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意义

2025-01-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辩论意义(精选10篇)

辩论意义 篇1

致各小班辩论爱好者的一封信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我思故我存,我辩故我在。

在这个雅雨蒙蒙的季节,让我们因辩论而聚,一同彰显青春的活力!由园艺学院学习部,园艺学院辩论队承办,院办公室,院宣教部,院文娱部协办的2012小班辩论赛正式开始了!

也许,您文采斐然,却怀才不遇。

也许,您口若悬河,却无处展示。

也许,您渴望激情,却无处可寻。

无论怎样,辩论之大,大在兼容并包,不同的参与梦想,将赋予辩论不一样的魅力!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想这便是对辩论的极好阐释。辩论不是口舌之争,而是一种智慧的交流。辩论不是制造矛盾,而是制造共鸣。苏格拉底说,未经检验的人生是不真实的,同理,未经争论的真理是虚假的。了解辩论的人不会盲从,也不会偏激。正所谓君子之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争论中自会达成理性的共鸣,其实这也正是辩论的意义所在。

至于思维的提升,自会更多。苏格拉底提倡的辩证法,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辩论的艺术。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到战国时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断,以及明希豪森的三重困境,无不彰显着智慧的魅力。只要您深入其中,一个月的参与,定将让您认知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然,既然说道辩论是君子的游戏,就要聊聊规则。我们的赛制已经打印出来了,请大家认真阅读。彼此遵守规则,才能享受最美的比赛,您说是吧。还想告诉大家的是辩论不是高深莫测的,他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大的有国际事务的争论,小的有买菜的讲价技巧。当年那一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奇葩言论,就是极度缺乏论证思维的反应。如果他学学辩论,或许不至于出此洋相吧(笑)。

最后,真诚期待大家踊跃参加,也希望各班学委,小班辩论队队长,智囊团团长,以及各班的班级负责人认真组织。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定将为您奉献一系列精彩的比赛,让我们共同营造一场智慧的语言盛宴!

园艺学院学习部,园艺学院辩论队

辩论意义 篇2

关键词:情态,情态意义,政治辩论语篇

情态作为一个语义范畴, 它反映了说话人对阐述内容的评价或态度, 体现了说话人话语的主观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情态是体现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大多数情态助动词是多义的———这是当前情态助动词研究中心的主流观点。情态助动词是多义的, 因为它们能表示各种不同的情态意义。情态意义的多样性恰恰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多样性。

一、辩论语篇中的情态意义

这里仅以美国总统辩论为例。

美国总统辩论属于政治辩论语篇, 它不同于政治演讲和其他政治语篇。总统辩论参加者有两位总统候选人和一位主持人, 受众有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他们决定谁是最理想的总统候选人。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己的阵地, 同时要攻击对方矛盾及薄弱之处, 以影响受众, 赢得选票。本文以奥巴马在第一次总统电视辩论中的语料为研究对象, 运用相关的情态分类, 以Halliday的情态理论为基础, 探索辩者如何运用各种不同的情态词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 如何与受众 (选民)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赢得受众的支持, 最后赢得辩论的成功。

二、政治辩论语篇的情态意义

1.认识情态

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 表“可能”和“推断”的情态词不多, 特别是may/might这类赋值比较低的情态词很少, 共只有7处;赋值偏高的would共5处, 赋值最高的will共7处, 这表明在言语交际中, 我们对所交流的大部分内容是确定的, 否则太多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我们的正常交流。

May/might这两个词都属于情态动词, 它们既可以表示“可能”, 也可以表示“许可”。根据Halliday, may的取值为底值。奥巴马选择底值的may不多见。would既可以表示“推测”, 也可以表示“意愿”;will既可以表示“可能”, 也可以表示“意愿”。如何推断各个情态词的意义, 语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比较下面句子。

例1.He may come to see you tomorrow.

2.—May i come in?—Yes, you may.

3.I would be surprised if he came.

4.He would like to get it.

5.They say that it will rain today.

6.We can't find anyone who will take this job.

在上面三组句子中, 例1、例2句中的may表达的意义不同, 前者表示“可能”, 后者表示“允许”。在例3、例4句中的would也如此, 前者表示“可能”, 后者表示“意愿”。例5、例6中的will也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 前者表达“可能”, 是属于将来时, 赋值较高, 而后者表示“意愿”。在奥巴马的辩论中, will和would都表示“可能”。如:

例7.And in his tax plan, you would have CEOs of Fortune 500 companies getting an average of$700, 000 in reduced taxes, while leaving 100 million Americans out.

