教会学生操作,自己首先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贝壳创意》的老师课堂上先把自己制作的立体贝壳相框展示给孩子们,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说课时,她也能现场展示自己的制作才艺,老师制作的贝壳相框很是精彩,她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师。

《美丽的“木”字》一课的王老师,在说课时,现场展示了粉笔字,可见王老师的基本功的扎实。王老师慷慨激情的说课,也让听课老师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位儒雅大方的老师。

《皮筋操》的孔老师在教授皮筋操的时候,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体练习,交给孩子们如何去跳,如何与弟子规有机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活力四射的老师。

《舞蹈——淅沥小雨》中的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老师扎实的舞蹈才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老师。

此外,书法老师精湛的书法功底,英语教师流畅的英语表达,都让我们看到了校本课程老师们独具特色的美,我想,这与老师们课后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二、主要问题

1、说课格式要求领会不透。

部分教师字说课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格式,在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目标和主题定位方面把握不准确。表达的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体现不出课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

有的教师说课时只是在单纯的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反思,而没有立足在课程上。

有的教师说课理解成了演课,没有运用叙述的语气介绍自己是如何上课的,学生是如何参与表现的,而是把听课教师当成学生,演示自己的上课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

大部分教师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混淆,而且在表达上,没有立足学生的角度,表述上采用了“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等类似的语气。

3、学校课程参与面窄,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些学校的学校课程有点类似于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活动,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上,参与的学生,也很少,照片和视频中展示的仅有几个学生。如此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校本课程的课堂。

此外,有些学校的课程的开发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还有的学校,在授课方式上仍比较传统,活动类课程仍然停留在兴趣小组层面,随意性强;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要,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过多;还有的学校统一课程、统一教材(年级统一、全校统一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有的学校追求时尚,忽视学校实际,课题太大。这样的校本课程也不是理想中的校本课程。

三、几点建议

1、校本课程必须要体现校本化。校本课程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考虑一定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本课程开发要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要求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学校传统和优势,从中发现可利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2。教师要敢于创新研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固定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内容,所以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或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努力去研究有特色的课程。校校本课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校长要充分发挥校内外能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能工巧匠、专业人员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3、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分析,不能把成人的兴趣强加于学生。当前,有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搞得红红火火,但冷静分析一下,许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忽视了“学生需要”这一关键词,要求学生统一学一门课程,难道全校学校只有这么一种兴趣和需要吗?有的学校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把课程名称定得很大,脱离学生的实际。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2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PLC,高中劳技,校本课程

一开设可编程控制课程的背景

可编程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简称PLC, 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是当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 (PLC、机器人、CAD) 之一, 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主流技术。松江工业区是上海市首家市级工业区, 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发达。

可编程控制既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 又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劳技课程。四年前松江劳技中心率先在高中课程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课程。

二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可编程控制课程是高校及中职机电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前必须具备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样学起来才比较容易。而来我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主要是普通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 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电器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 因此学生直接来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诸多知识上的盲点, 给教学带来了较大障碍。

2. 没有面向高中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目前市面上的可编程控制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高校学生编写的, 少数是面向中职学生编写的, 没有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 学生的学习时间短, 教学内容多

高校及中职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时间大多为一个学期50个课时左右, 而我们劳技中心的教学时间集中在一周4天半, 共24课时。可编程控制的内容很多,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 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4. 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高中学生

起初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 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 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是实践发现, 学生对这些虽有实际用途、但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项目并不感兴趣, 学生觉得“不好玩”。大部分学生反映可编程控制课程比较难且枯燥乏味。

