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学生教育案例(共8篇)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 篇1
“爱的奉献”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时间:2011.9.14 活动地点:402班教室 参加人员:402全体学生 活动目标:
1、通过亲临残运会现场观看运动员的比赛,教育学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向运动员学习;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教育学生要帮助残疾人。
2、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助残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
3、通过听、看、讨论来感受和体验拼搏这种精神;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
2、收集生活中听到、看到“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帮助他人”的事例。活动过程:
1、中队长宣布“爱的奉献”主题班会开始。
全体同学合唱残运会会歌《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生生不息,一样的青春飞扬„„”
2、学生上台汇报收集的事例并说说有什么感想、体会和打算。
(1)袁梦婷:爷爷是残疾人,但他每天送我上下学,我很感到;我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爷爷!以后我会主动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人,更加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2)祝顺佳:在新闻上看到安徽滁州女大学生方美娇带着瘫痪的母亲上学;湖南大学生带着李俊威带着患精神病的妈妈上学已经6年了。他们又要读书学习、又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这种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加要好好学习。以后在工作、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
3、主持人:昨天我们观看了残运会“男子坐式排球”你有什么感想、体会和打算。
黎元昌:虽然他们身体残疾了,但意志很坚定!在赛场上救起一个个球,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应该看不起残疾人,更不该嘲笑他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向他们学习。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想到残疾运动员。敢于面对现实、顽强拼搏。
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都觉得残疾人很了不起,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位学生学习!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都一样。并表示以后看到残疾人不会看不起、嘲笑他们,并会帮助他们。
4、看一组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成功的照片。
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很激动、很振奋。他们太了不起了。表示要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会退缩;乐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中队长讲话:
(1)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应该向残疾人运动员学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低头,要敢于拼搏。在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助人,特别是帮助残疾人。
(2)中队长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英)赫胥黎
6、再一次全体合唱《我们的都一样》“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生生不息,一样的青春飞扬„„”
7、主题班会结束。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 篇2
残疾学生通常指生理上有残缺或身体上有不同程度损伤行动不方便的学生。当今大家越来越关注残疾学生教育公平问题,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已成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体现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赋予人以价值生活的能力。因此,一方面体育教育要从尊重残疾学生生命价值、生存的尊严以及理想追求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自我关怀的体育教学条件,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必须面向残疾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自我塑造的环境,满足不同个体对体育的需求,促进他们更好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各种偏见和教育观念的滞后,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难于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当前体育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与残疾学生对体育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部门要针对当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观念,组织广大体育教师进行大讨论和理性反思,及时纠正不切实际的错误观念,重构科学的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2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意义
残疾学生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学生。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或多重残疾。残疾学生在与正常学生的交往中常常表现信心不足、感到自卑现象,因此,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指导、生活更需要帮助,体育活动更需要得到老师指导和帮助。由于残疾学生有身体和生理的缺陷,对于他们来说体育既能使他们感悟到成功和满足,也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身体机能,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让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就要是把他们都培养成有幸福感的人。残疾学生如果在心理上有了成就感,他们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就会勇敢地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一方面是增强自己的体质,改善身体条件,增强自信心,减轻社会的负担和家庭困难;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接触不同的群体扩大交往领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更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帮助他们挖掘生命的潜能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提高他们自信心,消除心理压力,克服自卑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建全的人格。因此。体育教育以传授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法为手段,以选择兴趣性强的内容激励残疾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为动机,以改善他们身体功能的水平为目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离
3.1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义认识不够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经过几次的变更,但是社会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认知仍存在偏见,人们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持反对意见。一方面家长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反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家长只注重了学生的安全,而忽视了全面协调发展,这种观念挫伤了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残疾学生身体特殊情况以及对体育认知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失去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同时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只停留在运动技术的简单传授,忽视了强身健体的层面上的教育,如体育对生命关怀、自信心的增强和信念的教育。由于体育教师没有针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和开展可获活动的专门培训,他们的教育理念仍然以传授竞技体育技术为主,因此,造成了残疾学生的体育认知严重滞后。
3.2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导致了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残疾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管在理论上还是观念上都比较含糊,造成了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缺乏针对性,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偏离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需求,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方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当前还没有专为残疾学生编写的教材、评价标准,教学的难度难于把握。教师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只好直接地取材于普通正常学生,使得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所选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脱离实际,远离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针对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观念出现偏差,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未能从改善身体状况、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来建设。另一方面是体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指导纲要,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不同残疾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教材不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性,缺少生活情趣。
3.3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过于技术性
当前,大多数人仍坚持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以传授竞技体育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体育教育价值观仅局限于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层面上。教学大纲和课程无法摆脱正常学生体育教育领域的运动技术课程。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纲要,课程建设不够健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因此,体育教学教师传授给残疾学生的内容只能采用固定化的、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求、缺乏生活情趣的竞技体育技术,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强调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未能让残疾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未能从培养建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实施教学,只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强调某一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说明了基本内容过于技术技能化的体育教育模式,阻碍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改变残疾学生过于技术性的体育教育模式。
4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4.1在运动技术传授中注重人文关怀