从例 (7) 可以看出, 这里的would表示“可能”, 此句在辩驳麦凯恩提到的观点, “虽然麦凯恩的政策将会为500家公司减少70万的税收, 可是却忽视了上亿的美国民众”。Would的使用表现了“可能”的情态意义, 这个和will差不多。本来would是will的过去式, 有些时候用would比will更加间接, 更加委婉, 更加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在总统辩论的场合。

奥巴马对表示“可能性”的情态词的使用, 看似体现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不肯定, 其实是他在言语表达中故意给自己留有一定余地而又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因为“情态意义”就是“是非之间的度”。这个时候, 表示“可能性”的使用可以避免把事情绝对化, 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信息, 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有利于调节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关系, 从而使辩论继续进行。

2.道义情态

在表示“道义”的情态中, 奥巴马多次使用, should和have to。尤其是have to的使用, 高达56次, 它属于高赋值的客观意态。Should有多层含义, “推测、居然、应该”等, 李基安认为, 意义不单由词典决定, 而应该由上下文决定。根据语境, should表示“一个中值的责任型情态”, 意思是“必须”, 表示“义务和责任”。如:

例8.So I think the lesson to be drawn is that we should never hesitate to use military force…

例9.Now, what I've said is we should end this war responsibly.

Should在表达责任时比must弱, have to是它的变体。在should与have to之间, 奥巴马更多地运用了have to。Have to的意思为“必须”, 表达“责任”, 这种责任和must不同, 来自客观外界, 属于显性客观, 而不是说话者强加于听者的, 它是一种逻辑必要性, 在辩论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体现的是客观责任, 撇开了和说话人的主观性。如:

例10.we have to grow the economy from the bottom up.What I've called for is a tax cut for 95 percent of working families, 95 percent.

例11.We have to have energy independence, so I've put forward a plan…

例10是奥巴马在对待经济危机上的态度和行动, 这句话针对的话题是“两位总统候选人在对待经济危机的不同措施”。麦凯恩会“控制开支”, “否决不必要的开支”, “遏制贪污和过度消费”;而奥巴马首先承认了麦凯恩计划中的合理性, 随后话锋一转说“我们不得不从底层建设我们的经济, 对于95%的家庭减税”。此处, 奥巴马用了have to这个词, 体现了这种情况不是他主观要这样做, 而是外在客观的要求。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美国大众的内心, 马上被奥巴马的提议所吸引。

例11.句中的have to奥巴马在对待能源问题上的态度, “不得不在能源上实现独立, 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上面例子里面have to的使用表示肯定、坚决、不容辩驳, 铿锵有力的态度, 无形地影响了受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这样, 奥巴马不仅成功传达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拉近了与广大选民的距离, 与广大选民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影响了受众的行为, 最后赢得受众的选票。

在此, have to的多次使用也体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流中, 话语越间接, 使受话人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话语也就越礼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话语的礼貌程度受说话的场合、谈话双方的地位、亲疏关系、权势的影响。似乎使受话人感觉压力、责任等类似意义好像来自发话人以外的地方。同时, 奥巴马对have to这个表示客观情态词的运用, 表明这种压力是来自外界客观世界如此或者是为了所有的观众, 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政治辩论表义务的使用和政治演讲中表义务的情态词的使用差不多, 和政治演讲一样, 政治辩论需要表明立场, 或表明即将采取的行动, 需要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需要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性, 需要表达辩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表达强烈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愿, 同时号召观众也有类似的强烈愿望, 以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论

奥巴马在辩论中用使用的情态中, 表达了不同的情态意义。从道义情态方面, 奥巴马更多的表现了“责任”, 多次使用should和have to表示“愿意”, “必须”, 表示他的肯定, “客观上的必须”, 摆脱了主观上的臆断;少数认识情态的使用体现了礼貌策略, 语言委婉、礼貌, 留有回旋的余地。这样, 奥巴马不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而且成功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与受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影响了受众的行为, 最后赢得了选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356-362.

[2]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Hodder Arnold, 2008:65-83.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29、108.

[4]李基安.情态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J].外国语, 1999 (4) :19-23.

辩论意义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辩论赛;实施策略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被节目中犀利的语言与新颖的形式吸引。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灵机一动:语文课上如果采用这种辩论赛的形式,是不是也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呢?为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的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就开展辩论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习兴致索然。而利用辩论赛则可以将学生推至主动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辩论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父母的做法众说纷纭。于是,教师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辩论父母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进行交流。通过辩论,学生理解了文中父母的做法,也懂得了自己父母深深的爱。

3、促进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辩论赛形式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又避免了注入式、填鸭式的古板,为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4、促进思想交流,开放学生思维。辩论赛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开放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5、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辩论赛会需要用到许多的观点和论据,这些观点和论据积累多了,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习作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实施策略