三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进行的探索

1. 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第一, 编写原则。 (1) 科学性。我们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是供学生一周劳技学习用的。因此, 我们不可能将这门课程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校本教材中。例如, 仅三菱FX2N型PLC的指令就有150余条, 在4天半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哪些指令呢?在经过了为期2年的教学实践之后, 我们初步确定了数十个知识点, 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可编程控制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 我们在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时, 尽量遵循了课程原有的科学体系。可编程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既有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希望学生通过一周的劳技学习, 体验可编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过程, 从而对可编程控制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可行性。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 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这门课程。例如, 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必备知识, 而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并未学习过, 所以必须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但电器控制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多, 到底补充哪些知识点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 继电器的知识很重要, 如果学生不理解继电器, 那么将给后续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将继电器、线圈、常开触点、常闭触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学习可编程控制的预备知识补充在教材中。 (3) 实践性。可编程控制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 以项目为载体,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我们的校本教材, 理论部分的篇幅约占三分之一, 实践操作部分约占三分之二。 (4) 趣味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是兴趣, 没有兴趣, 就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两年的实践, 我们最终把彩灯、LED数码显示、机器人、机械手、电梯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第二, 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稿) 》对自动控制系统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课程标准》中的控制部分只明确列出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实际上PLC是一种建立在单片机之上, 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的自动控制装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参考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我们制定了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如下表所示) 。

2. 可编程控制课堂教学初探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 既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也包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一般包含如下几个过程: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补充必要的新知识) ——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评价。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有趣性、实用性等原则, 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 由学生来完成任务, 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 掌握学习内容, 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领悟, 适时在班级交流, 发现新思路, 推广新思路, 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 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主动交流, 共同进步。

3. 可编程控制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是劳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觉得通过一周的课堂教学, 并非让学生掌握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 也并非让学生掌握很多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而是希望通过一周的教学, 使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感受到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学生初步萌发职业理想。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以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 自评、互评为辅,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 (包括出席、纪律、安全、卫生等) , 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半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完成了松江区劳技中心《可编程控制 (高中适用) 》第一版校本教材的编写, 并已印刷成册。配合校本教材, 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专题教学网站以方便教学。2009年, 汤铭老师面向全市同行开了一节《材料分拣可编程控制》公开课, 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其他区县教研员的肯定。2010年, 我们参加了松江区首届劳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作品《机械手写“世博”》获得教师创新作品一等奖。

五今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兴趣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参加可编程控制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有难度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我们今后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课程谈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第一, 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中情境创设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材料分拣的教学中, 我通过一段UPS生产流水线视频引入课题, 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分拣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 设置项目。有趣的学习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初始阶段, 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 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 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 学生对这些具有实际用途的项目并不感兴趣, 学生觉得“不好玩”。通过一年半的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对机器人、带传动、音乐编程等项目比较感兴趣。今后我们准备根据学校的条件可再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第三, 重视操作。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中“灌输”的知识已经厌烦了, 如果我们劳技课堂再给学生讲很多理论性的知识, 学生肯定不喜欢, 因此除了一些必需讲的知识外, 劳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我们的课程中, 我们除了周一上午讲一些理论知识之外, 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四, 科学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态、手势、表情语言的作用,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方法,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好的作品, 要及时与学生分享。总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有兴趣之后, 必然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2. 完善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做好初中课程的延伸

起初我们设立可编程控制课程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的, 实际上来我们劳技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 一般来说第一学期以高中生为主, 第二学期则以初中生为主。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 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可编程控制 (高中适用) 校本教材, 而且要做好可编程控制初中课程的延伸, 编写适合初中学生的校本教材,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 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可编程控制项目

可编程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操作是本课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操作项目,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我们可编程控制课程可以提供的实验项目有交通信号灯、机器人、挖掘机、机械手、四层电梯、带传动、电动机等。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校的条件, 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河北教育, 2001 (12)

[2]夏国宏、黄松柏.“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2 (2)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3

由于《课标》的落实需要由校本课程具体地体现,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而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因此,课例研究成为贯彻《课标》的真正动力。体育与健康课例研究是学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之一,也是近年来体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研究表明,课例研究不仅能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还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具有针对性强、目标具体、关注度集中的特性。

由于课例均是由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具体案例,因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和改善也是最直接和最具针对性,教师通过课例研究解决体育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问题的扩大和再生成。另外,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成果充实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完善校本课程建设。