如果学生处于压抑的、被动的状态就会抑制他们参与体育积极性,就很难达到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在体育教育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让残疾学生能体验到人文关怀,身体健康状态得到改善,能感悟到幸福。在技术传授中必须考虑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功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被关爱,使他们在进行技术学习时能体验到成功而不感到难堪。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还要以教育权利公平、公正、注重个体发展多样化作为目标,在体育及爱与中既重视运动技术学习、运动技能提升,也重视宝贵生命的教育和建全人格的培养;既重视提高残疾人学生的运动技能,也重视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提升他们的个体生活质量。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形成来实现人文关怀,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激励他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4.2在提高运动技能中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成事的精神动力。残疾学生如果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就对参与体育活动充满信心。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既要注重提高运动技能,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提高体育能力,在活动中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消极的情绪。另一面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形成积极向上的心境。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注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心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在提高运动技能中增强自信心能让他们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不断增强他们的各种能力,为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所选择提高运动技能的练习内容和手段要能帮助残疾学生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的环境要与动机、坚持性、成就感联系在一起,不能只强调提高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促进人发展的其他功能。
4.3在体育活动中提升生命活力
提升残疾学生的生命活力是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之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过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选择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活动内容,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科学的活动形式提升生命活力。体育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要突出残疾学生的个性的空间,使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感悟到生命所特有的活力。在残疾学生体育活动中,生命的价值应该放在首位,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价值要在残疾学生的生命延续中实现。只有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课外活动的形式充满生命活力,充分利用活跃的体育活动环境,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技术的内在价值,更好地体验到获得运动技能整个过程的乐趣,才能达到提升他们的生命活力。
4.4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生活关怀
重视生活关怀是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教学任务不能简单理解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必须把生活关怀作为一个任务。在残疾学生体育实践中注重激发参与活动的动机,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他们参与运动的习惯,教育他们运用已有的运动技能来提升的生活品味。在运动技术的传授中,注重采用与他们生活有相关联系的技术进行教学,让残疾学生通过体育参与获得生活技能,使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过程,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充分认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运动技术教学应重视残疾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明确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运动及时重复练习,而是注重对生命和生活价值的教育,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强调掌握基本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超越他们自身的生理或身体缺陷,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练习形式不断充实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到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残疾人体育教育一方面注重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锻炼其体魄,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使每个残疾学生具备充沛的精力、具备健康向上的心境,象正常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他们感悟到未来生活美好。
5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
5.1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思想
以掌握适应自身条件的运动技术为基础、以调理身心为目标加强缺陷适应及补偿、着重提高残疾学生适应能力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在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中始终要贯彻“适应个别差异”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提升生命、关怀生活、增强自信心贯穿运动技术的传授、运动技能的提高过程。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原理和方法,养成参与锻炼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建立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设计适宜的体适能评价指标,使学生机体的缺陷最小限度地影响其身体的发展或者使缺陷已造成的影响得到最大克服。
5.2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应贯彻的原则
5.2.1安全第一原则
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必须以残疾学生的身体、生理特点以及需要作为出发点,选择实用、适应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注重它的锻炼价值。注重安全,不要追求动作的形式,不能在不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去从事难度大的技术练习,要选择简单易行、锻炼价值大、效果好的运动技术。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安全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5.2.2激发兴趣原则
根据残疾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需要选择新颖的、贴近生活的、难度和强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充满欢乐的、体现关爱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用的活动形式营造和谐的锻炼环境,吸引残疾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压抑、退缩等不良心理,培养残疾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更好地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5.2.3学以致用原则
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残疾学生日常生活,避免和其生活实际相脱节,使他们参与体育锻炼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种种障碍,调动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顺利融入正常人群的社会中。
5.3实现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途径
5.3.1课程内容的全面化
在残疾学生体育课程建设中必须转变观念,突破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着力提高运动技能的课程体系,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尊重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实际出发,构建符合残疾学生实际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全面化就是要求能够满足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体育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改善。充分发挥体育在身心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要避免以常人标准来设置课程内容。为了适应残疾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集体的需求,设计相对统一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残疾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尽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针对残疾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在身体练习的手段上,技术传授的方法上、技能形成的途径上以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方面都应有所区别。因此,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的内容要求全面化,除一般的竞技项目外还要涉及健身性、趣味性运动等项目。在教学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难度小的且贴近生活的体育项目,使课堂内容游戏化、趣味化,从而方便残疾学生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更有利于身心发展。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残疾种类的特点,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学以致用原则,设置康复性运动项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康复训练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达到锻炼身体、愉悦了身心的目的。如针对患肌肉萎缩症的学生,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肌肉的力量减慢肌肉萎缩进程。教师应选择轻阻力性力量练习增强他的力量;患重度关节炎学生,教学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关节灵活范围,教师则应指导他做缓慢充分伸展的练习。
5.3.2体育活动环境的人本化
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一方面受主体和客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教学环境和课外活动氛围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残疾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因素和活动的环境制约着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我们必须营造一种适合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的环境,通过人本化的体育活动坏境去影响学生的运动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提高维护生命的技能。比如,营造和谐的运动场地和活动环境,使学生在发现体育活动的条件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情况下,学会调试自己的观念努力去消除与环境相悖的思想。体育活动环境充满人性化,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形成与社会主流思想相符的体育行为,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人本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影响,使学生坚持尊重生命、关注生活的理念自信地走向社会。
5.3.3教学方式的运动处方化
残疾学生在运动技术、身体状况上的差异,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差异决定教学方式的运动处方化。如下肢残疾的学生不宜多做跳跃练习,多次练习可能已经超出他的最大机能限度,就会造成运动损伤,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多次进行跳远练习。再如中长跑运动,对许多学生是适合的,但对心肺不健全的学生来说或许已经超出他们的最大机能限度,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运动处方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好的运动处方可以起到科学健身与康复的双重效应,确保残疾学生生理机能水平、身体条件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使生理和身体缺陷得到有效地改善,使机体尽快得到康复。体育教学方式应根据不同的残疾程度量身制定适用的体育运动处方。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学生的处方:课堂上一方面讲述小儿麻痹后遗症给今后生活工作带来的不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的康复方法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使用的运动处方的教学方案,确定运动量,让学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练习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文雅.生命关怀视闽下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究[J].教育探索,3013,(2):155-157.