前文说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十分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辩论赛,才能使辩论赛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文教学中处处都存在可以进行思辨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化认识。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朱自清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父亲却要爬月台给他买橘子,这不是溺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及时组织辩论,让学生辩论这样的“爱”是不是“溺爱”,值不值得提倡。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文中主题,辨清了“爱”的方向。

2、选择良好的辩题,精心组织策划。辩题是否科学,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争议性,是辩论赛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在组织辩论赛时选择良好的辩题,选择吸引学生关注的辩题展开辩论。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之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并确定正反两方,在课堂上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展开辩论。由于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学生找到了许多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论的最后,学生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已经具有足够的自信,意气风发地在改革之路上奋力前行。此时,再进行教学导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3、把握辩论赛方向,掌控全局。学生进行辩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偏题,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比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是否应该移山”展开辩论。在刚开始辩论的时候,学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辩论赛进行得十分火热。但过了一会,反方一位学生说道:“愚公要求子子孙孙都要移山,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断送了子孙的美好前程。”这个时候,一位正方学生反驳道,“为什么移山就会断送前程?你怎么就能确定不移山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反方學生回答:“不移山,他的子孙可以去读书,去为官,去做很多事。”学生就愚公的子孙后代进行了辩论。这个时候教师暂停辩论,说道:“愚公移山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大家注意区别把握这一点。”

4、做好辩论赛后总结与收尾工作。辩论赛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与收尾工作,并对学生辩论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在今后的辩论赛中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辩论才能不流于形式,确保其真正高效。

三、结语

辩论是听说读写并重的一项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突破口。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摆确凿的事实,树鲜明的靶子,展严密的逻辑,取有效的信息,读大量的课外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辩论赛的作用,并积极寻求语文课堂开展辩论活动的实施策略,科学组织与规划,真正发挥辩论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辩论赛辩论题目及辩论赛知识 篇4

赛知识

大中学生辩论赛知识

有关辩论赛

辩论赛不问辩论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辩论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和听众从来战胜对方。

比赛程序:

一、陈词阶段,顺序和时间依次为:

正方一辩 3分钟反方一辩 3分钟正方二辩3分钟反方二辩 3分钟 正方三辩3分钟反方三辩3分钟

二、自由辩论阶段

共8分钟,双方轮流发言。

自由辩论规则:

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一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一辩手应立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至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自由辩论要求简洁明了地加强本方观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不能流于空间无物的攻击,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生观点、语言的混乱。

发言和辩论要严格控制好时间,在赛前准备时就应严格按照寒时规定准备辩词,在比赛中,主持人宣布“现在由×辩作开场陈词,时间为三分钟”才能开始发言,当主持人提醒时间已到时,应立即停止发言,并说“谢谢”然后坐下。

三、总结陈词阶段共8分钟

反方四辩总结 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 4分钟

辩手注意事项

注意言谈辞令,辩论风度

辩手参加比赛举止端庄,即使在辩论中针锋相对,也应做到 态度温和,彬彬有礼,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

辩论时,要求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观点明确,互相尊重,只能针对对方的 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带有轻视,贬低污辱对方的语言)

在辩论中,特别是一对一攻辩和自由辩论时,应针对对方提问和辩驳的内容回答或反驳,内容不能偏离辩题或各自为论,要体现比赛的对抗性。

辩论评分标准

1.辩论技巧(25分):辩手是否言语流畅、立场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

2.内容资料(15分):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引述资料是否正确、翔实。

3.自由辩论(25分):能否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动、准确、及时、机智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思路清晰、立场坚定、逻辑正确、应对灵活。

4.整体配合(20分):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论点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表情风度(15分):辩手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初次参加辩论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

辩论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1

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辩论赛知识,或赛前

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

一些辩论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辩论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

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辩论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辩论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辩论(即辩论演习)。这种辩论往往不问辩论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辩论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辩论的题目、辩论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辩论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

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辩论,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

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辩论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辩论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

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辩论赛准备的成败关键。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辩论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辩论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典型说明这个问题,下面试举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一例。应该说,这三个过程是整个辩论赛准备的灵魂,初学者在这个准备阶段应昼找一些有一定理信纸水平又有一定实际辩论能力的人请教一下。此外,不应把立论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止准备阶段,而应在以后的辩词撰写和试辩过程中随时要审视先前的审题总论点及战略战术设计有无不慎之处,以便及时修正。

