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

2024-09-18

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精选7篇)

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 篇1

追星现象的哲学思考

“追星”这个词来自于小虎队。当年小虎队红遍大街小巷,粉丝疯狂追逐,于是就产生了“追星“这个词。追星现象通常是那些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少男少女的行为。当然,也有其他年纪的人追星,不过他们追的就比较高大上了,追作家,追画家,追诗人。

“追星”,无非就是人对于美好,光鲜事物的热爱,这也无可厚非嘛。事实上,追星这件事从古至今都存在。唐代诗人罗隐(公元833---909年),才华横溢,《唐才子传》里说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他的讽刺散文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他的诗多用口语,清丽宜人,自成一体,许多精辟通俗、富含哲理的诗句广为流传,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当朝宰相郑数的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诗,常常爱不释手,日夜诵读。她通过罗隐的美妙诗句,经常幻想象罗隐肯定是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书生。事有凑巧,一天罗隐应邀来到郑数家,宰相女儿闻言欣喜异常,连忙躲在帘子后面偷偷观看。这才发现罗隐与她想象中的外貌大相径庭,因而大失所望,从此发誓不再读罗隐的诗。那时虽然没有网络、网友,但这恐怕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见光死”吧!

那种狂热的只追求明星的潇洒温婉、风流倜傥、八面玲珑的思想动机是不值得提倡的。狂热追星追到连歌星汽车溅到身上的泥点子和足星的臭袜子都十分欣赏和爱护,那就陷入了病态心理,属于偏执心理的表现。追星族应认识到偶像的利与弊,采取剔除糟粕,吸取菁华的态度,立足于人格的历练,而不是像东施效颦那样,只学其蹙眉掐腰的皮毛性动作,而忽视学习西施内在与外在相溶为一的气质美。如崇拜歌星,可以学习他们执着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不甘示弱的顽强的意志,以及他们不摆明星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如果对心中偶像的所长,能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多一点选择,少一点模仿;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痴情,那就会吸取其菁华,剔除其糟粕,对自己的人格成熟是大有补益的。

不过这些少男少女在追星的反复比较和检验中,会逐渐成熟起来,能够找出比较正确的人格定位的。事实证明,许多狂热的追星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他们的青春偶像会出现转换的。如有一个A女孩,在读初中时崇拜张国荣的长相出众,英俊帅气,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到读高中时则觉得有些作家、记者很有才华,每每见到这类人,都投注了羡慕的目光,有时甚至偷偷地像欣赏宝物那样,总想从中找寻出伟大的所在来。可是到上大学时,眼界开阔了,思想成熟了,对偶像不再崇拜,而是想自己建功立业,干出一番事业来。彻底摆脱了追星族的狂热心态。可见,这种追星族的心理是可以随着人格的成熟而逐渐降温,以至消退的。

“追星”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过犹不及。“追星”应该追求明星身上闪光点而非盲目的,甚至伤害自身的”追星”。但是这种心理并不应该受到歧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做。基督徒信仰上帝;普通人遵从道德;共产党人追逐共同富裕。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信念来战胜死亡,而他们只是将自己的信念放在了明星身上。

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 篇2

“追星”是一个新鲜词。然而就其本质而言, “追星”这个词早以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 那时也有着一群群的“追星族”。正是他们那样一大批充满热情、激情、善良、勇敢的青少年们, 踏着雷锋、刘胡兰、董存瑞、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足迹, 立志守国防, 建设边疆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的“追星”精神, 在有着一种强烈的爱国、爱百姓、爱生活、爱人民的精神同时, 更有着一种坚强不息的奉献精神。

纵观如今的所谓“追星”, 在青少年们的心目中, 其目的和意义已嫣然相反, 是非两空。青少年为了追星可以一路追踪明星, 为购买磁带、影碟和演唱会门票等产生各种高消费。更有因为追星的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非理性的特点, 往往使很多学生丧失理智, 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明星的崇拜和追逐上, 在浪费了大好的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妨碍了其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进而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为此, 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追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成因、以及应对的策略做出探讨, 以期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目的。