[2]王卫东,石中英.关于建国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3.
[3]徐成立.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52-54.
[4]廖年忠,谭洁.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的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04,(3):129-131.
[5]陈玉忠,徐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66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 篇3
[关键词]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46
我所带的一个班共有学生60名,其中李某是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刚开始的时候,我对李某的怪异行为无法容忍,因为他经常干扰其他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有的学生常起哄打闹欺负他,慢慢地了解到李某的优秀品质后,我逐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后来为了帮助李某,根据他的行为特征及特殊教育的需求,我针对他的实际状况及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相应的个性化教育。
一、充分了解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闪光点
李某,男,出生半年后发现失聪,3岁才能行走,时常双手颤抖,握住东西或完成作业都很困难,面对这种病症,多家医院说法不一,至今没有治好。随着李某逐渐长大,家长担心以后在学习、生活方面,越来越难和他沟通,幸运的是母亲耐心教育李某,希望得到大家帮助,不被歧视。现在李某在学习上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合作。作业上交还算及时,学习态度有时特别好,有时需要不断调控,当受到表扬时,会持续几天特别兴奋。
二、为孩子确定特殊的培养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李某掌握基本的英语句式结构,了解一定数量的英文单词和句型表达。通过学习任务的渗透,引导李某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自我,通过默写等方式给他自我展现的机会,逐步培养他的自信心。
2.引导李某尽可能与周围的同学通过手势语与书写交流,适应社会交际,培养他的实践能力。
3.培养李某的合作意识,通过互相检查作业,帮助其完成检查单词卡、填空内容等任务,引导他们互助合作,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孩子快乐成长中的每一次爱心尝试
1.进行学科教学引导
针对英语学科听说读写的特殊性,从单词、句式、语法结构入手,在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前提下,对李某进行关照。在意识到李某情绪变化时,我会给予及时的思想疏导,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他一步步克服困难,并给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用真情关怀换来他的一个微笑,所有努力都值得。
2.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
学校开通“校讯通”平台后,我把李某的课内表现、尤其是有进步的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告知家长,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李某的成长过程中来。和家长一起引导李某在生活中寻找自信,正确认识自我、做一个对班级、对社会有用的人。
3.与孩子不定期交流
我不定期地利用课余时间和李某进行简单的交流,内容多为借助于手势和书面文字谈论班上的情况、家庭情况及他自身最近的情绪变化。通过课间交流让李某体会到我对他的关注,再对学习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探讨,给他交流倾诉的机会,每一次交流都是在他渴望与开心的表情中进行的,这一切源自于关怀和交流。
4.引导孩子观看励志型影片
我推荐李某观看《风雨哈佛路》、《阿甘正传》、《叫我第一名》等英文电影,借助字幕了解影片内容,学习主人公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勇往直前。我借助影片内容引导李某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每次听到这些,他会好几周都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我知道他在用他的方式与生活和学习进行较量。
5.和孩子一起体验校园生活
在英语课堂外,我从诗歌、体育、文学、音乐到科技多方面引导李某热爱生活,加强对他的生命教育,珍惜眼前,感恩所遇到的一切,与命运作不屈的斗争。李某在体育运动上有不服输的一面,在100米冲刺时,他表现得比很多正常的孩子要优秀,看到这个场景,我由不得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为他鼓掌喝彩。
四、孩子快乐成长中的每一次心灵碰撞
一学期来,李某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互助合作的快乐,体验到竞争和成功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活动和单元测验中,他不断带着希望勇敢地挑战自己。在作业得了A时,他开心的笑容会持续好几天,当单词听写得了80分时,他会持续勤学好问一周左右。他每一次用手势语和教师交流时开心的表情,都会极大地鼓舞着家长和周围的同学,他在开心快乐地成长着……
实际教学中,英语课堂很多时候是听说技能训练占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而李某听力和语言功能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心理的发展,因此,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这个孩子最大的帮助。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真心与爱心显得尤为重要!要用真情、爱心引导李某,让他健康、自信、快乐地成长。多一份交流,就多一次对心灵的撞击、多一份对残疾孩子教育的思考。在这条路上,我期待着有更多的教师献出一份爱心,帮助孩子的父母、帮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快乐成长。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 篇4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陈先生
性别:男
年龄:55岁
社工姓名:马恒珠
二、个案来源及接案原因
来源:残联专委(阿芳)介绍
接案原因:案主有家庭困扰
三、个案背景
案主三级肢体残疾,左脚因淋巴发炎没有及时治疗而致残。初中文凭,能用普通话与社工交流。案主一家四口,一儿一女,案主和女儿的关系较好,女儿过节的时候有时会来看案主。
案主与妻子分居已有两年,分居有三大原因:
1.案主有打麻将的习惯,类似赌博。
2.案主被谣言找小姐,妻子听信谣言,不能原谅他对婚姻和家庭的如此背叛。
3.案主拖欠工人工资,引发案主与妻子激烈的争吵,争吵中案主儿子将案主踢伤。案主自尊心强,分居到与社工接触之前,从未主动与家人联系,他提到去年春节他妻子居然打电话叫他一起吃年夜饭,但是他感觉妻子是可怜他,他狠狠的拒绝了,从此不再联络,偶尔碰面面也不说话。案主人际关系不错,常和朋友喝茶,聊天,打麻将。
四、问题分析
(一)理论分析
1、根据人本治疗模式理论,我们认为案主的处境是由案主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案主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案中,案主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社工希望通过个案辅导,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促使案主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使案主认清事情的原委始末,有利于案主接受和承认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协调,主观上要求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
2、人本治疗模式理论认为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应关注个案辅导关系,社工应促进案主发现和认同自己优势和劣势。
3、人本治疗模式理论认为应重视个案过程,认为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个案中社工尤其重视案主在个案过程中积极的行为和思想。
(二)案主的优势:
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案主愿意放下自己承认自己在分居情况中负有的主要责任。
3、案主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
4、案主身体尚健康,有远见,考虑到以后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提高。
5、案主宽容儿子犯的错,重亲情,知恩图报。
(三)案主的劣势:
1、性情急躁,希望尽快的看到成效;
2、对残疾的认知有偏差,认为残疾等同与残废;
3、案主自尊心强,不敢承受失败,有时看到有可能失败时就立即放弃。
(四)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1.案主有孤独感。在交谈中他多次提到自己一个人住很孤独。抱怨妻儿不与他在一起生活。
2.生活态度消极。他多次使用“我是个残废的人,什么也做不了”的话语。并把妻儿离开他归因为他残疾而又不能赚大钱。
3.案主担忧晚年生活一个人太困难,在交谈中多次提到,一个人住哪天病死了臭了都没有人知道。
五、协议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介入总目标:案主与家人有联系,可以彼此串门。
(二)过程目标:
1.让案主习得一些老年人健康生活日常注意事项知识;
2.令案主了解自己困境的形成的具体原因,哪些需要改进;
3.令案主清楚自己的优点,从而更欣赏自己;
4.丰富案主的日常生活。
(三)具体的行动计划 :
1、约定一周会谈一次,在会谈中做出改善或改变等有效行动的决定,并采取行动。
2、走访案主生活的社区,与案主的妻子及儿子或者女儿交谈,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模式。
3、提供中老年人人常生活饮食和作息注意事项,或者促使案主改变一些影响身体健康的陋习。