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四、试辩准备

如同其他比赛一样,辩论队要想在正式比赛中获胜,一定要在正式比赛前搞一次尝试性的比赛,以检验自己的赛前准备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为了达到检验的效果,试辩条件和气氛要尽量搞得逼真些,这就需要在正式参赛队员进入准备阶段的同时,应有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假设“对方”也进入准备阶段,并且双方都应处于“保密”状态。不过,为了增加正式队员的一些难度,正式队员应故意泄露些立论方面的要点,来吸引“假设对方”作有针对性的进攻准备,用之在试辩中检验参赛一方的立论和战略战术是否能奏效。试辩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参赛队员进入角色。前面已经说过,辩论赛的最大特点就是辩题观点不一定与辩论者本人最初的观点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员本身的性格与剧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进入角色。辩论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有理信纸上的正面交锋,还辩论风度、情态等方面的表演,通过试辩往往能促使参赛队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完全站在所持的辩题观念上,以便逼真地表现出理直气壮、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而又通情达理地维护真理的样子。对于初赛者来说,试辩还可以先锻炼一下上场的胆量,培养一下临场的经验。试辩一般宜在正式比赛前一两天举行,这类似于赛前的热身赛,使参赛队员保持最

佳竞技状态。

确立立场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弱化我方命题,强化对方命题。确立立场不仅应确立我方对辩题的理解,还须限定对方对辩题的理解,也就是必须明确指出对方应该论证的内容。尽可能扩大我方立论范围,从而给我方留下较大的加旋余地。如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北大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北大队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学队举出许多例子论证许多国家由于具备某些条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成功。北大队马上指出,正方的立场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所以中文大学队跑题了。这实际上是要正方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发展旅游业都利大于弊,当然使正方无从论证,陷入被动。

(二)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把争论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和队员们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比如,在关于”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

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英语辩论赛辩论稿 篇5

Therefore,our group choose to support paper book.When compared with E-book, paper book has its natural advantages.因此,我们小组选择支持的纸质书。当与电子书相比,纸书有其天然的优势。

Firstly,traditional culture take paper book as its carrier,this also makes traditional reading has become a habit for most people.首先,传统文化采取纸质图书为载体,这也使得传统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We all know that once a habit developed,it will be hard to change.我们都知道,一旦习惯开发的,这将是很难改变。

It also illustrates that the status of paper book is still hard to shake by E-book and the soul and essence of paper book are also impossible to be replaced by E-book.这也说明了纸书的地位还是难以通过电子书来动摇灵魂和纸书的精华,也不可能被电子书取代。

Traditional reading helps us cultivate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by contrast,E-book looks like a kind of fast food culture which lacks of depth and aftertaste.传统的阅读能帮助我们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相比之下,电子书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快餐文化,而缺乏深度和回味。

Secondly,E-book isn’t really conductive to collection,collection of books is also a kind of collection of culture and a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其次,电子书是不是真的利于收藏,收藏的书籍也是一种集文化,并在同一时间一个历史积淀。

So,one day in the future,if what we can see in museum is not ancient books but electronic readers,such as kindle,CD,removing storage devices,don’t tell me that you still have interesting to visit.于是,有一天,在未来,如果我们能在博物馆看到的是不是古代的书籍,但电子阅读器,如点燃,CD,删除存储设备,不要告诉我,你还有兴趣访问。

So,as far as I’m concerned,a electronic reader is always a cold machine,it cann’t bring us warm feeling like paper book.所以,就我而言,一个电子阅读器始终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它无法带给我们像纸书温暖的感觉。

电力企业辩论赛自由辩论 篇6

陈:请对方辩友注意这样一个事例,某小区楼道内排线箱电缆故障,停电三天没有恢复供电,给小区居民的生活及社区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但供电企业强调该小区的配电设施产权不属于供电企业,让居民找小区物业公司解决,供电企业仅是根据产权分界就排除自身的责任,未能为小区居民提供维修服务,连这样的社会责任都不承担,又何谈维护了客户利益?

高:对方辩友请注意,上述事例中你混淆了法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概念,按照电力法的规定和电双方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依产权划分管理、维护责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本事例中,小区物业公司是配电设施的管理人,理应负管理、维护配电设施的义务,而并非属于供电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因此,以承担社会责任来要求供电企业扩大管理、维护范围是缺乏依据的。

原:我在补充一点,供电企业依法管理、依法维权、依法营销正是勇于承担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是对供、用电双方权益的保障。

许:这个事例中供电企业很明显是在推卸责任,并没有很好的为客户着想,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现实情况是用户的用电设施与电网供电设施是紧密相连的,供电企业对用电设备理应负有监管义务,出现故障难道不负有维修责任吗?这不是置客户合法权益于不顾吗?

沈:我需要澄清对方辩友一个错误观点,供电企业不是电力监管部门,对用电客户没有法定的监管责任。供电企业一直致力于在责任范围内、外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小区供电电缆被施工队挖断,由于接线线序错误在重新送电时将380V电压送入客户家中,导致大量客户家用电器烧毁,也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正常供电,正是供电企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向施工方要求赔偿双方的损失,成功的保护了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不正是供电企业维权的同时保障了供用电双方合法权益的最好诠释吗?