二、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原因

“追星”一族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在心理学界被称之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心理诞生”, 是人生中最起伏、动荡与躁动的一个转折时期, 其标志是个体从生物性体验向个人和社会性体验的转变。处于该时期的青少年, 一方面, 由于性的成熟、身体外形的变化以及智力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萌发出对自身, 对事物、人生和社会的许多的好奇、热情与向往:另一方面, 由于身心的尚不成熟, 处于发展阶段, 在突然面对身心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社会文化所赋予他们的各种挑战与义务时, 会出现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失调。在这些青春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条件下, 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没有正确的引导, 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 往往很容易步入追星的行列, 束缚了自我的发展。

基于上述青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追星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和发展的不完善期, 虽然自主性有所发展, 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融和感。他们关于自己的观点总是和团体的形象“我们”, 即同龄人的典型形象相联系的。因此, 当感到自己的行为或言论与周围人的思想有悖, 或自己的思想落后于流行的话题时, 他们会努力参与到团体的行为中, 以期与之达成一致以克服由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所以, 当某一星热散布于其所置身的环境中时, 为了能够取得团体的一致性, 个体将自动或不自动地参与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出于这一心理的追星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被动追星, 其出发点是为了获取团体的一致性, 所以它所带给青少年的危害要相对的小一些。

2、模仿心理

青少年的一个最明显的个性特点就是表演性人格, 也就是说“舞台上的自我”。所谓的“舞台上的自我”是指个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到自己是众人注目的焦点, 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 在感觉上都如同是舞台上的明星, 受到万众瞩目。而现实生活中的明星恰恰是真正的舞台上的主角。他们通过其面具式舞台自我展示, 吸引了无数追星族的目光, 进而形成狂热的崇拜。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能引导一个潮流, 代表一种精神。所以, 为了能够与之趋同, 达到相似的“舞台”效果, 片面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并使自己与他人相同的模仿心理在青少年当中是相当普遍的。

3、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学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关于个人成长过程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 按照层次的不同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要恰巧是青少年所需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 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 是处于一种“心理断乳”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波动性, 与父母关系的疏远, 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等。同时, 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比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团体的瓦解、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家庭分裂的增加、代沟、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等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 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而追星族中不仅有与自己有相同感受的同辈, 可以同声一气;同时, 在明星的音乐、影视或其他活动中, 青少年还可以使自己沉醉于其中, 籍以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 从这个角度出发。追星也是青少年孤寂心理的一个反应。

三、青少年追星心理的教育引导策略

根据上述对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心理分析, 我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加强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教育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教育不应该培养主体任何的信仰者, 而应该培养新文明的创造者。第二, 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去追求一些虚幻、飘渺的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 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 失去个性, 最终造成个人与社会的脱节, 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的关键在于审, 也即通过观察、感受、体验、想象、联想、判断、推理等思想、情感的复杂活动来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 真正的有价值与无价值。让青少年认识到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 而是有更高的境界。比如体会到科学之美, 进而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时代精神。

3、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青少年而言, 由于其处于人生与事业的重大的转折时期, 因此要尽早的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进而形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在具体的学校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正面的榜样教学。马克思十七岁初中毕业时确立了为人类事业奋斗的目标;周恩来中学时代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目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榜样的选择上, 我们需要考虑到多样化的特点, 让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个性品质。

总之,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与时代发展和媒体宣传等社会因素有关、更与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紧密相关。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分析和把握青少年在崇拜偶像中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引导人手, 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性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 必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摘要:“明星”是人们崇拜和追逐的偶像,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追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有害的一面, 也有利的一面, 不应该一味排斥明星崇拜行为。正确认识危害性和积极价值, 区别一般的明星崇拜行为和过度的“追星”行为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原因, 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中学生盲目追星的现象 篇3

“追星”在现代已然成为了潮流,在中学生中,这一现象更是普遍。曾经发生过的两件新闻至今都令人们忍俊不禁,一是港星刘德华在内地拍摄电影时,一位中学生为了一睹其尊容,实现“零距离”接触的梦想,竟然在他下榻的宾馆内的床底下,忍着饥饿“潜伏”了17小时,吓得这位“影帝”、“天王”尊容失色,差点夺门而逃;二是几位女中学生为了争得影星胡兵的亲笔签名,不惜以酒相拼,岂知不胜酒力,结果几位酩酊大醉。作为追星一族的中学生,现在居然痴迷到如此地步,这究竟是何种“魔力”在作祟?这是否预示着中学生的信仰缺失而导致盲目迷信?社会是否该检讨一下,我们为中学生营造了何种娱乐氛围?