4、了解案主的兴趣爱好,共同发现丰富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六、服务记录和过程评估
4月11日,14:30-16:30首次见面,地点:案主朋友家里,以会谈的形式了解到案主基本资料,案主三级肢体残疾,抱怨残疾让他一事无成,被妻子遗弃。社工主要用倾听,同理心,以及反映感受、收集资料,鼓励案主改变不良境况,促使其成为服务对象。评估案主的主要需求是提升自信心,改善对生活的消极看法。
4月22日,14:30-16:00正式接案。见面地点案主家里,社工收集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日常注意小常识,提供给案主。社工用对质、摘要、澄清等技巧了解到案主关于家庭矛盾的更多信息,案主对自己一个人的晚年生活表示出担心。评估案主孤独和担心晚年生活的问题均与他现在的分居生活相关,所以首要目标是改善案主与家人的矛盾,使案主重新获得家人的照顾。和案主约定下次见面,商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4月28日,介入。15:00-16:30公明福利院面谈。共同确定服务目标是“案主和妻子可以经常联系,偶尔可以串门”。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和案主遵守以下原则:(1)主动争取实现目标,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2)真诚,不说慌。(3)有疑问要提出来,尽量不要猜疑,相信彼此。(4)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自己,宽容他人。(5)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坦然自处。社工了解到案主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基本是由案主犯错或者妻子对他的误解引起的:1,赌博,2,被谣言找小姐,3,拖欠工人工资被告,与妻子吵架时被儿子踢伤。与案主一起探讨打麻将与赌博的关系,使案主从他妻子的角度理解到妻子的认识是“麻将等同与赌博”。了解案主“找小姐”事件的具体过程,让案主换位思考妻子听到这样小心的悲痛心情,令案主体会妻子不肯相信和原谅他的原因的情景,尤其使案主明白自己曾经多么伤妻子的心。回顾拖欠工资事件,案主表示愿意原谅儿子打他的错,自己只想再好好和妻子过。案主与社工约定下次与案主的妻子面谈。
5月8日,12:40-13:10电话辅导。案主电话告之妻子不接受家访。社工了解到妻子并没有拒绝,只是说找合适的时间,案主害怕被拒绝,而自己提出“不见就算了”并与妻子争执,认为妻子不给面子,不理解他的用心。社工运用自我披露,对质,等技巧与案主一起分析他们争吵的原因,案主认识到自己的语气和态度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求别人就范。表示以后再和妻子联系尽量和蔼些。案主的意愿没有被满足,显得沮丧。社工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和增权,与案主一起发现案主的优势,强化案主:肯放下自己承认错误;主动做出改变;坚持(两年来重来没有放弃过在一起的希望)等优势。
5月14日13:25-13:501.准备打电话给他的太太,请案主明确社工应该和可以表达的内容。(1)表达案主希望与其太太和好的愿望,以次报答妻子曾经的恩情,说明平时电话的争吵是因为脾气不够好。(2)案主承认赌博的错误的做法,希望太太原谅他,他已经不赌了。(3)澄清谣言,案主真的没有找媛交。同时他表示先打电话给他的太太询问他太太是否愿意接听社工的电话。2.社工向案主表明了自己案主自决原则并一起分析了他太太不愿接受电话拜访的原因主要是妻子误会社工的来意和目标。3.社工鼓励案主想其他的方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案主试图让女儿帮忙,女儿以不便插手父母关系为理由拒绝。案主受打击。4.短信进行辅导和增权。告诉案主事情的解决不是一两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肯定案主做的努力和成果。鼓励案主坚持给妻子打电话,慢慢的争取原谅。案主表示需要时间重新反思最近的工作和心情。
6月13日。8:00-9:00总结。案主主动提出结案,案主认为自己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己对这段时间的工作想好好反思再前进,案主表示已经明白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更清楚自己曾经如何伤过家人的心。社工条理性的告诉案主他在这段时间案主的进步,并对这些进步进行强化,案主表示以后一定改变和妻子说话的不友好态度1.对以前做的所有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出几点进步:(1)勇于放下自己,主动承认自己有错,并作出积极的补救努力。(2)体会到自己曾经多么的伤妻子的心。(3)信任他人,不封闭自己,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4)主动给妻子和女儿打了电话,不再被动的等待别人来照顾自己,并体会吃闭门羹的酸楚,从而明白以后打接电话语气要适当的转变。2预备结案。提醒案主关注身体健康,少喝酒。此外,针对案主提出先下时间较多,且有老年学校在公明的情况。鼓励案主到老年学校学习和交朋友。3.针对个案目标为达到的情况,真诚的告诉案主,社工认为努力并不是没有用,而是,暂时没有看见结果,如果案主以后想继续,社工愿意继续和他一起努力。现在尊重他的决定而暂时停下来。整个个案过程中,总体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实现了“(1)让案主习得一些老年人健康生活日常注意事项;(2)令案主了解自己的困境的形成的具体原因,哪些需要改进(3)令案主清楚自己的优点,从而更欣赏自己。”这些过程目标。在结案的时候社工还与案主一同探讨一个人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充实,社工从案主想接触更多的人以及后悔没有读大学的角度考虑,建议案主报读老年大学,案主表示愿意考虑并争取就读。
七、结案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 篇5
残疾人教育
主讲
韩咏梅
中国残联教就部教育处处长
第一节
概
述
一、残疾人教育
残疾人教育是指以残疾人为对象,根据其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施行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包括
超常儿童、品德不良儿童、视力、听力及智力残疾、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者等。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有生理或心理发展缺陷者的教育,目前,我国一般指对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人的教育。
三、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可以说是我国特殊教育界特有的一个术语。随班就读极大地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可以满足残疾儿童就学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国际上“正常化”教育原则、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班就读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更有利于他们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自1989年原国家教委试行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得到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学生从1993年统计部门第一次正式统计的6.8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20万人。
四、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也被翻译为“包含教育”、“包容教育”及“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特殊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和做法。是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也要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并为他们提供适应期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所有儿童应当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全纳学校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旨在消除歧视、创造接纳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全纳教育共享手册》中指出,“全纳是指让学校接受全体学习者,不会因为学生有某项特点、缺陷或者困难而拒绝接收。全纳学校接受学生各自的差异和特点,不把学生的特点视为问题”,其“核心是忠实地
把教育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我国残疾人教育工作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和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既与普通教育融合又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国家法律和政策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专门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作出部署。2009年召开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支持和保障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单列一章,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求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 4