黄:请对方辩友不要激动,供电企业的精神不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吗,我们作为用户只是想拥有更好的服务,供电企业应该做一个负责任企业、应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不应该随便停电。供电企业随便停电,会造成广大用户工作,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高: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并没有对用电客户随便停电!也不能对用电客户随便停电!我们有严格的供电可靠率考核制度,张家口地区的供电可靠率已经达到99.7%以上。每次停电之前我们都会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体发布停电公告。我们的停电工作是在定期维护和检修供电设备,我们这样做是为广大用电客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供电电源,这不正是切实维护用电客户利益的行为吗?

王:对方辩友的辩题是供电企业维权能够保障双方权益,那请问由于人为等外力因素,造成电表损坏,供电企业在换表的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如何证明供电企业在维权的同时保障了用户的权益?

原: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根据供用电合同规定,对于不可抗力等外力因素造成的电表损坏,供电企业理应承担其电表的修复及更换责任。但由于客户使用不挡及人力因素造成的电表损坏,供电企业不承担电表的修复责任,因由客户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陈:那么供电企业为什么在不同时段设置不同电价,特别是用电高峰期时的电价相对比较贵,这不是变相提高电价吗?

阳:请对方辩友不要进入误区,供电企业之所以制定针对不同时段的峰谷电价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用户削峰填谷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公平处理不同用户之间用电的利益关系,使用户合理承担电力成本,对提高用户、供电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难道这不是维护了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吗?

王: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要对客户实行两部制电价,即使是在用户不使用的时候也要收取一定的电费,所以我方认为供电企业这种维权只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却没有考虑用电客户的权益。

原:供电企业对大工业企业实行两部制电价制度。可以发挥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变“大马拉小车”的状况,压低最大负荷,提高负荷率和改善功率因数,从而减少了客户的电费开支。同时还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保证了用电客户安全、稳定、高效的用电。

阳:我再补充一点,部分大工业企业执行的两部制电价,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由于发供用电一致性的特点,不论用户用电量多少或用电与否,供电企业为了满足用户随时用电的需要,必须准备一定的发、供电设备容量,这部分成本费用理应由用户分担。

黄:请问对方辩友,高压客户在报装用电时,报装流程过于繁琐复杂,延迟客户的用电时间,给客户的造成一定的损失,这难道是保障了客户的合法权益吗?

沈:对方辩友请注意,任何一个流程,都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应该是最简便、最合理的,供电企业的报装流程也是经过严格论证的,所有流程都是为了规范内部管理,为客户从技术、安全、经济上把关,可以很好的保护客户的用电安全和稳定。为了方便客户报装,供电企业还推出了“一站式”快捷服务,“四元管理”与“两个行动计划”的提出更是要求管理方式由粗放向精益转变,这都是为了保证客户用好电,好用电,这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的权益着想啊?

王:对方辩友!同样作为服务型行业,移动公司在客户停机之前都会发出余额提醒,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相反供电公司在客户欠费后直接采取停电措施,导致用户无法正常用电,切身权益受到损害,供电企业又作何解释呢?

例谈课堂辩论教学 篇7

一、课堂辩论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了, 学生们像往常一样, 进教室坐在座位上。教师面带微笑走到了讲台前。

师: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送过东西给别人?

生: (几乎异口同声) 有!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重新把它要回来呢?

生:没有! (个别同学回答:有!)

师:送给人家的东西能不能重新把它要回来呢?

生:“不能”、“能”、“不一定”。 (七嘴八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请同学们先把“自读提示”和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遍, 看看作品主人公是如何来面对送给同学的礼物的, 在阅读中还要查工具书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学生默读课文, 查工具书。读毕,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 强化认读。)

师:作品主人公有没有把送给同学的礼物———羚羊木雕重新要回来呢?

生:有!

师:这种做法好吗?请同学们再认真看书, 从文中找出“羚羊木雕要不要追回”的理由或根据, 也可从自己平常的阅读知识中找到依据, 等一会儿课堂辩论。

(学生听说要辩论, 都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然后立即投入到辩论前的准备工作中)

(两三分钟后)

师:“羚羊木雕”到底要不要追回呢?请正方的同学举手。

(根据辩论观点的异同, 又让双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三分钟讨论。讨论完毕, 开始课堂辩论, 双方代表发言)

生A1:要, 因为“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生B1:不要, “送给了万芳,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A2:要, “是的, 这是爸爸给你的, 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生B2:不要, “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生A3:要, 父母之命不可违。“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生B3:不要, 奶奶的话有道理, 送给人家的东西再要回来“这样多不好”。

师归纳总结, 赞同后者。明确文本主题:本文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 告诫做父母的应理解少年之心, 尊重他们的友谊。