中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对于社会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混沌的概念,他们的认识水平也流于表面和肤浅,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而娱乐圈的偶像多数是以他们亮丽的外在美作为自己最大的取胜资本,成群的少男少女成为他们的“俘虏”就不难想象其原因了。但是,那些偶像明星们为之自信的经过精心包装和设计的外在美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成分呢?偶像对中学生追星族思想和行为的牵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会影响到中学生追星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崇拜的偶像所代表或所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自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宣扬颓废、消极、没落的东西对正处在接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学生追星族来说,其负面的影响可能会非常的大。

对于中学生追星现象,许多社会学专家认为,我们应该从社会这个层面上思考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能一味责怪中学生追星族的狂热行为,在这方面社会是责无旁贷的。当务之急,是要对中学生追星族的“狂热症”开出“良药”:

首先,盲目追星阻碍了中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迷失自我本性。当前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爱模仿,没有社会阅历容易产生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前几年发生在美国丹佛市的校园枪击案,难道这不是青少年因崇拜、模仿希特勒而酿成的吗?香港的同党烧尸案的青少年不也是仿效电影《古惑仔》中的英雄人物而做出如此乖戾的行为吗?面对这种盲目崇拜而导致的不良事实,我们的社会应该予以正视。

其次,盲目追星不符合当代中学生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所承担的基本任务是学好文化知识,培养良好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由于青少年追星的盲目性,他们往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去追星,这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有一次张学友到上海演出,其门票达到数百元一张,一女生因买不到门票而在门口痛哭了一夜。这对于以学习为主的中学生来说是否应该?中学生追星该讲究“度”,超过这“度”,追星就变得弊大于利。

再次,盲目追星妨碍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生追星有可能导致盲目迷信成为一种狂热崇拜。这是一种信仰危机,是中学生正常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迷失。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作文 篇4

有人说“追星”是错的。因为追星会让自己对“偶像”如醉如痴。他们会一心沉迷网络,了解关于偶像的一些信息。成绩却一落千丈。而且,有些人会想尽一切办法买到偶像最喜欢穿的衣服。像前段时间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快乐男声》。每周的淘汰赛,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悲伤。而我记忆最深的是:饶威在一次比赛中不幸被淘汰,他的粉丝们就站在快乐城堡门口为他送行。他的粉丝们穿着有饶威设计的T-恤衫,高举着饶威的牌子,一个个人都是泪流满面。看着挺令人心酸的。其实,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为一个人改变什么,只有做会真正的自己才是好。因此,我认为“追星”是错的。

有些人认为“追星”是对的。因为他们会让你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能够成为当红明星都是通过他们长时间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不是想当就当上的。就像现在我们年轻人最喜欢的韩国男,女子组合,喜欢他们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歌唱得好,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直到实现的那一天。其实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打击的磨练才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我认为“追星”是对的。

对于“追星”现象,我们不能只追他们的相貌而去喜欢他,崇拜他。而是去追求他们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艰辛!

初中生追星现象研究 篇5

由于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现代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追星现象泛滥。非常多的 中学生,只要你一靠近他们,他们就会和你讨论一些明星的事,看那个势头似乎非星不谈。他们多谈港台明星、四大天王、超级女声,计有:刘德华、蔡依林、刘奕菲、吴克群、王心凌、东方神起、王力宏、张栋梁等;也谈周润发、周星驰、周杰伦,就是没有周恩来,他们崇拜周迅忘记鲁迅,追奉陆毅不知陈毅。超女迷人,2004年安又琪、张含韵,2005年李宇春、周笔畅、张靓凝,2006年超级女声前十名。女生偏向韩剧男女,男生有看体育明星,“高、帅、酷、靓、炫”不离口。据部分“粉丝”反映,他们的班级里,85%学生滔滔不绝于超级女声,10%津津乐道影视明星,仅有5%的书呆子孜孜不倦讲学习。

汇集学生追星现象,常见的有如下表现:

1、刻意模仿明星(不良现象):发型发色、头饰服装、行为动作、姿势神态、声音腔调等,如为了某歌星出名,影音公司封其为“忧郁王子”,近此星者也便老成,忧郁孤独起来了。