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各地也相继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教育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共同完成《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目前已报请国务院法制办审议,内容更丰富,理念更先进,操作性更强。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关注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实施专项规划,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残疾人受教育机会。2008年起,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中央和地方共投入54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82所。2012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共同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支持中高等特教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5所残疾人中职学校(其中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11所)每校投入3000万元,10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25所高等特殊师范院校每校投入5000万元。
第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853所,在校残疾学生37.88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37万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72.1%,比2008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全国中小学校、中小学生大幅减少的情况
下,特殊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分别比2001年大幅增加。
第四,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到2012年,全国特殊高中阶段教育机构(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330多个,在校残疾学生1.75万人。其中,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11所,在校残疾学生1.04万人。全国特殊高等学院(专业、班)16个,在校残疾学生5000人,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有残疾学生8600多人。同时,有大量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其中,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3万余人。
第五,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逐渐起步。全国26个省市500多所特教学校举办800多个学前班,有6300余名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部分城市有少量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全国数千个康复训练机构接收数万名残疾儿童;一批民办机构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第六,扶残助学活动广泛开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开展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近4.2亿,资助15万人次贫困残疾学生,为20余所新建扩建高中特教学校
(班)提供设备补贴、为20余所中高等特教学院提供了办学补贴和残疾学生实习训练基地补贴。省级和大中城市残联基本建立扶残助学制度,主要资助残疾大学生完成学业、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资助特教师资培训等。
第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渐受重视。据教育部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52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师范类)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此外,陕西师范大学等169所师范院校也普遍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能力。
第八,初步建立国家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减轻残疾学生家庭的负担,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受教育阶段的学习。
第九,开展手语盲文研究推广。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手语和盲文研究推广工作列入《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标准列入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并启动研制工作。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颁布了手语翻译员为新职业和《手
语翻译等级标准》。开展手语和盲文培训工作。
第三节
残联组织残疾人教育工作的定位
与职责
《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六条有如下规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
一直以来,残联把抓好残疾人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协助、配合教育等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
残联组织残疾人教育工作的定位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联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协调工作。
残联组织残疾人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推进残疾人教育法律、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维护残疾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与政府联合办学,扩大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扶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与宣传,创造有利于残疾人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残联组织残疾人教育工作的职责: 第一,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1.参与制定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
2.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合办学,改善特教学校(院)的办学条件,共同推进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殊教育。
4.参与制定中等、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有关政策,参与对残疾青少年的招生录取工作,保障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5.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合表彰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特教工作者的要求,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
6.参与并推进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第二,做好残联本系统工作
1.分级培训地方残联教育干部和残联系统教育机构有关人员。
2.调查并掌握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残疾学生的状况和需求,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建立登记制度,建立并完善相关数据库。
3.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4.管理和指导残联系统举办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从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5.深入基层调研,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残疾人接受教育的要求,提出政策和工作建议。
6.开展手语、盲文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并争取教育、语委等有关部门和残联专门协会的支持与合作。
7.组织专家、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等向社区和家庭提供残疾人教育的指导、咨询和信息,发展社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支持。
8.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与宣传,创造有利于残疾人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十二五”残疾人教育的主要任务
和重点项目
主要任务
一是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满足残疾人教育需求。适龄盲、聋、轻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健全儿童少年水平,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或三年教育;不断扩大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二是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残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进一步提升,残疾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力