课文内容较简单, 语言平易, 适宜让学生自读, 然后再围绕教师设计的辩论题目由学生自行探求答案, 通过辩论, 同学懂得纯真友谊的可贵, 这样就可明辨是非, 明确主题,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课堂辩论教学启示

1.课堂辩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程序教学框架, 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边活动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辩论,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体现自我价值, 与教师一起接受智慧的挑战, 感受课堂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使双方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知识。

2.辩论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要开展好辩论, 先要熟悉课文内容, 要“读”;然后还要把观点、要点归纳表述成文, 要“写”;在答辩过程中就更离不开“听说”的能力训练了。

3.辩论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辩论中实施知识与能力的课内外迁移活动, 便于知识联系、纵横思维。如上述辩论中, 有的同学就能以课外知识“情义无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辩论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辩论前的分组讨论就能为心理素质较差、胆量较小的同学多提供一些台下小场合的锻炼机会, 以便之后勇登大雅之堂。另外,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心态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辩论教学运用

1.辩论题目的设置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定。例如, 我在教学《老王》一文时就针对性地设置了辩论题:“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根据当时的情景, ‘我’到底应该不应该给他钱?”有的同学答辩明确:应该, 老王不容易, 他需要钱。有的同学说:不应该, 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 给他钱是对他的侮辱, 他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别人的理解和精神安慰。

2.题目的设置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 注意难易的层次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其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不同的层面上找到思维的乐趣。

3.辩论教学亦应适时适文, 相机而为。因为要开展好辩论, 一定要让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而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 因此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则较难实施。另外, 不同的文体可辩性也不同。

辩论出严密 篇8

即197×198-196×199

=7×8-6×9

=56-54

=2

不信的话,你们可以验算!

“啊?”师生既惊又疑。

“真能这样算吗?”“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同学们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动手验证。有的用计算器,有的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类比验证,也有的直接笔算这道题。不一会儿,大部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伸出了大拇指,异口同声:“你真棒!”老师的表扬被一位爱思考的同学乙给打住了——“不对!不对!不信你们试试199×199-199×190,像甲那样算得81,而用乘法分配律算得1791,哈哈!差远了吧。”乙像打机关枪一样,一口气说到了这里。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学着赵本山的样子说:“你太了不起了!你的思维好严谨!那就是说,不能这样简算哦!”“能!”“不能!”“能!”“不能!”……一时间双方互不相让,争论分外激烈。老师解围道:找找两类题目各有什么共同点吧!也许能达成共识。学生思考、讨论、验证,最后一致认为,像甲那样简算的理由还需补充第三点:即被减数的两个因数的个位数字之和等于减数的两个因数的个位数字之和。真实辩论出严密啊!

注:解题原理

将190用字母A表示

197×198-196×199

=(A+7)×(A+8)-(A+6)×(A+9)

=A×A+A×(7+8)+7×8-[A×A+A×(6+9)+6×9]

=7×8-6×9

=2

经管辩论队辩论赛流程[定稿] 篇9

一、主席致开场辞,简要介绍赛况

介绍参赛代表队、评判团成员、嘉宾及比赛规则,双方辩手简短进行自我介绍,主席简短介绍辩题,最后由主席宣布比赛开始。

二、开篇立论

1.正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2.反方四辩咨询正方一辩,咨询方时间为40秒,回答方50秒,咨询方可打断3次;

3.反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4.正方四辩咨询反方一辩,咨询方时间为40秒,回答方50秒,咨询方可打断3次。

三、攻辩

1.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与三辩之一进行攻辩,总时间为3分钟,提问方时间为80秒,回答方100秒,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不得打断;

2.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与三辩之一进行攻辩,总时间为3分钟,提问方时间为80秒,回答方100秒,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不得打断;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余下辩手进行攻辩,总时间为3分钟,提问方时间为80秒,回答方100秒,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不得打断;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余下辩手进行攻辩,总时间为3分钟,提问方时间为80秒,回答方100秒,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不得打断。

四、休整

休整环节时间为2分钟,双方辩手可自由进行讨论,但不可离开位置,也不可与场下观众、评委或对方辩手进行交流。

五、攻辩小结

1.正方任意辩手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

2.正方任意辩手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

六、自由辩论

规则:

1.自由辩论总时间为8分钟,正、反双方各4分钟;

2.自由辩论发言必须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任意辩手起立发言,发言完毕,反方任意辩手即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3.在自由辩论中,双方辩手发言的顺序和时间都不受限制;

4.在自由辩论中,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的发言时间;

5.如果一方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而另一方还有剩余时间,则有剩余时间的一方仍可以轮流发言,直到己方时间用完为止。

七、评委提问

评委就本场辩题对双方辩手进行提问,无时间限制。

八、总结陈词

1.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

2.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

九、评委商议与观众提问

1.主席请评判团退席评议;