一、体育课例研究对校本课程人力资源的影响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增大

研究表明,课例研究是职初教师向经验教师、专家教师成长的必然经历,体育职初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不在于规则、原理和操作性知识,而在于教学的策略和案例知识。由于课例研究注重课堂教学从点到面的研讨,经常从事课例研究的教师要比其他教师更易获取更多的课例研究知识、方法和参与观课的机会。因此,教师的观课效率、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得到提高,从思考课的局部逐步向思考课的整体过度,教师在课例研究中逐步形成自己评教课的风格,与传统的教研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教师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的力度增强

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适应学科知识的改变和学生学习的需求,观念的不同就会造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各异,教研内容、方法方式的区别,就会造成教师获得有效信息、认知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手段等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复盘一节体育课的节点和结构深度所表现出的差异。传统的教研活动不会将一节体育课进行复盘,而是将课堂上某些环节进行评议,而课例研究不仅将一节体育课进行复盘,而且还会让任课教师叙述上课的经历和目标实现情况,对课的各个环节进行追忆,查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养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造成教师在教育科研、教育教学专业提升上所出现的差异均与教研形式、研究内容、课程观念、师生互动程度等有关。其中,教师的课例研究唤起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兴趣。因为,课例研究具有内在的引诱力,内容具体丰富,没有相同的教学事件,而且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和甄别性,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加多样,技巧也逐步艺术化,对事物的发展有了初步的判断。虽然教师科研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课例研究在中间起了不可质疑的作用。

3.教师的教学风格发生变化,自我风格逐步形成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人格构成、性格品行、身体素养等决定了其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差异。由于课例研究必须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课例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措施、过程顺序和预期成效等,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因此,体育教师从中获得了可以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和经验。目前,“问题中心”是体育教师公认的学习提升的最有效模式,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的“疑惑”,将其转化为“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实现教师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提升工作的可能,并进行理性提升,将思路转变成为行动。另外,体育教师有了问题意识,就会通过案例、对比、反思等途径,引发自己发现课堂里的教学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减少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低效和负效的可能性,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随着课例研究的逐步深化,教师改变了往日的教学风格,逐渐出现了与自身往日不同的教学风格,而新的教学风格形成完全来自于教师本身行为的改变,属于一种主动改变的行为。所有这些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在教研的侧重点方面,在课例研究时以复盘课为主,而传统的教研则以教材、方法、组织为主;在观课环节上,课例研究注重课的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传统的教研主要观察教师、学生的表现;在分析课的方法上,课例研究用整体分析替代了局部分析,传统教研则注重课的局部分析;在教学关注点上,课例研究更多地关注学生爱好、习惯、互动的生成和运动时间的长短,传统的教研大多关注学生纪律、技能和练习表现;在复盘课的情况方面,课例研究总是将教学主线贯穿于课堂中间,而传统教研则不会对课进行复盘,主要通过叙述课堂教学的局部来进行评估。

4.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自主意识和能力增强

学生是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有教师教的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的话,那就等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没有改变。由于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实施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过去的依赖老师组织学习转变为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过去的纯粹动作模仿转变为能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锻炼;由过去的只听不思、注重练习次数转变为敢于创新、注重练习的效率与质量;由过去的被动学习、不愿进行学习交流转变为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与同学互动学习;由过去的离开老师的组织就不会练习转变为对自己学习任务不等不靠、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行为逐步改变的原因,一是学校校本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使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得到充分体现和张扬;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作用于课堂而发生变化;三是课例研究细化到课堂具体发生的事件,并让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四是教师设计教学时,更多地考虑学生需要和发展以及习惯的养成,而不是一味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五是学习目标具体可行,实现目标的路径清晰可见、易操作;六是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自主权利得到回归,长期的心理压抑得到释放。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权益的回归,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人性和自主。

二、体育课例研究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资源的影响

由于《课标》赋予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体育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体育教师要想从众多的教材当中选出适合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教材内容,必须要知道哪些教材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而课例研究正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成为课例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之列。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会更多地考虑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将符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通过改编或整合充实到校本课程内,发挥校本课程真正校本化、个性化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内容资源。