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健全残疾人教育保障机制。残疾人教育投入和对残疾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地位和待遇得到改善。重点项目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学前教育),五年内为全国各地5.14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巩固率。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中高等特殊教育),为现有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高等特教学院、中国残联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全日制特教普通高中以及现有残联系统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办学补贴和残疾学生实习训练基地建设补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共同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支持中高等特教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25所残疾人中职学校(其中残联系统中职学校11所)每校投入3000万元,10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25所高等特殊师范院校每校投入5000万元。
残疾学生帮扶资料 篇6
为了切实解决我校贫困残疾儿童学习生活等困难,为些我校开展了残疾学生帮扶计划。目的是解决残疾儿童康复、就学等实际困难为重点,切实增强残疾儿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水平,改善残疾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残疾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促进我校的和谐发展。
帮扶措施:
1、在思想上帮扶。主动做好残疾儿童家长的思想工作,通过座谈、家访等形式宣传政策、讲解形势,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想,引导其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带领孩子积极配合治疗。要结合帮扶对象的特点,主动做好在校残疾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塑造自强、自爱、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2、在学业上帮扶。对失学、辍学的适龄残疾儿童,要仔细查清原因,多形式多渠道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条件,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优先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启蒙教育。
3、在生活上帮扶。要经常关心和看望帮扶对象,原则上每月走访不少于一次。要从实际出发,各尽所能,协调解决残疾儿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脑瘫、肢残儿童,要及时提供康
复训练信息,帮助接受智力、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对有听力言语和视力障碍,需要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治疗的,要协调帮助解决辅助器具;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浅析我国残疾儿童教育改善策略 篇7
一、遵循残疾儿童教育的“三大依据”, 保障教育的有效普及
1. 依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 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和学校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6 ~14岁学龄儿童中大约有246万残疾儿童, 其中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 占4.47%; 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 占5.28%;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 占6.91%; 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 占19.51%;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 占30. 89%; 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 占2.45%;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 占30.49% ( 各类别占比见图1) 。依据残疾类别的不同, 可以选择适合的学校进行学习, 例如, 对于残疾程度较重的儿童, 可以选择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学校, 如视力、听力、智力重度残疾的儿童, 就可选择盲、聋、弱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和康复训练;对于残疾程度中度的儿童, 他们可以选择半隔离式的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班;对于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 通过学前教育的培养, 完全可以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 生活也能自理, 因此他们可以选择随班跟读的形式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活动中。另外, 依据接受能力的不同, 我们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 例如, 接受能力较高的儿童, 我们可以实行普通教育方式, 将这些儿童放到普通学校进行学习, 以便其更加适应普通人的生活, 为将来的教育、就业和独立生活做好充分地准备;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儿童, 应采取特殊教育方式, 必要时可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模式, 使之能够尽可能地改善现状, 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
2. 依据不同年龄段, 保证教育的获得权
依据残疾儿童不同的年龄段, 我们可以划分成以下三类, 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应有获得相应教育的权利:
(1) 0 ~6岁儿童应加强学前教育, 它是残疾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得康复最关键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残疾儿童,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只要稍加教育, 其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的质变性, 加之该阶段的残疾儿童多数属于中、轻度残疾, 因此及早的在学前阶段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 可以使其得到改变, 为今后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奠定基础。
(2) 6 ~12岁儿童保证其完整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目前小学阶段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相比学前阶段和初高中阶段学生比重大, 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数量较多, 特殊教育起步较晚, 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等种种原因, 导致在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 残疾儿童入学率低, 不少残疾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也相当高。因此, 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并且使其能够顺利完成阶段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学校, 要改变以成绩论高低的考评方式, 而应改为素质教育, 学校及教师应把教育重点放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残疾儿童融入环境当中, 更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 选择不歧视、不忽视、不放弃的态度, 让残疾儿童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温暖, 使其能够树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
(3) 12 ~14岁儿童应保证其完成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初中阶段是残疾儿童少年不可忽视的一个学习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在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完小学6年的义务教育之后, 还应保证其能够继续接受3年的初中义务教育。目前, 我国不少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时, 首先惠及到的是小学阶段, 忽视了初中阶段的执行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学校及教师应该多以个性化的差别教育方式为主, “因材施教”, 以发掘残疾儿童的特长, 培养相关的兴趣爱好为重点, 为残疾儿童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规划。
3. 依据个性化差别教育的特点, 实行自主选择教育种类和学校的权利