2、给明星写信,甚至一月达到十几封,目的是为了求得签名。排队等签名照,不到校不归家,甚至以死相逼索签名。

3、为得明星演唱会门票,筹钱不择手段,甚至跑到医院卖血。

4、明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为之疯狂。

5、整天听偈象的歌,把玩偈象的海报、贴纸、卡片;上网搜明星资料,陶醉其中。

6、以明星的一切为自己的标准,如有人对比明星嫌自己胖,为达到明星的“三围”而强制节食,曰复一曰,百病缠身。

7、形成追星小团体,一有时间就侃星,侃歌,热火朝天。

8、上网、到精品屋专题收集某明星的歌曲专集等资料,在同学中夸耀。

9、单车、校章、课桌、书包、课本、笔记本里里外外都贴明星照、贴纸,涂写明星名字,房间里床头、墙上张贴明星海报图片,并以此为荣。

10、以明星为美的标准,谯更象明星,谯就更美。

11、看到明星照片等资料两眼放光,不顾其它一切。

12、为买明星碟片,看演唱会而去偷去抢,或逼迫父母掏钱,搞疆了关系,伤了感情。

13、对明星演唱会、签名售书等活动宁愿逃课、借故请假也要参加,以期得一签名物品(相、书、碟、报),回校炫耀。并免费为明星举牌、喝采、拉票、发手机短信加分等,呐喊助威。

14、一到家就开电视、放VCD、DVD、录象机,看明星影子,听明星声音,可以把其它一切抛开。

15、女生追星比男生厉害。

“星光璀璨”,“星”为何如此令人狂热?究其心理,以下几点或可参考:

1、为了好奇心,一不小心踏入明星世界,最终迷恋,直至为了明星一个动作、一个笑脸而痴狂。

2、由喜欢听某首歌到喜欢听某类歌,再到喜欢听某歌星的歌,随着对该歌星了解的深入,最终走向追星。

3、自以为追星的人是时尚的人,处于新时代,不落伍。

4、源自青春期的躁动,对异性特别是漂亮异性的神往。

5、追星现象很多,都是因为心理作用,追星产生兴奋。

6、认为偈象的歌才是最棒的、最时髦的,父辈们听经典老歌是落后的。

7、模仿明星(如黄头发、爆炸头、马蜂窝、仙人刺等),标新立异,以期获得心理满足。

8、把自己装扮成心拟对象(往往异性)所追的星,以增加吸引力。

9、自我感觉可以增加生活趣味,或去除烦恼,留下好心情。

10、男生对球星的崇拜较专注,女生对影视明星、超女喜新厌旧,更新换代快。当然,追星自有其好处,比如:

1、星为榜样,追星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动力,希望自己成为“明日之星”。

2、追星是个人的自由、兴趣、乐趣,但或优或劣的明星身上的特点也有优劣,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从明星身上找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以完善自己,明星的影视歌貌都是次要的,要看重他们的品行。如刘德华歌唱得好,戏演得好,但最重要的还是品德好。前年他举办演唱会倡导大家帮残疾儿童,还办了很多社会活动,希望大家伸出援手。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4、追星不追其现在的貌艺,而学习明星的成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习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排除万难,如何苦练本领积极进取,还需要学习他们成名后到大学深造不忘上进的精神和远见卓识(不经风雨不见彩虹)。

5、使奋斗有了方向,生活有活力,更充实,更丰富多彩。

6、长期紧张学习单调乏味,偶尔追星放松一下还可以,但只能点到为止。

7、成长期烦恼多多,和同学谈星可以促发兴奋点,保持心情愉快,忘了烦恼和无聊。

8、休闲时可听歌赏心悦耳,可以学唱提高水平,到时机在同学面前一展身手。

9、能结识更多的朋友。

10、如能追赶文学家鲁迅、曹雪芹,科学家李四光、杨震宁,体育明星乔丹、刘翔这样的星,促进学习,将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但是追赶星弊端更多,列举并简评如下:

1、崇拜明星,为了买海报、卡片、碟片,省下早餐午饭钱,不吃或少吃,空腹上课(评:既影响学习又饿垮身体)。

2、为了模仿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不管怎样改变自己都无所谓(评:失去了中学生应有的纯真美与自然美,失去自我,甚至失去自尊)。