2.观众可就本场辩题对双方辩手进行提问,直到评判团商议归来。

十、公布结果

1.评判团入席,主席请本场主评对本场辩论进行点评;

2.主席宣布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获得者以及比赛胜负结果;

辩论赛辩论与法庭论辩的区别 篇10

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6班

姓名:柳娅婷

学号:2011201291 论辩论赛辩论与法庭辩论的区别

辩论赛指有势均力敌正反双方辩手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观地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取得胜利的比赛。

而法庭辩论是法庭审理的重要内容。法庭审理的过程,是合议庭听取各方面意见,核实证据,查明案情,从而作出正确判决的诉讼过程。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围绕犯罪事实能否认定、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什么样的刑事责任等问题,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进行辩论,在法庭调查和各方充分发表自己对整个犯罪事实、情节、每个证据的证明力等的意见的基础上,对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作进一步的辩论。

从主体上来说,辩论赛辩论的主体可以是具有一般行为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无论是大小学生,还是企业员工,如果想组织一场辩论赛,就可以选择时间、地点及辩题进行辩论,但是辩论赛常见的一般是大学生辩论赛。在人数上,辩论赛一般会有8个人,双方各有4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分工。而法庭辩论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特殊职业身份的人,一般是双方辩护律师,需要其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拥有一定的法庭论辩经验或和技巧,能够良好的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案件事实证据,诉讼方和辩护方各有一名代理律师,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

从辩论的目的来说,辩论赛辩论的目的是双方辩手凭借自己能言善辩的语言技巧,凭借自己灵活的思维能力来取得胜利。所以在辩论过程中,双方辩手运用各种技巧,巧言善变,也会凭借气势、流利程度、运用事例的灵活性及自己一方观点知识的聚集性等使优势向自己一方靠拢,同时反驳对方观点,最后赢得比赛。辩论赛论辩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论所选的辩题的对错,只是为了说服、驳倒对方、取得一定的优势,赢得比赛的一方便获得荣誉。而法庭论辩的目的是为了调查,通过双方辩护律师的辩论,使案件事实逐渐清晰明了。如在缪德政杀人案中其罪与非罪的定论。

从辩论的形式上来说,辩论赛有一定的流程,并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会有四个流程,每个环节都有时间限制,总体时间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在法庭论辩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要求发表辩论意见时,应提出申请,征得审判长同意后,方可发言。流程不是特别严格,时间也无明显限制,因此会出现个别案件连审一天甚至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庭审中,双方展开辩论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审判长应征求各方是否还有新意见,在各方表示没有新的意见后,审判长应宣布辩论终结。审判长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如果在辩论中发现证据有疑问,合议庭可宣布休庭,决定延期审理,进行调查核实证据。

从辩论的功能来说,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辩论赛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通过辩论,可以加强辩手的思维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提升综合综合能力。而法庭辩论是法庭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调查和辩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辩论是调查的一种方式,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否则,很容易使法庭辩论流于形式。

从辩论的内容来说,辩论赛是就一些社会问题或者长期以来人们争议不止、没有确定的对错答案的理论进行双方陈述、反驳的论辩,如“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个人主义重要还是集体主义重要”等。而法庭论辩则是为了事实存在的法律案件,代理律师需要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掌握充分的证据,并且深入了解案件事实,依事实证据、就案件事实进行法律方面的说明、补充和反驳。如在法庭调查阶段,当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就可以就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同时,公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向被告人发问;证人提供证言,鉴定人提供鉴定结论后,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可以对证人、鉴定人提出问题,对证言笔录、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都可发表意见;对在法庭上出示的物证,当事人要进行辨认,并发表辨认意见等,在这当中都有可能展开辩论。

从辩论的现场气氛来说,辩论赛的辩论气氛更加激烈紧张,尤其因为辩论赛有攻辩和自由辩论,这两个环节将整个辩论赛的气氛推到高潮。而法庭辩论更趋向于陈述证据和事实,不会有激烈的“攻”的气氛,但是由于法庭论辩是处理事实存在的案件,因此更加惹人关注,一个案件的审判结果,很有可能会引发学界的争议和探讨。如嫖宿幼女一案中,引发对于幼女的定论,以及嫖宿与强奸的定论,以及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是否该归为一类的争论等问题。就我自己听过的辩论赛辩论与模拟法庭辩论,我觉得辩论赛更让人紧张,而法庭辩论更显严肃,但不会出现激烈的碰撞和使人紧张的心态。

从辩论的规则秩序来说,由于辩论赛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因此辩手在辩论中需要严格把握时间,陈述观点不能超过规定时间,并且应该显得礼貌和大方;但是法庭辩论是为查明案件事实为目的,所以其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如法庭辩论时,合议庭成员不得对案件性质、是非责任发表意见,不得与任何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法庭辩论时,当事人又提出新的事实和证据,审判长可视情况宣布中止辩论,恢复法庭调查;审判长根据辩论情况征询各方当事人,如无补充意见,宣布辩论结束;审判长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要求各方陈述最后意见等。