依据残疾儿童特殊的身体特点, 我们应该按照“尊重多元”“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对待。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 兼顾每位儿童的具体状况, 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行个性化的差别教育, 最终达到“学有所长, 一专多能”, 为残疾儿童将来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要开辟道路。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残教班地区分布不均, 不少地区没有相应的教育学校, 残疾儿童无法实现就近入学, 加上部分残疾儿童在得到了自身教育需求之后, 还想获得更多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这类学生异地择校的权利。作为学校, 应该无条件地为前来求学的残疾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并且真正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 提供交通、生活补助等, 以保障残疾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育, 完成学业。
二、政府提高重视程度,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国家和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针对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或者辍学的情况, 应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 采取切实措施, 帮助其选择适合的就读形式, 必要时政府可以实施送教上门服务, 使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的普及, 并尽可能地保障残疾儿童顺利完成阶段学习。同时, 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对残疾学生优惠政策不断推出的情况下,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 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必要时给予额外的资助, 保障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也能接受义务教育。国家要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增加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 缩小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目前, 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规模已趋于稳定, 因此, 政府应该在维持应有的投入基础上, 提高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 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努力实现我国地区教育的“零差距”, 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外, 政府应该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投入一定的资金, 尽快建立一所有一定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 以方便残疾儿童就读, 但不可盲目地大规模扩建, 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修建。
三、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对孩子终生的教育。在残疾儿童教育事业中, 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现阶段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来说整体是很薄弱的, 因此需要通过各方面着手, 打造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提高教育水平。
1. 治标要治本。我国目前拥有少数具有专业特殊教育水平的教师, 究其原因是因为具有特殊教育培训的机构很少。因此, 我国必须依托高等师范类院校, 通过扩大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 调整相关专业的设置, 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另外, 各类院校也可增加特殊教育本、专科函授或自考点, 以满足特殊教育教师在职进修的需求。对于普通师范专业的学生, 也应增加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 保证特殊教育知识能够得到普及, 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将随班就读等政策执行到位, 减少因教师对残疾儿童的认知偏差, 导致教师产生对残疾儿童的歧视或冷漠态度, 影响残疾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2. 增加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考试及资格认证。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考试, 可以更好的规范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特别是针对刚入职的教师来说, 通过相应的培训, 能够使其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中, 并且能够激励教师加强专业性的提高。另外,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资格认证, 这对于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3. 定期组织沟通交流会。由于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步比我国早, 且有许多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我国可以定期举办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研究生课程班, 通过学习, 选送精英教师到境外交流学习, 将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习之后回到国内进行分享与传达。国内各地区也可以搭建交流和提高的平台, 定期组织一些沟通交流会, 将各地市的问题进行研讨, 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组织普通学校的教师与特殊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上的交流。
4.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由于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要求比较高且相对复杂的一种教育形式, 因此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说, 应该给予相应的特殊待遇, 在职称评定上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倾斜。只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 才能减少人员的流失,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互动合作机制, 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
残疾儿童的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 要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校园活动,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进步,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也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与学校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对于学校而言, 要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 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 与家长一起制定出一套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计划。另外, 学校可以组织在校的残疾学生家长成立专门的家长委员会, 使家长能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制定, 并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监督。社区方面, 要建立社区教育平台以及社区、家长、学校的沟通平台, 成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帮助残疾儿童家庭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区还应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使更多的残疾家庭改变消极观念, 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之, 受教育权作为残疾儿童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只有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始抓起, 才能更好地促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整个国民教育中, 残疾人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而儿童时期的教育又是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残疾人今后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态势, 关系着整个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面对目前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残疾儿童教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残疾儿童教育,教育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3-24.