3、染黄头发,割破裤子,张头李身周发吴服,打扮成四不象,甚至露背短衫迷尔裙(评:有损中学生文明形象,甚至有伤风化)。

4、如果追星追梦,不化追星为动力去刻苦学习,自己最终会成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或终日不切实际,苦思名冥想,想入非非(评:走火入魔)。

5、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记明星的名字、生辰八字、星座及流行音乐词曲,还有的不在乎上下课时间(评:妨碍学习,荒废学业,、辜负了父母的苦心)。

6、为看明星表演或新片而逃课请假,上课看明星相片新闻而无心听课,课后与同学阔谈三句不离明星(评:无心向学,学习上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7、花钱买明星的碟片、卡片是无底洞(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不宜)。

8、沉迷于追星,对其它一切都没了兴趣,对同围事物会感到厌烦(评:变成了追星机器)。

9、别人批评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时,与之辩驳、争吵(伤感情)。

10、追星使人追求时髦,不错,但追求时髦使中学生花钱变“阔”,既要手机,又要名牌服装,又理新异发。。。(评: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因为子女追星而不堪重负)。

11、追看明星演唱会,送花捧场,花钱为搏明星一笑。或发手机短信或上网投票为其加分,无一不是浪费钱财。明星不认识你,自然也不会感激你,最多对你笑笑,握一下手(评:有什么必要余香三日不洗手,千金屡掷不回头)。

12、如不是追星族们向父母要来血汗钱贡献给明星们,他们何来数千出场费,百万身家

(评:傻瓜)?

13、“追星”这个词尽管人们多么熟悉,却没有受成人多大的欢迎(评:现实)。为数不少的中学生也知道追星的利弊,归纳其主流看法如下:

星们俊朗的外表,时髦的发式,性感的衣服,无不让中学生们为之疯狂,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台上的汗水,台下的辛酸?追星要明智,别仅看到瑰丽的光环,更要看到他们的汗水泪水,奋斗的艰辛,并以此激励自己,不遗佘力地争取自己也成为一个“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是充满活力还是颓废无力,是追求进步还是不求上进,与选榜样的角度关系很大。追星要适可而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应学习为重,把握自己的前途命运。明星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存在又如过眼云烟,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为他们浪费钱财,耗尽精力。美国学生追的多是实业家、政治人物、科技精英之星,所以美国青年朝气蓬勃。中国学生也应多追雷锋、毛泽东、吴宪梓、李四光一类的明星,才会使自己立志为国为民作出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星”。题外话:

追星现象的哲学的探讨 篇6

马克思指出:“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 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 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 而且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胡塞尔的现象学旨在为人类生活重新确立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 以便彻底化解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所带来的各种危机, 重新寻找价值与意义的普遍性、客观性,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法国哲学家伽罗蒂在《人的远景》一书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在两个危机阶段的连接点上产生的:一个是对许多最确定的真理发现怀疑的科学发展的危机阶段;一个是人类历史的危机阶段。这时人们被引起了对许多最确定的“价值的”怀疑, 而向自己提出根本性的问题, 如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和人正在经历的历史有何意义等问题。”在中国,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与社会体制, 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人们也付出了环境和精神上的沉重代价。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哲学形态, 进而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可靠的精神基础, 这是中国现象学运动的终极关怀和它得以产生、发展的原初动力。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1986年, 胡塞尔的第一个中文译本《现象学的观念》由倪梁康译出。从此之后, 中国的学术界发生一系列与现象学有关的事件:第一届中国现象学研讨会1994年10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 此后不久, 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95年9月《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一辑出版。2001年10月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成立, 随后相继成立的有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等等。依笔者之见, 到目前为止, 中国也有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中。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彻底破除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即颠覆自柏拉图以来传统哲学主客相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 以主客绝对分离为前提, 以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为基本范畴, 以认识为基本途径, 以求达到对实体或本体的洞见。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有多种概括, 如实体主义、本质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或永恒的在场理论, 但其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现象学哲学则与此不同, 在胡塞尔看来, 与人脱离的所谓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存而不论, 或悬置或加括号, 现象学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 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 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就是说, 对象总是意识指向的对象, 意识总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另一位现象学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 此在于世界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 随后才衍生出被传统哲学当作第一性的主客关系, 对当下的超越不是跃进到抽象的理式世界, 而是超越到尚未出场的感性的、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生活世界。与此相适应, 上手与在手、在场与非在场、呈现与遮蔽、中心与边缘等构成哲学的核心范畴。总之, 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裂变, 这种裂变成为衡量哲学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就现象学内部来看, 胡塞尔以意识的意向性来消解这种二元对立;海德格尔拒绝胡塞尔先验唯心论的立场, 而以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此在的存在作为基点来统一二者,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觉放置在其哲学的首要位置, 把主客体统一在身体-主体的知觉之中。相对比较而言,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更为彻底, 真正代表了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因此,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一个标志, 就是不再把追求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精神作为哲学的终极目标, 而是从抽象的自在的自然世界和观念世界回返到与人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世界, 在两者的关系中来探究哲学所应关注的各种问题。