从论据、判断、论证、推理上来说,辩论赛辩论中,辩手可以就某一问题避而不答,如我在一场辩论赛中听到这样的问答:“„„如果某道题有四个答案,你必定是要选一项,你会‘选择’哪个呢?”对方这样回答:“如果我知道答案,我当然是不会纠结于‘选择’哪个的„„”这样便很好的避开了对方的问题,即“选择哪一个”。但是在法庭辩论中,一般不存在对方对某一问题避而不答的情况,如果案件存在某一疑问,代理律师必须再次需找证据,查明事实,不能使案件存在疑点。在辩论赛中论辩方必须有明确的论点,如果论点模糊不清,那么提供论据也会分散,不会集中到一点。而法庭论辩中一般是为了达到某一法律结果而展开辩论。在推理论证方面,法庭辩论的推理性要强于辩论赛辩论,辩论赛辩论重归纳,法庭论辩重推理,如代理律师提出“通过化验,发现死者头发里所含铬元素超过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头发里铬元素的含量”的证据,就可以推理出死者的死因可能是由于中毒或者由于长期处在镉污染的环境中所导致的。但是辩论赛中如果辩手提出某一事实,不过是为了从这个事实中归纳出来能够说明自己一方论点的“点”而已。

从辩论技巧上来说,不管是辩论赛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其技巧应该是相似的。辩论赛论辩特别重视进攻与防守的平衡性。只攻不守,或者只守不攻,一般都达不到辩论的目的或者难以表达清楚己方观点。在法庭论辩中,虽然论辩双方在开庭前一般都充分估计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作了反击准备;但在论辩过程中,对方往往会爆发出一引起事先难以预料的论辩观点,而这些论辩观点有些离题万里,有些谬误百出.如果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不但会使论辩走向歧途,而且势必损害法律的尊严,故必须采取应变措施予以对付。如在庭审中,律师常常请求合议庭允许他事先调查过的有利于自己的证人出庭作证,但由于种种原因,证人有时会改变自己已向律师提供的真实证言,或含糊期辞,或作虚假陈述。如果证人的证词很关键,无疑将会关系到案件的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律师必须引用先行采集的调查笔录,追问证人,迫使其客观作证。除此之外有时会发现新的事实或者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如果仍按自己原来准备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论辩,那就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为此,必须采取应变措施,摆脱困境。在紧张激烈的法庭论辩中,有的论辩方或是不够沉着冷静,或是低估了对方熟悉法律的能力,情急之下会突然提出一些没有法律依据的论辩观点,这时对方只要洞悉了破绽,就可以采用追问依据的方法,陷彼于窘境,从而取得论辩胜利。

从心理控制方面来说,无论是辩论赛论辩还是法庭论辩,都需要很好的心理状态,都需要沉着冷静。但是法庭论辩不仅要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还得把握对方当事人以及证人的心理,有的证人在法庭会翻供,这就需要辩护律师从他们的心理表象出发,循循善诱,或者严词以对,是他们说出事实的真相或者由于回答的矛盾被迫道明事实。并且在法庭论辩中,如果代理律师不够沉着冷静,可能会说出一些没有法律依据的话,这就给了对方反驳的理由。在辩论赛辩论中,如果辩手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态,一般就会有良好的效果,一般不用特别揣测对方的心理,但需要从对方的陈词里寻找反驳的契机。

从个人修养与风格来说,无论是辩论赛论辩还是法庭论辩,都需要礼貌用语,体现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由于辩论赛辩论有攻辩与自由辩,尤其在自由辩论环节,如果不能够礼貌用语,或者心平气和,就回导致该环节似乎是一场吵架,而非一场辩论,就会影响整场辩论赛的气氛和留给人的印象,也违背了辩论赛的精神与理念。在法庭论辩中,代理律师应该尊重对方人格,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也应尊重对方生活,避免他人隐私,对于对被告人的询问,应该按照“无罪推定”的规则,站在“无罪推定”的角度上,尊重对方人格,不可厉声讯问。对于证人翻供的情况,应妥善处理,及时应对,运用法律语言技巧予以解决。而不是说出“你怎么能够翻供”诸如此类的语言。我看过一个关于案件的审庭,特别佩服里面的那个公诉原告律师,她说话就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而且语速平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面不改色,所以我觉得不管辩论的情况怎么变化,只要保持自己冷静平和的态度,即使没有胜,对方也会敬佩你的。赢不了辩论,至少可以赢得气势和气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口号大全10个字下一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