课程校本化关系到学校和教师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解读、细化和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赋予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而课例研究的发展为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需求。我们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课例资源,是来自教育教学课堂实录,反映的是课堂、学生的本质和原貌,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要想解决校本课程真正适用于本校学生的问题,课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体育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排除传统的阻碍、习惯的干扰、能力的欠缺,找到究竟应该怎样做的路径,把梦想、标准和榜样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素质,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而且具备向前展望、向后推理功能的课例研究,真正与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资源的开发形成对校本课程建设向前推进的合力。

三、体育课例研究对校本课程场地器材资源的影响

课例研究在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势必会考虑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问题,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场地器材的变化,场地器材也会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因为,场地器材不但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吸引学生参与锻炼的介质和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的直接因素。体育教师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必须考虑场地器材的使用问题。研究表明,体育课堂教学上的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其他教学方式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能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学生从事体育学习,需要必要的场地器材,而场地器材的质量、形状、色彩等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完成动作的质量、减少心理的压力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校本课程建设离不开场地资源的开发。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考虑更多的是用最经济的物质条件达到最大的效益价值,许多学校的场地狭小、器材缺失也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开发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资源也成为体育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课例研究针对场地器材的使用和配置有着专题的分析和研讨,并将场地器材的合理使用、科学配置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这是传统教研活动所不能够比拟的。

体育课例研究对校本课程场地器材资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场地器材相对固定,且不易改变,但开发校外活动场地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有效地开发校外场地,就必须要了解校外地域的状况、适宜条件、使用价值等情况,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后才能够进行决策和实施,所有这些也都是在课例研究的范围之内,课例研究以研讨形式的优势使其他教研活动所不能够代替。

虽然现有的课例研究还处在起步的泛化阶段,但相关的课例研究制度、实施方案、操作程序、评价机制等逐渐建立和规范,课例研究由注重教学效果转向具体的教学事件和过程,从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分析研讨,扩大至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关注,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课例研究捕捉体育课堂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反映的是师生之间真实的故事。因此,课例研究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例研究为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频繁接触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助推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健康发展需要和校本课程的自我完善。

体育教师通过课例研究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为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

学生在课例研究中,获得了书本所不能赋予的知识与技能,或多或少发现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之前从未发现和知晓的问题,或是自己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学生在人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成功,这也表现在课例研究、校本课程和学习主体之间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位,也表明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

体育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来源于课例研究,也让体育课堂随之发生着改变,教师随着课例研究的不断深化将会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学生也因此会成为终身的受益者。

完善课例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机制,划分课例研究的类型、路径、规律和层次,简化课例研究程序,方便教师使用,建立课例研究评价系统,做到有据可查、有规可依,避免课例研究的本质发生异变,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课例研究今后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研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诗歌) 篇4

选题人: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词及现当代诗歌选讲》

二、课程内容提纲(初稿)

(一)先秦两汉诗歌

1、诗歌的起源和本质解说

2、先秦两汉诗歌发展概述

3、先秦两汉诗歌选讲

(二)唐宋诗歌

1、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2、唐宋诗歌选讲

(三)唐宋词

1、唐宋词发展概述

2、唐宋词选析

(四)中国古代戏曲

1、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2、中国古代戏曲选讲

(五)中国现代诗歌发展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选讲

(六)中国当代诗歌

1、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选讲

2、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现状解说

三、课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

四、课程实施计划

1、课程目标:

2、基本要求:

3、主要课程:

4、课程结构比例:诗歌基本知识2课时,诗歌发展简史6课时,诗歌鉴赏8课时,诗歌朗诵比赛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整体感悟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重视诗歌诵读训练,拟举行两次诗歌朗诵比赛并请专家给予指导,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并给予指导。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 篇5

摘要:21世纪初期,教育者似乎不能把握所发生的事件对于他们世界的意义。他们必须马上清醒过来。没有什么比缺乏教育目的更加危险。因而需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前,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因而实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就能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运动;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部分,是对新课改运动的反思,是一种基础创新,贴近实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过去,中国所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教育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了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于是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新课程内容遵循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大基本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也是为了突出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功能。课程是制约学生