现象学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不仅表现在对主客二元的克服方面也表现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特定的对象需要特定的方法, 反之特定的方法也需要特定的对象。从研究对象来看, 现象学哲学关注的不再是脱离人的抽象的物质世界, 也不是脱离物质的抽象的精神世界, 相反, 生活世界成为其关注的理论核心。胡塞尔认为:“这个我们在清静时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早已经在哪儿了, 先于我们的存在, 而且是所有实践的基础, 不管这些实践是理论的或超理论的。”现象学哲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专门描写这个观念的生活世界的结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现象学哲学不再以庞大而严密的思辨体系来推演生活的逻辑, 也不采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解释生活, 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 即具体的、严格的方法直观生活世界。中国现象学哲学家倪梁康指出:“在胡塞尔那里, 在舍勒那里, 在海德格尔, 尤其是在早、中期的海德格尔那里, 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探讨方式上的相似性。他们都不是体系哲学家, 无力也无愿通过体系的折叠而将世界装入自己口袋之中。他们不做惊世骇俗的壮举, 不以救世主自居, 而是一步一步地进行踏实的‘工作哲学’的基础研究, 并且为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感到由衷的喜悦。”正如胡塞尔所讲, 现象学哲学不再需要大面额的钞票, 它需要的是小零钱, 诸如意向性理论: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所谓“意向性”是指所有意识, 即有所指向的意识的性质;中止判断论:也叫“悬置”或“存而不论”, 指认识时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原始的意识现象上而暂时撇开外在存在的事物;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前者指观察者回到使事物得到显现的原始的意识活动现象中去, 以获得对本质的直观的明证;后者指观察者站在先验自我的地位上, 对原始的意识活动做出反思的描述。还有交互主体论、生活世界理论等等, 都构成了现象学特有的哲学理论与方法论。胡塞尔说得好:“那些产生于遥远、含混和非本真直观中的含义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回到‘事实本身’上去。我们要在充分发挥了的直观中获得明见性”。“只有通过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 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 只有通过这一途径, 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 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 而后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凡此种种都是哲学现代性的典型标志, 也是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成果显现。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 2001.2.

[2]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长, 1995.3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121.

[4]伽罗蒂.人的远景[M].北京:三联书店, 1965.22.

[5]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篇7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人民、对国家、对整个社会有相当严重的危害。就是这样一种人民恨之、国家治之、社会斥之的不良社会现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腐败,作为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发展变化,它同样源于社会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也就是社会规则的有限性与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其中的社会规则和个人欲望作为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地说,腐败形成的原因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如现时市场取向改革的负面效应,各项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严密,民主法制的不完善等等。而从主观上讲,其原因即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部分党员干部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注重党性培养,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个人欲望的膨胀,最终导致腐败。

然而,当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腐败问题时,应该肯定的是腐败官员也曾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也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利益,但是其不值得大为赞赏,因为他们是“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早期的贡献应该归功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作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党员干部为人民做出贡献,人民的心里自然会有一本账,会牢牢记取的,不会被埋没。但是,如果其走向了腐败,定然要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功过、是非是无法相抵的。回顾历史,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腐败案件的处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在腐败现象中,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这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方面要善于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上一篇:个险工作总结下一篇: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小学部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