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8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残疾大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残疾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尽相同,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性制定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本文将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出发,提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据统计,2009年有6586名残疾大学生进入了普通高等院校,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生数量达到了1196人次,残疾大学生已经变成了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基础,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但是,残疾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历程与一般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需要更多的探索。下文将根据残疾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找到一些针对残疾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虽然残疾大学生的年龄和一般的大学生相差无几,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生理缺陷,残疾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研究这些问题,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的四个方面。
(一)身体存在生理缺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缺陷常常会发现异于常人,长期下来他们往往会从心里面感觉低人一等,欠缺与人交流。在普通高校中,学校教工和学生不善于与残疾大学生交流,残疾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立,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情况在高等特殊教育学员中可稍微缓解,教工和学生对残疾大学生了解较多,交流比较频繁,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逐渐能适当缓解。
(二)残疾大学生比较敏感、自尊心过强
残疾大学生在与人交流中特别留意别人对身体方面的评价,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生理缺陷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敏感加上长期以来的自卑,许多残疾大学生有着超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这限制了残疾大学生的交往,形成了恶性循环【1】。
(三)残疾大学生依赖性较强、思想比较单纯
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残疾大学生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相应的接触的事物比较少,信息量也就较少,这使得残疾大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单纯。这种单纯让残疾大学生更容易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容易被生活的小事感动,很少有负面思想,这就是残疾大学生令人喜爱的原因,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一股正能量,在这个世俗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四)残疾大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心理焦虑
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通常很小,这种环境是的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与他人交流分享,一旦残疾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因为别的事情短暂离开,他们就陷入了零交流的境地,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残疾大学生常常更渴望成功,所以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心理上承受着较大压力。
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这是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而得。首先是“残健融合”,即在校园中融合残疾大学生和健康大学生,正常化的生活和学习可以保证残疾人的身心正常发展。其次是生活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加强他们的体会。最后是自我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让残疾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被动的接受教育到主动地参与教育的转变。基于以上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原则,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有效的教学措施【2】。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融入生活和提升学习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感受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可以主要的分为创设情境、带入情境、体验情感、感悟升华四个步骤。教师在实际的情境设计中要注意生活与情境的结合,保证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世界;在带入情境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争取将学生完全带入情境;在情感体验是教师节奏和方向的把控,使得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感悟生活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新的体验。情景教学法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排遣残疾大学生的孤独情绪,总之这能帮助残疾大学生克服自卑依赖的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生活导向法
生活导向法的主要教学部分是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朝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实现生活目标。残疾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饱含兴趣,充满着憧憬,教师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育方向要从学习和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引导他们融入实际生活。例如,在残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书可以督促学生搜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素材,让他们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残疾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人们之间的交流,找到人生的方向【3】。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可以显著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品德。这种形象生动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变抽象的说理成生动具体的形象。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帮助他们成为优秀人才和成功人士。例如,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是全世界知名的成功作家,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我国的知名作家张海迪也是优秀残疾人的典范。教师通过合适的引导可以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实现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针对性的提出了情境教学法、生活引导法和榜样示范法三种教育方式。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
[2]朱久兵,李达理.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0864-65.
【残疾学生教育案例】推荐阅读:
大学生残疾学生08-18
残疾大学生07-15
残疾学生毕业赠言08-28
残疾女大学生09-02
帮扶残疾学生活动总结10-23
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07-13
高二学生关爱残疾人作文05-11
残疾学生帮扶制度及措施201804111-14
东孟固学校残疾学生帮扶资料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