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似乎只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授受知识的媒体,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手段 ,似乎学生是否能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主要依赖于教学过程。新课改主要还是希望凸显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改过去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课改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新课改不应过分地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应该从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来关注知识。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固然能够开发出高品质的课程,但是国家课程开发中心从事课程开发的专家脱离课程用户,不能激起教师将其教学习惯改变到确保新课程计划成功所必须的程度,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出的课程适用于少数尖端使用者,并不适用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

2、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许多教师只重输入,而忽视输出,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输出对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从而产生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造成教学

费时、低效现象。另外,教师、学校、家长与学生注重短期目的,即应试效益,关注考试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端。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军突起: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学生潜能的多样化发展为终极追求。【1】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遵循开放性、多样性、时代性、探究性和师生选择性的原则,支持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和总体规划,在国内外现有理论上进行创新,在对国家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行延伸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开发。

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 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 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新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只有教师和学生才知道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什么地方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书,现在还要知道如何编书。当然,如果教师被授权参与编写教学材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与实际结合。如在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根据国家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地方史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上与历史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五、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与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是目前我国众多的高中使用的主要教材,并且也是我国进行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其主导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即使在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的教学主导地位也是要得到保证的。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的权力”。这就明确说明了实行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多样化是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必须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来开展。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国家提倡新课程改革,实行课程多样化,但目前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什么课程改革都难以展开。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高考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以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其要求进行认真的学习、消化和理解,将其所提出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这样就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了

课程理论保证,避免了校本课程开发偏离国家课程的方向;二是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根据国家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又有利于校本课程的运用。【2】

总结:

高中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都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新课改应该在国家制定一个大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应注意加强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在与世界先进课程理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 消化和汲取国外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 并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化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作出贡献。【3】当然,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形成一些文本文件,而在于使得每个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04,(03)

高中新课程校本研训实施方案 篇6

一、基本理念

校本研训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指导思想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兼顾教师与学校的需求、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效能提高的整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领导机构 组 长:刘启军 副组长:高 峰 组 员:各科教研组长

四、研训活动任务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能力。

五、教研活动时间

1、星期二下午:单周:年级语文教研组

双周:校级语文教研大组学习份

2、星期三下午:单周:年级数学教研组学习

双周:校级数学教研大组学习

3、星期四下午:单周:年级英语教研组学习

双周:校级英语教研组学习

4、单周:其它各科教研组学习,双周:全校全体教师学习。

六、研训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研训活动、促进式研训活动、学科整合式研训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的思考、省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自定个人研训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1—2节研究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达15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达20节以上,教务主任和主管教学副校长及校长听课达3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写教学行为叙事案例1篇,研究性论文1篇。

2、同伴互助:以学科组和学习型小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研训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每学期召开校本课堂教学研讨会2-3次,以不断促进提高。

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名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要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请各学科教学骨干进行校内讲座。同时,将骨干教师及优秀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发展。

4、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滚动性条件。

七、研训活动要求

1、研训活动管理要求

⑴各组长做好研训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研训活动。⑵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做好教研活动总结。⑶各教研组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⑷提高研训活动质量。

⑸各教研组成员均要按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⑹参加活动情况与期末评估挂构。

2、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⑴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⑵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⑶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⑷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影响,每月学科组和“学习型小组”分别交流一次。

八、校本研训奖励

1、将教师研训情况记录放入教师个人档案。

2、将教师的提高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等级”结合。

3、每学期开展“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科组”的评比活动。

4、对优秀的教师个人,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将培训作为一种福利)。

5、与教师个人期终“教育教学量化等级”挂钩。

6、将教师的研训结果与教师的升等晋级、评优挂钩。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7

1.1 教师相互协同教学的能力

协同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是以“协同论”为基础的。校本研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以及环节,只有有效的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到二个方面的协同工作:(1)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师之间的协同指的是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比如,可以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开展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协同。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此外,还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使教师与家长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1.2 优化校本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国家课程有参考教材为教师借鉴参考,但是,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并且也不能简单的使用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依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比较具有优化课程的能力。(1)课程优化的特点。课程优化又被称之为课程综合或者是课程整合,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学科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课程优化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或者经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体育课程的优化。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繁杂,这种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优化。所以,为了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课程优化方面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平。

1.3 决策方面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准确的掌握自己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以及学校的文化资源等客观条件。(2)针对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爱好以及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3)充分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熟悉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掌握它们分别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例。(4)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程序,掌握各项教材内容的特点、价值以及意义。

2 体育教师校本研修能力的发展

2.1 注重自身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新的课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需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一名校本课程的设计人员。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学习,珍惜每次的进修学习机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名体育方面的理论者。此外,观摩教学等活动也可以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利于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2.2 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有效的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在已有的研究和调查中,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上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最终却惨淡的收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缺少创新意识,科研水平较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摆脱不了原来的旧思想、旧理念,总是不自觉的生搬硬套,所以,阻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

2.3 校本科研的不断创新

科学研究工作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合理的挖掘与整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且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

2.4 加强探讨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

我国出台了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强各方面的合作,比如,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以及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有效的团队,才能出色的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

2.5 争取获得学校各个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一个比较开放、渠道畅通的有利环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比较负责,不仅需要体育老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还需要一个比较适合的开发环境;不仅需要体育教学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应该做好课程开发的宣传工作,积极的向学校领导报告开发进程以及成果,争取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获得学校各个部门的帮助。

摘要:校本研修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与教育行业相关的能力范畴,它反映了教师履行职责的程度,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无形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指出,体育教师在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协同教学能力、优化课程的能力、决策方面的能力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17.

[2]张冬红.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及权能范围[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

[3]乔晖.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高中编程课校本课程 篇8

一、校本课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1.校本课的开展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每个学校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校本课多样化和特色化更加显得重要。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各个学校也表现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把课程编制权力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使学校之间的距离适当拉开,并使条件较好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我常常听到有许多的教师对教材的设定、内容顺序都有不满。因为通用教材忽略了地区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每个地区学生的整体水平是不同的,尤其是城郊和农村的学校。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他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况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的需要。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要求的人应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人,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也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综上所诉,校本课确实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成为有益的补充。那么对于我们高中美术学科来讲,校本课的意义真的那么大吗?

二、高中美术学科现状

1.高中校本课程的现状是“有名无实”。可能其他学科或者学校有实力能做到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又能合理的安排校本课程的执行,但是我相信也确定有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教师资源去开展校本课。以美术学科为例,高中美术教材共分九个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内容相当的丰富几乎是面面俱到。按照国家课程的教学安排,高一、高二都应该开设美术课,但实际呢?能在高一开全必修美术鉴赏的学校就算是不错的学校了。

2.师资不够,很少有学校能配备3个以上的美术教师的,甚至有的学校美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外,专业教师也有自己的特长不可能九个模块样样精通,这就需要师资力量。很显然除了少数学校,大部分的学校都做不到。

3.班型很多。现在都需要小班教学,以我校为例高一到高三一共四十二个班级,小班教学根本实现不了。现在是像大学一样上大课,四个班一起上,所以很多模块根本不具备选修的条件。

三、美术校本课开发形式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队伍中,主要应该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这需要美术教师本身专业要求很高,并且需要教师各种美术门类都要精通。本身国家教材中的九个模块都开不全了,再弄个校本课实在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现在大多数高中美术的校本课应付检查的作用更大些。

(二)是教育学院的美术课程与教材、教法专家和地区美术教研员,他们是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者;

(三)是学校当地的民间美术人士,他们是民间美术资源课程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可能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潜在教师。这一块是我们进行校本课开发的重要力量。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每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开设校本课程,放眼望去这些校本课程无非是剪纸、陶塑等民间美术的形式抓过来,好像越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就越值得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其实它们已经包含在美术的九个模块中了。小学,中学都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课程,高中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这些,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尽管一直呼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在学校、家长、社会的眼里,主科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决定着学生是否能顺利考上高校!

上一篇:关于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的通知下一篇:给女友的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